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0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护理职业定位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 职业认同感 探讨
一、职业认同感教育的涵义与意义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等因素所形成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达到一致或认可的状态。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是指护理专业学生对将要从事的护理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学习乐趣的一种认知与体验。
目前护理人才尤其是高级护理人才的缺口很大,许多家长看重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前景,盲目地为子女选择了护理专业,导致很多护理学生入校时对所学专业并没有明确的认知,对将来所从事的护理职业亦没有足够的了解和合理的正面情感。而护理专业本身由于学科的特点,是既具有挑战也充满了压力专业学科,护理专业学生对待护理职业的态度和认知对其个人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构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进行护理职业认同感教育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课题。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现状
为了进行课题研究,我们对连续对2009、2010、2011级实习阶段的护理专业学生做了职业认同访谈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护理专业学生在职业认同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专业认知模糊,专业兴趣不浓厚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专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根据”这一问题,有58.2%的同学是因为“好就业”,仅有20.3%的同学是因为“兴趣爱好”。许多同学是按照父母旨意或是老师推荐选择专业,甚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是因为“好就业”的原因而选择护理专业。有70%的学生“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专业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对于护理专业的专业发展前景、就业趋势等相关专业情况也没有更深入的了解。
2. 自我认知欠缺,个体价值不明确
从调查结果我们看到,护理专业学生的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有63.5%和2.3%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有70.0%和2.4%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个性特征,有40.1%和26.8%的同学“不太确定”或“不是”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与特长。这样的自我不良认知极易导致学生自我定位不清,时而自卑,低估自己的能力,时而自负,过高地估计自己。
3. 职业认知匮乏,职业价值感与效能感不强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知存在不足。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具体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10.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76.7%、10.2%和2.3%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对于“是否清楚自己将来所从事护理职业的工作环境以及面临的工作内容”这一问题,仅有29.8%的同学选择“是”,而更大多数的55.6%、9.2%和5.4%的同学选择的是“不太确定”“不是”和“没有考虑”。这一调查结果说明:大多数的护理专业学生对于将从事职业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复杂工作问题不甚清楚,职业认知极为欠缺,这将直接导致其职业价值感与职业效能感大大降低。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教育的建议与策略
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对该职业活动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认同感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入学时加强护理专业教育
通过专业教育,明确学习目标,增强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清晰地知道大学期间应该学什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与素质,未来能够做什么,明确未来专业就业趋向与发展前景,应该怎样学习专业,如何把握专业脉搏。
2. 专业学习同时强化医护职业认知
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是了解职业环境,明确自己未来护理职业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从而明确职业岗位具体有哪些,职业岗位工作要求是怎样的,职业环境与工作条件如何,职业发展路径有哪些。
3. 辅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人职匹配分析
在自我认知与职业认知的基础上,辅导护理专业学生运用SWOT策略分析,明确自身发展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权衡自我与职业发展利弊关系以扬长避短。
4. 及早地制定自我发展生涯规划
指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与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制定一个个性化生涯发展方案,探索其最优的发展路径,为自己打造一份生涯发展的“营养自助餐”。
5.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医护岗位的社会实践,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以增强职业适应力。
综上所述,强化职业认同感教育是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项必修内容。通过职业认同感教育我们希望护理专业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份职业都存在积极的与消极的方面,最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它,并能够乐在其中,最终使自己顺利地由一个“职场菜鸟”蜕变为一名“职场达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医疗环境 男护生 职业价值观 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需求的增加及护理专业的发展,男性从事护理专业越来越显示出他们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始培养、接受并使用男护士。因此,应该鼓励和培养更多的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中来。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一般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它不但决定了人们的择业倾向和工作态度。对人们的职业选择、工作目标、努力程度、自我实现等有重大影响。因此,护理教育工作者需要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动机。
本研究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某医学院校2005―2009级护理学10名本科男生进行了访谈,访谈内容包括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访谈本着自愿原则,访谈前让男生充分了解本研究的目的、方法,访谈时间每人半小时,访谈过程中充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1男护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通过访谈,对男护生择业动机、职业价值观现状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逐步分析、整理和归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男护生在择业时的盲目性、随机性、从众性倾向明显。参加访谈的10名男护生入学时均非第一志愿,其中1名为第二志愿,其余均为服从分配或调剂,学生不清楚或不了解护理专业的性质。其中8名学生选择专业时参考家长或亲属朋友的意见,认为护理工作稳定,以后可以保障基本的经济来源,从而接受护理专业。由此可见,男护生的择业动机非个人理想和个人兴趣的选择,而是迫于其他压力,对护理工作缺乏激情和投身护理事业的信念。
(2)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多样性。护理专业学生处于发展的不稳定状态,他们正处在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期,其职业价值观会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职业生涯来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受访的男护生表示在学习护理专业之前,对这个专业并不十分了解。虽然他们大多肯定护理专业的职业价值,但是他们表示护理职业不是自己理想中的职业目标,仅将其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跳板,即使将来干得不错也不会长期从事。
(3)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众所周知,男性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要承担事业、家庭的重任。婚姻、养家、购房等问题就成为许多男生择业时必须面对的难题。访谈显示,男护生大多缺乏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就业缺乏一致性,大多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短期行为想法。这与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入为标志的价值取向有所不同,男护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消极,处于一种发展的不稳定状态。
2培养男护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对策
针对男护生在职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学校、家庭、医院都要共同努力,帮助男护生培养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和加强他们对护理职业的认同。
(1)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培养男护生正确、积极的专业价值观。学校教师要加强学生就业观、价值观的教育。要切实提高护理专业的学科水平和社会地位,应充分认识男护生在专业思想问题上的特殊性及其产生的重要原因,理解学生的感情,尊重学生表达专业态度的权力。通过人生观教育和学科教育的综合作用激发学生的专业感情和共鸣,发展学生的专业兴趣,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积极的护理专业价值观,热爱护理专业,立志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
(2)学校还要加强对男护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有效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的就业优势。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今后就业打下基础。
(3)医院要重视男护生的临床实习,稳定他们的专业思想,强化他们对护士职业的角色认同。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学生获得社会所期望的职业态度、价值观和技能的重要社会化过程。因此,营造良好的有利于男生成长的工作环境,对稳定男生专业思想,吸引大部分学生安于所学的专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具有重要意义。让他们了解医院临床上对男护士的需求及国内外男护士的执业情况、工作心态及各种成就,使他们看到护理工作的价值和发展前景,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热情,提高从事护理职业的稳定性。
总之,护理专业会因为男性的加入而更趋完善、合理,并且必将对提高护理质量、推动我国护理事业的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男护士积极、正向的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过程,既需要男生自身能够勇敢面对现实、迎接挑战,又需要学校、医院和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参考文献
[l] 孙静,张新宇.护理本科男生职业价值观的质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0(2).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84-02
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不仅实践性、可操作性,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等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时代还需要搜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和管理、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衡量专业教学的一个标尺。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生物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像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跟不上职业岗位技术要求的发展;教学内容彼此独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明确,学习内容针对性欠缺。因此,如何根据生物化学特点和护理岗位的专业特点,科学选择重点教学内容,是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机制为导向、围绕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和核心业务能力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拟将生物化学基础课准确导向护理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岗位,加强与临床衔接,以适应岗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贴近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性,使学生有兴趣学,容易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贴近时代,介绍学科的新进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主要研究内容
(1)由行业专家和授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护理行业发展状况,从护理专业的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遵循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按照护理职业分析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解的思路确定护理工作岗位能力形成常用的学习项目。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需要,完成对课程内容重构和整合。确定护理专业技能常用的学习项目后,以基本知识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岗位能力形成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融合于学习项目之中,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既对护理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必须、够用”,又能支撑后续课程和护士执业证书考核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融合到护理工作岗位实际操作项目中,每一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应的生物化学资料,再结合操作进程提出生物化学应用要点、最佳操作方案和注意事项。把生物化学理论依据和护理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教、学、做一体。
(3)注重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更好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优化从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陈旧实验减少验证实验、增加与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及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弱化与护理应用关系不大的知识。如:蛋白质两性游离及等电点的验证试验,转氨酶的生成部位等;以临床常见疾病检测项目为依据,将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的完成,可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患者的准备、样品的采集处理、储存、样本测定、结果报告、废物处理)。从而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这对学生将来学习静脉采血、输液、注射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5结束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贯穿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能明确护理岗位的要求,掌握核心知识点,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能明白学习该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萍.烟台市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姚艳训.职业高中制药专业化学基础课课程的优化—借鉴“CBE理论”优化和整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护理职业情感的内涵
护理情感是指与护理职业相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广义的护理情感包括对护理工作的情感状态与体验以及带有情绪色彩的心理活动,如护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对护理工作的动机、态度、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等;狭义的护理情感包括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关心、爱护、尊重、同情等[1]。护理情感对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形成具有直接决定和导向作用,积极的护理情感能促进良好的职业态度的形成,进而影响护理工作的实践行为。
2、当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师情感教育的意识淡薄,情感教育的能力不强。目前,高职护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相对比较薄弱,高学历、高能力的教师比较缺乏,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情感教育意识淡薄,难以将教学工作与情感教育工作充分融合,或者说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困难。可喜的是已经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讲,这方面的工作还显得比较薄弱。
2.2学生的护理职业素养不高。现如今,学生报考专业的风向标主要是看就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在家长的高压下选择专业,另外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高职院校的门槛较低,导致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更有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一纸文凭来上学。2.3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4学校缺乏科学的情感教育管理、评价机制。高职院校都很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工作,但此项工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很多困难。学生情感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在目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要想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学校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3、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合理路径
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因而,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护理专业学生的情感教育应从入学时就入手,在新生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3.1在教学中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目前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人文现象。而我们要想提高护理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改变这种现象。积极地引入人文教学,重视学生情感的释放和情绪的表达,以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合作者的身份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这样,师生之间不仅通过认知结构发生交流,而且还通过情感内容发生交流。根据护理学中“人、健康、环境、护理”基本概念来指导课程设置,摆脱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色,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性新课程,如: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医学社会学、当代青年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新课程,增强课程间联系,拓宽护生的视野,加强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尤其是注重高职护生在沟通交流、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实践技能、科研能力等几方面能力的培养,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临床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个案教学法等,增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和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
3.2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3.3强化护理教育者的专业信念对护生的影响。护理教育者的专业情感影响学生对护理专业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认真备课,上好每节课,经常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操作,让学生感到教师爱岗敬业,对教师产生一种崇敬感,受到感染而爱上教师所从事的专业。教师在课堂中,语言表情上充分表达出自身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融激情于讲授之中,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4创造良好的临床实习环境。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岗前培训,让护生熟悉医院的环境和各项规章制度。每个科室设专人带教。专职带教老师是临床经验丰富、具有高尚医德的护士承担,带领学生一起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指导。针对护生进入医院面临的各种压力,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缓解压力反应。组织召开学生生活会,让学生与老师面对面地交流,及时疏泄心中的焦虑,以健康快乐的心情进行临床实习。每周与学生座谈一次,针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引导。善于表扬护生,肯定护生的价值,增强护生的自信心。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为他们解决个人生活中的许多疑虑,成为他们的知心好友,使他们感受到医院的温暖和社会归属感。
【关键词】聘用护士;培训;管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272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275-02
聘用护士是经医院考核聘用的具有护士资格的非在编护士。使用聘用护士是解决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缓解医院临床护士紧缺的重要渠道。随着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医院编制体制的调整,聘用护士已逐渐成为护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的职业培训和规范管理是医院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这提示医院管理机构及管理者应深入考虑聘用护士的职业培训和规范管理问题。
1.聘用护士职业发展中的不足
1.1 职业价值观模糊。受传统人事管理思想的影响,聘用护士有着身份尴尬的思想负担,认为自己不属于正式在编职工,没有归宿感,感觉职业前景渺茫,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因此,一些聘用护士只把护理工作作为自己谋生的职业而不是终身的事业,加之有些医院在管理方面,对护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使部分聘用护士对护理职业价值观模糊,产生职业自卑感和失落感,以致于离职,对护理队伍的稳定造成影响。
1.2 业务水平有限。聘用护士普遍资历浅,基础理论与业务技能掌握较差,临床经验不足、整体素质差、在工作中只满足一般的护理操作,只求过得去,不求精,不求过硬,理论知识浅薄,缺乏观察病情和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形成不了技术骨干力量。我院对85多名聘用护士多次护理考核中发现,聘用护士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专科护理水平差,缺少工作经验,不能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在临床工作中对一些已经存在或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视而不见”,从而导致护理质量低和护理差错发生。
1.3 医院管理缺陷。有部分医院管理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甚至对聘用护士的认知有误区,认为聘用护士是临时人员,不愿投入时间、财力、人力对她们进行培养。部分护理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把聘用护士更多的作为劳动力使用,没有从管理高度上给予支持,对工作和生活关心不够。由于医院和用人科室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认为聘用护士属于临时用工,只需要胜任常规的护理工作,而不需要给予过多业务方面的培训。因而,导致聘用护士参加继续教育机会少,知识更新较慢,业务技术水平和护理综合素质较差。
1.4 职业培训不够,待遇低。有研究对2所市级(三级)医院、1所县级(二级)医院130名在岗护士(在编护士和聘用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聘用护士进修率为0,聘用护士进修率显著低于在编护士。聘用护士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发展前途,其自我实现的需求难以满足。聘用护士职称晋升、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少,极大的影响了聘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阻碍聘用护士的职业发展。黄平等[1]的研究表明聘用护士中有33.3%的认为无培训机会,43%在学历教育上无政策性鼓励,特别是升迁机会上,49%认为无升迁机会。适当学习机会、升迁机会有助于聘用提高聘用护士的自身素质,成为聘用护士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有研究[2]对临床一线的护士142人调查,结果显示聘用护士比正式护士更为明显地感到工资及福利待遇低的压力,这是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很多医院聘用护士都在临床一线工作,干的活比在编护士多,所得的报酬却低于在编护士,而且不能享受和在编护士一样的福利待遇。在多数医院,聘用护士工作量都较大,每日疲于应付大量基础护理、生活护理,使其没有精力去培养自己的科研、教学能力。聘用护士相对在编护士基本工资普遍偏低,而工作量大,任务重,让聘用护士感觉心理不平衡。
2.聘用护士应采取的规范管理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心态是影响护理人员身心健康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学习引导聘用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客观认识护理职业,正确定位作为一名护士的社会价值及自身价值,增强护理职业自豪感。积极宣传护理职业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高护理工作的含金量。对临床工作表现突出的聘用护士进行表彰,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通过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对护理队伍中涌现出来的一些优秀人物和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
2.2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护理人员工作专业化、事业化、留任、离职率及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聘用护士应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学识水平、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己所处工作环境、学习进修的机会等情况,根据自身个性特征和优势选择专业发展方向[3]。护理学会等专业团体应将聘用护士纳入到管理组织中来,在聘用护士职业发展计划制定与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2.3 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是提高护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极重要的手段,是影响护士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能使护理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称职地开展工作,必须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参加各种形式的再教育即成为必然趋势。应鼓励聘用制护士积极参加学历教育,鼓励自学成才,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对于取得好成绩的护士按医院的有关规定给予一定的奖励。目前,探讨适合于工作紧张的临床一线护士或长期上晚夜班护士职业发展的弹性培训项目和模式,成为管理者和职业发展教育者感兴趣的课题。
2.4 奖优罚劣,实行动态管理。一般医院规定聘用护士聘期为1年,聘用期满后,根据对其德、能、勤、绩综合考评,决定解聘或续聘。在聘用护士的管理上,应每年组织2次以上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结合用人科室测评、护理部质量考核、患者满意度调查,定出考核档次,优秀档次:理论成绩在80分以上,操作成绩在95分以上,综合成绩在90分以上,三项均达标;合格档次:理论成绩60分以上、操作成绩85分以上、综合成绩80分以上,三项均达标;理论成绩60分以下、操作成绩85分以下、综合成绩80分以下,三项其中符合一项即定为不合格,理论和操作均可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仍不合格者,将不再续聘。对考核优秀者在合格基础上增加50元至100元的浮动工资,对工作三年以上且每年考核优秀的,实行嘉奖,从而在业务管理上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2.5 提高待遇。薪酬是医院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工具,薪酬分配得当,既可节约医院的人力成本,又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她们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增强凝聚力和医院竞争力。医院只有拥有对工作满意的护士,才会赢得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患者。薪酬分配不当,收入低或收入增长不理想,心理上出现不平衡,缺乏归属感,不仅导致员工满意度低,工作情绪低落,而且还会导致人员流失,工作效率和整体效益下降,甚至威胁医院的生存和发展[4]。
3.讨论
聘用护士的使用与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全面的管理过程。她们最需要的是受到尊重、理解、信任和平等,进而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展现出自己的才能,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护理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好医院、科室、聘用护士之间的利益关系,既要考虑到医院和科室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又要为聘用护士争取适当的待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把她们当作医院护理工作发展的资本,严格聘用标准,择优录用,强化培训,从严要求,规范管理,严格考核和评价,优胜劣汰。选好、用好聘用护士,不仅在工资待遇、奖金福利、养老保险等给予保障,而且要从职称晋升、护士长竞聘、参与医院内各种活动中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使其安心工作,尽可能减少非正常流失,稳定住聘用护士这支护理队伍,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黄平,戴肖松.聘用制护理队伍的现状及优化对策[J].现代护理,2005,11(13):1053-1054.
[2] 方贵蓉,郭淑荣,廖娜,等.二级医院聘用护士工作压力源调查与分析[J].中华护理志,2008,2(6):285-287.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护士;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指角色扮演者对社会地位、作用及行为规范的实际认识和对其他角色关系的认识。每个人只有在角色认知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工作中很好地扮演角色。一个人能否成功地在工作中扮演好角色,取决于对角色的认知程度。护士角色认知是护理工作者对护理职业的认同和对护理工作岗位的认识。护士角色认知恰当与否,关系到个人在工作中的贡献和影响着个人的专业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需求不断提高,护士角色日益多元化,护理工作范围不断扩展,在当前护理岗位严重缺编的情况下要扮演着多种不同角色[1],护理专业学生只有对护士角色具有良好的认知,才能适应现代护理岗位,在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有针对性地在高职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护士角色认知,笔者在2015年10月-2016年5月对不同年级的高职护生开展了护士角色认知现状的专项调查,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专业学生600名,15级(一年级,新生)学生200名,13级(三年级,毕业实习前)学生200名,11级(五年级,毕业实习后)200名。
1.2 调查方法与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共8个选项,均为多项选择题。问卷调查前先向护生讲解调查目的、意义及填写要求,问卷独立完成,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100.0%。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
2015级、2013级和2011级护生对护士角色的认知度见表1,3个不同年级均有90%以上学生认为护士是医嘱执行者,且3个年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护士是教育者、康复指导者、沟通和协调者、维护和代言人、管理者、科研著作者、计划者的选项,2015级均明显低于2011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护理工作范畴在不断拓展,护士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现代护理工作已不仅是单纯的医嘱执行者,除给患者用药(输液、口服、肌内注射、雾入等)、进行床边护理、照顾患者外,工作角色已扩展到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教育者、疾病康复的指导者,要成为医院和病患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者、病患利益的维护和代言人,成为医院和护理工作的管理者、计划者,并要成为护理领域的科研著作者。但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护理工作者是教育者、康复指导者、沟通和协调者、维护和代言人、管理者、科研著作者、计划者的绝对人数比认为是医嘱执行者的要明显减少,尤其是对科研著作者、计划者的角色认知更是低于30%,且2015级比2011级更低,提示护生对现代护理的角色认知尚不完善,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目前学校对护士角色功能的教育尚有欠缺,这将影响学生对自身的正确定位,继之影响个人的发展。因此,学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要加强现代护理工作者角色功能认知教育,在《护理学导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中重点强化角色功能教育,并采取相应积极措施,提升学生对角色功能的认知,如请医院护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开设相关隐性课程,开展有关社团活动等,以不断增强护生对现代护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力度,帮助护生形成良好的角色认知,努力培养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和价值取向,确定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资料与方法
2010~2012年胸外科入科新护士28名,年龄21~24岁,其中专科学历21人,本科学历7人,均为入院后第一个轮岗科室,每批4~5人次,科内岗位培训时间4个月,P>0.05差异无显著性有可比性。
培训方法:确立入科新护士护理岗位的培训目标,制定并应用新护士岗位四步培训方案,即:入科教育(1天)、入科带教(2周)、岗位带教(14周)、考核(1天)。①入科教育:制作胸外科轮岗护士多媒体培训课件,入科第1天在科内多媒体示教室,由护士长或骨干护理教师,讲解科室新护士岗位实践的相关培训目标及培训方案,以及胸外科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基础及专科操作技能、护理风险、护患沟通等内容。②入科带教:责任教师应使其熟悉本科室工作环境、护理工作人员,掌握胸外科的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各班职责及相关护理常规,知晓本科室优质护理服务下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专科开展特色,发放并引导学习胸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手术前后护理常规、常见疾病护理常规手册。③岗位带教:由责任教师带其进入护理岗位工作实践,按专科特色开展责任制整体护理,督导临床各种基础及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专科护理理论和护理实践的培训、指导,着重引导有效护患沟通及团队协作意识。新护士跟随带教教师进入岗位实践工作,运用责任制整体护理患者个案的方法,按照专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实践,学会评估患者的需求和健康问题,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并在带教教师指导下解决临床中遇到的护理问题,带教教师要针对性的引导新护士的医、护、患协作和沟通能力。
讨 论
开展新护士护理岗位实践培训以促进其护士角色适应:对于刚跨入医院大门的新护士,培训应重在引导知晓本科室所开展的专科护理特色,其按照专科护理岗位标准,进行规范的具体护理实践,并引导新护士热爱护理专业,学习护理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并按照专业标准和规范进行护理实践,培养护理专业所需的态度、价值、道德和自律,关怀、同情服务对象,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健康问题,对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获得护理岗位职业能力系统培养与教育,为以后从事专科护理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构建设置合理的新护士护理岗位实践培训模式以提升其职业能力:在运用护理岗位四步培训方法、对新护士进行岗位实践培训过程中,使新护士熟悉了新的工作环境和护理岗位的职责,掌握专科护理的工作性质及工作程序、护理各项制度、专科基本操作技能和各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护理记录书写规范、专科各种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等,通过护理查房、个案模拟实践考核等,有效促进了新护士临床个案护理综合能力及应急能力的提高[1],护患沟通技巧。经培训后,85.7%的新护士掌握基础及相应专科操作技能,100%的护士能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92.9%的新护士认为要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P均
突出专科带教特色以引导新护士感知护理职业发展内涵:带教教师在指导新护士对患者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的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个案开展专科健康教育,并渗透人文护理内涵,在岗位工作实践中逐渐感知专科护理服务内涵及发展方向,有目的引导新护士对护理这一职业的内容、特性、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条件分析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使其剖析自己的价值特征、兴趣、性格等多方面的个人情况,以便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这几个层次的自我剖析之后,形成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和定位[2],引导其职业发展可向护理管理者、护理教师、临床专科护理工作者等方向规划,选定适合自我职业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本文作者:岳鹏吴瑛工作单位: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原因分析
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学生在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可能就会影响学生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和自我行为的管理。中国学生从小就会被教育“大人说话,孩子就要听”“老师是对的,我们要照老师说的做”,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中国孩子是听话的,但是,同时也是缺少质疑的,也就是没有评判性思维和意识,这也应该是制约着课堂互动性的一个因素之一。而西方的文化,强调的开放、民主、人人平等,所以,孩子从下到大所受到的熏陶就是有观点就要表达,有疑问就要质疑的思想,这种思想会促使在课堂中更加活跃的气氛的形成,也有助于师生互动的畅通无阻。课堂纪律的双面性作为一名基础护理学的老师,我懂得这是培养优秀护士的第一步,是护士职业化的第一课,因此,几乎在每一堂《基础护理学》的练习课上,,我们都会强调“病人的床,不能坐”“没有带口罩,不能进练习室”等等实践课的课堂纪律,我赞成也支持这些纪律,它规范了学生的护士行为,是护士职业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到迪肯大学,看到他们自由灵活的课堂纪律和互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并存后,我在反思:国内现在的一些课堂纪律,会不会影响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提问的主动性,中国的学生在时刻担心自己会不会在“穿衣、就坐、戴口罩”等方面会不会犯错误的同时,也可能同时在担心自己的“说话、回答、提问”是不是合适?我们给予他们行为上的约束,会不会也阻碍了他们思想上的放松和自由表达。他们会不会在潜意识里觉得上课是不自在的,不能自在地坐着或者站着,也不能自由自在地回答或者提问?有几个留学生和我交流,说除了语言上的障碍之外,他们还会把想问的问题,在脑子里转好几圈,想好了如何提问比较合适,如何措辞比较礼貌之后,别的同学开问了,或者下课的时间到了,于是,他们又把问题咽回到肚子里……他们在顾虑什么呢?这些顾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够打破他们的顾虑,让他们在讨论课中畅所欲言?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我们思考。对护理职业的理解澳大利亚的护士不是一袭白衣,没有燕尾帽,普通病房的护士也不戴口罩。他们有统一的制服,基本上都是轻便与灵巧的生活装。学生进入练习室不穿制服,不戴帽子和口罩的话,会不会让他们自由散漫?不像护士的样子?带着这样的问题与当地的教师交流时,他们说说,如果在课堂中,给学生太多的约束,他们会不高兴,他们会离开这个专业;如果给他们太多的约束,学生就会不喜欢这个专业,即使他们以后做护士了,他们工作得不快乐;他们工作得不快乐,病人就别想快乐。病人不快乐,护士穿着再职业,也没有完成护士的工作,因为让病人快乐,才是护士最主要的职责。日后,细细品味几个“快乐”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相对更加严肃的话题: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细节,会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而护士的职业认同,又会不会影响者她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他们的工作又直接影响着护理的质量和病人的结局?
对我们护理教学的启示
作为护理教育者,我们改变不了五千年以来约定俗成的文化,改变不了整个社会对护理职业的期待和理解。而且,优秀的文化也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我们的确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真正的教学互长,平等交流,享受教学过程?目前有几点不是很成熟的想法,我们可以讨论。学生参与教改国内护理教育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不管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评价方法的改革,改革后新方法、新内容的接受者都是护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内容而改革,那么可不可以让学生也参与到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在每一次的教改讨论会中,听听学生代表的想法,或许他们的需求,和我们想象的不完全一样;或许他们的感受,会给我们一些思考;或许他们的思路,可以拓宽我们的途径。尤其是在刚刚经历了第一轮改革的学生中,他们的反馈是评价教学改革成败重要的方面,他们的需要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表明,在教学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能否尊重学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及方法,也会影响教学环境,从而间接影响了教改的效果[2]。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角色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的角色、行为随之改变。与此同时,学生角色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积极转变学生自己的“受体”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如何促进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是值得关注的问题[3]。学生对自我角色的界定,可以影响他们在课堂、在练习课、在临床实践中的行为举止[4]。因此,我们可以在开学的第一堂课,或者是第一天,让学生和教师真诚面对,坦诚交流。学生如何看待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而教师又对学生有哪些期待?各自在教学过程的使命和责任分别是怎么样的?为了实现目的,双方的分工是什么样的?只有在思想上解放了,在心情上放松了,克服掉教师是“出于领导地位的,是考官,是出题的,是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给予知识和道理的”,“学生是被教的,是被考的,是坐在课堂里聆听教诲的”这样的思想,课堂的互动,才会真的出现。关于师生之间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我喜欢Warrnambool校区Lorraine说的一句话“我们在一起,共赴教与学的旅程”。改善教师的反馈方法教学反馈实质上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教学反馈具有明确性、真实性、及时性、计划性、双向性、多样性等特征,增强师生教学反馈意识,提升师生反应和接受能力,构建师生平等交往平台等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教学反馈的效果,从而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效。教师反馈的态度和方法,影响着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从态度上,我们需要不再以是非对错论英雄;从技术上,我们要保证我们尽量用循证的思想来指导行为。下次教授铺床的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流程来铺床,它有什么科学依据,对病人的临床结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护士的身心健康呢?而面对形形的答案或者问题的时候,我们的肯定,鼓励,支持,或许给学生的反馈更加积极,让他们张开嘴,打开思路,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