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设计成果转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业设计成果转化

第1篇

会计专业工作过程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行业的用人标准不断提升,尤其是对会计技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会计专业教学更加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在不断优化改革以求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现阶段,我国职业类院校的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完全彰显出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课程教学内容调整并未到位,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将会计教学内容与实际的会计工作过程相结合,并不断优化改革会计教学内容,是未来会计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

一、会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优化的基本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会计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对高级技能的需求不断增加,致力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过程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这是进行会计行业人才培养的根本思想,也是进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指导。在会计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应基于社会发展着重进行学生生活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能力本位需求作为会计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做出合理的会计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参照点,将会计职业需求及工作要求与会计专业教学基本特征相结合,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改革。现阶段会计专业就业岗位群较为宽泛,但是工作过程中专业符合程度较高,因此所需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专业与技能素养。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学应该有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征,即会计专业教学与评价中应着重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化教学,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又系统的知识理论,具有复合化程度较高的职业素养。此外,将工作需求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学生的财经语言表达及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撰写财经应用文能力培养、财经资料检索能力培养、财务岗位执行能力培养等全面综合起来,并融入到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中,形成优化教学结构,加大复合会计人才的培养。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主要是先明确教学体系与技能训练体系,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与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还要进一步优化设计教学实施方法与手段,以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优化进程与质量。

1.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优化设计思路

职业技能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技能型人才,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会计工作也逐步实现了向信息化方向的转变,一些技术化的操作技能培养也逐步走入了职业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中,职业院校开始推进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优化改革,以实现动态的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优化需要将会计工作过程中的过程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进行整合融入到会计教学中。近年来,一些院校已经着重参考工作与社会需求进行了课程优化设计与实施,一般而言,在以工作过程为基准的会计专业教学优化设计过程中主要坚持的设计思路有:一是坚持市场与就业的导向地位,全面熟知社会行业需求,为课程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以便于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二是根据会计行业工作过程中实用的应用技能进行课程编排,建立起实用的课程体系,最大程度的实现课程教学与工作过程的有机融合;三是坚持以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能力培养分割成具体的实践模块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去;四是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着重进行工作岗位与能力的结构划分,并将其融进教学内容优化工作中;五是根据行业工作发展动态进行项目教学活动,并在项目教学中加大教学课程的开发,制定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六是加大会计专业能力的整合与优化,在特色化的专业课程中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优化与改革设计主要基于以上几点设计思路,具体的设计实施与应用主要分为四步进行。

2.会计专业课程优化设计内容

(1)专业教学基于市场调研进行整体优化设计

会计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主要是进行大型企业的会计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需求进行调查,同时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情况及企业财会用人规格也要包含在专业教学的市场调研中。会计工作过程中的专业软件应用、专业财经文章的阅读及财经国际法规规范都应该在市场调研中加以注意,并于教学内容设计活动中加以体现。

(2)基于会计岗位与能力分析构建特色课程

职业院校的技能教学要根据市场调研与岗位分析制定相应的技术化教学课程,如专业财经杂质阅读及财经发展趋势解读课程、会计软件学习与应用课程等,这些课程需要参照设计与优化思路进行特色制定。

(3)解读会计工作过程,重构教学结构

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先进行课程设置,还需要将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成符合企业项目开展的实用结构。此外,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还应该就具体化的细节进行结构细化,实现每一课程环节都有相应的优化设计要求。

(4)拟定会计课程内容

进行会计组织结构分析后便需要进行最终优化课程的拟定工作。课程的拟定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层次化内容设计,并在课程开展过程中进行项目实训,争取以任务驱动作为教学内容开展的主导。

三、结语

将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需求相结合,全力推进教学内容与体系的优化与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整个职业教学活动的核心,应该顺应社会与国际发展的人才需求进行教学优化。

参考文献:

[1]郑在柏.五年制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内容改革和优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2,(19).

第2篇

关键词:高职会计;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置

调查显示,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现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模式不能完全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各高职院校始终在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

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

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多年来一直沿用本科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这种课程体系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脱离了会计工作实践,这与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不相吻合,无法真正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学生从事会计工作的实践能力差、上岗适应慢,直接阻碍了高职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单纯修改课程名称,换汤不换药

传统的会计学科课程坚持的是“知识导向”原则,容易造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割裂。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是基于知识运用的课程体系。目前有些学校仅修改课程名称,却未根据国家政策、经济发展、企业需求、学生具体情况改变教育观念,也未进行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修订及授课方法的调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换汤不换药。

3.对高职会计毕业生工作任务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高职师资力量不足,会计专业的教师多来自普通高校,而会计工作性质又涉及商业机密,教师和社会、企业缺乏联系,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机会较少,不了解会计岗位的具体设置,也没有形成认真调查并分析会计岗位设置的意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高职院校应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将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层面的知识以及对会计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入课程开发过程中。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会计岗位群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岗位培养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会计实务操作和财务分析技能,能够立足三亚、面向海南、辐射全国,主要服务于地方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路: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通过社会调研主要分析中小企业就业岗位,按照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分析每一典型就业岗位涉及的工作任务有哪些,根据教育规律再将这些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的课程,所谓“完一课,成一事”,即以会计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设置课程,实施岗位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每学完一门专业核心课,就可以掌握某一个会计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

高职会计专业就业岗位分析

通过走访海南多家中小企业并咨询行业专家,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有以下七个典型就业岗位:出纳岗,材料物资核算岗,税务会计岗,成本核算岗,收入、利润核算岗,资金核算岗,主管会计岗。相近就业岗位有会计文员、收银员、仓管员、前台接待员等。

2.

会计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资料分析,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主要向社会供出纳、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三种类型的财务工作岗位,分别占到了30%、57%和13%。在确定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是指职业人在实际职业岗位上所从事的具体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具体分析见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分析表。

3.

确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即专业核心课

根据高职学生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以上34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为七大行动领域:出纳实务、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资金核算与管理。进而转换为十门专业核心课:“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

4.

学分制课程体系设计

(1)素质教育模块。按国家相关政策、教育厅相关规定确定课程,本模块设10门课程,共计22学分,其中考试课6门占17学分。

(2)专业核心模块。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设置10门专业核心课程,共计24学分,包括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往来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资金核算与管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企业会计综合实训等。其中考试课7门占18学分,主要是出纳实务,资产核算与管理,成本核算与管理,收入、利润核算与管理,财务报表阅读与分析,资金核算与管理,税费计算与申报实务七门课程。

(3)课证融通模块。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会计类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因而有必要专设5门考证课程18学分,如会计从业资格必考三门课“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资格必考课程“初级会计实务”及“经济法基础”。

(4)拓展教育模块。本模块最低选修15学分,除了素质教育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证融通模块中的考试课和集中实践课程属于必修之外,考查课学分均可由选修课代替。拓展教育模块开设上百门选修课,各个专业选修课不仅仅面对本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跨专业通选相关课程。

(5)集中实践课程模块。这一模块包括军事理论与实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共计38学分。

(6)课外学分模块。在课程体系中增设本模块,引导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考证、专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创新发明等。学生在本模块最低修5学分,最高修满15学分,包括守住底线5学分、职业资格5学分、创新实践5学分。

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特色

1.以岗位技能需求引领课程建设,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核心课程体系的开发主要建立在对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会计岗位和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根据典型的工作过程传授技能及其相关知识,确定教学内容。该体系中的每门课程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在理论“够用”的同时,大力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设计注重实际业务工作与教学内容的对接,让学生知道中小企业主要会计岗位涉及哪些工作任务以及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加强了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培养。

2.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体现课证融通

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我国会计行业又实行了行业准入制度,会计类证书的含金量、社会认可度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时如能持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双证”甚至“三证”毕业,无疑将会增加就业的优势,增强社会竞争力。

3.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体现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学生拥有了独立的人格和强烈的好奇心,再施以启发式教育,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索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从而激发创造的灵感和激情。在课程体系中加大选修课的力度,增设课外学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的个性需求,在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大目标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基本现状 公民意识 制度诉求

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座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随着社会融合与城市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涌入城市并呈现市民化的倾向。这一演化过程也伴随着多种问题的出现,其中对公民意识及其诉求的研究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 ( 草案) 》其目的在于通过公共服务建设将流动人口固化为城市的新居民,以此促进社会融合。因此,当前对农业转移人口公民意识及其制度构建的研究对落实国家政策,推动社会融合与良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现状

1.生存现状

据调查显示,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目前以男性为主,年龄集中在19岁到35岁之间;学历中,有60.5%的人是初中、高中和职高;户籍所在地大都是日照本地农村,进城务工后居住在自己找的设施较完备的小区,也有23.1%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但条件简陋;就婚姻状况而言,已婚人士居多占总人54.6%;就工作时间与收入来看,一周工作时间40-60小时的占52.4%,一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占33.6%;薪资以2000D3000元为主。这反映出,当前日照市的餐饮业人员他们的整体偏年轻化,上班时间长、薪资偏低,对居住要求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员工存在住宿条件差的问题。

2.公民意识现状

社会保险的签订方面,有43.5%的从业人员表示已签订社会保险,43.8%的从业人员没有签订。48.1%的从业者表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口头约定。这表明,当前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公民权利保障意识还比较薄弱;在社会保险与劳动合同的签订中,43.8%的人员没有签订,11.6%不知道有没有保险,这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劳动法律意识较低;在遇到工资拖欠问题时,有20.2%的人选择和老板私下协商。选择不做声响的人数占3.0%,在薪资待遇受到不合理拖欠时,公民多是选择有所作为,和老板私下协商,拨打举报热线,申请劳动仲裁,打官司等等,这些举措反映员工有了自我维权意识;在公民的选举权利中,有53.0%没有参加任何选举,22.8%的人参加过家乡村委会干部选举,这反映出日照市餐饮业人员的公民选举权利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行使;对待公益的态度,65.6%的人认为很有意义,应该举办,但在公益参与方面,有40.3%的人偶尔参与,38.2%的人一般不参与,这表明公民参与公益的积极性不强。综上调查显示,公民整体的权利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和公益参与程度都比较低。

二、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原因剖析

对于日照市餐饮业生存现状呈现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当前我国餐饮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厨师工作者多以男性为主,服务员,传菜员,点餐员等服务生在饭店招聘时多要求年轻人士,这使得整体餐饮业的年龄水平呈现年轻化趋势。第二,普通饭店的服务技术含量不高,因此在招收的员工时,对学历并未作出太高的要求,初中及以上水平即可胜任,这就形成了特定的学历层次,另外,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由于本身的学历层次不高,所以他们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餐饮业。第三,餐饮业属于流动行业,这就使得其人员多是日照本地或是周边的农村人口。第四,餐饮业属于第三产业,技术含量较低,性质特点决定了餐饮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常常连续工作,无休息,薪资还偏低,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住所的时候出现分化,薪资高一点的选择设施较完备的小区,薪资低的从业人员住在自己找的住所,条件简陋的地方。

对于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可分为以下三点。第一,对于劳动合同未签的原因,9.9%的人表示自己不想签,14.8%的人表示我要签,单位没有相关条例。10.2%的人表示签了怕约束。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当前的公民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是整体法律维权意识水平仍比较低,加之单位并未给员工提供合同条件,导致餐饮业从业人员签订合同的人数比较少,基本劳动合同没有得到保障。第二,对于选举权利未合理行使的原因,38.7%的人表示没有机会,27.4%的人没有这种想法。这就凸显了两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没有及时的保障好餐饮业公民选举权利,没有提供相应的选举机会;另外一方面,公民自身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对相应权利使用的想法。第三,公民对待公益多持支持赞成的态度,但却少有人参与进来,这与餐饮业公民本身的的职业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多数每周工作7天,40-60个小时,一方面没有时间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另外一方面,也与公民的主体意识不高有关,当前日照市餐饮业人员整体公民主体素养并不高,加之多是进城务工人员,这导致其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三、日照市餐饮业从业人员意识诉求与政府制度构建。

对于今后的打算,45.7%的人打算今后继续留在城里,从事餐饮业,21.5%的人打算留在城市,但从事其他行业。据调查,餐饮业从业人员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依次是,住房,子女教育,就业服务和医疗。当前餐饮业人员对于未来他们大多选择继续从事该行业,但现实中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政府,企业以及自身共同联合起来解决的问题。在城市生活的诉求中。餐饮业人员希望政府给自己上社会保险的人数占16.9%;希望政府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的人数占21.4%;希望政府取消户口限制的人数占15.4%;希望政府减少孩子上学的费用人数占16.8%;希望政府保护劳动合法权益人数占17.4%;希望政府提供廉价租房人数占12.2%。

一系列数据表明公民意识的诉求广泛而又集中,他们更多的是希望政府给出更加贴近实际的解决措施。对于政府来说,就应该从他们的自身诉求出发,帮助其解决必要的困难,推动市民化发展。由于餐饮业人员的薪资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城市住房成为一大困难,对于该问题,一方面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发展水平,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控房价;两万一方面政府可以建设更多的廉价住房,对于城市简陋的房屋给予整理改造,切实保障餐饮业人员的住房安全。对于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教育红利,更加注重教育公平。

第4篇

文章主要对当下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与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平台进行研究,总结“产学研”平台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产学研”平台的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进行详细分析,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式,在解构“产学研”和学科交叉、重组中找到更利于人才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

“产学研”平台;学科交叉融合;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工业设计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高,同时需要众多领域的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工业设计工作,这就需要工业设计人才不断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既要有专才,又要有通才。这就要求工业设计的人才培养坚持实践教学、学科交叉,构建“产学研”平台,从而使培养出的工业设计人才能较好地适应实践应用的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构建科学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机制,可以培养出适应我国当前社会需要的工业设计人才。

一、当前“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能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的情况,从而使学生清晰认知与掌握“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下文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产学研”合作的稳定性不强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逐渐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是在“产学研”合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企业往往基于利益的目的而投入教学,设计创新如果能为企业带来丰厚的收益,那么企业就愿意继续加大投入,反之,一些企业就会停止合作。这就使工业设计专业师生难以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导致“产学研”模式难以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顺利开展。所以,这层合作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也难以保证工业设计作品顺利转化为利润,阻碍了“产学研”模式的深入发展。

2.“产学研”模式分配的比例不合理

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采用“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培养人才,初衷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其中的细节性问题难以得到深入研究,从而使企业难以提升对“学”与“研”的投入力度。同时,部分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也无法准确评估企业的实力,在组建研究团队时,无法对研究成果转化进行持续支持。再者,在“产学研”模式下,教师带领学生完成企业中的设计工作,然后直接交由企业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获得工业设计的实践机会,无法获得更多的报酬,这是“产学研”模式难以深入开展的原因之一。

3.合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些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与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在合作初期基本机制难以完善,从而导致研究成果面向市场时出现一些问题,如,管理、运作等问题;以企业还是学校为核心的问题;一些设计成果需要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其能否在市场上获得预期市场效果,如果没有获得,那么这部分风险将由谁承担或者如何处理;等等。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会对“产学研”模式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教学的策略

1.学科交叉的模式和“产”与“学”结合

在工业设计专业“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学科设置进行优化、重组,确保工业设计专业顺利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从而为工业设计专业中的“产”与“学”提供服务。如,某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为自行车厂家设计产品,其中涉及的设计知识模块较多,主要有机械工程相关的知识、制图等,工业设计专业可开设与此相关的课程,从而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使学生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厂家与消费者的需要。此外,校企合作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产品设计突破固有的模式。这样既能体现出产品的艺术性,又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学科交叉需要和“产”“研”的结合

多数工业设计项目是为了满足企业和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因此,在确立科研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科研成果能够为企业带来哪些收益。如,学校需要进一步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从而使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所需要的产品,同时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可以结合机械、自动化以及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优势进行产品创新,待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利用校企各自的优势组建研发中心。这样对企业而言,可以保证产品不断升级、创新,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对学校而言,可以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把研究成果付诸实践,从而使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师与学生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具体的产品,进而促进理论研究不断完善。

3.“产学研”和学科交叉相结合

企业在寻求合作对象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作对象,如,企业需要进行产品的创新设计,此时可以与高校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因为学生接受了各学科的知识,能够在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可优先与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当企业需要深入研发或优化产品时,可以与教师合作。因为教师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所以他们对产品的进一步升级能够给出更好的建议。充分发挥学生与教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各自具有的优势,可使产品更好地走向市场。此外,企业中的个别项目可以充分结合“产学研”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对于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而言,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构建出更好的产品模式。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能够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为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提供了舞台,而且为学生的实践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由此可知,在工业设计教学中采用“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可以不断地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更好地适应多种角度、多种方式的合作,这对于解决企业、学校、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也促进了工业设计教育改革。

结语

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补充,在持续变化中逐步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合作机制与体系,从而使工业设计教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既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意义,又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文章研究“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产学研”结合和学科交叉融合模式应用于工业设计教学的策略,希望能够为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提供借鉴。

作者:许丽丽 单位:四川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2]周华丽,鲍泓.“知识生产模式Ⅱ”视角下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以国家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例.中国高教研究,2015(3).

[3]宋宝安,赵德刚,杨松,金林红,薛伟,欧阳贵平,谢承卫,郁建平,胡德禹.农药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

第5篇

为推动我市生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现结合我市工业领域生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生产业市场主体为基础,以构建高效生产业体系为着力点,按照全省服务业发展大会的工作要求和“聚点、连片、成链”的工作思路,加强科学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实现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推动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为实现在川南城市群中率先崛起、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思路

按照“聚点、连片、成链”的总体方针,全面推动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1.聚点。聚集合力,以构建市高效生产业体系,全面推动制造业各产业向产业链两端拓展和延伸为着力点。

2.连片。优化我市生产业布局,为我市“六大基地”(名优白酒产业发展基地、绿色食品加工基地、综合能源深度开发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基地、重装机械设备制造基地、新型化工轻纺建材基地)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服务,既明确不同区县生产业的功能定位,又相互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连片发展。

3.成链。围绕我市“六大基地”,充分发挥各区县优势产业,突出重点领域,形成生产业成链配套服务,实现上中下游产业互相带动促进,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深化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和外包比例进一步提升,使生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对产业的带动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

加快培育一批生产业龙头企业。建成1~2个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示范项目;加快培育1~2个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业集聚区、2~4个省级生产业功能示范区和生产业示范企业。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我市铁公水空的综合交通枢纽,拓展工业物流市场,构建现代工业物流网络体系。加大对港物流园区、安吉物流、天畅物流、欣联物流等综合服务型、运输型、仓储型等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拓展物流外包。推动大型工业生产资料和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二)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电子信息等现代技术手段,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重点培育1~2个产业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主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服务;推动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知识流程外包(KPO)、B2B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外包发展。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大力发展技术研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强化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信息中心等载体建设,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鼓励企业提升研发、设计能力,支持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攻关,引导企业分层次建立研发机构;大力培育面向生产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检测、评估、咨询、数据加工等分析检测和知识产权服务企业。

(四)加快推进培育功能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积极引导生产业围绕重点产业和园区集聚发展。支持技术研发集聚区、工业设计集聚区、总部经济区、现代物流园区等为重点的生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省级生产业功能示范区。

推进生产企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创新能力强、信息化水平高、品牌知名度大、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生产业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收购兼并、上市融资等方式做大做强;在研发设计、信息服务、节能环保、制造业服务化、设备租赁与安装、安全生产服务、工业物流等领域认定、培育一批省级生产业龙头示范企业。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生产企业争创中国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鼓励生产企业通过与制造企业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

(六)引导和鼓励制造业服务化。引导和鼓励制造企业由关注产品生产转向同时关注服务,提高服务在产品价值中的比重。鼓励发展工业领域内工程承包、设备租赁、再制造、维修保养、设计咨询等制造服务;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重点培育制造业总集成总承包。

(七)鼓励技术创新。积极支持生产企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开展新技术的研发、引进与应用。推进原料采购、研发设计、工业物流、产品销售、检验维修等生产业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在工业物流等生产业的应用。

(八)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生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支持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的企业、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生产业。园区必须有明确为产业服务的生产企业配套引进规划,有相应服务支撑指标,园区生产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全市园区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园区配套用地用于生产业聚集发展。积极研究生产业企业税收优惠措施。

(九)建立统计体系和项目库,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力争建立全市生产业统计体系,加强生产业统计指标研究,全面掌握生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建立完善对推动产业经济进步和升级作用明显的生产业项目库;严格监管生产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生产业领域内项目建设力度的支持。

(十)鼓励实施主辅分离。引导有条件的大企业大集团,开展主辅分离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制造业生产与服务主辅分离,支持制造业通过外包或专业化分工等方式强化生产服务功能,促进制造业做精主业、服务企业专注服务外包。

第6篇

谈及德国设计,拉夫・威格曼把两支笔推到本刊记者面前。

“一支凌美,一支万宝龙,都是德国设计的产品,握着舒服,写字好看,我想我可以用一辈子。”这位iF国际设计论坛总裁对《t望东方周刊》说。

即使最便宜的万宝龙钢笔,在中国专柜的价格也卖到了3000元人民币,依然拥趸无数。

130年前,因为仿造英国的机器产品,德国制造也曾有过粗糙廉价的恶评。60多年前,德国工业因二战而遭受毁灭性打击,在行业协会的推动下,工业设计成为德国工业迅猛上升的催化剂。而今天,德国设计和德国制造已经成为标准、优质、持久的同义词。

“我不会拿中国的设计业与德国的比较,那太不公平,毕竟德国设计业有近百年历史,而中国最多二十几年。”拉夫・威格曼说。

在他看来,廉价产品之所以能占据中国市场,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教育理念直接相关。比如,选购洗衣机,德国人大多会买最环保、最方便舒适的,而中国人大多会挑最便宜的。

近年来中国人的海外“爆买”被视作一个明确的信号――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正趋于终结,中国人消费理念的升级,催促制造业加快升级的步伐。

2016年两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力推“工匠精神”,体现了中央高层对中国制造业突破价值链末端困境的殷切期望。

“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工业设计是一个关键的支点,也是加速器。”深圳工业设计协会会长封昌红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研究超材料、光业务的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若鹏有一个计划:把他创建的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变成设计公司。“所有的技术,躺在专利里发挥不了价值。的线路板,只有通过设计穿上更好的衣服,实现更好的功能,做出更好的体验,更有温度,才能成为好产品。” 让消费者懂得欣赏好产品

“简而言之,工业设计是实现某种功能、满足大众需求的设计。”拉夫・威格曼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在此基础上,工业设计还可以构造一个品牌、一种风格。“苹果产品一贯简洁的风格就是来自工业设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品牌的辨识度。”

人们购买商品就是购买设计。工业设计并非仅仅涉及一件物品的外形。实际上,2016年获得德国iF设计大奖的中国作品中,营造逼真吸烟氛围的电子香烟,随时记录耗水量、提醒使用者喝水的保温杯,可以暖手的充电宝,都是工业设计的典型范例。

工业设计的最高层面,则是基于国家引导或社会推崇的某种潮流。比如倡导绿色生活,就会出现一系列低碳节能的产品。平民主义思潮风行,要求工厂生产出低价产品让穷人受益,可能就会出现以降低成本为第一考量的产品。一个案例是,二战后德国、美国出现统一样式的房屋,就是旨在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多人居有其所。

目前,中国的工业设计还远未达到这一层面,仍停留在提升产品质量、从实用性向品牌化发展的阶段。

“要让工业设计对产业升级产生持续的推动力,教育非常重要。”拉夫・威格曼说,要让消费者懂得欣赏好产品,“比如一个东西特别贵,但可以用20年,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它,因为平均到每年,它是非常便宜的。这是典型的德国思维,是德国的教育告诉我们的。”

“不仅是中国,全球都需要创新设计来解决社会、生活、产业的问题,中国的工业设计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包含知识产权保护、人才供需落差等问题,然而,对于设计的正确诠释和对设计价值的认知与维护,才是支持工业设计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iF设计亚洲公司总经理李建国对本刊记者说。 设计如何提升价值

每个周末,宝马公司设计与用户体验部负责人霍尔格・汉普夫都会开着各种车型出去转转,看看有什么可能让用户不够舒服的地方。

“一旦发现问题,马上作出改变。”他告诉本刊记者,设计早已成为宝马的哲学。“在工作流程上,我们会首先考虑用户体验,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实现用户体验。”

公司会根据不同地区的用户特点作出差异化的设计。霍尔格・汉普夫举例说,德国汽车后座上通常坐着孩子,而中国购买者则非常喜欢本人坐在后排。为此,“我们会在宝马三系的后面加上公务座。”

另一个例子来自人机交互界面。比如导航,德国人通常喜欢标有全部街道线路的地图,而亚洲人则更喜欢有标志性建筑的地图,“我们必须为不同的市场生产不同的导航。”

在亚洲,通过工业设计提升销量的案例也非常多。

李建国举例说,台湾文创公司子村庄园在2013年设计出一款茶包,入水即变成栩栩如生的金鱼,获得德国红点设计大奖后,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专利。这个茶包尽管比普通茶包贵好几倍,在深圳销售时仍需要排队预订。

世界范围内,一个自主创新设计的产品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养活很多人、救活很多企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故事,不计其数。

封昌红介绍说,美国工业设计协会曾作过一个调查,在美国,每投入工业设计1美元,其销售收入就获得1500美元回报。在日本,每增加1000亿日元销售额,工业设计的作用占据51%,而技术改造作用仅占12%。 图为获得德闻2016年iF金奖的工业设计作品

不过在中国,除了华为、联想等大型企业,由设计工作室产生价值的知名案例还很少。封昌红表示,每当她需要说服人们投资工业设计时,总会发现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本土案例。

“鼠标、摄像头、音箱等电子设备,通过工业设计的包装增加了销量,但这些故事并非像苹果手机那样耳熟能详,目前只能通过一个个小的创新来逐渐渗透。”她说,“我问过一些朋友,在工业设计上每投入1元钱,最好的回报大概也就300元,这还是最顶尖的。” 期待新生代企业家

封昌红说,每次跟外国人聊天,他们都不相信深圳这样一个年轻的城市,工业设计师的人数能有12万――这个数字几乎超出设计大国韩国一倍。

“从实力看,中国也许只有5%到8%的设计公司具备国际竞争力,欧洲则有50%。但别忘了,中国基数巨大。”拉夫・威格曼告诉本刊记者。

不过,他认为,中国设计师目前尚显浮躁――欧洲设计师在执行一项设计前,会先做详细功课,再着手解决问题,有的人需要好几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而中国的设计师充满野心,往往还没真正了解痛点就开始画草图,然后迅速完工。

他分析说,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问题,也是中国CEO的问题。

在CEO的决断下,中国品牌总是呈现一种暴发户式的发展状态,不珍视品牌精神,往往为了短期的盈利,不惜损害长期价值。

荷兰国宝级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对《t望东方周刊》说:“中国不缺技术和历史,设计师应该更好地沉淀下来,从历史文化中发掘可以创新的设计思路。”

他游历中国时设计的一款地毯,将中国元素青花瓷融入其中,赢得了大量订单和赞誉。但在中国,能够真正融合传统文化的设计还不多见。

中国企业的CEO还喜欢对作品指指点点,而设计师会想,CEO想要这个杯子,我做成这样就对了。“这是个非常普遍的大错误。”拉夫・威格曼告诉本刊记者。

“欧洲的CEO会出钱让设计师在世界各国游历。但要放到中国企业家身上,他们会说:‘看,那家伙居然拿我的钱到处玩!’”他说。

他寄望于中国的新生代企业家。他们40~50岁,可能在欧美接受过教育,每天早上都会去星巴克喝咖啡。“总有一天,他们会思考,为什么这里咖啡可以卖这么贵?”

“当这一辈人接掌企业时,会给中国的经济带来很大的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设计未来会在中国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拉夫・威格曼说。 十年赶超德国?

北京、上海、杭州、无锡都邀请iF到当地建立中国国内第一个办公室,拉夫・威格曼最终选择了深圳。两个月后,深圳办公室就将启用。

珠三角地区消费类电子产品聚集,这类产品的外观、结构和功能,有大量设计需求,这使得深圳设计产业占到全国六成。而深圳的设计氛围也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让产业快速迭代。

拉夫・威格曼认为,深圳的电子产品创新繁多,欧洲虽长于设计,产业创新却显不足,将创新与设计相结合,将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事实上,深圳也是第一个推出工业设计专项政策及基金的城市,从201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年出资1亿元支持工业设计,2016年甚至高达3亿元。

在深圳,获得iF、红点等国际设计大奖的设计师将获得5万元奖励,工业设计实现成果转化的产品奖励300万元,建立市级工业设计中心也会奖励300万元。

即便如此,相较于迅猛蹿升的韩国工业设计,中国各级政府对于工业设计的推动仍嫌不够。

李建国感慨,20多年前韩国人曾到台湾地区取经,了解工业设计,而这些年来,韩国政府在设计推广方面投入的资金与努力,已远超台湾地区。

1998年第一次金融危机后,韩国前总统金大中宣布成立设计振兴院,亲任院长。连续十年,每年拿出约合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推动工业设计发展。并举办大量活动,告诉市民和企业:原来卖十元钱的产品,依靠好的设计提升附加值,就可以卖到100元。

当时韩国制造业并不愿意为设计埋单。政府决定,每个工业设计项目先给约合人民币100万元的扶持基金,如果产品销售顺利,这100万元就奖励给企业;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半还给政府,企业还可以留下另一半作为补贴。

“三星、LG等企业,都在那时崛起的。”封昌红说。

但封昌红也坦言,这一政策在中国未必适用,“也许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深圳这样的城市更多一些,以点带面,推动全国的工业设计产业。”

无论是拉夫还是霍尔格,都承认中国特别是深圳的工业设计发展速度非常快。拉夫觉得,中国设计赶上德国只是时间问题。

第7篇

1、本意见所称自有品牌企业是指我市拥有自有商标知识产权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专利奖、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省专利奖、市著名商标、市专利奖称号的生产企业和其他类型企业。本意见所称自主技术企业是指具有技术创新的主体意识,拥有健全的技术开发组织机构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拥有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采用先进设备和生产工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两自”企业必须在我市设置经济实体。

2、切实加强对发展“两自”企业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有关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市发展“两自”企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涉及“两自”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由领导小组研究协调。

3、明确“两自”企业发展目标。以提高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方向,以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市场认可、政策激励为原则,集中力量培育、扶持和发展一大批“两自”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力争经过3年的努力,再创50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新增5个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5个国家免检产品,5个国家、省专利奖工业产品。到2010年,再创100个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新增10个国家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和15个获国家、省专利奖的工业产品,并有2-3个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和优势的世界知名品牌,形成我市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优势的“两自”企业体系。

4、认真做好创建自有品牌的工作。开展“品牌强市”宣传活动,广泛动员企业参与创建自有品牌工作,在全市形成创建品牌的热潮。引导企业提高技术创新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发水平。引导企业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研究和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推进自有品牌的国际化进程。引导企业广泛开展商标注册,充分运用商标战略,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加大商标知识产权的自我保护,鼓励企业充分运用商标战略,提高企业对商标进行评估、质押、许可使用、连锁经营的意识,增强企业品牌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加强质量、标准和计量体系建设。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辅导与培育,发展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有品牌企业。

5、设立和评定东莞市著名商标、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奖,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自有品牌评价认定体系。

6、扶持自有品牌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自有品牌企业发挥行业龙头带动作用,利用其资金、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强中小企业为大型自有品牌企业配套,向“高、精、尖、专”方向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有机结合、专业合理分工的企业组织结构。市在经营权、用地、项目方面优先向大型自有品牌企业倾斜。

支持自有品牌企业扩大生产。每年从市地方财政预算安排的技术改造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项支出,作为我市自有品牌扶持发展资金。为自有品牌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升级和扩大生产提供贷款贴息,对从境内外并购知名品牌的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补贴。

积极组织自有品牌企业参加国际国内重要展览会,支持企业扩大出口、开拓市场。自有品牌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可按有关规定享受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扶持。自有品牌企业参加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统一组织的国际展览会、国内重要展销会,其展位费给予50%的补贴。自有品牌企业设立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经商务部批准后,给予一次性10万元支持费。

支持自有品牌企业和自主技术企业建立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与国际大企业合资合作,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支持自有品牌企业和自主技术企业开展资本经营,在境内外购并企业,买壳或直接上市。支持自主技术许可入股、自主技术产权入股或者质押贷款。

政府采购部门对经确认的自有品牌产品、自主技术产品应纳入政府采购重点产品目录,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采购。

7、吸引和鼓励市外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落户。鼓励国内知名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到我市设立总部、研发中心、设计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并以本地的企业为主体申请商标注册,实现品牌本地化,此类企业等同东莞的“两自”企业加以扶持和发展。

8、引导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管理和运营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获取、保护和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价值和市场效应。通过自身实施或许可实施,促进自有知识产权从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提高综合效益。

9、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凡市内企业建立共性、行业性、企业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经国家、省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由市财政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1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资助;经国家、省认定的技术中心,由市财政根据国家、省下达的资助经费额度,按照1:1的比例给予一次性资助。对同时获得国家级、省级的按最高级别给予一次性奖励。对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市、镇两级财政按同等比例一次性共资助50万元。

10、支持企业开展各类研发、重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对列入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国债项目、国家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并获得国家拨款支持的,原则上市给予1:1配套拨款支持;对列入省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省挖潜改造项目、省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项目,并获得省财政拨付支持的,市给予1:0.5配套拨款支持;列入市技术改造计划的重点项目,可获得贴息的支持。

11、支持企业开发自主专利、加强消化吸收创新。市财政建立专利战略发展基金。对符合产业导向、企业自主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和产品以及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专利产业化项目进行资助和引导。对申请国内外专利的申请费、费和年费给予一定比例的政府补贴。

企业为推进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加快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从国外或国内购入并首次用于国内或国外市场的生产制造技术、专利实施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许可、技术使用许可、科技开发方法和软件使用许可等知识产权,按实际合同交易额,可申请获得一定比例的政府补贴。

12、增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两自”企业孵化功能。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为平台,增强其高科技产业培育和“两自”企业孵化功能,着力在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上下功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把松山湖打造成为“两自”企业总部中心、科技人才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产业支持中心。

13、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以松山湖为依托,创造条件建立高层次的工业设计中心,组建高水平的设计队伍,建设完善的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网络,利用国内外资源为推广应用设计、产品创新提供动力支持。鼓励企业积极提高设计水平,对设计水平高并投产上市的设计成果,实施专项经费补贴。设立工业设计奖项,鼓励申请设计专利。

14、鼓励“两自”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税前列支,盈利企业当年技术开发费支出比上年度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含10%)的,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如实际发生额的50%大于当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部分可扣除,超过部分在当年和以后年度不再扣除。

15、支持“两自”企业引进人才。鼓励“两自”企业引进和使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具体政策参照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引进人才三个规定的通知》(东府〔*〕47号)执行。

16、积极探索发展“两自”企业的投融资新途径。凡“两自”企业列入国家、省科技计划和国家、省重点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的,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予以积极支持。建立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质押贷款机制,建立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市科技投资担保机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进一步拓宽科技计划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融资渠道。

17、组织社会各方力量为推进“两自”企业发展服务。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为“两自”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积极推进中小企业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知识产权促进中心、科技信息服务、科技咨询与评估、技术市场、技术标准服务、商标、商标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建立和培育服务功能强的无形资产评估、技术交易担保、科技项目评估、技术创新融资担保、风险投资、招投标、技术标准与检测以及科技法律、审计、商标、专利等中介机构,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网络体系。中介机构的收费属于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各行业协会要发挥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作用,在组织企业创自有品牌和对自有品牌进行评价、推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18、建立“两自”企业办事优先制度。凡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奖的企业,凡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并获省级以上认定的企业,只要守法经营,就可参照《关于完善东莞市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的通知》的条件,申办“东莞市大型企业办事优先卡”,并可享有《关于印发东莞市扶持大型企业优惠措施的通知》规定的各项优惠;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对持有办事优先卡的企业,在手续完备的情况下,及时给予答复或办理。

工商、税务、国土、质监、公安、海关等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制定明确、具体的优惠措施,对“两自”企业在注册登记、税收、进出口、检验检疫、技术引进、人才资源、用地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为“两自”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两自”企业做大做强。

19、加强对“两自”企业的保护。有关行政执法单位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应加强对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严厉打击侵犯驰名、著名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自有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如没有接到有关投诉,不得对自有品牌的企业进行检查和检测。对获名牌产品的企业收取各类行政事业收费,其标准须经市物价局审核,并一律按下限收取。

引导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策略。引导企业通过各种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和技术秘密等国际通用的法律保护手段构筑立体保护体系,保护自有品牌和自主技术。引导企业将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结合,努力形成以自主专利为核心的各类技术标准。

建立涉外知识产权争端应对和预警机制,帮助和指导“两自”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指导企业、行业关注相关领域的知识产权动态,预测可能产生的争端;跟踪分析企业出口产品在出口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状况,防范风险,保护“两自”企业出口市场。

20、加大对“两自”企业的宣传力度。市政、公路、广告主管部门要合理规划,在市主要交通道口、商业贸易区设立专栏,加强对“两自”企业公益性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应设立东莞自有品牌专栏,加大对我市自有品牌企业的宣传报道,并为政府部门制作的有关公益性宣传广告,提供免费版面、时段。加快建立“东莞自有品牌产品展览交易中心”,使之成为东莞对外宣传和旅游新景点。

21、加大政府奖励力度。市政府设立技术最高奖,主要对象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突出企业经营者和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凡获得驰名、著名商标、专利奖、名牌产品的企业,以市政府名义给予一次性奖励。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专利奖奖励50万元,国家免检产品奖励30万元,省级奖励10万元,市级奖励3万元。同时获得上述奖项两个以上的,只奖励最高的奖项。

第8篇

物本自然,如果追逐屏幕是生物趋光性的原始体现,那么与扑火飞蛾一样,我们也无可避免的要付出牺牲。国内知名品牌设计公司紫阳伙伴的创意实验中枢“+实验室”近期在对包括特步、李宁、安踏等体育服装品牌市场进行大量调研后得出一个结论:当代年轻人在沐浴互联网知性光辉、享受多屏时代的便捷和感官冲击的时候,正逐渐远离他们所钟爱的运动,运动精神开始从都市男女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国内外运动品牌也因此逐渐遭受着更大的损失,其中一些品牌在用自己的方式和影响力倡导运动精神的回归,还有一些品牌则干脆选择了向其它服饰领域转型。“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年轻人仍会追随已经到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走下去,形成全新的却也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不会因某企业品牌甚至某个行业的引导而改变。我们始终认为,构建以融入消费者生活方式为导向的需求优先平台才是品牌增势的根本。”紫阳伙伴公司创始人王紫阳先生这样解释道。

当然,运动服装品牌销量下滑的趋势和年轻人不再选择运动品牌的现象原因并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多屏生活对运动习惯的冲击,它还包括ZARA、优衣库这样的“快时尚”服装品牌崛起,从而分化了青年服装消费构成,以及青年消费者在选择服装时更为理性,更习惯于和电商比较,开始像西方国家一样注重不同场合的便装穿着等等。但紫阳伙伴“+实验室”成员把这些调研成果进行反复的横向比较,发现移动互联网所催生的,年轻人对屏幕的依赖仍然是主因。因此顺势而为,用移动互联网的目光去审视品牌策略,审视消费者体验情境的设计规划至关重要。紫阳伙伴的这个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路也正符合特步、李宁、阿迪达斯等品牌的调查实验性方向,紫阳伙伴和运动服装行业的每一个从业者都知道,这意味着一场顺应时代的变革,这场变革不再以服装生产工艺科技为主导,也不再归属于行业内,其复杂的过程不外乎两个字:融入。

首先是融入社区移动互联网,在紫阳伙伴对运动服装企业品牌策略和消费者体验情境的规划中,最为基础的还是建立以社区体验店为核心的新型消费模式,这种模式常见于国际前沿的科技消费品行业,消费者可以在社区附近先行体验和选择该品牌的运动服装产品,感受该品牌传达的运动文化,继而完成不限时间和地点的在线订购。相比足不出户的电商购物,社区体验店+移动互联网的方式让消费者有了更直观,更放心,更多样化的选择。这也是紫阳伙伴提出的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创造新的消费情境”概念的本意。其次,为了让消费者更易融入这种消费情境,同时能感受到品牌文化的熏染,紫阳伙伴空间设计团队充分结合互联网软件UI中简易平滑的扁平化设计风格,“浅菜单、直入引导”的设计思路,打造该运动服装品牌新一代体验店形象,预置了展示屏、广告屏、触摸屏三位一体窗口,引入虚拟试衣镜区域模块,多屏信息流与色彩鲜明、满目琳琅的产品交相辉映。让进店青年消费者整体感官上更贴近熟识的、平易近人的在线交互体验,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在网购,他们与这些服装鞋品零距离,可以触摸、试穿、直接购买。在现实和虚拟的场景穿梭中,一次奇妙的消费体验就完成了。

“整个品牌消费情境的重构包括销售模式的改变,实体店和互联网多屏多终端的设计协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一个运动服装品牌融入消费者,融入消费者所处的时代,让消费者如同接受移动互联网应用一样快速的重新接受和认同运动服装品牌,其中更深层的意义是帮助消费者解读科技、时尚和运动的和谐共生。”王紫阳先生这样理解,他认为像特步、李宁这样的服装行业,乃至整个零售行业都能感受到并终将面临这种必要的变革,移动互联不是一个噱头而是一个真正庞大的时代背景,它正改变零售行业最为注重的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需求,如果不能全面及时地把握这个趋势,只是进行单一销售模式的转化或拓展,就难免误入“电商可以替代实体店”的歧途。实际上依从理性的判断,电商与实体店的平行互生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互联网上出现的任何销售方式都无法完全取代实体店的存在。同样,如果零售行业企业只是被迫的若干年更新一次品牌概念,堆砌一些互联网设计元素在实体店外观翻新,却偏离品牌策略和消费者体验情境的根本性调整,忽略扩展实体店的移动互联这一基础属性,或者与不断衍进的在线销售模式割裂,那么其无法获得可持续良性品牌回报的后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紫阳伙伴在近期对运动服装、眼镜配饰、3C电器等行业品牌策略项目的研究和实践中发现,零售品牌发展,消费者情境创造、换代都离不开对移动互联科技领域的追随和跨界,这一过程本质区别于带有设计界腐朽气息的跨界和烂俗的流行时尚追随,移动互联趋势更实用、更具象,更能代表社会生产力本源。与之协同共生的品牌研究和设计思路充满了自然清逸的创意和创新,极其简洁的线条和笔墨就能对消费者的品牌视听感受产生不同层次的影响,从而快速树立用户粘性极高的品牌形象。重视并把工业设计成功推向新高点的苹果公司如此,移动互联相关的软件服务、终端设备提供、运营商也是如此。

回看紫阳伙伴“+实验室”同期正在进行的智能电视(终端)行业品牌研究,也因为基于融入移动互联网的特征而形成与该行业一致的品牌深造方向。紫阳伙伴关注到智能显示设备供应巨擎,中国百强信息科技企业京东方正期待利用融合庞大专利群优势的智能电视产品线,征战国际范围即将到来的智能家电、智能客厅领域。但众所周知这一市场豪强纷立,海信、LG等传统家电企业和三星、索尼、小米等互联网终端企业以及乐视、PPTV等视频厂商都跃跃欲试,由于同质化趋势明显,国际国内竞争凶异,所以仅凭产品本身优势显然无法立足。在与该行业分享研究成果时,紫阳伙伴认为用互联网的思维改变“看世界的方式”的理念也同样适用于京东方这样的3C电器零售品牌,它完全匹配电器品牌综合形象、3C零售卖场体验店重塑的创意中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