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呼吸道感染防治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防治措施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机率较高,且感染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研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特点,对防治措施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1]。通过对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结合相关文献统计研究,总结其医院感染的特点。
1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
2009年~2012我院神经内科共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发生感染人数743例,发生感染901例次,发病率为13.69%,例次发病率为16.60%;同期全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65%,例次发病率为7.92%。
901例次感染当中男539例次女362例次,分别占到59.8%和40.2%;30岁以下患者116例次占到12.9%,30~60岁患者156例次占到17.3%,60岁以上者629例次占到69.8%;住院天数
2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原因
2.1医院感染率高 收治患者5429例,其中发生感染人数743例,发生感染901例次,发病率为13.69%,例次发病率为16.60%;同期全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65%,例次发病率为7.92%。原因:神经内科疾病多发病迅速,病情较重,患者多采用手术和住院治疗且治疗的时间较其它病症更长,和病原菌接触的机率提高;患者多伴有肢体麻木、身体功能紊乱、泌尿系统失灵、意识模糊等症状,导致卧床不起、多种生理功能需靠机械辅助,由器械引起的感染机率提高。
2.2感染多集中在60岁以上者,住院时间较长者 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严重,身体免疫系统功能衰退;老年人患有脑出血、脑梗塞等病症机率较大,后者发病进展迅速,多造成患者意识不清醒、泌尿系统失灵等症状;住院时间的延长导致接触病原菌的机率提高,医院患者较多、人员的流动频繁导致交叉感染的机率大增[2]。
2.3感染部位多集中在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胃肠道 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占到了总感染例数的89%,和相关临床研究基本一致[3]。呼吸道感染原因:意识、呼吸功能的缺失,多采用器械辅助呼吸,后者需要割开气管进行操作;由表2可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菌源,多因为使用抗生素,被选择并优势生长产生的。泌尿道感染:患者多因为泌尿系统失灵,需要引尿机械辅助,使尿道和外界接触,医务人员操作尿包和导尿管不当,大肠埃希菌、热带念珠菌、真菌是导致泌尿道感染的主要病菌。
2.4和抗生素使用有密切关系 由表2可知,神经内科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合理性均未达到80%,有关研究表明,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能会破坏患者机体内对耐药菌的抑制机能,引发病原菌的反弹[4]。
3防治措施
3.1规范技术操作,提高卫生标准 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护理操作包括注射、输液、输血、导尿等;提高卫生标准,特别是对于重症患者,更应该加强管理的和控制,若条件允许对患者采取隔离措施[5]。
3.2相关感染针对性预防 采取预防下呼吸道感染的防护措施,包括加强病房管理,减少人员流动,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帮助患者吸痰、输氧,提醒患者注意相关事项;针对泌尿系统感染,规范操作,勤换尿包、禁止回流,等。
3.3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特别是可能诱发相关病菌的选择生长的药物。
4结论
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应该加强护理标准,加强针对下呼吸、泌尿道感染的预防措施,对于住院时间较长、年纪较大的患者更应该加强监控,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参考文献:
[1]华宝贺,石连仲,王新利,等.157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质,2006,16(5).
[2]杨来.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病因分析与预防[J]中国医药科学,2012(02).
[3] 梁学柱.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例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0).
关键词:神经内科;医院感染;防护对策
医院感染多发生在高龄、重症患者。神经内科患者以年龄大、瘫痪多、意识障碍多、病情危重等为特点,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1]。因此,探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确切了解我院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和病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院神经内科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以分析危险因素,提出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8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所有出院患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1.2方法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医院感染病历进行登记,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出院患者2060例,其中男1056例,女1004例,年龄16~86岁。发生医院感染人数23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6.04%。
2.2医院感染部位
在236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占68.92%;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占10.24%;胃肠道和口腔感染分别占9.16%和10.28%;其他部位感染占0.40%。
2.3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本组患者住院时间4~120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住院天数≥15d者189例(85.08%)。
2.4年龄与医院感染关系
年龄16~25岁感染人数为7例(2.54%),25~45岁为16例(6.78%),45~60岁为45例(19.06%),>60岁者158例(66.95%)。
2.5病种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脑出血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44.92%),脑梗死患者56例(23.73%),以后依次为颅内感染24例(10.17%),缺血性脑病8例(3.39%),周围神经病6例(2.54%),其他36例(15.25%)。
2.6侵入性操作与医院感染
236例医院感染的患者有156例进行了吸痰或导尿;18例进行了动静脉置管;有30例进行了气管切开;有32例安置了呼吸机。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本组资料表明医院感染以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泌尿道、肠道、皮肤及软组织。与牛桂林等[2]报道相近,均显示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和泌尿道,说明神经内科感染部位有其共性。主要原因是高血压、脑出血伴神志昏迷者这类患者正常的生理反射如吞咽、咳嗽反射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痰、呕吐物等不易排出,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加之呼吸道侵入性操如吸痰的反复实施使黏膜损伤。这种整体和局部的抵抗力下降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3]。
研究显示院内感染发生率与住院时间成正比。住院天数≥15d者占85.08%。研究显示10~30d为感染高发时间段。
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在导致下呼吸道感染的许多因素中,患者的年龄及身体的抵抗力不能忽略。本次调查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与老年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抵抗力差有关。这部分人构成了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控制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时,应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重点。
医院感染发病率与患者基础病密切相关。本次调查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前3种基础病为脑出血、脑梗死、颅内感染,这些患者大多数病情较重,偏瘫、意识障碍,患者多长期卧床,免疫力低下,获得性医院感染的危险性大。此外年龄越大病死率越高,表明基础病合并感染对老年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侵入性操作是引发院内感染的重要因素。气管插管直接破坏了会厌部正常防御屏障,削弱咳嗽反射和纤毛运动,造成了清出呼吸道分泌物无效,使感染机会增多。留置尿管损伤尿路黏膜,留置胃管为胃内细菌定植咽部提供良好的通道,增加了逆行感染的机会。提示医护人员应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按程序正规操作,以控制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
3.2预防及控制措施
3.2.1减少宿主的自身危险性
宿主自身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病史、慢性肺病史、脑卒中史、起病时意识障碍、脑出血的量及部位等,这些因素虽不可干预,但如积极控制血糖、尽早清除血肿,恢复患者意识,对减少感染的发生将起重要作用。
3.2.2调整医源性因素
如医疗操作、治疗方法及用药情况,根据病情尽量少用或不用。医护人员接触每位患者及操作前后要进行手的清洁、消毒,防止各种医源性感染。进行侵入性操作要严格规范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技术,定期对吸氧、吸痰等装置消毒,对留置尿管者每天用含有效碘1000mg/L碘伏溶液清洗尿道口2~3次,保持会清洁。对那些意识障碍重、呼吸道分泌物多而不易吸除的患者,应尽快做气管切开,利于分泌物的消除。留置导尿应保持密闭系统,每天更换无菌引流袋。
3.2.3加强基础护理
对清醒患者鼓励其有效咳嗽和排痰,对意识障碍或危重患者要取正确卧位协助排痰防止误吸,同时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房内每日通风2~4次,每次30~60min,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应定期对病房内空气、物体表面进行细菌监测等。
3.2.4合理使用抗生素
盲目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容易干扰人体的正常菌群,导致患者易感染性增高。有研究得出结论应对重要的抗生素保护性使用,如果滥用将对感染的治疗造成极大的困难,并严重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4]。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度易感人群。神经内科应列为医院感染管理科重点监控部门。针对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医院要采取医院感染监控措施,医护人员要有较强的感染意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去除易感染因素,尽量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王茂林,王改珍.基层综合医院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7,16(11):10951096,1102.
[2]牛桂林,彭元娥,付国惠.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调查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1,4(5):3132.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诱因;帕累托
中图分类号:R56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11-2309-03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和以气道高反应性(BHR)为特征的疾病。是当今世界威胁公共健康最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目前世界各国报道的哮喘患病率差异较大,从0.3%~7.0%不等,全球已有哮喘患者约3亿。帕累托原则(Pareto Pfinlipe)或称“80/20法则”,也叫做“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原则”。这个法则显示:80%的结果,归结于20%的起因。它说明在任何特定的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只要掌握可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对于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亦是如此,对本院5年来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病人的发病诱因进行综合分析,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全部病人来源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2000年1月1日一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门诊病人,共405例,其中男182例,女223例;年龄5~65岁,平均30.3岁。
1.1 诊断标准
支气管哮喘诊断依据1997年中华医学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
1.2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的2000年1月1日2005年1月1日住院及门诊病人。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者。②非急性发作住院病人。③病人资料不全,影响客观评价者。
2 方法
以填写调查表的形式,将哮喘急性发作可能诱发因素一一列表,并登记每个病人的诱发因素。同时进行按性别、季节、气候等因素分类,分别进行帕累托分析。对不同人群的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的大样本随机设计方案。
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帕累托分析,按性别、季节等因素分类,分别进行帕累托分析。对不同人群的主要诱发因素进行分析。
4 结果
见图1~5。
分析:如图1~5所示,总体而言,上呼吸道感染、尘螨、花粉、屋尘为哮喘争性发作的主要诱因;男性发作诱因倾向于多样化,其中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女性发作诱因以上呼吸道感染、尘螨、屋尘为主;春夏季以上呼吸道感染、尘螨、花粉为主;秋冬季以上呼吸道感染、屋尘、尘螨、冷空气为主。综上所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诱因男、女不同,春夏季与秋冬季亦有别。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感染;发生机制;防治措施
妇产科是医院中的一个重要科室,手术治疗是妇产科中常见的治疗手段,而术后感染则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会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川。为减产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我院对2015年3月一2016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进行手术治疗的746例患者进行感染发生机制的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l一般资料
以2015年3月一2016年3月我院妇产科收治7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年龄21一64岁,平均年龄(36.4士2.4)岁,其中产科患者243例、妇科患者503例。
1.2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术前对患者进行完善的辅助检查,未发现有呼吸道、泌尿系统等位置的感染;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出现发热、咳嗽等临床表现,血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确诊为感染[2〕。
1.3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746例患者的年龄、科室、感染部位、手术时间、侵袭性操作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感染出现的发生机制。
1.4统计学分析
实验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sP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牙士、)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刃2检验。尸<住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妇产科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部位
在746例行手术的妇产科患者中,有51例患者出现感染,感染的发生率为6.8%,其中妇科出现34例感染,占妇科患者的6.8%(34/503),产科出现17例感染,占产科患者的7.0%(17/243)。感染部位主要有呼吸道24例(47.1%)、泌尿道13例(25.5%)、胃肠道9例(17.6%)、宫腔3例(5.9%)及切口2例(3.9%),以呼吸道感染最多,与泌尿道、胃肠道、宫腔以及切口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2.2年龄与感染的关系
在51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21一30岁的患者有8例(15.7;00),31一40岁的患者有9例(17.6;00),41一50岁的患者有6例(11.8;00),50岁以上的患者28例(54.9;00),50岁以上患者与21一30岁、31一40岁、41一50岁患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
2.3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
在51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手术时间在Zh以上者有32例(62.7%)、进行侵入性操作者有41例(80.4%)、有29例(56.9%)有基础疾病,开腹手术者有28例(54.9%),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者有34例(66.7;00)D
3讨论
术后感染是妇产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影响,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因此,需要分析术后患者感染的发生机制,以便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上述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影响感染的主要因素有老年、手术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合并基础疾病,开腹手术以及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具体分析如下:(l)年龄。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差,身体的机能衰弱,各项器官逐渐衰退,导致发生感染的几率较大。(2)手术时间长。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切口暴露在空气的时间就越长,接触并感染病原菌的几率就越大,感染的发生几率越大。(3)侵入性操作。患者机体免疫力差,进行侵入性操作,一旦消毒不彻底,则会发生感染的情况〔“〕。(4)合并基础疾病。妇科手术患者的生殖系统紊乱,还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导致患者的抵抗力下降,从而易发感染〔’〕。(5)开腹手术。开腹手术的手术创伤比较大,切口较长,术后恢复慢,极易发生感染。(6)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患者属于开放性手术,术后如未预防性的使用抗菌药物则会增加感染的发生几率。针对以上感染的发病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1)增加抵抗力。(2)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同时尽量缩短手术时间。(3)积极治疗基础疾病。(4)针对不同系统的感染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①切口。术后前几天加强对患者手术切口的护理,严格遵循无菌工作,做好消毒工作,仔细观察切口情况,因有异常症状立即告知医师。②呼吸道。做好病房中的环境工作,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尽量进行自主有效咳嗽,早期下床活动〔6〕。③泌尿系统。对于有输尿管导尿患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反复插管,定时进行消毒工作〔7〕。④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术后医师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为患者应用抗生素,在进行抗生素的应用过程中,要遵循高效、安全、适量的原则。在对患者进行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8〕。综上所述,通过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感染危险因素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可有效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丁福玲.妇产科手术患者感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对策「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3(3):劝,觉.
「2]刘梅青,徐浩军.妇产科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18):2803-2804.
「3]罗春翠.妇产科腹邵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8):181.
「4]郭会辉.分析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护理及预防方法「J〕.中国医药指南,2024,22(3三):4三.
「5]引邹丽娟.妇产科手术后腹邵切口感染的原因和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三,7(26):297一198.
「6]赵月美.Icu病人医院感染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的探讨「J〕.当代临床医干l{,2026,29(2):2038一2039.
「7〕杨海宁,王海燕,李蕊,等.外科cIu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和护理措施[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4,23(3):287一289.
关键词:小儿体质;日常调护;日常调护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820-03
Discussion on the Children's Daily Nursing From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Children's Constitutional Formation
YANG Yang,ZHAO Xia
(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9, Jiangsu, China)
Abstract:Children’s constitution is a stable nature, which is based on congenital condition and postnatal environment and usually affects the occurrence, development and recovery process of a disease. Children's constitution is adjustable in TCM. By summarizing the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the factors affecting constitutional formation, and the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susceptible children, corresponding daily nursing program was generate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keeping fitness and reduce the chance to get respiratory infection, we should follow the view of "constitution-concerned treatment" and optimize children care program. All the above have reflected the thought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play a unique advantage in TCM.
Key words:Children's constitution; Daily nursing; Constitution-concerned treatme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6-24
作者简介:杨扬(1985-),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儿肺系疾病。
通讯作者:赵霞(1972-),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小儿肺系疾病。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最常见的肺系疾病,发病率高,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此病不仅顽固难治,日久还可诱发哮喘、心悸、水肿等他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身心健康,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中医强调“治未病”思想,注重整体调节复感儿的体质,故其在恢复期有一定的优势,而日常调护是防治的重要内容。
1 小儿体质的形成与特点
关于小儿体质特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内经》曰“婴儿者,其肉腕,血少、气弱”,即小儿阴阳气血不足的外在柔弱特征。《颅囟经》曰“凡孩子三岁以下, 呼为纯阳”,提出了“纯阳”学说。宋代钱乙明确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学说。明代万全更具体指了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的五脏生理特性。吴鞠通指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即“稚阴稚阳”之体,从阴阳互根互化的角度阐明了小儿体质阴阳二气均较不足,较“纯阳”观点更加完善。近代医家张锡纯又提出了“少阳之体”学说。
而近现代医家对小儿体质也各有自己的研究。黄埔燕\[1\]通过对小儿体质调查及临床观察发现,小儿年龄越小,体质特殊越明显而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也在不断的起变化。苏树蓉等\[2\]通过调查得出,小儿体质以不均衡质中的脾肾质人数最多,其中又以脾肾质Ⅰ型(阳多阴少)人数多于脾肾质Ⅱ型(阴多阳少),而且随着年龄渐大,不均衡体质人数增多。张吉仲等\[3\]认为小儿体质在一定时期内,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某种条件下,它具有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可变是绝对的。袁雪晶等\[4\]运用体质学说对小儿体质特征进行分析,认为小儿体质具有共性,即不足性、易变性和高度可塑性;而受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小儿体质又存在着差异,即小儿体质的个性。
2 影响小儿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对于小儿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中,先天因素主要取决于父母,是出生时已经形成的,不可改变的,先天所形成的体质是小儿体质的基础,而后天因素对小儿体质的形成影响较大。
张吉仲等\[3\]和鄂艳等\[5\]均认为小儿体质特点的形成受先天禀赋和后天因素影响,后天因素包括衣食因素、环境因素和医药因素等。戴翥\[6\]认为小儿体质形成除了有先天遗传因素,出生后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生活调养、疾病转归等主要因素,和精神情志、医源性损伤等次要因素的后天环境因素也至关重要。高树彬\[7\]认为体质形成由先天因素和包括年龄因素,饮食因素,锻炼因素,疾病因素及用药情况,长期情绪状况,地理因素等的后天因素组成。
潘佩光等\[8\]指出儿童体质是发育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与先天禀赋有关,也与后天保健、养育、教育、饮食、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苏树蓉\[9\]在小儿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中,主要从饮食营养及生活起居调护,疾病与药物几个方面讨论。林湘屏\[10\]认为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中,饮食因素影响较大,且容易调节,可以利用人体体质的可变性,通过饮食的调节来改善体质。彭云等\[11\]也认为体质类型受饮食营养影响,而且不同体质类型选择不同的营养保健食品。陈立翠\[12\]认为体质具有可变性特点,导致体质可变性的因素之一则是外界随机性环境因素,如饮食、起居、疾病等,饮食和营养对体质的影响是明显的,尤其是长期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的品种质量。正常体质这可因长期饮食中营养成分的改变而造成体质的改变。
3 复感儿体质特点
体质决定了小儿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变类型的倾向性,亦影响着疾病的传变和转归,了解复感儿的体质特点,对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苏树蓉等\[2\]对小儿体质调查及分型研究表明,易感儿多属脾肾质,证实了小儿脾肾不足之体是复感儿病因本质之一。林湘屏等\[13\]通过对163例婴儿调查得出:体质正常的婴儿不容易发生复感,异常体质尤其是阴虚质、气阴两虚质、包含内热质的复合体的婴儿较容易发生复感。从复感儿的体质类型分布来看,复感儿均为偏颇体质,且分布不均,其中气虚型是复感儿的主要体质类型\[14\]。程艳等\[15\]认为气阴两虚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其次是阳虚,复感儿体质多属于阴阳不均衡质。阴虚体质儿童易感受风热、燥热之邪,发作期多表现为实热或虚热的证候,缓解期多表现为脾肾气阴不足的证候;阳虚儿童易感受风寒、风湿之邪,发作期多表现为寒或寒热错杂的证候,缓解期多表现为脾肾阳气不足的证候。
4 重视日常调护,改善复感儿偏颇体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小儿的体质与饮食广泛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尤其是对小儿体质和智力有益的食物成了家长们关心的热点。临床上常见到部分家长不分小儿体质强弱,盲目进补,导致体质改变而患病。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其体质易受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所以小儿的饮食调养应因质而食,辨质论食应提到当今育儿的首要地位\[12\]。
张吉仲等\[3\]通过总结影响小儿体质特点形成的因素,提出固养先天,衣食护养,生活起居和慎重医药四方面的养护特点,同时在小儿保育和疾病的诊疗上一定要重视小儿的体质特点,针对不同体质的小儿予以相应的护养防治措施,做到因质制宜,减少发病机会。苏树蓉\[9\]在研究小儿体质特点及他们的个体差异基础上,倡导“因质制宜”的儿童保育,注意个性化的健康保健方案。王晓鸣\[16\]总结了小儿体质类型及其在儿童保健中的研究和实践情况,从饮食保健,运动保健,药物调理,外治法调理四方面阐述了“因质制宜”的儿童保健理论与应用。戴翥\[6\]针对小儿体质的特点,在养护上详细论述了未病先防(养生防病和接种防病),既病早治,食疗和预防保健等几方面。高树彬\[7\]认为小儿体质调理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在辨清小儿的偏颇体质后,应针对性地采取药物、饮食、心理、锻炼、适应环境能力等调理方法。殷瑛等\[17\]针对0~3岁儿童的体质特点,应用“脏腑说”,“寒体、热体”两分法,建立了以常规调护,辨体施养,穴位保健按摩等多种手段为核心的新型保健模式。王晓燕等\[18\]对于复感儿病理体质的纠正,不但要重视发病时的药物治疗,更要重视平时的饮食调理。张玉洁\[19\]认为小儿脾胃实证易感者多,多因胃中有热所致,所以饮食调理,应吃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高热量饮食造成的食火,也是避免小儿易感非常重要的方法。匡调元\[20\]提出了“辨质论食”的理论,指出不同的体质类型应吃不同性味的食物,合理饮食可以调整病理状态,长期误食可以形成病理体质。赵嫦玲\[21\]也认为可以采用中医不同的食疗方法改善症状,增强体质。陈立文等\[22\]通过研究发现,复感儿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发生水平高于正常儿童,提示复感儿比正常儿童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祝晏灵\[23\]认为复感儿的健康教育应包括重视围产期的保健,推行母乳喂养,增强母体孕期的体质,防止家庭成员过敏性疾病,避免被动吸烟等。
5 结 语
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具有可调性,采取针对性的中医治疗、适宜的药食及日常调护,可有效地纠正偏颇体质,增强体质的虚弱之处,从根本上改变体质来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24\]。
复感儿发病与小儿体质稚弱、素体状况不同、内外环境失宜皆密切相关。遵循不同体质的小儿给予不同的药食调理的“因质制宜”思想,设制疾病防治措施,优化儿童保育方案,改善复感儿的偏颇体质,将是反复呼吸道感染防治的关键。中医儿科学的体质理论认为,这种“因质制宜”防治疾病的措施,体现了中医“治未病”思想。改善小儿体质,除了药物,还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调适寒温,使“正气存在,邪不可干”。《活幼口议·小儿常安》说:“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是古代总结至今仍为广泛运用行之有效的育儿经验。意在告诫我们,在体质调理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调理,都要注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动,以平为期”,唯恐矫枉过正,造成新的偏颇体质。
体质具有可调性,但关于体质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体质分型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标准,如何具体的做到“因质制宜”的调理,即偏颇体质的小儿日常调护的量化标准仍待研究,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皇甫燕.小儿体质初探——732例调查小结[J].浙江中医杂志,1986(8):379.
\[2\] 苏树蓉,钟柏松,黎欣.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
\[3\] 张吉仲,苏树蓉.小儿体质特点的形成及护养浅议\[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4):200-201.
\[4\] 袁雪晶,汪受传.论体质学说在中医儿科临床的应用\[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11-14.
\[5\] 鄂艳,盛丽先,余勤.小儿体质中医现代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4,21(2):4-5.
\[6\] 戴翥.小儿体质形成因素及小儿养护特点探讨\[J\].云南中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8
作者简介:金周慧(1969-),男,浙江嵊县人,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肾病。 学院学报,2002,25(2):30-33.
\[7\] 高树彬.小儿体质调理初探\[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13(2):39-40.
\[8\] 潘佩光,徐俐平,周俊亮.0~6岁儿童常见中医体质辨识\[J\].新中医,2010,42(7):52-54.
\[9\] 苏树蓉.小儿体质理论与儿童保育\[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74-75.
\[10\] 林湘萍.体质食养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作用\[J\].吉林中医药,2007,27(7):18-19.
\[11\] 彭云,温振英.小儿中医体质类型与营养保健\[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8):35-36.
\[12\] 陈立翠.试论小儿体质与饮食调养\[J\].四川中医,1998,16(7):9-10.
\[13\] 林湘屏,曾秋霞.163例婴儿体质调查及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病关系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3):72.
\[14\] 李丽华,陈小风,杨铭昊.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体质与免疫功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6):535-538.
\[15\] 程艳,陈慧.反复呼吸道感染与儿童体质关系的探讨\[J\].江西中医药,2006,37(280):12-14.
\[16\] 王晓鸣.小儿体质在儿童保健中的研究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9):1828-1830.
\[17\] 殷瑛,王晓鸣.浅议辨体养子\[J\].中医药学报,2008,36(2):32-34.
\[18\] 王晓燕,王丽萍,赵辉.辨治论治质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新中医,2005,37(11):81-83.
\[19\] 张玉洁.调理脾胃法治疗易感儿的经验\[J\].光明中医,2007,22(11):33.
\[20\] 匡调元.体质食疗学研究\[J\].中医杂志,1997,38(10):626-627.
\[21\] 赵嫦玲.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辨证食疗\[J\].山西中医,2009,25,(3):54.
\[22\] 陈立文,茹茉莉,朱洋君,等.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情绪障碍对照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504-2506.
关键词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45-0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名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PRRSV)引起猪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以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紫、并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1]。该病毒传染性很强,受感染的猪场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达50%以上,妊娠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种公猪也可发病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二类动物疫病。2007年夏秋季节,景东县的部分地区猪群出现了以高热、厌食或不食、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摇摆等神经症状,以及高死亡率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新的传播病。经采取病料送检,证实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是本病的主要病因。目前,该病已成为景东县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强制预防的病种。
1病原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是一种免疫抑制病,临床上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其他病原感染,病毒分为欧洲型和美洲型,我国流行的猪蓝耳病病毒属于美洲型。通过血清中和试验与基因序列分析,确定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为美洲型PRRSV。其非结构蛋白(NSP2)存在2处不连续的缺失,其缺失位点为第481位和532~650位氨基酸;3′UTR非编码区第17位碱基缺失;其他基因未见缺失。将分离鉴定后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NVDC-JXAI株回归动物,在实验条件下,可导致1~3月龄仔猪100%发病,50%~100%死亡,猪的死亡率与日龄密切相关。
2流行病学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猪蓝耳病病毒不感染人。猪是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唯一宿主,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在通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夏秋季多发,高温高湿是发生的诱因之一。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的仔猪最易感染。本病传播迅速,主要经呼吸道感染,当健康猪与病猪接触,如同圈饲养、频繁调运、高密度集中等,更容易致本病发生和流行。散养猪群,猪场卫生条件较差,饲养管理不良,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会加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潜伏期为仔猪2~4 d,怀孕母猪4~7 d。
3临床症状
该病以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母猪发热、厌食、沉郁、昏睡,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妊娠晚期流产、死胎、弱仔或早产,流产率达30%以上。有的产后无乳,胎衣滞留,少数母猪双耳、腹侧和外阴皮肤有青紫色或蓝紫色斑块。仔猪以1月内仔猪最易感染。体温可达41 ℃以上,呼吸困难,有时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后肢麻,共济失调,眼睑水肿,耳尖发紫,发病率100%,死亡率达50%以上。育肥猪表现轻度泪流感症状,暂时性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少数猪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和尾部皮肤表面有深青紫色的斑块。公猪表现厌食、呼吸困难、消瘦,少数公猪双耳皮肤变色。能繁公猪质量下降,繁殖性能降低。
4病理变化
仔猪肺有肝变区,结肠内容物稀薄,肠系膜淋巴结、皮下及肌肉等发生水肿。在死胎和衰弱仔猪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公母猪及育肥猪无肉眼变化,经剖检,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斑点,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或出血斑,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由于本病可以引起免疫抑制,临床上容易出现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或混合感染,使病理变化更加严重[2]。
5诊断
本病仅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很难作出正确诊断,需要通过实验室诊断来确诊。可根据以下情况来判断是否有该病。母猪早产、流产、产死胎和衰弱仔猪的比例明显增高,产后无乳的母猪增加;1月龄以内的仔猪出现呼吸道症状增加,部分仔猪双耳发红,瘦弱仔猪增多,治愈率、增重率下降,死亡率增高;全群猪在近期有过类似感冒的症状,有的猪双耳、腹下、会阴及尾部皮肤有青紫色斑块。发病猪的判定标准:一是至少3 d体温在41 ℃以上;二是精神食欲下降,眼结膜炎,咳嗽、喘等呼吸道症状;三是大体剖检,肺尖叶或心叶出现片状实质。
6 防治措施
综合预防措施是减少蓝耳病的有效途径。具体措施如下:把好猪种引入关,加强检疫,杜绝从疫区引种;夏秋季节注意圈舍的通风散热;定期消毒,做好灭鼠工作,保持卫生清洁[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各阶段猪转出后,彻底消毒所在栏舍,空置2周以上再进新猪;提倡不饲喂泔水,饲喂必须进行煮沸,所饲喂的泔水必须生熟分装,防止因泔水污染而引起发病;密切注意猪群变化,发现母猪有流产、死胎,仔猪有呼吸道症状,公猪有嗜睡、食欲不振等症状时进行必要的检查,作出科学诊断,便于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报告,严格按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处置。加强蓝耳病防控知识宣传和培训,提高防治水平。加强养猪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有关政策和疫病防治知识。消除恐慌心理,提高防疫意识;提倡集约化养殖,改变落后的家庭散养方式,尽快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生猪生产和管理。及时接种疫苗,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常年做好猪场的常规免疫。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常继发猪瘟、猪细小病毒、猪伪狂犬、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猪附红细胞体病。因此,猪场一旦感染蓝耳病,除对死胎、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圈舍消毒外,还应给病猪投喂能量饲料、多种维生素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适量饲喂阿司匹林。治疗病猪时,可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同时,根据不同继发感染对症下药,对病猪的康复有一定的作用[4]。
7病例分析
2007年7月,景东县锦屏镇一养猪场,生猪存栏613头,其中怀孕母猪51头,空怀母猪11头,仔猪497头,种公猪6头。前后11 d全部发病,30 kg以上的仔猪只要出现耳朵发紫即不能活成。空怀母猪、怀孕在100 d以内的妊娠母猪采食正常,不表现临床症状,怀孕在100 d以上的妊娠母猪流产17头。先采用安乃近、板蓝根、柴胡、地米、黄芪多糖、退热灵、西药圣典、混感正天灵、热毒风、重症头孢、阿莫西林、百病先锋、土霉素、混感弓病消等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后立即改变治疗方案,拟定新的治疗措施,采用重庆西农庆科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的高热重症康治疗方案和四川省克星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方案:一是利高美星+增效液+猪用基因工程干扰素进行肌注,内服毒立克;二是大红迎+热毒双效+基因干扰素(左肌)、排毒血清(右肌)。内服圆环蓝耳抗毒灭。消毒采用1 t水+50 kg生石灰+1 kg食盐溶解后,猪沐浴约5 min,然后用物理方法把猪驱干。治疗效果明显,仔猪治愈率达79.6%,育肥猪、母猪、架子猪、公猪均痊愈。此次疫病造成该猪场死亡种公猪2头、仔猪297头,怀孕母猪流产17头。
8参考文献
[1] 马红艳,郝永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4):43-45.
[2] 韩慕俊,孟庆旺,罗永华.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06.
鲍曼不动杆菌(Ab)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由于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侵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使得该菌引起的感染有明显的上升趋势[1],且多重耐药日趋严重[2],已引起临床和微生物学者的高度关注。Ab在医院的环境中分布很广且可长期存活,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发败血症、泌尿系感染、继发性脑膜炎等,对危重患者和CCU、ICU中的患者威胁很大,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在本院流行状况及其耐药谱,旨在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提供防治措施,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菌株来源 菌株来源于我院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的387株鲍曼不动杆菌。
2.参考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为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提供。
3.细菌鉴定和药敏检测 应用法国梅里埃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检测,包括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氨曲南、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唑啉、美罗培南。
结 果
1.鲍曼不动杆菌的标本来源 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62.28%,创口分泌物占第二位,为11.88%,其他依次为脓液、尿液、血液、胸腹水。见表1。 表1 387株鲍曼不动杆菌标本来源
2.鲍曼不动杆菌科室分布 387株鲍曼不动杆菌在各病房的分布以ICU居多,共150株占38.75%,其次为呼吸内科138株占35.66%。该菌在不同病房分布情况见表2。表2 387株鲍曼不动杆菌病房分布
3.药敏结果 387株鲍曼不动杆菌中,65株鲍曼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菌株。耐药率最高为呋喃妥因(100%),其次头孢曲松、头孢唑林(94.1%),耐药率最低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7.6%),其次为庆大霉素(29.4%)。见表 3。表3 387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讨 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条件致病菌,极易造成危重患者的感染。常从被感染患者的临床各种标本中分离出该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痰、伤口分泌物、脓液、中段尿等各种临床标本中均分离出Ab,在387株Ab中以痰液标本中检出率最高,为62.28%(241/387),其次为伤口分泌物,为11.88%(46/387)。在临床科室病原菌分布中,以ICU最多,其次为呼吸内科。 这表明Ab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是伤口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危险因素包括:①广谱抗生素的应用;②侵袭性治疗技术开展和应用;③有基础疾病或长期疾病、病人的一般情况差、机械通气、心血管或者呼吸衰竭、已有感染或者抗菌药物治疗、有静脉导管或者导尿管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又因为该菌对外界适应能力强,对多数的化学消毒剂不敏感,常规消毒只能抑制其生长而不能杀灭,当医务人员的手或消毒不彻底的医疗器械带有该菌时,感染的机会就会增多[3]。因此,患者在住院期间,呼吸道分泌功能减退,不能及时排痰,易误吸至下呼吸道而导致呼吸道感染。
目前,Ab引起的医院感染备受关注,其多重耐药菌株在临床各种标本中检出率增高,并出现泛耐药菌株,造成临床治疗的极大困难。由于多重耐药的机制主要是外膜微孔蛋白形成的通道小,从而导致外膜通透性低[4],抗菌药物不易进入。又由于Ab对亚胺培南的耐药主要是由于产生碳青霉烯酶。碳青霉烯酶能够明显水解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的一类β内酰胺酶,它包括A、B和D三类酶,对亚胺培南耐药原因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对青霉素结合蛋白亲和力强,因此Ab产生多重耐药菌株,在细菌耐药性监测中除调查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发生率外,尤应重视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株的发生率[5]。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哌啦西林/他舒巴坦耐药率是17.6%;亚胺培南是 68.5%,与国内报道不一致,且对亚胺培南耐药率远高于报道[6]。可能与长期大量使用亚胺培南,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增高有关。
目前,医院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主要是加强监测多重耐药菌的来源,早发现,早消毒隔离,及时切断感染途径。此外,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一旦发现由此菌引起的感染,应迅速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控制,避免此菌在医院的扩散。
参考文献
[1]陈民钧,王 辉.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革兰阴性菌耐药性连续7年监测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3,83(5):375-381.
[2]应春妹,翁文浩.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机制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07,22(2):208-212.
[3]莫瑞琴,朱剑峰,汤丽霞.138 株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31(1):84-85.
[4]王 辉,孙宏莉,宁永忠,等.不动杆菌属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17-22.
【关键词】呼吸道感染;老年人;社区护理
Study on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eople recovering from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HUANG Xiao-mei.
Shiyan,Bao’an District,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icial Concord,Shenzhen 518108,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lderly people recovering from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Methods 80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under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models of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contained observing signs of change, improving ventilation, prevention of secondary infection, strengthening food care, exercise guidance, rational drug use and so on. Following up in 2 years, we compared the clinical symptoms, days of hospital stay and times of hospital stay before and after commun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cough and expectoration were improved in 64 cases(80%)and symptoms of chest tightness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were improved in 60 cases(75%). Times and days of hospital stay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fore and after community nursing(P
【Key words】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he elderly; Community care
老年人在呼吸道感染恢复期体质较差,急性呼吸道感染之后的恢复十分缓慢,在此期间极易继发感染。因此,社区护理在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恢复期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科对80例城区老年人呼吸道反复感染恢复期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分析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2009年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68.25±5.36)岁。病程反复发作20年以上者28例,10年以上者52例。生活完全能自理者35例,基本能自理者18例,不能自理者27例。近10年来多次因呼吸道反复感染而住院治疗。每人平均住院次数为(5.8±1.2)次,平均住院天数为(65±5)d。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 对80例老年呼吸道反复感染恢复期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具体护理干预措施为:①注意观察体征变化:对恢复期的老年患者要注意观察精神有无萎顿、低迷现象,体温、脉搏是否正常,呼吸有否气急、喘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当急性期传染过后,还是应注意其每天的咳嗽的次数、咳嗽的深浅程度、咯痰多少、咯痰是否有力、痰的颜色是否发黄等。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就诊。②改善通气功能:拍背、叩胸和引流以促进和帮助咳嗽排痰,每天进行2~3次,重症患者甚至需每小时1次。常用的方法有:①叩背法:叩背时,将五指拼挖拢掌心弯曲呈空心拳,从肺底到肺尖反复叩击背部,促使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松动,易于咳出。②震荡胸壁法:将指关节微屈,手呈复碗状,嘱患者慢慢呼气,在呼气时从肺底由外向内,由下向上轻拍,震动气道,边拍边鼓动患 者咳嗽,使痰易于咳出。体弱的老年患者多半不咳嗽,或者咳嗽无力,痰很不容易排出,可以定时给患者拍背、翻身、改换,并让其多饮水,以利于痰的排出。③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在呼吸道感染恢复期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气候多变的寒冷季节及受凉、感冒等是引起复发的重要原因。反复的急性发作常导致病情加重,并发其他病。因此,患感冒要及时服药,预防其发展。应根据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家中有感冒者均勿接触。为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保持室内的卫生清洁、空气清新,居室温度一般冬季在18℃左右为宜,湿度在50%~70%为宜。注意在通风换气时(一日两次开门窗,每次一小时)不要使患者受凉。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经常用冷水洗脸,这样可以增强对寒冷的抵抗力。吸烟者要绝对戒烟;也不宜应用芳香型喷雾剂,以防诱发哮喘。同时要保持愉快心情,从心理上先行恢复健康。④加强饮食护理:患者在急性感染期,体内蛋白质损耗过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在进入恢复期时,应当补充营养,吃些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初愈的患者一般食欲不振,对此,要给予少而精的高蛋白饮食,如牛奶、酸奶、豆浆、鸡蛋、鲫鱼汤,清蒸鱼等,而不能给予有刺激、油腻的食品,多食用水果,新鲜蔬菜,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保持大便通畅。⑤锻炼方式及运动量的指导:体育锻炼对老年性呼吸道疾病在治疗与恢复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恢复初期,比较虚弱的患者可进行呼吸训练:腹式呼吸,鼻呼吸,呼吸时可站立或坐卧。通过呼吸锻炼可明显改善通气及换气功能,使呼吸肌更加强壮有力,对肺气肿患者尤其有利。恢复中、后期,体能有所改善,则可选择慢跑、体操、打太极拳锻炼。在空气新鲜、环境较好的公园、树林中经常坚持慢跑,可提高肺活量。开始每次可跑10 min左右,适应后可增至20 min,也可走、跑交替,把握住微汗而不气喘。⑥合理用药:怀疑有感染时不要随便在家中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高效、低毒、窄谱的抗生素。保留广谱、新型抗 生素以备用,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支持疗法,提高肌体免疫力。
1.2.2 观察指标 随访2年,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患者每人平均住院次数和平均住院天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处理,以P
2 结果
次数为(5.8±1.2)次,平均住院天数为(65±5)d。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咳嗽、咯痰症状好转64例(80%),气促、胸闷症状改善60例(75%)。
2.2 平均住院次数、住院天数比较(见表1)。所有结果在干预前后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老年人死亡的五大病因之一。老年人呼吸系统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年龄特点,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脏各器官功能逐渐出现退行性变,容易导致各种疾病。老年人具有单一或多器官功能不全者占86.2%,呼吸系统器官退行性变,则出现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最大通气量明显减少,以及免疫功能下降,易诱发呼吸道感染,如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致肺气肿,甚者发展为呼吸衰竭而危机生命。该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大部分患者可出现痰菌检查阳性。长期吸烟导致的呼吸道慢性炎症是老年性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因素。另外,老年患者的造血功能差,体内白细胞数降低,或合并有其他疾病时可造成患者全身免疫功能 下降等这几方面的原因也是造成老年患者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部分因素。一般老年呼吸内科患者,平常比较稳定,一旦发热、感染就会把潜伏的其他疾病的症状加重。由于老年患者不能完整叙述病史,症状不典型,如老年肺炎可以不发热、白细胞不高,只表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给诊断带来了许多困难[1]。老年人往往还有生活习惯的改变、性格的改变等现象,如平常早起却变得不爱起床了,平常爱说话却变得不说话了甚至爱发脾气等。因此,对老年患者要及早发现异常变化,早诊断、早治疗,防止潜伏疾病症状的加重。因此,为更好的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社区护理在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恢复期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通过对老年呼吸道反复感染恢复期患者的杜区护理干预指导,提高了患者及家属 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通过注意观察体征变化、改善通气功能、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加强饮食护理、锻炼方式及运动量的指导、合理用药等护理干预措施,明显改善了咳嗽、咯痰、气促、胸闷等呼吸道症状,使患者的平均住院次数、住院天数较干预前明显减少,使 患者最大程度地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了生命。
通过对80例老年呼吸道反复感染恢复期患者的杜区护理干预指导,使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建立了一种指导、合作、积极、互动、努力参与的新型护患关系,同时护士了解、 掌握并运用护理交谈的技巧,使整体化护理的开展更为系统化、科学化[2],更好地实现了护理人员的基本职责和理想,帮助患者维持生命,减轻病痛,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康复。社区护理的实施,使患者认识到自我护理对维护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参与健康维护能力,患者、家属、护士三者共同组成了一个健康护理集体,从而大大降低了病情的进展。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患者及家属是直接受益者,乐于接受,护理工作得到广泛的认可和肯定。一方面, 它增进了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理解,拓宽了护理人员与社会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激发护士的专业自豪感;另一方面, 护士只有不断加强专科护理知识、边缘学科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勇于实践,才可以满足不同疾病、不同层次的社区服务需要。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护理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的防治措施。护理人员 应通过对加强住院患者的出院指导,学会家庭护理中所需的一般护理知识,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从而降低再住院率。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护理人员自身培训不够、人力缺少,少数患者不够重视、不够理解,部分患者文化程度低,接受能力差,不能较好的领会护理人员的指导等,需要护理人员反复做很多工作,实施时要突出重点,反复强调。
参 考 文 献
[1] 柳英慈,赵丽军,李春艳.老年人气管炎、肺炎的观察及护理.医疗装备,2006,19(3):41-42.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