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血压预防与控制

高血压预防与控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血压预防与控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血压预防与控制

第1篇

【关键词】 高血压;卒中

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2] 。对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3 可能的危险因素 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

2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压所致。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血压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现连续性相关,无症状的高血压比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度增加49%(缺血性脑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增加46%。同时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危险度越大。有关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压类型包括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期高血压以及混合型高血压都能使卒中风险增高。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分别为非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张压(DBP)与卒中 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于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 50岁的DBP是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预测因素逐渐由DBP转为SBP[4]。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为研究对象。Law等[5]报道对4项无脑血管病史且血压正常者的随机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38%,对14项针对无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发生卒中的危险度降低38%。Macmahon等[6]对9项大型对列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卒中风险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对数线性关系。DBP在76~105mmHg范围内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风险降低5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是致死性还是非致死性卒中这种联系强度均相似。

2.2 收缩压(SBP)与卒中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SBP和DBP均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从而改变临床上重视DBP的观念。Lawes等[7]对有关降低血压与卒中风险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表明在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SBP每下降10mmHg,60~79岁人群卒中风险约降低1/3,这种相关性一直持续到血压下降至115/75mmHg时,并且在不同性别、地域、卒中亚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这种比例相关性呈年龄依赖性,但在80岁年龄组仍呈显著正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风险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压,预防卒中

多数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压升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血管病变(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压卒中的病理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

3.1 有效控制血压,就要合理用药。目前降压药物有六大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按病情加以选择,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一般联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剂、ACEI或ARB+CCB+利尿剂,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3.2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气候骤冷等)。此外,颈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的患者,适当加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

3.3 预防卒中发生,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注意下列问题。

3.3.1 不要随意减少用药的次数,以免造成血压波动,对脑血管造成损伤。xz

【摘要】 近年来我国卒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是舒张压还是收缩压的升高均造成卒中危险度升高,有效的控制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

【关键词】 高血压;卒中

我国是卒中高发国家,其年发病率约为(185~19)/10万,估计每年有200万新发卒中患者,存活的卒中患者累计700万人[1]。卒中有三高,即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我国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的国家,养老机制、医疗卫生保障机制、养老护理机构和社区服务网络的建设都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2] 。对卒中危险因素早期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1.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年龄、种族、性别、家族史。

1.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纤颤及其他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

1.3 可能的危险因素 肥胖、体力活动少、过度饮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激素替代治疗。

2 高血压与脑卒中的关系

高血压是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所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的人群归因为危险度最高。流行病研究表明,70%的卒中是高血压所致。2004年中国高血压指南指出,血压从110/75mmHg开始,人群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生呈现连续性相关,无症状的高血压比有症状的高血压更危险。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mmHg,脑卒中发生相对危险度增加49%(缺血性脑卒中增加47%,出血性脑卒中增加54%);舒张压每升高5mmHg,脑卒中增加46%。同时血压水平越高脑卒中再发危险度越大。有关研究表明所有高血压类型包括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期高血压以及混合型高血压都能使卒中风险增高。高血压患者的卒中风险分别为非高血压患者和临界高血压患者的3~4倍和1.5倍[3]。

2.1 舒张压(DBP)与卒中 以往认为收缩压(SBP)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每10岁可提高10mmHg属于正常,舒张压为脑血管和冠心病的预测因素。Framingham心脏研究发现对于年龄小于 50岁的DBP是最强的心脑血管病的预测因素,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脑血管的预测因素逐渐由DBP转为SBP[4]。20世纪90年代研究方案普遍以DBP水平作为研究对象。Law等[5]报道对4项无脑血管病史且血压正常者的随机试验进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相对危险度(RR)降低38%,对14项针对无脑血管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的随机试验的汇总分析表明DBP每下降5mmHg,发生卒中的危险度降低38%。Macmahon等[6]对9项大型对列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发现卒中风险随着血压的升高而升高,且成对数线性关系。DBP在76~105mmHg范围内每降低5mmHg,发生卒中的风险降低34%,DBP每降低10mmHg卒中风险降低56%。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是致死性还是非致死性卒中这种联系强度均相似。

2.2 收缩压(SBP)与卒中 随着高血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SBP和DBP均与卒中风险独立相关,从而改变临床上重视DBP的观念。Lawes等[7]对有关降低血压与卒中风险相关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表明在亚太、北美和西欧地区,SBP每下降10mmHg,60~79岁人群卒中风险约降低1/3,这种相关性一直持续到血压下降至115/75mmHg时,并且在不同性别、地域、卒中亚型以及致死性或非致死性事件患者中均如此。这种比例相关性呈年龄依赖性,但在80岁年龄组仍呈显著正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表明SBP每下降10mmHg卒中风险也降低1/3左右。

3 控制高血压,预防卒中

多数卒中是可以预防的,防治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由于高血压升高的直接或间接作用,造成血管病变(出血或阻塞),是高血压卒中的病理基础,因此要严格控制血压。

3.1 有效控制血压,就要合理用药。目前降压药物有六大类: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可按病情加以选择,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一般联合方式:ACEI+CCB、ACEI或ARB+利尿剂、ACEI或ARB+CCB+利尿剂,交感激活者可加用β受体阻滞剂。

3.2 在降压治疗的同时,还要防治卒中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等,并避免各种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情绪激动、用力排便、气候骤冷等)。此外,颈动脉硬化、高粘血症的患者,适当加用他汀类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类药。

3.3 预防卒中发生,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应注意下列问题。

3.3.1 不要随意减少用药的次数,以免造成血压波动,对脑血管造成损伤。

3.3.2 最好用长效药,控制全天24h血压。

3.3.3 不随意停药,突然停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即使在夏天高温停药,也有发生卒中的危险。

3.3.4 老年高血压不宜睡前服药,夜间血压不要降得过低,以免促发脑血栓的形成。

3.3.5 如血压控制良好,没有明显不可耐受的副作用,不要频繁换药。

3.3.6 如血压难控制,波动大,则需专科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脑卒中是多种危险因素对脑血管的综合作用,从而使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所致,它分为缺血性的卒中和出血性的卒中。高血压是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的变化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变之间有密切的关系[8]。血压长期处于增高水平,使血管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导致血管病变,进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研究证实,血流动力学异常可通过影响血管内皮的形态和功能,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细胞外基质的合成和消除等方面参与血管的结构和功能重建,进而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9]。总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的增高,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做好高血压的规范化诊治对卒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全国防高血压日主题.血压与卒中,2005-10-08.Http://moh.gov.Cn/newshtml/10563.htm.

2 活跃、积极应对老龄化发展趋势,努力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人民时报,2006-01-20(4).

3 Gorelick PB. Stroke prevention.Arch Neurol, 1995,52:347-355.

4 Franklin SS,larson MG, Khan SA, et al. Does the relation of blood pressure to coronary heart disease risk change with aging?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 2001,103:1245-1249.

5 Law M, Wald N,Morris J. Lowering blood pressure to prev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 new preventive strategy. Health Technol Assess, 2003,7(1):94.

6 Macmahon S, peto R, Cutler J, et al. Blood pressure,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esease. Part 1, Prolonged differences in blood pressure pros 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corrected for the regression dilution bias.Lancet,1990,335:765-774.

7 Lawes CM, Bennett DA, Feigin VL,et al. Blood Pressure and stroke. an overview of published reviews.Stroke,2004,35:1024.

第2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生活方式;高血压;干预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国高血压发病率达到15~20%,全球高血压病人已超过6亿,我国高血压病人超过1.3亿[1]。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目前,高血压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各类药品参差不齐,疗效不一,如何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是关键[2]。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患者高血压控制情况,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8例,所选患者依据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学会规定[3]:成年人血压≥140/90mmHg(18.7/12.0kPa)均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49~80岁,平均(62.5±6.5)岁。所有患者均给予硝苯地平胶囊(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3021669)进行治疗,起始剂量10mg/次,3次/d,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120mg/d。

1.2方法 本研究对入选患者进行长时间临床跟踪观察以确保研究结果客观。患者分组后,首先保证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即保证基本药物根本治疗。由主治医师分别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客观诊断,联系患者的年龄、患病的程度、并发症等,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2.1健康宣教 建立一个宣传小组,每周不定时向患者讲解有关高血压的有关知识:高血压的定义及发病原因、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具体诊断标准、并发症、每天测血压并记录的意义、分级标准、临床表现、坚持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意义等。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分别采取能让患者和家属能接受的方式讲解。根据用药指导:使患者正确使用各类药物,了解降压药物的种类、药物的特点、副作用、禁忌证、服用方法等。

在心理教育方面,要求患者家属能够配合医院帮助患者消除因认识不足导致的对高血压的恐惧和治疗的避讳。

1.2.2饮食干预 让患者坚持按照制定的饮食方式:科学的饮食方式,多吃蔬菜和水果、清淡及适量饮食,控制食盐量

1.2.3定期血压监测 患者应该每天测血压,以便发现血压不正常时及时控制。患者住院期间均由护士完成血压监测,出院后,患者或者其家人应该掌握正确的测量血压的方法帮助患者测量。

1.2.4心理平衡 帮助患者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及乐观情绪、减轻心理负担、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进行心理咨询、音乐疗法及自律训练等。长期焦虑、忧郁、精神紧张是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患者家人除了要给患者创造舒适的环境外,可以参与医生逐步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通过沟通,渐进式引导患者自我放松从而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1.3临床观察 患者健康教育前后的高血压值、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生活方式变化、治疗依从性。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患者经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后,科学服药率、对高血压知识认识程度、健康的生活方式、治疗依从性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改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常常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多因素,与家族遗传和年龄、肥胖、吸烟、高脂肪高盐摄入、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4]。本研究对68例患者开展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饮食干预、定期血压监测及心理平衡教育,患者经过干预后,临床治疗情况显著改善,干预前57例科学服药患者提高至67例,66例患者对高血压有足够的认知,全部患者均有健康的生活方式,66例患者治疗依从性好,充分说明加强对高血压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针对性的改变生活习惯,更好地控制血压,在高血压的控制与防治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在个性化治疗基础上应用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有利于加强高血压的治疗疗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知程度,对控制高血压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萍.护理健康教育在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医学新,2012,9(29):239.

[2]胡蓉,吴重玲,朱立场,等.高血压健康教育与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疗效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5(7C):1674.

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预防高血压病社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9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比较两组人群在预防高血压病方面是否具有差异。结果:由于专业的社区服务人员的在饮食、运动、戒烟戒酒等方面的指导,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同对照组相比,社区护理干预组的血压在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有明显的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社区护理能有效地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关键词】高血压病; 社区;护理干预

高血压病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引起高血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现代生活压力大,精神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高盐高脂饮食以及现代人对个高血压的认识和重视不足,未能有效进行预防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国际上将高血压的防治提前,高血压的标准为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而临界高血压设定为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而预防高血压即是将收缩压小于120mmHg和舒张压小于80mmHg。一旦达到临界值,需要在饮食和运动方面进行干预,从而降低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病死率和死亡率。因此,我院对本社区的人口进行了血压方面的普查,并建立了个人血压的档案记录,对临界高血压进行了社区护理干预。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我们随机抽取了本社区2010年10月处于临界高血压的人群,共计90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32人,年龄36-58岁不等,平均年龄45.2岁。将其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人,一组为护理干预组,进行饮食、运动以及指导等相关的干预。另一组为对照组未进行任何的干预。两组患者均没有其它重大疾病,均为超重、吸烟、饮酒和饮食偏重人群,两组人群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人群的基础情况如下表所示。

1.2 治疗方法:对本社区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建卡,记录相关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高血压知识的认识情况等,根据相关情况制定处护理干预计划,护理干预组由掌握高血压知识的社区服务人员进行护理干预,社区护理人员要经过高血压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的培训。社区服务人员每月进行一次监测和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指导。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高血压预防的相关宣传:向护理干预人群讲解,高血压预防的相关知识,告知该人群宣传教育是控制及其预防高血压的最重要的手段。向护理干预人群发放宣传手册,并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从哪些方面能预防高血压的发生,比如控制肥胖,增加锻炼,改变饮食习惯,禁烟、禁酒等。

1.3.2 饮食干预指导:要求肥胖人群限制脂肪的摄入,应该少食多餐,禁暴饮暴食,要少吃甜食,多吃粗粮,饮食口味较重的人群要少吃海鲜等含钠量较高的食物,每日摄盐量应低于4g,并平均分配到一日三餐之中,并要求家属配合限盐的行为。

1.3.3 运动干预:运动是预防高血压发生的最重要的疗法之一,根据干预人群的实际情况选择走路、跑步、骑车或者爬山等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并要求家属配合记录和监测。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社区护理干预的45人不良习惯等发生了一定改变,具体见表二,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血压改变情况如表三。护理干预组干预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高血压的发病不仅与年龄和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且与一些可控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也密不可分[1],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不良的习惯,从而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发生,本研究通过社区护理干预,对临界高血压人群进行了饮食的控制,饮食习惯的改变,运动的指导以及预防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指导,使参与人群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的控制了该人群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进而预防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要改变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应该从预防高血压病开始,我们应该把高血压病的预防的相关知识进行宣传,以社区为单位,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以期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4篇

高血压因其较高的患病率和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严重损害而成为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有15%~37%的人口患高血压病[1],我国35~74岁的成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达27.2%[2]。

本中心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健康干预,增强了管理手段。本文分析通过干预前后患者知、信、行和血压等健康指标的改善情况,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参与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的效果。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本中心掌握的本社区2006年10月以前登记在册的未管理过的全部高血压患者300名。

1.2方法

1.2.1干预方法全科医师团队(全科医生、全科护士、预防保健医生、社区志愿者)应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对目标人群进行为期12个月(2006.10.01~2007.09.30)的健康干预。干预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干预前后各1次的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全科医师门诊随访与家访相结合,指导用药,进行个性化管理;预防保健医生与社区志愿者配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开展系列宣教讲座、健康烹饪、运动疗法等活动,每月1次共12次;充分利用卫生资源,开展双向转诊等。

1.2.2资料整理分析方法定量资料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和录入,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卡方检验、配对t检验和分层分析。

2结果

2.1性别与年龄分析300例患者中,男133例(44.3%),女167例(55.7%);35~59岁者占35.5%,60岁以上者占64.5%。

2.2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比较如表1,干预后,高血压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每日合理摄盐量、控制高血压措施和中风的前兆均有显著性差异(P

2.3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相关行为、态度比较如表2,正确行为、态度的肯定回答率均有提高。干预前后,用盐勺控制盐量用、计量油壶控制油量、按医嘱用药的行为、态度(P

2.4干预前后患者血压水平与血压控制率比较如表3,干预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均有所下降,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

干预前的体检中血压正常者93人(男41,女52),干预后的体检中,血压正常者159人(男65,女94)。血压控制率上升,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按男女分层后同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国内外大量研究,如美国五城市项目、我国综合防治研究都证实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有效方法[3,4]。重视高血压的综合防治管理,加强健康教育,强调非药物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正确选择药物种类和科学调整药物剂量,是目前尽快改善高血压控制状况的有效措施[5]。

本中心开展传统社区高血压患者三级随访干预管理已有多年,在2004年和2006年的横断面调查中患者的随访、管理率已达80%以上,但效果却不理想,患者规则服药率、血压控制率均在40%以下。这说明,目前社区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法仍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本中心利用社区预防保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社区高血压患者管理,全科医师团队通过患者就诊、体检、上门服务等将患者病情监测指标及治疗方案、健康教育情况记录到档案中。信息系统可提供病情控制趋势图和阶段性报告,针对个体进行健康教育,制定患者血压、体重和血脂的控制目标,进行个性化管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设置条件筛选目标患者群发短信,邀请参加不同主题讲座和活动。

信息管理系统参与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增强了管理的手段,提高了工作成效。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态度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高血压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有提高,每日合理摄盐量、控制高血压措施和中风的前兆与干预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

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干预在内的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长时期、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信息管理系统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措施,使之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已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World Health Report 2002:reducing rist,promotion health life[M].Geneva:Switzerland,2002:12-13.

[2] 顾东风,JIANG He,吴锡桂,等.中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89.

[3] 姜恒,白雅敏,邵瑞太.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综合干预经验[J].中国慢性病预防和控制,2002,10(5):235-237.

[4]李立明,任涛.高血压综合防治模式探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1,9(1):32-34.

第5篇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造成冠状动脉,心肌梗死,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目前高血压患者的控制率低、服药率低已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高血压的防治对提高我国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防治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年增高,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病死率增高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患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高血压的患病年轻化也呈上升趋势。另一方面,我国高血压防治尚处在较低水平,存在高患病率、高增长趋势、高危害性;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普遍存在着不长期规律服药、不坚持测量血压、不重视非药物治疗。有资料表明,积极控制高血压可使脑卒中病死率下降50%,心肌梗死病死率下降58%。因此,在社区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高血压防治水平,提高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是一项非常艰巨而重要的任务,须引起社区医师的高度重视。

1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治疗不当、药物治疗不能耐受,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病。吕国良报道2005年2月~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疗不当占30%,药物不能耐受占11%,继发性高血压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烟、酗酒占3%~5%,同时服用影响降压效果药物的占3%。其中,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约3%可明确诊断:(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即肾素分泌瘤,使血压异常顽固不易控制;(2)肾血管性高血压:1/3呈难治性高血压,对6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肾动脉狭窄发生率约20%,老年患者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但青壮年肾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并不罕见;(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达30%以上;(4)嗜铬细胞瘤: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病变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病变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经组织;(5)其他: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垂体微腺瘤、主动脉缩窄、精神心理因素等。

2社区高血压患者的饮食控制策略

合理的饮食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一个重要问题。饮食疗法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高血压病本身和并发症。

2.1 减少饮食中的动物脂肪

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会增加人体体内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容易引起高血压。

2.2限制饮食中的总体热量

高血压患者超重和肥胖,体质量指数≥28kg/m2者,应限制总热量,主食应吃更多的粗粮,杂粮,少制大米,减少糖类食物的摄入。节制饮食,控制体质量,努力使体质量接近标准体质量。

2.3适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

新鲜水果如橘子、柚子等,以及蔬菜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能抗动脉硬化。维生素P在橙、柠檬、杏、樱桃、玫瑰果实中及荞麦粉中含量较高。它除了降低血胆固醇外,还可增强血管壁的抵抗力,常用于预防脑溢血。

2.4控制盐的摄入量

专家认为,盐的摄入量长期偏高是导致高血压的主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人通过饮食摄取的最佳盐量,每人每日不应超过6g。高血压病患者应多食新鲜蔬菜,少食用咸菜、咸鱼、咸肉等;要减少烹调时用的盐及其他含盐高的调料;含食盐多的加工食品,如方便面、加工腌熏肉制品、豆制品等应限制食用。

3社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社区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教育很有必要。有资料表明,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下降55%,使脑卒中下降75%。说明高血压非药物防治以预防为主的意义重大。预防宣传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方面。

3.1高血压的认知

高血压病是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疾病,要通过健康教育,努力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使患者能够积极主动配合并充分了解降压药的作用、用法、用量,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测量血压,使患者懂得高血压病的危害性,懂得高血压病非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做到科学预防,科学治疗,坚持服药。

3.2减轻体质量

几乎所有超重高血压患者均可通过减轻体质量获益。成人正常体质量指数应保持在19~24kg/m2,减少体质量的有效途径如体育锻炼和合理膳食,运行方式如散行、慢跑、骑车等。以运动之后神清气爽、感觉良好为宜。

3.3戒烟限酒

经常吸烟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导致动脉硬化,并易发生与高血压相关的心血管及周围血管并发症。长期饮酒后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儿茶酚胺等内分泌激素升高,是促使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戒烟限酒。

3.4保持健康心态

不良情绪可对血压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均可不同程度的升高血压。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也是血压升高的常见诱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努力保持宽松、平和、乐观的健康心态。

3.5血压的监测

为了方便居民,卫生服务中心提供每日免费测量血压服务;开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建立高血压病档案,随时回访。

4社区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4.1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

常用的6类降压药物中,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选用2种或2种以上方可将血压值降到目标血压,尤其是中危及以上患者,应采取长期规律的服用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不良反应的减少和控制,则是社区医务人员要着重考虑的环节。药物选择要个体化处理:高血压级别或严重程度;伴随危险因素及数量;靶器官损害的有无及其程度;合并症的临床情况;并存的其他情况以及所用药物有无相互拮抗作用。早晚服药或每日一次的长效药物选择,对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则尤为重要和适用。

4.2降压的目的与目标

降压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的总危险,防止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发展。降压目标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来说,应是140/9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肾病等高危患者,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7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

4.3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终身治疗原则;②长效缓(控)释制剂,平稳控制血压原则;③小剂量联合用药原则;④个体化治疗原则;⑤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⑥改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治疗原则;⑦维护依从性原则;⑧早晚最佳时间治疗原则。治疗的前提是要建立居民的动态健康和治疗档案,其中包括联系方式、基础疾病等基本信息。

5讨论

本研究以社区高血压病患者为基础,开展高血压病综合防治,其目的在于提高社区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开展以健康教育、膳食平衡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干预措施后,制定和实施各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方式行动,来提高患者、高危人群、普通人群的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率,行为形成率、服药率,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管理;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274-02

高血压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预计目前中国的高血压患者接近1.6亿。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社区防治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规范高血压管理。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高血压预防控制工作,我们对上海市康健社区高血压管理重点一组对象在2007~2008年度在管理过程中的用药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社区高血压管理中药物指导工作的现状,完善社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方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对2007~2008年上海市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内282名高血压管理重点一组对象进行调查。

1.2 方法:应用中智防保管理软件(中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防保管理软件,高血压分组管理,版本号:2.4.0.0),采用对相关高血压管理数据回顾分析,对2007~2008年上海市康健街道内高血压重点管理对象(一组)的用药种类、用药变化与控制情况的年度评估(优良、尚可、不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全部资料经核对无误后,由专业人员采用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l1.5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管理重点一组对象(282)例,其中规律服药治疗者例(274)例,按其国产复方制剂单药治疗、ARB或ACEI类药物、CCB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中药制剂、利尿剂、联合用药分七类,各类药物服药人数及分布比例见下表1。

2.2 一个管理年度(2007~2008年)内高血压用药有无变化与管理对象年度评估(优良、尚可、不良)的之间的关系见表2。

表2分析:χ2=4.566,P=0.102(>0.05)。

高血压重点一组管理对象用药变化与控制情况的年度评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高血压重点一组管理对象用药变化与控制情况的年度评估之间无关联影响。

3 讨论

高血压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是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美国成年人在1988~1991年患病率约为25%,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25%、55%和29%[1]。我国第3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发现,高血压患病率为1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年间患病率增加了25%,控制率为4.1%;并进一步揭示了我国高血压的三高(高患病、高致残、高死亡)、三低(低知晓、低治疗、低控制)、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和不爱吃药)的特点[2]。目前上海已进入老龄化城市的行列,社区≥35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高,预防与控制高血压病是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重要任务。高血压人群综合防治对减少人群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水平,增加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控制率、减少心血管病急性事件的发生和死亡均有效果[3]。对高血压患者而言,能否坚持持续规律的治疗是影响高血压预防控制效果的重要因素。

康健社区地处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我社区目前高血压规范管理率(高血压分组管理)达到50%以上。我们在本次调查中调查发现,我社区高血压重点一组管理对象282名,其中274人通过服用药物进行治疗,即有97.16%的患者能坚持规律服药治疗,说明通过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危害和坚持规律治疗重要性有了一定认识。对这274位服药患者所服药物统计发现,复方类,ACEI或ARB类,钙通道阻滞剂是使用前三位的抗高血压药物,分别为35.77%,30.66%,19.71%.其中ACEI或ARB类与钙通道阻滞剂的高使用率与目前高血压防治指南相符。

同时分析了一个管理年度(2007~2008年)内高血压用药有无变化对管理对象年度评估的影响,结果显示管理年一年内用药有(无)变化者的控制情况:优良、尚可、不良分别占31.22%(45.90%)、28.96%(22.95%)、39.82%(31.15%)。经统计学检验,高血压重点一组管理

第7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以某市某区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B社区的居住人口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街道户口登记簿进行社区居民的登记,初步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社区共有居住人口982人,其中高血压病患者194例,占社区人口的19.8%。高血压病患者的年龄在32~93岁,平均(51.8±4.3)岁;其中男101例,女93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定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个体在没有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进行至少3次不同日的血压测量,如有2次或以上血压值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则认为该个体是高血压病患者。

1.2 研究分组将社区居民根据高血压病患病情况分层随机分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均为高血压病患者97例,非高血压病患者394例。两组被调查人群的性别、年龄、血压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干预组采取高血压的防治干预措施,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措施。

1.3 干预措施

1.3.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有效手段。(1)宣传:社区全科医生可以开展社区高血压的健康教育宣传,通过在社区办专栏、广播、画廊、播放录像、板报等形式定期张贴和更换健康教育材料。(2)访视:社区全科医师每月到高血压病患者家庭及居委会进行访视,测量患者的血压,给予面对面的咨询指导,教会患者控制盐、糖等的摄入,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建议患者遵循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原则,并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值等为患者制订个性化的运动量。

1.3.2 服药干预 针对我国高血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不高的特点,针对性的进行患者的服药干预。社区全科医生应让患者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讲解持续服药对其身心造成的不良影响,叮嘱患者定期监测血压,并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的血压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高血压病患者的比较

干预组:干预前收缩压为(131.4±19.6),舒张压为(87.81±5.62);干预后收缩压为(125.30±17.90),舒张压为(80.13±5.36)。对照组:干预前收缩压为(132.1±20.4),舒张压为(86.49±5.11);干预后收缩压为(131.9±17.8),舒张压为(85.15±6.23)。干预组干预前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4,P

2.2 两组的高血压防治效果比较

干预组没有一例高血压病患者发生,且原高血压病患者中有11例血压正常;对照组发生3例高血压病患者,原高血压病患者中有2例血压正常。两组血压控制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

3 讨论

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成人)高血压病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病患者约1.6亿,比1991年的高血压病患者数上升31%,并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我国高血压病有“三高”(患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低)和“三不”(不规律服药、不难受不吃药及不爱用药)的三大特点,这是高血压的防治不能真正起到明显效果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的发病大多与超重、肥胖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通过社区综合干预,能够发挥基层医疗优势,通过宣传、教育、指导等方式,达到社区全科医生与高血压病患者的社区人群的互动,从而达到控制和预防高血压的目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高血压病患者干预后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而且干预后干预组没有新发高血压病例,表明干预效果是有效的。以上研究充分表明,对高血压采取社区全科医生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显著的效果,值得推广。

参 考 文 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血压病;社区管理;中风率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228-2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病同时又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加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规范化高血压病社区管理对中风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1.1研究对象

选取2006年8月至2006年12月自愿接受规范化高血压病社区管理的患者312例,男性157例,女性155例,年龄43.24±5.32;常规自我管理患者310例,男性155例,女性155例,年龄44.12±4.98。各组患者均无脑中风病史。

1.1.2高血压病诊断标准

1999年WHO/ISH推荐标准和2005年修定版《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1.2方法

1.2.1规范化高血压病社区管理

①建档:危险分层对高血压患者以家庭为单位建立档案,对建档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了解靶器官损害情况,根据体检结果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②健康教育:每月在社区内进行高血压健康教育讲座,从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形成、危害到高血压病的饮食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健康科普讲座;在社区建立高血压病知识宣传栏,每3~6个月更换一次内容;对建档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个案分析及针对性指导。

③生活干预:控制饮食,合理运动,控制体重。向社区每个家庭发放盐勺、油壶,对居民进行控制食盐及限油饮食提供依据。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降至6g,减少膳食脂肪,总脂肪

④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根据患者危险因素、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选择降压药物种类及药物组合,从小剂量开始调整药物种类及剂量直至血压达标。利尿剂:氢氯噻嗪、螺内酯;β阻滞剂:美托洛尔;ACEI:依那普利;CCB:硝苯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药物联合方案,心力衰竭:利尿剂、β阻滞剂、ACEI;心肌梗死后:β阻滞剂、ACEI;冠心病高危因素:利尿剂、β阻滞剂、ACEI、CCB;糖尿病:β阻滞剂、ACEI、CCB;慢性肾病:ACEI、CCB;预防中风复发:利尿剂、CCB。控制危险因素的药物,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药,降糖药等。

⑤血压控制目标值高血压患者:

⑥监测随访:开始每周监测血压,待血压稳定后每月监测血压、定期评估并记录在案,对不能自觉复诊患者电话询问指导。对因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疾病需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治疗的患者实行双向转诊,并对转诊情况记录入档,出院后继续进行社区管理。

1.2.2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和高血压分层等方面差异不明显(P>0.05)。随访两组患者的中风率至2010年3月。

1.2.3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进行统计,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按α=0.05检验水准,P

2结果

随访至2010年3月,规范化社区管理组中风人数59人,中风率为18.91%,自我管理组中风人数129人,中风率为41.61%。规范化社区管理组的中风率明显低于自我管理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中风率比较

分组 患者数(人) 中风数(人) 中风率(%)

规范化社区管理组 312 59 18.91

自我管理组 310 129 41.61

3讨论

高血压病是目前单一的导致全球疾病负担的最大因素。研究表明,到2025年为止,全球将有15亿人口患有高血压病。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存在“三高三低”现象,即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及控制率低。该病的预防和控制现状不容乐观。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并控制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减少并发症是当前公共卫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2]。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是血压持续升高可有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心脏方面,左心室长期面向高压工作可致左心室肥厚、扩大,最终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发展并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猝死。脑方面,长期高血压可形成小动脉的微动脉瘤,血压骤然升高可引起破裂而致脑出血。高血压也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动脉血栓形成。血压极度升高可发生高血压脑病,表现为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昏迷或惊厥,血压降低即可逆转。肾脏方面,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进行性肾硬化,并加速肾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出现蛋白尿、肾功能损害,但肾衰竭并不常见。血管方面,除心、脑、肾、血管病变外,严重高血压可促使形成主动脉夹层并破裂,常可致命。

其中,脑卒中是高血压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脑中风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家庭及社会负担沉重。脑卒中是高血压的重要合并症之一,超过60%的脑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研究发现,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3-5%,且与动脉血压水平呈密切的正向相关关系。另一方面,积极的降压治疗可明显减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循证医学证据表明,经降压治疗将脑卒中患者的血压控制到满意水平后,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有可能降低至与无脑卒中病史患者同等水平。为此,新指南中对该人群的降压治疗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张将既往有脑血管病史患者的血压降低至140/90mmHg以下甚至更低。

高血压病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对人群采取适当干预措施可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3]。本研究表明,规范化社区管理组中风人数59人,中风率为18.91%,自我管理组中风人数129人,中风率为41.61%,规范化社区管理组的中风率明显低于自我管理组。新近研究表明对高血压患者采取综合社区干预能使患者血压明显下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4]。

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社区化规范化管理,可有效地提高高血压病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降低高血压病的致残率、死亡率。规范化高血压病社区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中风率。

参考文献

[1] 王萍.开展高血压健康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4):334-336.

[2] 江宇.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回顾[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2):192-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