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0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教论文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1认识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特殊性
在很多学校的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都使要和当地比较知名的一些医疗机构共同合作的,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卫生毒理学和流行病学以及儿童少年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都需要相应的医疗机构来承担,环境卫生学通常是学校自己来承担,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人力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分配,同时也为培养现如今仍需要的预防医学专业的人员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1.2摸清基本现状以找准改革方向
很多学校在前几年就应经进行了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而且改革之后有很多学生已经走进了工作岗位,为了更好的掌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学校也对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教师和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中还采取了电话网络和座谈等方式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当今进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大的,在当前的教学体系当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置得不是十分合理,通常都会出现中断的现象,同时也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体系,这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次是开设课程的顺序存在着非常强的不合理性,在很多专业课进行的过程中,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还没有展开,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无法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最后是临床教学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在临床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讲解的内容并不是非常的细致,学生实习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的多,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也很难得到非常细致的教导,这也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这样实习结束后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明显。
1.3巩固深化和提高前期课程体系的改革成果
学校在预防专业改革之后已经收到了一定成效,在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收货了很好的效果,所以为了能够让这次改革的成果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巩固,以便更好的对突发的事件进行有效的处理,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还需要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入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新的教学体系的优势,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
2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特点
2.1合理调整和设置
相关课程和教学阶段新一轮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参考《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对现行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对于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新的定位,对于课程和教学阶段进行新的组合和论证,根据社会需求增加相关的课程,精简或浓缩部分传统课程,从而形成了新的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外,大量开设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公共卫生教育;大量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课程,既包括公共卫生领域的交叉,也包括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专业课程虽然在学院开设,但有2/5的教学任务南疾控中心的教师承担;理顺授课顺序,如卫生毒理学提前开设;开设科研方法学类课程,如医学科研方法学、卫生经济学等;临床课程和实习更具针对性,现场实习时间从第期的11月提前到9月且增加2周时间;进一步改革毕业设计实施方案,并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确定导师。
2.2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教学规律修定教学计划,同时优化专业教学内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配套的教学大纲,强调专业理论课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所有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法学类课程增加软件实习比例。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既突出重点又融人大量信息,既便于课堂学习又便于课后复习和整理笔记,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3突出应用性实验教学
开设综合性实验预防医学本身属于应用性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技能至关重要。新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基于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实际的工作需要,并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结合。教学采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方式。借助学院实验中心整合不同学科教学资源,开设综合性实验,突出现代先进技术和学科前沿技术,教会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综合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拓展学生的实验技能,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4加强毕业设计
(一)在训练课件中确立被试的知识点
在师范生进行完第一阶段的基本技能训练后,发现有较多不如意的地方。由于高校对师范生技能及考研率的双重重视,所以在进入高级技能训练(I),重点在五分钟的说课设计导入等方面加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组织管理,训练以视频评价中的关注度为主要参考对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进行了综合调查研究,本文用VBScript+UCINET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可视化化分析,运用整体网技术对师范生的合作训练网络进行深入探讨,在训练课件制作上引入变量采集训练内容学习数据,根据个人爱好展开学习,为师范生训练确立了新模式。为此,本文由参与度要素提出对微课程设计要求如下:
1.实验室网站提供视频、文字、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的微课程。PhilipGuo、JohoKim和RobRubin研究了MOOC教学视频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提出了最实用的一条建议:视频短片更吸引人。在实验室转型服务知识模型ML-STKM中要求课件视频碎片化,一般时长不超过6分钟,否则参与度急剧下降。
2.对知识点展开视频、文字、回顾、测试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对知识点展开设计可尝试利用实验室现有环境如:规章制度宣传栏、仪器设备陈列室、学生作品展览介绍等采用非正式的场合录制视频、模拟一对一辅导的办公室谈话等方式,一方面没有必要花大价钱又可以具备音频、视频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又改善微课程声音和画面的质量,确保蕴含个性化学习要素。
3.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视频、文字、模仿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利用绿屏或蓝屏录像抠像技术,辅以抠像人物+电子讲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对话、评价及模拟学习或操作,提升交互性扩展个性化学习的途径。
4.对一个知识点展开后书写等个性化学习要素。可汗式的边画边讲教学(手写板)要比幻灯片或者代码截屏具有更高的参与度。在对一个知识点讲解中辅以动作或者连续的视线牵引,好让学生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5.对知识点跟踪记录,学习完设定的必要标记要素。对于授课类视频,设计中运用Timeline设置视频中断点提高视频学习的交互性,同时注意重点应放在提高首次观看的体验上;而对于辅导类视频,则应方便回放和快速浏览,例如在视频中插入大号字体的小标题,同时定义变量采集相关访问数据。
(二)资料收集实验室网站使用
VBscript+数据库的编程方法,对所有知识点按要求进行评价和调查选项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并对收集的数据编程自动处理成UCINET格式数据。
(三)知识学习角色编码
实验室网站的前台程序获得了“训练知识交往关注矩阵”:用数据库记录了该班学生的观摩视频、阅读文字材料、观看动画、互评记录和知识测试情况。根据上述算法,例如如果两种选择要素2项,就在其相互对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将获得的数据导入到ucinet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对称化处理,使用了“max”命令,进一步获得“关注矩阵”、“紧密关注矩阵”、“非关注矩阵”等,这些矩阵中记录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四)实例应用
在上述网站设计中,虚拟了训练者喜爱沉浸式学习,进行基于Ucinet评价的知识点个性化教学(沉浸式学习法)网站设计,以一个班26名同学的访问学习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沉浸式学习法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知识点设定的媒体要素有较高的要求,要产生“流连忘返”的效果不是网站的设计能解决的问题,而应该是知识生产者对学习者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高质量的知识点标记要素是个性化网站的生命力,这与“虚拟现实”的沉浸式学习效果是一致的。
二、转型服务研究的目标
本文对在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提出的一种新的知识模型ML-STKM(MobileLearning-SupportTacitKnowledgeModel)进行应用研究,其核心内容就是开发围绕个性化本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程资源,制定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制作规范、技术规范;该模型支持移动互联(或云计算)环境中个性化知识评估、知识存储和学习主体隐性知识的建构,利用教学型实验室的优势为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拓展到移动互联(或云计算)中的研究和实施提供理论和实践资源。以微课程资源建设和推送为突破口指引教学型实验室的服务转型,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促进教学型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一)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学型实验室开发的微课程如何嵌入学校本科教学现实需要;针对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课程开发的不足,尝试用ML-STKM模型研究个性化教学案例、学习案例的形成机制;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开发的微课程教学资源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开发的原则是什么?微课程的结构化、有序化对本科专业课程开发和教学有什么影响?
(二)研究重点
1.知识模型ML-STKM下本科课程结构化的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案;
2.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中微课程教学设计规范、课件设计规范、技术规范;
3.以教学型实验室为主体的现有专业课程、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等教学内容的微课化实施原则和步骤;
4.在现有教学型实验室技术支持下微课程推送的技术选择及效率研究;对新技术开发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思路微课程(Microlecture)
关键词:大数据;眼科教学;体系建设;数据模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建立高素质的医疗服务团队,为医疗服务水平的关键[1]。医生这一职业是不断学习的过程,从走进医学院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将要面临一生的学习生涯,在校学习基础知识,走出校门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具有足够的临床经验才能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有更加准确的判断[2]。在临床教学中,帮助年轻医生、实习医生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成为提高医生业务能力水平的第一要务。眼科是临床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但无论是中医或西医专业教材中,眼科是一门小学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都不是很高,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实践经验不够丰富,严重影响临床教学效果[3]。临床眼科大数据中,只有1%被运用到临床教学中,其余的99%如果能被很好的利用,进行数据整合,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培养眼科专业人才、提升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通过探讨临床医疗大数据技术与眼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建设健全眼科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一眼科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眼科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主要包括对视觉器官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诊断、治疗、预防和康复。眼球拥有人体最复杂的神经结构,功能也较为复杂。眼睛为全身的重要组成部分,眼科学与其它学科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与多学科有所交叉,眼科这种独立性与交叉性学科特点使其与其它临床学科教学存在差异[4]。眼科作为一门小学科,专业性强,疾病种类复杂,治疗方式复杂,手术视野较小,操作要求精细,学生走入医学院校学习,只是为成为合格的眼科医生的第一步,所有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入临床。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医院眼科的师资力量、设备、资源还存在很多欠缺,特别在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没有正规的培训,很多医生都是在工作中学习提高,导致眼科医生专业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多弊端,这种方式并不利于他们成为一名专业的、合格的眼科医生。
二眼科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于眼科的医生来说,眼科图像的检查结果是医疗信息技术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眼科影响系统为眼科专家编写的一套管理系统软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医生们可轻松管理眼科影响检查设备及影响检查数据。眼科管理系统可以与病例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整合起来,通过眼科信息管理系统,眼科医生进行患者档案采集、存储、运输等,方便了医生的出诊流程[5]。眼科电子病例系统在临床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医生通过网络系统对患者的信息进行电子化记录,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治疗方法等详细信息,整个信息内容涉及病人信息的每一个流程,在医疗中,可将信息源整合,满足医院管理及法律的需求。
三临床大数据的应用情况分析
大数据一词最早应用于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咨询,其包括大量的数据资料,多到难以通过现有的主流软件进行整合。大数据处理技术与传统数据教育现代化•2016教育现代化•2017年8月第2134期173课程与教学处理模式无明显差异,但大数据处理体积较庞大,不像传统的数据结构化数据占的比重较多,大数据往往都是非结构化数据,所以在处理大数据时需借助专业的大数据处理器进行分布式工作。并行处理器可以对数据进行一步一步的查询、分解和分析,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节点,提高并行处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分为映射和简化两个过程。经大数据技术的映射和简化过程,可以对大量数据进行一定的规则分割、分解计算,汇总结果。完成海量数据的并行处理。数据分解的目的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割、分割无数块的大量数据,再将大量数据送到相匹配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数据融合是通过并行得到的结果,再通过合并、计算得到最终的结果。目前,从我国的各大医院执行的几年信息化建设来看,大部分已经完成了电子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各系统的收集信息是准确的,但医院的临床数据较大,所涉及部门的收集信息数据多少、系统利用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临床“大数据”技术出现,临床上的“大数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模式来处理临床操作中的实际问题,首先通过医院现有的数据采集系统,经过数据整合至统一的数据处理模块,之后将收集到的大量临床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以“大数据”的服务器,并行处理机分解,发送到每个节点的计算和处理,然后根据一定的规则从大量捕捉和总结选择的数据相似的项目,通过分类和排序,将得到一个更具代表性结果。未来数字化医院发展的目标是临床大数据,是未来医疗软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临床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工筛选和统计信息的过程,通过临床大数据的整合与分类使临床信息更加准确和真实,数据量也能得到更大的处理。在临床教学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建立一个覆盖临床系统、教学系统、科研系统的“大数据”模式产生的所有数据,该模型可用于分类眼部疾病,使医院眼科记录不仅是停留在一个病人,而是可以从更高层次的分析挖掘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有大量的数据支持,真的能改变过去的临床教学和研究数据的临床应用。
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眼科教学体系建设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未进入临床的学生难以获得临床资料,查找资料时需要查询多种媒介进行查询,查找各种书籍,对于有些问题需要观摩老师现场教学,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学生能够直接接受老师现场教学的机会并不是很多,文献查阅经常会出现漏查的现象,影响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应用临床大数据进行眼科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根据大数据的分类和整理特点,学生通过大数据分类能够更方便的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临床教学中心转为学生,临床大数据使学生能够查阅老师的案例,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真实模拟疾病的诊治过程,进而使教学形式更加自由,教学效果更加完美。传统教学中,学生们在实习过程,经常是由1名老师带几名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每一位教师只能从自己擅长的工作教授学生一些知识,不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此过程中需要老师认真讲解,学生耐心听讲,需要很长时间及精力去学习。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的变革,完全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带学生的模式。基于临床大数据教学模式变革,实现了学生多角度的病例诊断与治疗信息的查询,学习时间不再受到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查新自己需要的临床资料,即便老师不在身边学生也可自主的学习,通过大数据学生还可学到其他眼科方向的专家诊断的案例,能够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全面发展。通过大数据,我们可以对不同时间、不同数据进行分类整合,根据整合结果进行资料查询。例如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对眼科患者发生医院性感染原因、机率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时,往往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临床大夫的多年临床经验进行主观的判断。通过临床大数据中可调出患者微生物培养结果,医生可根据此结果进行诊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临床大数据进一步查询,能够更加深刻的对当时临床医生的诊断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还可对眼科疾病进行分类、整合,利于学生独自调取患者的完整信息,也可查询某一类病症的信息,方便学生更加全面的接触到医院的相关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全面。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眼科相关的眼科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IT)系统不断优化,“大数据”将会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临床,利于对眼科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眼科临床大数据的眼科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于眼科临床教学中,利于培养眼科专业人才,提高临床医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养,为眼科学生、医生、专家提供大量的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
作者:穆塔里甫 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朱冉,程蕾,宋超.浅议现代技术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导刊,2016,(30):147-148.
[2]袁容娣.眼科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2):1738-1739.
[3]陈冬雪.浅析中医眼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77):158-159.
“先学后教”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学生先学,学什么,怎么学,教师需要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学生能学到什么程度,学懂什么,不懂什么,教师必须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疑难点进行教学,才能拨开迷雾见云天,让学生学得更好。
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联系品德学科教学特点,怎么“先学”?怎么“后教”?我认为既有课前学生的先学,教师的指导;亦有课堂上学生的先学,教师的后教。下面,我就结合平时的品德课堂教学,谈谈我的看法。
一、课前的先学后教
1.针对教学主题查找、整理资料
品德课程内容非常开放、灵活,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因此,课前针对教学主题进行资料查找与整理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在这个环节,教师的“教”就很有必要,可以引导学生明白:围绕教学主题查找什么资料,通过哪些途径进行查找;围绕教学主题开展哪些实践活动,怎么开展;搜集到的众多资料怎么整理……在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大致的先学方向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指导先学,学生才会慢慢明白,针对教学主题可以先学什么,怎么学。长此以往,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先学能力。
2.针对教学主题引导实践活动
(1)现场调查
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组织儿童到现场观察或与当事人交流,使儿童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调查活动中,要指导儿童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归纳并相互交流。调查活动适用于熟悉环境、了解学校及周围的发展变化、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2)参观访问
课程标准中指出,参观访问这类活动旨在充分利用各种校外教育资源,让儿童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参观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以及各种社会设施,访问社区和各种社会人士等。可在了解家乡的变化、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科学教育以及培养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应用这种活动形式。
(3)欣赏、练习
欣赏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感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活动。欣赏的对象可以是人文作品、自然景色,也可以是儿童喜欢或佩服的同伴或其他人物。如师生共同搜集某一专题的故事、绘画、照片、录像、电影、多媒体作品等,一起欣赏;利用雪景、星空、春色等来欣赏和感受大自然的美;儿童通过讲述同学的优点或自己的成长来欣赏自己和同学的进步等。
练习是指针对某一项或几项教育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或课后强化练习,让儿童学会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低年级的行为习惯学习与养成阶段就可经常使用。如学会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学会正确的阅读姿势或刷牙方法,自己整理书包等,都可事先让孩子先学,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交流,形成鲜明正确的认识。
二、课内的先学后教
课前有了充分的先学后教,但学生的一些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笼统的;学生一些情感体验还是不到位的;学生的一些行为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这就需要课堂中教师必要的引导与规范了。但是不是课堂中就不学只要教了呢?不是的,课堂上还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先学,在学生通过先学不能解决的时候,教师才进行必要的教,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1.在学生没有认知到的情况下着力“教”
学生对感性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感性知识的背后规律等理性认识往往就不到位。这个时候,教师就要着力进行“教”。
如学习《腾飞的翅膀》这一课时,有一个难点就是地方主要行业的形成与发展与当地资源、历史传统的关系,学生对此并不一定有认识。那么教师就可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江西陶瓷制作业进行重点介绍,引导学生认识到位。
2.在学生认识零碎的情况下着力“教”
学生在学习时,对于一样事物的各个方面都会有所了解,但这样的了解由于年龄、学识、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往往比较零碎。这时候,教师就要着力“教”,引导学生把零碎的认知转化为比较具体深入的认识。
如学习《腾飞的翅膀》一课后,学生对家乡义乌的特色行业、新兴行业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教师可针对学生家庭特点,在课堂上进行小调查:你家在干什么?谁家有亲戚朋友在市场上经营?然后教师总结出这一系列围绕小商品发生的商品交易都可称为商业。
3.在学习方法模糊的情况下着力“教”
关键词:博客平台;教学管理;博客团队;博客效益
引言
自从2002年以来,博客的概念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到2005年,博客数量的增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性:2006年,中国网民注册的博客空间更是超过了3300万个。根据2006年关于博客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如此强势的增长速度和无可限量的扩展空间,博客正在以互联网为依托的载体中快速成长和蔓延。
博客(Blog)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深入互联网文化的工具。当互联网摆脱了计算机技术Web1.0的束缚,迈入Web2.0时代的同时,博客文化也孕育而生,从静态的网页浏览转入动态的与共享,博客作为更具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工具开始拓展。而且越来越多的教育体系也参与其中,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信息环境和研究平台。
一、博客技术与科研教学
首先,我们了解什么是博客(Blog),Blog是WebBlog(网络日志)的简称,是一种基于Web2.0技术的应用系统,用于提供给用户以日志的方式网页。基于博客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成为了日志式的网络信息成分。因此,它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
其次,博客具有人人可以用来传播自己的观点的属性。那么博客的内容可以说无所不及,正因为它的广泛性特征,造就了“草根博客”和“精英博客”之说,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范畴,“草根博客”以广而泛为基本特征,而“精英博客”以其专而精为特点,这里所谈到的科研教学就是“精英”博客文化之一,也翻开了教育体系中崭新的一页。
(一)博客的基本特征与教学的相容性:
1博客时效性与教学即时性
博客的本身具有时效性,Web2.0技术会以时间为序的方式,自动排列信息的先后,便于使用者查找过往数据。这样的特点符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求,博客的内容按时序排列。正如教学过程中的课时安排表,由浅入深地将科研内容传递。既可以在线交流,又可以回顾复习。
2博客开放性与教学扩展性
博客的开放性是指,由BSP(BlogServiceProvider)博客服务托管商提供的博客空间,使用者(Blogger)通过免费的注册便可获得使用资格,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观点等供他人浏览和反馈。互动式的空间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众多领域的迅猛发展。我们知道,学科领域之间是存在关联性的,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是体现教学深度的重要指标,不仅科研工作者需要吸收广泛领域的知识,而且现存教育体系的弊病也亟待更新现有的知识来改善,因此,博客为教学提供了革新和创新的有效渠道。
3博客群体性与教学协作性
博客群体主要包括了博客作者和博客读者两大类,正如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博客在教学活动中的交流和协作,可以是师生网络信息传递的平台,也可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可以是教师之间的网上科研探讨。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总之,博客的群体性,加深了教学的沟通程度,也加强了科研的组织协调。
(二)博客在科研中的革新作用
1对象的转变
在教学过程中,博客的参与是信息传递的过程,更是知识利用的过程。在博客空间里,教师的身份成为了博主,也是博客的作者,每一个教师科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课件,讲课记录等提供给学习者使用。而学生也成为了教学的参与者,在信息传递的环节中进行沟通和探讨,从而形成知识的循环结构,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方式的转变
网络中教学资源的共享远大于现实的教学方式,提供的内容、数量、形式都将以数据的方式存储、传递和提取。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可获得性和交互性。彻底改善了课堂内枯燥乏味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
3工具的转变
博客的便利性和实用性代替了黑板和粉笔。也不是单一的电子邮件和BBS信息,运用于博客中的数据均以数据的方式保留,简单的操作和整合型的资源,使得任何的初学者都能方便地查阅所需资源。博客特有的时间排序有利于使用者累积和永久保存资料。
二、博客平台在教学体系中的应用
(一)教学平台管理
在当前的教学平台中,有课堂教学、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但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课堂教学存在着时间、地域的限制,网络教学存在着互动交流的限制,那么以博客作为教学平台的优势又体现在哪里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大踏步,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博客发展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成熟的互联网基础为载体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特点和管理的优势:
1零成本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付费便可以轻松的获得使用权。零成本的管理极大地方便了教学的研究工作,教师和学生无须考虑软件的购买和资源的付费问题,这使得参与者更专注于教学的质量。
2零技术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特殊计算机专业技能,便可以使用博客,这极大地便利了多数只会浏览网页和打字的网民。零技术的管理方式,无须考虑技术成本带来的附加效应,不会因为博客的使用而产生学习和培训的技术花费。
3零形式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便利地和上传信息资源。零形式的管理丰富了教学和科研的多样性,有利于跨学科和多角度的整合信息资源,提高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博客的使用者无需编辑文档,便可即刻信息。零编辑的管理节省了博客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只需以TXT格式的文档传递数据,便可以管理日志的档案。
5零体制
博客的使用者可以向任何人信息,并在读者和作者间直接进行对话和浏览。零体制的管理方式,是指博客信息的传播和运用在满足互联网和计算机使用原则的条件下,无限制性的管理方式。这有利于博客资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个参与者一个体自由、协作的交流和教学环境。
上述的“五零”特征或博客平台管理的优势,造就了博客文化来源的根基。正是这种“零壁垒”式的互联网技术,给教育博客创造了良好的科研环境,无论是作为作者的教师,还是作为读者的学生,以文字或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案设计、教学课件、学习心得等上传发表,把教学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革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平台构建
博客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有针对性的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建立知识体系。利用课堂教学的课件或资料,在博客中有形化,系统化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利用远程教学的课程大纲或实施方案,将教学资料、课程教案、备课笔记等,形成电子档案。利用视频或音频的方式,为教学提供生动、逼真的感性学习资料,博客还可用来记录优秀教育教学资源,记录实施效果显著的教学设计过程,以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资源优化配置,更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知识难点。
三、博客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博客功能的表现
博客自身的“五零”特征提供了简单、快捷的使用方式,从知识的获取、应用和问题的解决,都只需在博客中添加评论,就可以得到即时的反馈,而且予以文字进行保存,可供浏览和查阅。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博客功能的管理,并不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技能,这有赖于Web2.0技术的按时间排序功能,可以轻松地按时间顺序自动排列。这种针对性的沟通渠道,整合了电子邮件、电话通讯、电子公告等交流工具的优点,创造了优质的知识获取环境,并且便于对过往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都有赖于博客的系统性和功能的全面性。
(二)博客团队的组成
通过对博客技术“五零”优势的了解,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利用博客的便捷技术参与到学术研究中来。对研究者而言,在博客的跨时空研究平台上,围绕课题核心的信息资源将变得更为丰富。这有利于学科间的交流和讨论,自主的形成博客团队共同开发和共享课题资源,促使课题的内容更为完善,加快了课题研究的进度。对学习者而言,能够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名参与者,在虚拟环境中扮演一个角色,这对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培养学习者的技能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从而构建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和学生团队,弥补现实教学中个性化的缺失。
博客团队的建立,之所以能够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是由于博客本身就是一个自由、协作、交互的个性化教学平台,从博客的内容来看,它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进度和深度,一方面体现出教师的研究背景,以及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体现的是更为广泛的评价和教学水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索取教学资源,而不是课堂中的“一概而论”。从博客的对象来看,博客的交流渠道不仅在师生间,而且相关领域的教师同样可以参与科研设计,形成教师科研小组的内部交流。正因为博客是一个探究性学习团队的理想空间,自发性的博客讨论可以促进对学术领域的深入探索,也可以形成师生间或学生间的团队意识,只有以团体为单位的博客教学管理方式,才更有利于互相激励、充分交流、相互启迪、协作探讨、共同提高,从而丰富博客教学资源。
(三)博客效益的体现
1在学科专业中的应用
博客作为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是在不断的知识累积中得到更新和改善的。在国外基于Blog而展开的学术研究课题和各种自主化学习应用如火如荼,例如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都为师生提供免费的博客系统,很多远程教育机构把Blog当作授课、辅导的工具,使在线教育体系的优势更有效地发挥。科研导师通过对课题的详细论述和说明,促使学生自主地开展研究活动,通过即时的课业指导对学生的知识予以纠偏和更新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育的主要目的更多的是在探讨教师的教授,学生所学的知识均来自于教师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和兴趣所在。在当前的教育体制当中,让学生自己选课的方式,让其如沐春风。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却无法使“鱼和熊掌”兼得。现在博客文化的到来,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作息时间来自主安排课程,即使是异地的求学者和科研工作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参与到其中,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大可以一探究竟,从而改变不良的学习态度,真正做到“不耻下问”的学习方式,这极大地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的理解,也方便了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学。
2在研讨交流中的作用
从现在广为使用的电视、电话、视频会议的应用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博客功能的影子。通过数据的转换和传播,使得信息资源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我们的身边,博客的到来正是整合了视频、音频、电子邮件等信息传递工具的统一平台,无论是学术会议还是教师的授课,博客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以教师为主体的博客,通过日志的方式进行学术课题研究,将学术的前沿展现在博客内容之中,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刻苦钻研。也有一部分的学者将博客作为学生毕业设计或论文探讨和整合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的博客则可以参与进导师的课题研究,了解导师的学术动向,以便在导师和学生的互动之中产生“互补效应”,更加完善课题的研究深度,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学生在研究中的疑问或建议,都可以体现在博客的沟通交流之中,导师的指导和答疑更可以以文字的形式,保留在博客中,形成对学生即时的、动态的辅导记录。
3前沿创新中的价值
由于博客平台的建立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因此,对网络中相关信息资源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博客体系的构架不仅仅局限于导师对课题的理解和把握,要充分利用博客教育功能就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相关信息搜集和整理之上,由于博客自身的日志特点,我们可以清晰地发掘出日新月异的学术研究动态,不断地更新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来源应该在博客中充分体现出来。充分发挥博客的创新功能,就必须在相关前沿领域内不断地探索,形成知识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和开拓前沿创新知识体系。
论文关键词: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养成
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通过数学学科内容知识和有效教学策略交互作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并能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树立动态的课程观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
一、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性
1.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知识的核心。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数学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在特定的时刻、特定的情景中利用可能的条件对数学知识的特殊整合,它是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中的核心部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走进数学教师知识之中,通过协调和整合,不仅实现了数学知识和教育性知识的衔接,还把数学教学活动中一切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可能元素、知识纳入到教师的数学教学思维之中,为实现有效地数学教学创设了必要条件。
2.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是保持数学教师知识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数学教师知识的复合性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的横向拓宽与纵向深化;动态性是指数学教师自入职进入教学场域中后,教师知识在其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由于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就是从动态的角度建构,教师视教学情景、学生要求等变化形成学科教学知识,动态性的学科教学知识不断地为数学教师知识补充源头活水,使之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所以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是保证数学教师知识这种复合性、动态性的原动力。
3.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是着重发展三个方面的知识,即数学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这种知识结构不仅狭窄,而且之间也相互孤立,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遗漏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正弥补了这种缺陷,把学生的知识、学习的知识和教学情景的知识融合进来,这就实现了数学教师有效知识的不断增长和更新,扩充了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数学教师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途径
1.重在积累——在教育叙事中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叙事一般是从教育生活中发现研究的主题,是一种对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对教育生活的深度描写。在教学生涯中,当数学教师遇到不同的教材、学生,就经历着不同的故事;年复一年,当教师再回顾、思考这些教学事件,也就对教学、教材、学生有了新的认识。数学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的记录,可以对教育生活再度思考、诠释、评价,重新组织教育生活中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升华对教学的认识,也创造了多重可能的意义,还创造了对旧有诠释再度思考的空问,并认识到教学中没有单一的路径或方案。
2.适时提升——在教学反思中养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参照专业领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自己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教学意图的教学实践的观察和思考,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有所改进的理性认识。数学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可形成对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分解、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的新的认识,并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方式,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通过教学反思还能使数学教师积极建构动态的和灵活开放的教育思维方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佳。事实上,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教学反思过程是同步的、方式也是一致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这种同步和一致性中养成。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1999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的原理和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技术、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1重新修订生物化学教学大纲,调整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比重
根据学校制定的“应用型、工程化”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思路,重新修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根据开设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各专业学生所应该具备的实验能力,对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按不同学科对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模块设置,根据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特点,大幅增加实验教学课时,过去我校生物化学共10个实验,30学时,调整后共16个实验48学时,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比例达到4:5.同时,完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遵循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进行,突出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生物化学前沿动态及时引入到实验教学中.
2重新整合生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三大板块”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
将实验内容划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板块,课时比例3:1:1,构建一个既突出专业特点,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2].(1)精选“验证性实验”内容,夯实学生实验基本技能,在验证性实验板快中,教学目标重点要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熟悉掌握生化实验中的常规仪器的使用方法.验证性实验的开设主要为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实施奠定了基础.(2)开设“综合性实验”,强化培养学生综合研究素质,在综合性验板块中,教学目标重点突出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综合实验的开设,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以“综合性”实验题目整合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兴趣,在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自然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3].(3)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科研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应针对教学大纲科学、理性的设计实验,实验题目自拟,要有综合性并应具有一定的难度;设计性实验的题目要有趣味性,力求引导学生设计出一些有创意的实验;设计性实验应提出有悬念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4],学生应该充分突出学生参与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创造热情.学生学会如何查阅相关文献、选择实验材料、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试剂、分析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等问题,整个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指导教师应该对实验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学生自定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保障实验药品、仪器的正常供应;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对各组实验结果和过程进行考评.通过开设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实行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探索
(1)生物化学实验时间的开放,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受实验条件和时间安排等条件影响,学生只有在规定的时间去做事先就规定好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无法发挥学生实验创造力.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自由安排自己的实验时间,我们对实验时间实行开放管理.采用预约制,实验室在时间上尽可能开放,学生通过预约随时都可以进入实验室.学生和实验指导教师互动,实验指导教师采取值班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上选课,选择适合自己的时间做相关实验[5].(2)生物化学实验内容的有限开放,根据学生专业背景不同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实验项目,完成实验教学大纲的实验内容外,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内容,供学生自由选择.这些开放性的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方法,选用实验设备,配置实验试剂,实验前将方案和指导老师讨论,审核可行后,由学生自行完成.(3)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开放,采取实验室的科学管理,多室实验设备共享,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打破各个科室的保护壁垒.加强对指导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训.对实验室人事分配方案进行了调整,责、权、利明确,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采取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后,实验室的容量大幅度提高,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了实验室的现有资源[5].
4生物化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更新及管理
(1)规范和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6],现行实验室制度是多年前制定的,已跟不上时展的需要,需要补充一些新规定和措施,用规范和完善的制度去规范实验室的操作和仪器使用.量化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责任,达到有效管理的目标,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制度的功能,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2)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等硬件设备的建设,对一些实验仪器和实验用品,应该爱护、细心使用,对一些精密的大型实验仪器,应该建立“仪器管理档案”,建立和制定“使用登记证明”制度,填写使用登记证明.定期对实验室硬件设施进行调试和维护.(3)加大实验室建设的投资力度,更新实验室设施,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根据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购买一些功能齐全、设备先进性能好的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更新,扩大实验室硬件投资规模,确保生物化学实验室的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不断增加实验室的实验功能和科研的实力.另外,加强实验室软件投资和建设,包括科研和工作人员的培养制度、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制度、培训方法和方式.(4)增加实验室建设的管理经费,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加实验室经费投入,促进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室建设管理经费,提高实验室材料的管理经费,加大学生培养经费,强化实验室培训功能经费,协调好培养教育经费.
5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考核手段改革
为保证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应充分重视学生对实验课成绩评定这一环节,需制定一套全面的有利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考核办法.在生化实验教学评价过程中,需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提出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加强实验课综合考核力度,建立一套能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考核体系.将生物化学实验成绩分为4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性实验各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竞赛成绩占10%.每次实验成绩细分为4部分:前期预习情况占20%,实验过程完成情况占30%,实验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占25%,实验结果与讨论情况占25%.通过这种方法,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促进学生认真做实验,规范书写实验报告,认真分析实验结果,这种考核方法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实验理论和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有了可参照的执行标准,改变了过去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的成绩评定方式.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
1传统生化教学手段的改进与完善
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手段是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方法.除了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外,我们还积极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实验教育效率.传统上的实验课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遵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依照实验步骤去做试验,这样学生很难达到训练科学思维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教学模式的不足,我们实施自主性教学模式,表现在让学生自己培养实验材料、自主配制实验试剂等操作技能,让学生自己查阅数据,进行试验细节的论证和讨论,让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培养动手操作和科学研究与思维能力,提高实验的教育效率.实验的学时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广泛的实验后的公开讨论和辩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机会,特别是建议学生把问题和解释写成报告的形式,教师必须给与认真地答复.
2新型生化试验教学手段的应用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验教学过程中,利用国内外期刊全文数据库网站,下载学术论文,对传统生化试验方法、材料进行改进,做到试验方法、试验内容不断创新,激发学生的做实验的热情和积极性;利用国内外生物化学相关的网络资源及论坛,如“生物资源网”、“生物谷”、“生物秀”、“生物通”、“生物实验网”“、中国生物化工网”以及各个生物化学精品课程网站等,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及时掌握生化实验领域中的最新新技术.(2)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运用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和虚拟仪器等多种电子媒体和技术设备,采用Powerpoint、flash、Quicktime等手段,制作一个生物化学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并在实验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实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理解容易记忆牢固、运用准确.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将实验教学内容整合到教学软件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7].在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手段一定要服从实验教学目的,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特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有效运用技术手段.充分、合理、有效地运用多媒体化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省实验教学时间,降低实验教学的难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3)构建网上虚拟生化实验教学的新体系,虚拟实验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络或校园网设施条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在电脑屏幕上创造出模拟的仪器性能、实验条件和实验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预定的实验项目,从而达到真实或接近真实实验的效果[8].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网上实验教学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高度共享,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推动各院校的相互交流与协作,发挥各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促进新内容、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共同发展实验教学.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学生可以完成对于一些在现实的实验室里难以执行实验计划,如有高危险性的实验、涉及高精密仪器的实验、实验场地及实验材料缺乏等等的实验.而且可以让学生接触和掌握更多、更新、更好的仪器.虚拟实验室能够弥补现实实验室的不足,发挥现实实验室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与现实实验相辅相成.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可以自由地、随时上机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操作,完成各种分析测试任务.在计算机上对虚拟实验达到熟练后再进入实验室进行真实操作就会轻车熟路,大大增加现实实验的操作熟练度和速度,因此虚拟和现实实验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运用虚拟实验教学手段可以节约成本,降低损失.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网络的优势,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技术等可以仿真出可视化的实验环境,引入多种多样先进、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同时降低误操作的危害与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