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发展思路;广西上思县
建设生态农业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变成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其自身不但与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符合,还能够增加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阶段,上思县已经被列为我国国内建设生态农业的示范县,这为上思县区域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机遇。为了促进该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根据上思县的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思路,具体如下。
1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上思县位于广西南部,被外界称作天然的氧都。该县工管辖4个镇、4个乡,总面积为2816km2,耕地面积高达5.87万hm2,其中有3.26万hm2种植甘蔗,种植作物品种非常的单一,且每年都使用大量的农药及化肥,致使上思县面临着严重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破坏等众多问题。所以,当务之急应该制定一套合理的农业发展方案,以促进上思县农业持续发展。
2上思县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2.1没有建立先进的农机基础设施
很多蔗区都不存在灌溉设施,有的蔗区虽然建立了干渠网络,但却没有支渠通向各个田间地头,且干渠的利用率也非常低,因此甘蔗种植效益一直都得不到提高。加之农户本身没有较高的水利化程度、不具备先进的农业设施以及较大的高产农田建设比例、较高的耕地产出率以及质量。同时,甘蔗的实际生产未实现机械化,依旧应用人工进行施肥、除草及种植与喷药,且应用机械收获甘蔗还在试验的阶段。此外,由于上思县在基础设施方面不能抵御较强的台风及干旱等众多自然灾害的能力,所以这些问题的真实都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脚步[1]。
2.2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大型企业不但少且还不是非常强
就上思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投资方面不具备良好的投入渠道,投入和需求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市及县政府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为有限。再加上这些年农药以及肥料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甘蔗种植成本逐渐升高,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而在上思县范围内,只有上上糖与昌菱公司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余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还没有充足的生产资金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人才的支持,因而只能生产一些初级产品[2]。同时,很多企业都未与农业产业之间建立起良好的联系,并且与农户间一直是买卖关系。所以,企业便没有较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没有充足的精力应对市场竞争,慢慢地就被市场所淘汰了。
2.3调整农业结构较慢
2015年上思县农林牧渔业之中,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65.83%,比2013年下降了1.36%,笔者对上思县近3a的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查,详细变化趋势见表2。由此可知,农业结构的实际调整速度相对较为缓慢。长久以来,广大农民一直都应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种植与养殖,且还没有充分应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依旧使用单家独户以及分散式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3]。农业生产主要把农户分散经营作为主体,且规模不大,节约化程度也非常低,致使现代化的生产方式以及科学技术难以得到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进而促使农产品单价和效益得不到明显提升,生产能力无法提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济效益。
2.4农民没有较强的生态农业生产意识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因此还未向广大农户宣传生态农业的发展政策保障、法律法规与科技支持等众多体系,且投入机制以及市场机制也没有完全建成,生态农业对于农业增效以及经济增长也没有较大的贡献。所以,社会对其未加重视,导致农业生产者不能树立起节约生产及安全生产与清洁生产的意识。再加上农业人口大多数都是50~60岁的人,且他们还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专业技能,极容易被传统观念所约束,不能顺利进行生态农业生产。
2.5农业产业化化相对较低
现阶段,上思县的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在使用较为传统且粗放型的模式进行生态经营以及管理。其实际专业化与标准化水平都相对较为低下,市场占有率不足,缺少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龙头型企业对其进行带动。现阶段上思县中还不具备能够具有良好竞争力农业加工企业,农业产品等加工产值长时间得不到上升,在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还存在严重的欠缺,使上思县大部分农产品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进行交易。再加之农业合作社会社水平相对低下、资金链支撑不足、农民自身组织化欠缺、生产加工技术严重不足等,这些问题都会使农民和市场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联系不贴切,进而使生态农业连接机制较为不完善,不能将产业有效的转化成经济优势。
3发展思路
3.1发展生态农业
加强对沼气、发电以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机具研究和开发,并将其纳入农业发展规划之中,农业技术研发人员还必须重点研究生态农业的实际应用技术。同时,将提高资源的具体应用效率作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将节水、节种及节肥与节地作为发展重点,向广大种植户推广节约型播种、耕作、施药、施肥、沼气利用、养殖、灌溉和废弃物利用等众多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示范[4]。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服务以及培训工作,定期组织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服务、推广、信息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保障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基础之上获得更高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3.2生产“三品一标”农产品
大力支持由发展产业带动高技术含量及生态效益明显与强动力的生态农业发展企业。倡导各大企业应用工程与生物等众多高新技术,开发、加工农产品、有机废弃物与农副产品等,扩大其加工规模,增加生产总值,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建立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依托的企业,使生态农业可以持续发展。应用先进的环保以及节能技术,提倡节能、绿色生产,把以前污染后期处理生产模式转变为生产全过程的严格控制,真正做到“零”排放生产[5]。同时,政府应用大力支持生产基地的建立,从产品的生产源头进行有效控制,打造绿色、无公害、有机与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既“三品一标”产品,进而促进产业带动力得到提升。
3.3建立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
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制环境建立,应用政策来带动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同时,要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具体开发以及示范与应用加强重视,倡导农民购买能够进行施肥与秸秆还田等先进机械,并给予他们一定资金补贴,引导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制定贷款制度,以使各大企业和农户能够获得充足的贷款资金来发展生态农业。针对那些需要建立大规模生态农业发展基地的企业,必须给予他们充足的资金补贴或者投资,同时对于一些节能产品还需要制定相应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以使上思县生态农业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
3.4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发展
集中全县所有的力量,应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及方法,对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知识进行全面宣传,营造一个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一一解决广大人民在农业方法方面存在的众多认识问题。把生态农业的发展企业以及生态示范农户与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有机载体,丰富生态农业的宣传内容,扩大众多典型影响的范围,让广大人民可以实实在在的看到生态农业给他们带来各项收益,真正积极主动的沿着明确的生产方向进行农业生产[6]。对于生态农业的教育宣传应该重点向农户介绍以下内容:处理畜禽的粪便及农药空瓶与塑料薄膜等农业废弃物的知识与方法;指导广大农户对垃圾、沼液及秸秆和粪便进行再利用,并把它们当作成农田肥料,进而促进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3.5建立健全的市场以及土地经营制度
一直以来,规模经营的问题都为阻碍上思县生态农业发展主要因素之一。循环经济为规模性的经济,如果没有相应的规模,那么就不会获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根据依法、自愿及有偿的原则和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倡导一些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经济能人、大型企业及农民合作社与工商企业等众多的经济主体,应用转租、转让、转包和互换等方式来流转农村的土地,促进土地快速集中。最主要的就是应该对村上的干部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林场主或者是农场主,并通过集中示范,全体农户参与的方式,形成“由一户带动全村,由一村带动众多村,再由多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基地”的新生态农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根据“共同承担风险,一同分享利益”的发展原则,建立农户与大型企业的利益关系,使农业市场的实际经营水平得以快速提升。
4结语
上思县生态农业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其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所以,应该重点开设典型的培育模式,并从种植、养殖等单向产业向多业组合的生态农业方向上发展,最终促使整体朝着生态农业方向不断发展。
作者:黄志勇 单位:广西上思县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参考文献:
[1]王欧,张灿强.国际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世界农业,2013(1):48-52.
[2]季凯文,彭柳林.地形地貌多样型地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析——以江西省为例[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4):125-128.
[3]黎振强,杨新荣.生态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2014(12):104-110.
[4]李倩玮,张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广东省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5(28):338-340,343.
[关键词] 农机化 设施农业技术 推广思考
[中图分类号] S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3-0184-01
一、引言
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逐渐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标志,其技术推广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设施农业是以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农业,正处于不断扩大规模、结构升级、产业聚集以及功能扩展的发展过程中,其装备水平与设施条件是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农业化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并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提出相关对策,从而加快农业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
自中国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以来,现代农业的农机化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取得重大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生产总量呈迅速上升的趋势,极大的促进我国农机化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使我国农机化逐渐取代手工劳作及畜牧人力生产。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2010年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使中国农业增长超过52%的增长点,农机化操作水平也提升至52%[1]。2013年农业的现代化的发展已经规划到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提出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及推广的更高要求,进一步加强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加快水产养殖等农业发展,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新局势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中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主要任务目标。
三、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1.农机化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1.1发挥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作用,推广农机化技术
我国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提出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国家购机补贴的惠农政策对推广农机化技术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通过加强国家购机补贴的宣传力度,从而加快农机化技术推广,而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实际运用可以进行创新组织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可以从科技技术推广方面进行组织创新,通过集中技术人员和集中资金投放建立农业化科技示范园,从而推进整个农村和乡镇的农机化技术使用。此外,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可以通过借鉴保护性农耕的作业方式、新疆兵团、辽宁等建设节水农业、宁夏财政厅采用非耕地资源建设设施农业园区等农机化技术集中运用及资金的集中使用,以创新国家补贴的惠农政策实施方式[2]。
1.2联合农业、科技、水利及生产企业等部门共同推广农机化技术
农业农艺技术融合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基础,要选择适合农机化生产的优良品种,并且有利于农机化生产栽培模式,以促进农机化的额发展,就必须与农业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农机化技术主要依托科研机构,大量的技术普及工作需要科研部门的有力支撑,而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对发展水利农业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节水农业主要是依靠生物技术培养抗旱品种,依靠工程技术灌溉和旱作节水以及建设水利设施,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在发展节水农业中对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技术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因此,联合农业、科技、水利及生产企业等部门共同推广农机化技术,能有效的加快农机化技术的推广。
2.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对策
2.1采用科技示范园的方式,提高设施农业技术的质量
我国以温室、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技术已经逐渐走向成熟,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正在不断的壮大,然而设施农业技术大部分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日光温室及塑料大棚、中小拱棚等,设施技术农业较高的连栋温室发展却较为缓慢,此外,由于设施条件的限制,使耕作、栽培、植保及收获等环节的设施技术装备较少,导致农机化生产水平较低,人工劳动作用量较大。通过采用科技示范园的方式,加强设施技术的示范和指导,从而引导设施农业的不断规模化,提高设施农业技术的质量,促进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2.2加强设施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强对设施农业人员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各种实用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培训,加强设施农业中温室高效低量喷药植保、工厂化育苗移栽、设施农业产品机械化分级包装、温室节水灌溉与施肥一体化操作、设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及设施装备安全监测等技术的推广,进而提升温室农作物的栽培的农机化水平,提高设施农业中温室栽培光度、温度、水分、空气以及肥料等控制的自动化操作水平[4]。此外,加强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的标准体系,进一步教育培训设施农业人员关于农业新材料、新工艺等相关技术,从而全面提高设施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快设施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设施农业不断规模化发展。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已经从传统的农业逐渐转化成现代化农业,农机化与设施农业在现代化农业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农机化与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任务目标务,思考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对策,从而加快农业化与设施农业的技术的推广,促进现代化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中华,王国占,齐飞.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12,12(16):249-252.
[2]张永忠.对农机化与设施农业技术推广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8):306-307.
关键词 设施创新农业;成效;辽宁葫芦岛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19-01
设施蔬菜生产是农民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为加快蔬菜产业的发展,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葫芦岛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为抓手,不断加快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特色设施农业,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 创新栽培模式,提高经济效益
近几年,设施农业发展迅速,葫芦岛市设施蔬菜连年为百姓创收,农户积极性空前高涨。随着资金的大力投入,葫芦岛市部分设施蔬菜的规模达到了沈阳农业大学的教学标准。
绥中县引进多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技术,示范生产马铃薯新品种“早大白”,该品种早熟高产,提高了设施马铃薯的生产经济效益。3年累计推广设施马铃薯栽培2 785.53 hm2,其中大棚马铃薯栽培148.27 hm2,中棚马铃薯栽培2 637.27 hm2,实现总产量138 075 t,总产值22 906.1万元,新增总产值17 694.5万元,新增总纯收入15 158.9万元,效益显著。该项目已经有6 000余户农民直接受益,同时还带动了农资、运输、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振兴葫芦岛市农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绥中县高台乡的多茬黄瓜受到了农户的普遍欢迎,每年能够采摘3~4茬。该黄瓜品质好、产量高、效益大。
南票区金星镇温室面积达180 hm2,大兴乡80 hm2,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产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南票区的北边黄瓜已经形成区域性名牌产品,为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建昌县设施蔬菜生产形成了四大优势生产带:一是西岭上魏家岭、喇嘛洞、牛营子的番茄生产基地;二是东岭下玲珑塔、药王庙、小德营子、巴什罕的青椒生产基地;三是南岭下和尚房子、养马甸子、八家子、大屯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四是北岭上王宝营子、汤神庙的黄瓜生产基地。四大优势生产带架构了建昌设施农业产业化大格局。
2 发展高端水果产业,满足市场需求
近年来,随着葫芦岛市传统水果种植面积的扩大,水果产量正在逐年递增而果品质量却有下滑之势。发展高端水果产业,引领农民走上高端优质水果产业发展之路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探索与调查,葫芦岛市已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产销模式,并与大连佛伦德公司合作,以其生产技术为依托,大力发展蓝莓、毛桃、大樱桃等高端水果,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建昌县养马甸子乡一对老夫妇2个棚年化收益达15万元;连山区塔山乡预计2016年收入达30万元;绥中县王宝乡13.33 hm2温室蓝莓,年效益达到150万~300万元/hm2。数据表明,高端水果的引进,不仅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更为农民找到了新的出路。相对传统水果而言,高端水果具有更高的利润空间,对带领农民脱贫致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食用菌产业作为国际性的“健康食品”标志性产业,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效益空间。食用菌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门路,食用菌对丰富菜篮子、改善人们营养结构、增进人体健康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建昌县已建成3个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区,分别位于杨树湾子、葛家、大屯镇,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建昌县养马甸子乡的香菇产业远近闻名,成功地解决了当地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带领农户实现小康,走向富裕[1-2]。
4 蔬菜产业链逐渐拉长,设施农业实现现代化生产
葫芦岛农函大玄宇食用菌野驯繁育有限公司为葫芦岛市龙头企业,带动1.54万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每年组织回收农民订单产品2.7万t,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客商”的模式;葫芦岛市玄宇合作社有成员210户,带动周边6 600户从事设施蔬菜生产,年加工订单产品6 000 t,是“合作社+示范区+农户+客商”的典型模式,形成了良好的生产、加工、销售渠道。
辽宁馨予现代农产品深加工公司以“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育苗、种养、加工、配送、服务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充分开展线上、线下(即O2O模式)产品销售途径,最大限度扩大葫芦岛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及产品知名度。同时以沈阳农大、辽宁农科院为技术依托,建立公司的农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帮助农民建设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努力践行“惠民、惠企、惠社会”的企业宗旨,以良心回馈社会,用健康回报市民,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3-4]。
葫芦岛市南票区一位农户引用了“蚯蚓处理污泥”这一生态项目变废为宝。每条蚯蚓每天要吞食和自己体重相当的污泥,通过吸收污泥中大量富含的有机物获得养分生长。污泥在蚯蚓体内经过几百次的消化,排除的粪便就成为上好的有机肥料,每100 t污泥可转化成30 t左右的有机肥。这种方法不仅科学环保,而且对改善土壤结构也是非常有效的。
目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的改善,葫芦岛市设施蔬菜生产基地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了“三区、三带”的发展格局,呈现出了规模化、专业化和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区域协调发展的特点,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为保障蔬菜均衡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特色设施农业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参考文献
[1] 李中华,王国占,齐飞.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农机化,2012(1):7-10.
[2] 何芬,马承伟.中国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3):462-465.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对策;福建闽清;雄江镇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323-02
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近年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地理、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闽清县雄江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农业生产基地小,企业总量小,层次低,竞争力差,严重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经济的发展。因此,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强带动,建立经营联合组织和利益连接机制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
1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雄江镇位于福州市闽清县西北部,水口电站大坝上游,是黄楮林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现辖12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12年全镇总人口为6 300人,农村人口5 500人。雄江镇是国家级生态镇,全镇面积111 km2,其中耕地面积785.33 hm2,林地面积9 510.73 hm2,水域面积560 hm2,森林覆盖率85%,位居全县首位。境内无污染工矿企业,生产的原料品质好,是发展绿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也具有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近几年来,雄江镇人民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这一目标,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雄江镇重点帮助企业创建名优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目前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4家,即雄蜂金银花、蓝天飞鸡、安岭灵芝、丰源甜橙。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农户和基地,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包装和销售,提升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实现了产业增值增长,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如梅洋村雄峰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的“雄江一号”金银花有机食品获得国家认证,并获得2012年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奖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蓝天飞鸡”通过项目带动,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养殖,并成功融入省会绿色食品的供应,成效初显;成立安岭野树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安岭村的带动下,西山、芹洋、桥头等村推广种植灵芝,取得良好的效益。
2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雄江镇农业产业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现代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在产业化过程中,不论企业、专业合作社还是农户,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往往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好的项目,需要做大做强的项目,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跟进,也始终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如丰源甜橙尽管每年都在不断的增加种植投入,但由于自身发展资金欠缺,其养殖规模和效益仍然处于发展初期的水平。二是土地流转难度大。在目前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土地分户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等生产需要的时候,部分农民就把自己使用的几亩地当作宝,宁愿让给别人代耕代种,也不愿意流转,要想土地集中成片流转就更难。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没有真正建立与种养户之间的利益分配及联结机制,已成立的专业协会经济组织也是处于一种松散型、自发型的运行状态,只是在种植、养殖等环节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稳固性差。四是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不大。由于技术力量不足,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机会也相应较少,部分业务部门聘请的专家下基层培训,也不能真正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3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当前,雄江镇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态农业镇建设的推进。因此,必须创新发展模式,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3.1 选准主导产业,建立规模基地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的原则,把金银花种植、规模养殖和灵芝作为全镇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尽快建设1个千亩以上连片金银花种植区,发展一批专业生态养殖大户,培育和兴建具有雄江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1]。同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形象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产加销一条龙、公司连农户、龙头带基地等多种形式,发展订单农业,完善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把农业发展优势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优势和农民增收优势[2]。
3.2 转变思想观念,建立保障机制
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提升到建设生态农业镇的高度来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3]。在土地流转问题方面,积极为农民提供流转信息、法律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协调利益关系和调处流转纠纷等服务。积极探索土地合作、利益联结的农业产业发展机制[4]。
3.3 整合相关政策,扶持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要本着“大规模、高水平、专业化、外向型”的发展思路,立足传统优势产业,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政策进行整合,重点在培育产业品牌和实现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5]。要加强引导和协调,使企业与农民、基地真正形成“公司+基地+农民”的生产模式,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双赢。 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优惠政策等方面的重点扶持[6]。
3.4 强化科技培训,健全协会组织
围绕农业产业化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7]。从提升科技意识和基本技能着眼,从营造科普氛围,培养科技人才入手,切实加强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大力推动雄江镇已建的雄峰金银花合作社、灵芝种植协会、安岭特色合作社、丰源脐橙合作社和拟建的生态休闲农业协会、库区养鱼协会等的建设,从组织形式和服务内容上进一步完善,从而壮大组织实力、扩大组织规模、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8]。
4 参考文献
[1] 尚利娜,郭丽娟.山西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4):50-53.
[2] 崩文才.泾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12-313.
[3] 黄小丹,卢志灵.云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1):209-211.
[4] 王高建,闫玉厚,樊毅.陕西镇安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6):147-150.
[5] 刘延庆.浅谈互助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和对策[J].青海农林科技,2013(2):29-31.
[6] 刘凯,刘龙.天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农学,2013,10(2):88-91.
[7] 张静.浅谈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2(24):9-11.
[8] 孙丽梅,刘德发.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0):76-77.
关键词玉米;制约因素;发展对策;山区
中图分类号S513;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3-0389-02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云南省种植面积第一、总产量第二的大田粮食作物。据统计,2009年云南省玉米种植面积达132.5万hm2,平均单产为3 945 kg/hm2,总产量为522.7万t。玉米生产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同时也关系到畜牧业的发展和工业生产(主要是生产乙醇)发展,对实现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云南省80%以上的玉米生产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坡地,为雨养旱作,平均单产较低,且大约42.3%的低产水平玉米(单产约为3 000 kg/hm2)皆为山地玉米。山区玉米生产受环境资源、农业基础条件、农业科技推广利用等因素制约,处于低产水平。但是山区玉米生产可挖掘的增产空间较大。通过改善生产条件,增加资金投入,依靠现代农业科技,可大幅度地提高山区玉米的产量,有效推动玉米产业的发展。
1发展山区玉米生产的重要性
玉米是山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作物,玉米生产是山区种植业的基础,同时玉米也是山区发展养殖业的重要饲料。发展山区玉米生产,对确保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和土地生产力、增加玉米产量,可有效地推动山区养殖业的发展,以增加山区群众收入,为山区群众营林、造林、养林提供条件和支持,有利于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提高林业收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山区、半山区是云南省玉米的主要产区,也是玉米生产中单产水平较低的地区,是玉米生产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另一角度讲,单产基数低、发展潜力大。因此,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客观上已成为现阶段发展全省玉米生产的着眼点和重要手段。
2山区玉米生产限制因素
2.1资源条件制约
一是土地资源短缺,量少质差,尤其是种植玉米的旱地多为坡耕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制约玉米生产的发展。二是水资源制约。云南省季风气候特点突出,干湿季分明,季节性干旱明显,旱灾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在山区玉米生产主要为雨养旱作的生产形势下,水资源表现出较大的制约作用[1-2]。
2.2对玉米生产的重视不够
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山区人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后,对新技术、新品种不易接受和利用;基础建设、生产投入不够,管理粗放,广种薄收的生产经营观念未从根本上消除[3]。
2.3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较差,生产效益低,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其他地区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利设施十分薄弱。山区耕地较为分散,建设小型蓄水库塘及输引水沟渠距离远、难度大、投资高,且投入产出比小,短期经济效益低。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与山区农业的生产实际需求还远远不足,严重影响山区玉米生产水平的提升[4]。二是耕地改造、整理的力度不够。大部分耕地仍然延续坡地耕种,水土流失较重,土地贫瘠,土层较薄,土地生产力低下。三是机耕道路覆盖度极小,小型农机具拥有量少,机械作业程度极低,主要靠人背马驮,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下。
2.4科技措施普及力度不够
一是良种的选用不合理。杂交种的覆盖面不够大,有少数农户使用2代种或与当地种混合进行播种;杂交品种的选用不合理,使良种的增产性能未能充分体现,造成产量低下。二是栽培、施肥等管理粗放,良种良法不配套。主要表现在:地膜覆盖普及度不足;种植密度普遍偏低,一般只在3.6万株/hm2左右;施肥不合理,存在着施肥量不足、各元素施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节水保水栽培技术的应用极少;病虫害防治不及时;生长调节剂使用(矮化种植)普及度低[5-6]。
3发展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山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玉米生产是山区种植业的基础,各级各部门要把山区玉米作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来抓,积极营造一个有利于山区玉米生产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山区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降低,导致许多自然水源枯竭,水土流失严重,对山区营林、造林、恢复植被不利。滋养水源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是山区玉米产业发展的基础生态条件,应提高认识,加强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7-8]。
3.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抓好农田建设
进一步加大以小水池、小水窖、小库塘为主的山区小水利建设,集雨灌溉,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大力开展水浇地建设,保证山区玉米生产能抓住节令播种,提高抗御干旱的能力,稳产增产。在国家项目、资金扶持的基础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山区坡地改梯地、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客良等措施,对山区中低产田地进行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9-11]。
3.3合理调整布局,延长产业链
山区玉米种植应适当地向高产稳产农田集中,有计划地实施水改旱,逐步退出未改造的坡度大于15°的山地,实行集约化高产栽培,提高单产和生产比较效益,确保玉米生产的稳步发展。加大山区科技服务和扶持力度,努力提高山区群众的农业科技素质,重点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合理密植、良种使用、配方施肥、节水栽培等技术[12-14]。发展养殖业,促进对饲料玉米的需求,提高农民从事玉米生产的积极性。发展玉米酿酒和以淀粉加工为龙头的精细化加工业,促进与玉米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可大大促进玉米种植业发展。
3.4加强社会化服务
建立健全玉米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社会化服务体系,能有效地推动玉米生产的发展。玉米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发展好玉米生产意义重大。山区玉米生产制约了全省玉米产业的发展,提高山区玉米生产水平应是发展云南省玉米产业的着眼点和主攻方向。各级政府、社会服务部门应长期不懈地抓好各项措施,大力扶持,强化服务,加大资金及技术投入,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依托现代玉米科技,促进山区玉米生产,推动云南省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 聂尚奇.玉米中低产问题及其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0(4):1-5.
[2] 郑怀东.如何提高玉米中低产田产量[J].农村科学实验,1994(11):9.
[3] 覃德斌.我区玉米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广西农学报,2004(6):7-11.
[4] 张保民.中国甜玉米产业发展分析及建议[J].种业导刊,2006(12):11-14.
[5] 黄伟,武向良.内蒙古玉米产业发展思路和布局研究[J].现代农业,2010(1):42-43.
[6] 任延冬,周静.辽宁省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9(12):37-38.
[7] 周涛,刘运华.秦巴山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7):112.
[8] 王鸿,张庆莉,苏建文,等.庆城县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甘肃农业,2007(11):37-38.
[9] 李淑兰.通辽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加入WTO后的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S1):105-106.
[10] 董兴全,唐大先,边琳玲,等.会东县玉米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J].中国种业,2005(1):31.
[11] 梁显有,周涛,刘运华. 秦巴山区玉米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及育种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6):68-69.
[12] 邓明放.南方丘陵半山区玉米生产持续发展思路[J].种子科技,2010,28(5):5-6.
关键词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措施;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0-0158-01
彭阳县自1985年首次在白阳镇周沟村成功引进1栋砖混结构节能日光温室至今已过去了31年,在这期间,彭阳县始终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措施,通过多年的探索,逐步确立了“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思路,在区域布局上,坚持“科学规划、毗邻连片”和“依据水源定区域,依据水量定规模”;在发展模式上,坚持“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和效益驱动”;在技术支撑上,坚持引进和创新相结合;在产品营销上,坚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促进了彭阳县设施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地发展。
1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 设施蔬菜生产面积
截至2015年底,彭阳县开展以辣椒为主的蔬菜产业种植面积达到8 333.33 hm2,其中设施栽培7 666.67 hm2,露地栽培666.67 hm2。在7 666.67 hm2设施蔬菜生产中,塑料大棚4 586.67 hm2,占60%,日光温室3 080 hm2,占40%。另外还有200 hm2的设施食用菌。设施蔬菜生产区域集中分布在交通便利、光照充足、水源丰富、气侯适宜的红茹河流域的新集、红河、古城、白阳镇和城阳5个乡镇。经过几年发展,已建成白河、马洼、红河、上王、温沟、宽坪、沟口、海子塬等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园区15个,形成了以塑料大棚和日光温室栽培为主,露地种植为补充的多种栽培模式。
1.2 设施蔬菜年生产能力
全县种植辣椒约6 166.67 hm2,番茄、黄瓜、芹菜等其他蔬菜约2 166.67 hm2。其中大棚辣椒1月下旬育苗,4月上旬定植,6―10月采收,平均每棚(净面积0.054 hm2)产鲜椒4~5 t;日光温室辣椒8月中旬定植,12月至翌年4月上市,平均每棚(净面积0.047 hm2)产鲜椒6~8 t;大田辣椒5月上旬定植,7―9月采收,平均产鲜椒45~60 t/ hm2;番茄、黄瓜等其他设施蔬菜以抢供“两节”为主,合理安排育苗和定植生产期,一般7―8月育苗,11月至翌年4月上市,平均每栋产量8~10 t。全县以辣椒为主的设施蔬菜年生产能力45万t左右,其中辣椒36万t。蔬菜集中上市期在7―9月,平均日上市量约1 000 t。
1.3 设施蔬菜生产效益稳步提升
日光温室1年种植1~2茬,以黄瓜、番茄等果菜为主,每栋(净面积0.047 hm2)收入超过2万元;食用菌以杏鲍菇为主[1-5],一年四季生产,每栋(320 m2)毛收入20万元,净收入8万元。塑料大棚1年种植2~3茬,每栋(净面积0.054 hm2)收入9 000元,其中秋冬茬以菠菜、油菜和香菜为主,每栋收入1 500元[1-8];夏茬以辣椒为主,每栋收入6 000元;早春茬以甘蓝、菠菜为主,每栋收入1 500元。
1.4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建成标准化蔬菜育苗中心、食用菌研究中心的规模分别为12、10 hm2,年产蔬菜种苗、菌种分别为4 000万株、2 500万袋,设施农业集中统一供苗率超过90%;建成长城塬设施食用菌生产基地1个,海子塬、宽坪、上王等千亩以上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12个[2-6];建设上马洼-海子塬高标准外销蔬菜生产基地1个;认定沟口、温沟、韩堡、白河、下马洼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5个;基本形成“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1]。
1.5 品牌战略初见成效
成功培育了“彭阳辣椒”和“六盘山珍”食用菌品牌,彭阳县生产的辣椒和食用菌获得农业部产地和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彭阳县被全国辣椒产业协会授予“中国辣椒之乡”称号,使彭阳成功跻身全国重要的辣椒产区。
2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品种单一、技术水平落后
彭阳县自2006年开始培育辣椒产业以来,始终以牛角系列品种为主推品种,造成区域品种过于单一化,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健康全面的发展。新技术、新棚型、新品种引进和推广、耕作制度改革、茬口安排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技术更新和发展滞后,导致设施蔬菜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茬口单一,重茬面积增多[1-8],单产效益下滑。
2.2 市场经营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辣椒作为一种常规蔬菜,需求市场日趋扩大,但是彭阳县对市场培育不够,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而且品牌培育滞后,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加之由于全国辣椒种植面积大,南北气候差异大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辣椒市场的价格波动比较大,信息闭塞导致的市场滞销对彭阳辣椒的销售造成巨大的障碍。
2.3 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蔬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县内还没有一家能进行蔬菜类产品深加工的企业,蔬菜的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大部分设施蔬菜产品集中在7―9月上市销售,辣椒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鲜椒的市场行情,抵制风险能力明显不足。
2.4 设施蔬菜产业产品品质难以提升
生产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彭阳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宗旨,但由于多年的重茬种植,造成设施区域内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防治难度大,加之农药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农户随意使用农药,仍然存在使用禁用农药的情况,导致蔬菜产品的农残问题难以保证,已成为影响产品产量和品质的最大制约因素。
3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措施
3.1 提升科技水平,加大技术保障,推行无公害生产
设施蔬菜既要重视规模发展,又要注重效益提高,科技应用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标准,强化技术服务,积极推广和使用设施蔬菜专用品种,引进、推广、使用国内外优新设施。加强对蔬菜农技人员的培训,确立高效品种,推广先进模式,提高生产管理和经营水平。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2-5]。注重品牌建设,要注重提高和强化设施蔬菜生产者的职业道德意识,积极普及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力推广高效无毒、无残留生物农药,发展无公害化生产。
3.2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市场对接,建立信息平台
一是要综合考虑当地和周边市场,及国内国际市场,根据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指导产业发展,提高彭阳辣椒市场竞争力[3-4],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国内、国际市场前景广阔的品种。二是整合县内现有各类技术信息资源,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强化信息服务功能,收集整理、分析预测周边城市和地区及国内国外市场供求信息,及时反馈各地的市场价格和主要产地的生产状况[5-7],沟通、衔接设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销售环节,提高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能力,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避免或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趋同性和随意性,以优良的政府服务推动全县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每年在蔬菜产品集中上市前,组成辣椒销售市场调研小组,对市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对彭阳设施蔬菜产品开展全方位推介。通过实地调研和面对面交流,增进互动、开阔视野、对接市场,拓宽“彭阳辣椒”销售渠道。
3.3 强化加工销售,促进产业化经营
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要走系列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引进蔬菜脱水加工企业和技术,开发脱水蔬菜品种的生产[3];配套蔬菜冷链设施及物流体系建设,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加强蔬菜上市前的处理、贮藏保鲜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升产业层次,延长蔬菜产品的产业链,提高蔬菜产品的附加值,最终使设施蔬菜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1-5],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4 参考文献
[1] 梁聪.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5(7):45-47.
[2] 王彩凤.西吉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78-379.
[3] 王桂香.娄底市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80-381.
[4] 谢永贤,李芳琴.甘肃庄浪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2(8):45-48.
[5] 党永华,吴金娥.陕北黄土高原区日光温室蔬菜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6):269-272.
[6] 党永华,胡元宝,吴金娥.陕西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0):27-29.
关键词:互助县;设施农业;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13-02
设施农业又称“工厂化农业”,是具有一定的设施,能在局部范围改善或创造出适宜的气象环境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由低级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象征,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标志[1]。设施农业从种类上分,主要包括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大部分。按设施农业的技术层次可分为3层[2]:塑料大棚、温室和工厂化。目前,互助县发展和应用较多的主要有:设施园艺、塑料大棚、温室大棚和连栋温室,也有少量采用先进工程技术的智能型温室和大型温室。
1 互助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互助县温室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截至2011年底,共建日光节能温室5 400栋,占地143.97 hm2(其中食用菌温室800栋、鲜花示范温室84栋、油桃示范温室101栋,而其余4 400余栋温室进行番茄、黄瓜、辣椒等反季节蔬菜的生产)[3]。自2000年以来,全县坚持以川水地区为重点,以宁互公路,宁高公路为主线,逐步建设成为白色走廊,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设施农业基地。
温室蔬菜生产产值达6.0~7.5万元/hm2,除去成本,纯收入3.75~5.25万元/hm2,相当于粮油大田生产纯收入的3~5倍。设施农业建设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一棚一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已逐步形成,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为全县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互助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全县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实现互助县设施农业高效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日益突出,较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温室建设不标准,设施结构不尽合理
全县设施农业生产中,温室建设中老旧温室仍占温室面积的相当比例。绝大部分的设施农业生产完全依靠手工作业,配套装备不齐全,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缺乏专用农机具,使得设施构型五花八门,脊高、跨度等参数设计不规范、不合理,性能差,产量效益不高。互助冬季易降大雪、暴雪,一些地方却盲目追求设施大型化,导致温室抗风雪灾害能力弱,生产安全隐患大。
2.2 资金投入不足,补贴有限
目前根据市场行情,建造日光温室平均造价为60~90万元/hm2,建造大棚需9~22.5万元/hm2,而政府补贴和小额贷款额度较小,同时由于设施农业的大棚、内部设施等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抵押,因此申请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加之发展设施农业的水、电、路以及温室大棚建造等前期投入资金数额较大,农户的资金不足,制约了设施农业的发展。
2.3 推广力度不够,技术支持不到位
设施农业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生产活动,尤其是近几年,设施栽培不断创新发展,许多先进科技成果却未得到迅速转化,育苗技术、节水灌溉、CO2气肥、防虫网、遮阳网、生物农药、生物菌肥等先进技术仍未大面积普及。在设施栽培中,茬口安排雷同,导致阶段性产品供给过多,价格上不去,效益减小,且多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补贴,忽视技术推广服务等软件投入,专业技术缺乏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大规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互助县设施农业起步迟、发展慢,设施农业技术人员不多,专业素质偏低,知识老化,导致优质品种和先进的设施生产技术得不到及时示范和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仍在自行传播一些过时的设施和技术,缺乏高素质、复合型、开发型人才,现有技术人员大多从外地聘请,对地处高原的互助县土壤、气候、病虫害发生等情况不熟悉,一旦有突发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
2.4 对市场不敏感,引导不到位
设施蔬菜的生产仍是以大路品种为主,蔬菜品种结构趋同。80 %以上的设施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大流通格局尚未形成,生产带有较大的盲目性,涉农服务部门对市场的理解不充分,市场信息滞后,受市场波动影响大,难以发挥规模优势,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
3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
为了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搞活互助经济,结合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互助县当地的经济自然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的建议和意见。
3.1 加强组织协调,全面统筹发展全局
设施农业是集种植、农业装备等多个领域、多个学科和生产、加工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协调统筹多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要素,形成发展合力,推进设施农业的科学发展。通过集成技术、集约项目、整合资金、集中力量,推进蔬菜标准园实现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蔬菜产业竞争力。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抗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企业集约经营能力,辐射带动千农万户,发挥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创新中的核心主导作用,实现科技创新高起点、经营管理高水平、资源利用高效率、带动农户高收益、农业生产高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发展互助的设施养殖,拓宽农民支付渠道。
3.2 加大科技推广投入,加强技术培训
建立设施农业创新示范基地,重点研究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结构、适合不同特点的设施设备、制定设施农业建造标准,水、肥、光、热、湿度等科学利用和监测控制技术、病虫害环保型综合防治技术、不同作物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生产不同产品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等。同时县财政每年要拿出专项经费,用于对设施农业种植户、科技示范户、技术员进行大规模的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外出考察学习,定期召集设施农业科技示范户、技术员和种植大户,召开设施农业现场观摩会和技术培训会,及时解决发展设施农业中存在的关键性技术问题,广泛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设施农业科技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的技术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多方面的科技支撑和技术引领。增加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率,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3 加强宣传,引导更多的设施农业投入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媒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推广工作宣传。宣传发展设施农业对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作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示范活动取得的成效,扩大社会影响,取得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注和支持,营造设施发展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调查研究,善于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管理水平。
3.4 开拓市场,创造更高价值
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积极培育壮大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调动中介组织服务农民、搞活流通的积极性,引导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加销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迎合市场需要,拓宽销售渠道。创建一系列农副产品商标和名牌产品,切实提高农副产品商品转化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利用一切可宣传推介的媒介进行品牌宣传、产品宣传,尽快将互助设施农业种植的蔬果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品牌。
4 结语
互助县设施农业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针对现阶段设施农业发展的问题和新的发展趋势,只有迅速提高温室结构、装备和高效栽培技术的标准化、自动化水平,逐步实现设施农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提高温室环境调控能力和土地生产效率,满足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设施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引导自治区设施农业由传统良田向“三荒”、“三地”转移,完善发展模式,解决设施农业与大农业争地的矛盾,促进互助县设施农业向经济、高效、绿色生态以及外向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全宝,李华,霍中洋,等.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战略[J].农机化研究,2004,9(5):36-38.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策略
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下,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乡镇农业经济也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农业作为社会和谐和经济建设的基础保障,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可以满足我国居民的生活需求,还可以带动乡镇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针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究,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也呈现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趋势,其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各种先进的机械设备已经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推动农业生产趋于信息化、智能化以及机械化方向发展,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第二,在软件配套设施方面,更多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深入到农业一线生产中,将前沿的农科知识和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第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乡镇农业也不断探索全新的发展思路,农业结构也更加合理,很多乡镇地区结合自身的农业特色,不断发展品牌农业以及农业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几点突出问题
2.1思想观念陈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持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乡镇经济逐渐获得快速发展,但是在某些偏远山区,其观念较为陈旧落后,在农业生产中依然沿用以往方式,对新观念和新思想存在抵触心理,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革新缺乏热情和积极性。
2.2农民素质不高
农民是促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人力支撑,但是受到教育资源、传统观念以及地区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农民整体素质和学历水平不高,加之缺乏有效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对农业生产新机械、新技术和新观念缺乏了解。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年向城市涌入,农村地区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生产劳动力存在严重缺乏的情况[2]。
2.3缺乏基础设施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性产业,政府每年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并且在某些偏远山区,依然以手工作业和种植为主,机械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缓慢,不仅对农业发展形成阻碍,同时也延缓了乡镇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优化策略分析
3.1转变陈旧观念
当前,导致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观念陈旧落后,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发挥引导作用,促使领导干部和基层农民转变陈旧观念。首先,引导基层农民转变以往的生产模式,鼓励探索农副产品深加工,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品牌的农产品生产网络,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次,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于当地优势产业吸引外商投资,通过外资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最后,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和探索经济增长点,例如发挥本地农业特色产品的优势,加速餐饮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使乡镇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3]。
3.2提升农民素质
人才是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当地政府需要给予人才建设以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提升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为农业经济发展储备人才。首先,当地政府要注重加大教育投资,教育是实现农民素质提升的根本路径,通过优化学校教育质量,不仅可以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化,还能够提升当地农民群体的学历水平和文化水平;其次,鼓励大学毕业生走进农村,将先进的知识、文化和理念带入到基层农村中,当地政府还要积极邀请农业专家、农业教师开展农科讲座,帮助农民朋友解决生产中遇见的各种问题,提升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最后,在乡镇中兴建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采购以及开放所有图书,为农民朋友开展自主学习提供资源,通过阅读扩宽农民的知识面和专业视野。
3.3建设基础设施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成为了阻碍以及制约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提升认识程度,着力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提供配套服务。首先,当地政府要给予农业机械推广以高度重视,利用当地的电视、报纸、杂志以及新媒体加强农机宣传,促使广大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主动采购以及应用农业机械;其次,建设农业生产配套设施,例如小型水利工程等,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
4结语
乡镇经济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乡镇农业经济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同时还有助于社会稳定,因此,当地政府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为乡镇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崔志红.浅谈“互联网+”背景下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及存在的问题[J].财经界(学术版),2019,(20):17.
[2]张华.提升乡镇农机管理水平助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J].南方农机,2019,50(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