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教育多样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化
长期以来的高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式主导着课堂教学,教师将课文分解成各个细小的知识点,向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则是以被动者的身份倾听和接受,没有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样“教”与“学”的本末倒置,致使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被摧毁,学习个性被压制,课堂学习效果也处于不理想状态。所以,探索和总结各种各样新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的发展,应该成为高中语文教师目前应重点研究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多样化教学方法阐述几点个人看法和意见。
一、实施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探究式教学法,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正确掌握所学知识,保障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实施探究式教学法,给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学习《像山那样思考》这篇课文时,在正式为学生讲解之前,我就给学生设置了合作探究环节,即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4人为一组(前后桌)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具体问题如下:(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2)为什么只有山才能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3)说说“像山那样思考”的含义;(4)作者为什么要杀狼?(5)没有狼真的是“天堂”吗?文章中对狼的存在还有不同看法吗?(6)人在这个过程中,在自然面前,把自己看做了什么?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待学生讨论完毕后,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对这些问题阐述看法,我们做出点评。这样,我通过设置合作探究环节,做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我们对文本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实施多媒体教学法,营造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
现代多媒体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图文并茂、动静兼备的教学优势,将它有效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过画面的展示和声音的播放等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营造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会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让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滕王阁序》这篇课文时,由于是篇文言文,学生在初读之后可能会觉得生疏,不能真正感受到滕王阁的无限壮美,于是,我就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孙道临(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在滕王阁现场配乐朗诵的视频,然后,又播放了多张滕王阁壮丽景色的图片,同时配有详细的文字解说,这样,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形式从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引起了审美的兴奋,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投影屏幕,对书中描写的滕王阁的壮丽景色有了直观上的感知和认识,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在具体讲解这篇课文时,学生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有效教学。
三、实施实践性教学法,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丰富故事情节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时,在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们就可采取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去真实经历和体验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如此既能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意思后,我就组织学生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根据文本内容创编剧本,自行分配课文中出现人物的角色,如佚之狐、郑伯、烛之武、秦伯、晋文公等等,然后将课文中的内容演绎出来。这样,我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实现了语文课堂的实践教学,既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
综上所述,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世间万物都在产生着不断的变化,所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再拘泥于同一种,而是应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丰富多彩,从而真正喜欢语文、热爱语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专业将学生分为装饰设计和装饰施工两个方向,大一时两个方向的学生合班上课,到大二时分开上课,根据行业发展、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都在95%以上。实践证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能采取“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是改革创新的方向。
1.1教学对象多样化需要多样化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高等教育的教学对象个体差异性很大,教学对象来源复杂,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程度也不尽相同,即使同一学习内容,学生在接受能力、接受程度和学以致用的能力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在结构力学的教学过程中,作者2安排全班学生对“静定结构弯矩图的绘制”部分进行了课前预习,但上课时发现学生的预习效果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只能回答出弯矩的基本概念,有的学生则能够回答出弯矩图绘制的基本方法,少数同学竟能回答出多种绘制弯矩图的方法。于是他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其中对静定结构的定义、弯矩图的定义等基本知识,采取启发讨论式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讨论,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激发学生第一课堂外的学习兴趣;对弯矩图的基本绘制方法、弯矩图绘制的注意事项、弯矩和荷载关系等核心知识,采取讲授式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严肃性和科学性;对弯矩图的绘制举例部分,采取讲练结合式教学,让学生在听讲中进行练习、在练习中长知识,并布置了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对所讲知识进行巩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2教学手段多样化需要多样化教学方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也不再局限于粉笔和黑板,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也日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新型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直观性不强、容量小、师生互动效果不明显等缺点,大大减少了教学工作量,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如,作者1在建筑工程CAD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机房里“教师讲授+学生练习”的教学方法,而是主动将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设施、红蜘蛛多媒体教学软件等)运用到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阶段教学、讲练交叉、视频教学和远程答疑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图形绘制及编辑命令的应用为基础,逐步过渡到平面图形的绘制,最终完成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每个阶段都将电子邮件、飞信文件等网络平台作为教学手段,架起了师生之间的桥梁,便于给学生布置大量练习题,保持学生的“学习饥渴感”。这样,既简化了教学过程,又融洽了师生关系,赢得了学生的好评,该课程也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
2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条件
2.1做好学生学情分析[4],增强多样化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学情既包括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习内容的态度及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等,也包括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模式、学习习惯等。教师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有效掌握学情,“知己知彼”,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1)观察归纳法。优秀的教师应善于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捕捉学生有关学习的信息,做到认识学生,熟悉学生,对学生的优点和缺点心中有数,并通过合理的引导,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到学习上来。作者1在讲授建筑工程CAD课程时,通过观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贪玩,有上课打游戏的现象,就及时调整了这部分学生的座位,把他们分散到学习踏实的学生中去,让周围的学习环境去改变他们;并绘制不同类型的建筑构件,让学生明白枯燥的命令能够变成生动真实的建筑构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地从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资料分析法。在上课之前,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既有资料,如档案、考勤表、平时成绩单等资料,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效果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投其所好”,改善教学状况。作者2课前认真备学情,上课时能够直接喊出学生的名字,进行沟通。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认可了教师,愿意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一个学期下来,结构力学这门学生公认难学的课程的教学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期末考试90分以上的学生达到23%,在学生评教中,教师成绩也不错。(3)课程改革法。课程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新形势下,单纯的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培养的需要,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给学生学习的激情,把学生带回好好学习的轨道上来。针对当前高校存在的学生学习倦怠现象,不少高校通过课程改革,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关注的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授课,让学生在探索自己感兴趣事物的同时完成课程的学习。如中山大学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选修课就是讲遗传学,被誉为“神级选修课”[5]。这样的教学内容既生动又“与时俱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4)询问沟通法。上课前,授课教师可以与辅导员、学生代表及为该班授过课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了解学生所期望的教学方法及学习需求,同时传递自己对学生的要求及该课程合理的学习方法。这样,在上课前就完成了教师、学生、课程的“交底”,教师既掌握了学情,又在无形中积极影响了学情。采用这种方法,使我们很容易变成了学生的知心人,方便快捷地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始终处于有利地位。
2.2完善教学条件,净化教学环境,增强多样化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条件包括教、学的场地,教学设施,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制度等内容。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也是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免受外界诱惑,积极主动学习的助推器。如,作者1所在学校有两个校区,老校区在市中心,附近有南阳市中心医院、多处大型超市及游乐场所,人流量和车流量都比较大,教学活动经常被街道上突然响起的鞭炮声、音乐声所干扰;教室、图书馆等教学设施比较老化,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多,学生课余学习时间利用率不高,复习及预习质量不易保证。而新校区在市郊,附近干扰因素少,教学条件比较好,配备了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多功能演播厅等教学实施,为教师实施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课余时间也乐意到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巩固所学知识,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提出的各种学习要求,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教、学活动都比在老区容易开展,而且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打造尚学务实的教师队伍,保证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在新知识、新理念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作为学生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向导,唯有树立“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理念,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作者1,2平时十分注重向周围教师、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得体的教学方法和高超教学艺术,为建设建筑工程CAD院级精品课程创造了条件。作者2于2011年参加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结构力学课程培训,通过培训,加深了对结构力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理清了教学思路,掌握了更多的教学方法,为教好结构力学课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施
3.1探索验证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往往是行业发展成果的浓缩,不乏大量枯燥的理论推导和规定,学习难度大、短期内不易出学习成果,因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探索验证式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归纳法、公式推导法、经验总结法、演绎法和反导法等,是根据行业发展和科学规律的发现及验证过程来设计教学过程的,在科学思维过程中完成课程学习及职业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从“接受者”变成“探索者”,逐渐养成探索型、研究型学习习惯。
3.2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根据课程特点,适时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评价、学生归纳等环节完成教学。在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归纳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如作者1在建筑工程CAD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向学生展示出一张建筑平面图,告诉他们,这张图是由CAD软件绘制而成。再由学生分组讨论该图形绘制需要用到哪些命令、绘图顺序和步骤是什么等。教师再进行点评。最后,由学生独立进行绘制。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3.3阶段划分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和重组,找出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再将原本复杂的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学生易于接受的部分,让学生“各个击破”。如,作者1在建筑工程CAD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课程内容划分为3个部分:平面图形的绘制及编辑、建筑工程图样的绘制及编辑、建筑工程图样绘制实训。其内在联系就是AutoCAD软件的应用。首先绘制矩形、正多边形、圆形等平面图形,其次绘制门、窗、散水等建筑构件,然后介绍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方法,最后让学生进行课程实训,独立绘制一套建筑施工图。随着学习进程逐步增加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惧学”情绪,每次课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教、学就变得容易了。
3.4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针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工程建设监理概论、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将教学内容与工程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能力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寻找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再与工程师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找到不足,并加以改进,从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过程变就成了教师、学生、工程师3方互动的过程。这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念不谋而合。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测量专业采用了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以新购置的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等教学器材为基础,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联合进行授课。在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进行,让学生参与到工程项目中,并通过邀请企业员工与学生进行技能比赛、参加国内测绘大赛、校企合作完成工程项目等形式,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企业四方共赢[6]。
4结语
【关键词】多样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上,主要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以网络、计算机、通信等先进技术为依托,建立一个网络、数字技术与智能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环境,使信息化技术和教学资源被广泛运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因此,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既依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同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予以保障,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
一、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使教学资源得到优化与整合,促进教学管理的公开、公平,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第一,教学管理通过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能使教学中的基础数据更加准确,能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办公成本。第二,使教学管理更加透明,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公平与共享。另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学生成绩管理在教学管理中更加透明,能提高教学的严肃性。
二、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现状
(一)教学管理制度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少高职院校与时俱进,建立了各自的教学管理系统,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这些教学管理制度多数都以配合新的管理方式为目的,很少考虑到教学管理制度要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二)信息化管理缺乏有序的流程
很多高职院校进行教学管理信息化时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的规划,应用范围窄,层次不高。所建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工作的处理,缺少通盘考虑教学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的衔接,信息化互通程度不高。
(三)信息化系统的维护跟不上
当前,高职院校都很注重教学管理系统信息化技术的开发与建设,刚开始系统能运行正常,但随着各校具体情况的产生,且系统自身有一定的缺陷,在后期使用中就需对系统进行维护与改进。但往往这些后期维护工作会被高职院校管理者忽视,到最后很多系统跟不上教学管理的需要,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管理工作。
三、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一)完善信息化制度
根据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应用与建设的进展情况,调整与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制度,可以通过制度来规范师生操作使用行为,保障信息使用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同时,把握好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解决高院校个体的信息化发展特点,确保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实施。
(二)完善信息化的运行机制
要搞好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工作建设,除了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外,更应有完善的、科学的运行机制。第一,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立足未来,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规范操作流程,维护好网络的安全、系统管理及信息的;第二,建立学校的信息评估系统,细化部门信息技术的责任和校园信息化系统使用效果的评价制度;第三,完善信息化工作的领导负责制,协调各部门的执行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高效地运作。
(三)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增强信息化技术的操作与管理能力。
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是推动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努力转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思想,鼓励他们结合自身的工作流程,加强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同事,要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
四、信息化教学管理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利用信息化技术为多样化人才培养积累教学资源
信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课程资源为多样化人才培养积累了大量资源。如网络教学平台,它以课程为核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能对各类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的管理,教师能在信息平台上开设网络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学生能自主选择课程,并进行自学与自测。另外,微信,QQ日志、微课和慕课等出现,使知识都能通过这些信息化的形式便捷传递给师生,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积累教学资源。
(二)建立适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健全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内容与程序,实现多样化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的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明确由学校、用人单位、家长和学院、教务处等相关教学职能部门,各系、教研室、教师、学生构成的“三维六级”教学监控人员的职责,构建一个以工作预防、实时监控与及时纠偏为主线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相应的信息化系统中,教师分别在期初提交、教学计划,教学方案,课件等;期中提交教学异动情况、学生情况和项目完成情况等;期末提交课程成绩、教学反馈等。这样信息化的管理解决了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构建适合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多元评价体系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迫切需要改变只重视教师或学校单方评价的传统做法,积极发动行业、政府与社会力量参与质量管理,实现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过程化、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通过信息化的教学管理系统设置好各类人员的登录账户,针对不同的评价主体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完成行业、政府和社会力量代表参与的质量评价。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各高职院校多样化人才的培养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以教学管理信息化带动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季保启.浅析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代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3)
[2]王平,曾晓秋,林敏.基于信息化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构建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
[3]沈惠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其对策[J].学园,2014(13)
在此推动下,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各地高中教育蓬勃发展,在校人数逐年攀升。但是,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呈现出“千校一面”的局面,以至难以很好地起到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定义及主要内容
1.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定义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即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通过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培养模式多样化和评价方式多样化所形成的普通高中的别具特色的发展局面。其核心和载体是可选择的和多样化的课程,着力点是培养模式的创新,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普通高中发展的多样化
(1)办学体制多样化
普通高中应当有四种形式:政府独立举办的公办普通高中、社会力量举办的民办普通高中、政府举办的由办学机构或办学团队管理的特许管理普通高中和社会举办的由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普通高中。
(2)办学模式多样化
其办学模式包括5种类型:一是基础型普通高中、高端型普通高中、综合型普通高中和实用型普通高中,二是文科型普通高中、理科型普通高中和艺体型普通高中,三是城市普通高中、农村普通高中和民族普通高中,四是寄宿制普通高中、走读制普通高中,五是大规模普通高中、小型化普通高中。
(3)培养模式多样化
其培养模式包括拔尖学生培养模式、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和高素质劳动者培养模式。[1]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生发展”的目标,其价值取向是满足需求、提高质量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1.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多层次、多类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因此,不同的人生选择和社会的不同需要都必然呼唤和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多样化。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落脚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为此,普通高中教育需要更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创新培养模式,走特色化办学之路,才能发挥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性作用。
3.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为了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普通高中教育既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于此,深化办学模式、进行多样化发展势在必行。[2]
三、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目前,普通高中办学体制的不足之处,尤为突出的就是办学体制太单一,因此,有必要对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进行适度调整,以实现其协调发展。
(1)调整普通高中(包括公办和民办)比例,创新办学体制
办学体制多样化的意义有两点:一是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二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基于此,就要做到三方面。
首先,要充分认识不同的投资主体所形成的体制优势,利用优势,充分发展。例如,公办普通高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主体作用,坚持公益性和公平性原则。又如,公办普通高中要实行标准化建设,避免对少数学校的过度投入,造成不公和浪费。再如,民办普通高中要充分利用自身体制的灵活性,在政府的主导和监督下,坚持高水平的办学原则。
其次,在现阶段,我国地区差异大,人民群众对普通高中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因此,公办普通高中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勇于进行体制创新。例如,对办学基础相对良好,办学机制健康,有发展前景的民办普通高中,实行民办公助。接受公助的民办学校必须接受政府财务监督和定期的办学效益评估。又如,公办普通高中也可引入办学机构或办学团队,设定办学目标,建立政府和社会两重监督机制,在收费、聘用制度等方面,给予办学者一定的办学自。
再次,应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在倡导非营利办学的同时,允许投资者取得合法合理的利润。
(2)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办学模式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我国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呈现大众化趋势,在这种局面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势在必行。针对办学模式多样化这一问题,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选择恰当的办学规模和形式。例如,大规模有利于集约教育资源,对满足民众快速增强的学位需求作用很大。又如,小规模有利于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再如,寄宿制有利于选择教育用地。还如,走读式有利于就近入学。二是指导和尊重校长的办学选择。特色学校不仅是学科优势、学科特色,更是基于学校的整体培养目标、培养层次,结合学校传统和教育资源优势,形成学校个性的有效的培养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当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特长和学校自身的生源类型、资源优势高度契合时,就会形成该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既要指导又要尊重。
2.调整学校内部培养模式,提高普通高中整体活力和竞争力
培养模式多样化要立足于关注学生个体,立足于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同时,要注意学校内各教育因素的不同作用和协调性,进行培养模式创新,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1)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对于不同的学生,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意义。有的学生希望在这一阶段努力学习,为自己进入大学做准备;有的学生希望在这一阶段获得丰富的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基于此,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教育任务和培养目标进行再认识,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就成为其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首先,要明确普通高中的教育性质,即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面向大众、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其次,要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即既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又要考虑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素养的要求在普遍提高,这是对普通高中阶段教育的一大挑战。再次,要明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即立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不过,就目前而言,以升学为准则的培养目标还是大行其道,当然,普通高中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是个重要任务,但是,这个任务的完成,必须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根本价值为基础和前提。同时,应该强调的是,升学教育不能和精英教育混为一谈,升学教育模式更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总之,坚持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2)注重课堂改革
要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多样化发展,课堂教学改革不容忽视。因为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新的课堂教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需要通过具体的新课堂教学传递给学生,当新课堂教学带来新课堂文化之时,学校的培养模式多样化才真正有了内涵。例如,宁波效实中学在教学管理中提出,“七天抓五天,五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的口号,并制订了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行动计划。这正是基于对课堂改革的再认识,其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着眼课程建设
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化要求学校在课程建设中首先要做到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
首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国家课程标准校本化,即调整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构,保证在必修课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特点调整必修课的难易度,避免学生在必修课学习上的时间浪费,使学生有更多精力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要。
其次,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和发展需要,调整课程结构,使学校课程体系做到“保底”和“扬长”相结合。“保底”就是使课程内容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起到提高国民素质的“保底”作用;“扬长”就是课程内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扬长”作用。
再次,在课程建设方面,北大附中的做法值得借鉴。为了不让教师的教学经验跟随教师一起“退休”,该校动员和鼓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该校的课程建设,通过模块课程优化、建立起始课规定动作标准,将教师的经验固化到课程方案中。
(4)关注教师成长
普通高中教育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发展有赖于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行为和调整角色。一是学校要考虑每位教师的发展。例如,创设各种条件,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学校要考虑教师队伍的建设。唯有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胜任学校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要求,真正理解和自觉践行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例如,北京一零一中学正是教师以该校提出的“以自己的职业水准赢得职业尊严”为理念不断进步,才保证了北京一零一中学的“风采”依旧。
(5)实现学生发展
普通高中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在于通过学生身心发展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走进学生的内心,体验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拉近师生关系,最终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并满足其个性发展。例如,清华附中制定了“育人为中心,学生为主体,为了每一个学生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生发展目标。又如,人大附中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尽一切可能使学生的特长得到挖掘和培养。总之,学生的任何发展需求,都应得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关注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普通高中教育培养模式多样化的重要内容。
(6)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者要高瞻远瞩,做好校园文化规划,为校园文化定调;学校管理者要身体力行,成为校园文化的积极践行者;学校管理者要通过自身人格展现、行为模式,体现校园文化的强大魅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对师生人文精神的培育,让人性的光辉始终闪耀在校园。总之,普通高中的校园文化应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的动力。
(7)普通高中的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更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在此,我们要坚持三点原则:慎行,适度和重诊断、促改进。
关于慎行。人是复杂的个体,往往错中隐含着对,对中隐含着错,此一时彼一时,现象和本质不一定是统一的,所以,非慎重、不恰当的评价会使其向错误的方向发展。
关于适度。人的本质是趋利的,过度的、只重结果的评价,将会导致功利。一旦教育被功利所左右,其效果自然是有害的。
关于重诊断、促改进。当教育工作者保持着对教育的那份神圣,保持着教育的本真自然,教育评价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有时候,教育不仅需要很多的方法,更需要一种境界。
3.促进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融合
以终身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观念为指导,正确认识与平等看待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凸显综合高中教育基础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征,鼓励和支持普通高中加大开设职业课程的力度。[3]将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学校教育、普通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互贯通,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和学校文化,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勇.如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J].基础教育参考,2011(4).
[2]曲正伟.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一、福建省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特色
福建省有高中学校575所[1 ]。2011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教育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把开展普通高中办学多样化改革列入福建省十大教育改革试点之一,由18所普通高中承担试点任务。一年来,18所试点高中校积极探索高中办学模式改革试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两大类七个方面特色。
1.在创新办学模式中形成多样化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按照《纲要》要求,福建省普通高中试点校积极开展办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步形成三个办学特色。
(1)中外合作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三中、泉州五中、泉州七中。福州三中利用学校已经开设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爱迪生中加友好实验班”,积极引进国际高中课程和优秀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2 ]泉州五中开设中美合作课程实验班,引进国际教育理念及优质课程资源,采取具有国际特色的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还计划与澳大利亚教育基金会、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联合承办国际教育园区,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泉州七中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2010年与德国奥博豪森市达成合作协议,互派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访问。2011年与美国德克萨斯州坎贝乐中学达成“中美合作高中课程实验班”合作协议,双方在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的培养、课程的开设等方面达成一些共识。学校还与CPH机构合作在学校推广“中美高中交换生”项目,2011年选拔5名学生到美国高中进行交换。
(2)普职融通办学特色。福州华侨中学、漳州五中在普职融通上勇于先行先试。福州华侨中学开展普高分流模式试验,采用“1.5+1.5”分流式(即学生在高中阶段系统学习一年半的文化基础课,并参加福建省高中会考;高中会考后的一年半,根据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分别开设普高班、体艺班或职业班),通过开发特色课程,努力探索能融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满足社会、高校对高中毕业生多规格、多层面的需要。漳州五中实行“普通高中+艺术特长+职业教育”三合一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努力符合社会需求的培养创新性人才,取得实效。
(3)六年一贯制办学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厦大附中、三明一中。厦大附中承担“六年一贯制”试点项目,创办中学“六年一贯制”教学实验班,在课程、课堂、评价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积极探索基础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中学阶段“资优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三明一中实施“初高中教育一体化”实验,联合三元区五所初中校创建一套具有特色的初高中教育教学互通互助的体系,构建一个新型的特色教育平台,争取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建立“初高中教育一体化”教育教学范式。
2.在创新课程体系中形成学科特色。在积极开展办学模式创新的同时,我省18所普通高中试点校紧紧抓住课程建设这一着力点,努力形成自身的学科特色。
(1)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创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厦大附中、晋江养正中学、南安国光中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福州格致中学在原有课程建设特色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有格致特色的多样化可选择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校本课程精品化、特色化,国家课程选修I(B)校本化、生本化,校本课程多元化、普及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厦大附中着眼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整体设计初高中课程,设有省颁课程、特许课程和拓展课程,多层次满足“资优生”汲取创新素养的需要。晋江养正中学积极构建“一本两翼”的办学模式,挖掘国家课程中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资源,通过课程设置的优化、开发和实施,推进本土化和国际化课程建设,增强了学校核心竞争力,推进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南安国光中学从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出发,以扎实必修课程、优化选修课程、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为主要内容,探索开发具有农村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高中课程体系,已有良好开端。
(2)在优势学科中创特色。福州外国语学校的外语学科是多年形成的优势学科,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学校以外语教学“一标多本”为改革重点,以特色办学为方向,立足课程开发,在原先第一外语英语、日语两个语种的基础上,又增设了德语,努力形成更加明显的外语教学特色优势。
(3)在校本课程中创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单位是福州铜盘中学、福州屏东中学、永定一中、石狮一中。福州铜盘中学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校本课程建设,扎实开展国防特色教育,初步形成了有利于学校发展,能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国防特色教育模式。福州屏东中学积极开展普通高中审美(美育)特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开发出高中美育教育系列教材,逐步形成美育教育系列化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形成美育办学特色。永定一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客家文化这一教育资源,把客家文化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开发建设了一批以客家文化为主线的学校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客家文化校本课程特色。石狮一中立足市情、校情,开发了《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对高中学生进行创业基础教育,培养开创性的个体和开创性的群体,培养和提高在校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目前该校本课程已实施8年多。
(4)优势课外教育特色。福州格致中学、南安一中、莆田六中的优势课外教育特色十分明显。福州格致中学将学校四大传统优势项目——“体、艺、科、英”提升为特色课程,实现乒乓球、英语口语、学生社团活动“三个100%普及”,让在格致中学毕业的学生,人人会打一手乒乓球、能英语会话、有一个兴趣特长。南安一中以体育特色课程、文体社团活动、科技兴趣活动为主题,优化多样育人模式,坚持关注全体与培养拔尖生并重、兴趣培养与特长发展并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莆田六中围绕“文化·科技·体艺”三大领域,在校本课程基础上认真进行社团活动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开发,先后开发了中华灯谜、集邮、对联、发明创造等14个社团活动课程,学校还把社团活动课程纳入学校学活动计划,确保社团活动课程规范实施。
二、高色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8所高中校在开展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试点中,形成了初步特色,也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如何解决好试点校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对助推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至关重要。
1.课程改革与特色课程建设。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的关键在于课程建设。18个试点校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建设上,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但总体上存在校本课程开发特色不够明显、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学生选修校本课程的兴趣不够浓、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这是影响高色发展的问题之一。
2.师资配置及职称评定。在推进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改革中,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特色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等多样化的育人模式,但在开展多样化、特色化试验中,也使师资配置问题日益突出。一些试点校反映,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专业指导教师缺乏,师资引进和师资培训任务紧迫。多样化改革还带来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如石狮一中开发《创业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引进一名金融专业的本科生作为教师,但由于普通中学学科教学中没有金融专业设置,造成该教师职称问题无法解决。福州华侨中学反映,原本分流办一个建筑职业班,因班生数才16人,福州建筑职专老师派不过来,本校老师中又无此职教经验,造成分流班办不下去。
3.办学条件亟待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体制。随着财力增强,逐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水平。”这指明了政府在高中办学的主体地位。虽然我省高中财政性经费投入每年呈递增趋势,但仍难满足高中办学模式改革的需求。改革试点普遍反映经费不足、活动场所偏紧偏少、设施设备无法添置齐全等问题。
4.普职融通学校学生学籍、学制等的管理制约。《纲要》指出,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在校生和未上学毕业生提供职业教育。”一些试点校贯彻落实《纲要》精神,积极探索普职融通教育特色,把职业教育纳入高中办学多样化渠道。但试点校也反映,普职融通教育还存在高中校的职业教育学籍管理问题、学生分流学职业教育学制两年(一年学专业课程,一年学技能)不愿意,同时希望学校能设职业技能鉴定站。
5.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尽管政府一直强调要推进高中办学多样化,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人们习惯于用升学率评价学校办学水平,这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力度和改革热情。在校本课程建设上,目前还未建立评价体系,究竟什么样的校本课程才是规范的课程、优质的课程,试点校反映较迷茫。
6.优势学科特色生的招生工作。为培养创新人才,一些试点校积极探索培育优势学科特色。但在试验过程中,受政策限制,试点校面临优势学科招生难的问题。如福州三中计划开展“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试验,原计划通过学校自主招生考核,吸收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拔尖苗子,但由于2011年没能申请到配套招生政策的支持,无法按计划实施,只能从高一新生中挑选学生,这样造成学生素质未达预期的高起点,也难以达到培养目标。
三、内因外力助推高色发展
高色发展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升办学内涵、推进办学模式多样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的有效办法。针对我省普通高中试点校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充分发挥内因外力的作用,助推高色发展。
1.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应如何理解多样化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这是深入开展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的一个关键点。对“多样化”的理解,目前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多样化就是在一所高中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另一种认为多样化是指区域内高中校办学模式多样化,而具体到某一所高中校应是特色化发展,具体的、许许多多的特色校就会形成区域内高中校的多样化发展。省基础教育咨询指导专家组认为,作为具体的一所高中校,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区域内高中多样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而不是追求本校内“多样化”。一所具体的学校搞“多样化”,只能抹杀自己的特色,而且会出现各个学校通过同样的路径搞“多样化”,最终又将形成单一的办学模式。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应廓清思想认识,理清工作思路,这有利于普通高中试点校沿着正确的路径开展试验。
2.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校情学情,进一步凝练形成本校办学特色。高中校是高色发展的实施者,内因的作用非常重要。高中校要认真分析本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进一步培养、发展办学特色。一要发展学科特色。学科特色是高色形成的重要基础和支撑。要大力加强课程建设,牢固确立课程改革和特色课程建设在普通高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学校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基于学校课程体系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学科的学科特色,基于优势课外教育形成的学科特色,努力使学科特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二要发展校园文化特色。要注意凝练具有学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校标、校歌等,形成学校的文化名片、文化基因、文化模式,成为高色发展的形象品牌。三要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对在某一领域具有超长素质或特殊兴趣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招生、办学、管理模式,举办专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验班,对确有天赋和特殊才能的学生进行特别培养。
3.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促进高中校特色发展。一要加大普通高中投入,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从办学场所、设施设备上支持普通高色发展,培养各类创新人才。二要从师资配备上予以支持。对普通高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所需要的师资,可由教育行政部门在区域内学校中进行重组,让特色校的优势学科配备更强的师资力量,助推特色发展。对试行普职融通试验的高中校,应在引进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予以倾斜。三要配套改革招生、学籍、学制等管理办法。对高中校创办特色班要研究出台相应的招生办法,对普职融通试点校在学籍管理、学制管理改革上要相应跟上,让试点校“试”得起来、“试”出成效。四要建立健全普通高中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教研、督导部门要研制具体评价办法,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高中校校本课程质量。五要尝试在普职融通试点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鼓励试点校大胆开展普职融通试验。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普通高中选修课“空中课堂”,不受时空限制,让学生选择自己兴趣的选修课程,同时解决各高中校因师资、场所问题难以开出丰富的、学生喜欢的选修课的问题。七要加强引导,要引导建设若干类特色高中,如综合改革普通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高中、优势学科高中、人文素养高中等等,让我省的普通高中园地真正出现百花争妍的生动气象。
参考文献:
我校多样化发展改革拥有许多外部机遇。首先,学校面临历史机遇期。认清新疆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别是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为新疆发展带来的机遇,同时也为教育带来新机遇,因为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智力支持,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其次,我校占据地缘优势。坚持改革开放,将新疆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中东欧经贸、文化交流的桥头堡,这是国家制定的发展战略。
(一)“新型小班课”构建“多语种外语特色教育体系”
我校作为外国语学校所开设的英语“小班课”经历了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过程,及由部分课时、部分教材的“小班化”转型为全部课时、全部教材“小班化”。作为一次尝试、一种改良,“新型小班课”现已成为我校外语特色教育体系的平台与基石。2012年秋季开始,我校围绕进一步强化学生外语听、说、读、写、演能力,构建有效外语课堂模式,对初一年级全部特色班和高一部分特色班,全面推行外语小班化教学实验,外语课堂教学改进实验已取得初步的良好成效。
1.必修与选修设置:
(1)必修课程:英语、俄语、德语等
(2)选 修 课:第一外语为英语的班级选修俄语和德语
第一外语为俄语或德语的班级选修英语
(3)校本课程:以培养多样化、国际化人才为办学目标,创设并逐步完善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外语自主学习、外语应用能力、较全面人文知识的校本课程,如:以某语种外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科技、教育、经济、法律、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介绍的校本课程,搜集、整理上述方面内容的外文资料,提供给学生进行自主选读、开设外文期刊报纸的自主泛读、精读课程。建立常态化的国内外学校师生间教育文化互访交流管道。实现语言学习、人文知识积累与国际交流协作中语言应用的相互促进。
2.各年级课程设置: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各一个班(俄德班)选修英语;住校英语特色班(2班、3班)选修德语;走读英语特色班(4―8班)选修俄语。高一年级、高二年级的英语特色班选修德语和俄语
(二)“汉推基地”奠基“汉语国际推广教育体系”
2012年初,我校作为自治区首批“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面向周边国家有志于学习汉语的学生,开办了“国际留学生班”,探索建立国际留学生班的课程体系。首届班级共招收了16名外国中学生来我校学习汉语课程,他们分别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俄罗斯、澳大利亚。学校专门选派了优秀的语文教师,教授国际班汉语课程,国际班有6名学生报名参加了今年6月汉语HSK等级考试,有四名学生通过了三级,2名通过了2级考试,这6名学生来我校前,汉语水平为零基础,经过短短一学期,进步显著,其中有6名留学生已插班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学习初中和高中课程。
此外,我校根据教育厅外事处申请接受外国中学生资格的批复文件要求,成立了外国留学生办公室,由校领导分工负责。我校严格按照物价局收取外国留学生收费标准招收、录取,严格按照外国留学生管理法规,证照办理,教育教学数据统计上报,结业毕业等日常管理工作程序,保证教学质量,维护学校形象,维护国家教育信誉,同时积极与主管部门沟通,保障外国留学生合法权益,并因地制宜开设适合不同层次留学生国内深造的课程体系,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制度。
(三)“高中国际课程教育项目”完善“三位一体”特色育人模式
我校始终坚持教育创新的理念,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不断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了创办精品学校,探索一条能满足教育多元化需求的道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把国际化办学作为特色,我校与 Arroyo Pacific Academy即阿罗约太平洋中学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在剑桥大学考试学院的认证下,举办“高中国际课程教育项目”。“高中国际课程教育项目”旨在满足本地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为新疆国际化、跨越式发展储备人才,输送力量。
我校在2013年9月与北京“中育乐训”出国培训机构合作,开办以“A-level”、“AP”课程为主的“国际英语课程班”,首届招收学员40人,分为Oxford Optimists和Cambridge Climbers两个班。我们不仅立足中国高中基础教育和高中新课改精神,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还为学生设计不同的培养目标,并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条件。融合教育理念和管理经验,让学生体会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即为学生升入国外优秀大学奠定基础,又可用于丰富和探索中国高中新课改。
通过高中三年的系统学习,“高中国际课程教育项目”的学生不仅掌握了国内高中教育所要求的必备知识,还掌握了国际高中的核心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直接入读国外大学所需的综合能力。通过学习双方课程,学生不仅掌握运用学术英语进行交流和研究的能力,而且具备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维、应用技能和团队合作等能力,同时熟悉了国外的学习和考评方法,进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刚刚的《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由此可见,普通高色发展、多样化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命题。因为特色发展不仅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千校一面”问题的有效办法,更是提升普通高中品质的必由之路,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要求,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本刊本期刊发的通讯《打造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株洲市直高中学科基地建设扫描》,为我们解读普通高色发展、多样化发展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范例。
让每一所普通高中都办出特色、凸显个性,这是普通高中发展的当务之急。众所周知,所谓办学特色,指的是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既做第一,又争唯一”。近些年来,株洲市市直高中通过学科基地建设,为我们诠释了这样一个道理:一流高中“既不在大,也不在全,关键在有特色,并善于把特色发挥到极致”。
株洲市率先在市直高中建设学科基地,有这样两个背景:一是株洲是个新兴工业城市,企业办学曾占据城区学校的“半壁江山”。2006年前后,这些基础薄弱的企业办学陆续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如何提高其办学质量、打造其办学特色?二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各种问题不断地涌现出来。譬如一部分老教师的新课程理念是否内化为课堂教学习性与课堂教学行为,一部分新毕业的年轻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否跟得上新课改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形成,如何整合区域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等等。这两个难题成为摆在株洲市教育主管部门面前的十分紧迫而又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基于此,市直高中“学科基地建设”应运而生。
三年内投入4500万建设14个学科基地(每个学科建设一个学科基地),学科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学校;每个学科基地确立一名可以跨学校、跨地区组织学科团队的主持人;学科基地建在哪?怎么建?一线老师说了算;学科基地不搞终身制,三年内没能有效履行学科教师培训、新课程资源开发、拔尖人才培养的职责,没有起到立足本校、服务城区、辐射全市的作用,将被取消基地资格……这些关键词的背后,无不隐藏着教育局、学校和老师三个方面创建学科基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目前,株洲市四中的艺体特色、株洲市二中的科技创新特色、南方中学的学科特色、株洲市八中的办学思想特色、株洲市三中的教学模式特色、株洲市一中的活动特色,已呈现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观景象。
推动普通高色发展、多样化发展,使命崇高而神圣,前景光明而美好,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相信,如果全省各地像株洲市那样,扎扎实实以学科基地建设为抓手,打造普通高色发展、多样化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必将在湖南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根据这一目标,2020年之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9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迈入人力Y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差距?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重要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其未来要呈现什么发展形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思考的问题。
从国际视野来看,在大多数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同时担负着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以及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的职能。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已经成为公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资格要求。从教育规模来看,根据OECD《教育概览》中提供的最新数据,2013年,OECD国家中至少90%的学龄人口参与了平均13年的正规教育。而从成人人口的教育水平来看,2013年,OECD国家中84%的25-34岁人口达到了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水平,55-64岁人口的这一比例为67%。2005-2013年,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平均从80%提高到85%。这在一些欧洲国家增长特别快,如波兰从41%增长到86%,葡萄牙从5%提高到100%。从教育形式来看,为从根本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多样化课程内容的需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实现教育项目和类型的多样化,普通高中教育(gener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职业教育(vocation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和非正式高中阶段教育(non-inform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项目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各国还积极发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学习形式相融合的综合性教育项目。平均来说,2013年,OECD国家中46%的青年人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中毕业,2015-2013年,OECD国家普通高中完成率从49%增长到52%,职业教育完成率从43%增长到46%,两者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在发展模式上,OECD国家的基本经验是,政府推动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模式和私人投资取向的高中阶段教育扩张模式都不能直接适应迅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和实施形式的灵活性,形成促进学习者向高等教育或劳动力市场过渡的更加灵活的教育路径。
总体来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在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及中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应利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重新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