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8 09:4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秩序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秩序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创新途径;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5-00-01

高职学院美术专业中的素描教学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然而,在素描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和问题需要教师去改正。因此,正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思考新的教学途径势在必行。素描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学的进度,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增强学生的素描技能,为学生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一、素描的定义

素描课程是美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为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一门课程。素描起源于西洋,在绘画中是单色彩的绘画。素描这门课程抛弃了浮华的色彩,仅仅是针对物体的线条、构成等素材刻画对象。素描基于学生对现实结构、空间和形体的掌握与创造,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能力和绘画能力,是以后学习与实践的敲门砖。

二、高职院校素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主体地位过强,限制学生发挥。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思维的限制,教师在传授素描知识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强硬传授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些知识理论,缺乏展示自己创造力的机会。教师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素描绘画时,经常会提出一些具体的、细致的理论要求,希望可让学生在实践中对于知识有更为细致的理解,虽然学生对于知识理论有了更为细致化的理解,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在素描教学的长期实践中,一些优秀的美术指导理论渐渐变成一种生硬的,已定的概念和理论,成为一种既定经验对教师的教学产生阻碍。教师利用这样的理论进行强制地灌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现象的空间,让素描教学变得而索然无味。

(二)课堂形式混乱。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采用诸多方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譬如,采用自由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减少对课堂的规范和束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来完成学习任务。殊不知,这样过度自由的课堂氛围,却容易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扰乱了课堂教学的秩序。从而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三)学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学笼统,无针对性。我国高职学院美术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较差,且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每个班级的人数较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大部分学生情况进行教学,教学模式较为笼统,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因此,造成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造成部分学生对素描失去了兴趣,同时也是那个丧失了部分同学原有的美术天赋。

(四)教学方法不合理。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教学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延续之前的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合理教学方法的缺失,造成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取的知识量的减少,阻碍了教学进度的开展。

三、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创新途径

(一)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作用,强化学生真实感受。教师应该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学生在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更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过程顺利开展。教师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指导作用,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时,有利于强化自我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打开思维世界的大门,尽可能地去探寻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事物有更为真实的观察。切忌用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失去对于自我感受的真实认知。自我内心深处真实的感受与认知,有利于自我审美形态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强化了自我的认知,表现了自我的真实,为审美意识形态领域的开发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为学生提供良好教学氛围的,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清净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对知识地讲解。制定良好的课堂秩序并不代表要限制学生的自我表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对于优秀作品技法的学习与了解,然后在教室的讲解下,通过自身的对比和对优秀作品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将尝试用自我真实感受去对作品进行探索与研究。这种教学方法,既维护了课堂秩序也强化了学生的自我表现。

(三)因材施教。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教学进度,以及学生自我发展起了抵制作用。孔子讲,“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理子在任何时代都是适用的。教师应该对于大多数学生基础不同的学生进行了解,并区分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首先从基础知识入门,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对于那些美术基础好,条幅较强的学生可采用相对宽松的教学手法,为学生的自我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给予空间。教师采用因此按时交的原则,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曾经基础薄弱,认为的不到教师关注的学生有了被重视感,激发了学习兴趣,挖掘了内在的美术天赋。教师的职责也得到更大的发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四)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在素描课堂上,高职学院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在素描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选定好静物,摆放好位置,然后由学生进行绘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自我感受来挑选想要绘画的景物,从而进行绘画。这种教学模式产生出来的学生作品,具有强烈的自我感受和主观审美色彩。让素描课堂不再是单一的绘画基础训练,而是一种自我认知、自我感受的挖掘课程。

(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素描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的所在,以及希望学习的内容。从而将内容归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培养学生素描兴趣的形成。让学生对素描感兴趣,利于学生能力的开发和天赋的挖掘。

四、结语

素描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越来越多的高职学院认识到了素描课程的重要性。高职学校的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的枷锁,不单单训练学生的素描技巧,更应该跳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抒发自我感受,发掘潜在的美术天赋。。打破学生眼界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的美术专业知识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晓.美术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3,02(24):232-233.

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管理;原则和方法

近几年,许多大学生跨出校园就来到我校从事语文教学。这些老师思维敏捷,语文基本功扎实,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可以说他们具备了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所有素质。但是他们的课堂却不尽如人意: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消极被动,课堂效率低下,教学成绩欠佳,学生家长评价不高。我校还有一类语文教师,他们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在各级各类赛课活动中取得不错的成绩;他们的课堂,热闹非凡,有时还令人耳目一新,但是去看看他们历年来的成绩册,却总是徘徊不前(注:学生成绩也是衡量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一个指标)。这部分老师社会评价较低,同行认可度较差。我认为造成以上两类语文教师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懂课文课堂管理的重要性,或者是他们不重视语文课堂的管理。其实,语文课堂管理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只有二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

一、语文课堂管理的概念

语文课堂管理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以维持学生合宜行为的方法措施,是语文教学艺术中最基本、最综合的一个环节,包括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系列组织艺术。它既可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活动。

二、语文课堂管理的意义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把握好课堂管理,对每个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一个国家的未来就掌握在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一线教师手中,而如何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国家民族的未来有着深远影响。语文教学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的迫切任务,因而加强语文课堂管理尤为重要。加强语文课堂管理有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语文教学秩序。稳定的课堂秩序是实施语文教学的根本保证,其标志是有序、真实、生动。然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却时常缺少这种保障。初中生的思想不够成熟、自控能力不强,他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违反课堂秩序。我们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交头接耳、左顾右盼、做小动作,高声喧哗;课堂显得热热闹闹,教学任务却落不到实处……只有建立有序的,能反映学生真实需求的、生活活泼的课堂秩序,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围绕教学目标顺利开展。

其次,加强语文课堂管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探求、去揣摩、去领悟。只要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加强语文课堂管理,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位置、明确职责、发挥潜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积极性。

三、语文课堂管理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语文教学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这是经过长期语文教学实践反复证明的教学原则,语文课堂管理也是如此。《学记》中指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意思是说如果教学杂乱无章, 就会陷入混乱,得不到成效。朱熹说:“读书之法,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堂的管理亦是如此,只有循序、系统、连贯地实施语文课堂管理,才能形成有序、真实、生动的语文课堂,确保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自主性原则

学习型社会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行为实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服务的,课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起到主导的作用: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对讨论、朗读、辩论等提出明确要求;建立语文课堂学生自主管理体制,选出科代表、纪律委员;建立语文课堂表现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之后,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让遵守课堂秩序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自觉需要,从而实现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自主管理。

3.目标原则

课堂管理的目标原则表现为两种取向,一是规范性目标,一是促进性目标。规范性目标通常从对学生的负向估价出发,关注学生的不良品行和问题行为,确立强制性的管理措施,用来管束控制学生,特别是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使他们受到约束和惩罚,从而规范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维持课堂秩序,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性目标常常从对学生的正向估价出发,相信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和表现,确立激励性管理措施,立足于激发学生内在的自主的需要。语文课堂管理应该更重视促进性目标,立足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和主动发展,由此形成积极正向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良好的学习状态,争取更多的课堂活动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争取更多的参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养成学生自我管理的良好习惯。

除了以上原则,语文课堂管理还要遵循激励性、动态性、反馈性等原则。

四、语文课堂管理的方法

1.直接指令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部分老师排斥“直接指令”的课堂管理方法,认为这是一种粗暴的、过时的、容易形成不良师生关系的课堂管理方法,其实不然。教师通过明确的管理指令信息,来实现课堂教学的主动控制,这是一种常用而又易行的课堂管理方法,比如:教师要求学生“请认真阅读”“请注意黑板”,“不要随便讲话”等。直接指令的使用要适时、简洁,否定的指令不宜过多,要努力做到令行禁止。

2.间接暗示

教师运用比较隐蔽的表达方法,传达课堂管理意图,让学生在某种暗示情境中,自觉遵守课堂管理要求。这种方法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需要,又能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说:“好,现在同学们都在认真看书,有的还动笔圈点,已经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有的同学已经完成了老布置的任务,其它的同学应该抓紧时间了。”这样,那些本来认真看书的更加认真,一些不怎么认真的也自动端正了态度。运用间接暗示的课堂管理方法必须洞察课堂情境,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力求准确而巧妙,淡化管理“痕迹”。

3.恰当评价

教师根据语文课堂的现状,及时做出恰当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激起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对学生的注意程度、守纪状况、作业优劣等都可以恰到好处的点评,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语文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应充满爱心与灵性、充满尊重与信任、充满着幽默与风趣。比如老师在课堂上说:“你这个句子(词语)用得真准确。”“你是一个很善于学习的人,很快就能将别人的思想转变成自已的思想。”“如果你在课外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了,你一定会读得更准确,更流利!”。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应当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的否定评价更要慎重,防止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课堂管理陷入僵局。

4.体语控制

教师通过动作、表情、姿态等体态语言,传达课堂管理信息,以控制课堂。比如:适当走近注意力分散的学生,用肯定的目光鼓励学生发言,用饱满严肃的态度影响学生们的情绪,用不同的眼神与各种需求的学生交流等,都是管理课堂的有效方法。

5.培养助手

利用助手是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种良好方法。这样做,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者,有利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比如:请小组长组织小组讨论,请科代表检查作业情况、组织学生晨读等。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一方法日益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应用。

第3篇

【关键词】活动课;变奏;和谐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因此活动课成为开展历史与社会课堂改革的重要载体,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教师所采用,课堂变得越来越有生命和活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笔者也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并对几年来的活动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觉得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之处。

1 活动课存在的不和谐之处。

1.1 活动课设计与教学目标的不和谐。

新课程改革摈弃了知识本位观,但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和我可能存在同样的问题:为了体现课堂的“活”和“动”,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化上,但是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似乎以为强调基础知识就背离了课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如,笔者在设计《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把这课出现的历史故事“烽火戏诸侯”、“减灶记”,成语“管鲍之交”、“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围魏救赵”等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上课时学生把自己创作或制作的动画、漫画、剧本等拿出来交流,课堂上形式非常活泼,学生兴致很高,但是,课后发现学生由于学生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实很少,对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也缺乏总体的认识,对这一时期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认识不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课堂的气氛而忽视了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达成,这些本应在师生的活动中解决的知识却不了了之。

1.2 情景设计与教学内容的不和谐。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虚拟拍卖会等都是老师们常用的教学形式。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有些时候教师没有根据不同特点的内容设计适合该内容的情景和活动方式,不可能达到教学目标。

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执教《赤壁之战》时引导两位学生想象并表演,要求学生甲是当时赤壁之战的一名战地记者,让他在那里采访战败的曹操,学生乙扮演曹操接受记者的采访。就在我布置完任务后,甲乙两位学生就遵照我的意思开始表演,表演也引得学生开怀大笑。课后有学生对我说:“老师:当时曹操连逃命都来不及,哪还顾得上接受我们的采访?这个表演是不真实的。”旁边围着的一些学生也附和着说“是呀,记者这样挡住他的逃生之路而贸然采访,万一惹怒了他,非吃不了兜着走!”课后笔者对这样的设计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确实觉得这种场景的设置是有悖于常理的,是与教学内容的理解脱节的,表演只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1.3 师生互动与课堂秩序的不和谐。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时候课堂内老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确实很活。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

在教《发掘美好情感》这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某种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自由组合,分成文学组、书法组、戏剧组、绘画组、雕塑组等,每个组就自己喜爱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各小组的同学非常积极,纷纷展示了自己喜爱的作品,学生的参与面出现了少有的广泛。但是,在其中某个小组展示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不否定,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老师也只是与该小组的某些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们最多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探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也就是说,在这一节课里,每个学生获得的知识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这样的课堂虽然活起来了,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课堂。

1.4 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不和谐。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种不和谐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们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们似乎忘了自己扮演的角色,这样缺少老师引导和点拨提升的知识是肤浅的、不成系统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

如笔者在讲《正确对待大众传媒》这一课时,出了一个辩题: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正方:利大于弊;反方:弊大于利。我在课前把问题布置给学生,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分组并收集资料。由于各小组经过了充分地准备,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双方也把自己观点讲得头头是道。而笔者在当时只顾让学生展示和表达,却忽视了对双方发言予以及时补充、纠正和总结。课后发现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利较能接受,而对于大众传媒的弊端却往往忽视,因而对于“正确对待”的理解有些偏颇。

2 活动课和谐美的实践探索。

尽管教师费尽脑汁设计组织了活动,但像以上分析中的不和谐音符确实很多,要让这些音符和谐起来,笔者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认为可以拉好以下几个“调”:

2.1 确定活动主题是上好活动课的前提。

活动课一般是围绕着一些问题或任务来展开的,活动的主题必须具有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的话只会浪费教学时间。因此,所选择的主题应该同时具备以下特征:

2.1.1 主题的设计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进行重难点的教学时,采用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对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并通过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只有教学的重点、难点得到落实,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2.1.2 主题应适宜于开展活动。如在讲《合理的购物方式》这一课时,笔者以“今天我当家”为活动主题进行了小组合作的模拟购物活动,购物结束后,对各小组购买的物品进行展示,然后评出最佳购物奖。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合理购物产生了深刻的体验,理解了怎样购物才算合理以及合理购物必须掌握的几个原则,很顺利地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2.1.3 主题应该具有开放性。如笔者在讲《学习改变命运》这一课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并提出和本课有关的问题,请大家把想提的问题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提的问题有新意而且大家都感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中交流你们的问题,能解决的在小组中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就拿出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解决。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

2.2 转变教师的观念是上好活动课的关键。

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将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宰和评判者变为引导者和合作者;将重教师的“教”变为重学生的“学”;将对学生的态度由居高临下变为平等融洽。其次,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不仅熟悉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即综合、灵活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再次,对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由于活动课所具有的开放性、综合性,涉及的知识也往往超出了大纲和教材的范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拓宽知识的广度,对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的学科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只有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才可能在开展活动课时体现出创新性、前瞻性,做到游刃有余,有声有色,因而要成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与时俱进,时刻不忘记对自己“充电”。

2.3 建立课堂秩序是上好活动课的保障。

卢梭有句话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所以我们在追求课堂的自由和民主的同时也应该受到必要的约束和限制,使得各个个体之间不发生矛盾与冲突,使课堂在活起来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更高层次。课堂秩序和规则是学生在课堂上必须遵守的规范,上好活动课更需要有好秩序。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让学生对此问题的重要性展开讨论以加深认识,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出一个历史与社会课堂规则,使他们自己成为规则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另外在建立起新规则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组织,真正地使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学会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在追求课堂的民主、开放的同时,有共同遵守的“秩序”和“规则”。

2.4 确定评价方式是上好活动课的提升。

对活动的评价与总结也是活动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活动课中要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同时还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在学生评价中,要把学生的课前准备、课中的行为表现、课后的总结反思、课堂内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变化、学习中的资料成果积累以及特长才艺养成与展示作为考查评价内容,所以只有确定良好的评价方式,才能提升活动课的品味。

总之,作为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让历史与社会活动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牛学文,主编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第4篇

一、维护课堂秩序

高效的课堂必须要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为作保障。在实际教学中,由于音乐课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课重视程度不高,以极其随意的状态上课,说话聊天,几个同学聚在一起玩游戏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违反纪律的事件,会严重影响课堂秩序,课堂效率无从谈起。维护课堂纪律要发挥科任老师的作用,发挥班主任的影响和班干部的能力,在每学期开始的第一、二节课,花大力气维护课堂秩序,讲清楚音乐课课堂要求,对音乐课的正常进行乃至高效进行都有很多的帮助。

二、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备课和备学生后,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创设的一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氛围,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互动地进行教与学。

1.利用视频突破时间距离,使课堂更高效。音乐抽象的艺术,是有时代印记的艺术。由于对某些年代的背景了解不深刻,学生对于理解音乐内涵困难重重。教师可以利用视频,把学生带回音乐创作、讴歌的年代,在特殊的背景下品味音乐。比如开始上《十送》时,由于学生生长在新时代下,对于革命战争年代了解不深,所以对于歌曲中,人民对的深厚感情无深刻体会,自然不能理解歌曲内涵,上课积极性不高,效果较差。后来通过引入相关视频,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对歌曲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再比如在上《京剧入门》时,学生对京剧兴趣不高,行当、伴奏乐器略显沉闷,后来通过以带有流行元素的视频作为引入,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加,效率提升。

2.利用图示拉近空间距离,使课堂更高效。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它不能像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那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供我们细细品味、分析、对比,所以给我们理解音乐、分析音乐结构带来了一定困难。教师若能利用图像等直观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则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比如在上《沂蒙山好风光》这一课时,让学生边看沂蒙山风光优美的画面,边倾听悦耳的歌声,使他们仿佛置身于歌曲描绘的优美景色中,从而深刻地理解歌曲内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在学唱中将歌曲的情绪较好地表现出来。在上京剧赏析课时,随着韵味十足的京剧音乐,在大屏幕上为学生展示色彩丰富、形态各异的京剧脸谱,生旦净丑等各类行当角色形象,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地就被激发起来。

三、活动教学

1.精彩表演提高课堂效率。音乐本是活动性、实践性的课程。表演是学生体验和感受音乐最重要的手段。例如京劇课的教学,光凭老师对京剧知识的讲解、分析行当和欣赏唱段,学生是无法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的。然而学生来一个亮相扮演一下包公的角色,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注意力被迅速吸引,课堂效率立马提高。通过表演,学生对京剧这门国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有的甚至改变了原有的对京剧的偏见。

2.知识技能竞赛提高课堂效率。当今的中小学生大多好胜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老师可采用竞赛的方法,不定期地为学生举行歌唱比赛、音乐文化知识竞赛赛等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为单位,让学生在比赛中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比赛既紧张又刺激,学生既有合作,也有分工,可以达到很好的复习效果。

3.互动游戏提高课堂效率。游戏教学是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它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场景音乐》的

第5篇

【关键词】课堂管理 有效性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3-0057-02

一 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管理概述

1.人本主义理念分析

人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继承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直接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主张教育应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的人才,探讨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提倡学校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①人本主义教育在本质上是弘扬人性、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它以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为前提,一个人潜能的最大发展为目标,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及其重要性,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理论强烈抨击传统教育使学生知情分离、不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弊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提倡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重视人性的培养,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以培养完整的人为最终目标和价值取向。

2.人本主义理念下的有效课堂管理

关于课堂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例如:莱蒙奇认为:“课堂管理是一种提供能够开掘学生潜在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良好的课堂生活,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活动。”②我国大陆学者田慧生则认为:“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③人本主义管理是人的管理、是依靠人的管理、是为了人的管理,当这一思潮渗透到教育管理领域,对于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独特的以人本主义理念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课堂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课堂管理而言的,即反对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反对教师对学生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民主管理观念,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以更好维持课堂秩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 对传统课堂管理的反思

1.有效课堂管理常规缺失

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采取公平一致的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不安全感”,从而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然而传统课堂管理,教师不注重课堂管理常规的建立,或是常规的制订模棱两可,尤其是在旧有的课堂管理的理念支配下而形成的课堂管理常规思想落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课堂实际情况变化,教师只凭个人想法对学生不断地提出各种要求以维持课堂秩序,易造成课堂混乱、管理效率低下、时间的无益消耗等问题。

2.课堂空间环境不合理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成绩好、上课表现积极的学生通常被教师安排在教室的前排,相反,处于教室后排的学生往往表现平平,甚至是扰乱课堂秩序。这种座位安排方式,会使好学生和教师有较多的交流和互动,认为自己受到教师重视而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处于教室后排的学生不易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也会因为感觉自己不被教师重视而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交头接耳,成绩越来越差,最终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良好课堂秩序的形成。

3.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有效管理策略的缺失

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学生的行为,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的发展。传统课堂中,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顾自己按课时计划授课,不关心学生的反应,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总是用命令、威胁的语言、采取生硬的惩罚措施,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虽然也许暂时能够制止问题行为,但从长久的效应来看,不但不能加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导致矛盾的激化,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 以人为本有效课堂管理的建构

1.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常规

课堂管理常规的制订要明确、合理、可行。课堂管理常规的制订不可只凭教师个人好恶而独断设置,而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制订,事实证明只有发扬管理民主,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制订的课堂管理常规才能得到学生最大限度的认可和支持,学生就会自觉遵守并乐意承担责任,增强其维护课堂秩序的责任感。课堂管理常规重在执行,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切记: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课堂管理常规。教师在执行课堂管理常规时,态度必须积极,尊重学生的人格,切记敌视或责骂学生。

2.构建人性化的课堂环境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环境是进行课堂管理的各种内部条件的综合。教室的布置应该整洁安静、井然有序。除了教学所需要的桌椅、黑板之外,还应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布置,例如设置学习园地、榜样学习、实事关注等栏目,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同时培养其关心集体、关心国家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划出一个特定的区域,展示学生的手工制作、活动照片、环保盆栽等体现人性化地设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其创造性,丰富课堂环境。

教室环境只是课堂的物理环境,要实现课堂的有效管理,还离不开心理环境的建设,心理环境指师生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特殊环境,它主要包括课堂中的交往、学习氛围、人际关系等,也常被称作课堂气氛或课堂氛围。④课堂气氛是否愉快积极,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交往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抛弃权威、主张民主,课堂评价以表扬激励为主,不滥用惩罚,促进和谐友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以生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⑤人本主义思想家认为,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而不是“尊”与“从”的关系。教师需要从人本主义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参与课堂管理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其自我管理的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有效的课堂管理是民主的课堂管理,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管理中增强全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使每个成员都可以获得一种自我归属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弱化自己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而是要通过尊重学生、树立威信,从而建立灵活而民主的课堂管理方式,使课堂由传统的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

4.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个人素养对课堂管理是否有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时学生认同教师的课堂管理,并不是基于对专制权利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因为学生被教师身上的某种特质所吸引,才有利于形成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在实际的课堂管理中,应面向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积极的期望。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太过于单一,只凭学习成绩来划分优生、差生是不公平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全面地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肯定每个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即使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教师应理性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

注 释

①单中慧.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968

②④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21

③田慧生.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332

⑤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85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陈学宏.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第6篇

目前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秩序和效果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问题,学生上课时睡觉、看手机、说话、甚至打闹的在课堂上并不少见;也有上课不带课本或者带了其他专业课本的;迟到、早退、旷课在公共思政课上也经常发生;甚至有的学生上了一学期课不知道老师是谁,去办公室交作业都不知道哪个是自己的老师。作为一名公共思政课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之余也听过很多老师的课几乎都存在上述某一种或多种课堂乱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此类课程大都是大班教学,人数多教室大,教师与学生距离较远交流受到一定限制,也很难关照到每个学生甚至只能照顾到一小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一些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受到一定限制,所以有些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后排或者角落位置,离老师较远很难与老师有目光与表情的交流,在听课过程中容易走神或者干脆不听课找个“安全”的角落干自己的“私活儿”。第二,公共思政课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说教性,教材内容也比较简单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了一定的基础缺乏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加上一些教师不注重引导或是照本宣科或是偏离教材,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兴趣反而令很多学生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第三,一些公共思政课老师并不是专门从事公共课教学的而是在专业思政课教学之余肩负公共课教学任务,本身就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专门从事公共思政课教学的老师也妄自菲薄认为自己所授课程并不重要既不能突出学校特色又不像专业课那样实用。教师的这些想法难免会无意间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不注重此类课程的学习。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课下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一些想法:有的说,公共思政类的课混一下就好了考试一般都是论文的形式在网上查一些资料拼凑一下就完成了,跟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关系并不大,所以上课时可以看看小说打打游戏什么的或者干脆吃点东西再睡一觉,不想上课就不去教室,点名就找人答到,反正老师离得远人又多看不到的;也有学生说,本来感觉这类课对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可是看看课本内容感觉真的枯燥乏味,老师讲课时间长了就听不下去了,感觉也没什么意思,慢慢的也就从希望到失望再到不想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由于考研要考公共政治理论所以希望老师能结合考研多讲一些实用性的。但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希望这类课程能多一点互动,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二、加强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重要性

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现状及教学效果令老师和学生都深表担忧,所以加强课堂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课堂管理也不再是一味强调规章制度,而是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化,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加注重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现实成果,展现出了有效课堂管理对教与学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第一,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够引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管理会使学生意识到课堂上是有规范和要求的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进一步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二,有效的课堂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通过课堂互动的有效开展与管理能增进师生间的彼此了解建立起良性的师生关系,同时增加学生对课堂内容的重视与学习的兴趣。第三,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开展。公共思政课本身就包含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并且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公共思政课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就兴起了对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总体走向看,主要是朝着灵活而民主的方向迈进,呈现出由刚性向柔性的转变。公共思政课的课堂管理也是在朝着这一趋势发展,而且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公共思政课课堂教学的特点及笔者的课堂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仅供公共思政课老师参考。

(一)结合学校规定与课程特点制定教师本人特色的管理制度并坚决执行目前学校都有自己的课堂管理规定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做了一定的要求,但是针对有些学生并不了解学校的规定而且学校的规定并没有具体到课堂中的一些具体行为或者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所以作为公共思政课老师要管理好一两百人的大课堂,针对课堂或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良行为制定出自己的课堂管理要求就变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上第一次课之前结合自己对课堂效果的预期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制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并提出奖惩方法。如学生的最终成绩除了考试之外还有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权利,将平时成绩的加分和扣分作为奖惩手段。针对上课说话、戴耳机、看手机、没带课本等不同情况扣除不同的平时分,对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经常坐在前排听课比较认真的给予一定的加分奖励。然后,在第一次课上课时明确提出自己的课堂要求和奖惩计划,作为以后课堂管理的依据,使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是奖励的什么情况下是有惩罚的。最后,在平时上课时一定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如果发现了违反课堂纪律的情况就按照标准去惩罚,如果有积极的表现就按照标准去奖励。需要注意的是,标准一旦提出对同一个班不可轻易更改。

(二)良好的教学设计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时间分配。良好的教学设计使整堂课内容充实环节紧凑而又能很好的把握时间。同时利用好多媒体,除播放课件之外也可播放相关的音视频,但时间要把握好。公共思政课尤其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道德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内容并不难,学生通过看书也能理解,要上好这类课就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活动,留出一定时间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倾听学生观点和想法,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落实到学生实际。可以留出固定的时间开展小课堂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学生们就会积极的自学并准备相关资料。事实证明这一形式不仅锻炼主讲学生的能力而且下面学生对小课堂的参与度也很高会积极回答“小老师”的提问,或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另外也可以设置一个时间段和学生一起把相关内容的考研真题做一做并做适当讲解。此外还可以设置辩论内容、讨论内容或表演等内容。

(三)重视情感在课堂管理中的作用。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普遍重视,而师生之间的关系却慢慢淡化,尤其是公共思政课,教室大、人数多,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走在路上不认识老师,更别说建立师生情谊了。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建议公共课老师在课堂上利用学生看书的时间在教室里转一圈了解学生的状态,课间走到学生中间去聊聊天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讲课的时候结合公共思政课的内容特点举一些与学校和学生相关的例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或者可以举教师本人的一些经历和见闻,使学生能更加立体的了解老师增进师生感情。无论课堂上人数有多少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用真诚和关爱之心开展课堂管理,当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情感认同,他们才能正确的对待老师的夸赞与惩罚,才能自觉自发的保持适宜的课堂秩序。也更有利于教师传授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避免反感心理。

(四)维持良好课堂秩序的一些简易方法。在课堂管理过程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我们结合教学经验及听课学习做了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

1、在第一次上课就讲明公共思政课的重要性,比如考研要考,或者期末闭卷考试而且平时成绩占一定比例。

2、在学生说话声音较大的时候,教师可以停下来,一两分钟之后学生会自动安静下来。

3、针对课堂秩序混乱的大教室上课可以指出一两个具体的学生,以一儆百。

4、适时的走到学生中间转一转,有睡觉、看手机等情况的及时制止,情节严重的进行适当教育或惩罚。

5、在讲课过程中设置几个相关问题,随时点名提问。

6、不定具体时间的抽查点名或者全部点名。当然这些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情况,教师可以参考借鉴或改进运用。

第7篇

关键词: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教学效果;影响机制

一、网络中控:有效改善教学环境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已基本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多媒体教室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环境。将各多媒体教室中的教学用计算机接入校园网,通过网络中控(简称“网控”)实现对全校多媒体教室的管理,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网络中控,包含两层“中控”含义:教室设备受讲台面板集中控制,并通过网络接受中心机房的集中管理。

1.教室设备接受讲台面板集中控制

多媒体教室中,各种教学设备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因管理与操作的繁琐,使教师不堪重负。而中控面板实现了对教室设备的集中控制,中控系统实现了对教室中所有设备的智能管理,保证了教师能够集中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

2.全校多媒体教室接受中心机房集中控制

通过网络中控可以实现以下功能:实时监测教室设备使用状态,如投影等设备的使用时间、开启次数等;远程接管各教室的教学计算机,协助任课教师进行软件安装及系统的操作,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软件问题;主讲教室的授课内容和电脑画面可实时压缩,经编辑存储于流媒体服务器中形成网络课程,或传输给听课教室以及校园网上其他用户,实现同步或异步听课、示范教学等。

网络中控不仅有利于全校多媒体教室管理,也能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网控多媒体教室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多媒体组合可丰富和优化教学手段;网络互连可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网络化的管理能实时支持课堂需求;通过应用的积累可优化课程资源配置;视频监控可以督促师生更好地保持课堂秩序。因此本文拟从上述角度就网控多媒体教室对教学效果影响机制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师生更合理地使用这一优良的教学环境。

二、媒体组合:丰富优化教学手段

在网控多媒体教室中,通过中控主机驳接教学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视频展台、投影机、电动银幕、监控镜头、DVD/VCD/录像机、U盘、音箱、功放、话筒、液晶书写板等,并由控制面板实现集中操作控制,极大地丰富和优化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方便教师运用图文并茂、声像兼备、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多媒体信息来营造教学情境,演绎学习内容,组织课堂活动,引导意义建构。

多种媒体组合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粉笔加黑板的单调和呆板,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也能使一些在普通条件下难以观察到的过程形象化地显示出来,通过情境模拟,培养探索与创造能力。例如物理老师在讲解光的波动性时,通过动画来模拟演示“波”的运动,或利用几何画板实现参数设置来解析波动的性质,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通过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媒体信息设计,诱导和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基于控制面板的傻瓜化操作和中控系统的人性化管理,教师的媒体操控灵活方便,可以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多媒体教学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三、网络互连:打破课堂时空限制

网控多媒体教室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个现实与虚拟交融的赛博空间,使课堂教学得以突破时空限制,让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室网络互连,可以实现课堂的扩展,让课外的时空变为课堂成为可能。课堂不再专指封闭教室和计划课时内的学习活动,由网络创设的虚拟时空也成了课堂的组成要素。在各种信息交流工具的支持下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探究,是对课堂内学习活动的扩展、补充与完善,为学生在计划课时内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支持条件。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基于网络互连,生动丰富的学习资源变得触手可及,能极大地增加课堂学习活动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基于网控多媒体系统中网络课程实时生成与编辑功能,远程异步课堂能极大地增加学习活动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四、网络管理:实时支持课堂需求

网络管理在网控多媒体教室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实时支持课堂需求,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多媒体教室网络管理主要体现在远程控制、远程管理、远程维护和远程协助四个方面,实现对课堂需求的实时支持。

网络管理员通过批处理功能,可同时对若干间多媒体教室进行统一控制。如上课前,远程控制教室中的中控系统,打开计算机、投影机、银幕等设备,使之处于就绪状态,方便教师使用。通过网络可远程实现多媒体教室中控制面板上的所有本地操作,同时进行实时反馈,保证远程操作结果与实际结果一致。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操作性问题,管理员可在主控中心通过远程登录直接接管多媒体教室的键盘、鼠标等设备,实现远程协助和指导,实时解决问题,使教师能顺利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下课后,管理员只需在主控中心或网络上任一终端远程执行关闭操作,不管教室处于何种状态都可安全关闭所有设备。为了保障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中控系统通过自动检测设备状态,实现对易损部件的跟踪管理和维护,防止因设备故障而导致教学被迫中止。由于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极易受U盘和互联网的传播而感染病毒,管理员可利用维护管理平台,远程集中进行恢复系统、查杀病毒、升级软件、安装补丁等日常的维护。

五、应用积累:优化课程资源配置

大多数厂家开发的多媒体教室网络中控系统都配备了资源管理平台,通过浏览器即可使用,无需安装。资源管理平台通常采用B/S结构,教师通过web浏览器的方式,可随时随地完成课件的制作、浏览、查询、上传等操作,对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的积累带来极大的方便。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中控的双视频流存储功能,将教师的讲授以及投影信息经简单编辑实时压缩,存储于流媒体服务器中形成网络课程,以方便同行的学习观摩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网络课程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同时也有利于任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后续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六、视频监控:跟踪监督课堂秩序

网控多媒体教室中的视频监控系统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能实时跟踪和监督课堂秩序,对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约束力,教师会更加尽职尽责、认真上课,学生也会安分守己、认真听课,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同步得到提高。

网控多媒体教室中的视频监控系统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秩序的规范,而且还有利于教改工作的推进。其中配备的摄像头、云台等监控设备能很好地记录教师的实际教学情况,课后教师可通过所记录的教学视频材料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扬长补短,提高教学技能水平,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这种利用网控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学功能的教研活动对新老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尤为重要。

七、妥善经营:持久保障有效运行

1.加强系统的建设与维护

虽然网控多媒体教室在管理上有一定的方便之处,但是定期做好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维护、维修和保养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制定一份多媒体教室的维护、维修和保养计划,定期对计算机系统、投影系统、音箱系统等进行清理检查和保养,优化计算机资源,定期查杀计算机病毒,清理投影机通风系统,清除过滤网上的灰尘和污垢,及时发现、维修或更换故障设备,以确保系统始终处在良好的运作状态。

2.重视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为了保证多媒体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如CAI课件、教学案例、教学素材、虚拟实验等。要积极鼓励教师设计与开发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调动教师设计与开发的积极性。对一些个人无法独立完成的教材,学校相关机构要予以技术支持,或组织力量进行集体编制,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同时,在课件制作方面,要不断提高认识,从服务课堂和服务学生的目的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注重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设计与开发的教学资源能有效地辅助课堂教学。在网控多媒体教室中控系统中,可以嵌入资源管理与服务平台,满足上传和分类管理公共资源的需要,实现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其他教师在使用共享的教学资源时,可对其进行再加工,逐渐使其成为最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做好教师相关技能培训

要想持久保障网控多媒体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有效运行,做好教师相关技能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任课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转变教育观念,深刻认识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感;使教师掌握网控多媒体教室操作程序、各种媒体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提高教师灵活运用网控多媒体教室各项功能的能力与兴趣;加强教师教学软件编制能力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多媒体课堂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1]

[2]

[3]

[4]

第8篇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58

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科技迅速发展和崛起的时代,如果不懂得使用信息技术,那么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社会的“文盲”。因而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了小学教学课堂,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于这一课程并不感兴趣。微课的应用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课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重要意义

“微课”主要是通过视频展示的形式将教师将要讲解的内容制作为精短的视屏进行展示。但是其有着时间限制,一般控制在5~10分钟最好。同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眼中的信息技术只是在电脑或者只能设备上打游戏,信息技术在其它方面的使用不仅枯燥无味,且与他们并无关联。但是微课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其主要得益于微课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有利于提升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一般来说,小学生作为刚刚步入正式学习课堂的群体,其心智发展并不成熟,自制力差,同时注意力最多只有25分钟。因而一段精短的小视频不仅可以改变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符合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生动活泼的小视屏也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图形的变化”这一章节时就可以使用“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一步一步地教授学生如何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来制作出孙悟空的七十二变。

(二)有利于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以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单纯的口头教授模式。但是微课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的这种僵局,将信息技术带进课堂。教师们可以通过制作小视屏,将学生们不敢兴趣的话题用电影或是社会热点现象的形式进行播出,从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其引入知识的探讨之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用电脑处理汉字”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在视屏中展示出一些形式各异的汉字字体,这些各异的字体就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促使他们充满兴趣地去学习如何才能用电脑变幻出如此多姿多彩的汉字字体。

(三)有利于分层次教学,提供个性化辅导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教室面对一个班甚至于多个班的学生,无法准确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同时也没有多余的精力给每个学生查漏补缺,而微课的出现就及时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个学生都可以利用快进、后退、暂停等功能来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而看清操作步骤,反复进行练习。特别是对于那些只是吸收能力较差的同学,他们就可以利用视屏反复播放的功能进行练习。同时他们也可以将教学视屏拷贝下来,带回家中进行学习。这就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十分便利的条件。例如在教授“小海龟画粮仓”这节课时,一些基础好、聪明的同学根据视频就可以很快完成学习任务。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要反复观看,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应用技巧。

二、目前微课在我国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降低教学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每学期的教学课时总是有限的,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相应的教学任务。微课的应用果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因小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较差,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反复进行观看及练习会浪费很多教学时间,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降低教学效率。

(二)课堂纪律难以维持

在微课教学中,主要是以学生观看视屏的形式进行。同时也有学生自主进行练习的时间。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律性差,很容易就会打乱课堂秩序,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进程的进行。

(三)出现知识零散化的问题

因为在信息技术的教授过程中,各个知识点之g没有相应的逻辑联系,知识一个技巧的掌握与练习。有时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不必运用微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所学知识整体的把握,从而影响其对于信息技术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相关对策

(一)及时进行知识整合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章节对所教授的内容给小学生进行梳理和整合。特别是要将细小的知识点一一进行归纳,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些已经整合的知识点中,将重点与难点进行突出强调,这样就可以是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把握。而对于那些不易操作的信息处理技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统一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并作出相应的时间限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保证一定的教学进度。

(二)维持课堂秩序

小学生因年纪小,因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在实际操作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的纪律检查与监督。从而避免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质量差的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制作一节关于“课堂纪律”的微课视屏,将小学生在信息技术微课上的表现播放出来,从而使得学生对自身进行认真的思考与反思,用他们自身的例子去感悟遵守纪律的重要性。这就又充分发挥了微课的优点,相较于教师的口头说教更有作用。

(三)制作类型多样的微课视频

小学生由于自主理解能力较差,因而在自主学习微课时比较耗时。但是由于其好奇心强,因而教师在制作微课是可以通过使用Flash和Storyline的功能来制作多种习题来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连线图和打地鼠这样新颖又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微课教学,从而寓教于乐,避免学生因习题枯燥而丧失兴趣或者难以理解,这样就可以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