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能源经济管理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煤炭经济 学科体系
新时期下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和运用性的学科体系之一。在学科的体系建构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借鉴和吸引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是构建现代化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关键。也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仅仅能够有利于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中的发展理论提供现实依据,也能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综合性学科研究人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好煤炭经济学科的内涵和体系,才能真正探索和构建起新时期下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
1、我国煤炭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新问题
1.1、煤炭产业发展面临生态环境上的制约
目前,我国很多的煤炭企业受到经济利益的趋势,造成我国很多的煤炭开采区面临着生态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是由于我国煤炭行业的无序竞争和资源使用过度等方面的问题,煤炭开采和销售过程中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就日益严重。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煤炭产业的生产和管理水平都比较低下,特别是与国外先进的煤炭生产大国相比,我国煤炭行业在整体上的技术水平都是比较低的,另外,行业内部上的规模等级也是不一样的,煤炭产业链也相对来说也是非常短,产品结构上也都存在不完善等问题,煤炭综合利用率也是很低,环境污染也很严重,这些问题都是新时期下我国煤炭企业所面临生态制约问题。
1.2、煤炭企业的发展遭遇到瓶颈
当前我国很多的煤炭开采区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一些企业的管理思路和发展趋势也正在经历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一方面,我国煤炭行业也正在努力找寻能够改善自身管理的措施,但是需要企业付出更大的管理成本的压力。在另外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能源产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我国煤炭企业管理思路必须要能够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和世界接轨。在市场经济剧烈变化的今天,很多的企业并没有转变和适应的时间,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煤炭企业管理体制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导致我国直接表现在煤炭企业之间竞争呈现出无序性和管理混乱以及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
1.3、煤电价格之间呈现出能源矛盾
从上个世纪开始,“煤”和“电”之间的竞争就一直没有停止。如果煤炭企业领导者只是看到当前煤电之间的竞争的表象,那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煤炭价格是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但是电的价格却是并没有放开。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在这里就很容易得到体现,一方面使得我国能源领域当中的均衡发展水平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善,甚至可以说对我国煤炭企业的销售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同时,它对于今后煤炭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煤电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两者之间以某种方式爆发出来,这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的能源基础,给整个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2、煤炭经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定位研究
想要在新时期下构建起煤炭管理学科体系,就要能准确分析经济管理学科的定位性;
2.1、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基本原则定位
从共性上看,煤炭经济管理学科是属于经济管理学的体系范畴,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活动的合理组织与调节以及规律方法的。同时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又要能够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能够反映和指导相关的煤炭经济管理。作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这不仅要能够注重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能够兼顾新时期下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规律方法研究。所以,在从共性的原则上,必须要能够突出本学科的优势特点,突显出适应性和可行性原则,另外还要能够兼顾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发展要求,并且要能够讲求学科的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其他学科的协调性。
2.2、对于研究视角的定位分析
从上面的问题分析和推动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要促使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要能够从提升煤炭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促进我国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上出发,能够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为基本点,能够建立起煤炭的储存、开挖到生产、销售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体系。
2.3、对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内涵和研究对象的定位
在对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体系中,要对学科的内涵和研究对象进行正确定位。在内涵和研究对象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提高现代煤炭经济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能够充分吸引经济学、管理学以及生态学和其他的自然学科作为研究的对象,并合理地借鉴系统论和计算机与信息管理等方法加以融合的一门学科体系。这样通过探寻煤炭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能够要求科学的管理来指导现代煤炭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的高效运行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新时期下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战略构建
3.1、以人为本,加强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在现代化的煤炭经济管理中,首先就是要能够构建起一支具备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在我国的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研究的领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分散,在煤炭经济管理知识的相互融合以及相互借鉴方面还是有待提高和改进,所以,我们必须要能够有目的、有步骤、有意识的分层次培养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同时也是学科建设上水平提高的关键所在。要能够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同时注重对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能力以及系统创新能力,关注一些前沿学科的敏锐洞察力和判断力。要能积极引进一批具有高素质、业务能力强、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新时期下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并且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能够稳定学科研究队伍,从而可以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并且能够建构起具有合理性知识结构和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要想建立现代化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就必须要能够加紧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目前,我国现代化的煤炭产业现在还是面临很大的矛盾,这就是要能够将现代煤炭生产经营由单一注重产能和效益并重发展,而现代的煤炭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态势,在传统的煤炭产业和现代煤炭发展矛盾突出,所以就必须要能够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并重视和加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现代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推动我国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下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必须要能够紧密关注学科发展动向,从而能够为其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并增加市场经济知识、现代煤炭国际贸易知识和现代化煤炭企业管理知识,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学科交流平台。培养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高端人才。
4、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基础上,以煤炭产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简要地探讨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想,在对现代化的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定位和研究工作中,逐步探寻着对于今后我国煤炭企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建设,只有加紧培养现代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强构建学术科研队伍,才能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学科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推动我国新时期下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学科之间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贵州;煤炭产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167-02
一、贵州煤炭产业结构现状
煤炭是贵州省的主体能源。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煤炭产业结构制约了贵州煤炭产业的发展。一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煤矿数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安全问题严重。地方小矿原煤产量占全省煤炭产量70%以上。二是煤炭资源回采率较低、资源综合利用率较低。小煤矿煤炭资源回采率还不到60%,影响了全省资源回采率的提高。三是产业结构单一,技术水平低。四是煤炭运输综合体系尚未建立,运输形式单一。“十五”以来,经过矿业秩序整顿,贵州省小煤矿泛滥的局势力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整个煤炭产业仍然处于煤矿数量偏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的状况。因此,调整煤炭产业结构成为贵州煤炭产业规划的重要任务。人才、技术引进、交通、传统政绩观以及企业退出壁垒成为贵州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阻碍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二、贵州煤炭产业优化的重点
贵州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以可持续为根本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实施一系列有效的资产重组与大规模整合,促使整个煤炭产业由单一向多元,由低效向高效,由低质量向高质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方向转变。
1.进一步加快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工作,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指导地方兼并重组规划工作,鼓励和引导大中小型煤矿企业积极参与,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继续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对有条件的小型煤矿加快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全省煤矿的整体水平。
2.优化组织结构,实施专业化重组,按照产业产品相同、工作岗位性质相近原则,对企业的产品、流程、技术、人员和资产等进行重组,按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进行经营和管理,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与国际接轨的组织形式。
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以洁净煤技术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产业,建立一种具有多品种、多层次高效率、洁净化特点的煤炭产业生产模式,形成具有多样化、清洁高效的能源产品系列以及由新装备、新技术、新工艺系列装备的产业格局,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市场优势。完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实体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立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提高研发费用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
三、煤炭产业优化中的主要制约
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配套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人才,以及需要各企业自身和各级政府的积极配合。然而,以贵州煤炭产业现有的资金、技术、人才、交通状况,还很难以支撑如此宏大的系统结构调整,同时面临着传统的政绩观和企业退出壁垒的阻碍。
1.传统的政绩观的制约。传统的以GDP增长速度为核心的政绩观及干部政绩考核制度,致使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目标和逻辑思维下,盲目攀比速度、追求地方经济利益、攀比“政绩”。国家对资源所有权在经济方面的唯一体现,就是征收资源税,然而中国的税制规定煤炭资源税归地方所有。不论谁办煤矿,其煤炭资源税全归地方,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煤矿是多多益善了。贵州煤炭资源丰富,是南方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调出省,其煤炭资源税收对省内各地方政府贡献巨大,在各地的GDP增长比重中居支柱地位。地方政府为本地经济和财政的考虑,不愿意关闭当地煤矿,无论从税收还是从增加当地经济收入考虑,都会放任煤炭的过度开采,出台各种优惠政策,招商引资扩大税源,造成重复建设。而对于规模规模是否经济、是否有竞争力、是否对资源造成破坏却关注很少。
2.企业退出壁垒的制约。贵州煤炭产业的调整过程中,退出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退出壁垒。一是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一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他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沉没成本)太高,加上信息的不完全,资源配置的效率将很差。二是劳动力资源的专用性也很强。操作工人从事其他产业的难度也很大。煤矿用人多但效率低,企业退出造成的职工安置压力非常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制并未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失业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都很不健全。出于社会稳定的考虑,政府在没有妥善安置职工的办法之前,是会阻止企业的退出。
3.人才制约。煤炭企业的人才资源缺乏和职工整体素质偏低,已成为贵州煤炭产业结构优化的一个瓶颈。煤炭产业的技术升级与技术改造需要强有力的专业人才队伍做支撑,但从全省煤炭企业人才现状来看,矿业专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依据全省现有煤矿的数量和规模,应有专业技术人才1万人左右,而目前仅有2 000多人,缺口高达约8 000人。在贵州高校毕生就业洽谈会上,连续几年出现各大煤矿入校揽才难以如愿,煤炭企业空手而归的现象。目前贵州煤炭企业现有人才专业背景单一,与多种经营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存在着矛盾。根据目前煤炭企业所需人才的调查显示,现在煤矿企业所需主要人才,普通机电类专业的占96%,煤矿专用机电专业的占54%,综合装备专业的占89%,地测专业占12%,安全管理占43%,计算机、通信专业占23%,金融、管理经济类专业占26%;此外,煤炭企业也急需建筑、人力资源、涉外经济等专业的人员。煤炭产业迫切要求引入综合素质人才与贵州煤炭企业现有的人才储备的专业结构十分不对称,其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结构性矛盾。
4.清洁高效技术引入制约。洁净技术在发展初期往往风险很大,基本都靠国家投入。而在国外除极少项目是国家投入外,大部分是民间资本投入。贵州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洁净煤技术的采用,但由于很多煤炭企业力量较弱,对一些高投入的项目只能放弃。先进燃煤技术一次性投资大,成本太高,在投入初期不利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全省存在着大量高能耗高污染落后的产能,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环境成本比较低,落后产能不一定不经济,有时经济性可能会不错,要替代这些落后产能非常不容易。
5.运输瓶颈的制约中国的西南地区属于资源输出区,货物运输需求量很大。贵州地处西南交通枢纽,不仅要承担本省繁重的运输任务,同时还有承受四川、重庆、云南等省市物资运输通道的义务。运力紧张造成省内运煤通道不畅,以运定产的现象普遍存在。煤炭属大宗运输物资,对运力的要求十分巨大。尽管有关部门对贵州电煤运输公路进行了规划,但由于资金筹集困难,运煤公路的建设已经滞后。同时,一些已经投入运营的道路由于载荷过大,加上养护没有及时跟上,路况极差。随着电厂陆续建成投产,电煤需要量的逐渐增加,运输紧张形势日趋严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耗时长、费用高、运输难问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贵州煤炭生产和运输的瓶颈,严重影响煤炭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
1.政府要改变片面追求GDP的倾向,改变片面追求财政税收的倾向,把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摆在更重要的位置,促进贵州省煤炭产业结构优化。倡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追求政绩的根本目的,尽快出台新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摈弃传统的GDP政绩观,充分体现正确的政绩观。要有效杜绝地方政府为了追 求政绩而不计成本和代价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不良现象,就应该将政绩成本纳入新的干部考核制度中。
2.企业在进行结构调整、重组改制中利用内部的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改制创办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法人经济实体,采取多种渠道分流安置企业富余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既能够有力推进企业结构调整,完善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的机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需要做强做大的主业方向上,改善企业的资源配置结构,又可以有效利用存量资产,通过改制企业的发展分流安置富余的煤炭工人。
3.改革用人机制,加大引才力度,建立一支比较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健全引才的激励机制,给予良好的待遇和事业的支持,全方位加强引才的力度和实效。建立动态的企业人才信息库,既可以解决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又可以拓宽人才使用的范围。除了必须的专业外,其他非煤专业人才的吸引要力争实现地域与院校的多样化,以解决煤炭企业内部用人环境复杂的现状。加强现有人员的继续的教育与相关培训,在注重人才吸引的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养。
4.加强对煤炭产业清洁高效技术引入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以煤炭产业为龙头,把不同行业的产业组合起来,实行区域化管理。对用先进环保技术、工艺与设备的企业,减免增值税、所得税和土地使用税,或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加速折旧等政策,调动企业发展洁净煤技术的积极性;应充分考虑煤炭企业的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规范矿山循环经济管理,强化企业的环保意识,促进企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煤炭企业洁净煤技术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质量与效益低、环保意识和技术差的煤矿企业应通过大煤矿兼并小煤矿进行产能置换,促使其步入清洁高效运营的轨道。
5.加强扩大贵州公路、铁路运输能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确保运输通道顺畅。加强以公路为重点,建设连接中心城市的跨区域公路,加快破损道路的修复和扩建。加快铁路运输建设,实施贵阳枢纽和黔桂铁路扩能改造,着力解决通往两广最大煤炭消费市场的通道能力不足问题。尽快完善贵州公路网、铁路网的建设,改变全省运网稀疏、运能严重不足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申振东.区域能源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田霍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1-02
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历程
第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遴选方式、申报条件、建设经费和项目推荐办法,试点工作将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进行。
第二,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批准了53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8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三,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3]2号),批准46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9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四,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批准地方高校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
第一,拥有10个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本科专业有17个,分别为:临床医学4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6个、法学33个、土木工程24个、中医学1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18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自动化14个、会计学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电子信息工程11个、软件工程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车辆工程10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个、通信工程10个。
第二,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知识――主要是加强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外文阅读和听写说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使本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起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相结合的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同时为其创造充分施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领军人物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改善教学条件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购买和更新教学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资料室和网络资料数据库建设。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和“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包括学术梯队选拔制度、新调入教师录用考核制度、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支持制度、教师考取博士及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制度和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系内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制度等。四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学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学生筛选及淘汰制度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比赛奖励制度等。
(五)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做到使用统编教材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扩大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范围,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更加突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六)加强实践教学
主要是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自办学术刊物,举办“经济学名家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行“小学期”制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际石油合作;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09)09-0033-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油气安全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措施保障国家油气安全。我国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一方面我国加强国内石油的勘探开发,另一方面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石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充分利用国外的油气资源。保障我国油气资源的稳定供应。十几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开发业务正在逐步由小到大、由点到面,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境外投资的区域不断扩大,作业量不断增长,境外合作的形式也在不断增加,国际石油合作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我们在看到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我国在国际石油合作中的问题
我国在国际石油合作中的问题存在于宏观层面和企业层面。
(一)在宏观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在国际环境中面临着困难。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美国对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多方钳制,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从政治和军事上控制着除俄罗斯以外的世界主要油气资源地。在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过程中。日本恶意与我国竞争,特别是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问题上,日本唯恐落后于中国,采取“首脑外交”、“金钱外交”、“民间外交”等手段,不惜代价与我国争夺,显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架势。俄罗斯在与我国进行石油合作时存在戒心,在远东能源开发中,俄罗斯视中国为战略伙伴,日本为重要客户。因此,俄罗斯在与我国进行合作的同时还邀请日本加入,以扩大讨价还价的余地,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伊拉克战争以后,俄、美、日、中关系加速调整,错综复杂的“四角关系”使我国国际石油合作演变成一场名副其实的外交博弈。
2 关于国际石油合作的政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还缺少一套鼓励企业开拓海外石油市场的相应政策。美、日等国家政府都支持国内公司到海外勘探开发。日本制定政策鼓励到海外勘探:在勘探开始,政府提供资金;有了发现。有了利润后偿还;没有发现,政府承担风险。目前,我国有关国际石油合作的政策主要是海外投资管理政策。而我国的海外投资管理政策基本上是以新建企业为主,主要针对投资的审批,而对海外上市、兼并、收购等国际通行的投资方式没有明确的支持政策,对于投资的后期管理和监管也没有出台相应的法规。
3 没有制定一套完善的关于国际石油合作的法律。我国支持海外投资的政策没有上升到立法的高度,目前我国尚未颁布任何有关境外投资的法律,立法滞后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从事国际石油合作。它不仅使国家的支持鼓励政策失去了其应有的效果,也使企业在进行国际石油合作中发生纠纷时无法可依,正当的行为得不到国内法律的保护。即使在合同协议当中援用了我国的法律,由于法律的本身缺陷而得不到应有的遵守。
4 外汇管理制度和有关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滞后。在外汇管理方面,由于中国尚未实行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海外投资企业的用汇额度仍受到一定限制,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合作中获得的外汇的结余数额比较小,不能够满足国际石油合作项目的使用要求,大大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市场灵活性和自主权。我国目前的税收政策经常会导致税收管辖权的重叠与交叉行使,从而导致了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时的双重征税现象。这不仅直接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挫伤了我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积极性。
5 缺乏优惠的金融政策和海外投资保障制度。海外石油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同时由于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优惠的金融政策对促进我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作用很大。其主要包括国家对我国石油企业进行海外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提供补贴,股本融资,实行优惠利率甚至无息利率。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政策难以达到这一要求。投资国对海外投资者的保护性政策和法规的建立是基于保障本国海外投资的安全和利益,目前世界各国大都采取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目前国内海外投资政治风险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现行的制度局限性很大,限制多且程序复杂,实用性不广,亟待改善。
(二)在企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金严重不足。在境外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支持,根本无法承担探井作业所带来的风险。中国石油企业普遍实力较弱、资金缺乏。2008年中石油股份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297.98亿美元,中石化股份公司为1592.60亿美元,中海油股份公司为206.37亿美元,而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为3728.24亿美元,三家公司合并也不敌美国埃克森美孚一家。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开发的油田规模一般都不太大,即使象苏丹这样比较成规模的油田,也是由多方共同投资,因而获得的份额油和收益也比较少。同时,由于资金缺乏,融资渠道狭窄,中国石油企业在承包海外石油工程的贷款及开具保函等方面也存在困难,国内银行的资信又无法支撑起这片天地,有时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一些投资巨大、效益很好的项目。
2 成本过高。由于中国石油企业从事国际石油合作起步较晚,而那些法律体系相对健全、投资比较有保障的海外油气资源,经过数十年来的国际争夺之后,大多已经落人国际石油巨头囊中。在先期已被国际石油巨头抢占、门槛已经被抬高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这一领域自然要付出高昂的成本。1997年中石油出资35亿美元,购买哈萨克斯坦某石油公司的部分原油储量。并计划建设一条长3000公里的输油管线,直通中国西部。公司中标以后,才发现项目投入资金太大,而依靠开采当地原油的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巨额的支出,最后终因成本过高而被迫搁浅,使中石油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 现有体制不灵活。从事国际石油合作的中国石油企业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自主经营权,企业不能因时、因地、因事,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决策,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又大多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由于追求的目标不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石油合作方面的发展。滞后的决策机制和不够灵活的反应机制,不能够满足瞬息万变的国际石油 市场的变化。
4 合作意识差。我国的石油公司在进行国际石油合作时大多为孤军奋战,不仅很少和其它国家的石油公司合作,甚至相互之间还经常恶性竞争。这样一来就使我国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很难获得那些油气资源储量大,投资回报率高但是资金需求量大。投资风险高的区块。
5 人才短缺。中国石油企业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较低,大多数人知识面相对狭窄,技能比较单一,懂技术的不会外语,会外语的又不懂技术。由于中国员工外语太差,有的项目执行途中被迫强行停止,有的项目干脆要求换人。目前中国缺少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有经济头脑和管理经验的、与跨国经营相匹配的高素质的人才,这已成为我国石油企业难以拓展国际石油合作的重要障碍。
二、对策与建议
(一)宏观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双边、多边的国际环境。国际石油市场风云变幻,并且与政治因素联系十分紧密,许多因素都将影响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国家应积极行动起来,为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强与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世界主要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建立双边、多边及地区间的能源经济合作协议,投资协议和资源勘探开发协议等。如中、俄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政府关于共同开展能源领域合作的协议》,这对保障我国石油的稳定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积极加强与油气生产国的外交工作,促进和维护这些国家的政治稳定,积极援助海外油气生产国,以同其建立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伊拉克的战后重建,努力斡旋以取消国际社会对苏丹的政治、经济制裁,以及在新一轮的世贸谈判中提出并争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游戏规则等。总之,国家应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使我国在海外石油开发领域获得进一步发展。
2 确立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总体战略。目前,西方大国都已经确立了自身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战略,美国早就制定出了全球化的石油开发战略,日本更是积极鼓励国内企业到世界各地去勘探开发石油。我国应该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出一套具体的、完善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参与国际石油合作的计划。在国际石油市场中,我国应确立三个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重点。即俄罗斯一中亚、中东、非洲三个地区。俄罗斯(包括中亚)是我国必须攻克的堡垒,也是实施海外石油资源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巩固中东市场;积极开拓非洲市场。
3 制定一套完善的关于国际石油合作的法律。为了维护我国在国际石油合作中的利益,我国应当尽快出台有关同际石油合作的法律,将现有的一些有关国际石油合作的政策和条例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法制建设,使我国在参与国际石油合作时有法可依。有关国际石油合作的法律的内容,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结合我国从事国际石油合作的具体情况,一方面要切实维护好我国在国际石油合作中的利益,另一方面要规范我国在参与国际石油合作时的行为。同时,该法律还应该具有前瞻性。对于海外上市、兼并、收购、承包项目等国际通行的石油合作的方式应有明确的说明以及对随后事宜进行监管。
4 改革现有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有关海外投资的税收政策。开发海外油气资源通常需要大量的外汇,因此为了促进我国的石油企业开发海外油气资源,现阶段应适当放宽我国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外汇管制。我国的石油企业在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过审核后,其海外投资项目的外汇可以自由进出,以满足开发海外油气资源的需要。放宽外汇汇出和购汇审批限额,建议5000万美元以上的由外汇管理局审批,5000万美元以下的由各石油公司自由决定。完善境外投资的税收制度,我国石油企业到海外投资所涉及的国际税收应实施专业化管理。应尽快与我国石油企业所进行海外投资的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以确保我国的石油企业不被双重征税。
5 制定优惠的金融政策,建立海外投资保障制度。国家应建立海外勘探开发风险基金,对经国家批准的项目,石油公司可以申请使用该基金,对于风险勘探沉没的资金由国家的风险基金核销,风险勘探成功则要将贷款通过回收归还基金。对于在海外投资的重点建设项目,我国的银行应该根据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原则提供贷款,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贷款贴息和实行贷款利率下浮。国家要为我国的石油公司在开发海外油气资源时获得境外银行贷款、租赁提供担保。国家要建立境外投资发展基金,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参股。境外投资保险制度是资本输出国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国外可能遭受的政治风险提供的一种保险制度,包括货币风险、外汇风险、征用风险、战乱风险及其他非商业性风险。境外投资风险制度涉及到保险机构、代位求偿、保险范围、承保条件、保险期限、保险费率损失补偿等问题。保险机构设立一般是政府或专门成立的国有保险公司或是两者的结合体,我国应该分别建立境外投资保险的审批机构和经营机构。关于代为求偿权行使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根据投资者母国与东道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议行使代位求偿权,另一种是根据国际法的外交保护的一般原则行使代位求偿权,我国可两种并用。
(二)企业层面应采取的措施
1 改革现有体制,提高自身实力。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建立一套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晰产权,责任落实到位。制定一套科学公正的用人制度,坚持唯才是举的原则,建立健全对员工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制定一套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坚持同工同酬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成本,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自己不断强大。
2 加强与其它石油公司的合作。首先,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联合起来共同参与国际石油合作,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其次,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的合作。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公司技术落后,经验不足。但它们有信息渠道,且熟悉作业环境,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不仅可以提高中标率,而且还可以在短期内掌握东道国石油公司的情况,进一步了解当地的经济环境,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文化习俗,有利于今后开拓市场。再次,我国的石油企业要加强与西方大石油公司的合作。我国的石油企业通过与西方大石油公司合作,在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把握、项目的选择和评价、国际招投标策略、跨国石油公司的经营管理等方面向他们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使自己在国际石油合作中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3 建立国际石油合作的决策研究机构。国际石油合作的决策,虽然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但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要在机遇与风险之间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超前研究各种影响国外勘探开发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环境条件、财税制度和油气资源条件。我国石油公司欲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就要建立相应的国际石油合作的综合研究机构,对各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广泛收集各国的政治、军事、石油的法律法规等方面的信息,超前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一旦机会到来,才能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
4 要树立一个敢于冒风险的观念。国际石油合作市场是一个市场机制发展相对完善的市场,在这个相对完善的市场中,我国石油公司要想在这个市场中取得较好的收益,首先就要树立敢于冒风险的观念,高回报总是伴随着高风险的。因而,我国石油公司应抓住我国加入WTO和国家大力支持开拓国外市场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技术和装备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利用租让、产品分成、风险服务和联合经营等不同类型的合作模式,广泛地建立海外石油生产基地,以满足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增长和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需要。
5 明确企业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石油的稀缺性不断增强,油价急剧攀升,我国石油公司应当重视世界范围内的勘探开发和业务开拓,争取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权益,走国际化发展的战略道路,应当更加注重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核心业务的增长。将营造长期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的有机增长作为战略重点,进入一个为长期增长而投资新能源新业务的阶段。资本运营战略相应的表现为:(1)高度重视勘探开发业务,投资向上游大幅度倾斜,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资产组合的优化,通过不缺性的收购,弥补在关键发展领域的资产组合缺陷;(2)处置边际资产,优化老区投资,缓解近期内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下降的问题;(3)大规模投入天然气行业(发电业务和LNG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发展天然气一体化业务;(4)增大在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石油领域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投资。
6 加强人才培养。参与国际石油合作,人才是关键,但是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综合型人才奇缺。从事国际石油合作的人员,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其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比国内人员高一些。而能够开拓国际石油市场的人才决不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是有一个培训储备的过程,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复合型的具有国际资质的跨国经营人才。如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地质大学联合开展的“国际石油合作型研究生培养班”就是一个很好的措施。这可以为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的石油石化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外语和经济管理、国际化经营等相关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的国际人才。当然人才不应仅仅包括有国际资质的人员和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还应包括参与过海外油气资源开发项目的各类人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当建立这些人员的资料库以备随时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