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9 16:03: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培养人际沟通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76-02

1.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美国的心理专家彼得萨洛韦指出:一个人是否会取得成功,主要要看情商,因为智商一般占到五分之一,而情商高达五分之四。美国哈佛大学做过一些调研:调查企业不同层次人们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最终显示不同层次的人们需要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不同,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点:企业要求所有层次的人们都应该具备一定的人际沟通的能力。而人们也很容易发现,在企业中,一些人际沟通能力较好的人绩效也比较好,相反有些人工作能力其实并不差,但是由于人际沟通能力不好,最终工作绩效并不好。因此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2.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

2.1好的礼仪促进人际沟通交流

礼仪在人际交往可以体现出自身的素养,同时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礼仪与人际沟通是相互联系的,同时两者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首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礼仪涵养,而礼仪培养又包含多方面内容:第一种是语言方面的礼仪,比如:人们之间的问候、打电话进行交流、如何称呼对方、双方交流中自己的用语等。第二种是肢体方面的礼仪,比如:各种肢体语言、各种手势等。第三种是服饰方面的礼仪,服装可以反映出人们的形象、心态、心情、素质等甚至还可以展现出人们的礼仪,不同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这对人们的人际沟通是很有帮助的。还有学校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教给学生怎样交谈、握手等等,培养学生交际方面的礼仪,以此来促进他们人际沟通能力。

2.2借助语言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语言交流具体有口语交流、书面交流两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语言对人们的沟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决定着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如果不能正确使用语言,那么就会传递出错误的信息,同时与他人之间的沟通就会出现问题。出现这种情况就算是运用多种沟通方法和技巧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还是应该先培养他们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具体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关于口语表达能力的比赛,并鼓励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在比赛中口语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升。第二种,思想政治教师可以挑选合适的时间给学生上口语表达的训练课程,在课上有针对性的为学生讲解怎样提供口语表达能力,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方向。第三种就是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比如:德国的高职学校中,一旦有来宾参观学校,就由学生为他们介绍和解说,甚至学校将这些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这样促使学生就必须参与其中;还有在平常的教学中,他们常常会分小组学习,同时每组还有一名组长,组长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教师、组内学生、学习项目沟通的关系,这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所以这些都是可以高职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学习的地方。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管理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然书面表达能力也不容忽视。通过投简历,人们就有可能获得工作机会,而如果有人连简历都不会编写的话,招聘者基本上不会相信其有较好的工作能力,也就是说基本上不会录用这样的人,所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简历的制作和编排是十分重要的,而要想做好这些就应该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在高職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多练习写应用文,可以让他们练习写信、写邮件等,慢慢积累一些写作经验、具备一定写作能力以后就可以试着写一些使用的应用文,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渐提高自身的书面表达能力。

2.3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有效的沟通,应该先确定沟通环境、对象以及明白为什么沟通,然后对沟通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结合它的特点采用合适的沟通方式,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可以结合沟通对象的反应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当然在沟通中,面对沟通对象的不同反应的时候,如果沟通者不能及时选择合理的沟通方式,那么最终的沟通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想要培养人际沟通的能力,首先应该充分了解沟通对象。提前了解沟通对象对整个人际交流有很大的帮助,如双方的沟通有了话题和方向、可以结合沟通对象的特点采用沟通技巧、降低成本,沟通双方可以快速达成协议等等。

3.结语

综上所述,人际沟通能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都很重要,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丛菁.转型期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沟通 能力 训练 教学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168-02

1 大学生人际沟通现状及障碍分析

人际沟通与交流,在当今社会生活多元化、复杂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是人们生存与发展最迫切的需要。若想有所作为,善于沟通是基本条件。当今世界,新型人才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是否具有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由于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癖好、生活习惯、成长环境不同,能够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也实属不易,一旦处理不善可能产生各种交往障碍甚而影响个人的未来发展。现在大学生人际沟通的现状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交际范围较窄,同学之间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情感交流。

1.1 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过分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社会由于先进的通讯工具陆续出现,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年轻人越来越习惯于用手指代替嘴巴进行交流,甚至有人因此出现了抵触语言交流、无法与他人相处等沟通障碍。一些被称为“电子控”“低头族”“拇指族”的青年人也逐渐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的沟通问题,甚至恐惧于未来可能出现的沟通能力衰退现象。但这些问题尚未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多数人们觉得,这只是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不过,心理专家们建议,更多地与人当面交流,而不是躲在电子设备背后,会更有利于年轻人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

1.2 大学生的孤独心态,引发“分享障碍”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处于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大学生,在心理、生理和意识的社会化方面逐步走向成熟。在这个时期,很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生发生人际沟通与交流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竞争和压力造成的紧张、焦虑的情绪影响,也有独生子女养成的“以自我为主、唯我独尊”的习惯个性问题,还有缺乏对人际沟通交流的充分认识等诸多因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心理素质方面的障碍。多年独自成长的经历,促使很多学生在成年后养成了过度自我的思维习惯,当遇到好的事物时更多的是想到“独占”而非“分享”,以至于在群体生活中难以融入其中,易给他人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进而引发与群体中其他人,尤其是利益相关人的沟通障碍。

1.3 沟通障碍导致极端的伤害事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并引发了多个极端伤害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主观因素,表现为学生内心存在胆小、害羞、自卑、自负、嫉妒、多疑等负面情绪;另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存在性别限制、人际交往能力不强、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交流和沟通难度的增大等问题。

鉴于大学生之间存在的沟通问题,当他们面临生活和学习困难时,一方面无人倾诉、无处发泄,从而产生孤独、绝望的负面情绪甚至自杀;另一方面则是在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和纠纷时头脑不冷静,故意激化矛盾,甚至出现伤害事件。因此,作为教育机构,我们有义务为学生寻求更好的沟通渠道,引导他们尽快走出人生的困境和低谷。

2 进行课堂沟通能力训练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当今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有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也是衡量高校能否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合格人才的重要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读。首先,我们要很好地理解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急迫性。

(1)目前大学生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2)大学生对人际沟通能力训练的需求比较强烈。大学生在不久后的将来都要面对用人市场的考验,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就业是大学生的头等任务。那么,接受怎样的教育内容,能够对其顺利就业有所推动,则是高校教育直接面对的焦点问题。

(3)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同时又面临较大的学习压力,在自我的成长经历中同样欠缺在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专门教育,因此往往缺乏沟通技巧的实际运用能力。

(4)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也包括新生代青年所面对的问题,他们多数是独生子女,周围的社会关系简单,在少年成长阶段缺乏与同龄人较多的交际和沟通实践经历;他们在家庭中也多以自我为中心,自我独立意识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其独立生活和沟通实践能力也能与之相匹配,相反可能还会造成一些矛盾和问题。

(5)学生的日常沟通已出现日渐庸俗化的趋势。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不能主动参加健康、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还有少部分学生在沟通中更加注重自我的实际利益,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出现拉帮结派、沉湎于小团体活动、重娱乐享受轻奉献付出等现象,而当他们面临实际困难和危机时,却无法获得来自朋友、伙伴的支持和帮助。

学校在确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方向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问题。目前,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与“沟通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并建立相应的大学生沟通能力评价机制,借以增强大学生对人际沟通的科学认知。但是,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能仅仅依靠理论学习,这些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沟通活动,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体验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从课堂教学中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如情境模拟、实践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

3 学生沟通能力训练的教学模式探索

现在,已有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职业培训经常使用的训练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例如体验式培训,它作为当今欧美非常流行且最有效的培训方式之一,是指个人首先通过亲身参与某项活动获得个人体验,然后在培训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并分享个人体验、提升对某种事物的认识。体验式培训是个过程,是个直接认知、欣然接受、尊重和运用知识及能力的过程。这种方式更能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情景,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演练,以实现能力提升的目的。

3.1 采用体验式训练对于推动学生进行沟通技巧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使大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并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可以为大学生进行外部沟通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学人员选择一定的实践背景和环境,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给出特定的沟通对象,让学生深入第一现场,扮演不同的沟通角色,可有效提高其实际沟通能力。

(3)沟通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自我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训练到位、适应性强,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运用所学到的沟通技巧,可促使学生沟通能力快速提升。

3.2 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类型

3.2.1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法是把实际生活、工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学生进行研究分析,以此培养其分析、判断、解决问题以及执行能力的一种训练方法。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切入在人际关系中各种类型的沟通案例,要求学生从中提炼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不过,作为目前最广泛被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所采用的题材的选择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只有案例选择得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切实反映学生的沟通问题,教师所讲授的沟通技巧内容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3.2.2 情境模拟体验

情境体验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二者互为依托,构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课堂发展系统,从而形成有情感的、创新的、具有人文价值趋向的课堂教学。

由于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与学生的经验背景、兴趣爱好相一致,可使教学活动具有内驱力、吸引力,能够更好地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课堂活动开展后,学生在老师的点评和辅导下,也能对在活动中所反映出的不足之处,进行客观、全面的认知,纠正偏颇、克服障碍。

3.2.3 引入组织竞争机制

通过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若干训练小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拟定小组名称、宣传口号、LOGO标识、组歌等,激励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竞争、主动表现、努力争取获得奖励和荣誉。这种训练方法一方面可以客观上营造一个小团体的沟通氛围,消除学生之间的隔阂和壁垒,提高他们的组织荣誉感和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通过积累良好的课堂表现,认真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从而获得较好的修课成绩。

3.2.4 游戏教学法

实训游戏活动,可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并对课堂所学知识能够进一步加深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竞赛性和极大的趣味性,在一定的前提下,给学生留下了较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

拥有高超的人际沟通能力,建立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建立人际间情感交流的需要,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归属感,而且也能满足学生情感交流的心理需求,同时缓解学生因紧张的学习压力和其他情绪负面因素而造成的不良影响。随着当前社会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学生社会活动范围和能力的不断拓展,高校在针对其人际沟通能力方面的培养也应不断创新,摒弃固有的教育观念,顺应社会潮流和学生心理状态的各种变化,探索最为适合指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教学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江艺敏.大学生人际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之我见[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5):33-35.

[2] 马湘桃.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调查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9.

[3] 张尔升.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教育探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199-201.

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 人际沟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79

Abstract Students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learning finally entered the ideal university campus, after entering university age and thinking is relatively mature, independent college students can accomplish many things, but according to the previous survey data, we found that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lso has many problem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problem that must be taken seriously. Schools should actively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mainly aimed at college students encounter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analysis, and the method of teachers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so as to help students build confidence, and thus becom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alented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ffectiveness

在济高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在当代的大学生当中存在着些许问题,如一些大学生孤僻傲慢、难以接近、话语苛刻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人际沟通问题。所以,我们的教育机构就要重视这一问题,积极分析造成大学生人际沟通问题的原因,从各个方面来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引导大学生掌握良好的沟通交流方法,从而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1 当代大学生人际沟通中的具体问题

1.1 以自我为中心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会从中发现部分大学生都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他们在交流和行动中,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在与他人交流的时候,总是要求他们顺从自己的意愿来说话和做事,当他人不按照他的意思来说话做事时,他就会发脾气,以恶语攻击对方。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都是很自私自利的,他们会把自己的愉快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当有人反对他时,他会不听别人的劝告,致使人际关系非常紧张,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造成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高等院校应该积极想办法,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培养良好的行为和品质。

1.2 自我封闭

同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我们从中发现,有少部分学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他们喜欢用各种伪装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起来,不让别人了解和接近自己,不与任何人分享所思所想,拒绝别人的关心和询问,极力控制自己的情感,时刻堤防别人,不与别人深入交流。他们往往非常多疑,很在意别人看自己的眼光,自尊心非常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出现一些问题,他们会做出极端的思维判断,从而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还有一些学生是由于家境贫困,使其内心非常自卑,不敢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出身,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和讽刺。他们不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不知自己该与人说些什么,造成这些大学生的自我封闭状态。

1.3 不会解决矛盾

在经过访谈和调查后,我们发现很多大学学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很好地与人交流和沟通,当交流不顺利时总会发脾气或与人争吵,他们未掌握处理问题的技巧和方法,从而使事情越来越遭。有一部分学生争吵过后,还能化解矛盾,使关系缓和。良好积极的沟通是与人相处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所以对学生展开人际关系相处方法的教学非常重要。

1.4 受网络不良影响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大学生喜爱借助电脑或手机进行网络聊天或娱乐,以取代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但是这种交流模式对学生未来发展也造成很大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终将要步入社会、走进职场,与同事和领导相处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学生应该认识到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积极转变自己的思路,平日时与同学和教师进行良好的交流,掌握处理各种矛盾的方法,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手机娱乐上。大学生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磨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提高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方法

2.1 开设人际沟通课程

在大学教学中,我们要加入人际交流的课程教学,对与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这门学问进行研究,从以往的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在人际沟通课程上,我们主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在人际交流中互相尊重、坦诚相待。在人际沟通课程安排上,一定要人性化、专业化,建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考核评价机制,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交际水平的目的,以高质量的授课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大学教师、授课人员进行专业化培养,从而使教师的执教水平不断提升,教师有了先进的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进步得更快。掌握交流的原则和技巧,在潜移默化中把与人交流和相处的技巧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深受启发。学生把平时学到的沟通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使每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加以分类整理,为大学生们建立心理档案,通过观察和了解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实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2.2 净化网络交流环境

既然大学生都热衷于网络交流,那么我们教师也可以积极运用网络来传递正能量,从中发现哪些学生的思想存在偏差时,及时进行引导和制止,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正能量传播平台,营造畅所欲言、正面积极的交流环境。但是网络交流再方便,也不能替代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还是要掌握交际沟通的技巧方法。教师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宣传网络安全和法律底线,建立良好的学校网络交流平台,大家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学习和提高,并能维护网络信息环境的健康发展,不散布虚假信息,不造谣生事,不恶语攻击他人等,一起来营造诚信合法的网络交流环境,有原则地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传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递正能量。学校还要针对学生开设网络咨询室,通过这个平台来帮助更多的人,以解决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由于网络空间具备隐匿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面对挫折,控制自己的情绪,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3 搭建其他沟通平台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来为学生搭建人际交流平台,让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升华自己、提高自己,比如“读好书”活动。学校可以把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作为阅读周,让学生多阅读多感受,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大学生的内心足够强大,并能锻炼学生的集体意识和交流能力。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别人认可,希望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学生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从而拥有个人魅力。在学校的网络交流平台上,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演讲、论坛、知识问答、比赛活动,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为集体争光,从而凝聚学生的集体力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有助于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学校要积极组织其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增加学生互动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学校还要多听取学生的心声,多采纳学生积极正确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促进大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使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共同提高。

2.4 适时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由于今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存在偏差,在学校也会有一些冲突和矛盾存在。基于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已经非常必要,由于大学校园人数特别多,所以单独的心理咨询室已经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必须增加团体咨询室,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走出心理困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使大学生抛弃固有的思想模式,以一种开放式的思想模式去与人沟通和交流,从而更好地建立人际关系,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未来的挑战。通过学校的培养训练,使大学生们增强团队意识,使大学生们更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大学生在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中,感受到分享和信任的快乐,从而真诚地接纳朋友、畅所欲言,学生在交流和实践中掌握与人交流的基本原则、方法与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关心程度,逐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教师的鼓励和关爱,使他们逐渐放下戒备,敢于面对现实,敢于突破自己。心理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心理问题,使他们可以跨越心理防线,勇敢地接纳别人,成为善于交流、灵活处理人际关系的高素质人才。

3 小结

总之,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所以学校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问题进行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能力更强、素质更高、性格活泼、善于交际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努力。通过学校的人际素质培养,使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掌握为人处事的原则与方法。从教育方面,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思考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沟通能力 培养 策略 途径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沟通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主题。有效的沟通理念、良好的沟通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沟通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才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在社会交往中,沟通就是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手势彼此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感情、愿望、观点和兴趣等的社会行为。沟通涉及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各个方面,沟通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沟通的效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人际关系的协调、冲突的解决、人格的健全及心理健康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学生沟通能力总体较差是客观现实,一些学生沟通意识不强或缺乏沟通知识,少数学生存在认知、心理或人格方面的沟通障碍。大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归根结底大都起因于沟通障碍,而心理问题的产生直接制约着他们的潜力发挥。要解决心理问题,让他们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就要加强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的必然要求,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

人是社会的动物,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只要在社会中生存,就会面临着不断与人交往、与人协作的问题。当今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与社会期望尚存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沟通意识淡薄

沟通意识即一种沟通观念或一种指导沟通的思想,指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表现在在实践中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贯彻着这种已经是内在的倾向。通俗地看,沟通意识就意味着,个体在从沟通的角度看我们生活的社会。大学生沟通意识的淡薄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有关。在家庭教育中,尽管许多父母在生活上对独生子女很娇惯,但是并未真正与孩子平等相处,去鼓励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更多的是以长辈自居进行说教,使孩子处于一种思想压抑的状态,也更谈不上有意识地教育孩子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了。 在学校教育中,通行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且多数教师并不喜欢同学提问题,也不太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造成学生缺乏沟通的主动性。所以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主体的沟通意识都比较缺乏。意识指导人的行为,沟通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主动沟通、实践训练沟通能力的行为意识不强。

(二)沟通技巧缺乏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说,沟通需要艺术,需要技巧,需要幽默,需要化解,需要调查研究,需要知识储备,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所欠缺和亟须弥补的。如今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体人群。他们在家是家庭的中心,集千般宠爱于一身,有部分学生在家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大学集体生活人际沟通过程中,缺乏沟通技巧,不能换位思考,自私自利,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三)沟通实践缺乏

随着现代人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沟通理论方面的各种书和资料也随处可见,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关于沟通艺术方面的课程,但沟通并非直接套公式那么简单,还需要在实践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尤其是现代网络的发达, 网络已不再仅仅是操作工具,而是某部分人的生活必需品,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或聊天,或打游戏,将自己大部分时间和情感寄托于虚拟的社会中,而减少实际与人沟通的实践。人的发展应建立在现实的人与人互动的基础上,社会学理论中的“镜中之我说”和“概化他人说”证实了这一点。网络沟通减弱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关系,使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现实的人际交往,忽视了人际沟通知识的学习,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的实践锻炼,影响人际沟通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策略与途径

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很好的发展人际关系,发挥个体的内在潜能,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教育家卡耐基指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 15%,人际关系则是 85%。任何能力都是在后天的学习、塑造中获得、提升的,沟通能力也是如此。为了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笔者认为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培养主体沟通意识

沟通意识作为人自觉、积极、主动沟通的倾向,是行动之准备和行动过程中不断呈现在意识中,而能指导和改进行动的一种思想。从认知角度看,培养沟通意识就是培养人的社会性。通过沟通教育或自我训练,培养沟通主体意识,树立一种科学的沟通观念,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形成一种沟通思维方式,把无意识的沟通变为有意识的、科学的沟通,提高主动沟通意识、角色换位沟通意识、双赢沟通意识、自我形象塑造意识。

(二)改善和加强沟通课程教学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沟通课是基础必修课,而在我国,专门为提高沟通能力的课程在大学并未普遍开设,即使有沟通课程也仅是选修课而已,没有作为必修课。沟通课程学习对于沟通能力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各高校应该把沟通课程纳入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当中,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以必修课、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人际沟通》《管理沟通》《跨文化沟通》《应用礼仪》等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案例、角色扮演、讨论等教学方法,强化就业面试、演讲等训练,贴近学生的现实需要,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系统化的训练,使他们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社交心理素质与人际交往技巧,提升他们认知自我、理解他人并与他人顺利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

高校要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沟通平台,提供更多的沟通实践机会,使大学生通过实践这个根本环节提高沟通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会、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积极开展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大力推进学生班级、宿舍建设,加大活动普及力度,扩大覆盖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开展中来,以加强学生相互间的沟通,增强大学生团队精神。学校应该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开展社区志愿者活动,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实习、勤工俭学,加强大学生与企业、社区的联系,促进大学生与社会的深层次沟通。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沟通观念,鼓励学生通过加强自我训练、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全面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

结论

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必备能力,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是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能力。因此,学校有责任提供一切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资源,教师有义务担当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责任,学生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的主体意识,自觉地进行沟通交际的自我训练,使高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既有高层次的专业技能,又有多方面综合实力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李谦.现代沟通学[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7.

第5篇

一、提升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社会活动的需要

1、人际关系沟通能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社会关系,是人之基本的社会要求,是自我了解的一面镜子。校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如果没有处理好校园大学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你就不可能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园。为此,大学生必须在大学的校园里利用这个平台随时锻炼自己。

2、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需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为社会作贡献,社会才会赋予我们的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很好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承担社会责任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健全,品德高尚,个人的自我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

3、人是社会的人, 需要相互沟通,理解和相互学习。古人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社会活动中我们就要学会与各种各样、行行的人打交道,得到别人的支持、理解、帮助。这就需要有社会人际关系沟通能力。

(二)自我发展的需要

1、社会知识获取的需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书本上的知识,老师传授的知识永远不能满足社会知识的需求。大学生应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主动获取新知识,做到学习的永续性。这样就会在人际沟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知识自我提高的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相互作用、相互认知,充分认识自我,完善自我;通过人与人的交流,避免狂妄自大,摆脱自卑感,形 成良好的自我形象。

3、社会化人形成的需要。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不去接触这个社会就难以生存。因此,人际关系沟通能力是个人与社会的必经之路。只有走上社会,参与社会,融于社会,你才能活在社会, 被社会所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

(三)和谐共事的需要

1、社会需要和谐共事。人活在这个社会上就要在社会上处事为人。在处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这就需要一个人在复杂的社会活动中与人为善去处理和解决好各种各样的关系,而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造就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2、校园需要和谐共事。校园是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授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也是领导和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的场所。只有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才会获得校园内方方面面的和谐共事新局面。

3、家庭需要和谐共事。家庭是和谐的港湾,现在大部分同学很少和父母沟通,更有一部分日子思想处于完全封闭状态,要与父母相互交流,增加与父母的互相了解,才能更好的让我们父母和谐相处,更学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体贴父母,感恩父母。

二、当优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主要问题

(一)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意识淡薄

1、家庭因素。当代高职大学生大部分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的内心世界多不愿向家庭开放、父母开放,有的甚至自我封闭起来,不向任何人倾诉。父母只得顺着和弱爱,养成一个自私的品性,总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2、环境因素。当代的大学生在校园的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观念环境及周边的环境中成长,具有较好的沟通环境,但部分大学生存在我行我素的心态和行为,学习上、生活上、作风上、不与师生领导同学之间沟通。

3、自我因素。当代部分大学生因自小受到骄生惯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在竟争激烈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面对强者便会产生自卑心理,认为处处不如别人,导致不合群,不愿与他人交往,不能正确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方法欠妥

1、不会换位思维。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经验,学习压力也较重,缺乏换位思维来进行沟通,缺乏面对现实判断沟通,不能站在对方角度和立场判断思考,更不能切入主题和顺利沟通。

2、不会学会倾听。 沟通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交流过程,而不是一个说教的过程,更不断一直自己滔滔不绝的说,要善于了解对方的真正意图,倾听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

3、不会明确目的。在与他人沟通交流中,要达到什么的目的,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现人际关系没有一个具体的目的目标或者来满足对方的需求

(三)人际关系沟通能力的实践欠缺乏

1、虚拟时代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人们互相交流的通信工具变的更加快捷方便。QQ、E-mail、手机短信成为大学生首选的沟通工具。他们缺乏与社会,缺乏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实际沟通渠道,渐渐习惯于一个虚拟时代的沟通环境,疏远社会。

2、接触社会少的影响。社会是一个大社会,是人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学习上、道德上、生活上等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的交流场所和实际活动、生存的场所。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庭的一个场所,很少接触社会更未去参与或进行社会活动。

3、各种压力的影响。一是学习压力;二是就业压力;三是家庭压力。如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等。这些压力的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对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一个压抑。

三、提升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及沟通能力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

1、开设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课程。高校不但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传授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知识,通过沟通方面知识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知识奠定雄厚的观念基础。

2、加强心理教育。高校不可少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自信、宽容、理解、交流的良好心态。克服沟通障碍,实现良好的沟通能力,成为受社会广泛受欢迎的人。

3、培养集体意识。大学生本是现今活动的一个大群体,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培养大学生多参加校园、班级的文化活动,寻找知心朋友;树立集体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充分发挥父母教育的引导作用

1、教育方式作用。父母是子女第一任且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老师。特别是大学生的年龄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晚期阶段,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尤其是面临着踏入社会并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挑战,父母的教育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切忌不要偏爱、过渡保护、干涉、拒绝、否认的方式去教养。

2、培养方式作用。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敢于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人;一个有勇于挑战、有志气、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切忌不要抱怨、失望的态庹去对待孩子。

3、自身方式作用。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作为家庭也应与时俱进,虚心向孩子们了解新知识,学习新信息,可以适时提醒孩子在人际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加以注意,与孩子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教育的能动作用

1、从思想上要体现基本品德素质。大学生要有良好的言论举止和文明礼貌,待人处事要有风度、风格、风貌、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团结人,和睦相处。

2、从知识上体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当今的大学生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使他们的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陶冶,人格得以完善,心智得以充实。

3、从心理上体现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大学生有自己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活泼外向、开朗大方、平易近人,情感稳定,心态乐观,热爱生活,蓬勃向上的精神品质。同时也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自我调节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但这些都是在人际沟通中成长和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艳.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探索[J] .学习月刊, 2010(30);

第6篇

1 存在的问题

1.1 理论基础不扎实,缺乏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表现在无论做何事都较盲目与盲从,不求甚解。以至于当病人问一些与专业有关的问题时,往往无言以对、一脸茫然,让病人对整个科室的服务质量产生信任危机,满意度大打折扣。

1.2 心理素质差,缺乏自信

表现为无论是给病人做宣教还是与其它科室进行业务联络时,不敢大声说话,表现胆怯与退却,不能将白衣天使那落落大方、自信得体的一面展示给公众,给人感觉不舒服。

1.3 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技巧性

表现为与病人沟通时,有时语气生硬、冷漠,缺乏同情与宽慰之心;有时与其它科室老师打电话时不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在处理棘手问题时,说话不注意技巧,易让病人抓住“辫子”,产生护患纠纷。

1.4 协调与解决问题能力差,缺乏应变能力

表现在当一成不变的事物发生突变需要去调整解决时,却变得束手无策、方寸大乱,不能以沉着冷静、波澜不惊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让病人对护士信任度下降。

2 对策

2.1 注重护生实习阶段的培养与提高

临床实习是护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转折。它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护理技能进一步提高和形成护理专业态度的过程。[1]牢牢把握住八个月的临床实习时光,对巩固加深理论知识,对今后的护理职业生涯将大有益处。

要想提高实习效率,笔者认为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护生自身要有紧迫感,充分认识到临床实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自觉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再从书本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并善于总结,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为其日后早日成为理论扎实、技能突出的佼佼者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是提高临床护理教师的教学能力,后者对教育者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讲授技能、教师对护生的态度、营造鼓励护生学习的氛围。[2]好的教师具备不责备护生而能指出她们缺陷的能力,具备热情、诚实、理解、忍耐、平等等品行,这些都是激励护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良好外部条件。

2.2 实行岗前培训

对即将上岗的见习护士进行为期7~10 天的岗前教育,由医院人力资源部、科教科、护理部、院内感染科组织安排,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医院文化、服务理念、相关法律法规、护理人员职业素质和礼仪要求、护理文书规范书写要求、院感知识等。培训后进行理论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可分配到各科室进行为期1 年的轮转学习。

2.3 注重学习人际沟通技巧,提高见习护士交流能力

人际沟通是护理职业的必备技能,与患者有效沟通,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有利于取得患者配合和更多的信赖、信任,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与医生及医院其它各类人员有效沟通,可建立良好的工作伙伴关系,有利于护士开展工作,保持身心健康。当见习护士初次接触医院,对医院、医护人员及患者了解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她们常常面临如何主动接触患者,如何与患者及医护人员交谈,如何指导患者接受诊疗和护理等,这就要求护理教育管理者及带教老师制订切实可行的护患沟通交流路径,规范护患沟通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模式与技巧。

2.4 为见习护士创造条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建立自信心

护理管理者可利用交班会、护理查房等机会,让见习护士大声宣读学习心得体会,回答带教老师的提问。此外,护理部与党委可联合组织《天使风采》演讲大赛,让见习护士充分展示自我,肯定自我,增强自信心。

3 小结

见习护士是正式护士的前身,其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高低影响患者及医生对护理质量的评价,影响护理队伍的形象。如何提高见习护士的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使其在护理执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正式成为一名护理工作者之前有一个良好开端,成为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后备力量,必须从提高临床实习效率、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入手,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做指导,才能具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工作能力,才能为顺利开展人际沟通交流提供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第7篇

1.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2.江苏省泰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江苏泰州 225499

[摘要] 目的 探讨问题导向学习(PBL)与任务驱动法对培养高职护生沟通能力的教学效果。 方法 选取某高职护理班126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3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育模式,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PBL和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应用5维度沟通能力调查问卷和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教学效果。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沟通能力[(19.57±2.21)分比(11.54±1.90)分,t = 21.87,P < 0.01]、倾听能力[(23.12±2.68)分比(14.32±2.70)分,t = 18.36,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17.07±1.99)分比(8.79±1.73)分,t = 24.92, 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13.45±2.07)分比(10.01±1.82)分,t = 9.91,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19.43±2.31)分比(10.97±1.59)分,t = 23.94,P < 0.01]各个维度得分均有改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实验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在实习后3个月[(88.58±6.49)分],6个月[(82.54±4.96)分],12个月[(81.79±5.34)分]高于对照组[(83.59±5.77)、(79.60±5.33)、(77.30±4.9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各月人均护患纠纷(投诉)发生次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应用PBL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任务驱动法;沟通能力;高职护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138-04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XIN Fangfang1 CHEN Jingjing1 WANG Kouying1 DING Meihong1 ZHANG Xing1 ZHANG Feng1 WANG Suzhen2

1.School of Medical Technology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225300, China; 2.Department of Nursing,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Tai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Taizhou 22549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in nursing teaching. Methods 126 stud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profession were selected as survey objects,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63 students in each group. Conventional education mode were carried out in control group, PBL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were carried out in experimental group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were assessed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five dimensions communication 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communicate ability [(19.57±2.21) scores vs (11.54±1.90) scores, t = 21.87, P < 0.01], ability to listen [(23.12±2.68) scores vs (14.32±2.70) scores, t = 18.36, P < 0.01)], ability to recognize facial expressions [(17.07±1.99) scores vs (8.79±1.73) scores, t = 24.92, P < 0.01], identify the body language ability [(13.45±2.07) scores vs (10.01±1.82) scores, t = 9.91, P < 0.01] and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the sound and tone [(19.43±2.31) scores vs (10.97±1.59) scores, t = 23.94, P < 0.001] in two group were improve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fter three months internship [(88.58±6.49) scores], 6 months [(82.54±4.96) scores], 12 months [(81.79±5.34) scor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83.59±5.77), (79.60±5.33), (77.30±4.91) scores],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1), capita nursing disputes (complainant) occurrences in different month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hig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 0.01). Conclusion The PBL teaching mode and task-driven pedag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communication skills of stud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ask-driven pedagogy; Communication ability; Higher vocational nursing education

随着护理工作模式从单一的疾病护理逐步转向多元化健康服务,人们对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1]。然而目前我国医院护患沟通的情况并不乐观,据调查85.3%的护患冲突是由于沟通不良或沟通障碍导致的[2]。针对这一现状,近几年来,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护理人文课程,多聚焦于对沟通内容的讲解,实践操作应用能力不强。探讨不同的教育途径以提高高职护生沟通能力对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与任务驱动法运用在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的实践训练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用量化式的调查问卷,对常规人文教育教学模式和基于常规模式下的沟通项目实施培养教育模式进行比较,对PBL与任务驱动法在护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1年3~7月江苏省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学院2010级护理系12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号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方法将学生分为两组,每组各63名,分别采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对照组)和PBL+任务驱动法(实验组)进行为期4个月的《护患沟通》的课程教授,研究实施前对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既往学习成绩进行评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教学方法

按照教学要求,授课总学时为20个学时,教学老师由两位副教授担任。对照组护生采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进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实验组护生则在常规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PBL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设计在某一临床情景下沟通的主要信息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常用的沟通技巧,常见的沟通障碍与应对,患者常见的心理状态与应对,同时增设额外沟通项目的实训培养,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1.3 评价方法

采用心理工具量化式的调查问卷从5个维度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分别应用沟通能力调查问卷、倾听能力调查问卷、识别面部表情问卷、识别肢体语言问卷、识别声音声调问卷[3],在教学前对学生人际交往情况、语言沟通能力和非语言沟通能力进行前测,掌握学生人际交往困扰所在及沟通能力情况。根据调查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学生毕业实习下临床前,再次使用调查表评价教学内容接受程度,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前后及两组间的教学效果的差异。在学生实习后3、5、10个月分别采用由护理部组织发放医院统一设计的《患者对新护士护理服务评价调查表》以1∶20比例,即1个学生20份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研究组护士导致的医疗纠纷(投诉)例数进行统计。

1.3.1 沟通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沟通能力的总分数:≥ 80分为善于沟通;60~79分为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60分为沟通能力较差。

1.3.2 倾听能力调查问卷 问卷共30个条目,依据认可程度分为1、2、3、4四个等级,均为正向计分题目,分数总和反映倾听能力的不同,≥ 80分:倾听能力良好;< 80分:倾听能力差,缺乏耐性。

1.3.3 识别面部表情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总分数,≥ 80分:被调查者对面部表情额理解力较强,能较恰当地将面部表情运用与人际沟通;60~79分:对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还应当注意面部表情表达的细节;< 60分:对面部表情的理解和正确运用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1.3.4 识别肢体语言问卷 问卷共50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分别计2、1分,将分数相加,即得出反映肢体语言识别能力的总分数,≥ 80分:对肢体语言有比较强的理解力,能较恰当将肢体语言运用于人际沟通;60~79分:对肢体语言也有一定的理解力,但是还应当注意肢体语言表达的细节与技巧;< 60分: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与他人沟通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1.3.5 识别声音声调问卷 问卷共35个条目,被调查者回答“是”与“否”,其中有三个条目为正向积分,“是”者计3分;另32个条目为负向积分,回答“否”者计3分,得分越高,说明自己对声音密码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就越强,> 89分:对声音密码有比较强的理解力,能够达到交际的目的;73~89分:对声音密码有一定的理解力;≤ 72分: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知识,并且要在实践中仔细研究声音密码,向他人学习语言艺术,努力提高自己对声音的密码的理解力,最终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Epidata 3.1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实验组63名学生,其中男9名,女54名;平均年龄(20.23±1.41)岁。对照组63名学生,其中,男7名,女56名;平均年龄(20.59±1.34)岁。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保持均衡;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平时成绩分别为(85.54±5.73)分和(84.79±5.6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74,P = 0.461)。调查前随机筛选10名学生进行预调查,通过调查结果评价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为0.781,信度为0.734。最终学生调查问卷126份,回收有效问卷12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0%;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发放2 520份,回收有效问卷2 476份,有效回收率为98.25%。

2.2 沟通能力各维度评分结果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沟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教学前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识别面部表情能力、识别肢体语言能力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教学后两组间各维度的差异进行比较,实验组沟通能力(t = 9.01,P < 0.01)、倾听能力(t = 8.17,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t = 10.42,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t = 3.89,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t = 8.82,P < 0.01)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

2.3 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改善情况

比较两组学生教学前后沟通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显示,实验组沟通能力(t = 21.87,P < 0.01)、倾听能力(t = 18.36,P < 0.01)、识别面部表情能力(t = 24.92,P < 0.01)、识别肢体语言能力(t = 9.91,P < 0.01)和识别声音声调能力(t = 23.94,P < 0.01)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学生沟通能力改善情况比较(分,x±s)

2.4 两组学生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两组教学结束后、临床实习3、6、12个月的患者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的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5 两组学生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比较

比较两组学生不同时间点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结果显示实验组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表4 两组学生人均医疗纠纷(投诉)发生次数比较(次,x±s)

3 讨论

3.1 护患沟通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与医护患沟通是增强患者依从性,增加患者配合度和舒适度的关键,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2,4]。医患关系不和谐的本质是信任危机,其根源在于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加强对新生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适应性。国外对提高护生沟通能力的研究比较早,但关于通过何种途径提高高职护生沟通能力的论述不多,多重在开发评价护生沟通能力的测量工具上[5],由于国情、社会文化乃至教育体制的不同,其研究只能作为参考,在国内的可行性不大。国内教育者对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论述较多,提出了一些教育途径,有部分同仁也做了实证研究,实验手段多使用一个相对概括的量表进行评价,统计结果并没有细化、量化分析。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安曾经提出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公式:人类全部的信息表达=7%语言+38%声音+55%身体语言,本研究中使用多个量表,将沟通能力的高低完全量化,量表的系统性和多样性是现有文献资料中所不曾尝试的。

3.2 教学效果

本课题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将PBL与任务驱动法运用在提高护生的沟通能力上,并且试图弥补现有文献资料中使用的沟通能力测评表单一,不细分的缺点。本课题应用这两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对护生的沟通能力知识进行教授,结果显示,通过这种交互式的教育模式,学生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识别面部表情能力、识别肢体语言能力、识别声音声调能力均较对照组好,且明显的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通过该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社会需求入手,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无论是在自身考核还是临床实践中均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3 PBL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PBL教学法已为人们熟知,其PBL是一种以实际问题为学习载体,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拓宽思路,培养学生自学及知识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6-8];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构建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9],医护患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沟通技巧,比如运用得体的称呼语、保护性语言、称赞语言等,通过简洁明确地与患者交流获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支持;而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可以产生配合、补充和强化语言沟通的作用,在沟通交流中,应恰当地运用目光接触、微笑、体态语和有效的人际交流距离等技巧,采取多样化的沟通形式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加强的护士的沟通意识,有利于护士了解患者的心理,稳定患者情绪,增加患者安全感与信任感,对促进患者康复,改善患者预后同样起到重要作用[10-11]。

综上所述,现有的教学模式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象[12],通过相关医患沟通教学课程,可让医学生加强对医患关系的认识,对在学习中潜移默化中掌握与患者交流的方式,使护士很快能融入临床角色中,提高了职业价值。

[参考文献]

[1] 吕文山,徐晓凤,杨丽丽,等.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和沟通能力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6):942-943,952.

[2] 庞小旋.提高沟通技巧减少护患纠纷[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1):92-93.

[3] 刘振中,李月红.人际高手的50个心理工具[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4] Gordon C,Ellis HC,Ashburn A. The use of conversational analysis:nurse–patient interaction in communication disability after stroke[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9,65(3):544-553.

[5] Shanta LL,Connolly M. Using king's interactiong systems theory to link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nursing practice [J].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2012,29(3):174-180.

[6] 周丹丹,罗阳,周静.PBL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36-439.

[7] 赵燕.PBL教学法在康复护理学教学中的尝试[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4):106-107.

[8] 王秋梅,李江旭,黄仕明,等.每周一次的PBL方法教学查房在临床实习护生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 11(18):139-140.

[9] 胡静,季兰芳,方志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健康评估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0,7(4):155-157.

[10] 雒保军.非语言沟通在医患沟通中的作用及技巧[J].医学与哲学,2010,31(17):28-29.

[11] 刘成玉,李云芳,王元松,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培养措施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 11(3):329-332.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英语 口语教学 沟通能力 教学措施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园建设、办学规模、教学科研、师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毕竟高职院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较短,教育教学的经验积淀还不够,因此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譬如人才培养的理念、定位、方案、管理及实施等急需完善与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欠佳,学习方法不科学、目的不明确;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背离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受上述原因的影响,当前的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学校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教学理念,以及客观实际情况,导致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各有不同。就整个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种情况:一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口语教学方式,这是一种严重落后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口语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取代了学生,学生严重缺乏英语口语实践,这注定难以调动学生口语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口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要优于教师为中心的口语教学模式。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教学存在它的局限性,比如老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科学、合理、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决;三是以语言为中心的口语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看到了语言在口语表达及交际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忽视了语言本身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学习并运用语言的实践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英语口语教学忽视了从沟通能力的角度来思考、探索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将从沟通能力提升的维度,探讨在沟通能力提升视角下英语口语教学的合理有效措施,以期推动高职院校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1953)认为沟通是指某个人传播刺激以影响另一些人的过程,它是传者向受者传递信息以改变被传者的行为的过程[1]。而关于人际沟通能力的含义,Kathleen K.Reardon(1987年)在《人际沟通心灵相遇》提出:“人际沟通能力水平是指你的行为适合情境,并帮助你实现个人或关系目标的程度。”[2]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对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起到极为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的效率,是培养高等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下面基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阐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研究沟通主体,因材施教,实现口语教学的适应性

奥苏贝尔(D.P. Ausubel)和加涅(R.M.Gagne)等的研究都已说明,学习者对某项学习目标的学习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和了解的程度是教学工作的决定因素之一[3]。因此教师在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研究学生在口语学习中所表现出的特征,比如在性格上,一部分学生表现大胆外向,积极与其他同学交流,主动承担口语学习任务;一部分学生文静内向,在与其他同学的口语交流中主动性不够,导致教学的趣味性、创新性、有效性不高,这些学生往往需要在他人的引领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口语交际;一部分学生在口语练习过程表现胆怯,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声音小,举止不自然,难以在公共场合充分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难以有效地传递信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台上紧张,手足无措,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同样严重影响自己口语能力的提升。面对沟通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口语老师只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征,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口语操练分组就要采用合理的方法,小组成员要包括各种类型的同学,而不能简单按照坐的位置就近分组,这样让积极主动的学生带领其他同学讨论话题,快速优质地完成口语任务。在此过程中,内向、胆怯、紧张的学生在受外向活跃同学的影响下,逐渐克服自身的缺点并逐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正因为有了对班上每位学生沟通能力情况的掌握,老师在口语教学内容的选择才有了可靠的依据。由此而安排的口语材料、教学内容和口语任务才能满足个体学生的需求,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二、加强沟通指导,关注学生,实现口语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不是教师简单地布置口语任务,让学生自行操练完成就可以。事实上,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做好沟通指导,首先要做好表率。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口语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与示范者。教师只有参加到学生的口语活动中,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训练情况,肯定学生的进步,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的无缝沟通,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情感上能进一步接受老师,使得口语教学活动能更加顺畅地进行。另外,教师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具体的沟通示范起到了现身说法的作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教师要重视心理上的指导,对那些心理素质不好,和陌生人生交流或在公开场合讲话感到紧张和恐惧的学生,要从心理学的角度采取恰当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指导,制定相关有效的措施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他们大方、自信、自然地进行口语沟通交际。培养大学生主体沟通意识,形成主动沟通的思维习惯,重构自己的行为模式,以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喜欢的生活环境和健康的生理环境[4]。教师可以制定专门的口语教学情况跟踪表,详细记录每位学生在沟通过程中的进步与缺点,这样能够判断学生在口语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发展状况,能够直接了解同学们在口语学习中是倒退、收效甚微、或者是进步显著,这样有助于口语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三、丰富沟通内容,联系实际,实现口语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及教学的效果。同样,口语教学的内容选择也决定教学的成效。那应该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呢?首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性格、爱好、水平的语言材料;其次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有效、有梯度、有体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每一堂口语课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在口语的表达或者与他人的沟通方面取得连续的进步。教学内容的体系化能够保证口语教学的严谨和科学性,从而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另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来自教师的选择,还可以组织学生就某些话题自选一些口语材料。这样一方面防止老师选材的个人意志性,另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学生的潜力、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都是无穷的,所以发动学生自主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口语材料,能够进一步提高口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丰富沟通技巧,方式多元,实现口语教学的多样性

沟通技巧对于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熟练掌握沟通技巧的人而言,他们无论是在台上发言,还是与他人进行对话交流或者参加小组讨论等各种场合,都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但是,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人不能很好与他人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人不能有效沟通不在于他们的知识储备不够,而在于他们的沟通方式缺乏合理性。因此,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沟通技巧方面的训练是十分有必要的。第一,教师要加强学生在口头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初次见面时常见的问候语,选择哪些常见的话题来开始双方的沟通交流等。第二,教师要注重学生姿态语言沟通技巧的训练,如通过台上演讲时的眼神、站姿、手势等各种姿态语言的运用,达到与他人进行互动沟通,引起对方兴趣和共鸣的目的。沟通技巧的传授不是简单地做一个专题讲解就能够迅速解决学生的问题的,所以沟通技巧传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呈现,如视频讲解、老师或者学生示范等,这样学生能迅速地领会并运用沟通技巧。

五、搭建沟通载体,立足实践,实现口语教学的可操作性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性就要求教学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沟通载体,真正体现出本门课程的实践性。教师要思考以何种载体来承载口语教学内容。第一,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学生的口语能力在具体的活动中才能得以提高。比如英语演讲比赛、对话活动、集体讨论、英语戏剧等。第二,选择各种话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操练,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但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该人才培养目标还需要长期探索与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方法也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沟通能力提升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与他人的沟通效率,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从而促进口语教学任务科学高效地完成,最终推进高职院校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卡尔·霍夫兰.张淑华.企业管理者沟通能力结构与测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3:12.

[2]Kathleen K.R.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where minds meet[M].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lifornia. A Division of Wadsworth Inc.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