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技术创新能力

高技术创新能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技术创新能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技术创新能力

第1篇

摘 要:本文建立了包括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在内的一级评价指标,以及一些二级和三级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2012 年我国24 个省份的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得出高技术产业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呈阶梯状分布,东中西依次递减;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东中西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内部出现交错现象。

一、引言

高技术产业是由处在时代前沿的先导性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等特点,[1]所以,研究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一样,有的省市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内资企业,而有的省市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低于内资企业,有些省份是科技强省,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都很高。而学者对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研究较少,所以,研究高技术产业内外资区域差异化是有必要的。

二、文献综述

许多专家学者、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出发,相继开展了各种创新能力评估体系的研究。仅是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就不下几十种,取得了不少经验和实证研究成果。范柏乃根据主成分评价方法,收集了52 个高新区和16 个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2] 赵宗更的研究建立了三层框架结构,具体有3个模块、5 个因素、17 个指标构成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 个模块分别是创新技术基础、创新转化能力、创新经济支撑能力。[3] 徐玲将测定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分为创新投入能力、R&D 能力、创新生产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等4 个方面,最后确立了包含21 个指标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4] 赵玉林和程萍在中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中从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内部构成要素出发,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和技术创新环境支撑能力这3 个一级指标,以及13 个二级指标来构建省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涵盖了人员、资源、经费、科研成果、新产品收益等技术创新要素。[5] 徐玲和武凤钗在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中,从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境3 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8 个二级指标、17 个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6]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差很大,有的指标较多,有的指标较少,指标较多的虽然全面但比较复杂,并且有些指标相关性很强。指标较少的虽然简单,但是评价不够全面。

本文研究的是高技术产业里内外资区域差异化,针对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的特点选取指标,选取的指标遵循了简洁真实、全面客观的原则。

三、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目标和原则,本本建立了2 个一级指标、5 个二级指标、11 个三级指标,构成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见表1:

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表1 各项指标的权重。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值的计算公式:

式中,X 为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值,i=1,2 分别表示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Xij 为一级指标权重;Xi= Σ Xij*Yij 为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评价值;j=1,2,3 分别表示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二级指标;Yij 为二级指标权重;Xij= Σ k4=Xijk*Yijk 为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二级指标评价值;k=1,2,3,4分别表示高技术产业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三级指标;Yijk 为三级指标权重。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

样本数据来源于2013 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统计年鉴中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各地区高技术产业R&D及相关活动情况,通过这些数据研究2012 年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化。内资企业涉及全国29 个地区,由于西北地区及部分省份外资企业较少和数据的缺失,外资企业涉及全国24 个地区,本文主要研究内外资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差异化。所以,仅比较全国24 个地区内外资技术创新能力。

经过计算得到表2 结果,其中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用F 表示,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用D表示,如表2 所示。

由表2 得出,高技术产业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东中西区域差异明显,除部分省份以外,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成阶梯状分布。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东中西区域内部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内部呈现交错现象,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辽宁排名靠前;上海、天津、福建、河北排名居中;海南排名最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也呈现交错现象,有些省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排名在东部地区的有些省份之前,如中部地区的湖北,西部地区的四川和陕西,但是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技术创新能力较差。

东中西每个地区都有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相差不大和相差很大的省份,一些省份外资技术创新能力大于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些省份内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高于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广东省、江苏省和北京市内外资企业综合排名一样,说明这些地区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当;而有些地区内外资企业综合排名相差较大,如上海市、天津市、河北省、黑龙江省和福建省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名比内资企业排名靠前很多,表明这些地区外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内资企业;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四川省内资企业排名比外资企业靠前很多,表明这些省内资企业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于外资企业。还有一些省市高技术产业内外资企业综合排名相差不大,技术创新能力相当。

参考文献:

[1] 陈萍, 贾志永, 等. 基于投入产出指数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9,(2):502-504.

[2] 范伯乃. 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3,(21):668-673.

[3] 赵宗更, 吴国蔚, 等. 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河北工业科技,2005,(3):60-63.

[4] 徐玲, 黄瑞华, 赵伟. 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J].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7,(8):513-517.

[5] 赵玉林, 程萍. 中国省级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6):78-84.

[6] 徐玲, 武凤钗.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129-132.

第2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问题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研究、开发和生产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2008年4月14日科技部的《关于印发的通知》中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全新定义, 即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 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 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 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注册的企业,近三年内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或通过5年以上的独占许可方式,对其主要产品(服务)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

(四)企业为获得科学技术(不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新知识,创造性运用科学技术新知识,或实质性改进技术、产品(服务)而持续进行了研究开发活动,且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符合如下要求:

1.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小于5,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6%;

2.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5,000万元至20,000万元的企业,比例不低于4%;

3. 最近一年销售收入在20,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比例不低于3%。

其中,企业在中国境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全部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的比例不低于60%。企业注册成立时间不足三年的,按实际经营年限计算;

(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

(六)企业研究开发组织管理水平、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主知识产权数量、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另行制定)的要求。

本文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依据上述条件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筛选,最终确定61家样本企业。

2.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2.1人力资源投入分析

人力资源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投入的多少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2009年,在样本企业中,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大专以上科技活动人员达到4340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6.34%;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以上数据说明,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两方面人才的投入情况相对较好,这为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2.2 财力资源投入分析

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研发费用投入的重要指标。2009年东丽区研发总投入达到4.13亿元,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远高于天津市企业平均水平,这也说明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费用投入规模和强度相对较好。同时,外资、合资企业在研发投入规模上占据着绝对优势。研发经费的来源绝大部分是通过企业自筹方式筹集,企业几乎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为研发活动筹集资金。

2.3 科技活动开展情况

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到3969人,占企业员工总数的42.38%,研发投入占到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1%,较之以前均有增长。科研人员的平均比例达到了32.9%。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

2.4 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产出情况

科技成果一般来讲包括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等。在样本企业中,截止到2009年末累计获得科技成果421项,其中发明专利43项,剩余为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依靠科技进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收入和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都有大幅增长,2009年分别达到了5.54亿和57.85亿元,实现总收入67.83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5.3%。这说明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出状况良好。

在这些企业中,大部分有有限责任公司,外资、合资、国有和个人形式的企业相对比较少。这说明在引进和利用外资方面,东丽区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天津市的快速发展,东丽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相对与其他区县、其他发达省市地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区内企业的高新技术创新能力还存在诸多问题。

3.1不同行业、性质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

从不同行业来看,受政策倾斜等一系列因素影响,电子信息、新材料领域等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而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则相对较弱。

从不同性质企业来看,毋庸置疑,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强于内资企业。但是东丽区的现状是除去内资,只有很少的几家外资、合资企业。内资企业科技成果拥有量与其他区县相比只是居于中游水平。

上面两个问题在整个天津市所有区县中都是相对普遍的,如何解决业已成为限制天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之一。特别是在对待外资、合资企业的问题,虽然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但是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引进是否有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一个未知数,外资、合资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待于进一步检验。

3.2 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1]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来看,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科技资源的配置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还存在很多非市场因素的制约,这造成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距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有很大差距。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意识来看,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缺乏利益驱动力, 技术创新缺乏内动力,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影响。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第一,受整个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在投资战略上往往只重视短期见效的新项目,不愿对长期见效并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项目投资,而政府的支持也往往倾向于短期见效的新项目;第二,受各种因素影响,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只重视规模和产量,而轻视创新能力建设;第三,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短缺、人才缺乏等不利因素,抑制了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2]

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来看,在东丽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信贷政策、风险投资政策等创新机制还不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技术研发模式、产学研合作方式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这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造成了严重制约。

可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明确、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机制尚未形成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3.3 技术创新研发资源投入不足

目前东丽区很多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已达到4%以上,符合国际标准3%以上的要求,但是与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不足直接抑制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制的应用,导致了高层次人才缺乏,这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另外,政府研发资金总体投入不足也不利于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因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活动具有风险高、见效周期长等特点,需要大规模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如果仅仅由企业来承担技术创新的投入和风险, 势必影响企业研发活动的积极性。

资金不足的同时,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员的投入严重不足。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但是东丽区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上与滨海新区等区县还有很大差距,高层次人才不但匮乏,而且还存在流失现象,这些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4 推进东丽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

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帮助作用,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不违背国家有关政策的前提下,制定倾斜性政策,为企业创新提供政策支持,以企业的研发活动作为政策优惠的重点,提高企业R&D投入的积极性;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减免等政策的落实,继续开展按照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及时兑现税收优惠,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研发[3];进一步做好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利用政府公信力积极引导社会购买和使用自主创新产品;培育并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创新,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4.2 加大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投入,推进融资体系建设

国际上普遍认为, R&D投入强度达到2% , 企业可勉强维持, 达到5% 以上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虽然东丽区现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相比以往已经加强研发经费的投入, 但投入强度仍没达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因此企业要有机会、有步骤、有目标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改善自身科研条件,增加对竞争能力强的高新技术项目的投入;同时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例如滨海产业基金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建立非盈利性的高新技术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风险共担,以此降低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科研融资的门槛,促进银行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步骤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题、银行信贷为支持的多元化高新技术投入体系。

4.3 合理引进技术,培养企业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技术引进是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但长期以来东丽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创新不够,首先是技术引进数量偏少,高新技术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数量少从侧面反应了这一情况;其次是重引进轻创新,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引进技术之后不对其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以此,在以后的技术引进工作中,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完善配套政策,促进技术的引进和吸收的良性发展。

4.4企业自身创新体系建设和企业间合作,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

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要构建自身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为以后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战略指导;以现有能力为基础,发展战略为目标,整合现有资源,进行企业技术提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创建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组机构织,提升整个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稳步发展。

第二,从体制机制上不断探索有效途径,深入推进产学研结合。天津市共有科研机构534家,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真正把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积极组建专门从事科技创新的企业技术中心,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互建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共同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

第三,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政府也要提供规范的市场竞争约束,提供机会均等的竞争环境,协调企业之间关系,使企业间能够充分利用合作各方在技术、人才、设备、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各展所长,争取建立产业联盟、利益联盟。

4.5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

高层次人才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为了避免人员的频繁流动给企业带来的危害,需要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技术创新管理机制,以利于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制度,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用人、留人制度,提高高层次人才的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完善技术创新的利益激励机制,理顺分配关系,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完善约束机制,强化考核与评估体系,建立高层次人才流入流出的预警机制,提高企业人才预警能力。

注释:

[1]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夏来保, 孟祥芳, 郑卫华, 田东奎,科技与经济 2009,8第四期,20

[2]同上

第3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26-03

引言

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处于技术创新前沿的企业,具有高产出、高附加值和高渗透性的特点,并在发展经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从而竞争实力就越强。技术创新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得以增长的重要源泉,提高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走向快速发展的必然途径。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是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更是实现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出于本文的研究需要,在参考既有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获取难易程度等因素,笔者根据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结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的理解,侧重从技术创新活动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开展及技术创新活动产出三个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方法及实证分析

近年来,包头市通过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连续多年居全区首位。因此,选取包头市30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获取所需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538.473,相应的概率p接近0。同时,KMO值为0.645,因此,可知原有变量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同时前五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80.843%,即前5个公共因子可以反映原指标80.843%的信息量。

从表2旋转后主成分负载矩阵可知,主成分F1在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发表科技论文、近三年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总数、新产品销售收入这6个指标上有高载荷。而这几个指标主要反映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所以,将F1命名为研发能力因子。主成分F2在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三个指标均体现了技术创新活动的产出能力,因此,将F2命名为技术产出能力因子。主成分F3在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3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并且这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人力资本及资金上的投入,因此,将F3命名为技术资源投入因子。主成分F4在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这两个指标都与科技有关,因此命名为科技因子。主成分F5在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两个指标上有较高载荷,因此将F5命名为比重因子。

三、综合评价

采用计算因子加权总分的方法对30个样本所处的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权重的确定是关键。这里,仅从单纯的数量上考虑,以5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因此,计算公式为

结论

由表3可以看出,从包头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均值来看,包头技术创新能力由高到低的领域依次为新材料技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电子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下转151页)(上接27页)服务业。而分别看企业所处的各个技术领域,包头市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和约束因素各不相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此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主要依赖于企业从事研究开发人员数、大专以上学历科技人员数、近三年研究开发费用总额等表示企业研发能力的这些因素。新材料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得益于技术产出能力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其中比重因子对其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贡献不大。由于电子信息技术是需要高科技、国际领先水平的投入,因此,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撑因素主要是技术资源投入能力,主要包括留学归国人数、留学归国硕士人数、企业R&D项目经费,所以此领域要想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应首先考虑增加高科技人员及经费的投入。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科技因子及比重因子,即工程技术人数、全部科技项、从事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比重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因此,若想提高该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主要从增加工程技术人数,增加科技项目方面努力。而对于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对其的影响较大,想要提高新能源及节能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就要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及技术产出能力。

参考文献:

[1] chun-hsien wang,Iuan-yuan Lu,Chie-bein Chen.Evaluating fir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under uncertainty[J].Technovat,

Ion,2008,(28):349-363.

[2] 程正中,吴永林,谢朝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2008,(6):50-59.

第4篇

关键词:集成创新;高技术集群;技术能力

1 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本质分析

弗莱斯曼(1984)从技术活动的过程出发提出技术能力的六要素。20世纪80年代后期关于技术能力的研究逐步进入微观角度,学者们认为,企业要获得技术优势、实现自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拥有有效地使用和支配技术知识的能力,并且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德赛(Desai,1984)从企业自主创新程度的角度对技术能力进行了定义,而卡茨(Katz,1984)明确将技术能力定义为技术诀窍,巴顿(Barton D L.,1995)则从技术和知识的角度对技术能力的核心进行了探讨,认为企业应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实现技术能力的有序提高,其核心是技术核心能力的提高,并把企业技术能力定义为企业为支持技术创新实现,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的所有内生化知识存量的总和(魏江,2000)。结合产业集群的特征和企业技术能力的涵义,魏江、叶波(2003)将集群技术能力定义为:以集群学习为基础,以支持集群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嵌入在集群创新系统内部人力资源要素、信息要素、固定性资产要素和成员组织要素中的所有内化知识存量的总和。

本文认为,技术能力有国家层面、集群层面和企业层面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对技术扩散的研究,也有企业层面和集群层面的区分,集群层面的技术扩散与企业层面的技术扩散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以后者为基础,但较后者有着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内涵(李琳,2005)。从集群网络视角来看,由集群外部供应商、用户、竞争企业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构成了集群外部网络,集群内部的横向和纵向成员企业构成了集群核心网络,集群内部的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及其他公共服务机构构成了集群网络的辅助网络。结合集群网络的特征和学者对集群技术能力的定义,本文将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理解为:以集群网络为媒介,以技术扩散为途径,以集群技术学习为基础,以提升集群技术竞争力为目的,嵌入在集群网络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要素、信息要素、固定性资产要素和成员组织要素中的所有内化技术知识存量的总和。

根据这样的定义,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第一,集群各成员间之所以具有紧密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源于集群网络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机制。技术扩散为知识溢出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集群网络内供应商、用户、竞争企业、大学及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是主要的技术扩散源,集群中人员流动、非正式交流、企业衍生、企业合作互动等成为技术学习的主要途径。第二,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是支撑集群创新能力和持续竞争力的基础。正是因为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持续积累和培育,使得集群网络内部技术转移和技术积累的社会化活动得以实现其经济意义。第三,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本质是嵌入在集群内部的技术知识,通过集群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得以积累和转移,这些技术的学习具有社会性、公共外部性、途径依赖性和动态整合性等特征。第四,集群企业的技术知识以人力资源、信息、固定性资产和成员组织等四大要素为载体,包含全部非格式化技术知识和格式化技术知识载体,且只包括内化于集群内部的技术知识和信息,而不包括那些存在于集群外部的技术知识和信息。

2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源泉探索

Iansiti(1998)提出“集成”概念,将“通过组织过程把好的资源、工具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应用称为技术集成”。Best(2001)提出了系统集成创新模型,强调要改变传统的由基础研究驱动的产品开发方式,而应以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为目标,使研究开发服从于产品创新。本文认为,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交叉与融合,嵌入全球价值链(空间意义上的集成)的高技术集群(地理意义上的集成)通过全球价值链治理和主导企业协调和组织分散于全球各地的价值创造活动,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接受主导企业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扩散,由此构筑了全球价值链中集群技术能力升级的平台,群内各成员主体间的知识融合使得集成创新成为可能,集群网络和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源泉。

2.1 集群网络集成促进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

高技术集群并非类似于众多企业在某一地理空间内简单集中而形成的传统集群,而是集聚区域内各企业与相关机构间的一种创造性聚合和内部网络集成过程。经济全球化促使集群创新活动附着在适应柔性专业化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全球网络平台上,推动集群内部成员主体与外部网络中的企业和机构的技术交流合作,因而也是一个外部网络集成过程。集群内部网络集成与外部网络集成缔结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集群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斜向集成的联动,推动集群网络的构建与动态演进。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集群网络集成的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集成的技术知识资源,规划知识的配置范式和联系结构,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融通,形成有序的有机整体,从而提高集群分工协作能力和技术交流水平,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组织保障。这种集群网络使全球价值链中不同的创新主体所掌握的创新要素(主要指知识和信息要素)整合在一起,为集群以较低的成本较快地获得互补的技术能力提供了组织平台。组织平台通过知识生产的不同主体间以及主体与环境间的创新能力和行为构成高度集成的集成界面,利用网络的沟通功能与碰撞效应来提升集群技术能力,是影响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基础载体。

2.2 技术知识集成促进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升级

Rosenberg(1982)认为技术发展是通过少数几个阶段性台阶实现间断性知识积累的结果,当多个知识层面交叉时,新的知识出现从而使技术创新成为可能,并把产生新知识交叉的2个或2个以上知识层面所形成的知识台阶定义为知识平台。知识平台是异质性的知识集合体,拥有丰富的知识存量,集群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对一些知识进行内部化,获得知识的重构或优化配置。因而依托于集群网络集成的集群企业知识集成并非知识的简单罗列,而是不同知识的相互作用和促进,能产生比知识累积大得多的优势。

高技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依托集群知识平台,通过知识学习和积累实现知识存量增加的过程,企业拥有的知识量越多,其技术能力就相对越强,当集群固化和活化知识积累到一定阈值,集群企业技术能力实现升级。Giuliani和Bell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将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集群企业分为:技术桥梁企业、互换器企业、外部明星企业、孤立企业。技术桥梁企业与外部网络知识源

有紧密联系,也是群内企业知识转移的中心。外部明星企业与集群外部知识源有较强的联系,但与集群内部本地企业联系较弱,以知识吸收为主。互换器企业相对均衡地吸收集群外部知识和群内本地知识,而孤立企业是与集群网络内外部很少有关联的企业。技术桥梁企业充当外部技术变革的“接受器”,外部明星企业使集群得到新的知识增加集群知识积累,因而技术桥梁企业和外部明星企业主要进行集群外部知识集成。互换器企业将外部的知识源扩散到群内其他成员主体,因而同时兼有集群外部知识集成和内部知识集成。高技术集群通过耦合互动的知识平台,将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整合在一起,经过知识内部化和综合化的螺旋处理过程,外部知识附有本土知识的特性,形成集群企业专有知识,使集群形成独特的技术能力优势。

高技术集群技术集成强调将技术源与市场紧密有效地联系,依托潜力巨大、层次多样的国内外市场,集群企业有利于构建从需求和技术出发的产品概念,在局部细分市场内创造整体竞争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的高技术集群以产品的建构为基础,建立了与市场需求相联系的包含在一组产品中的设计思想和组成要素的产品平台。而有活力的产品平台是一系列相互密切联系产品的技术知识基础,集群依赖这样的技术能力,实现集群内部以设计思想和能力要素为核心而扩展的一系列产品技术知识水平,随着知识和信息量的增加形成新的产品平台,导致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

因此,以集群网络平台为依托的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引擎,但集群网络平台和技术知识平台彼此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坚实的集群平台的支撑,集群企业知识集成和技术能力成长就失去了根基,没有高效的知识集成创新的支持,集群平台就难以为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提供资源。构筑于集群网络和知识集成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能使集群分享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机遇,推动集群网络沿着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不断向高端攀升。

3 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动力

将知识管理理解为一个连续过程,则知识转化与整合是知识积累的关键,知识的扩散与转移则是集群企业知识转化与整合的前提。高技术集群技术扩散过程也就是技术知识在技术供给者、技术需求者及技术扩散中介间的流动过程。集群企业在吸收技术知识过程中,受到群内企业及相关机构等知识载体的认知距离、技术距离、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等因素影响,技术认知的启动力、技术知识吸收力、技术差距拉动力和集群网络助推力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的基本动力。

3.1 技术认知的启动力

上文论述了技术能力的知识本质,技术能力的积累是知识的积累与企业技术知识系统的更新。知识积累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迭加,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企业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与原知识系统进行联结和融合的过程。因此,技术能力积累是一个组织的认知过程,即对技术与创新知识的学习过程。认知距离是指企业知识库之间重叠的程度和可以理解的差距,不同知识库的共享需要相应技能的匹配,而知识互补是基于不能完全相异和完全雷同之上的。Santangelo(2002)在研究欧洲电子工业时发现,参与者彼此之间的技术平台越相似,彼此吸收对方技术的能力就越快。Cantwell(2002)研究发现,在核心领域内重叠的技术知识是集群成长的关键因素,在相同的生产经营范围内,竞争几乎不能使彼此的技术得到互补。

经验证实,较小的技术认知距离会产生较高的理解程度,却不能产生较多有效的新知识。相反,较大的技术认知距离会产生较多的新技术,却会产生有限的理解程度,技术认知距离对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知识扩散与转化起着决定作用”J。一个企业吸收另一个企业的扩散技术知识需要有相似的感性认识、解释方式和评价准则,需要理解彼此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了解技术认知距离有利于确保企业的联系限于认知框架内进行技术知识交流和吸收新知识,适宜的认知距离可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导致理解力的提高,有效促进技术知识转化。

3.2 技术知识吸收力

所谓吸收技术是指将新技术纳入企业知识库并加以有效的利用,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吸收力是指吸收、消化引进技术的技术能力和再创新的组织实施能力。Cohen&Levintha(1989)的“吸收能力”概念和Abramovitz(1986)的“社会能力学说”认为,知识生产具有很强的自我累积性和路径依赖特点,吸收能力越强,知识扩散效应越大越快。研究发现,日本与韩国工业技术能力快速成长的关键是日韩企业对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吸收能力极强,能以模仿、改进、创新的三部曲来创造竞争优势(Kodama,1991;Kim,1997)。

知识吸收力会受到“知识存量”与“学习强度”的双重影响。企业的吸收能力除了包括吸收外部新技术,还包括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利用与再创新,因此是一种外部学习与内部学习的整合。如果集群中的高位势企业能源源不断地从外部知识源吸收有价值的知识,就意味着集群网络作为一个整体得到了知识补给。而在集群网络这样一个适宜于知识扩散的环境,在高位势企业引进知识并消化吸收、创新后,知识将通过对高位势企业的模仿与学习扩散到低位势企业,从而完成整个集群的技术学习活动,提高集群整体技术能力。

3.3 技术差距拉动力

从宏观层次上看,技术差距指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所形成的差别,是科学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的差别的总和。从微观视角看,技术差距指不同技术承担者在同一技术的最高技术水平上的差距,本文主要从微观层次进行分析。学者研究发现,在技术领先者与滞后者之间,技术模仿的潜力与技术差距积极相关,认为技术扩散之所以能够提高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是因为后发国家可以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基础上,减少学习和开发费用(Fager-berg,1994;Findlay,1978;sjoholm,1999)。技术差距提供了一个转型和扩张空间,企业在一定的技术能力积累基础上,通过对先进产品、技术的模仿和吸收,缩短技术差距,培养自主创新的技术能力,在学习模仿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原有技术的缺点,提高其市场适应性,实现技术追赶。

3.4 集群网络助推力

高技术集群网络中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间的空间距离、基于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创新理念的集群文化及政府政策支持是集群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的推动力。

第5篇

一、高技术产业总体情况

一季度,我国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总收入达15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636.5亿元。高技术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利润增幅创近年新高。其中,1-2月高技术制造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04.3亿元,同比增长42.9%,比去年年底高出15.6个百分点,高出工业26.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增长明显放缓,虽然进出口总量达1725亿美元,但增速仅为15.2%,比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进口增速分别为17%、13.1%,均为近10年来新低。主要高技术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速。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仅14.7%,增速比去年同期低13.2个百分点,比制造业低17.5个百分点。

二、一季度高技术产业主要行业情况

(一)电子信息产业

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08亿元,同比增长18.6%,比上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软件业收入1443.6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元器件和专用设备产业收入增长较快,增幅均在30%左右,但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缓慢,业务收入仅增长5.6%。软件业继续呈由产品向服务转型的势头,1-3月份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在软件产业中增长最快,累计完成收入259亿元,同比增长46.4%,增速比软件全行业高16.5个百分点。其中软件外包服务收入超过18亿元,增长超过100%。

(二)电信业

截止2008年3月,全国固定电话用户3.6亿户,比上年末又减少43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75亿户,比上年末新增2734.8万户,移动短信业务量1748.7亿条,同比增长28.8%。预计短期内固定电话用户数将保持相对稳定,整个一季度移动业务对固话业务的替代趋势较去年更加明显。

(三)生物产业

一季度,生物产业总体运行平稳。从结构上看,生物医药持续去年增长态势,1-3月份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幅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生物农业稳定增长,畜禽疫病诊断水平和基因工程疫苗研发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作为比较成熟的替代能源,生物能源呈迅猛发展的态势,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及能源植物种植等技术不断突破,并开始实现产业化,成为投资以及国际合作的重点。作为石油基材料的有效替代品,生物材料技术上已达到完全降解,产品经济性正在逐步增强,市场需求量和消费量快速上升。

(四)航空产业

一季度,国内市场对支线飞机、直升机、通用飞机等航空产品需求呈增长态势,民用航空领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ARJ21新支线飞机已累计签订181架购机合同及意向。国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中法合作直15型6吨级先进多用途中型直升机研制工作进展顺利,欧直公司目前已接到111架初步订单。中航二集团与空客公司正在准备开展合资建设复合材料制造中心框架协议合同谈判。中航二集团与法国透博梅卡公司成立北京透博梅卡长空发动机控制设备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核心部件燃油控制装置等。

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进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方面

国家确定的12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按计划顺利推进,子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大型天文望远镜、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等方案论证工作也已基本完成;知识创新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项目已开工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条件不断充实和改造,一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得到完善,并进一步实现共享和开放,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在信息、生物、现代农业等领域新组织实施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的转化,加速培育国民经济新兴产业。

(二)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方面

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长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稳步实施。新组建煤间接液化、清洁制革、石化工业水处理等10多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清洁高效煤电成套设备、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等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继续支持了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加强自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启动了新一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进一步加快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三)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方面

国务院部署的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部分政策措施对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动力的效果进一步显现,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宏观政策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和服务于全社会自主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部分地方和企业反映,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外部环境建设,特别是财税政策的落实,还不能完全适应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需要,国家还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促使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今年高技术产业总体形势分析

今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面尚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为高技术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我国仍是全球投资回报最好的国家之一,国内市场空间较大,吸引全球高技术产业转移的优势依然存在。此外,10个奥运城市的TD-SCDMA较大规模试验网基本建成并陆续进入试商用阶段,CCTV地面数字电视高清节目正式播出,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一体机等产品陆续研发投入市场等,将创造新的内需,投资者信心有望进一步增强。

同时,不确定性也明显加大。一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放缓将导致高技术产品的外部需求明显下降;二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对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的影响日益显现;三是《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及相关监管措施的加强,可能会导致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四是原材料及燃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如果继续上涨,企业生存压力将进一步加大;五是银行信贷紧缩、去年以来较高的贷款利率及沪深股市的调整将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六是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周边国家投资条件的改善,使加工装配型外资企业产能转移的可能性加大。

五、对策建议

一是抓紧出台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等产业政策,尽快研究制订高技术服务业相关政策,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和国民经济新动力。

二是控制好人民币升值节奏,避免短期内过快升值对高技术出口企业的冲击,为企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留出缓冲时间。

三是全面跟踪和深入分析《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订相应政策措施,避免劳动力成本的过快、过大提高。

第6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创新能力

0引言

在国家创新战略的驱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享受科技成果带来的高额利润的同时,也承担着技术和市场的巨大风险。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核心力量,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主导力量。然而,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涉及的领域广泛,且创新活动的影响因素众多,导致一些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存在各种问题,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其在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1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界定,本文采用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4月联合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中的规定:高新技术企业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企业。

2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虽然工业基础雄厚,具有较强的地方经济特征,但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近年来,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逐步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总体上在逐步提升,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科研人员比例以及创新收入等都处于较低水平。

2.1总体发展状况

由于地处边疆地区,同时受传统工业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截止2013年,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有517家,主要集中于稀土产业、机电一体化产业、铝铜深加工、医药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等领域,仅在电子及设备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2011-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2013这三年期间,企业个数和年末从业人员都在逐年上升,但增幅都较小;总收入、总产值和净利润在2013年都有所下降,同比下降比例分别为6.47%、6.22%、13.09%。说明近几年高新技术企业的总体发展状况不佳,需要进一步改善。

2.2创新能力现状

创新能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直接影响其盈利能力及发展水平。创新受环境、市场、资金、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国家创新战略的引领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实施科技创新活动,但是受地区创新资金及人才等的限制,创新活动结果并不理想。2011年到2013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的基本情况见表2。

2.2.1R&D经费投入不足

R&D活动经费是开展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企业自筹资金与政府资金两种来源,其中政府资金占比衡量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表2显示,从2011年到2013年R&D经费支出在逐年上升,而R&D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占比却在逐年下降,到2013年政府资金占比只有2.22%。说明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中政府资金占比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2.2.2创新人员不足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不仅需要研发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支持。表2显示,2011-2013年R&D人员在逐年增加,但是基数依然较小,不足以支撑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究其原因,地处偏僻的西北部,再加之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在发展中很难吸引合适的高科技人才,从而严重制约了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2.3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

创新的目的是创新产品的市场化,最终提升企业的财务绩效。因此,创新产品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产出的市场化程度。从表2可以看出,从2011年到2013年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在逐年递增,创新产品销售率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基数过小,到2013年新产品销售率仅为1.46%。说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转化能力差、创新产出市场化程度低,很多创新产品不能有效地市场化,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

3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议

3.1加强创新活动投入力度

3.1.1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机制。科技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活动的主体。因此,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对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要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科技人才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合理流动,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其次,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有针对地培育企业所需的创新人才;最后,加强科技人才储备体制建设,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针对的特殊地理条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人才的长效吸引机制。

3.1.2政府应加大对创新的支持力度。要切实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活动研发费用中的政府资金占比,通过政府的扶持使其更好地进行创新活动;同时,对一些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政府要实行倾斜政策,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创新实践带动企业整体的创新活动,最终提高其创新能力。

3.2健全创新活动产出体系

创新活动的成功与创新活动最终产出的市场化程度紧密相关。因此,为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积极构建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其次要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共同建设创新平台,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创新动力。

第7篇

创新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各种思维活动当中,最具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使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对艺术设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了。深入分析我国当下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其中还普遍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优良的艺术设计素养,以适应社会对于艺术设计的需求。然而,当前的教学内容与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相比,存在着明显滞后的情况。众所周知,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是从传统的图画手工起步的,长久以来传承了装饰艺术和工艺美术的诸多特点。因此,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明显存在着忽视学生创造力的现象。这一状况,使得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但在艺术设计作品的创意上却明显落后于外国高校的学生。这是由于外国的教育采取的是开放、自由的态度,他们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创新和不拘一格。而我国高校艺术设计学生则是在教育单一、落后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看不到年轻人应有的想象力和视觉效果,这正是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导致的结果。

(二)教学设计滞后

就我国目前的艺术设计课程来看,大部分都是一些引进于国外的课程。这些课程,从模仿到改造,都严重缺乏创新和突破,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全国大部分的高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包豪斯“三大构成”课程。然而从引进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但这十多年里几乎使用的都是同样的课题和实施模式,整个课程只是一种形式的照搬,并没有移植到真正的精髓。诚然,教学课程通常是通过知识形态来表现的,但是这并不是说知识就是课程的全部。正如包豪斯著名教授伊顿所说的那样,那些只研究如何完整地将课程大纲教给学生的教师,就像是只会开方子的药剂师,永远也无法成为医生。由此可见,只有经过设计的“知识”才能够真正成为具有教学意义的课程。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结构设置上以学科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采用单一的纵向结构,课程之间也彼此独立,缺少相互的关联性。这就使得课程设置局限于单一的方法与单一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毫无帮助。然而,社会所要求的并不是“学科式”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显然,这种单向度的课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教学结构滞后

艺术设计专业对于实践性的要求很强。艺术设计不但要满足国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满足国际发展变化的需求。因此,艺术设计无论是从学科理论的建构、教学课程的制定,还是实训的安排上,都需要朝着国际方向发展。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当中,有许多教师在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上缺乏研究,导致在教学课程当中,实践教学常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或是对教材上延续了多年的课题的一种重复,使得训练不能达到应有的目标。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得艺术设计课程既不能对艺术设计的时展加以反映,又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个课程欠缺创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当进行勇敢的尝试和探索。因此,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行设定的时候,应该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创作作品时的尝试和创新,学生独立思考及艺术个性的发展,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发展等内容纳入创新能力培养的范畴中去。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同时,通过课题的转变,将学生原本创作时所持的敷衍心态,转变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动思考,并且要改变学生以往过度追求完美复制作品的倾向性,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习作,积极尝试各种具有创造性的设计。此外,还要力图转变学生以往上课时被动学习的状态,让学生能够真正在课堂上主动地用心去体验和反思。此外,教学的目标不是单方面的,想要学生有所转变,教师的转变也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从原本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挣脱出来,找到一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一支高水准的教育队伍。在专业知识、综合知识等方面都要有过硬的水准;其次,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方面有更加深入的研究,花费更多的精力;最后,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更加注重对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通过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探索。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创新课程内容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每个地方、每个时间段,乃至每个人,都可以肆意发挥创新的思维,生活就是创新的舞台。”当下,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了一门更新速度十分快速的行业。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增长,以及设计理念的快速转变,使得设计师必须要通过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来适应外界对于艺术设计的要求。而这也就督促我们当下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更加明确了自己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未来,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将会逐渐下降,而创新能力培养课程的比重将会逐渐增多,因此我们教师必须逐步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建课程结构

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巧妙地将创新环节安排在课程结构之中,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挖掘出自身的创新思维,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要依托在创新理论上,针对学生具体实践加以探索,进而为学生构建起一个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桥梁。单从艺术设计本身这个学科的发展看来,随着各科知识结构的不断丰富与发展,逐渐打破了单一学科一统课程的现象,各种新的内容与学科成为了艺术设计课程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的艺术设计知识结构正在重组。因此,单一向度的课程结构已经不符合当前学科发展的要求,探索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打破学科间孤立的状态,已经成为了当下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创新课程设计

第8篇

【关键词】水利技术;管理能力;创新

一、水利技术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水利工程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我国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己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干旱和南方地区的洪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今,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经济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方面越来越多的问题都不断涌现。

(一)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从传统的纯手工劳动过渡到了机械化生产,农业人口在农业生产中只重视生产的成果,耗用了绝大部分的水资源,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随意排放大量的废水,对地下水的水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1)大量的使用化肥,水质不断恶化:通常农业生产中,农民都会施浇大量的化肥,对农作物环境和地下水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污染,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一般使用的是无机氮磷肥,磷酸盐肥料基本上全部被土壤吸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淋溶掉,大量的氮肥通过反硝化作用、淋失和径流渗析进地下水中,使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度不断加强,导致了地下水水质不断恶化。

(2)大量的使用农药,水质污染加剧:农药的使用比化肥对水资源更具有危害性,农药在土壤中持续时间长,农药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制剂、有机磷、氨基酸等,通过土壤的淋溶作用使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影响水质和人体健康。另外,装有农药的药瓶或者其他包装物随意乱丢,在降雨后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洗也造成一定程度的水质污染。

(二)城市的排水能力差

(1)城市排水设施不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设施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排水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大多数的城市设施不够完善,排涝泵站排水能力不足,排水设施管理不规范,导致在夏季大量降水季节,城市出现大面积的积水,导致居民出行受阻,财产受损。

(2)工业废水随意排放: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的工业进一步加大生产力,但是在工业排放上,却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大部分企业的废水处理没有达到排放的标准或者根据就没有处理,直接排放,这对城市的水资源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量的重金属排放到水中,对居民的生活用水造成了威胁,使得环境日益恶化。

(三)水利技术部门管理落后

目前,我国部分水利工程建管单位或部门比较注重水利施工技术和工程的建设,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技术水平低,影响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功效的发挥。

(1)水利管理模式落后:我国现在有大量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少的病险工程还没有及时除险加固,其根本原因就归结于水利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在水利工程技术管理上,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并没有制定一套比较科学的、完善的监控水利信息系统,导致我国水利工程安全和调度运行非常不对称,增加了在水利工程上的资金投入,同时水利工程也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水利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在水利部门中,由于水利技术人员没有及时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工作中,不能运用先进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不管是在农村污水治理、城市工业废水排放上,还是在防汛抗灾上、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上都有体现。

二、充分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来提高水利管理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信息化手段的应用

随着人为环境破坏的程度不断增加,各种极端天气的发生概率也在增加,按照当下的速度,一旦夏季来临,汛期也会如约而至,并且对广大的城市地区造成较大影响。通过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搜集到汛期的很多信息,包括降雨量、降雨时间、洪水暴发的概率等等,通过综合统计,制定更好的防汛工作。其次,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很快搜集到往年的相关信息,包括抗洪方式、防汛方案、降雨量、降水量等信息,为当下工作提供一个准确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手段的应用需要持续性更新,固有的系统并不符合当下的需求。当下主要采用的信息系统是GIS系统。此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①GIS系统可以直接在手机上运行,通过智能型的方式提供各种资料的查阅,实时查看电子地图。由于天气变化对水利管理具有很大影响,因此要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应用GIS系统,可以随时搜集到想要的信息,为水利管理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指导。②应用GIS系统,可以将各个资源进行空间性的定位,对各项信息直接实时的查询和浏览等相关功能。

(二)RTK技术的应用

水利管理工作在当下的进行当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GIS技术虽然具备的优势较多,也融入了很多的创新元素,但是面对大范围的问题,此种技术仍然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RTK技术则不同,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技术,面对水利管理的各项问题,RTK技术的应对方式和应对手段,似乎更加符合当下的需求。①应用RTK技术,可以实时实地的在野外采集时,直接得到精确度为厘米级的数据。水利管理工作不仅仅要在室内进行,同时还需要对野外数据的精确收集,供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参考和上层管理者做决策。精度较高的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好的管理方案,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得到一个更加理想的成果。②RTK技术在载波相位的基础上可以实时并且动态的得到定位值,能够直接准确得到坐标中的相应的三维数据,并且实时的将数据精度达到厘米级。由此可见,RTK技术在实际的应用当中,不仅可以解决水利管理的数据和资料问题,还可以为水利管理建立良性管理方案,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值得注意的是,RTK技术的综合性较强,GIS技术的专业性较强,两种技术的应用领域不同,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单一应用或者是联合应用,才能够得到一个较好的工作成果。

(三)加大科技投入资金

水利科技创新需要稳定的资金投入,以国家的支持为基准,增加多种资金投入渠道。科技创新必须得到国家与地方的支持,通过部门协作开辟多种科技研发渠道,为水利工程科技创造优秀的发展平台,并且设立专项科技研发预算。加强科技平台的建设力度,将建设重点转到科研能力之中,通过资源共享,充分保证科技平台的运营与管理不受影响,发挥会出平台的最大效益。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需要划分技术创新资金,提高技术发展的速度与效果。

(四)强化科技管理

需要加强水利科技成果,将水利管理部门的所有职能激发出来,完善项目评估、审查、招投标与合同签订手续,帮助项目完成全程监管体系,并且帮助后期评估验收提供支撑。水利科技需要建设完善的评价机制,以国家评价机制进行改革,使评价机制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合理,相关制度必须科学合理。必须加强水利科技研发部门的自我管理机制,通过强化科技管理制度,使人员素质得到充分的提高,并且提高管理水平,创造更好的科技效益。

结语

总之,水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人类生活、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水利管理具有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水平的重要作用,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今社会,水利管理必须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技术水平,合理运用新知识与科技,增强日常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宗亮.利用水利技术的创新提高水利管理能力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