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的培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逻辑思维的培养

第1篇

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问题实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过程不仅有益于学生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合理发问,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让问题在自己的头脑中先有一个具体的思维框架,最后经过互相讨论和交流对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其次,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实质,好多学生遇到比较复杂难懂的应用题就望而生怯,读过一遍题干之后,就以“不会做”、“看不懂”等字眼搪塞过去,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遇到比较难解的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帮助学生探索问题的实质,对问题进行层层分析,采取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方法,可以针对问题自我提问,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哪方面入手?应该分为几个步骤?这个数字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可以逐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与进步。

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促使逻辑思维的养成

1.熟读题干,细化问题解决步骤

要实现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学生做题思路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题干,弄清问题的实质,之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落实到具体的步骤中,分步骤解决问题是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把问题实现模块化的处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增强。例如:6×8×5=?这样的题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的特性,可以先8×5得出十的倍数,再进行计算把问题简单化,再进行计算,这样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加强习题训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通过加强习题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习题训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加强相关原理习题的演练,而且在课后作业及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指导和监督作用,适量的加强学生的习题训练的力度,之后对问题进行互相交流,不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例如:694+2606=?这样的题目,按常规方法是直接相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个题目进行拆分,694+6=700,700+2600

=3300。有效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是提高逻辑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3.实现练习难度阶梯式变化,强化学生逻辑思维

当学生练习到一定程度后,教师要对练习的难度进行阶梯式的变化,根据由易到难的变化规律,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调整,在不同题型、不同难易程度的的习题训练过程中,逐渐的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算能力的差异,设计难度适中的练习题,使学生整体的数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随着问题一个又一个的得到解决,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得到可观的提升与强化。例如:在传授角、线知识时,可以先利用教具进行传授,再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有这些知识特性的物品。比如,地面与门都是直线,那形成的角就是直角。不断的以趣味性的知识,来引导学生从易到难的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强化学生逻思维。

三、注重个体差异,启发不同的逻辑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注重个体的差异,启发不同层次的逻辑思维,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发展。每个班级由几十个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组成,由于个体的差异,使得学生对教学理论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差异较大,一种问题往往有多种解答思路和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具体的知识和理论时,要因材施教,不能局限解题的思路和模式,正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以自己的思维习惯对问题建立正确的思维框架,最终实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四、用心完成课程设计,巩固和深化逻辑思维

通过以上的习题训练、思维能力的锻炼、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转变,众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形成了一套逻辑思维,为了促进思维习惯的养成,使逻辑思维得到巩固和深化,教师在课程设计方面要做到瞻前顾后、合理规划、认真落实。所谓瞻前顾后,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新课程之前,要带领学生去温习和回忆上一节学过的主要知识点,然后再联系本节课要讲的理论知识,使得课本的知识实现紧密的串接和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脑海里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框架,不仅能够加深印象,还能够促使学生灵活的应用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合理规划,指的是教师要对上课的内容和习题的设置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把知识内容模块化处理,使知识点以直观、简便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益于新的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落实,主要指的是学生对于课堂学习任务及课外习题演练能够认真、严格按照正确的思路完成,单凭课堂的45分钟,学生很难实现知识的全部掌握和消化,对于一时难以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课后的练习达到融会贯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第2篇

一、注重方法,引导学生思维。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手段和途径。由于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并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采用多种形式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比如在计算教学或解答应用题时,必须让学生做与新课有密切联系的准备或复习题。再利用“想一想”,观察插图或操作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和推理,从而学会计算和解题方法。例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中,教材在例题之后,法则之前加了“想一想”:笔算加法应该注意什么?这个问题虽然问得简单,但提示了教和学的方法,提醒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前面讲过的有关例题,综合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将自己形成的表象做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得出笔算两位数的加法法则。

二、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发展思维只有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思维是由“问题”引发的,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发展思维的过程。要想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有学习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创造合适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

第一,要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去思考去研究,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有亲切感。如教学乘法的分配律时,先让学生按照例题要求摆小木块,并标出共摆了多少块,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得出:(3+5)×43×4+5×4,接着引导学生计算、观察、分析、比较,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摆木块,列算式,说思路,观察特点,概括规律,是学生在理解乘法分配率的同时,受到初步逻辑思维的训练。

第二,要创造出有利于学生探究问题的心理环境。教学新的知识,不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我们应该借助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面临一种似乎熟悉但又不能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之中,有一种“心欲求之而不得,口欲言之而不能”的心理状态,产生一种不可遏止,跃跃欲试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三、操作教具,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由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以丰富其表象,达到借助形象思维来发展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图,操作前要明确目的――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操作中,要思考是否达到了目的,用其他形式是否能行。可以启发学生先猜想拼摆的结果,再操做验证,同时要求学生叙述操作过程。只有这样,手动、脑动、口动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才能十分形象深刻。拼摆结束后及时归纳总结,概括统一,不断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新知旧知联系,用数学本身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一条由已知探索未知的道路。如教学“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以分数乘除法的意义为起点和基础,并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如420×3/5,先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再画出线段图,然后根据线段图编一道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间长了,学生收获了举一反三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学生在教学应用题时,不感到陌生和难以理解,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教学铺平了道路。在计算练习时,应用题――线段图――意义――算式,这两个过程的环节相同,思维方式不同。有前面大量的练习作保证,学生感到熟悉易懂,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化为直观简明的图示,进而列式解答。

五、启发引导,促进学生思维进一步活跃。

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培养;逻辑思维

高中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数学的逻辑思维就是正确合理的进行思考,即对事物进行观察、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和系统化等思维方法,运用正确的推理方法、推理格式、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严密理性活动[1]。很多高中生因逻辑思维较差,不知道从何下手去分析问题,导致数学成绩不好。提高高中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是学好数学的必备条件,本文重点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措施。

1 巧设教学情景,促景生情,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设置合理的情景,有利于学生促景生情,良好的数学情景,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通过类比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2]

例如,人教版2-2第二章第二课时 椭圆

课堂引入:用幻灯片展示一根圆柱

师:用一个平面去截这根圆柱,截面会是怎样的呢?

生:圆。(异口同声)

师:有其他形状吗?若截面与转轴不垂直呢?

(学生们进行想象、比划、探讨)1分钟后

生:矩形,还有两个图形不好说,另两边是弧形。

教师像变魔术一样,在幻灯片上将圆柱按不同方向切开,并旋转将彩色的截面向外展示出来,并告诉同学们其中那个椭圆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3]

师:在图形上椭圆与圆有类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那么大家猜想一下:椭圆与圆在性质上有类似的地方?

并让学生类比圆的性质进行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中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不仅有利于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还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思考方法,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

2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2],引导学生积极的发言,各抒己见,突破学生的逻辑思维的瓶颈,进一步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传统的数学习题课大都比较枯燥,基本上是教师一言谈,毫无乐趣可言。如今条件改进了,各种的学习方式都成为可能。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主流的数学教学活动,例如小组合作的习题课流程:教师将学生的作业通过投影再现在黑板上,让所有的同学看到他们书写的结果,并让学生们自己来批改、订正。具体步骤如下:

(一)将学生做的作业(原稿)投影在黑板上.

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CD底面ABCD,PDCD,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CD,∠ADC=90°,AB=AD=PD=1,CD=2.

(Ⅰ)求证:BC平面PBD;

(Ⅱ)求直线AP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

(二)由学生来批改、找错误;

(三)由学生来总结错误的原因、从而达到认识错误,必要时老师进行引导、点拨;

(四)提问立几中还有哪些知识点是本题没考到的?由学生思考出题,由学生变式巩固。

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开拓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面[3]。实现了百花齐放,各种思维齐交流,进行了逻辑思维实战训练[3]。

3 一题多解,发散思考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有效催化剂

在数学中,常有问题有多种解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可以建立不同的模型,这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利,无疑一题多解是很好的思维体操。

例:已知x、y≥0且x+y=1,求x2+y2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结合函数的思想,用函数观点来分析就是求变量的最值,通过变量替换转化为一元函数来解决。

在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的时候,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仅把学过的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同时有效的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

4 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思维碰撞,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品质[4]。例如,上完圆锥曲线后,可以进行拓展探究,利用学过的办法来进一步探究《椭圆中其他的性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教师给学生时间探究,然后让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最后教师对学生得到的结果进行指导验证。这样自己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不同的角度获取不同的结论,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得到改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已成为高效课堂的主流。

【参考文献】

[1]黄晓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析[J].中学数学参考,2015,06.

[2]王友伦.通过数学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南北桥,2014,09.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启发式教学

不同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不再局限于学生基本数学知识或必要的数学应用能力,而是逐渐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方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已经不是小学生可比的,他们在经历过幼儿园以及小学的教育之后,已经对于这个社会乃至世界有了自己的认知,而中学时期也是他们思维形成的一个过渡期,数学是这个时期学生思维形成的最佳“补品”。因此,教育者可以以初中数学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一、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渐成

思维,是一个极为抽象的名词,我们很难把思维具象化,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却无时不刻充斥着思维这个名词,因为我们只要思考,就会用到思维,而各种生活活动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而学生的思维如何形成?毫无疑问来自于学习过程以及对生活的体验。而现在我们着眼于教学中,初中数学是非常适合培养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在教学调查中,启发式教学非常适合促进学生思维的

形成。

二、教育者选择讲解题目不宜过难,强调思维方法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仅应用于教育者的课堂授课,同样适用于数学题目的讲解过程中。举例说明:八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全等三角形的证明一例,教育者在授课中必然会讲到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条件,而在具体解题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启发学生对整个几何图形进行分析,通过对边与角的证明,进而扩展到整体两个三角形的全等证明。

三、教育者与其他教育者以及学生交流,借鉴教学方法和改进不足之处

只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是不足以完全对学生逻辑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只有教育者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交流循环,才能确保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完整而顺利的形成。教育者与学生进行交流,可以知晓不足之处,以便进行改进,而教育者与同级教育者进行交流,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与教学方法,进而使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之中。

综合而言,教育者在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之中,要善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进行讲解题目的过程中,注意强调思维方法的运用,最后,总结不足并借鉴好的教学方法。

第5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6―0102―01

一、通过“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应用题(缺条件或问题)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完整的题目。通过补条件、补问题,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考虑问题的综合能力和从问题出发考虑条件的分析能力。

如,小红家养了12只小鸡,4只小鸭, ?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这种根据已知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

二、通过“画”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简单明了的直观图形或图画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地表示出来,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对应用题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升。有些题目采用画图的形式帮助理解题意比较方便,有些题目用实物摆一摆则更简便,因此可根据具体题目的特征,采用适当的、更便捷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达到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目的。

如,饲养组有白兔17只,黑兔9只,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首先让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理解:要求白兔比黑兔多多少只,就要从白兔只数里面减去与黑兔同样多的只数,从而得出算式17-9=8(只)。

三、通过“比”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和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加深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

如,(1)教室有男生12人,女生9人,女生比男生少几人?

(2)教室有男生12人,女生比男生少3人,女生有几人?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列式解答,再讨论比较两道题有什么异同,之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明确两道题的相同点、不同点和算理。 这样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通过“问”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问,学生通过判断、推理回答。

如,(1)苹果比梨多4个,谁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

(2)鸭比鹅少3只,谁多?鹅可分为哪两部分?

(3)爸爸比妈妈大2岁,爸爸多少岁?怎样求?

上述几例训练学生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前两例中第一问是关键句,依据“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直接进行判断;第二问是依据进行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第三例根据关键句(已知条件)判断谁大谁小,再判断所求问题是大数还是小数,并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做这样的练习,不但突破了应用题的难点,又提升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五、通过“说”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算理。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要求学生会正确列式计算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将题意、思路、算理“说”出来,使思路富有条理性、系统性。

如,果园里有苹果树80棵,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一步,说题意:题中第一个条件是苹果树80棵,第二个条件是梨树的棵树是苹果树的2倍,问题是求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第二步,说思路:要求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树和苹果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数,所以第一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梨树和苹果树的总棵数。

第三步,说算理:梨数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所以求梨树的棵数要用苹果树的棵数乘以倍数,算式是80×2=160(棵),再用苹果树的棵数加上求出的得数(梨树的棵数),就是两种树的总数,算式是80+160=240(棵)。

六、通过“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变”就是变换条件、变换问题,它可训练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实质,使思维更灵活、更敏捷。

第6篇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对数学事物和数学材料的观察、比较,对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归纳、演绎、类比、分解、组合等活动,所表现在正确性、准确性、严谨性、完备性、敏捷性、深刻性、创造性及其自觉水平上;特别体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在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准确性、逻辑性水平上。在高中阶段对数学的学习的逻辑性表现尤为显著。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综合性相对较强,而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要求更高。

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需要有着理性的思维,以及超强的逻辑思维,这样才能去理性冷静的去思考数学问题。

因此,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人才需求,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是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一、数学与逻辑思维的联系

中国教育为什么如此重视数学?这是因为,很多中国人认为数学在思维发展特别是在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方面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数学好的人,逻辑思维能力一定很强。就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言,数学是极其重要或者说,在这方面是比其它学科更有用的。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这种技能,不管是簿记,或对数的运算,或关于碳氧化合物的试验,都限于这种特别的动作。一个人也许是某个领域的权威,但是,除非他在专门领域的训练和其他领域所用的材料有关,否则对于其他没有密切联系的事情,其判断力的拙劣也许超过一般的程度。"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数学之中,也没有证据显示数学比哲学、逻辑学等其它学科更有逻辑,不过数学的逻辑有自己的显著特色,那就是数学的确定性、完美性,数学的答案及解题过程基本是确定的,逻辑是相对完美的,这种特色确实很吸引人。我们可以说数学的逻辑性很美,但不一定是最强的。

所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条理的思路,才能从特殊推广到一般、从一般转化为特殊。这样才能知道问题中那些事常项,哪些是变项。有了超强的逻辑思维,我们在面对数学难题时才不会慌手慌脚,而是冷静理性的去思考,淡定从容地去面对,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二、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

逻辑思维不仅是学好数学这一门科学知识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所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更是在生活工作中思考问题,处理事项,为人处世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高级形式,对人的素质能力有着重大影响。据心理学研究显示,作为智力的核心要素,逻辑思维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的分辨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思维是人的这四种基本能力产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逻辑思维能够增强人的分辨能力。当今世界资讯发达,呈现于人们面前的是流派庞杂、路数各异的文化形态。如果缺乏逻辑素养,就难以对其作出正确的比较、分析和评价,更不要说通过择优汰劣来吸收优秀思想、抵御错误观念了。而且,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涉及道德取舍的问题,需要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并付诸行动。逻辑思维有助于人们独立思考,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够改善人的表达能力。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通过说话或写文章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这些都是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改善表达能力,离不开逻辑思维水平的提高。说话或写文章的内容对不对、合不合客观现实的规律,是逻辑学的范围。说话或写文章的思想内容要正确,必须同时做到两点:一是据以推理的前提真实;二是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遵守逻辑规则。前提是否真实,要靠专业知识去判断;推理是否遵守逻辑规则,需用逻辑知识来回答。专业素养和逻辑素养欠缺其一,思想内容就难免出错。因此,改善表达能力,需要注重逻辑思维的训练。

逻辑思维能够提高人的学习能力。学习通常要解决两个问题:学什么?如何学?前者涉及学习内容的辨别,是学习之前要回答的问题;后者属于学习方法的选择,是学习之中要解决的问题。学什么,应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条件,借助逻辑思维作出分析和判断。学习内容一经确定,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具体学科是由概念、命题、推理或论证等构成的知识系统,而逻辑学揭示了概念、命题等思维形式的一般结构和规律,从而为学习提供了通用的一般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就是对众多概念和规则进行逻辑分析、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能否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关乎能否富有成效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然而,对数学的学习是培养我们逻辑思维的途径。对于逻辑思维的培养与我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逻辑思维的培养是为了让我们更好适应今后的工作与学习。因此,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对逻辑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高中数学学习阶段对学生的逻辑性思维的培养是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三、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高中学生数学能力的核心。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7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实却是,初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普遍存在着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情况,很多学生越来越“用功”,上课听讲,晚上苦读到深夜,周末、寒暑假奔走在各种辅导班,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对知识体系、原理一知半解,对考卷上的题目完成起来也很吃力.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促进社会科学进步的有力保障.

一、简谈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简单来说,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涉及逻辑思维判断,如下棋、玩牌、玩游戏等.学习更是如此,最凸显逻辑思维的就是数学,其次,我认为便是自然科学.逻辑从何而来?逻辑来源于社会实践,比如下棋多了,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路数,总结经验方能运筹帷幄等.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来源于经验,但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就太耗费时间,效率太低了.因此,逻辑思维的增强源于不断的学习.

二、逻辑思维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

有人曾将物理学科思维分成了7种能力,其中就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逻辑思维可谓无处不在.在物理教学的每个章节、片段中,现象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思考,最终得到结论.自始至终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在指导着我们,就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物理情境、思维和思想.而如何将物理学科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中,并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习得新知识,最终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难题.简而言之,学习物理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知识领悟新的道理.

三、初中物理的逻辑思维教学现状与策略

1.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现状

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而在初级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显著发展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初中生对教师和教材中关于物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不能轻易满足,也不会盲目全盘接受,他们在思考中开始有意识的调整、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但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还很不成熟,容易出现急躁、片面、偏激等问题,对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还很不擅长.

2.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现状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在近30年来有很大的进步,教材中能处处体现逻辑思维方法的渗透,注重思考问题、解释现象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节省课堂时间,常常把原本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缩短甚至全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授或者演示.从长远角度看,学生习惯性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停滞不前,严重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写方面相比之前弱化了.带来的问题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学生有时会被其他学科的知识限制.如初二学习光学知识时,三角函数还没有学过.初一数学虽然学过科学计数法的运算,但由于数学考试中要求很低,学生训练太少,以至于学习物理后,大量科学计数法乘除的计算使他们手足无措,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教会、训练学生计算,有时却忽视了问题本身所蕴含的物理现象、逻辑关系,得不偿失.

3.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策略

(1)重视新课教学,引导给学生学会独立、有效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新课的学习,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规律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懂得知识不等于领悟知识,理解原理不等于会应用知识.虽然每位学生的思考能力、领悟能力、迁移能力都不同,但独立思考是必须的,在经过了有效的独立思考后才可能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有些老师觉得会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这些时间会加倍的补偿回来,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思考理解了教材之后,作业花的时间就会变少,下节课老师检查、评讲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总之,学生在发展了思维能力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2)双手激发思维,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智慧启迪作用民间有许多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人,他们大都能够进行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我们也可以借鉴日常生活中的有益经验,重视物理实验,使学生能够用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物理实验的直观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有些时候学生自己就能很好的完成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知识的迁移.当学生能够将知识、规律等抽象的思维与灵巧、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够激发大脑某些区域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

参考文献

第8篇

这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提高判断、推理和论证能力的根本方法:

1.判断练习。对形成历史概念有关的或者相近的和相似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是判断练习的主要形式。

2.推理练习。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强,必然导致世界大战,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资本主义是爆发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情况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议决定和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分析说明,加以论证,通过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通过总结,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断总结,不断分析,这样才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就会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在各个历史阶段就会进行分析,掌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即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弄清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就是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取代另一种生产力,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另一种生产关系,即矛盾是推动朝代更替的内应。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了,代替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样进行推理,学生就会发现一种新的矛盾,学生的思路就开阔了。

三、在传统教学中进行创新

我们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这样教出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个性得不到发展,思维能力就会下降,甚至不去独立思考,完全依赖老师的现成答案。不仅记忆不深,而且很容易忘记答案,因为没有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问题,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学生进行探究,感悟。遇到疑难问题提出来由教师进行集体解决。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同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学成绩很好,好、中、差三类学生在课堂上全部调动起来。总之,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获得知识的同时更积极,更有动力。教师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自觉地感悟,自主合作探究,然后进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