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2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创业风险与防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创业板是地位次于主板市场的二板证券市场,是专门为暂时无法在主板上市的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融资途径和成长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是对主板市场的重要补充,在资本市场有着重要的位置,著名的NASDAQ市场就是创业板的代表。经过10年的准备,中国的创业板市场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圳开市,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已经达355家。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公司大多从事高科技业务,具有较高的成长性,但往往成立时间较短规模较小,业绩也不突出,但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表现在财务上就是有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根据创业板的特点,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投资风险、再融资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偏离的风险。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特征决定了其投资风险不容忽视,首先这些公司一般是高科技类的公司,未来的成长性与风险共存;其次,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处于成长期的初期,上市就是为了筹集资金实现企业的创新和发展壮大,募集资金所投向的项目和主板相比也就有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有着更大的投资风险。
2.再筹资风险
再融资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品种、融资方式的变动导致企业再次融资产生不确定性或企业本身筹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再融资产生困难。正是由于创业板上市公司一般处于成长期的初期,其后续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资金支持,不是仅仅一次IPO就能满足的,因而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相比,再融资问题显得更为重要。再融资的渠道可以通过增发股票、发行债券和从银行贷款,无论哪种途径,因为其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再融资中出现资金来源困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
3.经营风险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导致企业资金运动的迟滞,产生企业价值的变动。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更是不容忽视,首先因为其处于成长初期,其市场有待于开拓,其主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其次,创业板企业的规模比较小,普遍存在业务比较单一,且存在依赖于大客户的情况,因而在市场的变化发生变化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资产不能正常和确定性地转移现金或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创业板企业上市后,流动性资金得到补偿,而且很多公司超额募集,需要对多余的资金进行管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就产生了流动性管理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5.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是指不合理的分配政策导致公司现金流量不足、财务结构不合理,使得财务风险发生,这一点对创业板上市公司也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企业因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更多的资金,但股权的集中,大股东容易为了套现可能推动大规模的现金分红。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形成的内部治理因素
财务风险的形成既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因素,而创业板上市公司存在一些内部治理上的缺陷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加剧,而这些因素是往往是财务风险的源头。
1.家族色彩浓厚,股权结构一股独大
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股权结构上出现的夫妻、父子、兄弟等类型家族上市公司的“一股独大”。据一项对21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调查[1],其中200家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其发行上市前平均第一大家族股东平均持股比例高达54%,持股超过70%的有51家,50%至70%的有64家,30%至50%有61家,30%以下的仅有23家。随着创业板家族企业的不断上市,新“一股独大”问题开始逐渐显现,控股股东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之间难以相互制衡,控股股东很容易操纵股东大会的决议,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事情更易发生,如可能产生控股股东通过控制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股权交易等方式达到自身收益最大化,然而却损害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权益的行为,这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营与决策风险。
2.董事会缺乏独立性,决策机制不科学
股权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选举“内部人”为董事来影响董事会的运作,董事会易于成为控股股东的掌中之物,一般都是由实际控制人担任董事长,董事会的独立性很难得到保障。董事会的决策机制大部分采用“家长式”的集权决策,企业的重大决策如创办新企业、开拓新业务、人事任免、决定公司的接班人等都由家族中的同时是公司创办人的家长一人做出,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个人综合素质还不全面时,缺乏集体的决策机制,特别是干预一个人的错误决策乏力时,企业的决策风险极大。
3.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家族型的“一股独大”导致经营者出现两种可能:一是以总经理为首的经理层多半由家族内部人员担当;二是引进职业经理人。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经营者都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前一种情况,采取的是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家族企业不能根据成员的资格和业绩来任命、奖赏、惩罚和开除成员,因为个人待遇总是被曲解为归于家庭角色的责任;即便引进职业经理人,有激励约束机制的存在,但在实际控制人处于绝对强势的情况下也形同虚设,对于不规范的治理状况和不正确的决策行为,要么选择顺从,要没选择离开。
4.制衡与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企业为了达到创业板上市的要求和条件,在保荐人的辅导下内控机制会得到规范和完善,市场的外部监督力量进一步增强,但制衡与监督机制仍存在缺陷,具体表现在:其一,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难以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其根源仍旧在于“一股独大”的家族制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理层或者多数是家族内部人员(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是两职合一的),或者是完全受内部人控制;其二,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难以发挥,前者是由国内独立董事制度的不完善密切相关,而监事会尽管是董事会平行的机构,但其成员的身份和行政关系不能保持独立,其职位的任命、工薪等基本都由管理层决定,监事会受内部人控制也就自然而然了,其监督和制衡作用也就成了空话;其三,保健机构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持续督导作用存在问题,保荐机构对持续督导的公司制度完善方面关注不够,比如有的公司在重大事项授权审批制度等治理、内控制度方面还有待完善,有的公司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保荐机构未能督促整改。
三、完善创业板公司内部治理,防范财务风险
公司治理结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经营决策,也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风险,这一点对于创业板上市公司更为重要,为此本文提出如下的建议。
1.优化股权结构,引入机构投资者
创业板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很多的缺陷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或加剧,其根源在于家族制下的“一股独大”,公司控制人、董事会、经营者等角色的多重重合,控制股东既能操纵股东大会的决议,也掌控了董事会及经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控股股东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即便不是这样,其决策缺乏约束性与科学的程序,也不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分散股权来解决公司治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分散股权那就需要控股股东转让部分股份,一是转让给中小投资者,二是转让给机构投资者,转让给前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国内中小投资者普遍存在“搭便车”现象,习惯于用“脚”投票,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虽然降低但不会影响其控制权;引入实力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其接受转让的股权比例相对大,既有动机也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
2.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制度
国内企业采取的是二元制决策与监督体系,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对董事会、经理层进行监督,但股东大会不能经常召开,一些日常性的决策董事会完成,股东大会对于董事会的监督作用也就成疑,因此提高董事会的独立性与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也就成为极为必要了。
首先在董事会建设方面,为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决策的科学性,可以借鉴台湾证交所的做法,对属于关系人、配偶、二代直系血亲、三代旁系血亲等的董事会成员比例进行限制;同时,提高非管理层人员担任董事的比例,尽量避免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以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
其次要重视监事会建设。国内企业的监事必须由股东或职工担任,其选举基本上是由控股股东或董事会操纵,其身份也注定了其不能真正履行监督职能。为了增强监事会的独立性,建议对《公司法》有关条款进行修订,增加监事的组成来源如债权人代表等外部监事;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权,如通过扩大监事的可监督范围和赋予一些硬性的审批决定权来增加监督的有效性,通过允许监事个人对董事会进行检查监督,以提高监督效率。
3.加强制衡与激励约束机制建设
财务风险的防范,还需要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构建适当的制衡机制,并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首先,在董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核心管理人员的选聘上引进正的累积投票制,提高提高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降低第二重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其次,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在经理层中尽可能聘用职业经理人,并在制度上保证其独立行使经营权,避免控股股东的掌控,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相制衡;最后,要完善对管理层(董事会、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完善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在此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激励的度和期限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纪鹏.家族企业一股独大是创业板问题的实质[N].经济参考报,2011-5-23.
[2]梅慎实.现代公司机关权力构造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91.
[3]韦磊.试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风险防范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商业银行通过采用新的服务方式、引进新的技术,开拓新的市场等金融创新方式,来谋求更高的利润,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共同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然而从已有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具有较大的风险,特别是金融创新对我国很多商业银行仍是个新事物,需要在摸索着不断前进,所以,在金融创新背景下,更需要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创新的目标,减少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的金融风险
(一)信用风险
信用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关键因素,商业银行推出的每一种金融产品都关系着它的信用,存在信用风险。但与传统的储蓄和贷款业务相比,金融创新类的产品存在着更高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对一些创新透明度不高和表外业务而言,因为这些业务杠杆性强、自由度高,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又由于缺乏监管手段,对业务对象约束不足,一旦风险爆发,将会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
(二)技术与操作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大量应用,有力推动了商业银行金融管理信息化和服务数字化的发展,并且金融创新正是依托新技术的典型的代表。但是这些新技术本身的存在的安全问题,也会转移到其应用的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首先不完善的技术和技术缺陷引发的风险。其次,由于技术的更新速度快,会使原有的技术很快过时而产生的技术摩擦风险。再者,由于技术原因造成的信息失密、失真、过时、不全等问题。第四,操作人员对新技术的不熟悉,引发的操作风险。同时,相关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的缺陷和业务特点,从事非法侵入、盗取、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项目开发失败风险
由于对于金融市场的认识不足、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技术支撑存在缺陷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金融创新项目的失败。金融创新项目的存在市场认知度较低、商业银行缺乏开发和管理经验、技术复杂等问题,都会影响金融项目开发的成功率。一旦项目开发失败,那么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将不能产生收益,甚至会造成其他方面的损失,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四)管理风险
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商业银行中存在的监督反馈机制的缺乏、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配套政策的不完善、会计制度的不科学等问题,都会产生极大的风险。某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过于激进、不重视内部管理的建设,内部管理跟不上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一方面不断影响了金融创新业务员的发展,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风险,导致了市场营销投入扩大,人才缺乏、管理混乱、会计失准等问题,造成严重的损失。
(五)法律风险
为了适应金融创新的需要和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我国逐渐放松了金融管制。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对金融领域都会重点关注,并颁布了相关法律和管理制度,这使得商业银行在一个比较狭窄的范围实施金融创新,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对法律认识不清,而触碰碰到法律边界,引起相关法律问题。另一方面,某些金融创新业务可能会被新颁布的法律法规而被叫停,造成损失。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防范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创新体制
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不能为眼前和短期的利益所迷惑,而过于激进,要树立风险管理意识。首先,在金融创新决策时,要充分调研,回避决策风险。其次,在产品营销中,要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如分散、转移等。再者,在创新业务的实施中,要避免从事高度风险业务,对风险实施足够的控制。最后,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方面的影响,自上而下,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要实现风险常态化管理,就应该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这对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创新风险至关重要。在风险管理体系中,要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信息的正确性、传播效率和利用率。建立相关的风险管理机构,对风险实施专门的管理,并负责全员的风险意识的提高和相关风险防范技术的培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系统
利用信息技术,及时获取相关的防线信息,实现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管理,确保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特别是会计信息,通过对相关风险的科学处理,获得对金融创新业务的风险评估,为相关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发现存在的重要风险问题,及时进行消除和解决,保障金融创新业务的顺利进行,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金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国当下金融创新业务不成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商业银行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吸收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并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实施正确的激励,提高的他们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五)加快金融立法创新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领域,必须有科学的监管体系,金融创新离不开立法的创新。首先应该充分吸取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立法。其次,在进行金融立法时,要充分考虑,权衡得失,进行充分调研和听证。再者,要加强立法的创新,为金融创新提供足够创新空间的同时,也能加强监管,权衡和保护参与各方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陈子季.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07(5):43-47.
[2]陈华.金融结构扭曲与国有银行脆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5):102-105.
[3]潘敏.金融开放中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防范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08(10):88-90.
[4]李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关键词】金融创新 风险 防范
一、引言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策略,构建新组织开拓新市场,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最终体现为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创造和更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给我国银行业注入了新的生机,给资本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金融创新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下面我们将对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说明,并通过对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的分析,提出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二、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金融创新的必要性与迫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经济全球化提出的金融全球化的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流动规模上升。传统的银行经营模式和服务品种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需要,这就迫使我国银行必须进行金融创新,以实现金融全球化。
(二)国内外金融市场的竞争迫使我国银行业不得不创新求存
1.外来竞争。我国入世以来,金融市场的开放速度加快,开放程度提高,外资银行的涌入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内部竞争。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出现,抢占市场份额。
3.竞争范围及空间的扩大,不仅业务上的竞争,管理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服务竞争、人才竞争等日趋激烈。随着金融服务的增多,人们的投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在享用现有服务的同时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三、金融创新风险的成因及表现
(一)金融创新的同时,风险一直相伴
下面我们就对金融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说明:
1.金融创新行为带来的通胀效应。金融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通胀效应。主要是因为金融创新行为会导致货币供应主体的扩大,使货币供应量增加,而且许多金融创新工具是为了加快资金流动速度,这就进一步刺激货币扩张。
2.金融创新行为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国家管制的规避,这种规避行为本身跳出了现有游戏规则,在游戏规则之外的行为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
3.金融创新行为加大了监管难度。金融监管难度的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监管领域扩大,监管对象增加;二是表外业务交易的比例上升。
(二)有其因必有其果,有风险成因就必然会有风险的出现
风险的表现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1.设计风险。就是金融创新措施在设计阶段夭折,主观原因是由于设计者的能力所限,客观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创新措施不能满足新的市场要求。
2.价格风险。市场价格的变化导致金融创新产品的价格变化。
3.信用风险。在一些场外交易中,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会出现交易者不能履约的情况。
4.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创新产品的持有者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以较低价格出手而造成损失。
5.操作风险。由于控制系统或清算系统失灵造成的风险。
6.经营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交易过程中由于产品的复杂性导致的判断错误、记账错误、结算错误、交割错误以及合约错误所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7.投机风险。是指高收益高风险类型的金融产品,由于投机者的盲目跟从和疯狂哄抬造成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必然价格狂降,从而造成金融动荡,对整个社会经济造成扰乱。
8.伙伴风险。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以及国内市场的金融市场内部之间的相互依赖,导致整个金融体系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会波及整个金融体系。
四、金融创新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金融风险的成因及表现,我们可以从两方面进行风险防范:
(一)对监管部门的要求
1.完善金融法规,建立健全金融法规。使金融交易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同时建立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风险举措,以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2.对金融创新进行全程跟踪与指导。金融监管部门要有专人参与金融创新,对金融创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准确把握其风险,组织专门人才对新产品进行论证及审定。
3.加大监管力度。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尽量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对于投机性产品要尤其重视。
(二)对金融创新主体的要求
1.要树立风险意识。要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职责,在工作中,严格按章操作,自觉注意防范风险。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在创新产品时,要以规避风险为首要原则。
2.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以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3.加强内部监管。首先要提高员工职业道德,规范员工职业行为;其次要定期进行考核,以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
五、结语
金融创新,机遇与风险并存,对于风险的防范是一个需要时时注意的问题,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化,风险防范措施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祝广成.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J].商场现代化,2007,03:224-22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风险意识;创业风险偏好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2-0248-02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创办小型科技企业,既是其就业的重要渠道,又是发展经济、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也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在浩浩荡荡的创业潮中,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创业者常常由于对市场、产品、财务、管理等各种风险估计不足,而中途溃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5%左右,而在失败案例中,又以缺乏风险意识排在首位,即对创业前景过于乐观,而对创业风险估计不足。这就要求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时,必须加强风险意识的培养。
一、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界定
对创业风险的界定,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观点,绝大多数国内外学者都是只针对自己所研究领域或角度来界定风险,而并没有将其作为一般概念提炼出来。国外学者Timmons和Devinney将创业风险视为创业决策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因素[1],不仅包括处理进入新的企业或新的市场的决策环境风险,而且包括新产品的引入风险。我国学者赵光辉则主要从创业人才的角度来界定创业风险,认为创业风险就是创业者在创业中存在的风险,即由于创业环境的不确定性、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以及创业者、创业团队与创业投资者的能力与实力的有限性,从而导致其创业活动偏离其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主要指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风险的意识,即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能够准确判断和预测风险,在创业中期能够沉着冷静处理风险,以及创业后期能够预防风险的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过程风险意识现状
大学生创业的最大好处在于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增长经验,以及学以致用;最大的诱人之处是通过成功创业,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由于风险意识淡薄,常常使成功与自己失之交臂。总的来说,目前大学生创业过程风险意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2]:
第一,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许多大学生创业者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在创业初期或者准备期,大学生创业者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因而忽视了成功的背后曾有过更多的失败。只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也就不能把握真正的市场,这种盲目乐观的心态使年轻的创业者们变得不理智。
第二,急于求成、缺乏商业管理风险意识。这是影响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由于涉世未深,终究缺乏必要的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经验。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并非来源于管理专业,由于对市场、营销等缺乏足够的认识,往往很难胜任创业者的角色。
第三,对创业过于理想化,对困难和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很多大学生提交的创业计划书中,常常试图用自认为很新奇的创意来吸引投资,而缺乏对风险的预见。殊不知,现在的投资人看重的是你的创业计划真正的技术含量有多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复制的,以及市场赢利的潜力有多大。而对于这些,你必须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大学生要创业,没有资金来源,通过做兼职或勤工助学也很难积累创业资金,即使一部分同学通过家里的扶持或贷款等其他渠道获得了启动资金,也可能会因为资金周转和所要承担的投资风险而使创业变的困难重重,压力重重。这些,实际上都成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所在。而实际上,在凭借热情和勇气创业的大学生观念中,却缺乏对未来风险的预见性。因此,遇到困难和风险,缺乏处理策略。
第四,市场观念较为淡薄,缺乏市场风险意识。很多大学生经常向投资人大谈自己的技术如何领先与独特,却很少涉及这些技术或产品究竟会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就算谈到市场的话题,他们也多半只会计划花钱做做广告而已,而对于诸如目标市场定位与营销手段组合这些重要方面,则全然没有概念。其实,真正能引起投资人兴趣的并不一定是那些先进得不得了的东西,相反,对那些技术含量一般,但能切中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却常常会得到投资人的青睐。同时,创业者应该有非常明确的市场营销计划,能强有力地证明赢利的可能性。
三、建议及对策
针对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现状,结合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界定及大学生对创业风险的偏好分类,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第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辨别风险的能力。创业风险教育重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教育体系上应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实习模拟、实地调研四个部分。要对学生进行创业风险教育,对教师在创业方面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学校可以安排一些培训课程,供教师充电,了解相关的风险知识,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或者由教师自己安排到企业进行实践[3]。更重要的是,学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一些商界人士来给学生讲解最新的市场动态,最真实的创业经历等等。
除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实践,学校还可以组织创业设计大赛,开设创业讲座等形式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兴趣的同时,引进风险意识及管理知识。另外,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可以适当的将一部分管理内容让学生来参与,比如食堂,商店,环境卫生,校内便民服务等等一些岗位,在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学生在这些项目中学习一些管理技能,从而丰富创业经验,增加风险意识。
第二,利用大学生创业典型,既要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又要增加大学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显而易见,身边的成功案例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尤为明显[3]。建议在进行相关成功案例报告的时候,要适时地结合实际有意识的强调该创业者在创业中关于创业风险的防范及处理措施,使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创业风险。
很多大学生创业初期都信心百倍,创业也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当企业需要再进一步发展的时候,便遇到了种种不可预测的困难,这时候缺乏社会经验和创业经验的大学生老板变得束手无策,使企业发展受到遏制甚至是停止。因此,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对创业的大学生多提供一些后续的扶持工作。
第三,开设专门的创业风险课程,运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等形式传播风险知识。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开设专门的创业风险课程,指派专业教师专门讲授风险知识及相关风险的防范与处理方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风险理论及常识。
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资源,讲授风险分类,结合案例分析,让大学生保持对创业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师可以通过创业风险偏好级别系统,测试学生们对创业风险的偏好程度,使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风险偏好者。然后,根据不同的创业类型,选择合适自己的创业行业及时机。
实际上,大学生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不仅依靠专业教师指导及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更重要的的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历练。比如,在实践中,可以有意识的给自己设置一些困难,培养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戴雪滢,缪校莉.大学生创业行为分析[J].管理观察,2010,(23).
[2] 王珍.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探析[J].科技资讯,2009,(12).
[3] 卜晓慧.浅议大学生创业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资讯,2008,(10).
关键词:财务风险;大学生创业;再思考
中图分类号:F27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01
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Timmons)所著的创业教育领域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New Venture Creation)的定义: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和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
风险作为一种现象,其存在是客观的,确定的。然而具体到某一事件,风险是否发生及程度强弱又是不确定的。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相对于人们的预期而言的,人们的预期之所以会与客观事物的发展结果产生差异,是因为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不充分。 大学生创业由于融资困难,社会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可能面临众多的风险。所以,对创业进程中风险问题的分析、控制与防范进行探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创业风险种类
1.创业环境风险。主要来源于目标行业的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新进入大学生创业与在位大学生创业竞争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利因素,即它仅指新进入大学生创业才须承担而在位大学生创业无须承担的(额外的)生产成本。
2.关键员工离职风险。大学生创业的关键员工拥有专门技术并掌握核心业务,对大学生创业的经营与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他们一般占据大学生创业总人数的20%~30%,但集中了大学生创业80%~90%的技术和管理,创造了大学生创业80%以上的财富和利润,是大学生创业的骨干。这些员工的离职会使大学生创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都遭受损失,削弱大学生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在创业初期因选择的创业项目不当,导致大学生创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的风险。
4.财务风险。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大学生创业外部的原因,也有大学生创业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
二、大学生创业财务风险防范
1.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创业者在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创业存在的危机,但在创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则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所以,创业者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创业经营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理解创业有危机,产品有危机。用危机理念来激发员工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拼搏,不断改革和创新,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2.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是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与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其他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内容十分广泛,按其目的可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
3.建立的财务预测机制。通过财务预测,使创业者能事先知道自己的财务需求,提前安排筹资计划,估计可能筹措到的资金,创业者就可以了解筹资满足投资的程度,再据以安排生产经营和投资,从而使筹资与投资相联系,避免由于两者的脱节造成的现金周转困难。
4.善于用财务风险管理任务的各种手段和工具。具体包括:(1)逃避。对于超过企业承受能力的风险最好加以逃避。(2)转移。在国家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一定途径和手段把风险转嫁给其他单位。(3)分散。企业可根据自身的人、财、物及技术研发能力,适度涉足多角化经营,通过联营、合并等方式分散经营风险。
总之,必须加强财务队伍建设,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务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大学生创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大学生创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大学生创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大学生创业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创企业;创新风险;创业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5-0051-03
1新创企业的内在不确定性
新创企业的诞生是创始人试图通过商业改变世界的梦想实践。但现实是,努力和坚持都远不足以成就一个伟大的梦想。据统计,中国超过2/3的新创公司会在创业的两年之内夭折;而四年存活率不足一半。即使是在最鼓励创新与创业的美国,新创公司的五年存活率也在50%以下。残酷的现实证明,绝大多数的新公司都迅速失败,绝大多数的新产品都是昙花一现,只有极少数的新创企业能够真正存活下来,并最终改变世界。新创企业通往失败的路有千万条,成功者永远都是寥寥无几,似乎一切都是“机遇”。尽管如此,成功者的路径仍然激励着大量的新创公司纷纷涌现。据北京市工商局的统计,每年仅仅在中关村一地,新创科技企业就在三四千家左右。成功真的不可复制吗?所幸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失败者层出不穷,但成功者同样风起云涌,还有更多的例子表明失败之后仍可以成功。对两方面的研究都表明,创业也是一种管理(Eric Ries,2011),这意味着创业是可以学习的,创业风险也是可以控制并加以规避的。
什么是新创企业的本质?新创企业的本质特征在于没有既定的商业模式,要对“不确定性”进行经营,是将一系列思想实验付诸事实的探索过程。因此犯错是不可避免的。成功的创业家并非不犯错误的圣人,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清楚地知道要坚持不懈地对商业模式进行探索、实验和修正,从而找到可复制的、能够相对稳定下来的、并可以持续获利的商业模式。而失败者往往在出发之前就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这样的可行模式,剩下的事情就仅仅是如何找到融资渠道和商业渠道,将“设计”进行商品化了。取得成功的创业公司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们都避免犯大错。采用成功者的共同做法会提高生存的概率。正因如此,有很多创业家在创业之初都曾经有过刻苦钻研成功企业的管理理念并借鉴到自己的企业之中的经历。既然不确定性是新创企业的内在本质,那么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对新创企业来说,也是唯一)方法——试验——就成了新创企业生存的根本了。客户的偏好、产品的特征和有效可行的商业模式都来自于市场调查和试验。其前提是,对创业风险的来源进行有效识别。
2新创企业的创业风险识别
虽然不确定性的存在是创业企业必然面对的环境,但创业风险规避仍然有章可循。在新创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目前最主要、影响最大的是三类风险:客户风险、创新风险和法律风险。
2.1客户风险
客户风险指的是新创企业并不确定自己的创新产品是否拥有市场。这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创业公司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创业最活跃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技术水平和制度环境的限制,目前,中国创业者大多数所选择的还是对现有技术进行“二次创业”,集中表现在网络产品和服务开发,并利用互联网渠道进行销售。这实际上并不是完全的发明创造或颠覆性的技术创新,而是属于“微创新”,因此这类企业面临的真正风险不是来自于技术,而是在于针对此产品或服务到底是否存在真正的客户和市场;换言之,即客户和市场对新创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是否“买账”。
客户风险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固然在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新创公司易于犯错,即照搬成熟公司的新产品管理模式:创业者对商业机会进行识别,从一个概念开始,然后进行产品开发、测试,最终生产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产品。这一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客户风险。具体说来,客户风险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识别:
一是创业者不能清晰地定义目标客户群体。任何新创企业最初都没有客户,这是初创期必须面对的事实;对于仅有的少量客户,也还要注意防范“大客户陷阱”。因此,新创企业必须承认自己的新产品或新服务还停留在“试验”阶段,无论是客户群体还是自己的解决方案都建立在“设想”之上,还仅仅是一种“可能”而不是“现实”,能否真正找到客户和市场都还是问题,还有待检验。
二是创业者并不能清晰地定义商业模式。本来新创企业就是要打破既有的商业模式,因此对新创企业来说,并不存在现成的商业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来自于创业者的假设,其可行性要不断地接受市场检验和测试才能固定下来,但在实践中,创始人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可行商业模式,从而将重点放在“执行力”上面。的确,大量的商学院创业教育课程都告诫创业者执行力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强调执行力之前,创业者必须清晰地了解通过不断试验才能定义市场,否则市场风险就极难规避了。
三是不能清晰地定义产品特征。即便新创企业能够清晰地定义客户群体,也无法预先知道客户会青睐什么样的产品。实际上,我们在事后会发现,取得成功的新产品开发极少是提供全面的产品功能,而更加普遍的情形是新产品或解决方案往往是在某一方面“单点突破”,提供完美的价值。因此,重要的并不是创业者所设想的完美的产品,而是在某一方面超越传统产品的客户体验。在与客户直接沟通之前,新创企业对此无从知晓。但在现实中,创始人通常都对新产品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非常清晰的想法,只是他们往往忘记了:这是创业者自己的想法,而不是顾客的。产品特征到底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只能通过市场来检验。
2.2创新风险
创新风险指的是新创企业将技术成果商品化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失败的可能。技术创新涉及将具有商业价值的新思想变成可商品化、规模化的产品或服务并实现商业利益的一整套活动,在此过程中,产品最终能否创造出客户价值、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都充满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一旦取得成功,将会有高投资回报。创新风险的特点是研发周期长、投资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确定性大、投资成功回报率高。
具体说来,创新风险大致包括如下几类风险:一是技术自身的风险,如技术能否被成功开发、其实际效果、是否有技术副作用等都难以确定;二是相关技术不匹配的风险;三是技术环境风险,包括发展前景及替代技术的出现;等等。中国新创企业往往依赖成熟技术,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创新风险过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创业环境与创业制度制约,中国大多数创业公司所面临的创新风险并非来自于颠覆式的技术变革,而主要是技术改进。对于少数真正进行先进技术研发的技术型创业公司而言,创新风险除了来自技术研发本身,还应关注创新的外部环境风险,其中主要来自国家政策变动与规制。例如医药领域、信息安全等领域的技术研发,研发环节中常常涉及政府审批;且与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紧密相关。
2.3法律风险
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法律咨询意识和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这与整个社会重视社会关系、崇拜权力而轻视法律法规的大环境有关。新创企业由于财力有限,规模尚小,更是难以顾及到法律规范和法律咨询。实际上这是新创企业面临的最为隐秘的风险。新创企业本质上就是要打破常规,因此其所面对的不确定性要远远高于成熟的大企业:第一,新创企业在确定经营领域、获取经营资格和市场准入、争取政府扶持与优惠政策等过程中与政府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企业家往往在与政府官员的交往过程中重视“关系”,轻视法律界限,这实际上蕴含着大量法律风险;第二,新创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实施品牌战略、申请、购买或使用专利成果等过程中涉及大量知识产权问题,创业者往往不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乃至常识,易于陷入法律纠纷;第三,新创企业在进行决策权力行使、产权和收益分配、公司建章建制、引入天使投资或风险投资、进行并购或上市等诸多环节都应该涉及大量法律合同,没有律师的专业咨询和指导难以作出科学决策;第四,新创企业的市场风险可以与法律风险彼此叠加,后果更加严重。尤其是在融资过程中,新创企业往往缺乏金融和投资领域的专家,风险评估和议价能力有限,对融资陷阱缺乏有效识别手段,甚至由于无知而触犯法律。但在现实中,极少有新创企业事前对上述可能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明确约定,运营过程中因陷入利益纠纷而分崩离析的企业不在少数。
应当指出,以上四个方面都是涉及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决策,而且与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水平无关,但不同于客户风险和创新风险,法律风险一旦发生就无法补救,而前两类风险还容许企业进行“试错”,犯错可以是局部的影响,且大多可以进行补救,最糟糕的结果也不过就是宣告破产,创业者甚至在多次失败之后仍可以从头再来,这种失败本身也是经验的积累过程,创业者会获得“越挫越勇”的历练;但企业一旦陷入法律纠纷,其后果则是全方位的,不单要面对商誉受损、经营惨败、财产损失等,在最糟糕的情形下,创业者可能因触犯刑律而失去自由甚至生命,这是比客户和创新风险要严重得多的代价。而且,经历了如此打击的创业者很可能就此一蹶不振,再次找到工作可能都很难,创业则更是难上加难了。
虽然后果严重,但法律风险却是最先被忽视掉的。创业者可以因对法律的无知而无法规避法律风险。在大多数新创企业领导者的眼中,企业的规范化管理仅仅局限在经营管理领域,涉及与政府及政策执行部门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依赖非人格化的交易和“关系”,而不重视企业经营的合法性。新创企业的法制化管理意识和水平都很难达到成熟企业的水平,由于财力和规模限制,也很难设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因此造成了法律风险疏于防范。
3创业风险的规避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产品和服务本身以及销售渠道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虚拟化。在全球化和节奏加快的背景下,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会感觉到竞争的压力和紧迫感,甚至大量初创企业依靠虚假的“刷流量”来营造表面上的繁荣。创业者此时最容易陷入所谓的“先动优势”、“快鱼吃慢鱼”的网络经济特征所带来的困扰当中,认为快速成长是唯一制胜法则,因此急于拿着商业计划书争取融资,殊不知现实往往是扩张越快,风险越大。
3.1容许“试错”降低客户风险
大量的新创企业失败于找不到可行的商业模式。可获利、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关乎如下一系列问题:第一,你的产品为谁而生、谁来付费?也就是说你的客户在哪里。第二,你的产品可以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也就是说客户凭什么乐于付费。第三,客户怎样付费?即如何进行营销。第四,你的产品如何送到客户手中?即拟采用什么样的渠道。第五,你的资源和团队是谁?即谁来帮你完成上述过程。第六,你做此事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即成本如何。这显然是一个完整的经营体系,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市场实践,搜集市场信息反馈,反复调整资源和配置团队能力,最终找到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找到可行商业模式的唯一办法只有通过不断试错。
通过“试错”进行客户开发的优势在于客户可以参与到产品价值创造过程当中。这不同于以往的“先生产—再销售”的产品开发模式,这一模式的重点是根据消费者的体验和反馈完善产品和服务。
3.2围绕降低“不确定性”分散创新风险
传统的商业计划与预期会成功的战略建立在长期的、稳定的运营经历和相对静态的环境基础上,这都是新创企业所不具备的条件,因此将教科书中的新产品程序应用于创业实践并不奏效。既然新创企业的本质是经营不确定性,是探寻在不确定性找到可行的商业模式,那么无论是客户开发,还是技术创新,都可以遵循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道路,具体说来,就是在摸索实践中进行客户开发,而不是执行既定的商业计划书;通过不断调整来完善技术创新,只要新技术达到了解决方案的最低限度就可以考虑推向市场,然后在实际运用中不断趋近完美。而不追求一蹴而就地给出最完美的解决方案。二者的本质都是针对“不确定性”开拓市场;将直接的客户体验融入产品改进和价值创造过程,从而达到降低创业风险的目标。
客观上,这一“不确定性”风险规避模式也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在数字化时代,产品和渠道都采取了网络形式,这显著提升了创业者搜集客户数据信息和做出营销策略调整的效率,在此背景下,新创企业推出创新产品的模式也必须适应虚拟化的要求,他们不再是在实验室里耗费数年,期待着终有一天推出一款完美无缺的产品。这样的商业模式已不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规避创新风险,创新者尝试将“不完美”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准确跟踪用户需求。
另外,新创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分散创新风险。大量原创性、前沿技术创新往往需要长期、大量的甚至不计成本与回报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这是新创企业难以完成的。此类技术研发大多由政府、研究机构和大企业来主导。在可能进入的领域,新创企业也要充分了解和利用政府资助、项目扶持、政策支持以及风险投资的合作等,尽可能降低创新风险;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来分散创新风险。就技术成果商业化过程而言,新创企业还可以通过模拟工具和技术风险评估来解决技术研发风险。
3.3提高法律意识,规避法律风险
第一,新创企业必须具备将企业经营法制化的观念,培养法律风险意识;养成重大决策咨询律师、合法经营的习惯。第二,创业者必须厘清新创企业与政府及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避免依赖和迷信政治资源。第三,创业者需建立针对刑事、民事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要具有相对具体的预案,以应付外部环境恶化(如,金融危机爆发,银根吃紧,债务恶化)等,主要针对企业产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合同管理体系、财务、知识产权、投融资等领域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第四,创业者虽然要在商业领域打破常规,但却要在法律领域遵守法律准则。第五,坚持理性经营和长远战略,避免急功近利,牺牲企业长期目标。第六,新创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法律风险评估,审查企业内部各种结构、环节和业务流程中的法律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Eric Ries.The Lean Startup: How Todays Entrepreneurs Use Continuous Innovation to Create Radically Successful Businesses[M].New York:Crown Business;First edition,2011.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险分析 风险预警 产业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1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因而相关企业和机构所需要的投入成本和风险程度都在增大,这就迫切需要新的风险机制的分担,包括进一步完善创业及投资风险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机制等,为此,应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产业风险预警是指以产业预警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经济、管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过程刻画、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2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
2.1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指标设计
风险预警指标设计是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指标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发挥和运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敏感性、规范性、动态性等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范围较广,不同产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也有所区分,指标的选取可以邀请产业内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判并决定指标权重。设定指标之后,要确定一个与预警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合理测度,作为经济运行正常的衡量标准,也就是确定警限。笔者考虑产业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综合归纳出部分二级指标供参考,某些二级指标还需要继续细化以便可以量化处理。
2.2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评估
通过专门预警部门对信息定期采集,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事先设定的一系列指标的临界点量化综合评价后确定警情所处状态采取不同措施。
2.3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风险预控和跟踪监控。风险预控是预先制定多种风险状态下的备选对策及防范风险的方案构思或框架――风险对策库,当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时,可调用或参考相应的对策、方案或思路。跟踪监控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成功可能性、风险隐患等进行跟踪监控。这不仅包括发现创新过程中的新信息,而且包括将影响程度发生变化的风险因素,以及针对某些明显的风险状态向预控对策库寻求防范与处理方法。通过跟踪监控,可以逐步发现风险因素的作用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进展趋势,并由此做出合适的预警判别。
2.4 风险预警反馈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发展变化,要不断地对风险因素、预警指标、权重、警限等进行调整,使预警系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调整过程可采用专家会议法或德尔菲法。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建议
3.1 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信息库
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收集中心,推进产业安全数据库基础建设,各地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提高数据的覆盖面,确保直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丰富数据获取渠道,保障数据获取渠道的畅通和稳定。发挥预警机制作用。风险预警检测结果根据需求分别通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2设立风险预警组织机构
应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信息分析工作,以及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等工作。根据警报的情况,利用预案库或者专家咨询系统等辅助决策方法,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来规避风险。
3.3控制与救助机制
主要是指在风险变为事故时采取一系列技术与管理办法,使损害得到控制,以使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污染能够减少和得到遏制。在相关的研究中,提出了事故控制和救助的一些方法,例如,采取能量控制方法,隔离方法,闭锁、锁定和连锁方法,报警装置等安全技术和管制、管理办法,减少损失。救助是指其他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救护,援助受到危险人员所作的努力。当采用安全装置、建立安全规程等方法都不能完全消除某种危险或系统存在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时,应考虑使用逃逸、求生和营救、救助设备等办法。
3.4保险与赔偿机制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风险实施保险制度和办法,将会非常有利于这一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风险防范及事故赔偿。这不仅包括项目中设备、设施等财产保险,更应包括对相关人员的人身保险,使相关人员减轻一些后顾之忧。但是,保险后不等于放松对风险防范的警惕。一旦相关项目事故发生,就要启动受到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的保险赔偿程序,保险机构组织和责任人就要向权利受到侵害者进行赔偿。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益,也有利于督促责任人重视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3.5投资与政策机制
为防范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特别需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可采用证券投入方式,设立风险公司等防范相关风险。同时要争取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面临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风险袭来时能够化险为夷,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一、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背景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1年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已达到316498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2%;中小企业创造的资产总值为33.3万亿元,占全国企业创造资产总值的近一半;上缴税收占45.4%。随着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只有中小企业才能大量创造的新工作岗位,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至2011年年底,据统计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为5935.7万人,占全国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4.7%。
中国中小企业凭借敏捷的反应速度,灵活的机制优势,已经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重要主体。然而,调查表明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令人担忧,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更是亟待改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手段单一、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风险。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以亲缘关系作为管理基础,以追逐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创业之初,由于家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进一步发展其缺陷就无法避免了。首先,由家族长的领导决策,未来将会制约企业发展的高度;其次,依靠血缘关系维系企业管理、人事管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最后,随着企业的壮大,家族内部人员思想腐败、争权夺利严重,没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没有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风险。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这一关键问题。由于中国中小企业力量有限,又容易缺乏资金,于是市场的波动能够轻而易举的对企业形成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变化快、产品更新换代要求及时,使得企业容易发生财务风险,因而需要有及时的流动资金供给,这也是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关键原因。
(三)意识薄弱风险。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急功近利,盲目的进行扩大生产,从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忽略了对企业进行防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四)风险管理措施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在不断增加,而现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需要。当前风险管理措施主要进行单一的事后检查,而忽视了事前、事中风险防范检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小企业需要增强运用信息技术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国中小企业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且,风险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无法匹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变化的生产、管理和运营,不能迅速地做出反应、进行调整。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设定风险管理目标。中小企业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而识别、评估这些风险以前,应该优先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作方式、资金能力等设立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并预测、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做好内部监控,监督与控制的经济行为是为了确保企业风险管理得以顺利施行的必要程序,它体现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个流程中,主要包括授权、调节、绩效考核等。另一个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报告、各项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准确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
(三)创立风险管理工作机制。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及时有效的对各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才能决定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判断指出的风险的轻重缓急来设计风险管理的详细行动计划。然后,企业根据行动计划制定整个风险管理策略,选择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措施。最后,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实施的风险管理进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四)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观念会不自觉的影响自我行为,从而最终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推行一种和风险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自觉形成风险管理意识,能够大大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实践证明,如果企业文化和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相互呼应,那么实施风险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员工的自我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培训以及榜样作用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