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9 16:03: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教学实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第1篇

英语课堂教学录像整理表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反馈

评价

理念

结构

导入

展开

巩固

讨论

整合

探究

扩展

任务驱动

形式

效果

注:在空格内填入号,表示亮点,以 为 最好

说明:

1.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的理论依据正确与否和对学生需求的理解程度,通常会制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1)理念:是否符合二期课改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重视学生对语言的使用,是否体现以所有学生参与学习为设计目的。

2)结构:是否符合语言学习规律,是否对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循序发展有分别的指导,有学生探究和创造的余地。

2.教学内容 :区别各堂课的显著特点。

1)导入:指导部分比较有创新特点,注意人文教育。

2)展开: 指新授部分有科学性,有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有多学科知识整合内容。

3)巩固:指在全体学生的参与下,以任务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3.教学方法,教无定法:仅以五个方面加以整理,以作信息资料分类。

1)讨论:是否有合作学习,是否有团队机制, 是否有交际和交流。

2)整合: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指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

3)探究:是否有对教材资料的进一步探索,是否有学生对相关知识和事实的探索和研究的时间和思维空间。

4)扩展:是否对教学资料有扩展;是否有校本教学资料和内容。

5)任务驱动:是否发动学生,通过完成某项任务的方式如 合作学习或独立思考达到学习和巩固的目的。

4.教学反馈:对教和学的结果的观察。

1)形式: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2篇

生:小球被桌面反弹改变了其运动方向。

师:沿直线运动的小球遇到桌面后发生了反弹改变了运动方向。(同时给出PPT2) 那么沿直线传播光遇到物体表面后又会怎么样呢?

生:猜测。

师:老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笔打开开关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镜,同时用白板承接。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一个小红点。

师:怎么产生的?

生:光射到平面镜上发生了发生改变了传播方向。

师: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会被反射改变传播方向。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光的反射。(板书课题,同时给出PPT3、4、5)

师:那么各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呢?也就是说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反射光与入射光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再次演示:把一束激光射向桌面上的一平面镜,同时用白板承接)。同学们你们看到光的路径了吗?

生:没有。

师:有什么办法显示光的路径吗?(学生思考,同时给出PPT6)

生:用水雾、烟雾。

师: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当入射光变换方向、方位时反射光将如何变化。猜测反射光与入射光有什么关系?(叫一同学用喷壶喷水雾,老师用激光笔打出一束 激光并变换方向和方位)

生:入射光入射角度变化时反射光入射角度也发生变化。入射光方位变化时反射光方位也发生变化。

师:那我们应该探究它们的什么关系呢?

生:角的关系、和面的关系。

师:下面我们师生一起来探究“面”的关系。刚才我们用水雾显示光的路径,老师还能用棉线显示光的路径。(铁架台夹着一只带有棉线的激光笔打开开关清楚的观察到入射光,用透明胶带在入射点处将棉线粘在平面镜上,利用另个铁架台找到反射光,并固定棉线可清楚的观察到入射光。整套实验装置放在转盘上,老师转动装盘并让学生注意观察)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

师:再注意观察。

生: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交于一点。

师:我们把这一点叫入射点,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两直线相交在同一平面。由此我们得到了什么?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

师:同学们请大家再注意观察:反射光和入射光所同的平面与反射面有什么位置关系?(同时缓慢转动转盘,让学生观察)

生:垂直。

师: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而它们所在的平面与镜面垂直。,下面我们要探究“角”的关系。(在黑板上画出一条入射光和反射面)同学们请看:入射光和平面镜有几个夹角?

生:两个。

师:如何用唯一角描述入射光的方向?

生:过入射点画垂直于镜面的辅助线。

师:我们同学太聪明了,我们做的这条辅助线叫法线,用ON表示。这样我们把入射光和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和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我们知道了反射光和入射光在同一平面上,这个面又与镜面垂直,由此我们推知: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的关系?

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平面上。

师:为了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老师给大家提供了如下的实验器材:(利用PPT8、9)介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观察装置特点。反射点在箱子底的正中央,两边小孔等高切与反射点共面。请同学们点燃蚊香,盖上盖板。进行实验。

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师:巡视指导。

师;那个小组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探究结果?

生:我们第二组先说:我们探究的结果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入射光在26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6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22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22厘米小孔射出,入射光在18厘米小孔入射,反射光在共面的18厘米小孔射出,我们组在纸上绘制了26厘米、22厘米、18厘米的三次光路图,用量角器量出三次的反射角和入射角都相等。

师:第二组同学组用描点法绘制了光路图,用量角的方法得到: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他们非常聪明也表现出严谨的科学素养。其他组的同学你们探究的结果呢?

生:我们第一组的结果也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我们的依据是绘制了光路图发现是轴对称,对折后反射光和入射光重合。

师:你们太聪明了!方法非常巧妙。

生:我们组的依据是利用三角形全等证的: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师;你们也非常棒:能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探究中。请大家继续探究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光路可逆,垂直入射原路反回。

师:(要求学生熄灭蚊香)以上我们探究了光的反色规律,下面谁来为大家总结一下?

生; 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在平面上; 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

师:我们同学还发现反射光路是轴对称,想想看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线还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生:反射光和入射光反居法线的两侧。

师:(打出PPT11、12)。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光的反射定律。我们知道了光的反射定律我们就可以确定反射光的位置,(叫一名学生上黑板完成黑板上的光路,其他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看画面(打出PPT13)看到了什么?

生: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还有温洛克。

师:温洛克是谁?用我们物理类比的方法猜猜看。

生:2012伦敦奥运会吉祥物。

师:同学们注意(老师拿一块平面镜放在画面前)

生:温洛克不见了。

师:哪去了?

生:(找)在屋顶。

师:让几个学生上黑板触摸投影幕布和镜面说出感受。

生:幕布凹凸不平,镜面非常光滑。

师:(拿去平面镜,画面还原,)这是为什么?这里有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揭秘。请大家完成下面两个光路(打出PPT14、)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生:完成光路图(两条平行光入射到光滑表面和粗糙表面)

师:(打出PPT15、16)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用受电筒照射到平面镜和白纸上让学生感受两种反射。同学们我们生活中那些反射是镜面反射?那些反射是漫反射呢?和生活中的应用。

生:举例。

师:(PPT17)讲述光污染。(PPT18、19)进行知识拓展)由打伞到利用反射给地球降温,激动地告诉同学:生活是我们最深刻的实验,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都掌握了那些知识呢?

生: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两种反射现象。

师:还有吗?

生:知道了怎样去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师: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有几种办法显示了光的路径?

生:水雾、烟雾、棉线、描点。

师:你还有什么体验吗?

生:要怎样观察、知道了探究中相互合作的重要性。还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因为。科技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各小组查看一下桌上的实验器材,还有那一个器材没有用?

生:弹力小球。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弹力小球与到物体表面也会反弹改变运动方向,在打篮球、玩台球时我们也有这种体验,那么弹力小球反弹时是否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呢?老师送给每组一个弹力小球,希望大家下去设计实验继续探究。

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都非常优秀: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勤于动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在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发扬下去。下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段视频请大家轻松一下:(视频:加菲猫照镜子)

生:激动的、好奇的观看。

师:加菲猫照为什么那么惊奇?

生:它看到了一个了和自己一样的加菲猫。

第3篇

【课堂实录与分析】

一、创设情境,继续关注电路相关问题,明确回路概念(4分钟)

1.教师:(出示小灯泡、电池、电线、灯座、电池盒)能用这些材料使小灯泡发光吗?

学生:可以。

(操作活动1分钟就完成了,帮助同学回忆了简单电路的连接,也为后续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打好基础。但是很多组接亮小灯泡后长时间亮着没有主动切断电路,一直让灯泡亮着。教师发现此情况后及时作了处理。)

教师:灯泡已经接亮,还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对材料进行整理。

学生:把灯泡弄灭,否则浪费电。

教师:需要把装置全部拆开吗?

(见机行事,引发思考,不完整电路中的灯泡不会亮,明确回路概念。)

学生:切断一端就可以了。

教师:为什么切断一端就可以了呢?

学生:切断后电路不通了,电就流不过来了。

2.教师:看来灯泡能亮起来,必须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可以说得具体一点,电从电池出发,经过电线到达小灯泡,又从另一根电线回到电池,形成回路,所以灯泡就亮了。

(科学描述电在电路中的流动过程,让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有关电路是一个闭合环路的概念。不用教师点名,学生们自己站起来发言。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都用目光注视着他(她),在倾听的同时,思考、采纳或提建议、意见。在后面的学生发言中,这样的情况将一直持续。)

教师:说得不错,在前边的课里我们已经研究过:小灯泡发光是因为在这个电路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板书:回路)

二、对故障电路和检测方法的分析(8分钟)

1.教师:灯泡亮了说明电流经过灯泡了,那么电流经过是不是灯泡就一定会亮?

学生:我认为有可能灯泡不会亮,因为灯泡会随着电池使用的时间而慢慢变暗,当快接近没电的时候,灯泡就亮不起来。

教师:说得不错,考虑要特别全面。电量不够时灯泡也可能亮不起来,但是没有电流经过灯泡,灯泡肯定不亮。

(此环节安排看似多余,但却是我们日常在解决故障电路中学生极易忽视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正式探究故障电路前,结合回路的概念让学生明确电量不够电灯也可能不亮这个情况,引发学生的思考。)

2.教师:(出示一个故障电路)正巧这边有一个电路的灯泡没亮,大家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如果电池没有电或者电不强,也会引起问题,那也是电池的问题。

教师:灯泡没亮,说明这个电路有故障。我们来整理一下,请从1号抽屉拿出老师演示电路的示意图,把可能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地方)圈出来。

(用在电路图上直接圈画的方式即节省时间,也对学生后续的操作有更直观的指导,印象更深刻。)

学生:老师,有没有这种可能――灯泡坏了电线也坏了?

(学生考虑得很周全,教师顺水推舟。)

教师:假如我们要检测电路中各个部分是否存在问题的话,需不需要每个部分都检测?

学生:那不一定,假如我们测出电线有问题,那么换一条电线,看看灯泡会不会亮,假如亮了,其他部分就不用检测了。

(逐渐明确解决问题需要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式。)

3.教师:你们的想法很不错,讲求检测顺序,会省下很多时间。我们怎么才能找出哪个部分有问题呢?讨论一下。

教师:说说你们想到的各种检测方法。(教师板书方法。)

组1:我们组选择用新的材料换掉原来的那个,看看问题在哪里。(板书:替换)

组2:我们组先观察,看看电路连接等表面上容易观察到的问题,然后再有顺序地替换新的材料。(板书:观察)

组3:老师,我们觉得替换新的材料很麻烦,可不可以做一个什么仪器,可以用来检测这个故障电路中的问题。(板书:仪器检测)

教师:你想怎么做?

(教师的追问在于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仪器真的能帮我们检测吗?什么样的仪器会给我们检测带来方便?如何检测?)

学生:像上节课学的那样,把需要检测的部分放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去。

学生:不行的,原来的电路又不能拆开,不然就人为地破坏了原来的故障电路。

学生:直接接进去,不拆开原来的电路。

教师:其他同学怎么想?

学生:直接观察、替换、用仪器检测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应该都可以找到问题。

学生:当然是用仪器检测更加快速,装置可以用桌上的简单电路拆开代替。

学生:如果眼睛都能看出来,就不用仪器检测,不过看不出来最好用仪器检测。

学生:测出来如果有问题,可以用材料替换检验一下。(同学赞许。)

教师:说得很好,老师把黑板上的板书换下顺序,先观察、再用工具测、最后替换检验。这样可以吗?

学生:行……

(教师不急于归纳方法,通过学生的思考和交流,逐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完成电路检测器的制作,并进行检测指导(10分钟)

1.教师: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检测装置(出示刚才同学们组装的电路装置),它有个名字叫电路检测器。(板书)

教师:(演示)为了方便使用电路检测器这个检测工具,我们在刚才切断电路的地方加上一根电线,然后两条检测线的检测头互相碰一下,看看检测器上的灯泡会不会亮。(板书:自检)请你们试试。

学生操作后:可以了,可以亮了。

(学生动手完成电路检测器制作并迅速自检,理解了为什么要进行自检。)

教师:自检的结果说明这个检测器可以正常使用。知道怎么用吗?(出示电线)你会检测它吗?

学生:把检测器上的电线拆开,然后换成这个。

学生:不用吧,这样不是很麻烦,直接连在检测头上就可以了。

(用检测一根电线作为案例,发现学生还是用替换的方式检测,教师进一步明确检测器作为工具的意义和其使用方法,指导学生检测。)

教师:要不要把原来的检测器拆开,把这根电线装上去?

学生:我觉得不需要,所有要检测的部分都只要在两根检测头之间连接一下就可以了。

学生:把它连接到两个检测线之间就可以看出来了。

学生:我认为只需要连接到检测器这个电路中就可以了。

教师:为什么呢?

学生:刚才说这是一个电路,只要原来的连接小灯泡可以发光,现在加一根电线进去,让电流经过,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问题。

学生:我觉得,就是看看电流能不能正常经过这根电线。

学生:我认为电流经过检测器灯泡亮了,就说明这根电线没有问题。

教师:检测器作为一个检测工具我们不应该把它拆开,只要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根检测线之间就可以了。

2.教师:那么检测的时候要不要拆开原来的故障电路,一一进行检测?

学生:应该不需要,这样很复杂。

学生:这样就破坏了原来的故障电路,结果会搞得很乱。

学生:直接连到需要检测的那个部分上面,很简单的。

教师:还没搞清楚真正的问题在哪里,我也建议不要拆开故障电路。

(对于为什么不能把故障电路拆开检测的意义进行理解。)

教师:(演示)把检测头对在灯座两边,检测灯泡是否有问题,检测器的灯泡没亮。能确定被检测的灯泡有问题吗?

学生:不可以,因为还有灯座呢。

学生:灯座坏的话,也会直接影响检测的。

学生:把检测头对牢灯泡和灯座两个接触部分上,这样容易检测。

学生:或者在发现这个问题后,先检测灯座的问题,然后再进行判断。

教师:可不可能是检测器本身不好使用或者因检测不认真造成的呢?怎么办?

学生:可以把检测器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会不会亮。(教师手指板书中“自检”两字。)

学生:可以认真地在同一个地方检测多次。(板书:重复检测)

教师:科学的检测方法很重要。

假如通过刚才的检测,检测器灯泡亮了,能确定灯泡是正常的吗?

学生:那肯定可以正常使用。

学生:是的,灯座也没有问题。

(用检测灯泡和灯座组合作为案例,指导复杂结构的检测过程,体会自检和反复检测的重要性。)

教师:(指着电路图中容易形成回路的部分)会不会是由于电是这样流通的呢?

学生:那不如把这边拆开(容易形成回路的一边),切断电路。

教师:需要这样做吗?

学生:这个很重要,要不然就不科学了。

学生:切开故障电路的一端就可以了。

教师:这点很重要。电池检测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学生:电池的正负极连接好像会影响电流的通过,我玩赛车的时候都是正极和负极连在一起的,然后负极又和正极连接,这样电流才会通过。

教师:你们等会可以尝试一下,在检测中需要关注更多的细节。

(对检测中形成另一回路和电池正反接的情况进行指导,强调科学检测、细致检测很重要。)

四、对故障电路进行科学检测(16分钟)

1.教师:现在就请你们检测各组的故障电路(教师事先准备),发现问题后如果需要可以到实验展台上拿新的材料进行修理,使电路中的小灯泡亮起来,希望同学们能相互合作。

2.学生检测活动时间。(教师自备悬挂式电路检测器穿梭与各个小组间,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给予帮助。)

3.汇报检测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

教师:大家的检测情况怎么样?

组1:我们组已经把问题解决了,发现是一根电线有问题。

组2:我们组是灯泡坏了,还有一根电线坏了。换了新的灯泡刚开始也没亮,后来发现连接上有点问题,现在也解决了。

组3:我们发现我们组的灯泡是好的,是灯座有问题。

教师:使灯泡亮起来的小组举手。(有4个小组的灯泡还没能亮起来)你们能不能说说碰到什么问题了吗?

(通过检测方法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展示和评价,同样关注没完成故障排查任务的小组,隐含更多的教育内容。)

组4:我们组检测出来,是两根电线有问题。但是,换了新的电线,还是不亮,所以我们现在怀疑其他部分会不会也有问题。

学生:会不会是连接出了问题造成的啊?

组5:我们发现一个灯座有问题,灯泡是好的,现在换了灯座,可是还不亮,我们在想是不是灯座和灯泡的连接有问题。

组6:我们组还没测完,好像有很多问题,我们测了好几遍。

学生:你们把有问题的部分记录下来,分析一下赶紧换材料。

学生:可以边测边发现问题边换材料,直到没有问题为止。

组7:我们的问题也一样,发现电线和灯泡有问题,但是换了新的还是不亮,再考虑是不是换了新的材料后连接上又出现问题了。

学生:连接上很容易出问题的,刚才我们组就是出现了这个问题。

(交流的过程很热烈,教师的话不多,同学之间、小组之间相互的指导更具有说服力,以生为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展示。)

4.教师:困难不少啊,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新材料是不是都可以正常使用呢?要不要对拿来替换的新材料进行检测呢?

(用来替换的新材料很可能也是有问题的,但是大部分小组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为什么不拿检测器先检测一下再进行问题元件的替换呢,值得思考。)

(大部分学生表现得非常惊奇,随即开始小声地讨论。)

学生:我觉得很有必要,刚才我们组没测,到后来才发现是这个问题。

学生:难怪我们组同一个材料换了两次才使灯泡亮起来。

五、小结及课堂延伸,强调检测器正常使用范围(2分钟)

1.教师: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用电路检测器排除了故障电路的问题,使灯泡亮了起来。没排除故障的电路,会替你们保存,下课或者放学时可以继续进行检测和修理。

(课堂虽然结束了,但是教师为没有完成故障电路排查维修的小组保留了材料,希望同学能继续研究。)

第4篇

教材版本:《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七年级 上册)》

作课课题:100万有多大

作 者:辽宁省丹东市第十九中学 孙慧

1.作课背景:

新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摒弃旧的那种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并积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在具体实践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多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见解,并用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从而达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学会数学的目的。

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把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①知识目标: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对100万进行感受,发展数感,培养商集思想。

②能力目标:能用计算器处理较复杂的数据。

③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并渗透爱国主义情感。

3、课前构思: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并作出决策。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地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自己的数感。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难点是确定有效、准确的估测方法,培养商集思想。较大的数据在报刊杂志上时常出现,而学生对此却缺乏体验。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学习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较大的数据信息,我首先安排了有关大数的感受,通过三幅图片:地球表面积、我国领土面积、丹东市的城市人口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感,目的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数。接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影片,创设情景,引入本节课探索的主题,之后,通过六个小组活动,让学生自选工具、分小组讨论确定各活动的有效估测方法,使学生从质量、长度、字数、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感受100万有多大。通过设计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在各自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让学生充分参与操作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由此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数感。

1、生活中比较大的数。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大的数。比如说,地球表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

生:大约5.1亿平方千米。

师:这个同学的地理知识很丰富!

师:我国的领土面积约是多少?

生:960万平方公里。

师:现在勘探表明已经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

生:这么辽阔!

师:我们生活的城市——丹东有多少人口?

生:大约240万。

师:大家的城市荣誉感很强!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才图片中出现的数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有什么特点?

生:都比较大,超过百万。

师:那么,100万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100万有多大!

2、感受100万。

(播放关于1949年4月23日百万雄师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总统府这一气势磅礴的巨大场面的影片。)

师:大家先观看一段影片,可以一边看一边议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面吗?

生:百万雄师过大江。

师:能说说感受吗?

生:感觉非常激动,非常振奋!

生:感觉人很多!

师:有多少人?

生:百万雄师!

师: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生:感觉我军气势雄伟,所向披靡!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

3、学生举例。

师:刚才的场面中有许多很大的数量,5000门大炮、几万只帆船、百万雄师……,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的数量也很大,你还能说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超过几百万。

生:《本草纲目》的字数是一百多万

生:地图册上的比例尺有的是1:1000000。

生:1个人的头发有10万根,10个人就有100万根。

生:地上的沙子有几百万粒,数也数不清。

生:细菌的个数超过几百万。

生:自然界中的植物有几百万。……

师:同学们真聪明。

(二) 、小组活动,发展数感。

1、做一做。

小组活动1:

师:下面让我们动手做一做,亲自来感受100万有多大。(请看大屏幕)

第一个活动的目的是: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师:给你100万粒大米,你能拿得走吗?(估计一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师:大家先分小组讨论一下怎样估测,确定一个省时高效的方法后,自己选择用具开始操作。

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估测方法?

生:数出10粒大米,称出质量,再按比例扩大,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生:我们组先数出5粒。

师:相对于100粒来说,样本数量太少了。

生:从1粒开始数,一直数到1000000个。

师:是个办法,可是操作起来太费时间。其他小组有更好的办法吗?

生:数出100粒大米,并称重,按比例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其中这一小组的方法最好,他们小组成员分工每人数出10粒大米,合起来后是100粒。)

生:先数出一杯大米的粒数,并称出一杯大米的质量,然后按比例估计100万粒大米的质量。

生:称1两(50克)米,数出多少粒,用100万除以一杯米的粒数,得出总两数,再化成公斤数。……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想出了很多办法估测出100万粒大米的质量。下面谁来汇报一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到底是多少?

生:(七嘴八舌)40千克!

生:80千克!

师:有那么重吗?

生:20千克!

生:21千克……

师:由于大家选择的估测方法不同,样本选择的数量不同,工具不同,肯定有误差,只要方法正确,一定可以估测出100万粒大米的质量。我也估测了一下。(请看大屏幕,演示结果。)

师:同学们把实验结果填到活动报告上。

师:课上我们已经估测了100万粒大米的质量,课后大家可以试一试,自己能不能拿走100万粒大米。

小组活动2:

师:同学们每天都是怎样来到学校的?

生:骑自行车。

生:坐公共汽车。

生:步行。

师:你知道自己的一步有多长吗?下面分小组开始活动,互相合作测自己的步长,然后计算一下活动报告上的项目,填好活动报告。

(生:自由活动,开始测步长。)

生:我的一步大约60厘米。

生:我的一万步大约有6000米长。

师:可以把这6000米再具体一些吗?

生:可以绕操场15圈。

师:你的100万步呢?

生:大约有600000米(600公里)。

师:你知道100万步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吗?

生:从丹东到沈阳。

生:从丹东到大连。

师:这100万步的距离大约可以从丹东出发坐火车经沈丹线,沿哈大线北上,一直能走到哪里呢?

生:到长春?

师:到哈尔滨。

生:这么远啊!

2、想一想。

小组活动3:

师:我们每天都和书籍打交道。你知道100万字的书有多厚吗?

生:我们可以马上动手估测一下。

师:我可以提供两个数据:①某页语文书的字数大约是520个字。

②1本100页的书大约0.5厘米。

生:算出来了。100万字的书大约10厘米。

师:同学们算的真快!

师:刚才我们从质量、长度、字数三方面感受了100万有多大,你能从面积、体积这两个角度编几个例子来感受100万有多大吗?(生:讨论)

生:可以测量文具盒的长、宽、高,算出它的体积,再估算出100万个文具盒的体积。

生:可以测量语文书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然后估测多少间教室能装满100万本语文书。

师:同学们非常善于思考,思维很敏捷,很快就能运用商集的思想来编写题目!

小组活动4、5:

师:我这里也编了两道题目,全班分两组来解决一下,看哪组算得快!

(生:热烈讨论)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1万平方米的面积约相当于167间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教室地面的面积)。100万人站在一起约占1042间教室。

师:能说一下怎么估算出来的吗?

生:先估测出一间教室的面积,用10000平方米除以一间教室的面积,就得到了167间这样的教室,在估测出1平方米可以站16个人,通过算1间教室可以站960个人,最后就算出100万人站在一起约占1042间教室。

师:很有见解!

师:估计100万册数学课本摞在一起有多高?

生:大约10000米。

师: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师:你的教室能装下这些书吗?

生:不能!

师:课后回去估算一下就知道了!

3、议一议。

小组活动6:

师:我这里还有一个例子:一个农村老奶奶买彩票中了100万大奖,她既不想要支票,也不想要存折,她只想要现金,她怎么把奖金领回家呢?你能帮她想个办法吗?

生:找辆汽车帮她拉回去。

生:找个皮箱装钱。

生:用麻袋装钱。

师:那种方法更好一些?

生:用皮箱装!

师:下面大家帮老奶奶设计一个皮箱,要求尺寸合理,实用美观。

师:谁设计好了?

生:长、宽、高可以是75cm×40cm×4cm

生:长、宽、高可以是60cm×40cm×5cm

师:很有见解。

生:还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学生设计方案,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谁来说一下?

生:100万粒大米的质量大约21千克。

生:我的100万步大约600公里。

生:100万字的书大约10厘米厚。

生:100万册数学书摞起来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

生:我还知道如何估测比较大的数量。

师:如何估计?

生:先根据具体问题选取一个基础数量,进行估测,然后按比例扩大。

生:这样我可以把一个比较大的数量,采用适当的方法,确定基础数量,按比例扩大后,估测出比较大的数……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刚才这位同学总结的数学思想就是将来我们要进一步学习的近世数学中的商集思想!今天我们接触的只是商集思想的一个萌芽!!

4、练一练。

师: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大屏幕:不间断地从1数到100万,估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

(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找到方法,得出结论。)

(三) 学习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会发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只要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你也能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我们身边会涌现第二个、第三个“陈景润”,我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三、教学分析:

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并展开数学探究。因此,在出示三幅图片后引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影片片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质疑100万到底有多大,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教师保护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最好办法就是走进学生中间,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通过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借助自己熟悉的事物,从质量、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角度感受100万有多大,发展数感;通过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以及他人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获得教学活动的经验。同时,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大都来源于实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在对大数的感受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培养他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借助现代化手段去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并免于从事大量繁杂、重复的机械性操作活动,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意义的探索性活动中去。在“做一做”的小组活动1中,教者安排学生自己选择工具来估测100万粒大米的质量,体现了合作性、科学性在活动中的运用;在“想一想”的小组活动3中,可以从100万字占多少页或100万字用多少张纸等不同角度来进行估算,学生的方法可以不唯一,只要理由合理都给予鼓励,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在“议一仪”的小组活动6中,学生设计的皮箱尺寸可以多种多样,但要考虑到实际应用起来的合理有效,实用美观,体现了答案最优化的思想;设计学生亲自从电脑中调取人民币尺寸的资料,体现了个体的参与意识;在进行小组活动6的讨论时,播放一段背景音乐,寓教于乐,舒缓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数学教学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习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在意志力、自信心、等情感和态度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堂公开课结束之后,听课的教师普遍反映效果不错,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了教学目的。“100万有多大”这一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身边熟悉的事物,从多种角度对大数进行估计。在这一节课中,授课教师所采用的都是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充分体现了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培养学生的商集思想。这个难点的突破主要是靠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师给创造的和谐气氛中,他们“遇河搭桥”、“遇山开路”,自己找到一条通往知识宝库的大道。例如:要知100万粒大米有多重,要先知100粒大米有多重;要知100万步有多远,要先知1步有多长……。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这节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开放式的活动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堂课学生都处于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中,全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氛围浓厚,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完全可行的。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尝试了从不同角度与他人合作,分析和解决问题,并能清楚地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解释结果的合理性,能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并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感觉这样上数学课非常轻松,一点都感觉不到累,有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有意思!学习很有动力!几堂实验课之后,我明显感到学生学数学地兴趣提高了,课堂活跃,气氛热烈,大家在合作学习中互帮互助,成绩有明显提高。

2、存在的不足。

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感觉活动课的课堂时间太少了。在讨论“估测100万粒大米地质量”时,同学们反应热烈,而我担心时间不够,并没有让所有小组都派代表发言,对于后来地“估算装100万元钱皮箱地尺寸”,我留给学生独立思考、讨论的时间有点少,应该让学生各抒己见,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方案涌现出来,拓宽学生的思路。

第5篇

关键词:伏安法;电阻;课堂实录

高考中对于电学实验的考查往往是设计性实验,题型灵活多变,复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这类题目难度较大,突破这类问题的关键点是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绝大多数的设计实验都是围绕测电阻展开的,扎实的做好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原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课堂实录

活动一 引入

教师:投影伏安法测电阻在近五年高考中的命题情况,请同学们观看投影.(投影略)

学生:观看统计结果,发现伏安法测电阻在高考中考查频繁,引起重视,进入课堂学习.

教师:电学实验是高考必考内容,伏安法测电阻是电学实验命题的热点,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本节课就结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复习伏安法测电阻的相关知识.

活动二 电流表的内、外接分析

教师:伏安法测电阻分为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法,请同学们结合例题,完成表格.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填写表格.

(1)直观判断法――口诀法

例题1 待测电阻约1Ω,电流表A量程0.3A,内阻约Ω,电压表V量程3.0V,内阻约3kΩ

学生:外接法,测量误差来源为电压表分流,测量值比真实值小.

教师:小电阻,外接法,测量值偏小.记忆口诀为“小外小”.

例题2 待测电阻约1kΩ ,电流表A量程mA,内阻约0.0Ω,电压表V量程V,内阻约kΩ

学生:内接法,测量误差来源为电流表分压,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教师:大电阻,内接法,测量值偏大.记忆口诀为“大内大”.

(2)计算法

例题3 待测电阻约3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3kΩ,电流表A的茸柙20Ω

学生:通过计算总结规律,判断出用内接法测量误差会小一些.

教师:用待测电阻Rx与临界值RARV做比较,Rx大于临界值采用内接法,小于临界值采用外接法.

(3)试触法

例题4 如图1所示,测未知电阻R的阻值,先将接头P接在a点,然后接b点,若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则P应接到________点误差较小.

学生: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应该接a.

教师:当待测电阻阻值未知时,采用试触法,分析系统误差.若电压表示数变化明显,说明电流表分压不可忽略,待测电阻阻值较小,选用外接法,系统误差小;同理分析,电流表示数变化明显则选用内接法.

例题 待测电阻约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为0.12Ω,电压表V量程3V,内阻约3kΩ

例题6 待测电阻约30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1Ω,电压表V量程1V,内阻为10kΩ

学生:例题选用电流表内接法,例题6选用电流表外接法.

教师:若电流表或者电压表的内阻已知,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采用合适接法,减小测量时的系统误差.电流表内阻已知:内接法;电压表内阻已知:外接法.

巩固练习 (2014年新课标Ⅱ卷)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约为200Ω,电压表V的内阻约为2kΩ,电流表A的内阻约为10Ω,测量电路中电流表的连接方式如图2(a)或(b)所示,结果由公式Rx=U/I计算得出,式中U与I分别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若将图(a)和(b)中电路图测得的电阻值分别记为Rx1和Rx2,则________(填“Rx1”或“Rx2”)更接近待测电阻的真实值,且测量值Rx1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测量值Rx2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真实值.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学习成果,学以致用,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考查.

活动三 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式

拓展提升1 待测电阻Rx的阻值约100Ω,提供如下器材:电流表A1(量程40mA、内阻r1=10Ω),电流表A2(量程100mA、内阻r2 约为3Ω),定值电阻R0(阻值为100Ω).要求实验原理中没有系统误差,电表读数不得小于其量程的1/2,请画出测量电阻Rx的电路图.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体会伏安法的变式考查.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作答.电表内阻已知,电压表和电流表角色可以互换.而且本题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对考生能力要求较高.试题比较开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拓展提升2 测量实际电流表内阻,给定器材如下:待测电流表G1量程mA,内阻约300Ω,电流表G2量程10mA,内阻约100Ω,定值电阻R1=300Ω,定值电阻R2=10Ω.请设计测量G1内阻的测量电路,要求所用器材尽量少,并标出所选器材的相应字母代号.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总结规律,归纳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作答.定值电阻起到电压表V的作用,很多题目中电流表或电压表不符合要求,有的题目中甚至没有某个电表,需要我们自己构建出符合要求的电表,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拓展提升3 要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RV,提供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V1量程为2V,内阻约2kΩ,电流表A量程0.6A,内阻约0.1Ω,电压表V2量程V,内阻约为kΩ,定值电阻R1=30Ω,定值电阻R2= 3kΩ.请选择必要的器材,要求所用器材尽量少,设计一个测量电压表V1的内阻RV的测量电路.

学生:思考,讨论,作答.

教师:分析出电流表不符合要求是本题成功的关键之一,定值电阻起到电流表A的作用.

师生总结:以上拓展提升的题目的本质方法――伏安法.

活动四 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

教师:考纲要求的电学实验中的“测金属丝的电阻率”、“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均应用伏安法,而且考题灵活,变式多样,对考生的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希望大家对伏安法测电阻的知识引起足够重视.

教学设计说明

《伏安法测电阻》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以高考试题及其变式题目为引领展开知识点的复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了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和思路点拨.选题符合学生的认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有考查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习题,又有设计实验,提高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避免思维定式.

教学后记与反思

第6篇

(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他时刻提醒自己“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可最终功业未成,留给后人一个悲剧英雄的形象!在岳飞之后不久,有一个英雄人物踏着岳飞的足迹一路走来,这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我们在初中时曾经学过他的一首词(PPT展示《破阵子》),我们一起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个“壮词”的“壮”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壮观的战争场面描写。

师:虽然是作者梦中所想,但这一切对辛弃疾来说都是真实的(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前经历)。辛弃疾的理想和岳飞一样,都是“收拾旧山河”,他早年亲历抗金斗争,南归之后,时刻等待着重上战场建功立业,可他还是没能摆脱岳飞的命运,“可怜白发生”,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让词人迸发出一股悲愤难平之气,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现读者眼前。辛弃疾在很多词作中都塑造了这一鲜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词被后人称作“英雄之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共同探究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是如何展现自我英雄形象的。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断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读提示)。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首词写于1174年秋,当时作者南归已经12年了,始终没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机会。现在他又一次来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赏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连的清秋景色,还有远处美丽的山峦。

师:很好,除了这些作者还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学补充一下?

生:他还看到了落日、楼头和断鸿。

师:不错,两位同学在词中都有自己的发现。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辛弃疾眼前所见之景蕴含着他怎样丰富的情感呢?请用课文中的关键词来回答。

生:“愁”和“恨”。

师:是的,作者此时心中有无限的愁恨。他心中有愁有恨,却说远处的山“献愁供恨”,其实不光是远山,作者所见之景都在向他“献愁供恨”,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移情于景。

师:回答非常准确!山无所谓愁和恨,只因作者心中有愁恨,所以他觉得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含愁带恨”。你能明白作者“愁”和“恨”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上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上片)

生:辛弃疾看到南方秋天的美景想到了北方的故土还在金人的铁蹄之下,而他南渡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不能率军北伐,所以“愁”“恨”。

师:的确如此!如果换一个时代、换一个人,登高远望江南秋色可以说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当时是风雨飘摇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弃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兴不起来,眼前所见之景在他眼里都是伤心之景,“赏心亭”对他而言是“伤心亭”,他心中有无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沦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除了看到这些景物之外,还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词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几个人?

生:三句话写了四个人:张翰、许汜与刘备、桓温。

师:在古典诗词中,这种手法叫什么?

生:用典。

师:用典说白了就是借人说事,拿别人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想借这些人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他的意图是什么呢?请大家将这首词的下片朗读一遍。

(生齐读下片)

师:现在我们分小组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组讨论张翰,第二组讨论许汜与刘备,第三组讨论桓温。请大家对照书下注解认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图,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安排一名代表发言。

(生分小组讨论)

师:我们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图时,一定要寻找带有作者个人评价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词语,词中有吗?

生:休说、怕应、可惜。

师:好!下面我们首先请第一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我们小组认为辛弃疾在这里借张翰的故事表明他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归隐田园,而是要积极地收复北方失地。

师:作者志在恢复中原,因为那儿有他的故乡。秋风起、鲈鱼美,张翰想回家就回家了,辛弃疾呢?他回得去吗?

生:辛弃疾回不去,他的故乡还在金人的统治之下。

师:是谁让他有家难回呢?

生:金人的入侵让辛弃疾失去了家园,被迫南渡。

生:如果南宋朝廷能够积极北伐,收复故土,辛弃疾也就能回到故乡了。

师:综合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就能明白作者这里用典的意图了:既写出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朝廷的激愤,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师:请第二组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生:辛弃疾在这里主要想表达自己不学许汜“求田问舍”要学刘备胸怀天下的志向。

师:好!现在轮到第三小组了。

生:我们小组认为作者在这里借桓温抒发自己岁月流逝,白发已生,功业未成,悲愤不已的感慨。

师:三个小组的回答都很精彩!用典看似在说别人,其实处处在说自己,辛弃疾在这里用这些典故抒发了自己空怀满腔报国热情却无施展本领之地的悲愤和痛苦之情。

师:作者登上赏心亭,看见了壮美河山落入敌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曾经的抗金英雄,此时此刻他最想做的应该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复故土。

师:可是他做了吗?

生:没有。

师:在词中辛弃疾清楚地告诉我们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什么?

生: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师:这句话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是哪两个?

生:“看”和“拍”。

师:这两个动作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呢?

生:吴钩本应是战场杀敌的利器,可现在辛弃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而不能用它驰骋沙场,象征着英雄无用武之地。“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

师:词人南渡已十二年,屡遭冷遇,满腔报国之志难以实现,一身济世之才无法施展,词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他的心声和处境,请问是哪一句?

生:无人会,登临意。

师:正是因为南宋朝廷不理解他,不赏识他,不重用他,如此一个难得的文武全才竟然只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此情此景,纵是英雄豪杰,也难免伤心落泪。“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词人再也抑制不住悲愤之情,英雄泪潸然而下。

师:作者这一把“英雄泪”又蕴涵着哪些复杂的情感呢?能不能谈谈你的理解呢?

生: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黯然流泪,那是因为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落泪。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泪,而是有志难酬的英雄之泪。

师:是的,回顾辛弃疾一生,南渡四十多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指挥千军万马,奔赴沙场,恢复中原,可一直到死他都没能如愿。(PPT展示辛弃疾南渡后经历)我们一起将这首词再朗读一遍。

(生齐读)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结合我们前面的分析,总结一下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展现出一个怎样的自我英雄形象?

生: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移情于景、用典等手法,加上典型的动作塑造了一个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门,壮志难酬、悲愤孤独的失意英雄形象。

师:这个无用武之地的悲壮的失意英雄形象是辛弃疾“英雄之词”最典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个形象是他一生坎坷经历的写照,是我们理解辛弃疾作品的一把关键钥匙。

师:辛弃疾和岳飞一样是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的悲剧仅仅是个人的悲剧吗?

生: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历史的悲剧。辛弃疾的悲剧也是爱国志士壮志难酬的时代悲剧。他词作中的失意英雄形象也正是那个时代英雄的悲剧形象。

师:辛弃疾一曲曲悲壮的英雄之歌既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又喊出了那个时代饱受亡国之苦的人们的共同心声――“收拾旧山河”!他是时代的歌手,他一生为北伐奔走呼号,站在时代最前列,发出时代最强音!我们只要翻开一卷卷的南宋词,就能清晰地聆听到那个时代慷慨悲壮的英雄之歌!(PPT展示部分南宋英雄词)

调鼎为霖,登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李纲《苏武令》)

拂视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刘过《沁园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

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

师:我们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学习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要会一会他的“登临意”,替他“”一把“英雄泪”,认识他在作品中的自我英雄形象。因为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呼唤英雄。我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英雄呢?

生:我们现在需要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勤于工作的普通英雄。

第7篇

一、理清授课思路,让学生深刻领会教师的讲授思路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材的思路变成教师的思路,进而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引导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1、概念讲清楚: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每一个概念都有具体的内容和使用范围,概念教学至关重要。2、实验清楚:生动有趣的实验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也有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举例要清楚:既要有代表性,代表某种类型或类别;也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抓住一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

二、强化阅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是培养自学能力,“授人于渔”的重要环节。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我的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讨论。从中让学生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课题,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⑴铁在自然界的存在;⑵炼铁的原理;⑶金属的腐蚀和防护;⑷金属资源的保护。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展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据教师所提问题,先引导下让学生去粗阅读,使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该课题的主要内容;其次教师指导学生细读:实物、图片和探究实验理解教材,最后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来精读,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思路清晰,积极引导学生探究解答的思路

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展现解题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进行比较,找出自己思路的优点与不足,从而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手段;而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导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用途时,首先提出二氧化碳为什么能灭火?为什么人们不用氮气用作灭火的试剂等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其发散思维等综合能力。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会形成一种习惯的思路,这种思路有其积极的一面,就是容易熟练,即对于同一类型的题目,能够沿着模式化的思路,驾轻就熟地解答。但“习惯”思路有时会限制学生正常思维能力的发展 ,产生思维惰性、呆板。在教学中, 一题多解的思路,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入手或用不同方法解答问题。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展式的问题,通过多角度的问题模式进行思路灵活性的训练。教师讲评时可针对知识点,对题目“改头换面”一题多样。

四、借助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研究问题的思路

第8篇

1、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注重数学知识“内化”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儿童素质是遗传因素和环境、教育的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必须强调素质形成过程中的“内化”作用。怎样内化?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构建知识的基本环节是小学数学改革重要理论依据,教师要善于抓住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连接点,剖析新旧知识的分化点,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知识形成,在内化中促进素质形成。

2、加强学生智能培养,突出数学思维方法

智力、知识、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构成要件。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基础,能力又是在智力和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这就不难看出,数学教学中加强智能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课堂教学立足点应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到同时培养能力上来。要达到有效地培养能力,就必须把数学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如可逆性思维、量不变思维、整体与部分思维、转化思维、对应思维、集合思维、代入思维、消去思维、扩缩思维等。

3、抓非智力因素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品质

人的素质表现是多方面的,知识、能力、习惯、意志、兴趣、爱好、性格等都是素质的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证明,凡是具有恒心,学习态度端正,一丝不苟,有进取心、自信心,面对困难和挫折百折不挠的学生,学习数学就是能取得很大成就。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及良好个性品质,如书写工整规范,计算仔细,验算认真,运用数学语言回答问题,叙述算理等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把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本身,看成是数学教学中着眼学生的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

4、注意数学联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数学教学对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效果如何,必须在实践中检验。以往的教学目标是单一的“应试教育”,其结果学生走向社会后,不能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应尽可能地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素质,如学了百分数后,补充求“利润率”、“含税率”、“月息率”等知识。教了小数四则运算后,组织学生到商店购物,布置学生星期天当“小售货员”等,这样既巩固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技能,又能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5、猿盅生主体地位,着力开发学生智力

新课程的实施,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加强和巩固,使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内化,即自觉地接受,才能转变为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就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学生这个主体来展开,如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提问、讨论、练习等无不以学生为主,创设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氛围,学生也只有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智力得到开发和发展。

6、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给学生,取得尽可能大的成绩,而首先在教会学生学习怎样学习,学习发展自己,以及离校后继续发展。”这是从教学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素质着眼的,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必备的数学知识外,还必须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也作为认知的对象,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让学生终身受益。如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审题和分析题意的能力,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识图和绘图的能力等等。

7、加大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在教学重点关键处点拨后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这有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的多向信息交流,从而努力创造出学生输入的信息量大于教师输出的信息量的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更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同时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陈述不同意见,学生之间互相答疑解难,教师适时点拨,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差生学习自信心和全体学生自学的意识和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素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