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诗歌的基础知识

诗歌的基础知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诗歌的基础知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诗歌的基础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计算机基础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1-0256-01

在信息社会里,对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正在逐步被社会作为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他们不但应该掌握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日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不但应该掌握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使用,还应该具有学习和掌握使用新软件、新系统的基本能力,这对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对高校的计算机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因特网飞速发展的形势下,社会各界对微机的使用已经由单机使用为主过渡到以网络为主,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最基本的技能;过去,高校是计算机教育的起点,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将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就必须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通过计算机查询信息、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成为既懂得自己的专业、又能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教育的第一门课程,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分析

现行计算机基础教育体制在用一个单一的标准要求、塑造和衡量具有各种不同背景的学生,忽略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起点水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要求掌握的技能和层次不同,从而造成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的脱离,无法激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研究高等职业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与方法,就不得不首先分析其特点:首先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教育极不平衡,而且,这种状况将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和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同学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同学却仅仅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包括游戏),却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再次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使得各学科自身也对计算机课程提出了各自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直接影响文科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很多学者都赞同将计算机基础教育以应用为主要目的;最后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这是由于信息技术领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个非稳定的状态。新的技术、新的应用系统、应用方式层出不穷。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探讨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各学校应注重提高高校各项工作尤其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创造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1、实施分层次教育,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鉴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水平考试,将有一定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学生和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分开,分为基础班和高级班。对于基础班的同学,要从基础开始讲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对于高级班的同学,可以直接从应用开始讲起,以上机操作为主。将考试改成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两者并重的方法。平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放人大量的学习资料、习题、模拟题,以供学生自我测试。到期末的时候,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上机实验课、期末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三方面的表现综合核定成绩,三方面的成绩各占一定的比例。这样,不但更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的注重课外的学习。考试内容也需要作出相应调整。一是必须设置多种考试模块,以供考生进行选择考试;二是建议增设实际问题型的考题,重点考察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简单记忆名词术语等书本知识。只有这样,考试才能顺应专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考核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2、区分专业,实施模块教学。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执行不同的教学大纲。也就是说,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对待,实行有区别的教学,而不能一律要求,一概而论。首先要做到按文理两科实行有区别的教学,以后再逐步按照理工农医、文史哲、经管法等大类专业来区别对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分设计算机控制、多媒体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教学内容模块,由学生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各自的兴趣和爱好,从中选择某个模块来学习,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权。在实行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应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的。目前大多数教材是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编写的,常常以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口吻来讲述技术。否则,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效率。

第2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机械基础;教学改革;兴趣爱好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

在传统的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都是利用教材口干舌燥地教学,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听课效率低下,对于控制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还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而对于控制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不是呼呼大睡就是交头接耳,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秩序。即便是这样很多教师还是没有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在课堂上和学生缺少互动,不重视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同时难以针对学生学习的误区进行教学调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面对这一教学状况,教师必须认真汲取教学经验,对中职机械基础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有机联系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改革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先将学校内部的实验室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提高动手实验能力,在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技能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进入实际的车间实习,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同时,教师还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厂房的观摩,在观察中现场学习工作经验,并进行一些简单机械的拆装。在实际拆装的过程中了解机械的结构特点、基本原理及使用方式。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提高教学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在兴趣的鞭策之下,能够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探究性。因此,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机械基础学习兴趣,构建一个高效的学习课堂。机械基础这一门学科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很多知识学生理解得并不到位。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但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教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和简单化,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还能够让学生有一种熟悉的感觉,学生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些比较典型和常见的事物为例,例如,加工大米的相关机械和水稻收割机等机械的应用讲解,使学生了解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或通过自行车的变速系统,让学生了解齿轮传动与链传动的知识。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能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学生意识到机械基础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知道机械基础知识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课堂上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其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另外,生活化的问题设置也是有效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离合器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个人骑摩托车的时候,首先应该紧紧地抓住离合器,在打火之后发动摩托车,就可以慢慢地将离合器放松。教师让学生根据这个过程对离合器进行分析,了解离合器是怎样的一个工作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进行一步一步的引导,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方向,在教师指引的基础上去思考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当然,教师也可以以选择题的方式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几个选项:A.离合器是先合后开;B.离合器先开后合;C.一直保持开着。当学生看到选项之后,首先一眼就分辨出C选项肯定是不对的,这样排除一个之后学生就会更加轻松,在剩下的两个选项中进行研究和分析,学生的信心十足,竞争意识也越来越强,最后由教师总结讲解。同时教师还要把握时机,趁热打铁,鼓励学生表达一下自己对摩托车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但能够更加牢固地掌握离合器的知识,记忆力更加深刻,还会激发学生对于机械基础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大脑飞速运转起来,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机械基础教学课堂中去,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人才不但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为了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全方面地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近年来,教育部门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全新的改革,改革要求职业技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纸上谈兵的教学模式,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在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树立新的思想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而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受到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不愿意对已经熟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原因在于:其一,新的教学模式他们没有教学经验,不知道怎么去改变;其二,他们对全新的教学模式持怀疑态度,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但能够有效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还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教学改革,为祖国培育新一代专业型人才。

总而言之,在中职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重视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上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新一代、高质量的机械基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张花平.中职机械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改进措施[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18).

[2]李凡.中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8).

第3篇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旨在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中熟练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在拓宽知识面和创新教学模式方面作了很多工作,对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目前在校的高职生生源主要来自三校生,即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类学校,通过参加高职升学考试入学,及普通高中通过高考入学的学生。随着全国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工程的开展,普通高中生和三校生都接受过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育,理论上讲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不再是“零起点”,大学时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跨越“零起点”平台,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起步。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三校生所接受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更贴合高职所授内容,与我们现在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很大程度的重复,而普通高中的学生由于地区差异、不同中小学实施情况不一致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或计算机水平近乎为零,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还未完全达到“非零起点”,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考虑到“零起点”和“非零起点”学生不同的特点,否则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的不平衡。

2.授课采用同一大纲和教材,忽视专业对计算机操作要求的差异性

上海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为了学生就业和升学的需要,普遍的高职院校要求学习该课程后,学生能通过上海市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因此,各院校为考证采用同一大纲和同一教材,教学的内容要能涵盖上海市高校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所有内容。目前各大高校上课的主要形式是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这是一种应试教学方式,而等级考试中的题目虽然能够覆盖基本的知识点,但是案例的选取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的行业背景差异,使学生在实际岗位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现象在高职教学中非常普遍,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到乏味的原因之一。

3.不断增多的教学内容和有限学时之间的矛盾

目前,上海高职院校采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2011版)》、《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指导(2011版)》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2011版)》作为教程,存在大量的教学任务和非常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基础课学时很少,授课内容只能不断压缩,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又是操作性很强的一门课程,除教师的操作示范讲授之外还需要学生大量的独立操作练习时间。但实际的情况是,教师经常是勉强把最基本的知识点讲一遍后,时间所剩无几,根本容不得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和消化的时间,造成了一些同学“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二、 适应素质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1.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起点进行分层次授课

心理学表明: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教育教学理论也证明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爱好、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每年的新生入学时,学校会根据专业划分班级,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校对各个专业的新生进行一次上机测试和问卷调查,根据这两份反馈结果,结合各个专业的情况进行分班,比如A、B、C三个专业,可以分为A1、A2、B1、B2、C1、C2六个班(具体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A1、B1、C1分别代表A、B、C三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差的班级,A2、B2、C2分别代表A、B、C三个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较好的班级,这样授课教师能够比较方便有效地取得所任教班级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需求的侧重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进行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比如财会专业对Excel的操作要求比较高,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制图要求较高。同时在设置教学内容上也可以有的放矢。

2.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任务驱动、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

如何在及其有限的学时内做到“重应用、保考证”?对于刚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思维方式往往还没有脱离高中应试教育的烙印,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一定要加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同时在有限的课时内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精讲”,坚决舍弃那些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突出“操作型、应用性”,而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将知识点少而精地讲授清楚,然后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练习。从原来的讲授、灌输的方式转变为组织、引导。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起支架,将知识以一个个综合性、设计性、趣味性的实验任务引入,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然后进行交流和讨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应该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强调知识以完成具体任务为主,通过完成任务来获取技能、增加能力。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需要将具体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任务就是一个个案例。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实现技能的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始终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在面对具体任务时能够通过思考讨论,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在任务驱动的过程中,需要将“设计”理念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勤于动脑,具备变化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备变化的能力非常关键。题目永远也做不完,但是让学生通晓变化的原理,可以根据原理进行变化,从容面对各种各样的任务,这才是任务驱动教学的目的所在。

3.建设教学资源库辅助传统教学

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和网络环境下的远程教学已不再是 泾渭分明的两个世界,利用开放的网络资源可以解决教学中课时有限的矛盾,目前各大高校的学生都能够在宿舍或者图书馆方便地上网,学生不再受传统教学中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方便地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教师还可以将授课中重要的部分进行录屏,建设数字资源仓库,方便学生进行温故。在设置大作业时可以指定线上项目,这种方式可以让同学们保持实时通讯,加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责任心和学习兴趣。

目前,我校已实现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授课视频、案例素材、习题库、学生竞赛作品、理论题测试等几大教学资源完全开放化,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下载、自测,这一方式成为该课程极大有益的补充。

4.考核方式多元化

我校的计算机考试采用无纸化上机测试系统,学校自建了试题库,平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自测和练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包含理论测试(30%)和操作测试(70%)两部分,时间90分钟。在登记学生期末总评成绩时以“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成绩×50%”计入。考察环节相比较前几年,加大了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因为平时成绩的考核能够反映学生在一个较长时间内的一种相对持续和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况。另外学校每年举办两次多媒体竞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凡在竞赛中获奖的同学都能在平时成绩中得到加分。

三、总结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摒弃原来满堂灌的传统教学,引入分层次分专业的任务引导教学模式,强调不但“动手”更要“动脑”,使学习者培养自我管理的条理性,学生能够有条理地进行计划,准备工作充分,并且行为较为规范;学习活动具有准备性和条理性,并且某些方面的成功能够使学生感到有成就,并因成就产生愉悦,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学习的动机。

参考文献:

[1]戚康标.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7).

[2]宋云娟.文科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王兴玲,刘 鹏. “大学计算机基础”SRTP式创新实验的实施与评价[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

[4]徐平洲.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第4篇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 高职教育 公共基础课教学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04-02

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那么公共基础课程就要做到“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体,兼顾服务于专业教学需要和兼顾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培养学生“成才”,更教育其“成人”。但目前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改革的速度较慢,步伐较小,还没有实现质的飞跃。

1.对公共基础课的功能和定位还不够明确。究其原因,是对什么是真正的“合格人才”认识不到位。随着技术变革的步伐加快,职业的变换,跨专业领域的合作日益增多,单一的专业或职业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人们在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同时,还要增强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职业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承挫能力等等,而上述能力的提高和加强不是专业类课程和工具类课程能独立达到的,它们更依赖公共基础性课程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才可在将来的工作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从而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不可否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片面理解,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存在专业过窄、文化底蕴薄弱,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弱势”等问题。因此,要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在这方面公共基础课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师生交流的载体与平台。教学内容的选取,直接关系着课程目标的达成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而言,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公共基础课多是文化理论课, 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 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必须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过高过低都会产生问题。众所周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高职生文化基础水平相对较低, 就高考录取分数线看, 高职控制线基本在300 分左右,甚至更低。客观地说,大多数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与技能未达标, 处于较低水平, 而多数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定位上是按达标甚至较好来考虑, 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 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产生畏难情绪与抵触情绪。这一点上,以数学、外语课程最为突出。二是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不同于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 教学内容必须与本科、中职有所区别,具有自己的特色,但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包括我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是照搬过去的本专科教材,仅作了些简单的压缩与删减, 未作深入的研究与认真的筛选, 并且同一教学内容覆盖所有专业, 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影响了基础与专业的有机联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带来困难。要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建设, 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平台。

3.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陈旧。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 它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着关键作用。就目前我院公共基础课教学来说, 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二是教学手段陈旧。不少教师认为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以及内容呈现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传统的讲授法最为可靠与实用。因而在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习惯用讲授法,习惯粉笔加黑板,习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忽略了学生的感受与收获,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缺乏学生的积极探究和实际操作,“教、学、做”没有很好地融为一体。要改变这一局面, 首先要解决教师的认识问题,让教师明白,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是每个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面对的任务。不改、不变,公共基础课教学将走不出困境,将无法真正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操作时,首先应打破公共基础课程领域讲授法“一统天下”的局面,要让教师正确认识讲授法的利与弊,明白讲授法虽然是一种应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有着易于系统完整地呈现知识与展示教师的个人经验等优点,但也有突出的缺陷,易使学生注意力下降、产生学习疲劳,在文化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学习内动力不足的高职教学中长期使用,会使其弱点加倍放大,产生严重后果, 因而不能长期使用。应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大胆探索和尝试其他教学法, 如案例教学法、发现法、小组讨论法、模块式教学法等,通过不同教学法的综合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效果。其次要鼓励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口授书面材料的基础上,辅之以影像、音响、课件、实物等教学媒介,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加大信息交流力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以上问题已经制约了高职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深化公共基础课程与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必须给予高度地重视。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侯利平: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科学定位[J].职业圈,2007(21)

第5篇

〔关键词〕微格式信息组织信息处理

〔分类号〕G250.76

Microformats-Base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Frame

Li Shuning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80

Graduation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049

〔Abstract〕After introducing the definition of microforma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microformats technology system, induces and discusses in details about the framework of microformats-based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which compos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microformats like data structurizing definiting and describing,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information describing, network hyperlink information describing, and commenting mechanism describing. This paper also generalizes the applying area and methods of four kinds of microformats compendiously, and points out that microformats?diffusion will influence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processing deeply.

〔Keywords〕microformatsinformatio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processing

1微格式概念及微格式技术体系的意义

1.1微格式的概念

2005年6月,微格式(Microformats)在美国超新星大会上由Technorati公司资深技术专家Tantek Celik提出[1]。所谓微格式,是指“在HTML中嵌入语义元素以实现分散开发的简单规范”[2]。微格式是一套基于创作公用协议的开放标准。为了更好理解微格式,微格式网站还以“微格式是什么,不是什么”这样一种开放定义的形式予以详细说明(见表1)。

1.2微格式的技术体系及其意义[3-6]

所谓微格式技术体系是指由各种微格式组成一系列信息组织和处理技术的总称。微格式技术体系建立在吸纳了XML优势的XHTML语言的基础上,主要由基本微格式和复合微格式两部分组成(见图1)。基本微格式是解决单一问题的最小解决方案,采用XHTML支持的rel、rev、class等属性定义具有语义的属性集,嵌入到网页文件中直接使用,或者作为复合微格式的基本组成要素。这类的微格式有XOXO、XMDP、rel-license、rel-tag、XFN等。复合微格式由基本微格式和标准的XHTML元素组成,解决描述复合数据类型现存标准方案与XHTML之间准确转换问题。这类的微格式有hCalendar、hCard、hReview等。

通过微格式技术体系,可以定义和标记任何可以在网上的数据类型,或多数据类型组成的信息集合;可以定义和标记社会关系网络、个人联系信息和个人日程安排等实现第三方工具的抽取、转换;可以定义和标记版权信息、内容tag、评论、网页类型(如目录、主页等)等各种超链接的属性;可以定义和标记文件,或信息集合及其内部任何部分的命名、抽取和链接并在网上显示结构细节;可以在现有的支持HTML的浏览器、支持RSS的阅读器上无障碍浏览;现有网络找到了走向语义网简单可行、易于操作的方法[6-10]。

2基于微格式的信息组织和处理框架

微格式技术体系按照信息组织和处理所要解决问题,可以抽象成数据结构化定义和标记的微格式、描述个人和组织信息的微格式、描述评论机制的微格式、描述超链接属性的微格式、描述其他具体应用的微格式(见图2)。为了支持人们利用微格式信息,微格式官方网站[11]提供了一系列的制作、和转换工具。

2.1作为数据结构化标记和定义的微格式

2.1.1XMDP[12]XMDP的全称是XHTML Meta Data Profiles,用于定义HTML的元数据配置文件。XMDP按照“简单”、“复用”和“最保守”的原则,从HTML4.0的相关规范抽取相关的“约束条件(constraints)”、“方向(direction)”和“线索(hints)”,从XHTML1.0构建格式抽取格式元素,定义了元数据配置格式。微格式利用XMDP包含的格式定义相关的属性、属性定义、简短描述等信息,以为格式定义头,对其他微格式的结构进行定义和标记。

2.1.2XOXO[13]XOXO是拓展型开放XHTML规范(eXtensible Open XHTML Outlines)的简称。作为数据结构化的微格式,XOXO定义了一种新的XHTML文档类型,这种文档类型以模块化XHTML的形式定义了模块框架和各种模块。制定XOXO文档类型的目的就是提供XHTML友好的规范,以便于XML引擎处理和浏览器简单的互操作。

XOXO采用XHTML结构定义标签元素“body”、“head”、“html”,列表标签“dl”、“dt”、“li”等以及标签元素属性text、description、url等定义了微格式赖以存在的结构,是基本的用于定义其他微格式及正确显示微格式的基础,是实现数据结构化、语义化的基础,其具体的则可以采用XHTML,也可以采用纯XML文件。

2.2标记描述个人和组织信息的微格式

2.2.1hCard[14]和hCalendar[15]为了方便个人和组织在互联网上个人联系信息,国际上推出了专门的标准vCard来统一联系方式的内容和形式。但是由于vCard在网上的形式没有采用结构化的数据,用户无法将联系信息自动导入到个人通信录管理软件,使用基于关键词全文查询的搜索引擎也无法准确查询这部分联系数据。微格式hCard是建立在vCard标准的基础上,以XHTML具有语意化的标签属性来表征个人和组织机构的联系信息,从而将非结构化的数据转变成了结构化的数据,便于第三方软件的自动抽取。

hCalendar则是为了将互联网上的诸如“会议日程安排”、“课程安排”等与个人日程安排密切相关的非结构化信息转化成结构化信息的微格式。它建立在诸如vCalendar和iCalendar这样的国际日历和日程安排标准的基础上,提供对“组织者”、“时间”、“地点”等项目标记和描述,便于将这些信息导出到用户个人日程安排管理软件中。

2.2.2XFN[8,16]XFN(XHTML Friends Network)是全球多媒体协议组为了在互联网上显化人类之间的关系,通过赋予超链接语义属性表征人类关系的简单方式。它以枚举的方式定义了“Friendship(朋友)”、“Professional(工作关系)”、“Geographic(地缘关系)”、“Family(家庭关系)”、“Identify(其他所有的关系)”等7种关系及其具体关系值和约束条件。例如,对于博客中以Blogroll形式列出的博客作者感兴趣博客的超链接,XFN通过简单在标签中增加一个“rel”属性来揭示博客作者和感兴趣博客之间的关系。如:

2.2.3hResume[17,19]hResume是一种复合微格式,它使用纯文本的“text”描述一般性的描述,使用hCard描述个人联系信息和相关的机构信息,使用hCalendar描述工作经验和教育背景,使用rel-tag描述个人技能,使用cite tag描述发表的作品等,专门用于个人简历和个人履历表信息的微格式,适合于嵌入到(X)HTML、Atom、RSS和专门的XML文件格式中。

信息用户寻找工作机会时,经常会分别登录不同的求职网站求职简历,这是一个非常繁琐的事情。采用hResume的简历,由于具有语义的结构化信息,支持微格式的求职网站(如SimplyHired)可以直接抽取这些个人求职简历的信息,用户需要做的就是在个人博客上或者某个求职站点上hResume的个人简历。嵌入到RSS、Atom的hResume还可以供招聘人员使用RSS阅读器调用或者其他第三方软件抽取数据。

2.省略/tag/Microformats rel="tag">Microformats</a>

2.4评论机制标记和描述的微格式

2.4.1hReview[19-20]互联网上了多种多样的评论信息,从对产品(电影、音乐和书籍等)的评论,到商业服务(餐馆、旅馆等)的评论,再到对于某个人(政治人物、艺术家、电影明星等)的评论、某个事件的评论、在线资源甚至评论内容本身的评论等。对于那些想了解该产品、该服务的人来说,了解别人的评论对于即将做出的决定非常有帮助。因此,对于这些评论信息进行组织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hReview,作为一种分布存在评论的标准,通过为评论内容增加语义化标签,使得评论内容数据得以结构化,以便于评论内容的、共享、聚合和集成。hReview是一种复合标准,充分利用hCard和hCalendar标准已经定义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版本、概要、项目类型(产品、商业服务、事件等)、项目信息(利用hCard标识个人和商业联系信息,利用hCalendar标识事件)、评论者、评论时间(dtreviewed)、评分等级(rating)、具体的描述、tags、永久性地址(permalink)和许可证(license)等。

2.4.2VoteLinks[19,21]VoteLink是一种基本微格式,其使用的元素比较少,要解决的问题也比较简单。现存网站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的水平,经常会在网上举行一些评选,也有一些诸如博客流行度测评、现实生活选举类似的活动也需要用户进行评选。用户只需要表示其最简单的意见:同意、不同意、中立或弃权。有些意见的提出并不是在内容网站,而是在各自的博客站点上,只要按照微格式的要求进行了VoteLink的标记,其发表的意见就会被相关的识别和聚合软件获取和集成。例如为了表示对“”内容表示反对,只要在自己博客上添加如下链接即可:

2.省略 launched at Supernova 2005.[2007-01-25]..

[2][2007-01-25].省略/wiki/Main_Page.

[3][2007-01-25].省略/about/.

[4][2007-01-25].省略/wiki/elemental-microformat.

[5][2007-01-25].省略/wiki/compound-microformat.

[6]Francesc C F, Vincent Q, Irene V. Templates, microformats and structured editing.[2007-01-25].wam.inrialpes.fr/publications/2006/DocEng/DocEng2006.pdf.

[7]Matthieu-P S. Microformats a XML-document-immanent way for semantic annotations of web contents.[2007-01-25].myhpi.de/~schapran/pke/Microformats_-_A_XML-document-immanent_way_for_semantic_ annotations_of_web_contents.pdf.

[8]Rphit K. Microformats the next (small) thing on the semantic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1):68-75.

[9]Rohit K, Tantek C. Microformts: a pragmatic to the semantic web.[2007-01-25].省略/programme/files/pdf/p116.pdf.

[10]Danny A. The short path to the future web. IEEE Internet Computing, 2006(11-12):77-79.

[11][2007-01-25].省略/code/.

[12][2007-01-25].省略/xmdp/.

[13][2007-01-25].省略/wiki/xoxo.

[14][2007-01-25].省略/wiki/hcard.

[15][2007-01-25].省略/wiki/hcalendar.

[16][2007-01-25].省略/xfn/.

[17]John A. The big picture on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articles/ the_big_picture_on_ microformats/.

[18][2007-01-25].省略/wiki/hresume.

[19]Molly E H. Microformats: Understanding elemental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guides/content.asp?g=webdesign&seqNum=293&rl=1.

[20][2007-01-25].省略/wiki/hreview.

[21][2007-01-25].省略/wiki/votelink.

[22]Rogers E 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5th 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03:15-16.

[23]Carl R. Fit for purpose microformats.[2007-01-25].省略/pressroom /newsletters/200610/C1.

李书宁

第6篇

基础护理学知识贯穿护士工作的整个生涯,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中基础护理学知识也占有一定比例。为了使护理专业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专业知识课程,顺利的通过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双证”。我通过多年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总结出一些有助于学生记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直观形象记忆、总结记忆、重复记忆、分组记忆、口诀记忆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考试合格率。

关键词:记忆方法

;基础护理学;护士执业资格考

【中图分类号】

R18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314-01

基础护理学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人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基础护理学占据一定比率,纵观护理学基础知识全书,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护理学相关理论,一部分是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这两部分的学习方法各有不同,护理技能相关知识的复习应注重结合临床实际操作,在理解了操作目的、操作方法后再记忆,就显得轻而易举;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则要掌握记忆技巧。下面是我对这门课程教学记忆方法的总结。

1 护理技能的相关知识的记忆方法

1.1 动作技能正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1]。在实际教学中,恰当地应用迁移规律,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做正迁移,其发生的条件是:不同技能间存在着共同的因素或成分,或不同技能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复习操作时,可以充分发挥技能正迁移,例如复习无菌技术可以与导尿术、注射术、输液术、吸痰术相结合,这样与无菌技术基本操作有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可相对形成一个整体,产生积极的影响。

1.2 直观形象记忆:

图示、流程、视频、动手操作等都给人以直观感受,增强人的记忆。学生在全面复习时,可以先看各项操作的图示、流程、操作视频,然后再练习。如复习静脉输液可按这样的顺序:看图示、操作流程观看视频病房见习和实习。其他的的操作也可以按照该顺序复习,可取的很好的效果。值得提醒的是,即将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学生都已经经过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考生要提前准备,在实习期间多动手、多动脑、多操作,每一次操作都是对知识的再认和回忆。

1.3 总结记忆:记忆是较复杂的心理过程,绝不仅是单纯储存的记录,而是一个创造性的积极过程。在护理学基础技能复习过程中,用总结的方法来提高记忆能力。如穿脱隔离衣操作流程可以总结为[2]:护士准备用物准备环境准备 持衣领穿袖系领口系袖带对衣边系腰带护理解腰带塞袖刷手或六步洗手消毒液浸泡手解领口拉袖挂衣钩。这种先学习后总结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保持和巩固。

2 护理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

2.1 重复记忆:

记忆的消失叫遗忘,在一定条件下“记”和“忘”可相互转化,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进程总是“先快后慢”的,最初遗忘速度快,以后逐渐缓慢。第一天的记忆保持量可有100%下降至35%,第二天后记忆的保持量仅为25%左右。根据艾宾浩斯的观点,组织有效的复习是加强记忆的最有效的方法,在识记后及早复习,最好在遗忘尚未开始时就进行复习,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2天。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及时复习就是在第一次痕迹未完全消失时,紧接着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重复刺激,重复刺激次数越多,痕迹越深;重复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2.2 分组记忆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米勒[4]认为:决定记忆广度的主要因素是记忆材料的数量,而不是材料的意义。测定正常成年人一次的记忆广度为7±2项内容,多于7项内容则记忆效果不佳。我们在记忆时可利用这一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分配在7组之内,而这7组中的每一组的容量可适当加大。这样每一组相当于一个集成块,加大了集成块的含量,记忆效率应会大大提高。如: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可分为:环境准备,工作人员准备,物品管理,明确无菌区与非无菌区,一人一物一次五项。护理程序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部份。

2.3 口诀记忆: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形式,口诀记忆法可以缩小记忆材料的绝对数量,把材料分成组块来记忆,加大信息浓度,增强趣味性,可使人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在头脑中获得一种相似、重复的信息,有助于记忆。如青霉素皮试液配制步骤较多,在配制时多配、少配都会使浓度不准确,影响对结果的判断,所以在配制时牢记“抽三推二留一”就不会出错。又如压疮的预防可以总结为应做到“五勤”: 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换。

2.4 归纳记忆: 在理论知识的复习中合理的运用归纳总结记忆法,学生应注意总结一些相同的,相似的知识点,巧记速记多拿考分。如数字归纳总结法:知识点中的多个“6”:日光照射消毒时需在太阳下暴晒6小时,洗胃在6小时内进行最有效,腰麻后去枕平卧6~8小时,抢救时未来得及书写的病历应在抢救结束6小时内据实补记;又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的用于急性肺水肿氧气湿化,30%用于湿润、松解头发打结,25%~35%用于乙醇擦浴,50%用于皮肤按摩,75%用于皮内注射及脐部消毒,95%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湿敷。

总之,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合适自己的才是重要的。基础护理学是护理的主干学科,其相关知识贯穿护理工作的整个生涯,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主要学科。考生在考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前准备,积累操作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全面复习,将有利于提高基础护理学复习的质量和效率,提高过级率,及提高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2004,20(2):26-29.

[2] 冯雁,杨顺秋,金丽芬.新编临床常用50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及评分标准. 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2:5

第7篇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第8篇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G423.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52-01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中职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方面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与把握,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论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的思路及做法。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

设计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要遵循以下三点指导思想。

(1)拓宽专业,培养通才。过去的专业划分过细,造成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各项建设工作和继续深造的需要。随着新专业目录的确定,学校要对过去老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适当修改,并对它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新制订的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机械类各专业必修的三门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遵循“拓宽专业,培养通才”思想,应具备机械类各专业学生所必需的机械制造过程有关的基础知识。

(2)扩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机械类各专业学生的从业能力。从过去机械类各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只有机械制造专业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概论、切削原理等有关机械制造过程的专业课程,但教学内容过专过细,内容庞杂陈旧。而其他机械类专业如机械设计、汽车、工业工程管理等专业,只开设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造成这些中职生缺乏切削原理、机床及工艺装备等方面的知识,影响从业能力。从统计来看,机械类各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管理和运销等工作。因此,在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时,要重基础,避免原专业课程内容陈旧庞杂、太专太细等缺点,要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3)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过去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讲授,而一些教学内容又没有讲到。因此,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精选教学内容,要适当增添一些新的知识要点,使课程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让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出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中职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机械产品制造过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它涉及公差及技术测量、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床概论及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及机床夹具等方面的知识。本课程的教学主线是:学生学习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机床以及零件加工表面的技术要求(即公差与配合的相关知识)、零件的定位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依次叙述机械零件的特征、表面加工方法与加工设备等知识,然后重点研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和机械装配工艺规程的问题,最后,再了解自动化加工、数控加工、特种加工等方面知识。

三、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教学效果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内容很多,涉及面比较广。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除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外,教师还要重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可以设计如下实践教学环节。

(1)计算机辅助课程设计。本课程在理论教学完成以后,要安排一周的计算机辅助机械加工工艺规程(CAPP)课程设计。它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包括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在计算机工艺设计软件的辅助下正确分析和合理解决一个比较简单的机械零件工艺规程的设计问题。其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工艺设计方法,能够学以致用。实际上,课程设计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次验收和巩固。实践证明: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面对具体的工程问题时能综合应用以前所学过的知识,做到正确分析和处理;课程设计训练能够加深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原则的理解;在设计过程中,不同工艺方案的分析与对比可使学生初步掌握优化工艺方案的能力;课程设计训练可使学生熟悉各种技术手册、规范、图表等技术资料的运用;课程设计训练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编写工程技术文件的文字表达能力。

(2)教学实验。为配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培养中职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实践教学环节还设置车刀角度的测量、切削力实验、切削温度实验等三个教学实验,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机械制造过程的基本规律。

四、结束语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等专业学校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来,课程组不断总结经验,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近几年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来看,中职生的知识面和实践动手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