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档案管理准则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档案管理是保证事业单位各项管理工作正常有效进行的重要工作内容。因此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各方面综合素质和对管理方式进行科学化改进,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保证档案质量和使用效率。
【关键词】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素质
为贯彻执行同志对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加强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指示,事业单位需要重点执行对档案管理办法的改进和提高。为适应目前经济化、信息化的国际形势,在进行档案管理过程中,应运用科学化、现代化的手段,对分析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通过执行方案优化和技术提高使档案管理过程更加准确、高效,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方法,保证各项工作的准确实施。
1提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知
档案是了解人们过去的主要参考资料,记录了过去人类活动的真实情况,反映了人类活动、客观社会规律。因此,档案管理是保证党和国家事业正常进行、发展的重要部分,具有强大的历史使命感和国家责任感,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的重要执行内容。另外对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建设也极为重要,它直接关系着事业单位现代化水平高低,如果不注重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档案信息服务工作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在认识到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同时,还应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持续创新,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同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教育也应同步进行,强调准确执行档案法、增强法制教育观念、加强档案管理和服务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档案管理制度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路。
2提高单位档案管理水平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对档案的利用,它具有非常高的权威性,因此最重要的是保证档案的真实性,这是建立档案最重要的原则,同时也是档案管理人员的神圣职责。在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中,有关职能部门应遵照管理标准,遵守管理章程,坚定执行准则,增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确保按正规程序进行,保证档案文件质量。
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还需要有效做好依法治档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基层群众对档案和档案法制观念的认识还很欠缺,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贯彻执行“立足档案,面向社会”的方针,利用广泛的资源对《档案法》不断加大力度宣传,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单位内部网络的工具、举办展览会、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法治观念,使单位内部人员和人民群众更广泛的了解档案,并自觉遵守法制管理,还可通过对反面案例的分析,立案说法以期更直接的警世效用,为档案管理工作依法治理提供保障。
另外,为了加大对依法治理档案的工作支持和投入力度,档案管理部门还应积极寻求上级有关领导的支持,通过对档案管理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新的现代化档案管理办法与工作准则,对工作过程加强监督,进行有效统筹管理,以适应现代事业单位档案管理要求,落实档案管理工作依法治档政策,根本上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3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建设
现代档案管理依法治档的工作是通过档案管理人员的执行来落实的,因此要保证依法治档工作更有效的被执行,就需要保证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档案法的相关管理规定,通过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培训,可有效提高在依法治档工作中执行的效率和执行标准。
除了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法律法规的相关教育之外,还应培养档案工作人员拥有高度责任感和荣誉感的敬业精神。通过对职业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人员对待工作能有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全心服务于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以热情的态度做好对来访人员的接待工作。
4加强档案室的安全管理
档案管理工作最后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档案的安全保管。
首先,要保证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别、保存、归类、利用等基本步骤进行时不出任何意外,就应当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对安全监控设备的使用,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保障档案保管安全性。
其次,通过对电路系统和电器设备使用情况的定期检查,及时排除火灾隐患,保证消防设施设置齐全,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杜绝,保证档案存放安全。
最后,对档案的保管采用科学手段和防护措施,通过利用高科技的先进设备、专业的安全防护和先进技术,保证档案存放环境的无霉、无蛀、无尘和空气洁净,使档案在保存过程中不受损坏。
5结束语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着部分问题,为保证档案在各项工作中能发挥自身的重要利用效果,非常有必要对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方法进行改进,通过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知、用现代化和科技化手段改善管理方法、加强档案管理人员自身建设和档案安全管理四个方面的优化,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的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莉.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方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282283
[2]李隽.探讨行政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创新思路[J].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3(3):6970
全文如下:
关于印发《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会[20xx]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档案局,深圳市财政委员会、档案局:
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保障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制定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现予印发,自20xx年7月1日起施行。
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
20xx年1月11日
附件: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保障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充分发挥审计档案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审计档案,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审计档案,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要求形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具有保存价值、应当归档管理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其他历史记录。
第四条 审计档案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总所及其分所分别集中管理,接受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第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或法定代表人对审计档案工作负领导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明确一名负责人(合伙人、股东等)分管审计档案工作,该负责人对审计档案工作负分管责任。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设立专门岗位或指定专人具体管理审计档案并承担审计档案管理的直接责任。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接受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
第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建立健全审计档案管理制度,采用可靠的防护技术和措施,确保审计档案妥善保管和有效利用。
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审计业务的,应当严格遵守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保密和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第二章
归档、保管与利用
第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要求,及时将审计业务资料按审计项目整理立卷。
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对接收的审计档案及时进行检查、分类、编号、入库保管,并编制索引目录或建立其他检索工具。
第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不得任意删改已经归档的审计档案。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规定可以对审计档案作出变动的,应当履行必要的程序,并保持完整的变动记录。
第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自行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配置专用、安全的审计档案保管场所,并配备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审计档案,或委托依法设立、管理规范的档案中介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的规定,结合审计业务性质和审计风险评估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审计档案的保管期限,最低不得少于十年。
第十一条 审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当定期对审计档案进行检查和清点,发现损毁、遗失等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向分管负责人或经其授权的其他人员报告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第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严格执行审计档案利用制度,规范审计档案查阅、复制、借出等环节的工作。
第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档案负有保密义务,一般不得对外提供;确需对外提供且符合法律法规和执业准则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手续不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有权不予提供。
第三章
权属与处置
第十四条 审计档案所有权归属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其依法实施管理。
第十五条 会计师事务所合并的,合并各方的审计档案应当由合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统一管理。
第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后原会计师事务所存续的,在分立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管理。
会计师事务所分立后原会计师事务所解散的,在分立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应当根据分立协议,由分立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管理,或由其中一方统一管理,或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因解散、依法被撤销、被宣告破产或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当在终止之前将审计档案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分所终止的,应当在终止之前将审计档案交由总所管理,或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交回执业证书但法律实体存续的,应当在交回执业证书之前将审计档案向所在地国家综合档案馆寄存或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
第二十条 有限责任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其分所因组织形式转制而注销,并新设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的,转制之前形成的审计档案由新设的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分别管理。
第二十一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签订书面委托协议,并在协议中约定审计档案的保管要求、保管期限以及其他相关权利义务。
第二十二条 会计师事务所及分所终止或会计师事务所交回执业证书但法律实体存续的,应当在交回执业证书时将审计档案的处置和管理情况报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备案。委托中介机构代为保管审计档案的,应当提交书面委托协议复印件。
第四章
鉴定与销毁
第二十三条 会计师事务所档案部门或档案工作人员所属部门(以下统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与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开展对保管期满的审计档案的鉴定工作。
经鉴定后,确需继续保存的审计档案应重新确定保管期限;不再具有保存价值且不涉及法律诉讼和民事纠纷的审计档案应当登记造册,经会计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或法定代表人签字确认后予以销毁。
第二十四条 会计师事务所销毁审计档案,应当由会计师事务所档案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共同派员监销。销毁电子审计档案的,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派员监销。
第二十五条 审计档案销毁决议或类似决议、审批文书和销毁清册(含销毁人、监销人签名等)应当长期保存。
第五章
信息化管理
第二十六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审计档案管理,不断提高审计档案管理水平和利用效能。
第二十七条 会计师事务所对执业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审计业务资料,应当采用有效的存储格式和存储介质归档保存,建立健全防篡改机制,确保电子审计档案的真实、完整、可用和安全。
第二十八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电子审计档案备份管理制度,定期对电子审计档案的保管情况、可读取状况等进行测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会计师事务所从业人员转所执业的,离所前应当办理完结审计业务资料交接手续,不得将属于原所的审计业务资料带至新所。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从业人员损毁、篡改、伪造审计档案,禁止任何个人将审计档案据为己有或委托个人私存审计档案。
第三十条 会计师事务所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由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予以通报、列为重点监管对象或依法采取其他行政监管措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档案管理违反国家保密和档案管理规定的,由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分别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 则
【关键词】高校服务体系;档案管理工作;高素质人才培养;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新时代院校事业前进发展中无可取代的组成部分――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也真实地反映了院校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对外服务功能和院校社团活动,档案信息的搜集和档案管理体系改革是当前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建立的关键因素,也是现高校档案管理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实现,需不断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趋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1 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的建立
遵循刚颁布的高校档案管理规则,实事求是,根据院校的情况为其制定一套促进院校全方面发展的规则,使“宏观驾驭主干,微观把握枝干”的准则真正落实到档案管理工作中,避免学校档案管理成为院校管理工作的“幌子”,一定要遵照院校档案管理的要求落实工作,前提是强化高校教师职工对“依法治档”重要性的正确理解,为确保高校档案工作更好的开展,院校需强化对全面做好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求院校领导认可并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院校档案资料的预测、规划、实施、指挥及把握是做好院校其它管理工作的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部门与部门之间应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其它部门举办的各项院校宣传活动,借助活动平台巩固并加强档案管理在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于此同时,还可以让院校各个部门认识档案管理工作内容并深入了解档案管理工作对其部门所发挥的作用,为后期日常生活中院校档案信息搜集工作奠定基础,使得院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步伐得以加快,在院校宣传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奖罚制度,现社会管理工作较看重有经验的管理层人员,因此束缚了人才流动性问题,易出现不思进取的观念,因而很难创新管理,这就要求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管理工作中应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责任感和危机感,以此激发工作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热情及潜质,提升高校档案工作的质和量。
2 高校档案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资源是现代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战略资源。要以档案管理人才资源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战略,落实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笔者认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现代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其中,专业人才是经高等档案管理教育并接受过专业实践培训的,已被现代教育培训的人才,一方面熟知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具备政治德育素养和熟练的业务素质。高校档案是一所学校历史和政治面貌及发展过程中的实事记录,作为院校重要信息源的它,需要建立一支强大档案管理人才队伍。这支队伍首先热爱档案管理工作,其次具备熟练的专业业务知识和实践能力,再者具有良好作风是基本,最终形成稳定、团结、积极、创新的特有档案管理人才。新时代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问题,如人员思想陈旧、缺乏创新意识、相关业务素质低、专业人员的缺乏、队伍稳定性差等。针对这些问题,根据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发展需要作出以下“人才兴档”的策略。
2.1 现代化的工作观念
专业档案管理受教于现代化的教育,这样的人才思想现代化,没有守旧思想,思维及工作方式灵活,能够摒弃传统,开拓创新[2]。对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想观念大胆提出质疑,与此同时可很快接受新的事物。在现代化教育的熏陶下,他们喜欢创新,善于观察现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方向和教育改革的趋势,让自己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运用在工作中。面对新形势的他们会积极应对,不落伍于现时代的发展,很好的适应现代科技信息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
2.2 全面的档案管理知识
档案管理学是现时代被边缘化的二级学科,它是人类文明史的功臣,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一方面要熟知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和管理学科相关学科,这也是现时代高校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特点。
2.3 工作动力足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大多喜爱在自己熟知并专长的专业上施展一技之长,促成自己的事业。因此他们在工作中会革新旧的档案管理体系,工作中的他们精神饱满、思维灵活、喜爱挖掘新事物。在现代化高校档案管理中,推陈出新是一股重要能量。
高校需重视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这是他们的终身教育。实现的前提是随时代教育的发展及时更新知识,为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档次,需把继续教育和职称评比及职位晋升薪资提高相结合,全方位保障档案管理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拓展和实施。
3 强化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
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信息资源作为比较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其全方位归并和信息的集中过程中,在合理归并范畴中涉及的各领域档案资源,经过专业的业务培训和引导,利用对院校档案资源编排和放置的调整档案工作部门的整合等多项策略,再次把档案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工作内容和准则规划清楚,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档案管理部门为核心部门,其它主管部门做好辅助工作的院校档案资源管理体制,使档案资源得以优配置。并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机制,建立专业的院校档案建设和管理制度,使高校各个部门档案的形成、流转和管理工作分工明确,促成院校档案管理流转新机制的建立,以保证每项档案的规整和档案管理模式的革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体制,最大范围的辅助和满足院校需求为出发点,切实发挥档案的独有价值,遵从统一分类原则,让院校服务“一条龙”模式尽快实现。
4 全方位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院校档案信息网络化建设趋向现代化,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必须与其接轨,现时代院校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并使用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进行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大大缩短了档案信息收集时间,提高信息收集效率,从而让档案管理工作自动化得以落实,不仅如此,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中也大大彰显了人才的创新,不仅使档案管理人员摆脱了繁琐的手工劳务式的工作方式,还大幅度提高了人力资源利用率,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步实施,用现代化科学方法加强高校档案管理服务体系,采取建立多功能搜机制和服务方式的推陈出新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院校基础工作的无可取代的组成部分之一,摒弃传统档案收集方式,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档案馆的综合管理机制得以全方位提升,在院校档案信息被收集和归档管理时,我们必须作为信息共享的主动方,推动并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使院校档案管理价值得以体现,再者使院校综合档案馆创新管理准则和全方位服务功能得以提高,以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院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玲.浅谈信息化背景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J].云南档案,2012(05).
[2]黄为,陈艳,唐振华,刘霞,张后万,吴乐情,蒋晗,王兰,张淑英,倪永宁,张伟娜.档案专业高等教育改革之我见[J].档案学通讯,2007(02).
档案管理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高职院校建设的发展需要,采用“五常法”进行管理,既可以保证高职档案管理工作持续有效地发展,又可以保证学校珍贵资料的完好和准确性,同时还能培养一批优秀的档案管理人才。
二、五常法含义
五常法来源日本,香港五常法协会率先将它改为“五常法”。其包含的意义包括:常组织(收集、存放、清除、回收、利用等)、常整顿(标注、保管、管控)、常清洁(检查、清扫、维护)、常规范(布置、指引、整理、调整、规则、评估、公示)、常自律(问责、训练、记录、审核)。
三、高职档案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由于学校的人员流动快,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普遍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管理意识薄弱。领导层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生源、学校形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教学大纲、就业创业等方面,而将档案管理工作视为辅内容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形成了档案管理职责不清、缺乏工作规则的情况,导致了档案资料的存放不当甚至是丢失、遗漏。[1]第二,档案的管理方法和方式也存在问题。例如管理理念滞后的问题,高职的档案管理普遍沿用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保管和利用以及整理等工作都是采用传统的立卷归档、整理、装订等手法,先进的数字化管理和建设没有被采纳进来。网络技术平台没有建立和完善,因此针对现代管理中的档案利用、编研、远程查阅、上传、下载等功能,高职档案管理还远远达不到使用的要求。[2]第三,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兼职性、流动性比较大。传统的管理模式是设置一人担任档案多项管理工作,或者让其他专业人员兼任档案管理人员。实际上身兼数职的形式根本无法令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收集、管理、保管等环节达到要求。而且兼职人员一般都另有工作需要完成,无法集中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档案工作的专门研究和工作部署。长期积累下来就形成了高职档案管理缺乏专业专业人才、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环节不规范的情况,导致高职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不高,给学校的管理形象造成负面影响。[3]
四、五常法档案管理模式分析与探讨
第一,常组织。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区域区分,如办公区和借阅区应划分清晰,办公区内存放的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办公用品,如电脑、文件柜、办公桌、办公室设备等;借阅区要营造安静、整洁的借阅环境,包括桌椅和书架、照明设备以及供查阅的电脑终端设备等。档案管理区域划分为存档区和清理区。存档区要对档案进行移交、登记、立卷、归档等工作流程的执行。清理区包括对等待清理的档案和等待整理的档案,都应分类存放,整齐摆放,同时要有清晰的标识,保证不会遗漏或者丢失。第二,常整顿。首先,是对存档的档案进行分类,学校的档案一般可分为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门类,拥有声像、实物、文件等多种形式和载体。按照门类、形式、载体对这些档案进行存放后,按照统一管理的原则进行存档。其次,确立归档文件的分类号、文件号,统一录入计算机检索系统。另外,是对重要、珍贵的档案进行扫描录入,方便今后远程查阅或者快速调取。最后是定期检查已存放档案的保存情况,如果发现声像有损伤、纸张破损、字迹模糊的档案需要进行修复和维护,可以通过裱糊、复印、重新刻录、装订等方法,恢复档案的原貌,保证档案存放的整体质量。第三,常清洁。创建清洁、安静的档案管理区域,需要日常的清洁和维护。首先做到“防尘”。确立细致的清扫工作流程和规则,对档案存放区域进行定期、全方位的打扫,确保整洁的工作环境。其次是清扫工作也要做到规范化、制度化,要对清洁人员设置清晰的工作的职责,制定清洁标准,包括清扫办公区、阅览区、档案存放区的工作、开窗透风的工作、防尘防潮工作、地板清扫工作等,都要严格的工作细则和考核标准,供工作人员遵照执行。第四,常规范。首先是制定档案管理工作准则,采用有效的管理措施,对档案管理区域的环境、设施、安全管理等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其次是制定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准则,要求管理人员要加强专业学习,对制度严格执行,遵守考核规范。另外,是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形成档案归档、结语、鉴定、销毁等工作规定和条例。保证管理制度有理有据有细节,学校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五,常自律。档案管理人员要经常通过开展活动、学习、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各项工作能力和素质,用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面对档案管理工作,养成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工作习惯,脚踏实地、解放思想,用细心和耐心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职业素养。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如今面对的是内涵建设、管理提升的重要任务。更新管理理念,探索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应对各项挑战。档案管理工作进入学校加强管理工作的日程是大势所趋。采用“五常法”贯穿在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管理尽快形成规范、高效的局面,营造更好的社会形象。
作者:张练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敏,基于.“五常法”的民办高职档案管理模式探讨[J].兰台世界,2012(32):52-53.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 档案管理 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P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156-02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首先,必须经过检查以及工程勘测来进行全方面的信息资料收集。其次,就是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进而创建一个数据资料库,并且开发信息化管理体系。最后,提高信息资料的实效性,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信息资料的更新,采用动态的管理方式。由于城市进程速度不断加速,所以对于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成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下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1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
在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当中,其是根据较为先进的设施以及网络计算机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勘探,并且这一工作模式是内外业一体模式。勘测公司采用非常专业的管线单位相关信息资料,而且通过单位提取的调绘图作为必要条件,把调查以及设施勘测结合起来,经过各个管线点创建控制测量网线。运用机械辅助生成图绘工作,来取得较好的数据效果。并且必须规定全程都要安排专业人士进行监管,而对于测量作业所获取的信息资料结论,根据相关规定储存到档案里面,且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做动态管理。同时,进行监控管线的数据资料库以及信息化管理体系,进行数据资料分享的时候,让地下管线信息管理和信息化社会相接。而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内容就是给目标项目制作工程报告、设计方案、制定技术相关准则、采集地下管线信息、调查地下管线实际情况、构建地下管线数据库、开发数据管理体系等。
2 信息化管理建设的技术运用情况
在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中,地下管线的控制网的布局,应当在管线的勘察地区设置GIS网点,这样就能够更加容易测量到管线的正确位置和地下管线的坐标以及开展测绘工作。把GIS当成最高级别的控制,并且按照需求从重要路网恰当地对一级和二级导线网进行加密工作,对全部的导线点开展测量工作。而进行实际测量工作必须采用串测的方式测量,从而形成四等水平高程网,这样可以给勘察地下管线以及测绘带状地形图的平面和高程运算提供非常正确的数据信息。
开展管线勘测工作过程中,应当按照道路沿线勘察,且寻找各种类型的地下管线方向和地下管线的有关规定以及管线材料等基本信息资料,经过查找地下管线的平面区域和埋设以及高程这几个指标,依据测量信息资料绘制带状地形图。这里所绘制的地形图的比例应当是1∶500。与此同时,应当绘制出各种专业的地下管线图。进行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时,需要创建信息管理体系。而信息管理体系一般有:创建信息数据资料库、运行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体系、对数据信息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工作等。而地下管档案管理信息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应用性的体系,其把网络计算机当作一个载体,把GIS作为技术支持的一个平台,这样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 创建信息化管理机制
3.1 把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统一化
创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机制,必须把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统一化。其开展管理信息统一化过程应当包含普遍检查结果的档案信息、地下管线档案信息与地下管线档案动态管理信息。将这部分信息资料进行统一化集中式管理,保证城市地下管线档案数据资料精确程度高以及工作效率好,进而给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创建综合性关系体系和动态管理体系提供必要条件。而针对信息资料管理过程中可能会牵扯到的一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数据信息的入库,以及工程完工测量等,开展综合型的信息管理统一化方式。
3.2 创建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查找制度
施工单位要想领取工程计划许可证,其必要依据是:首先经过了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的认可,而且获得了工程施工地段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进行申请工程计划许可证的时候,应当把已经获得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相关信息资料拿给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开展作业之前,应当仔细查找施工地区的地下管线实际情况的信息资料。这样能够让施工单位清楚了解到工程施工点的地下管线情况,防止因为开展盲目施工,引发一系列故障问题。
3.3 创建工程完工测量制度
不管是哪一个工程,在完工之前都需要安排工程测量公司根据相关要求开展测量工作。而安排工程测量公司的单位必须是负责这个工程的施工单位。而针对不一样的地区应当通过当地的地质特征和城市发展对档案管理信息的相关规定及数据准则对地下管线开展数据收集工作。使用具备保障性的举措,保证工程完工的测量数据精确程度以及绘制的工程地下管线完工图的准备程度。
3.4 实施档案管理信息
因为工程施工对于档案信息资料的有效性需求,创建动态的信息管理机制就显得很重要。工程完工开展测量工作以后,施工单位根据要求递送地下管线档案信息资料。而针对已使用的地下管线工程,专业管理公司需要对进行改变的和已经废掉的部分管线做一个登记。且要明确时间地点,把需要修改的地下管线图递送到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必须即刻把管线工程档案信息记录到对应的数据资料库中。经过两方的配合和协调,完成地下管线动态管理。
4 结语
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在国家经济当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必须加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进而确保国家经济得到有效发展。而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其实就是把管理的详细发展过程记录下来,而且还能够给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所以,必须尽快完成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统一管线信息资料,创建动态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综合型信息管理体系等。这样才能促进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文玉,王方.城市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管理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8):204.
[2] 李太祥,李爱萍.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建设探究[J].城乡建设,2014(9):60-61.
[3] 张丹.试论城市地下管线档案管理与信息化建设[J].档案学研究,2008(3):18-20.
[4] 吴成勇.地下管线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实践[J].中国档案,2013(12):58-59.
一、档案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信息在传输、存储中存在泄露、损坏隐患。传统的档案运输和储存通常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但信息泄露的渠道较为单一,窃取和损坏信息的成本较高。而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中,档案数据的传输和存储一般通过互联网或者移动存储设备来进行,流通流程大大减少,成本低、速度快,但这同时也加大了信息泄露、丢失、篡改的风险,并且与传统纸质存储方式不同的是,数据信息一旦泄露便无法完全回收,这也导致其泄露的后果更为严重。而在档案的保管环节,也存在着数据损毁的风险,如不定期对电子器件、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更新,如一旦发生硬件损坏,就极有可能导致数据的丢失。2.恶意攻击和病毒威胁。病毒攻击对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着巨大威胁。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档案存储方式多样化,许多机构选择将档案数据存放在第三方云平台来降低数据管理的成本,这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档案数据被攻击的风险。同时,由于对信息化的过度依赖,缺乏应急机制,当发生病毒攻击事件时,档案管理工作直接瘫痪,对公民造成不便。2017年5月,比特币勒索病毒在全球超过74个国家爆发流行,我国多所大学和政府机构的档案管理系统被攻击,公民个人信息、院校学术资料被窃取锁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3.公民信息安全意识淡薄。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淡薄也对我国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公民进行电子信息的填报和存储时,对信息安全起不到足够的重视,如不注重个人电脑的病毒查杀和定期维护,浏览钓鱼网站使电脑被木马软件入侵等,这些行为都会导致公民的个人信息受到威胁。同时,在日常的信息数据处理时由于粗心大意,导致页面忘记关闭、密码没有遮挡等也都会泄露信息。2016年轰动一时的“高考志愿篡改”案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由于部分考生未对初始密码进行修改,导致犯罪分子通过身份证信息来篡改这些考生的志愿,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二、档案信息化的安全对策
关键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特点;策略
疾控中心是维护民众生命健康的重要组织机构,其内部档案是疾控中心在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突发卫生事件处理、健康教育宣传及实验室分析过程中累积的数据资产,对其今后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注重疾控中心档案管理质量的提升,能够为其今后各项疾控工作高效进行奠定基础,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1疾控中心档案特点
①信息来源复杂。疾控中心档案来源繁多,不仅涉及有人类疾病、各种传染病、流行病,还包括有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环境污染、地质水质等。②客体对象群集。疾控中心肩负维护社会民众生命健康的重任,涉及最多的便是各种传染病及自然灾害,疾控档案反映客体对象的群集性特点十分明显。③信息主体民主性。疾控中心档案内容与社会亿万民众具有直接关系,以免费接种项目为例,民众具有选择或拒绝的权利,这体现了我国基本卫生保健的民主性,因而疾控中心档案信息主体具有民主性特点。④档案内容全球性。疾控中心档案中涉及的传染病、流行病等内容并不受地理位置局限,全球范围内均可发生,因而档案内容还涉及许多国外相关信息资料。
2疾控中心档案管理质量提升策略
2.1增强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属性,是档案工作永恒的主题,做好服务工作始终是档案部门的努力方向。因此疾控中心应重视档案管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提高档案开发利用率,以便于为疾控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资料依据[1]。要想提升疾控中心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服务意识,重点在于加强疾控中心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比如可以将档案管理质量规划到管理人员效率考评内容当中,以此来调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并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制定相关竞争和奖励制度,激发管理人员积极性。另外,建立起良好的档案工作环境,真正提高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政府、民众及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
2.2制定完善档案管理法规体系
疾控中心应根据自身档案管理特点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法规体系,对档案管理原则、主体、方法、开发准则、利用等内容进行明确规定,同时还要确定疾控中心档案管理范围、责任人、归档期限、归档标准及相关流程手续等内容;制定保管期限规定、保管期限表和疾控档案保密规定;应明确档案开发利用相关章程内容,包括档案开发原则、开发权限、开发时间等;制定档案分类标准及档案类目级次,构建疾控中心档案分类体系;明确疾控档案档号编制规则及档号代码编制疾控档案类目、归档、保管期限、密级一览表,规范疾控中心档案全国统一分级管理,提高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
2.3构建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安全
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疾控中心已经开始加大进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效率及质量都得到的进一步提升,但随之而来的信心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档案管理存在使用权限问题,容易被黑客攻击、病毒侵袭,或第三方入侵者恶意篡改或监视,安全问题难以保障[2]。因此,疾控中心针对自身信息化档案管理还应制定相应的安全保障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安全性和保密性。严格依照国家及教育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及章程制度来进行,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安全防患意识,避免档案泄密、失密情况的出现。另外,还可利用电子身份认证、防火墙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杀毒软件等技术来提高档案安全性。
2.4注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
要想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必须要重视管理人才培养及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①重视档案管理人才选拔工作,强调优秀档案管理人才的选拔,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进入门槛,实现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专业化发展,避免因为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问题而阻碍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②可定期组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要做好档案管理就应当努力提升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通过培训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鼓励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在实践训练中增强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另外,疾控中心应支持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深造,参与各种职称考试,要求他们掌握必备信息化管理技术,保证档案管理质量的创新提升。
3结束语
在当前时展背景下,必然会对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制定法规体系、确保档案安全、提升人员素质,实现依章、依规、依法档案管理,是推进疾控中心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娟.疾控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办公室业务,2015,(17):71.
摘 要:在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中,存在着信息保密与开放利用、知情权保障与隐私权保护、档案信息数字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等三大伦理困境。为突破这些伦理困境,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当着手制订档案信息的伦理规范守则,注意档案立法中的伦理融入以及提升档案管理者与利用者的伦理自律精神。
关键词:高校档案;信息伦理;伦理困境
高校档案是指高等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1]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档案管理和传播活动的网络化趋向日益明显,而新的时空环境和方式方法更加使档案工作凸显出了一些伦理困境(EthicalDi-lemma)问题。分析高校伦理困境产生的原因及提出突破伦理困境的对策,对于做好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中的三大伦理困境
(一)高校档案信息保密要求与档案开放利用的伦理困境档案承载着大量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原生信息,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它具有凭证价值与情报价值的二重性。档案价值的二重性,决定了它存在开放性与保密性之间的矛盾关系。凭证价值决定了档案形成者的资料与活动内容在一定的时限和范围具有不公开性,即具有保密性。而情报价值意味着档案需要适应社会利用档案的要求,有向全社会开放的义务与责任。
在现代民主政治时代,档案开放已经成为必然。美国学者史蒂文·卢巴(Sreven Lubar)认为,“档案是一种权力”,他援引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的话来加以证实:“失去对档案的控制就等于失去了政治权力,民主的有效性通常用下面的标准来衡量:对档案工作(包括档案的构成和阐释)的参与和对档案的利用。”[2]基于档案价值的二重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管理部门要向社会开放档案,以便广泛地、充分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同时又规定了档案保密期限,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它不宜开放的档案控制使用,违者要承担责任。《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也规定:凡持有合法证明的单位或个人,在说明利用档案的目的和范围后,均可查阅利用属开放范围的档案,并可以摘录或复制;同时又规定了“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涉及专利或技术秘密的,涉及个人隐私的,以及档案形成部门规定限制利用的”的馆藏档案要控制性开放。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来说,一方面要求发挥档案室的职能作用,最大限度地开放档案,公开会议文件、会议记录、人事管理、基本建设、仪器设备、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考务学籍等信息;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具体的对象和内容对公开的程度和范围有所限制。这就使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在具体操作中出现了开放性与保密性相冲突的伦理困境:当公开某一信息会对他人或单位造成消极影响或名誉及经济损失时,是否能够不加限制地公开?当学校或者师生的信息保护权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生冲突时,应该基于什么伦理标准进行研判?等等。
(二)知情权保障与隐私权保护的伦理困境知情权是公民知悉、获取信息的自由与权利,它既有宪法、行政法等公法领域的内容,又有私法的因素。
早在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第59号决议中,就强调“查情报自由原为基本人权之一”。隐私权则是公民个人所享有的依法维护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秘密不受干扰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由于隐私权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来保护自然人的人格与精神状态,所以隐私权还是一种高层次的人格权。
现在高校档案部门,囿于传统做法影响,在档案开放范围和开放程度方面,主观封闭式的做法依然占主导地位,表现为:档案开放的界限模糊、对象不清,在开放与不开放之间优先选择不开放,档案解密与开放时间经常被人为拖后,档案开放、利用程序比较烦琐,用户被拒绝开放时缺少司法救济制度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的实现。而与此同时,隐私权保护在档案开放利用中也出现了保障不力的情况。高校档案信息作为历史的记录,含有大量的个人数据信息,许多涉及了个人隐私。由于高校档案部门对隐私认定缺乏统一、具体的评判标准,在保密制度执行中又缺乏有效的机制,致使隐私权遭侵犯的情况在高校屡次发生。
上述这些反映了高校在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中存在隐私权与知情权相冲突的伦理困境。尤其在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收集、整理、贮存、传递、利用的模式不断更新之时,隐私权与知情权的两相冲突成为人们不得不予以关注的伦理困境。
(三)加速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伦理困境档案作为智力劳动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历史原始记录,从文件到档案都凝聚着形成者的智慧,许多更属于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保护的范畴。近年来,档案部门频频接受官员、学者及其他社会著名人士的档案捐赠;某些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于安全或保密考虑,也将本单位或个人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委托给高校档案部门寄存或代管。档案来源的多样化导致了馆藏档案著作权状态的多元化、复杂化,档案部门在档案信息的管理、利用过程中极可能引发著作权益纠纷。如轰动一时的1990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遗孀李淑贤状告《末代皇帝的后半生》作者涉嫌违法利用档案馆中的捐赠资料一案就曾引发了国内关于档案管理工作中著作权保护问题的探讨。[3]在当前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就代表着财富。而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开发,就是对馆藏资料中既有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成果进行再发明和再创新,使之成为《专利法》所保护的对象,并用专利技术为社会创造财富。所以,在高校档案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中,难免出现一些见利忘义的人违背伦理道德,盗用技术资料,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这就使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出现了档案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伦理困境:如何在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中妥善管理好档案资料,如何在加快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的同时,保护知识产权不受到侵犯?
二、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中突破伦理困境的思考
为深度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加强档案资源及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事业服务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水平,必须从思想和实践上解决上述三大伦理困境。我们应该认识到这些道德冲突境况并不是必舍其一的两难处境,而是采取有效措施就可以兼顾相融、妥善处理好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档案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谋求伦理困境的突破:
(一)制订档案信息的伦理规范与守则现在,国内各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为做好档案工作,都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一些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如武汉大学就制定了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借阅利用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工作人员守则、档案馆内设机构工作职责、声像档案管理办法及名人档案保管利用办法等规章制度。但是国内高校基本上
转贴于 还都没有制定关于档案信息的伦理规范与守则。而档案信息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蕴涵着复杂的伦理问题。在存在伦理冲突的情况下,针对档案的网络化利用环境,提出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的伦理原则与具体的伦理规范,应当是高校档案部门的重要责任。因此,应该加强档案信息伦理规范的可操作性研究,提出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伦理准则,为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构建合理的伦理空间。
例如,就保护和实现知情权而言,在高校现实的档案工作中,虽然国家《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里都要求档案部门要为师生和社会公民提供开放服务,但实际情况却往往是档案部门以保护隐私、保密等各种借口推迟甚至拒绝对外开放和提供利用,从而人为地将大量档案束之高阁,使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制订针对性的、详细的伦理规则,对档案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版权及隐私权等权益保护的必要性作出专门的说明、制定明确的道德规范,以找出一个合理的尺度来进行权利义务的配置,在保护隐私权的前提下使知情权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促使冲突的最佳解决。
(二)档案立法中的伦理精神融入档案信息立法是一种硬性的法律手段,它借助于国家强制力的威慑,不仅可以有效地打击档案信息领域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而且可以为档案信息伦理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档案信息法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应当充分考虑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管理与传播的特点、规律,结合网络技术,给出相应的法律概念,对于无法确定的问题,应尽可能的给出上位概念,并在宏观上加以规范;二是档案法规应具有充分的可操作性,与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持很好的兼容性,应从维护网络档案信息资源正常传播与合理使用的角度,维护档案信息所有者、保管者与利用者的正当权益。
虽然现在档案法规的形式化和国家化特征日益突出,但并未改变其伦理存在的性质,伦理道德仍然为人们的档案行为活动提供着基本的价值理念和准则。因此档案立法必须以基本的伦理标准作为基础才能不失其存在的社会根基。如果档案立法原则不能体现、反映高尚的伦理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要求,就不能成为良法,也就不能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更不能变为档案活动中起作用的实际准则。所以在进行现实档案立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道德精神的融入,只有蕴含在立法原则中的价值理性才是档案立法者创制法律的根本追求和终极理念,这在我们制定出符合共同需要的档案法律过程中应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
同时,高校应该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使人们形成义务与责任相互作用和交融的道德感,在学校和社会上形成一股贯穿档案信息活动始终的良好道德风尚,为档案信息法律的制定奠定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心理、道德习俗等方面的基础,同时为档案信息法律的实施提供社会公众在道义上、舆论上的支持。
(三)提升档案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的伦理自律精神道德层面的规范是靠行为者自身的自觉信念来维持的,是其自身的一种自我约束与调节。因而,高等院校应该利用其学科门类齐全与人才众多的优势,展开档案制度与档案伦理的普及教育以及档案工作者的专门职业道德培训,增强档案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的道德观念,使其能够自觉认识和正确履行自己在档案活动中的责任与义务。
1.要通过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档案工作者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档案信息伦理建设的主要内容。高校档案工作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使档案工作者形成“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博学求进、公正服务”的良好职业道德品质,以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专业精神作为其档案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使档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内化为档案工作者的内心情感和信念,并付诸于档案管理实践。
2.要加强档案信息道德教育,提升高校档案管理者与使用者的道德自律精神。进行档案信息道德的原则、规范、精神的教育,形成内在的约束机制,能够使档案信息伦理规范尽可能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并成为所有工作人员的基本行为准则。通过信息道德教育,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档案管理者与使用者施加系统性的思想道德影响,使档案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培育档案信息管理者和利用者的自律精神,从而充分发挥道德的自我调控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档案局.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N].中国教育报, 2008-08-30(2).
[2]史蒂文·卢巴.信息文化与档案(Information Culture and theArchivalRecord)[J].张宁,译.山西档案, 2000(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