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临床护理科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眼科;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88-02
1 主要安全隐患
1.1 碰伤、跌倒 病区内设施过多, 过道障碍物, 地面光滑、潮湿,暗室内光线较暗,患者因视力障碍, 加之环境陌生, 很容易碰伤、跌倒。
1.2 烫伤 双眼视力障碍或双眼包扎的患者生活自理困难,开水、暖水袋、热的饭菜碰倒后烫伤也时有发生。
1.3 心理因素 眼科病人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视力不佳, 心理负担重,对病情不了解,存在恐惧心理。据研究,患者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高于术后,说明在术前产生精神性焦虑的同时,还可伴随相应的躯体焦虑[2] 。特别是眼科高龄患者,因紧张引起血压剧增,易产生心脑血管疾病等各种并发症。
1.4 告知行为不规范 告知行为反映了护士职业情感以及对患者的尊重[3], 恰当的告知行为带给患者的是稳定和信任, 反之可能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甚至医疗纠纷。如缩瞳药与扩瞳药的应用, 眼科用药的作用和副作用, 玻璃体切割联合眼内填充术的预后及术后卧位的目的等,若不及时告知患者, 将会带来隐患。
1.5 人员因素 护理人员工作态度直接影响患者安全。护士必须了解病情,如青光眼病人一般用的是缩瞳药,而恶性青光眼病人因病情要用散瞳药,护士在执行治疗前要认真查对患者姓名、眼别、药名等,稍有疏忽即会出错。
2 护理安全对策
2.1 创造安全的病区环境 病区内合理布局, 简化走廊墙壁上的各种设施, 光线充足,物品摆放遵循方便安全的原则, 病区、卫生间地面干燥。室内装修的柱子、墙壁、家具等边角为圆形,不能有锐角,防止患者碰伤[4]。地面清洁时, 嘱患者尽量小心或不要外出。双眼视力障碍的患者做好生活护理,暖瓶等危险物品远离患者, 避免发生意外。
2.2 起居、活动安全宣教 对术后或卧床时间过长的患者提醒其醒后不要立即坐起或站立, 以免跌倒。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的患者外出时要征得医生同意, 不要擅自单独外出。
2.3 心理护理 安慰鼓励患者,以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患者态度和蔼,以实际行动来增强患者的信心。向患者简单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方法,并向患者介绍成功的事例,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2.4 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三查七对是保证患者安全,避免差错的关键。护士准确处理医嘱,严格查对眼别是预防差错的关键一步。特殊眼部用药医嘱要在了解病情的前提下进行,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或主管护士核对医嘱,严格把关,确保万无一失。 眼部上药前,先做好“三查七对”,再次确认病人及眼别,也可以与病人核对眼别后再进行点眼。治疗右眼时,执行者站在患者右边;治疗左眼时,执行者站在患者左边,特别是点阿托品散瞳药与匹罗卡品缩瞳药。在青光眼病人点错阿托品是严重差错,可能给病人造成严重的损害。
2.5 规范药物管理,保证用药安全 眼科药物品种多,用药途径多,在药物保管上药物按要求分类放置。眼部用药和全身用药分开放置,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缩瞳药与散瞳药分开放置。药物标签清楚,并有颜色标志,缩瞳药标签为绿色,散瞳药为红色,药物固定地方放置,用后一定放回原处。药物专人管理,每星期检查滴眼剂有效期及有无变质,滴眼液开瓶后1个月内有效,开瓶后要写开瓶日期。
2.6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组织全体护理人员学习《医疗事故管理办法》、《护理风险预案》等文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角度提高其风险意识。将安全教育列入岗前培训内容中,包括对卫生员的培训。并定期召开护理安全讨论会,结合病房实际工作进行讨论,找出易出现的安全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使每个护理人员时刻具备安全意识,保证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
2.7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抓好环节管理 保障科室重点工作,培养技术骨干。在科室形成一条以护士长和护理骨干为主线的“管理链”,分层管理,明确科室护理工作中心环节,实行分组负责,环环相扣,建立一个规范的监控机制和良好的一线管理网络。
安全护理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酿成严重的后果而带来终生的遗憾。因此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对护理人员安全教育和业务培训,重视病房的安全细节管理,是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安全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 现代护理管理学[M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349
[2] 周敏,孙剑. 眼科围手术期患者的心理问题及影响[ J ].临床眼科杂志, 2006, 14 (6) : 523 - 524.
关键词:胸外科;临床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胸外科患者病情较重、较复杂,一般都是大手术,需全身麻醉,易给呼吸及循环功能带来一定影响 [1]。另外,手术治疗会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压力,易引起焦虑、抑郁等情绪出现。本文就我院76例胸外科患者实施围手术护理所取得的效果进行探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6例患者均为胸外科手术患者,其中男45例,女31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30.1±12.7)岁;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患者。
1.2护理方法
1.2.1术前护理 痰多者给予引流,哮喘者给予雾化消炎祛痰,3次/d,15min/次;术前3d嘱患者用呋喃西林溶液漱口,3~4次/d,以保持口腔清洁;指导患者行呼吸操锻炼、憋气练习、平地行走练习。按压患者后背、胸骨前缘,帮助患者用腹部带动胸腔进行咳嗽、吐痰,动作要从下向上、从轻渐重,以排除肺内痰液;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氧气的流量,避免低氧血症、呼吸性酸中毒、CO潴留等情况发生;依照患者具体情况制订饮食方案,做好手术准备[2]。
1.2.2术后护理 ①生命体征检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平卧位,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呼吸、心率、血压及有无发绀现象发生,间隔10~20min测量一次生命体征,病情稳定后2h所有测量一次。②胸腔闭式引流护理:保证引流装置处于负压状态,使用过程中定时检查,保证引流管无脱落;更换引流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先夹闭引流管,盖紧瓶盖,各部位衔接紧密,引流管长度为65cm左右,瓶内无菌水的液面要较引流管胸腔出口低70cm左右,以防液体倒流。护士需定时挤压引流管,维持引流通畅;认真观察引流液颜色、性质、浓度、量及液面波动,患者出现肺受压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并遵医嘱给予处理。③疼痛护理:手术创伤大,切口疼痛剧烈,用胸带对胸部切口进行外固定,可减轻咳嗽、翻身时引起的切口疼痛;疼痛较轻时,护士与患者多交流,也可转移、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身心,缓解疼痛。中度、重度疼痛时遵医嘱应用止痛药物,一般可通过留置静脉自控镇痛泵给予持续、恒定的镇痛[3]。⑤早期活动指导:可在病情允许情况下指导患者行早期活动(全肺切除患者除外),以利于引流及排痰。一般术后当天患者可取半卧位,待引流管拔除后即可下床活动。全肺切除患者则需平卧72 h后活动,避免纵隔摆动引发意外情况[4]。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前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76例患者术后拔管时间为(4.2±1.1)d、住院时间(10.3±2.8)d、并发症发生率为3.9%(3例),护理前后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护理后76例患者抑郁、焦虑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降低,P
3讨论
对胸外科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为手术成功提供保证。刚入院患者肺部大多合并相关炎症,需控制呼吸道感染,做好吸痰护理,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肺部产生并发症;术前,护士根据患者病情嘱合理饮食,多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以增进患者的自身抗病能力,为手术做好准备;控制氧气吸入的浓度,防止低氧血症等情况的发生;鼓励患者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及自身免疫力;胸外科手术的创伤大,患者心理复杂,情绪易变化,护士需多与患者交流,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参与咳嗽、深呼吸运动等训练可有效改善呼吸肌的舒张、收缩功能,缩短插管时间、住院时间。
总之,护士根据胸外科患者术后护理要点,制定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周密、详细的护理计划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确保手术成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5]。
参考文献:
[1]金艳霞,傅爱凤,陈丹琼,等.舒适护理对胸外科电视胸腔镜术后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0):1160-1162.
[2]吕迎春,周志红.护理干预对胸外科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28(11):34-35.
[3]王亚莉,杜世正.心胸外科术后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6):818-820.
【关键词】心理护理;儿科;应用;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模式也不断在转变,同时当前的独生子女制度,父母都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因此对儿科的护理质量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儿科护士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熟练的护理技术,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心理知识,要对患儿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时期能够更加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早日康复。
对此,笔者选取了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对其中部分儿童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儿童住院患者120例,所有患儿均为双亲,且患者父母学历均为初中级以上,经临床初步诊断,患儿智力均正常,无听力、语言以及精神障碍,能够正常进行交流沟通。随机将120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实验组中男性患儿35例,女性患儿25例,年龄范围为3-11岁,平均年龄为(5.4±2.4)岁,对照组中男性患儿33例,女性患儿27例,年龄范围为3-12岁,平均年龄为(5.6±3.2)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其他基本资料上午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利用我院儿科的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如3-6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患病期间相比平时会更加依赖父母和任性,部分儿童甚至会形成“病获益”的心理,即平时得不到的玩具和食物在生病的时候可以得到,从而认为生病是好事夸大实际身体情况等。对于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时不仅要充当护士的角色,还要充当阿姨甚至是母亲的角色,尽量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儿童进行疏导和安慰,多为患儿讲他喜欢的故事或唱一些儿歌,同时多表扬和鼓励患儿,能够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从而更加愿意配合治疗和护理。利用儿童行为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内以及出院前2d内的护理进行效果,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1.3评价方法
本文所用儿童行为量表主要是从CBCL的第三部分(行为问题)中摘录的5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为0、1、2三个等级,累积所有项目的得分即为总得分,总分越高表示患儿的行为问题越大,反之则问题越小。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则采用文献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的数据均采用Excel 2007结合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利用t检验法,P>0.05表示无统计学差异,P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分别为(76.5±3.6)和(78.1±2.9),出院前2d内行为量表评分则分别问(41.7±4.2)和(56.3±5.7),这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入院后2d与出院前2d相比具有明显改善(P
3 讨论
一个健康的人在患病之后,由于病痛的折磨、陌生的环境和人等,会产生许多心理活动,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掌握患者住院期间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护理措施,影响患者的认知和感官,从而改变患者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逐步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使患者处于有益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的心理状态。儿童由于其心智等还未完全发育,在患病之后,心理状况变化十分复杂,如果稍有不顺心,就会不配合治疗和护理,严重影响着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因此对于儿童患者,心理护理显得更加重要。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在出院前2d内患儿的行为量表评分要低于仅适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P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护理中适当辅以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以华,李婧.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企业家天地,2013(06):78-79.
[2]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1):110-112.
[3]夏蓓君.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在儿科的应用现状[J].护理研究,2013(10):873-875.
[4]黎娟,彭燕丽. 循证护理在儿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16):171-172.
[5]曹芳莲.探讨优质护理对儿科护理质量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17):144.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人性化护理;临床应用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临床护理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模式已成为临床护理的发展趋势[1],该护理模式将患者作为服务中心,给予人性化的关怀与护理,使其于疾病恢复过程中感受到生理、心理层面上的愉悦,从而提升临床疗效,缩短恢复时间。本文针对我院妇产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妊娠满37~42 w(259~293 d)单胎活产的孕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人性化护理干预,分析临床效果,分析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80例孕产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1~45岁,平均年龄(24.96±7.33)岁;孕周为妊娠满37~42 w;单胎活胎。纳入排除标准:有异常产史;严重内科合并疾病;妊娠合并性病;中途转院转科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两组患者各40例,两组患者年龄、孕周、胎次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妇产科护理,入院后行健康宣教与基础护理。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人性化护理干预,方法如下:①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保持亲切的态度主动与患者交流,向患者介绍妊娠的相关常识,对患者疑问给予耐心解答,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情绪加以疏导与安慰,缓解其焦虑、紧张巩惧心理,并根据患者的需求给予人性化的护理,如通过患者的动作、表情了解患者的难言之隐,给予及时帮助;②转变护理理念:传统产科护理模式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患者需求的及时满足,因此应转变护理理念,与患者主动沟通,及时了解其生理、心理出现的问题;③进行健康宣教:对孕产妇行健康知识宣教[2],使其了解分娩常识,据产妇需求开设教育课堂;④尊重患者:行护理工作过程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充分尊重患者的人格尊严,治疗与护理前,给予患者充分的选择权与知情权,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保密。⑤分娩中耐心指导:讲解分娩是生理过程,告知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向躯体放松技术。⑥针对性护理:护理人员应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生理情况加以针对性护理,如对喜静患者无需过多交流,对情绪抑郁患者加以开导、抚慰,产妇分娩时安排护理人员陪护,从而提升患者依从性,促进恢复。
1.3观察指标 患者满意度、产后并发率。
1.4疗效判定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应用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划分。
1.5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组产后并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妇产科是临床主要科室之一,主要收治妇科疾病及妊娠分娩患者,具有患者数量多、病种复杂、流动性大的特点,因患者多为孕产妇,相当多的孕产妇听到过有关分娩的负面说法,害怕和恐惧分娩,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有畸形,怕生命有危险,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致使住院期间情绪紧张,常处于焦虑不安,巩惧中,这对护理水平的要求较高[3],传统常规护理难以满足患者需求。人性化护理将"以患者为中心"作为护理理念,通过多种针对性护理方式,能够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使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始终保持身心愉悦,提升了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转变以往被动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早日了解患者身心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相关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产后并发率,临床效果显著。因此,对妇产科患者行人性化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科干预率,减少围产儿病率及产后并发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慕意.妇产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13):179-181
关键词:脑出血;功能制护理;优质护理
脑出血为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在我国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多发于老年人群体。严重的脑出血患者必须住院接受治疗,医生需要对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临床效果,再临床治疗的同时,还必须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此提高临床疗效。对此,本文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见收治6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从2012年10月到2015年10月见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按照1:1的比例,将这60明患者分明划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这60名患者中男35例,女25例,患者年龄在56~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平均病程在6~12月。以上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取功能制护理措施,护理项目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实验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优质护理是责任包干的整体护理,就是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均由责任护士负责,结合患者病情及个人需求,制定系统完整的整体护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认识以人为本的护理文化实质,营造温馨护理文化内涵,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2)加大患者临床症状检查,加强护士查房力度,查房期间观察患者病情,意识状态,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理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班班交接,准确记录。(3)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化需求,为患者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依照计划内容认真落实,及时评估。(4)注重健康宣教,及时和医生沟通患者的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属,相互配合,共同做好护理工作。(5)饮食护理。针对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及患者饮食上的喜好,制定一套个性化饮食方案,力求营养丰富、梯样多元化,满足患者身体营养的需求[1]。
2结果
以上两组在我院神经外科全体医护人员的细心照顾下,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上,实验组为(15±3.2)天,对照组为(19±3.5)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在平均住院费用上,实验组为(12063.2±610.7)元,对照组为(16087.4±710.8)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实验组为96.5%,对照组为8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参照:见表1。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加剧,脑出血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发现,脑出血与患者生活压力、工作强度及饮食结构密切相关,脑出血对人们的危害性极大,如不能加大力度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将会对患者留下严重残疾,甚至死亡[2]。为此,应当引起神经外科医护人员广泛关注,同时应采取有效护理方式,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本文结果显示,在对脑出血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之后,在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明显缩短,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这说明优质护理措施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吴媛媛,殷冬娇,金贻悦.急性脑出血病人应激状态的临床护理[C],2012年安徽省科协年会省护理学会分会场安徽省护理学会护理专业化发展暨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353-354.
关键词:高职护理;基础医学;临床护理;课程融合;课程改革
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现状
我国高等护理教育30年的空白,给社会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护理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技能教育。这种观念严重地影响了护理学的发展。不少护理教育工作者通过外出考查、国内调查均已提出我国的护理教育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有国外护理专家评价中国护理教育落后于美国50年。而学科要发展,教育需先行。因此,要促进护理学的发展,必须进行护理教育改革。这是所有护理界同仁所公认的。随着新的健康观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和卫生保健体系的不断完善,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的紧缺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护理专科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健康维护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首先,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方面的定位比较模糊,没能充分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其次,课程内容体系为医学本科的压缩版,仍然沿用传统的老三段结构。第三,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第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偏重理论教学。第五,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和落实。第六,教材内容陈旧与21世纪高等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因此,需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得以实现。近几年,我国的护理教育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我国的高职护理院校正在积极地进行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改革。在目前的高职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医学课程都作为护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先期课程。基础医学课程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护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现代护理改革一致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王娟等人调查发现,在基础医学课程设置的意义和原则上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基础医学课程应该为护理专业服务,强调基础医学课程与护理专业学习、临床应用相联系。目前普遍存在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两步走,在基础医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再开始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存在内容重复、分散,学生易遗忘及思维片面等问题,临床护理课程教师往往要在授课过程中,花大量时间复习相关的基础医学课程知识,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教师的教学负担,降低了人才培养的效率。
二、我院针对现状对高职护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
为了改善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相脱节这一现象,我院借鉴国际护理教育理念,打破学科界限,根据人的整体理念,试点探索按“人体系统”来设置体系,将“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密围绕现代护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整体性、综合性原则及护理专业特点将原有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护理课程相整合的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方向班级中选择1个班进行试点,将课程体系的组织结构从传统的“基础—专业—医院”三段式的教学模式,探索实施“基础医学课程与临床护理课程一体化融合”,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项目、任务、人体系统来设计课程体系。即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科护理、五官科护理、传染病护理等课程有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同时进行工学交替,课程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实现同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减少了传统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重复教学,缺乏内容整合的弊端,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护理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按系统进行教学实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了课堂教学和临床需求的零距离对接。我院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和完善、课程体系的制订和完善、教材编写、工学交替的实施等各方面做全面的探索和实践,将对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性、建设性和可行性的经验,对于改变我国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护理教育差距较大、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的现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院建立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的教学评价体系
1.1一般资料2012年6月至2013年4月,本院眼科实习的护生90名,学历大专,均为女性,年龄20~22岁,平均(20.8±0.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0名护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2组护生的性别、年龄、专业课成绩、教学课程(课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研究方法按进入眼科实习的先后顺序将2组护生各分为5个组,每组9名护生。眼科实习4周为一轮转周期,每一轮转周期内有一组护生进入实习。1.2.1对照组采用传统眼科教学方法,即护生入科时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将医院眼科护理安全的定义、性质和防范措施在课堂上加以诠释,最后进行出科考核。1.2.2观察组采用PBL结合CBL教学法,分为3个阶段:⑴课前问题准备阶段。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医院护理安全规章,紧密结合临床,围绕眼科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确定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罗列出来,要求护生通过自学的方式找出答案。同时将以往发生在眼科的安全差错和安全隐患事件设计成多份案例,尽量选用具有代表性、近阶段发生的事件。⑵自学阶段。在护生入科前2天电话通知护生,将这些问题和相关安全提前公布到本院局域网上,要求其下载后进行自习。同时让观察组护生以小组为单位,护生间分工合作,对不明确的名称或者概念,可以翻阅教科书或上网查阅,结合老师已提供的案例,力图弄清这些问题,充分理解案例。⑶讨论和总结阶段。①将护生入科的第2天定为护生安全知识讲课日,课堂上各组由1名护生先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内容包括自学题的答案、获得答案的途径、参考了哪些资料和文献等,然后各组再进行讨论,讨论相互补充或纠正。对不同观点讨论,这样能增强探究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使正确的理解得到巩固和深化,不理解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3]。讨论结束后,每组再由1名护生对问题给予回答和讲解,作为学习成果的验收。这些过程中,带教老师主要起启发和引导作用,可以控制讨论节奏,协调各组之间的关系。最后由带教老师总结,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对案例和一些重点问题、争议大的疑难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解答。②确立每周进行1次护理安全讨论,对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进行集体分析讨论,力图将安全差错事故扼杀在萌芽状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为真正的眼科安全实习打好良好的基础。1.3评价方法眼科实习结束前进行理论考核。比较2组护生的考核成绩。考题满分为100分,其中选择题40分,每题2分,共20题;填空题24分,每空2分,共12题;案例分析题36分,共1题,其中找出问题12分,原因分析12分,应对措施应用正确12分。填空题为眼科安全防范措施的相关内容;选择题为实际工作中会遇见的情境,让护生根据措施的具体防范内容选择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测试护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案例分析题为列举1例安全隐患事件进行分析,需要护生找出问题的出处、造成原因并给予正确的处置。其中理论考试的题目由非带教老师(处于研究盲态)命题,2组护生的考核与评分标准相同。记录2组护生在眼科实习期间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事件(也称护理缺陷,指在临床工作中虽然有某一环节的错误,但被发现后得到及时纠正,并未发生在患者身上的事件)和护理差错事故,比较两者的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1或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安全考核总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题答题情况,观察组护生均高于或优于对照组护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结果见表1和表2。2.2护生护理安全隐患事件和差错事故的上报数2组护生均无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发生,但在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次数上,观察组护生(2次)明显少于对照组(1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8,均P<0.05)。
3讨论
3.1PBL教学法与CBL教学法相互渗透PBL教学法、CBL教学法各有其优势和不足,在教学中应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努力把每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逐渐找出一种适合护生发展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时,带教老师可认真总结学生未能较好解决的问题,以CBL教学的形式进行讲授;而CBL教学时,带教老师未能涉及到的问题,学生可在PBL教学时提出并集中讨论。3.2PBL结合CBL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在眼科安全教学中的比较本次研究发现,传统的眼科护理安全教学是通过让护生反复背诵、强迫记忆来达到熟悉护理安全防范措施的目的,但遇到临床实际问题时,护生往往缺乏判断和应对能力。PBL结合CBL教学法是将枯燥的安全防范文字条例与临床实景、案例相结合,护生通过独立查找文献、分组讨论等形式来找出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她们的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她们应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表1结果显示,采用PBL结合CBL教学的观察组护生护理安全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特别显现在考核护生临床分析、判断、应用能力的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上。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带教老师起着主导作用,造成护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而运用PBL结合CBL教学模式时,护生们可以把以教为重心转化为以学为重心,在制作PPT、查阅书籍、运用网络等多种方式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兴趣。3.3PBL结合CBL教学法的应用减少了眼科护理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由于护生对眼科的护理安全意识淡薄、缺乏临床实际操作经验,再加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存在一些差异,护生进入眼科实习就会造成一些隐患发生,如眼别的查对失误、散瞳药误用于青光眼患者、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等。PBL结合CBL教学法的应用可以有效避免或减少以上问题的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经过了PBL结合CBL教学的3个重要阶段,大大提高了护生们对眼科护理安全的意识,提高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每周的护理安全讲评,每位护生积极参与,大家各抒己见,把1周内遇到的安全隐患事件提出来讨论,将安全隐患事件如同护理差错事件一样认真对待,从思想上、行动上都重视起来,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从护生护理安全隐患差错事件上报的结果显示,接受PBL结合CBL教学的观察组安全隐患事件的发生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因此,PBL结合CBL教学提高了眼科的护理安全质量。3.4PBL结合CBL教学法明显提高了护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临床毕业实习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转化的必不可少的过程,是护理教学的重要阶段[4]。根据这一目标,在护生护理安全考核中设计了案例分析题,以考核护生将眼科护理安全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如案例题视力过于低下患者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处理方法包括:给予明显标识,床头有黄色标识卡,手腕戴标识带,注明姓名、电话、地址等;加强巡视、专人陪护;将有高危因素患者安置于靠近护士站的病房,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证患者服药到口及正确眼部用药,防止错服、漏服药以及倒开水时烫伤等;禁止请假外出,如必须外出,一定需有家人陪同等。观察组护生由于在PBL结合CBL教学的过程中的反复思考与讨论,培养了其对安全事件的敏感度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82.2%的护生能找出所有的错误之处,80%护生对其进行了正确分析,应对措施的运用也明显比对照组护生回答得好。3.5PBL结合CBL教学法在眼科带教中的运用前景为了使PBL结合CBL教学模式能更深入地在眼科护理带教中开展,对带教老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带教老师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操作水平以外,还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拓宽知识面。在日常教学中,除了运用于护理安全,还可以尝试性地运用于专科疾病、手术室、护理查房中,形成不同的模块,将各自配套的问题和应对方案进行汇编。同时,还需要定期对带教老师进行培训,让带教老师掌握实施PBL结合CBL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巧和经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
4小结
关键词:常见感染;护理;外科;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17)13-0049-03
外科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科室,具有病种复杂、病患多、急症多的特点。外科术后感染也是临床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之一,同时也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住院费用和时间,还会使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大大增加,从而使医患矛盾激化[1]。近年来,不断增高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已经成为临床工作中难以忽略的重要问题。因此,J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本次研究就对近年来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能够为更好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提供建议指导。
1外科感染概述
1.1外科感染概念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是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机体炎症反应理论,它是指机体由于外界多种因素作用而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炎性细胞趋化反应,同时多种细胞因子被合成释放,并与经过级联效应激发的多数细胞发生连锁反应的一系列反应。其中感染就是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个因素,而外科感染又是指发生在创伤或手术后的感染和需要手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外科疾病的 1/3~1/2,是外科疾病领域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外科感染很多有明确病因,但有时也会出现全身性反应症状明显,但却找不到感染病灶的情况。现有研究结果发现,肠道细菌移位是一些感染很可能的引发因素。经门静脉扩散细菌和毒素进入到到血液中,直接经过级联效应或通过细胞因子介导,使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加重,同时还会引起导致肠道功能障碍。目前,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2-3]。
1.2外科感染的分类
1.2.1按感染的发生情况分,可分为继发感染、原发感染、条件性感染、混合感染、二重感染等。
1.2.2按照病原菌种类和病变性质分,可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其中非特异性感染又被称作一般感染或者化脓性感染,常见的是由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致病菌引起的全身高热、寒战及肌能障碍等症状和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而特异性感染一般是指如破伤风、结核病、气性坏疽等不同于一般感染的感染,通常是由于破伤风梭菌、结核杆菌、炭疽杆菌、白念珠菌、产气荚膜梭菌等病原体所引起的感染[4]。
1.2.3按照病程来分,可分慢性感染、急性感染和亚急性感染。其中慢性感染是指持续时间一般在2个月以上的长期性感染;急性感染是指进展较快,且病情明确的感染,通常情况下主要是3 w 内的非特异性感染为主。介于急性和慢性感染之间的感染被称作亚急性感染,可由急性感染迁延而来,或由于抵抗力弱或其他病毒毒力弱或者耐药性而引起。
1.3外科感染的特点
外科感染的主要特点是:大部分由几种细菌共同作用引起,即使开始时一部分感染是单种细菌引起,但在病程不断发展中,常常会出现几种细菌的混合感染;大多数感染症状表现以局部表现更为突出;某个局部常常会成为感染比较集中的病变区域,且多数会引起脓肿形成、局部坏死,需手术介入进行治疗;在治疗结束后,部分感染愈后会留有瘢痕以致影响功能[5]。
2外科感染临床护理进展
外科感染主要为医院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获得性肺炎、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和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等,随着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外科感染理论以及感染相关的护理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2.1获得性肺炎
在所有医院感染中,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最高。其通常发生在建立人工呼吸的患者中,如人工气道和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此类患者在救治工程中会出现插管、气管切开、胃酸浓度降低、误吸等状况,极易出现病菌侵入而发生感染的情况,再加上外科手术引起口咽细菌定植、其它各种外源性污染等。因此在护理时应该保证消毒及无菌操作,阻断外源性感染,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定植和吸入[6]。
2.1.1支气管肺泡灌洗 支气管肺泡灌洗是与外科清创和局部引流排脓作用相似的,是ICU治疗顽固性肺部感染的常用操作方法,这种方法是可减少住院时间,增强抗炎效果。在护理上,熟悉患者病史,要和体温一致的灌洗液体温度,备好监护仪器、抢救设备及药品,灌洗后要注意排痰护理及监护。做好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各种护理工作,保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2.1.2阻断外源性感染 首先应保持消毒无菌条件应对各项侵入性操作,同时对呼吸机环路的管理必须进行加强。通常情况下,每七天要更换1次呼吸机环路,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建议至少每两天就要更换1次。若下呼吸道感染已经发生,则应增加管道更换的次数,保持在50°C左右的呼吸机湿化温度,这是由于较高温度能够抑制细菌定植繁殖。另外,为防止冷凝液流入呼吸道,呼吸机集水瓶要放在呼吸道最低位置。
2.1.3要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患者口腔清洁,防止口腔及咽部细菌侵入患者的呼吸道。及时观察患者口腔的分泌物情况,并及时给予清理清除,特别是对于患者的双颊部和咽部,应该及时细致的观察,并根据口腔酸碱度,选用合适的清洗液。在患者不方便进食时,可以使用小号胃管持续喂食,并采取合适的,一般情况下多采用半卧位给予鼻饲。并也可将胃管插入空肠,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避免使胃液碱化作用[7]。
2.2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是指尿路导管伴尿路感染,是仅次于肺部感染发病率的感染。主要危险因素是未系统使用抗生素、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不良、留置导尿时间较长。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抗生素系统性使用后,导尿后6 d内尿路感染发病率降低。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大大增加耐药性的出现,不良反应的增加以及医疗费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防止细菌在尿道口定植和防止外源性感染的方法减少留置导尿感染的感染情况。主要的措施有在尿道外口放置消毒海绵球、碘伏杀菌消毒、选择合适尿管材料以及肝素抗凝[8-11]。
2.3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
2.3.1预防输液系统引起的感染。为减少感染的发生,应尽量减少连接,避免使用气针、三通开关,遵循简洁顺畅的连接方式,可使用一体化输液系统。
2.3.2预防导管感染。采用皮下隧道,且使用透明敷料覆盖表面,使用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并按时换药,防止细菌从导管皮肤入口的入侵。若出现感染可局部使用抗生素或者拔除导管重新置管,保持导管畅通,并冲洗导管使用0.9%NS或肝素稀释液。这样尽量缩短导管使用过程,避免导管尖端细菌生长,若长期使用要定时更换导管。保持无菌置管操作原则[12-15]。
2.4手术切口部位感染
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与病室空气物品的污染、患者机体抵抗力、患者自身固有菌群及围术期的不当处理有关。
2.4.1重视空气消毒的效果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中空气消毒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及联合消毒法是现病房常用的空气消毒法。研究表明,紫外线和臭氧对空气消毒效果并无显著性差异。但臭氧气味难于接受而紫外线具有穿透力差的缺点,有文献建议采用紫外线加二氧化氯和换气方法的联合消毒方法,杀灭率达到100%对空气中自然菌的[16]。
2.4.2良好的围术期护理 围术期处理中备皮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因为它关系到切口是否感染和术后创口愈合快慢。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备皮方法有脱毛剂备皮法、剃毛备皮法、不剃毛备皮法、推毛备皮法。对不涉及患者腋毛、头发、、手术部位毛发不超过1 cm时,没有必要剃毛。国内对剃毛与不剃毛备皮研究表明,不剃毛备皮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如必须剃毛的部位,尽量使用化学脱毛剂、采取减毛法或电动剃毛刀。研究表明化学脱毛剂有抗菌作用,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但使用前须做皮肤过敏试验。手术室备皮可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因此备皮时间与手术时间越接近越好。对于术后手术切口的护理,有报道指出,术后不使用腹带组和术后使用腹带组的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0和5.0,表明腹带可使切口处温度升高、潮湿、易污染,为细菌滋生繁殖提供温床。因此,术后不使用腹带,可以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率[17-20]。
2.4.3严格遵守无菌原则 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有效措施是避免外源性感染,通过有效地无菌消毒措施,以及严格的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以大大的降低外源性感染的发生,从而可控的医疗风险的发生;同时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又一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以及改善局部和全身状况,这就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饮食与营养计划,健康锻炼计划等,通过增强患者的机体康复能力和抵抗能力,而大大的降低感染的发生。
总之,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对外科感染深刻的认知和预防不仅能够大大的提高治疗效果,有效地降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病痛程度,同时还能够大大的减少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和经济压力,从而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和激化,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21-22]。因此,认识和了解外科感染的相关概念和分类情况,诱发因素和发生部位,预防和护理对策就对外科感染的发生具有有效的预防作用,从而为患者的健康和社会效益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谭莉芳.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进展研究[J].医学信息, 2013(11):707-707.
[2]李宗其,杨明成.浅析普外科临床常见问题及对策[J].大家健康旬刊, 2013, 7(3):58-58.
[3]蔚巧宁.普通外科术后感染与护理措施调查研究[J].河北医药, 2015(7):1100-1102.
[4]周爱华,郭玉生.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5):124-125.
[5]吴琼.浅析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当代医药论丛, 2013, 11(11):237-238.
[6]赵汝君.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干预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3):193-194.
[7]董楠男.普外科临床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 2015(33):290-291.
[8]宋意琼.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3):249-250.
[9]林萍.手术前皮肤准备的现状与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1):19-22.
[10]曾娟琴, 韩斌德, 胡欣春,等. 尿道注入碘伏消毒减少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临床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2, 12(1):11-12.
[11]范志敏, 谭静. PICC肝素帽使用碘伏消毒次数不同的效果观察[J]. 护理研究, 2012, 26(7):633-633.
[12]韦春玲.控制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护理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0, 29(9):1281-1283.
[13]周容.普外科临床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和干预措施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18).
[14]崔媛媛, 王红香, 姜潇宇.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护理[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1, 30(3):376-378.
[15]罗菲菲.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ICU的临床应用及护理[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9(2):62-63.
[16]孙选智.浅析普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6(32).
[17]蒋美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心理医生, 2016, 22(33):56-57.
[18]杨靓,王卫.外科常见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 2007, 24(3):50-51.
[19]张兆琴, 张艳, 陈宇清. 腹带对腹膜透析置管术后患者切口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32):2443-2444.
[20]张建男, 曹文学. 一种手术后多功能医用腹带的制作与应用[J]. 临床护理杂志, 2016, 15(3):8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