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2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股票投资方法有哪些

第1篇

五十年前,本杰明·格雷厄姆开创了价值投资理念,其思想内涵至今已经深入了整个金融界的骨髓,并影响了几乎每一个从事证券投资行业的人。格雷厄姆的学生巴菲特更是凭着对这一理念炉火纯青的把握,纵横股海几十年,成为富可敌国的财富英雄。

可是,十年忽如一梦,股指一下回落到了十年前。想起了一直坚持价值投资理念并凭着对这一理念的独到把握而成为“股神”的巴菲特,不禁想问一个问题:价值投资的理念适用于中国吗?

巴菲特如何回答,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无法近距离的采访到他。而同样对价值投资颇有研究的珍妮特·洛尔的回答则是:“基本原则同样适用。”这应该算是一个偏肯定性的答案。

珍妮特·洛尔是谁?她是格雷厄姆证券分析和价值投资领域的研究专家,被誉为价值投资的当代权威。她近期的新书《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让价值投资更容易》给了我们“一个近距离接触格雷厄姆的机会”(沃伦·巴菲特语),她也在书中告诉了大家价值投资的精神内涵:永远不可能有完美有效的证券市场,总在无数缝隙中,留下了许多真实价值被低估的企业。而练就识别并把握住这样的企业的能力,就像找到了开启阿里巴巴财富大门的咒语。

以下为本刊通过E—mail采访珍妮特·洛尔的对话整理,希望能给投资者以启迪。

《卓越理财》:您眼中的金融市场是什么样的?

珍妮特·洛尔:由于各种原因,全球金融市场现处于动荡之中。我们迅速地步入了互联网以及全球经济时代,在最初的兴奇之后,我们开始了实际的调整。市场现在正在清理那些没用和多余的东西。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个农夫,他在生长期后修剪他的果树使它们在将来可能会产出更多果实。此外,全球化需要国际金融市场更智能更有效地监管。除非投资者信任市场的流程,否则市场不会有效地运转。

《卓越理财》:您的新书《格雷厄姆经典投资策略》重在阐述“让价值投资变得更容易”,那您能否概括谈一下您心中的价值投资?

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显示了适用于任何市场形势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基于一个概念,即股票代表企业,并且衡量一个企业价值的方式有多种。此类估值随后被转移到股价的估值。

《卓越理财》:为什么坚持“价值投资”很难?以至于导致价值投资者一直只是少数派?

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能够有效准确地运作是因为只有少数的投资者使用这些原则。就如同沃伦巴菲特经常解释到的,当其他投资者还在担心的时候,价值投资者已经在为自己发现了廉价品而感到兴奋。当其他投资者正支付高昂的价钱时,价值投资者则持谨慎态度。价值投资依靠调查研究和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但是许多投资者喜欢跟风,去响应那些谣传和推测。

《卓越理财》:价值投资是否真能适应中国股市?您觉得是否有需要修订的地方?

珍妮特·洛尔:这样的实践可能需要依据中国股市规则和习惯做法进行调整,但是基本原则同样适用。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市场的上市要求和其他规则将会变得更统一。与此同时,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书中的第九章——特殊情况会很有用。

《卓越理财》:价值投资在不同的市场行情下应该如何操作?

珍妮特·洛尔:本杰叫·格雷厄姆发展了能在每种市场条件下有效运用的价值投资原则。事实上,价值投资暂往往倾向于在弱势的市场凝聚力量,在复苏的市场发挥最大的力量。当市场估价过高,价值投资者又会缩小投资,因为没有低价股供他们选择。在书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阐释这个问题。

《卓越理财》:采取价值投资有哪些风险是需要面对的?如何规避?

珍妮特·洛尔:价值投资为评估风险和预防风险提供了原则。最困难的决定是确认确切的买入和卖出时间。有时,投资者会在一个逆转之前连续的推动价格超过过高估价。相反的,一个估价过低的股票可能会一直在谷底徘徊,并且可能需要徘徊的时间会比预计的时间更久,因为投资者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你可能会不时的在市场达到最高价之前卖掉股票,或者在股票位于最低价之前候买入。这可能会让您感到沮丧。但即使如此,为了把风险最小化,价值投资者不应该试图预期股市阶段而是应该把目光集中在个别证券的价值上。

第2篇

鸡年,对于都市中拥有数十万元闲钱的新富阶层来说,我们的建议还是要当个好“基民”。

虽然基金并不保证绝对收益,并且存在一定风险,但只要了解自己的投资属性与风险收益容忍度,根据各基金管理公司的背景、投资理念、内部管理制度、市场形象、旗下基金的历史业绩以及公司的员工素质、客户服务等情况选择一家经营稳健的基金管理公司,再选择一种好的投资方法,我们就能获得期望中的稳健且长期的高收益,将基金投资变成未来的储蓄罐。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比较:

炒外汇,合法的外汇来源问题不好解决,黑市换汇又难免上当受骗;

买黄金,虽然个人买卖黄金有望放开,但毕竟交易对手难找,黄金品种也不太多,要变现不容易。

买股票吧,一是市道不好,单枪匹马要想在千多只股票中找一个赚钱的实在太难,不是打击各位读者,在这种信息的海洋中要去伪存真没有一双火眼金睛几乎就是妄想。

买国债,利息高点,但是碰上加息便错失升息机会,如要有急用,高息待遇即刻取消。当然存银行最省心,可是银行的利息实在太低。又能省精神、又能应付急用且又能发点小财的,思来想去非基金莫属。

据统计,去年153只基金全年创造的净收益为84.27亿元。其中,117只基金的净收益为正值,净收益总和为106.49亿元。而货币型基金,年化收益几乎都达到了3%,超过国债让人眼热,方便过国债更是让人欢喜。

当然2005年再做基民,还是要在去年的基础上再学精明一点。投资基金与任何投资一样,都要见好就收,另外对自己的投资一定要投入必要的关注度。不少基民买了基金就不理了,很长时间才看一下,要是涨了就想再涨,不等钱用就不赎回,要是跌了,就想亏损卖掉不值得,等涨回来再说。

预计股市会涨就买股票型基金,预计股市会跌就卖出股票型基金,买点债券型基金试试,要是加息最好就买货币型基金投机。对有心者,鸡年的机会应该还有不少。

都市富人该选哪类基金

货币市场基金仍是避风港

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双双陷入低迷之时,货币市场基金作为投资者熊市中的防守武器而成为2004年基金市场发展的最大亮点。货币市场基金是一个就当前市场利率收益水平来看可以替代所有银行存款的投资品种,是开放式基金当中可以长期关注的投资品种,也被一些基金管理公司当作“蓄水池”。它最明显的优点是流动性强、风险低、收益稳健。它可以像活期存款一样随时赎回或申购,不设赎回费或申购费,管理费加托管费一共是0.33%,收益无需交税,目前年收益达3%左右。

对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策略应该是:当其他基础市场存在较多投资风险的时候,暂时将资金放在货币市场基金上;当其他基础市场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到其他市场去捞一把,然后立刻回到货币市场基金中来。假如有一笔资金在一年内可能要用,建议可先购买货币市场基金。

市场人士分析,货币市场基金在2005年可能有较多的发行量。目前已有不少基金管理公司申请货币市场基金的发行,一些公司还推出了定期定额服务。比如,工资卡使用的是某银行卡,在签订协议后,当工资下发后,它将定期定额转入货币市场基金账户,获取远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而不必本人亲自去购买。

由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加息通道,那么老基金原来持有的资产会有一定价差损失,新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将比老基金更有收益优势。因为在加息后,新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建仓时,可将全部资金投入收益更高的品种,不存在调仓或被动等待过程,加息所带来的收益提升将更为直接。但在加息180天后,新老基金将站在收益的同一起跑线上。

股票基金要看长远

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中,投资股票型基金可规避货币贬值的风险。但需要提醒投资者的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资不是一个短线投资,快进快出将带来资金成本的大幅增加,对流动性要求高的资金不应进入。基金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评价一个基金好坏的标准是3到5年。2005年的股票型基金、偏股型基金均存在一定的投资机会,股票投资能力较强的基金可以在这样的市道中发挥出一定的专业理财水平。因此,对于投资股票型基金,投资者要有一定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基本投资能力,一般不建议老年人投资,因其资金对变现要求较高。

在具体投资品种的选择方面,建议投资者要注重选择具有较好历史业绩表现的基金,最重要的是选择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因为品牌往往反映了该公司过去一段时间的业绩。此外,品牌也说明它们在道德风险方面的控制也较严;其次,要注意该基金公司人员流动性情况。因为品牌只代表过去,一个人员高度流动的基金管理公司,其投资理念无法贯彻,投资者将承担变动带来的成本;三是要仔细观察该基金在市场急速下跌时的表现。一只好的股票型基金,净值波动不应太大,即使在市场下跌中,也有一定抗跌能力,大起大落不是投资,而是投机。

另有基金专家建议,2005年投资者可以积极关注偏股票基金。这是因为当前股市处于历史底部区域,下跌风险相对较小,凸显出一定的投资价值,有利于基金获得较好收益。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及2004年,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平均年收益率分别超过上证指数8.39%和15.45%,基金公司专业理财优势得以显现。从成立时间较长的基金经验来看,中长期持有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收益要明显好于直接投资股市或债券的收益。

指数基金机会不大

指数型基金的投资标的很明确,只投资于标的指数所包含的成分股票,以及少量基金经理认为即将被选入成分股的股票。投资了指数基金之后,就可以知道基金经理在干什么,知道了基金经理在干什么,做的是什么股票,就可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投资风险。但是,指数投资的种种优越性都取决于一个前提条件,即要以牛市为前提,这也是指数投资的局限性。此外,指数投资的成功还有赖于股市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一个完善的指数体系。如果市场和指数都集中在少数蓝筹股上,那么当蓝筹股因价位过高而下跌时,整个市场就会随之塌缩,指数投资就会失效。因此,指数型基金表现出高风险、高收益的特性,在市场上涨时净值增长幅度较高,而市场下跌时跌幅也相对较大。

指数型基金的投资风险来自指数风险,因此对于投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时点,在股指较低的时候买入指数基金,指数基金净值下跌的风险较小而上升的风险较大,而在股指较高的时候,指数基金净值上升的几率小而下跌几率大。因此,逢低买入是指数型基金最重要的法则。

尽管目前市场指数已经很低,下跌风险已经不大,但很多专家一致认为,今年仍不是投资指数型基金的好时机。原因之一是市场扩容的压力很大,再加上宏观调控带来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下降,2005年证券市场股指不会有大幅提升;原因之二是今年反周期行业将成为市场投资热点,大盘蓝筹股的投资机会将逐渐降低,而指数型基金所涵盖的基金,主要是大盘蓝筹股;原因之三是现有的情况已显示,当一些大盘蓝筹股出现问题时,指数基金受限于其性质,难以规避市场风险。

客观来看,国内现有指数基金在产品设计、基础市场条件和有关市场制度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限制和不足之处,在中国证券市场还不太成熟的情况下,短期内投资指数基金还须谨慎。

债券基金成弱势

债券型基金是风险和收益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主要投资于债券。债券型基金曾一度是基金产品中抗风险能力较好的产品,然而,在市场普遍预期升息周期才刚刚开始的情况下,弱势将会是债券市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趋势,债券型基金反成了2005年需要特别小心的品种。2004年下半年以来货币市场的蓬勃发展分流了部分原投资债券市场的资金,更增加了债券基金的操作难度。因此预计债券型基金在今后仍将面临较大困难,一些规模不断缩小的债券基金有可能成为最先退场的基金。

从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加息和加息幅度使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虽然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推行下,投资和物价出现缓和,并推动债券市场走出了较强的上升行情,但在大背景影响下,债券市场的操作思路仍将以回避风险、谨慎操作为主。一些基金公司估计,2005年将加息75个基点,一年期固定利率将达到3%,另外一些基金公司的估计还要高。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债券型基金显然并不是理想的投资品种,持有债券型基金的投资者建议可适当减仓,或者通过基金转换业务,将债券型基金转换为其他类型的基金。

谨慎投资混合型基金

混合型基金的特点就是基金掌握有高度的资产灵活配置权力,期望通过发挥基金的专业理财能力,游刃有余地转战在股票市场与债券市场、货币市场之间。但是,当前的市场实际情况证明,很多这种类型的基金盈利效果并没有实现产品设计时的初衷。其中的原因在于混合型基金还有两个天生的"软肋"会严重影响到它的投资绩效。因此,对投资方向不是很清晰的基金,如混合型基金、平衡型基金,投资人要保持谨慎的态度。

转换基金品种获取高收益

目前,不少投资者通过不同基金品种之间的转换,回避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获取不同市场的收益。例如,当股票市场经过长期下跌后开始中长期回升时,投资者就可以适时将货币市场基金转换为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以充分享受股票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通了基金转换业务,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同基金公司收取的基金转换费用有一定差异。如富国基金公司规定,转换份额持有时间不足1年的,转换费率为0.3%;拟转换份额持有时间达到或超过1年的,免收转换费。申万巴黎基金公司规定的转换费率为0.2%。

在具体转换时,投资者还要准确把握和选择基金转换的时机。如目标基金的投资能力突出,基金净值增长潜力大;目标基金具有较好的分红条件,即将进行分红;中长期的市场环境最有利于目标基金的主要资产运作;手中持有的基金的单位净值已处于历史相对高位,而目标基金的单位净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等时机,都是选择基金转换的好时机。

另外,专家提醒,投资者买基金时不应有“越新越好”和“越大越好”的误解。统计数据显示,机构投资者偏爱老基金,很多老基金同样值得投资。在面临新、老基金如何抉择时,建议投资者多关注一些绩效较好的老基金,因为部分绩效回报较好的老基金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理财能力,而我们投资于基金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他们良好的专业理财能力,并因此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并且,纵观近年来基金的表现,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份额基本是中等规模的,2004年更是如此。比如去年业绩名列前茅的合丰成长基金,其基金份额至去年年底不过4亿出头。因此,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应当充分关注基金的规模,规模过大很容易影响基金未来的收益,同时应密切留意基金是否由于规模过大而回报落后于同类可比基金。在比较两个相似的基金之后,投资者不妨选择规模较小的,特别是小盘股基金,因为基金规模过大对其回报的负面影响更大一些。

基金定投也疯狂

对投资者做过一个调查:影响他们作出某个投资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操作方便”成为首选。

目前,由工商银行推出的基金定投业务,就使投资者购买基金变得方便快捷。它除了购买方式的改变,在控制风险等方面有哪些改变?它与之前推出的定期定额买基金有哪些区别?

工商银行业务部基金处田耕介绍,投资者可以通过基金定投业务,以固定时间、固定金额申购工行代销的某只基金产品。

与传统的基金购买方式相比,首先它的投资起始金额降低。原来以1000元为起点,现在每月最低申购额仅为200元;其次,它摊薄了投资成本。由于每月分散投资,购买价格有低有高,风险也就相对较低;同时由于是自动扣款,在手续上方便很多。

与中国银行的定期定额买基金相比,基金定投的品种有所增加。目前首批推出了6家基金公司的6只品种,从性质上看不是股票型就是混合型的基金。田耕分析说,由于债券型、保本基金等波动较小,在平摊风险等方面意义不大,所以没有涉及这些品种。

同时,基金定投在扣款时间上灵活性增强,不再是固定每月的某个日期,而是通过控制资金账户内的余额选择投资时间,当账上金额达到固定投资额度时,钱就会被自动划走。

工行的“基金定投”虽然目前只有定期定额这一种形式,但它涵盖不定期定额、定期不定额、定期赎回等内容。

以定期赎回为例,如果你计划3年之后贷款买一辆汽车,月供2000。那么你就可以从现在起,每月购买2000元的基金,等3年后,从基金中每月赎回。这样既能实现自己的财富理想,还进行了投资。

同时扣款的方式也可以有所创新。比如根据市场指数的变化,设定一个均线系统,当指数在某一均线之上时,就自动扣款。

当然,这些业务创新离真正的实施还需要一定时间,但它也说明基金定投,作为国外成熟金融市场的主要基金投资形式,它不仅仅是手续上的方便。

田耕表示,近期内主要是进一步扩大定投的基金品种。

虽说基金定投是一种“懒人投资方法”,既省去了购买的手续,对投资时机也有所弱化。但是在现有的基金品种中,如何选择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定期定额对市价波幅大小的注重,会大于实际价格涨幅。这是因为你定期购买某一只基金,当它市价较高的时候,你所能购买到的单位便会较少;反之便能购买到较多单位。

所以,一段时间内,两只基金如果涨幅一致,一只的波幅较大,也就意味着在低价位时购买的单位较多,显然它的收益会更高。

从这个角度看,虽然2004年在具有可比性的97只股票型基金中,只有39%的基金全年回报率为正值,但是完全不必谈基金色变,长期持有还是有较大投资价值的。波幅尤其是低价期的向下波动反而会提高投资者的收益率。

波幅的大小可以通过“标准差”这个数据来衡量,投资者登录晨星等基金评级网站。如果两个基金产品其他各方面都差不多,标准差较大的那个会更加适合定期定额。

当然,对于一个长期持有的投资产品,波幅所伴随的则是风险。当我们通过定期定额方法累积了相当数量的高波幅基金之后,需要进行一些组合上的调整,将这些累积的高波幅基金转换为盈利水平也差不多,但波幅较低的同类型基金。这样在保持盈利几乎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

同时,不论购买基金的方式如何,中长期投资的理念都是需要的。工行的基金定投有3年或5年的投资期限,对投资的流动性并没有任何影响。田耕说,这只是对投资者正确投资的一种引导。因为中国股市一般18个月为1个周期,像3年期限正好是两个周期,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小投资的风险。

长期持有也可以减少投资的各种手续费,像广发、融通等基金的定投品种,就采用后端收费的方式,持有超过一定期限,赎回费可以减免。

告诉你真实的基金投资经验

春节前后,随着基金扎堆发行,基金的群众基础也越来越广。在各个基金公司增添的不少基民中,有精明的白领,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退休老人。他们各自的生活虽不同,却都选择了基金理财。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了一些基民的理财故事,这些案例显示出基金作为最佳大众理财工具受到了越来越多普通投资者的青睐。

案例一:

何先生是一个忙碌的上班族,在理财方面偏于保守。除了往银行活期账户里存钱、积累到一个整数转成定期之外,最大的一笔投资就是购买了2万元在银行柜台交易的国债。

去年年底,何先生一年的收入剩下了10万元,对于这笔奖金,除了部分用于春节期间的消费外,怎样打理才能获得高于人民币储蓄或普通理财产品的收益呢?他有一位证券行业的朋友建议,将这10万元购买3至4只基金,构建个人的基金组合将是一个不错的投资选择。

最后,何先生把股票型基金作为了投资组合中的主体,按照股票型基金占2/3,货币型基金占1/3的比例来进行的搭配。基金的数量也不算多,总共选了3只。他向业内人士咨询后了解到,沪深大盘现正处于低位区域,存在较大反弹空间,将2/3的资金配置于股票型基金,是为了分享股市从低位区域向上反弹的收益。在股票型基金中,他在指数基金与股票基金中各选了1只,分别投入1/3的资金。

对于指数基金,经朋友推荐,何先生选择了博时裕富。这只指数基金所跟踪的目标指数覆盖沪深两市,股票投资比例比较高,可有效避免基金净值增长率与标的指数增长率间相偏离的风险。在股票基金的配置方面,他则选择了易方达策略成长基金。管理这只基金的基金公司成立历史较长,旗下基金有历史业绩可供参考。

由于货市市场基金流动性较好,收益相对稳定,是一种良好的现金管理工具,何先生将剩余1/3的资金用来购买了货币市场基金。他了解到,在收益率方面,最近大多数货币市场基金的7天年化收益率已升至3%以上,各家之间相差不是很大。而在海外市场各货币市场基金间的收益率相差也都非常小,因此选择货币市场基金的主要依据是考虑其安全性。从最新资料上他看到,华安现金富利基金截至2005年1月18日的规模达到239.84亿,今年以来的7天年化收益率一直保持在3.1%以上。货币市场基金的申购与赎回均不收费,2004年4季度,华安现金富利基金的总申购份额为203.59亿,总赎回份额为165.36亿,体现了货币市场基金良好的流动性,因此他最后选择了华安现金富利。

通过这次投资基金,何先生感到,目前基金数量和种类的急剧膨胀,在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投资渠道的同时,也使他们不知所措。而构建个人基金组合,汇集最优秀基金公司中的最优质基金,不仅可以应对基金数量急速增长、投资者选择无所适从的问题,还可利用精英基金经理的专业投资能力帮助投资者分享股市成长收益。

案例二:

杜先生曾经热衷于炒股,但在1999年把购买过的所有股票都抛出了,原因是觉得所有的股票走势都起伏不定,消息又非常不透明,无论好消息还是坏消息自己都是整个证券市场最后一个知道的,几年下来仍旧不亏不赚。看到基金的走势稳稳当当,波动不那么大,杜先生就专门跑到银行收集了各类的基金宣传单,再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专心地研究起基金来了。后来,杜先生购买了华夏成长基金和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8个月的回报率就超过了18%。尝到了基金的甜头后,他除了外币资产外,把所有的储蓄全部转成各种类型的基金。

有了投资基金的成功经验之后,杜先生觉得当时抛出所有股票是正确选择,并认为只要细心规划分类,基金完全可以满足他的理财需求。到目前,杜先生的基金理财规划主要分为3大块。

第一是准备长期持有的基金,作为今后养老的储备金。杜先生选择了积极成长型股票基金和纯债券基金,各买了5万元。他认为,中国的股市从长远角度来看肯定是上扬势头,而且股票型基金有抗通货膨胀能力,既然如此,就不如博一次,选积极成长型的。当然,考虑到高回报就有高风险,他就用纯债券基金与之搭配。债券基金虽回报率低,但无风险,安全可靠,这样即便遇到风险,至少有债券基金撑半边天。所以,养老应不会成为问题。

第二是准备中期持有的基金,以备将来的用钱之需。杜先生分别买了股债平衡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各4万元。平衡型基金和波动较小的指数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股票和债券两种,因此风险和回报也介于两者之间。收益虽不大,但风险也不高,走的是中庸稳健的投资之路,值得中期拥有。

第三是短期投资,这些钱可以随时赎回来应对日常所需。杜先生把平常存的活期全取出来购买华夏现金增利基金。因为该基金属于准货币市场基金,跟活期存折一样好用,而且收益比活期高得多,且免认购、申购、赎回费;利息不缴税;基金分红不缴所得税;每日分配收益,每月累计收益自动转换为基金份额。因此他一有闲钱就购入该基金,让它们自动滚雪球。

最近杜先生粗略估算了一下,他在各类基金上共投资了21万元,仅投资第一年就上涨了近25%左右,足足赚了5万元。

案例三:

王小姐从2002年开始投资基金,当时多支开放式基金先后问市,由于其宣传力度及定位,使收入不高的她也能对基金有所了解。

王小姐从银行取回了有关基金的宣传材料后,首先了解到的是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和华夏债券基金。这些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不同,封闭式基金多是机构或大户,起购点额度大,而开放式基金对机构或个人小户均可,起购点一般1000元即可,同时进出两便,这正是适合她的基金。

经反复比较选择,王小姐首次认购博时价值增长基金和华夏债券基金各5000元,一星期后又追加认购博时基金3000元,两支基金分别选择了现金分红和分红再投资的不同方式。春节过后,博时价值增长基金随春暖花开一路攀升,最高时几度超过25%的年收益,一举夺得开放式基金净值增长之冠。一年后,除了现金分红外,基金市值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尤其博时基金除分红外,还增值6%左右,这让王小姐真正体验到了专家为她理财的乐趣。

后来,王小姐不断地用收入购买基金,甚至不选择购买的时机。她购买基金的方法很简单,先列出那些净值最高走势稳定的5个基金,然后比较其中的折价程度,最后购买其中折价程度最高的两只基金。买进以后就无论大盘风吹浪打,不再卖出。每年基金分红的时候,她几乎在分红后的一周内就又再次将分红投入基金中,这时候她的原则是用分红投资去年的净值增长最多的冠军基金。到目前为止,王小姐通过不断买进,再加之两次高分红,已拥有相当数量的基金份额。

海外投资杂谈

非常欣喜地看到现在的中国不仅作为一块飞速增长的市场出现,也从吸收外国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变成潜在的资本输出国。近日,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150多个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认为,中国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这些发达国家一起,将成为它们最主要的外资潜在来源国。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中国今年的对外投资潜力第一次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五大潜在资金供应国。国人正在走出家门,去分享其他市场的成长果实。

但是作为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更多看中的是海外资源以及出于市场的考虑,而作为中小投资者,有意愿做海外投资的原因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我有一个刚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向我介绍了美国人的投资方式:

―很少有人把钱存银行,因为高昂的利息税。

―保障永远是第一位,没有人寿保险甚至不可能从银行获得房贷。

―其次的投资方式好象和国人也相似,国债、基金,风险性更高一点的就是房地产投资等等。

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林林种种的基金,草草算来就有6000多支基金,投资的范围更涉及方方面面,有投资股市债市的高增长基金,也有专门投资货币市场的货币基金。也有投资某一市场的新兴市场基金,也有直接投资实业的,像最近很热门的房地产基金,据专业人士介绍,目前国际地产基金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投资开发型的,即从前期就开始介入项目的开发,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摩根斯坦利、德意志银行、荷兰ING、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第二种是收租型的,即购买有稳定租户成熟物业,长期持有物业收租盈利,并不介入前期开发的,如美国国际集团(AIG)、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新加坡腾飞基金;第三种是不良资产处置型,通过收购不良资产,将其证券化,打包处置,变现盈利,如高盛、莱曼兄弟、摩根斯坦利。

而每个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也都形成了各自的投资风格,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并得到比较合理的回报。

还是我这位朋友,在2004年11月份买进了20000美元的两支基金,投资市场是欧洲,除去认购费3%,投资不到20000美元,到现在,只是经过了5个月的时间已经上涨至23000美元,收益差不多是18.6%。并不是我这位朋友运气特别好,而是这些基金的实力水平值得认可。

就资产管理业务而言,国外已积有几十年的经验,而国内基金真正问世才只有几年,还处于探索阶段。在管理、财务控制方面,国外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度。比如德国的安联集团,共管理着1.2千万亿美元的资产,养老金、保险金机构客户占了其中的50%以上,他们第一位考虑的就是稳健。这种稳健的风格就体现在严谨的选股流程等因素上。很明显,美国的居民不出国门就可以通过这些全球投资基金获得高效市场的回报。相形之下,我们盘踞在自己的一角,被A股的涨跌牵动神经,在相当于美国股票市值百分之一的一万亿人民币的市场,从资产分配的角度,很难作到真正的分散投资风险。

以下是笔者摘选出的个人居民进行海外投资的几个关键词:

外汇―只能是外汇投资

由于我国资本项下还很难自由兑换,经过审批,居民也只能兑换到一个很小的额度,仅作消费用途。所以,海外投资,仍然只是外汇存款的投资。对于个人的投资,只是存在帐户里的少量外汇的增值。就算是QDII(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资金来源也并不是“可自由兑换成外币”的人民币存款,而是国内现有的大量外汇存款。

香港―是个很好的跳板

经过10年的发展,香港已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跳板”和主要海外融资中心。在过去10年里,内地企业通过IPO和再融资,在香港市场的筹资总额超过7540亿港元,香港将成社保投资海外首选。据悉,目前管理着1330亿元资产的社保基金已经向国家提出申请,拟投资海外证券市场。那么,社保基金会对哪个海外证券市场格外关注和青睐呢?2003年11月17日,香港交易所主席李业广在港交所北京办事处揭幕仪式前表示,社保基金有意投资国际债券市场和香港股市,一旦社保基金获准投资海外证券市场,相信香港市场将成为他们的首选。

第3篇

大部分人虽然都已经懂得退休规划的重要性,但却又都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混沌状态下。我们按照青年、中年、老年这样三个年龄群体划分后.发现不同年龄层的人们,在退休问题上有着各自典型的迷思。

所以.我们从典型案例出发,为老中青i代人各自归纳了一些常见的退休迷思,看看大家主要的困惑具体都有哪些,正确的观念又该是怎样的。

青年篇:

青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一种是收入不高的年轻人,忙于应付眼前的结婚和购房等压力,觉得自身离退休时间尚远,思想上尚未引起重视。而一些收入较高的年轻人,则觉得自己现在挣得多,将来不怕退休没钱。

迷思1 现在刚踏入社会,每个月存不了多少钱,晚一点再做退休规划。

孙颖今年26岁,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朝九晚五的生活一晃就是3年。对于退休。她可是从来没有想过。 “退休?这可是30多年后的事情,现在想太早了吧?”她直言,自己当前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比如存点积蓄和男友结婚、买房、买车.以后还要生孩子,并准备教育金等等,无论怎么安排,都没把养老规划提上日程。

“我才工作3年,退休的打算以后再想不迟吧。”孙颖说,现在开始准备退休,为时尚早。

本刊点评 社会新鲜人也要及早准备退休规划。

与孙颖相似,大部分的上班族在青壮年时只想到了“家庭组建计划”、“购房购车计划”、“子女教育储备”等等,却忘了提早为自己规划一份退休金,等到退休日子一天天逼近,才惊觉已经来不及准备了。

要知道,愈早规划退休,愈能享受时间与复利累积财富的效果。千万不要以为距离退休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忽略提早规划的重要性。 有个例子或许你似曾相识。美国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Steve从20岁工作开始,每年将2000美元存入他的退休账户中,存了10年后不再追加资金。弟弟Bill等到30岁时才开始作退休规划,但是之后每年也存入2000美元,坚持到65岁退休为止。假设两人的投资每年均增长10%,65岁的时候,Steve的账户超过100万美元,可Bill的账户却只勉强超过60万美元。

1O年的投资竟然胜过35年,这就是复利的神奇之处。

由于每一分钱都有时间价值,因此时问是你富足退休最好的帮手。换句话说,你越早投资的每一元钱,增长的效率越高,时间永远不算太迟,重点是要赶快开始。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对自己未来的经济收入、家庭状况都无法估计,又如何知道该准备多少退休金呢? 不错,早早地开始进行退休规划的确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通胀的高低、收入的涨幅,甚至家人健康状况都会影响退休规划。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鼓励年轻人早早树立“退休需要尽早准备”的思想。应该说,养老规划不仅是对退休生活有所准备,更是对人生的一种长期规划,能够帮助年轻人从踏上社会开始,确立人生的目标。并分阶段逐一实现。

比如,当你想清楚了退休生活要靠丰富的资金结余来支撑时。你就会思考,lT作的30年中,每年投入多少、收益多少可以完成这样的累积呢?买房、买车、教育储备去除后,还能否保证养老储备的投入呢?

当你的心上有了这样一根“弦”,或许就能早些预算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开销,电更了解未来如何“开源节流”了。

而且,就同时间一样,钱也是可以“挤”出来的、“收入低”、“压力大”无非足不肯强制储蓄的借口,哪怕只从每月从生活开支中省下一两百元,只要坚持投资几十年,相信结果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

迷思2 社保退休金加上企业年金,应该够退休用了吧?

“我每月的收入有2万多元,还要为养老早准备?在家居公司上班的沈思敏似乎一点都不为退休担心,虽然研究生毕业后正式工作不过3年时间,可他的收入已超过同龄人许多,拿出工资单,上面清楚地标注着养老金、企业年金的数额,“听我们公司的人事主管说,我的收入已经达到养老金缴纳的上限了,加上企业年金的投入,我退休后的收入应该很高吧?怎么会不够用呢?”对于社会上热议的养老金危机问题,思敏好像完全不放在心上。

不仅如此,思敏的想法还受到了父母的影响。他认为,父母年轻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养老金的问题,更不会想着理财,现在眼看就要退休,生活依旧稳定、自己何苦早早地“杞人忧天”呢?

本刊点评 光靠社保和企业年金.大多数人都无法实现退休目标。

一些年轻人对于未来的退休生活过度自信.认为现在收入比较高,不仅仅自己和单位都在缴纳养老金,而且还有企业年金的辅助运作.退休后当然可以无忧无虑地养老。

不过很可惜,这样的想法在当前的环境下有些偏差。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实际发放中,在职职工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远远无法支撑当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付,因此造成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上所积累的资金被大量挪用,给退休职工发放工资,个人账户“空账”运转脱象严重。

其次,急剧增加的老年人口推动养老危机加速逼近。我国无疑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在职劳动者的逐渐减少。根据有关统计。现在每4名劳动者支撑着一位退休人士的养老金。那么试问,当老龄潮来袭时,养老金“空账”运转的齿轮会否有一天难以转动了呢?

再来看看思敏所说的企业年金。有企业年金的单位的确给职员多了一份希望.但很可惜,我国目前提供如此福利的企业并不多。而且企业年金究竟能带来多少保障也是未知数,美国401K计划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常说的养老金替代率目标仅为60%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在职职工退休后的收入目标是工作时工资收入的60%。在这个概念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目标”,也就只是一种希望;二是“工资性收入”,也就是排除了各类奖金、补贴等隐性收入的部分,而对很多人来说.这只占到劳动收入的很小比例。如果以所有收入为比较,想必养老金替代率可能不足40%。因此,即使真正实现养老金替代率目标,收入还是面临大幅缩水,

在了解了以上情况后,你是否仍然觉得依靠社会养老金、企业年金非常可靠呢?

如果说当前面临退休者和已经退休者中,大多数人只是把退休生活的日标定位于温饱、安逸,那么以现代年轻人比如思敏目前的收入水平分析,对于老年生活的追求应该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在养老金、企业年金无法保障的情况下,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目标,当然只有依靠自己的长期储备和积极投资了。

中年篇:

中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往

往呈现两种极端,一类人觉得自身生活压力大,上有老、下有小,无暇关心自己的退休安排;还有一类人觉得有点闲钱要抓紧投资.等股市、楼市赚了钱就不怕退休了。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上,这两类人都失去了进行退休金筹备的黄金时期,无形中加大了未来安排退休生活的难度。

迷思3 双方父母尚在,每月、每年都要尽孝心;孩子尚小。各项开支很大,因此只能委屈自己。将退休规划搁置一旁?

算起来,齐先生和太太的收入都挺不错。刚过不惑之年的他们月收入相加有近3万元,可两人却没有为养老做过准备。 “还贷6000元、基本开销4000元、购物3000元、孝敬父母2000元、孩子补习1500元,要花钱的地方可多呢。”齐太太粗略数算着每月的花费。虽然夫妻俩日积月累有了几十万元的结余。可在他们看来,这些钱可不是为自己准备的。齐太太坦言:“现在这些积蓄,一是要备着给父母将来看病用的,二是给孩子预备留学学费的。我们养老的事情还没顾得上多想呢。”中年“夹心族”的退休金准备不能无限期压后。

齐先生和太太可算是典型的“夹心族”,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们不得不为父母、子女考虑在前。工作多年攒下的存款,除了要为父母建立“医疗储备账户”,还要给孩子搭建“教育储备基金”,压力可真是不小。而就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他们自己的养老金就这么不见了踪影。

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可能很糟糕。当齐先生夫妇两人退休时,由于他们的积蓄不断被父母、子女所用,以致没有充足的养老积蓄,生活品质很可能无法保障。而且,正是因为养老金的累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笔钱的需求与这个累积的时间都是“刚性”的,所以当然是早准备比晚准备好,晚准备比不准备好了。

考虑到夹心族各项开支较大,我们建议可以从小钱开始,一点点强制储蓄,再配合适当的投资工具,靠长期投资把小钱变大钱。

夹心族家庭首先可以考虑“节流法”,以减少家庭每月的开支。比如通过记账的方式,先掌握每月的同定开销有多少,再慢慢从中减少不必要的支出,自然就把钱存下来了。

又比如当前物价上涨的时候,购物还要学着挑时间、挑商场。同样一个品牌的冬季新品,在这个商场可能只打8折,换一个商场没准能打6折。下馆子吃饭也要算计一下,可以在网上下载优惠券的千万别错过,或者你还可以试试时下超级火热的团购,只要提前预约一下,同样一餐饭的价格可能是平时的一半,甚至3折、2折呢!

当每月固定支出都能够控制住以后。便可以进一步采用“账户管理法”,也就是依照不同的花费类别分别由不同的银行账户支付。每月薪水拿到后,可以先依照规划的预定金额分别转到各账户,如生活基本开支账户、教育账户、娱乐性消费账户等,再由这些账户直接扣款支付各类生活所需。量入为出、先进后出的办法,每月余钱将不再是难以预估的,随后也较能进行计划性投资。

另外,在较大金额的花费预计方面,也要学会“按比重分配”。我们发现,很多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费、父母的赡养费特别是医疗费用混在一起随便使用,没有区分账户对待,更没有统一的筹划,家庭账务状况比较混乱。我们建议这样的家庭先预估一下资金的使用时间、使用金额,再寻找相应的积蓄方法。

孝养父母、清偿房贷、子女高等教育金以及自己的退休金准备,这4大花费最好能同时进行,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刚性”的需求,不要因为计较准备顺序,结果就耽误了其中某一项费用的准备。唯一能调整的就是资金分配的比重,以确保专款专用。

迷思4 有儿女做靠山,将来退休没什么好担心的。

“宝宝.爸爸妈妈以后就靠你啦!要快快长大哦!”小豆豆刚出生13个月。陈礼羽和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到了将来。“我们宝宝在周岁抓阉儿的时候,可是拿了算盘的.将来一定善于理财。财运亨通啊。”礼羽高兴地说,在一周岁生日时,她和先生给宝宝准备了算盘、笔、书、羽毛球和钱。因为宝宝平时贪玩,他们觉得宝宝一定会选羽毛球。没想到,宝宝对算盘最感兴趣,拿在手里就不想放,“以后我们就等着享他的福啦,等我们退休了,没准真能周游世界呢。”虽然抓阄儿只是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但倒是给了礼羽夫妇很多的遐想与期盼,就连退休后的生活。他们也把一份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和礼羽夫妇有些相似,年近半百的范烨和太太也对女儿的未来十分看好,“她现在在市重点高中读书,每次考试都在前十名。将来上名牌大学一定不成问题,等毕业找个好的工作,我们两个的下半辈子就不愁了。”范烨说,他和太太从采没有为养老的事情担心过,虽然他们知道养老金空账、老龄化等很多社会的问题.但想到自己有女儿这个“靠山”,他们依旧觉得很有盼头。随着社会老龄化压力增大。“养儿防老”观念落伍。

自古以来,养儿防老的思想在中国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在长辈们眼中,儿孙满堂就等同于老来无忧,不过,时过境迁、风俗可以沿袭,养儿防老的思想却不得不变一变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独生子女政策下.越来越多家庭的结构变成了“倒金字塔”形.“4-2-l”家庭模式非常普遍,这与过去的家庭模式反差巨大。过去的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养老生活可以依赖于多个子女的共同照料,阿来看看现在四五十岁的中年人,他们中大部分人都只生一胎。这样一来.朱来家庭的格局只会是“2-1、“4-2-l”甚至“8-4-2-1”了,依靠多个子女来赡养老人的情况不复存在。

家庭结构的变动,对下一代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老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见附表)、60岁以上人口数量在近几年中逐年攀升,尽管15~59岁的人口比重基本持平,但数量也在增长。0~14岁的婴幼儿数量虽然同样出现增长.但这与“80后”人口大潮中出生者正值结婚、生育高峰有关。当这轮高峰过去后.婴幼儿的数最可能出现明显的下滑。待到那个时候.中同整体的人口格局,很可能“头重脚轻”。

另一方面,“啃老”现象也在加剧。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在家待业、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想结婚了,就向父母讨要积蓄用来买房、买车,就连最简单的信用卡还款都要依赖于父母的供给等等。在父母都还没有退休时选择“啃老”的子女,等到父母年迈时,应该没有能力扛起为父母养老的重任吧。

即便是参加工作.生活完全可以自己负责的中青年,要在“倒金字塔”模式下为父母、祖父母养老,也并不容易。毕竟当他们建立小家庭后,也需要顾及子女教育、买房、自身养老等诸多问题。即便有心孝敬父母.也可能无力承担。因此.养儿防老在现实社会中很难实现,中年人必须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早作打算。

迷思5 趁股市、楼市好,抓紧“捞一票”,为追求高收益率而

盲目投资。

买股、买房、买商铺、海外投资……张国强涉足过的投资领域还真是不少。今年58岁的他虽然已临近退休,可丝毫没有闲下来的心。

“我们家可是一点存款都没有的,银行的利息那么低,连抵御通胀的能力都没有。当然要积极投资了!”张国强说,他把商铺出售后,几乎全部的流动资金都放在了股市中,现在,家里除了自住房和少量的现金储备外,只有股票资产了。他希望两年内出现一个大牛市,好让资产翻几番。富足养老。 “哪个市场有希望,就要进入哪个市场,要不是当初我和朋友联手买卖商铺赚了钱,现在可没那么多本金”张先生还时海外买房有兴趣,“说不定我股票里赚好了,还能到国外炒房呢!”看得出,张先生是个十足的激进派投资者。

本刊点评 退休是长期理财,要赚的是稳定的“时间财”。

当牛市来临时,股票投资越积极,收益可能越高。不过对于自己的养老金,在积极投资之余,还应做好“软着陆”的打算,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还有现年光景即将退休的中年人.更应该为退休前3年的生活准备好稳定的资金。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机让很多人看到了投资的风险,当时有不少参与澳币投资的中年人损失惨重。张先生如此有勇气拿养老金冒险,可万一股票的走势与张先十的判断相反,万一在即将退休的时候摔了这样一个跟头,他能否保持一个乐观的心态?又能否爬起来,再在投资的路上走下去呢?

我们比较鼓励中年人对养老储备做适当的投资.毕竟通胀的背景下、简单地存银行、买债券只会让资产贬值。但对于你所不了解的投资项目.应当尽量回避、如果实在想要尝试,也应当使用其他闲散资金,做好面对亏损的最坏准备。 另外,要对退休储备心中有底,不妨根据当前年龄、退休后计划的每年支出反推合适的投资方式。举例来说,假如张先生和太太都是58岁,两人计划在60岁至70岁时,每年旅行l一2次.花费在2万~3万元左右。那么距离60岁还有2年时间,考虑到证券、基金等投资的风险系数较大,为保障61岁至63岁的3年中足够的旅行花销,可以选择存款、债券等稳健型投资方式。如果年收益率按照3%来计算,3年中每年2万一3万元的花费,需要在60岁时留5.7万~8.5万元,这笔费用可以通过58岁时一次性投入5 4万~8万元实现(年收益率依然为3%的前提下)。

而70岁前另外7年的旅行基金则可以通过较为积极的投资方式取得。因为从长期来看,股市、基金的风险并不大。中国证券市场成立以来,平均每3年一个轮回,其中最长的一次熊市也只有4年而已。如果张先生夫妇坚持投资,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收益。假设预期平均年收益率达到1O%.那他们58岁时只需要投入6万~9万元的资金就能解决63岁至70岁前共7年的旅游费用。

这样有针对性的投资方式、资金分配比张先生目前的方法更让人放心,效果也未必会差。

迷思6 退休规划,就是多买点保险。

“退休?我当然不愁啦。”谈起退休的话题,曾雨显得胸有成竹,“你看,重疾险、寿险、养老险、意外险,各种保险我几乎都买了。”曾雨说,这些保险每年的保费就要2万多元,不过想想以后可以靠它们养老,也就咬咬牙全买了。

不过.细看曾雨的保险组合倒是让人有些不解了。在他的保障中,除了养老险、重疾险的保险金给付对象是自己,其他险种似乎都是为后人准备的。比如他授保的定期寿险和意外险,就丝毫不能起到补充养老金的作用。

再看重疾险和养老险的保障能力,前者的保额是12万元,后者提供60周岁后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直到88周岁。以目前的医疗费用来说,曾雨的重疾险还算合适,但多年之后可能就显得少了,而每月1000元的养老金补助亦是如此。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来说,这笔资金作为社会养老金的补充还算不错,可今年40岁的曾雨距离退休还有20年时间,在通胀的影响下,1OOO元的消费能力在20年后肯定大大降低,到时候可能只相当于现在四五百元的购买力。届时这样的补充似乎难以满足需求。退休金准备不能依赖于保险,需多种方式进行配置。

说到对退休生活的保障,首推的当然是养老保险。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做到本金安全、适度收益、抵御通胀、有一定的强制性,有助于帮助那些消费倾向明显、储蓄率低、投资习惯差的人群获得稳当的养老保障。在低利率背景下,分红型产品比较适宜。被保险人除了享受这类产品本身内含的同定收益率部分的利益外,一旦将来利率上升,投保人还能通过分红获取收益,抵御一部分的通胀影响。

除养老保险外,还有一些产品也能对退休生活予以支持,比如重疾险。一些家庭会把重疾险作为退休后的“健康基金”,在发生疾病时,希望借此弥补经济损失。还有的投保人会将投连险作为养老储备的工具,希望借助其投资能力,获取高收益。

不过,在借助保险养老的问题上,应当注意适度,而不能完全依赖。

例如,养老保险内含的收益率较低,往往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以满足人们庞大的养老需求。曾雨的这款产品需要他从35岁开始每年缴费12445元,缴费20年。从60周岁起,他每月可领取保险金额1000元,直到88周岁。计算后我们发现,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5%,而这也是养老险市场的整体水平。

又比如重疾险,虽然对发病率最高的几十种重大疾病给予保障,但并不等于完全保障。当你所患上的疾病不在保障范围之内时,就需要依靠养老储备中的流动资金了。另外,考虑到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问题,投保重疾险时还要注意保额的问题,过低的保额其实不能给投保人多少经济上的支援。

又比如投连险,它的投资账户就与股票账户、基金账户一样,也会出现亏损,对于这一点,中年投保者还要有个心理准备。如果你只是希望借这一险种在短期内凑足养老储备,风险性还是很大的。

可以说,保险只能作为退休准备的一种方式,养老保险也只能作为退休后收入来源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差不多占到退休金来源地20%~30%,要想过高品质的退休生活,更应依靠多样化的投资理财储备。

老年篇

老年人关于退休的困惑和误区特点,主要集中在捂住钱袋子,不敢投资或乱投资。还有就是对退休生活毫无规划,或者随遇而安无聊度日,又或者是盲目羡慕别人的精彩退休生活而自己又力不从心。建议老年人要在财务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合理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并进行适当投资,做到多方面的平衡。

迷思7 每月拿着四五千元的退休金,生活无聊,不知如何打发时间。

“人家嘛,退休后,要不就是舍饴弄孙,要不就是打打麻将,可我既没有子女更没有孙子、孙女,也不好麻将这玩艺儿,退休后的日子真的有些无聊,不知道如何打发时

间。只能偶尔去去老父亲、老母亲家里,跟他们闲聊几句家长里短。”

家住上海普陀区的董阿姨,是当地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今年54岁。本来,董阿姨的退休生活还算充实,主要是照料工作比较繁忙的先生。去年,董阿姨的先生因为突发重病过世,董阿姨一下子觉得没了主心骨。而且董阿姨夫妇当年是新派的“丁克族”,一直没要孩子,如今,家里一下子冷清了。

“从物质条件来说,我先生原来的工作单位条件很好,他的职务也比较高,所以我们家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从我个人说,我现在退休工资也有4000多元,听学校里的人讲,最近又要加退休工资了,以后每个月肯定超过5000元了。我现在一个人生活,根本花不了几个钱。虽然不用担l心钱不够花,但心里总归不太开心,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日子重新充实起来。”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面对那些清冷的家具,董阿姨神色中难免有些怅然若失。

本刊点评 老年人可通过合理安排.发挥余热,从各个角度提升退休生活品质。

董阿姨这样的情况,在城市“空巢”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中,还是颇有代表性的。他们的经济条件差别比较大,但大体上至少都能自食其力,有些经济条件还很不错。但退休以后,与退休前忙碌的工作状态相比,他们的心理一下子有了落差。尤其是一部分老人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社区各类活动中也不是活跃分子,于是退休后的他们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待在“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里”,空虚寂寞的无聊感随之涌上心头,甚至觉得自己“很没用”。

其实,他们大可不必对着自家的墙角顾影自怜。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所以,有些技术型的老人退休后可以重回相似的工作岗位,继续发挥“带头作用”;有些具奋斗精神的老人可以下海经商开创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老人则可以依托本人的特长,或者在自己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在社区参与公益性的活动。

在国外,大部分老年人更是会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立顾问机构,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免费开放。

当然,身体还比较健康的老人,也可以走出自己的小屋,走出社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或寄情山水,或游历世界。总之,退休后的人士,应该将眼光放得远一些.让心胸宽广一些,在为自己创造出一定收益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精神层面的东西,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拾对生活的兴趣,重新发掘出自己的价值,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迷思8 退休了,赚不赚钱,理财还是保守点比较好。

生活在上海的苏先生今年58岁,即将退休的他是一名工程师,每月收入刚8000元。同岁的太太已经退休,每月退休金3600元。

早在10年前,因为预估到退休后收入水平可能下降。主管家庭财务大权的苏太太就已经开始了自备退休金的储蓄计划,夫妻俩的一些季度奖金和过节费,都被她存到了一个银行储蓄账户中,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动用

“我们的考虑是,我们俩对股票什么的根本没研究,也不像年轻人那样能玩转基金,闭钱还是放在银行比较安稳、安心”

如今,夫妻俩的银行定期存款已经“小有成就”,已经达到了30万元。但最近,物价不断上涨,电视和报纸上天天提“CPI创新高”、“通货膨胀”等字眼,让苏太太有些疑惑:“物价都涨了4.4%,怎么银行利息还只有2.5%,那我们放在银行的钱真的越来越不值钱了么?”

考虑到苏先生两年后即将退休,夫妻俩想为今后重新打算一番。但除了储蓄和国债,苏太太不知道自己还能投资点什么

本刊点评 如果不想被通胀侵蚀财富,退休理财也要追求一定的效率。

储蓄是达成理想退休生活的基本方法,很多人也倾向以定期存款的方式来累积未来退休所需的财富。但只采用这种退休金积累方式的人群,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通货膨胀对于储蓄金的侵蚀力。

对于储蓄这一投资理财方式过度保守,虽然安全性极佳,但收益率却很低.很容易导致资产增长率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长期处于负利率时代之中,举例来说,假设你2007年有10万元存放在银行储蓄账户中,储蓄年利率在4%左右,但通货膨胀率却上了6%,本金在储蓄一年后,非但没有增值,还实际贬值了2%。

在中老年人群中,为退休计划进行的投资过于保守非常常见。毕竟,投资总会有风险,人们往往不愿意拿自己的退休生活做赌注,因而更加倾向于谨慎、稳健的投资方式。然而,谨慎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过于保守就会以牺牲回报率为代价。 理财专业人士则认为,虽然我们一再强调退休金需求的“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退休储备金的理财应完全排斥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投资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而又不必承担过大的风险,那么这样的投资在退休计划中是可以考虑的。为此,我们建议最好能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来准备退休金,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存款储备。再者,我们建议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而不是全盘卖出。另一方面,不同的股票本身也有不同的风险等级。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和构建不同的股票池组合,通过不同的仓位增减,在不同的阶段改变和改善其风险特性。为此,股票并不一定同高风险挂钩或等同。事实上,长期(如十年甚至数十年)坚持投资股票的风险并不一定有多么高,反而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稳健收益的手段和工具之一。

诚然,股票投资可能面临着股价下跌令退休资金缩水的风险,但退休人员往往还要面临其他风险。比如,在20年至30年的退休生活过程中,通货膨胀可能给你的生活成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为了防范这种风险,你的投资综合回报就要超出通货膨胀率――这也就是你的退休资金储备中需要持有一定比例的股票等积极投资工具的原因。 所以,退休理财不等于保守理财。为了战胜漫长退休生涯中的“头号敌人”――通货膨胀的威胁,退休理财也该积极主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迷思9 去银行存款结果误买了保险,老年人理财为何总会上当?

上个月。市民贺大妈想把自己积攒的2万元现金存到银行,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贺大妈来到旁边的一个“理财柜台”。工作人员告诉她,只要每年存2万元,连续存5年,5年后就可获得高利息的回报。贺大妈觉得挺划算。就在工作人员给的一张回执单上签了字。办理完毕,银行工作人员递给她一个装着保险公司材料的大信封,她以为是银行给客户发的宣传资料。也没当回事。直到一周后,她忽然接到一位自称是保险公司的来电,对方告知她。她购买的分红保险即

将生效。以后就得承担一定风险,作为回访,她这次与保险公司的通话将被录音,意味着今后她要承担法律责任。

自己的存款为何变成了保险?而且还得承担风险?贺大妈打开装资料的信封一看,都是在介绍保险产品,上面满是密密麻麻的条款.她和老伴看了半天也没看懂。第二天.贺大妈到这家银行去了解,原来储蓄本上的钱是购买了一种理财保险产品,好在贺大妈的保险刚好还在10天的犹豫期内,可以全额退款、

本刊点评 注重学习。了解理财产品,不能听信误导随意投资。

类似贺大妈这样,在银行听信“忽悠”导致“存款变保险”的故事,在全国各地早已屡见不鲜。

不少老年人承认,他们根本分不清储蓄和买保险有何不同.只知道银行是提供储蓄服务的.至于银行工作人员所称的高回报、高利息,老人们或者以为是什么临时优惠政策,或者因为“贪小利”的心理作用,继而草草签约。而对于保险材料中的投保内容、如何理赔、相关费率、退保的限制,很少有老人看得懂,他们大都以为是储蓄时银行赠送的保险。

的确,在推销银保产品时,销售人员(不论是隶属银行还是隶属保险公司的)喜欢说“这就跟存钱差不多”。虽然储蓄型银保产品广义上也可归于“存钱”的概念,但储蓄与保险是有很大区别的,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作为保险产品的一种,银保产品在提前支取本金的时候,会发生现金损失,是不保本的。如果投保后,要从中取钱出来,实际上就是申请退保,那么在保险合同生效的头几年,无法拿回100%的本金,只能按照“现金价值表”来退钱。而储蓄是完全保本的金融工具,即便是定期储蓄,提前支取也是可以拿回100%本金的,损失的只是利息多寡。

与存款变保险相类似,不少老年人还听信别人推荐,或者被误导后,把自己的养老钱盲目投资于自己完全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的金融工具上,比如投资代客炒股、权证、期货、黄金,甚至被拉去投资于一些杠杆金融工具、非法的地下金融交易等。

究其背后的原因,大多还是因为不顾自身实际情况与风险承受力盲目跟风市场上的投资热点,或是贪图高回报的允诺而进入“圈套”。所以,对老年朋友们而言,在投资理财的过程中,要谨记一条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小心馅饼变陷阱。

迷思10 退休后有时间,想干啥就干啥,怎么也不行?

张先生和太太今年58岁,一个原是一家国企的会计人员,一个是普通的技术人员,夫妻俩几年前均已退休。两人育有一子。已经上大学一年级。平常,这个三口之家的生活还是比较精打细算的,也没有什么大宗消费。

随着夫妻俩年龄逐渐增大.儿子上了大学。让这对夫妻对退休生活有了不小的盼头。最近,他们看到一则报道,讲述的是国外的老年人如何周游世界,异常潇洒.令他们非常羡慕。于是,身体部颇为健康的这对夫妻也规划起了“未来二三十年”的美妙生活。只是,算来算去,觉得目前的储蓄和今后的退休收入,似乎无法承担起这些旅行计划的费用,觉得有些沮丧。

本刊点评 退休后要维持高品质的生活,也需量力而行。

其实,张先生和太太根本不用沮丧。每个人在退休后都有自己的活法,只要自己开心,不一定要盲目崇拜别人的生活方式。

很多人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前面50年、60年,不得不为家人、社会承担一定的责任,很多时候都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在职期间从事的工作并非自己的理想所在.人生前几十年的生活状态不是那么如已所愿,所以退休后就更多从自己的爱好出发.趁“最后的机会”好好为自己“活一把”,比如,即便平常生活比较节俭的夫妻,也会想象“每年至少一次出国旅游、两三次国内游、15年内走遍五大洲”、“没事就做做SPA打高尔夫听听高级音乐会”、“生病要住最高等级的病房,请最好的阿姨”……于是算下来.使得必需准备的退休金一路飙升。

事实上,你若现在不是生活奢华的人.退休后也不可能真的太喜欢奢华生活。再者,通常退休后日常生活开销虽然会减少,但医疗费用则因年龄渐长而增加;若没定过高的退休金目标.反而会使筹措退休金的难度加大,而且在相应的投资工具和资产配置选择上产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