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组织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组织教学

第1篇

一、教师要重视上课开始时或课前的组织教学。我在每堂课响起第一道上课钟后,都能准时到达教室门口,做到站几分钟,环视一下整个教室或在上课开始时再重复一次。这样可以了解教室内学生的动态,便于督促学生取出教科书、练习本、笔等上课必需的东西;从课桌上收去一切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擦好黑板,停止一切与上课无关的活动等。从而使学生能迅速地从课间那种活跃、松懈的气氛中转变过来,为上这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更快地造就一个安静、严肃、认真的学习气氛。

二、教师课前准备工作要充分,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大纲,熟悉教材内容,仔细备好课和写好教案。因为整个课的进程,应具备高度的计划性,如什么时候讲、何时练、何时提问、何时板书、板书在何处等等,都应妥当安排,做到心里有底。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进行得井井有条。由于自己在课前的准备工作较为充分,所以讲起课来能够脱离教案和教科书,得心应手,从容自若地讲授知识。也不致于在课堂上学生出现消极反应时,惊慌失措,而是能够较快地驾驭、调整课堂气氛,使课的讲授得以继续进行。

三、上课时,教师应仔细注视着整个教学的进程,随时环顾着每个学生,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把组织教学贯穿课的始终,使课堂教学有良好的秩序,紧张的思维和饱满的情绪。

(一)教师对组织教学应抱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因为它有助于创造真正认真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学习、自觉遵守纪律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助于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效果。但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就较欠缺,他们只顾自己讲自己的课,而不环视学生的动态,不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致使讲话的学生继续讲话,玩小动作的继续玩小动作,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从而影响到整堂课以至以后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教师应善于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培养自己遇惊不乱、随机应变的能力,需要有良好教学艺术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听讲,积极思考。但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出现一些消极情绪,比如学生打瞌睡、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看其他书籍、做怪脸、提问不哼声等等。有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便感到自己的尊严受到损害,威信扫地,于是沉不住气,会大动肝火,训斥、挖苦、体罚学生;或干脆不上课或中断讲课来专门整顿纪律,表现出愤怒不满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会影响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有时还会造成师生间的严重对立,伤了师生间的感情,这显然不是处理消极状况的最佳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这种消极的反应呢?

1、首先要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克服易怒的毛病。随时告诫自己:不要发火,忍一忍,常言道:“忍字当头,百事可解。”

2、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明确自己的责任。教师的任务是既教书又育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也允许其改正错误,切不可以教育者自居,高高在上,老虎屁股摸不得,动辄发怒,训斥挖苦学生。否则会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产生对抗情绪。

3、教师应冷静的分析原因,随机应变,作出恰当的处理方法,使课堂教学得以持续进行。

比如:某些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玩小动作,或看其他书籍,或交头接耳等,注意力分散时,我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改善课堂气氛:骤然提高声音或停顿一下不做声,并用眼神注视开小差的学生;或悄悄地走下讲台,来到他们的课桌旁,或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提问等等,从而使学生感到惊奇,受到震动,让他们重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好好听课,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组织;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其前提就是教师要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的调控组织,即教师要具有组织教学的技巧。组织教学的技巧,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同时与学生的思想、情感、智力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课堂组织技巧是课堂教学的“支点”, 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一个组织方法得当、秩序井然,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循循善诱的课堂,必然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要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

教师的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直接影响。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上课伊始,学生的目光很自然地集中在上课教师身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乃至穿衣打扮就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教师一旦精神饱满、满面春风、衣着整洁干练地出现在讲台上,就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而且受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精神集中地去留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反之,如果教师精神疲惫,满脸愁容,衣衫不整,虽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这种精神状态,不但不能令学生振奋,反而对学生有负面影响。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要打起精神上讲台,从一见面就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让他们精神抖擞地专心听课。

2.要及时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刚上课时,学生往往心不在焉。他们或刚考完试,还在思索答案;或上节课老师拖堂,影响了课间活动,心中不爽;或刚与同学发生争执,心情难以平静……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这一堂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一定要冷静,要适当运用技巧进行调节,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具体方法为以下几点。

一是起立行礼,调整课堂秩序。教师走上讲台,学生全体起立致意。这虽属常规,但严格执行起来,作用不小。起立行礼不仅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有效集中注意力的办法。它能维护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能迅速有效地扭转不利于教学的各种情况,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是精彩开场,吸引注意力。当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注意力分散时,可以用精彩的开场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能够吸引学生的开场白,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语言要有感染力,内容要与学生或讲课主题紧密联系,讲话内容要新颖,这样才能取得出其不意、乱中取胜的效果。很显然,要做到精彩开场,绝非易事,需要教师长期磨炼。

三是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稳定,很难长久保持集中。因此,教师应该在不断丰富与充实教学内容的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课堂提问、讨论、演示配合等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这样才能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二、要营造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基础。严肃认真、宽松和谐、生动活泼是良好教学气氛的特征,要创造这种气氛,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做足平时工作,创造良好气氛

良好气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就一般情况来讲,制约课堂良好气氛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教室环境、教师的素养、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学生的自身条件等。为了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平时就要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多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注重自我思想品质与知识修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熟练掌握每一节课的内容与教学技巧;指导学生将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布置等。注意做好这些工作,就能为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2.用美的形象与热情去营造气氛

如果学生喜欢一个教师,那说明学生欢迎他(她)上课,这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创造。但是,这仅仅是创造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有利条件,决定课堂气氛的首要条件还得看教师在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以及教师对待学生、对待教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和情感。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心情不愉快,并且将这种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来,那么,他(她)在学生面前就会显得烦躁、冷漠或迁怒于学生,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起来。一旦形成这样的课堂气氛,就很难将它改变。因此,教师要将不良情绪深埋心里,在课堂上展现出美好的一面,以美好的形象、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和教学工作,去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与灵活的教学手段去营造气氛

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常常会引发学生欢快的笑声,使课堂气氛轻松愉 快;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宽松。幽默是一个人智慧的体现,教师要做到语言幽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经过长期的学习磨炼。课堂语言幽默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语言表达要含蓄,给学生留有领悟的余地;二是要善于“借题发挥”,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巧妙运用合适的表达方式,如比喻、夸张等。课堂语言幽默丰富了,在此基础之上,适当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无疑会给课堂注入一股清风,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愉悦。

三、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旦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习时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就会十分专注于学习,学习效果十分显著。因此,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总要千方百计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技巧主要有这样几种。

1.要善于诱导

诱导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诱导的关键是设置悬念,诱导学生满怀兴致地去猜测,使其欲罢不能,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就是“悬念”所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是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常是在上课开始时就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投入学习中;也可以在讲课过程中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长久维持下去。很多教师对此深有体会。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巧妙地启发、诱导学生学习,不仅可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2.要多表扬肯定

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不稳定性。假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理解不了,只能越听越糊涂,越听越没兴趣。这个时候,激发学生兴趣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表扬。人是渴望受到表扬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点滴进步能够被别人欣赏,如果某人受到赞赏,就会产生向前的动力,反之,则会颓废不前。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观察每位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赞赏、肯定他们,他(她)就会受到鼓舞,学习兴趣就会高涨起来。另外,在课堂上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不仅有助于激发某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其他学生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表扬鼓励学生时,必须真诚,言语措辞要得当,掌握分寸。

3.要善于启发深思

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能力有差异,对相同的听课内容的理解也会有难易之分。但是,他们都希望通过听讲而获得新的知识,这一点正是他们学习动力所在。教师的职责与任务就是,努力传授给学生新的知识,启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以求学得更深,收获更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时,不仅要做到熟悉授课内容,还要做到洞悉授课内容;不但要掌握知识的精髓,讲得更透、更深,还要注意拓展知识,讲得更宽、更广,这样,就能避免学生因为对知识一知半解而产生消极情绪,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学得更好。

四、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绝非是教师自说自话,而是师生双方的活动。双方必须相互配合,教学活动才能取得成功。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生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去。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需要运用提问、讨论、练习、实验等方法来组织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遵照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开动脑筋,动手动口,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也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上述方法看似简单,但要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还需教师潜心探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如提问,教师不能简单地问“是什么”“是不是这样的”“懂不懂”一类的一问一答方式,因为面对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简单随便应付,达不到开动脑筋的效果,学生积极性就会不高,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如问什么,怎么问,希望学生答什么,如何答等。又如讨论,如果一味地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表面看似可以,但却不灵活。应该启发学生去提出问题,或者当学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巧妙地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由学生自己讨论问题变为师生共同商讨问题。很显然,这样的讨论必然是活跃的、热烈的,学生的参与感也是很强的。再如练习问题,如果教师只是把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书面或口头练习,这谈不上“巧”。要讲究“巧”,应当在布置完练习题目后,让大家都进行思考练习,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名让某某学生来回答或者演练;也可以采取综合的方法进行练习,即在练习过程中加进讨论、讲解、指导等方法。只有巧妙安排练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才会更强。

诚然,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绝不局限于提问、讨论与练习。只要教师安排得当,设计巧妙,融入教师的热情,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长梅,欧阳慧.教师素质培养手册[M].北京: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2]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张庆翔,刘 焱.现代汉语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第3篇

一、教师应组织和调动学生的注意,这是一堂数学课上得好与差的关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随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做好教学组织、引起学生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又能综合运用导入、启发和提问等手段引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兴趣,产生无意注意,有节奏地交替运用两种注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得到保持,始终专注如一,从而有效地进行学习。

教师向学生提出正当合理的要求,建立正常的课堂常规,都有引起和维护学生注意的作用,通常运用注意规律和语言、非语言艺术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例如,预备铃声响起,教师走上讲台,应以亲切的态度、专注的目光环视全体学生,察看学生精神是否集中、情绪是否饱满、准备是否充分,并示意讲课就要开始。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以特殊的方式去处理。比如,有一天下午,一堂音乐课后,学生刚刚唱完歌,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上课铃响后,教师走进课室,只见同学们大声高歌,教室里一片混乱。这时教师没有急于上课,而是亲切地对大家说:“同学们刚上完音乐课,下面大家一起来唱支歌。”教室里响起宏亮的歌声,歌唱完了,学生也很快地安静下来了。这样运用组织技能给这堂课开了一个好头。

二、教师应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上好数学课的必要条件

数学的内容抽象枯燥,前后衔接性强,容易使学生疲劳,因此,要学好数学,学生必须对数学有兴趣,教师应当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善于将学生其他方面的动机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比如猜迷语:用数字“7/8”、“2、4、6、8、10”各打一成语。突出了身边的数学教学,解决了一个学习目的和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去抽象成数学问题,让学生从解决“身边发生的问题”中去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有关银行的利率问题、某种商品的销售与价格有何关系时才会收益最大、如何在一个三角形中取一个矩形使其面积最大。

生活中这些问题十分丰富,只要注意收集与挖掘,可以说不乏其例、左右逢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动机和目的。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参与动手,以实践来探索、讨论和归纳总结性质、定理。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一节课,让学生自己画一个三角形,用剪刀把三个角都剪出来,然后把三个内角放在同一端点的一条直线上,观察三个内角按次序叠在一起能构成一个什么样的角,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还有,教师可利用日常生活中丰富的教学内容,以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不断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思想、方法的作用。例如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上,在评委亮分后,为什么还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转贴于

三、教师应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这是上好数学课的基础

教师在组织管理课堂纪律的时候,对于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看到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长处,要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逐渐加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使数学课堂得以顺利进行。例如教师在提问“什么叫做一元二次方程”时,有学生不会回答,这时教师就要耐心地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诸如什么叫“一元”、什么叫“二次”等。学生受到启发后回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而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二次的方程叫一元二次方程。”教师又问:“未知数的次数只有二次吗?”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是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二次。”教师又问:“怎样用严密的语言来叙述呢?”这样学生终于完整地回答了教师原来的提问。所以,教师对学生始终充满耐心与爱心,学生就一定会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第4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 初中英语教学 策略

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铺开,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挑战。新课改使初中英语教学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理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些年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英语教学在取得一些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比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合作探究能力欠缺,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育理念固化等。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翻转.课堂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翻转课堂的这些特点与初中英语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开展初中英语翻转课堂行动研究,具有深刻意义。本文分析了翻转课堂初中英语教学组织策略。

一、学习材料制作策略

1.学习材料的制作

课前学习材料包括初中营运导学案、自主听力材料、相关小电影、音乐、教师授课PPT。制作学习材料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为原则,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设计形式要新颖、有创意、多样化,以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导学案:呈现内容为初中英语词汇、语法、句型,导学案制作以问题解决课型为主线,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微视频、微电影:呈现内容为听力和表达,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微电影或者教师根据要求制作微视频,微视频应突出和强调主题、重点与要点,录制情感丰富、生动活拨的教学视频。

教学PPT:呈现教学内容为写作,教师根据选题,选择合适的题材,制作写作的授课PPT,内容要能够包括本课的所有词汇、语法、句型。一方面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一方面对学生课前的自学做检测。

2.学习任务单

教师要提出初中英语学习结构图任务,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学会提纲挈领,在结构的梳理中有效地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单设计中要以问题设计为主,教师要把传统的知识点深挖、掌握,然后根据教学重难点,把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提出来,使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学重难点或其他知识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制作要求:以问题探究式为主。

3.任务驱动

学生中最受欢迎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的“玩中学,学中玩”。因此,课前学习过程中,根据英语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一些任务驱动的自学方式,比如我们第三轮行动中课前加入制作海报的任务后,学生的自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设计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合适的任务。

二、QQ群平台使用策略

QQ群平台是我们使学生在英语课前与同学、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家通过QQ群内的电子邮件、群聊天与私聊工具、视频会话聊天工具、论坛等与老师或同伴进行互动和英语交流,分享自主学习初中英语过程中的学习收获,探讨在课前学习及自测卡练习过程中遇到的疑惑,互相解答。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诸如有的学生对QQ群平台不是很熟悉,不知道如何操作;有的学生把QQ用来当做聊天的工具、而不是用来分享交流成果等等,这些不仅没有对课前学习起到好的影响反而制约了学生的课前学习效率,

笔者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措施,首先是技能培训,使每个学生都熟练掌握常用的QQ群技能;其次在使用过程中,老师定期消息,组织学生在群内讨论学习;最后要求学生家长再监督学生使用。使用要求: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家长监督。

三、教学活动组织策略

1.开展协作式课堂探究讨论

通过长期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总结,笔者认为应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取异质分组,且在每组中选出一个组长,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探究式初中英语题目,小组长负责各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中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交流、协作共同完成英语学习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及时加以指导和点评。通过改进,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效果一轮优于一轮,为此我们认为课堂互动阶段的讨论应遵循以下策略。组织策略:问题探究式讨论,话题讨论等形式。

2.游戏学习法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发现,随着英语问题研究的持续,由于讨论形式的单一性,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为此笔者认为应该探求更为丰富、形式新颖的课堂学习方法。游戏化学习是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设计时融合游戏的设计策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学习方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借助这种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完成学习内容,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性、协作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笔者取了游戏化学习的方法,在初中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堂上可以采取设计一些游戏,使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游戏结束后分组讨论游戏中的一些问题。组织策略:游戏与学习内容需紧密结合。

四、结束语

如果实施翻转课堂其好处如下:使用的微电影、小音乐等多种形式的自学材料有利于加强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堂上讨论、发言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前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材料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课堂小组交流沟通、成果分享,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的责任感,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固有模式的颠覆,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条件下教学改革的重大突破。翻转课堂已经得到很多一线实践教师的认可,近些年国内对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案列也逐渐增多,中国式“翻转课堂”已经有了很多实践经验,如山西省运城新的“自学一展示模式”、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南山卓越课堂模式等。这些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但是中国式“翻转课堂”运用起来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今后要加强翻转课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篇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课堂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从个别指导到班级授课组织,再回到个别指导,然后从个别指导再到课堂共同体的过程。小班化教学课堂组织形式具有平等性、个性化、合作化和生态化的特征。小班化教学课堂组织的建构应朝着教师素质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机会选择的自由化、教学内容综合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小班化教学;课堂组织形式;课堂组织;建构

中图分类号:G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13—02

收稿日期:2014—03—02

作者简介:孙永丽(1987— ),女,山东潍坊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改革。

一、课堂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一)从个别指导到班级授课制

在教育史上,夸美纽斯是第一个提出班级授课制理论的人,他倡导一名教师同时教成百名学生的教学方式——班级教学组织,即以团体为单位,学生相互激励,相互帮助,提高教学效果。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产生了在广大民众中普及知识与技术的需要。在19世纪初期,贝尔和兰喀斯特推广导生制,即教师选择一些年级较高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充任“导生”,作为助教,先向他们讲授教材内容,再令其转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方法,显著地刺激了这种班级授课制的发展。

(二)从班级授课组织到个别指导

导生制的出现意味着班级规模的最大化,当时被看做是效率最高的课堂组织形式,但是,由于一名教师可以教育出尽可能多的儿童,教学的方法几乎是形式的、单一的,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学生的差异,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等。20世纪初期产生了改革和摒弃班级授课组织的运动,出现了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这两种课堂组织形式适当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觉独立地学习。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得到了发展,但同时也遭到了批评。因为这些制度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会化培养。

(三)从个别指导、班级授课制到课堂共同体

杜威认为,生产作业会使儿童养成勤奋努力的习惯,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合作的关系。在杜威思想的影响下,凯兴斯泰纳指导了德国的劳作学校运动,对德国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学生可以自主能动地开展自我活动,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训练,学校课堂成为他们的生活共同体。

佐藤正夫指出,共同体可分为同质化共同体和异质化共同体。同质化共同体追求团体意见的一致,而排斥异议;异质化共同体营造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能够让有不同观念的人相互理解、共同进步,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关系。异质化共同体正是小班化教学所需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关照度增加,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走进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小班化教育课堂组织的特征

(一)平等性

在传统的班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教和被教的关系,教师作为知识、道德的权威,学生不敢触犯。教师只要一走进教室,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言行被认为是合理的,学生被置于严格的管教和监督之下。小班化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小班化教学的课堂上,师生之间不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平等的“你—我”关系,双方相互尊重,共同探讨真理,共同发展。

(二)个性化

在传统大班化的课堂中,教师给每个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并以考试的形式来考察学生。这实际上会导致学生丧失有限的发展机会,不能充分表现自我价值。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就是顺应这种历史需求而产生的。教师分层次布置作业,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布置难度适中的作业,关注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在小规模班级授课过程中实施个别教育,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合作化

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学生社会化及合作意识的养成。在小班化教学课堂中实施分组教学的形式,在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有充分的自由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进行探究合作式学习。小班化教学追求思考的多样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点燃了思考的火花。小组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和激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加深学生对小组合作的认识。

(四)生态化

小班化教学的课堂是师生生活和成长的互动的空间。小班化教学缩减了班级规模,班级学生人数减少,从而扩大了每一个学生课堂学习的空间,教师可以按照师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实际需要合理地设计与布置教室的环境,使得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更有活力。师生共同设计布置教室的墙报,努力呈现出生动活泼及富有变化的教学环境。

三、小班化教育课堂组织的构建

(一)教师素质的全面化

小班化增加了师生交往的密度和频度,师生对话交流增多,学生的提问频度增高,而且所提问题可能会更加不可思议,超出教学内容的范围,这是对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的挑战,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班化教学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拥有更加旺盛的精力、更加丰富综合的知识、更加灵活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等,因此,加紧小班化教学的师资培养是当务之急。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在小班化教学中,评价方法应由单一向多元转变,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在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法、即时评价法、记录卡法等,这些方法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潜质,能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小班化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使用多种评价方法,能够满足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机会选择的自由化

小班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追寻适合独特的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方式,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因此,具体要做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自由选择内容。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确定几个方面作为重点,不需要面面俱到。第二,自由表达观点。在课堂上,教师作为指导者,教师的任务在于营造一种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出自己的独特观点。第三,自由选择练习。传统大班老师往往都是“一刀切”,班级中的后进生“吃不消”,优等生“吃不饱”,小班化由于班级人数较少,使得分层布置作业成为可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四)教学内容的综合化

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可以是学科内的综合,也可以是学科间的综合,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好地展现自己。学科内的知识彼此之间围绕一条或几条主线相互联系,寻找联系各单元的一条主线,通过思考形成本学科的知识框架,这是一种学科内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相互贯通的,由某个知识点而引入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得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另外,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亲身实践,动手动脑,从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吴式颖.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张雪珍.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4]和学新.小班化教育的内涵与特征[J].教育评论,2002(1).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074―01

课堂组织教学是一种艺术,是建立良好教学秩序、构建有效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课堂教学可组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学习的兴趣可通过课堂上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来激发。而情境可以各种各样,可以是一个教具的呈现,一个问题的提出,还可以是一段视频资料的演示等等,而这必须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选择。

例如,在进行“水域环境的保护”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时,笔者播放了一段配以解说员声情并茂解说的风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被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的生态环境(污染的水域)、大批因污染而致死的水生动物等录像片段,激发学生对环境破坏行为的愤慨,引发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促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情感目标的教育。

二、做好调控和管理,确保实验探究

1. 做好教学目标的控制。一节课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要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探究的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目标来进行,要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2. 灵活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促进有效合作。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组建学习小组之前,教师要对自己所教学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小组之间合理竞争的公平性。

3.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协助教师搞好探究活动的课堂纪律。教师可以运用学生骨干,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及时给予纠正,使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

4. 采取灵活的组织形式,确保学生的探究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顺利开展。学生进行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既是对探究成果的分享,也是对探究情况的总结与反思,使学生对一般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一种集体思维过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探究内容,组织多途径、多层次、多样化的交流形式,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交流、讨论、争辩。

三、巧用组织艺术,调动有意注意

1. 目光注视法。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学生通过教师的目光窥见教师的心境,从中引起相关的心理效应,产生或亲近或疏远的,或尊重或反感的情绪,进而形成这样或那样的师生关系,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运用目光为教学服务。在开始上课时,如果教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全体学生就会安定学生的情绪,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的过程中。

2. 巧设疑问法。巧妙的设疑是组织教学中的一种艺术方法。当某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适时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在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时,利用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问题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注意提问的思考价值,无目的地设疑反而会影响教学,影响学生的思维。

3. 声音控制法。声音控制法指教师通过语调、音量、节奏和速度的变化来引起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如由各种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比较混乱时,教师可采用突然停止讲课等,使学生感到意外,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为另一种速度时,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就会集中起来;适当加大音量也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第7篇

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课堂教学活动的理论思想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的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物理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在活动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进行活动,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传统的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单向灌输式的,忽略了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受制于教,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物理能力,就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活动环境,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动态活动方式,努力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学生思维展开的层次,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

二、制定课堂活动原则

1.学生主动参与的原则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思维活动过程的展开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实际水平及其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在参与中都得到发展和发挥。

2.个体活动和集体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各不相同的学习物理的机会。在制定活动策略时,要鼓励个别学生学习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作用和“集体效应”,创造一种个体和群体相互促进的活动环境。

3.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缺乏形式运算的能力,要依靠具体的对象进行思考。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策略和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内化,适应形式思维和抽象思维。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模型的操作、生活实例的对比等多种活动方式,揭示抽象物理概念中的某种状态、某个横断面,并通过学生的活动来熟悉概念,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

课堂教学活动的操作,就是想法引导学生通过思维获得物理概念的具体步骤。其中,活动情境的创设、选择和转换、活动中的议论和活动后的小结是四个关键的操作环节。

(一)活动情境的创设

从静止的平面教案到立体的课堂活动,首先应该把握好活动情境的创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形象引入,多动脑筋,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的创设原则,做了如下尝试:

(1)设置悬念,构建迫切学习的活动情境。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以“疑问”为纽带的动态统一体系。以问题作为出发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心理,从而造成积极活动的课堂气氛。

(2)设计实验操作,构建手脑并用的活动情境。在进行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构建学生操作实验的活动情境,并以学生操作获得的结论为感性材料展开教学。

(3)实例引发,构建学用结合的活动情境。

(4)利用现代电教手段,构建多媒体的活动情境。

(二)活动内容的选择和转换

为了达到传授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并抓住教材加工的两个环节――选择和转换。所谓选择,一是选择教材中的关键内容,便于以点带面,以线成串;二是选择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良机。所谓转换,就是把现成的教材转换成既有教学内容又有活动步骤的教学课件。

(三)活动过程的组织和调控

为了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思维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把握好活动过程中的两个要素――组织形式和调控手段。

活动的组织形式可分为个体活动、小组活动和班级活动,其选择必须根据问题的特点和活动的要求。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应该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遇到的障碍,做好适当的铺垫;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倾听并收集有关信息,进行适时引导;当活动发展下去不再具有发展性时,应立即结束活动。

(四)活动中的议论和小结

议论和交流,是物理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知识进行“内化”,可以提供思考和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创造出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良好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启动并协调有创造性、有成效的课堂讨论。

活动后的小结是检验活动是否有成效的标准。教师可采取“给出小结提纲――学生小结――教师补充――学生自己总结”的递进方式,使学生学会对活动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总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准确、从单一到系统的思维训练。

第8篇

关键词:课堂 教学语言 教学效率

正确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课堂教学最起码的条件。如果语言不准确,会使学生茫然无解,无从回答;重复罗嗦则会使学生心情烦躁,精神懈怠;一些教师常常会使用名言、警句、比喻、夸张、歇后语等,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幽默感”是教学语言中的调料,一个小小的调侃,引来课堂的笑声,学生会学得兴趣盎然,一些优秀的教师,一节课中话不多,他总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而他自己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诙谐一下,使课堂活跃起来充满欢快与生机。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课堂语言运用常常被很多教师忽视。出现为造气氛,故意作秀;词不达意,含糊不清;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语言臃肿,拖泥带水现象。

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引导语言因势利导

引导性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引导语言来把握课堂的发展方向,以到达我们预设的目的。引导语言关键是要能够把握恰当时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比如“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结论是否正确呢?”、“你能编造一些用类似方法解决的问题吗?”等等。这些话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语言中肯见效

评价语言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在充满真情的、富有诗意的评价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时取得了一点成绩,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会给学生带来内心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亲切感。课堂上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有利时机,寓夸奖于评价中。夸奖要点明要害之处,优在哪里或差在哪里,好的方法一定要当场肯定展示,让学生感到教师真挚的激励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培养兴趣。

否定性评价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方式。委婉的评价可以引领学生走入正确的轨道,过于直白的断言容易对学生造成消极的情绪,不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特别是幽默的否定性评价语言是一剂课堂气氛的剂,能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能化解学生受挫后尴尬和难堪的心理,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的接受老师的评价并以更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三、专业语言准确规范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透彻的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有的教师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

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重要语句不冗长、要抓住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

四、衔接语言承上启下

我们每一堂课基本上都是由许多板块构成,如何将它们有机的串联起来,我们的衔接语言就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引入后如何转到正题,概念讲完后怎样过度到应用等等。例如在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中,在讲完事件的定义及分类后,我们可以这样过渡到求随机事件的概率:“对于随机事件,知道它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我们的决策提供关键性的依据,比如预测台风风力级别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可以让我们采取相应级别的措施,以避免出现准备不足或准备过头。那么,如何才能获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大小呢?”过度自然,更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衔接语言不可马虎,更不可省略,是各知识板快之间的剂,善于运用并且很好运用能使整节课是一个有机整体。

五、概括语言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