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4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合同管理的意义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合同管理;造价控制;影响;加强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建筑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加强合同管理,应结合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情况,重视工程合同签订前、合同签订中和合同实施后三个阶段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重视合同管理中造价控制工作的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不断探索完善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控制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水平,为合同履行过程中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提供保障,促进建筑安装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和造价控制
1、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
对项目管理来说合同管理是一个较晚发展起来的管理职能。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逐步意识合同的重要性,人们对合同的研究从法律的角度扩张到对合同事务的管理。从8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更多从项目管理的视角来理解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近年来许多企业都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来从事合同管理。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是指发包方(建设单位)和承包方(施工人)为完成商定的施工工程,明确相互权利、义务的协议。目前广泛采用的有(GF-1999-0201)或(GF-2013-0201)版《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也可以由合同签订各方商谈起草。合同应条款严谨、周密,合同内容应为签订各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同时对违约责任和纠纷的处理进行明确。合同造价作为合同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引起合同管理人员的重视,在合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对造价控制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熟练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合同管理中做到更为专业化,最终将工程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2、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
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是造价管理的主要目标之一。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依据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与市场的供求状态等因素确定。它是对施工企业的实际消耗及工作效率的真实反应,也是对建设项目实际成本的体现。通常情况下,控制造价采取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在合同管理阶段,施工单位通过配备专业化的管理人员,规范合同签订审核流程等措施可以切实有效地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从而在该阶段对工程造价进行合理的控制,在工程进度及质量得到切实保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利润,使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促进工程项目建设效益的显著提升。
3、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和造价控制的关系
首先,施工合同价是施工过程中控制工程造价的目标。其次,施工合同是工程预付款和进度款支付的依据。再次,施工合同是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的依据,而工程变更是造成工程造价变更的主要原因。另外,施工合同是处理索赔的依据,索赔的发生是造成工程造价变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最后,施工合同是审核竣工结算的依据。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和造价控制的关系是指施工阶段造价控制严格依据施工合同进行,实施阶段和造价相关的所有方面均包含在施工合同管理的内容中;而施工合同也将重要的依据提供给了工程双方经济争议的解决。由此可见,加强合同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手段之一。
二、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1、招标投标阶段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招标投标阶段是合同形成的过程,该阶段对最终的合同价确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招标结束后价格作为合同实质性的要素是不得再进行谈判的。而合同一经签订,就会成为约束当事人行为的准则,不得随意更改。因此对于投标人来说要合理的测算自己的成本和报价,尤其是占投标价大部分的设备、材料价格,既要保持价格的竞争性,又要避免低于成本的恶性竞争。对于招标人(或招标人)来说,要科学设置招标文件和评标方法,以期获取优质的中标候选人。对于主管部门来说,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工程施工阶段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该阶段的合同管理工作是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目标十分关键的环节,其难度也会随着工期的增加而增加,因为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比较复杂,工期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时间跨度大,其中许多因素都会对工程的造价产生影响。建设项目一次性的特点也决定它不可能批量生产,每个建设项目的成本都是复杂的、不同的。施工中对工程造价影响的方面有很多,如:工程的变更、索赔等。实际施工中变更主要以设计变更为主。索赔则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3、竣工阶段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竣工阶段的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合同履行全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施工单位按照规定递交竣工资料和结算报告收取工程款,结算价款的实现不仅实现了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利益约定,也影响到工程项目最终造价的实际结果。工程的竣工结算价反映了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价格,此阶段的合同管理是对整个工程的总结与分析,同时也是对工程结算起着约束作用,直接影响工程结算的编制、审核,因此,该阶段的合同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竣工结算价的审核首先要核对合同条款,一查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件要求、竣工验收是否合格,二查结算价是否符合合同的结算方式。其次要落实设计变更签证是否符合合同规定,检查设计变更签证是否有效。再次要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单及现场签证等核算工程量。总之,结算审价原则不得违反合同规定,并最终形成审价报告。合同和审价报告是结算款支付的主要依据。
三、完善合同管理,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的策略
为进一步发挥合同管理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在了解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入手完善合同管理的策略。
1、工程造价的前期管理
造价控制的前期管理是加强工程造价中合同管理的关键。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人员来说,对造价控制的前期管理,不仅要有造价控制的专业知识,还应强化对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中合同管理的预测能力和应变水平。具体说来,造价控制的前期管理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加强类似工程的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该工作可有效借鉴以往经验,在分析类似工程的资料整理和统计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资料,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全面考虑与造价有关的问题,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加强合同造价控制的前期管理,对整个工程项目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参与。在对造价控制的前期管理中,还应强调施工组织设计人员的参与,保证工程建设的资金计划与技术方案相匹配。
2、工程造价的中期管理
中期管理,指从合同签订到工程结束阶段的管理。在这一阶段,给工程造价中的合同管理带来了难度,其影响因素教多、工程周期较长。如果这一阶段造价管理得好,既能弥补前期管理的不足,也有利于推动后期管理工作,应引起高度关注。具体说来,造价控制的中期阶段,在合同管理方面,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现场施工资料的收集。施工企业的预算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都必须对施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做好记录,写清详细情况,并取得相关资料,为工程签证的顺利进行大好基础。二是提高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施工企业的造价员每接受一项工程的预结算任务时首先要对施工图及合同等有关规定进行认真学习了解,其次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了解施工中的异常情况或施工工艺的变动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督促技术和施工人员办理设计变更联络单和工程签证。
3、工程造价的后期管理
由于合同管理和造价管理统属于动态管理,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管理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同一种固定的“经验公式”是不能奏效的,必须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发展、提高管理水平。造价控制后期管理的工程结算是决定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工作,造价员应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对变更或签证要和施工图一样的重视,同样要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施工方案、预算定额及有关文件,变更和签证的增减预算编制及结算应与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原则程序、预算定额和费用定额相一致、此时不仅工程本身造价要算,材料价格要调,涉及到的其它与经济技术有关的方面也要解决,甚至还会有大的索赔和法律纠纷。在这个阶段,企业领导应充分重视各个环节和各种因素,并分专业负责、适时召开内部碰头会、协作单位预备会、制定方法、统一口径、研究对策,才能保证决算工作顺利完成。
结束语
总之,合同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造价控制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施工企业应配备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合同管理团队,并制定完善的合同审核及管理流程,加强合同的精细化管理。有效控制造价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合同,因此我们应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合同管理体系,从而对工程造价进行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获取最好的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甘成兵.浅谈工程造价控制中的合同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09(15).
一、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体系和配套制度对强化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应看到,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中,在市场公平竞争、合同权益维护、合同管理职能、合同制度完善、合同内容、合同履行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不强(1)合同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合同洽商、草拟、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过程,涵盖了设计规范、责任、权利、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领域。这就要求合同管理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技能,各个职能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合同管理的积极作用。然而,许多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人员没有接受过相关的法律教育,缺乏系统的合同管理知识,素质不高,业务不精,无法对合同进行有效管理。项目合同签订后,将合同束之高阁,未能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积极与各职能部门沟通交流,造成合同管理与相关职能部门脱节,不能及时处理合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导致合同目标不能全面实现,给企业造成损失。(2)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不强建筑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必须选择合格的建筑设计单位。市场经济秩序日益完善的今天,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的招标、投标、中标、谈判、签约、结算、缺陷维护等一系列过程中,合同是维系项目各参与方之间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约束各方主体行为的法律准绳,更是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依据。但是大部分建筑设计企业对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企业效益与合同、合同与合同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缺乏合同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建筑市场活动中,一些业主钻法律的空子,打球。抓住建筑设计单位拓展市场、获取高额回报的心理,要求建筑设计单位违反设计规范,违规变更设计内容。在双方签订的合同中设置陷阱,或者在支付设计费的过程中百般刁难,迫使建筑设计单位违约。由于合同管理中法律意识不强,对合同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建筑设计企业在市场经营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地位,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重合同签订轻合同管理(1)合同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筑设计合同在合同当事人志愿的前提条件下,按照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对业主、设计单位等合同主体的权利、责任、义务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建筑设计企业必须组织人财物等资源全面履行自身义务,完成合同约定的设计任务,确保项目合同完全履行,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当前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普遍不够完善,未建立系统的合同资格审查、合同评审等程序。合作对象的选择随意性较大,不能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实施合同管理工作。合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合同管理职能发挥不到位。在建筑设计企业内部常常好事大家抢,权利大家争,责任大家推,问题久悬未决。甚至由于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的影响,对仅有的合同管理制度也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有章不循的现象时有发生。(2)重合同签订轻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工作应围绕合同履行全面展开,合同管理作为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核心,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的全过程,对项目的实施起总控制和保障作用,对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企业往往重视合同的签订,轻视合同的管理。注重工程设计的实施,忽视合同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合同管理粗放,重干轻管,先干后算、干而不算等现象屡见不鲜。干赢了工程设计,却输了经济利益。
3、履行过程监督不力,合同履行效果不佳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合同作为约定各方主体责权利关系的重要文件,是对合同当事人争议判定的法律依据。建筑设计合同对合同当事人的一般责任、工期、质量、款项结算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设计内容变更、合同争议、违约、索赔等都有明确界定。建筑设计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般直接采用标准建筑设计合同范本,却忽略了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未能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在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条款在责任约定上不明确、不规范,用词不准确,给合同的正常履行留下了漏洞,埋下了祸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业主或其他相关责任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对合同约定事项消极履行、不完全履行、预期不履行。由于合同文本存在缺陷,建筑设计企业对合同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导致建筑设计企业索赔过程艰难,经济利益受损。工程项目实施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施工条件、工程量变化、合同主体变化都会造成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变更过程难免引起合同主体权利、责任、义务的变化。往往会因此出现合同争议,处于弱势地位的建筑设计企业经济利益也会遭受损失。
二、加强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的对策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建筑设计企业的合同管理不是简单的要约邀请、发出要约、做出承诺、合同签约等过程。而是一种全过程、全方位、科学的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合同潜力,实现信息化合同管理,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企业才能保持良好信誉,规避市场风险,顺利实现经营目标,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1、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增强合同管理中的法律意识在市场状况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建筑设计企业应设置法律咨询部门或聘请法律顾问,参与重大项目合同的起草和谈判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将合同管理工作纳入日常性基础管理工作之中。建筑设计企业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合同管理局域网,开通合同管理服务专线,用合同管理论坛、QQ群、微信群等方式普及合同管理知识。树立合同管理理念,提高全员合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全面学习《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筑法》、《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工作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及时有效地处理合同纠纷,减小企业损失。
2、完善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管理职能随着建筑市场的飞速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现行的合同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合同管理工作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奋力开创新局面。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合同管理职能,配备高素质的合同管理人员,推动合同管理工作高效运行。设置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统一进行日常合同管理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类管理,专项管理,责任追究”的原则,建立招标投标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合同评审程序、合同专用章管理制度、法人授权委托制度、合同档案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明确界定合同管理职能,配备高素质的合同管理人员,推动合同管理工作高效运行。并通过行政监察、纪检监督、审计等办法加大制度执行力的检查,明确责任追究机制,确保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能,使合同管理制度行之有效。
3、动态监控合同履行过程,确保合同内容顺利实施建筑设计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涉及合同洽商、草拟、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过程,涵盖了设计规范、责任、权利、技术、财务、法律等专业领域。合同管理人员必须结合工程项目实际选择标准合同文本,做好合同日常管理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合同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合同管理职能部门要完善合同管理档案,分类分级建立合同登记管理台帐。对涉及工期、款项结算、质量登记、业主特殊要求等管理要素进行系统归类,设置合同管理要素预警线。在合同项目实施过程中及时与作业、财务、法律咨询等相关部门沟通,动态监控合同履行全过程。一旦发现进度延误、质量缺陷、款项结算等要素有突破预警线的征兆,合同管理部门应及时会同有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纠偏措施,确保合同内容顺利实施。工程项目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政策环境变化、施工条件变化、工程量变化、合同主体变化都会造成工程项目设计变更。建筑设计企业要充分研究项目合同的有关条款,正确认识合同变更的利弊。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及时落实合同变更相关工作,为合同变更索赔准备事实依据。
三、结论
关键词:施工合同;管理;工程造价;意义
工程造价就是整个工程建设中所需要的全部费用,主要包括施工阶段所用的费用、购买施工器材所用的费用等费用。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工程造价经常会发生变化,不利于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为了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如期进行,必须要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与管理。加强施工合同的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手段。随着计价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施工合同的管理面对着更多新的挑战。文章将从施工合同的概念及其管理特点、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对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阐述,以期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并促进施工合同管理的完善。
1 施工合同的概念及其管理特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下,各经济主体之间主要是通过合同来确立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合同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施工合同是在建筑市场中,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为了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而订立的一种书面协议。施工合同是规范建筑业市场秩序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在工程施工之前,必须要订立施工合同并加强对施工合同的管理。在对施工合同的管理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管理周期长。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施工要求越来越高,施工难度越来越大,因而施工周期越来越长。施工合同管理是对施工的进度、施工的质量、工程投资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施工周期越来越长导致施工合同管理的周期也越来越长。
第二,内容多样化、复杂化、全面化。施工合同的管理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它要求造价人员不仅要能够清楚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求造价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施工合同的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它不仅要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还要对工程投资以及工程信息管理进行管理,非常复杂。
第三,影响因素多,可变性大。施工合同经常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发生变更,并且这些变更都是不能提前预见的,因此施工合同的管理可变性非常大,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现实中,经常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变更设计图纸、变更施工工期、变更技术标准、变更装修标准等。这些临时性的变更使施工合同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施工合同的管理难度。
第四,与经济效益挂钩,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施工合同的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它不仅要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还要对工程投资以及工程信息管理进行管理,非常复杂。施工合同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施工合同涉及范围比较广,实施时间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多,可变性大。一旦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够有效地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就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施工合同的影响因素都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性。
2 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对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作用
2.1 施工合同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
施工合同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在工程建设中签订公平公正、条理清晰、权责明确的施工合同,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如果施工合同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那么久不能够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都得到保护,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另一方必定不会配合施工工作,或者是对于应该给付的工程款项不予结算,从而严重拖延了施工进度。只有在工程建设中签订公平公正、条例清晰、权责明确的施工合同,才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公平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明确承包方与发包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而防止双方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发生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与管理。在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签订完施工合同之后,要管理好施工合同,首先,要将合同原件、事后签订的补充协议、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有关工程造价的各种文件图纸进行安全完整的保存,其次,要在工程建设中时刻关注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保证合同双方都能按照施工合同的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享有自己的权利。
2.2 针对施工材料而进行的施工合同的管理
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是有效控制和管理工程造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工程预算中,用于施工材料的采购费占据了工程预算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如果不能管理好施工材料的造价,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好整个工程的造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上的施工材料种类越来越多,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供应渠道多种多样。在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装修工程中,施工材料的用量非常大,造价昂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针对此种情况,施工单位应该慎重选择施工材料。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时,施工单位应该随时关注建材市场的动向,第一时间掌握材料市场的第一手资料,选择信誉比较好的生产厂家进行合作,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施工材料,从而控制好施工材料的预算。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由于业主的原因需要更换施工材料的,施工单位应该及时将已经购买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
2.3 工程量定额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
如果将要建设的工程规模不大,施工难度比较小,施工工期比较短,现实中通常会采取定额计价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缩短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定额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量比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须在施工合同中标注工程的定额值、施工材料的种类以及价格、取费标准等相关信息。
2.4 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工程造价,在招标文件中可以规定承包人以综合单价以及综合合价的形式进行包干。综合单价以及综合合价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工程建设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招标方以及投标方还应该明确规定清单中未列出的项目的单价。通常来说,如果未列在清单之上的项目与清单中的项目有相似之处,那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清单中对应项目的费用;如果未列在清单之上的项目与清单中的项目没有相似之处,那么可以采取定额计价模式。在现实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中标人在采取定额计价模式时将清单中已有的相关费用进行重新计算的情况,经常会导致双方之间发生纠纷。为了避免双方之间因为定额计价而发生矛盾,在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双方应该事先就此问题达成合意,并将双方合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于施工合同之中。
3 结束语
施工合同是明确发包人与承包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合同。施工合同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必须要重视施工合同的管理问题。施工合同的管理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科学,它要求造价人员不仅要能够清楚了解建筑行业的相关知识,还要求造价人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并促进施工合同管理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福民.加强施工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J].管理研究,2011(9).
【关键词】市政工程;施工;给水;管道;质量;合同
合同的制定,在给水管道的施工中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也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前提。在施工中,合同对给水管道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与质量要求,这对减少施工纠纷、保证施工质量、给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1.市政建设给水管道施工合同在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及重要内容
1.1确保工程质量
在市政建设当中,给水施工合同,对于约束市政给水施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施工中,给水施工根据合同约定内容,进行施工,在施工中遇到一些技术问题,例如,给水管道施工的质量、工期、造价、施工质量的优劣等等,均直接影响着工程施工的后期安全隐患问题,在给水施工质量保修期结束后,给水管道的质量出现问题,如跑冒漏水等问题,造成给水企业产销差增加,也使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都是不小的损失,部分管道移位造成的破坏性作用以及对整体建筑的影响等问题,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均离不开合同的约定及约束。
1.2控制工程造价
给水管道施工合同能够避免在施工当中合同双方分歧的出现,从而确保市政给水管道施工的建设质量与时间。具体来讲,通过进行合同管理能够较为系统的对给水管道施工设计图进行审查,从而把施工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问题尽可能的解决,避免在施工阶段造价的失控。其次,在具体实施阶段,能够有效处理好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之间的关系,在保证技术先进的基础上对施工成本加以控制并渗透到给水管道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此外,由于在具体的施工当中收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不免会出现设计变更、线路变更等问题,但通过合同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避免和解决这一问题,间接性的对工程造价加以控制。
1.3保障工程进度
在市政给水管道施工当中,受各类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对建设工期产生不利的影响,但通过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管理则能够有效避免和解决这一问题。给水管道施工合同一般会对工程建设的进度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规划,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理清各施工子项目间的逻辑关系与衔接关系,在施工合同的制约下,做好倒排工期,进行合理的流水作业,然后再在施工当中加以重点关注,进而实现施工参与方的高效协调,确保施工工期顺利落实。
2.合同约束中给水管道施工中的常见问题
在市政建设给水管道施工前,要根据图纸设计,与施工承包方签订相应的施工协议,也就是施工合同,根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及要求,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前的合同制定,要规范、合理、全面,避免遗漏重点部位的施工要求及质量要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端及麻烦,为后期的验收留下安全隐患。在合同制定后,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在给水施工中易出现这样一些安全问题:
2.1施工准备工作不足
在给水管道施工之前,要详细熟悉图纸的要求,对施工地点及施工情况要现场进行勘察,并要做好管材的选择,这是保证给水管道施工的一项必要前提,也是保证后期施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前期勘察工作决定了后期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在施工前根据合同及图纸,要有一个完善的计划及方案,以保证施工工期及质量。给水管道的施工,大多数为地下进行施工,所以在施工前,要清楚地下电缆及排道的分布情况,避免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对电缆和原排道造成损坏,不仅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2材料的质量问题
施工中管材的质量十分重要,根据施工进度,及时检测材料的质量问题,对于施工材料的质量,要由专业的检测人员进行把关,避免由于材料的质量问题引发安全隐患。同时在进行给水管道的施工当中,材料的准备还应当充分,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要根据合同的约定,保证材料的质量。如后期的跑冒漏等由于管材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要坚决杜绝。
2.3给水管道选材不尽合理
在进行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的制定当中,应当把管材的选材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说明和规定。在给水管材当中,其“耐腐蚀性”和“抗压抗破坏性”是衡量管材的重要指标。铸铁管与钢管及水泥管相比较,在耐腐蚀性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然后球墨铸铁管材有着更好的抗拉伸性和抗破坏性。所以部分施工单位在管材的选择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在选材没有考虑到施工区域的地质因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没有依据管道的设计进行选材,一些不合格的管材及质量严重不达标的管材流入到了施工场地。从而使给水管道的施工带来安全隐患,影响了整体的工程质量。
3.履行合同约定解决给水管道施工常见问题的对策
根据合同的约定,在给水管道的施工中,对常见问题进行处理时,经常要涉及到相关的经济处罚及经济纠纷问题,所以在施工中,要准确采集施工数据,严格施工质量等。在给水管道施工中,涉及到经济问题为减少经济损失,对给水管道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如下:
3.1进行精确施工测量
在施工中,按照合同规定要求,对给水管道的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并且应当聘用专业公司的技术人员进行测量,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与精确。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在测量中应当保证两名人员共同参与到测量工作中,同时应用专业的测量工具,以减少误差。同时对测量结果要及时进行保留及整理装档,为履行合同约定作为材料进行留存,作为一旦发生质量纠纷时明确责任的证明。
3.2严格控制给水管道施工材料的质量
管材质量的好坏,及其合理性,是直接影响整体质量和施工进度的重要因素。在管材使用上,要严格按照合同要求,进行管材选择,并认真检测管材各部件及规格、质量,这是保证合同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管材选择的合理性,以及质量检测,应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检测把关,并留存样品作为后续验收的小样。并且避免由于管材的选择不当引起给水管道的渗漏发生,避免由于返工而引起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3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对给水管道进行防腐处理
在对给水管道采取防腐处理时,要根据合同的要求,或者是根据施工标准的要求,严格施工程序。根据标准要求严格进行除锈、防锈操作,进行防腐操作时要确保防腐面的整洁,避免潮湿影响防腐效果。在进行给水管道沟槽回填作业时,加压压实时要掌握好压实力度,根据回填料的不同进行不同方式的振捣。例如使用中粗砂回填时就应当选择灌水振捣的方式。
4.结语
给水管道合同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市政给水管道施工质量问题。所以在施工中,全面提高施工承包人员的素质、完善给水管道施工合同、细化合同条例、按照合同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按照施工标准精确施工是保证市政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减少合同纠纷、减少经济损失的一项重要措施。确保市政管网的质量,降低产销产,节约水资源,合同管理是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施工活动都是围绕着合同进行的。给水管道施工合同在给水管道施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及意义
【参考文献】
[1]傅亚东.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的预防和控制田[L].中化建设,2008(10):31-39.
[关键词]统合管理;优势;目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08―0057-04
一、现代化管理需要统合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卫星通讯等新技术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概念。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球网络已将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联系在一起,市场已不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供应链同其他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企业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到消费方式整个环节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工业经济时代分解、细分这种把整体隔裂开来的由合到分的思维定式,对于工业经济时代是适用的,但对信息社会带来很大的困惑。企业应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经济环境,企业管理不能再局限于本企业、本地区,而要加强对世界经济形势变动的分析,减少金融风险、理财风险等,优化资源,使之达到最佳配置。因此企业要想生存就要对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再造,其中包括观念再造、模式再造、方法再造,而统合管理则是较明智的选择。
统合管理是建立在网络化、信息化基础上的由分到合、统筹整合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它形成于知识经济社会,是应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而产生的。
(一)经济全球化要求统合管理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国际金融市场成为一种超国界的经济力量;贸易自由化范围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迅速扩张;国家经济制度的一体化、规范化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企业的理财环境、理财目标、理财内容都会发生重大影响。统合管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与整个供应链统合起来,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以及财务的适时管理,以适应柔性生产、组织扁平化和产品个性化及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企业应在新形式下放眼世界市场,改变旧的、低效的管理方式,实行统合管理,提高理财效率。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统合管理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现网络财务的平台。网络财务的最显著的特点是适时报告,企业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进行在线管理,从而使企业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使用资源,同时也实现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网络财务对中国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无论是信息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都需要进行重大变革。为了适应这些变革,我们有必要改革过去的管理模式,以适应新的管理环境。
(三)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统合管理
21世纪,金融市场呈现出一体化、国际化、网络化特征。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如: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货币互换、利用远期利率协议、综合远期外汇协议、期权、期货等。随着离岸金融市场、金融期货、期权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呈现“无边界的扩张”。加入WTO之后,中国将逐步放松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的范围和区域限制,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必将使中国金融市场发生全面而深远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从而对企业筹资、投资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企业将如何应对新的金融市场?尤其对一些国有企业来说,筹资更加艰难,同时筹资的成本与风险将会增大,另外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又将使报酬率趋于平均化。企业进行筹资、投资的这些新变化,要求我们进一步提高企业筹资、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采取全新的理财方式。
(四)科技创新要求统合管理
财务管理作为一项价值管理工作,其注意力总是停留在价值层面上,而忽略了生产和流通循环,统合管理则把生产和流通领域统合起来,将科技创新成果引入生产领域,形成可行的投资项目,最后把经过详细论证的可行性投资项目提供给投资者,以其高额回报为条件筹集资金。统合管理改变了企业管理的着眼点或起点,不断发现外界的科技创新,进行初步筛选并形成企业的技术引进或者企业自主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把构成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对其成果的利用变成管理的新重心。这一重心转移的目的、意义并不在于其为管理工作增加了什么新内容,其意义在于强调了各项内容应当围绕什么来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为解决财务主体利益最大化需要和其资源有限之间矛盾的最新的和最有力的手段,从而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及其对经营过程的作用力得到提高。
(五)企业组织形式要求统合管理
企业是典型的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以实现自身目标从市场汲取资源,从社会获得信息自主经营的自组织。根据自组织原理,企业只能借助外部条件和影响,通过内部序参量将各子系统统合起来,放大有利涨落,消除不利涨落,从而由混沌无序走向稳定有序,实现企业相变、突变、质变。在企业,谁是序参量,由谁去统合?自然是管理当局,最高管理层为实现企业目标都在理财,根据分层理财理论,在出资者、经营者、管理者、执行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分工和要求。在众多职能管理部门中,谁是主要序参量?谁最有协同性?当然是财务管理部门,而财务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必须使用统合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二、统合管理的优势
(一)统合管理以资源优化配置为宗旨,提升资源的有效性
在工业经济时代,大量消耗自然资源、能源,经济增长以环境破坏为代价,以至出现了增长极限问题。众所周知,资源具有量、质、时间和空间等多种属性,因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单一的资源是难以创造发挥其潜力的,企业的收益必然是不同种类的资源相互组合、相互“激发”的结果。企业资源配置研究的焦点应是配置的有效性和资源消耗的节约。就企业来说,最高目标是追求消耗降低和收益增长,而消耗的降低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收益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最具控制力的因素。在众多的管理职能中,财务管理处于领导地位,具有统合作用,它能把企业最高管理层的目标转化为企业预算,统合左右,整合要素,引导企业为实现自身目标协调一致地共同努力。统合管理理念的引入,有助于探求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通过对资源进行比较,产生比较优势,并对资源进行归类整合,合理配
置,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最佳资源效力。
(二)统合管理以财务工程为核心,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工程技术的突出特征是观察事物,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数量化、精细化和具体化。财务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所进行的资金的筹集、运用和分配活动。当今的理财环境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竞争与协作同在、压力与机遇对等,兴衰成败决定于拍板定夺的一念之间。随着企业目标越来越明确,全员理财意识越来越强烈,以及独立的财务利润的出现,面对商业行为的国际化,科技化趋势,企业必须有效的评估风险。过去单纯的依靠财务管理的老模式,不能有效的抵御风险。财务工程把财务管理与工程技术有机地统合起来,目的在于运用工程技术的思路、手段和方法指导企业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投资工具,建立良好的财务状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改善环境,重塑企业形象,指导经营,理好财务,促使企业发生质变。
(三)统合管理以价值工程为支柱,降低产品成本
价值工程的核心是功能分析,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或作业必须具备的必要功能条件下,降低产品成本。低成本战略是任何企业竞争取胜的基本战略。众所周知,产品成本的高低,70%决定于设计开发阶段,只有30%决定于生产经营阶段。开发设计解决的是产品成本先天性问题,如果设计失误,成本先天性居高不下,后天的经营很难把成本降下来。价值工程就是以最低的寿命周期费用,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着重于产品和服务的功能成本分析的有组织的活动。价值工程所说的成本是指产品寿命周期成本,而不是一般意义的产品生产成本。产品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大方面。即价值工程把降低成本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供、产、销过程,使之统合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通过价值工程实现成本与功能的最优配置,从而从源头降低成本。
(四)统合管理以金融工程为起点,化解财务危机
融资是企业运行的起点,融资成本是企业理财的主要费用,融资有可能造成财务危机,进而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而解决融资问题,化解财务危机的主要途径是金融工程。金融工程把工程思维与融资问题统合起来,设计、开发金融产品及其衍生产品,并运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和投资策略研究,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的精髓在于运用多学科知识在工程技术下的金融创新与创造。正如约翰・芬尼迪所言: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现,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的创造性解决。在西方,金融与财务是一个词,都是Finance。在中国,把银行以及银行以外的金融系统的融通资金称作金融,把企业内部的融通资金称作财务。笔者认为宏观上的金融与微观上的财务有着太多的有机联系和共通之处。尽管家庭理财已显露头角,但是金融业务服务的主要对象不管现在还是将来仍然是企业,因此企业理财只有适应金融发展,掌握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才能方便融资、锁定风险,降低费用,创造独立的财务利润,提高经济货币化的程度。
(五)统合管理以信息理财为手段,实现财务动态管理
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一般采取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大规模生产,内部采用“金字塔”式的等级管理结构。在信息不完备、信息技术落后的情况下,这种管理结构通过严格的等级体系、明确的责权统一和完整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用人工方法进行信息采集、加工和传递的效率,但它人为地割断了物质流和信息流内部及其相互联系,妨碍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造成部门间的摩擦和冲突,阻碍企业整体优势的发挥,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人的创造性。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管理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格局因互联网而面临着重新洗牌。这些变化既影响企业提供信息的能力,也影响用户对企业信息的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具备网上运营能力的企业,就很难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而不能适应电子商务活动环境的会计信息,同样难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应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及网络化的信息结构,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的、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活动,并使管理部门对来自外界的各类信息速度作出反应。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工界限日益模糊,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出现融合趋势。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集成方法,将财务与业务、与供应链统合起来,缩短生产前置时间,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企业整体柔性,使企业具有低能耗、低物耗、高效益、高应变能力,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高度统一。信息理财在财务管理中日趋重要,通过远程处理、在线管理实行对财务的动态管理,真正实现财务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馈。
三、统合管理的目标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到现代管理模式的演变要经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理论层面的开启。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作为一种最新管理模式要想转化为管理行为,首先要在理论层面展开酝酿、讨论、整合,从而统一认识以影响并渗透到企业层面。第二步是企业层面的推进。统合管理真正的落脚点在于企业的认可和推进。选择目标企业,把统合管理置于企业实际业务中,以此验证、修改并完善统合管理,其具体目标有三个。
1.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上的统合。即解决管理中岗位重叠、职务分散、人浮于事、浪费惊人的问题。消除再生产过程以及管理过程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不和谐现象,加强相互间的配合,以达到总目标的要求,实现同步发展。
2.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的统合。它是实施统合管理的重要步骤和实施的关键点。通过它可以整合企业现有的经营状况及工作方式,使技术与经济联系到一起,科学地组织管理活动,正确地处理各种关系,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统一性;差异性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工作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周沛教授对企业社会工作做出如下定义: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手法,以工业、农业、商业、建筑运输业以及其他行业的企业单位及其职工为案主对象,以预防和解决企业及其职工问题为目标,以企业员工全面发展和企业组织科学管理为宗旨,以培养和发扬员工互助精神和自助能力为追求,调动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员工福利,提升企业效率,促进员工和企业和谐发展的专业化介人手法与工作过程。
(二)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在经济学与人本思想指导下,通过招聘、甄选、培训、报酬等管理形式对组织内外相关人力资源进行有效运用,满足组织当前及未来发展的需要,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统一性
(一)实现目标的统一性
“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宗旨。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社会工作在企业中的切入点可以针对企业员工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情绪和心理管理、劳动关系协调、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文化建设等范畴,使企业与员工达到良性的互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从员工与企业关系的协调入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发掘员工在生活上、工作上的需求,并且整合多重资源来解决员工的各种身心调试问题,使他们正常有序的工作、身心得到平衡发展、潜能得到发掘、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高度发挥。在这个意义上,二者的发展目标有着一定的统一性。
(二)基本理念的统一性
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等,目的在于协助个人和社会解决问题,发展潜能,以增进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体系包括尊重、接纳、案主自决、个别化、保密等原则。对于现代企业内部的各类问题,社会工作在其价值理念的指导之下扮演着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以及政策影响人的角色,对现代企业的良性运作和全面发展起着控制和发展的双重作用,这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突出“以人为本”的新趋势是一致的。现代企业的发展,日益显示出人的决定性作用。目前在“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之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逐渐走向人性化、柔性化。原来的强制命令越来越难起到预期的效果,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逐渐开始渗透出“盟约关系”的色彩,管理者和员工之间走向一种盟友、战友的协作关系。
(三)服务对象和领域的重合性
社会工作介入企业的服务对象包括员工个体、整个员工群体、员工家属、管理者个体、整个管理群体、管理部门、工会、企业和员工所在的社区、工业群体等在内的案主体系。而人力资源部门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员工以及和员工相关的其他因素、例如管理者、工会、企业组织等,二者最主要的工作对象都是企业员工,以及与员工相关的体系,其工作对象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的服务对象具有很大的重合性。
三、社会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性
(一)实现效果的差异性
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对进行员工进行人员招聘、业绩考核、职位分析、薪酬分配、培训苑、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管理,虽然已出现强调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的趋势,但是这些活动仍然是紧紧围绕员工的工作内容或者说直接为企业的效益服务的,这样的管理是自上而下的,对员工问题的解决也是停留于表面。可是社会工作侧重于从影响员工工作绩效的隐性因素出发,从根本上来解决员工的心理、情绪问题,并且注重资源的整合,这是社会工作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二)根本价值取向的差异性
虽然在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己经发生了转变,注重人性化的管理,但是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创造最大的利润,关注经济效益,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职能活动,它有中层主管、高层领导的直线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它也是以企业创造最大利润的目标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更多的是一种人的服务工作,它有自己专业的方法体系和运行模式,但是展现于人前的姿态是一种服务。签于此特点,社会工作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和利用。它非强制性的命令和要求,而是人文的服务,可以说这在以人为本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是一抹薪新的色彩。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的限制性
人力资源管理随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人本管理的理念,在管理的各个环节日益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但普遍来说,广大中小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些方面还是存在职能缺失的问题。其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不会改变,这就导致由于一些不可测因素和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性而导致企业忽视员工的需要和利益,片面追求企业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不仅损害了员工的切实利益,也阻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最大的发展局限。
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可以弥补人力资源管理在新形势下发展的不足和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企业社会工作是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并不是“空降兵”,更不是要强势介入,而是要以自身的优势嵌入式的介入其中,放低自身的位置。社会工作全人发展的专业价值观将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以企业利益为目标的单一取向,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沛.一项急需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一论企业社会工作[J].社会科学研究,2005,(4):107-110
[2]徐兴文.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研究文献综述[J].企业导报,2010,(10):235-236
[3]韩雪.社会工作介入企业人力资源的可行性与难点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19)::6-47
施工合同经常会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而发生变更,并且这些变更都是不能提前预见的,因此施工合同的管理可变性非常大,是一门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例如,在现实中,经常会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变更设计图纸、变更施工工期、变更技术标准、变更装修标准等。这些临时性的变更使施工合同变得更为复杂,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增加了施工合同的管理难度。第四,与经济效益挂钩,具有较大的风险性。施工合同的管理是一项全面的工作,它不仅要对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管理,还要对工程投资以及工程信息管理进行管理,非常复杂。施工合同是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施工合同涉及范围比较广,实施时间长,并且在管理过程中影响因素多,可变性大。一旦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够有效地对施工合同进行管理,就会直接影响到相关利害关系人的经济利益。同时,由于施工合同的影响因素都具有不可预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施工合同管理的风险性。
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对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作用
2.1施工合同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施工合同管理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依据。在工程建设中签订公平公正、条理清晰、权责明确的施工合同,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重要基础。如果施工合同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那么久不能够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都得到保护,经济利益受到损害的另一方必定不会配合施工工作,或者是对于应该给付的工程款项不予结算,从而严重拖延了施工进度。只有在工程建设中签订公平公正、条例清晰、权责明确的施工合同,才能够保证工程造价的公平性、合法性以及合理性,明确承包方与发包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从而防止双方之间因为经济利益而发生纠纷,维护双方的合法利益,有效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与管理。在承包方与发包方之间签订完施工合同之后,要管理好施工合同,首先,要将合同原件、事后签订的补充协议、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有关工程造价的各种文件图纸进行安全完整的保存,其次,要在工程建设中时刻关注施工合同的执行情况,保证合同双方都能按照施工合同的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并享有自己的权利。2.2针对施工材料而进行的施工合同的管理对施工材料进行控制与管理是有效控制和管理工程造价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工程预算中,用于施工材料的采购费占据了工程预算百分之七十的比重,如果不能管理好施工材料的造价,那么就不能有效地控制与管理好整个工程的造价。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我国建筑市场上的施工材料种类越来越多,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供应渠道多种多样。在工程建设中,尤其是装修工程中,施工材料的用量非常大,造价昂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工程的造价。针对此种情况,施工单位应该慎重选择施工材料。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时,施工单位应该随时关注建材市场的动向,第一时间掌握材料市场的第一手资料,选择信誉比较好的生产厂家进行合作,尽量选择物美价廉的施工材料,从而控制好施工材料的预算。在工程建设中如果由于业主的原因需要更换施工材料的,施工单位应该及时将已经购买到的施工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损失。2.3工程量定额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如果将要建设的工程规模不大,施工难度比较小,施工工期比较短,现实中通常会采取定额计价的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缩短工程前期的准备阶段。定额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量比较小,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须在施工合同中标注工程的定额值、施工材料的种类以及价格、取费标准等相关信息。2.4清单计价模式下施工合同的管理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工程造价,在招标文件中可以规定承包人以综合单价以及综合合价的形式进行包干。综合单价以及综合合价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是固定的,不会因为工程建设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清单计价模式下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招标方以及投标方还应该明确规定清单中未列出的项目的单价。通常来说,如果未列在清单之上的项目与清单中的项目有相似之处,那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清单中对应项目的费用;如果未列在清单之上的项目与清单中的项目没有相似之处,那么可以采取定额计价模式。在现实操作中,经常会出现中标人在采取定额计价模式时将清单中已有的相关费用进行重新计算的情况,经常会导致双方之间发生纠纷。为了避免双方之间因为定额计价而发生矛盾,在进行施工合同的签订时,双方应该事先就此问题达成合意,并将双方合意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于施工合同之中。
3结束语
[关键词]会计;统计;财务管理;结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092-02
1 会计和统计在理论和技术上的联系
在许多方面,会计与统计都是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和分析经济活动资料,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医院的经营管理中,会计和统计通过各自的职能来完成经济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它们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核算目标的一致性导致了它们资源的共享,它们根据相同的原始记录或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资料来完成各自的核算任务。统计学作为一种数量计算与分析技术已广泛运用于医院会计核算的各个环节中,很多会计方法都是系统地采用统计方法来处理。医院日常的经济业务核算,如急诊的病人人次、病人人均费用、药品收入费用的核算等都采用统计方法核算;财务会计中存货计价的平均移动法和加权平均法的原理就是统计学的平均数原理;管理会计中医院经营状况预测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法,审计中的审计抽样技术,财务分析中的因素分析法、连环替代法等都属于统计方法的范畴。在统计领域会计方法的应用也相当广泛。在核算方法上,统计借助了会计的复式记账原理,根据各账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的要求,使医院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内在关系科学地联系起来;医院统计工作多以会计资料为依据,许多统计指标从会计数据中取得;医院统计体系中的资产负债核算,流动资金核算都大量采用了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数据、账户设置、会计平衡式等。
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的必要性
2.1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为医院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会计和统计都是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运用不同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加工整理,提供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信息。统计通过对医疗服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会计通过对医院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医院其他信息都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
2.2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科学决策的依据
会计、统计信息是医院管理者科学决策的依据,通过财务统计信息,医院决策者可以了解医疗收入、医疗成本、资金运行等财务信息,还可以了解病人医疗需求、医疗费用、药费比重、门诊量、病床使用率等统计信息,这些信息是医院制定发展战略、业务发展计划的基础。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医疗活动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医院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医院决策的准确性。
2.3 会计和统计的协调统一是医院资源有效配置的依据
依据会计、统计信息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优先发展医疗服务急需、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依据本地区卫生资源分布、配置情况,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减少资源的浪费;根据医院的门诊量、业务收支和床位周转率等信息,对病房的床位进行合理规划,调整科室设置,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财务、统计工作者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合理、有效地处理会计、统计信息。
3 会计和统计在医院管理中协调统一的思考
3.1 国家政策应给予支持
财政部门应结合目前医院发展状况以及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度的需要,积极配合;从理论上给予指导,从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以及体制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
3.2 医院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会计和统计工作
医疗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管理者应该重视财务统计信息在医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利用财务统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重视会计和统计相结合后对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作用。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强化财务管理的分析、监督职能,完善财务人员的管理体系。同时正确处理好会计和统计工作的关系,加强会计与统计工作的联系。
3.3 统一会计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
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工作中应本着的原则进行调整,相同指标应尽量保持在计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上的一致性;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使用者相互混淆、理解错误。
3.4 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现已成为收集、传输、加工和使用信息的现代化渠道,对医院信息资源的收集与分析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平台,建立会计、统计、信息系统有机结合、协调统一的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分析系统,既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又能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的弊端,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对加强医院的事前预测、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3.5 完善部门设置,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当前会计、统计往往分工明确,但各行其是、各取所需,影响了会计资料和统计信息的互通与互动,会计、统计人员难以取得各自需要的资料。在实践工作中,统计工作许多数据都来源于会计资料,借鉴了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统计的许多工作是对财务数据进行再处理和深加工,统计人员要熟悉会计处理方法,使所提供的统计信息与会计信息相一致。而会计涉及的成本分析、量本利分析等方法是利用统计技术,会计人员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对经济数据作全面分析、预测。会计和统计工作者要了解和熟悉会计和统计的资料能在哪里使用,怎样相互利用,充分发挥会计和统计资料的作用,提高医院管理工作的效率。这就要求会计和统计在人员分工上加强协作,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各司其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各自的领域。
4 结 论
会计与统计作为医院经济管理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渗透在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之间既有联系,也存在着许多差异,发挥管理者的智慧,利用两者的协调统一为我们提供有利的管理依据,是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吴如瑾.试论统计与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相互结合[J].上海统计,2000(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