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字】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
一、科技孵化器的重要作用
中小企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特别是当前,在确保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均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占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总量的60%、57%和40%,提供了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实践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引领中小企业发展,从而振兴区域经济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邯郸市科技孵化器现状及存在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发展,邯郸市已经形成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平较高的产业基础。特别是近几年来,邯郸市紧紧围绕打造冀中南重要经济增长极、建设区域经济中心战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有了明显增强,在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评比中,邯郸市跻身百强。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经济外向度偏低的问题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邯郸市经济社会发展,这与邯郸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不力有很大关系。
目前邯郸只有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场地4万平方米,累计吸纳17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孵化,共申请知识产权41个,总产值达到2.7亿元,总收入超过3亿元,上缴利税1500余万元,提供了20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为邯郸市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和新的活力。但是,作为邯郸市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相对滞后,与先进地市相比,在数量、面积、在孵企业和毕业企业等方面,差距明显。徐州市共有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16家,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500余家;河北省廊坊市拥有各类孵化器9家,总孵化面积135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20家,累计毕业企业65家;保定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3家,总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88家,累计毕业企业183家,年收入过亿企业8家,培育了英利集团和中航惠腾2家上市公司;石家庄市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2家,孵化面积31万平方米,在孵企业754家,累计毕业企业131家。
邯郸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面积明显不足,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功能方面,除风险投资和融资担保业务外,其他诸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资讯与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专业化服务基本没有。此外,每年邯郸市的科技成果都超过200项,但只有很少一部分在当地转化,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
三、邯郸市科技孵化器发展建议
邯郸市是河北省冀中南经济增长极的核心之一,肩负着打造晋冀鲁豫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重任。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从创业环境来看,邯郸市需要进一步打造综合性科技孵化平台,一是建设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为入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优质的软硬件服务;二是建设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综合平台,服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不仅是为在孵企业提供场地、设施、物业和后勤等传统服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管理部门协调全市科技工作的优势,有计划的引入和整合诸如风险投资、国际科技服务、融资担保、产权交易、人才培训、企业管理等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形成被孵企业、创业服务机构以及这两大群体之间强大的聚集和互动效应,从而使孵化器成为我市高科技企业诞生和成长的高效母体,成为邯郸市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综合平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发动机。
新建科技孵化器要对相关产业的起到带动作用:
1.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科技企业可以从新建科技孵化器得到五个方面的支持:⑴资金。邯郸市科技局相关服务部门、各种中介机构将入驻新建科技孵化器,直接或间接提供融资业务。企业可以了解到风险投资、民营资本、海外资金、政府扶持等各种资金信息。⑵技术。专利局、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以及新建科技孵化器的科技交流中心可以使企业更容易获得所需技术。同时科技局建立科技信息平台,拓宽技术信息来源。技术评估服务也为技术交易提供了便利。⑶信息。邯郸市新建科技孵化器将全力打造企业收发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孵化器网站,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入驻服务部门定期信息等方式,对企业统一管理,实施品牌战略,为企业宣传自我,营造市场创造条件。⑷设施。新建科技孵化器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建立公共设施平台,由政府投入少量的增量投资,使以前的存量科技设施资源变成可共享的公用设施,提高科技设施的利用率。⑸服务。新建科技孵化器设立的各种服务窗口,将发挥其聚集效应,提高服务效率与水平。
2.对工业园区的带动。新建科技孵化器提高了企业的发展环境质量,会加速企业的发展速度,平均每年能提供毕业企业33家,为工业园区提供了大量的企业资源,发挥工业园对邯郸市经济助推能力。
3.对邯郸市科技工作管理上的带动作用。新建科技孵化器不仅为科技服务提供了集中办公场所,还能利用其资源集中的优势,逐步建立技术评估、科技咨询等部门,并作为邯郸市科技工作对外交流的窗口,逐步实现政府科技服务部门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提供企业联系政府的便利通道,提高科技服务的工作效率。
1,“十”的明确要求
2012年底,我党召开的“十”上曾作出明确的要求,要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来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这个发展的方向要放在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位置。这项要求是我党总结目前国内外的综合形势、分析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及考虑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后提出的重大战略要求。
2,我国经济结构的要求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GDP数量年年增长,国民生产经济总值也正在年年上升。然而纵观我国的经济结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粗放的方式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方式不利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式,才能用科学的力量全面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3,人民的强烈需求
谈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多民众并没有感觉到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实际的福利。目前我国物价增长快,工资增长的速度却并不快,这增成了民众感觉上学难、治病难、住房难的问题。人民感觉生活艰难因此难以拉动经济内需,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隐患。为了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只有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运我国经济发展,并将发展的经济还利于民,才能真正解决我国现有的经济难题。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
1,用深化改革打破桎梏
从1978年开始我国提出改革开放的口号,经过近35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取得今天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农业、工业、商业、卫生等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很大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东西必须看到,我国深化改革做得并不够彻底。要让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式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要让创新的成果满足市场的需要,它要求市场体制必须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创新的方向由市场需要来主导才能为市场所接受,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如果计划经济的特色是由政府的规划推动经济的进步,政府及国家部门扮演的是领导的角色,那么真正的市场济则将市场的舞全交由市场的需求,政府仅仅只负责制定公平的竞争规则及维护竞争秩序。目前我国没有完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要完成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打破原有的桎梏,使国家经济发展有合适的环境。
2,由科学发展推动经济
要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了解到科学是最先近的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才能让生产力真正的进步。而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高、精、尖端科学离发达的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比如在农业科学上,日本可以通过化学的研究全面把握水稻的产量和质量,而我国对化学含量的把握还比较粗糙;在工业生产上,我国目前还不是以质量和品牌取胜,而是以人力的优势完成简单加工的方式在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在电子科学上,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在硬件、件件、界面设计等多个方面拥有相当高的水平,而我国在设计上还处于模仿阶段,在制造上还处于代工拼装的阶段,电子科学上的差距限制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和发展;从医疗上说,大量的关键技术我国都没有掌握,三级医疗器械90%尚依赖向先进发达国家进口,如果一旦发生垄断事件,我国的医疗水平极受到级大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医疗技术上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各个方面看,都可以看到,我国的科学技术都与先进发达国家都有很大的距离,我国还没有形成由于科学技术推动市场的格局。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要让经济发展真正发展起来,就必须迅速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用科学的力量推动各个行业的发展,从而使经济快速发展。
3,以关注农村促进平衡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一个矛盾。一个方面我们国家的部分一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水平已经靠拢先进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农村的发展程度依然极其落后,甚至最偏远的农村地区直到现在还没有改变肩挑、背驮的生活方式。会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平稀原其有很多,它包含:国家对农村经济的投入不够、农村交通不发达、农村人受教育的水平很低等多种原因。然而必须看到农村市场是我国没有开发的极大一片经济市场,如果能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到农村,让这片巨大的市场被完全开发,那它将会有不可估量的成果。可以说,未来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要确保在农村实行,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农村。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综合保障
1,政治体制的保障
创新驱动发展只有落在市场经济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我国要完成创新驱动发展就需要政府从传统的领导性政府转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要求政府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由政治主导经济的做法,如果没有政治体制的保障,创新驱动发展将无法完成。
2,人民素质的保障
要完成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有一群高素质的人民推动,它包括创新科学的人必须是高素质、管理人员必须是高素质、应用人员必须是高素质。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民共同参与,就无法完成创新驱动发展。我国目前人民的素质普遍还不够,很多很多民众仅仅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从来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要完成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在教育上多投入,保证民众的素质水平提高。
3,国家投入的保障
要完成城乡平衡的发展,国家就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它包括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人民的素质水平;经济投入,让农民的市场经济逐渐形成;人员投入,让创新科学发展的成果能应用到农村发展中。只有通过多种投入,才能使农村逐渐形成适合创新驱动发展的广阔市场。
(1武汉市科技局 2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23)
摘 要:在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武发【2012】7号),提出了将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创新中心的远景目标。而要促进武汉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科技中介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起着将武汉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巨大作用。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实践,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功能作用、存在问题等进行了阐述,并给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科技中介;高技术服务业;创新驱动;武汉;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F120.4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5.001
1 全国、湖北省及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
科技中介机构是指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的机构,属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通常按功能将其分成三大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这三类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不同,服务的方式也有不同,但很多时候又是互相交叉和联系的。目前全国认定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共6批455家,湖北省共20家;省级认定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14 家;武汉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家,数量比较少。
2 科技中介机构功能和作用
2.1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
过去企业和高校院所间的单一沟通合作方式,效率不高。有了中介机构的参与,科研院所和企业都可以专注地做自己擅长的事,由中介机构来帮助双方做技术熟化、信息沟通、项目咨询、增值交易、投融资等服务,使过去高校与企业一对一的转化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转化,且专业人做专业事,可以极大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成果转化的进程。
2.2 降低企业科研成本、提高科研机构研发针对性
由于长期以来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高校成果与资源闲置而企业无力大量投入科研的现象长期存在,通过中介机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发挥,一方面高校院所为满足企业需求会不断提供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从而挖掘出针对性的新研究项目;另一方面企业也会随着技术进步,不断提出新的研发需求,从而产生贴近市场需求的新开发项目。同时,通过中介机构的摄合,其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培训基地,不断循环提升,实现资源共享,既有利于企业研发成本的降低,也使高校的科研工作更接地气,更有针对性。
2.3 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通过科技中介机构的牵线搭桥,校企合作、企企合作、校校合作,除了能在传统技术改进、新技术应用、流程优化、顶层设计等方面发挥作用,还能不断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细分,帮助企业在扩大产能、开发新产品、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再利用、标准化、掌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产生更多项目,从而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武汉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
3.1 信息共享不够,缺乏信息沟通平台
一是政府部门公开共享的有效信息不够,基础性、权威性的信息大多数由政府相关部门掌握,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担心信息传播后会产生不利影响,部门之间尚且有信息屏障,更不用说将自己的信息资源与市场化的中介机构共享,宁可不做,也不犯错。二是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还不畅通,有些公共信息虽说是公开的、可查询的,但真正用起来,不是障碍很多,就是看不明白,更新也很不及时,使社会中介机构不能平等地获取有效信息。三是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尤其是公益性的中介机构,重建设、轻运营维护,没有主动地将信息向市场和社会传播。以湖北省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公用网为例,本意是集聚大型科学仪器信息资源,为区域产学研服务。截至2014年6月,大仪平台入网单位325家、入网实验室648个、入网仪器7 235台(其中40万以上2 648台,500万以上52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174个、入网专家62人,资源存储量非常可观。但在2011年,大仪网共享率仅为10%,近年来,通过主动宣传、培训及政策激励,目前这一比例上升至57.2%。
3.2 缺乏高素质人才
科技中介服务是一种专业性和创新性强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技术背景,还要掌握经济、法律、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现有科技中介机构普遍存在缺少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问题,尤其是高端科技中介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严重缺乏,制约和阻碍了运行机制向高端化提升。也有比较好的,比如说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是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对俄合作中心,作为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该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依靠灵活的激励机制稳定了一支20余名有专业背景、懂俄语、会经营的专业人才队伍,使其成果转化工作成效十分突出。但我国目前拥有高素质人才的科技中介培训机构还相当缺乏。
3.3 中介服务机构散、小、少、弱,综合服务链条未形成
按工商登记经营范围口径初步统计,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不足400家,其中包含孵化器、技术合同登记站等机构,单位人数一般不超过20人,多以项目咨询和为政府提供服务维持运营。同质化的竞争严重,一般只能提供单项服务,相互之间的协作少,无法为企业提供从问题诊断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全方位服务,也无法提供从内部管理至外部协调的配套支撑。总体来说规模小、机构散、总量少、实际服务能力弱,综合服务链条未形成。
3.4 公益性与市场化矛盾突出
公益性机构的主动性不够,服务定位不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薄弱,尤其是高校中的技术转移服务中心主动性非常弱,工作比较被动,存在“坐等上门”现象。而市场化机构的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个性化服务收费低,国家没有科技服务中介费收取标准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二是科技中介机构从企业咨询或是后期投资里获取相应的中介费用较困难。
3.5 公信力不足,品牌意识差
一是科技中介机构或者说是科技中介市场公信力不够,尤其是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公信力很差,没有行政动员的情况下,企业主动寻找和委托中介做科技服务的很少;二是科技中介机构品牌意识差,中介机构对于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服务案例的宣传和总结提升不够,很难稳定一批客户来形成赢利模式,更不用说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在这方面,国际先进的技术转移组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德国史太白经济促进基金会(StW)创立于1971年,是全球著名的技术转移机构,为民办官助的技术转移中介组织,主要是搜寻最新研发成果,把潜在的、最新的成果提供给企业;围绕特定专业领域和转化需求,建设技术转移网络。目前,该机构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 构建约1 000个专业技术转移中心,合约专家约6 000位,2013年服务企业收入达1.45亿欧元。
再如欧洲企业服务网络是欧盟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经贸支持等服务的标志性机构,由欧洲竞争与创新执行署负责管理。2008年2月,由欧洲信息中心和欧洲创新驿站合并成立至今,合作伙伴覆盖全球54个国家的各种商会、中介、区域发展机构、研发机构、大学园区、科研中心和创新中心等600多家机构。已1.7万多条信息,为87万多家中小企业举办22 000多次活动,为2 000余家企业争取到资金资助,解决了42.5万个关于欧盟的问题,帮助企业创建了6 000余家合资企业。
4 武汉科技中介机构中发展较好的典型案例
(1)武汉点线科技有限公司,市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其模式特点为购买技术到熟化技术再进行推广应用,优点为专业性强,缺点为人才要求高、领域窄、风险高、投入大。
(2)武汉欣略科技咨询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其模式特点为以政策咨询为主,与行政机构联系紧密,优点为服务细化,缺点为竞争激烈、客户资源不稳定、团队人才容易流失。
(3)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创新驿站湖北区域站点,欧洲企业服务网华中中心。其模式特点:通过7类活动(区域间技术转移活动、共性关键技术推介活动、科技供需对接洽谈活动、国际技术转移活动、科学会展活动、新技术或新产品观摩培训活动和重难点项目深入对接活动),进行技术转移与成果推广。2013年至今,累计成果项目 3 164 项,技术需求 1 601 项;注册企业近2万家;平台点击率33万次。组织举办各类技术培训推广活动37场,近1 700家单位参加;组织举办大型技术供需对接活动30场,促成签约项目140项,签约金额2.4亿元;科技金融对接服务促成70项成果转化融资项目,涉及融资金额6.18亿元。优点为集聚资源能力强、公信力强、综合服务能力强;缺点为线下支撑能力不足、推广能力不够、机制不够灵活。
(4)华农资产管理公司。其模式特点为公司以“依托高校优势,发展科技产业,服务经济社会”为宗旨,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运营。其优点为依托高校、专业性强、技术属先期;缺点为与企业联系少,主动性不够,转化率低,对市场和企业需求把握不准。
5 关于武汉市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5.1 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形成共识,营造氛围
一是努力创造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市场环境。科技中介机构的繁荣离不开科技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需求越旺盛,产业发展越细分,市场就越活跃,中介机构发挥的作用就越充分。
二是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尤其是政府部门,要主动地做好各种科技服务外包的示范引领,让科技中介机构能参与到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来。
三是努力打造有利于科技中介发展的配套体系。尽快出台更多鼓励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汇集,鼓励各类中介机构的合作,形成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链条。
5.2 搭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各类资源公开共享
一是推进政府部门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开、共享。对于能够公开共享的科技创新资源,一定要充分向社会公开,并让中介机构较容易获取,尤其是对财政资金投入仪器设备、沉淀在高校的各类专利成果、利用率不高的服务平台还要引导中介机构参与到长期的运营维护中来。
二是加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宣传、推介力度。对于现在已经拥有一定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如各高校的技术转移平台、创新驿站、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研院、咨询评估中心与服务信誉较好的私营中介机构甚至国外的科技中介机构都要进行大力的宣传推介,提高这些平台的活跃度和利用率。
三是提高平台的信息集成、筛选、加工能力。现在各类平台的信息资源来源不一,良莠不齐,让企业在海量信息中去搜索、分析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部门要鼓励信息适度集成,分层、分类筛选和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加工后再进行传播和推送,让企业能得到较准确的有效信息。
5.3 让高素质人才从事科技中介工作,建立投入与鼓励机制,以结果为导向,吸引科技人才广泛参与
一是政府部门应在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职能、服务能力上下功夫。要集中有奉献精神,对市场敏锐,有专业能力的人从事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对服务模式、过程、标准提出更高要求,让每个企业能得到更个性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
二是高校院所应以结果为导向,鼓励和引进有经验的科技人员从事中介服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从事中介服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对企业的科技服务更准确,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有针对性,如果以转化成果和提供科技服务的数量和价值作为其成效的考核评判依据,会使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到科技中介工作来。
三是科技型企业应鼓励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转移市场化服务,有利于企业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端,同时也有利于产业链的延长和拓展,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要抓住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培育一批专业人才,规范技术经纪人行为,形成科技中介队伍。
5.4 以公益为引导,整合集成,打造综合链条
在市场化的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的情况下,我们主张以公益性机构为主,以公益为引导,搭建武汉地区“1+1+N”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区域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面向企业提供全过程化服务。即:1为由市政府科技部门牵头,下一个1为1家政府综合科技服务机构(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N表示N家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应用研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创业投资等)体系。有利于调动各方资源,集成权威信息,强化综合服务的公信力和品牌。
5.5 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投入,发挥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支撑作用
一是要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补贴。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不断加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和覆盖面,既要建设综合的科技服务平台,还要建设一批专业的、能满足企业更多个性化需求的服务平台。
二是要增设公共服务平台持续运营补贴。活跃、有效、稳定的服务,是需要长期、持续的运营来维护和加强的,以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增长的新的需求;对于公益平台,政府要做好长期投入的预算,市场化的平台则要明确赢利模式,计算资金平衡节点。
三是要开展单个对接成功项目的服务奖励。为鼓励更广泛地参与科技中介服务,对于那些促进了单个对接成功的项目的服务也应给予一定奖励,使其更具有群众性、导向性。
5.6 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利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科技中介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应更多地使用主动搜索、链接、征集加快信息的集聚;通过短信、微信、QQ群等方式推送、扩散信息;通过标准化模板和对关键字的设置提高信息的梳理、加工能力;通过视频会议、网上展会丰富中介服务形式,活跃对接方式,提高对接效率。
综上所述,武汉的科教资源优势,通过中介服务能够得到更好更充分的转化应用,同时能够培育一批站在价值链高端的中小企业,对武汉高校科研能力建设也能发挥出积极作用,并能够进一步带动其他更多的衍生服务业,如科技会展、科技咨询、技术交易、科技金融以及科普游等科技服务业,使科技服务业成为武汉整个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让武汉真正成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中心,促进武汉市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夏东平.对科技中介机构的再研究[J].杭州科技,2012(6)
2 高丽娜,高淑洁.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J].改革与战略,2012(5)
3 王爽.对当前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建议[J].杭州科技,2012(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特殊性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校的教育职能不同导致校企合作的侧重点不同。我国高等院校分为三类:一类为学术型院校,这类学校的校企合作主要是教育与科研结合的企业实践。一类为职业技术型院校,其校企合作侧重于企业培训的教学过程。还有一类为应用本科院校,这类院校的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2.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必须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作为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必然要服务于地方经济,若地方院校不能顺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自身的发展也将受到极大的制约。如我校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地区集汽车物流城、生态物流城于一体,而且大连又是个服装城,为了适应不同产业的需要,我校经管系、服装系、艺术系分别与不同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的合同。比如,经管系与上海木谣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协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向木谣网络科技公司派遣实习生(包括认知实习、毕业实习)或者推荐毕业生。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模式比较肤浅。应用型本科院校都非常重视实习实训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也建立了不少的企业实训基地,但是能够成规模接纳实训学生的企业并不多,很多企业在实际操作上显得力不从心,因为有些企业对学生的素质等要求比较高。应用型本院校的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训知识又逊于以科研为主的高校,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2.实习内容不够专精。学生出去实习,很少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来安排实习生进行生产性操作。这个与某些企业的高精尖设备有关系,有些企业则让学生做一些不太重要的工作。
3.毕业论文(设计)与企业需求联系有待加强。我院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求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结合。然而很多学生上交了实习回执单后都没有留在原单位进行实习,所以毕业论文最后脱离了企业需求。即使有些学生一直留在企业到最后论文完成,但是其论文的研究结果都没能在企业得到应用。学生的论文理论居多,真正联系企业生产实际的很少。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1.企业兼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鼓励老师在教学的同时,定期到企业进行咨询活动,这样老师在企业里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带入课堂,形成新实践性理论传授给学生,可为学生将来进入企业实习或者就业奠定基础。学校可以与老师签订定期协议,如利用半年的时间在企业中做咨询顾问,或者每两周一次去企业进行学习,然后返回学校进行教学授课活动。这是一种 “多赢”的合作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招聘顾问难的问题,也解决了校企合作的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在校学生只学理论而不重视实践的问题。
2.订单培养。院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共同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进行联合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工作。学校与企业签订长期人才培养协议,企业可以在学校内设置相关的实践课程,由经过培训的学校教师进行讲授,包括实习、培训、就业等。根据协议或合同,学校每年都解决一批学生的实习和就业问题。
3.教学工厂。“学工厂”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率先实行的先进办学理念。该办学方法是将企业环境引入到学校的教学中,从而形成学校、实训和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企业与学校有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互相信任,企业肯为双方的校企合作协议投入自己的设备、自己的资金进入学校,使学校的学生在上课就如同在工厂里进行工作,老师也针对企业所需要的内容和知识进行讲授。
4.双向评价。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有两个评价尺度,一个是学校的评价尺度,另一个是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评价标准更多关注学生是否能达到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而较少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社会评价则主要以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较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两者相结合才能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3(6):42-48.
关键词:煤炭;创新;科技;驱动
【分类号】F426.4
一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已不容乐观
从世界能源发展格局、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当前以煤炭为代表的常规能源正面临页岩气、可燃冰、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威胁。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这些新兴能源开采利用技术不断成熟,成本不断降低,将不断蚕食传统能源领地、改变我国能源结构、引发能源行业变革。
从世界能源消费格局来看,页岩气开发对煤炭行业必将造成巨大冲击。目前美国页岩气的大规模商业开发不仅改变了一国的能源结构,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能源消费格局,其页岩气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6年的1%上升至2011年的27.6%,预计2015年将达到35%,2030年将达到55%。特别是2010年后的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开发致使美国煤炭丧失价格优势,使得美国火电厂中的燃煤电厂比例由75%下降到今年的55%,直接导致美国煤炭产量由10亿吨不断下降,并且每年还要出口1.5亿吨。据麦肯锡公司预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进步,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由70%下降至35%左右,这必将对煤炭行业造成致命冲击。
从能源产业发展趋势来看,高效、清洁、绿色将成为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效,意味着更高的能源利用效率。清洁,意味着清洁生产、清洁利用;绿色意味着要在能源生产利用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将强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随着转方式、调结构力度的不断加大,势必导致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
从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结构性过剩不可避免。煤炭固定资产投资额从2003年的193亿增长到2011年的4700亿,累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19362亿,可新增产能24亿吨,其中约有16亿吨在“十二五”期间释放,煤炭供过于求、回归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煤炭将长期处于买方市场时期已成定局。
二 我国煤炭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煤炭作为一个传统行业,经过了“黄金十年”的发展,整个行业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仍在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创新体系上,适应企业发展目标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整合后的煤炭企业优势的能力和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能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二是在技术创新上,主要依赖于科研院所(校),没有形成自己的研发能力,整体研发能力不强,缺乏对行业领域内领先技术的追踪与研发。三是在科研成果上,缺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四是在科技投入上,大部分煤炭企业的年度科技投入比例在2%以下,而90%以上的跨国公司研发投入比重都在5%以上。
三 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升级,以转型升级推动科学发展,是破解煤炭企业长期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的根本途径,创新驱动已成为煤炭企业切实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科技创新是财富之源,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创新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不创新,企业就不能生存,不持续创新,企业就难以发展。煤炭企业只有在危机和挑战到来之前未雨绸缪,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才会使企业永远具有强劲的生机与活力,保持健康持续的发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施科技创新是煤炭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化的不断加快,科技竞争进一步加剧,世界500强的先进企业都将科技创新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器,不断利用专利、技术标准等作为严密控制产业高端环节的手段,给后发企业科技创新和突破构筑诸多障碍。但随着资源与环境条件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仅靠传统产业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局限。因此,煤炭企业只有主动适应形势,坚持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才能占领未来发展先机,使企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转变为创新驱动型, 实现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和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实施科技创新是实现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当前,全国煤炭企业都在向着大型化、多元化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创新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提升煤炭产业效益为基础,打造煤化工产业、煤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延长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实现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跨越式发展,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煤炭企业的整体发展。
四 构建煤炭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将会是煤炭行业大调整、大分化的一个时期,能不能趋利避害、顺势而为、科学发展,是摆在我国煤炭企业面前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努力构建体系完备、产研结合、人才辈出、活力涌动、兼容并蓄的科技创新格局,推动煤炭企业科学健康发展。在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一)注重科技创新的三个环节
一是注重原始创新,以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立足煤矿开采的专业特色和传统优势,在抓好增量型常规技术创新的同时,更加关注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性技术创新。二是注重集成创新,通过各种相关技术成果的汇聚、吸纳、转换、融合,吸纳转换进行集成创新,大力实施联合创新,抓好绿色开采、资源综合利用、生态恢复治理等技术的集成,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广泛吸收资本化的国内外科技资源为我所用,实现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型再创新,引进设备进行工艺型再创新,引进人才进行发明型再创新。
(二)把握科技创新的三个结合
一是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途径,要深入实施高端高效高质的产业发展战略,坚持“双轮驱动”,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二是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科技创新要与煤炭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及时根据战略发展进行调整,要起到支撑产业发展,引领行业科技前沿的作用。三是科技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着力以大力度、全方位、深层次的科技开放合作,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加快提升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坚持把引资、引技和引智紧密结合,切实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做好科技创新的五项工作
第一,创新发展观念。理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导,深入研究世界产业调整、科技创新、市场发展方向,紧盯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前沿,及时与同行业先进企业对标,确保自主创新方向不偏、路径清晰、成效显著。
第二,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的根本,就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要不断探索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制度,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三,创新高端研发平台。加快建设一批高端的科技创新平台,利用高端平台研发和推广先进经验和成熟技术,并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来创造效益。同时要利用我国现阶段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政策,积极谋划建立创新合作网络与知识联盟,促进合作创新。
《中国科技财富》杂志是国内唯一一份重在关注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指优势投资的科技财经类杂志。备受政府、科技界、企业界、 金融界以及大专校、科研院所的高度重视。
在读者定位上,定位为中国政府各级主管科技、财经的官员,内地及香港大企业、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及投资业的高级从业人员,两院院士及科技、财经领域的高级研究人员,国家级高新科技企业开发区相关人员,各国使领馆商务处及外资在华大企业、商社、金融机构、 咨询机构的主管,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校的emba及mba学员,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关键词:体制创新;信息化建设;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的合理实施可以对社会科技活动起到高效的控制、调节作用,而创新其管理体制也有利把握科技工程的总体方向,在经济进步、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体现。因此,提高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工作,构建信息化的开放式科技管理模式,可以很大程度改善科技管理创新发展的状况。
一、科技管理的实质
1、科技资源配置受经济全球化和知识革新的影响,国家、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已经逐渐从资本、经济等方向朝着科技实力竞争发展,因此科研项目的发展和创新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已经不仅仅是影响着科技工作的整体,更是涉及到了国际层级的角度。管理就是利用合理的手段有计划的组织、调控、领导其相关部门和行业进行工作,合理优化资源的配置,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其资源优势,在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将经济效益扩大到最大。
2、科学技术源泉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促进科技管理体制不断创新进步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初期至今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和信心化建设,将科研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的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利用科学管理方式对科技管理进行合理应用,实现资源的有化整合,达到与预期一致的管理目标。
3、科学技术政策科技管理体制得以合理运行的关键就在于可以贯彻落实科技政策,并发挥其科研项目的潜力,并能够适应与日俱增的经济变化,实现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摆正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方向,而科技管理创新工作也随着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发展具备现实意义的模式;并作为保证科技工作有条不紊运行的关键存在着。因此,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也成为了如今热议的话题之一。
4、科技创新体制的变革如何制定符合我国经济制度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就要掌握如今的社会形势,并结合科技体制改革的这些年中发生的变化,将其转化成不竭的动力;使之成为强有力的生产力,并且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利保障。制定与我国经济制度协调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制定与实施的过程中,要保证既不受到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又要确保科技创新制度要符合其社会发展。
二、目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
科技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改革,直至今天,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基于社会各方面的原因和影响,从法律体系和科技管理体制上,一直被某种制度所局限;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定位不合理的情况;而当前科技管理制度的现状出现的问题主要有:
1、不能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科技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很明确,但是在发挥其作用的同时很多资源并没有得到完善的利用和配置;因而无法做到与市场经济体制协调一致。资源供不应求,或存在资源稀缺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2、决策机制与发展需要不一致科技创新制度的实施与制定就是要以社会发展作为前提条件的。而决策力度与发展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其发展跟不上节奏。调控能力缺乏实效性,整体体制过于官僚化,从国家角度考虑,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的。这与高层次的科技决策咨询、评估、监督机构有一定关系;国家和政府不能予以引导性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意见都是致使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3、适应变革的基础薄弱科技创新中的各级创新主体不能适应变革的速度,在中间环节面临着严重的创新能力不够问题,科研团队研制的运行机制不能满足其科研活动的多样性。失去人性化、灵活化的发展前景,人才创新力不能被激发,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浪潮,久而久之就会跟不上步伐,很多机制变得僵硬,最终淡出发展的舞台。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与当前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有很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社会旧制度和新制度之间的冲击导致的。通过上述论述,可以得出要想实现对科技创新的研究和发展,就要扎实稳定的探索,研究和解决好这些问题,并制定能够解决的策略,寻求一条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管理道路,保证我国科技发展的始终以健康、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方向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目标以促进科技和经济结合、科技自身发展为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我国国情的罐体体制,对科研活动予以级别管理,将商业运行模式作为推动其活动的主要方向。科技管理体制的创先,按照其核心内容来说,就是设定了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对政府和企业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整合创新资源,保证创新价值的灵活性,建立层级分明,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创新体系,在制定并确立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保证政府和市场之间职能界定,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开展,利用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作为科技发展的方向,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明确国家在重大科技平台和公公技术领域的供给作用,保证国家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并对机构体系职责加以明确。
四、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很多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相一致的法律框架,科研项目的发展也随着科研组织的不断壮大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力量,得到了政府的认可并加以定位,但是在大部分的科技研究组织中依然有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都制约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当前的科技管理体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不足之处:
1、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市场体系的客观要求对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要从客观要求出发,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客观需求,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予以严格的标准;充分调动社会的竞争力和市场积极性,加快资源合理配置速度。
2、宏观决策机制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科技创先中的宏观调控手段与科技创新的发展不能相适应,在宏观决策体制不能与实际发展情况步调相一致,加强对宏观调控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官僚化过于严重。科学技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诸如高层科技决策评估和监督层面上相关部门无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科研项目就无法顺利展开。
3、科研体制受传统制度影响严重科研项目的创新主体对于制度变革的适应性需要向更高层级发展,企不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对科研活动的适应性过低,管理体系过于僵硬,无法激发科研人员的思维,也不能与创新发展规律相适应。通过对现有科技管理体制的分析,上述不足之处的成因还是由于旧制度及制度变迁所导致的,只有不断对科技管理中随时可能出现新情况及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才能有效解决为我国科技体制创新与发展奠定一个良好基础。
五、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趋势
促进科技体系重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高科技自身发展水平是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建立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使科研活动实现分层次管理,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对科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未来改革的趋势。不断创新现有科技管理体制,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中实现科技宏观管理的调节作用,在科技发展过程中明确政府与市场之间各自职能的所属范围,通过各种经济手段的合理利用对社会资源配置及科技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引导,建立符合国家实际的宏观科技管理制度。逐步使科研机构体系向规范化方向发展,针对各类科技项目及其承担单位建立适宜的监督评估制度。发挥各级科协或科学共同体等社会资源的作用,促进科技不断进步,在科技投入方面将企业家的捐助资金作为一个有力补充,积极引导非营利科研机构及民营科技企业开展相关科研工作。
六、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信息化建设
我国科技管理体系的工作模式源于传统工业化时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也是逐渐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实现信息化管理必将带动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将会促进科技管理发生重要改革,进而使有关部门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科技管理体制信息化不仅对于全面高效地管理科研信息,而且为决策者提供重要辅助决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还能对科技工作者的动态详细了解,对于促进科技竞争力的提升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使目前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使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还可以解放科技人员生产力,促进行政能力的整体提升。提高科技竞争力,推动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源泉是要具有信息化的战略思维,成为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
七、结语
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对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见面礼综上,科技管理创新要符合我国国情,建立诸如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科研机构治理结构等符合科技体制所需的基本法律框架。在科技管理制度的创新上,信息化对于科技管理创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对于建立开放式的科技管理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赵文敬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关键词: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作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的研究主体机构,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涉及多个专业领域,直接关系着我国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积极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加大对科技创新的管理力度,保证我国的电力行业能够得到较大的发展前景,彻底扭转我国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困境。
1 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直接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只有保持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才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并保持经济发展的领先地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雄厚的知识产权和高端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国现有的一些企业之所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昙花一现,其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1]。
“十二五”以来,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呈现加速配置和流动的趋势,学科的交叉和技术的融合不断加快,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时代,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能源资源型企业的重要一份子,电力企业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从根本上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积极落实和推进科技创新战略。
“十三五”是我国电力企业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关键时期,我们要着力推进电子企业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规模扩张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电力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逐步形成国际同行业领先的技术实力以及有利于实施行业领先战略的体制机制好文化环境,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权。
2 电力科技创新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
电力科技是指在整个电力工业生产运转中所涉及到的科学技术。电力科技创新是指由科技创新主体所启动和实践的,以成功的电力市场开拓和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导向,将科技创新的设想作为引入起点,经过研究与开发,从而进一步改变电力科技创新主体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对现有的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一个技术上的创新。
2.1 面临困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进步,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企业发展状况还是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科技创新的技术不够,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科技创新困境。以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为例,中国电建装备研究院在国内拥有25家分支研究所和检测中心,分布于全国8个省市,虽然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然而由于各分支研究所分布于全国各地,主营业务种类繁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从而导致部分分支研究所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薄弱等问题。追求具体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国家和相关管理部门对电力科技创新在人才的激励机制和鼓励政策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而电力科技创新是需要较多的科技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工作人员大多为应届毕业生,对其后续教育和实践活动的投入力度还不够,这也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杰出的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的缺失。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现阶段企业没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电力科技创新建设中,尤其一些需要巨大资金投入的重大电力技术项目的科技创新存在投入资金甚少的现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仍然有待提升。我国对于电力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比较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我国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发展。三是科技创新管理松散。基于我国电力行业的一些控制和管理部门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很难对整个电力行业的科技创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难以将先进的电力技术攻关形成产业规模,也难以将国外先进技术引入进来。这种分散的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导致了电力行业存在难以跨越式发展的困境[2,3]。
2.2 发展趋势
在现代电力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作用之下,我国电力工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将呈现出持续性且稳定性的发展趋势。为最大限度地保障电力工业发展的有效性,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规模性、经济性方向发展[4]。
一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安全性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对于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性高度重视,正是由于对电力系统安全性的重视,使得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电网继电保护以及调度自动化均能够得到显著的发展与提升。从安全性角度上来说,电力科技应当从电力系统分析控制技术、电网安全防御技术、电网事故恢复技术以及多回直流协调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提高电网运行系统的可靠性。二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规模性方向发展。国民经济在持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着电力需求的持续提升,电力需求的增长态势将呈现出显著的快速性与稳定性,由此也使得我国未来的电力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规模性特点。通过展开对大型水电开发技术、大型核电站建设技术、综合性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深入研究,能够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三是电力科技应当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在我国电力科技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经济性发展趋势的体现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之上,电力技术水平应当与经济发展水平保持良好的契合性与适应性。因此,从经济性角度上来看,二次系统的应用优势明显高于一次设备,通过对各种投入少、产出高技术的应用,能够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系统的输电能力。
3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近年来,科技管理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中的作用愈发突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从组织机构、科技人才、制度机制等多个要素建立符合自己发展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在科技创新管理体系组织机构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各种科技创新项目的不同,结合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由电力企业牵头进行的科技创新项目,各电力企业对于此类项目具备一定程度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过程中也是以企业作为主体,可以将研发人员从产品开发部门独立成立单独的研发部门,或者使研发人员的工作独立于产品开发部门的生产技术支持工作。对于以研究院所为主体的科技创新项目,可以将研究院所作为一个整体,扮演研发部门角色,组织开展重大科研课题攻关和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其下属的依托企业建立的各分支研究所继续承担工程技术部门的职责,向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如图1所示。
4 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管理举措
在科技创新管理上,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应更多的关注于管理体系的建设,改变各企业科研活动自己负责的分散式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信息共享平台打造、科技管理方式转变等等一系列管理举措手段,使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与国家和集团战略密切相关并进一步激发各企业的创新活力。
4.1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创新能力水平
科技创新活动既有连续性又有超越性,稳定一支高素质的科技队伍对于电力企业科研院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研发人员招聘时,除了考核应聘者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同时更应注重其个人品质的考核(例如广泛的兴趣爱好、强烈的好奇心),通过这样的人才聚集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研发部门工作的整体氛围;在研发人员培养时,对他们的职业发展规划应专门制定,研发人员的成长需要长时间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研发人员的优秀不仅仅表现在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更多的关系到动机和主动思考等个人品质相关的因素;在研发人员的激励上,引入“能上能下”的考评约束机制,建立与创新贡献和绩效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把研发人员的收入与研发目标的完成情况和产生的效益相挂钩。
4.2 打造协同共享平台,凝聚科技创新资源
以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全面加强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对外部优质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电力企业科研院所在国家电网的影响力。一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共享信息化平,统筹人才、成果汇编、试验研究等资源,推动科技资源在公司系统内的充分共享;二要建设开发型重点实验室,优化实验室布局,健全实验室协作组功能,建立有偿共享和对外开放的商业化模式,提高整体试验研究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三要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建立产学研联盟,可以针对专项科研项目建立流动研究院工作站或跨专业、跨学科、跨单位的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协同攻关[5]。
4.3 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高效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可以大大缩短项目的研发时间,缩短新产品上市的时间,及早抢占市场高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电力企业科研院所的各类项目发展迅速,为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应该改变以往“自下而上”的自发管理模式,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比如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引入项目经理制,企业和研发部门不必要对研发项目投入过多的关注,项目研发的进度可以通过定期的项目汇报会确认。此外,还应加强项目统筹策划,培育预研型科技项目,形成储备项目梯度,同时抓好科研工作的两头管理,分别在项目立项和项目成果管理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现企业科研成果向高层次、原创型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李立峰.论科技创新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动力[J].经济视野,
2013,12:364-365.
[2]白云.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解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5,32(5):275-276.
[3]刘松波.电力科技创新的困境及出路[J].科学中国人,2014,19:91.
[4]陈奕琴,范乃军.我国电力科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