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技术革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中药制药工程;制药方法;中药工业;转化科学
【中图分类号】TQ46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1-0086-01
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中,中药工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更是升级为国家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但由于受到发展时间短的历史原因及科技水平低的现实原因双重影响,导致我国在中药制药领域出现了桎梏的瓶颈,诸如市场竞争力弱、科技含量低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也为了促进我国中药制药的战略发展,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战略转变,故选择一些有潜力的中成药进行再次开发是及其必要的,从而完成制药技术的升级改造,以便更适合当前医疗市场的需求。
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一些中成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大众对中成药质量问题的关注促进了对中成药的质量分析,诸如多成分含量测定、色谱指纹图谱等检测方法在技术上走向成熟。例如在我国中药制药领域制药技艺还是水准较低、生产操作过程呈粗放式、制药设备智能化程度低、制药的技术革新意识较低、创新驱动力不足进而导致中药制药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和需求[1]。因此,面对中药制药发展的困境和市场对中药制药的期望,自主创新发展中药制药工艺、推动该项技术的升级发展、实现科技战略创新、构建提高药品标准的新机制、加强对制药过程的检测及全程质量监测、确保产品的安全可靠、不仅具有巨大的医学价值更有利于推动我国中药制药产业的健康发展。
1制约中药制药发展的桎梏因素和技术诉求
1.1中成药产品的保证质量之难
按照国家药品局的指示,提高中药的制药质量标准是医疗工作者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对中药制药技术提出了六字真言,即“高标准、严要求”。“高标准”即是在研究中提高中成药的生产原料及质量放行的标准,将一些药量含有限制或者微量有毒有害的物质修订了检测的目标,纳入检测的范围。“严要求”就是严格控制制药工艺品的品质、提升制药工艺的水平。
1.2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
人们往往重视的是药品的药效和作用机制的研究,因而导致对中成药的再次开发的研究技术较薄弱。再加之制药工艺品质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中成药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同一生产产家不同批次生产的药物或者不同产家生产的同一款药物在化学组成成分上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会影响到药品的质量、药品药效的稳定性以及临床疗效甚至还极易会造成临床上的一些安全隐患。由此观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之难是阻碍中成药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因素。
1.3中成药制药过程节能之难
低碳经济是当前各行各业所追求的发展战略,如何促进中药制药过程中减少原材料的损耗、减少废品垃圾、提高能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设备的生产利用率、催生生产新工艺,是当前中成药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4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之难
中成药制药的各个环节密切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可以说制药工艺各个环节的精准操作是保障中成药生产品质的奠基石。然而,在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过程中,工艺操作却缺乏精准,有些工艺甚至呈现出粗放式。大部分生产企业的制药工艺参数还没有实现完全的自动化控制。综上所述的种种因素都成为了中药制药工艺品质的瓶颈。
1.5中成药生产质量检测风险之难
虽然在医疗领域出现中成药产品质量问题的事故层出不穷,但还是缺乏中成药生产质量事故预警的机制。根据生产需求,建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评估机制,检测生产工艺的质量,对生产数据进行观察可以有效加强对生产质量全过程的监测[2]。
1.6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之难
中药的制药过程是及其复杂的,因而制药过程的质量控制也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领域内的瓶颈因素。控制技术整体水平较低、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较落后、中间体质量检测指标尚不完善、制药信息的缺乏导致难以实现对制药整个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推动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的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是中药制药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2新时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广大医学工作者的辛苦努力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在医学领域陆续发生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代技术改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现了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特征的技术变革。第二代技术革新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制药设备更新以“三化”为特点:自动化、管道化、半自动化。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抓住了新时代技术革新的浪潮,创新发展以“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制药技艺革新的目标,推动中药制药工艺实现跨越式发展[3]。通过对新一代中药制药技艺的探究发现,在新的时代诉求下,中药制药工艺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创新: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的创新
中药制药技术一般是利用PAT技术实现对制药过程的有效监控。通过集成方式对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数学和生物等风险监测,辨析出可能引发制药风险的因素,实现中成药质量的控制目标。
3中药制药科技创新构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创新对中成药的制药技术突出了创新的技术诉求。我们应抓住这新一轮的技术革新机遇,自主创新实现中成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如火如荼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制药工程的技术创新,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成药工业技术的创新飞跃。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实现制药技术的升级更新,推动中成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曹光明.中药制药工程理论研究与实践[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12(05):186.
医疗保健愿景
医疗技术的进步、疾病谱的变化以及少子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让日本的医疗处于急剧变化中,特别是财政危机让医疗保健制度的可持续成为问号。从长远来看,日本的医疗保健制度需要变革。
之所以提出“2035”年这一时间节点,倡议书表示,是由于医疗保健改革不仅需要短期政策的制定施行,还需要长期持续的努力。为了大规模推行改革,从改革探讨到制度施行,至少需要5?10年时间。现在虽然有2020年包括社会保障改革在内的财政再建、2025年地域关怀体系等大项目,但缺乏更长远的目标。
今后20年内,社会老龄化将进一步发展,其所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可以预见到更迫切的多样化医疗保健需求,而医疗费用支出也将因技术革新进一步扩增。日本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生活方式都将在20年内发生巨大改变,即使在发展中国家,疾病构造重心也将从感染性疾病转向非感染性疾病,其健康水准或将接近发达国家,并同样面临老龄化课题。此外,由于20年被看作一个创新周期,不难预测,2035年医疗保健相关技术将迎来崭新面貌。
尽管对于群体价值观、工作方式、社会经济和财政状况很难做到完全预测,但在考虑2035年医疗保健形势时,有必要牢记以下改变。首先是少子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加速,部分地区很难维持生活公共建设或将直面财政困难问题。即使在都市地区,由于急速老龄化,人才也成为重要课题。再者,超高龄老年人、独居人士的急速增加,让医疗保健的质与量需求日益扩大并呈现多样化特征。
能够运用于医疗保健的科技发展必将备受期待,例如可穿戴设备的普及,构筑能灵活运用个人信息的体系架构,推进健康数据完成疾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个体化诊疗;大力开发新型癌症治疗方法,早期诊断和治疗老年痴呆,以及利用再生医学、基因治疗等攻克多种疑难杂症;积极推进利用诊疗支持机器、看护机器、机器人等实行远程医疗和普及自动诊断,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并节省人力。此外,伴随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间经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互补性将加强,必然积极促成医疗保健人才和服务层面的交流合作。
无论环境如何变化,人们都必须坚守医疗保健的价值――实现人类健康长寿,目标实现体系则应做到“让人人享有世界最高水准的健康、医疗服务,构建使人安心满足、可持续的保健医疗体系,为日本以及世界的繁荣作出贡献”。
倡议书中肯地指出,当前日本的医疗保健制度、供给体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专科进一步细化发展,但基本护理、慢性期(病)医疗质量无疑成为一个大的课题,特别是长期疗养与日常生活割裂,肠内营养和胃瘘等终末期医疗方式也值得探讨。
此外,因医疗机构之间的电子病历等信息无法共享,所带来的重复诊断、过度医疗等问题不仅降低了医疗保健的质量和效率,也无形中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负担。
截至目前,人们对医疗保健制度改革都呈现短视效应,例如从价格层面着手控制报酬改革,或仅能实现暂时性费用削减。仅仅通过增加负担、削减支付以维持现行制度的做法已不可行,而应重塑价值观和目标愿景,变革医疗保健体系。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应从扩量转变为改质,从投入中心转变为面向患者的价值中心,从行政规制转变为以人为本,从治疗中心转变为护理中心,从发散转变为整合。
三大目标行动
具体来说,为实现未来的医疗保健模式,将需要采取三大目标行动。第一,提高医疗保健价值,即相对于投入,最大化个人所得到的价值,也即“以更便宜的价格享受更好的医疗”。在2020年前,日本将实行医疗技术评价的制度化,支持提高医疗质量,做好人才培养以及面向全区域的配置。在2035年前,将以患者价值对医疗提供者的技术、医疗用品效能等作出评价,反映在诊疗报酬分数中,并运用标杆管理法改善治疗成效。
第二,从社会层面支持主动性选择,让人们主动参与自身健康管理。目前,医疗保健服务的选择项和作出选择必要的信息非常少,有必要确立一种让人们能够在合理的建议下接受必要服务的组织架构。当然,健康并非靠自身努力就可以实现并维持的,同时需要考虑个体周围环境,即“影响健康的社会性决定因素”。为此,在2020年前,实现“无烟奥运”;积极推进已经被证实收效的疾病预防措施,特别是通过预防重大疾病以削减医疗费;通过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生产力。在2035年前,实现“无烟社会”;支持普及包含个人护理信息在内的便携式电子健康信息平台;充实能够同时解决居民健康、生活问题的综合;在考虑影响健康的社会决定性因素基础上实行自治体建设、城市规划。
第三,让日本引领全球医疗保健发展。从埃博拉出血热等病例可以看出,疾病无国界。日本不仅在本国对策上,还应在国际新兴、再兴传染病消灭以及灾害支援上作出贡献,确立“世界健康危机管理官”的地位。为此,在2020年前,确立健康危机管理体制,在奥运会举办前确立国际化医疗提供体制,支持构建亚洲通用的保险适用范围以及医药认定制度体系构建。在2035年前,为健康危机管理、国际机构等主导的全球化健康管理构建作出贡献。
要实现这三大目标,最重要的是建立透明和责任明确的医疗保健体系,为推进具体的制度设计而在财政制度、供给体制上完成政策改革。
日本医疗保健的特点之一,就是诊疗报酬制度。从宏观上讲,通过诊疗报酬改革可对医疗费进行管理;从微观上讲,在保险适用和诊疗报酬体系中的价格设定可以应对保健医疗的技术革新或需求变化。该制度在国际上也备受好评,但未来还需要基于更长久的视角修正制度不足,基于客观指标建立的政策评价体系尤为重要。为更切实地施行政策,计划-实行-评价-改善(PDCA)的循环必不可少。为此,需要建设人才、组织机能,以系统性地收集医疗、介护数据,根据体制和实际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制度修改和政策立案。
(一)广泛普及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与知识,从而保证医疗工作顺利开展,保证对突发事件及时作出反应。程序化、数字化的计算机功能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原则性、群体性、单科性展现出特有的优越性。对于心理治疗,信息技术可以将喜怒哀思在图像、语音表达方面呈多元化,制造愉悦、和谐的氛围。
(二)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与人民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全面覆盖城乡的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保障人民急救医疗的基本需求。急救中心体现了“生命至上”的理念。院内急救方面利用医学信息技术对于相关人员的计划安排,抢救设施的布置,急救设备的维护、以及问题的警示等有着良好效果。
(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医院信息化在信息检索、资源共享等方面正在发挥着自己特有功能,快速引入新理论、新疗法,交流疑难病症诊疗方法。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会诊、医疗资源共享,有利于临床医师更全面的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最佳诊疗决策和可行的诊疗服务。
(四)在自己的岗位上,临床医师能够全面了解病人信息,及时查对原始的影像及数据变化,结合临床检查分析病情;利用计算机检索,与国内外医学信息交互,综合既往就诊情况,制定诊疗方案;快捷传递公费、自费、医保、农合的官方信息,节省了病人的时间,真正把时间用在了生命的挽救。
(五)CIS系统、PACS系统、LIS系统、EMR系统为临床工作提供了极大便利,医师通过集成医疗终端可以直接录入、查询各种记录,结合临床体检,制定后续诊疗方案。医技科工作人员能够参考详尽的临床资料,判断检查结果。
二、科学发展是完善医疗信息化体系的重要举措
(一)科学地完善操作体系,是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医院办公自动化、医疗研究与教学、医学咨询、健康咨询、医院内外医学信息资源共享、院内会诊、远程会诊、医疗监控等,临床医师的信息并联于多个体系,是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的前提条件。
(二)个性化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必须全面支持医、护、药、技、财政等事件处理和医院各部分的信息管理。原始数据的采集,体系运行中各部分间的协调、维护,信息化人才的配置和与专业信息部门协调,决定信息自动处理效果。临床医生谙熟信息化技巧,才能寻得捷径。
(三)随着医院发展,各种新技能和医院需求要匹配。医护人员信息化水平要与医疗质量、医院管理、教学科研、技术革新及创新能力适应。信息管理网络体系的思想之一,是实时转达、自动处理信息流。医院信息管理网络体系所处理的就是信息流,信息流的源头就是临床执业医师的医嘱,医嘱必须通过信息网络准确传递。
(四)网络传播速度快,计算机和网络对信息本身不能分辨正确与错误,一旦有意外的操作失误,有可能导致不良的甚至灾难性的连锁反应。电脑通过稳定的程序工作,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电脑程序破坏、网络传递错误,对临床工作是影响、对病人可能是致命。必要的病人信息保密也是临床工作者分内的事。
(五)眼前,医疗大数据的出场能让医疗信息化开始发生新的突破,然而多数医院信息化还为拥有多个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孤岛”,将大数据更方便地用于临床,每一个病人从全新的诊疗模式得到更多实惠,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结语
NurseSpecialityActuality''''sAnalyseandDevelopDiscuss
Keywords:Nursespeciality;Actuality;Develop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不断增加,护理工作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疗技术发展及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仍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护理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对护士的专业角色、专业形象、专业价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专业的发展亟待突出重围。
1现状分析
1.1护理器具原始落后,护理操作简单、刻板当今社会电子、信息、机械资讯爆炸、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先进的机械、设备层出不穷、目不暇接,医疗设备也不断更新,其精巧、周到令人惊奇,然而护理专业的发展却步伐缓慢,全国各级各类医疗行业中的130万护士依然是一把剪刀、一根锯条,手握注射器,锯开一支支安瓿、撬开一瓶瓶密封瓶吸取药液。工匠式作业令众多护士手缠胶布,老茧重重。打开中国专利网站,翻阅各家护理期刊,各种专利、设想多如牛毛,其构思之巧妙、制作之灵活,令人叹服,遗憾的是这些专利、成果被束之高阁,令各位护理人扼腕叹息,她们翘首以盼这些研究成果早日得见天日、被开发利用。
1.2护理常规多年不变、操作标准繁琐别扭低效机械的手工操作与日益增加的护理劳动难以匹配,于是最简单、最方便的操作方法成为护士的必然选择,违规操作即应运而生(如注射器抽取药液),因为规范操作不可能,为完成任务,右手抓握式的操作方法成为临床护士无师自通的操作形式,既然操作方法不易改变就变得相对合理[1],管理者只能视而不见、心照不宣、无可奈何。另一方面,新的理论犹似脱离实际的高架桥,可望而不可及,护理人员在摸索中行进、步步艰难。
1.3护理劳动价值过低、护士地位难以提升众所周知,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最辛苦、最繁杂的工作,她们执行治疗、护理,兼做勤杂、内务,还充当财务、总管,终日忙碌不堪而默默无闻,繁杂的非护理劳动占据了护士大量的工作时间和有限的精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加大了医疗投入,从院外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学者;在院内设立各级专家、学科带头人,给予高薪收入、特殊待遇。使得医疗与护理的待遇落差进一步扩大,部分护士一时难以接受,出现失望、不平情绪,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自豪感。甚至有些护士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转到医院其他部门,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再者,如今的护理教育的现状参差不齐,本科、专科、中专教育三剑齐发,一方面输送了高学历的护理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招进来低能力的中专护士(当今中专卫生学校招生是在普通高中招生后,生源素质难以保证。可以看到这几年工作的中专护士,她们和70、80年代的护士相比,无论从智力、情绪、学习能力、意志、态度等各方面都要稍逊一筹),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值得护理管理者深思。同时,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合同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也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1.4护理管理误区重重、步履蹒跚、劳神费时、收效不大护理管理历来被认为是医院管理中最有力、最有效的管理;同理,护理队伍也被称作最听话、最好管理的队伍。毋容置疑,现今的护理质控体系,几经修改,不断完善,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可以说细致入微。但是,面对医学事业的飞速发展,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责任和风险与日俱增。护理管理者整日忙于检查、质控、讨论、整改、培训;护理人员则疲于奔波、应付,护理质量提高收效不明显。
2发展探讨
2.1改革护理器具迫在眉睫请出有实际意义的设想、专利,变纸上谈兵为实际效益,可以通过进一步探讨、论证,确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通过委托、合作等方式进行护理器具工艺、工具的改革与创新,推广、使用科学、简便、高效、实用的护理器具,实实在在解放护理劳动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2.2修订护理教材不容轻视陈旧落后的护理常规、传统机械的操作方法是阻碍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护理事业送来希望的春风,护理科研、护理设计渐成气候。我们期待科学、合理的护理常规,先进、高效的护理器具,跟随时代前进的脉搏,走向护理科学明媚的春天。
2.3优化护理管理多重挑战最佳的技术,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优质的护理服务效果是护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科学的评价体系、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是提高管理效益的关键。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要提高医疗质量,必须充分发挥护士的积极性,真正做到关心护士、爱护护士,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升护士地位、提高护士待遇、改善工作条件、简化护理劳动、鼓励护理革新、帮助自我实现。只有通过科研和技术革新,才能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只有通过管理双方共同探讨、论证、交换、沟通才能实现全员参与、自我管理。达到人人关心质量标准,个个参与质量控制,变领导要求为自我约束、促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不断提高、追求卓越。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全面发展。
健康网讯:
个案报告,是指对个别罕见、少见的病例,或常见病出现特殊表现的病例,诊断治疗上有创新的病例,对发病机制、病因等有独特见解的病例,虽难治而治愈的疑难重症病例的个案报告。有的个案报告是很有价值的。写个案报告前要查阅文献,确认是否罕见、少见或首次发现,慎用"首例报道"、"未见报道"。报告还要真实、明确,如"特大侵入颅内额窦囊肿摘除术"要写明囊肿体积有多大。
前瞻性临床研究是事先设计好研究方案,确定观察的对象、条件、方法及指标,以此来收集积累临床资料,这种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可信。如对预后的研究,最好采用前瞻性研究,如观察上颌窦癌治疗的预后,分为单纯手术、单纯放疗、手术+放疗3组观察,疗效对比,科学性强,结果可靠。但这需要严密的设计,同时研究周期长,因积累病例需时间,还要设对照组。病例数够了,还要等三五年观察来确定治疗结果,一个课题至少要六七年才有结果。
实验观察研究,是指采用干预措施,如采用药物来观察治疗效果。应设立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以保证临床观察的可比性和重复性。如"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聋35例,有效率为82%",但无对照组,疗效究竟归于葛根素治疗还是自愈,或两者兼有之。正确的方法是随机分组,观察组用试验药物,对照组用安慰剂或标准疗法、或当前通用的治疗措施;盲法观察,最好用双盲法,分别统计疗效进行比较,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有说服力。
另外,技术革新,是指对仪器的革新、发明、专利等。可在引进、继承、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改进、革新。如大至电子耳蜗、喉声门图仪的研制,小至轻便头灯、中耳通气管、中耳听骨材料的改进等。
因此,临床研究选题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临床一线工作的医师完全可能根据个人的特长、经验、临床的需要、现有条件来选题。 临床研究是以临床医疗工作为基础,如医疗质量不高,病历记录不全,将直接影响临床研究的质量和论文水平,只有做好临床医疗工作,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研究成果。临床研究主要是观察研究,无需多少经费,可利用现有常规检测手段,如组织病理学检查、CT等作为诊断指标,因而适合广大基层医师。医科大学校院的临床医师和研究生还可密切结合临床问题和需要,采用组织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和遗传基因等手段来进行临床基础研究。
科研设计是采用临床科研方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制订出完成研究的实施方案,使临床科研从经验型向科学型变革。没有周密而规范的设计,会使研究结果不可靠,结果没有临床意义和科学价值,且浪费人力物力。由于临床研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极多,必须有一个周密而规范的设计。首先,考虑研究目的,其次,研究对象、样本量、分组、观察指标、如何观察、怎样收集资料和采用的统计学方法等。
科研设计中强调随机对照试验(random control test ,RCT),就是选择研究对象时应设立对照组,如在治疗试验中随机分配研究对象,随机不等于"随便"。常用随机化分配方法有单纯随机法、分层随机法、区组随机法。单纯随机法中最简单方法是抽签或抛硬币、掷骰子,如样本大,就用随机数字表,或用电子计算器的随机数字进行随机分组。这样可减少非研究因素的影响,使两组间均衡。均衡是指各对比组间除处理因素不同外,其他重要的、可控制的非处理因素的分布尽量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只有均衡的两组,才具有可比性,结果才可靠。观察时应实行盲法,盲法有单盲、双盲和三盲。单盲是研究对象不知道给予的处理措施和分组。双盲是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只有研究者知道。治疗药物与安慰剂或对照药物应制成大小、形状、颜色均一致。这能充分保证研究结果不受医师与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虽有时很难实行,如外科手术,但这是个比较理想的研究方法,应尽量采用。三盲法是研究对象、观察者与研究者及论文撰写者均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直到论文初稿完成后才当众揭密,使结果与分析结论更加客观。
院紧紧围绕“树先锋形象、做健康卫士”开拓创新、所实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推进了医疗护理质量、医德医风建设、整体服务水平“三提高”
一、加快医院发展中创先争优
以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为契机,一是提高医护质量效率。不断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通过落实手术分级管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制度,大力开展病案质量展评、示范工程试点病房活动,全面启动临床路径监测、实时监控诊疗、护理、医嘱变异,推行责任包干整体护理模式、临床护理电子病历,制作“高敏体质”警示牌、常用药物配伍禁忌表,杜绝了医疗安全隐患,实现了全程无缝护理,提高了诊断护理工作质量和效率。二是提升员工素质能力。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方法,先后举办提高病历内涵建设、临床路径管理、医院高级管理等培训班218期,邀请30余名专家教授来院临床指导,外派3位专家前往德国培训。围绕公开承诺,结合五好党支部、先进科室、示范窗口、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优秀医师、星级护士等系列争创活动,党员带头钻研业务、现身说法,带动身边医护人员比学赶超,全院医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医疗质量得到持续改进。三是优化医院环境形象。院党委从加强硬件建设入手,完成了米东医院加层改造、区党委门诊部维修等工程150余项。组织专家对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技术革新、优化整改,消除了不稳定隐患。投入资金8475万元,购置320排ct心内科心血管造影机等大型医疗设备13台,为医务人员提高诊治水平提供了保障,给患者提供了舒适的就诊环境。
二、改进医德医风中创先争优
增强自律意识。针对医疗服务行业特点,一是抓好警示教育。通过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通报典型案例、观看警示片、岗前教育、邀请法律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进行诚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廉洁从医的意识不断增强,全院30名医务人员拒收“红包”2.72万元。二是拓宽监督渠道,规范从医行为。专门设立举报箱、意见箱、投诉电话、意见本,定期开展病人满意度问卷调查和医德考评,随时接受患者的监督。聘请34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义务监督员,定期召开会议,听取社会监督员对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有效推动了医德医风建设。三是坚持典型带动,弘扬行业正气。大力开展“党员,向我看齐”党员佩徽上岗、行风示范窗口”等活动。以“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为主题,全院大张旗鼓地表彰、宣传先进典型311个。与此同时,采取诫勉谈话、整改承诺、监测预警、不当处方公示等方式,加大对违规人员的惩诫力度,巩固行风建设成果。全院接到患者投诉xx起,对xx人给予通报批评,对xx人给予告诫。
高交会组委会副主任、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学为、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主任刘明伟、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华本等出席了活动。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学为作了重要讲话。
超算探索 硕果累累
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云计算中心)系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属国家863计划、广东省和深圳市重大项目,在全国率先将超级计算资源应用到云计算,获得了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全国超算中心探索了成功经验并成为超级计算机应用推广的示范。中心自2011年正式对外服务以来,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拓展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业务,目前计算资源利用率已达到60%以上,高性能计算用户为1000多家,云计算的机构用户近18000家,个人用户280万以上,有效发挥了财政资源效应。
聚力集智 驱动发展
浙江乌镇的居家智慧养老新体系正在改变着这里约1.5万名60岁以上老人的生活方式。
67岁的冯培祥在乌镇生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晚年生活竟与“互联网+”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前些天,冯培祥突然觉得身体有些不适,赶快叫老伴拿出一台名为“按护宝”的仪器,测量血压和血糖。测得的数据实时共享给几公里外的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马上提出建议:“平台上显示的健康数据有点异常,您应该过来检查一下。”
当天下午,在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通过网络视频连线了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神经科专家,为冯培祥及时进行了诊治。
当养老成为全社会需共同面对的课题时,率先在乌镇试运营的“互联网+养老”体系进入全国视野。这一体系集纳了线上线下系统,通过信息平台、物联网、移动互联网App等,实现对老人的全方位监护。
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上平台主要指为老人在家中安装“智能居家照护设备”“远程健康照护设备”“SOS呼叫跌倒与报警定位”,并利用阿里云服务器、微信、相关App等进行远程管理。负责运营乌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椿熙堂副总经理戴勇介绍,乌镇开启了“智慧养老2+2新模式”。该模式在乌镇原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把线上平台和线下卫生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居家和社区养老、医疗服务的全覆盖。乌镇给每位老人都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利用自动检测终端、健康管理App,持续跟踪老年人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养老、医疗服务。
“乌镇模式”是我国养老领域探索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剧,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 一位居民在乌镇椿熙堂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的卫生服务站接受心血管功能测试(黄宗治摄)
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路径是什么?专家表示,我国的养老方式应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此后,居家养老与智慧养老进一步结合,成为养老a业的重要选择。
与机构养老相比,居家智慧养老投入产出效益更高。有研究表明,投资建设实体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投入10万元到25万元,这意味着1000万元的投资最多只能满足100多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将同样的资金投入居家智慧养老服务,可以覆盖6000多位老年人,满足他们常态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因此,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居家智慧养老模式。如苏州市姑苏区的“虚拟养老院”通过话务中心与家庭走访的结合,为老人提供物业维修、人文关怀、应急救助等六大类53项服务。青岛市南山区政府为1050位老人发放了养老服务智能手环,这种手环具备紧急呼叫、自动报警、心率测量、健康管理等功能,儿女可通过客户端软件了解老人的活动轨迹,实时掌握老人的状况。
专家表示,智慧养老不仅是技术革新,还是产业和社会革新。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社区研究部主任刘建兵认为,在养老领域推进“互联网+”不仅需要搭建信息开放平台、开发适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设备,还需对传统业态养老服务进行改造升级,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产品。
“仅仅依托线上不可能实现智慧养老。”戴勇表示,线上、线下必须更好地融合。在乌镇,智慧养老的线下平台是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该中心使用面积达2000平方米,根据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与情绪状况、家庭生活状态、社会交往情况等,把服务分为7个等级,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提供服务套餐,满足个性化的生活照护需求。
智慧养老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剂良方,但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一系列发展瓶颈,亟待对症下药。有专家指出,预计5年至10年内一个更加智慧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成形。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目前,在养老领域,政策缺位、政策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还比较突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力度仍显不够。“缺乏顶层设计,且政出多门、标准不一,严重束缚了养老企业的技术合作和市场拓展。”华龄智能养老产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勇举例说,有一家企业投入了近千万元对某医院使用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可由于标准不对接,该系统无法在不同项目间有效应用。
其次,数据汇聚集中有待加强。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博士白玫指出,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平台业务内容丰富,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往往面临数据导入平台不畅的问题,且不同部门导入的数据存在量大、异构、冗余、相斥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