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9 16:03: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护理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462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86-02
泌尿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1],疾病初期,由于症状较轻,没有引起患者的注意,随着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对疾病感到害羞,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加强护理十分重要,为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和有关文献报道对泌尿系病人的心理护理和护理措施进行阐述。
1心理护理
1.1常见的心理问题
1.1.1焦虑大多数住院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通常表现于尚未明确诊断或初次住院的患者,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环境改变,不得不和熟悉的环境,人分离,尤其是依赖性较强的儿童和老年人,更容易产生焦虑。对一些特殊检查手术,有的患者感到自我完整性遭到破坏,焦虑显得更为突出。
1.1.2猜疑它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主观上不情愿得病,常可泛化到整个医疗过程,对治疗,用药,检查都做猜疑反应。他们听到别人低声细语,就以为议论自己的病情,总担心误诊,怕吃错药打错针。
1.1.3愤怒他可为一些小事而发火。为自己不能自理而恼怒,有的还可转化为自虐,拒绝正常治疗,逃避服药,甚至破坏正在采取的措施。
1.1.4孤独感住院后患者周围接触的都是陌生人,医生仅在查房时和患者说几句话,护士严重缺编,每天忙于打针送药,家属又都忙于工作,给予患者探视的时间太少。而且多数医院都限制探视时间,即使家属有探视愿望,因此规定亦无能为力。
1.2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切实为患者服好务[2]护士自身注重细节、仪表,在查房时的一句亲切问候,都给患者以温暖,被重视的感觉。使用文明用语,即使戴着厚厚的口罩,一双笑眼、一个动作患者依然会感到被爱被尊重的温暖,从而减轻心理负担[2]。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有的患者患病的原因是由于不洁性生活造成的,可以引导患者洁身自好,切不可将患者的隐私大事宣扬或不分场合乱说,伤害了患者的自尊,甚至触犯了法律。
由于疾病的折磨,多数患者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担心疾病的治疗效果,担心对今后生活的影响,而且患者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学历层次、文化修养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护士须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培养,提高言谈举止修养,重视患者情绪情感,掌握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交流,建立和谐护患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语言,表情,态度,行为去影响病人,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消除不良情绪反应,提高病人的适应能力。运用一些心理学理论,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从而达到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或向健康方向发展的目的。
1.3创造良好环境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详细介绍医院设置、科室情况,让患者尽快熟悉,减少陌生感,病房要保持清洁、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安静无噪音,可以产生喜悦的心情(尝试将医院墙壁,窗帘,医务人员的服装用淡粉或淡紫色),减少住院患者的,增加一点家的温馨,让患者感到温馨、舒适。
2护理对策
2.1积极治疗原发病泌尿系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消炎药。定期化验尿常规,使泌尿系保持在正常或稍高水平。泌尿系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大量饮水或消炎药物治疗。目前,抗炎药物的应用仍为治疗泌尿系疾病的主要措施。因泌尿系疾病是一种容易反复发作疾病,病程短、发展较快,需静脉输液治疗,因此,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2.2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面对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护理人员要耐心疏导,介绍疾病的治疗过程、临床疗效等,多与患者交谈,消除患者的各种思想顾虑,保持愉悦的心情[3],让患者感到护理人员的关爱,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积极配合治疗。
2.3运动指导泌尿系患者要进行适宜的运动,这样有利于疾病的治疗的恢复,如慢跑、做体操、散步等,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
2.4注意饮食护理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引导患者多吃新鲜蔬菜和新鲜水果,做到合理饮食[4],做到低盐、低脂饮食,同时要多饮食,以利于冲洗尿道,促进早日康复。
2.5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由于泌尿系疾病患者多为老年人,老年人多并发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便秘也是高血压患者的大敌,若便秘,患者难以排出,增加了腹压,很容易更加抬高血压,带来危险。引导患者多吃些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多吃香蕉等水果,养成每日排便的习惯,一旦遇到便秘,可以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促进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郭燕红,王羽.全国规范性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95.
[2]潘建华,吴全英.对留置导尿管尿袋应用中尿路感染因素的探讨.中华护理学杂志,2001,36(12):939-940.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减少护理差错事件,追求有效护理干预措施。方法:调查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差错不良事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临床工作护士心理因素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因素。结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满足心理需要,注重心理疏导;管理者应倡导人性化管理,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分析原因进行干预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心理因素;护理干预
护理差错就是诊疗护理工作中,医护人员的过失,给病员的造成一定的身体健康损害,延误了治疗时间。但尚未造成患者死亡、残废、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的不良后果者称严重差错。因过失但未给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无任何不良后果者称一般差错。
为了有效防范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现就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58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了分析讨论,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因素干预。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6年4月-2008年4月就诊53468人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58例,占就诊人数0.1%,一般差错57例(98.3%),其中用药错误9例(15.8%),处理医嘱错误28例(49.1%),采集标本错误10例(17.5%),照顾不周、监护不严或消毒不严造成差错10例(17.5%),严重差错1例(1.7%)。
2 护理不良事件常见的类型
2.1 三查七对不严造成用药错误(包括口服、注射、输液和外用)、错给、多给、漏给、少给。
2.2 未认真核对或有疑问(字迹不清、剂量不明、用法不当)未及时提出而造成医嘱处理错误或遗漏执行而影响患者治疗检查;不按规定执行口头医嘱,出现药物名称与剂量的错误。
2.3 采集血标本错误:错采、损失、丢失、误送标本。
2.4 照顾不周或监护不严造成的差错,包括饮食、排泄、清洁、环境等方面。如食物中毒、自杀、无故离院、烫伤、压疮、坠床、摔伤等。
2.5 无菌物品消毒不合格、医务人员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而造成院内感染。
3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
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本次分析结果主要是心理因素[1],常见于以下几个方面。
3.1 自卑心理:护士地位低,尤其是合同制护士待遇差,没有安全感,奉献精神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造成护士自卑心理,行为消极,责任心不强而出差错。
3.2 焦虑心理: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各种负性生活事件,如失恋、家庭不和、婚姻失败、人际冲突、工作和晋升受挫等增加了负性心理体验[2]。护理的服务对象是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尤其是精神科患者失去理智,采取封闭式管理,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护士正常情感得不到交流。同时护士要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但护士本身却得不到管理者人性化管理。易导致情绪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而出差错。
3.3 定势心理:定势心理是人们在实践中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形成的,定势心理在不变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知觉更迅速,但在已变的情况下就可造成对客观事物的知觉歪曲。如安瓿大小、颜色、剂量相同的氯化钠与氯化钾误取
3.4 过度紧张疲劳:持续紧张的工作会导致疲劳,一方面大量的外部刺激使人的感觉逐渐变得迟钝,兴趣和注意力下降,如处理大量的医嘱,执行大量的治疗等[3],另一方面与人的身体状况有关。频繁的夜间轮班引起睡眠不足、睡眠节律紊乱导致过度疲劳,使人知觉反应和活动能力下降,工作效率降低,不知不觉地出差错。
3.5 厌倦心理:护理工作单调、繁琐、任务重,外出进修学习机会少,尤其是精神科护士,以看管患者为主,技术性不强,护士对工作缺乏兴趣,被动承担工作而出差错。
3.6 抵触情绪:来源于诸多方面,如自我利益受损,对领导者管理误解,对各种变化缺乏适应。抵触情绪易导致组织纪律松散,牢骚满腹,工作被动而出差错。
3.7 自责心理:护理工作任务重,责任大,风险高。难免会出差错,一旦出了差错,将面临着承担责任、经济处罚,此时护士易形成自责心理,懊悔不已,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而再次出差错。
4 干预措施
4.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护士的需求层次,培养护士的敬业精神及浓厚的工作兴趣。
4.2 注重心理疏导:首先积极鼓励受挫护士将不良情绪适度地进行宣泄,让其释放出来,使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宣泄的方式很多,可向知已倾吐,也可采用写日记、运动等形式宣泄。管理者既要懂得宣泄机制,又要学会倾听技巧,做护士的知己。其次要帮助适应。当护士出差错时,管理者不应只是单纯指责及经济处罚,而应在心理上给予安慰,与其共同分析出差错的原因,总结经验,使其放下包袱,以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
4.3 管理者要具有情绪的自控性,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管理者要学习批评艺术,留心对方的情绪反应,先明确提出明显需要改进的问题,并进一步针对问题提供解决方法,与护士多沟通,让其说出心底的感觉和想法,在彼此沟通中,应理解别人的观点并注意宽容;管理者应合理使用权力,加强自我修养,用自己高尚的品格、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及与护士友好的关系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舞他们来和自己一起去达到预定的护理目标。
4.4 满足需要:管理者要学会了解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层次需要,根据需要考虑管理措施,如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以满足护士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护士解决后顾之忧,如给合同制护士增加待遇,交养老保险等。努力为护士提供进修学习机会,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自学考试及夜大学习,晋升、晋级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为此,护士长应关心护士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或向有关部门反映,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4.5 倡导人性化管理,管理者应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时间、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领导方式,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让护士参与病房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变被动承担工作为主动承担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其次实施管理时做好解释工作。如实施新计划,管理者应讲明实施新计划的目的、方法,使大家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最后,管理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失误,对不合理意见做好解释工作。管理者要尊重爱护下属,在科室营造一种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的融洽气氛,同时丰富护士的业余生活,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体育运动、文艺活动、茶话会等,增加情感交流的机会。调整班次,变单调的班次为各种班次轮换,变前后夜班连上为前后夜班错开上等。
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工作兴趣,减少差错发生率[4]。
4.6 严抓薄弱环节:对定势心理影响下易发生差错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对各类物品、器械、药品定点放置,专人保管。对各项操作、护理文件书写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参考文献
[1] 宋慧娟,刘雪琴,李漓等.45例护理不良原因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7:56-57
[2] 汤日晓、于小漪.常见的不良护理心理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 2006(2)1: 242-242
[3] 黄水清,张小庄,聂川.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8(8)3:151-153
[关键词] 产妇;分娩;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10(a)-0161-03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uerperants with Childbirth
SONG Xiao-cha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men University Xinglin Branch, Xiamen, Fujian Province, 36102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puerperants with childbirth. Methods 100 puerperants underwent childbirth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3 to Febr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50 cases in each.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by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study group was additionally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The HAMD scores, SDS scores, natural childbirth rat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fter nursing,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study group had much lower HAMD scores[(16.5±3.3) vs (21.3±1.2)]points, (P
[Key words] Puerperants; Childbirth; Psychological nursing
孕产期期间,初产妇生理经历着未有的变化,随之会影响心理发生变化,在缺乏医学知识、生产体验的状况下的初产妇多伴有紧张、焦虑、抑郁、担忧等心理负性情绪,对分娩存有恐惧、紧张等心理。有研究报道表示[1-2],产妇发生抑郁的时间危险因素主要为分娩前阶段及分娩后,在此两阶段产妇心理负性情绪过多、程度过重会可能导致大出血、难产、新生儿窒息等一系列情况发生,加强对产妇分娩前后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母婴结局。该研究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该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对该院实施心理护理的初产妇做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分娩的10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将100例初产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研究组50例,年龄22~38岁,平均年龄(24.8±3.2)岁,孕周36~41 wk,平均孕周(38.9±2.6)wk,体重51~75 kg,平均体重(59.6±3.2)kg,文化程度:小学文化6例,初中文化18例,高中文化19例,大专及大专以上7例。对照组组50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5.0±3.1)岁,孕周36~42 wk,平均孕周(39.1±2.2)wk,体重52~73 kg,平均体重(59.8±3.5)kg,文化程度:小学文化5例,初中文化17例,高中文化20例,大专及大专以上8例。所有产妇均签署了研究知情同意书,且该文研究获得院伦理会批准,两组产妇的年龄、体重、孕周、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如病房环境护理、待产健康教育、家属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实施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2.1 产前心理护理 产妇从入院后开始,由责任护士进行健康宣教,针对产妇心理状态,及其生理状态,实施良好的健康宣教。通过观看妊娠录像,及分娩录像,使产妇及产妇家属,可了解分娩过程,并持以正确的认识。通过健康宣教,使其对分娩先兆症状和临产的标志灯获得一了解。并掌握分娩开始时间,进而建立良好的思想准备。部分产妇在分娩前,可有数日不规律性宫缩,其往往会惊慌失措、恐惧不安,进而导致提前住院,以等待分娩。护理人员则应对产妇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的解释和解答,对一些先兆症状进行说明[3-4],使产妇了解先兆症状的发生为分娩将近的提示,而不能将先兆症状看做为临产依据。护理人员应对产妇进行鼓励,并安慰、关心产妇,以防止在产妇之间相互影响,避免恶性刺激,进而有效防止产妇身心疲惫不堪,避免出现产程延长而导致发生难产。
在待产期间,产妇会因为医院陌生环境、担心分娩异常、担忧母婴不利结局等原因,导致担忧、紧张、恐惧负性情绪出现,因此在待产期间应全面分析可能造成产妇负性情绪发生的影响因素,改善医院环境,营造心理放松、通风整洁的病房环境。在接待产妇住院时,应衣着整洁、面带微笑,热情主动为产妇介绍院内环境情况、入院注意事项,并向产妇或家属介绍医护人员情况,加强上述健康教育,加强和产妇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询问产妇对医院环境、医护人员的看法,并收集意见加以不断改善。
1.2.2 产时心理护理 产妇进入待产室后应由助产士负责全程分娩陪护,包括在产后2 h的观察阶段,全程由助产士负责陪护。助产士应该严格遵守以人为本护理理念,尽量在分娩过程中保证产妇处于舒适、安全的环境内,对于产妇人格与隐私权要保持尊重。在分娩的过程中,严密观察产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并适时沟通询问来达到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正确评估效果,并给予适时的鼓励与安慰,提供分娩指导,协助分娩顺利完成。在分娩期间,应针对于产妇产程管理实施加强,第一产程时应向产妇讲解疼痛生理基础,讲解如何减轻疼痛的方法,从而避免产妇在分娩过程中过多出现不必要体耗;若产妇胎膜未破,在此期间可让产妇进行适度走动,并且观察产妇尿液情况,让产妇及时排尿。宫缩间歇阶段,应合理控制饮食,少食多餐,且鼓励使用易于消化且应用丰富的食物,保证每日足够水分摄取,从而由此来提高分娩时的体力。在分娩过程中,应指导产妇如何最大限度放松躯体,如何掌握分娩呼吸技巧,并由护士帮产妇擦汗、更衣,对产妇腰骶部进行适量按摩。助产士全程陪护过程中,应向产妇讲解阴道分娩对母婴的好处,讲解阴道分娩的安全性,协助其他护理人员调整产妇,并用言语引导产妇主动说出对分娩的感受,并密切监测胎心音情况,分娩过程中,应将所有有利的动态信息反馈给产妇,增强产妇分娩信心的同时可以提高产妇配合度,同时也可以将对负性情绪的注意力转移到分娩这种行为中来,有效的注意力转移可以一定程度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的成功率。在第二产程时,助产士应指导产妇如何进行屏气用力,根据自身宫缩情况达到最合理的用力方法,对于产妇按照助产士指导的正确行为要立刻给予鼓励,注重心理引导。成功娩出后要实施早吮吸、早接触,并给予产妇赞扬与肯定,分享成功分娩喜悦,降低产妇产后负性情绪发生率。在此时可适度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并严密观察出血量情况。
1.2.3 产后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 成功分娩后,可以酌情考虑采用宫缩及来降低出血发生率。并加强产后陪护,描述新生儿的情况,并给予肯定及赞美,并指导产妇家属陪护注意事项,指导产妇与新生儿接触或进行早期吸吮,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好处,向产妇及其家属讲解新生儿护理及观察方法,指导其进行新生儿保暖、沐浴,观察新生儿大小便以及消化情况观察。讲解产后相关注意事项,嘱其定期来院进行产后复旧检查。
分娩所需能量较大,其为强体力劳动,因此,应对产妇产后增加营养。部分产妇由于阵痛,而拒绝进食,尤其是产程较长者,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产妇,使其了解拒绝进食可能造成的危害,鼓励其少量多餐,以补充所需能量。在食物的选择上,应尽量食用清淡、高热量,及富含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牛奶、面条和鸡蛋等。禁止食用刺激性过大的食物,如生冷、辛辣的食物等。
1.3 评价标准
以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D)评价产妇心理负性情绪状况,分值越高表示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SDS≤41分为正常水平,HAMD≤18分为正常水平。统计自然分娩率、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发生率。并在产妇即将出院期间询问产妇或产妇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与否,否认与不回答表示对护理不满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两组产妇HAMD、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产妇HAMD、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HAMD、SDS评分对比(x±s)
研究产妇自然分娩率、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P
表2 两组产妇自然分娩、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产妇通常将分娩看做生理变化、心理应激的过程,尤其是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缺乏对分娩相关知识的认知,加之对医院环境陌生感或恐惧感、担心母婴不良结局、担心产程意外事件等,多种因素可造成产妇出现紧张、焦虑、担忧、抑郁等心理负性情绪。随社会发展及人们对分娩认知和需求的改变[5~6],目前多数初产妇在分娩前后较易出现不良情绪,或情绪正常却抱有依赖心理,而过重的依赖心理会导致外界微小变化而使产妇情绪敏感,从而引发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出现。其次,有文献报道表示[7~8],待产妇心理状况和分娩期多项生物指标有显著相关性,恐惧、焦虑等情绪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紊乱,使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加,去甲肾上腺素减少,此些因素可造成产妇对疼痛敏感、宫缩乏力,从而使产程大幅延长,使大出血、难产、新生儿窒息风险率增加。站在“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可将妊娠看做一项重大的创伤及生活事件。在妊娠到分娩这一过程中,在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之成为了一个强烈的应激源,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及心理改变,不少产妇都会因为反应过强或无法适应而产生心理或生理障碍。因此,在产妇分娩前、中、后三个阶段,实施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措施至关重要,在分娩前应正确有效评估出产妇的心理状态,评估出产妇心理需求,从而利于针对性护理计划的制定,制定符合个人的护理方案可以更有效消除产妇心理负性情绪[9],而从该研究看,将心理护理渗透到分娩前中后三个阶段,并实施符合个体的护理方案的研究组,产妇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HAMD评分(16.5±3.3)分,对照组(21.2±1.2)分、研究组SDS评分(39.3±5.5)分,对照组(46.3±5.3)分,研究组HAMD、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此项结果也证明科学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产妇心理负性情绪,与文献报道观点一致[10]。在分娩进行中,应随时告知产妇有利的动态信息,并给予鼓励和肯定,指导产妇如何进行正确呼吸及分娩,提高自然分娩成功率,缩短产程,对于疼痛敏感的产妇,可以适时聊天转移产妇注意力。在分娩后加强母婴护理,实施新生儿早接触或早吸吮,鼓励母乳喂养,制定合理膳食计划。
从该研究结果来看,常规护理联合心理护理的观察组产妇HAMD评分及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自然分娩率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说明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改善产妇的心理状态,并且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及自然分娩率,降低母婴不良事件发生率,效果要显著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方翠灵.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其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1-52.
[2] 邓文娟,肖艳兰,黄河清,等.母婴床旁护理对产妇及家属遵医行为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3):22-23.
[3] 张丽,宋义菊,王倩,等.优质护理在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护理中的应用特点[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z1):224.
[4] 陈意坚,符芳.产妇产后抑郁情绪的原因调查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59-60.
[5] 罗嘉凤,翟惠敏.母婴分离产妇护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z2):112-113.
[6] 李秋花,郭云芳.全方位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54-55.
[7] 潘雅梅,詹爱丁.导乐分娩对产妇抑郁症的影响及临床护理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4(24):2245-2247.
[8] 张瑞永.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剖宫产产妇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7):33-34.
[9] 刘素娥,陈月梅,葛圆,等.家庭支持对产妇产后康复及育婴效果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6):1517-1518.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关键词】护理;心理;白血病;化疗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系统功能障碍的恶性疾病,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居第6位(男)和第8位(女),但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居第1位,还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目前化疗在白血病的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治疗还需漫长的过程,因此白血病患者需要承受长期的疾病折磨,经历漫长的病程往往产生极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时患者的心理护理就显得更加重要。现结合笔者临床实践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心理护理谈以下5种对策。
一、交谈、宣教法
白血病系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人们对此病十分恐惧,对治疗和预后甚为忧虑。但随着治疗手段的进步,化疗方法的改进,大剂量强化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术的开展,其生存时间及长期无病生存率已大提高。对焦虑恐惧、悲观失望、怀疑和自我封闭者,首先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满足其心理需求医学|教育网搜集,取得患者的信任;可以通过有针对性进行疾病知识的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信心;可以向患者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是针对病情需要制定的,使患者对医疗方案放心,并利用典型病例的成功之路启发、引导,以消除顾虑,克服患者角色形为缺如或强化现象,减轻恐癌心理负担;还要强调现在所用治疗方案的必要性,使患者有信心坚持治疗。
二、争取社会系统支持
癌症患者的情绪异常对预后影响很大。不良的情绪往往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有些患者,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人格特征也往往发生变化,患者开始都产生一种自卑孤独心理和愤懑情绪。他们一旦进入患者角色,立即在心理上和行为上都与周围的人们划了一条鸿沟,自我价值感突然落失,感到自己成了人们望而却步的人,成了惹人讨厌人的,因而感到自卑。那种兴高采烈、生机勃勃的形象不见了,代之以情感脆弱、被动依赖、敏感多疑,自我中心等表现。对这些患者,应掌握其产生的根源及表现形式,及时争取家属、亲友、同事等社会系统的默契配合,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心理护理应当与生理护理结合进行,做到身心积极效应互相促进。同时此类患者大都空闲时间多,就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可循序渐进诱导,开展适当形式的娱乐活动,如欣赏音乐、绘画、看电视、听广播等,活跃病房生活,使之注意力情感转移,以杜绝其寻求不良的寄托心理。
三、缓解外因刺激法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活动比一般患者复杂,而且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心理演变。有些患者还可产生悲观厌世之感,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深入了解引起自杀倾向的外部原因,争取家属和社会系统的配合,医生护士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情绪变化,并给予理解和同情。向患者讲清白血病并不可怕,以便使他们安下心来积极配合治疗,并耐心指导他们如何适应化疗过程。对于因病情反复和病程长而失去治疗信心的患者,更要多安慰、多鼓励;对危重患者更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医学|教育网搜集加强基础护理,使之生理上舒服,心理上也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从不同角度说服教育患者以提高对挫折的应激能力,同时密切观察其情绪变化,加强防范措施,杜绝意外发生。
四、排解和优化情绪法
患者对化疗的态度是影响生存质量最大的因素,因此,唤起患者的信心是关键。白血病化疗患者往往因病情不能迅速好转而烦躁,恨不得一把抓来灵丹妙药把病治好,他们格外关注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十分重视各项化验检查,再者患者的自卑心理与社会交往减少,因而护理此类患者时,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密切医患关系更为重要,使他们感到医务人员是精神上的依靠。因此,医护人员的言行要使患者感到真诚、温暖、可信、可亲、可敬、医患之间形成深厚的情谊,让患者能够重新振作精神,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对疾病认识的不同,在化疗前详细解释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副反应、化疗进展情况,让患者有心理准备。对于因化疗副反应严重而拒绝治疗者,除诱导疏通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休养环境,避免不良刺激,使之舒适、顺利的渡过强化治疗期。幽雅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也具有心理护理的意义。
【关键词】传染科护士;心理压力;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0-02
近年来,随着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狂犬病、不明原因性发热疾病逐年上升,传染科护理人员随时处在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据统计,每年传染科医务人员院内感染率约为7%,长期在传染科工作的医务人员容易身心疲惫,失去工作热情及工作责任感,影响身心健康,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如隔离措施不当,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则会造成院内交叉感染及自身感染,所以有些护理人员要求调换工作岗位及离岗。
1 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压力的原因
1.1工作因素
1.1.1工作特点及性质:护士是服务性的职业,服务对象是患者。而传染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传染病患者,传染病病人本身在社会上受人歧视,身心处于不健康状态,对医务人员有排斥心理,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的传染病,病人对社会存在报复心理,这些都会给传染科护理人员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唯恐自身的任何差错导致病人报复社会,因而产生恐惧感。
1.1.2工作环境:传染科护理人员所处的是特殊工作环境,每天要面对传染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被污染的针头、被服、消毒药液、紫外线等感染,这种职业性危害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巨大的心理压力。
1.1.3工作负荷:因传染科属于非盈利科室,护理人员不足,工作时间长,夜班次数多,生活不规律,特别是某些特殊感染病人对自身疾病的恢复悲观失望,从而容易出现意外,这些均无形中加重了传染科护理人员的思想压力,更容易产生工作疲惫感。
1.2 个人因素:绝大多数护理人员未接受过心理健康的专门教育和训练,心理知识缺乏,不会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减压。
1.3 社会因素:护理人员多数为女性,女性的生理特征、情绪周期波动均为压力之源,社会对护理工作和角色的定位不准确,将其置为辅助医疗的从属位置,对护理人员缺乏理解,加上护理人员在医院中的地位较低,工资相对较低,护理人员的付出得不到充分的肯定和补偿,造成传染科护理人员心理不平衡,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加之社会上还有一部分人对传染病人的歧视,导致对传染科工作人员存在偏见,唯恐避之不及,增加了对传染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
2 防护措施
2.1 环境因素的防护:室内定时开窗通风,保证空气的流通,配制消毒液时应在通风处,且计量准确,减少对自身的危害。紫外线消毒时禁止入内,消毒后及时通风。医疗垃圾分类处置,并标明种类,封闭后专人运送。工作时戴防渗透手套,手套破损要立即更换,穿戴好防护衣和护目镜,如被血液、体液或分泌物污染后,应立即离开该环境,按相关流程规范处理污染部位,上报相关部门。
2.2 心理因素的防护:加强体育锻炼,合理搭配饮食,保证睡眠质量,提高自身抵抗力,组织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治疗活动,及时矫正传染科护士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传染科护士掌握必要的心理放松技巧,维持传染科护士的心理健康。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外,立即给予心理评估,安慰及心理疏导,护理管理者应关心每一位护士,帮助解决护士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3 重视职业安全防护:传染科护士的护理工作风险大,感染传染病的机率高于其它科室,属于高风险科室,应不断提高传染科护士对传染科疾病的职业防护能力,制定安全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流程等来规范护士的工作,以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
2.4 加强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加护理人员编制,改变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减轻护理人员负担,合理调配人员,延长夜班轮转时间,改善护理人员的生活待遇、福利、工作环境,增加晋升机会。
2.5 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传染科护士在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社会应理解并尊重,支持传染科的护理工作。医院应增加与护士的沟通和交流,重视传染科护士的压力源,合理编制,提供更多进修、培训机会,在职称方面予倾斜。
2.6 加强专业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学习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掌握各种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播途径、治疗方案、隔离措施等,使护士有过硬的操作技术,高度的责任感,在紧急情况下忙而不乱,快而不慌,顺利完成各项护理工作,加强护士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以适应传染病医学的发展和需求。
【中图分类号】R635【文献标识码】V【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55-01
食管癌是消化道的常见病,占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的21.8%,仅次于胃癌。此病约50%发生于食管的胸中段,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的发病率占80%左右。晚期症状主要是食管癌的转移、压迫及合并症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恶化,患者会出现不稳定情绪,需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慰,更加细致周到的护理。疼痛常因人而异,疼痛的程度常与人们对过去经验的回忆,痛因的分析、情境的理解、注意的程度,后果的预料等心理活动有关。所以疼痛有相当的随机性和可变性。癌症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消极心理情绪,个别患者甚至还有轻生的念头。就我科2000~2010年来 45例对食管癌病人进行了心理关怀,帮助其了解病情,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故采取以下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
1 疏泄和安慰
主动热情关心病人,抽一定时间陪伴病人,倾听其诉说心中的焦虑,并表示理解和同情,消除其孤寂感,让其体会到他并不是孤立地承担痛苦。比如亲切谈心时,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表现出关心,理解并使用合适的语言、神态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如患者十分眷恋家人时可以让家人多陪伴,使家人及病人都获得安慰,安慰要恰到好处,既强调有希望的方面,又不能过于乐观。在暗示疾病疑难的同时,帮助病人分析疼痛的原因,解释与疼痛有关的生物心理学问题,多与病人交谈疾病以外的话题,转移其注意力。医护人员在病人面前应自始自终都要表现出冷静,沉稳大方,认真负责的态度,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2 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指治疗者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方法。也就是利用治疗者的权威使患者接受治疗者的观念,从而解除心理压力和负担,使症状得以减轻。
3 临终关怀
要经常巡视患者,及时解决患者的需要,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并为其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单独环境,让其发泄自己的情绪。平时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听取其倾诉,并表示理解,还应注意维护病人的自尊。患者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心态,精神放松都可以增加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性。对不同年龄、性格、文化水平、社会经历、病程长短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方式,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认识到生命的真正价值在于质量,最终达到帮助其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临终关怀是为生命即将结束的病人提供全面的心身照护,尽可能的减轻临终病人生理、精神、心理上的痛苦,增加病人的舒适程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使他们安详地舒适地并尊严而无憾地度过人生最后旅程。
4 家属的心理护理
关心、帮助和支持晚期癌症患者,使患者轻松愉快地度过最后的日子是患者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责任。家属的心理状态对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与家属沟通,向家属详细介绍病情,提出指导性意见来稳定家属的心理状态。允许家属在患者需要的时候及时探视患者,让他们在陪伴亲人时配合护士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5 实行责任制护理
护士的态度应和蔼、亲切、动作应准确、迅速,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环境安静。重视心理护理,切不可在病人身旁谈论他的病情,要抓好基础护理技术操作,长期打点滴造成血管受损,输液难度增加,病人也害怕,因此、要求动作轻柔,争取一针见血,减少病人的痛苦。注意眼、耳、口腔和皮肤护理,经常保持衣服和床铺的清洁干燥,避免并发症,保暖防凉等。
6 疼痛的护理
6.1 应当教会患者分散注意力的方法,如自我放松术、催眠术、听音乐等。若疼痛剧烈,上述方法无效时应及时报告。
6.2 患者应避免进食过热、粗糙或酸性食物,以减少局部刺激而引发的疼痛。
6.3 要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减轻疼痛。
7 活动无耐力
7.1 指导患者学会活动反应的自我监测,如活动中、活动后测血压、脉搏、呼吸。
7.2 让患者充分理解休息的必要性,尤其是在下床活动前或吃饭前,并将常用的物品放于病人容易取到的地方。
7.3 以患者能耐受为标准,制定其活动计划、然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时间。活动场地的地面应干燥、没有障碍物,活动时应有专人陪护以保证患者的安全。
8 饮食护理
【关键词】 职业病; 心理护理;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8-0121-01
职业病患者在进行疾病治疗时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压力,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进行改善。本文就此对职业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0例职业病患者,在患者知情并且同意的情况下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5例,年龄26~71岁,平均(37.5±3.4)岁,其中男35例(63.64%),女20例(36.36%);其中尘肺31例,职业中毒14例,职业性皮肤病2例,职业性眼病1例,职业性中枢患者3例,其他职业病患者4例。观察组55例,年龄25~72岁,平均(38.6±3.6)岁,其中男36例(65.46%),女19例(34.55%);其中尘肺32例,职业中毒13例,职业性皮肤病2例,职业性眼病1例,职业性中枢患者3例,其他职业病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职业病患者均进行积极的心理护理,而对观察组中的职业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加强人文关怀。对两组职业病患者对于相应护理的满意程度的比较情况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中患者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职业病是指事业单位、企业以及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放射性物质以及其他有害物质而导致的疾病,其中凡是符合法律规定的疾病才能称为职业病。由于患者在得知得病后,会出现失落、不安以及焦虑等心理状态,并且由于需要进行疾病治疗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负担,从而使得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压力增大[1]。因此在对职业病患者进行疾病治疗以及护理时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2]。而由本次试验所得结果可知,相对于对患者常规的心理护理,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对于相关护理的满意情况,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护理效果。
在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指导,并且与患者积极的进行沟通,从而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各种形式使患者压抑的心理因素暴露,从而进行一定的分析指导,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里情况。并且应尽可能的问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由本次研究所得结果可知,在对职业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加强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护理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对职业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时,应积极的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并尽可能的加强人文关怀,从而有效的改善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黄丽屏,谭琳,陈嘉斌.群体职业病患者住院护理的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07,34(4):309-310.
[2]符玉萍.298例职业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1):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