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创新发展

企业创新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29 16:03:3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创新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创新发展

第1篇

一、“新36条”与“老36条”一脉相承,有新发展,但贯彻落实不容易

一脉相承:都是为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都是为了促进平等竞争。

“老36条”的内容涉及“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服务”、“维护合法权益”、“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政策协调”七大问题全面展开;而“新36条”则主要围绕“老36条”的第一个问题,即“市场准入”展开的。放宽准入领域讲得很具体,涉及六大领域和一个参与(参与国企改革),而且进入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也作了原则规定。六大领域里具体阐明了各大项目。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就列出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电力建设、石油天然气、电信建设、土地整治、矿山勘探开发等七个方面。市政公用事业和廉租房建设领域里,列出了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和垃圾处理、公交、绿化等七个方面。社会事业领域,列举了医疗、教育、社会福利、文化、旅游、体育等方面的具体项目。金融服务领域虽然讲得比较谨慎,但也讲了允许民间资本可以兴办金融机构(老36条里只讲允许进入,主要是参与),首次提出放宽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参与农信社、城信社的改制,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鼓励民资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参与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组改制等等。关于商贸流通领域,文件讲得最开放。批发零售、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业务外包、物流企业的网络化经营,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特别提到搭建便捷高效的融资平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领域,讲到有序参与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允许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关于参与国企改革这一部分,首先是鼓励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地梯度转移,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新农村建设和扶贸开发。其次是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企改制重组。再次是要求降低国有控股企业中的国有资本比例,以吸纳更多的民间资本入股。

“新36条”在放宽民间投资领域的同时,还在推动民企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在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税收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鼓励政策,提出了创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如,民企开发新产品的研发费用可享受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可加速国定资产折旧,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预算内投资、专项建设资金、创业引导资金,对民营企业都要同等对待。支持民企产品和服务进入政府采购目录。文件还特别要求创新和灵活运用金融工具,加大对民间投资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要求有关监管部门不断完善民间投资的融资担保制度,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文件再次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投资的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应公开化、规范化,清理涉企收费,减轻民企负担。

有新发展:除了上述具体化的鼓励内容之外,还有以下新发展:

A.淡化了意识形态。与2005年的非公经济36条相比,新36条淡化了意识形态色彩。2005年的文件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讲的是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一共出现了119次“非公”字眼,而“新36条”只是在引用老文件时出现3次“非公”字眼。非公有资本、非公有制企业是相对于公有资本、国有企业而言的,是以公有制为本位的,隐含着一种所有制歧视。而新36条题为“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没有再重复非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资本的提法,而是谈的民间资本、民营企业。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变化。但愿能以此为契机,把民营经济的提法坚持下去,不要再出现反复。

B.增强了迫切性。2005年的36条的措辞通篇是讲“允许”。允许的主体是政府,今天允许,明天也可以不允许;这里允许,那里就可能不允许。我们知道,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基础是市场,权利配置资源的范畴要尽可能缩小到最低程度,政府对各类企业应该一视同仁。为什么对民营企业有一个允许不允许的问题?讲“允许”,是权力配制资源的一种标准语言。而“新36条”只有两处提到“允许”(一处是允许民间资本开办金融机构,另一处是允许民营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承担军工生产和科研任务),其它地方统统是“鼓励和引导”。可见,引进民间资本的迫切性更强烈了。

C.金融服务领域的铁门终于开了一个门缝。以前只允许民间资本参股金融机构,现在开了个门缝,允许有条件地“兴办”金融机构,如发起兴办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健全创业投资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企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融资,等等。

D.强调了一个原则,划清了两个边界。文件的开头强调政府对各类经济成分应一视同仁,要求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民间资本的政策要公开透明,扶持的政策和进入标准也要公开透明,不允许对民间资本另立标准,这是保证市场公平的一条重要原则;接下来规定政府应主要投资于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领域和范畴,目的在于把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划清楚,凡是市场能够有效配制资源的地方,政府就应当放开,让民间去投资;其次是划清了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的边界,界定政府是投资主体,民间资本只是作为一个补充和辅助手段。

贯彻落实不容易

文件虽好,但贯彻落实不易。首先是因为文件本身没有新的突破。为什么说没有新的突破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没有明确提出打破行政垄断,只是一般地提出国有资产要把投资重点放到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在一般竞争性领域要为民间资本营造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没有明确要求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没有提及煤炭行业。总之,在国有资本、国有企业的战略定位上没有新突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应当干什么?民间资本、民营企业究竟是什么?这两个问题不真正、彻底搞清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难以深入,民营经济难以获得平等竞争地位。第二,没有讲清楚谁来监督落实?这个文件是5月7日发出的,过了两个多月,即7月22日国办对落实问题作了分工,明确了国务院相关部委的责任,但最终由谁来监督检查,没有讲,这就有可能陷入无休止的扯皮之中。现在,各种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均已形成,动一动都很困难,要求政府相关权力部门消减审批权力,指望各垄断部门自己退出世袭领地是不可能的。那么,谁来检查督促落实呢?这就迫切需要一个相关的权威部门来督促和问责,否则就会像2005年的文件一样,初衷挺好,但没人落实,也没人反对,时间白白耗掉了,这是最令人担忧的。希望何在?我希望民营企业能够通过自己的商会来反映意见,通过合法渠道,通过有序的政治参与,推动政府部门的改革,呼吁政府部门督促落实,敦促垄断集团顾全大局,为民资腾出空间;其次,工商联要发挥作用,作为代表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人民团体,作为反映意见的主渠道,工商联应该及时地如实地反映民营企业的意见,敦促相关部门和垄断部门去落实。

由此看来,落实新36条,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平等竞争,还得经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努力,急不得,等不得,要通过各种途径去推动,更主要的是,民企自身要争气。

二、民营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是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其次是通过一系列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关于认清形势,主要是认清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今后30年的发展,不能靠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而要走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道路;不能再沿续主要靠投资拉动的老路,而要靠内需拉动;不能主要靠第二产业,而要靠第三产业拉动;不能单纯靠廉价劳力作贡献,而要靠技术创新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不能只发展东部和城市经济,而要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关于创新,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

1.体制创新。民企自身力量单薄,要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壮大自身实力。民企优势是产权明晰,弱点是产权封闭。要学会以存量换增量,以产权换资金。民企通过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

2.管理创新。老生常谈还得谈,因为民企多数管理不到位。管理创新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

3.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并不神秘。每个传统行业、每个传统产品都有薄弱环节、关键技术,解决一个就是创新。要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每个行业的技术创新成果,尽可能拿来为我所用。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谨慎,现在多数是在炒概念。

4.经营创新,特别是营销创新。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营销渠道开辟新市场、扩大市场。

5.信用建设和风险管理创新。

三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

所谓“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无明确界定。现在国家正在起草规划,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七个方面:

节能环保产业:高效节能技术、先进环保技术、循环利用技术。

新兴信息产业:下一代通讯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

生物产业: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

新能源产业: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

新循环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

新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四个问题要解决:

钱从哪里来?绝大多数行业政府只能出引导资金。

技术从哪里来?不能光靠引进。

第2篇

关键词:企业 预算管理 创新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形下,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对企业财务管理给予重视,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管理,它的功能及作用已逐渐被企业认识,并给予了重视,随着社会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预算管理也应该进行创新,从而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一、预算管理概述及作用

预算管理所指的是企业在科学市场预测的基础之上,运用价值及价值形式对企业未来内部生产的经营活动给予规划、协调及控制的活动,经过预算实现企业全过程的计划、组织、激励及控制等,从而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具有这很重要的作用。

(一)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计划工作顺利开展及完善,从而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通过预算管理,企业中的各级管理者会提前制定相关计划,促进企业经济资源、经营环境及发展目标间的平衡关系,防止企业盲目的发展,及遭受到没有必要的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

(二)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

预算管理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从全局进行进行企业发展的考虑,并能明确企业各部门责任,让企业各部门间进行相互协调,防止推卸责任及扯皮现象的发生,从加强了企业各部门间的沟通及合作,降低了矛盾及冲突的发生。

(三)完善业绩评价标准

预算管理能够作为企业的业绩评价标准,让企业各部门间能够实行量化考核及奖惩制度,还加强了企业对员工约束及激励。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创新现状

(一)企业原有预算管理的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是把企业生产当作管理重点,其主要目标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大收入,从而实现企业近期利润目标,可这种预算管理已经不适应企业长期竞争需要了。原有预算管理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进行成本控制,像弹性预算、滚动预算、固定预算及零星预算法大都是以减少企业成本作为基础的,也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正在由产品生产为主向着知识生产发展着,据美国成本资料调查显示,其制造成本里的直接材料成本所占比重不到20%,大约有70%左右的经济利润来自知识资源及生产,原有预算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需要了,进行预算管理创新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原有预算管理仅注重生产经营活动,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企业发展也由生产领域扩展到了资本市场投资及资本运作等领域,并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可这在原有预算管理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很多企业也把失败归结于不慎投资,可追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从全局角度来合理安排投资及经营计划,导致企业投资不利,这就要求应该加强企业预算的全面管理,并不断进行预算管理创新,紧跟企业发展步伐。

(二)预算管理创新意识及实用性不强

在预算管理中,很多企业将工作任务和权力归为财务部门,似乎这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有多大的关系,并且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预算,很多企业领导对预算管理作用并不是很重视,大多时候仅是流于形式。企业预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没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参与,这样经常会发生财务人员所编制的预算和企业业务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不能得到有关业务员认可,高层管理者参与积极性也不高,这样就使得制定出来的预算没有约束力,仅是流于形式了。

三、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预算管理发展

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应该加强预算管理的发展力度,具体措施表现为下列几方面,一是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企业资金要跟着预算走,并且在实际实施中,要沿着收入与支出这两条线索进行账户管理,并要严格执行,,且运用资金调控手段来加强成本预算执行,要求各部门严格依照专项预算及预算管理来运用资金,不同预算项目间的资金是不能相互调剂的,更不能把预算资金使用在其他用途上,如果发生超预算行为,应该在审查之后,再重新进行审批,然后才能够执行,进行预算管理地严格执行,能够确保在预算期之内的资金需要。二是要加强大额物资采购和工程项目间招标制度的完善,仅有从源头上进行成本预算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执行,像建筑工程企业的预算管理,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应该进行招标,防止人情工程出现,有利降低企业施工的成本,对于那些比较大的采购活动也可以进行对外公开的招投标活动开展。三是把责任单位作为企业财务预算管理里的基本单位,依据组织结构及经营环节来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其管理权限及职责范围进行确定,特别是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要承担的责任,对于预算编制、控制、下达、分析及考核均要把单位作为中心来实施,然后再传递到基层中去,进行各单位责任预算的真实及完整,防止预算里存在真空地带,从而保证预算管理进一步落实。

(二)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发展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是千变万化的,这对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就应该有一定规划,让企业生产及销售等环节能够处在有序状态,预算管理作为这样的管理方法,应该在企业战略领导下,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加强企业物流、资金流及信息流等的统筹规划。市场经济是不确定的,并且随着信息知识发展的加快,这种不确定性将越来越严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进行预算管理实施,能够有效防范企业的经营风险。要相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环境,应该对预算管理进行预算控制法的管理,这种预算管理法能够有效体现出防患于未然的思想,企业进行预算制定之前,要先采取个调查手段来预测市场环境中的非经济因素及经营因素问题,给企业生产活动会带来的影响,然后通过统计及数学等知识来量化这些相关因素,从而对企业对象变化规律进行有效预测,让制定出的预算指标更能够准确有效地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规划,加强预算的合理科学编制能够让企业准确掌握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对于那些不利因素进行有效规避,并促进利好因素的发展,从而让企业能够获得更好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三)加强分权管理及完善的预算奖惩和考核机制

在企业管理中,加强预算的透明管理是很重要的,能够有利于企业员工的全面直接参与,这里所说的分权管理,所指的是企业的决策权力由上层向着经营层次及团队管理转移,企业的基层员工越来越具有自由的创新决策权,能够依据自身判断来主动创造价值,防止被具体计划及契约进行控制,这样会让员工更具有责任感,并且加强了企业价值的关注,对企业文化创新也带来了较多理性思考及行为,通过这种分权管理,让员工能够处于自我管理工作环境及积极承担责任氛围里。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来说,其考核及奖惩就是它自身的生命线,仅有严明奖惩制及科学考核制,才可以有效保障预算管理的有效落实,在预算管理中,其考核要有全面性,对企业所有员工均要实施考核,还要企业预算编制中的准确性、及时性、预算调整及预算执行情况等都归入预算考核体系中,让预算能够做到及时奖励、实时评价、指出缺点及表彰创新等,从而让企业员工、管理者及企业间能够形成权责利统一责任体。

四、结束语

内审是企业审计监督重要组成,是保证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和财务控制力的重要保障,应加强企业经营业绩及财会信息真实性和合理性,还应对企业预算执行及预算制度进行审计及监督,另外,预算管理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而让企业预算工作更具有指导性及前瞻性,同时还应加强企业文化创新的发展,为预算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环境氛围,从而保证企业稳定快速发展,能够在市场经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裘金法.基于企业战略下的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才智,2011(04)

第3篇

关键词:竹产品;企业创新;校企合作

自古以来,竹子这种似树非树的禾草类植物,对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有着长远深刻的影响。中国人民培育、研究、利用竹材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古代社会中竹材在建筑家具、乐器文具、农具工具等方面都有应用,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竹产品不再局限于圆竹产品的造型、结构和工艺,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变化,甚至有很多竹产品企业提出“全竹家居”的理念。但目前许多竹产品企业的产品雷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互相抄袭现象屡见不鲜。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量竹产品处于低端市场,竹产品企业在整个市场中处于劣势状态,急需转型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 观念创新

我国有几千年的竹材应用历史,对竹材料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传统的习惯与评价方式,人们对竹材还保留着陈旧、原始、易腐等观念,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随着新材料的应用,很多竹制产品已经逐渐被淘汰,相当一段时间以来,大部分人们已经很长时间未使用过竹制产品,例如现代家具都是以木制品或是其他材质产品为主,虽然竹地板等竹制产品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出现,但主要销往国外市场,国内销量较少。针对目前市场状况,企业应该加强产品文化推广,帮助人们重新认识现代竹产品,甚至需要颠覆以往人们对陈旧竹产品的认知。推广产品时可以结合国家低碳政策与竹文化等优势进行全面宣传,营造现代健康、时尚、绿色的竹产品新文化内涵。

2 材料创新

近几十年来,人们利用对木质材料创新的经验与现代工艺技术,结合我国竹材的资源优势和竹材料的特点,先后研发了一系列的新型竹材料,例如竹胶合板、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纤维等等。这类竹材料改变了以往圆竹的结构与形状,改变了其物理与化学性能,大大扩展了竹材料的应用领域。新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竹集成材由小竹条胶合而成,制板要求竹条精度高,工序较多,工艺复杂,竹条之间用胶量多,影响其安全性能,制约了其在餐具或家居产品上的应用范围。竹条之间也容易开裂,影响整体板材的应用。竹集成材色差较严重,以至不同竹竿的竹条各项性能差异较大,其中若出现少许竹条的质量或色差问题,就容易影响整体竹集成材的强度和外观效果。竹材料的创新出发点存在较大的问题,很多企业及高校研发机构趋向于强行将竹材改性,以适应其设定的目标,例如先确定将竹材用作室内墙板,再将竹材改性以达到室内墙板的各类要求。理想的方式应该是先研究目标产品所需的各类要求,再确定材料的选用,例如需要一种强度高、价格低的生物质材料,再联想到竹材,对其进行合理的工艺技术加工得到最终的产品。只有充分了解和顺应竹材的特性,体现竹材料的优势,才能为竹材最终产品提供性能价格优良的基础材料。

3 产品创新

现代竹产品应用广泛,种类较多,发展迅速。竹产品不仅实用价值高,而且装饰效果良好,体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与韵味。不论是实用物品还是装饰物品,让人感受其优良性能的同时,也有一份回归自然的轻松与惬意。竹产品在室内环境应用时,用于美化室内环境,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例如竹家具、竹地板等;竹制艺术品在应用于室内软装时,体现出大自然别样的风情,与其他工业材料艺术品有较大的艺术涵养区别,例如竹根雕、竹筒雕、竹烙画等;竹制生活用品在使用时,能给人带来特殊的亲和接触感,例如竹碗、竹筷、竹盘等。社会进步带来良好的物质条件,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已有的竹产品,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设计。文化品质与绿色生活是现代人们对产品的需求,竹产品在文化与环保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竹产品的文化底蕴能够带来高品质的艺术文化氛围,体现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企业应该把握良好的机遇,设计与开发顺应现代趋势的竹产品,结合可行的技术工艺,按照现代的审美要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结合,满足人们物质与心理的需求。

4 人才创新

社会的发展带来激烈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对企业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内缺乏专业的竹产品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竹产品企业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木制产品企业中转型而来,虽然竹制品与木制品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专业差别,这批工作人员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木制品企业的生产经验与运营模式,在前期发展时期会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经验,但在企业成熟拓展时期,却会因为专业知识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竹产品企业有两种人才创新模式,第一种是加强对现有员工的培养,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培训的专业知识较多,技术、管理、经营、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都需要补充,培养方式多种多样,加强对中高层领导、设计人员、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科技能力、市场能力、领导能力,鼓励员工下车间学习专业知识,参与生产实践培训,在实践中补充专业的不足。第二种是加大对竹产品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的合作,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合作道路,为竹产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也为合作院校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发展地方经济,互利互补,这需要企业、学校与政府的多方面合作,需要不断的深入发展。提高竹产品企业科技含量,加速专业人才培养,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对竹产品行业良好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束语

新时代下,竹产品企业需要改变以往作坊式经营模式,摆脱劳动密集与资源消耗运营模式,结合现状进行创新与变革。需要不断加大竹企业与竹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提升竹产品的设计水平,拓宽新型竹产品应用领域,增强核心产品的竞争力。加强竹基材的研发力度,推进竹加工技术的发展,为竹产品提供技术实现基础。积极与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推动竹产业的健康合理发展。结合国家政策与竹文化基础实现竹产品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逐步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促使整个竹产品行业稳定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敬军.近百年日本竹产业兴衰史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5(2).

[2]杨开良.我国竹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2(2).

第4篇

一、产品内分工与技术转移

(一)产品内分工的特征。产品内分工理论将分工研究的对象由产品拓展到工序,认为“从原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过程或供应链包含产品设计、品牌创造、制造、营销、支持服务等活动或环节,不同工序或环节可交由不同的厂商在不同的区位完成。在产品内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供应链主要根据环节控制力的大小来分配创造的价值,这一分配格局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与技术和产品成熟度有关,但与供应链内部环节的位置没有必然联系。一般来讲,进入壁垒最大的环节也是利润分配最丰厚的环节。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高新产业,如信息产业,关键部件制造商的控制力比最终产品品牌商的控制力强,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也很重要。对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传统产业,如服装制造业,新技术和新工艺广泛普及,加工制造环节控制力很低,品牌商的控制力占主导地位,零售商的控制力也较强。其它产业供应链中控制力的分配较复杂,可能介于上述两类产业之间,如汽车制造业,品牌商、设计、关键部件制造商、最终组装环节都享有较强的控制力。

(二)制造业外包的角色定位与固化。上世纪6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形成技术密集程度差异明显的分工结构:第一层次,拥有核心技术的美国制造商。第二层次,拥有关键技术的日本、欧盟制造商。第三层次,拥有工艺技术的韩国、我国台湾等制造商。第四层次,拥有熟练劳动力的制造商。产品内分工起源于要素禀赋结构和价格比例关系的不一致,反过来又通过规模经济强化既有的要素优势,从而有可能固化原有的分工格局。那些控制力较差的制造商一方面需要依赖关键部件生产商、品牌商或供应链协调商才能继续生存,另一方面他们进入其他工序所面临的门槛越来越高、壁垒越来越多,有陷入所谓“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或倾向。制造业外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促进世界范围内加工贸易的发展,为我国融入世界分工体系提供历史性机遇,客观上也推动我国制造业成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升级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试图改变分工格局,特别是要从“制造”上升到“创造”,不是依靠简单的政策就能实现。

(三)服务业外包的角色转换。在传统的制造业外包模式中,发包和承包关系受市场契约关系约束,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服务业外包的兴起改变了企业间相互关系的模式。当一个企业将物流、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动漫技术、质量服务、工程研发、信息安全等IT密集的商务流程发包给外部厂商完成时,外部厂商就自动拥有和管理这些流程。显而易见,即使这些活动不是发包方生产经营的核心活动,也是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任何来自承包方的扰动都可能影响发包厂商的运营绩效。在信息产业进入网络和互联网时代后,世界服务业外包市场已改变了美、日等发达国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以印度为代表,软件业和服务业外包快速发展,甚至形成全球知名的品牌,为发展中国家找寻国际分工的角色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路径

(一)以信息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以信息化带动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传统产业发展理论认为,后工业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息化和其他的高端服务业则是后工业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此相对应,产业发展模式遵循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道路逐步演进。目前,江苏省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全面进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发展阶段的条件仍不成熟。苏南和沿江地区制造业高度发展,已进入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对信息化和高端服务业的需求非常旺盛。近年来,在“工业第一方略”政策引导下,江苏省制造业发展表现出“单兵突进”的倾向。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促进服务业发展,通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传统制造业的质量和水平,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江苏省具有实施信息化战略所需的人才储备、科技基础和财力支撑,只要“先行启动”以信息化为特征的高端服务业,以十大高技术新兴产业和十大高技术优势产业的应用为突破口,则江苏省的产业发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以外包化实现创新“融合”和合作共赢。服务业外包可成为江苏产业发展新模式、经济成长的新动力。服务业外包输出的是智力,获得的是定单,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关于服务不可贸易的基本假定,可将大量的服务就业转移到国内,这既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优势,又不会对国内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对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拓展,服务外包的比重越来越大。走国际化的道路,分享产品内分工的巨额红利,是江苏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跨国公司经营中的新尝试。外包化将有助于发挥后发优势,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平台上展开竞争与合作,有助于开拓企业的国际视野,使企业获取必要的要素和技术。长期看,外包化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改变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利地位,实现发展中国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以园区化引领服务业集群和产业升级。目前,江苏省有特色产业基地54家,科技创业园132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布局优化,有力促进和带动了区域优势产业发展。但从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看,问题仍很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分散,企业弱小,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和协同。印度倾全国之力打造“信息之都”班加罗尔,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围绕江苏省“双十”产业的发展,在加大各城市科技创业园区建设力度的基础上,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功能强大的核心服务园区,引领江苏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和潮流。服务园区应建设成基础设施高度集约的国际一流的发展平台,努力创造人才集中、信息集中、资本集中、培训集中的园区优势,在最初的几年内,园区内企业可以成本价格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园内各种基础设施。园区管理中心应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快捷服务,包括:审批项目,验关出口,为创业者提供孵化器服务,等等。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与措施,以吸引企业入园,促进园区迅速做大做强。

(四)以一体化推动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围绕产业规划中有待突破的重大技术问题,实施一批能体现国家乃至国际水平的科技支撑项目,力争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和提升传统产业高附加值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是《江苏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发展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推进这一目标的主体是谁?《纲要》认为,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应加强企业内部自主研发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创新投入有很强的门槛要求,技术创新在企业间的分工主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臆想。在我国目前的研发体系条件下,生产与应用研究、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脱节是制约科研投入产出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

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式是推动产业整合和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是一直以来被关注的话题,但在实践中,产、学、研仍是相互独立的主体,在技术市场不很发达的条件下,合作深度、广度都存在巨大的上升空间。由产学研合作转变为产学研一体化是解决产学研分割状态,提升研发体系总体效能的根本性举措。

三、江苏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

第5篇

【关键词】企业创新 组合创新 全面创新管理

一、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产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创新研究视角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单项创新转到各项创新间关系上,进一步提出了组合思想和组合创新理论。组合创新的研究和实践,大体经过了四个逐渐深入的阶段,即产品的组合创新、技术创新的组合、不同创新的组合、基于核心能力的组合创新,目前,组合创新管理是国内外居于主导的创新管理模式。组合创新至少包含了五方面的组合关系,即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的协调、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的协调、创新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的协调、技术创新与组织文化创新的协调、企业内部独立创新与外部组织合作创新的协调等。

在组合创新理论的推动下,到20世纪末期,创新理论朝系统观发展更进了一步,出现了集成创新观和系统创新观的创新理论。1998年美国的Iansiti提出了技术集成的概念。一些学者也指出,在技术创新中各种要素的集成是保证技术创新效果的重要条件。集成创新观强调对现有各创新要素的创造性整合,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思想,认为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性自适应系统,要提高创新绩效必须由“框式思考”向“线式思考”转变,也即注重系统各要素间的关系。

进入21世纪后,创新理论的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更加注重从生态系统角度来研究创新理论,人人创新、时时创新、全流程创新、全球化创新以及事事创新的全面创新思想成为创新理论发展的新方向。企业外包、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的出现促进了研发、制造、营销等的全球化。以“人”为本,实现全方位的创新是现阶段创新管理理论发展的目标。

浙江大学许庆瑞等(2001)总结了国内外最新创新理论及我国大量企业经营管理成败的经验教训,首次从理论上系统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面创新规律。他们特别强调了全面创新的两层涵义:一是涉及企业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创新,二是各创新要素间的有机协同,其理论基础是创新进化论和复杂性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创新管理”(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简称TIM)的创新管理新范式。

二、全面创新管理的理论内涵

全面创新管理是以培养核心能力、提高持续竞争力为导向,以价值创造(价值增加)为最终目标,以各种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

1、全要素创新

全要素创新是指创新需要系统观和全面观,需要使技术、战略、文化、制度、组织等与创新绩效关键要素达到全面协同,以实现最佳的创新绩效。根据对国内外有关影响创新绩效关键要素的研究综述,文献总结了六大要素,即战略、技术、市场、文化、制度、组织要素,进而面向100余家大中型企业的实证分析结果也进一步验证了这六大要素对于创新绩效的重要影响。从全面创新管理的系统、全面视角来看,这些要素的作用发挥离不开全员参与和全时空的背景。

2、全员创新

全员创新是指创新不再只是企业研发人同和技术人员的专利,而应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行为。从研发人员、销售人员、生产制造人员到售后服务人员、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成为出色的创新者。广义的全员还包括用户、供应商、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如海尔通过市场链机制,使每个员工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工作,对自己的市场负责,人人争做创新的SBU(策略事业单位)。如海尔冰箱钣金操作工王孔涌,通过创新对工序进行改进,解决了折弯机定位不准的问题,使生产节拍从2min提高到5s,废品率下降为零;解决了侧推器挤板的问题,使生产节拍每小时比原来提高50台,为企业节约资金3050元/d;解决了冲切废品的问题,节约资金1800元/d。

3、全时空创新

全时空创新分为全时创新和全空间创新(全球化创新或称全地域创新)。全时创新是一种创新策略、一种思想、一种创新观念,是即兴创新、即时创新(包括快速创新)、连续24/7创新的有机结合。即兴创新是在特定问题上灵感的闪现、创造力的凝固;即时创新是应时而发,要求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连续创新就是让创新成为组织发展永恒的主题,每时每刻都在创新,使创新成为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员工的必备能力,而不是偶然发生的事件。海尔集团就是全时创新的典型。在2001年全球海尔经理人年会上,美国海尔贸易公司总裁迈克根据美国用户的抱怨突发奇想,能否设计一种上层为普通卧式冷柜,下面为带抽屉的冷柜。冷柜产品本部在得知迈克的设想后,4名科研人员采用同步工程,连夜奋战,仅用17h就完成了样机,令迈克感到非常惊讶,而这款冰柜也因迈克的创意被命名为迈克冷柜;全空间创新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考虑如何有效利用创新空间,在全球范围内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为已所用,实现创新的全球化,即处处创新。也包括全价值链创新、全流程创新等。

4、全面协同

全面协同是指各创新要素在全员参与全时空域的框架下进行全方位的协同匹配,以实现各自单独所无法实现的“2+2>5”协同效应,从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全面协同与传统意义上的协同的区别如下。

(1)涵盖的协同主体更多、相互作用关系更复杂。传统的协同概念多指2个或3个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例如技术与市场的协同等,而全面协同涵盖了影响创新绩效的六大关键要素,更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其相互关系更为复杂,但其全面协同效应也将更为明显。

(2)强调了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创新的重要性。即认为各创新要素必须在全员参与和全时空域框架下才能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全面协同,而这是传统的协同概念所没有涉及的。

三、全面创新管理的维度

概括起来,全面创新管理可以分为8个维度――创新的时间维度:全时创新,包括即时创新、即兴创新、连续创新等;创新的空间维度:全球化(包括全地域、全流程、全价值链等)创新;创新的内在要素维度:技术、战略、文化、组织、制度、市场创新等;创新类型维度:产品(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程度维度:渐进创新、重大创新、突破性创新;创新的方式维度:独立创新与引进、合作、开放式创新;创新主体维度:技术人员、营销、生产等各部门人员创新,以及包括用户、供应商甚至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全员创新;上述创新要素的有机全面协同。

四、全面创新管理的特征

全面创新管理是传统创新管理、组合创新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与创新管理理论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进一步归纳全面创新管理的特征如下:第一,战略性。以企业经营战略为依据和出发点,以培养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为中心;既要满足提高当前经营绩效的需要,又要考虑通过培养和积累动态核心能力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第二,整体性。全面创新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要素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第三,广泛性。创新活动渗透到组织的每一个流程、每一件事、每位员工、每一处角落。第四,主导性。强调创新活动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主导地位,并制定公司必须遵循的业务准则。

【参考文献】

[1] Gunding Emest:创新沃土:美国3M公司创新机制[M].华夏出版社,2001.

[2] Kumpe T.:Towards the Innouation Firm Challenge for R&D Management[J].Ressearch Technolgy Management,1994(6).

[3] Iansiti Marco:Technology Integration:Turning Great Research into Great Produ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7(3).

第6篇

【关键词】科技园;企业;创新;发展;温床;围城;效应

我国举办科技园的政策在较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且极大地推动了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可以说,科技园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各种有力的支持,并且在政府、高校、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的共同促进之下,科技园区快速发展,不断壮大,使之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示范,在科技园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要素高度聚集,各种创新创业要素处于一种被活化和激发的状态之下,可以使企业更好地自由选择和竞争。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科技园是一种技术创造和技术转移的社会实验,“温床效应”和“围城效应”并存,并非所有的科技园企业都能够获得创新绩效,还需要寻求适宜的、科学的组织战略,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科技园的“温床效应”,调节科技园对企业创新的抑制性的“围城效应”。

一、科技园的概念及其功能

科技园是基于公司的赢利为基础而创建的,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相结合和联系,推动和倡导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的企业建构和成长,并为技术和商业技能的传输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管理。

科技园的正向影响功能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技术输送和支撑。科技园内有多种重要的资源,这些内部重要资源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这就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资源来源和渠道。在科技园内的交流技术研发经验、信息交换网络等不断溢出,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二)资金支持。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风险资本金,并为企业成长提供了信用认证服务和资金支持服务,这些支持都极大地避免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失败。(三)文化支持。科技园的人才聚集,也极大地激发出创新的思S和文化氛围,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前提下,科技园通过自身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园区内企业的形象,为园区企业吸引了极其广阔的社会关系。(四)市场支持。科技园的独特地理优势,还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极其宽泛的市场环境,集聚和汇集了大量的社会市场信息,成为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与“围城”效应分析

(一)温床效应

科技园成为高新技术创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其具有的“温床效应”具体如下:

1、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技术创新驱动平台。科技园建构了一个优化而完善的技术创新平台,在这个优化的系统和平台之下,企业可以获得极为强劲的创新驱动力,通过这个“政策工具池”,实现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整体衔接,在这个整体之中,它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提供共享的知识创造机会和知识信息交换平台,极大地提升了科技园内企业创新的绩效性。

2、科技园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服务。科技园具有优越的地理便利性特征,它临近大学和区域性的研究机构,这就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服务的契机,科技园可以为企业提供极其便利的公共建筑、办公场所、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等资源,在这些基础设施服务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

3、科技园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科技园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必要的、科学而系统的管理咨询服务,这主要是针对一些新的高技术企业尚缺乏足够的行业经验而提供的,它可以较好地使园区内的企业陷入到“新组织”困境之中,清晰地使园区内的企业界定自己的高科技定位,并在科技园的专业服务和管理咨询条件下,极大地提升自身的创新绩效。

4、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文化环境。科技园在国家的推动之下,俨然是一种“社会性的符号”,它集聚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各种资源,融合生成了一种全新的科技园创新文化和氛围,在这个和谐的、良好竞争秩序的合作创新商业环境和氛围之中,企业获得了创新发展的驱动力,并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5、科技园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科技园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特征,更容易使知识和技术产业化,而企业通过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产品和服务,更快地提升了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并在良好的市场对接服务前提下,极为有效地拉近了知识创新与增值市场服务的关系,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更为快速和高效,切实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由此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绩效。

(二)“围城”效应

尽管科技园对企业的创新发展产生了绿色的温床效应,然而,也有部分研究学者看到,科技园的地理位置特征并没有完全达成企业的创新绩效,这种单纯的、地理上的位置拉近,并没有真正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链接。研究认为,事实上,在科技园内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企业之间的互动是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制和制约的,它们并不是开放式的、自由的互动和交流,这就使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尤其是当科技园集群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时,科技园集群会出现锁定和强化内部网络的意识和观念,这就使企业与外部的联系弱化,处于科技园集体思维的禁锢之下,无法实现自身的创新,这便出现了科技园对企业的“围城效应”,这种“围城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外部网络的联系,无法打破在科技园形成的思维定势,抑制了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三、企业战略分析

(一)资源获取战略

科技园区的企业可以充分挖掘自身在园区内的地理位置优势,获取自身创新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以最大程度上减少自身在创新发展进程中所遭遇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大化地减少企业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这种资源获取战略的有效运用之下,可以使企业明显地获得创新发展所需的资源,活跃自身的创新文化氛围,从而获得科技园对自身创新发展的“温床效应”,削弱外部组织网络联系的“围城效应”,还可以克服和防范科技园内部的交易成本增加的“围城效应”,进一步提升创新绩效。

(二)提升争力战略

科技园区内的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加以考察和优化,即:企业家战略决策能力、企业成本创新能力、吸收资源和技术的能力、网络信息能力。通过对这四种核心能力的提升,可以极为有效地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极其有效地规避和防范科技园的集体行动所带来的限制,突破科技园内的群体性思维固有模式,同时这也是企业不断学习和知识累积的成长过程,它可以极其明显地提高和优化企业的创新绩效。

(三)品牌创建战略

科技园与企业的链接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的形象和社会声誉,科技园的各项有利资源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并引发良好的评价和社会声誉,有利于企业品牌的创建,进而也可以极大地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具体来看,科技园的管理咨询服务和创新文化氛围,可以较好地提升企业的社会声誉和品牌建设。然而,科技园所提供的市场对接服务则可能会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产生一定的负向影响,这主要是企业的内生行市场行为,没有积极地向外开拓市场,而仅依赖于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的市场对接服务,这显然对企业的社会声誉的创建不利。为此,企业应当积极地开拓外部市场,增强自己对外界的吸引力,提升自己的市场形象和声誉。

四、科技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渠道与举措

(一)充分挖掘网络平台信息,提供合作契机

科技园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加强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建立与国外科研机构或公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机构,获得相关的合作与交流信息,为企业建立良好、稳定而有价值的合作契机,要充分挖掘网络平台的各项信息,推动我国企业的创新发展,在技术引进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实现技术的转移和对接。例如:可以开展合作研究、技术座谈会、联合设计、合作办实验室和研究所等,推动科技园区企业的国际化建设。

(二)注重科技园内企业的技术互动与合作

科技园是一个具有强强联合的优势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企业可以进行交互式的合作与交流,例如:位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同行企业等,这些企业可以从技术上、生产流程等方面,进行联合和合作,利用其地理优势和文化融合优势,更好地实现生产和技术的链接,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并且,科技园还要完善自身的“组织协同”和“互利共生”机制和体系,使科技园区内的企业可以在体系的激发之下,更好地形成一个网络,达到最大化的激发效应和反馈效应。

(三)优化创建科技园金融服务平台

在科技园的资本驱动前提下,还要开发和优化科技园的金融服务平台,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举措,更好地激发科技园区的企业创新发展。要通过设立研发成果奖励基金的措施和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技术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技术增值能力、合法性、风险性等,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研发成果良好的企业给予研发成果资金基金的激励,从而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技园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绿色温床,在设立科技园区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科技园对企业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考虑区域经济集聚所产生的“围城效应”,要通过有效的举措和策略,规避科技园的聚集负向效应,从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路径探讨[J]. 湖南商学院学报. 2013(05)

[2] 苏屹,姜雪松. 高技术企业云创新系统构成主体与运行过程研究[J]. 科研管理. 2013(S1)

[3] 王伟浩,陶爱萍. 高技术企业分权损益经济学分析[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4] 蔡锐,何伟胜,王涛. 基于创新网络的高技术企业治理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0(07)

[5] 陈琦.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战略形成的一个理论框架[J]. 财务与金融. 2010(04)

[6] 杨震宁,吴杰. 不同功能分类科技园的资源供给差异研究[J]. 科研管理. 2011(09)

第7篇

【关键词】现阶段 中小企业 创新 策略选择

一、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 依靠劳动力、土地等资源优势以及灵活的经营,我国的中小企业以强大的生产力支撑起了“中国制造”。但是,这种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弊端也正在日渐显现。由高消耗、高成本、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模式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由西方发达国家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封锁,到国际产业界频繁发生的专门针对我国企业的专利费索取案例,林林总总,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竞争力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很显然,告别传统的要素导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推动中小企业向创新导向型经济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据全国企业总数的99.6%,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9%,提供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8%,交纳的税收占全部税收收入的48%,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显然,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的重要基础,并以其灵活的运行机制和市场适应能力,成为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然而,鉴于科技创新的高投入、高风险,以及技术能力的内生性、累积性,以及我国广大中小企业长期形成的技术上的“路径依赖”等矛盾和问题,短期内简单、笼统倡导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必须一概地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实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赶超和创新战略,是既不太现实,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因此,研究如何促使正处于产业技术链下游且还不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能力的我国多数中小企业能够以最有效的方式直接掌握和运用当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策略性地选择那些最适合自身状况的关键技术领域及其创新路径与模式进行创新开发,在此过程中获取创新能力的积累与提升,进而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实现自主创新水平的超常规赶超,无疑就是本文所试图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战略定位

自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创新”(innovation)这一概念至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创新理论体系,并在引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包括以下内容:(1)引入一个新产品或提供一种新的质量;(2)引进新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3)开辟新的市场;(4)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5)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例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涉及技术性的创新(如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及非技术性的创新(如服务创新、组织管理创新或制度创新)两大方面。

然而,目前对于创新的理解,无论是在产业界还是政府部门,甚至学术界,人们的首先反应往往就是原始创新、根本性创新。因此,基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或明显不可管理性以及大投入、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大量的中小企业,都视创新为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实际上,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就好比做麻婆豆腐不必从种豆子开始一样。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在于能产生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成果的转化、产业化应用和市场开拓。所以,我们必须要突破对于创新模式的狭隘理念与误区,拓宽视野,从一个更加广泛的维度来思考创新的模式。

诚然,现阶段条件下,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在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上,总体而言无疑应当倡导、鼓励和支持其在核心技术领域里实施创新,开发并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但与此同时,当前更要注意引导广大中小企业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地同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比竞争对手更快、更优惠地取得核心技术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所谓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它的产生往往具有形成的累积性、环境的匹配性和整体组合性,离开了企业特定的历史因素和环境条件,往往就产生不出其特有的效果,亦即别的企业所“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在强化企业的非核心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特别提倡加强非技术方面的创新,诸如经营观念、营销手段、服务质量、管理模式等许多方面。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之所以成功,很多并不完全是其技术方面如何世界领先,而是在这后一方面内容的不断创新发展,有其独到之处。

三、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

1、准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市场不败的秘诀在于是否选准了免予竞争的领域。从西方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中小企业的成功,依赖于它在特定市场领域中的科学定位,依赖于企业在市场中能否寻找到处于领先地位和免于竞争的“生存空间”。美国经营学家保罗·索尔曼曾提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应寻求“生态空间”。因此,基于企业自身实际,科学的市场细分与准确定位就成为了中小企业寻找市场成长空间的重要方法。

对于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提出并运用“生存空间”的创新理念,实际上就是要在大企业涉足的边缘地带、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的生存空间、其他企业进入之外的自然生存空间、市场夹缝生成的空白地带、潜在的科技产品市场领域、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综合应用以及特殊资源的利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能力和专业化优势,争取在一些特殊产品市场和技术上成为佼佼者。

2、潜心掌握技术转化为商品和市场的手段与方法

技术是企业盈利的手段。然而,技术本身永远不应该是目的。追求技术的原动力是市场和竞争,但市场和竞争同时也可能成为追求技术进步的一个制约因素。企业在技术上的领先,并不一定就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因此,企业懂得如何开发技术固然重要,但如何应用这些技术,并把它和市场更好的结合,同样是一个重大挑战。

现阶段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创新生存与发展的威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并不是我们技术创新能力的不足,而是技术商业化能力的严重缺失。中国科协《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2003年)》所显示的数据对此现象给予了有力的佐证: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人均仅为0.78件;其中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零的高达74.5%。相比之下,日本等发达国家专利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却高达70%至80%。因此,对于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而言,不仅要潜心于核心技术的研发,更要潜心于掌握把技术转化为商品的方法,尤其是掌握如何有效地把技术转化为商品并推向市场的方法。这正是一个企业积累技术能力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走向成功所必须遵循的发展规律。

3、重点寻求“know-who”而不是“know-how”

创新活动的结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研发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目前我国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现状决定了我们的创新策略必须要实现从寻求“know-how”(技术诀窍)到寻求“know-who”(合作者)的转变。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竞争能力的关键在于缩短从开发到实际投产的时间,以求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那么,在技术和市场变化快速,产品寿命周期日渐缩短,研究开发项目越来越耗时耗资的今天,以至仅关注企业内部关键技术开发已不能再产生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更加取决于有效学习、取得和运用最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将发明转变为突破性创新的能力。

日本是少数达到西方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东方国家。日本的崛起曾引起西方社会的极大震动。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中,日本恰恰在西方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技术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在许多领域打败了西方的大企业。而其中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在西方公司非常强调本公司自己的发明创新(know-how)的时候,日本公司则十分清楚自身的弱项,通过大量的正式与非正式手段,寻求外部的知识支持,也就是说强调“know-who”的寻找。佳能、索尼和丰田三公司就通过技术突破的外源化,从大学、供应商和海外实验室补充专业技能等手段,竞相“寻求合作者”(know-who)而妥善地解决了技术和产品创新两方面日益增长的难题。日本企业这种通过向外部企业“借用”技术源的做法,应该成为我国企业学习的楷模。

4、战略性运用反向工程技术

学习竞争者创新的最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对“反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RE)技术的战略性运用。国外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一定阶段,通过反向工程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升是一个国家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一项针对500多家欧洲企业所做的调查研究表明,接近50%的企业认为,通过反向工程所积累的技术知识对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极其重要。日本的丰田公司就通过非直接的技术移植,或反向工程进行原创性产品开发的做法,获取成功。远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Kiichiro Toyoda就确信他能复制和兼容福特、雪弗莱和克莱斯勒各家之长。他发现这种做法能迅速、有力地加强他的工程师的适应力,即使在丰田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坚实地壮大了的今天依然保持着这一传统。

目前,“反向工程”作为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一种基本途径,在我国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反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往往不是单个企业就能够独立完成或有能力承受的。因为“反向工程”的费用通常也需要到原始开发成本的60%到70%,而且需要大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够成功。因此,为了促使企业能够更快地通过“反向工程”的实施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相关的政府部门应当对企业集成性“反向工程”系统的开发建设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在此,日本和韩国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当然,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来说,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反向工程”学习、消化、吸收已有的先进技术,进而研制与开发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新产品,同时通过专利保护手段的及时采用,摆脱对于技术创新的“路径依赖”,以最终实现“突破性创新”的真正跨越。

【参考文献】

[1] 张雅:中小企业登上大舞台[N].经济日报,2006-9-14 (13).

[2] 石良平: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基因[N].文汇报,2005-01-06(5)

[3] 张玉利:企业家型企业的创业与快速成长[M].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84

[4] Prakke F., The Management of the R&D Interface,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T, 1974.

[5] 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0

[6] Teece, D:(1986)Profiting from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mplications for integration, collaboration, licensing and public policy’, Research Policy, 15, 285-305

第8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组织企业实施转型升级计划,全面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水平,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协同发展的都市型工业体系。力争“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总量超百亿元。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全区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一)增加研发投入。力争企业研发投入和从事研发工作的专业人才数量分别比“”翻一番,重点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二)提升创新能力。力争建成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4个、10个,省级企业技术服务平台1个,市级企业技术服务平台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技术机构的比例提高到70%以上;重点企业全部设立技术机构。2015年,专利年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600件和200件。

(三)培育创新型企业。力争培育1家销售超100亿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4家销售超10亿元或行业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培育1家新兴产业重点创新型领军企业,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

(四)推进品牌建设。力争新增省著名商标1件,名牌产品1个,市知名商标5件,新增采用国家标准1项、部标或行业标准2项。

(五)提升装备水平。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50亿元,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国内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2个。

(六)强化绿色制造。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不低于20%,重点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率达100%,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8%以上。

三、工作重点

(一)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企业转型升级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以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为重点,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品牌影响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特色优势产品。二是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引领,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跟踪新能源、新医药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按照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和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的要求,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广泛应用与集成创新。着力推进电子商务发展。按照建立信息交流、开展商务谈判、实施电子商务的推进模式,加快电子商务试点,实施示范工程,突破电子支付、货物配送等关键环节。着力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快应用产品数据管理(PDM)、办公自动化系统(OA),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将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着力推进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的信息化,加快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等先进信息技术,有效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末,重点企业全部建有信息系统,信息化建设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率、电子商务应用率均达100%,电子商务营销占全部商务活动的60%以上。积极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创建1个生产性信息化服务平台,3户省级示范企业,8户市级示范企业,10户规模以上企业信息化升级改造,建成1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

(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重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大力引进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高科技设备,提升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实施一批新产品规模化技术改造项目,迅速做大企业规模。“十二五”期间,技术改造投入达到150亿元,到“十二五”末,工业技术改造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80%,工艺和装备更新改造投资占技术改造比重达到70%。

(四)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现有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参照国家级、省级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提升研发能力。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以合建、进驻、技术入股等形式,建立工程研究(技术)中心、产学研开发中心,与企业开展科技交流活动,联合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从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出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构建产业技术联盟。要依托工业设计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方针,引导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构筑多层次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五)强化企业管理创新。加强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重视经营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加强制度创新,在企业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实现一批有影响的管理模式创新。实施品牌培育工程,跟踪抓好品牌申请、品牌提升、品牌推广工作,推进现有省级著名商标争创中国驰名商标,推动企业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跨越,提高工业品牌经济比重。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引导企业建立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全区重点企业都要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和测量管理体系认证。出口工业企业都要争取通过国际认可的专业机构质量认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跨越技术壁垒,增强国际竞争力。

(六)推进绿色制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促进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产品互换,培育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一批示范企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推进节能减排,以节能减排的刚性约束倒逼企业创新升级,引导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

四、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对全区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成立区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区政府分管区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定促进企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协调解决企业创新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经信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协调服务及督查考核等工作。

(二)强化规划引领。制定全区“十二五”企业创新专项规划和企业转型升级计划,做到方向明确、目标务实、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紧密联系本地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战略方向,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力避产业同构,引导错位发展。明确重点企业在创新能力、技术装备、品牌质量、节能减排、信息化等方面的具体升级目标和路径,确保工作成效最终体现在结构的调整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发展上。

(三)强化考核激励。强化对企业创新的组织领导、政策制定和责任落实。加大各类扶持政策的落实力度,要围绕企业创新目标任务,逐项细化分解、明确责任要求,落实具体推进措施。由区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全区企业创新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年底评选工业经济先进集体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工程、产业人才集聚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等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加快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培养。引导企业加大人才投入,积极促进企业对技术和管理骨干实施股权激励等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从事企业创新工作。健全符合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每年表彰奖励一批企业创新人才典型代表,积极营造企业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五、扶持政策

区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创新工作给予扶持。

(一)支持企业技术机构建设。对企业建成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经区企业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按照《区政府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机构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相关条款给予奖励。

(二)支持优秀创新项目建设。由区经信委牵头,会同科技等相关部门每年评定2个优秀创新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一次性奖励5万元,由区国有担保公司给予200万元的信用担保额度,并免收担保费。

(三)支持企业新产品研发。对企业获得市级优秀新产品奖的,每个一次性奖励2万元;获得省优秀新产品奖的,每个一次性奖励4万元;获国家级新产品奖的每个一次性奖励6万元。

(四)表彰创新发展先进企业。每年根据企业研发投入、品牌建设、新产品开发、管理创新等方面的业绩,由区经信委组织评选5个全区创新发展先进企业,由区政府给予授牌表彰,并奖励每个企业5万元,同时优先享受各类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