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双减课堂教学

双减课堂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双减课堂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双减课堂教学

第1篇

[关键词] 生物化学;双语;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5-0057-04

0 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采取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即在包括教材使用、课程讲授、课后辅导、考试等在内的各教学环节中使用母语进行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完成部分或全部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开展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高竞争力、迎接外部挑战的需要。其最终目标是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及国际交流的能力,使学生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时使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思维,并在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切换,成为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国际性人才[2-4]。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揭示生命奥秘的科学。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干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学科和领域[5]。近几十年来,生物化学发展异常迅速,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出现,使生物化学成为生命科学领域内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有利于推动生物化学及相关学科的教学与国际接轨,可以有效跟踪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前沿,使学生在系统学习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方向、获取学科前沿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成为高素质的开放型、开拓型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人才。

如何开展双语教学、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近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普遍认为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开设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相关政策制定、师资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6,7]。笔者此前已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从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发展提高措施和教材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探讨[8-10],在此主要以生物化学的教学为例,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谈谈双语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1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最广泛的教学形式,是教学的核心。双语教学的课堂教学不仅事关本学科专业知识教学的质量,而且是提高学生双语水平、实现双语教学目标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充分重视课堂教学,采取积极措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对提高双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方案(即通常所说的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完善的教学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理解和适当处理;(2)教学目的、重点、难点及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与措施;(3)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计划与安排,以及拟定适当的练习题和思考题等。虽然教材的编写具有大致相似的编排规律与格式,但一般而言,不同编写者编写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写作风格等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文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中文教材的差异会更大一些,从而给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带来更多的困难。教师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只有在课前仔细钻研教材内容,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逻辑性,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对于使用英文教材的双语教学而言,不仅要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教材分析和处理,而且还要从专业英文的角度进行课前准备,包括专业词汇的准确发音、中文含义以及某些特殊专业知识的英文表达方法等。

尽管现在使用的原版教材具有许多优点,如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不仅体现了专业教材所必需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而且反映了国外著名高校和名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但是,这类教材也有其局限性。例如,这些原版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大多覆盖面很广,要么是厚厚的一大本,要么简化成“纲要”。学生单凭自己阅读教材往往难以迅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专业新知识,这也就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辅导的根本原因。老师在履行这种教学辅导职责之前,必须在透彻理解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按照教学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处理:哪些内容详讲,哪些内容略讲,哪些内容不讲(学生自己阅读)。确定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法。制定讲述的逻辑层次,从问题提出的背景、问题的引入、分析破解和归纳小结等,一一做出预先的设计和安排,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注意做好学科知识的取舍和补充,即根据需要对教科书中叙述过于繁杂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对过于抽象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例如,生物化学外文教材对于名词概念及某种学说或模型的叙述往往比较抽象,学生受专业知识和专业外语水平所限,难以根据原文叙述理解和掌握其核心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时,以相对简洁的英文句子对其重新阐述。只有这样,才能以教科书内容为主线,通过优化和整合,形成一个适合学生快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案。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意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等补充进去。

3 教学方案的实施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本专业知识,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透彻的理解,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双语表达能力以及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双语的优势更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本学科知识。

3.1 双语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首先必须明确,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一种传播信息的工具。不管采用何种语言进行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更好、更有效地传播知识。双语教学是用两种语言或两种工具进行学习与知识传播,因此,应区别于语言的学习,不能单纯地翻译课文、讲解词汇与句型。应当遵循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专业英文学习为辅的原则。但在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某些涉及专业知识的特殊英文表达方式等做相应的解释和归纳还是必要的。在双语教学中,不应单纯追求形式,硬性规定必须全英语(或其他第二语言)教学,或规定英语必须占教学语言的百分之多少。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随时调整双语教学时两种语言的应用比例。对于直观的、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可多用英语讲解,而对于那些复杂的、生涩难懂的知识则多用中文讲解,不因第二授课语言的引入而忽视母语的应用进而影响专业知识的传授效果。在使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常用的、简单的和容易接受的单词与句型解释说明专业知识点,以免因第二教学语言的引入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理解的困难。

3.2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历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教学有法,无定法。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课堂教学是教学方案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经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至少应做到“一准确”和“三清楚”,即传授的知识准确,层次清楚、口齿清楚和板书清楚。(1)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而且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英语水平,并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对教学内容有透彻的理解,教学中不致出现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2)层次清楚指授课时按照预定计划依次推出教学内容,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循序渐进。组织恰当的语言做好前后内容的衔接和不同内容的转折以及采取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编号等措施,有利于提高传授知识的层次性,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3)授课时口齿清楚才能达到通过语言传授知识的目的。讲述时注意语音语速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不仅可以使学生听得更加清楚,而且可以给予学生变化的听觉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4)板书清楚不仅有利于弥补教师讲述不清或学生听得不清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点。双语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运用各种电化教学手段,又不能忽视传统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TT课件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知识信息,包括与学科相关的研究前沿等补充资料,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同时还可以通过语音系统和动画课件等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英文的学习效果。但是,预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难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而且课件的制作也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将所有讲述的内容都放上去。所以,多媒体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板书的作用。传统板书内容在黑板上保留时间较长,重点、难点清楚,便于学生选择性记录。同时,板书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采用正板书与副板书相结合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板书的这种优势。板书内容可根据需要随时添加补充、擦除更改,更有利于强调和突出重要知识点,与课件内容互为补充,从而达到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不仅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名词繁多,而且还涉及众多复杂的代谢途径和调控方式,是生命科学领域中学习难度最大的学科之一。双语教学时,传统板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例如,对于学生而言某些比较生疏的专业词汇或知识点,用中文讲时需要板书辅助解释,用英文讲时更需要这种板书,以防学生因未听懂而给理解带来困难。

课堂教学除了注意上述几个基本事项外,还应有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学互动的教学过程和总结归纳性结尾。设计适当的开头方式,组织恰当的语言,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结合人类生产、生活中的相关事例引入教学内容是可以借鉴的方法之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语言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师生双边活动,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满堂灌,让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一堂课结束前应对本堂课讲授的内容作出小结,总结归纳重要的知识点,并结合讲课内容布置适当的练习题或思考题等。此外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要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进度的准备和能力。在课堂上,尽管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课前准备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方案,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许多新的情况,“打乱”事先制定的教学计划。例如,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互动时,对于同一问题,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与老师的不同,不同学生的理解可能不完全相同,而且还可能会引入许多相关问题并引发争论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掌控局面,确保课堂教学过程顺利推进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3.3 课堂教学中科研素材的应用

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科学研究实例进行讲授,能较好地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年轻而又发展迅速的科学。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具有励志作用的著名科学家和成功的科学研究事例,例如Watson和Click及其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推导与建立;我国的科学家团结协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质——胰岛素等[11,12]。此外,将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尤其是教师自己的科研经验和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既可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从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比国内教材改版更及时,但也不能在第一时间囊括本学科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技术等,这就需要教师经常阅读相关科研文献,及时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研究发展的动态前沿。双语教师如果能在相关领域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并能取得一定的科研经验和成果,那么,将其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为书本上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显得比较遥远,有些甚至还有点儿神秘和“高不可攀”,一旦让学生了解教师的科研工作及成果,并在课后邀请学生参观研究室,就会给学生一个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逐渐使学生形成“只要现在努力学习,打好基础,将来自己也能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所作为”的观念。

4 结束语

总之,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环节,而教师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且细致的工作,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牵涉到许多环节,需要教师从多个方面不断实践和探索,不仅要努力学习,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每一堂课的教学工作,做足课前准备,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完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淑锋,刘萧,谢维.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探索[J].医学教育,2004,(3):25-26.

[2]郭汉光.关于双语教学的对话[J].教育导刊,2003,(3):55-57.

[3]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01-08-28)[2013-02-20].http:///20030804/3088968.shtml.

[4]贺利芳,张刚,周围.关于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双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3):54-55.

[5]张庭廷,李 恩,刘慧君.生物化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的体会[J].生物学杂志,2008,25(1):69-71.

[6]武敬杰,许世彬, 赵新雅.影响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5):64-65.

[7]毛阿兰,胡建新.普通高校双语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分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92-194.

[8]王贤纯,陈平,曾雄智,等.高校双语教学的实施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68-69.

[9]王贤纯,陈平,王迎,等.生物化学双语教材建设的探讨[J].高师理科学刊,2012,32(1):101-103.

[10]王贤纯,陈平,王迎,等.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2):36-37.

第2篇

一、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课堂形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多媒体的使用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可见兴趣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而多媒体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以图像并茂、视听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欣赏到艳丽的色彩、感受到逼真的音响,并能集中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教学工具形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多媒体教学软件是由文本、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在一起,经过加工处理所形成的教学系统。由于可以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由单一刺激转向多种因素刺激,使学生多种感觉接受信息,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今科技技术普遍发展,学生与现代媒体的接触日益频繁,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了。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给传统的音乐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改变了过去教师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架钢琴”的上课模式。使音乐理论从抽象化到形象化、复杂化到简单化,从而让生硬的书本知识变为生动的教材,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富于趣味性。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技术的音频功能,可以随意快速的选取音乐作品的任意一个小节的任意一拍,还可以从选取任意一分钟的意一秒开始,每次播放的速度都不会有区别,并且电脑还可以根据教师的要求快速设置音乐,或者让影像中的某一段落反复播放,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唱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所教授曲目的内容简介、创作背景、实际演唱效果等做成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观看,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各种演唱形式的魅力,这样学习起来,必然情绪高涨,并且准确度高,接受起来也会比较快,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二泉映月》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二泉映月的图片,请学生边看图片边欣赏音乐,请他们谈一下听完音乐的感受。有学生说:“静静地听着那支曲子,我眼前尽是阿炳那瘦弱孤独的影子,他看不到一丝月光,更是没能捕捉到一滴泉水,但他向世间敞开的是音乐家的情怀,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那种诉说世间苍凉的美妙语言。他眼中似有两滴“泉水”映着初升的明月。”还有学生说:“只一曲《二泉映月》,我已感受到了人间最动人的音乐,那单纯的音色,缓慢悠扬的旋律,在冥冥中曲折流淌,我感觉到这不是在简单描绘月下泉水,而是从一颗该异常孤寂的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声音,这是包含了悲凉辛酸的音乐,我的心无法不随之颤抖,无法使心沉静。 ”

3、思维模式的转变对教学效率提高的体现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观念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起主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他们只能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这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艺术个性和艺术情感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艺术创造能力的开发不能得到发展。而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使知识传送的范围扩大了。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主导作用得到了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究者。学生不再依赖老师进行学习,教学资源也能得到合理使用,师生关系也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多媒体教学在初中音乐教学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方面出现的问题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是在计算机作为媒体基础上实现的,其核心特征是“辅助”,即辅助教师,而不是取代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人的意识忽略了只有“人”才具有思想这一原则,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就会与现代教育思想的人文精神相背离,就可能会产生教学实践的失败,以至于多媒体及网络多媒体的实用价值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如教师为了图方便省事,任何内容都制作成课件,把教材全部搬到屏幕上。造成了过分的依赖多分的依赖多媒体,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上课时,就在电脑前动动鼠标,不用弹琴、范唱。课件完全取代了老师。

2、有些教师过分的追求课件的外观,动感,把课件设计得色彩斑斓,对课件界面作过分的渲染;还有的教师在课件中过多的使用不必要的视频、音频材料。为了追求轻松的画面和音乐,游戏动画性质偏多,学生的兴奋中心易于完全转移到画面上去,致使学生常常只记住了画面有趣的形象!而不能引发对音乐内涵的注意与深层次思考。这样的教学,看起来热热闹闹, 事实上却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学生是大开眼界了,但学生的注意力被无用信息牵制,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运用多媒体应为音乐教学服务的教学规律,是不可取的。

3、客观环境的不合理产生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设备现状和设备布局不甚合理。很多学校将多媒体控制台布置于教室的一角,而教师为了演示多媒体课件又不得不使用固定在电脑上的鼠标,这就像无形的脚镣将教师禁锢在了多媒体控制台上。一些教师也缺乏主动站到台前来,活跃课堂气氛,与学生交流的意识。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合理使用

(一)深入学习多媒体,正确使用多媒体

1、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探究与建议

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音乐知识为主要载体,将音乐这门抽象艺术通过思维活动与视觉体验、听觉体验联系起来,来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内涵和情感。而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应用多媒体,掌握多媒体技术方面的技能,正确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我们音乐教学中的好帮手。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技术和音乐这门课程有效的整合。

2、对媒体资源的探究与设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正在飞速发展。而多媒体资源设备的投入,对多媒体教学起着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通过提高硬件的质量、改进软件的编制,从而促进现代教学媒体的提高与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当黑板和投影一起使用时,我们要保证黑板的光线不被投影遮住,如果多媒体的设备可以得到更大的提高,把么这个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又如移动设备的发展,可以解决惊愕间的存储及携带问题。因此,注重对多媒体设备的发展,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成熟化。

(二)视内容需要,合理使用多媒体

1、深入研究教学内容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要紧密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多媒体要始终围绕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始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因此在设计一节音乐课时,首先要认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使多媒体适时适度使用,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各个优势,发挥人机交互功能,是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最大的效果。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找准展示多媒体课件的最佳时机,即把多媒体的演示置于恰当的教学环节上,使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准确把握教学方法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把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多媒体虽然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但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比如在放映幻灯时,师生能及时交流感想进行讨论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可以一边了解学生的反应,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一边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逐步展示素材,组织教学活动。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结构时,要特别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要积极灵活地发动学生参与各项教学活动。

结语

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的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是主导者而不是多媒体,切莫让多媒体反客为主、喧宾夺主。教学多媒体只有实实在在的为音乐教学服务,才能为音乐教学创造出更好的环境,才能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不允许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多媒体上而离音乐越来越远的情况出现!这不是我们上音乐课的主要目的。

第3篇

摘要:标志设计不只是一个图案或文字的组合而已,它是依据企业的构成结构、行业类别、经营理念,并充分考虑标志接触的对象和应用环境,为企业设计的标准视觉符号,包含着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而且还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标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本文以笔者多年对“双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总结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些许经验。

关键词: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双堂教学模式;综合设计能力

一、引言

标志设计又称logo设计,是当代视觉传达设计中重要组成部分。标志设计不只是一个图案或文字的组合而已,它是依据企业的构成结构、行业类别、经营理念,并充分考虑标志接触的对象和应用环境,为企业设计的标准视觉符号,包含着企业的精神和文化内涵,代表着企业的形象,而且还是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标志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愈加凸显。本文以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余年的经验,谈一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二、当前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理念陈旧,重结果轻过程

笔者了解了多所高校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式,一般都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作业采用命题设计的方式,老师给出一个虚拟的标志设计题目,学生按要求完成标志设计作业。由于是虚拟的题目,学生们在设计之初无法进行设计的前期市场调查和研究,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导致设计的思路不明确,视野不全面,最终的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再加之很多老师过分的关心设计的结果而忽略设计的过程,导致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大量的抄袭别人的标志设计,表面上看作业做的很漂亮,但是这个设计是怎么来的?他的设计过程是怎样的?却没人过问。

(二)教学内容局限,重理论轻实践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量新技术的应用促使艺术设计行业处于不断的变化革新当中,企业对标志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较于市场的变化速度,高校标志设计教学内容的变化却要明显滞后。目前我们使用的各种标志设计教材里面,设计理论还都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状态,关于新技术的内容少之又少。教材的内容结构上也基本上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对于标志设计的实践和实训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及,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明显不合时代的需求。

(三)教学形式刻板,重课堂轻课外

受传统课程教学的影响,当下的标志设计教学依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每节课45分钟,学生规规矩矩的坐在教室里上课。当然这主要是受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学校的各种检查、考评等体制导致作为课堂主体的教师没有太多的自由发挥的余地。然而像标志设计这样的课程,课堂内教学显然无法满足需求,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课堂之外的教学才是标志设计学习的重要场所。

三、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双堂”教学模式探索

所谓“双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以教师的“教”为主,课外教学即“第二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主。“双堂”教学模式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课前准备阶段,通过“第二课堂”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任何课程的学习都应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标志设计课程的学习更应突出平时的点滴积累。大多数学生们在上标志设计课程之前,对标志设计的认识和积累几乎为零。笔者从事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十多年,做过很多次标志设计认识和积累的测试。课程的第一节课导入部分叫三个同学到黑板上来,要求分别画出中国移动、中国邮政和中国铁路的标志。这三个标志都是同学们十分熟悉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按理说应该能画出来,然而实际每次测试的结果都让人十分失望,几乎每次都是三个零分。这说明同学们对标志设计的基础很是薄弱,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标志印象模糊,更谈不上有较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因此,想要学好标志设计课程,光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需要多种途径开辟第二课堂来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例如,上课的第一天就给学生布置一个家庭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每天下载100个优秀标志图片,并认真分析和研究这些标志的内涵和特征。学生们对这个看似工作量很巨大的课后作业很头疼,其实完成起来并不难,因为现在互联网上的学习资源十分丰富,每天下载100个标志并非难事,难的是理解和掌握这100个标志。通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学生们对标志设计逐步会产生自己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堂外学习、在生活中学习的“第二课堂”学习习惯。

(二)课程教学阶段,“双堂施教”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课程作业设计两个部分,采用“双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论教学部分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教学来完成,课程作业设计部分则主要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完成。很多人认为标志设计就是巴掌大的一个图形,很容易就能搞定的。其实不然,标志设计看是简单,却非常考验一个人的ν夹瓮及傅淖酆仙杓颇芰Γ正因为标志小,所以它对造型和创意的难度要求更大。教材上关于标志设计的创意思路、设计方法多有介绍,但是这些创意思路、设计方法等要用到实处却不是难么简单的事。

做设计创意是一件让人十分头疼的事情,没有标准答案,创意灵感的激发不象做数学题一样水到渠成,所以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冥思苦想和画大量的草图。标志设计这个创作的过程仅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课后的“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条件,上网查阅参考资料,创意构思和绘制草图,作出一套有自己想法的标志设计作品来。是标志设计课程教学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即“第一课堂”主要是教师的“教”的过程,而这个课后的“第二课堂”创作作品则主要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学”的过程,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堂教学”相结合,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三)课后考核阶段,“双项考核”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标准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仅仅依靠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就要求学生掌握标志设计的技能是不现实的,我们考核的目标不能局限于一个课程作业的好坏,而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学生对标志设计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的掌握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以往的标志设计课程考核只注重设计作业的结果的优劣,不是很全面。“双项考核”采用标志设计作业考核加课外设计过程考核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善就可以了。教学改革要从教学理念入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对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手段等全方面进行改革,才能取得改革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胡蓉.工作室模式下标志设计教学改革初探[J].装饰,2012(10).

[2]梁玲琳.艺术设计专业第二课堂构建与实践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07).

第4篇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需求,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面向未来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双语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我校作为台州市内唯一一所地方性本科本文由收集整理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提高地方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采取了积极、稳妥、有序的措施推动双语教学。

一、渐进式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选择适宜的双语教学模式对双语互动课堂的构建至关重要。作者认为地方性本科院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渐进式双语教学(保留式mainte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过渡式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沉浸式immersion program)

1.保留式教学模式在双语互动课堂中的运用

在互动课堂教学初期阶段,采用保留式双语教学模式,即主要以汉语授课为主,英文板书,突出英文专业词汇。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英文和中文夹杂的方式回答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课前演讲、专题讨论、辩论赛等来达到英语的渗透,不断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

2.过渡式教学模式在双语互动课堂中的运用

随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增强,教师进而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在讲解专业知识过程中交替使用中英文,同时注重采用互动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双人互动、小组互动、组际互动、大班研讨等方式。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基本达到灵活运用英语表达国贸专业知识的能力。

3.沉浸式教学模式在双语互动课堂中的运用

当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提高时,可逐渐过渡到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即全英文授课,这是双语教学的最高层面,也是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最终归宿。[1]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大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和认识,思维的进行必须依赖语言工具,汉语和英语分属两种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英语为主注重组织多种课堂活动,例如,外贸情境课堂模拟、重点专业知识的讲解、相关前沿知识的介绍以及课堂上的师生讨论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营造英语的语言环境,逐步使学生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思考,逐步达到使学生具备英语思维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的培养与激励

1.我校国贸专业本科学生现状

我校经贸管理学院自2003年成立至今,始终坚持 “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高教性”的办学定位,致力于培养“专业的人、文化的人、世界的人”。双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互动性双语课堂的构建是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的,因此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需要学生具有各方面素质和技能,如积极发言的勇气、流畅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等。[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现状是专业课和外语教学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往往是单一型的,即懂专业知识的英语能力不强而英语水平高的专业知识又欠缺,国贸专业的情况也是如此。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局限于如何通过各种考试,结果是许多学生往往能通过四、六级考试却看不懂专业文章,引进的原版英文教材无法很好地消化,这就使部分学生学习自信心受挫,而无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这样一来双语教学效果就难以保证。

2.构建互动性双语课堂对教学对象的积极影响

构建互动性双语课堂对学生的意义在于:第一、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沟通的平台,在双语互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容易建立起一种轻松、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使双方感到自然、放松;第二、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热情,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等,许多原来害怕在课堂上用英语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双语互动课堂中克服了心理障碍,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应付变为积极参与;第三、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与学生阅读外文专业文献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英语来思考和解答问题,了解和掌握国际经济贸易的最新动态,从而培养出既懂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又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外贸实际工作的、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双语教材的选择与运用

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目前开设的双语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务谈判与国际贸易实务。贸易实务、函电与谈判课程教材涉及大量的英语,且实践操作性强。此类课程课堂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英语的使用,适应英语环境,快速帮助学生就业后独立运作此类业务。因此,作者认为这类课程选择教材没必要紧盯住外文原版教材,只要教材能够展现出实践操作所需要的英文知识就可以了。相较于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偏向基本理论,在选择教材时应以国外原版教材为主,这门课主要阐述的理论知识没有国界之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基本原则,值得学生学习掌握。另外,教材的选择也应考虑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英语水平、适应能力及专业素养等。[3]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1.我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现状

在我校国贸专业师资队伍中,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较少,地方院校中青年骨干教师相对缺乏。很多专业教师自从进入学校后就一直没有机会参加强化外语的培训,在英语能力表达、双语教学方式及教学经验的积累等方面都有欠缺,特别是课堂上使用英语能力有限,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无法熟练运用英语与学生充分进行各种自由讨论和交流,这样大大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对互动性双语课堂建设有一定影响。

2.加强我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双语教学能力的措施

作者认为,提高我校国贸专业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有以下途径。第一、鼓励或派遣出国留学,即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鼓励或派遣双语教师去国外名校的国贸专业进行单科学习和进修,既能提高他们的专业课教学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英语教学能力;第二、每年聘请外籍教师和专家来校进行长短期讲学,并对我校专业课教师进行培训;第三、强化双语教学研究和实践,将其列为教学改革重点资助项目,对推行双语教学的教师以教学改革立项方式给予经费资助。另外,引进高素质的双语教学人才,以提高总体双语教学水平。

五、互动性双语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有效的双语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是互动性双语课堂顺利开展的保障。我校现有的教学质量学生网络评价系统发展较完善,可以在此基础上建立双语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可从课堂教学内容组织(英语授课比例)、教材的实用性和立体性、教师授课态度、学生学习态度、教学效果、学生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当然,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领导的支持及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另外,通过本专业领导听课、校督导团评课等方式,也可推动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5篇

【关键词】岗位式教学体系

据历年的社会人才需求信息反映,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始终居于前列,但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较低,高居榜首的岗位需求量和较低的录取率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毕业生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动手能力不强,一些基本业务难以开展,自主思维能力弱,无法适应营销岗位的快节奏和多变化。现行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显然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要。

一、现有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 模式化的理论教学。无论是传统的案例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还是改良后的项目教学,工作任务教学都存在一个显著缺陷,即学生难以透彻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为记住知识点而学习,为完成教师假设的特定任务而学习,却不确定自己将来会面临到何种真实的场景和问题,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2. 薄弱的实训实践。校内实训基本属于走过场,有场所有设备却没有灵魂,实体类由于学生的轮流实训而难以进行持续有效经营,软件类的更是模拟成分居多,真实性弱。校外实践受制于时间和教学计划,无法按照行业企业的淡旺季,根据生产和销售计划进行,学生接触不到核心技能。

3. 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完全无法衔接,学生需要重新解构所学的知识,这种全新的排列组合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往往有什么都没学到的困惑,这种疑虑就来自于理论体系与实践操作流程的不符。

在这些问题当中,首当其冲的是课堂教学的缺陷,我们往往认为课堂教学即是理论教学,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才是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就应该交给企业,老师只负责在教室里的理论讲解。实际上,这正是造成理论与实际脱钩的重要原因,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理论以够用为宜,重点要放在实训实践上,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大幅缩减课堂学习时间,而是要求我们应当创新出一种适宜高职院校学生,且不受制于实训实践条件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体系沿用了市场调研分析——消费者分析——4P策略的结构,虽然在每一门课程中应用了项目法或是任务导向教学,却还是无法将这样的理论体系对应在实际工作中,学生仍然面临着重构知识点,将之恰当的运用到相应的工作情境中去的难题,这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制约了课堂学习的效果。

二、岗位式教学体系的作用

岗位式教学体系应当能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各项技能穿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以一种简单易懂,甚至是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轻易参与进来;应当能解决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将学生就业岗位的常见工作任务落地到直观、清晰、生动的场景,以某种逻辑体系串联起来,例如职位的不同,行业的差异等。这种体系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一个个的项目或任务,因为有的项目和任务是在课堂中难以模拟的,也不拘泥于特定的实训场所和设备,因为并不是每一个学校都能做到标准化的实训;这种体系应当用最小的代价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感知、体验到真实职场的工作情形,了解各种环境下可能遭遇怎样的困境,学会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这些困境,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的创新和拓展。

岗位式教学体系的开发能够帮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不同岗位,不同行业,不同职位,不同环境下的工作内容和流程,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牵涉的各方力量,学会如何进行整体全局思维,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将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到问题情境中,产生为了要解决问题而去自发学习理论的效果。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双师型师资建设始终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在企业挂职锻炼,即便是在企业工作,时间也比较短,难以接触到核心的内容。岗位式的教学体系可将企业的很多材料带进校园,从而解决教师难以了解企业实际运营工作的难题。

三、岗位式教学体系的设计

岗位式教学体系按照学生就业岗位的级别递进,由低至高的划定每一个岗位的工作情境,归纳每一个岗位的疑难问题,同时在每一个级别的岗位中按照典型部门、行业的不同设置若干平行工作情境。做到岗位的进阶设置合理,所需技巧逐步递进,思维逐渐开阔和完整;岗位内的平行工作情境设置具有代表性,能涵盖学生就业的主流部门与行业,便于学生举一反三,锻炼主动思考能力。

四、岗位式教学体系的建立

岗位式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进行大量的调研准备工作,搜集丰富真实的企业第一手材料,具体工作有:1.选择具有行业代表意义的企业进行调研,归纳整理出学生就业的典型部门,工作的典型岗位,并将岗位按照高低级别形成适当的阶梯。2.将企业岗位的日常工作归纳整理为若干个真实情境。3.归纳整理每个工作情境下所涉及到的相关资料及技巧点。4.归纳整理每个工作情境下可能出现的典型问题及解决思路。5.形成岗位式教学体系

在确定典型部门后,可以选取典型行业作为课程载体,通过分解工作任务,熟悉工作材料,了解工作可能遇到的问题来全面掌握特定部门特定职位的日常工作内容,而后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推及到其他行业,最终实现主动思考,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以营销部门的工作为例,学生在第一学年需要学习初入职作为业务代表的相关工作内容和技巧,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来进行教学设计:选取一个典型行业,例如家电行业,分解家电行业营销部门业务代表的各项工作任务,整理所涉及的工作材料,提炼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以此为模板,每个典型部门的初、中、高级岗位都需要经过整理出各自的核心任务、分解任务、工作材料和工作问题,并做好其中重复知识点的修正与完善,最终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第6篇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教育主要实施者的教师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业务学习,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在我国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低频电子线路课程都是非电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工业、农业、建筑、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新器件不断涌现,为了让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具有较好的创造力和学习力,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知识经济时代对技术人才的需要。该文针对高职院校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比较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改革措施。

1 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现状

1.1 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首先教学内容适应性太差,教师所采用的教材与大纲是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的,现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却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有些内容还不够完善,甚至存在一些漏洞,跟不上形势,缺乏实用性,不利于知识的前后衔接,导致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其次是教学方法太落后,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低频电子线路教学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学生则作为讲授的对象,过分强调规律与结论,教学方法缺乏创新,上课就像背课文一样,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使学生几乎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思维闭塞,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即处于一种人云亦云状态,严重封锁了学生的创造性、限制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再次是教学设备陈旧,很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和仪器不能及时得到更新,有很多内容甚至没有配套设备,使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和锻炼的机会。存在理论与实践不同步的问题,有些理论知识学完半年了,学生还没有得到实践,等到安排实践时,学生早已忘记了所学理论知识,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基础不牢,不喜欢学习理论知识,自主学习的意识非常差,上课时只要一提到与数学相关的推导,学生就感到困难,失去学习的兴趣。即便是上课听讲认真的学生也只是机械地按照教师的解题方法照搬,如果稍加改变,则变得束手无策。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在不理解知识的情况下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另外,该门课程所针对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偏机械专业方面,还有一些是高考文科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基本上没有电的基础,而且该门课程课时不多、后续相关的电类课程很少,使得学生有一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感觉,也不明白到底学习这门课程对他们的专业课会有什么帮助,因此无法形成一个电的学习体系,学习效率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虽然教师在备课及讲课方面很努力很认真,但学生仍然是茫茫然不知所云,并没有理解该门课程的真正意义,活学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仅仅是掌握了几道题的解题方法,对于综合性分析束手无策,最终导致学生与老师都很无奈,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1.3 考核评价方式僵化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均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只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却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考核,很多高职院校还把学生考试成绩的通过率和学生的评教作为教师的评优条件,为了提高通过率和获得较高的评教成绩,教师难免会重点讲解考试内容,在期末考试时画重点,这样无形之中滋生了学生的惰性,使考核评价变质。有些学校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体系,虽然相比于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评价体系来说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促进了师生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但在实际的执行中,缺乏统一的衡量标准,形式上流于随便。例如对于不善于表达或经常会有奇思妙想的学生有可能平时成绩不高,这样就会挫伤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造成不公平。

2 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体现出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专业的特色。以易学、易理解为基础,以够用、能用为原则,以科学性和先进性为根本。

首先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差、学习兴致不高的特点,因此在选取教学内容时要避免全而难,而是采取精而易,去除那些繁杂的理论推导,增加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的成分,内容上密切贴近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低频电子线路课程是针对工科所有专业的,但是各专业对该课程讲授的内容及广度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例如焊接专业的学生对电源方面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对电机方面的知识是要求就比较少,而数控专业的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要求恰恰相反,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各专业的不同需求,真正地做到为社会需求服务,必须研究各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及时改革教学内容。

再次由于现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非常快速,使得高职院校所使用低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材存在滞后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精选教材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一本教材用到底的现象。那么如何改革呢?该文认为,应该打破现有的系部教研活动,增设课程教研活动,通过课程教研活动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改革和优化课程内容,削减课程中的陈旧知识,增添新的信息,并对一些内容进行适当地延伸和更新。必要时可以请企业专家或者兄弟院校教师参加本校的课程教研活动,一同制定出适合高职学生的需求、满足社会需要的校内教材。

2.2 教学理念改革

陈旧落后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老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如果不进行改革,则会使低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处于一种掩耳盗铃状态。

1、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到大三才进行毕业设计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完一年级的课程后,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企业锻炼,大二开学后就将毕业设计题目发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企业锻炼的经历来提前决定自己的毕业研究方向,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变单一的接受型、被动学习型向合作互动型、探究型发展。课堂教学不一定非局限于教室,也不必将理论和实习严格区分,可以将一堂课搬到现场去讲解,在现场向学生进行理论讲解和实际电路连接操作,使得学生边学边练,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知识。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电视录像片、电子教案、实践教学光盘、模拟软件、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

2、加强师生的培养

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及时补充新鲜知识,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同时学校应积极与企业接触,聘请企业资深员工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即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师制”教学,或者将学校教师定期送到企业去培训,将其培养成“双师型”教师。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雷恩?吉尔森说:“一个人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当他未来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赖于这份工作时。”高职生大多在校期间对自己的职业并没有规划,等真到就业时表现出慌乱。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就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责任心、团队意识、诚信、爱岗敬业等。

2.3 改革评价体系

改变期末试卷高于60分就是及格而低于60分就是不及格的评价标准,采取不以某一个分数作为及格判断线,而是制定一个通过率,达到通过率的学生就意味着终结性考核可以及格,这样会使学生有压力感,会努力学习保证自己不落后。但是终结性考核及格不代表最后及格,要将形成性评价体系与终结性评价体系有效结合,避免学生考前靠突击就可以过关的局面,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终结性评价占40%,平时占30%,综合占30%,形成性评价要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例如可包含电子元器件的判别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电路测试及分析与制作等综合技能。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而不是靠突击复习就可过关,全面反映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第7篇

一、规范教师行为方面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规章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广大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 “八不准”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每学年开展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选优秀教师、师德先进工作者,积极营造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良好风尚。

2、学校制定了教师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的基本要求,教师基本上能按要求进行备课、上课、听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考核评价。学校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校本培训方案主题进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听课节数能达到规定的要求。

3、加强对教师的管理,严禁教师对学生实行有偿家教、有偿补课,教师也不得组织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对有偿家教及统一征订教辅材料的教师,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予以处理,年度考核直接定为基本合格或不合格。

二、规范教学行为方面

1. 我联区各校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按照国家、省课程计划的规定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不延长学生上课时间,不擅自停上美术、音乐、体育课或调课,不提前结束新课。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的不同,运用恰当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加强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认真落实 “四统一”即:教学进度与教学计划统一,授课内容与课程标准统一,同年级内容评价标准统一,年级体育考核在校长批准下的统一。

3.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作息时间。我联区每周上课5天, 每节课上课时间为40分钟。小学早晨学生7:50 进教室,8点正式上课,每日学生在校用于教学活动的时间,不超过6小时;初中早上7:30到校,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组织安排好学生的每日大课间操活动,给学生充足的阳光体育活动时间。严格执行节假日放假通知。

4.严格控制作业量。我联区一、二年级原则上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量不超过1小时。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教师能根据课改的要求,精选作业内容,不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学生作业量基本上适中。

5.严格规范日常考试。我联区未组织参加没经区教体局批准的各种考试、竞赛、考级等活动,对平时的检测也予以规范,严禁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及按成绩排列名次,更不得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等。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

三、规范学校安全方面

1、根据《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规章和文件,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管理制度和“一岗双责”责任制度,同时制定了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层层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状,确保广大师生校园内的安全。

2、我联区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安全教育,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到目前我联区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3、安全工作领导组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围环境的整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4、贯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增强学生健康卫生意识,增加学生健康卫生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5、开展学生常见病及流行性的传染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同时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规范收费、教材管理方面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各项政策,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等所需的合理支出从公用经费中开支,已停止收取住宿费,除教育、物价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外,不再收取其它费用。

2、实行收费公示制度,做到收支两条线。学校未设立小金库和账外账。

3、贯彻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了学校经费收支、资金管理制度,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支出。同时加强财务控制与监督,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积极做好校务公开工作。

第8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校企合作;培养

20余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逐渐构建了自己较具特点的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追求,但其基本价值取向仍徘徊在我国传统教育那种“功利性实用教育”的阴影中,依然没走出现代中国文化中“把有限的价值当作人生的终极价值”的误区。有必要进一步从能力本位层面探讨和思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一、能力本位的基本理念

高职教育从它肇始和发端就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就面临着如何嬗变转型并脱胎换骨的苦苦思考与探求。在名校林立、社会疑虑、自身嬗变的艰难历程中,逐渐以一种更接近社会需求,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亲和力,步人教育的中心舞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

毫无疑问,高等职业教育是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当劳动者素质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瓶颈时,传统大学教育中那种以“知识本位”为代表的办学理念以及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日益显露出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茫然和无所适从。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趋多元化,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能力本位”的提出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以学科或以知识为本位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反思与叛逆。这一反叛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人们在界定“能力本位”这一理念时,却模糊了它的内涵与外延,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这无疑是一种误解与偏颇,它无异于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职业工具,其结果很可能将自身引入歧途。

不可否认,面对现代经济生活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倡导发展学生能力,但这种能力绝不是某种职业技能或就业能力的拓展与架构,这种能力就其内涵与外延讲,应该体现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体现在目标追求上,它强调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质却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即20世纪80年代德国企业界倡导的“关键能力”,如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如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方式的变革等。

第二,体现在人才规格上,它虽然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培养,张扬的却是“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强调的“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将其解释为“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四个要素。这一人才规格在教育实践中,可以分解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虽是核心,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容其他四种素质,更不能把能力素质理解为“能力”的全部。

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把握,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中的一种觉醒.而且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的一种自然回归。正是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魅力所在。

二、实施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

(一)构建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学会学习(1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1earning to do)、学会共处 (1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1earning to be)。立足于学习的学习,通过具体的学习情景、工程环境,明确如何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锻炼在实际工作中的成事能力,如何在学习、做事过程中与他人相处、协作,如何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教会学生努力获得具有普遍与持久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思考习惯,将这一理念一言以蔽之。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知识的“四种类型”,亦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视角:事实知识(know- What)、原理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 How)、人力知识(know-Who)、前两类知识可概括为明确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后二类知识可概括为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要着眼于默会知识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将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信念、良知、责任等个人品格,融进知识的掌握中。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掌握明确知识;要知其能,知其所以能,这就是掌握默会知识。

素质教育的四个要素,已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规格:政治理论、道德修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职学生的培养,学校坚持“上好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选修课及工程技术应用训练,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简而言之:“确立主攻,丰满两翼,激活两脑”。以期改变两种现象:一是“狭窄于技术”的教育(narrowly technical),工科学生不懂成本,不懂经营管理,缺乏人文修养;二是“技术上狭窄”的教育(technically narrow),工科学生过份的专门化,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不懂冷加工,学冷加工的不懂热加工。

2.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总体地说,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宽窄并举,课程体系根据技术人才规格即时构建.教学内容根据必须够用合理配置,教学方式根据就业方向产学合作,教学管理根据培养需要柔性管理工具体而言,培养方案按以下原则制定:

少学时,多模块。严格控制和压缩课内总学时数,实施模块式教学,尤其要设计好实训模块.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得到个性发展。

短课时,长控制。一般课程实行短课时.以 36-54课时为宜,形成系列目标控制课程,并实施结果控制,教学要求不仅在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中达到。与此相配套.教师辅导、图书馆、计算机房、语音室、基础实验室要全天侯开放服务。

少封闭,多开放。在教学方法上,以“人—人交互”为主要渠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人—人交互”不局限在课堂上,而是通过实训、课题、案例等途径,将知识、技能的教学活动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种情景中。

多形式,高技术。在教学手段上,以“人—机交互”为辅助方法,最大限度地增加单位教学时间的信息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能力本位(简称CBE/T)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广泛吸收多种课程观的长处,结合社会、企业、职业、学生等因素的动态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取向。能力本位课程模式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企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和界定课程的依据.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按能力需求精减课程内容。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淡化公共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重新整合课程。建立新的质量评价体系,改革考试、考核方法。新课程体系以岗位需要为考试、考核内容,包括综合素质和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能力。评价体系由若干模块组成.例如,在技能考核上,结合国家职业工种技能鉴定的教学要求,确定某一专业的技能考核内容.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在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上,新课程体系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部分课程到企业去完成。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部分课程到实验、实训基地完成,学习环境模拟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走产学合作的道路。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强调以能力作为课程开发的中心.以能力为主线设计课程。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服务的,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能力本位课程也有其不足:它的能力分析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是难以进行分析的,而且在当今社会,以胜任一种工作岗位为要求的课程开发,很难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受到限制;同时,这种课程模式的知识体系比较零碎,不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它对师资水平要求较高,所需投入大。

(二)校企结合、协同发展

1.共同确定人才知识能力结构,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具有以下特点:知识和能力的涉及面相对集中;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协同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要求较高;经验和经历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特别重要,工艺流程的革新、加工方法的创造、管理形式的变革等都需要在技术应用领域内创新和开拓的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应在企业的指导下.在市场调查及预测的基础上,以主干技术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多学科综合化,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多元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与此相适应,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的平台。教师要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践企业,科研服务对象,教师每三年必须到企业锻炼1—3个月,并作为聘任的条件之一;教师分配条例规定,骨干教授、骨干教师必须有企业带教任务工作量,与企业合作的科研项目。

2.共同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应用电子专业教学改革中,在确定“10大综合能力模块,20种能力要素”的基础上,借鉴“核心阶梯课程模式”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开展“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产学结合安排方式上,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到学院的实习基地顶岗实践。低年级采取“并行式”(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学校实训中心进行工作实践);高年级采取“交替式”(即全日制学习与全日制工作学期交替)。做到“四个结合”,即教学和产业结合;学校和企业结合;顶岗劳动和学习结合;产学研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打破原“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课程安排上,学生人校后就进入基地,半天学习半天参与生产管理,学生顶岗实践时按照“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学生管理、教师指导、阶段考核、联产计分(酬)”的24字方法进行管理,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提高,从而培养出品德好、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能赚钱、勇创业的应用型高等技术人才。

3.建立“1十X”多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高职学历证书内含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毕业证书,而且要在学校课程学习和实际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获取多种职业证书,以提高自己的就业实力。一证书与多证书的关系是:职业技能导引高职教育,高职教育推进职业技能。特别要重视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以及高新技术的含量,通过行业协会,将注册制度、认证制度的标准揉合进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纳入队伍结构,企业职业讲座纳入教学计划,企业职业环境纳入教学环境。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基本经验:老师教的具体知识不久就会被忘却,但是经过训练后能力的提高是抹不掉的.甚至哈佛大学都提出,学校应有这样的水平训练。

4.建立科学的、切合高职教育实际、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与企业建立质量双保制度,即学校与企业明确各自在合作质量保障中的职责分工,学校对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监控,加强对教学计划的执行、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训秩序的维护等教学基本环节的督查,而企业对人才质量实施目标评价,加强对学生在预就业或实习期间的能力考核和培养。评价过程特别注重行业标准的权重,把教育内部评价和企业、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忠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4年8月(下).

[2]院合宽.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2年5月第7卷,

[3]刘玉山,王永顺.关于“两课”实践的总结与思考[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2月.

[4]张建.人性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年4月.

[5]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