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

第1篇

一、注重构建正常的师生关系,力争教学氛围的民主宽松化

体育健康的教学以室外教学居多,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以身体练习为主,既有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又有分组的小群体练习,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长期以来的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也是拥有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平等地进行交流与沟通。很明显,这样肯定不能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人人平等,师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所以师生在教学中的交往,应该首先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的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

二、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1.根据新课程标准,充分理解教材精神。体育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开放多样,期间肯定包含许多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田径教学是各个教学段的必选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坚强、勇敢、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发进取的心理品质;在球类课教学中,学生多数是要通过集体或分组练习进行,所以我们在球类教学中就要着重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协作、奋勇拼搏,逐渐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心理品质;在体育理论课教学中,根据具体学段和学生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如利用各项大型运动赛事,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我国体育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以精湛的运动技术和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为国家挣得荣誉、赢得奖牌,以此来启示学生要热爱祖国,要树立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在教学中以规范体育健康课堂的教学内容,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目标。通过教学实践对体育课堂的传授内容进行检验和求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学反思发现问题,然后再回到课堂教学中去解决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教学有一个比较规范的理性依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体育健康课的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施,一定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确立相应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消除学生“吃不饱,吃不消”等现象。

3.把运动项目方法技巧的教学和相关的健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在体育健康课的教学中一定要渗透健康教育的思想,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力争用自己的健康思想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从而逐渐地让他们树立起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摒弃以往的那种单纯地为了上室内课而不得不安排的“理论课”,要力争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从实际出发,从自己做起,实实在在地去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积极鼓励所有的学生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力争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在我们的体育健康课的课堂上,要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为第一指标,教师只有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够促使学生们身心两方面都积极地投入练习活动之中,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有的放矢,把握住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些小环节要敢于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进行自主处理。如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笔者事先宣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该项目的了解,采取小组讨论式自主性地进行准备活动;在游戏比赛中可以让学生参与裁判工作,而自己可以参与游戏活动;在强化提高练习课时更可以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要提醒他们注重观察,学会判断,懂得改善。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学习行为,再结合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才可以比较顺利地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技能。

四、教育学生善于反思,正确分析失败原因,帮助学生建立成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第2篇

关键词:渗透;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在我国青少年大都在学校接受学科教育,学科教育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教育性。无论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或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学科教学都可以进行渗透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数学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育,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一、在备课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普通的教学环节,更要围绕学生,围绕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果,而不能只考

虑教师应该怎样做,学生应该怎样学,把学生看成配角。同时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什么为中心来设计教案,联系学生现在的水平和学习能力,挖掘出各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切入点。实现这一点,就等于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打下了坚实可行的基础。那么如何挖掘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呢?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因此,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带着新的眼光和思路认真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出现的心理问题,便可从数学教学中挖掘出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我们在教《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关系》时,可联系学生中出现的懒惰问题,可选用学生自己每天做作业的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实例,可加入对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效率的计算,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拖拉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通过课堂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课堂上,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拟订和实施都要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轨迹进行教学,这样恰恰满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在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受到训练,原有的心理认知水平也得到提高,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教育效果。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成功的基石,是一种可贵的心理状态,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让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但学生的自信心在不同程度也存在着差异,这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和其它各种活动中。如:分层设计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练习设计中,根据每个学生思维的不同水平和跳跃能力,可设计不同程度的作业要求,尽量使各层次的学生能解答其中的某些问题。

(三)锻炼学生的毅力。

生活中挫折无处不在,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心理健康的人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挫折,在挫折中会自动调节情绪,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这种克服困难的表现和毅力,又进一步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心理素质差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惊惶失措,变得消极悲观、自卑怯懦,阻碍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对心理的发展形成消极的影响。

(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一个理想的课堂里,所有的学生都应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为趣味和快乐而竞争,自主地进行独立学习。在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共同增长。当然,在这里必须强调合作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竞争的良性发展。

三、在课后辅导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设计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在讲述“充要条件”时,可设计如下问题:学习成绩好是考入重点大学的什么条件。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明白健康心理在实现理想中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自觉地摒弃不良心理。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条件到结论的逻辑推理过程。条件和结论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特别是在分析法证明中,要求学生思考一个结果的产生是由于它拥有了哪些条件。所以,我认为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可以教育学生正确归因自己的考试结果,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考试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发学生更加努力的勇气。

四、在教学评价方法上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学习、生活中受到了人多的批评与指责,甚至是讽刺和挖苦,出现了严重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注意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注意的教育的平等与公平,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指导和训练,以此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利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对教学工作极端负责任,深入钻研教材教法,讲课的时候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获取全体学生在心理上的认可和配合,促使学生心无旁骛地投入学习。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一句赞扬的话,都会使学生情绪振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上课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带着极大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将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言,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学会悦纳自我,从而增强自信。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去感染和打动他们,选择难度适当的问题让他们解决,要善于挖掘他们的优点,适时加以表扬,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让他们伴随着快乐的情感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率。

六、成功的喜悦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数学研究性学习符合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具有创造性的见解,哪怕只是一小点,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应变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发展个性。另外,教育学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注意说话的技巧,对别人作出批评时,要对事不对人。通过教育,使学生构建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在数学教学中有许许多多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善加利用,适时的给予启发与引导,学生的心理素质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利.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第3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57

一、前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品德学科的目标之一。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学最基本的功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成人、成材,虽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激烈竞争,未来的人才更应该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不仅要参与未来知识、智力的较量,更要参与心理的较量。而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的变化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但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他们的心理适应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发展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形势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接班人。

2.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丰富,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生活和学习等生存环境的能力,预防和矫正各种异常的心理和行为,消除心理和行为障碍等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客观地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分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效果更是立竿见影。

3.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多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实现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客观要求。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4. 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需要。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能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养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形成健全有的人格。

三、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方法

1.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产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2.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以及具体的学习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各种方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尊重学生个性,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调皮捣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要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让他们心理得到放松,感受到生活学习的乐趣。

3. 加强适应性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被宠爱的氛围中长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强烈,对父母的百般照顾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外遇到困难时总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只图索取与享受是很多独生子女的通病,一旦家庭、社会不能满足自己,就可能形成狭隘、自私、冷漠的心理,甚至仇视社会和家庭。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信念,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家庭、集体、社会中的一员。我们在索取的同时,更要有所奉献,要把自己融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认清自己在社会上的价值,从各方面努力去适应社会、服务社会。

(上接第57页)

4.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成长。如表演小品、成语(词语)接龙赛、故事大比拼、播放乐曲、角色扮演、情景再现、你说我说、小小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控制自己,完善性格,学会团结协作,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结束语

处于21世纪,社会不仅需要身体健康、智力水平高的人才,还需要心理素质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的一个方向。

作者简介:雷继山,男,担任四川省江安县留耕中学校长,中学政治一级教师。

参考文献:

[1] 叶弈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

[3] 教育部人事司组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第4篇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2]丁志根.初中思想品德“问题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2005,(2).

第5篇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健康的渗透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上八年级思品课时,第一节课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先自我介绍,然后请学生谈谈在七年级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心得体会,同时就学生的谈话内容说说对思品课的理解;第二,因为八年级是向青春期过渡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突出的是自我意识中两个主要因素自尊和自信的发展,在课堂中,我选用了心理学家罗森伯格的自尊量表,调查学生是否对自己有积极的态度?是否感到自己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是否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帮助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告诉他们,自尊和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请记住,自尊自信是你们学好的关键,要肯定自己,相信自己,进而超越自己。第三,告诉学生:在我的课堂中,你们可以自由发言,主动说出你们的观点与想法。我不以分数论英雄,看中的不是分数,而是你们的学习态度与实际行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教师的第一节课应该是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拉近距离,培养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的兴趣有了,教师以后的教学就会顺畅些、圆满些。

二、完整接纳,平等对待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

人们常常根据分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对那些学困生另眼相看。但学习成绩差可能是因为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可能与他们的家庭背景有关,教师应该完整接纳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让那些所谓的“差生”重拾生活的信心,树立对未来的梦想。也许他们在考试中没有优异的成绩,不能给老师和学校带来荣誉,也许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不会创造出极其辉煌的成就,但教师有责任使学生以完整的人格度过未来的人生。

三、创造成功的记录,获取成长的砖瓦

自信是成功的产儿,成功记录越多,成绩越好,自信心越容易获得。不断争取成功的机会,创造成功的记录,对于缺乏自信的人来说,尤其重要。教师可以在班集体中,每周安排一节课来组织一些带有竞争性质的活动,如学习竞赛、小知识竞赛、热点分析,甚至是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的热情参与和感召下,胆小的学生也经常参与到激情的团队中。对于一些特别胆小的学生,教师可以先透露一点活动内容,让他们提前做准备。在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他们会积极表现自己,创造成功的记录,逐步建立信心。

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选择目标,使目标与个人能力相协调,但要量力而行。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赛活动,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和训练,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当然教师更需要借助竞赛活动扩大表扬和奖励的范围,让学生尝到创新与竞争的乐趣,树立自信,乐于参加集体活动。

四、理解学生,赏识学生

第6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80-0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总的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仍是一项新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如果单单只是靠心理课和个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将从教学观念、教学环节、课堂氛围、学科内容及授课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论述和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的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同时要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在亲和基础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在这一点上,我校近几年进行了颇为有效的探讨和实践,比如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行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每个期末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满意度调查”等。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抓好教学的几个关键。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 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

四、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让各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抱负与期望,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观念与修养;数学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正确的归因;地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可以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等等。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毕竟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为山区高中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情,体现自己的特色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 纪瑞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措施》.人民教育,1999 年

第 4 期.

第7篇

文献标识码:B

一、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在新型教育理念下,以体验为教学先导的综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内心的真实世界,挖掘潜意识里的认知结构。教师通过合理化的自主体验指导,使学生能形成自我拷问的情感框架,在实践中感悟和自我提升。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信任,教师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摸索出真正差异性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间的良性互动,缓解由于叛逆期给中职生教育带来的困扰。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建议

1.体验式情境教学――任务卡指令

任何教学课堂中,情境教学都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上,教师要合理化地设置教学情境,任务卡指令就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在课堂前,先渗透心理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分组进行任务卡的下发。对于不同的中职生下发不同的任务卡。班级男女比例、班级学生的性格趋向、班级普遍课外话题等都会影响教师的任务卡指令下发,教师要将课堂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以“拒绝盲目从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就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下发任务卡,在学生任务卡中明确指令学生需要搜集的资料,并且要求学生对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资料整理和汇总,要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发言。学生需要清晰地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从不同角度分析盲目从众对学生独立人格建立所产生的弊端。教师要对学生任务卡指令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和反馈,与学生平等沟通。任务卡指令旨在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在社交情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促进中职生健全责任意识。

2.体验式互动教学――师生交流会

中职生本身对枯燥的课堂学习兴趣不浓,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填鸭式”讲授方式,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学习的参与性会降低。教师要在课堂中建立一种良性的沟通模式,促进教师和学生的高效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师生交流会。首先,这样的课堂要求教师必须实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这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最大的心理需求,教师和学生可以采取圆桌会议的方式进行交流,就学生间的普遍问题和个性化问题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在整个交流会上,学生可以最大化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其次,教师在师生交流会上会发现许多平时看不到的心理隐患,教师需要仔细观察和分析,将这些问题在以后的交流会上提出来进行讨论,既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触碰学生的自尊底线。最后,教师要掌握交流会的核心部分,就是通过与学生的有效交流,教师能积极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反馈,使学生在和教师的沟通中建立信任感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3.体验式创造教学――心理冥想

第8篇

【关键词】 初中生 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将在满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同时,开始关注个人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学生家长来说,特别是初中生家长来说,他们在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在关注自己孩子身上的变化。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变化没有做好准备,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父母的话了,诸如此类的困惑,教育界在进行思考。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大家关注到。

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结合我国初中教育的特点,且根据已有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城乡差异。对于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在部分有条件的学校,有经过专业培训过的专职心理老师,通过他们开设心理健康课这样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对于大部分学校,特别是二级城市以下的众多学校来说,具有兼职心理健康老师的学校可谓是凤毛麟,特别是农村初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安排较为随意且内容不系统。在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中学,利用班会课或者德育课时间进行安全等方面的教育,且并无固定的心理健康课时间。关于初中生的适应问题、性教育、学习方法、自我接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涉及得较少。而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学习内容、生理心理发育、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发生较大的变化,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适,需即使进行指导和疏通。而现有课程安排并未过多考虑到本因素。

1.3 家庭因素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而外,家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家庭是学生除了学校而外另外一个长时间生活学习的场所,因此,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情景当中,更多家长因为工作、自身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对于学生教育的关心更多体现在对学习成绩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远不及对学习成绩的关注,由于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而与此同时父母步入中年期,这个时期的成人要面对来自事业、生理、心理的特殊时期,因此极易产生冲突。而这个时期的冲突的处理又将影响亲子关系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

2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原则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和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初中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期促进其全面发展。简言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促进初中生发展为最终目的。根据对已有的研究分析,我们得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遵循如下原则:

2.1 普及性原则。现有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由于种种限制,普及性不强。而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身心发展以及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我们对于问题学生需要重点关注,但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对其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防范于未然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功能。因此,在初中生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证。

2.2 发展性原则。由于初中生所处于的成长阶段,对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必须采取发展的眼光。初中是学生成长迅速的阶段,这种成长不仅限于身体上的成长,也包括心理方面的成长。因此,对待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叛逆等行为不能简单地以好与坏来定性,以免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2.3 包容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其健康成长。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比如行为退缩、学习障碍等方面的学生,要多一份耐心。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理解与包容,会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也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润物细无声。

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根据上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我们的教育方式可以以课程、专题讲座、个体辅导、团体辅导、科普小册子等形式进行。

3.1 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专门老师的教授,结合生理卫生知识讲授情绪情感、学习策略、人际关系、性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自己心理状况,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扰。由于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可以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3.2 专题讲座。学校应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主要涉及情绪、学习、人际、性心理等。让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让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讲座。让学生在较强动机的驱使下,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3 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学校需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让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能在学校里面找到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个体心理咨询需要有专门老师负责,该老师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对于普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有一定的界别能力。此外,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

3.4 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团体辅导工作是当今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点,对于集中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有时间、受众、效果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团辅中的各种活动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自我探索与思考中来,到达积极参与积极成长的目的。团体辅导工作可以是专题团体辅导,也可以是团体咨询,同时在我们的学科教育中也可以融入团体辅导的理念。

3.5 科普小册子的编制。学校可以编制一些心理健康小册子发放给学生,里面应包括情绪调节、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便于学生及时自我调节。也是心理问题预防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