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美育概论论文

美育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9 16:03:2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美育概论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美育概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学概论 美育 大学生 个性培养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四要素”理论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美育与个性培养提供了四个切入点。

一、通过生活中的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陶冶

1.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所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可分为经过人们改造过的自然和没有改造过的纯自然,前者渗透着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是人化的自然;后者因为人们可以从其身上寄托理想和希望,或者把它与社会生活作类比而赋予它以各种含义和想象,还可以把它拟人化,因而它给人的感受也是美的。欣赏自然美能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陶冶心灵,提高人的品格精神与文化修养,还可以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倾心,使他们在领略自然形式美的基础上产生与人的品格精神相契合的象征美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社会实践的美、社会环境的美、人的美。在社会生活美中,不仅体现着人的高尚道德风尚,而且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愿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是美与善的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如雷锋、焦裕录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美的典型。利用社会生活美进行美育,首先是选择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崇高理想的追求。当然,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落后和丑恶现象,批评落后,鞭挞丑恶,使学生从对比中分清美与丑,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美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丰富发展审美感觉和文化知识,完善和提升人的文化品格。

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的修养。

二、通过作家高尚人格精神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启迪

作家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古人云:“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人格境界不高,也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来。中国古代文论有一种观念,叫“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应从审美的角度感受、体悟作品丰厚的意蕴美的同时,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并在感悟中接受作家价值取向中的精华,以促进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与奋发的进取精神的养成。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差不多都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有一种大慈大悲的胸怀。这忧患和慈悲使他们具有一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气概。这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美。

三、通过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对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独特的文学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文学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学形象的历史和时代意义,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形象的典型性,发现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再造想象,进一步丰富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这不仅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加深,自我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与思想得到愉悦、升华。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大学生面对一个个生动的,特别的文学形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习模仿,这是一种较明显也是较浅层次的塑造自我的方法,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可以在审美的最高层次,通过反观自我来达到对自身的认识和重塑,这就需要认识到文学的个别性。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武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就其优点而言,个个都形态生动、感情丰富,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就其缺点来说,则受到了个别性的局限,超脱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在大观园中是美的、脱俗的、可令我们欣赏的,如果将其从大观园里拽出来,放在生活现实中妻子或母亲的位置上,那么她就会变成鼠肚鸡肠、疑神疑鬼、俗不可耐的一个角色,这时她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与反观,会让大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的全面评价,对人物命运的客观认识,在品评文学形象的同时就对自身的性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令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在欣赏文学形象时,大学生要学会从文学形象的个别性的感受和关注,深入到对生活现实的普遍关照和沉思。

对人物形象的关注如此,对自然形象的关注也是如此。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中普通的青山、绿水和原野,大家看惯了,不以为意;但诗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情感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让它们变得不普通了,变得意味深长。这些自然形象,不仅深深印在读者的心灵上,而且不知不觉间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然、人生甚至苍茫宇宙的某种感怀。这种直观个别、却神游九天的迩思遐想实际上使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的表面深入到普遍性的真理。

四、通过读者文学接受中产生的文学情感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境界的开拓和提升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作用于个体的感性与情感的层面,着力于保持人的精神的和谐与健康。文学接受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接受者会依据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受文学作品的感染程度而产生种种的情感变化与反应,其主要方式就是宣泄与补偿。宣泄是指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会因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利害关系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功利望。这些欲望不可能得到现实的全部满足,有的立刻被放弃和遗忘了,有的却潜存下来,形成某种情感压抑。这种受压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能量,当它逐渐淤积而找不到出路时,就会引发心态的失衡与变异。文学作品的“煽情”与感染作用,使接受者感同身受,某种被压抑的情感在重复激发中得到宣泄,因而减轻了这些情绪的内心压力。悲剧唤起人生的不幸感和同情之泪而冲淡接受者的内心痛苦,生活中的受挫者吟诵前人忧郁、感伤的诗句来排遣自我情感,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所谓补偿,是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人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而情感需求却是多方面的。当接受者在现实中感到情感贫乏或需求受阻时,文学作品能够使他得到假想的满足和欲望的达成。据西方学者的阅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女读者之所以爱读罗曼司,是因为罗曼司使她们能够暂时地摆脱为人妻为人母的琐碎事务……罗曼司还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机会。她们从罗曼司中得到的是希望、安慰和知识。”文学的补偿作用既使人暂时满足,又使人长久地不满足,但它开阔了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使他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感。

情感的宣泄与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也就是说接受者的自然感情、生活感情与作品中的情感合二为一,上升到一种艺术情感。它意味着对现实情感的解脱或超脱,同时又使现实情感得到净化、丰富与提高。文学对接受者情感体验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接受者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体验与认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益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塑造了初涉人世的“我”,他生活困苦却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感染的人。我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不可以逛妓院。这种廉价的堕落,只引起我对它的厌恶,引起我怜悯乐此不疲的人。罗庚保黎教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被环境屈服。”这个事例说明,文学阅读可以使接受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得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新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人联出版杜,1984。

[2].鲍小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三联书店,1995。

第2篇

创建风格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多媒体英语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把图、文、声、像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通过链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在学生面前将其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从传授知识变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语言功能,能够不断地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学生可以通过视、听、说等多方面的活动锻炼自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应用多媒体技能。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利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多媒体网络条件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采用现代技术来创建新型的英语教学组织策略和形式。

二、目前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不足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手段,使得教师课堂信息量增大,这也使得教师讲课节奏随之加快,将导致学生思维受限、理解接受能力不足,使教学两个环节相脱节,从而严重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教学信息容量过大,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优势特点无法得以发挥。

(二)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教学重点难以凸显在课件的制作方面,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一时兴趣,过于追求形式,忽视内涵,片面强调特技效果,一味地追求集图、声、像为一体的高强的感官刺激,华而不实,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弱化了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受限于技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课件或是文字教案的电子化,内容单一;还有一些是现成课件,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都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不利于教学的展开,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互动性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弱化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夸大和过于依赖多媒体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多媒体教学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课堂变成了课件的简单播放和演示;而面对课件中的大量信息,学生又成了速记员。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操作为中心,没有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完全违背了英语教学的互动性原则,将直接导致英语课堂的简单化和形式化。(四)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缺乏,网络教学平台有待完善只有以较强的软硬件设施为基础,多媒体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展开。如今,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软件设施严重缺乏及硬件设备不断老化和磨损的问题,人力和资金投入缺乏的现象。尤其在软件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存在弊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完善和利用也有待加强,这都影响了多媒体教学效果。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对策

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利弊的分析,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不是“替代”,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充分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做到适度。如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但同时这又容易淹没教学中的重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理解能力受限,教师沦为了鼠标操控手,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讲解是一门语言艺术,其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一种严密的、创造性的逻辑思维的体现。而优秀的板书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易于调整等特点,将课件使用与板书相结合,再配以教师精彩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既能有听、说、视、触强烈的立体感官刺激,又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外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多媒体课堂中的交互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课件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器,注意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权衡难易,使学生感兴趣,易于讨论,从而达成课堂互动的目标。课件的交互功能在多媒体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模拟现实课堂教学亲和的人际交流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机交互性。如“HowtoPrepareanEarthquake”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设计中视频资料来展示如何预防地震及避险自救的片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模拟演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对灾后自救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英语是一门具备实践性、思维性、能力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语言实践是英语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思维能力是英语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着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能力,通过“感受———领悟———运用”的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英语语言,习得语言,从而形成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在“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到美国文化中,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再配以图片、音频,用发散式的提问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将英语课设计成具备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以习得英语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拓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与英语课堂的有机结合更需要一个整合过程,这其中包含有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师将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网络技术设计水平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成为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要在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认真探索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积极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此外,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各个高校中逐步推广开来,课堂教师指导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课堂学习。

四、结语

第3篇

语文课件,不仅仅是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更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深加工和细节琢磨,以求精致严密与流畅优美。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人知道,要制作一个完美的多媒体课件,必然要对采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生动的素材进行一些技术或艺术处理,这要求制作者很熟练地使用文字编辑软件、声音处理软件以及视频和图片软件等等。对于这样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很多语文老师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且不说网上可下载的课件资源寥寥无几,可下载到的课件资源质量不佳,不是缺图片,就是缺声音,林林总总,甚是繁杂。在市场上出售的课件,大多是对计算机软件很熟悉的人制作的,这样的课件虽然制作加工得很精美,但由于他们并不熟悉教材内容,也不熟悉教学中的情景,更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很不好用。同时,要制作好课件,找素材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高质量的课件,素材必须丰富。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张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百度找不到找谷歌,网上找不到跑书店,问同事,问朋友,折腾下来最终找到了可怜的几张图,但时间花费太久,险些赶不上教学进度。音频视频素材也是难找,有时候在网上等好长时间下载下来,却不是相关的音频视频;是相关的,音质和画面感又不行,怕效果不好。可见,要找到丰富的素材真是难于上青天,对于奋战在日常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来说,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寻觅合适的图片、音频、视频呢?

二、教师角色的退化,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其优势在于能把课文内容更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优势暗含了很大的劣势,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一方面由于课文的内容已经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诱导启发,适时点拨的教学过程就相对少了。并且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很大的变数,随时都会有“突况”,但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更多精力放在课件的呈现和解说上,很难做到根据课堂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而在以粉笔、黑板为工具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中,可以通过口语、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语调和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都是一种潜在的交流,留给学生回味与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虽然说接受得快,但学生注意的是大屏幕上的图像,学生很少有向老师发问和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过程本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下,却演变成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输与接受,流动在师与生之间的情感被明显削弱。教师在学生面前俨然成了一个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员,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容器”,很被动地去接受。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全都荡然无存。

三、抹杀了语言的抽象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4篇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独特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第5篇

关键词:多德-弗兰克法案;中国金融业;监管;国际化战略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里根大楼签署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以下简称《多德-弗兰克法案》)。它号称自“大萧条”以来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深远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反映了美国朝野从政府到国会、从法律界到学术界对2007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的全面反思,在美国金融史上有望成为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比肩的金融监管里程碑,将使华尔街开启新的金融时代,同时对整个世界金融业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主要内容

《多德-弗兰克法案》涵盖内容非常广泛,可以概括为以下六大方面,其中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和消费者金融保护是其两大支柱性内容。

(一)建立新的监管协调机制

为改变多头监管下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痼疾,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成立新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1]。该委员会由财政部牵头,其成员包括财政部长、美联储主席及七家金融监管机构的高级官员,主要职责在于识别和防范系统性风险。改革重组了银行监管机构,将储蓄机构监理署(OTS)合并到货币监理署(OCC)中,其部分职能转移到美联储(FR)和联邦储蓄保险公司(FDIC)。改革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权力,改革后美联储不仅名义上拥有消费者金融的监管权力,而且将拥有监管系统性风险的职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各业界的大型机构均被纳入其监管范围之内。针对此前保险业没有联邦监管机构的制度空白,财政部将成立新的监管办公室,与各州监管部门联合监管保险公司。同时该法案设立了新的破产清算机制,给予FDIC破产清算授权,将FDIC的清算职能扩大到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责令大型金融机构提前做出自己的风险拨备,在超大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对其采取接管、拆分、清算等安全有序的破产清算程序。

(二)强化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非常重视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管。一是对有系统性风险的金融机构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为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美联储应当根据FSOC的建议或自行对并表资产不低于500亿美元的银行控股公司和受美联储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定一套审慎监管标准。这些审慎监管政策包括:设置最低资本充足率和最低杠杆率指标、加强风险管理、危机处置规划定期报告制度、设置集中度限制、定期压力测试、设置短期债务限制、计提应急资本、加强流动性要求、强化公共信息披露。美联储还可根据FSOC的建议或自行判断认为必要的其他审慎监管标准。更为重要的是,为防范系统性风险,FSOC将获得“先发制人”的监管授权,即在2/3多数投票通过后,可批准美联储对大型金融机构强制分拆重组或资产剥离,同时可以直接否决大型金融机构间相互购并申请。

二是引入修订版的“沃尔克规则”,对大型金融机构规模和业务范围直接限制。其内容包括:限制银行和金融控股公司的自营交易;限止银行拥有或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其投资总额不得超过银行一级资本的3%;为了避免利益冲突,禁止银行做空或做多其销售给客户的金融产品。这一建议的核心在于降低金融机构杠杆率,限制其风险敞口,使一些机构可能不得不“自废武功”,剥离或缩减部分带来丰厚利润的业务,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太大而不能倒”局面的发生。

(三)加强消费者金融保护

在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新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创立被称为“华尔街新警长”的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这一机构将对提供信用卡、抵押贷款和其他贷款等消费者金融产品及服务的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信贷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实施监管,以保证美国消费者在选择使用住房按揭、信用卡和其他金融产品时得到清晰、准确的信息,同时杜绝隐藏费用、掠夺性条款和欺骗性的做法。该机构设立在美联储系统内,但保持独立的监管权力,可以独立制定监管条例并监督实施,拥有调查和强制执行的权力,署长由总统直接任命。

(四)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监管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加强了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一是《多德-弗兰克法案》特别加强了对场外交易(OTC)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的监管,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实施衍生产品交易中央结算;二是要求银行分拆掉期业务,要求银行将农产品掉期、能源掉期、多数金属掉期等风险较大的衍生品交易业务拆分到附属公司,自身仅可保留利率掉期、外汇掉期以及金银掉期等业务;三是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四是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表上。

(五)将“影子银行系统”纳入监管框架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影子银行系统”纳入严格监管的大框架之下。根据《多德-弗兰克法案》,大型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要求其在美国证监会(SEC)登记,接受强制性的联邦监管,报告交易和头寸信息,并接受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如果此类机构具有特大规模或特别风险,将同时接受美联储的系统风险监管。这令对冲基金的客户非常抗拒,因为报告交易和头寸信息将曝露其身份,从而影响询价以及市场交易。

(六)加强对投资者和股东的保护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加强了对投资者和股东的保护。一是制定新的严格规定,以保证投资顾问、金融经纪人和评级公司的透明度和可靠性。强调华尔街经纪人的受托职责,即客户利益高于经纪人的自身利益。加强SEC的监管职能,在SEC内部成立投资者顾问委员会和投资者保护办公室。针对信用评级机构,新法案在SEC中成立专门的监管办公室,每年提供监管报告;对评级机构要求更完全的信息披露,包括评级公司的内部运作、评级方法、历史表现、报酬来源等等;降低评级公司与被评级机构和承销商间的利益关联度,在评级公司人员跳槽至客户方时实施离职审查;允许投资者对“恶意和轻率”的评级行为提讼;鼓励建立内部信用评级标准,降低监管方和投资者对评级公司的依赖;对长时间评级质量低劣的机构,SEC拥有摘牌的权利[2]。二是在高管薪酬问题上为股东提供更多的话语权,包括使用人参与董事选举、对管理层薪酬拥有不具约束力的投票权;要求董事会下的薪酬委员会完全由独立人士组成;允许监管机构强行中止金融机构不恰当、不谨慎的薪酬方案,并要求金融机构披露薪酬结构中所有的激励要素。

二、《多德-弗兰克法案》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不仅在美国金融版图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金融业带来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一)对目前业务影响有限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零售金融以及金融衍生产品领域。而我国商业银行中,目前只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几家银行在美国设有分行,并且其分支机构业务都继承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很少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另外由于牌照的限制,也很少从事零售金融业务,资产规模占相应总行资产规模的比重较低。因此,《多德-弗兰克法案》与中资银行目前的业务结构相关度不高,对中资银行业务方面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经营合规成本可能提高

《多德-弗兰克法案》对拥有500亿美元或以上资产的大型银行机构将实施更为严格的监管标准。根据定义,这将包括全球资产达500亿美元,且因为拥有美国分行、处或商业贷款子公司而被视为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非美国银行,以及任何控制此类非美国银行的非美国公司。《多德-弗兰克法案》为美联储如何对非美国银行机构执行从严标准提供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虽然目前不能确定美联储对非美国银行机构具体执行什么样的从严标准,也不清楚美联储将如何能够以较为有效的方式将这些标准适用于非美国银行机构,但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法案规定美联储可就相关要求针对某家银行机构(包括非美国银行)或某一类别公司的风险、规模、复杂性、活动及其他因素作出量身定制的修订;二是法案规定美联储可对国民待遇及竞争机会均等原则给予适当的考虑。

我国在美国设有分行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均远超500亿美元,属于“包括在内的银行控股公司”。一旦美联储确定的从严要求适用于所有非美国银行机构,并且其监管要求又高于我国监管要求,我国在美国设有分行的商业银行的经营合规成本将被迫提高。比如将不得不接受更高的资本要求,或者更改公司治理架构,或者为满足美国监管要求而编制解散方案,或者进行额外的压力测试等等。

此外,法案的一些规定也将会直接增加非美国金融机构的经营成本。如两年过渡期后设立的金融研究办公室所需资金将来自于资产达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机构以及系统性重要的非银行机构提供的监管费用;美联储还要求资产达500亿美元及拥有美国分行或处的非美国银行交纳对其进行检查和监管的费用。

(三)延缓相关战略推进节奏

近年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以及混业经营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型银行以及部分中型银行纷纷开始推进国际化、综合化战略。但《多德-弗兰克法案》的实施将可能延缓我国银行相关战略的推进节奏。就国际化而言,法案对系统风险的严格监管可能导致银行对规模过大心有所忌,不得不压缩部分海外业务。同时,合规成本的可能提高,将会使我国银行在美国拓展业务变得更加谨慎,特别是法案着重保护的与消费者相关的零售金融业务。就境外综合化而言,法案所体现出的对全牌照趋势的排斥以及零售金融、衍生金融产品的诸多规定使得商业银行在开展相关业务时面临更大的政策风险,综合化经营的成本将显著提高。

(四)间接影响不容忽视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我国银行业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将间接影响其他国家乃至国际层面金融监管潮流,这一点必须引起重视。考虑到美国不仅处于金融领域发展前沿,而且在IMF和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监管组织具有主导性的发言权。作为世界金融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其国内金融改革法案必将深刻影响G20的全球金融改革探讨和未来的新巴塞尔协议的修订,其法案中的部分条款甚至可能直接上升为国际组织制定的所谓全球规则。特别是对大型银行更严格监管资本的规定以及“沃尔克规则”对银行从事衍生工具交易的监管等,可能意味着全球金融自由化的黄金时期已经终结,后危机时代全球正迈向更全面、更严格的金融监管体系。

三、我国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及建议

我国在美国设有分行的商业银行均属于《多德-弗兰克法案》需要接受较严格监管的大型银行机构,因此,我国需要积极应对该法案带来的可能影响。

(一)深入研究《多德-弗兰克法案》

根据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加强法》,1991年12月19日后成立的外资银行分行不能在美国开展10万美元以下的零售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美国设立的分行主要提供企业存款、企业贷款、项目融资、贸易融资等传统银行业务,资产和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尽管如此,对各家志在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银行而言,仍也有必要对《多德-弗兰克法案》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密切跟踪美国监管当局的后续具体的监管细则。一是全面深入评估法案对我国银行业现有业务的影响;二是在开展经营活动时要特别注意新法的有关规定;三是密切跟踪美联储的监管文件,特别是针对非美国银行的具体监管规范,适时评估其对我国银行业海外发展战略的影响。

(二)审慎开展各类政策性风险高的业务

《多德-弗兰克法案》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理念将由“放松监管、放任创新”转变为“加强监管、规范创新”,这将加大银行开展相关业务的政策性风险。为此,我国各家银行必须在保证合规的前提下,审慎开展以下各类业务。一是审慎开展零售金融业务。危机前消费金融工具的不透明以及危机最终部分由纳税人买单激起了民怨,迫于政治压力,法案成立了CFPA并赋予其相当大的权力,以进一步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这将进一步加大从事零售金融业务的合规成本,特别是对监管法律及惯例了解不够透彻的非美国银行而言。二是审慎开展衍生金融产品业务。根据新法案,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银行将接受从严的资本及监管要求,并将面临多头监管。三是审慎开展“影子银行”类业务。尽管法案最终对“沃尔克规则”作了稀释性的修订,但这已表明美国监管当局开始排斥混业经营的监管取向。如果过渡开展各类“影子银行”类业务,将可能引起美国监管当局的重点关注。

《多德-弗兰克法案》赋予了美联储更大的自由裁量权,这将对非美国银行在美国开展业务带来更多的困难,从而给中资银行国际化战略以及境外综合化战略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笔者认为,我国各家银行仍应继续坚持相关发展战略毫不动摇,美国仍应是我国银行拓展业务的重要目标市场,我国银行需要做的是密切跟踪美国监管动向,综合评估各种成本,趋利避害在美国进一步拓展相关业务。一方面,虽然《多德-弗兰克法案》对银行从事自营交易进行了诸多限制,但也应看到法案没有完全照搬“沃尔克规则”,而是作了弱化的修订,并没有完全限制混业经营,美国不会重回《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时代,适度混业经营仍是国际金融业经营发展的主流趋势;另一方面,未来阶段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跨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仍会快速增加。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过程中,美国经济金融仍将会占据主导地位。

(四)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金融危机之前,美国的金融监管政策和操作管理一直被视为标准样板而被新兴经济体的金融改革效法,加上考虑到美国在国际监管组织中处于主导性的话语权,《多德-弗兰克法案》更为深远的影响是将开启全球加强监管的新时代,这无疑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新挑战。面对新挑战,我国银行业唯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是探索盈利新模式,提高盈利水平。监管取向的变化、资本要求的提高以及合规成本的不断增加必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及盈利能力。二是以经济资本管理为主轴,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这一方面是合规要求使然;另一方面更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需要。三是以合规为前提,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在未来阶段,金融创新与加强监管将会相伴而行。对金融机构而言,金融创新永远是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增强生命力的制胜法宝。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音乐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缺失,精神层次,实施机制

 

音乐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美育又是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广泛缺乏的一项必要教育,部分学校由于考虑升学或者就业的问题过于追求单方面的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全方面发展的追求。

我国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本身就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明教育,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艺术教育常常被边缘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音乐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不可抹去的部分。音乐是培养人的高层次的审美情操,提升人的素质的理想通道之一;如果忽视音乐艺术教育,一定会导致人才素质的部分缺陷甚至和未来核心部分的缺失,严重耽误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的进展。所以,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最容易忽略的部分,明确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进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音乐教育推进和发展的必然先导。

1.素质教育的概述

1.1 素质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为基础展开的教育活动,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我国素质教育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政府也不断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制定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但因从政府本身到学校和学生中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素质教育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精神层次,导致教育的不均衡,基础教育不能全面实施,使得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无法得到贯彻落实;第二,我国办学体制仍以公立学校为主,办学模式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第三,学校考试模式落后,导致学校仍无摆脱应试的教育模式,大大阻碍了素质的发展步伐;第四,学生对于某些老师要求的专业学习而放弃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可见,只有认清当前政府主导下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切实解决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才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

1.2 素质教育的层次分析

素质教育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把它们分为三个层次:精神层次、智力层次、劳力层次;第一层次是精神层次,德、美和体属于第一层次里面的品质要求。第二层次是智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的体现是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在智力方面的教育,给予他们聪明才智。第三层次是劳力层次,这一层次主要体现的是劳动技能方面的素质教育杂志网。综上所述,音乐艺术教育正是美育的一部分,属于人素质教育高层次的部分,这部分也是正是我国素质教育中极力缺少的一部分。

2.音乐艺术教育的概述

2.1 美育的发展

美育在素质教育体系中包括美术教育、音乐教育、文学教育、舞蹈教育、书法教育等等,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在学校教育中美育的开展尽管在各地区有顺并且很好的开展着,但是美育的开展方向、延伸度、广度是远远没达到要求的,效果更是敷衍的状态。

在学生眼中,很多学生都认为美育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只能看看、玩玩,抱着随便的态度去想和思考,带有很漠然和无视的态度来看待美育。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学校领导对于美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对于美育的投入微小,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差,不仅耽误了学生的美育提高,也耽误了一批从事美育老师的就业。

2.2 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音乐教育在我国教育起步也不算晚,但是从体制和规模或者重视程度上一直都是欠缺的。主要是由于整体社会环境、社会教育体制等原因造成的, 我国的音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

虽然最近快女和超女等在我国各地非常火,而且他们有些是艺术音乐学院培养的学生,但是对于音乐才能的培养的更多的来自于从小的熏陶,我们这里探讨的“音乐艺术教育”跟音乐专门才能是有很大区别的,更多的是强调老师向学生传授艺术修养、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技能,为社会培育面向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据我对各大学校探访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很有兴趣,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学校音乐课程的设置过于简单和敷衍。

3.音乐艺术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实施机制

大力发展音乐艺术教育的口号声音喊的很广泛,但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它的实施机制并没有得到妥当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建立全国教育的新观念精神层次,既音乐艺术教育必须得到普及的理念必须得到充分的推广,让国人都知道,就好比当年的计划生育一样,得到全民的响应。

其次,我认为在实施过程中的保障机制的建立也是必不可少的;实施说明事情已经做了,但是事情最后的结果和反馈如何,以及将来我们该如何行动,都是依靠保障机制的合理建立的;同时保障机制还能保障这些理念的顺利实施,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打扰。

最后,我认为对于音乐艺术教育应该具有前瞻性,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一些好的模式,来本地化后为自己所用,这些都是可以尝试的。然后最重要的还是领导者的思想,到底想不想把事情做的彻底和更好些,这点显得格外重要。

4.结论

经过对音乐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艺术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后建立相关的实施机制,来最后分析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上是我对两者关系的认同和思考,希望后来者能够参考,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形势继续研究,已取得更卓越的成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

论文摘要 教育技术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而美学是一门关注人的哲学,提倡人性自由和人的自由发展,能够为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哲学依据。教育技术本身包含丰富的美学内涵,但其研究和实践领域往往偏重技术和开发,而忽略其中美学研究的重要性,所以有必要加大对教育技术中美学研究的力度。

1 引言

教育技术产生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实践的技术,从视觉教育到计算机辅助教学,无一不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教育中来。教育领域对科学技术的运用,的确解决了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为实现教育的最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技术并不能解决教育的所有问题。我国教育技术受西方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影响颇深,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侧重于技术层面,而较少从美学和教育哲学的角度进行探索,对教育技术人文方面的研究略显单薄,这就导致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普遍存在的人文因素萎缩,哲学意识淡化,出现偏重科技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甚至技术至上主义等倾向,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不相符合的[1]。要解决教育技术中技术和人文之间的这种矛盾,就得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文思想,并进而以这种人文思想来指导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实现其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而美学正好可以提供这样一种人文思想。因此,将美学引入教育技术,构建正确的教育技术美学观,在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统治力量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2 教育技术中的美学形态

2.1 科学美科学美是建立在自然美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美及其内在规律的真实反映”[2]。真善美的统一,是科学美的完美写照。科学美表现在教育技术中,首先在于它的“真”,即要体现出科学理论中的客观规律和理性概念,它们反映了科学理论内在的结构美和逻辑美。教育技术如果能真正体现科学美,就能够用美的教育去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激发学习者对美的理解和感受,使其能够在美的意境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而善是指事物相对于人的功利需要的价值,教育技术是为了满足人的学习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就是一种善。同时,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满足人审美方面的需要。真善美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它们都是以人作为价值主体,要求教育技术在追求技术开发的同时更多地重视人的本质。

2.2 教育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美的发展历程,而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缩影,因此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美感。教育美是指教育本身作为审美对象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能对教育中的审美主体(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活动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在美的教育中得到美的体验和发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应该充分体现教育中美的意境。首先,教育技术本身应该具有审美价值,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审美品质和伦理道德品质,这是人的本体需要,也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其次,教学设计应该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强调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法。例如,多媒体教材中使用富有艺术性的图像、色彩、音乐等艺术手法,可以使教育过程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3 形式美形式美是指自然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而产生的美感。教育技术的形式美集中体现在多媒体课件上。多媒体课件的构成元素包括静态元素和动态元素,静态元素包括文字、图形、图像等,而动态元素则包括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课件是在教学理论、艺术理论等指导下,将知识的表现形式从原来书本的单一表现形式转变为多媒体的复合表现形式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材料。作为一种知识的表现形式,多媒体课件主要强调的是形式美,即整齐美、均衡美、调和对比美、节奏美。

2.4 艺术美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美,它源于现实生活,但又高于现实生活,因为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教育是教师创造性的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将艺术美运用到教学中,把抽象、无形的知识用艺术手法表现出来。教育技术的很多方面本身就是艺术创造过程,如视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网站等,本身就是一件件美的艺术作品。

3 美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意义

教育技术从一开始就和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萧树滋先生在其《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概论》等著作中就曾明确提出美学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20世纪90年代,刘雍潜和李龙编著的《教育技术基础》中把美学作为技术基础中的一个内容。近年来,教育技术专著将美学或艺术理论明确列为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基本上没有。由此可见,教育技术研究领域内对美学的重视程度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实际上,美学对教育技术的重要性却不容忽视,它在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艺术化及其美育功能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3.1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本化的关键教育技术历来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善,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机器的过多使用弱化了人的潜能,并且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媒体在很多场合下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媒体本身,而忽视其中的教学内容。这些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有没有对技术的本质意义和深层价值进行探讨,其解决之道在于用正确的人文思想去指导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实现科技和人文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讲,美学是审美领域的人的哲学,它以形象、生动的感性形式窥视人内心世界的美,并提倡人的精神解放和思想自由。因此,把美学引入到教育技术的实践和研究中来,将会“使教育技术更加人本化,更有利于教和学,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3]。

3.2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艺术化的理论基础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和艺术具有相同的本质,艺术乃是现代技术救渡的道路[4]。技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艺术,艺术是技术发展的美好愿望。同样,实现艺术化也是教育技术发展的美好愿望,因为只有实现了艺术化,教育技术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其功能才能发挥到极致。美学是所有艺术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它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艺术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美的问题,包括对艺术的本质、创作、欣赏和批评的研究。教育技术的艺术化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的艺术化,而美学就能给它们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例如,教学设计要强调科学美和教学美;教学资源开发要注意界面的友好,色彩搭配的协调;教学过程则要讲究语言的流畅、优美,声音要清晰有致,富有感染力,这些都属于美学的研究范畴。

3.3 美学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美育是教育,也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美学理论应用到教育中,其主要目的在于陶冶人的情感,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其人文知识的修养。教育技术中的美主要体现在媒体美和教学设计美2个方面,它们都具有美育的功能。媒体美可以美化教学环境,并满足学生物质、生理、精神等多方面的需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加敏锐;教学设计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习。美育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包含丰富的美育思想、美育方法,这些都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所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美学也是实现教育技术美育功能的重要手段。

4 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中体现了多种美学形态,同时美学对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艺术化等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却往往忽略美学对其深层次的影响。这样带来的结果是:虽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无法使各种先进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巨大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研究者必须深刻反思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将美学引入教育技术,树立正确的教育技术美学观,使其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必将有利于实现教育技术的人本化和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廖宏建,冯奕兢.儒家教育思想对教育技术的人文启示与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5(6)

[2]李亚青.关于科学美学的若干思考[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第8篇

关键词:艺术概论;沟通与表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84-02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作为以理工为主的院校,学生对于人文艺术的认可和了解知之甚少。然而,艺术课程的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让学生能够理解艺术,重要的是能掌握一种进入艺术世界的方法,老师来指导学生掌握一种“一生受用的本领”。

一、对“沟通与表达”的认识

在教学中实施“沟通与表达”,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一项教学改革,同样也是老师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途径与方法。沟通是展开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的平台,是技巧和智慧,这是隐性的。表达是能力的提升,是教学目的的实现,是学生多方面水平的呈现,是隐性的。两者是有层次的,并且是递进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沟通才使表达能有效,表达是建立在和谐、熟悉、轻松、有效的沟通基础之上的,反之亦然。

首先,用“沟通”来搭建教学平台。“沟通”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和谐、熟悉、轻松、有效的学习氛围中搭建起的教学平台。这里包含着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沟通是建立在和谐、轻松、有效的氛围中,如果总是老师的“一言堂”,或者“一问一答”,学生被动地敷衍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其次,用“表达”来实现教学目标。表达是在涉足大量信息后,能够运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有逻辑性、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一种口头或书面表达。“表达”是一种能力的提升,是“教与学”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二、“沟通与表达”的实施目标

当下,老师在教学中,尤其重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次序的翻新与探索,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太“理想主义”或“想当然”,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培养学生沟通与表达得能力,既要全面考虑,又要注重细节,在实施中注重教学技巧、教学手段的翻新与多变是一种训练途径,更重要的要对与“教与学”有关的一系列客观、主观因素的构成等进行全面的思考,从课程设计、教学执行到教学反馈,特别对诸多环境、心理、生理等因素都要进行有效的组织与思考。

1.从“观看与倾听”到“沟通与表达”――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艺术概论》课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进入艺术世界,从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获得最宝贵的体验与快乐,使学生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艺术作品的欣赏中,能够运用恰当的字眼来表达体验与快乐,并能更好地将这种感受与其他人来分享。

为了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分别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方案,以此来实现和推进课程改革,并最终达到学生沟通与表达素质的提高。

第一层次的目标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这一目标的实现中,学生主要通过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来接触、熟悉和感知艺术。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主要通过一种接受式、发现式的学习,来接触、熟悉和感知艺术。比如,在面对一个艺术作品时,我首先要与学生分享艺术审美的经验,指导学生在作品中观看什么,倾听什么和阅读什么。进而,培养学生能形成一种自觉地、积极地、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层次的目标是通过艺术的教育,丰富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在这个阶段目标的实现中,采用启发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当学生对艺术的概念有所理解,也知道在他们遇到艺术作品时如何去解释时,主要通过中外经典艺术作品的鉴赏,尽可能地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释放自己的心灵。在这个层次中,主要通过交流、讨论、欣赏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艺术,并进而产生一种想交流与分享的愿望,希望将自己的艺术感觉和想法表达出来。

第三个层次目标就是通过艺术的教育,使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有所提高。这一层次目标的实现,正是需要通过沟通与表达的专项训练来实现。在艺术课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实现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的提高。这一阶段里,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对艺术杰作的批评性欣赏能力,具备审美判断的标准。当学生能对艺术大师的杰作及艺术问题进行讨论,并能当众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进而进入到一种表现、表演的状态时,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综上所述,以上三个层次目标的实现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针对于实际教学可能过于理想化,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对于艺术课程的教学的确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审美的教育更像是“艺术的旅行”,需要自由畅游,主动感受,并选择自己的感兴趣的方向。

2.“沟通”的智慧与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方案一:打破距离感。

这种距离感存在于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首先不会吝惜自己的微笑与眼神,这是实施沟通的基本,这是一种态度的影响,将学生引入一种境界中。解决办法是在课前、课间播放经典、流行的歌曲、音乐,将学生引入一种轻松、和谐的情景氛围中。

实施方案二:让学生开口。

在课堂上,学生不愿开口,懒于开口,开口之惊人,是一个普遍现象。解决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定义、诗词、要点的大声诵读。老师再提问时,要通过以不经意的、聊天的方式,介入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里的原则是不要难道学生。

实施方案三:同学之间的配合与互动。

在课堂上,有意强化了与学生的交流与分享,更多地是以一种交流与对话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除了课上交流、课上讨论等教学环节,并用课堂自由辩论、课上讨论来丰富了教学内容。这里可以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将小组竞争机制的引入,效果非常好。

实施方案四:打破常规的课堂布局。

如何让学生主动与你交流?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在课堂的布局上,采用围坐的方式来授课,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虚拟距离,实现“面对面”的沟通。

实施方案五:建立学生与老师的沟通。

在大学的课堂上,由于学生数量居多,对于个别学生而言,很难与老师建立一定的认知,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争取与学生在一学期内有至少一次的交流与关心。也可以利用课前问一问学生。课后听听学生的建议的方法,使大部分的同学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

综上所述,如果能解决以上问题,就是解决了有效沟通的根本问题,以上实施方案的实施,即使教学的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

3.“表达”的提升:听、看、说、讲、写。在此项专项训练中,开展学生的轮讲、演讲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课程设计上,利用课上讨论、课上提问、课上小组汇报的教学环节,但由于层次性与目的性不强。但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学生在演讲中,一方面缺乏思考,另一方面缺乏自信,不知道如何进行语言逻辑关系的组织,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尽管是照着念也表现出很紧张,并不能很好地讲述自己的观点。结果一到让学生开口时,学生还是难于开口表达,老师也感觉自己在唱“独角戏”。而这里,把演讲环节放在了学期末,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通过一幅画、一个舞蹈、一首歌曲、一部电影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他们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用专业的术语、概念,结合艺术审美鉴赏的基本方法来发表自己观点,并予以纠正。

针对书面表达这一环节,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弱项,由于没有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也没有自己的见地与思考。因此,先通过让学生来写200字左右的观后感、随笔等小文章,来培养学生用文字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求学生撰写1500字左右的小论文。在论文写作上,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论文撰写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以及诸如摘要、关键字、正文、注释、参考书目等基本要求。大部分同学们经过多次地反复修改才最终定稿。学生之前对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求并不了解,也是通过这样一种训练,使学生知道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并为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里,尤其注意及时对学生的作业予以反馈和讲评,建立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三、结语

“沟通与表达”除了完成对学生能讲会写的能力提升之外,对于学生讲话的体态、仪表和礼仪的忽视是我们在教学中通常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种基本素质一定要在大学期间去培养。对学生的体态、仪表、声音等方面予以关注,更加有效地提升了“沟通与表达”的实际意义。我们的课程教学一定要试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课程所赋予学生的也将是能受用终身的,并是一种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教育。正如艺术的教育要更加具有感召力、说服力与影响力,用影响、感染、交流、评价等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实现学生沟通与表达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