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6 15:50:2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麻疹病人的护理措施

第1篇

2008年11月5日,榆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某中学2 004人接种减毒活疫苗(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030103,生产日期:2008/03/30,有效期至2009/10/23)发生过敏性紫癜 1例,通过精心的护理和治疗痊愈。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儿,女,14岁,于2008年11月5日经常规皮肤消毒于左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注射减毒活疫苗0.5 mL,用自毁型一次性使用注射器(无锡市宇寿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70815,失效期201008,针号5﹟×25)。翌日下午发现双下肢出现紫色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第3天瘀点增多、大小不等,有的融合成片,遂到县人民医院就诊。体检:神态正常,体温36.8 ℃,腰部以下的皮肤、双下肢皮肤可见大小不等的紫色丘疹,有出血点、压之不退色、疹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与血凝时间,检查未见异常,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经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会诊后,确诊为过敏性紫癜,(因接种麻疹活疫苗所致),经采用抗组织胺药、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1周后痊愈。经调查患儿既往无药物过敏史,无家族过敏史,接种前后未服用其他药物。并且在2岁之前接种过(卡介苗、百白破、麻疹、甲肝、乙肝疫苗等)。本次接种同一批号麻疹活疫苗的2 003人未出现过类似过敏反应,所以尚未能排除病人个体差异。

2 护理

第2篇

【关键词】增强 螺旋CT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171-02

CT增强检查就是通过静脉注入含碘造影剂来提高组织之间的层次对比,从而增加分辨率,提高病变诊断的准确,是放射诊断常采用的检查方法之一。我院对做增强CT的病人实施心理护理,药物的观察与护理,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病人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做增强螺旋CT检查的98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例,女36例,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2岁。检查部位主要为胸部和腹部。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CT增强检查病人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担忧和抑郁等负性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心理护理能较好地解决病人在治疗检查中出现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起不到的作用[1],护理人员根据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有效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向患者介绍CT增强扫描的方法,优点,安全性以及对疾病诊断的重要性,解除病人的疑问和紧张心理。通过实施正确的心理护理,可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负担,控制消极情绪,从而帮助病人保持最佳身心状态,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检查质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2.2 药物的观察与护理

碘过敏试验常规所有病人在增强检查前,均应行碘过敏试验,试验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护理人员应熟悉造影剂性能,不良反应,并发症,并准备好急救器械和药物,如氧气,吸痰器,血压计,地塞米松,肾上腺素等。使用碘海醇1ml静脉注射,观察20min后无不良反应,即患者自我感觉无全身发热、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及皮疹等为碘过敏试验阴性,阴性者为适合该种造影剂患者,可行团注法注射造影剂。

2.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CT增强检查的患者留置静脉针时,穿刺的血管选择应慎重,尽可能一次成功,因高压注射器压力高、注射速度快,最高流量达3ml/s,所以应选择粗而直、不易穿破的静脉血管,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窦、血管分叉处等。为方便扫描一般选择头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时采用大角度、直刺法进针,针头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平行进入至少1cm。穿刺部位须稳妥固定,将头皮针软管固定在穿刺部位上方,连接管夹在患者指缝中,使之能随机床移动,以免高压注射时针头移位滑落血管外造成造影失败。

2.4 变态反应的观察及处理

轻度过敏的患者,有的出现面色潮红、打喷嚏,有的恶心头晕、全身发热,并有少量散在荨麻疹,患者会出现紧张、恐惧感。医护人员应嘱患者做深呼吸运动,并继续做好解释工作。恶心症状很快消失,出现这些单一症状一般不需做特殊处理,有荨麻疹者可给予扑尔敏口服,一般荨麻疹在30min左右就会消失;中度过敏患者,患者除恶心呕吐外,有的还会出现心慌、结膜充血、眼睑水肿、支气管痉挛、发音困难、呛咳等,出现上述的反应立即终止注入造影剂,同时注意观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对症治疗,给予抗过敏如口服扑尔敏,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0.5~1mg及地塞米松5~10mg。做好患者心理疏导,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经过治疗,症状一般在1h左右就能消失,观察2h,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方可。

2.5 健康指导

询问腹部扫描的患者2天前是否食用带渣、产气多的食物,膀胱扫描的患者是否憋尿等。CT扫描前不可做胃镜检查,如果已做胃镜应向患者解释清楚,可推迟4h或次日扫描。钡透患者则应3~7天后做腹部CT检查(待钡剂排泄完),以减少钡剂产生的伪影。腹部扫描前禁食12h(急诊除外)。肝、胆、脾、肾在扫描前须口服2%~5%泛影葡胺液500ml,使胃及十二指肠充药,10~15min后开始扫描。盆腔、结肠、直肠在扫描前口服2%~5%泛影葡胺液600~800ml,30~60min后进行扫描,或用1%~2%泛影葡胺液2000ml灌肠后扫描。

2.6 讨论

随着CT仪器的改进和完善,CT检查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广泛使用含碘造影剂增强扫描,提高病变组织同邻近结构间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或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和强化形式,不仅提高了病变的检测率,且可对病变组织类型作出判断[2,3]。为了取得满意的CT增强扫描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护理工作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CT室护士,对每一例增强检查的患者,均应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了解有无高危因素,以便选择应用造影剂及预防用药;检查前对患者做好心理疏导和交代好需患者配合的事项,提高增强检查的预期效果;尽量选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非离子型造影剂[4],严格掌握造影剂的量,注射速度,并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注射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立即停止并抢救。

参考文献

[1]刘晓虹.护理心理学.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1998.269~289

[2]陈其奎,何兴祥,朱兆华.消化疾病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1-134.

第3篇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3(b)-0158-02

过敏性皮炎属于临床常见皮肤病[1-2]。该病以斑丘疹、荨麻疹、皮肤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病人健康。引发过敏性皮炎的常见过敏原包括:食入性过敏原,注射性过敏原,接触性过敏原及吸入性过敏原四类。过敏性皮炎病因复杂,每类过敏原均可引发相应过敏反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早治疗,合理护理是过敏性皮炎治疗的重要举措。优质的护理服务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饮食护理对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积极作用,选取该院皮肤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6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收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6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进行对照研究。全部患者均符合过敏性皮炎的相关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23例。对照组,男14例,女9例;年龄21~61岁,平均(40.9±6.8)岁;其中,7例化妆品皮炎,11例接触性皮炎,5例药物性皮炎。治疗组,男15例,女8例;年龄20~61岁,平均(40.8±6.9)岁;其中,6例化妆品皮炎,13例接触性皮炎,4例药物性皮炎。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即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合理处理伤口,基础护理及药物护理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用饮食护理,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2.1 常规护理 保持病室整洁、安静,温度及湿度适宜,通风良好,以利于患者休息。在治疗及康复期间,护士应告知患者尽量减少日光下活动的时间,做好防晒及防色素护理;避免低温及高温刺激;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介绍过敏性皮炎的病因,病情,治疗措施等,以缓解病人紧张、恐惧的心理。此外,护士应告知患者避免皮肤刺激,如禁止热水洗烫,涂抹刺激性强的药物,肥皂水擦洗及搔抓皮肤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常出现瘙痒,皮疹等症状,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应激。护士应注重与病人的交流,耐心解答病人疑问,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

1.2.2 饮食资料的收集 护士应详细收集病人的饮食资料,以掌握病人饮食习惯。护士除应了解患者的用餐时间、用餐次数、摄入食物种类、摄入量等;还应了解患者食物喜好,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史,患者消费水平及食物来源等饮食资料。此外,护士还应了解现阶段使用药物或者补品对患者饮食情况的影响。护士应注意患者进食方式的变化,如胃肠造瘘、静脉营养及鼻饲等对饮食的特殊要求等。

1.2.3 饮食护理 过敏性皮炎患者入院后,护士应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科学的饮食指导。护士应向患者讲解饮食与过敏性皮炎的密切关系,告知患者食疗对疾病康复及治疗的重要作用,以增进患者依从性。①禁食刺激性食物,禁止饮酒。叮嘱患者不可食用酒类、花椒、生蒜、海鲜、辣椒、生葱等食物。②限制多脂多糖食物的摄入,如肥肉和甜品等。③鼓励患者多饮水。皮肤损伤过大的患者,渗出液较多,体液丢失较多,多饮水,不仅利于体液的补充,也利于有害物质的排出。④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瘦肉等。保证患者每天摄入(3 000~4 000) kcal的热量。⑤密切观察患者食疗效果,并做好记录。

1.2.4 生活护理 日产生活中我们会不注意的接触到很多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而导致过敏性皮炎的发生,绝大多数接触性皮炎均系化学刺激物引起、如药物、染料、洗涤剂、化工原料、避孕用具、表带、染甲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应注意各种动物皮毛,某些动物如蜂类、蝶、蛾等昆虫而引发的过敏。发现自己对化妆品有敏感反应,应停止使用,切勿因一时贪靓而使肌肤恶化。如一定要上妆,可利用重点化妆法,画上眼线,涂点睫毛液,再涂上自然而亮泽的唇膏,同样能塑造出极具神采的妆容。平时患者不要用手频繁的触摸患处,这样很容易受到感染。烟、酒会使过敏性皮炎患者的症状加重。所以,过敏性皮炎患者应该戒烟戒酒。过敏性皮炎患者,不要用太热的水洗脸,以避免刺激皮肤,更不能用香皂,其中的碱会加重过敏性皮炎的症状。用温和的洗面奶洗脸,不涂任何护肤品,可降低发炎的危险。

1.3 效果评价

痊愈:患者皮损完全消退或者仅留有色素沉着;患者脱皮、瘙痒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皮损消退>60%,偶有结痂和瘙痒。好转:患者皮损消退范围为30%~59%,但仍然伴瘙痒症状。无效:患者皮损消退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第4篇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后的护理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我科2008年1~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8例,经过溶栓治疗后的护理,溶栓疗法的注意事项及预防等一系列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6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再梗2例,急诊行介入治疗好转出院,死亡3例,其他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经我科运用在心肌梗塞早期使用溶栓疗法后,细致周到的护理,病人恢复快,预后好,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缺血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缺血、损伤、坏死,如抢救不及时,可发生严重的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甚至心脏破裂而危及生命[1]。因此在抢救心肌梗塞病人时要争分夺秒,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防止梗塞扩大,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现就抢救过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8年1~10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68例,男性54例,女性14例,年龄从38~73岁,其中再梗2例,急诊行介入治疗好转出院,死亡3例。我科运用在心肌梗塞早期使用溶栓疗法后,病人恢复快,预后好,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

2 护 理

2.1 立即将病人放入冠心病监护病房(CCU),专人护理,立即给予持续吸氧,2~5d不等,氧流量2~3L/min,监测生命体征和持续心电监护,心动力学检查,急查血清酶,肌钙蛋白、心电图等,根据血清酶,心电图等的变化,制定治疗措施,绝对卧床休息3~5d后取半卧位,7d后可下床在室内缓步活动。

2.2 准确记录出入量,尤其是严密观察尿量,以防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2.3 心电监护注意观察心律,心率和心功能的变化,为适时作出治疗措施,为避免猝死提供客观资料。监护人员要极其负责,不能放过任何有意义的变化,又要保证病人安静休息。

2.4 解除疼痛,立即给杜冷丁50mg肌注或吗啡10mg肌注,硝酸甘油含服或静脉微量泵入等措施,及时缓解疼痛。

2.5 心肌再灌注溶栓治疗 在起病3~6h内用纤溶酶激活剂激活血栓中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使之转变为纤维蛋白溶解酶而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还可用链激酶或尿激酶,如没有此药可用肝素25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注,每日4次。冠状动脉的再通率可达75%~80%,但在心梗发生后12h内用溶栓疗法同样有益[2]。

2.5.1 溶栓疗法适应症 心肌梗塞典型胸痛发作后4~6h内,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抬高的S~T段持续存在,无宽大的异常Q波。

2.5.2 溶栓疗法的注意事项

2.5.2.1 严密观察病人用药中及用药后的反应。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如过去有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

2.5.2.2 使用链激酶一定要做过敏试验,因链激酶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发热、低血压等。

2.5.2.3 有脑出血史,不能控制的高血压,血压在24/14.7kpa、2周内做过大手术,大动脉穿刺或有外伤史或进行过心肺复苏者,有严重的肝、肾疾病或癌症患者不能使用。

2.6 及时消除心律失常,护士要会看心电图,波形、特别是QRS波及S~T段的变化,鉴别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发现室性早搏或室速立即给利多卡因50~100mg静注,根据病情5~10min重复1次,护士要撑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发现室颤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心率慢的可用阿托品静推或异丙肾微量泵泵入1~5ug/min。

2.7预防心源性休克,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及面色、皮肤色泽及湿度、温度、尿量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8预防急性左心衰,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状,注意输液速度,掌握药物的剂量、浓度、用法等。严格控制输液量,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掌握各种急救术。

2.9做好心理护理耐心细致的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本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预后、注意事项等,使家属也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在解答中语言得体,态度和蔼,工作一丝不苟,技术操作熟练,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使病人在心理上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感,对住院环境产生安全感,从而愉快的配合各种治疗及护理[3]。

3 讨 论

护理工作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抢救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它要求护士不但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而且要求护理人员加快更新知识,掌握先进医学理论和技术以及护理新观点,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7.

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老年人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护理

随着世界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糖尿病(DM)病人日益增多,老年糖尿病病人其慢性并发症发生率达18.40%[1],而且老年DM老年人心脑血管和外周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是同龄非DM者的2倍。因此,对老年DM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

1饮食护理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之一,无论哪一型糖尿病,不论是皮下注射胰岛素还是口服降糖药物均应进行合理的饮食治疗[2]。因此护士应向老年人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并督促落实,以取得最佳效果。

1.1严格定时定量进食对于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老年人尤应注意。可按每日三餐分配为1/5、2/5、2/5或1/3、1/3、1/3;也可按4餐分为1/7、2/7、2/7、2/7[3]。

1.2控制饮食的关键在于控制热量当老年人饮食控制而出现易饥饿的感觉时,可增加蔬菜、豆制品及蔬菜如南瓜、青蒜等。在保持总热量不变的原则下,凡增加一种食物时应同时减去另一种食物,以保证饮食平衡。体质量过重者,忌吃油炸、油煎食物。炒菜宜用植物油,且要少吃动物内脏、蟹黄、虾子、鱼子等含胆固醇的食物。

1.3严格限制各种甜食包括各种食糖、糖果、甜点心、饼干、冷饮、水果及各种含糖饮料等。老年人需甜食时,可用糖精、木糖醇或其他代糖品。若偶然发生低血糖时,可立即引用易于吸收的果汁、糖水或吃少量糖果予以缓解。

1.4保持大便通畅、多食含纤维素高的食物,因食物中纤维素含量高可加速食物通过肠道,从而延迟和减少糖类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使餐后血糖下降,同时增加肠蠕动,有利于大便通畅;纤维素体积大,进食后使人有饱食感,有利于减肥。

2服药护理

2.1服用降糖药的指导在老年糖尿病护理中不仅要了解用药目的,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还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指导用药。在住院期间要教会老年人或家属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

2.2胰岛素的应用

2.2.1准确执行医嘱做到制剂种类正确,剂量准确,按时注射。

2.2.2注射时间、部位和方法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普通胰岛素于饭前半小时皮下注射。胰岛素采用皮下注射法,宜选择上臂三角肌、臀大肌、大腿前侧、腹部等部位,注射部位应交替使用以免形成局部硬结和脂肪萎缩,影响药物吸收及疗效。注射胰岛素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发生感染。

2.2.3胰岛素不良反应的观察及处理胰岛素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反应,是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与剂量过大和饮食失调有关。表现有头昏、心悸多汗、饥饿甚至昏迷;胰岛素过敏,表现为注射部位瘙痒,继而出现荨麻疹样皮疹。全身性寻麻疹少见,可伴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症状,罕见严重过敏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停止使用该部位后可缓慢自然恢复。对低血糖反应者及时监测血糖,根据病情进食糖果、含糖饮料;对过敏反应者,立即更换胰岛素制剂种类,使用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脱敏疗法等,严重过敏者需停止或暂时中断胰岛素治疗。

2.2.4使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尿糖、血糖变化。

3.心理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老年人需要在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如果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种并发症而致残和过早死亡,而全面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控制糖尿病的发展并非单靠药物可以达到的。如果糖尿病老年人能正确对待疾病,这对控制病情、恢复健康有很大的影响。护理人员首先应当正确分析老年人的心理活动,针对老年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做耐心细致的疏导工作,为老年人着想,体贴关心老年人。要认真倾听他们的诉说,耐心解答提出的问题,一切从老年人的健康出发,对老年人提出的问题即事实求是,又讲究语言艺术。应告诉老年人及家属,如果内紧张焦虑,可导致内心环境紊乱,激素释放异常,血糖升高病情加重。也让老年人家属了解糖尿病的知识,使他们在了解糖尿病知识的基础上,协助医护人员对老年人进行护理,使家属也同样树立长期治疗疾病的信心。让老年人及家属真正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告诉他们糖尿病早发现、早治疗的好处,及时有效地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性。早期治疗疾病,很好地控制血糖值,可使疾病控制在较轻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即可引起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脏损害和失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老年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使老年人消除紧张情绪,达到生理与心理平衡,从而为长期治疗疾病做好心理准备。

4运动疗法指导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一环,适当有效的运动可有效增加自体胰岛素分泌,有利于血糖控制,促进全身代谢。但必须慎重确定运动的对象,老年老年人进行运动时应严格掌握指征,根据老年人的病情,爱好去指导老年人选择合造的运动方式,如散步、保健操、太极等,其中以散步为最简单易行。若运动量增加,则要增加饮食量,以防低血糖发生。运动强度则以无劳累为宜,要及时调整运动时间、量和方式。了解你运动前、中、后的血糖变化,血糖高于14mmol/L,不要运动。运动要有规律,强度应循序渐进,由低到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并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高强度运动,防止意外伤害,随身携带易于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如软饮料、葡萄干,以备出现低血糖情况下食用,佩戴胸卡。穿着舒适合脚的鞋,并注意足部护理,锻炼前多饮水.

总之老年糖尿病虽然是临床是比较难治的疾病。只要充分掌握其病情发展和治疗规则。对其饮食,用药,心理等方面给予适当护理,就一定能更好的帮助老年人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潘镜帆,尚少梅,阵春英.老年2型糖尿病老年人自我照顾行为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421

第6篇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学;临床实践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指护士慎重、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研究证据,结合护士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意愿,三者结合,制订出适合患者实际情况的护理计划,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1]。其为先进的护理理念,现就循证护理理念对中医护理实践的发展作用与同行进行探讨。()

1.循证护理促进中医整体护理发展,加快中医护理实践走向科学化、专业化道路

循证护理以真实、可靠的科学证据为基础,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与自然、社会有密切关系。中医护理人员必须以整体护理观为指导,在护理工作中根据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全面进行分析评估、不仅要考虑病症进行对症处理,而且要考虑疾病发生的原因、脏腑及经络的病理变化,全面分析评估施行护理。例:口腔溃疡,中医认为主要为心火亢盛,心火亢盛会移热于小肠而出现小肠实热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心胸烦闷等症状。在口腔局部采用银花甘草液漱口或涂西瓜霜进行对症处理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及情志方面的全面调理,中医的整体护理实践也是遵循这一原则。

另外,中医护理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实施辨证施护。“辨证施护”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结合疾病的具体证候,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方法。具体体现为“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例如:胃脘痛一病,为脾胃虚寒型。治疗当温中健脾,宜服黄芪建中汤或理中丸类。护理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可局部热敷,饮食宜温热熟软,易于消化,并应少量多餐;若临床辨证为肝气犯胃型,治疗当以疏肝理气为主,可用柴胡疏肝散或舒肝丸等。护理重在调节人的情志,要开导病人,避免郁怒,使其肝气条达。上述同是胃脘痛,因其“证”不同,故护理方法也不同,表现出同病异护的特点。与此相反,有时不同的疾病,如小儿麻疹和丹痧,这两个不同的时行疾病,在病程后期,都会出现邪去津伤之证,护理时表现出异病同护的特点[2]。由此可见,辨证施护体现了中医护理的科学方法并与循证护理指导思想相统一。

中医护理自身特色和优势已普遍得到国内外护理同仁的肯定和认同。将祖国传统医学的护理理论及经验进行科学、系统的整理、开发应用,并付诸实践检验,是中医护理事业得以向前发展的源泉。循证护理的开展,为其不断自我完善理论体系与技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不断发现旧理论、旧经验、旧技术与现代护理科学的矛盾,用新的实践替代原有的实践,并吸收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为我所用,不断发扬创新,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2.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

当前,中医护理工作仍主要以经验型护理为主,表现为:在应用护理程序时,尽管依照护理程序步骤展开工作,但仍无法跳出被动性接受工作的方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时,习惯于以经验替代科学的决策,评判性分析思维能力较差;制定护理计划过于简单机械化,习惯于照搬现有的护理诊断与措施,逐条组成单一的护理方案,缺乏个性化及针对性。在中医护理工作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辨证施护的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在分析判断疾病的本质时存在辨证依据不足的现象或辨证施护准确但收效甚微等等。如何克服这单一护理工作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是有待我们研究改进的问题。

而循证护理强调实证指导实践,以制定护理决策,对转变现行中医护理工作方法具有积极的影响。循证护理一是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不仅凭经验及直觉决定护理行为。护士主动了解病人健康状况的动态变化,针对临床实际存在的护理问题进行辨证,并自觉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寻求科学有效的护理手段,准确施护,做到护理工作有据可依,具备科学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二是重视调动护士学习新知识及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循证护理实践过程中,学会善于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信息资源,不断进行自身知识及技能的更新,提高发现、解决及处理病人实际存在健康问题的能力,开阔思路,以临床实际护理效果为出发点,不断总结经验及科学论证,寻求既满足人的健康需求又有中医特色的工作方法,推动护理工作向前发展及模式转变。

3.循证护理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满足临床需要

循证护理的开展关键在于护理人员能够应用现有的最好的护理实证来制定出改善病人的状况以及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多层面的健康需求。根据1992年AHCPR对临床实证的分类,护理实证分为以下4类:一类实证:通过系统文献回顾或研究趋势分析,获得的多项随机控制实验性科研结果;二类实证:通过至少一项随机控制的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三类实证:通过类实验性科研获得的实证;四类实证:通过定性研究或描述性研究获得的实证,或来源于护理专家的临床经验,或专家组的报告[3]。中医护理工作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且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记载了大量的养身保健及防病治病的理论、技术和经验,至今在临床上仍为护士解决实际护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例如脾阳不振证型脘腹痛病情轻者,用花椒20g,吴茱萸15g,研末水调敷脐,12h换药1次;便秘者(急下)用大黄粉6g水调敷脐[4],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缓解病人的症状,且方法简单,疗效独特,安全无副作用,应用范围值得我们临床加以研究,整理并提高。

随着EBN的引用,越来越多的护理理论与护理技术操作期待研究证据。要找出解决它们的新方法,就必须以可信赖的科研成果来解释和支持。因此,护理科研应从护理应用学科的角度出发,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突破口,在继承中医特色的前提下,广泛开展基础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着重从护理理论的科学依据及技术操作的可行性、安全性、舒适性入手,选择最适合于临床研究的课题并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文献数据库中公开的研究路径进行设计,融合循证护理理念,加快对祖国传统护理的学术思想与技术专长的挖掘及研究成果的转化,使中医护理工作在适应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更好地满足人民健康需求[5]。

参考文献

[1]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等.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3

[2]张宝忠.中医护理学基础[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

[3]李小寒.循证护理资源的获取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2003,1:65

第7篇

[关键词] 隔离病房;心理探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0)11(a)-106-02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地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达到较理想的护理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心理护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已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心理护理作为现代护理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贯彻临床护理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1]。做好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心理疏导。隔离病房患者在隔离期间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虽然部分人员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但仍有部分患者的心理变化很大。

1隔离病房患者常见心理反应

1.1恐惧和紧张

患者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被隔离的事实,缺乏心理准备,加之隔离患者所患的疾病一般具有传染性,且病情比较重,所以大部分患者都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紧张和对疾病的恐惧[2]。

1.2无效性否认

约有50%的患者产生无效否认行为,一般发生在入住隔离病房后第2天开始,第3、4天达到高峰。有时候对一些疑似传染病的患者需要隔离,但患者表现不典型或者病情轻微,所以往往患者认为自己没有患病,或者认为自己病情比较轻,不需要隔离进行监护治疗。

1.3隔离综合征

患者在隔离过程中出现的以精神障碍为主,兼具其他表现的一种综合征,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紊乱、行为动作异常。

1.4自我形象紊乱

患者对身体结构外观功能的改变。在感受、认知、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出现健康危机。如对一些器官移植的患者,总感觉移植的器官不是来自自身的就有异物感、排斥感。

1.5愤怒与敌对

患者得病被隔离后,心理极不平衡,认为受伤和患病忍受病痛折磨是不公平的,为什么这种不幸只发生在自己身上[3]。最终导致其自制力下降,心理防卫机制转移,表现为对家人和医务人员面带怒容、双眉紧锁、尖叫等。

1.6孤独与忧郁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1.7对各种仪器存在依赖心理

如对一些肺功能障碍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要用到呼吸机,长期机械通气,习惯被动辅助通气,产生依赖,担心如果停止使用呼吸机后,又出现呼吸困难和窒息,患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对普通病房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2导致隔离病房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原因

2.1疾病认知所致

不良心理反应取决于患者对疾病的体验和对外界刺激的认识和评价;对疾病的经历和认识水平使同样疾病,相似严重程度的患者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对疾病的错误认识能引起不良心理反应。例如麻疹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对麻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实际上就是把传染源控制起来,因为麻疹患者是该疾病唯一的传染源。这样,对保护易感者,防止疾病蔓延都有好处。麻疹疾病本身一般不严重,只需对症治疗。而如果认为麻疹被隔离是很严重的疾病,就很容易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起心理问题。

2.2治疗所致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有些药物或者治疗手段会引起患者的心理问题[4]。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可引起情绪抑郁、易激动、妄想、幻觉等;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情绪抑郁、定向障碍、坐立不安、欣快、短暂的兴奋状态。同时有些创伤性检查和治疗,因为容易导致患者疼痛不适等其他不良感受,所以容易引起患者恐惧不适。

2.3病室环境所致

隔离病房单调的空间和医疗设备的摆设,容易导致患者生物钟节律紊乱,睡眠不足,身心疲乏;同时隔离病房一般谢绝探视,病区保持安静,容易导致患者分离性焦虑;而病区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患者缺乏信息交流,而医护人员不能与患者充分交流致患者产生消极情绪。

3隔离病房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3.1稳定患者情绪

隔离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顾虑重重,常失去治疗信心而悲观失望,甚至想自杀。这些不良情绪对机体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使病情恶化。因此,护士应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尊重患者,热诚关怀,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力消除不良刺激,并取得家属的紧密配合,满足患者情感上的需要[5]。稳定患者焦虑情绪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文化素养、性格及心理承受力等进行护理。对一些重症患者要采取适当方式让患者知道自己的诊断,可通过细致的行为诱导,使患者情绪渐趋稳定,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解释务求一致,善于引导,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3.2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进入隔离病房之后就隔绝了患者与外界的联系,同时受探视时间限制,各方面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减少,日久就会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孤独感、忧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所以此时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患者除了语言交流之外,还应利用手势、眼神等,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同情,认真倾听患者的诉说,减轻患者孤独感。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以免给患者造成不良影响,精细的护理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3.3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

患者在进入隔离病区治疗后,因对自身的疾病不甚了解,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所以产生恐惧感和悲观失望,有的甚至产生自杀的想法。这一切都是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够导致的,所以要帮助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可以讲解有关患者病情的相关医学知识[6-7],让患者正确科学地了解疾病,客观看待自己的病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适应客观要求,以积极健康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郭娟,巩亚玲,施丽萍,等.浅谈隔离病人的心理护理[J]. 西南军医,2007,9(2):121.

[2]李荣阁,王娜平,李玉敏.隔离病房的消毒隔离及护理体会[J].河北医药,2004,26(3):280.

[3]张淑燕,于汶,吴淑兰,等. 隔离病区SARS及疑似患者护理体会[J].航空航天医药,2004,15(2):115.

[4]王月娟,丁春芬,姚伟玉,等.SARS观察患者在隔离期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0.

[5]张瑾,钱引娣,钱秀芳.发热患者隔离留观的心理问题及护理[J].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2):179-180.

[6]王晓妮.我院门诊预防医院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9,6(21):114.

第8篇

[关键词]紫杉醇; 卵巢癌;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8-109-01

紫杉醇是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天然产品,是一种新型的抗微管药物,可导致微血管“束”的排列异常,影响肿瘤细胞的分裂。适用于治疗一线化疗失败或多次化疗失败的转移性卵巢癌患者,近年来在我科临床应用中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其中年龄最小的31岁,最大的70岁,平均年龄54岁,均为卵巢上皮细胞癌,本组患者癌症分期均在Ⅲa~Ⅳ期,均为术后与卡铂联合用药,最少的应用一个疗程,最长的应用7个疗程,共72个疗程。

1.2药物配制(1)药物的用量及配置要求:用量:按体表面积135~175 mg/m2计算,常用剂量180~210 mg。(2)配置要求:紫杉醇溶剂使用含聚氯乙烯的注射器配制,会使液体中的二乙基太酸化物增加,导致肾毒性增加,同时降低药效,故配置时不能使用塑料注射器和直输。必须应用玻璃注射器及铁针头配置,所用输液器为低密度聚乙烯直输。溶液应现用现配,以免降低药效。

1.3应用方法(1)因紫杉醇为脂溶性制剂,不易溶于水,所以稀释紫杉醇的药瓶注入液体后45 s内要摇动,倒置5 min,使之充分溶解,再注入静点液体中。(2)因紫杉醇价格昂贵,为防止过敏反应给患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用前先取紫杉醇30 mg+100 ml生理盐水溶解15 min滴注,若无过敏反应,继续将剩余剂量的紫杉醇+生理盐水500 ml,溶解后3 h滴注。(3)注意用药顺序。如和卡铂联合应用,用药顺序为先用紫杉醇后用卡类药物。如先用卡铂,再用紫杉醇可产生更为严重的骨髓抑制,因为前者使后者的清除率降低约1/3[1]。

2结果

20例患者化疗后,患者的食欲、一般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用药后发生关节肌肉疼痛90.2%(65/72);骨髓抑制70.8%(51/72),胃肠道反应83.3%(60/72);脱发100%(20/20)。肿瘤细胞得到有效控制,延长了病人的生命。

3护理

3.1注重心理护理多数化疗患者对自己得了癌症都比较悲观,同时迫切希望自己能得到有效的治疗以延长其生命,而化学治疗是目前控制卵巢癌转移的有效疗法,但化疗药物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正常人体细胞,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所以病人对化疗药物多有一种恐惧心理,我们应及时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的感受,解决病人的心理障碍,在应用化疗药物前为病人讲解相关化疗知识及出现副作用的对策。讲解以往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证化疗顺利进行。

3.2过敏反应的预防过敏反应是紫杉醇所致不良反应中结果最严重的,常见症状为皮肤潮红,荨麻疹,严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为预防过敏反应,我们采取以下措施:(1)指导病人按医嘱在应用紫杉醇前12 h口服地塞米松20 mg,进化疗药物前30 min静脉给地塞米松20 mg,苯海拉明50 mg肌注。(2)备好氧气和抢救药品。(3)控制输液速度,前10分钟内滴速为10滴/min,若无不适,调为50滴/min,一般在3 h内滴完。

3.3骨髓抑制的护理这是化疗药物比较常见的副反应,经过几次化疗后会出现血小板及白细胞减少,是由于化疗药物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所致。(1)化疗前注意血象变化,如白细胞低于(2.5~3)×109/L,血小板低于(50~80)×109/L应停止化疗,遵医嘱使用升白细胞药。(2)观察病人的症状,如病人出现乏力,气短等贫血等症状,及时向医生反应,必要时给予输血治疗。

3.4胃肠道的护理(1)紫杉醇所致胃肠道反应不如卡铂药物那么重,按医嘱在进紫杉醇前30分给予西米替丁0.4 g静点,以保护胃黏膜,给止吐药格拉司琼3 ml静推,使病人减轻胃肠道反应。(2)指导病人进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注意饮食的水分摄入,在进食前1 h和1 h后摄入水分,不吃辛辣食物,建议喝橙汁及少量碳酸饮料,尽量避免各种不良气味的刺激。饮食后避免剧烈活动,但不可在进食后2 h内睡觉。

3.5感染的护理化疗药物所致的白细胞减少,降低病人免疫力,使病人极易发生感染。(1)病人白细胞低于1.0×109/L时,对其应实行保护性隔离,安排病人住单独的房间,室内环境安静、整洁、舒适、通风良好。(2)指导病人注意增加营养,适当增减衣物,预防感冒,增加机体抵抗力,注意体温变化,如超过37.5 ℃及时通知医生。

3.6血管的护理化疗药物极易损伤血管,且应用次数多,所以应注意保护血管。(1)选择静脉由远端向近端,由背侧向内侧,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确保针头在血管内。(2)指导病人保护血管,为病人固定好,避免药物外渗,如局部出现外渗及时停止用药,改换注射部位,渗药部位可先冷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

3.7肾毒性的护理(1)卡铂的肾毒性比顺铂轻,不需要强迫水化[3]。需要观察24 h尿量、尿色及肾功情况。(2)指导病人多饮水,加速药物代谢,减轻肾毒性。

3.8出院指导(1)化疗周期21 d,指导病人化疗结束后,1周查一次血常规,2周查一次肝功、肾功。如呕吐频繁者查血离子,下次化疗前常规复查血常规,肝功、肾功、肿瘤标志物,根据症状选择辅助检查,如B超、胸片等。(2)指导病人出院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以免因抵抗力低下而造成交叉感染,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预防感冒,多饮水,增加机体抵抗能力,可适当进食补品。

参考文献

[1] 夏秋欣,黄梦娟.临床护理药理学手册.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