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本文在系统分析“网络设备管理”课程的专业地位、特点以及总结该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给出了详细的课程设计过程,最后以具体课堂案例说明了这种设计方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始终未能跳出学科体系的藩篱,使之成为被简化了的、被压缩了的学科课程的翻版,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在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今天,进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重组课程体系,从传统的以学科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转向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已迫在眉睫。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明确以工作岗位群,结合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初步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模式。本专业设计的岗位群包括计算机维护与维修,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和网站建设、管理与维护。那么,“网络设备管理”课程就是面向计算机网络管理维护工作岗位,完成一般中小企业组网工作任务所开设的核心技能课程。
“网络设备管理”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的核心通信设备,即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常规配置方法、技术和命令。该课程主要特点:
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每堂课学生都有操作和练习的内容。
设备管理技术复杂,概念难懂,术语多,需要一定理论知识。
全英文界面,需要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
网络设备厂商很多,网络设备产品与型号多,技术发展快。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技能迁延能力。
自2004年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就开设了这门课程。其课程主要的设计思路是突出技能训练。强调学生在实际设备上或仿真网络环境中训练网络设备的配置、使用与管理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克服英文障碍,通过联想日常生活事例,理解晦涩的网络设备技术术语。
总结“网络设备管理”前三轮教学实践经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正确的。即面对高职学生,突出技能训练,达到学习的目标。不足的是在学习目标中,强调能力目标的深度不够,而且能力一个个相对分散独立,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背景联系不紧密。学生就业后,还需要一个能将所学能力与工作岗位再融合的过程。
另外一方面,教学中还是注重原理的讲授,而忽视了符合工作中实际应用情景的技能训练。例如,在讲授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通信时,目前,国内所有的教材都是以计算机直接接上三层交换机为案例。这个案例对于完成三层交换机实现跨VLAN通信的原理的教学目标,非常合适。因此,这种案例与传统学科性知识的讲授是一致的。但实际应用中,绝对没有三层交换机接计算机的使用案例。实际情况是三层交换机要接二层交换机,并必须分别在二、三层交换机上作适当配置,才能使网络设备正常通信。那么,这个案例就是典型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中所用的案例。两者比较,明显后一个案例更符合高职教育的规律,更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学习。这就是本文开展基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初衷。
多元智能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大多具有“形象思维”的智力特质:记忆力和符号识记能力差,而行动和模仿能力较强,喜好通过观察和动手学习。因此,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
无疑,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学习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是职业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的突破口。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我院在总结本课程三轮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习“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精神,大力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采用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观,重新设计“网络设备管理”课程。那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过程包括:
第一,搜集分析典型的中小企业计算机网络管理岗位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各种相关联的技能。经过慎重选择,我们确定了两项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一项是如图1所示的网吧组网的工作任务。该工作任务涵盖了所有与交换机配置与管理相关的技能。另一项是银行的网络中心与各分支机构联网的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任务涵盖了所有与路由器配置与管理相关的技能。
第二,以培养完成上述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构建全新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实用课程内容。经过认真分析,确立“网络设备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如下:
职业特定能力:
看懂与绘制网络拓扑结构图能力
选择合理网络设备组建网络的能力
交换机端口常规配置能力
STP配置能力
VLAN配置能力
三层交换机基本配置能力
路由器组网能力
路由器常用的二层广域网协议配置能力
路由器常用的动、静态路由配置能力
配置网络安全所需要的防火墙的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一般电子设备的配置能力
具备书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
应用英语的能力
核心能力:
安全规范操作能力。严格按照岗位安全规程配置网络设备
团结协作能力。共同协作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培养相互帮助、服从大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自我展示能力。讲述、说明、提问和回答网络管理配置与实施方案
自我学习能力。会利用图书馆和Internet资源获取解决网络设备管理问题的资料,并通过自我学习,解决问题。
第三,结合典型工作过程,以项目教学法和/或情景教学法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对每堂课的教学项目或基本工作任务分为接收任务(分析网络管理需求)、计划任务(制定项目计划)、实施任务(操作步骤)、完成任务(测试和记录)和评估这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学生学习过程与今后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过程非常相似,甚至完全一样。这样学生到企业工作后,就没有一个技能再综合训练的过程,极大缩短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时间,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
第四,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操作练习,提问、学生作业、考勤、技能竞赛、考证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以此促进学生在平常学习中,就注重把技能学的更扎实。
3课堂案例
本文以讲授交换机配置的第一堂课为例,说明本课程设计前后这堂课讲述过程的差异。在新的课程设计以前,交换机配置的第一堂课是交换机的结构与功能。主要讲述过程包括交换机实物展示交换机功能介绍交换机的内部结构交换机的分类几个概念和术语思科交换机的基本配置模式的操作学生练习评价结束。
这种课程设计方法的核心是注重知识逻辑的合理与完善,但忽视了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学生学了交换机的知识,例如交换机的分类知识,学生就会有疑问,这种知识会在网络设备管理中用到吗?如果用到,怎么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很少回答这些问题的。
表1是采用新的课程设计后的课堂组织方式与实施过程。表1清晰地反映了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能力的训练和理解难懂的专业知识。学生强烈感受到学习内容非常具体而不是空洞或抽象,降低了学习能力和知识的困难程度。例如,前面所述交换机的分类知识,现在结合具体的工作任务用交换机组网,需要选择交换机,这里就真正用到了交换机分类的知识和能力。显然,按照这种授课模式,高职的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掌握技能及知识。在课堂上,再配以多个实际工作小案例或工作经验,则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也比较踊跃,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4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各方面的条件作为保障,这包括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两方面内容,但这是我国在新时期新的发展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选择。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徐国庆. 什么是课程[J]. 职教论坛,2007,(4):1.
[3] 黄伟文,孟德欣. 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J]. 计算机教育,2007,(23):93-96.
关键词 微课 翻转课堂 英语教学 过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7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bile Internet,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micro class is widely accepted and applied, and 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paper, the mode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Higher Vocational Tourism English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model and focuses o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of the problem,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are proposed.
Keywords micro course; flipped classroom; English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微课为表现形式,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碎片化学习需求,重新安排课程的各个环节(即课前、课内、课后),通过对知识学习环节(即知识传授、吸收、巩固)的重新安排,对传统课堂中师生角色的进行翻转,达到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教学方法。①②然而,由于该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管理难、监控不及时等现实因素,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日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③④本文以该模式在高职旅游英语中的教学实践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在翻转教学过程的管理问题存在哪些问题,并给出解决策略。
1 微课环境下高职旅游英语翻转教学过程管理现状
本文通过对我校2012级商务英语专业学生(80人)在旅游英语课程中实施微课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并针对教学过程管理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教学管理教师、授课教师、学生进行调查反馈,分析反馈结果并总结,发现该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1 微课资源有限,内容固化,软件管理平台缺乏
总体来说,我校开发的及网络上关于旅游英语的微课资源还不多,造成了微课资源库的匮乏。其次,现阶段大部分微课内容一次制作一次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对教师及学生的反馈无法给出动态的调整,造成内容固化。最后,专门与课程配套的微课资源库软件管理平台缺乏,微课资源以零散的方式发给学生,没有统一的软件微课资源库管理平台供教师及学生使用,无法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使用兴趣。
1.2 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督的能力低
翻转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以下问}。第一,缺乏自我评估能力,学生无法对当前布置的微课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评,不能得到完成情况的反馈,从而无法改进自我的学习行为。第二,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只有部分同学能够在平时按照老师的要求,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按时完成所学内容。第三,学习方法单一化,多数学生只关心最终成绩,而没有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认真的深入的学习扩展。
1.3 管理评估手段单一
教学过程的管理评估和监控措施多是学校内部常规考核和教学考勤等教学评估方式,传统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来自学校单一方面的监控管理无法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许多缺陷得不到及时的反馈,更重要的是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评估方式与传统的管理评估方式也不同,缺少行业和企业参与的监督方式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实践教学,也无法全方位地考核和监控教学质量。
2 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自主学习管理和考核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很大不同,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内容、环境、方式及师生关系、考核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英语教学有较大差异,因此,采用的教学管理方式也要与之匹配。我们从上述实证中发现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解决方案。
2.1 不断更新和优化微课资源库
受客观条件限制,现阶段微课资源总体量较少且内容较为单调匮乏,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同时要建立统一的微课资源管理及自主学习平台,该平台应该可以动态更新的,其内容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学生也可以对学习的微课资源提出自己的建议供教师参考。设计开发简洁的应用界面和学生易用的检索功能,并链接相关英语词典和网络翻译工具,使平台具有便捷的语言习得辅助功能。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将平台与学生的智能设备链接,自动推送任务通知给学生,提高系统平台与师生的互动。
2.2 深入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以学生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任务决定了教师不仅需要掌握英语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微课制作等信息科学的知识。而微课制作方式方法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样,有关教学知识点在理论和实践技能层面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要进行教学方式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将最新的教学技术和教育理论用于教学实践,并及时交流和反馈,取长补短。
2.3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逐步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讲座、布置学习任务、检查学习效果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估。再者,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微课学习平台,做好学生学习记录的跟踪监督。
2.4 线上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监督作用
翻转课堂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优势,学生可以时时刻刻进行自主学习,而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针对学生线上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进度,教师可以在线解答,也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自主学习目标和阶段性学习计划。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课堂, 组织学生集体在网上进行学习。
2.5 建立完善考核评估系统
作为对传统的试卷评估考核的补充,我们需要加强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及阶段性学习实施的有效评估。可以建立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记录,通过对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进行评分,有效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分发微课学习任务及阶段性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进行单元自测及阶段性自测,学生了解自己的掌握的及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我们也可以分别从学生和教师两个维度构建过程评估标准如下:第一,学生方面。主要由知识点的掌握、职业技能的掌握、学习过程的个人表现。第二,教师方面。主要由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落实指标构成。我们可以通过量化打分进行评估,教师对学生进行量化评测,教学督导员对教师进行量化评测,详见表1、表2。
3 结论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氖奔洹⒖占渖狭礁龇矫胬淞丝翁醚习,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进一步加强平台的建设,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因素,使得该教学模式的过程管理更加有效规范。
本文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5-2016 年度职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 高职《旅游英语》微课开发与应用研究(XH-DY2015051)的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② 应筱艳,吴星阳.信息技术助力英语“翻转课堂”[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0):26-28.
[关键词] 国家职业资格;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D320 [文献标识码] B
一、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探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贯彻国家法律法规的需要
在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训练学生职业技能、服务考证及就业的需要
当前,各个行业都在推行持证上岗,学生在毕业之时,持有相关行业的资格证书,已成为获得工作岗位的基础条件;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训练学生规范、标准的职业技能,还能服务于学生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
二、当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仍以本科教材为蓝本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课程标准的设计,主要仍以本科人力资源管理教材为基础,内容偏重知识、理论学习,侧重中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对技能训练及培养不够重视,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培养衔接不够紧密。在高职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了一定的改革探索,但这种探索在强调课程设计以岗位技能为基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来设计课程及项目,其在强调项目化教学的同时,存在教师对岗位技能标准认识主观性强、目标不明确、不规范、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标准的职业技能。
(二)授课偏重理论,实践教学较少
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少,仍以在传统教师授课为主,即使探索项目教学的院校,其理论授课比重仍较高,训练学生的操作动手技能效果一般。同时,由于师资等种种原因的限制,缺少必要的实训教室及训练项目。
(三)项目设计不够合理,内容偏重方案设计,轻基础技能训练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强调了项目教学,期望能够训练学生的实操技能,但存在项目设计中,偏重方案设计类,如招聘方案、培训方案、绩效考核方案等,对具体的劳动定额计算、员工工资统计等基础技能训练不够,甚至忽略,导致学生的基础职业技能比较薄弱,影响了系统性项目的训练效果。
(四)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全面
目前,高职院校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仍以传统的授课为主,即使有实践教学部分,仍以案例分析为主,辅以情景模拟、讨论等,教学方法不够丰富,针对性也不够强,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五)考核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仍以期末考试考核为主,辅以平时表现考核。这种考核一是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专业技能学习情况,二是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当前企业要求学生一毕业即能上岗工作的要求相距较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一)基于国家职业资格改革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为解决在课程标准及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观性强、不规范等问题,该课程的设计应参照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的体系,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过程,来设计该课程的课程体系及学习情境;其次,该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应基于国家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提炼出相应的课次教学目标;最后,依据具体课次的教学目标,结合该工作中的具体内容及职责,设计相应的教学项目及任务。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充分运用情景模拟教学。具体到该课程,并不是每次课都适合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及任务特点,选择适合运用该方法的项目及任务,并融入教师个人的理解,设计实操性强的情境,比如会议会谈、模拟招聘、离职面谈、绩效面谈或反馈、劳动纠纷沟通等情境。通过情景模拟教学,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沟通、协调等综合素质,并潜移默化其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
2.现场教学。该课程的授课过程中,为使学生实地体会相应岗位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可以积极寻找企业协助,带学生深入企业实施现场教学,比如可以观摩企业的招聘或招聘会现场的初次面谈、协助企业做岗位分析、考核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工作等。当然,该项教学方法,需要企业的大力协助,前期工作量很大。
3.以赛促学,锻炼实际运用技能。为提高教学效果,该课程的教学可以与企业竞争模拟大赛、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相结合,特别是企业竞争模拟大赛,其经营规则及过程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更加接近,数据多,融入了较多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如人力规划、劳动定额、生产计划与所需工人数的确定等,通过与相关比赛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有效锻炼其技能。
4.深入探索仿真模拟教学。目前,可能由于资金压力、场地压力等原因,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类的教学软件系统配置较少,该课程在仿真模拟教学方面应用不足,特别是在模拟教学软件方面;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越来越依赖于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了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实现高职教育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应从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建立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给与教学场地上的保障;二是购置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如档案管理系统、测评系统、招聘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沙盘系统等,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相关软件实操技能,从而保证学生毕业即能上岗。
5.充分利用课程网站教学。为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该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精品课程网站,一是进一步丰富网站内容,如案例、试题、应用表格、答疑等内容,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对课程教学中项目训练成果评定及展示、作业批改等,统一要求学生在网站上传或完成,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登录网络课程,既更好的锻炼了技能,又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网络课程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三)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设计项目,完善项目作品评价指标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性,避免主观性,该课程的具体项目设计,应基于国家职业资格素质要求,结合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来设计,确保具体项目或任务的科学性及必要性。结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该课程的具体项目或任务,应该侧重具体信息、数据的收集、核算及处理,侧重相关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的操作训练,兼顾较宏观的对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方案设计类项目或任务,夯实学生从事基层管理岗位所需的基础。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社会服务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相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其实操技能相对较弱,为更好的服务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一方面需要完善教师招聘要求,由目前侧重理论知识和学历教育向强调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转变,特别是要敢于突破招聘中对学历的要求和限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等课余时间,深入到企业一线兼职、挂职,及时学习、吸收企业新的技术、技能,不断对自身的知识、技能更新,确保教学中的知识、技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强化技能,教师队伍要密切同企业的联系,强化产学研结合,深入企业寻找、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甚至可以把合适的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实现理论教育与技能教育并举。此举不仅实现了校企双赢,通过教师的合理转化,也可以实现校企生的三赢。
(五)加大技能考核比例,减少理论考核
为更好的训练学生的技能,高职院校需要改变原来以传统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在考核方式中强调技能考核的比例。在具体的考核方式上,建议将学生的期末考核成绩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一是以平时成绩为主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考勤、回答问题等态度考核方面,建议考核比例为30%;二是以平时项目质量为主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课后布置的项目或任务完成情况,建议考核比例为40%;三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的考核,考核内容侧重知识的掌握及运用,主要形式为期末理论考试,建议考核比例为30%。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5)
>>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 知识产权保护: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要素 重视知识产权的应用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浅析高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方式的选择策略 保护知识产权 强化科技成果管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发展对策 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 知识产权运用的助推神器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研究 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探究 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管理及其对策研究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内部障碍与对策 加强我国对外贸易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 试论加强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范 浅谈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的维护 新疆在中亚贸易中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 保障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环境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作者最新访问于2013年5月23日.
[参考文献]
[1]玲瑶: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的完善[J],理论研究,2011年9月.
[2]张海戈,张宁,周立,胡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认识与思考[J],开发研究,2010年第5期.
[3]王喜媛,叶明,许权利: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
[4]肖尤丹:我国大学技术转移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挑战[J],科技促进发展,2011年第7期.
[5]张晓玲,宋妍妮:高校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新思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6]杨淑霞: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完善[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7]刘康成: 国外高校的技术转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科技与创新,2011年第3期.
科技创新对生产力的发展有重大的推进作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关系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程度,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改革也到了一个攻坚阶段。高校人才济济,智力密集,科研成果斐然,大大促进国家的发展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众多科研学者参与科研项目的研发,同时高校科研投入高,管理体制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产出效率低,创新发展战略还有很多不利因素,一些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与问题需要亟待解决。从会计学角度,探讨会计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关键词: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会计政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0.062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仅体现在企业的科技创新,众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也日益转化。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产学研在发展进程中长期脱节,在研究上似乎没有关联性,携手并进阻碍了企业和大学之间的技术发展。因此,在基于研究和技术日益科技创新和科研院校,优化经济和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源的合理配置,使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而高校又成为促进这一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催化剂。在实践过程中,政策的导向作用不可或缺。正确的会计政策选择能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弥补市场失灵。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与特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定义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出来的有着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相应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直至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形成并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可理解为科技成果转化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的水平,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取证,引入科学实验研究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的成果或新成就。通过转化,进而实现经济价值,在转换过程中达到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通过规模化生产的进程。因此从广义上讲,科技成果转化,是建立在一定的规模的客观环境背景下,科学创新实践的主体基于本身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为突破现有的科技水平发展,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一系列各个阶段与科研技术生产有关的科技成果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推进的总和。而一切与生产技术生产有关各个阶段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科研的基础研究阶段,中间的试验阶段与市场开发应用阶段。从狭义上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实业领域的技术革新,形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成果或者实践方法,从而将其直接应用于新的生产领域,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生产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包括科技成果 - 转移 - 应用。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促进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并产生新的变种。的科技成果推向市场就是由相关科研机构或实验室,以及产品收益回报其以科技企业在批量销售带来价值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科学技术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是产业链的方向进一步创新的行业趋势带来了新的技术创新。本文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界定主要则是从狭义上来进行理解和阐述。
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具有高投入性高风险性与高效益性。在开始进行一项科技成果研究生产时,需要前期进行大量的调研取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一旦该科技成果不具备可操作性,那么前期的投入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因无法带来未来收益需要将其费用化,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机构不愿意自行研究科技成果的原因所在。如果从高校等科研院所直接引用科技成果,还需要经历一个前期考察-转移-评估-应用的一个过程。从搜寻科技成果到对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引进合适的科技成果后还需要根据科技成果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待产品产出还需要进一步营销,任何一个过程都会耗费大力财力和物力,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研发的项目本身就存在着高难度性,加上不确定的外部市场环境以及科研人员有限的实力,最终事前确定的项目成果很难保证一定实现。而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在未来生产的产品中都能够抵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在事前一般则是无法预估和确定的,这就说明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就产生了风险。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具有多重性选择,整合研究开发成果的各个利益人员也会使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风险性。正因为科技成果的高投入与高风险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会有高效益性。经济效益反映科技成果的短期获利能力,可以通过会计财务数据中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保值增值能力等指标来进行衡量。另外,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收益具有滞后性,也就是科技成果经过投入后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释放出一个收益的信号,使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与其应用存在一个时间差,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可以说明经济成果的转化效益与其最初的投入支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一个非线性的曲线关系。这说明科技成果转化效益也并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其自身内部因素,外部环境等等。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政策问题
在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中,高校的科技人员众多,人力资源丰富,而且数量连年递
增,科研工作效率不断提升,科研投入高,但是实际科技成果产出却与巨大的人力财力形成鲜明反差。
2.1 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相对过窄
2006年我国财政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并且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为社会带来经济增长。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知识技术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与企业的经济实力,利益水平、综合实力等息息相关。无形资产日益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甚至超越了固定资产在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而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某种程度上已经不适用于某些行业,特别是与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高科技行业。科技成果转化不仅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品牌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会计准则对于无形资产界定过窄,无法满足科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限制了能够提升企业价值的资源却认为无形资产,从而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失。
2.2 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无形资产计量方式存在不足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技术产权的保护需要真实有效公允的信息。因此在会计计量方式的选择上,公允价值计量应为首选。会计准则中虽然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概念属性,但是也仅仅是在投资合同或者价值不是公允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对于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研发而成的无形资产而言,历史成本计量仍然是主要的初始计量方式。
2.3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专项资金在拨付使用验收环节中存在缺陷
高校科研资金渠道来源广泛,会计科目的设置往往追求片面的细化,真正实际使用时种类冗余的科目反而无法准确核算科技专项资金的收支情况。在日常会计核算时,专项科技资金应该保证专款专用,避免将其与经营性资金混淆。实际核算中,经营性的收支与专项资金的结转错误是有发生,无法保证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的性质。为了使科技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高校的科研项目资金大多按照国家财政拨付、与合作企业共同筹集资金。在实际运行中,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到位金额与合同不匹配,这些都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甚至造成筹集的资金在使用上的浪费。由于科技专项资金稀缺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畅通,提高其转化效率。然而,高校科技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轻管理重分配的一种现象,资金到位后,项目负责人盲目的购买材料设备,导致有些购买的设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造成资金浪费。对于这一现象,尚没有一个明确的处罚条例,没有一个相应的绩效审计制度,不能保证资金专款专用,使得资金监管丧失权威性,流于形式。
3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会计政策改进
科技成果的转化不仅仅需要高校内部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要使科技成果真正切实的转化为生产力,还要研究国家宏观政策对人员积极性发展的外部环境。因此,着手从与日常研发相关的会计扶持政策和降低成本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方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探讨。
在微观的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会计处理与披露方式对于相关成果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分配均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宏观的会计政策则会通过其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对经济主体的扶持。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时所必需要遵循的原则。在具体的会计政策运用过程中,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在准则允许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相关政策。不同的选择方式方法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也不尽相同,也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行为与利益分配。
3.1 高校无形资产相关会计扶持政策的改进
更好的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升高校的品牌附加值,对于无形资产的界定范围应当有所改变。无形资产的界定不单单局限于知识产权,著作权,非专利技术等狭小的范围内。高校科研项目众多,科技成果广泛,对于高校这个科技人力资源丰富,创新活动广泛的群体,应当考虑将智力资本以及由此形成的品牌价值纳入到无形资产范围内。高校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资本的投入,一切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都必须依赖于智力资本这个载体,高校等科研机构正是智力资本输入的有效载体。而社会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也是人才的竞争,考虑将智力资本纳入无形资产的范畴无疑会促进科技成果更好的转化。加大了对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在相关会计政策中就应该加大无形资产出资比例,这样更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新技术行业会迅速成长崛起,加大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无形资产的披露还应苦熬大范围,比如披露研究成果,智力资本,品牌效应等等,这样有利于高校研发人员掌握资金的使用效能,明确人力资本及财务资金的投入产出比,为以后的研发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价值与信息导向。
3.2 无形资产计量属性的有效改进
正确的会计计量方式能够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有效的保护知识产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形成的产成品无形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未来收益与广阔的市场前景,其历史成本的计量远远满足不了其真正所蕴含的经济价值,一定程度上,采用更为公允的计量方式,引入公允价值将能更好的弥补历史成本计量的不足。目前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计量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可供选择:历史成本,公允价值计量,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重置成本。而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计量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这一属性。在实际应用中,对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的初始计量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无形资产而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其并不是强调本身的自身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无形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很难评估的准确。而无形资产本身就具有稀缺性,在现行的市场上很难找到与其相似或者可替代的无形资本进行比较,在实行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但是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选择也是相辅相成的。对于无形资产而言,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无形资产都必须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最适于保护无形资的方式进行计量。采用以公允价
值为计量属性的现值技术在无形资产的计量中是最为合适的一种方法。
3.3 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专项资金管理
科技成果的转化核算不单单是单一的会计核算问题,还涉及资金运用中的创造效应与成果升值问题。因此,高校等科研机构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体制,更加注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研发资金的会计核算管理。在使用与管理上,严格按照项目审批的用途来管理,设置专用账户,严格区分普通账户与科技专项资金账户。按照上级财政部门出台的相关指导意见,建立统一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体系。将所有的科技专项资金统一到学校财务处集中核算,统一管理,严格做到专款专用。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的规定以及各个地方颁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实施细则和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财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还要有及时的应变处事能力。对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突发的风险与新情况进行及时处理,加快科技专项资金的转化效率。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引入审计体制,确保科研资金透明化,公开化。对不按规定制度使用专项资金,要严格追究相关科研负责人的责任,明确项目结题的时间以及专项资金的使用去向。在项目研究结束之后,项目负责人根据资金的使用情况及时汇总决算。项目如果有资金结余,按要求及时上报主管单位,按规定从事新的研发项目或者上交,保证科研资金的有效利用。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建立起完善的科技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更好的保障科技成果的研究与开发。
参考文献
[1]张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比较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41144.
[2]程蕾,黄世朗.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6,(3).
[3]宋鸿雁.我国高校科研管理问题与原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1):2427.
[提要]高校是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以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要力量。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要比发达国家偏低。导致此种现象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基于此,文中重点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协同管理;路径分析
高校作为我国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的主要构成部分,在加强技术创新与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起着推动作用。但是,我国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并不是很高。据相关报道可知,当前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超过了80%,然而我国却仅达到了25%左右,切实达到产业化的还不到5%。造成此种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造成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比方说政策体系不健全、转化资金不足以及群众的科学素养较低等,从而造成了大量的科技成果无法被切实转化成生产力。由于高校属于科技创新的源泉,因此促进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的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不协调。高校科技成果是基于外部市场对高校科技成果提出的需求而转化的,然而,高校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却无法同市场需求相适应。首先,高校科研和市场之间的信息不具有对称性,难以使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实现转化,同市场需求相脱离,因此科技成果只能被漠然置之,或者存档。通常情况下,科研人员在对科研项目进行申报时,均会选取自身所擅长的或同学科领域有关的课题,过于重视理论方面的创新,但是却忽视了市场需求。另外,高校的科研人员还十分关注学术水平,并不考虑其研究成果是否能够实现产业化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其次,虽然高校能够研究出同市场需求相符合的成果,但是由于其始终保持自我封闭的状态,市场意识较低,从而会降低成果价值。部分高校由于仍采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系,考核科技成果时主要把重点放在刊物级别、数量和成果鉴定上,而并未把科技成果转化列为考核指标。由此可见,高校的科技成果同市场需求不协调是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高校的科技成果同中介市场不协调。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科技成果是否能够转化成生产力并且获得应有的效益同信息流通手段息息相关。由于未建立标准的科技信息供需平台,大部分高校的市场工作经验不足,而且缺乏运行项目的专业机构与人才,再加上企业不了解高校的科研模式,从而造成了高校同企业之间失去了有效的合作机遇。部分企业力求找到相应的投资项目,然而却往往无从下手;尽管某些高校与科研工作人员拥有完善的科技成果,但是转化成果需要的资金却无法落实。由于我国技术市场中介出现的并不是很早,发展到现在尚未完善,高校同企业之间基本不利用中介来转化技术成果,从而造成企业同高校之间未搭建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中介服务机构的缺乏造成了高校同企业之间的供需信息沟通不到位,进而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造成了影响。
(三)高校未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以及激励机制。尽管高校属于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但是因为其科研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无法在产学研体制中发挥出主导作用。具体体现如下:首先,高校科技管理体系难以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相适应,通常从课题选项开始就不具有可实施性研究,并未对科技成果的市场需求加以充分考虑,从而导致研究出来的结果无人过问;其次,高校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热情不高,市场意识较低。主要体现在科研人员市场观念不强、不具有转化意识、不重视自身研究出的成果是否能够进行转化或如何进行转化;最后,大多数高校未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构建相应的激励机制,这样就造成了科技研究同应用研究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然而,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基于协同管理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
(一)构建产学政三位一体的合作体系。政府在促成企业同高校之间的对接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制定出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鼓励政策能够在短期内实现企业同高校的对接。比方说,政府鼓励高校兴建工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的大中小企业在工业园区内成立各种形式的科技公司,并且高校能够依靠其技术水平与科研能力参与入股。另外,政府不应该较多地采取命令方式或行政干预措施来介入市场,应当把行政职能转化成监督的角色。而且应该从立项时就对其成果转化情况加以考虑,针对无法转化或不具有转化价值的项目不允许立项。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健全的项目评价体系,从而可以使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因此必须不断完善资金渠道,向社会群众筹集资金。目前,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发达国家达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种主要手段,很多中小企业在建立的初始阶段都或多或少地进行了风险投资。引入风险投资既可以缓解高校和企业的资金压力并降低转化风险,同时因为引入了第三方投资,也可以使此种产学研模式更具规范性,强化外部监督力量。由于高校科研需要大量的经费,单纯凭借国家财政拨款无法满足高校的需求。因此,在国家整体投入经费缺乏的现实情况下,有必要构建一种以国家投入为基本方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同时引入个人资金与国外资金的新模式。总而言之,构建风险投资体系,引入社会民众参与到企业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有利于使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优化。
(三)设立技术市场中介机构。技术评估、创新服务以及技术经纪机构等能够帮助企业同知识产权公司或者是事务所形成对接,从而不仅有助于转让科技成果,而且也能够切实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另外,中介机构可以依靠其技术、法律以及经济管理方面的背景,将技术咨询服务贯穿于转让技术成果的整个过程,参与专利营销和许可等方面的谈判。
(四)搭建“政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管理平台”。为了尽快转化高校科技成果,要求政府科技管理部搭建一个省市级或国家级的“政产学研用协作创新管理平台”,此平台既应该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简历、科研成果、课题和潜在的应用范围等信息,同时也要包括企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利用此平台使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同需求方之间实现对接。基于此,科研工作者不仅可以明确自身的研究方向,而且也能有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五)构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应该针对科技成果转化获取的收入构建相应的分配机制,以此来提高科研工作者与高校的积极性。就美国而言,MIT的技术转让所获得的利润有15%的用在发展事业上,1/3归发明专利人所有,1/3归院系所有,另外1/3作为学校的收入。此种利益分配方式让各方都有所受益,不仅有效地提高了高校和科研工作者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而且也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应该把协同管理应用于科技成果管理过程中,构建协同管理体制,利用协调机制来促成双方共赢。相对来说,协同管理体制与高校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着不同之处,现如今的协同管理体制是基于参与、协作以及双赢的柔性治理而构建的。研究结果将新路径提供给了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有利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主要参考文献:
[1]余文博,阮锦强,周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7.14.
[2]翟天任,李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协同管理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22.
[3]翟天任.基于协同理论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8.
[4]高霞.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7.
[5]瞿新明.高等院校科技协同创新的路径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4.23.
[6]张刚刚,郭国祥,翁建明.高校协同创新的管理机制优化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曹越,蔡晓燕.论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山西科技,2016.31.1.
[8]季春艺.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31.
[9]丁洪.高校协同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特区经济,2014.10.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障碍;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237-02
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笔者调查发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科技创新成果的定位出发,分析论述科技成果的具体应用方法。
一、当前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
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权力保护的基本法律理念。由于科技创新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所以科技创新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实验和研究对新技术和新发展方向进行的具体分析与创新。在不同的领域都有突破前人的可能,所以在不同领域都有科技创新成果的出现。所以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界定应该从这一成果的知识性、技术性、思想性三个方面出发,确认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性。
由上表可看出,具体科技成果分为基础理论成果,应用技术成果以及管理理念成果。相较而言,管理理念成果的转化障碍较少,属于比较容易被接纳部分。而应用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的转化面临着极大障碍。下面本文将具体介绍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当前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主要障碍分析
1.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所引起的转化问题。虽然我国每年的科技投资费用非常高,但是,由于我国特定的教育方式决定了我国的投资费用主要运用在了高校科技研究所以及重点科学院。而且科技投资费用在运用方面主要是研究投资,而对推广和奖励投资较少。所以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审核并没有达到先进水平,而且对我国已经研发出的科技成果也造成了无法推广而闲置。这是对研发资金和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同时,我国科技成果市场成熟度也不高,许多技术发明和改进不能被经济集团所认可和使用,那么科技成果反而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工程。所以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应该加强建设,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才能让科技不断创新,不断向人民生活中转化。
2.我国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而引起的转化问题。所谓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就是指如何利用创新的理念将科技创新利用到人民生活当中去。对这一点的把握对很多国家来说都是极有难度的。这是因为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这就造成了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时面临着制度改革的问题。如果设置高端技术的讨论平台或者开展高端技术经济会就会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带来极大的改进。比如美国苹果公司的转变是由于已故前行政总裁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创意,而他这种创意来自于美国的高端科技实验室,乔布斯认为,高端科技实验室中的许多科技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但是由于这些高科技技术人才并没有市场敏感性而造成这些科学技术被闲置。所以乔布斯的成功可以说是对科技创新成果进行二次创新的典型案例。同时也说明了科技创新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面临的又一大阻碍,那就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
3.高端技术人才与翻译性人才的沟通不力。这个阻碍主要是对理论科技成果进行阻碍,而且主要表现在我国科技成果在世界范围的推广方面。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中国的高端技术人才对翻译性英语的掌握并没有那么好,仅仅能翻译已有技术,对最新技术的陈述则显得十分吃力,而翻译性人才不具有尖端科技的理解水平,导致我国高科技人才的理论研究成果无法变成国际通用型资料进行传播。这也是我国高端技术在向世界范围推广时的阻碍所在。
三、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具体对策以及科技成果与企业衔接模式分析
1.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根据上文的分析,我国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不完善。所以,我国政府需加大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让科技创新管理机构能有足够资金进行审核和推广工作。只有科技成果通过市场方式加以推广才能真正将科技成果变成人民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实例。以政策具体提升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投资经营能力,鼓励更多人进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
2.加大我国科技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从目前情况看,我国科研机构很多是单一的科研平台机构,并没有自己的产业链。所以我国应该加大科技研发机构与科技产业机构的合作,将研发内容变为市场商品。这一机构的建立应主要以高校为主,利用产学研合一的管理模式,让学生即学即用。这一模式是现代化教育的创新,也是现代化科技研究的创新。所以,解决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一大方法就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通过稳定的组织和运行,利用合作和发展开展科技为企业提高发展技术,而企业为科技提供商业前景的双赢模式。
3.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提升市场的影响就是利用市场上比较需要的产品为基础为科技创新方向提出战略性的建议。通俗来说就是利用消费者的需求反向思考科技的创新进步理念,将科技创新依托于市场经济建设。这样就从一定的角度上解决了高端人才更多的注重技术的开发和研究,而不去调查市场的需求和高端技术的具体应用。而很多对市场需求较为了解的人又无法接触到新型科技成果的问题。同时,对科技创新结果进行二次创新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市场敏感度之后才能培养的。
4.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分析。由于市场企业的需求,才能将科技成果加以推广,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科技创新与市场也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需要提高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那么科技成果如何与市场企业进行有效的衔接呢。笔者认为,科技成果主要以技术为主,而市场企业主要以产品为主,所以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的衔接也就是科学技术与产品的衔接。所以如何将科学技术应用于产品之中是科技成果能否与市场企业衔接的主要条件。这就对科技研究机构与市场企业的结合与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论上来说,应该注重对科技市场化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应用,让这类人才更多的了解科技成果,并将科技成果运用与企业的产品之中,有效的完成科技成果与市场企业衔接这一大的课题。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从某些角度上讲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表现。也是国家教育软实力的具体衡量标准。所以就理论上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还是具有较大的意义的。根据笔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意义应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二是人文发展方面的意义,第三就是国际科技交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这三点进行具体的论述。
1.经济发展方面的意义。科技成果的转化本身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是对市场的发展的促进和支持。正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才会促进科技创新,也正是科技创新产品的推向市场,才得到足够的资金用来支持科技的研发。同时,利用科技成果的分时间段升级方式可以完成对市场的调控,将商品分为不同的等级,也让市场得到有序的发展。现代科技发展的逐渐均衡,让科技成果在不同地区地域得到了推广,也为地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2.人文方面的意义。人文方面主要是从精神层面与教育层面说起。首先,精神层面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是推进探索追求精神的鼓励和肯定,也是对科技研究人员的肯定。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科技创新结果的转化更加促进了我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我国的政策颁布与政策推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教育层面来说,对探索精神的肯定能极大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自主创造能力的有力措施。
3.国际科技交流模式的创新。许多科技研究部门的科技水平极高,然而很多总给人以无处可用的感觉,事实上,这是科技创新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的二次创新比较欠缺,这是许多国家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对国际科技交流是一种创新和改善。上文中已经提到,我国高端技术人才人数众多,在各个领域也研究出了重大的结果,然而,中国的技术向国外推广时并不占有优势。这就是因为我国高科技技术的理论成就无法走出中国的缘故。所以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从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国际科技交流。
结语:中国科技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但是科技的发展不代表人民对科技的利用率的进步,所以如何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到人民日常生活当中是目前我国许多科技发展部门所需要考虑与解决的重点问题。许多科技成果无法应用到新产品之中,不仅是对研究资金浪费,更是对人才的浪费和忽视。经过笔者的研究发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果不好主要由于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创新对于实际应用的二次创新能力较差、高端技术人才对市场了解较少等原因。所以笔者认为,加大对我国科技创新管理机构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加大我国科技研研发与生产合作机构的建立以及提升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影响是让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必要措施和基本方案。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管理;成果转化;科技进步;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北安市地处黑龙江北部,是黑龙江正北部的经济、教育、医疗、政治、交通中心,十二五重点发展城市。北安市的特色在于农业,土地肥沃,农业是北安市的支柱产业。但是北安市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管理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不足,是现在一个重要的问题。科技管理是我国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社会当中还是在国家决策当中都占有这很重要的比重,但是如何在科技管理下提高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 产力是现在所面临的普遍难题,同时如何进一步改进科技管理也是当前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
2 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及成果转化对科技进步产生的影响
科技管理主要是指,通过对管理方面的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够对社会工作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的运用优化,使得资源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使用,对资源进行最少的浪费。现代社会对于科技管理工作越来越趋向于信息化,数字化,对于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有着显著的帮助。而科技成果转化是通过对于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得科学技术能够运用到社会的经济增长和对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中去,这是技术进行创新的关键点,通过它能够将科学技术中的最新发现应用与实际生活工作中,对于社会进步起着请有利的推动作用。
科技管理、科学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三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三者之间各有不同的内容与意义,但是三者之间又密不可分,缺少任何一方都将不能将其他方实现。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该在科技管理的前提下,按照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要求进行,就能够有效的产生实际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科学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增长的源泉,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动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科技进步的有效手段,当科技成果转化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社会的科技进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 科技管理与转化现状
3 .1管理体系评价规范不健全
对于目前的科技管理我国的管理体系仍有一定的问题,并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的科技成果进行完整的评价,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现阶段而言,仍然是通过人为的主观判断作为依据,。同一科技成果,不同的人就会得出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给科技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既然是人为的判断,那么就会有偏差和不可确定的因素在里面,就会有不公正的境况发生,就会有贪污受贿,就不能够有效的管理科学成果,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鉴定中缺乏全面的专家人才库,根据相关规定,参加鉴定工作的专家应由有关部门的负责在相关的人才库中遴选评审专家。但是随着学科间交叉融合越来越多,很多人才不能及时更新,没有合适的评审专家,评审工作越来越不规范的情况时有发生,这都在一定情况下影响了评审结果的公正性。
3 .2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我国现阶段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一直不高,科技成果转化不成功不止浪费了科技资源,同时也大量浪费了人力物力的研究,更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向前进步。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科技管理不到位占主要因素,科技管理工作不到位未能有效的将科技新成果进行推广开发,进一步的推向市场,使得新研制的成果无人问津,造成信息沟通不畅等影响着科技成果向市场应用的转化,还有科技资金投入不到位使得成果未能达到理想的状况就投入市场应用,科技成果市场前景不好,未等到研制成功,成果市场就逐渐萎缩等都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而且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研究不透彻,缺乏动态发展与配套协调的长效机制。未能充分利用国家的有力政策,错过了申请资金的最佳时机。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都影响这科技成果转化。
3.3 成果转化后推广不足
我国现阶段科技成果转换机制不完善,从市场方面来看,科技研究成果推广不足,对于他的潜在经济效益并没有释放出来,这对于成果的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成果的推广需要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带动他的生态效益,从而带动他的社会效益,而现阶段的成果推广却不能发挥出她的经济效益,使得成果的转黄受到阻碍。
4 现阶段的解决办法
4.1加强科技管理,促进成果转化顺利
对于科技的管理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要把科技成果的转化作为工作中的中心,激发出科技工作者的巨大工作潜能,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成新的生产推动力。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做好项目的提前计划,不能没有计划的实施项目,做好财务预算,使得资金能够充足,如果资金不充足,那么就无从谈起科研项目的转化。同时也要认真研究课题的立项,要紧跟经济发展,社会的进步,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而作研究。立足于实际的应用,做好每一步的计划,这样才能顺利的促进成果的转化。
4.2完善科技成果的评审
现阶段的科技成果评审有着不完善的一面,要逐渐改变立题人组织的原则,减小立题人的参与,减少对科技评审的影响因素,建立健全完善的评审方法,行程完整的评审体系和评审人才库,加大对于评审人的道德审核,对于有不正常的评审情况应该概予严肃处理,这样才能正确的进行科技评审,摆脱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我国的科研水平,增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果能够带动着市场正常的发展,反过来更增强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科学评审也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
5 总结
科技管理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是否成功,这就要求科技管理部门能够充分发挥着管理的作用,增强管理的手段,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增加科技成果对于市场的影响,推动科技进步向前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科学成果在实践领域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晓娜.加强科技管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J] .防护林科技,1995
[2] 徐永平.我国科技成果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 [J].发展战略,2010.
[3] 李琴.谈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知识创新研究 [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
[4] 邓立治,刘希宋.知识管理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
[5] 黄金香.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功率之我见[J].科技论坛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