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思乡的诗歌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古诗词 思想感情 鉴赏 题目 注释 情词 意象
古诗词思想感情的鉴赏历来是古诗鉴赏的重头戏,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绝大多数都直接考到或涉及思想感情。那么怎样迅速准确把握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呢?
一、看题目,确定情感类型
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同时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作准备。例如唐代诗人严武的《军城早秋》,题目中的“军城”二字,点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并暗示了内容是关于边塞战事方面;“早秋”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由题目可以断定这是一首边塞诗。又如唐代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直接告诉读者,这是一首写与亲友相见时分外高兴而又有诸多感慨的诗。
另外,诗题中的一些诸如“怨、哀、恨、喜、送、别、忆、赠、答、吟、怀”等字眼,就有明显的点睛作用。如陆游的《书愤》,这首诗从诗题上就可品味出作者抒发的是感慨与忧愤之情。
二、看注释,做到知人论世
很多诗歌命题者作了一些注解以提醒考生,这对于鉴赏诗歌来说相当重要。注释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难词语;②作者情况;③写作缘由或背景。必须明白,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的理解有帮助,我们一定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如严武《军城早秋》的注释是:“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这是对作者简历和主要事迹的介绍,也是对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通过它,我们很容易看出这首诗表现的就是以作者严武为代表的戍边将士的昂扬斗志和豪迈情怀。2009年北京卷《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诗下注释首先介绍了作者张孝祥的身份和词的写作背景,并且还引用了作者与友人信中的一段话:“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最后一句话表明,他虽然受风浪阻碍,但能乐观面对,心胸豁达。
三、找情词,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词是理解某一句或某一联或某一首诗的中心字词。根据古诗结构的起、承、转、合模式,阅读古诗时,只要抓住了诗句中情感色彩很浓的字词,读者就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容。例如杜牧的《寄远》,第三、四句“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是抒情句,其中的“孤”字就表达了孤独寂寞的心情,是较明显的感情词语,可以初步推断,本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的思乡之情。如杜甫诗《登高》,首联中的“猿啸哀”,颔联中的“落木萧萧下”,颈联中的“悲秋”、“多病”,尾联中的“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就典型地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四、看意象,明确褒贬感情
诗歌是一种讲究含蓄的艺术,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离不开具体的意象。鉴赏诗歌思想感情最基本的切入点就是要品味意象。一首诗的意象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几种,透过这些浸透着诗人强烈主观情感的形象,自然可以较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月》(万里瞿唐月),前三联描写了瞿唐月的意象,突出了其清冷静谧的特点,从而渲染了一种凄凉伤感的氛围;尾联则用落江边的乌鹊的意象暗喻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诗人自己,再结合注释,诗歌的思想感情便很容易看出来。
关键词:生态和谐;劳动异化;物质变换
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1-0027-04
所谓生态和谐,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广义的生态和谐,指的是由于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密不可分性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之间和谐的统一,统称为生态和谐;另外一个层面的含义则是狭义的生态和谐,仅指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思想为人类最终达到生态和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认真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从现实背景看,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伟大成就的背后,我们一定不能忽略环境问题非常严峻这个现实。在2008年全国两会上,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到,“环境问题是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问题,但是我国‘十五’期间,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完成了,坦白地讲,环境指标没有完成。”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2004-2005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研究表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但有七大社会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发展,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农民失地引起的社会矛盾加剧;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局面依然面临长期困难;减少贫困依然是现在和将来长期的重任;反腐败要注重政治体制改革;可持续增长受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重制约;注意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心态变化。[1]这些社会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如何解决这些不和谐,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和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想非常丰富,他们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辩证的,人类借助自然这个载体从事实践活动,即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但是,自然有其自身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客观规律性,人类必须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下劳动,尊重客观自然规律,不然的话就会造成自然生态危机,自然就会报复人类。
(一)人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首先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还告诫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4]正是从这个角度说,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同自然界“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自然生态系统是人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和首要条件,只有自然生态和谐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和反作用
恩格斯指出,人们只看到“在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却忽视了“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结果”[5]。因此,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人类的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所允许的限度,否则就会如马克思所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6]恩格斯还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以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化为例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规律制约,不能超越自然经济文化等发展客体的制约,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和客体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才能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理想目标。
(三)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命题
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提出了一个独具慧眼的命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8]所谓两个和解,也就是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既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又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是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共同达到一种生态和谐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两个和解是人类的历史使命。人类要为此而奋斗。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求解这个命题的呢?他们认为,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统一是达到两个和解的条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非常深刻地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9]这说明的正是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统一。这种统一完成了对“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命题的求解。
在这里,马克思将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统一的系统,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去把握自然环境问题,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将自然、人、社会割裂开来的弊端。我们从中可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矛盾是和人与人的矛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能抛开社会关系来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10]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之关系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11],并由此阐发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对理解当代生态和谐有着深刻的意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其中,生产力代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从经济运行的层次来讲的;而生产关系则是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从经济制度的层次来讲的。按照马克思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同时,反过来讲,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会促进生态和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同时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理论表明,任何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辩证统一体,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划中,发挥着各自的职能。其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影响决定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所以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在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了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12]恩格斯也认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
的。[13]
三、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异化”理论与生态和谐
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桥梁是劳动,劳动是中介于自然与社会交错关系中的人类活动,它从事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从结果的角度看就是生产劳动或生产活动,即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具体实践活动则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是否能够和谐相处。而劳动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即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进行的,生产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劳动性质的不同,进而决定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即:生态和谐与否,不仅仅与生产力有关,由于劳动是在一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所以也与生产关系有关,因而,生产方式是决定生态是否和谐的重要因素。马克思所批判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的异化,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出现。而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还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着,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力量同他相对抗。”[14]马克思将这种“对立”现象归之为“异化”,即劳动本身产生了异化。一旦“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5]即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16]
同时马克思认为,文明并不一定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对抗过程”,人类完全有可能在与自然的和谐中求得进步和发展。人类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对抗”,无法“和解”,其原因在于资本家追求高额利润,不顾一切地掠夺自然。“生产上利用的自然物质,如土地、海洋、矿山、森林等等,不是资本的价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劳动力的紧张程度,不增加预付货币资本,就可以从外延方面或内涵方面,加强对这种自然物质的利用。”[17]
恩格斯指出,“在各个资本家都是为了直接的利润而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地方,他们首先考虑的只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结果。一个厂主或商人在卖出他所制造的或买进的商品时,只要获得普通的利润,他就满意了,而不再关心商品和买主以后将是怎样的。人们看待这些行为的自然影响也是这样。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为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18]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异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想消除劳动异化,促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必须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四、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思想与生态和谐
马克思还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9]“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0]正是这种永恒的必然性,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永恒的支点。人类为了生存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通过劳动,一方面从自然界获得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把消费中不需要的废弃物返回自然,从而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在生产中并未真正贯彻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应遵从的法则,呈现一种非循环生产。以追求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家,在对自然役使、豪夺的同时,向自然生态系统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有害物,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失衡,侵害了自然生态系统。资本主义的商品循环违背了“归还的规律”,资本家不断地将剩余价值从工人那里拿走,人类劳动被异化,因而物质变换的过程出现了一个大的裂缝。也就是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循环不再具有可持续性,自然生态系统就会受到破坏,生态危机不可避免。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样一个裂缝呢?马克思认为,应该从生产关系入手,消灭产生剩余价值的根源。换言之,就是从经济制度的层次入手,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21]。这样,马克思就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和社会主义的前途联系起来。也就是说,马克思心目中构建的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能最终达到生态和谐,即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4-37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6.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7-98.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3-94.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1.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203.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6.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26-927.
On the Ecological Harmony Ideas under the Visual Threshold of the Max and Enges
An Kang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 Finance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4, China)
名流汇聚 低调奢华
格施塔德以滑雪闻名于世,处处呈现迷人的风光,从村子里放眼望去,四周山峦起伏,森林、草地、溪水与湖泊比比皆是。空中缆车(Cable Cars)是格施塔德非常依赖且独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全境设有近70处上山吊车和缆车,途中皆设有观景台的舒适山区餐馆,是夏季前往格施塔德山区健行时的必搭交通工具。
在格施塔德,到处可见瑞士经典狩猎木屋式原始建筑,再加上此处坐拥阿尔卑斯山的美景和闻名的奢华精品店铺,铸就了独一无二的风格。这里是瑞士13个顶级越野滑雪区之一,在这里很容易遇见名人或王室成员。在温暖的季节,格施塔德有健行线路、自行车郊游线路和18洞高尔夫球场。来的名流多了,为他们所服务的配套设施也发展起来,在格施塔德不难找到世界顶级奢侈品牌精品店,很多名表制造商也在附近。格施塔德步行街是购物者的天堂,这里拥有众多世界一流的顶级品牌以及名表制造商, 如卡地亚(Cartier)、萧邦(Chopard)等。格施塔德还拥有数家全球顶尖的私人学校,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瑞士寄宿学校 Institut Le Rosey(萝实学院)。这些学校的入学标准不光考虑金钱,有的甚至会要求查看学生的血统。奢华的五星级酒店更是度假区的主角,在这里迎送往来游客,每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招牌水疗。
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就坐落在景色优美的格施塔德。始建于1955年的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前身叫做Golf-Hotel,1977年,Heiner Lutz和Laurenz Schmid买下了这家酒店,为日后格施塔德的奢华酒店奠定了基础。两年后在这里建起第一个1200米海拔高度的室内开放式盐水浴温泉点,从此以后,私家SPA和健身项目就被列为ERMITAGE酒店的重点项目。入住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的人千万不要被它不菲的房价吓到,因为价格已经包含了全天开放的35的室内盐水浴,和水温保持在28到31的室外泳池。酒店提供的亚式健康护理比较适合东方人的身体,用天然植物提取的精油促进机体和情绪的平衡。另外还有独特的“Alpienne Wellness Days”,只要用一日时间,搭配“Alpienne”植物产品提升人体的舒适度。
ERMITAGE健康水疗酒店的Spa技师告诉我们,瑞士纯净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最大影响,是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每年ERMITAGE接待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旅客,还有不少是瑞士本国人,他们定期会过来做理疗。“因为信任我们的技术和原料,才频频选择入住我们的酒店。我们也以最好的服务回报旅客们。” ERMITAGE的公关经理Stefan Walliser这样说。
百年酒店的辉煌
“每位国王都是客人,每位客人也都是国王。”这正是名声显赫的顶级酒店瑞士格施塔德皇宫酒店(Gstaad Palace)的待客之道。拥有一百年历史,迎来送往无数的名流和明星,不变的都是对客人宾至如归的礼遇和真诚的尊重。这是瑞士为数不多家族经营的酒店,曾入住的中国明星也有不少。说皇宫酒店奢华,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硬件设施多么上档次,更因为它令人感叹的历史。1913年12月8日至今,这座传奇酒店就要一百岁了。1913年开幕时,是当时最先进、豪华的旅馆,拥有完备的照明系统及6个电话间。一战后的1920年代,被称作皇宫酒店史上的“黄金20年代”,但这一辉煌很快被随之而来的华尔街大萧条及二战冲淡。二战期间,这里少量的住客大多是前来瑞士流亡的难民。因隐蔽在山间,二战时被瑞士政府选中,将大批黄金蔵匿于酒店两层高的煤仓,如今煤仓已成酒店奶酪餐厅。百年之间历经艰难时期和战争动乱,后来伊丽莎白泰勒在这买了度假小屋,迈克尔杰克逊称它为梦中城堡,新的客人也把它当作挚爱,酒店保留了很多传统设计和服务方式,所以到这里入住的客人们都很享受与历史融合的体验。
与阿尔卑斯山共呼吸
来到瑞士格施塔德皇宫酒店,如果不体验独特的山间Spa,那么此行还算不得完美。酒店Spa隶属于Leading Spa,水疗服务团队的人员来自多种不同专业,其中包括高资历的医师。Spa产品由专家精心挑选,其中包括L.Raphael、Sisley、Cinq Mondes、高山花园(Jardin des Monts)、Pitanguy 等专业护肤产品,为你呈现身心灵的放松体验。皇宫酒店的按摩师会告诉你,真正放松的状态是“和阿尔卑斯山的万物共呼吸”,他会帮助你真正融合到格施塔德的自然美景中。其中值得推荐的是酒店和高山花园(Jardin des Monts)联合制作的一种独特疗法,将把你带入大山和自然的怀抱。首先,使用高山花园品牌下100% 天然有机植物精油,通过放松按摩,让你感受到马郁兰舒緩、温暖和排毒的特性。也许在瑞士人看来,并不十分稀奇,但对于中国人的身体可以起到很好的排毒作用,推荐有机会入住皇宫酒店的人都试一试。不过非会员需提前预定水疗,视洗浴空闲情况而定。非会员水疗价位为每天60瑞士法郎,如果同时订购不低于150瑞士法郎的料理服务,则可免费进入水疗宫。
乘坐火车观光格施塔德
乘坐金色山口快车,可以全景式地观赏旖旎的日内瓦的湖光山色。金色山口快车在茨魏西门与蒙特勒之间运行,途中停靠代堡(Chateaux d’Oex)和格施塔德(Gstaad)。金色山口快车分为两种:一种在列车车头部位设有八个贵宾座位,另一种不设贵宾座位。两种金色山口快车都配有一等车厢和二等车厢。
格施塔德精彩活动
6月28-30日 老爷车周末
6月至9月 罗伊埃莫森网球周
7月9-14日 国际沙滩排球赛
7月8日至9月7日 梅纽因音乐节
7月20-28日 瑞士格施塔德网球公开赛
8月15-18日 马球黄金杯赛
酒店信息
Wellness-& Spa-Hotel ERMITAGE
地址 CH-3778 Sch?nried ob Gstaad
电话 +41 33 748 04 30
网站 ermitage.ch
格施塔德皇宫酒店
地址 Palacestrasse 3780 Gstaad Switzerland
关键词 永嘉四灵 诗歌 多重解读
中图分类号:I22 文献标识码:A
The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Yongjia Siling Poetry
LAN Fangf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Yongjia Si Ling" in Southern Song poetry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s different, its fame is not Su Shi, such as Huang Tingjian, but his poems also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oe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poetry of Zen Buddhism, Taoism, Literati Spirit and regional aspects of the poetry thought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Key words Yongjia Siling; poetry;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永嘉四灵”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在诗歌创作上有相同追求,风格相近。钱钟书先生曾评价他们:“这仿佛麻雀虽然是个小鸟儿,飞得既不高又不远,终不失为飞禽”注重表达个人内心的真实感受,他们以身边的事物为材料,将自然景物写得真切、灵巧圆转,虽清却不枯,虽淡却有味。本文将以他们的诗歌内容为研究对象,从道、禅宗、士大夫精神及地域等方面对四灵诗歌的思想进行多重解读。
1 对道家文化的吸收
南宋时期,统治者偏安南方,朝庭软弱无力,为消灾避难,便把希望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孝宗赵还以自己的模样作为塑造道教神像的‘样板’”。孝宗每年还要到观里参拜。由于统治者的大力倡导,南宋时道教发展出现新动向,兴起许多宗派。在南宋时最为流行的一个道派是金丹宗派南宗,此派以练丹为宗旨。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说到:“我们看到‘四灵’这个称号,也许想起麟、凤、龟、龙。”《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象”,认为它们是天神护卫。钱钟书认为,“四灵”名字的由来,或许与道教有着某些联系。虽然“四灵”名字的由来没有详细的资料可供考证,但从他们的诗中,可以看到他们的生活与道教有着联系。翁卷有《步虚词》、《游仙篇》。他们都有诗写同一道士: 徐照《赠九华李丹士》、徐玑《赠李丹士》、翁卷《赠九华李丹士》、翁卷《寄沈洞主》、赵师秀《沈洞主》。由此可见,他们平时与道士有交流,生活中也有学道。
2 对禅宗文化的吸收
自唐初始,文人士大夫喜爱参禅,至宋代此风气更盛,士大夫阶层禅宗渐渐流行,加之僧人士大夫化,进而促进文人与禅的交流。参禅有助于排遣内心的忧愁,净化心灵,也是文人在仕途不顺时的精神寄托。四灵在平时的生活中爱游山参禅,常常借宿于寺中,与僧人结交朋友。他们四人都与葛天民要好,作品中有许多是与其酬唱的内容:徐照《寄赠葛朴翁》、翁卷《寄葛天民》、翁卷《赠葛天民》。葛天民曾经是位僧人,法名义,后来还俗。他们还相约一起寻找僧人,翁卷《寄赵灵秀》:“僧曾相约,花时共一寻。”《哭徐玑》:“无复乘闲屐,观其访衲衣。”有的诗中也发表了他们参禅的感悟。赵师秀《冷泉夜坐》:“清净非人世,虚空是佛心。”《呈蒋薛二友》:“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秋净日晖晖,行间风满衣。寻僧虽不遇,折得归。”(翁卷《寻僧》) “四灵”的诗注重表达个人内心思想,与其参禅不无关系,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独善其身”的禅悦情趣以及体察细腻、宁静幽远的心境。
3 士大夫情怀
从四灵的诗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日常生活多是品茗谈禅,游僧访道,畅游山川,这些都是士大夫们过的生活。在精神上,他们仰慕陶渊明、谢灵运等。他们的许多作品都写到了“菊”,也多次提到谢灵运。如徐照有《菊》、《种菊》翁卷《秋日闲居呈赵端行》:“折得邻家菊,还思靖节翁”《题江心寺》:“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在他们的诗歌中很少有关于政治和战争的,对于现实他们表现出淡然,客观的态度。“奏凯边人悦,翻营战地腥”(徐照《送翁灵舒游边》),“听说边头事,时贤在策合”(赵师秀《抚栏》)平常的生活中,他们爱品茶。“收帖重开画,煎茶即当觞。”(徐照《赠潘德久》) “身健却缘餐饭少,诗清都为饮茶多。”(徐玑《赠徐照》) “笑予非酒户,相劝满瓯茶。”(翁卷《赠刘高士》) “嗜茶身益瘦,兼恐欲通仙。”(赵师秀《喜徐道晖至》) “嗜茶因识谱,寻乐忽遗名”(徐照《林中奉酬翁卷》)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到,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淡然闲适的生活方式,寄情于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写与自己生活有关的诗,表达一己情怀。
4 地域性影响
永嘉的地理环境是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多名山大川。其山水,自古以来就是文人们向往的游览胜地,常常作为文人们描写的对象,如杜甫《送裴二虬尉永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故人官就此,绝境与谁同。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僦,把犯错误待秋风。”从经济情况来看,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南移,首都南迁后,温州的经济自然也繁荣起来,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兴盛。此时,温州本土的诗家吟咏家乡山水的诗作也渐增多,如许景衡、王十朋等,再看永嘉四灵的作品,他们歌咏山水的诗就占去大半。雁荡山位于温州境内,徐照作有《游雁荡山》(八首),赵师秀也有《雁荡山宝冠寺》。松台山,也在温州境内,唐元和中建有净光宝塔,又称净光山。徐照作有《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徐玑也有《净光山》。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温州这片秀美的山水给他们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他们的诗如同温州的山水,充满灵气。
永嘉四灵的诗歌,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生活面貌和心态,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使大多的文人不再有远大的抱负和自信,没有一展鸿图的志愿,现实的环境使得他们收起性情,将诗歌作为化解忧愁,抒发内心情感的途径,他们过着平淡清远的生活,将日常风物作为诗歌内容,诗歌已经成为他们丰富生活,愉悦人生的工具,正是因为他们的诗歌有这种自适的心态,所以他们的诗新颖灵巧,自然圆美,富有情调和韵味。他们诗歌在创作方面渐渐舍弃江西派的创作风格,师法晚唐,严格按照格律描写,属对工整,看不出半点人工雕琢的痕迹,清淡典雅,富有生活情趣。从多重性的角度来分析他们的诗歌,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其思想,深入理解南宋诗坛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钱钟书.宋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
[3] 礼记译注.杨天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53
摘 要:马丁•布贝尔的品格教育思想从“我与你”关系的独特视角切入,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原则、内容、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正向启示点;但同时,其思想的局限性也为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醒了几点需要注意和规避的问题。从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的视角下改进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优化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关键词:布贝尔;品格教育;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一、更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
1、“德育为先”理念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
布贝尔特别重视人的品格教育,这是他品格教育思想的一个突出特征。他认为“教育者的最重大任务则在帮助塑造人的品格”,“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1]。从广义上看,品格教育是一种美德途径的道德教育。在我国,“德育为先”理念虽然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在实践中却没有真正实现。尤其是对作为主渠道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足,是导致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此,切实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使“德育为先”理念实现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2、“本真德育”理念实现回归
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建立在其“我与你”的对话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类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物质层面上的生活――“我与它”,即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种是精神层面上的生活――“我与你”,即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人类应该有的真正关系。在“我与你”关系下进行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实现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鼓励学生作出有意识的选择,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与此同时,布贝尔的品格教育思想突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认为教育要以人为本,把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完成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大学政治理论课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平衡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以实现“本真德育”理念的回归。
二、坚持平等、真诚的教育原则
1、平等原则
布贝尔在师生关系上特别强调“平等”,他从“我与你”的独特视角论述了师生关系应该是“我与你”的关系,他认为“传统的师生关系之所以专制且缺乏教育性,是因为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2]基于此而形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与它”的不平等的单向的师生关系,这种不平等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阻碍德育知识、情感在双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所以,坚持平等原则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和基础。
2、真诚原则
布贝尔认为:“在品格以及整个人的教育领域内只有一条途径可以接近学生,这就是对他的信任。”[3]他同时指出,信任并不是强求得来的,只有坦率和真诚地参与到所要交往的人的生活中去,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任何诡秘圆滑的手段,最终只会适得其反。因此,真诚是获得信任的前提。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是敷衍还是诚恳,很容易被学生判断出来,而这一判断结果会是他们对待课堂态度的基础。所以真诚是最大的态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成功个与否的关键。
三、课堂内容侧重:知识情感与人格
布贝尔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和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4](P60)教育是要教会学生体验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培养具有本真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某种知识或技能。而目前我国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仍是以知识内容为主,情感与人格融入鲜少,并且政治色彩痕迹明显,与实际生活贴近程度不够,不符合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德育根本目的。因此,我们要转变内容侧重,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人。
四、主要课堂形式:单向讲授双向对话
布贝尔把教学理解为对话交流,认为“教育中的关系是纯粹的对话之一。”[4](P140)只有在相互信任与平等的讨论与谈话中,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国的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所以效果不是很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以单向的传统授课形式为主,使学生生厌。将双向对话交流融入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使之成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都会发挥良好的作用。以交流对话的创新形式进行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展,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予以我们的重要启示点。
五、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视野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融入
布贝尔把个人的品格自主性归结为个人自由选择,不加以任何标准和规范,这样极有可能会出现极端个人主义的倾向和放荡无羁的行为,导致道德发展的虚无主义。鉴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新品格教育倡导者托马斯•里克纳认为品格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具有普世性的核心价值观,如尊重、责任、诚信、正直等,这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教育也不可能实现价值中立,在目前我国,价值多元化倾向日趋明显,为大学生提供多种选择的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性和困难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的导向和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无产阶级道德的超阶级性,理应成为贯穿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心线。
(二)注重道德实践,并将之纳入评估体系
布贝尔思想对道德实践提及甚少,在这点上就体现了其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基础的不牢靠性,反衬了哲学的科学性。的首要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认为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德育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实践的关键作用,组织多种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使之成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之纳入评估体系,保证道德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平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片面强调人文学科的作用,排斥理性的训练与培养,忽视自然学科对学生和社会的促进作用,这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的偏颇之处,反映了其反理性主义倾向,违背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学科在满足学生思想情感需要、充实学生人生等方面确实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但是这并不能否定自然学科的极端重要性。实现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学科以及自然学科的平衡关系,防止矫枉过正,这也是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给我们反向启示之一。
参考文献
[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作[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0.
[2]张爱华,狄伟,宋跃.马丁•布贝尔品格教育思想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9).
[3]张人杰,王卫东.20世纪教育学名家名著[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62.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元认知教学;合作交流;计算机技术;情意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与元认知教学相结合
探究学习既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又是一个自我调节和反思总结的过程.探究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个体的元认知.目标导向的过程是个体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的最重要的标志,自我调节过程是一种元认知的过程,反思总结过程同样是一种元认知的过程.可见,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元认知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元认知操作.元认知在数学思维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反思,因此元认知操作的最佳办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式的反思,就是自己给自己提问题,在探究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自我提问.
“我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有没有隐蔽的错误?”—— 回顾.
通过自我提问,让学生对探究活动进行自我监控,作出调节.例如,在探究过程中,若中间结果背离探究目标,则对探究活动进行抑制; 若中间结果稍偏离探究目标,则对探究思维进行纠正; 若中间结果朝着探究目标趋进,则加速探究思维的进程.
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也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元认知与探究学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时,才会产生出新颖性,创造性和规律性.
二、探究性教学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在探究性数学活动中,学生往往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来建构个人知识.面对教师给出的问题,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自觉地自主探索,试图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由于不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间的差异,所探究的效果在方向、程度和性质上不都一样,因此,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是必要的.若有的学生解决了问题, 有的学生没有解决问题,则通过交流,使得没有解决问题的学生看到他人解决的方法对自己的启发,通过跳一跳,完全可以使自己也跃上新的台阶,解决探究的问题.即使大家都解决了的问题,在探究的途径,策略上也有优劣之分, 通过交流,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能清楚地看到克服这一差距的某些行之有效的可借鉴的经验,从而更易产生“他行,我也行”的意念,起到对自己探究数学问题的激励和鞭策作用.
合作交流,使学生相互讨论、切磋、互谈探究学习体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自己探究的进展情况,回答同学的问题,论证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的运用优劣等.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发挥自身的特长.
合作交流,开始是在小组内进行的,后来才是小组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小组的交流,最后是班级讨论, 班级讨论主要是对问题进行反思和展望,将他们引向更高层次的认知冲突,进行更有价值的探究.
例如,“有理数的乘方(一)”这一节课的导入教学,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探究:
从前有一个平民为国家立了大功,国王问那个平民要什么奖励,平民说:“我只要在您的棋盘(国际象棋棋盘)上的第一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第四格放8粒米(这样下一格所放的米是前一格的2倍)……直到第64格.”这个国王就笑这个平民说:“你只要这么点的奖赏吗?”可是后来,国王却拿不出奖赏给那个立功的平民.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如何更简洁地表示这个规律?
先让学生独立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再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再引入幂的概念.在学生理解幂概念的基础上,我又提出:“遇到负数、分数时如何表示?”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小组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以上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同时还体验到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设宽松的民主氛围,使学生敢于,乐于合作交流,让他们的思维进入自觉的思维情境中,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学习.
三、探究性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在探究性教学中,计算机技术是提高探究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探究性教学往往从问题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利用计算机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图文并茂的表现方式,并配以色彩鲜艳的动画演示,使教学内容接近客观事物的本身,缩短了现实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距离,具体,生动,形象地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速探究结论的形成.例如,教学“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借助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设计一组上下两幅马拉车的画面,上幅车轮分别采用三角形,椭圆形,正多边形,下幅车轮采用圆形.画面生动有趣,直观形象.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能否做成三角形,椭圆形,正多边形?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立即明白车轮为什么采用圆形的,从而迅速地进入本节课的教学情境中.这样的设计自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传统教学的不足,是不能提供一个动态的环境,而数学的精髓,就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探究不变的规律.在探究性教学中,利用计算机展示不断变化的数量关系、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对探究教学的意义非同寻常,它能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促使学生观察及思考,从而归纳出事物的共性及本质特征.总之,恰到好处地利用计算机辅助探究教学,对于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个人潜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四、探究性教学与情意教学相结合
学生探究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的两个方面.积极的情感,锐意进取的意志能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的积极开展.相反,消极的情绪,萎靡不振,畏难苟安就会阻碍学生的探究活动.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因此,在探究性数学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探究的浓郁兴趣和精益求精的欲望,来激起其运用策略,改进方法,提高探究学习效率的强大动力.例如,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形成克服困难的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 渗透着学生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如成就感、满足感、自豪感、使命感、成功感等,能使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持续而长久;师生人格的平等,能使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探究数学问题;善待差异,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总之,在探究性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全面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究的状态,以“情”的激发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通过长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进取的人格, 并最终养成科学的态度与精神.
【参考文献】
す丶词:传统建筑;隔扇;木雕;图案;手绘墙
中图分类号:TU238+.2文献标识码:A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生其形式上之特征”[1], 据史料考证可知,我国传统建筑“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式”[2], 由于木构建筑的“框架”模式,建筑中“两柱之间也常有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幄’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划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正因为除去了承重的功能要求,针对这些部位的雕饰才能做到“尽善尽美”[2]。 由于隔扇同时拥有墙、门、窗的功能,并且它一般处于建筑的主要立面和视觉中心位置,所以在传统木构建筑中它又是装饰的重点之一,其装饰的形式和图案也丰富多彩。
一、隔扇装饰图案的思想渊源
“隔扇的基本形状是用木材制成木框,木框内分作三部分,上部为格心,下部为裙板,格心与裙板之间为绦环板”[3]。 (如图1)格心一般为木格图案,或木格图案中添加小块雕花;裙板一般以浅浮雕的形式雕以花鸟、人物等图案;绦环板上一般雕以具有完整情节的故事画面。纵观传统木构建筑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于隔扇的雕饰,虽然存在南北等地域、时间上的差异,但对之的装饰图案却仍然统一在抽象几何纹样和具体叙事图画描摹的组合之中。
图1隔扇门窗
1、几何纹样的表达
在传统木构建筑中,冰裂纹、万字纹、套方锦、如意纹以及棱格等几何形图案、纹饰被大量运用,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它以一般的审美愉悦和便于采光通风为主要价值和功能。它们运用于建筑首先固然是要满足屋内采光之需的,如这些图案布置在传统隔扇的上部,有利于满足采光、最大范围照亮屋内的功能。由于没有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帮助,所以此时人们只能借助木构框架并辅之以半透明的纺织及纸张材料来同时实现采光和遮挡的目的。
但在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在那个“天意总是在暗示着人意”[4] 的时代,简单、完全服从功能的形式显然是不符合我国传统艺术思维支配下人们的需要的。作为寓意符号的这些抽象图案是超越单纯几何形式美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广泛运用主要来自于象征的目的,作为与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又极易彰显思维表达的建筑装饰于是就这样具有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内涵。
这一思想首先表现在几何纹饰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意义。早期几何图形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与期望,“相对而言,建筑装饰和建筑附件是反映生命愿望较直观的部分,……一幅图案或一件东西背后总有故事或传说作解释”[5]。 在对艺术考古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源自遥远过去的建筑木雕装饰几何纹样并非随意为之的简均木线的拼合或是偶然相交的产物。那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媒介可以参照,而是一个主要以言传身教、全凭大脑为记忆载体的时代,但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遗留的建筑装饰图案作品却有着极强的诸如对称、平衡的构成关系,并且这样的一种组合关系往往还有着更为隐秘的思想根源,也正是隐含于里的思想根源构筑了这些今天看来约定俗成的几何装饰图案形式。很多线索都可以证明这点,正如陕西师范大学张志春教授在论及关中地区棱格窗花的文化渊源时所描述的:“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联想开去,……从半坡鱼纹的演变而构筑的棱状基本型和总体轮廓,从龙形构件的介入带来崇高意味,从佛学鱼形的超自然的形而上意味,这些颇为明晰的文化资源为棱格窗花纹具体蕴含的追溯找到了可信服的途径”[6]。
但由于社会形态的更替,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眼就看出蕴含其中的“奥秘”。对于这些附着于传统建筑结构上的装饰几何纹样,现在一般人看到的也许仅仅是它的装饰意义和基于“文物”的价值,但在历史的发展演变和社会的变迁中,这些纹样里面实质却隐含了非常丰富而重要的信息,即传统社会下的人们的精神历程。所以在对这些几何纹样的视看中了解到,除了现今意义上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审美关系和实用功能外,还有更为复杂的观念、想象的意义在内,如“e”字寓意吉样,龟背纹象征长寿,盘长喻意福寿绵长,也有以暗八仙和佛八宝为题材,寓意求仙得道。虽然这些文化信息可能源自遥远的远古时代,但在社会发展的积淀中,这些隐含的思想早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植根于大众的心中,也正是这些来自远古的意义单元使得这些几何图案历万古而不消亡。
几何纹样在建筑装饰中思想表达的另一个表现在它与环境的“浑然天成”。康德说:“在建筑和庭园艺术里,就它们是美的艺术来说,本质的东西是图案设计,只有它才不是单纯地满足感官,而是通过它的形式来使人愉快。”[7] 对于传统建筑里的隔扇,附着其上的几何装饰纹样同样也不是单纯地满足实用功能的需要,通过材质的运用、形式的创造以及在周边环境的映衬下,它将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审美哲学蕴含其中,从而从视觉和心灵上巧妙地同时满足了双重的实现。
众所周知,在天人合一观念的指导下,我国传统社会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基于这一思想根源,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建筑和谐于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建筑木雕装饰图案亦是如此。从形式上,隔扇几何装饰图案不仅有从自然界演化而来的历史渊源,同时它也与自然写实符号相互映衬,如梅花和竹衬以冰裂纹,象征春天就是一例,这样于具象和抽象中这些图案都被注入了人们对“天人合一”观念的阐释。
图2传统窗格图案
当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审美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图案本身,人们还能超出纹样的限定来看待几何形图案的形态特征和价值,这突出表现在建筑与周边自然的融合共生上。宗白华先生在《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中谈到:“……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2]。 同样,室外的“风景”也是通过这些通透的几何图形投射到屋内,这样不仅在“造物”时使得建筑融于自然之中,同时又将自然引入建筑之内,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势,最终在光与影的关系中传达古人诗画般的造物情境。如图3,这是利用3DMAX制作的一张虚拟现实图片。通过对遗存实物(图2)的参考和三维空间模型的建立,图片模仿了光照条件下传统建筑内外环境光影关系的展示,一方面几何装饰图案和室外相关环境因素投射到屋内地面,将原本平铺的地面分割成诸多对应的几何形状;另一方面,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隔扇几何图案也随着由一边向另一边“漂移”,而随风飘动的树木在室内地面的投影同样“随风摇曳”。所以,这一几何图案不仅仅展示了其静态的物化形象,同时它给室内带来的是一幅与外在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画面,它打破了室内空间的寂静与单调,从而游戏般地赋予了建筑空间与自然外界和谐共生的生活情调。这正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重在生活情调的感染熏陶”的艺术特征。
图3传统建筑光照环境模拟
无论是几何图案本身的思想来源,还是它与外界环境共同赋予建筑空间的“流动画面”,这一装饰形式所隐喻的都传达了传统社会下人们基于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根源,它不是当下社会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抽象形式,它的产生没有现代形式法则与形式规律的指导,但里面所蕴含的农业社会下的精神价值和情感特征却使得这些经典的“设计”似乎无法、至少是目前无法逾越,这便是它的魅力所在。
2、具象写实的传情と绻说布置于隔扇格心位置的几何装饰图形具有显而易见的采光通风功能,那么处于裙板、绦环板上的雕刻图画就是纯装饰的视觉情感的表达。裙板、绦环板位置主要处于隔扇的中下部,这个部位一般采用板式材料,对其的雕琢不象格心部位有更多功能要求的限制,所以这里的装饰木雕图案能够更加细腻、精美,内容题材更加直观而丰富,表现手法往往也更加多样而写实。
“至少从汉代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已将自己的祈愿、祝福和喜悦刻在了窗的棂子、绦环板和裙板之上了”[8]。 由于“门户乃进出之道,窗牖是聪明之所”,处于隔扇重要位置的裙板、绦环板又是与人视觉“碰撞”频率极高的区域,所以这也就成为人们视觉传达的重要载体,而上面雕刻的图画自然也就是传情达意的、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具象视觉形式。从可考的历史资料可知,雕刻其上的图案题材主要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为主,所雕刻的人物画面都有明确的主题,人物形象、服饰、道具等都有依据来源,画面主要反映社会、生活、教化、伦理等。这些题材内容的画面不但给传统建筑增添了诸多装饰美的表现,同时它还寄寓“团圆、豪气、吉祥”之类的彩头在其中,给人以愉悦、吉祥之感。除了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戏剧题材外,雕饰图案还有山水花鸟,如鹿、鱼、蝙蝠,松、竹、梅之类,以象征多子多福、富贵吉祥等寓意特征。(如图4)
图4绦环板
之所以这样,是与当时人们的思维意识有着极为密切关系。我们知道,自进入封建社会后,传统的社会关系表现在以土地为纽带的群体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自儒学替代宗教后”,理性主义使得我国传统建筑表现为“不是孤立的、摆脱世俗生活、象征超越人间的出世的宗教建筑,而是入世的、与世间生活环境联在一起的宫殿宗庙建筑”[9]。由于摆脱了神性宗教观念的限制,建筑木雕装饰图案也由象征发展到写实,图案内容开始了对世间现实生活肯定的表现。“作为形象,强调得更多的是情感性的优美(阴柔)和壮美(阳美),而不是宿命的恐惧或悲剧性的崇高”[9]。所以,此时的建筑装饰图案主要是平易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是具有明确的、使用的观念情调的表现,而不是主要对神性自然不可知的、狞厉的表达。
由此可知,无论是藏有重要文化信息的几何图案,还是写实具体的直观生活场景的刻画,它们附着于传统建筑构件的隔扇之上,或独自成形,或互相配合,在实现使用功能之外,它们都是传统社会下人们所思、所想的表达,而非简简单单的纯外表装饰,所以,说它们是臻于画境的建筑装饰是绝不为过的。
二、隔扇装饰图案的时代意义
回到现在,就隔扇木雕而言,虽然它在我国传统建筑中沿袭了数千年,但由于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替换,在现代居室建筑中它已几乎消失殆尽,正如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筑第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所指出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10]。
对于木雕装饰图案,作为我国传统建筑中传情达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我国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心路历程。然而,它毕竟是农业社会下的产物,在工业文明发达的今天,它没有被大规模地继承和发扬,甚至于走进博物馆被封存、有“销声匿迹”的趋向。在悦意进取、跨文化传播的今天,我们对传统建筑文化尤为关注,因为它确实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但另一方面,作为农耕文化的产物,它的形制又与“摩登时代”的奇观世界格格不入,另外,工业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扩张、城市化的加剧,传统隔扇形式、材料、加工的成本也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正是这二元对立的症结,使得我们对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研究方向,那就是传统建筑木雕图案的现代意义。
“中国木刻与小说戏曲一样,并不去逼真地创造感觉的真实,而更多诉之于理解、想象的真实”[9]。 所以对其的继承、应用也不应是一味地从外在形式上去模仿,将其造型形式罗列于现代设计当中,以此来完成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而更应从这些图案中的思想理解地、采取不同途径地加以延续。现代家居手绘墙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以自然为题材的家居手绘墙逐渐从国内一线城市流行开来,从形式到题材,它反映的不仅仅是新的家庭装饰样式的出现,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它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情感的外显,并且这一情感特征恰好与我国传统居室文化有着不谋而合的思想根源,那就是对“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居观念的向往。
由于工业社会对自然的“侵蚀”,传统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室文化早已成为了记忆,家居手绘墙文化的兴起,对现代设计文化而言,通过对传统建筑装饰图案意的挖掘和形的改造,它除了唤起我们对传统居室文化记忆和延续的思考,区别于欧美设计文化,它还暗示了现代设计从民族、地域中寻找文化亮点的可能。如图5,设计从传统文化中寻找表现的要素,将我国传统的国画形式引入到寻常百姓家,它与隔扇中裙板、绦环板上雕饰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不仅增加的了现代居室的文化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我国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魅力。
所以,跟其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一样,传统建筑木雕图案的现今意义在于充分挖掘其思想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建筑文化,对其形式加以合理的改造利用,以满足当下人们视觉、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最终达到它在现代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图5手绘墙案例
三、结语
诚然,这是一个多变的时代,传统木构建筑的造型方式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自然生态对人类生存拷问的今天,材质的限制决定了它大规模生产的不可能性。那么,对于建筑木雕装饰图案而言,传统的意义何在?那就是传统的精神!“真正的民族性并不是描写萨拉凡女式长衣,而是民族精神本身”[4], 传统建筑木雕图案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同样不再于图案外在形式本身,而在于它所折射出的传统社会下人们的审美哲学,唯有它才是历万古而不朽的。所以,在对传统木雕图案跨越时空的观照中,我们其实是在体悟传统艺术思维的历史,同时,也使得我们看到了对于传统优秀设计文化仅仅从外形上继承、发展还是不够的,我们更应该关注隐含于形中的思想内涵,这才是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的精髓所在。(责任编辑:楚小庆)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4.ぃ2]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3,69.ぃ3]叶柏风,赵丕成.镂琢纤巧:木雕――工艺美术技法系列[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 163.ぃ4]金丹元.中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10,36.
[5]居阅时. 解读建筑象征――探究寓于建筑中的生命观[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ぃ6]张志春.论关中地区棱格窗花的文化渊源[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4(12):317-321.ぃ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 18.ぃ8]潘嘉来.中国传统窗棂/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书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
【关键词】审计程序; 审计项目;审计依据;审计报告
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要有一定的程序和工作过程,它不仅是进驻被审计单位开展实地审计的过程,而且是包括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到审计报告最终报出的各个阶段的程序和过程。这个程序和过程一般需要四个阶段,即:制定审计项目计划阶段、审计工作准备阶段、审计工作实施阶段和审计工作报告阶段。
一、制定审计项目计划阶段
审计项目计划是审计机关每年对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作出的统一安排。审计机关必须编制审计项目计划,据以实施审计监督,以保障审计工作科学、有序和高效的运行。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括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应当坚持充分利用审计资源,突出重点,安排任务均衡和避免重复、交叉的原则。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除上级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和审计调查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审计机关应当努力完成。
二、审计工作准备阶段
(一)组成审计组,进行审计前学习和调查
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审计机关应结合审计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安排适当的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其他成员在组长领导和协调下开展工作,并对分担的审计工作各负其责。审计组的全体成员,应针对审计项目的特点进行审前学习和审前调查,以便掌握审计依据,了解被审单位情况。
同时,审计项目主审根据掌握的基本情况编制一份需要被审计单位准备的资料提纲,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如:成立时间、隶属关系、机构设置、人员结构、经营范围、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模式等;被审计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该年度重大经济事项和主要经济业务内容,以及其他会计资料。
(二)编制审计方案
审计方案是实施审计项目的具体工作安排,是保证审计工作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审计前的具体工作计划。审计方案应当成为审计机关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因此,审计方案应当是根据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要求,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以及在明确审计重点的基础上形成的。
1.审计依据。审计依据是进行审计过程中判断审计事项是非、优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在判断经济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时,要严格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本企业制度和管理办法作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同时以上年底审计工作安排及本年度审计计划作为具体标准。
2.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查证活动所要查明证实的具体内容,它通过被审计人的表述而呈现。概括地讲,审计目标就是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具体地讲,就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我国总结审计实践经验,已将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实施审计载入《审计法》,作为国家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的明确目标,它的实现应当是国家各级审计机关义不容辞的职责。
3.审计范围和内容。从审计的范围讲,可以从不同角度和要求进行规范;从业务范围而言,可以是财务收支审计、资产负债损益审计,也可以是管理审计和离任审计或对具体事项进行的专项(专题)审计;从审计的时间范围而言,可以是年度财务收支审计或某个期间的财务收支审计,也可以是定期审计,如一年一度的财务决算审计,还可能是不定期的审计,如接受领导临时安排的专项审计任务等。
4.审计方法。为了取得具有充分证明力的审计证据,必须正确选用各种审计方法,包括审查凭证账表、查阅文件、盘点财产、现场观察、对外函证以及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查等。实际工作中,一般采用就地审计,根据具体情况也可采取送达审计的方式。
5.具体审计内容和重点审计部分。分析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掌握情况,确定重点审计内容。
6.审计组组长、成员及其分工。一般审计小组的组长由审计处一名处长或副处长担任,主审由审计科长或业务骨干担任。审计小组的人数和人员组成可根据审计项目的不同而不同,人员配置要与业务内容、工作量大小相适应。人员结构也因审计项目的不同而不同,如离任审计项目,除了审计部门的人员外,还需有组干、财务、企管等部门的人员参与。
(三)下达审计通知书
根据审计项目计划,在对预定项目实施审计前,应当由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书。审计机关根据规定应当在实施审计前三日,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三、审计工作实施阶段
一是进驻被审单位,召开由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和审计组人员参加的会议,听取汇报。
二是实施审计方案中制定的各项测试程序,及时记录审计事项,并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查出的问题,要征得被审单位有关领导和人员的同意,同时双方要在工作底稿上签字确认,如果被审计单位提出不同意见,则应进一步调查取证,以保证问题的落实。
在这个阶段,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质量对整个审计工作任务的完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同时,更要与被审计单位协调好工作关系,争取得到对方的全力支持与配合。审计人员还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切忌闭目塞听,关起门来做“查账先生”,这样会阻断各方面的信息来源,限制视野,要将“死账”活查,“活账”查实。这个阶段要求审计人员要认真细致、作风扎实,要做到“进得去,出得来”。大量的取证工作要在这个阶段完成,但也有部分问题不能及时在这个阶段完成。由于被审计单位各方面原因,或是提供相应资料的人员不在,或是审计组对查出的问题需要被审计单位进一步配合提供证据和相关资料,对这些不能及时查证核实的问题可记录下来,要求被审计单位于事后一定时间内继续提供。
四、审计工作报告阶段
编写审计报告,就是将审计工作底稿所列示的审计结果资料、审计证据以及相关资料,经过筛选、归类、分析、整理,作出综合评价并形成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的过程。审计报告是项目审计的直接成果,是审计人员辛勤劳动的结晶,它不仅集中地反映了审计工作质量,而且也是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
审计报告由主审起草,再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后初步定稿,然后填写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征得被审计单位领导签字同意后,报企业主管审计工作的领导(一般为董事长)签发正式文件。
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至审前准备、现场落实取证,最终到审计报告的正式报出,一般来说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即告结束。但是,在某些项目审计决定发出后,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决定的情况可以进行后续审计,借以监督被审计单位如期纠正错弊,改进工作。在实施后续审计中,如果发现被审计单位未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执行审计决定的,可依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当然,在后续审计中,发现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不当时,应当进行复查,重新作出审计决定,以维护审计决定的严肃性,增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