首页 优秀范文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水产行业的发展趋势

第1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化逐渐的被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本文介绍了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利用信息化技术获取信息的技术,分析了信息化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具体应用,并阐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趋势

1水产养殖信息获取技术

1.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的应用

主要是用来对于水产养殖区域的信息采集,实现整体上的信息收集,从位置区域与地理信息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归纳。通过水产养殖遥感技术能够对于水域养殖的动态发展进行实时的关注与了解,确保能够及时得到准确的信息,从而对于水产养殖进行实施的管理。当然遥感技术在应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缺陷,其无法对于水产养殖时的水质状况以及具体的参数数据进行收集,遥感技术更多的是实现空间上的养殖密度与养殖面积的监控。

1.2知识收集技术

在进行信息的收集与获取时可以以很多的方式来实现,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对养殖信息的记录来创建养殖日志,实现对于养殖情况的系统化分析与了解。此外还可以查阅文献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在收集之后均可以整理为信息化的技术资料将其纳入信息库之中,这样方便对其进行一定的归纳与整理。

1.3网络传感技术

在进行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往往会应用传感器来及时的收集相关的参数信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应用较多的是水质传感器,通过水质传感器来对于水质进行及时的监控,从而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鱼类传感器,这一类传感器多是通过对鱼的形状、颜色以及纹理来实现对于鱼种的分辨与识别,从而及时的对于养殖的鱼的种类数量进行及时的收集。

2信息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2.1对于水质的监控管理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水质是保证水产养殖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水体的质量才能够确保鱼群的数量及质量。因此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水体的质量。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来实现对水体的实时监控与管理,在对水体进行监控时主要是对水体的温度、酸碱度、含氧量以及电导率等进行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通过信息的收集建立一个预警系统,一旦发现在养殖过程中水体指标出现异常就立刻进行示警,以便于及时处理,避免因为水质的因素影响养殖质量。

2.2疾病的预防与诊断

水产养殖不同于牲畜养殖,在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疾病具有复杂多变的特性,并且水产养殖的疾病传染性较强,一旦发生较难处理,容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由于很多养殖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一般均是过量养殖,鱼类的数量超出了养殖区域的合理容纳量,这样以来就容易导致疾病的种类更加的复杂多变,并且因为鱼类的数量过多导致了鱼群一旦爆发疾病会难以控制。而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的对于养殖区域进行管理,科学的规划养殖的数量与种类,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养殖鱼类的健康。并且一些水产养殖专家开发出来的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检测与诊断,例如:UML鱼病远程监测预警与诊断系统,能够有效的实现对于鱼群疾病的监测与诊断,实现疾病的预防与诊断,提高水产养殖的质量。

2.3水产养殖饲料的配置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饲料的种类以及喂养的具体时间会直接影响到鱼群的质量,因此一定要科学的调配养殖饲料。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于养殖饲料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对于饲料中所添加的营养成分对于鱼群的生长造成的影响进行一定的预测,并且预测出鱼群的生长趋势,准确的预测出饲料中所缺少的营养成分,从而来对于饲料进行合理的配置。在养殖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养殖模型,通过模拟养殖对养殖的具体情况进行控制判断,实现养殖效率的最大化。

3水产养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3.1信息获取的自动化

以往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在需要收集养殖的数据时往往是由人工来进行的,但是以人工来进行水产养殖的信息获取一方面是获取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人工收集工作量较大,有时候会导致信息收集时发生偏差,导致信息的不准确。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收集信息速度较慢,需要较长的收集周期,而水体环境的复杂多变往往会导致信息的时效性不强。应用信息化收集技术就能够较好的实现对于数据的实时收集与整理,这样以来不仅仅能够确保信息的准确可靠,还能给确保信息的时效性。

3.2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信息获取范围、广度、精度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传感技术和集成传感的发展,遥感和3S技术在农业领域水产养殖的应用日渐成熟,这些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水产养殖特性的不断结合,使其对水产养殖信息获取的精度和质量不断提高。同时提升了水产养殖基础数据的水平,保证了水产养殖数据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3.3信息处理向模型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计算机算法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较传统的处理方式更高效,时效性和准确性更高,能够有效解决水产养殖环境复杂多变、影响因子较多的问题,并且组合模型、复合模型和三角形法等的使用使模型的构建方法更多元化。

4结语

水产养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水产养殖行业的飞速发展,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养殖的水体环境以及鱼群生长状况等一系列因素,而以往的人工控制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则能够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通过对水体的有效控制与鱼群的状态监控能够有效地提高养殖的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产养殖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皓,李灏,任涵玮,等.刍议水产养殖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J].生物技术世界,2016(01):35-35.

第2篇

1、抓好冬春开发,增强渔业发展后劲。冬春季节是渔业开发的关键时期,高效设施渔业的鱼池改造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各地要抓住省委、省政府重视农业,扶持高效设施农业发展的机遇,用好用足高效设施农业项目资金,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推进渔业开发。继续开发荒滩、荒水和低洼低产低效农田,扩大水产养殖面积1万亩以上。同时抓好现有池塘、大中型水面和提水养殖水面的改造,搞好渔业主产区水系、输电线路和路桥等基础设施的配套,推广微孔增氧设施、活水机、增氧机和投饵机等水产养殖机械,积极建设发展保温、增温、控温与流水、活水相结合的工厂化养殖设施,发展鲟鱼、虹鳟鱼和观赏鱼等中高档名特优水产品的集约化养殖,提高渔业现代化水平,增强我市渔业综合发展后劲。

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高效渔业。提高农业效益,发展现代渔业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责。根据我市农业的资源状况和区域位置,渔业作为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必须贯彻“调优常规鱼类,积极发展特水”的方针,继续适度压缩常规鱼产量在水产品总产中的比重和低质水产品在水产品中的比重,扩大优质名牌大闸蟹、中华鳖、青虾、龙虾等特种水产品及“六小品种”等地方特色优质水产品的比重。在沿江和城郊地区,引导企业和个人适度扩大休闲渔业规模,不断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加快推进现代高效渔业建设,年新增高效渔业面积8万亩。同时,根据城市化和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适应国际农产品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内农产品市场销售专营化和超市化的需要,围绕我市虾、蟹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提升精深加工水平,改善加工水产品包装,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附加值。

3、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发展优质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是水产业的生命,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苗种是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基础。要严格按照农业部《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和《水产苗种管理办法》的要求,抓好水产苗种繁育体系建设,严格执行水产繁育亲本定期更新制度,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加强水产苗种检验检疫,强化水产苗种管理,尤其是水产苗种繁育期的用药管理,实行水产苗种药残定期抽测制度。同时,要按照生态健康养殖的要求,搞好养殖水面的清淤改造,改善养殖水域的水质、底质和生物组成,优化水产养殖品种结构和规格档次,改进饵肥结构和投饵施肥方法,在积极推广全价配合饲料的同时,严格禁止禁用药物的使用,严格规范渔用药物的使用,鼓励部分地区和部分单位使用天然饲料,发展有机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生产。加强水产投入品的管理,提高渔业投入品检查的执法频率和处罚力度。全面建立水产养殖池塘档案制度,渔药处方制度和投入品管理制度,实施全程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改革经营体制,发展品牌渔业。发展品牌渔业是增强水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辐射面,提高渔业效益的重要措施。首先,抓好现代渔业载体建设。坚持渔民自愿和“民办、民有、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指导水产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引导合作社搞好工商登记,实行规范化经营管理,引渔民投资,为渔民服务;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延长渔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其次,抓好水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建设。主产区应把产地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纳入“十二五”规划,并引导渔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水产品经纪人参与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和交通通讯条件,提高市场交易规模,拓展市场服务功能,扩大市场辐射范围。第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要按照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品牌化拉动的思路,培育壮大一批有生产规模、有市场信誉、有市场带动能力的水产品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虾蟹产品加工业,加快适销对路的小包装、速冻加工水产品开发,提高水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最后,加大品牌营销力度。以重点规模企业为龙头,组建一批组织化程度高、服务功能全、带动能力强的水产专业协会,引导水产品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整合品牌,共用一个商标,同创一个品牌。要树立现代市场营销意识,改进水产品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借助各种现代传媒和展销会、博览会等,大力宣传推介我市名特优水产品,提高我市水产业知名度,做大做响我市水产品牌。

5、强化执法管理,打造法制安全渔业。认真落实《省渔业管理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和市政府《市实施水域滩涂养殖证制度的意见》和《市水域滩涂养殖功能规划》,全面实施水产苗种生产、渔药生产经营、渔业捕捞许可证制度和水产养殖证制度,加强渔业行业管理和渔政执法,做好全市水域滩涂养殖规划的细化工作,以《规划》引导水产养殖业科学发展,依法检查管理水产养殖生产、渔业投入品生产经营、渔业捕捞活动和渔业标准化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全面做好水域滩涂养殖证登记上报工作,将水产生产纳入法制化轨道。严厉打击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非法使用违禁药物与饲料添加剂和电、毒、炸、偷等渔业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渔业生产秩序,维护渔业生产者合法权益,维护水产品消费安全。同时,努力抓好水产增殖放流工作。年上半年在万福闸以南、廖家沟夹江水域的四大家鱼种质资源保护区举办一次大型放流活动,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增殖放流活动,把握苗种质量和放流时间,提高放流效果。另外,尤其是要抓好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加强渔船和船用产品检验,加大低质渔船专项治理、渔船报废和“三无”渔船清整力度,严格渔船强制报废制度,严查“三证不齐”的渔船,有效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并建立渔业安全生产紧急防范预案,以提高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3篇

一、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水产加工业发展的紧迫性

水产品加工是渔业生产活动的延伸,只有发展了水产加工业,提高了水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带动整个水产行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加快发展水产加工业,既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又是加快水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增强水产业发展后劲的必然选择。也是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出口创汇的要求。更是充分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尽管是渔业大国,但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很弱,其主要原因便在于精深加工不够、品牌少、质量低。面临着国际化程度不高、质量保证体系滞后、出口市场单一等诸多不利因素。加之信息体系落后、进出口组织化程度较低,使水产加工业发展之路更加"山重水复"、坎坷不平。目前我国水产品加工量约占水产品总量的10%左右,且95%以上为海水鱼,淡水鱼加工量不足5%,其他大多只能鲜销。因此,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抓住入世之机,从推进渔业产业化发展的高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这不仅符合国际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潮流,也符合我们自身的发展要求。只要我们能够创造性地利用渔业大国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发展水产加工业,就一定会迎来"柳暗花明"的那一

天。

二、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水产食品的深度加工发展仍然较慢,出口品种仍以速冻品、鱼类罐头、干品及鲜活品为主,加工增值不明显。因此,加强水产加工的技术创新,是发展的必然要求。据专家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水产品加工发展趋势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加快低值水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二是开发合成水产食品;三是开发水产保健食品;四是提高优质水产品深加工的品位和档次;五是开发美容食品及新型水产饮料食品和调味品,这也是当前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相对于我国来说,要根据行业特点,立足市场,开发和生产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水产加工品,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优质传统加工品,如利用银鱼、鲚鱼、沼虾等小型鱼、虾采用干、熏、糟等加工技术,生产盐制、干制、熏制、糟制水产品;系列冷冻保鲜品,如冻全鱼、冻鱼块、冻鱼片等;保健食品和模拟食品,如鱼糕、鱼丸、鱼卷、鱼饼、鱼香肠、仿虾仁、仿蟹肉、仿扇贝等鱼糜制品;罐头制品,如将传统的荷包鲫鱼、豆豉鲮鱼、熏鱼、爆鱼、茄汁鱼、凤尾鱼等按需要制成硬罐头或软罐头;还有水生植物加工品及综合利用制品等等。

围绕这个方向,可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第一,要联合科研院所,实行产、学、研结合,不断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快高精水产品的加工;第二,在大众化、现代化、方便化、快捷化方面做文章,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休闲食品及快餐水产食品;第三,重点研究解决淡水鱼加工综合利用及加工过程中的蛋白质冷冻性、鱼肉中泥土异味和脱腥、海水中上层鱼类深加工、贝类产品的净化加工等难题;第四,加快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水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开发海洋药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等;第五,要重视发展产业化经营。一方面要抓好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组建龙头企业集团,带动水产加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开辟生产基地,以基地带农户,以基地联市场,走渔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之路。

三、借鉴国际经验,全面提升水产加工业运行质量与效益

1.建立完善水产品加工质量保证体系水产品加工向深度发展,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国外,美、日等国早已开始实施haccp质量保证体系,凡进入这些国家的水产加工品均须符合haccp质量要求。目前,我国已成立了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认证中心,农业部渔业局已组织制定了《水产品加工质量管理规范》,今后,水产加工企业应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立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认证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养殖领域以及饲料和鱼药等生产领域。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要会同水产、环保等部门及有关水产科研机构,逐步对水产养殖环境进行全面临控,以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应对入世挑战。

2.加快健全水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系统水产品的国际贸易迫切需要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作为保证。为此,我们要以中国的渔业贸易信息咨询机构为中心,强化信息咨询体系建设,以提供及时、可靠的国际市场动态信息。既要抓好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又要注重信息的质量,争取的信息能引导渔农以销定产,并有利于出口企业捕捉国际商机,生产适销对路水产品,保证水产品货畅其流。这一方面需要研究国际市场的商品供求信息、出口政策及卫生质量法规、标准等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搜集国内特色水产品、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信息,促使双方及时、快捷地进行交流。

3.创造性地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要努力开拓新兴水产加工品出口市场,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要在稳定现有市场的条件下,致力于多元化市场的建设。尽管我国水产加工品出口已逐步走向市场多元化,但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仍然是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主要目标市场。近年来我国对上述五大市场出口的水产品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出口市场的过于集中,极易产生市场依赖性,从而影响出口效益。因此,我们应在提高水产品质量的同时,针对各地区市场分布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发出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和时尚的水产品,选择和开发多国市场,以减少个别市场波动给水产品出口带来的影响。

4.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要采取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进入水产领域。进一步开放水产品市场,鼓励各类资本直接进入水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积极培育大中型现代化渔业企业,以承接大规模的外商投资;鼓励私人资本和外资参与中西部地区的生态渔业建设和水产产业化经营,特别是水产品的深加工。

5.积极推进渔业标准化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渔技部门要把渔业标准化作为从传统单一渔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渔业转变的重要技术条件,围绕优势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精心制定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要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为重点,努力提高我国水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水产品食用卫生安全,严格按照国际规范对水产品生产加工进行控制和管理。目前应当以水产养殖和加工为重点,加快建立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重点搞好haccp、iso9000等国际质量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和国际环保认证,切实加强对渔业生产、加工、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达到国际标准。

6.提高水产业组织化程度我国近年来水产品出口综合单价持续下跌,且出口屡屡受阻,这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有关,但也与行业竞争无序及行业自律欠缺是分不开的,它充分暴露了行业组织化管理落后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落后的行业管理将很难赢得未来的水产品国际竞争。在面临反倾销、反补贴以及所谓的紧急限制进口措施的情况下,行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一方面,应建立多种联合经营组织,采取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契约合同方式,形成集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组织群体。同时,应建立行业协会、商会,调节进出口,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应培植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将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充分发挥行业自律和经济互补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

四、抓好引导调整,促进水产加工业快速健康发展

1.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加水产加工业的投入一方面要给水产加工业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对其研究、试验等攻关项目要提供经费;在土地使用、城建规划、税费减免及外贸扶持等方面努力创造条件,扶持其发展。另一方面,在资金投入上要发挥导向作用,并且引导金融部门及社会资金广泛投入,争取多元化投资发展水产加工业。如解决出口水产加工品收购资金,对出口水产品各项税费征收标准进行清理,做好出口退税工作,对大宗水产加工品出口提供信用担保等。

2.要放开搞活水产加工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要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以提高经营效率为中心,进一步盘活水产加工企业,更好地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S93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732066

1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现状

许多水产养殖主体对象缺乏对水产养殖业生态问题严重性的充分认识,更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指导。目前,我国在水产养殖方面保持了较快的发展趋势。1985年上半年和1997年,中国分别确立了具体的新时期渔业发展计划与方针,并鼓励发展养殖业,把渔业养殖及养护的合理利用,以及渔业资源的保护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此,渔业产业化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了新时期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2010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800万t,实现了水产养殖产量约占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50%以上,1988年,渔业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政府部门对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的支持是分不开。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状态下,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生态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我国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水域环境不断恶化与水产资源破坏严重的各种现象、资源种质质量下降与质量安全隐患增突出等矛盾,给我国水产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性。例如:水产养殖本身需要清洁水源,但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一些近海区水域进行海岸带的旅游、航运以及其它活动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使得生态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这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更影响海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2 水产养殖业中的必要性

水产养殖是一个庞大的产业,是全球增长最快的食品生产行业之一,水产养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不以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与我国的经济命脉以及大范围的人口生存和就业问题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中国是传统的渔业产业大国,渔业产量的增长仍依靠于捕捞量,适当的水产养殖操作能够减轻天然捕捞渔业的压力,然而,随着渔业产业的迅速发展,渔业商品交易份额不断加大,海洋捕捞业长期过度捕捞,部分重要鱼类资源产量大大下降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捕捞的经济效益下降,给部分靠渔业资源维持生计的广大渔民带来巨大的生活压力。联合国海洋污染专家组(GESAMP)曾这样认为: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如河湾或沿海港口等捕鱼及在内地的各种海洋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质,尤其是有机污染物质(如抗生素),导致海洋污染,造成损害海洋使用质量行业开发的重重问题。所以,各地区机关与部门需及时认清水产养殖业在我国渔业发展的重要性,完善并维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各个领域如何充分发挥水产养殖的重要性。

2.1 水产养殖是粮食产量保障体系

水产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存在人口增长及土地问题,在我国发挥重要的替补作用。从长远看,在全球粮食短缺、食品价格上涨的背景下,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增加和土地、水资源约束的长期矛盾。水产养殖业科学捕捞与开发,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自给目标。而且,现代化养殖技术的发展,具有循环利用水资源、减少对天然水域排放污染的特点。面临我国耕地日益减少、粮食供求紧张化的局面,水产养殖在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方面无疑发挥着更为重要的补充替代作用。

2.2 水产养殖生态建设需要节能减排作用的应用

发展水产养殖业,节能减排技术是现代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水产养殖节能减排在整体水生生态系统中可不断吸收二氧化碳和氮、磷等营养物质,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现阶段,各地在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广泛的开展。气动水养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增氧的同时,完成了残饵及粪便的收集,同时又可减少有机物的含量,从而降低化学耗氧量,与传统模式相比,不仅能提高渔业产量,在节水节电和提高综合生产效益也有很大改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种关于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对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以及部分水域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水质在线监测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 水产养殖的独特优势与重要性在于在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大力支撑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加工、渔用饲料、销售和苗种繁育、渔药、储运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批渔民通过从事水产养殖行业使生活得到改善。同时,水产品也是优质蛋白食物,脂肪含量较低,是人体摄入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必要来源,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例如,每公斤大黄鱼中蛋白质含量相当于7公斤猪肉中的含量。

3 水产养殖与环境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建立水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系统

保障现代水产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健全管理的法律的相关规定,该系统是满足水产养殖集约、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需求,是中国农业大学中欧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持的国家863计划的重大成果,使用智能传感、无线传感、通信、通知处理与智能控制等联网技术开发的高端技术科技,可进行水质环境参数的在线采集、预警信息和远程自动监控,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产养殖联网系统,养殖户可通过手机、计算机等信息终端,实时掌握养殖水质环境信息,及时获取异常报警信息,实现水产养殖的科学技术应用与管理,最终实现节能降耗、绿色环保,生态平衡的目标。

3.2确立现代水产养殖的发展方向

规划养殖区域,建设现代养殖试范区,改善水产养殖业的生产条件,增强综合生产能力,逐步实现养殖条件和技术装备现代化。大力发展生态型、环保型和节约型综合水关养殖产业。执行国家推行的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标准,推广先进养殖模式,普及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病害防治,全面加强质量安全监督与管理。建立现代水产养殖科技创新工程,重点围绕良种培育、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利用率,通过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3.3 发展多种类型的水产养殖体系

3.3.1 大众型水产品

大众水产养殖产品数量繁多,它主要包括传统养殖的大宗鱼类以及各种虾、蟹、贝、藻类,发展大众化水产养殖产品,对国家提倡的菜篮子工程以及粮食产量体系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大众型水产品在国民的食物结构问题中占有较大比例,所以,此类型的水产品供给量和需求量都比较大,在水产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可有利保证大众水产品的稳定生产,对保障粮食总量安全具有重要贡献。

3.3.2 名优海珍型产品

为了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我国加大对名优珍品的研发力度,主要以特色海产品和高档海珍产品为主,这类产品主要是某些地方特色和名贵种类,这类产品的最大特点是产量小,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因市场价格高,存市量少,为生产和养殖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受到部分群体的青睐,也逐渐成为水产养殖产量的新增长点,在提升产业化水平、提高养殖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制定水产养殖行业规范,加强对养殖规模和养殖生产过程的管理

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水域环境,但以往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也会给水域环境带来的各种污染压力。因此,需要通过改革水产生产制度和调整养殖方式保护渔业发展环境,推广有效的生态养殖模式和健康养殖技术。

第5篇

今年上半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及各乡镇、办事处的密切配合下,紧紧围绕全年工作任务及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调整养殖业结构,改善养殖生产环境,勤政务实,认真执法,搞好服务,使我市的养殖业生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牧水产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各项指标完成情况

⒈生猪出栏万头,存栏万头,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⒉商品肉牛出栏万头,比去年增长;

⒊家禽出笼万羽,存笼万羽,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⒋禽蛋产量吨,比去年增长

⒌肉类总产吨,比去年增长

⒍水产品产量吨,其种水产品产量吨,分别比去年增长和。

二上半年养殖业运行特点

⒈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仔猪补栏快。全市生猪散养户空栏率小于,规模养猪场生猪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上半年生猪生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⒉家禽生产逐渐恢复。今年年初,由于受禽流感的影响,家禽特别是水禽生产明显滑坡,禽流感过后,家禽养殖呈恢复性增长。目前,家禽生产比去年同期略有增长,所有山塘水库边形成了有水就有鸭的良好局面。

⒊牛、羊及牧草生产有所突破。今年以来,活牛及肉牛市场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和各乡镇办出台的一系列扶持种草养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户养牛的积极性,一批种草养牛户、繁殖小牛户发展起来。养羊生产由于小尾寒羊、南江黄羊在我市落户并持续发展,养羊、养牛成为畜牧业增长的一个亮点。

⒋水产养殖模式发生变化,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力度加大。水产养殖由过去的混养、人放天养向主养、单养、精养模式改变,立体化养殖模式在我市的一些山塘水库得到了推广。今年上半年,水产品价格直线上扬,养殖效益大大提高。名特优新水产品如:樟树银鲫、彭泽鲫、鳜鱼、淡水珍珠等一些特种水产品落户我市,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势头。

三上半年工作成绩

⒈畜禽生产由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的无公害方向转变。

在生猪生产保持良好增长的过程中,我们以无公害生产为突破口,培植养猪大户发展无公害优质生猪,并在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扶助,今年,我们以发展生态牧业小区为重点,加快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

⒉种草养畜和奶肉牛工程建设有一定的发展。今年,全市种草养牛、养羊发展势头较好,养牛、养羊生产在畜牧业中的比重提高,特别是奶肉牛工程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肉牛品种,还培植了一大批养牛专业户,为今后牛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⒊动物防疫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今年年初,我市对口蹄疫、猪瘟实施强制免疫,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迈出了新的一步,全市牲畜强制免疫密度达。特别是月份实施的仔猪调入准调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我市动物疫病的传播和流行,大大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⒋名优特新水产品呈现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樟树银鲫已初具产业化规模,全市异育银鲫(樟树银鲫)养殖水面达多亩,其它特种水产如彭泽鲫、鳜鱼、叉尾鮰、中华绒蟹、南美白对虾、淡水珍珠等发展速度较快,经济效益可观。

二、下步工作要点

一抓疫病防治,严控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在动物疫病防治上,一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重大动物的防疫工作,加强消毒灭源,做到不留防疫空白点,确保防疫密度达,严防病、病发生和流行;二是狠抓动物疑难病的诊断,不断提高兽医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诊断准确率,及时为养殖户排忧解难;三是严把检疫关,重点把好“五关”,即产地检疫关、进场点检疫关、宰前检疫关、宰后检疫关、市场监督检查关,防止畜禽购销中疫病的流入和病猪死禽进入市场交易。

(二抓市场整顿,确保畜禽产品安全。

认真执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严厉打击制造、出售、使用“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假冒兽药及其它破坏养殖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不法行为,确保养殖业顺利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抓队伍建设,提高畜牧兽医人员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兽医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从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二是大力开展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养殖技术和养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三是建章立制,狠抓全局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对本系统工作人员严格行岗位责任制和目标考核制,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

(四抓好科技下乡服务,大力推广新技术。

大力宣传和推广养殖业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指导群众引进良种,调整品种结构,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养殖户,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以此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为优化产业结构,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

第6篇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指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水产养殖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将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结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以及生产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

2.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选择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水产养殖企业为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便于实习工作开展。一直以来,学校与辽宁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实习合作关系。例如大连鹤圣丰海珍品养殖场、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凌海达莲海珍品有限公司、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以及盘山国家级文蛤原种场等十余家生产企业,这些单位每年能提供近100名学生的实习岗位,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的需求。

3.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一线。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同时,还聘请水产养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学校教师结合自身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运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实践,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水产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能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的技术内容并指导生产操作。

4.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但通过校方与生产企业不断沟通调节,生产实习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工人短缺不足的难题。

5.结语

第7篇

关键词渔业开发;研究;沿黄地区

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消费的质量要求提高了,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外,人们开始考虑通过摄取更多的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营养的需要。我国目前营养水平比过去有了较大提高,但仍不符合营养需要,主要是动物性产品不足。渔业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并且投资少、见效快、生产专业化水平高、产业链条较长,适宜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这就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齐河县是山东省沿黄渔业开发重点县,发展渔业有很多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沿黄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不仅是齐河县的特色产业,而且有望发展成为整个鲁西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产业,这应当成为齐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优势。

1渔业发展优势

1.1宜渔资源丰富

齐河县沿黄岸线62.5km,宜渔开发面积1万公顷,尚待开发的盐碱涝洼地约1.67万公顷,宜渔资源丰富,发展水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境内引黄沟渠纵横贯通,60%的村为水产养殖专业村,沿黄区域已建成连片的高标准鱼塘。沿黄水域富含钙、镁、磷、钾等各种营养物质,无污染,对浮游生物的繁育生长和鱼类生长发育十分有利。随着黄河水源正常供给,渔业生态资源保护加强,展宽区域各大河流中,赤眼鳟、小龙虾、长颌鲚等天然名贵鱼类品种趋于增多。2005年,水产养殖面积0.59万公顷,实现水产品产量5.62万吨,全年实现渔业综合产值1.59亿元,水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主导产业。

1.2饵料丰富,电力充足

齐河县是农业大县,种植业发达,近年来已出现了低水平的粮食剩余,为水产业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资源。因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做好粮食转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县内现有正邦、艾艾2个大型鱼饲料加工厂,加上运销便捷的外地专用饲料,发展水产业有充足的饵料保障。同时山东省淡水研究所生产的“天神”牌专用饲料可直接供给。电力由济南、德州回路双向供电,为养殖高产创造了条件。

1.3科技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齐河县设有渔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祝阿镇建立了服务功能完备的水产站,配有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咨询、鱼病防治等服务工作。同时,黄河北展区已列为山东省淡水研究所技术推广、新品种养殖的试验基地,每年有多项科研项目在展区进行。

1.4具有相对成熟的产业优势

渔业是齐河县较早进入市场化的产业,其产业化程度明显优于其他行业,已发展成为一个由养殖、流通、休闲以及科研、技术推广相配套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另外,广大群众具有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传统习惯,经验丰富,对水产业认识程度高,养殖经济效益较高。

2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齐河县发展渔业条件得天独厚,但是,渔业仍存在着投入不足、品种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化程度低、效益偏低等突出问题。就目前的发展来看,与一个内陆水产大县的水资源优势和地处沿黄的位置极不相称。加入WTO后,齐河的渔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在销售环节上缺乏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销售呈散乱无序状态,影响规模化发展和品牌效应。目前,传统优势产品黄河鲤鱼,受各种因素影响,尚未进行商标注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殖效益。

(2)加入WTO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低价鱼类大量涌进我国各大市场,使国产水产品的价格和市场占有份额大大下降,以常规品种养殖生产为主的农民,增收增效相对困难。

(3)渔业生产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渔业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因受近年来普通鱼养殖市场疲软的影响,人工养殖的淡水产品已由季节性压塘转向周年性压塘发展,并且水产品价格低廉,这将增加本县渔业农民对水产品销售的压力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

(4)渔业产业化水平低,区域化布局不合理。行业内的优势互补和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水产品质量以鲜活的初级产品为主,并且产品质量不过硬,缺少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这样在国际市场冲击面前显得稚嫩无力。

(5)养殖品种以草鱼、鲢鱼、鲤鱼等普通鱼为主,名特优高档水产品规模小,科技含量较低,加入WTO后,将对目前的水产品结构和质量提出严峻挑战和考验。

利用得天独厚的沿黄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不仅是齐河县的特色产业,而且有望发展成为整个鲁西北地区的一大特色产业,这应当成为齐河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的重要优势。但从齐河县的发展实际来看,水产业尚未被当作优势和特色产业得到应有的重视,水产业仍停留在种植业副业的位置上,这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不相应。因此,齐河县应该深挖并利用好这一优势,在资金、技术和市场需求上主动接受大城市辐射,在区域不平衡发展中率先壮大起来。

3发挥沿黄优势,建设内陆渔业大县的重要途径

齐河县是山东省沿黄渔业开发重点县,发展水产业条件得天独厚。随着我国国内各项法规的逐步完善和本县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齐河县应充分发挥优势,围绕建设城郊型渔业,发展外向型渔业的重点进行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

3.1加快区域高产高效渔业综合开发,扩大产业规模

把渔业开发与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成为利用外资的重要项目和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充分重视宜渔“三荒”土地的开发,一是对全县较大面积宜渔“三荒”资源开发做出统一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方案,集中调动使用资金,开发一片,见效一片,成功一片;二是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资本,如减税政策、信贷政策、市场政策等,降低农业开发风险,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3.2发挥优势,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一是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引进名优品种,培植主导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要重点发展河蟹、甲鱼、优质鲫鱼、白莲藕等优良品种,推广鱼鸭混养、鱼鳖混养等生态渔业模式,形成区域特色。二是大力实施渔业四大工程,即名优新品种示范带动工程,引进推广甲鱼、河蟹、南美对虾、条纹鲈、中华鲟等名优新品种,扩大其养殖面积;黄河鲤鱼高产示范工程,在每乡镇建立一处示范点,产量都要在150t/hm2以上;浅水藕种植样板工程,引进鄂莲4号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丰收计划推广工程,以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为技术依托,推广80∶20模式化养殖技术、宜渔改碱综合开发项目等丰收计划推广技术,增加渔业收入。

3.3努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提高渔业对外开放水平

当今欧美经济发达国家淡水产品养殖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是池塘养殖按照生态渔业养殖的要求,生产无公害、接近自然风味的产品;二是工厂化设施渔业在人工控制环境下,不间断生产大量优质鱼类,在质量、卫生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在培植主导品种时,要符合国际市场要求,达到国际市场要求的品种、技术、质量、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利条件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病害控制技术及名特优品种,提高养殖水平。针对一些国家缺乏水产养殖技术人员的状况,搞好技术输出,并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当地市场,发挥我们技术、设备和管理的优势,兴办农业项目,建设渔场,不断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3.4开发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是水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有利于优化渔业结构,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渔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休闲渔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御景园、瞬天园、乡村家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模式。在此基础上,应通过大力引导和规范发展,形成以黄河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集垂钓、餐饮、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渔业经济带。

3.5加大对渔业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渔业开发和渔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做到水、电、路设施配套,成为旱、涝保收的丰产地。加快建设新型的渔业技术体系,制定严格的聘任制考核机制,保障推广试验经费,通过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渔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外贸信息咨询机构,尽快建设全县农业信息网,对内要连接各乡镇、生产基地,对外与全国及世界农业信息网络相互沟通。加强对现有生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一批既懂渔业又熟悉外经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研究、分析国际国内渔业发展政策、形势与趋势,促进渔业持续健康发展。

3.6坚持科技创新,推行渔业标准化生产技术

齐河县应紧紧抓住“沿黄”这一优势,健全渔业科研与推广应用体系,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另一方面重点做好科技推广和服务工作,改变基层科技推广经费短缺、服务手段落后的状况,为科研成果向实用技术转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广泛开展信息服务,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等媒体为渔民提供政策法规、市场行情、养殖技术、鱼病检测及防治、种子、饲料供应等信息服务,保障渔业发展的信息渠道畅通。

4参考文献

[1] 周志祥.农村产业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渔业;基本特征;发展途径;保障措施;湖北省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

生态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等相互关系的变化状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是生态渔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评价生态化渔业的指标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种数;水质类型;无公害养殖面积、产量;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

3现代渔业的发展途径

“十一五”中后期,国家相继批准和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个规划;湖北省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行动。这些重大规划和行动从时间和进程的安排上重叠于“十二五”规划,从内容和战略上包含了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3.1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按照稳步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突出发展流通业的战略思路,深入开展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稳步发展养殖业。完成从数量型渔业到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期间,达到养殖产量保持4%~5%的年均增长速度,养殖产值达到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既要特别重视名特新品种在渔业价值提升中的作用,又要重新审视大宗淡水鱼类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加快发展加工业。大力加强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业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t,实现转化加工水产品40%的目标。要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扩张,适当引导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达到5家加工企业进入全省“四个一批”的行列[4]。三是突出发展流通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依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北省水产品向省外输出和出口。达到输出水产品占生产量30%左右的目标。

3.2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按照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小农经济型向集约化经营型转变的整体思路,加快湖北省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开展池塘生态改造行动、江河湖库增殖放流行动、水产亲本升级换代与良种推广行动、标准饲料规范化使用行动、疾病灾害预防控制行动等生态健康安全养殖行动。同时,探索和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品便捷服务运转、鲜活水产品快速流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形成持续有效的内生增长动力。基本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格局,达到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加快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时期,按照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思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涵盖产业链环节、产学研结合、政府参与的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统一组织建设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含展示中心)—试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等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5]。主要开展以大宗淡水鱼类与名特新品种为对象的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和完善水产推广体系与推广机制,加速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和改善渔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和改进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创业行动;加强科技110、信息网络、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4加强渔业区域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渔业将在“优势水产品板块”、“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等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长江渔业经济带中武汉城市圈渔业、鄂西生态渔业等区域化渔业建设;同时开展重点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建设,兼顾山岗、丘陵地带特色渔业建设。努力形成湖北省“一带两圈,辐射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大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渔业、有机渔业为主体,特色渔业与优势渔业互为补充的现代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大板块。

3.5开展生态渔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湖北省渔业的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放流增殖,适当控制大湖大库的养殖强度。在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推行按照水体承载力安排生产的制度,适当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坚定开展大江大河的禁渔区、禁渔期行动,适当扩大江河支流与大湖大库的“两禁”试验和江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引进、移植、放流等活动。

3.6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

渔业组织具有提高渔民地位、保护渔民利益、获取市场信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整和渔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渔业产业化、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民素质等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渔民开展养殖水面使用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按照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创建加工和投入品流通企业;培植购销大户牵头组建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企业;加强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使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等组织的渔民占到渔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

3.7推进渔业机电化、信息化建设

渔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电化和信息化。机电化、信息化是渔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渔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电动机械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的装配和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清淤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多种层次的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互联网上渔业用户的普及率。跟随国家推进“物联网”的信息化进程,开展渔业领域遥感、遥测、遥控等为基础内容的远程智能化经营管理试点与示范。

3.8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现代渔业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操作管理水平;大力加强“三品一标”的认定和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复查和保持工作,提高覆盖水平;加强渔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监测检测工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三品一标”的创建行动、优质名牌产品的创新行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中心的建设行动、县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建设行动和水产品市场监管行动。

4保障措施

4.1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资本投入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财政支持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池塘生态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水产良种选育和良种推广的投入;加强对水产科研项目及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标准化示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江河湖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行动的投入;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监测检测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打造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外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现代渔业。

4.2建立健全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二是加强现代渔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充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科技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及其网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病害防控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循环渔业的发展;加强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升安全、和谐渔业水平[6]。

4.3制定和落实强农、惠渔政策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针对湖北省渔业转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重点是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政策、促进水面经营权流转政策、促进渔业经营主体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政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装备政策及促进渔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4.4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渔业的本质是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但更加强调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调控和管理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现代渔业的新特点、新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升政策制定水平,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从大社会、大市场、全方位的角度做好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流通、产业与市场、投资与积累等的安排和部署;加强重大项目设计、规划、审定、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5参考文献

[1]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崔利锋.新时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6(1):36-38.

[3]赵珍.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4]杨云彦,秦尊文.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J].中国城市经济,2004(9):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