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论文关键词:金融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 融资 对策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找寻造成融资障碍的原因,最后从金融创新角度探求冲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新路径,从而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自主创新主体中最活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管是产品的研发还是成果的转化,长期以来都受到融资瓶颈的严重制约,对其自主创新能力和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间资源共享、相互合作的能力、知识流动的效率产生重大的阻碍。为此,须从多方面、多层次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进行融资支持。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十一届中国风险投资论坛上,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表示,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创新活力的必要条件。
1.金融创新的概念及理论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发生的金融改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既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又有宏观层次的变革。“制度改革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关系的制度改革,与社会制度紧密相关。而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本身也构成了金融创新的内容,当微观主体的创新行为威胁到政府的管制时,政府必然会进行新的制度创新。
2.高科技中小企业的特征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早期成长期、高速成长期、稳定成长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融资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资金需求量大。从企业最初的成立到形成一定产业规模,都是以大量资金投入为先导,且投资规模从研究阶段到规模化阶段越来越大;(2)融资风险高。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收入,后阶段增大投入后才有可能产出;(3)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程度、收益状况、资金需求以及融资方式不同。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科技项目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潜在高回报的特性,致使高科技企业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比传统产业更加多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高科技产品研发的高投入使其对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但该类科技产品所面临经营风险及收益的不确定性使其融资更加困难。
三、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从宏观层面分析
(1)国有大中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采取排斥态度: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为国有大型企业机构,对于中小企业,银行放贷意愿不强。
(2)国家仍然采取金融抑制政策,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尚不发达。
(3)创新基金、融资担保体系等尚处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4)社会化支撑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融资中介机构不规范、融资担保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2.从微观层面分析
(1)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缺乏。
(2)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财务制度不健全。
(3)资金需求的“贷款急,次数多,单次贷款额度小”的特点也会使银行选择缓贷或不贷。
四、通过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1.融资工具的创新
(1)贷款证券化,使贷款成为具有流动性的贷款,改善资产质量,分散银行风险,提高金融系统的安全性。
(2)金融期权,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企业的期权,从而降低银行贷款的风险。
(3)实行融资租赁。高科技产业在创业之初,通过融资性租赁解决资金短缺难题。
2.融资机构的创新
(1)发展并规范民营金融机构,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以便更好地为融资服务。
(2)进一步规范信托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3)合理推进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3.融资制度的创新
(1)利率市场化,使民营科技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上平等融资,提高资金使用率。
(2)实现国有银行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可以提高自由资金比率,一方面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使银行在经营决策、监督方面相互制约,从而更好地保证资金到位。
五、结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促进科技和金融的有机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与效率,通过金融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侠:推动科技金融结合促进科技创新【J】,金融时报,2009,(12):9
【2】邓长春:关于金融创新内容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0,(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系大力支持金融创新lJl,中国金融,2006,(13)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8-0063-02
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开展所有业务活动的基础,任何项目一旦缺少资金的支持将无法顺利开展。企业经济管理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内部审核以及其他多方面的管理活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各企业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够推动企业市场竞争水平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该加强对经济管理重视,并逐步落实好经济管理创新体制。
1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一个企业的构成不仅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更需要资金的支持,资金的科学管理是提高资金的有效利用率的基础。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逐渐加剧,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是指在管理制度、管理手段以及组织结构等方面不断进行完善,使企业现行的各种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同时对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也是资金在科学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有序运转,这种资金管理模式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竞争能力。在新形势下对企业经济管理实施创新可以通过内部管理机构的完善,使企业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满足企业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需求,因此加强对企业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1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
当今时代,归根结底是企业间创新性的竞争。创新,不但能使国家进步,同样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举措,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企业只有坚定不移地进行创新,才能保障企业在竞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
1.2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符合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
我国企业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寻求的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而最主要的还是要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首要方法,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够保证企业在生存发展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做到最优目标的实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市场中都以独立的身份成为市场主体,这就更需要创新的经济管理,维持企业的独立主体形象和持续的发展。
1.3经济管理创新能够使我国企业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国内企业间的竞争,国内国际企业间的竞争,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迫使企业不断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才能够跟上全球化的步伐,保证企业发展,不被淘汰。通过对经济管理上的创新,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能够增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更好地面对市场竞争。
2企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企业管理模式存在着靠经验管理的管理模式与靠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并存的现状。由于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因此在经济管理模式上,我国存在着很多不科学的经济管理现状。
2.1我国大部分企业关于经济管理模式的理念较为落后
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我国的大部分企业进行了经济管理的一系列改革。但是对于新时代的创新管理模式,他们的思想观念还较为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许多企业改变了经济管理模式,却依旧不能使企业较快地融入到市场经济中,对于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他们不能够吸收其精华,而产生抵触心理,造成了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落后,不利于发展。
2.2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
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供有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不能科学合理地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指导和分析。
2.3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的人才不足
我国经济管理方面人才的不足以及大部分经济管理人才大量流入外国的现状,导致我国的经济管理起步较晚,并且在企业中,大部分的经济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比较陈旧,综合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企业中也没有相应的指导学习交流的机会,促使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不够,经济管理的决策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3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途径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企业的管理中不断融入创新的思想,才能够促使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向上。但是目前的企业管理创新现状并不是非常的乐观,需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从而优化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模式,保障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发展。
3.1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手段
在传统的管理手段中控制员工、指挥员工是一种最常用的管理模式,这种强制性的管理理念会让很多员工产生逆反的心理,反而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社会的进步正在推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管理手段的一个创新目标,人性化管理模式主要是更多地考虑员工自身的利益,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制度也是实施管理的一种有效途径,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在制度方面也应该有所体现。制度是指导员工合理开展工作的准则,一般制度的颁布会具有强制性,无法落实人性化管理理念。对制度创新可以根据企业发展目标一方面形成激励的管理体系,让员工感受到人性化管理的自在;另一方面企业还应该制定一些约束性的条款,和激励性制度进行有机结合,这样既能够利用制度约束员工还能够体现人性化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2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理念
管理理念是企业负责人根据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经营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思想,通过这种思想开展管理活动。首先作为企业负责人应该落实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并用这种理念指导自身的工作,更多地考虑员工的经济利益,这样才能够让员工更努力地开展各种工作。其次,企业负责人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借助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形成新的管理模式,从而采用全新的管理视角、管理模式指导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水平。另外企业要实现经济管理的理念创新,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发展情况完善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聘用一些在经济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员工,形成一股有能力、有创新意识的新型管理队伍,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的创新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企业应该加强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在经济管理中的渗透,保证企业在经济管理策略制定方面放开眼界,对企业发展的国际化背景进行分析,扩大企业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树立多元化的发展理念,保证企业在突出重点的过程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市场,加强竞争的渠道,适应新的市场形势。同时要有新的风险意识,新的市场环境不仅给企业带来了挑战,还需要企业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在经济管理中要对风险进行合理地规避,降低甚至避免企业的损失。
3.3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
企业管理组织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管理机构作为一个企业的“核心”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地进行创新。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结构在制定企业发展决策时更多的是借鉴以往的经验,但是现如今市场的发展情况瞬息万变,单靠以往的管理经验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决策者要结合多方面的参考意见,保证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同时对企业决策组织进行创新,应该尽可能地简化传统企业中存在的决策机构,为了保证企业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些临时性的管理机构,通过组织结构的创新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提升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
3.4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人才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人才势必能够完善企业的管理,促进企业的发展,带动企业的进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必不可少的就是要不断地完善企业的人力管理制度。对于企业的人力管理制度,企业要做到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划,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并且对其要进行定期的发展培养,增加其知识的广阔面,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同时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提高人力管理制度对企业人才的激励效果,促进人才对企业发展工作的不断创新。
3.5创新经济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保证经济管理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对经济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创新,要明确企业自身的经济管理目标,实行经济管理的责任制度,将经济管理分别落实到不同的企业部门。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要不断地完善、细化,使制度在企业间能够得到落实,并且还要加强企业的日常监督,从而实现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
4结论
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经济管理的创新,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于企业进行全球的市场竞争以及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是时展的大势所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要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实现需要从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手段、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以及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等方面实施,通过制度和理念的创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但是在进行经济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各企业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经济管理创新的实效性。
论文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电力企业 职工培训
论文摘要:为改善电力企业职工人才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不足,电力企业职工培训中需要有目的、有意识地采取一系列的活动,以促使电力企业员工潜力的发掘和利用,文章结合电力企业实际。创建出可持续发展型的电力企业员工培训模式,并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各个环节的的方法和技巧。以培养出复合型、高精尖型电力企业人才。
纵观电力企业职工发展现状,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规模不足,实用人才不能满足电力企业发展需求。二是整体质量不高,在电力技术高速更新情况下,电力企业员工的质量依旧不能同步。三是培养速度较慢,由于电力企业长时间注重企业实际利润的增长,而忽略了企业职工人才的培养,导致电力企业职工人才培养耗时长、效率低。
文章立足于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基于员工素质与能力水平、着力于培训职能长期强化和提高的新模式,形成符合电力企业发展实际的独特可持续发展员工培训模式。在此文章对可持续发展型员工培训模式的各个阶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1 评价培训需求
电力企业培训实践中,评价培训需求由培训需求调查和培训需求分析二个部分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过程所组成,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1.1 培训需求调查
在电力企业内部全面、客观、公正地收信培训需求信息。充分考虑调查对象、调查方法及调查主题三个方面因素。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的岗位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1.2 培训需求分析
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电力企业可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准备培训、何时培训、需要何种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它既是确定的培训目标、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
一般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尽早在员工上岗前就进行培训。即新员工培训。对新任务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选择在项目进行前一、二个月进行。
2 培训计划设计
电力企业培训计划体系包括培训规划、年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在制定计划时,按需求进确定培训项目,本着员工、管理者共同参与的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年度计划要求在前一年的12月份制定出来,月度培训计划每月20日左右制出。
2.1 培训规划
电力企业必须将职工培训规划纳入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管理,作为个经营目标进行实施。在企业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来宏观指导长时间跨度的职工培训工作全方位地实施,为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提供了培训目标。
2.2 计划制定
制定电力企业职工培训年度计划突出了它的可操作性和效果。没有年度计划的点滴落实,企业的长期培训目标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部分由公司所属各单位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及年度培训计划实施情况制定出现场培训计划:另一部分根据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制定职工培训计划。电力企业在实施一个培训项目时,充分考虑其资金成本来源可靠。使培训规模、水平及培训程度达到平衡,确保培训管理人员及学员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培训心态。
2.3 月度计划制定
电力企业应将年度计划的目标详尽分解,具体落实到培训性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人员及授课教师、注意事项等培训细节以供培训管理人员及实施人员监督考核。
3 设计培训方案与课程
在实践中电力企业依据培训目标进行选课,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不同的授课方式,以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佳化。
3.1 培训方案的设计原则及手段
根据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及培训实效的原则设计培训方案。由于历史的原因及职工文化素质存在差异,造成运行人员学习自主性较强,检修人员相对较弱,因而形成培训能力的差异。追求积极转化培训成果,尽可能使培训情境与工作情境相一致;因而,在设计培训方案时,运行检修人员常常采用集中授课统一考试的形式,而管理人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因而多采用网上授课、网络教学的形式,让管理人员自主安排培训时间。
在采取强化培训方法时,多奖少罚,最重要的是学员单位的表扬;采取练习的方法时,倡导学员主动练习、扩大学习范围、有比较长的实践期。另外,在培训中充分考虑激励在培训中影响培训热情(强化因素)、保持对培训的注意力(指导因素),巩固培训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甚至可以抵制回到工作岗位后倒退回去的压力(维护因素)。
3.2 行为改造模式
在培训过程中注意要求学习过程本身有注意力、记忆力、重复所学知识或技能的能力以及激励。可以采用行为改造模式,具体包括下面学习步骤:
(1)建立示范模型。利用各种公开会议向学员表扬奖励典型人物。(2)角色扮演。给学员分配角色,让每个人在模拟的情况下练习这种正确方式处理问题,像反事故演习。(3)社会强化。电力企业根据学员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表现,用表扬和建议的方式给予行为强化。(4)培训转化。鼓励学员在回到本职工作岗位上时,将培训中学习到的行为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中。
3.3 培训课程设计
(1)在培训课程设计时,严格遵循以下程序:课程决策一课程设计一课程改进一课程评价四部分。(2)遵循课程设计准则。课程的选择与培训目标一致;设计固定与机动二种形式的课程,课程设计时照顾大多数人的需求,密切联系公司实际,慎重选择任课老师,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 实施培训
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主要阶段,是实施培训目标和计划,并根据目标和计划,对培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控制整个培训过程的顺利开展。
4.1 培训实施的重点
为确保培训实施顺利进行,在实施时注重强调三方面的因素。
(1)做好培训准备。做好培训氛围、培训人员及培训工具的准备工作。
(2)重视分工配合。培训项目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些大中型的培训项目,组织工作非常复杂。因此企业将培训实施过程所有涉及的工作按照类别进行分工,然后安排在该项目具备专长人员具体负责相关工作的落实,培训管理人员随后及时跟进和沟通。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偏措施。
4.2 掌握培训进程
(1)掌握控制方法。电力企业采用具体控制方法有收信相关培训资料、比较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距、分析实现目标的培训计划,设计培训计划检查考核方法、培训计划纠偏、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到位。
(2)培训实施是培训工作的关键过程,在实施中要给项目起一个好的名字,具体明确、清晰。即时检查教室、仪器、设备状况,确保培训正常进行。对学员的参与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和奖励,培训管理者特别注意不扮演上帝的角色,而努力成为培训工作的协调员和促进者。在培训结束后要对培训内容客观真实的总结。
4.3 培训人员的准备
为确保成功培训,在实践中采用不同方式,例如:充分关注学员;使用各种培训技巧来吸引学员的兴趣,并适应他们不同学习风格;鼓励学员提问,并有效地回答问题;利用视听设备及有吸引力的视觉手段,提高学习和演讲效果等。
5 评估培训
这一过程中涉及培训效果问题,确定培训方案的推广应用价值。评估是培训管理工作的难点在于数据无法量化,因此尽量将培训项目细分、量化,用数字来衡量培训效果。在进行评估工作时一般采用建设性的评估和总结性评估。
6 结语
文章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针对电力企业的实际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适合电力企业的职工培训模式。达到了系统性、经济性、通用性和有效性要求,并将不能量化的指标尽可能地量化,为电力企业员工培训及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纪多多,王晓松.企业培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的有效途径[J].成人教育,2005,(5). 转贴于
何为科技创新?通俗而言就是技术创新和科学原创的一种总称。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会发现新的知识以及发明出一些器具,这就是科学原创。而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人类发明新的技艺,这些新技艺主要是为了改造自然。科技创新,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劳动技能和人力素质的创新,以及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和科技知识的创新。在科技创新中,也存在着风险意识。在科技创新中,是否有风险意识则主要看人们对这些事物掌握是否多,明白该事物风险发生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风险有多大。也就是说,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并不是想怎样就怎样。在科技创新中,作为创新人员,必须要明白前人在该领域中所探索的情况,才能够理解自己的创新处于何种阶段中。与此同时,在科技创新中,毕竟是一种科技创新,必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故而要在创新中不断地对比和修正自己的创新。
二、当前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差距认识
只有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同时依赖科技创新,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不断地开发,一个企业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作为企业,要想自己的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以及本企业的产业得到不断地升级,单一地依靠制度创新必然是不全面,还需在科技创新上花大力气。中国的产业,只从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得到了逐步发展。但是也是以前,主要是依赖于引进技术等一些方式获得了成功。不过,中国的经济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如果始终如一地依赖于引进别人的技术,而不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势必会影响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地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企业就必须不断地积极地创新自己的科学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一重要的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科技创新的主角应当由现代企业来担当
科技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没有科技创新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一个企业在提升产业层次和经济增长中,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一个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原始创新能力,花大力气对新产品、新装备、新技术进行开发,然后拥有知识产权的大量的品牌产品,真正转变企业生产发展的模式———产品组装和技术引进模式向自主制造和自主创新模式转变。我们单从企业自身而言,要想企业能够得到发展,积极树立“科技创新就是生命”的观念,并且在企业中不断地对危机意识给予强化,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大投入,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企业立于时代前列。其一,一个企业中的发展,其动力就是创新。创新也是该企业在市场中能够始终保持竞争力的最坚实的保障力量。而企业家,则是企业科技创新的灵魂,关系着企业创新是否得以推动的保障。当前,在我国的创新型的企业家,他们虽然在经历层面不一致,但是这些创新型的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具有敢于承担风险和山雨创新、大胆创新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市场拼搏中,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市场。其二,科技创新在企业的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也关系着企业生产力高低,本质上是企业的竞争力重要体现。我们通过对国内外的众多成功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发现,积极通过对本企业的技术实现技术创新,不断地提升技术水平,有助于对本企业的产品机构调整,有助于企业结构的积极优化。有助于规模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在使用新技术后在能耗上得到了降低,有助于原材料、交通、能源上的缓解。其三,当前,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在本企业中加快科技创新。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企业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在进行企业战略规划中,有必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本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狠抓不放。为此,积极地加快对后备人才的积极引进和培养,以此满足本企业的发展需要。
1.1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
一是企业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占主体地位。根据2014年11月公布的《201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与科技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和其他单位的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支出达1450亿元,同比增长12.58%。其中,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与研发经费投入1239.57亿元,占总投入的85.48%。二是企业在科研机构的建设和科技人才的投入中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有各类科技机构19335个,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7.67万人,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7996个,占机构总数的93.07%;企业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33.22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88.18%。
1.2企业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一是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日益频繁。最近5年,全省各地有关于各类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交流座谈活动不断增加,江苏省政府更是连续几年组织江苏省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展。二是企业的技术创新占主导。据调查,超过60%的企业正在或者准备投入资源用于提升企业生产技术的科技活动中。三是专利保护意识不断提高。随着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专利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拥有几百项专利,正逐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四是注重人才引进。目前江苏省各型企业中的科技人才已经占社会人才总数的90%以上,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了企业中,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五是注重品牌的培育。现在众多企业开始培育自己的品牌,并加强品牌的保护工作,以便使自己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并逐渐开拓自己的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1.3企业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最近5年,江苏省各级政府都在大力推进科教兴省战略规划,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着手,积极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建立能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环境。在城市创新环境问题上,60%以上的受调查企业对“十二五”发展规划、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计算机网络普及程度等都给予了较高评价;超半数的受调查企业对本地人才市场培育程度、城市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条件、网上人才市场发展程度等环境因素都给予了积极肯定。
1.4企业创新发展成果丰硕
2014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排名全国第一。其中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26.1万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201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7277.2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6%;完成出货值13232.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44%。其中电子通信设备制造、新材料制造和智能装备制造占总产值的60%以上。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703家。2014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27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51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3个,科学技术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1.5民营科技企业正成为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随着企业注册资本限制的放开,越来越多的人陆续成立了自己的企业。在全省企业经济发展中,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最具创新活力、最具创业精神、最具创优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也使得民营科技企业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新亮点。根据江苏省2012年度民营科技企业统计快报数据分析,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企业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12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53687家,同比增长45.4%,其中苏锡常地区民营企业发展迅速。二是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截至2012年底,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全年实现总收入35883.8亿元、净利润达2588.2亿元,为历年最高。三是高素质人才的积极参与。借助灵活的运行机制和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民营科技企业正不断吸引着大量创新人才的加入,尤其是众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使得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断增加。目前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博士和硕士从业人员达1.1万人和7.4万人,并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在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中正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2江苏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
2.1大部分企业缺乏真正有竞争性的核心技术
尽管我省企业出现了如富瑞特装、常柴股份、江南电缆等自主创新的典型企业,但是绝大多数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主要还是依靠从国外引进为主,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还不足1%,有近八成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在技术含量较高的航空制造、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等领域,许多关键技术仍然被国外企业所掌握。这使得一些企业,尤其是刚成立的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买断或者支付国外公司的专利,甚至有些只能成为科技企业的代工厂,从事低利润、高成本的简单加工,难以进行科技创新等科研活动。
2.2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仍然相对不足
从国际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研发资金的投入一般不低于销售收入的5%。但是根据江苏省自主创新企业统计数据(2012),约20%的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足2%,仅39%的企业这一比例超过了5%。所以从整体来看我省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还低于国际水平。一方面,众多的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缺少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在企业性质、文化、科研技术条件、企业科技创新环境以及对个人发展前途等方面,多数企业不具备优势。所以很难吸引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更多的只能依靠企业的技工,长期依靠仅有的一些人才自我摸索和实践。另一方面,许多企业由于资金规模有限,仅有的一些资金难以引进先进的设备。装备水平不高阻碍了企业对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限制了企业的二次创新。
2.3企业融资渠道少,内部管理不完善
伴随着新一轮企业对外扩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入手,规划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科技创新仍然存在着诸多限制。第一,融资难融资贵。由于部分企业规模较小,经营稳定性差,信用等级低和可用于抵押给银行的资产不足,这使得商业银行不愿意对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这样就导致了企业不能从银行获取资金来用于自身发展。第二,管理思想和手段落后。许多企业规模已经扩大,人员已经增多,但是,在管理方式上仍然保留着创业时的方法,尤其是民营企业,许多重要的岗位大多被家族成员所占据,虽然从处理业务的角度依靠自己人较为可靠,但是从创新发展的角度,家族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并不一定跟上企业的发展要求,直接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3增强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建设思路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需要建立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来为企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
3.1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企业内部激励与外部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员工。为了充分调动员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企业一方面要为员工提供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对员工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与此同时,政府也应积极准备,通过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和搭建一系列创新活动平台,为企业科研提供包括人才、资金、项目等在内的社会资源,推动企业科技创新的顺利进行。
3.2催化机制
随着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甚至个人都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我们现在专利申请量和商标申请量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如何将这些科技成果、专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当前的首要任务。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知识产权的市场化。通过明确科技成果产权人、利益分配等关键因素,使这些科技成果和专利能够为企业所用,并为社会创造价值。
3.3供给机制
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人力资本、技术资本、金融资本等众多要素的支撑。其中,人力资本最具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积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应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地引进和改造企业的生产技术,不断增加自身的技术资本的积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此外,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局面。
3.4竞存机制
市场经济,强者生存。随着企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如果不参与科技创新,不获取新的技术创新,就很难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来。当然,有竞争就会有合作,企业在自身的科技创新之中也需要与自己的竞争对手,与有供需关系的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等科研高校等开展不同方式的合作,进行合作创新。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提高创新能力。
3.5需求机制
现如今,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发展特点,一直得不到技术创新的支持,而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机会,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企业管理和市场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创新。本文从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小微企业如何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如何进行自身的科技创新,提出小微企业应该借助我国政府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
小微企业要想进行科技创新,不仅经历着高风险,同时也具有创新成果溢出的效应,一般而言,政府会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对科技创新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干预,主要是为了填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总收益之间的差距,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我国要创建的是创新型国家,因此对于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也很重视,小微企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要素分析
1.问卷调查。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科技创新难度大的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道路十分艰辛,但是并不意味着小微企业不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以及行业特征,适时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本文对于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设定了小微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12项要素,并发放问卷请45家小微企业对每个选项进行重要性打分,这12项要素分数设置在1-5分之间,分别表示完全不重要、部分不重要、重要、部分重要、完全重要。具体的情况经过笔者的数据资料整理,情况如下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12项核心竞争力要素中,得分最高的为灵活的小额融资来源、注重诚信、可靠的市场信息来源三项,其次是高素质核心团队、良好的企业经营地、良好的销售渠道、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政府关系等,得分较低的为企业产品与服务价格低、与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等。虽然本次调查的小微企业只有45家,限制于行业,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小微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情况,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从现实角度出发,小微企业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继承良好的商业传统——保持企业诚实守信本质。因为小微企业主要特点上的劣势使得企业更应该注重诚信带来的直接效应,小微企业一般采用直销方式进行销售,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要目标,而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就是诚实守信,一旦企业出现一次价格欺骗、以次充好、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那么小微企业的诚信就会消失殆尽,导致失去客户的危险。近年来,小微企业格外注重诚实守信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仿大型企业的商业传统,保持诚实守信的企业发展理念。小微企业应该引以为戒,保持企业良好的诚信品质,提升企业信誉,建立坚实的市场竞争力基础。
2.2建立灵活的市场信息获得渠道,提升小额融资能力。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建立获取可靠市场信息的渠道,灵活、可靠的市场信息是小微企业占据核心市场的基础,只有在信息源头上为小微企业的品牌打响信息站,才有可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灵活的小额融资能力也是小微企业进行市场投资的基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导致小微企业不能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资金基础,融资能力的提升不仅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是进行新投资、新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的基础,因此,提升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以及不断提升的小额融资能力。
2.3其他建议。通过对45家小微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小微企业除了注重自身诚信、具有灵活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具有良好的小额融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灵魂,注重经营地点的选择、建立与客户良好的关系、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另外,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销售团队也很重要,当然还有许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小微企业自己去寻找,但是无论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是小微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核心环节。
二、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建议
1.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注重于高校的合作。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一定的优惠,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免征进出口关税等,都是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应该注意的要素。科技创新需要小微企业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国家鼓励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设立了基金鼓励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创新,使小微企业享受一定的贷款贴息政策,企业注重这些抵扣项目,降低创新成本,才能保持小微企业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小微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不仅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创新投入成本,还可以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
2.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企业产品创新。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需要树立创新意识,科技创新需要企业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首先,小微企业要懂得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是满足顾客的基础,令顾客满意的自主产品不仅能够突破传统产品的销售障碍,还能够为企业扩大销售人群,但是单纯的技术引进并不能保证自身产品的好质量,还需要具备企业自身的特点,自我的突破使得产品处于潮流的领先地位;其次,完善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想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完善创新体系的基础就是鼓励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个人创造性,鼓励科技创新型人才提高自己的创新成果,发挥它们自身的聪明才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加强小微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的技术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产品创新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大幅度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总之,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注重企业诚信品质,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论科技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与企业,2014,01:6-7.
[2]兰飞,王华,沈亚飞.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86-90.
关键词: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效率最高,试错成本最低,他们为新技术、新产品探路,为大企业的技术集成做铺垫,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所谓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以科技人员为主创办的、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的中小规模的企业。
辽宁是传统的工业大省,回顾发展历程,科技创新始终贯穿于老工业基地建设、改革发展和振兴的各个历史阶段。经过多年的努力,辽宁已经进入了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积极鼓励下,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也实现了较平稳快速发展。
1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1.1 发展势头强劲
截至到2011年,辽宁省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共有332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3家;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9个,占全省37%;获得省级科技成果1895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25种,占全省41.7%;获得辽宁名牌产品368种,占全省63%;共认定辽宁中小企业
“专精特新”产品(技术)448 项,在全省认定的1000项重点“专精特新”产品技术中,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75%以上。有许多产品和技术已成为冶金、石化、电力、信息和航空航天产业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和配套产品。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政府采购项目,逐步扩大业务规模。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招商,曾多次组团到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招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韩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势头强劲。
1.2 技术创新基础较好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以高科技企业、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本身非常重视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先后成立产学研技术联盟 535 家,积极开展产学研项目对接。目前,辽宁中小科技企业已与40所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了“1+100”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已实现产学研签约金额超亿元。“十一五”以来,辽宁省 60%的技术创新、75%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完成。
“十一五”期间,辽宁省投入创新资金2.2亿元,获国家创新基金4.02亿元,培育了156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其中新松机器人、聚龙股份等16家企业已上市。
1.3 有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近年来,辽宁省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和创新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5年,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产品(技术)认定暂行办法》;2008年,辽宁颁布实施了《辽宁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2013年出台了《辽宁省创业(风险)投资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工业产业集群和高新区种子资金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财税支持、金融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初步建立起辽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2 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较为紧缺
辽宁省科技人员总量不少,但大多数在高校院所,企业人才资源短缺。近年来政府对科技人才创业、创新给予各方面扶持,但高水平、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大多积聚在城市里,一些远离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区位环境、福利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方面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缺少科技研发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外,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同程度缺少成熟的技术工人,在技术实现和传承方面缺少保证。此外,企业还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
2.2 融资瓶颈依然存在
资金不足是制约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科技型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渠道狭窄,金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现有金融体系只对中小企业开放了短期信贷业务,中长期信贷和权益性资本供给严重不足。此外,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是一个需要开拓的新型市场,资金需求量大,经营风险高,缺乏抵押资产,又难以找到合适担保,难以得到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辽宁某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3月因企业转型需要融资200万元,负责人先后与6家银行、2家担保机构进行接触,因为抵押物不足等原因被拒,到第二年3月,才有另一家企业向其伸出援手,使企业起死回生,但已有超过4成员工流失。
2.3 服务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有待强化
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反映,目前辽宁省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落实力度比较大,但是对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还缺少针对性的直接扶持政策;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还缺乏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一些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对申报单位在专利拥有、R&D人员和投入的比重、科技产出等方面的要求比较高,较难成功立项;税收减免的手续办理缺乏部门间协调的细化规则,程序有待精简。
2.4 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自主创新基础,80%的企业自行组织新产品的开发,67%的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但从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整体研发投入水平不高,企业科技开发经费明显投入不足。具有自主创新和完全知识产权的项目并不多,多数企业是采用目前现有的、较成熟的技术,结合自身的某一项研究,便形成自己的“创新”。还有一些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意识不浓,“零专利”企业长期存在。
3 促进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辽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1-0001-02
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亮点频现、成效显著,在促进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所对全市53家民营科技企业进行调研,在这次调研中,我们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同时也发现了当前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
对策。
1 辽阳市民营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已经得到了逐步提升,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1.1 企业规模偏小
在被调研的53家民营科技企业中,资产总额在1亿以上的只有7个,销售额5亿以上的4个,其中,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5个,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企业全省只有3家,这足以说明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太少。民营科技企业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只有企业规模做大做强,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被淘汰,否则很容易被同行业的大规模企业挤垮。
1.2 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不宽泛
目前,我市的民营科技企业涉及的技术领域主要以制造业、化工和新材料、电子、有色金属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生物技术、纺织、食品等领域较少,而在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领域还是空白。
在全国大力推广可持续发展的时期,在产业导向上,民营科技企业应更注重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环境保护等高新技术产业,政府应该积极鼓励民营科技企业横向发展,拓宽技术研发领域。
1.3 科研人才相对匮乏
从汇总数据可以看出,直接从事研发的科技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且科技人员的学历普遍较低,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不到三分之一。而人才资源的紧缺和高效分配从根本上制约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本次调研活动中,几乎所有的民营科技企业都反映人才是制约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高学历人才不光难引进,还特别难留住,特别是一些高学历研发人才,往往到企业工作一两年就跳槽走了,所以一些民营科技企业只好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到沈阳、大连等异地城市,或者只立足于培养本土化及企业内部人才,这些做法都严重制约我市经济的正常发展。
1.4 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我市2008年末预计科技研发投入的总量约3.5亿元,只占全年销售收入的0.05%左右,比重较去年增加了0.02个百分点;其中,R&D经费约1.5亿元。这些数据都表明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暴露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研发投入不够。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首先要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而企业必须通过研究与发展,才有可能开发出性能高、经济性优异的产品,去开辟新市场,占领并扩大原有市场。企业要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研发。因此,增加研发投入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5 专利获取不多,且转化科技成果少
截至2008年末(预计),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开发新产品约2002个,新产品产值约24亿,同比增长约3.51%和1.64%。但是,当年获得专利数却只有约127个,且同比减少0.46%,转化科技成果也只有约75个,同比稍增加约0.21%。
可以看出,大部分民营企业很重视产学研合作,重视开发新产品,但不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对申请专利的重视还不够,没有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去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获取人及法人的合法权益,这样企业也不能及时申报最新最好的科研成果和项目,不利于科技企业的快速
发展。
2 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为加快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参考其他各市(县)的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2.1 加强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繁荣市场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而言,由于其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特点,它们与政府的联系较少,对政府制定的关于科技创新的优惠政策缺乏了解。因此,政府在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和服务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发挥各级工商联组织的助手作用。
2.2 强化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和动力,任何企业无论它现在的规模大小、效益如何,离开创新,都将停滞发展乃至被淘汰。由于目前我市民营科技企业规模偏小,涉及技术领域偏窄,所以,我们在鼓励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必须同时鼓励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横向
发展。
扶持、促进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参加或是自行举办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向同业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对新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府创造机会联合民营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研究创新,创造条件将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我市民营科技企业的主体,政府的公共资源应进一步向它们倾斜,支持它们承担国家和省、市的科技项目,全面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3 不断加大民营科技企业的投入
我市民营科技企业普遍研发投入不够,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鼓励企业将投入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高新技术产品上,实现研发投入经费利用效果的最大化,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产品档次。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按照今年我市科技局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机制。投入领域实现多元化,并给予扶持,申报的各类计划项目要根据现有条件通过各渠道,争取财政资金的支持,要加强银企对接,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主动与风险投资公司争取风险投资资金的帮助,还可以通过招标,将企业人员的资金吸纳进来,增加企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