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建设职能

经济建设职能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2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建设职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建设职能

第1篇

一、争取部门协作,开辟培训资源

在科学进步、技术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依赖新的科技成果,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各类的短期技术培训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职业教育学校服务于社会的职业业务内容。我校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各专业教师50余名,校舍建设13000多平方米,无疑有着较高的技术培训能力,为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服务社会,我校积极争取与县内有关部门合作,挖掘培训资源,争取培训项目,力争更多、更好地为县域积极发展做贡献。在争取部门培训资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采取的是挂单申请,就是向县内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局、农业局、经济局、工业开发区管委会等常年招工和有培训任务部门递交申请培训任务的申请书,请求这些部门把培训工作交给我们学校,并在我们学校开展培训。其次,我们采取上门申请,就是通过上述部门打听、了解到哪个部门有临时性的培训任务,我们就主动上门,介绍我校的培训能力和条件,承诺培训质量,争取完成他们的培训任务。第三是迂回申请,就是在打听到哪一部门有培训任务,又不肯把培训任务交给我校的情况下,主动向他提供师资、校舍和设施、设备等帮助,先建立友好的协作关系,在共同培训中让有关部门认识我们的能力和诚意,最后达到对方将培训项目交给我们的目的。经过努力,几年来我们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先后与农业局合作完成了5600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和500人的李兆基百万农民温暖工程培训;与人力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春风工程”培训和500人的低保家庭子女就业培训;与安全监察局合作完成了4000余人的在岗职工安全生产条例培训;与经济局、开发管委会及部分企业完成了2200人的岗前生产技术培训;与就业局完成了2400人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技术培训和3000人的出国劳务人员培训;与科技局、农业局、畜牧局等部门合作完成了送科技下乡的367场科技讲座,培训农民和梅花鹿的等畜牧养殖人员达52630人次。今年除还将继续开展上述培训工作外,还要完成分别与民政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完成1000多人的退役士兵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和500多人的创业培训任务。我校通过培训,向社会展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县内各部门的认可,现在许多单位在招工、培训的工作中,都主动来校请求援助,有的单位为了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县民政局将东丰县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在了我校,派人长期住校,使培训工作的开展更加稳固和长久。县人力和社会保障局把劳动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也建到了我校,县安全生产监察局将安全生产培训基地设在我校。

二、健全培训机制,规范培训行为

为更好地开展学校的短期培训工作,我校设置了培训办公室,专门负责培训工作,结合几年来开展培训工作的实际,学校为就业办公室确定的工作职能是了解培训工作形势;掌握培训工作信息;争取培训项目;招收培训学员;制订培训工作的规划方案;从事培训教材、师资、学员和过程管理;健全培训档案;安置培训就是就业,跟踪结业就是学员服务等等。学校有一名副校长专门负责培训工作,对培训工作实施检查和评估。招生培训办公室人员也都是从教师中选拔的敬业精力强、工作效率高、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人员担任,他们分工明确、责任清楚、配合密切,为培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证。

为了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培训办公室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了一系列的培训工作制度,把培训工作从人员来源、培训过程、考核、结业到推荐上岗都进行了规范,在培训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培训制度开展培训,保证了培训质量。如在我校承担县安全监察局对企业安全生产条例的培训工作时,一家企业的老板害怕影响生产,要求我校培训办缩短课时,草草了事,我校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他宣传了上级有关要求和安全培训的意义,并陈述了擅自压缩授课会受到学校处分的规定,使该老板对安全培训有了正确认识,愉快地配合学校,要求职员认真学习,圆满完成了安全培训任务。

建立学员培训档案,如实反映学员培训成绩是我校规范培训行为的又一重要方法。我校为员工建立了《学员培训登记表》在培训中如实记录学员的出席、表现和学习成绩,在培训结束时由培训教师和培训办工作人员综合评出学员在培训期间的结业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涉及学校推荐就业的,我们将结业等级作为参考,涉及部门委托培训的,我们也如实将结果呈报给单位,作为单位用人的参考,通过这一举措,有效地约束了学员的培训行为,保证了培训的顺利开展。

几年来,正是由于学校不断完善就业办公室的职能,健全培训的规章制度,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开展培训,使我校的培训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多次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如在“阳光工程”培训中,许多培训机构由于对人员身份确认不实,出现了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现象,受到了相应处分,而我校在历次国家和省相关部门的检查中,都是县里推荐的单位,每次迎检都受到领导的好评。另外,规范培训也保障了培训工作的安全,虽然几年来我校培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却从没出现过安全事故,得到了学员的高度认可。

三、培训师资,建设基地,全面提升培训能力

为提高学校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使学校教学和培训的内容更加适合县域经济的生产和经营实际,几年来,学校除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先后招聘和调入了23名职业师资院校毕业的各专业青年教师,还通过培训和下企业锻炼、到农村参加实际生产等途径增强教师的职业教学能力,改善教师的结构配备,不断提高我校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力。开始我校为提高培训学员的技能,从相关单位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几年来,我校先后从后勤部安装大队聘请了10余名教师对我校教师进行农业指导,并协助我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这些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弥补了我校开展培训初级的专业师资不足和学校教师技能操作的欠缺,为我校打开培训工作局面做了应有的贡献。近三四年,我校又把送学校年轻教师参加专业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技能的主要途径,学校先后派出7人参加国家教育部举办的计算机、装潢、建筑、机械加工、焊接等5个专业培训;25人次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的计算机、机加、焊接、农业、烹饪、商务电子等方面技术的培训,6人参加省安全厅举办的安全生产监察培训;2人参加省人力和社会保障厅的创业讲师培训班。学校规定,凡参加培训的教师必须在培训结业时拿到技术等级证书,而且还要回校向全体教师汇报培训的收获和心得,当众演示学到的技能,并能够担任所培训科目的技能教学才属培训合格,发给学校双师型教师津贴。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组织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参加企业生产劳动,拜师学艺,是我校提高教师生产技能的第三种途径。几年来,我校先后派出机械加工、焊接、农学、畜牧、装潢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20 余名,分别到工厂、农业技术推广站、畜牧养殖厂、装修公司和专业文艺团体去,参与一线企事业的生产和经营,学习工人师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教师们到企事业单位后任师傅、学手艺和企事业单位员工一样顶岗工作,即学习了专业技能也了解了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希望和要求,回校后既能从事教学,还能从事职业指导,达到了技术和教育能力的双丰收。校内的“师带徒”是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和教学培训能力的第四种主要途径,刚招聘入校的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和职业技能,学校就做了委派职业技能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徒弟的规定,师带徒的基础时间是一学期,两学期过后青年徒弟要做汇报演示课,演示课合格了,师徒共同受奖励,出徒独立上课,演示课不合格,继续师带徒,直到合格为止。为了推动教师学习技能,学校还推出了一系列的奖励措施,在我校既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教授技能课的“双师型”教师,享受一定数额的“双师型”教师津贴;寒暑假可以正常休息或到外地名牌职业院校参观学习,参与培训工作时可以优先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培训项目等等,这些措施调动了我校教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提高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技能,改善了我校教师的结构配备,使我校有了越来越强的教学和培训师资队伍。

为了提高学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能力,学校还开源节流,努力争取外援改善办学条件,大力兴建实训实习基地。通过我校积极争取,劳动局一次给我校购买了价值80万元的数控和普通车床,民政局今年也将投资。经过学校的努力,改善了办学条件,创设了良好的职业教育育人环境,也给学校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参加我校培训的学员基本上都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他们上岗就业和劳动致富提供了可靠的技能技术支持。

四、提供就业跟踪服务保障培训效果

为使培训工作进行得扎实有效,我校充分发挥校企联办的就业资源,为培训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推荐培训结业人员山岗就业,切庭子女的就业脱贫。几年来,我校向大连日本电产、大连海尔、大连阿尔派、大连斯达电子、烟台富士康、长春冠迪机械、长春实验机械、大连港务局、北京北辰集团、北京全聚德餐饮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东丰鑫达铸造集团,东丰诚毅机械等输送各专业结业人员8700余人,学校为了保证学员稳定的就业,在确定培训项目之初就着手为学员联系就业单位,考察就业单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代表学员与企业谈妥工资待遇和劳动福利等问题,然后带着企业的招聘简章和就业合同到各乡镇招收学员,本着双方愿意的原则吧合乎企业用人条件的人员招收入校学校,培训合格后再由我校培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护送到企业就业。由于我校能够真正体恤就业学员的困难,用心选择学员就业企业,并代表学员帮助学员处理与企业的劳动纠纷,切实解决了学员在就业过程中的许多难题,基本实现了学员的稳定就业,80%以上的学员都能够在学校推荐的企业工作一年以上。

第2篇

关键词: 职业技能竞赛 基本情况 教学质量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2009―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从2979万人增加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从24.2%提高到40%。大众教育替代精英教育,高等教育已从注重外延的发展转向注重内涵质量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不仅是对参赛学生交流沟通、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检验,而且是参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成果展示,反映了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技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效果。

一、会计电算化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情况

我院会计专业学生两次参加福建省高职学生技能竞赛――会计电算化项目比赛,荣获三项一等奖。会计电算化竞赛以用友软件为平台,采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考核会计电算化操作实务。看似单项技能的比赛成果,实则是专业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彰显,比职业技能背后是比职业素质,是个人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反映,个人水平代表的是省、市、学院的集体形象。

二、会计电算化技能竞赛对教学质量建设的作用

职业技能竞赛具有培养、选拔、激励、交流、宣传和展示技能人才的功能,其目的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会计电算化竞赛的内容是按就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关键能力来进行安排的,对会计专业教学质量建设具有指导意义。所以,参照竞赛内容进行教学质量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合理的。

(一)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职业技能竞赛以技能考核为载体。这就要求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要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注重课程逻辑结构层次及有序衔接,强化理论性课程的应用导向,致力于岗位课程教学模块建设。

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将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竞赛不仅考核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水平,更是对其综合运用会计专业知识的检验。因此,构筑基本技能训练、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分层次,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教学体系十分必要,且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二)引导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职业教育注重“教”的方法改革,力求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在参加技能竞赛时缺乏主动性、适应性,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不足,长期养成的学习依赖性导致学生在竞赛中遇到问题往往没有办法独立、及时解决。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坚持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突破单一传授的方式,增加多种方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采用案例、直观性、互动式、项目式、情景模拟式、任务驱动式、角色扮演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化被动为主动,亲自动手、亲自操作,真正从知识型的学习转换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来。

实验、实训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职业技能竞赛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对综合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检验。因此,实验、实训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实训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及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能够实现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造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综合应用知识、技能、素质来完成具体任务,耐心引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任务,并适时鼓励、提点、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

(三)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是一次从个体到集体、从单一技能到综合素质、从学的过程到教的过程,是从学校到企业的全方位检阅。教师不仅需要比较全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全方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将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成就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引导学生跟上本专业、行业的发展步伐。因此,高等职业学校要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举措,致力于“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支持教师有针对性地参加短期培训提高专业技能,更多地鼓励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深入调研,顶岗操作,获取素材,收集案例,由单一教学型向具有“产学研”综合能力的教师转变。另一方面,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或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工程师到学校兼职任教,也可直接参与实践性环节的指导。应该指出的是,校外的“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能带来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信息,但由于这些兼职教师多是非师范专业出身,教学经验、教学技巧缺乏,因此,可以组织专兼职教师定期集体备课,取长补短。

高职教师担任多重角色,既是理论课上的施教者,又是实验实习课上的指导者,还是校内外工学结合的研发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改变过去单一以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来考核教师的办法,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

(四)指导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技能竞赛有助于学校了解行业、企业的最新工艺、技术要求,校内完善硬件配套措施,校外寻求合作伙伴。参与技能竞赛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而技能竞赛成绩的取得能使学校更容易获得企业的信任和肯定,促使企业一方面愿意输送职工到学校进行培训,另一方面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

(五)促进校校交流、校企合作。

技能大赛是各高等职业院校交流的平台。众高校云集,展示、切磋、交流,与机器、与标准、与评委、与教师、与选手之间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场”。各高校比赛场上是竞争对手,场下则通过座谈会、参观访问等方式增进校际合作。

随着近年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技能大赛得到社会广泛参与和企业高度关注,技能竞赛多与企业合作开发,“企业积极支持大赛,大赛人才回报企业”,学校与企业直接对接,互利互赢。通过技能竞赛,学校得以精准高效地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而企业可以及时把需求反馈给学校,校企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实现订单培养,使校内生产型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帮助学生实现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六)强化教学及竞赛组织管理。

技能竞赛要求以学校为单位组织报名参赛,且每一个项目都有参赛人数的限制。这就要求学校设置有专门的竞赛管理机构,来统一组织、协调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参赛人数的限制也对人才选拔的客观性、科学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内部要完善职业技能竞赛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体系;教师要建立课程标准,参照竞赛要求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开展教研活动,使竞赛的受惠面不仅仅限于参赛选手,而让广大师生都能从中获得益处,提高专业知识、职业技能。

三、结语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的导向作用,通过举办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来进行内涵建设、提高质量。在肯定职业技能竞赛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避免一些认识误区。第一,不能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否则就难以胜任高技术、高智能的职业岗位。而且,缺少必要的理论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不能夸大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而“以赛代考”、“以赛代学”,走向另一种“应试教育”。避免以名次论成败、论英雄的极端倾向,树立“比技能、促质量、谋发展”的竞赛观,让师生、让整个学校在竞赛的准备和投入中更好更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专业建设;创新人才;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26-03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功能,在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成为提升国家和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更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并在服务地方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意义

(一)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引擎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内涵建设和竞争阶段,科技创新在内涵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引擎作用。一方面,科技创新直接涉及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制度革新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问题,是推动高职院校办学上层次、上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高职院校与企业、社会紧密连为一体,由社会经济的边缘走向社会经济的中心,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再者,科技创新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推动职业院校从市场角度审视企业的需求、理念和运作机制,促进自身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机制,形成更利于学校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

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使得社会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和创业精神、创新能力,能够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能力,并通过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重要保障。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程都把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很好地体现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结合的内在要求,为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导向。

(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是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课程与企业岗位接轨,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科研项目来源于地方,服务于地方生产实践第一线,在推动地方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是否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务,是高职院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对地方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率的重要标志。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高职院校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二、影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因素

(一)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视不够

我国高职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转制而成,科技创新意识淡薄。一部分高职院校对科技创新在促进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唯一功能。有的院校认为高职院校层次低,在科研方面难有建树,因而,对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推动,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评奖、应付评职称,导致高职院校科研项目、技术专利、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成果普遍较少。

(二)科技创新基础薄弱

我国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短、底子薄,科技创新能力与地方社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一是科研装备水平较差,科研设备与本科院校差距大,研究与技术平台建设也处在初级阶段。二是研究力量单薄而且分散,优势学科少,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低,缺少学科交融和有竞争力、有特色的学科群。三是科研队伍实力不足,高水平领军人才匮乏,科技创新队伍建设滞后,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比较弱,开展高水平研究困难多。四是科技创新资金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主要依靠学校内部拨款,校外获得科研经费有限。

(三)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大多数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对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不足,缺乏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一是照搬本科院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忽视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独特性,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引导不够,对应用性技术的研究开发缺乏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造成理论研究多、应用性研究少,重复研究多、推广应用成果少。二是在项目管理中重项目立项鉴定评奖、轻研究过程和成果转化,科技创新选题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科技创新缺乏市场推动。三是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简单,评价指标侧重于数量指标,重视显性评价忽视隐性评价,导致科技创新的功利化趋向。

三、提高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路径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

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必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服务地方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和重大科技问题,支撑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离开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发展服务这一宗旨,任何科技创新将失去它应有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要坚持科学定位,要立足地方,发挥自身优势与特色,围绕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路径,使自身真正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人才源”与“智力库”。高职院校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解决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服务,必然会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从而获得强大的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二)以技术创新为定位

科技创新主要是指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与发展,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部分。知识创新侧重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的理论、原理、方法、概念、思想的创新,技术创新则是科学技术上的发现与发明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或者是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过程。高职院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较难像本科院校特别是高水平大学那样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但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训与生产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的优势。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应扬长避短,准确定位,把技术创新作为主攻方向,注重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注重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问题,突出创新成果的实用性,给企业直接带来效益。

(三)以专业建设为核心

对高职院校而言,任何科技创新活动都是围绕着专业的发展而展开的,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都与专业的创新或专业间的融合密切相关,因此,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所在。高职院校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加强专业建设,发挥专业建设的龙头作用,将科技创新与重点专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凝练方向,形成特色。高职院校大多具有明显的行业性或地域性,它们的某些专业,在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具备一定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这些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在建设与行业、地方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方面,深化内涵,取得突破。

(四)以创新人才建设为根本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建设一流的专业,也不会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高职院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把人才建设作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一方面,要注重引进和培养在一定研究领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加强科研人才梯队建设,汇聚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人才,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通过跨专业的力量整合,优化人才组织模式,建设造就学风优良、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富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

(五)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载体

科技创新平台包括技术(工程)研究所、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和实训基地等,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主要载体,也是培养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的特性在于它的集成性和核心性,不同的项目需要整合不同学科和不同方向上的力量。通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可以优化高职院校科研资源配置,聚集分散的研究力量,促进学科专业间的相互交融,提高科技项目的集约化程度,形成有竞争力的研究领域和方向。高职院校应根据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科技创新平台为依托,凝聚优秀创新人才,积极承担科技研发项目和研究课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六)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

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也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应把建立完善管理机制体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是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依托科研管理部门和各种学术组织、平台,形成科技工作网络,建立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创新完善管理模式,改革项目立项、研究、鉴定、成果归档及报奖的静态管理模式,将科技管理置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系统中,建立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推广转化的动态管理模式。三是完善评价激励体系,逐步实施科研项目的社会化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变,注重科技人员对创新的实际贡献,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绩效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四是完善成果转化推广机制,重视科研情报和市场需求信息的搜集与分析,提高科研创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把“是否获得商业上的成功”作为评价技术创新的重要标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五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加大学校内部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企业资金,建立投融资主体多元化、资金筹措市场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格局。

(七)以校企合作为支撑

我国高职院校拥有丰富的科技成果、科研人才等科技资源,但缺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有效载体;企业拥有设备、资金、市场以及运作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但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低,需要外部提供支持,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为职业院校和企业必然的选择。高职院校应视市场需求为自身技术创新的源泉,将为本行业、区域内的企业视为技术创新的大本营,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优势互补,从而借助企业资源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这既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没有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不可能真正承担起通过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的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实需求,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客观需要。高职院校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优势,科学定位自身科技创新领域和方向,合理选择路径,突出搞好专业建设、人才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体制机制建设、校企合作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艳玲.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2,(12).

[2]刘兆媛.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3]左崇良,等.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内涵剖析与产学创用联动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9).

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应对措施

目前我国人口数量约为13.7亿,人口基数较大导致我国对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电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能源,居民生活、企业生产、社会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电能的支持。根据国家能源部的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在5.9万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用量为67.3%。由此可见,火力发电是我国电能生产的重要来源,火力发电成本较高,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加快能源枯竭的速度。坚强智能电网够实现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强化智能电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电力系统建设的重点内容。

1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社会经济效益的内容以及策略

1.1我国智能电网的内容

由于智能电网具有较强的社会经济效益,欧美等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智能电网的发展,并且将其纳入到国家战略之中。例如:在电力系统建设的中,美国一直致力于东西海岸电能传输的安全性、稳定性建设,并且智能电网在电力系统中的比例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欧洲各国更是成立了欧盟智能电网委员会,并且制定出了发展智能电网的计划。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起步较晚,针对智能电网的社会经济效益确立了以下内容:(1)社会效益。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我国发电环保性、将供电可靠性、用电节能性列入到智能电网社会效益之中。(2)经济效益。智能电网经济效益主要是指:降低发电成本、提高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效率,将智能化的设备应用于智能电网建设中,让电能在运输过程的损耗降低到最小化,保证每户居民享有安全、便利低廉的用电服务。

1.2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策略

根据我国基本国家以及特高压发展的现状,我国将“建设特高压电网为主要网架”确定为我国智能电网发展的突破口。实现各级政府配电网络的协调发展,将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作为坚强智能电网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进程,我国制定了完善的建设策略,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阶段即规划试点阶段。我国将2009到2010年开展规划试点工作,对建设智能电网所需的技术、设备进行确立,制定出完善的发展方案,之后在技术、设备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开展试点工作。(2)第二阶段即全面建设阶段。2011到2015年是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建设阶段,在该阶段要形成自动化、智能化的配电网控制体系,并且对在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及设备不断的进行完善,以来确保核心技术及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3)第三阶段即引领提升阶段。2016到2020年,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基本实现普及,在建设技术与应用设备方面要在世界上确立领先地位。并且实现对我国电能生产方式进行优化配置,提高清洁能源机的比例,增加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年产量。

2我国坚强智能电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电力系统基础建设薄弱

我国电力系统基础相对薄如,严重阻碍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进程,具体内容如下:(1)配电网规划不够完善。为了推进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我国制定了完善的发展战略,但是我国配电网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配电网老化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政府财政力量不足,无法承当智能配电网规划的费用,对老化的导线和配电设备来无法进行维修更新。(2)城乡配电网没有实现统筹发展。城市依托其雄厚的经济实力,配电网规划日益完善,智能变电站、智能监控系统被应用到配电网建设之中,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配电网建设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所占比例较低,这样在智能电网建设中城乡之间没有实现统筹发展,严重制约智能电网建设的进程。

2.2法律政策方面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建设智能电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将智能电网建设细分为:规划试点、全面建设以及引领提升这三个阶段。但是目前智能电网建设研发主体相对单一,依然处于企业行为的低层面,针对坚强智能网的建设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在政策方面支持力度也不太明显。在供电方面,政府过于注重社会用电的稳定性、安全性,没有从电能生产的节能性以及生态保护方面出发,对电网节能减排的研究不够重视,这和坚强智能社会效益的目标相违背、与当下“低碳经济”的发展战略思想相违背。而美国则在2007年就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的智能电网建设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3电力市场制度有待改善

目前电能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能源,在意识形态方面我国始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发展战略思想,因此在电能生产以及电力市场制度的制定方面,政府都有绝对的话语权,在建国处于经济发展落后,资源严重匮乏,政府对电力市场的主导权可以实现的资源优化配置,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基本国情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电力市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不再适应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并且已经严重阻碍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发展,此外,在电力市场中,国家电网公司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公司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尽管属于国有控股公司,但是电力市场寡头模式已经确立,因此居民用电选择过程只有接受权没有选择权,这与智能电网中保障居民用电廉价性相突兀。

3保证坚强智能电网社会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

3.1完善智能电网建设的国家制度

制度政策是国家支持电网建设的一种表现,我国在保障智能电网正常效益发展的过程中,应着重优化电价政策和产业政策。遵循国家政策与制度,促使电网效益的产生。根据智能电网现代的状态,主要完善两方面的制度,第一是跨区输电制度,我国预计在2020年,达到高效益的跨区输电,避免我国地区用电的差距,采取相互补助的方式,平衡地区用电;第二,优化用电制度,提出制度方案,规划电网运行,利用制度,约束国家用电的发展,确保效益产生。

3.2完善智能电网的用电政策

智能电网的电价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合理的电价机制,坚强智能电网必须要有合理、灵活、多样的电价结构。首先,要广泛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可靠性电价等电价制度,引导用户合理用电。其次,推进阶梯电价的实施。阶梯电价是指将用户用电量设置为若干个阶梯,不同阶梯设置不同的电价,一般阶梯内电量越少,电价就约低。阶梯电价可以有效地抑制电力浪费现象,引导居民节约用电,合理用电。第三,合理调整不同类型销售电价。从目前我国销售电价结构上看,东部高西部低是比较合理的,但在用户分类定价上不尽合理。从反应成本消耗角度出发,应该是居民电价最高,然后是商业电价和工业电价。但在我国实际上居民电价最低,有必要调整这种不合理的价格结构,逐步降低用户电价的交叉补贴。

3.3完善智能电网应用技术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离不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类。特高压技术。目前我国特高压技术已经应用到电网建设之中,例如,在西北电网建设中已经对特高压技术进行了试点,特高压技术将电压调至到千伏以上进行传输,由于电能损耗与电压数值成反比关系,因此采用特高压技术进行电能运输的损耗也就越小,比传统的输电方式相比,经济效益达到5倍之多。实现了智能电网的社会经济效益性。第二类是清洁能源,其在智能电网上被称为新技术,可保障智能电网产生巨大的效益,不仅可以提高社会地位,更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利用水力、潮汐等自然能量,推动电网发展,还可降低发电污染。

参考文献:

[1]吴俊勇.中国智能电网的效益评估和政策机制研究[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0(04).

[2]曾鸣,鄢帆,田廓,董军.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智能电网投资效益分析[J].华东电力,2010(05).

第5篇

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利手段。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竞赛促进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激发大学生动脑、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有助于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基本能力、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有助于学生工程实践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有助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本文基于培训和组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经历,以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谈谈如何促进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与特色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特点是与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以推动其课程教学、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工作。竞赛的特色是与理论联系实际学风建设紧密结合,竞赛内容既有理论设计,又有实际制作,以全面检验和加强参赛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试题的考核一般分为基本功能的实现,扩展功能的完成、其他功能的补充。这三个部分的要求能够较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团队精神等。不难看出,电子技术的试题一方面反映了电子技术的前沿性、应用性、先进性,同时又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人才教育质量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

二、电子竞赛中暴露出的问题

通过培训和指导历届大赛的情况,笔者感觉虽然参赛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但是在培训和比赛的过程中,暴露了很多共性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通过培训发现,学生对于理论课所讲述的基本概念、名词、定理无从知晓,对于常用的仪器仪表不会使用,学生在焊接中焊点随意、走线、布局缺乏合理性和美观性,对于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和判别无法应用于电路中,只是盲目模仿和练习,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在实验中验证性实验较多,机械性和盲目性的训练较多,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

(二)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电子竞赛是对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几乎涵盖了电类学科所有的基础知识,对于稍微复杂的电路学生不能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其工作原理,抓不住电路的重点。对于涉及到多学科的小型系统,竟无从下手分析,不能从系统中拆解出重点、难点。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将学科知识简单堆砌和罗列,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三)学生缺乏工程意识。电子设计竞赛要求三名同学互相配合,合理分工,以团队协作的形式,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个设计作品。以往的比赛中发现学生缺乏工程意识和团队协作的态度,比赛中出现分工不明确、沟通出现问题、任务无法完成等现象,反映了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方面缺乏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三、以电子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在整个高职教学系统中,课上教学与实验室实训是相辅相成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手段,具体授课安排顺序没有规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基础实验层、应用实验层、综合设计实验层。基础实验层主要以基本电子器件的验证性实验为主,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突出电路的基本调试技能和基本测量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应用实验主要是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应用性实验、简单设计性实验,学生通过安装、调试,在实验中调整参数,使电路性能达到最佳。通过简单的设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元器件的典型参数、元器件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掌握快速查阅手册的方法。综合性实验主要由课程设计、模块化教学、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组成。通过学生参加比赛,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同时也测试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传统的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上存在着内容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调等问题。为了能够适应21世纪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对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整,在授课方面,积极引导搜集行业先进技术,新的器件的应用,教学模式方面,以项目教学的方法,引入系统性、综合性的项目,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1.在基础实验层上。在器件选取方面,以二极管、电阻、电容的选取、测试为基础,注意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万用表测量分立元件、使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测试电路关键点的参数。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制定实验方案,自行实验。通过学生的应用,可以看到基础实验的教学目标:分立元件的辨别和测量、仪器仪表的熟练使用,简单电路的测试和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中。2.在应用层面实验上。以通用型运算放大器LM324这个项目为例,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设计一个典型的运算放大器,实现电压放大,注意运算放大器的调零、以及单电源、双电源供电下运算放大器的性能。应用层面的教学目标:简单电路的设计、调试、改进,熟练查找手册,快速找到器件的关键性能贯穿于教学中。3.综合设计层面上。教学以学生为主,元器件选型、电路焊接调试、设计报告完成等由学生自主分配人员,按照学生能力和掌握知识的水平,依次完成。同时,综合设计层面,鼓励学生完成扩展功能和项目改进,从传感器的选择、单片机的使用、显示部分的改进等方面全面考查学生的设计和创新能力。

(三)建立现代开放创新实验室。为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应成立专门的开放创新实验室。实验室不承担任何教学计划内的教学任务,可以面向全校学生,让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舞台。实验室的设备应比较先进,配置应比较齐全。学校应着重对创新实验室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帮助,例如实验室设备、实验室日常管理人员以及实验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加强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技能培训的导向。

四、结语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实践能力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需要各部门全面而系统地考虑和协调,本文仅从学科竞赛的角度,总结了竞赛的经验和教训,如何进一步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才是高职教育者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袁满雪,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实验课改革的启示[EB/OL].2006,1(20)

[2]林伦伦,郑国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第6篇

[关键词]视频分析;智慧警务;公共安全;治安工程

中图分类号:U4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7-0294-02

1、引言

随着近年来各类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人们逐渐提高了对自身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的意识,对于公共安全的需求空前高涨,监控系统的效率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原有的安防系统功能已无法满足安全需求,迫切需要真正实现实时监控,即时反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甚至及时阻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在这一市场需求背景的催生之下,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安防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也是最前沿的应用之一。

2、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发展演变及技术应用特点

作为安防系统核心部分的视频监控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第一代的模拟VCR系统(模拟摄像机+画面分割器+磁带录像机),发展到现在的第二代的模拟与数字结合的DVR系统(模拟摄像机+数码硬盘录像机),目前已经向第三代的完全数字化系统(NVR、网络摄像机)迈进(即:智能化视频监控技术)。

目前安防领域所使用的视频监控技术,缺乏对视频内容有效的智能分析,而主要靠人力来监视屏幕,完成某时间段视频图像的存储记录,故而只能为事后分析提供证据。无论模拟系统还是数字系统,都还是“实时监控,实时录像”的工作模式,监控人员面对成百上千的摄像机和海量的视频数据,无论是想及时发现警情做出反应,还是要提取有价值的录像都异常困难,使视频监控系统沦为一个事后查看的工具,完全是一种“被动”的监控模式,并不能减少案件的发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安防监控的要求,已不单单是事后取证的作用,更需要提前预防、主动报警等功能。因此被动式视频监控状况必须改变,变被动为主动,在此大前提下,智能视频分析成为视频监控领域的前沿应用和发展方向。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指在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高效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并借助相关硬件的强大的处理能力,通过分析和预设各种行为模式形成核心算法,对视频采集前端实时采集的视频流进行特定分析和提取,当发现与算法中预设的规则相一致的行为或情况发生时,自动向监控系统提示分析结果,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处理措施,联动报警或人工干预。智能分析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对危险情况的掌控能力及对各类案件的侦破能力,实现了安防监控技术的革新。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本身通过对先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视频图像进行分析,过滤掉大量不相关的内容,为监控人员提供有用的关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变“被动查询”为“主动预警”,可以在案件发生之前发出警告,防患于未然。

3、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中的应用现状

2005年10月,公安部对全国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试点工程(即“3111”试点工程)进行了部署,确定了22个城市为技术试点城市,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确定了400多个试点县、市、区。2010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已基本完成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建设。2011年,平安城市进入整体推进阶段,推广至每个地级市,整体直接投资近1000亿元。未来五年,中国各大城市将继续投入巨额资金全面开展城市报警监控网络建设。

在社会公共安全领域,视频监控系统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加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海量录像数据存储和检索、录像与案件的关联分析已成为公安系统寻找证据、破获案件最有力的手段。随着城市视频图像监控系统建设应用实践的不断深入,平安城市建设中的重中之重―视频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已成为治安防范的重要手段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提供破案线索,固定违法犯罪证据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手段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安部门是平安城市建设的最强有力的组织,但目前公安部门在建设平安城市的过程中却面临的诸多难题,首先,平安城市的建设在业务上缺乏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各自为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其次各个体系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缺乏与应急处置、警务指挥等业务的无缝对接,视频利用程度不高,功能不完善,没有完全整合视频、卡口及关联数据库等系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虽然具有庞大的数据资源,但是这些数据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总的说来这些系统和设备所产生的信息都缺乏深度应用和综合应用。

社会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大规模应用始于平安城市的兴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平安城市系统规模逐步扩大。而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相关系统建设有先有后,建设厂家参差不齐,以及公安规范尚未大规模推广等因素影响,造成平安城市各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交互障碍,平台与平台之间融合困难。

网络监控摄像机的诞生解决了传统监控效果的难题,改变了传统的连接方式,更简单更便捷,但同时衍生了更庞大的存储需求和更高的带宽满足,以目前最基本的720P效果为例,每路视频压缩到较低码率也要每小时3G容量需求,一个月监控录像就要2TB左右的容量,那么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城市需要几万路这样的高清监控,如此庞大的视频文件,有如潮水般的冲击着存储系统,对存储设备的容量,读写性能、可靠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考验着视频查看人员的神经。为了查找到一个有用线索,几千人查看视频资料的大会战也时有耳闻。

在此背景下,具有录像智能检索,支持大规模应用、多级复杂组网、云存储、跨域传输,并能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支持案件分析、案件研判以及符合公安部规范的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平台应运而生,但目前还很不成熟。

4、“智慧警务”建设中应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实际解析

2013年太原被列入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太原的智慧建设随即全面启动,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警务、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智慧警务”是太原公安信息化工作的别称,包括民警执法配备执法监督仪、“天眼工程”等。“智慧警务”充分利用物联网和视频监控技术,实现多渠道的数据采集,通过云计算和智慧分析技术实现对采集到的各种文字、图片、视频等数据进行方便、灵活、易扩展的存储与查询,以及智能分析和处理应用。

结合已有的警务信息化成果和太原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智慧警务”工程将按照两个阶段来建设:第一阶段:完善现有的公安专网、视频物联网和移动警务网等网络环境,实现视频监控的全覆盖,强化基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指挥、警卫、交通管理、警力监控、勤务管理、视频侦查等多警种综合应用,实现和完善警用信息化装备。第二阶段:搭建警务云计算环境,实现对视频等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实施智能管控。对消防、监管、交警、刑侦等重点业务,构建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型警务模式。全面实现智慧警务,为城市安全提供坚实的保障。

虽然近年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智慧警务”建设中取得了一定发展,但要真正实现在全市范围内的视频分析智能化还需要长久的努力。主要瓶颈有以下几点:

4.1 智能分析算法有待优化

随着技术水平的升级,应用智能化的视频分析技术成为视频监控行业的趋势,公安行业良好的网络带宽给了智能视频技术一个优质的展示舞台。清晰度不足、智能识别率低、传输与共享能力、行业限制等方面的问题都能很好的解决,因此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平安城市项目里采用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作为试点运行。但智能视频分析准确率受环境整体环境影响大,针对复杂异常行为建模困难,目标与背景接近会导致目标特征信息提取困难;运动目标被遮挡,会造成目标信息缺失;目标移动速度过快或算法计算过于复杂导致跟踪的有效性较低,上述因素易造成误报、漏报、跟踪困难等结果。

4.2 缺乏对公安各部门量身应用的针对性

公安各部门针对不同的警种特色有不同的智能分析需求,因此算法要更加深化到具体片区警务、警种体系,要求不一且功能不一,不存在完全满足各类部门的标准视频分析算法。

4.3 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视频监控技术的实施主要依靠公安信通部门。由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起点高,知识涵盖面广,要求应用人员有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目前公安系统的其他部门都未得到此技术的普及及应用,更别说处于警务前线的辖区派出所,技术应用的覆盖面受到了限制,降低了视频分析智能化监测的效率。

4.4 民警缺乏对事前预警的重视

目前大部分民警对于公安视频的认识仍然停滞在是“监控覆盖率”、“回放查看”、“静态分析”的被动使用状态,缺乏对事前预警系统的重视。

5、安防领域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建议

5.1 技术应用整体推进

智能分析算法是建立在专业图像采集设备之上的功能组件,其效果的好坏,严重依赖于基础的图像采集设备。前端视频监控设备规范化建设的水平决定着智能分析算法的成败。智能分析算法的运算结果作为数据被装入数据仓库,数据仓库搜索引擎的优劣影响着用户的最终体验。同时逻辑组件通过从数据仓库获取数据进行目标的行为分析,并将结果自动呈现在用户界面上。只有综合统筹推进这四方面的技术进步,才能有效实现先进的用户业务逻辑。

5.2 应用领域趋于集成化

智能视频分析技术要依托于物联网建设的大背景,随着安防监控大平台建设和发展,要求智能视频分析技术在应用领域更加集成化,智能化程度更加集中,但所下辖分支更加细密。

5.3 算法应用智能化

随着智能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分析算法会越来越优秀,分析功能会越来越成熟,智能分析的应用部署与用户操作也会向着越来越易用的方向发展。

6、结束语

第7篇

大家好!

在部鉴定中心的领导下,在兄弟省市同行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市鉴定、培训以及就业工作的和谐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下面我把北京市在鉴定工作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向各位代表做一简要的汇报。

一、我市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我市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工作发展的比较早,早在2003年的时候就有了建设在线考务管理系统的想法,经过2004年、2005年两年的建设,于2006年试运行,2007年1月开始正式运行,目前已经达到基本稳定运行的程度。

我们建设在线考务管理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整合在我市运行的7个类型的考务管理软件。2003年,在我市运行最多达到7个类型的考务管理软件,除了ATA公司那个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算是网络版之外,其他都是单机版。最要命的是这7个版本的软件开发商也分属于不同的公司,使用、维护、甚至后期服务都很不方便,中心为了工作,只要出现一个版本的软件,中心就要有一套人马与之对应,中心人手相对比较少,根本无力应付这样的一个局面。而且,这些版本的软件相关信息无法实现整合,给我们的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整合这些不同类型的软件已经刻不容缓。后来,我们中心与部鉴定中心协商,部鉴定中心同意我中心进行先期试点。这样,我中心从2003年底开始正式启动这项工作。

我中心正在运行的这套考务管理网络的正式名称是“北京技能人才信息管理系统”,承建商是部鉴定中心的技术支持单位与我局劳动力市场网络建设承建商两家单位,以金地鑫公司为主承建。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中心科长以上干部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来讨论我们这套系统。每天只要有时间大家就坐到一起来反复讨论、反复争论这套系统应该有什么功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正常的业务流程是什么、异常情况的业务流程是什么?直到整理出最优的业务流程为止。

我们这套软件开发的另一优势是有一个非常熟悉职业技能鉴定业务工作的公司。该公司有两个优点,一是熟悉职业技能鉴定业务,与之进行业务对话非常方便;二是还能给我们提供兄弟省市的相关情况给我们参考。在软件开发前的任务书、业务流程制定过程中,中心工作人员和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通力协作,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这样的业务需求分析非常重要,经充分讨论、科学分析提出的我市鉴定管理网络框架为下一步的软件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看,这套系统的架构也完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没有做过颠覆性的更改。

(一)建设的基本思路

1 整合不同版本的考务管理软件,建设一个统一的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管理工作网络,把前面说的7个版本的软件统一起来。

2 实现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实时统计。2004年我局各业务处室按照局领导的指示正在建设统一的劳动保障信息宏观决策统计分析系统,我中心按照局里的要求也提出了这样一套职业技能鉴定信息统计与分析的内容。等于一项工作从两个不同角度做了类似的要求,所以这项任务完成很快,正好也用在我们技能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上。

3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如同前面说的,7个版本的软件肯定给我们工作带来了很大不便。另外,一个更关键的,就是基层鉴定机构来我中心办理业务往返次数太多,基层鉴定机构反映很多,但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也想借此机会解决这个问题。以前鉴定机构来中心办理业务,一个鉴定流程最多要来8、9次,后来我们中心内部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减少到了6次。这6次分别是报名资格审查交费、领试卷、送试卷、领取成绩、购买空白证书、打印证书。如果因为基层鉴定机构工作失误等原因,来的次数还要超过6次。所以,基层鉴定机构意见很大,中心内部讨论多次,但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这6次已经不能再简化了。我们想借此机会解决这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

4 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主要通过这套系统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消除随意修改证书信息的问题;二是杜绝为不法证书加盖印章等违规行为。我市原来的证书核发流程中有个环节是鉴定所来中心购买空白证书回去打印考生的信息,最后拿打印好的证书到中心盖章。如果鉴定机构想为其他不符合条件的人核发证书,在这个环节鉴定所就可以把不合格的人的信息打上去,照片也可以更换,甚至职业名称都可以随意写。我们中心证书管理科也有审查证书岗,但大量的证书还要和鉴定花名册核对很难快速准确识别出来。所以说,这里面的漏洞很大。也很容易滋生腐败问题。经常接到这样的举报,说什么我们中心负责盖章的同志同流合污了,什么别的机构违规盖章了,不一而足。

概括起来说,我们建设这样一个网络的目的就是就是要解决这些经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二)与相关工作网络的关系

“技能人才信息管理系统”依托于北京劳动保障网外网运行。建成后已经并入我局劳动力市场网络,做为劳动力市场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技能人才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进行信息交换,在技术上还能实现与北京市人才网的连接与互动。

(三)主要功能

“技能人才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具备五个主要功能。

1、职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管理

对各类考试实行统一管理,目前所有鉴定类型,包括全国统考,全市统考,专场考试,工考委考试,技师考评委考试,高新技术考试,补证换证,竞赛管理,财务管理等9大模块。这些考试全部通过网上操作,每个考试模块又细化为机构管理、鉴定计划管理、报名管理、考场管理、质量督导管理、试卷管理、成绩管理、收费管理、证书管理,真正实现了统一报名、统一制证,增加了职业资格证书的透明度和公信度。

2、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分析监控

采集在线考务管理中的数据,对重点区域实行监控管理,涉及到5个方面:

(1)鉴定报名监控

按照不同的鉴定计划查看各鉴定所站的鉴定报名数据,同时还能根据鉴定职业工种进行查询。

第8篇

关键词:火灾探测 模糊神经网络 智能 Matlab

根据燃烧对象,火灾分为A,B,C,D四种。A类火灾为固体可燃物引发的火灾,亦是最常见的燃烧对象;B类火灾为液体可燃物火灾;C类火灾为气体可燃物火灾;D类火灾为可燃金属火灾。火灾发生后蔓延速度极快,燃烧产生大量CO2,CO1等大量气体及烟雾,并伴随光、热,损失将不可估计。对待火灾,我们应采取“防消结合,预防为主”。火灾探测技术的应用便担任着前锋的作用,有效的提高探测器的灵敏度成为一个重大课题。本为将采用智能型报警系统,做早期发现和通报火灾,研究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

1.火灾探测系统

探测器是自定报警系统中的最重要部分。随着火灾的发生,火灾初期可燃物燃烧产生大量烟雾(S)和CO2,CO1等大量气体(G),火灾达到全火焰时温度(T)急剧上升,并伴随着光(L)和热(H)。因此在图书馆设感温探测器,感烟探测器,气体探测器及感光探测器。由于感烟探测器动作较早,可探测到70%以上的火灾,因此使用较为普遍。

2.模糊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2.1 模糊神经网络的应用

模糊神经网络(Fuzzy Neural Network,简称FNN)是全部或部分采用模糊神经元所构成的一种可处理模糊信息的神经网络系统,也是现代热门研究是技术,是模糊控制与神经网络控制的有机结合,博采众长,以长补拙[1]。其特点是利用模糊逻辑较强的结构性知识表达能力和神经网络强大的自学能力与定量数据的直接处理能力,在温度、烟雾、气体、光等信号处理上,提高火灾探测的准确度、加快火情识别速度,使火灾报警信号处理更具逻辑性、可靠性,直接指导消防控制室的操作和应用,在火灾报警系统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2.2 模糊控制规则设计[2-3]

模糊控制规则可根据火灾发生可能性大小分为不可能即NP,可能性小即PS,一定发生即PB三种。隐层的温度隶属度生成函数采用三角函数:

( x - a)/( b - a) a < x < b

μ(x) =

( x - c)/ ( b - c) b < x < c

图1 隶属度函数

2.3神经网络模型

本文给出一个3层前馈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设输入信号为s:烟雾;g:CO2气体;t:温度;l:光;输入信号为第一层,含3个神经元;第二层为模糊层,设为9个节点,第三层为输出层,有3个节点,表示无火、火小和火灾发生。

图2 BP前馈网络模型

3.算法及Matlab 网络仿真

3.1 算法

本文采用反向传播算法,学习训练过程由正向信号传输和反向误差传播组成。当正向传输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不符合时,转入误差反向传播。

输出误差逐层反向传播到隐层再到输入层。误差分给各层所有节点单元,获得各层单元的误差信号,且将该信号作为修正各单元权值的根据。通过不断的调整权值,训练到误差符合要求为止。

因此可知,设输入向量为X;隐层输出向量为Y;输出层输出向量为O;期望输出向量为T;输出层至隐层的权值矩阵为V;隐层至输入层权值为W。隐层,输出层的转换函数分别采用双曲正切S型函数tansig和S型对数函数logsig。

定义网络的输出误差函数为均方误差函数

E=1/2(T-O)2.

将输出误差函数展开到隐层,在展开到输入层,并通过调节权值和阈值改变误差E,从而减小误差。即:

对于输出层,设Y,δ0为输出层的误差信号,则输出层的权值调整V=η(δ0YT) T;

对于输入层,设X,δy为隐含层的误差信号,则隐含层的权值调整为W=η(δyXT) T, η为学习率,在0~1间取值,这里取值0.1。

具体算法步骤:①初始化,对所有权值赋予任意小量,并对阈值设定初值;②给定训练数据集,即提供向量X和期望输出Y;③计算实际输出y;④调整权值,按误差方向传播方向,从输出接点返回到隐层修正权值;⑤返回第②步重复计算,直至误差满足要求为止[4]。

3.2 Matlab 网络仿真

模糊规则层设9个节点,输出层有3个节点。用新浪天气给出的郑州市2012年8月1日到8月4日的天气,归一化处理:温度/100℃,加上天气特征值(0代表晴天,0.5代表阴天,1代表雨天),有4组数据。并将8月4日天气数据作为导师信号。打开Matlab的编辑,输入newff()创建前向BP网络,使用神经元上的传递函数tansig()及tansig(),建立一个训练函数使用梯度下降法的训练函数trainlm()的BP网络[5]。误差训练下降曲线如图3:

4.结语

在1000次训练后,输出的均方误差非常小, MSE=1.04678e-013/0,此时的网络输出应该是非常精确的。这说明将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应用在火灾报警系统中,有效地提高系统精度和减少误报率,并且充分发挥了它的自学习、自适应能力,使系统的灵敏度提高,同时又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