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稀土 产业自主创新 产品结构 发展
一、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现状
(一)稀土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一批市场前景较为广阔、成长性好的稀土深加工、新材料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稀土深加工产品和稀土功能材料与应用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稀土分离产品及氧化物产量3.65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5%以上;单一稀土金属及合金产量5145吨,占全国产量的1/3强;抛光粉完成1590吨。占全国产量的26.5%。
(二)稀土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已入驻60多家稀土企业。一批稀土新材料和稀土应用产品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美国、日本、法国和韩国等国家一批世界稀土知名企业都已落户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加速了稀土产业的集聚速度,为营造世界级稀土产业集群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形成加速稀土产业发展的独特环境
包头稀土高新开发区是全国53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惟一一个以稀土冠名的国家级高新区。建有国家级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稀土企业孵化器、内蒙古留学人员创业园。制定出台了促进稀土产业发展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正在建设稀土应用产业园,形成了有利于稀土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
目前我区稀土企业规模小。绝大多数为小型企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显著辐射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2003年稀土价格曾一度高起时,大量中小稀土厂在白云鄂博迅速建立。这些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在白云鄂博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稀土企业轻而易举地就能跨进这个门槛?原因是稀土这个行业准入门槛太低。许多资金、技术不足的稀土企业纷纷跨入开采领域。这些中小企业。在生产上粗放经营,严重地污染了环境。
(二)产品结构矛盾仍然突出
目前我区稀土产业中上游产品占55%以上,而且产品比较趋同。仍属原料型产业,产业链延伸还不够,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的协作配套体系还没形成,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大。
(三)稀土新技术新成果开发应用迟缓,稀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还需强化
突出表现在对高纯稀土产品、新型功能材料、应用产品及元器件等方面的自主创新及开发应用程度较低。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支撑。影响企业竞争的实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据资料介绍。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幅度比其它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57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面临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制约。我国最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最高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科技依赖性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四)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差,资金投入短缺
单体规模小的中小型企业居多,自身积累有限。自我扩张能力脆弱。缺少有效的金融扶持。后续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五)稀土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原材料生产企业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
我区稀土矿中含有的其他有价元素如铌、钍等还未回收开发。稀土精矿品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我区稀土企业上游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缺乏有效的治理办法,污染比较严重,成为制约我区稀土产业持续发展的紧迫问题。据了解,在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显得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着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同时。稀土在选矿、分离、提炼、加工过程中。都会产生废渣、废水。与之相同的是。在北方白云鄂博。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着黄河水源。
(六)配额问题
目前内蒙古有100多家稀土企业,有企业反映,稀土配额每年分两次发放,时间滞后,有的企业拿到配额的时候已经到年底了。按照规定,配额完成不了来年将取消或缩减配额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完成出口任务也只好忍痛低价出口。很多企业尖锐地指出。目前稀土配额分配和管理方式已经阻碍稀土行业的健康发展了。
三、内蒙古稀土产业发展政策措施
(一)加强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引导
继续对稀土矿山、冶炼分离生产实施总量控制。科学规划。适度控制稀土精矿生产总量。以内蒙古稀土(集团)公司为龙头,加大稀土原料生产企业的重组和整合。对浪费资源、能耗高、污染严重、质量效益差的小型稀土企业进行治理整顿。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要加大对现有稀土矿冶炼分离企业的技术改造,不再新批新上此类项目。发挥出口配额的宏观调控作用。在配额分配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行业管理部门、稀土行业协会和集团的作用,通过配额调控不断引导稀土企业加快重组。
(二)充分发挥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和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企业通过市场运作,加强与国内外及地方强势应用企业在稀土深加工、新材料与应用方面的合作与重组。鼓励企业向开发区集中建设。凡在包头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建设符合国家稀土产业政策的项目,享受稀土原材料优先供应及有关税收的优惠。
(三)加强稀土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包头稀土院的专业优势,依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良好创新环境。加大稀土项目孵化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稀土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稀土功能材料、稀土永磁电机、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
及镍氢动力电池等企业研发中心进行技术创新,集中力量在稀土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稀土企业每年用于稀土技术研发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达不到销售收入3%的。不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打造稀土人才基地,为建设稀土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加强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拓宽交流渠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运用人才开发基金。完善政府补贴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办好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大力培养稀土事业后备人才,积极争取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稀土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稀土发展基金对与高校合作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的企业将按课题经费5%―10%的比例给予支持。
(五)增强稀土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鼓励发展循环经济
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做到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积极采用和推广循环经济和环保要求的新工艺。优化稀土企业的生产环境。按照产业政策的要求。科学配置和有效开发利用稀土资源。加强对白云鄂博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加强对包钢尾矿坝稀土资源的保护,特别是要加快对排人尾矿坝稀土矿选矿新工艺的研发。在满足环保要求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对非放射性稀土废料和稀土尾矿开展回收利用,开发二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六)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支持
政府要逐步加大地方财政对稀土产业引导资金及开发应用资金的投入,引导社会各方面和银行资金支持稀土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科技部门要列出专项,扶持稀土科技开发项目。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和火炬计划、西部新材料行动计划、国家产业化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
(七)继续完善和加强稀土基金管理
充分发挥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基金的投资引导作用。吸引金融、企业等社会资金对稀土产业发展的投入。“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稀土产业发展要重点支持稀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具有自主技术创新的新材料及应用产品的生产。提高稀土企业整体水平。
1.1地理优势
玫瑰对土壤适应性强,在较贫瘠、干旱的土壤中也能生根开花。玫瑰花喜光、喜温、喜肥,但怕干旱和积水,适宜栽种在排水通气性好、保水保肥力强的砂质土壤中。和田地区位于欧亚大陆腹地,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平均海拔3000m,非常适宜玫瑰的生长,也是世界上唯一的高地玫瑰产区,栽培地几乎没有工业污染源。因此和田玫瑰产油高,品质优于世界玫瑰精油。经中科院检测,玫瑰精油中最主要的成分是香茅醇、香叶醇,而中国生产的玫瑰精油中香茅醇含量是保加利亚攻瑰的8.3倍,法国玫瑰的5.6倍;香叶醇的含量则更高,是保加利亚玫瑰的249.8倍,法国玫瑰的124.9倍。
1.2作为传统种植作物易于推广
玫瑰花具有生长强健、耐粗放管理、劳力和财力投入相对较低、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是和田地区的传统种植作物,因此百姓对玫瑰认可度非常高,易于推广种植。
1.3政策支持
中央不断加大对新疆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在花卉基地建设、花卉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苗木花卉产业,做优区域性特色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和规模;作为新疆花卉产业主管部门的自治区林业厅也将花卉作为重点扶持的产业,从项目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1.4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年5月至6月中旬的玫瑰花收获季节,和田地区有很多玫瑰花深加工企业到田间地头收购玫瑰花,玫瑰花平均产鲜花约200kg/666.7m2。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玫瑰花收购价从以前不到1元/kg的价格涨到了现在的20元/kg左右,玫瑰花销售收入已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40%,约1700元,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
1.5栽种模式能增加农民收入
和田地区部分县采用玫瑰与小麦间作的模式种植玫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并且给小麦浇水施肥的同时,玫瑰所需的水肥得到了保证,与普通种植方式相比,玫瑰的花期延长10d左右,产量提高50%以上,同时能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
1.6能够防风固沙,改善区域环境
和田地区是新疆受风沙危害最严重在地区之一。玫瑰是丛生灌木,抗干旱,耐瘠薄,管理粗放,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植物,非常适合在和田地区种植推广。
1.7玫瑰产业发展处于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随着国内花卉食品市场日趋火爆,各种花卉主产区大力扶持花卉深加工项目,食用玫瑰生产发展迅猛,产业已初具规模。北京、上海、广州以及云南等省市的花卉深加工企业对玫瑰花的需求非常大。据估算,目前中国玫瑰制品年均需求增长高达12%~14%,产能增长约为8%,市场需求缺口超过60%,今后5~10年将是食用玫瑰的高速发展期。
2存在的问题
2.1产量不高,种植技术亟待提高
内地很多省区玫瑰产量达到300~400kg/666.7m2,而和田地区玫瑰平均产量为200kg/666.7m2左右,有些县仅为120kg/666.7m2。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不高、管理措施跟不上,其次修剪技术不过关、不重视水肥施用以及除草等田间管理技术,造成了玫瑰的产量水平低。
2.2深加工技术亟待提高
中国玫瑰产业尚处在起步成长期,高端产品缺乏。因此,生产玫瑰的高端产品是很好的切入点,目前新疆的玫瑰加工水平较低,还处于粗加工阶段,原料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低,甚至与内地其他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3知名度不高
山东平阴、甘肃苦水是目前全国比较知名的玫瑰产地,而和田玫瑰尽管种植历史长,种植面积大,但在全国的知名度却不高,很多关于全国玫瑰产业的统计数据中都未涉及和田玫瑰。从新疆参加内地展会反馈的情况可知,和田玫瑰在区外的认知度较低,仅有少数产品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对和田玫瑰的产品开发不足,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所致。
2.4不重视包装
很多和田玫瑰加工企业不重视产品外包装,产品包装粗糙简陋,影响了产品的推广销售,降低了产品附加值。
3结语
关键词 蓝莓产业;发展现状;模式;品牌;技术人才;黑龙江伊春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5-0342-01
伊春市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相对独立,尚未形成良好的链条模式,目前存在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和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等问题。现针对伊春市蓝莓产业的现状进行阐述。
1 蓝莓产业产供销各环节尚未形成链条模式
1.1 自有种植基地不足,原料供应受限
伊春市现有的蓝莓生产企业中拥有蓝莓种植基地的只有4户,其中1户企业的基地正在建设中,绝大多数原料都靠收购。
1.2 规模化龙头企业少
目前只有九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集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型高科技企业。其与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丹东龙升蓝莓研发中心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聘请了国内3名从事蓝莓研究多年的知名专家担任技术总监和顾问。在蓝莓品种引进与选育、种植基地选址、促成栽培、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冷冻贮运及深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引进了一系列成型技术,并开始了蓝莓的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当前,公司正致力于从产业化种植、果品销售、产品深加工3个方面打造全新的蓝莓产业链。
1.3 企业间信息共享滞后
各个企业之间相对独立,生产信息、工艺技术较封闭,制约着先进技术的推广和借鉴。另外,企业各自有不同的销售网络,网络最多的忠芝大山王有限公司几乎遍布全国,而大多数企业只能在省内销售,甚至个别企业只能在本地销售,网络资源不能共享,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成本投入很大,一般开拓1个地级市场广告等宣传费用少则数万元,多则数十万元,甚至100万元以上[1-2]。
2 蓝莓食品品牌形象不突出
2.1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蓝莓产品是森林食品的一种,但以伊春市名义注册的“小兴安岭大森林”集体商标品牌,在蓝莓产品的种植、生产到销售环节没有一家企业应用,品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不高。
2.2 蓝莓产品品牌小而杂,未形成规模优势
伊春市的蓝莓生产企业现有品牌小而杂,各打各的品牌,据统计伊春现有蓝莓产品商标73个,一些企业有自主品牌,但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在伊春市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是林都、宏达、森娇这3个注册商标,这3个商标分别属于3户蓝莓产品生产企业。
2.3 缺乏整体策划,存在恶性竞争
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销售网络,品牌宣传缺少整体策划,有的1家企业甚至有几个商标,更有的企业频频更换品牌,甚至企业之间经常恶性竞争,互相掣肘,严重制约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3 蓝莓产业缺少专业技术人才
3.1 蓝莓生产企业加工工艺简单
伊春市现有60户蓝莓生产企业中,以蓝莓产品为主导产品的生产企业仅有13户。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及加工人员中对蓝莓的产品特点、成分含量、加工质量标准了解深入的比较少,有的企业人员文化层次低,对工艺质量要求掌握不到位,以至于工艺不合理或执行起来有偏差。从全市蓝莓产品抽检情况来看,蓝莓果干加工工艺相对比较简单,加入一定的甜味物质,干燥即可,但质量稳定性较差,究其主要原因有所用原料质量参差不齐,工艺不尽合理和完善,干燥工艺温度及时间控制不当。
3.2 技术人员水平较低
伊春市蓝莓生产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人员缺少专业知识,食品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仅有13人,对外聘请师傅的不足10户,其他都是仿效他人,摸着石头过河。
4 结语
在伊春市蓝莓食品的现实状况中,蓝莓企业生产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由于蓝莓食品加工企业投入资金少,技术要求不高,且行业门槛低,导致小作坊式的企业过多。因此,要想长足发展,必须提高门槛,进行资源整合,逐步向产供销链条模式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基础,打造品牌形象,逐步在全市实现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宣传。帮助企业大量引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同时,对其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其现有人员的技术水平,相关技术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质量意识教育,树立法人是质量第一责任人意识,使其能够自觉按标生产,确保蓝莓产品质量[3-4]。
5 参考文献
[1] 吴兴壮,李利峰,李晓东,等.越桔果实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及前景预测[J].辽宁农业科学,2003(6):23-24.
[2] 邵喜武,郭庆海,李亚东.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8(2):35-38.
【关键词】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发展现状
0 引言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日渐深入的推动下,服务外包已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关键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国际经济竞争的热点领域。软件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知识密集型、低能耗绿色环保、产业附加值高等为特点,具有传统的制造业外包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近几年,软件服务外包正在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许多省份和城市都把软件服务外包这一“绿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全国共有21个城市获批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中部六省省会中武汉、长沙、合肥和南昌四城市榜上有名,这大大制约了河南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从侧面上也反映出河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实情。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河南发展信息服务、创意设计、会展、服务外包、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申报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河南省政府于2010年10月、2011年6月分别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将郑州市、洛阳市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请示,以促进河南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
1 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现状
从2007年河南省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来,河南省和郑州、洛阳等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办法等,河南省人民政府《2013年河南省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制定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政策措施。推动郑州、洛阳申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设立服务外包产业园区,享受国家服务外包相关政策,省外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区符合条件的国际服务外包项目。加快推动郑州高新区国际外包产业园、河南外包产业园、洛阳软件园等园区发展。”
目前河南省将郑州、洛阳、焦作、商丘列为省级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扶持,目前三市拥有服务外包企业近300家,从业人员达1万多人,外包服务及相关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服务外包产业已初具规模。预计到2018年,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年产值将超过400亿元、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20万。
2 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问题
2.1 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优势
第一,基础平台建设方面,河南省已有众多为软件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载体的园区,比如河南外包产业园、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惠济区、洛阳高新开发区等;同时河南省已具备一批承接软件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截至2013年年底,仅郑州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130家,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实现就业两万人以上。
第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河南拥有120所普通高校,47所本科院校,2所全国排名前100的综合大学,2013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共有50万名。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为大力促进软件人才的培养成立了数量众多的软件学院,为我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第三,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国中部,2小时内可到达国内大部分主要城市。特别是2011年9月,建设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家战略高度的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为我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第四,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的成本优势,河南大学毕业生平均工资水平对比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低20%~25%;办公楼宇租金对比北京、上海低70%以上,比国内其他主要城市如广州、深圳、杭州等低50%以上。
2.2 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在竞争力、软件外包层次、人才结构、政策措施力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
第一,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竞争优势不强。目前,河南省内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特别是软件销售额达亿元以上规模的软件企业较少,相当一部分是规模较小“作坊式”小公司,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经济实力较差,抗风险能力较低,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软件集团较少,尚不具备与国外大型企业抗衡的实力和能力。其次,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分散,无法形成相互支持和资源共享,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差。
第二,软件服务外包层次不高。目前河南省的软件服务外包业务仍以基本的编码实现业务为主。以动漫企业为例,其外包模式都是发包方负责创意设计、接包方完成动画展示,河南外包业务的层次明显处于低端。而目前世界软件发包市场业务已经进入以整体大型服务外包为主的阶段,接包方通常必须具有很强的业务流程咨询能力和软件系统创新能力。
第三,软件外包人才相对缺乏,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河南省虽然具有丰富低廉的软件人才优势,服务外包业对人力资源有其特定的要求,河南省缺乏既具有较高水平的计算机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的人才,特别是熟悉外包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匮乏;另外河南省人才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与先进城市相比,河南省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收入偏低,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也限制了从业人员的发展空间,这既制约了人才引进,又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
第四,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加强。目前我省除了郑州和洛阳外,其他城市缺乏推进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多数城市未成立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专门机构。郑州和洛阳两市至今未能进入国家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城市名单,享受不到国家层面对服务外包的政策支持和宣传推介,尽管郑州市制定了优惠政策,加强市级财政支持力度,但与国内比较发达地区相比总体上仍处于不利地位。
3 总结
软件服务外包作为服务外包产业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对我省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来看,我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之势,我们必须认识清楚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破解制约我省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瓶颈,以促进河南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志鹤.河南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5):31-34.
【关键词】 高新技术产业 现状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作为创新资源的聚集区,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稳,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高新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对我省经济贡献率显著提升。
1 高新技术产业平稳发展,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
2012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着力推进调结构、转方式,加大对高新产品的研发和经费投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规模,保持了增速度、增效益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5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增加值4733.3亿元,比上年增长20.6%,销售收入14685.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高新技术产业对我省主导产业带动明显,全省九大入统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1.5%,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率为30.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表明具有较高的产业创新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呈现出产业高新化的良好势头。
2 沈阳、大连各项指标优势明显,领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沈阳、大连作为高新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是推动全省经济调结构、促转型、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经济总量看2012年,沈阳、大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别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5026.6亿元、3996.2亿元,增加值分别为1389.8亿元、1478.2亿元,销售收入分别为4873.2亿元、3584.6亿元,利税分别为436.9亿元、349.5亿元。两市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和利税占全省比重分别为58.4%、60.6%、57.6%和63.2%。从高新技术企业来看,沈阳、大连分别有高新技术企业270家和383家,两市合计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63.8%,两市高企年末从业人员合计26.4万人,占全省的72.3%,工业总产值合计2816.3亿元,占全省的79.0%,净利润为191.5亿元,占全省的82.0%。从创新体系服务平台来看,2012年全省共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8家,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两市合计数量占全省的67.9%,两市合计实现总收入2.9亿元,占全省的95.3%。在孵企业数2454家,占全省的66.8%。
3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快速发展,促进产业聚集区提升
2012年,辽宁省出台关于加快高新区发展、促进科技金融以及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一系列科技政策,推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加速提升辽宁省产业聚集区发展。2012年,高新区实现GDP2697.9亿元,工业总产值8089.6亿元,营业总收入9359.1亿元,出口创汇12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5%、27.2%、22.8%、21.3%、12.8%。目前,全省国家级以上特色产业基地数量已发展到31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化基地10家、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化基地3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3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5家。各基地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提升引资引智水平,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提高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加快主导产业发展。
4 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产业规模平稳扩大
截至2012年末,全省在统高新技术企业1023家,比上年增长26.0%,其中,当年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8家,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25.2%,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在研发活动中表现活跃,展示了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产业总体规模快速扩大,平稳上升。据统计,2012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总收入3526.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实现工业总产值3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3%。亿元以上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2012年全省超亿元企业40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39.5%,实现营业总收入3302.3亿元,占全省的93.6%,实现工业总产值3142.3亿元,占全省的88.1%。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我省传统产业改造的重要力量。
5 重大科技攻关成果显著,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2012年,辽宁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进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上,落实重点突破项目,夯实科技基础,支撑经济发展,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突出打造自有知识产权产品,取得了如全功能数控伺服刀架、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钻井平台、混合电动汽车用超级电容器、特高压户外棒形支柱瓷绝缘子、AP1000核主泵、千万吨级大采MG1250/3900-WD采煤机等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这些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了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水平。
[关键词]甘肃 生产业 发展现状
一、 生产业内涵界定
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1966年最早提出了生产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对生产业进一步进行界定,认为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的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我国学者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又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总体上看,国内外学者认为生产业的基本特点是一种中间需求业,这种服务业具有专业性和知识性。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对于生产业的分类标准学者和地区之间还没有统一,但普遍认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业的主体。
二、甘肃省生产业发展现状实证分析
1.构建生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参照和学习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且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确定了指标体系的第一层包括三个领域:发展规模、增长速度、经济效益。三个领域包含反映主要特征的共6个指标。
(1)反映发展规模的指标。发展规模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决定了一个地区在竞争中的影响力。①选择“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反映区域服务业所生产的服务产品的规模。②选择“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在社会就业中的地位。
(2)反映增长速度的指标。增长速度不仅是保证服务业总量规模扩大的基础,也是反映区域服务业动态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准。①选择“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产品规模的增长速度。②选择“服务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在劳动力就业方面的增长速度。
(3)反映经济效益的指标。衡量一个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应当考虑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及服务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等。①选择“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反映单位劳动力投入所创造的服务业产值。②选择“服务密度”来反映区域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状况及土地利用效率。
2.甘肃省生产业实证分析与比较。本文在对甘肃省生产业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在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取有代表性的省份进行比较,比较对象分别是江苏、安徽、湖北、广东和青海。
(1)反映生产业发展规模的指标。从“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到,甘肃省在选择的五省当中,生产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基本上一直处于中间位置。从1992年的32.74%高于江苏,安徽和湖北,到2010年的37.3%高于安徽,青海,水平略有降低。也就是说,在甘肃省整个地区的GDP中,生产性服物业的贡献是较高的。
从甘肃省生产业内部的变化来看,在2010年,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为97.4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01.37亿元,金融业增加值88.27亿元,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为272.1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为227.2亿元,第三产业其他行业增加值为640.26亿元。经过计算,传统的生产业占的比重为38.83%,现代的生产业占的比重为25.7%也就是说在整个生产业内部,传统的生产业占的比重大于现代的生产业。但是在传统的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生产业的新兴领域也在不断的拓展。
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数据中可以看到,甘肃省生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在1993年为20.4%,六个省份里只超过安徽,到了2010年为33.8%同样六个省份里只超过了安徽。
综合两个指标来看,只从服务业占的比重比较,甘肃省在全国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实如果我们在结合服务业发展的产值来看,2010年甘肃省服务业增加值只有1536.5亿元,而同期北京服务业增加值为10600.84亿元,广东省达到了20711.5亿元,跟甘肃同处西部的陕西为3688.93亿元,四川为6030.41亿元,可以看到甘肃省生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2)反映现代服务业增长速度的指标。从“生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甘肃省生产业增长速度在1995年达到最高,为15.9%,但从1998年开始,增速放缓,2010年在选取的六省中增速最低,为9.9%。
从“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来看,从2001年开始,甘肃省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在2005年到最高,为7.13%,2010年增长速度为4.67%,跟本文选择的其他几个省份相比,处于中下位置。
综合来看,甘肃省无论从生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还是生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都不高,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
(3)反映现代服务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来看,从1992年到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一直处于增长。从1992年的0.57增长到2010年的3.17。
但是如果跟其他几个省份比较而言,差距还是挺大的。从下表中可以看到跟甘肃相邻的青海2010年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也达到了4.51。
从服务密度来看,甘肃省的服务密度也是处于全国的中下水平,反映出其服务业发展水平呈较低程度。
三、甘肃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1.正确处理服务业与工业的关系。要正确处理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坚持二、三产业同时发展。甘肃省要完成工业化进程,就必须有相应的生产业的支撑。因此应引进先进生产经营理念,推动各种与工业相配套的生产业的发展,以促进甘肃省工业的发展。这样做的同时,可以提升甘肃省服务业总体规模、改善其结构,促进服务业飞跃发展。
2.选择重点行业,优化结构。依据甘肃省自身优势明确哪些产业应优先发展,哪些产业应限制发展。鼓励率先发展投入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层次多、适合各类人员就业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旅游业、社区服务业等。全省各地市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以各自的基础条件不同形成不同的优势产业。比如说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市应重点发展农业服务业;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市要逐步发展工业服务体系;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市要大力发旅游服务体系。
3.加快城市化进程,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根源。城市可以实现非农人口的自由流动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从长期看,城市化对服务业增长将会产生持续的正向拉动作用。也就是说只有城市化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才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服务业的经济总量才可能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健,张蔷薇.进一步优化山东省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2006(8):95-96.
[2]沙鸣,于相春.山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及调整的实证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报2005(6):60-62.
[3]陈凯.英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6(1):79-83.
关键词:原生态;现状分析;策略;遂昌县
中图分类号:F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5602
1引言
浙江省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隶属丽水市。全县总面积2539km2,其中山地面积346.7万亩,占总面积的91%;森林覆盖率达82.3%。气候与环境条件适宜多种作物种植,农作物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小麦、大豆、蚕豌豆等粮食作物年复种面积21万亩;四季豆、萝卜、辣椒等蔬菜作物年复种面积9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万亩;花卉苗木等种植面积2万亩。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叶、油茶、竹笋、高山蔬菜、畜禽等五大主导产业和杂粮、菊米、烤薯、稻米、蘑菇等五大特色产业。
2自然地理概况
2.1地形地貌
遂昌县地质构造属浙闽隆起区,在地质内外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以中、低山为主,丘陵、岗地和带状山谷平地、小块盆地相间其中的复杂地貌结构。县域地势特点是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脉属武夷山系仙霞岭的分支,仙霞岭山脉自龙泉和福建省蒲城县入境,由西南至东北纵贯全境。境内千米以上山峰有703座,最高峰为位于南部的九龙山,海拔1724.2m,为浙江省第4高峰。境内山高坡陡,全县陡坡面积占总面积的83.5%,特殊的地理条件构成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总体格局。
2.2土壤
全县共有 7 个土类,13 个亚类,30 个土属,53 个土种。受气候、地形、成土母质、水文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土类的空间分布有规律性。7个土类分布情况如下:红壤、黄壤、紫色土、粗骨土、山地草甸土、潮土、水稻土。
2.3气候
遂昌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热,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因境内山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又具有明显的山区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温度 13.4~17.2℃,年平均>10℃,无霜期196~228d。年平均降水1515~1878mm,年平均日照1346.5~1847.8h,日照率30%~42%。由于山体阻隔,光照强度差异很大。
2.4森林植被
遂昌境内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地带,区系成分复杂,还保存有小面积古老孑遗植物与林相较好的原始状态的森林植被,并有种类繁多的草本植物,除少数为引种栽培外,绝大多数为自然分布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2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7%,森林覆盖率达82.3%,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西南“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第13位。
3社会经济概况和农林牧副业发展现状
3.1茶产业
20世纪70年代初,遂昌县开始规模发展茶园。1974年被列为全国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年被列为全国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龙谷丽人茶色、香、味、形俱佳,获国内外名茶评比金奖十多次、浙江省十大旅游名茶称号、浙江名牌产品,2004年遂昌被林业部命名为“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2005年4月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称号,2004和2006年两次被省农业厅授予“全省初制茶厂优化改造先进县”,2007年“龙谷丽人”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遂昌2007被省政府认定为浙江省特色优势茶叶强县,2009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产茶县,2010年被认定为中国名茶之乡。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涉茶人员约6.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 32.3%,不少农户以茶为主业,靠种茶、制茶、经营茶叶走上了致富路,茶叶产业已成为全县优势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蔬菜产业
遂昌县高山蔬菜生产围绕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面积、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为工作重点,实现技术标准化、布局区域化、产品无害化的生产格局。充分利用山区优越的生态条件,加快建成一批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思路,通过大力开展和实施“浙江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等项目建设。2012年全县商品化生态蔬菜面积达到4.1万亩,总产值1.24亿元。在遂昌县各蔬菜产区内集中连片的山地蔬菜,已经成为夏秋季节独特的风景线和广大农民的绿色银行。
3.3畜牧产业
围绕“突出养殖方式转变、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监管,着力实施畜牧上山,农牧结合,生态循环”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畜牧进山、养殖上山”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根据《遂昌县原生态农产品培育行动计划》总体目标和要求,2009年遂昌县开始对原生态鸡、猪、牛、羊进行培育,相继有8个千头万羽养殖场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县茶叶、山地蔬菜、果树、毛竹等种植面积大,鸡粪收集率、利用率高达95%以上。
3.4特色产业
菊米是浙江遂昌特产,山区珍品。因制干的野菊色黄白如米状,故称“遂昌菊米”。据《增广本草纲目》记载:“处州出一种山中野菊,土人采其蕊而干之,如半粒绿豆大,甚香而轻圆黄亮,云:败毒、散疔、祛风、清火、明目为第一,产遂昌县石练山。” “遂昌菊米”、“石练” 、“遂白”商标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其中遂昌菊米商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石练菊米”先后获得茶博会、农博会金奖,通过国家绿色食品和原生态食品双认证。2002年遂昌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菊米之乡”,遂昌县浙江省菊米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被列为浙江省专业商标品牌基地。菊米产业已成为遂昌县农民增收新的亮点。
2013年10月绿色科技第10期
翁慧芬,等:遂昌县原生态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资源与产业
4制约因素
(1)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原生态产品的生命在于市场,没有市场持续足量的消化、容纳,原生态产品就没有生命力。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渠道和灵活的产品销售手段是保证农民利益和原生态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遂昌的生态农产品市场营销手段比较落后,缺乏龙头企业的介入,除了黄泥岭土鸡、七山头土猪等部分原生态农产品实现统一定购或定点销售外,大部分鲜活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如野蜂蜜等仍在普通市场销售,不能体现原生态价值和原生态特色,影响了农户扩大规模的意愿。
(2)特色产业规模过小。没有规模就难以形成商品,更没有竞争力,现在徐岙村只养了 200 多头猪,黄泥岭村也只有几千只鸡,这么一点产量是很难形成商品的,即使宣传广告上去了,也会因产量太低难以达成交易。少量的产品还会导致生产成本、运输成本等大幅度提高,对农户脱贫增收也不能起到大的作用。
(3)技术支撑不成体系。由常规农业生产转向较大规模的原生态农业生产,绝不仅仅是施用化肥、农药与否的问题。整个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理念及经营管理方式都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原生态农业的土壤培肥、病虫草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符合原生态食品认证要求的产品贮藏与保鲜技术,产品深加工技术等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原生态生产的理论、标准和技术均存在一个技术积累、开发和整理消化的过程。(4)高素质人才缺乏。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农村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县城转移,对原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5发展策略
(1)突显环境优势,加大宣传力度。遂昌县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浙江省高居第6位,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山地资源、立体的气候条件和天然的“绿色氧吧”对于发展原生态产业极为有利,通过政府推介会、网络、电视等手段树立“钱瓯之源,江南绿海”形象,围绕“清洁水源、洁净空气”大力宣传遂昌原生态食品,以生态理念发挥生态优势,以生态优势生产原生态产品,以原生态产品树立生态形象,吸引消费眼球,开拓消费市场。
(2)突破农业薄弱环节,搭建三大平台。加大技术咨询力度,组织实施重点种养殖项目,以原生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加快建设核心示范、环境友好、设施精良、生产标准、高产高效的原生态种养殖基地;加强宣传,特别是对农户进行原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使其转变观念,严格按照原生态标准进行生产;成立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协会,打破行政界限,统一组织生产;引进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原生态生产技术培训与咨询,探索适合当地的小农户认证模式,引导、发挥农村持证经纪人作用,统一原生态生产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市场价格,完善原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3)抓住发展机遇,促进产业化进程。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培育精诚茶叶有限公司、石练菊米有限公司、勿忘我种业有限公司、乌溪江渔业有限公司等原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内部积极开展原生态食品加工咨询培训,建立企业诚信质量制度,培育原生态食品公司文化和著名品牌,带动原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加工、包装、销售,辐射全县以及周边地区原生态农业加速发展。政府在加快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项目实施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原生态食品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原生态食品贸易公司,举办政府推介会,树立遂昌著名原生态食品品牌;媒体加大宣传,报道宣传重视品质、以质取胜的企业典型,保障遂昌原生态食品的信誉。
(4)直面各种挑战,开拓产业发展新局面。着力营造原生态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加强引导、政策扶持、社会支持、考核评价等有力措施,狠抓人才集聚、资本集聚、科技创新集聚、载体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着力增强原生态食品产业的渗透力与拓展竞争力,增加其在旅游休闲业等领域的渗透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在现有良好基础上,充分发挥旅游城市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不断提升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参考文献 :
(安徽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运用文化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对武术文化产业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研究认为: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已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总体水平不高;武术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武术竞赛表演产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武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消费能力差距大、管理有待完善与提高.
关键词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86-04
在全球化的今天,武术文化体现国家体育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体育竞争力,它凭借着强大的国际、国内影响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已经发展成为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
近些年来,在“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引下,安徽武术文化和区域经济之间出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的趋势,以致出现所谓“文化经济”和“经济文化”的现象,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经济表现形态.正是由于武术文化在国际和国内取得巨大影响力的现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市场需求,使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颇为引人注目,在学术研究中也成为热点话题.然现有研究中涉足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方面的研究还颇为鲜见.因此,本研究以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阜阳等6个地市为对象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得出科学分析,以便为相关职能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1 相关概念界定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文化的经济属性的集中体现,一般认为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业务,以文化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的协作关系为纽带,以创造利润为核心,以文化企业为骨干,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基本组织结构[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作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体现了它“满足人们精神性、物质性、文化性、娱乐性需要的特质,关注的是文化产品或文化商品的消费者、体验着与当代文化消费、文化体验的独特方式[2].就产业归类来说,武术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服务的范围,但它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武术比赛、武术娱乐、文化产品、文学艺术等等,就其所提供的产品性质而言,可以将武术文化产业理解为向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就其经济过程的性质来说,可以认为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武术文化产业:武术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一个覆盖面较广、企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部门.从经济学角度看,“武术文化产业”是一个大概念,武术文化产业不仅包括进入市场实行商业化经营的武术活动,还包括与武术有关的一切经营和生产活动.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环节,即传承、宣传、交流、开发,搞好各个环节之间的统筹和协调是武术文化产业兴旺发达的基础.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来看,武术文化产业以武术文化无形资产为核心,是有形与无形资产的中介,是通过无形的武术文化精神和有形的武术物质来获得精神和物质价值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产业.其目标是通过文化范畴内各种人的生产活动来满足人们对产品尤其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基本需要.
按照“产业是生产和经营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代替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3]的角度理解,根据目前文化产业的特点、相关定义以及武术文化的自身属性和特点,按照逻辑学的定义方法,将武术文化产业界定为: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角度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开发而形成的武术文化产品及相关服务活动为中心的产业集合,主要涉及到武术赛事、武术娱乐、武术文化出版、武术教学健身用品、武术培训等.
2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1 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
对合肥、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阜阳等6个地市的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进行了调查,全省从事武术文化用品经营的单位,合肥有23家、芜湖17家、阜阳22家,马鞍山、安庆和黄山共31家,总计93家.从经营分布来看,合肥市、阜阳市的45家经营单位中,年销售额为155万,年利润为65.75万;芜湖、马鞍山、黄山、安庆48家体育经营单位年销售总额为113万,利润51.05万.安徽省的武术文化用品经营单位主要分布和集中在人口密集的合肥市及武术习练者较多的阜阳地区,武术文化用品专营商店主要集中在合肥市、芜湖市和阜阳地区,经营范围以武术服装及小型武术器材为主.
据调查,安徽省销售的武术用品大多来自浙江、广东、福建、江苏及周边省市.安徽武术用品生产厂家极少,仅有的少数厂家规模较小,生产出来的产品缺乏品牌效应,竞争力较低,所占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另外,安徽生产武术器材的厂家也缺乏远见,还停留在作坊式的生产状态,对新产品研发投入不力,例如安徽腾飞器材公司就没有专门的武术器材设计人员.
2.2 安徽省武术场馆经营
安徽省的武术场馆主要集中在合肥市和其他各市的高校与体校中.我们对其中主要的8个武术经营场馆进行了调查.整体来看,武术经营场馆数量少,经营面积小,而且开展的项目很单一,主要是散打、套路、武术绝技3个项目.同时,由于这些经营场馆多属综合性场馆,遇有文艺演出、大型集会时,其经营活动必须停止,这样影响了大众参与武术锻炼和健身消费的积极性.8家体育场馆经营单位的经营总额仅为77万,总利润也只有12.80万.
调查中还发现,从事武术场馆经营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或临时人员,没有一个武术场馆具有专门从事武术经营管理的专业人员,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欠佳,从业人员数量少,8家场馆总计只有24人.
2.3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物质资源
安徽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根据调查咨询和文献资料查阅,并结合对全国民族运动会、安徽省民族运动会的有关资料的分析统计,我们将安徽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构成及分布情况以及安徽各地区主要传统节日的具体情况进行了分类和整理.
安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所赋予的独特文化内涵,孕育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在这些民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中,除了各地共有的项目外,还有许多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武术项目,如阜阳张跃堂的“十八刀”、吴佩贤的“罗汉拳”、安庆夏兴华、阎少华的“燕青对打”、芜湖张匀之的“==枪”、蚌埠胡敬章的“猴拳”、龚传仁的“七趟查拳”、淮南赵兴旺的“奇门十三剑”、张素珍的单刀等等.
安徽民众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基本上保持着各自的传统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并在其生产、生活中不断地演绎出各自的时令性节日、纪念性节日和宗教性节日等.这些节日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武术文化,有些竞技传统武术项目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这些原始古朴的民族民间武术项目既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具有极强的参与性,经过不断地挖掘整理、改造包装后即可推向市场,成为一种优质民族体育产业资源.
2.4 武术比赛表演产业
安徽武术竞赛表演是以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比赛为基本形式运行.民间的武术竞赛则是通过武术争霸赛,武术馆、校以民间传统武术为内容的比赛及地方举办的各种武术节、散打擂台赛等社会武术竞赛形式进行.计划经济下武术赛事是由国家出资承办,1993年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制定了《关于培养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改革思路以后,我国武术赛事逐步推向市场,安徽省武术竞赛表演也紧跟全国的步伐在全省范围内展开,并举办或承办了多种武术比赛.就2005年至2011年间,安徽省体育部门举办了7次大型的武术比赛.如“黄山论剑——2007中国安徽黄山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在黄山市体育中心举行,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加蓬、波兰、新加坡、越南、菲律宾、古巴、日本以及国内40余支代表队的400多人,参加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项目三个年龄组的个人单项和个人全能比赛,2008年安徽省首届武术运动会在合肥举行,2009年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在黄山举行,安徽省多个地市承办了安徽省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和武术馆校比赛等.
在这些赛事中参与运动员较多,但观众人数少,资金渠道主要是政府拨款,商家企业对于武术表演赞助的兴致不高,除了2007年首届传统武术大会暨武术套路国际邀请赛、2008年安徽省首届武术运动会有企业赞助外,其他比赛均由政府拨款.据了解,这些竞赛表演除青少年武术散打锦标赛是有偿消费外,其余都是无偿消费.从数据中可以看出每场观众人数都很少,可见安徽省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低迷.其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启动主要靠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体育局是负责省武术事业发展的事业单位.它集多种职能于一身:既办赛事,又管竞赛,还是仲裁者.而这种组织机构在办事方式上则残留着政事合一、管办不分的陋习.对于这类商业性赛事,由于国内体育产业的体制还不健全,而造成一度的停办.
观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可以反映出政府的相关重视程度,以及宣传的力度.通过对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212名观众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我省武术观众了解武术比赛的主要渠道依次为:朋友同学告知、报刊、电视转播、杂志、互联网和其他.
可见,武术观众群体信息化程度偏低.究其原因,是观众信息渠道的畅通受人们的生活水平、消费意识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武术赛事的经营管理者对赛事营销的重视程度、宣传以及有没有对观众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关.市场化理论表明,武术市场经营者相关信息的宣传力度取决于武术文化消费在人们需求层次中的地位,以及它能对消费者更低层次需求的满足程度.武术文化消费不属于生存消费,而应属于发展和享受消费范畴.而消费者在武术市场的消费动机对于武术市场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既是民族精神和力量的展示者,也是智力和体力的统一体.正是由于它自身的这些特点,使得人们容易对它产生兴趣,从而拥有众多的消费者.通过对安徽省第三届传统武术比赛的观众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观众观看武术竞赛表演主要受以下几种动机类型支配:兴趣爱好占52.4%,消遣娱乐占26.4%,体验赛场氛围占16.5%,社交需要、结识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占4.7%.在上述几种动机类型中,“兴趣型”的消费者人数最多,这一群体对武术的攻防技击原理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是比较会看或懂武术的群体,这部分观众往往是稳定武术竞赛表演市场的主要力量.“感受型”的观众居少,他们往往更重视赛场的氛围,他们将自己完全投入比赛环境之中,与观众、与运动员一起宣泄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寻求刺激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满足.这一群体对于武术的消费,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而并没有形成与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相匹配的深度认识.
观赏性和悬念性是现代体育最重要的商业元素之一,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间接参与的热情.武术作为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不例外.武术竞赛表演包括武术套路和散打格斗及功法运动等类型,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在对安徽省五个地市进行调查的结果中显示:被访问者在回答“喜欢散打格斗的占41.5%,喜欢太极的占39.8%,喜欢传统武术的占8.8%,喜欢刀枪棍剑等器械套路的占9.9%.观众对于武术竞赛表演消费形式的选择主要是由赛事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也就是说赛事能否充分体现出自身特性,是衡量其自身质量高低的尺度.这些特性体现的越充分,说明比赛质量就越高,就越能吸引观众,越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也就越有市场,影响力也就越大.散打格斗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比赛激烈,其结果难以预测,加之其在比赛中运动员身体直接对抗,拳脚相加,不失时机的抱摔等充分体现人的智慧、体力与技巧,完整的展示了作为一项具有强烈的对抗和悬念性的运动形式的视觉效果.在开发竞赛表演市场时应充分考虑武术的观赏性和悬念性.
2.5 安徽省武术健身娱乐市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休闲时间也相应的增加,人们的日常体育活动量逐步提高,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参加武术健身的人数越来越多.在调查中发现,中老年人首先选择运动量小、对抗性弱的太极拳等传统武术作为健身手段,而年轻人则选择运动强度大、对抗性强的散打和功法运动作为健身手段,但这些都未能为武术健身消费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方面是由于某些健身娱乐场所过于高档,与大众的消费水平不符,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拳打卧牛之地”的影响,使得武术健身者在场所的选择上,首先关注的是非经营性的固定场所进行活动,群众武术健身娱乐的场所一般以家居为中心,以就近为基本原则.大部分调查对象选择武术健身娱乐的场所集中在公益性的非体育场所,而利用武术馆、健身俱乐部的较少.
2.6 武术教育培训市场
截止2010年9月,安徽省体育局对首批武术馆校的评定结果进行了公布,我省正式注册的武术馆校共计130余所,被评为省级武术馆校的有10所,市级武术馆校36所,县级武术馆校17所.经营型武术馆校、健身中心普及到了各个县(市、区),每个武术馆校、健身中心平均有从业人员5.56个.
武术的教育培训业务是武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接受技能培训的人群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尤其是县城与广大农村青少年,中老年健身人群有需求却没有形成规模效益.通过对假期武术培训班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业余培训,主要处于两个年龄阶段.6-13岁之间占被调查对象中总数的48.7%,14-18岁之间占25.4%,19岁以上占25.9%.青少年业余培训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类型:健体防身的占到36.8%,发展个性的占16.2%,兴趣爱好的占21.1%,陶冶情操的占14.1%,其他11.8%.表明,大部分青少年参加武术培训的主要目的是健体防身,同时促进人格的完善.这也说明在开发青少年业余武术培训市场时要充分利用武术的健体防身的功能.与培训市场社会需求相比,青少年培训教练员的数量与质量则相对不足.在对武术馆校与健身娱乐场所中的教练员的调查显示:其中是专职教练员的占46.2%,专职教练员中普遍学历不高.其他很多教练都是兼职的,他们有的是学校的体育老师,有的是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有的则是长期习武的武术爱好者.大多数武术教练员自身掌握的技能并不精湛,培训的质量也不能得到有力的保障.我省的武术师资的培训已间断好多年,教练员、裁判员自身素质在逐年下降.直到最近几年为了保证武术比赛顺利召开,省体育局联合省教育厅才重新进行武术裁判员培训,具体有2006年安徽省教育厅学生体协主办的高校武术裁判员、教练员培训,参与人数有100多人,2008年进行了安徽省武术(套路、散打)裁判员培训,参加人数达150人.目前,我省的武术师资培训,仅限于短期形式,教会一套动作或技术,或者是学习文件,掌握武术界新的动态,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期的武术培训形式和制度.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缺陷:一是尚未形成信息化武术文化产业.如武术动漫产业和武术广告产业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动漫产业和武术广告化进程已经成为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主要趋势,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的结构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导,这不利于带动我省体育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武术新闻与广告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电视台及地方电视台十分重视体育新闻业的开发工作.分别安排专门频道开展体育新闻宣传工作,而武术文化专栏显得极为稀少.体育局、职业俱乐部应该充分利用各级武术竞赛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发武术竞赛的无形资产的潜力,开拓武术广告市场,这样才能取得丰厚的经济回报.二是区域发展对我省武术文化产业未形成推动力.以长江三角洲、皖江城市带为前沿的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带动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壮大和提升,武术赛事的不断增多也为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目前我省的区域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还不明确.三是安徽省武术文化的优势资源与武术文化产业开发的亮点之间落差大.
3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逐步形成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总体水平不高
2011年对安徽省城镇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的大众(城镇)武术消费主要包括武术用品、武术健身娱乐、武术比赛表演、武术教育培训、武术图书出版业、武术场馆服务业等6大类.其中武术培训、武术器材消费所占比例是86.3%为最大,而其他4个种类的武术消费所占比例为13.7%.这表明,目前我省武术市场体系中己被开发的市场极其有限,有的还没有开发,只能算是“概念市场”,如武术广告市场、武术信息市场等,与理论中的专业市场相差较大.在受访的群众中,每月武术消费金额平均1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为87.6%;每月平均50元以上的仅占 4.9%,较清楚地反映了安徽省大众(城镇)武术消费的总体水平和状况.在大众(城镇)武术消费状况的调查中,有效问卷1102人中有武术消费的为285人,占25.9%,人均年武术消费金额为26.92元.从调查的结果中不难看出,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已经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是总体水平还不高.
3.2 武术教育培训产业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
武术教育培训业是武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省近年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几年前,安徽省已有武术学校130多家,各类武术教育培训机构10余家,各类培训机构中以武术、散打、高水平运动培训居多[4].在武术教育培训机构中既有武术行政部门兴办的、以培养后备力量为主的事业性单位,也有以培养高级武术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近年来,以赢利为目的的各类武术教育培训结构成为该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安徽省各种武术馆校、健身中心档次有高有低,一般都实行有偿服务.这些场所的业主和从业人员主要是来自体育教育类毕业生和退役运动员,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好的指导能力,但他们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方面的能力则相对较差.安徽武术馆校是武术技能培训市场中独具特色的亮点.专家认为武术馆校和健身场所经营中存在的困难依次为:经营开发手段单一、市场培育不力、缺乏经营管理人才、认识与观念滞后.可看出安徽省武术馆校培训的规模较大、开展也较好;但也可看出安徽省武术馆校要进一步发展还有很多困难需要解决.
3.3 武术竞赛表演产业化进程加快,其市场结构有待优化
安徽省有很好的武术运动基础,群众参与武术的热情很高,这就为安徽省发展武术竞赛表演业提供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安徽省体育局与有关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经过努力首先将安徽省职业武术推向市场,并很快形成了以散打为代表的具有职业性质的俱乐部组织.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建设和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的武术俱乐部.
把部分竞技武术交给社会去办,实现产业化经营是安徽省竞技武术改革的又一项新成果.合肥市体育局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把散打、跆拳道等项目推向社会,体育局提供一部分器材或在一定年限内免费提供若干场地,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训练.日常训练经费由学员、投资方共同承担,体育局不再提供训练资金,有比赛任务时代表合肥市参赛,期间费用由体育局承担.这样一方面俱乐部取得了收益,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员的后顾之忧.
3.4 武术文化产业结构不均衡、消费能力差距大、管理有待完善
产业经济学理论表明: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一般包括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从需求结构来看,包括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个人消费结构、投资结构.安徽省文体产业的产值是逐年稳步上升的,而其占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不到2%经过逐年上升,2010年以后升至3%并基本保持在3%到3.5%之间.这个比重值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稍低了些,但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还是正常的,未来增长的潜力较大.
对武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通常的标准有:是否适应武术市场需求的变化,武术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以及能否合理并有效地利用武术资源.主要从安徽武术市场需求角度的变化、武术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是否协调和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武术资源三个角度来看,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武术场馆产业所占比重较小,应大力发展武术场馆产业.武术文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向应当是进一步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竞赛表演、武术用品销售、武术图书出版等行业.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布局与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具体表现为:合肥市好于全省其他地区,皖南好于皖北,城市好于城镇.本次调查显示:合肥市武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近40%,其次较高的的是皖南地区,而城市武术产业产值占全省武术产业产值的86%.从武术消费能力上看,城市人口中的34%以上有武术消费,但人均武术消费额仅为6.8元/年,而全省城镇却有近90%的人从未有过武术消费,省内武术消费市场的现状使武术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省内的武术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武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据调查,在东部广受欢迎的武术旅游在安徽省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经营单位寥寥无几,活动开展得也非常有限,作为武术产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武术中介服务,全省竟无一家.
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方面的法规还不健全,体育部门并不分管市场工作,社会对体育部门的认可程度较低,各级体育单位之间还缺乏有效的协调,责、权、利关系模糊,加上体育部门人员有限、经验不足、执法不力,虽有了授权,但实际很难执行.由于全省没有统一的法规,各地无从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
目前,武术用品制造与销售都不归体育部门管理,使得武术主管部门无法根据武术事业的需要来对这些行业进行指导、调控和规范.特别是武术产品的制造,其产品按照其他行业标准可能是合格的,但用在武术上就有可能造成人员伤害.武术产业的管理权限也是一个问题,由于利益的驱使,各级部门都想管,现在已经出现了上下级为管理权而闹矛盾的问题.
4 结语
“武术搭台,经济唱戏”,武术文化的继承和传播任重道远,武术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其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拓宽文化市场与拉动经济增长,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体育强国建设意义重大.通过对安徽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调查与分析,可以清晰地判断它在市场中的优势和潜在不利因素,为我们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为繁荣安徽省的地方文化及安徽经济的腾飞做出有益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长沙: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25.
〔2〕金元浦.文化产业:不断嬗变和生成的概念.中国文化报,文化产业周刊,200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