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基础知识教案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网络基础知识教案

第1篇

【关键词】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泌尿外科;教学

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指将案例教学与立体教学相结合,形成一种科学性的教学模式[1]。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案和课件,为学生展现立体化的临床资料和病例[2]。为进一步探究案例式立体教学法的效果,在本研究中对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并对比传统教学方法,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安徽省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98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名。对照组男26名,女23名;年龄21~26岁,平均年龄为(24.5±1.1)岁;观察组男28名,女21名;年龄22~27岁,平均年龄为(24.9±1.8)岁。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实施案例式立体教学方法,具体如下:(1)进行教案和课件的设计,挑选典型泌尿系疾病的案例,设计制作为多媒体课件,并且插入适当的教学视频、图片以及专家意见等,在课堂上采用问答式讨论的模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利用网络相关知识,让学生结合病历简介进行网络学习。(3)搜集病历的相关资料、视频、图片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向学生展示泌尿系疾病“仿真患者”的特点、特征情况。结合课堂传授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病历情况,对虚拟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讨论,最后拟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1.3评价指标

(1)统计两组教学后理论考试成绩,主要包括基础知识和病历分析两部分。(2)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对两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案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综合分析[3]。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理论考试成绩

观察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57.3±3.35)分、(39.2±2.14)分、(95.1±2.34)分,对照组基础知识、病历分析和总成绩分别为(43.1±3.22)分、(27.9±2.62)分、(72.4±3.0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及对教学方法满意度

观察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95.92%(47/49)、100.00%(49/49),对照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对教学方法满意度分别为77.55%(38/49)、71.43%(35/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第2篇

[关键词] 讲究方法;复习效益;化学课

        绝大多数初中学校的化学课只安排一学年的学习时间。由于内容多,课时少,当结束新课时也就临近中考了。如何利用较少的时间来完成复习工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时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是许多化学老师特别关心的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只有讲究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复习效益。

        一、搞好集体备课,集众人之大智慧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我校化学组教师精诚团结,顾全大局,认真执行县教研室提出的集体备课要求,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潜能。为提高复习效益,我们确定的复习的思路是:突出重点、强化热点、突破难点、讲清疑点、不留盲点。根据复习的思路,备课时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仔细琢磨复习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好“切入点”,通过借鉴吸收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教研平台,挖掘化学课程的有效资源。按照“先个人、后集体、再个人”的程序,一般经过如下步骤:初步修改——小组集体研讨——个人再次修改——应用教案——根据上课情况写出反思。个人初备抓“八点”,即重点、难点、弱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点和盲点。集体研讨重讨论:在集体备课时,全组成员观看县说课视频,中心发言人简要介绍讲课内容的整体构想、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训练习题以及理论依据等,然后进行集体讨论研究,使得教、学案内容更加充实、完善。讨论过程主要围绕以下四点进行:⑴教、学案的设计意图;⑵教、学案的使用方法;⑶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⑷如何根据本人实际,对教、学案进行删减;最后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精品教、学案进行修改和整合。组内统一思想,统一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测试,根据具体情况,集体分析。

        二、充分运用学案,让复习更加高效

        为全面构建高效课堂,我县继编写了精品教案之后,又统一编写了精品学案。精品学案是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以学为本,因学定教”的原则出发,根据精品教案而编写而成的,使广大老师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强,学生们学习高效,教师们教学高效。学案的使用,我们根据课时内容提前发给学生课前预习,要求课上当堂完成。依据“自主探究、学案导学”的思想内涵,构建适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个人教学风格的教学策略,围绕学习小组组织教学,采取激励性评价调动小组及组员的积极性,让每张学案落到实处,让每个题目都有明确的答案。使用的学案要按时收缴、认真批阅其中的“达标测试”、并及时反馈、妥善留存。同时,对于学案,我们坚决反对只发不收、只讲不改、只求数量、不重质量等“管教不管学”的错误做法。在使用学案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信息的反馈,不断的加以反复强化,充分发挥学案的复习功能,做到“堂清”、“日清”、“月结”。 

       三、注重角色变换,做复习之引路人

        由于学生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基础知识,中考试题的能力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复习时,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狠下工夫,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上,以使课堂复习达到最佳效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三个角色,做学生复习的引路人。

        1.学生知识缺陷的“发现者”。

        这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第一步。通过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反应及平时作业、单元测试中出现的错误,发现学生的知识漏洞,这是一步既琐碎又繁重的工作,但这步工作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缺漏,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2.学生知识缺陷的“修正者”。

        在收集了学生主要知识漏洞后,仔细分析学生为什么在这些知识的理解上会出现偏差?要了解其原因,就需要我们深入学生之中,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通过交流,找出学生在这些知识上的学习障碍,针对障碍制定出弥补知识漏洞的教学设计,这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第二步。

        3.学生进行知识整合的“推动者”。

        在补缺补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建立起知识网络结构,是复习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当学生在脑海中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体系结构后,才能在测试中对知识的表达得心应手。究竟把哪些知识整合在一起成为45分钟内的复习内容?用什么情境把这些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构建起知识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想象,当我们把学生在新授学习中所遗留下来的知识漏洞都找出来了,且根据学生理解出现的偏差给予了纠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结构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学生就不难在中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四、强化教学管理,向管理要复习质量

第3篇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在很多高等教育职业技术学院也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专业知识素养的重要学科,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医、农等专业中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也影响高职学生的升本、考研。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对高数教学的改革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虽然在部分院校也实行了教学改革,但是效果却不显著。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信息技术不仅变革了教育模式,而且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有着巨大优势,全方位立体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上仍然存在一些因素导致高职院校的设施、资源不能满足信息化高数教学的需求。由于受到高职院校招生模式的影响,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对高数的理解能力不够,教师很难发挥真正的作用,更谈不上因材施教,导致高职院校高数教学质量低下,甚至一些高职院校的高数课程呈现出教师不愿意好好教、学生也不好好学的状态,增加了高职高数教学的难度。因此,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对高职高数教学进行大力改革,才能使高职高数教学走出困境。

 

一、信息化高职高数教学模式顺应了时展的趋势

 

目前信息化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全国各大院校中。学生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获取学习资源,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逐渐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最终提高各科成绩。但是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真正能适应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资源却少之又少,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和学生都不太重视高等数学课程,就更不愿意主动打开网络学习,使得教学资源被浪费了。

 

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主张“教学做一体”,轻理论重实践,但也不过是将教和练的比例进行一定的调整,也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变化。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改革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高职高数教学。学生不喜欢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也不喜欢一味的练习模式,受到高等数学科目特点的影响,在学习高数时兴趣不浓厚。所以,必须改变目前的教学模式,结合时代特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自由地学习[1]。

 

二、创建信息化教学平台,完善教学资源

 

信息化高职高数教学主要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让学生充分理解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高等数学的基础内容和重难点分成几个模块,并结合学校特点制成教学视频等资源。同时还要注意电子教案的设计,要求教师结合课堂内容,为学生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保证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将详细的电子教案传到网络平台上,要求学生在下节课之前掌握基础知识,根据电子教案的内容完成教学视频中留下的作业,并在课堂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另外,还要积极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结合学生专业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必修、选修的高数模块,使学生能将高数带入专业知识中,加深理解,提高教学质量[2]。

 

最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建立随堂练习题库,选取合适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课上辅导、课下检测,有利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加强信息化高职高数教育,提高教学成果

 

目前我国高职高数教学信息化改革正面临着层层障碍,需要对改革进度进行一定的调整,在改革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扫清高职高数教学改革的障碍,提高教学质量[3]。

 

(一)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高职高数教学改革的主体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得学生自愿参与到信息化教学改革中,这就要求教师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信息化素养,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再多的学习资源、再好的教学模式,如果学生不愿接受,也无法从中收获知识。

 

高职院校由于生源的原因,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甚至一些学生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在面对高等数学课程时,以消极的态度面对教师。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且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辅助信息化高数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

 

(二)高数教学改革应循序渐进

 

信息化建设下的高职高数教学需要以大量教学资源为基础,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由教师引导、辅助学生对高等数学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上自主探究、课下自主研讨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获得高数知识。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首先打好学生的数学基础,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在改革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比如:选择数学基础较好的一个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建立相应的高数新课程,遵循信息化高数教学的理念,使得该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投入到学习中,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最后经过调整,建立适合学校和专业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5]。

 

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高数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学生与教师的配合,并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改革。目前我国高职高数教学信息化改革在实践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育界学者和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讨。

第4篇

什么是学案?学案和教案有什么区别?英语学科的学案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的内心充满了迷茫与困惑。就在此时,我有幸参加了潍坊地区组织的高三备考会,可以说,潍坊之行让我受益匪浅。

一、我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认识。

1、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目的: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3、学案编制的要求:

从“教案”到“学案”的转变,必须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交给学生。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要求,参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学生自学的“学案”。其特点是: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要具有预先性和指导性。

(1)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现掌握知识(学会)与发展能力(会学)的统一,使学案成为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学习方式的载体、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

(3)实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学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大体上来说,学案的编制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基本同步,一个优秀的学案应该起到这些作用:

(1)激起动机,激发想象;

(2)紧扣大纲,开阔眼界;

(3)重视学法,培养能力;

(4)面向全体,层次多样;

(5)结构合理,操作容易。

二、我们高三英语组学案使用情况的介绍:

1.学案的制定:

群策群力,ji思广益,保证学案质量。

制定学案是非常耗时耗力地,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我们组将学案分配到个人,每人一个单元,至少提前一周准备要用的学案,每个单元制定两个学案,即基础知识梳理学案和

基础知识检测学案。

制定学案时,先回归课本,选出本单元的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而后去比较和鉴别手头资料,选取知识点。

选取知识点时,不盲目地相信资料,在确定知识点讲解正确的基础上,重新考虑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尽可能使教与学的活动设计科学、合理。

2、学案的实施:

精讲点拨,适当引导,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课堂。

高三课程主要是复习课,不再是新授课,因此学案内容不应是知识点的简单呈现,而是在帮学生唤醒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构建知识网络。

对学生自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重点问题,采取精讲点拨的方式,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同时,以这些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老师要借助导学案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3、学案的落实:

检查高密度,形式多样化,旨在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每一份基础知识梳理学案后,紧跟一份基础知识检测学案,这只是形式上的落实。要想把学案上的内容真正转换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背诵是最好的办法。而要想保持学生背诵、记忆的积极性,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老师抽查,按行抽查,按排抽查,按姓氏抽查,同桌互查,听写,口译,尽可能地做到检查形式多样化,尽可能地给枯燥的学习生活注入活力,目标只有一个,将知识转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4、学案的完善:

及时反馈,及时纠正,在反思中走向成熟。

我们的学案都是老师们一字一字打印的,难免出现打印错误,进度快的老师会及时反馈需要订正的地方。

每使用完一份学案,组里的老师们都会对这份学案发表看法,某个知识点的设计不太合理,某个地方讲解的有些啰嗦或不太到位,而组里每位老师都能谦虚地对待大家的反馈意见,及时地进行订正,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对于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我们还处在摸索和尝试阶段,我们的学案还有太多不成熟的地方,比如说,与课本的关联性,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难度的提升,知识呈现方式的合理性等等。

第5篇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认为:“微课”是由多种资源有机构成、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基于网络运行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黎加厚认为:“微课”(亦称“微课程”)是指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时间在10分钟以内,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焦建利则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的教学视频。本文借鉴胡铁生对微课的界定: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围绕一个独立的知识点、技能点、疑难问题等进行分析讲解的一种学习资源。其核心是长度为5~15min的微型教学视频,并包含与该视频内容相对应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等辅教与学的资源。

2《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建设目的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技术技能课程,对应于机械加工工艺员、机床操作员等岗位。课程涉及的资源信息庞大,内容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冷热加工方法的原理、工艺及设备,课程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实践性强。对于实践加工经验缺乏的学生来讲,该课程内容缺乏严密的逻辑性,略显枯燥难懂,很容易让学习者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耐心。在Web3.0迅猛发展的今天,笔者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者学习开发一系列的微课资源,使教学资源的展示变得更加短小、精致、生动、形象,使教学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建设的原则

3.1以学生为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把学生作为首要受众。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在建设微课资源过程中应为学习者构建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接近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建构的问题,建设配套的微课资源,通过练习、测试、学习反思、在线讨论等活动,将授课过程真实地展现在学习者面前,为学习者提供真正意义上虚拟课堂,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实现意义的建构。

3.2突出“微”特性

生活在Web3.0时代的学生,他们的注意力稳定性在变弱、持续注意力时间在变短、认知注意力呈现碎片化。为适合碎片化学习、泛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需求,微课的核心要素“微视频”相对精品课、资源共享课中的视频时间更短(通常为5~15min),其容量也较小(不足百兆),有利于网络的传播和分享。其教学设计必须严格遵循微型化原则,减少学习者的认知负担。微课的教学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解相比,其教学主题更突出,教学内容更具体、精炼,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力求通过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让学生学到最关键的知识。3.3注重实效性高职类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培养适应当前市场需要,服务于社会生产、管理和服务,具备一技之长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类微课资源建设一定要注重实效性。理论讲授型微课应以知识点讲解为目标,切实解决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点;实践演示型微课应注重程序性知识的传授,以全真(或仿真)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拍摄时要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清晰的展示操作要领与工作流程。

4《机械制造基础》微课资源的设计

4.1前端分析

4.1.1学习内容分析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冷热加工和机械加工工艺等相关知识。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要求,以“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该课程进行适当的整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方式:把课程内容分解为三个学习情境(11个课业),主要讲解工程材料相关知识、金属切削的基本规律及控制、金属切削刀具、机加工工艺理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较全面地了解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与机械制造相关的基础知识;能根据工程要求正确选用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方式;能根据工艺要求正确选用金属切削机床和加工工艺方法;掌握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相关知识;具备分析和检测机制产品质量的初步能力。

4.1.2学习者的需求分析

学习对象是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系相关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其主要特征为:他们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可以乐此不疲地从网上下载音乐,随时自拍并上传照片,在QQ和微信等社会媒体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但难以坐下来专心读书,甚至难以专心面对面地与人聊天。他们思维活跃、创造性强。经常求新、求变,不能安于现状,善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所以欢迎能方便自学的学习媒体。

4.1.3学习者的初始能力分析

高职层次的高校录取门槛低,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够高,理解能力差异较大。学校的学生有的来自中职,有的来自普通高中,学习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要求学习媒体能够因材施教。

4.2细化知识点

知识点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可得到不同的理解。在本文中,笔者认为:知识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是意义相对完整的媒体(如视频、声音、文字、动画、图画等)相互协调以表达一个局部的逻辑意义的知识的集合。一门课程的学习可以看成是学习者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根据知识内容的粒度大小,知识点可分为元知识点和复合知识点,元知识点是指内容结构不可再分的知识点,复合知识点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元知识点构成,多个知识点构成一个知识模块(或主题单元)。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在保持知识点内容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前提下;依据知识点属性和规律及学习者的学习特点,遵循教学规律,将“车刀”这一教学内容分为: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3个知识点(如图1所示),车刀的组成又细分为前刀面、后刀面等6个元知识点(如图2所示)。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循序渐进的,具有一定的逻辑性,笔者可以在10min左右将每个知识点讲解透彻。

4.3确定微课的类型

在对知识点进行细分之后,微课资源开发者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知识点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法、步骤和组织形式,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多媒体素材对知识点进行表现,这样才能使其更加贴近学习者,更易于被理解。目前,我们根据课程特点主要开发了“理论讲授型”和“实践演示型”两种微课,分别讲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学习情境2“加工可调支座”中的课业2.2为例,“车刀的结构”“车刀的组成”“车刀的几何角度”等微课为“理论讲授型”微课,这类微课通常以语言传递信息,可采用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方式,围绕单一知识点,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适合学生的知识编码情境,采用适当突出、强调、重复等呈现方式。“装夹套类零件”“钻中心孔”“钻孔”“车削内孔”“攻螺纹”等微课为“实践演示型”微课,主要讲解程序性知识。这类微课应以活动为载体,以直接感知或实践训练为主,其设计思路为:呈现教学目标呈现正例引导学习者发现关键特征。可现场拍摄高级技师(教师)的示范操作,亦也拍拍学生的正确(错误)操作,经后期剪辑、编辑而成。

4.4微课资源要素设计

第6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

2009年4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尧学在国家示范高职建设院校教学改革工作座谈会中提出了当前高职教育“两个系统”的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思想,“两个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和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要按照“两个系统”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推动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语文教学持续健康发展。

课程教学目标的系统设计

从导向上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目标要服从高职教育的总目标,要符合高职学院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与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从结构上设计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系统目标应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三部分。(1)知识目标: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领会口语交际规则、策略、技巧及其他相关知识,掌握常用应用文写作知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技能、写作技能、口头表达技能,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思维判断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从功能上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应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形成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系统的设计思路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起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根据语文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所占的权重进行系统设计,构建一个开放式的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平台。针对的专业不同,课程内容系统设计侧重点不同。例如旅游类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对风土人情的了解,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文学鉴赏》、《演讲与口才》、《中外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名人》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公共关系》等。市场营销类专业着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能忽视应用文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社交口才》、《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礼仪》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普通话训练》、《社交礼仪》等。文秘专业类应重点掌握一般公用文体、日常文体、事务文体的写作技巧,同时要求字迹一定要漂亮。因此开设的必修课为《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书法训练》等,选修课为《大学语文》、《文学鉴赏》、《商务礼仪》等。

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高职教育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要体现“教学做合一”、理实合一、手脑并用等特点。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系统设计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课堂教学目标确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目标、语文课程目标相适应,突出职教特色、专业特色和语文课程特色。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应贯彻于整个课堂教与学互动过程,包括课文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练习巩固、作业布置、课外辅导等各个环节,重点研究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选择,与高职语文教学内容系统相对应,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互动式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即挑选一些比较易理解和掌握的章节,先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这样既学到了知识,也进行综合实训,形成了能力。延伸式教学模式即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从语文出发,激发其专业技能的提升,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项目式教学模式即利用特定的项目驱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例如,在对学生进行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时,可设定这样的项目:模拟求职招聘现场,可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扮演求职者、考官等角色,完成个人简历、求职演讲、现场答辩等环节,通过实际的项目演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口才,激发了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超越自我。

教学评价设计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设计应改革传统的以一考定乾坤的高职语文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按照高职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核心的价值标准,建立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个人参与意识、团队合作精神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大学语文》应该从考勤、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10%,课后作业10%,平时测验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40%。《演讲与口才》应该从考勤、课堂实训、课外社团活动、课后作业、期末测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20%,课后作业10%,期末考试40%。下面以国际贸易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中“春江花月夜”一堂课为例,说明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方法。

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和把握好本诗的实质精神,掌握一些欣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身欣赏水平;(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并能运用这些能力解决国贸专业的有关问题;(3)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珍惜一切美好东西的态度。

2.内容定位。本课是《大学语文》第四章面对自然的第二篇课文,前面已学习了人类栖居的家园,本堂课承上启下,为后面的人与自然的对话做好铺垫。

3.教学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出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来组织教学。

4.教学过程。课前项目任务问题导入基础知识实际应用综合实训(项目作业)多元评价。(1)课前项目任务:请学生搜索整理古代诗歌中用“明月”、“江水”、“落花”为意象的诗句,寻找本堂课的切入点。(2)问题导入:播放三则有关中秋佳节、人们购买月饼来走亲访友的广告,提问三则广告能引起人们购买欲望的落脚点在哪来导入新课。(3)基础知识:通过看、听、读、品、说几个环节来分析主题、介绍作者、把握层次,然后讨论归纳本诗的艺术特点。(4)实际应用:中秋将至,请学生结合本诗所体现出来的情境作广告文案。(5)综合实训:课后项目作业,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训练。(6)多元评价:课前项目任务完成情况占20%(学生相互打分),课堂随机测试占20%(教师当堂打分),课后项目作业占60%(教师批阅作业后打分)。

课外课外活动的系统设计包括以培养兴趣为导向的系统设计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系统设计两方面。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构建全方位的课外语文活动系统 其主要形式有:知识墙报、演讲比赛、写作比赛、辩论会、文学知识大赛、诗歌朗诵、书法比赛、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语文小组等。各类活动由语文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以学年为单位统筹安排。利用墙报介绍趣味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竞赛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通过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发展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会调查活动、校园征文、本土文化采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通过语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开展课外语文活动,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例如组织文学社团、读书会、诗会、演讲会、辩论会、书画社等。这些社团活动能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教学资源的系统设计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学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课外教学资源包括课外实训大纲、课外实训指导、学习指南、学习手册、项目习题、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测试题库等。高职语文课程应构建多功能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育部目前还没有制定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各高职院校应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编写高职语文系列校本教材。教材编写时,要注意合理安排教材的诸要素,充分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例如《应用文写作》、《口语训练》、《社交关系》等都要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编制教学录像、实训指导、学习指南、项目习题,供学生使用,并编写比较详细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纸质教案、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供教师使用。可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课程网络教学应用平台,教师把课程基本内容模块及结构模式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专门的聊天室、“bbs”、“e-m ail”、“blog(博客)”等和学生沟通,为学生在课上、课下遇到的有关问题能及时答疑解难。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省高职语文学会这一平台,开发功能强大的高职语文网络课程学习系统,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不断充实教学录像、教学视频、测试题库、教学课件等资料,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提供帮助。

笔者从构建高职语文课程系统的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课外活动、课程教学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当前高职语文课程教学进行了系统设计。当然,高职语文课程的系统化建设还不完善,许多问题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2]曾庆柏.高职数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第7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数据库 教学改革

目前,我国高校的计算机专业面临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与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矛盾。所以,为了顺应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利用统一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教育学的观点去建立立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建设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搭建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通过这一系列的环节,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操作为保障,以网络教学为扩展的立体化教学模式。

一、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初步建立立体化体系模式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的理论许多都是来自于实际的需要,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数据库基础与应用》中的概念要在实际数据库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要把数据库的实例与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实现技术联系起来,通过分析实例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领悟每一节课内容的知识点,把本次课要讲的内容与已学的知识点或将要学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讲到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时,刚开始学生会觉得非常难,但是学到了后面,可以把后面的SQL数据库的建立,表的创建及视图的使用与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内容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其内容,学生就会茅塞顿开。《数据库基础与应用》除了可以借助实际的数据库实例解释外,还必须通过实验来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理解了理论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整个计算机教学环节中穿插关系型数据库SQL Server,通过上机的实际操作,完善学生对数据库中DDL、DML、DCL的理解和掌握,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立体化体系模式。

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初步完善立体化体系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占据大部分市场的数据库是Oracle、ACCESS、SQL Server三种网络数据库,所以,《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应该建立一套既有数据库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网络功能的新课程体系结构。新体系结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数据库的结构设计、应用程序的设计以及网络资源的开发。第一个阶段主要是要掌握后台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和管理工具的使用技巧,会用上述三种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结构。第二个阶段主要是要掌握怎样运用前台工具与后台工具相连接的各种方法,开发应用系统。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要掌握网页制作技术以及动态访问数据库技术,能开发出能够在浏览器中具有网络功能的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网站门户。在这种新的课程体系结构中,第一个阶段是后两个阶段的基础,通过这种体系结构的建立来初步完善立体化体系模式。

三、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立体化体系模式

《数据库基础与应用》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管理功能与操作。所以其教学内容既要有数据库的基础知识部分又要有数据库系统实践内容。为了保持与《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对《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例如,以前通常使用DBASE或FoxBASE小型桌面数据库来开发数据库管理软件,但是现在已普遍使用网络数据库。其中C#语言、框架与SQL Server数据库相结合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数据库开发工具组合。这种新的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了《数据库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立体化体系模式。

四、建设网络课程,使立体化体系模式更上一层楼

网络资源具有资源共享、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所以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高效快捷、准确无误地管理新的教学内容,把教学资源最优化,以便学生自学,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另外,教师除了上课外,还要多创造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网络平台,应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课堂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重点章节的视频录像以及教案实例等教学资源全部实现电子化;还有在线测试系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校内各部门的动态网站设计,使立体化体系模式更上一层楼。

总之,在计算机技术快速进步的今天,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面对这种新的形势,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学计算机专业数据库课程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必然会引起教学内容发生相应地变化,高校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教学内容必须适应教学对象的需求,建立起数据库基础理论、先进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三者之间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积极进取的学习能力”。对于本课程的教学,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找新的模式,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相结合,培养出适应社会变化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亮,徐,魏晓辉,金京姬,钟宇红.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S2).

[2]胡宏银,朱绍文,王泉德,黄浩,张大兵,陆玉昌.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的几种方法的比较[A].1999,(4)

第8篇

一、地理教师集体备课的内容

(一) 备教材

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即站在教者、读者、作者或编者的角度作深入的分析

由备课组各成员在初步熟悉专题内容的基础上,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供备课组成员讨论。根据课标要求哪些知识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哪些可以适当增删等。与以往教材相比,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强调讲授核心基础知识的同时,以大量的“活动”、“探究”和“案例”,来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地理基础知识,发展地理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就要商讨、交流应该怎样创设场景做到恰到好处

为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设置了大量的案例研究,教材常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来说明某一地理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及分析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再设置相关的地理情景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至于只停留于教材上,“照本宣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适当改造。改造的方式之一是充实案例,就是充实一些案例的背景资料。方式之二是改编案例,就是利用教材上案例研究的思路,更换案例研究的素材。

(二)备课件

利用网络资源制作高效精美的课件,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现代教学技能;同时课件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手段。一个好的课件更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做法是由主备老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寻尽量多而且对教学有用的资料,借鉴一些优秀课件,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设计制作课件。制作好的课件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其他老师则根据自己的特点、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爱好来做一些有针对性的修改,以便更好地发挥课件的作用,更能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达到最优的教学效率。

(三)备地理作业的设计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种诱因中,成就动机则是普通的、有效的一种。为此,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的“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使每一层次学生都得到训练、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实施起来难度很大,由于新课程教辅材料不配套(很多题目往往是老教材的内容与新课程不相符),需要教师精选习题,甚至要编习题。所以集体备课中一个重要的讨论内容就是对地理作业的设计,哪些习题要删除,哪些习题适合哪个层次的学生做都是要讨论的。具体方法也是由主备教师设计相应的习题,其他教师进行修改讨论。

(四)备学生的“可能”

地理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只备好上述三点是不全面的,因为备课有三要素――“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课标和教材一经确立就相对稳定,所以备学生永远最关键。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笔者以为,从教学过程的启动阶段――集体备课开始,地理老师除了备知识,备教法,备环境,更要备学生的“可能”。一些老师在集体备课“重教轻学”,教师只重视如何教却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与探索。教师要研究如何运用教法,学生如何运用学法去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同时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认识可能出现的问题,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才能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二、集体备课应注意的问题

1、教案调整研究

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不适合就要调整。我们尝试了集体备课教案的“三度调整”。一度调整:即在集体备课集中活动时,在主备人主讲后,辅备教师根据主讲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在空白处做好调整、修改,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同时根据修改的教案对课件也做相应的调整。二度调整:就是平时说的教后反思。课后,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相当重要的。三度调整: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小时,针对上两周的教学内容,教师交流各自的教后反思,这是教后反思的展示性汇报,包括教学的重难点、训练题的设计、学生方面等。“三度调整”的调整时间依次是:集体备课活动的前半段时间、课堂教学后、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中。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