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0 14:58: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第1篇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必要过程;前科学概念;物理情景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细胞,它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是学生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物理学中没有一些概念作为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可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也就失去了这门学科存在的价值,因此,物理概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关于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丰富的,受《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和廖伯琴关于物理教学的一种模式的论述的启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试图对物理概念教学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1.两篇文献中的论述和启示

1.1两篇文献中的论述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

①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构建新的评价体系。①

(2)廖伯琴在《物理教学中的“以惑为诱”新模式》中的有关论述

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前,已有了旧的图式,即已有一些前概念,通过个体的同化和调节等过程,人们的思维便有了一个新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方式,即新的图式。这种从旧图式到新图式,然后再到更新图式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个体思维的组织结构不断地从低级的感觉运动阶段发展到高级的形式的运演阶段,这也是认知图式的改变和发展过程②。实质上,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认知过程。其具体过程分四个阶段,即诱惑、析惑、演惑和解惑。(此论述中的“物理概念”是指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等,与本文所提物理概念不同)

1.2以上论述给我们的启示

(1)学生在学习物理内容前,其实头脑中已存在一些前概念,即“旧图式”。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实质,是用物理概念替换头脑中的前概念,即用“新图式”替换“旧图式”。

(2)物理教学实质上就是“旧图式新图式更新图式”的发展过程。

(3)物理学习要从学生的生活开始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接触到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然依赖。

2.物理概念教学必要过程的提出和意义

2.1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

从以上文献的启示,结合物理教学论中关于概念教学过程的论述,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创设物理概念学习情景概念运用练习概念阶段性的深化发展.

2.2意义

(1)提出必要过程一词,和一种模式不一样的。必要过程是说提出的还是“教学过程”,必要说明它是不可缺少的,缺少了某个过程就会对学生的概念掌握产生影响。并且这些过程是系统的,某个过程做的好不一定最终教学效果就好,学生概念掌握的情况取决于这些过程协调作用的程度。

(2)物理概念的掌握本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但实际教学实践中往往“详于此而疏于彼”,甚至没有彼,极大地影响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效率。提出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有利于对概念教学的整体把握。

3.各个必要过程的说明

(1)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学生掌握概念的起跑线

前科学概念,是指未经专门教学,在同他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的概念③。它往往是片面的、主观的、表面的,是非科学概念。这类概念普遍存在于学生的头脑当中,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教学不是白纸上绘图,也不是空瓶中注水,而是利用适当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用科学概念置换出来,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因此,物理教师在概念教学前,要对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作一大致了解,备课时做到备学生,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教学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2)创设物理概念学习情景――学生形成概念的土壤

物理概念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排除片面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抓住一类物理现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加以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物理事实、物理实验创设一定的物理情景,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中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是符合物理学习的认知特点的。因此可以说,适当的物理情景是学生感性认识事物的必然依赖,也是从感性到理性飞跃的必然依赖,缺乏了这种物理情景,那么形成概念的逻辑思维过程将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很多就是因为缺少认识事物的物理情景。

(3)概念运用练习――学生概念认识的二次飞跃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在概念教学上不再刻意追求物理概念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认知特点,注重概念与学生的经验的有机结合,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多地以实例来说明和理解概念,以个性化的语言来描述概念,是学生有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知识面上。

4.其它问题

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概念教学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物理教学的重点,但由于物理概念本身难学的特点,加上初中物理教学受时间和教学工具的限制,概念教学又成了师生共同的难点。上述所提出的只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必要过程,即一定有的过程,并非只有这些过程。其它方面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待,比如,当教学中出现了易混淆的概念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当学生不会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启发。总而言之,学生在物理概念掌握方面出现其它问题时,教师要灵活处理,要充分认识到物理概念的重要性,不可袖手傍观。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材教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6.第3版

[2]宋善炎.物理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廖伯琴.物理教学中的“以惑为诱”新模式[J].教育评论,199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标(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的一门学科。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规律法则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能效。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指导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们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教师切忌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因为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若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使学生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总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又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教师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若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率”这一章,学生在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注意教法多样化

(1)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错误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2)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作水流做功、把电压比作水压,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3)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大昌,廖伯琴主编.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002.

[2]柴振群主编.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养.中国人事出版社出版,2004-07.

[3]朱雄主编.物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2.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5]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

第3篇

1 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做好概念教学铺垫

所谓建构主义实质上是学生头脑中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和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原有经验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系统知识,它指的是学生全部生活经历的积累,其中包括大量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这些经验不仅构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而且决定新知识的意义.

因而,在物理概念教学时,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经验,这对学生构建物理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铺垫作用.如在进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教学时,教者可先通过多媒体演示流水声、小提琴演奏声、人说话声……等图片,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踊跃发言,提取大脑中已有的自然界、生活中大量的与声音有关的信息,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概念构建做好铺垫、奠定基础.此时,教者只需略加引导和点拨,总结其共同特征,学生就易抽出其本质,建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概念.

2 运用“矛盾事件”,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建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以适应新的环境.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平衡.

因而,学习是观念(概念)的发展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从旧观念向新观念的转变.教师的任务则是选择有效地促进学生发生观念转变的教学方法.而运用“矛盾事件”创设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这是促进学生在解决认知冲突过程中构建新概念的有效方法.

在进行牛顿力学中“力与运动”关系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一样的结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伽利略实验:让一小车从斜面上滑下至水平面时虽没有推力仍继续向前运动,历史展示伽利略的批判意识、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验证的科学作风,突出学生前概念与伽利略实验推理的矛盾之处,指导学生进行认知顺应,构建与科学观念一致的新概念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实现学生观念转变,达到认知上的新平衡.

3 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充分理解

由于学生的原有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建构方式因人而异,即使在同一学习情境中接受同样的新信息,不同学生也会获得不同意义或解释.由于不同学生理解了同一内容的不同方面,因而在教学中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将促进学生对概念内涵的更全面理解.如在进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教学时,通过学生间的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概念内涵:产生力至少具备两个物体、物体间要发生推拉提压等作用才能产生力、产生力的两个物体不一定要相互接触…….

4 再次提取学生已有信息,拓展概念外延

第4篇

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规律多为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一般都是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但由于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又易受前科学概念的干扰,妨碍了正确物理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形成。排除这些干扰,建立科学的概念和规律非常重要。

1 明确建立概念和规律的目的和意义

“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在从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过程中,使学生在“前概念”和科学知识之间引起冲突,设法给学生一个巨大的“震颤”,以动摇其顽固信念的基础,让学生用新知识概念或新现象与“前概念”产生矛盾时,他们就会体会到建立新概念和规律的意义。例如在讲“流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的规律时,让学生先猜想“向两张纸中间吹气将会看到怎样的现象?”很多学生都会认为两张纸会贴在一起。当他们亲身实验后,才会发现出现了与猜想完全相反的结果,这样他们将会主动放弃“前概念”来积极探索正确的科学规律,这样得出正确的规律就顺理成章了。

2 在建立概念和规律时要理顺学生的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知其“以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他们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印象才能深刻,记忆才能更牢固。学习效果才能更好。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如果学的太死,遇到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物理知识与实际运用无法联系起来。这些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概念获得的全过程。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关注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全过程。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规律的得出,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结果,并用实验他的错误结论。然后介绍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同时做“斜面小车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充分的分析,得出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越远。再用外推法分析,如果在小车运动的方向上不受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逐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学生对该规律的建立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过程,同时对“牛顿第一定律”也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 在讲述物理概念和规律时语言一定要准确,同时要突出关键词,并给予适当的说明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语言和公式,是许多物理学家反复推敲总结出来的,十分精炼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有些概念和规律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在教学中,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准确。对一些关键的字词应加以突出,并予以适当的说明,以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的理解。必要时要与其他类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牛顿第一定律”要强调“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讲“二力平衡”,将“二力平衡”中的一对力和“相互作用力中的一对力进行比较。在讲“热量”概念的时候,让学生弄清热量、温度及内能三者的联系和区别。

4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时候,多给学生建立典型的事例

第5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学习;重要性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反映了物理事实中最本质的东西,物理规律本身表达了有关的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严格的数量依存关系。所以,学生只有掌握好物理概念,才能理解物理事实,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事实的本质,是进入理性认识的第一步,只有抓住了物理事实的本质才能分析有关物理的内在联系,才能掌握物理教学的基本定律和原理(物理规律)所以,物理概念又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

二、对概念的理解。

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即反映了物理对象中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现象中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种属性的一个或一类的现象和实物。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一切力,如万有引力、弹力、电磁力、核力等都具有这特有属性,这是“力”的外延。

2、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其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而各具特征。

(1)固有特征。

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种属性不随外界的某些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方向特性。

有些物理概念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切不可忽略方向这一重要因素,例如磁体周围存在磁场,但磁场的方向总为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方向。

3、概念的关键词。

物理概念的文字表述是人们经过长期的观察,总结概括出来的,所用词语经反复推敲,是很精练、准确、科学的,要正确理解它,就必须咬文嚼字,抓住关键词,比如滑动摩擦力的定义,要抓住“相对运动”、“阻碍”这两个关键词,对它的方向要抓住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这两个关键词。

4、区别日常观念

在学习之前,人们常会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观念,而有些观念未经认真研究和推敲,常常是一些错误观念,如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里大于车拉马的力,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慢……这些错误的日常观念对我们正确接受物理概念有很大干扰,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一定要了解哪些观念是不科学的,并通过多个例子去证明它是错误的。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兴趣,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大部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不同方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含义。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它的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知识网络。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如电功、电功率,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1)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比做水流、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2)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前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17-02

物理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与周围环境长期作用形成的对生活现象的经验型认识。正确的前概念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不正确的前概念,则会阻碍学生们的学习。

若是不及时把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纠正过来,就会影响学生们顺应正确的科学概念,从而成为他们构建科学概念的障碍。长此以往,便会让学生们感到物理学科很难学、难懂,逐渐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对纠正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进行一番实践探索,以期得出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并且实在地帮助到学生们,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那么,如何才能够纠正不正确的前概念呢?

1.教学前测,了解情况

在把新知识教给学生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们的前概念状况进行一次诊断性的测试,可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来了解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在研究前概念以及转变策略的时候,对学生们前概念的诊断是极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弄清楚正确的前概念是哪一些,而片面的又是哪一些,而那些不正确的前概念又是哪一些。对于那些不正确的前概念,教师们需要帮助学生们改造甚至是重新组织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们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过程。

譬如在浮力知识的教学之前,就本校的一百五十多名学生,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调查:1.对漂浮状态的认识;2.对下沉状态的认知;3.对悬浮状态的认知。在第一个方面中,有48.1%的学生认为,物体之所以能够在水面上漂浮是因为浮力很大,有71.9%的学生认为,物体在水面上浮出的体积越大,浮力就更大,而有91.6%的学生认为,"上浮"和"漂浮"并不是同一个意思;在第二个方面中,有10.3%的学生认为,下沉原因跟物体是否很重、是否实心有关,而43.6%的学生则把原因归结于"受的浮力较小",还有另外的46.1%的学生认为,物体下沉是因为密度比水大;在第三个方面中,有27.9%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悬浮",还有9.1%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而有36.4%的学生则认为,木块在水中悬浮应该是受到其他力的作用,而59.7%的学生肯定了悬浮现象,把其理解为有"浮"的趋势,却因为受外力而导致静止。

由以上调查可知,学生们对上浮和下沉的前概念非常简单,思考的维度很单一,并没有考虑到这两种状态其实是受到重力、浮力还有密度体积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在实践中看来,这种"简单"相对于学生们对悬浮的"复杂"的前概念来讲,却是更加难以转变的。因为这种"简单"往往是根深蒂固的,而"复杂"的前概念只要明确了定义,相反却更加容易转变过来。

2.根据体验,积极探寻

科学永远需要证伪错误来进步,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受,积极引导学生们证伪自己的前概念,进而激发出学生们更正或是重新树立自己物理观念的欲望。

安排一次教学实验,让学生们把不同的小物体沉入水槽中,然后放手,观察之后的现象并汇报最后的结果。接着再对这些结果进行分析,进而与学生们的前概念产生冲突,以致让学生们自行地去改变自己过去的认知结构,构建正确的科学概念。这是一种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和认知内驱动力的好方法,有了这种兴趣和内驱动力,学生就不会再对物理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并且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去探究。

而在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动力之后,及时地供应探究所需的材料,那么学生就会自发地去构建他们的科学概念,从而改变过去的错误前概念。沿着上面的教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们探究思考,如何使上浮的物体沉下去?又如何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并且把所使用的方法说出来,跟其他同学一起交流探讨。

最后还可以进行教师追问,如沉下去的物体,增大浮力或是减小物重,一定能够让下沉的物体上浮吗?接着,教师可以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演示,把学生们的思考方向引至受力的角度,通过对比演示结果,让学生们了解到物体的浮沉是受浮力和重力共同作用的,而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而根据得到的结论,结合力的平衡的知识让学生明白漂浮和悬浮现象的原理和条件。同时通过鸡蛋在盐水中悬浮的实验,可以深化学生们的感知,进而自主思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3.教学效果,反思研究

教学实验结束后,再对授课班的学生进行一次测验,接着通过大约一周时间的习题教学,再用与上一次测验相同的试卷进行第二次测验。得到的结果以漂浮方面的知识为例,"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的原因是什么",教学前测的正确率为45.5%,而在教学实验后的第一次测验却不升反降,仅有17.5%,相反认为受到浮力很大的学生上升到75%,这表明前概念的转化过程很艰难。但是经过了一周时间的习题教学之后,此项的正确率却上升到了92.5%;而对于另一项铅笔浮力的测试结果,三次答题的正确率则分别是13.4%、40.0%、82.5%,由此可见,教学实验后的第二次测验比第一次测验的正确率要明显提高了许多。

通过这一实践研究,我们可以感受到,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们创新的精神和动手的能力有极大的好处。但想要一次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就把学生们不正确的前概念纠正过来,明显还有些不足。因此,对于习题训练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习题训练的过程当中,学生们能够将新构建的科学概念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情景中去,从而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刻的体会。

参考文献

[1] 陈素平,王小梅,蔡庆龙,等.对7~12岁儿童的浮力前概念的探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l(5).

[2] 应崇恩,孔琴飞,张礼聪.化学"证伪"实验设计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1(5).

第7篇

一、实验法

大多数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是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透过现象,剖析揭示其本质而引入新概念的,学生易于进入教学情境,形成鲜明的印象,从而强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引入弹力的概念时,先演示小车受拉伸或压缩弹簧的作用而运动,说明弹簧在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再演示弯曲的弹性钢片能将粉笔头推出去,总结得出物体恢复形变时要对使之形变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进而得出弹力概念。又如,在讲述超重与失重时,让学生在弹簧秤下挂上钩码,静止时在指针下卡一块小纸片并记下示数,当提着弹簧秤加速上升时指针会把小纸片推到下方,此时发现弹簧秤示数增大了,从而给出超重的概念;同样,在观察弹簧秤加速下降时其读数减小的现象后,建立失重概念。通过实验演示的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新概念的情境,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疑法

设疑如同悬念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经过学生积极思维之后得到的概念能经久不忘。在概念教学中设置疑难能更好地为概念引入创设思维情境,这是引入物理概念的一种好方法。

例如,引入全反射概念时,将一束光线从光密媒质(水或玻璃)中斜射到光疏媒质(空气),然后慢慢地增大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为什么折射光线不存在了呢?反射光的强度为什么加强了呢?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到准确的语言来表达这一现象。在学生分析疑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本质给出全反射的定义,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全反射的概念。

三、类比法

类比是从事科学研究最普遍的方法之一,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理学中,有不少的概念是用类比推理方法得出的。因此,针对这类物理概念的教学,其最佳方法就是用类比法进行引入教学。只有这样,可以使学生借类比事物为“桥”,从形象思维顺利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新概念。

例如,讲电场时,我们可以用已学过的重力场、引力场来进行类比教学;通过体会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温度是大量分子平均动能的量度,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引导学生从这三种量度的类比中去理解量度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对一些相近类似的概念进行异中求同找联系,同中求异抓类比,这样就能掌握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深化理解概念的目的。

四、激趣法

心理学家认为: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便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去探索新知识。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物体运动与变化现象。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引入概念时应注意结合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讲述去吸引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并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值得采纳的方法。

例如,在引入光的干涉概念时,首先介绍托马斯·扬在历史上第一次解决关于光源的问题,成功地做出光的干涉实验的史料,它能激发学生对新概念学习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又如,在引入电磁感应概念教学时,简要介绍法拉第其人及其在物理学上的杰出贡献等事迹,以激发学生学习该概念的兴趣。除了利用物理史料激趣外,在概念引入前,如设计一些趣味实验,提出一些相关的奇妙的自然现象,设置悬念等,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新概念的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概念。

五、实例法

在物理学中,有许多的物理概念是通过剖析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分析现象、抓住其本质而归纳得出的,因此,在对这类概念引入教学时,我们不妨也模仿这概念的建立过程模式对其进行“重复式”的讲解,再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帮助学生形成、理解并掌握该概念涵义。

例如,在进行机械振动概念的引入教学时,从日常生活实例出发,选取弹簧振子、单摆、水中的浮沉子、不倒翁等为振动物体,启发学生抓住这些物体的振动的共同特点,建立振动的概念,不但能使学生把握住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为引入产生机械振动的两个条件奠定基础,而且还可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六、直接法

第8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概念教学 方法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092-01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过分的注重学生利用物理原理解题应用的教学。对于概念的处理,一般都是要求学生“熟记”,而忽略了学生是否对物理概念中一些重要内涵的彻底领悟。概念没有摸清,导致了学生在物理原理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错误,学习效果比较差。因此,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他们对于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

本文结合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具体将物理概念的教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领悟物理概念的内涵。下面我就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讨论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1 物理概念的初步学习过程

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最初接触一是经过课前预习,其次就是课堂上师生的交流,其中又以课堂中的学习为主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理解的入门,理所当然就落到了物理课堂教学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概念学习的有效指导,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以及思维习惯,实现高效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说来,课堂教学中相关物理概念的教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1实验观察阶段

物理实验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将抽象的概念进行形象化的有效途径。以往在进行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我们过分的注重了对于实验结果的观察,而没有结合相关的概念阐释,结果在学生中就造成了一种“外行看热闹”的现象。所以,针对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改革,就是将实验和概念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变成“内行看门道”,即让学生真实的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让物理概念在真实情境中建构与应用,才能完全被理解。

例如,在学习“压强”概念时候,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缝衣针很尖,刀钝了要磨一磨,图钉一头大一头尖细,坐在沙发上要比坐在条凳上舒服,书包带子是宽的,胖子和瘦子站在沙坑里,胖子通常陷入的更深等,首先让学生自己总结,这些现象都与物体的哪些方面有关,初步得到压强的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得出概念。

1.2元物理知识的科学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已经相应的有了一些积累,并且在生活中,有了一些浅显的物理概念印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简单的物理知识,充分进行调动,然后,帮助它们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物理概念的科学化,在学生熟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免除一种抽象知识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认同。

2 物理概念的记忆阶段

这个阶段的记忆主要指的是,对于物理概念的掌握,以及印象的加深,将学习到的物理概念的持久保持。这一阶段的学习,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概念的复习阶段。

在基本概念记忆阶段,可以采用说文解字的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例如,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质:物质;量:……的多少);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从功劳引入:努力+进步);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就叫惯性。(习惯性,习以为常,不喜欢改变,为惯性);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源:水流出的地方,事物的出处,根由)等。

关于物理概念的复习,我们指导学生根进行一种科学分类的复习策略,就是将繁杂的物理概念,按照相关性,进行分类。知识一个有机的系统,找到其中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知识体系,尤其是概念的掌握。

比如,在复习阶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已经学习过的关于“能”的定义:第一步,归类。按形式这些概念分为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光能、核能等。随后,在将机械能分为动能和势能,电磁能氛围电能和磁能,核能可以继续分成化学能、原子能、太阳能。这个过程就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打开,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形成一棵知识树,不同的“开枝散叶”。

3 物理概念的应用

物理概念的学习和识记,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落实在实际应用上,在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调动起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掌握情况,并且加工有效信息,抽取概念中的科学内核,根据具体的物理条件要求甄选出合适的适用概念,避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比如,在进行概念练习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概念知识判断对错,并且说明理由。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2)在接触面之间加油,可以消除摩擦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力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