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老年疾病护理

老年疾病护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老年疾病护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老年疾病护理

第1篇

【关键词】呼吸系统疾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3-0272-01

前言: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呼吸系统疾病是普遍老年人经常出现的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较为复杂,极大地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怎样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这成为了当今医院所关注的课题。

1浅析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是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患者在护理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出发,通过医患、护患的行为或人际关系的影响,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也是维护人们身心健康,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乐观情绪和信心,保证患者处于接受诊治的最优生理和心理状态。患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患者在人群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医务人员应该重视这类老年患者,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尊重、照顾老年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使他们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增加恢复健康的信心。

1.1详细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应全面收集资资料,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如包括患者的不适症状、生活自理程度、患者对患病的态度、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心理情绪反应、家庭经济条件、社会支持系统等,以了解有无恐惧、焦虑、孤独、抗药、抑郁等易发心理问题,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系统的、有效的干预措施。

1.2多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建立彼此间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不仅是全面准确地收集资料的基础,同时有效的沟通也是减轻和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的重要措施之一。良好的服务态度,细心的陪伴也是减轻老年人孤独感、无用感的重要方式,通过关怀减轻其不良情绪。因此,对于老年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要尊重患者,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积极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患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反复住院,对护理操作都很了解,加之老龄、体弱,像静脉输液等操作会有一定难度,要求护理人员掌握娴熟的护理技能,提高各项护理操作的一次成功率,使患者有充分的信任,也是建立良好护患沟通的基础。

1.3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状态,有助于恢复健康

努力减轻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焦虑心理人人难免。有些患者焦虑形之于外,容易觉察,有些则埋在心里很少外露。焦虑是对当前及未来情况的担心,是各种因素导致的思虑过度的表现。此时护理人员就要靠敏锐的观察力来判断分析,了解患者焦虑的原因,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使老年患者处于积极、放松的心理状态。如有一位老年患者见其他的患者都已陆续出院,心里很急。护士应以劝导的方式与老人进行沟通,称其恢复健康迅速,给老人点信心,这位老人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其恢复健康。

1.4减少老年患者的抗药情绪,并为患者建立科学地锻炼方案

有些患者长期打针吃药,感到厌烦,对药物疗效产生怀疑,担心药物的损害,有的甚至将药扔掉。此时护理人员应劝导他,矫正患者不正确行为,态度要温和,语调要平和,耐心地讲解,每次服药都要亲眼看着他,鼓励他把药服下,这样他感觉到了他在被关心、被重视,纠正其抗药情绪,以使治疗措施得以真正落实。除此之外,要鼓励患者积极治疗和预防感冒等引起呼吸系统疾患发作的诱因,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如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适度锻炼、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其次,协助患者制定和实施具体的保健及康复方案。同时,应注意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理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

2探析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措施

做好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第一是病房的护理,病房也是老年人生活的地方,一定要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室内的温度最好是保持在20℃左右;能很好的通风、沐阳;在冬季的时候要注意保暖,以免受到风寒的侵袭,导致病情的加重;更要注意的是刺激性气体的吸入;第二是保持呼吸道的畅通,临床上,咳嗽其实是一种反射性的保护功能,咳嗽将痰液排除,能够保持呼吸的畅通。对于排痰困难的患者应该给予帮助:在患者的背部适力的扣拍,借助外界的震动力,促使痰液从较细的支气管引流到大气管内以顺利的排出;第三是呼吸气的训练与指导,调节呼吸肌的功能能够改变呼吸困难以及运动能力下降。主要是调节腹式呼吸和缩唇吸气。通过调节腹肌主动的收缩与舒张来加强膈肌的运动量,用以提高通气量,减低耗氧量;缩唇吸气主要是为了增加吸气时支气管的内压。方法:起初的训练最宜半卧式、膝屈曲,立位的时候上半身略向前倾斜,放松腹肌,使舒张和收缩自如,尽量放松全身的肌肉,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并收缩腹肌,使肺内的气体慢慢经口呼出,然后再用鼻子吸气使腹部慢慢的鼓起来;第四是药用观察,因为老年人病症较多,通常服用多种药物,无形中就损伤了肾脏的功能,也降低了耐药性,反而会造成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对此,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一定要控制速度,过快、过多都可能导致肺水肿而引起心力衰竭,在静脉滴注氨茶碱的时候应该放慢速度。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老年人的增多,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患者也会增加,这对医院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严峻地挑战。因此,医院必须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为优质地护理服务,要求护理人员应有专业的护理技能,并且须有一定的耐心,这样才能做好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薛莲.老年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07)

第2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男17例,女8例。年龄60~70 岁,平均66岁。均为慢性支气管炎发展至阻塞性肺气肿患者。病程:慢性支气管炎平均20年,阻塞性肺气肿平均8年,本组患者此次病情加重平均17d,合并有其它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糖尿病共10 例。上述病例入院后经抗感染、祛痰、镇咳、解痉、平喘等治疗及心理护理,病情好转出院,住院日期平均为25 d。

        1.2  实验室检测

        25例患者末梢血液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增高17例。15 例动脉血气检测,结果均有程度不同低氧血症。13例测血红蛋白亦有程度不同下降。肺功能实验15例,均有程度不同阻塞性通气功能减退。有4例心电图改变,t波低平。

        2  护理

        2.1 病房环境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整齐,温度为18~20℃,湿度为50%~60%,避免受凉、吸烟及有害的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的吸入,否则加重病情。

        2.2 控制感染

        全部患者入院时均合并有感染,因此,使用抗生素前及时留取痰液送培养加药敏非常重要,注意痰液必须由深部咳出,吐入无菌盒内,咳痰前可给予3%过氧化氢溶液含漱2~3次,再用生理盐水漱口2次,以防口咽部细菌污染,并立即送检。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了解药物的性质,注意药物半衰期,不宜过早溶解。用药期间应仔细观察痰量及痰液性状的变化,还要观察药物治疗及不良反应以确定抗生素的效果,痰量多时应记录每日痰量。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1)在无心肾功能衰竭的情况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热量,每日饮水量在1.5~2.8 l ,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摄入。(2)超声雾化湿化气道,它是帮助排痰最有效的方法,雾量的大小和速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既能湿化痰液,又能消炎平喘。(3)胸部物理治疗:包括深呼吸、咳嗽、胸部叩击、引流,这有助于减少或防止肺不张、肺炎的发生。(4)腹式呼吸及缩唇呼气的训练与指导。腹式呼吸训练是通过腹肌主动的舒张与收缩来加强膈肌运动,以提高通气量、减少耗氧量。缩唇呼气的作用是增加呼气时支气管内压,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训练方法如下:开始训练时以半卧位、膝屈曲最适宜,立位时上半身略向前倾,使腹肌放松,舒缩自如。

全身肌肉,特别是辅助呼吸肌也应尽量放松,情绪稳定、平静呼吸,呼气时缩拢嘴唇,同时腹肌收缩,腹壁下陷,使肺内气体经口徐徐呼出,然后经鼻吸气时腹肌放松,尽量使腹部鼓起,开始训练患者可将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知腹部起伏,呼吸时应使胸廓保持最小的活动度,呼与吸时间比例为2:1,每min 呼吸10次左右,每次训练10~15 min ,每日2~3 次,熟练后增加次数和时间。(5)对呼吸困难者可给低流量持续吸氧1~3 l/min。重症患者吸氧时应严密观察,若吸氧后患者较安静,呼吸平稳,发绀改善,心率减慢,说明有效。若呼吸减慢变浅,提示可能出现co2麻痹,应调节氧量,或加用呼吸兴奋剂。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且出现意识模糊及精神症状,应考虑肺性脑病早期,及时向医师反映,采取相应措施。

        2.4 在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时注意事项

        (1) 注意呼吸节律是否合拍,若通气量足够,患者呼吸节律应和呼吸器一致。通气量不足,可能有痰液阻塞或肺内有严重合并症。(2) 按时给患者翻身、吸痰、拍背,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畅通,如不畅常见于连接管道漏气,痰流阻塞,致气道阻力增大。(3) 定时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变化;送气压力及机器运转,防止漏气及脱落;及吸氧浓度。(4) 观察生命体征及参数、意识变化并记录,如患者出现恶心、烦躁不安、面色苍白、进行性呼吸困难,应考虑氧中毒可能,以及有否呼酸、呼碱中毒等。

        2.5 用药观察

        由于年老体弱常需服多种药物,但患者肝肾功能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易造成药物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患者应控制输液速度,过多、过快可引起肺水肿导致心衰,静脉注射氨茶碱应缓慢。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衰应用速尿时应缓慢间断推注,防止脱水引起痰液粘稠,阻塞气道。

        2.6 心理护理

        老年人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折磨,常表现为悲观、失望,心理上突出表现为无价值感、孤独感,他们的突出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对长期住院患者应加强心理护理,耐心、温和、不厌其烦。帮助患者克服不良情绪,进行适当的文体活动,引导其进行循序渐进的锻炼,如气功、太极拳、户外散步等,将有助于增强老年人机体免疫能力,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3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老年患者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01-03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因此,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心血管疾病是60 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患病率之一,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85%的老年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27%的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能够刺激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及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左心室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1],加重了心血管病情。护理人员应当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重点及健康指导,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意义重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收录了笔者医院2007年1月~2010 年12月的3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240例,女122例,男女之比约2 ∶1 ,患者年龄在59~93岁,平均年龄75.6岁。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认了病情属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2 年以上患者203例。

1.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1.2.1 心理特点 老年患者自身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临床症状不典型,敏感性差,反应迟钝,就诊时对自己的症表达不清。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差异明显,常出现焦虑、心情抑郁,忧郁沮丧, 性格固执,适应力差,情感孤独。而上述心理特点受文化水平、经济条件、家庭关系等的影响比较明显。文化水平较高的患者,情绪变化不甚明显,他们往往对疾病有所认识,自控力较强,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文化程度较低者,往往情绪低沉,悲观失望,有时拒绝治疗;经济状况较好的患者,多数情绪比较稳定,能主动配合,接受治疗,经济条件差者,思想负担重,对住院治疗费用及今后生活顾虑重重,对生活失去信心,严重者会提前出院,有的甚至拒绝治疗;家庭关系和睦的患者,各方面都能受到家人的悉心照顾,能很快克服焦虑、抑郁情绪,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接受现实,积极配合治疗,而家庭关系差者,尤其是子女不孝者,往往情绪波动明显,心理反应强烈,导致孤独、悲观、绝望。Rozanski等[2]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5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焦虑、抑郁、某种人格特征、社会孤立以及慢性生活应激。在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这些问题都属于护理职责范围,需要护理工作者采取措施帮助解决。因此从患者入院开始,护理人员就应当根据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加强情绪、行为的护理。Bozunski 等[3]研究认为,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能够激活神经内分泌机制和交感神经活性,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病事件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中, 其重度抑郁的发病率为8 %~44 %[4]。如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颇为常见, 心梗后患者约为45 %伴发慢性或重症抑郁, 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死亡率[5]。Ozamki 等[6]研究指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某种人格特征、慢性生活应激、焦虑、抑郁以及社会孤立等5 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1.2.2病情复杂,用药严格,治愈率低在本组中的21例心衰患者,其中伴有心源性肝硬化、肝肾综合征、洋地黄中毒等;11例并发冠心病;8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6例并发缺血性脑血管病。一般心血管病的病程较长,本组中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最长达5年,平均12.1个月。病情变化快,有的患者病情变化突然,如不及时发现,则难以救治。笔者曾遇到5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早晨查房时谈笑风生,30min后送药到床边时发现患者已猝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部分多次住院,病情逐年加重,年复一年,住院次数多,有的患者一年要多次住院,而且住院的时间越来越长。甚至有些患者从开始发病到死亡一直住院。这都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心血管用药严格抗心律失常药物要求用药严格,剂量准确。心血管病用药不严格则会出现用药意外,因此在日常护理上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如扩血管药、升压药应用时应进行床边观察。目前许多心血管疾病尚无根治的办法,或因昂贵的医药费难以承担而放弃治疗,这都给患者造成了一系列心理问题。

2 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心理需求所采用的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和干预方法。

2.1.1 观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患者住进医院陌生的环境,加上对疾病的恐惧和忧虑,就会导致病人情绪的改变,产生精神应激,包括冲动、愤怒、抑郁和焦虑等,有学者观察发现心脏病患者在紧张情况下易产生不规则的心跳、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心动过速,因此应从患者的心理需求出发,减少应激心理的刺激源。

2.1.2 建立好的环境,加强和患者的沟通 首先要求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如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摆放整齐、干净、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其次要求医护人员举止大方、态度和蔼、耐心细致、衣帽整洁、动作轻柔;同时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如严禁对患者传达不利于心理方面的家庭及工作单位信息[7]。医护人员应该仔细观察,研究各种病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主动地倾听患者诉说各种症状,向患者介绍病情的诊断、治疗方案、检查目的、时间安排等,解除患者的情绪干扰,消除其恐惧心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消除其思想顾虑和悲观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沟通的深入与扩展,积极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达到良好的适应,逐步缓解应激程度,使患者的心理处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

2.1.3 健康教育 老年患者由于老龄、抽象思维、视力、记忆力、听力等功能衰退,对文字和语言的阅读和接受能力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老年患者感觉自己能力降低,对儿女是一种负担,进而导致心理负担、不良情绪加重,更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因此,对老年患者开展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座谈等方式,使老年患者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氛围,能够减轻老年患者孤单、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心血管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激励其保持乐观的态度,拥有良好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教患者学会识别症状,学会自救,学会寻求帮助如拔打急救电话等。

2.1.4 经验治疗 将以往治疗成功的经验通过讲座、汇报等方式介绍给老年患者,并邀请以往治疗成功的患者, 介绍自我养生和心理减压技巧等,使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心理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患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热情接待、主动关心、多问、多观察,使患者一接触医院就能感到亲切、安全、内心有所寄托,解除其心理上的疑虑,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抢救重危病患者时,护士要保持神情镇定,动作轻揉,操作娴熟,言行中不给患者制造紧张情绪,维持其良好心理状态。

2.1.5 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关心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需要关心,更需要子女和朋友的关心。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充分发挥家庭、朋友及社会团体等社会支持的作用,这种情感上的支持和照顾对于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有重要的影响。

2.2 生活护理

2.2.1 饮食护理 生活护理对于老年心血管患者而言非常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 低脂的治疗型饮食, 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 尤其是对农村病人已习惯吃较咸的食物。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 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老年患者由于牙齿松动或脱落,影响咀嚼能力,加上各种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减弱及血管硬化引起肠壁供血不足,常易使消化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饮食上应给予易消化、低盐、低脂、含纤维较多、易咀嚼、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不宜过饱,少量多餐;禁食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发生便秘,可以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

2.2.2 睡眠护理 良好的睡眠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还能有效防止心血管病患者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8]。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失眠时可增加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在心内科老年患者身上表现尤其突出,其发生率为64%[9]。因此合理安排休息,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均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首先应为其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将病室内的噪音控制到最低限度。做好就寝前的准备工作,整理好床上用品,摆好睡姿,在熄灯前准备好夜音处置所需的物品。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影响睡眠的因素:如紧张、焦虑等情绪。经上述处理仍不能改善睡眠状况的,适当应用催眠药物。

2.2.3 合并便秘的护理 合并便秘时的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加之饮食因素,易发生便秘,如不及时处理,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作。对于该种情况,应认真分析引起便秘的原因。常见原因如下:①生理、心理因素:老年人往往各脏器功能减退,长期卧床,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速慢,排便动力不足,易引起便秘。②排便环境改变: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发作时往往病情重,只能在病床或是病室内排便,由于不适应该种情况而影响排便。③饮食因素:经常进食缺乏纤维素的精细饮食,不易于粪便成形,加之没有足够的饮水,更易发生便秘。④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对于便秘患者,应密切观察患者排便的间隔时间、大便性状等,做好心理记理,进行有效沟通,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解除大脑皮层抑制对排便的影响;指导合理饮食、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约2000ml 左右,尤其是清晨空腹饮300ml-500ml 温开水或蜂蜜能有效改善便秘,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进行适当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合理应用泻剂,避免使用强泻药,不宜经常灌肠,滥用泻药。

2.3 病情观察护理 心血管疾病常由某些因素诱发而加重,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观察护理。首先应严密关注患者的体温、心率、血压、血糖等生命体征变化,根据患者的全身情况制订基础护理的方案。同时,及时了解患者不适主诉,如胸闷、胸痛、气短,并观察其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措施。其次,要认真观察病情变化,掌握专科常用药的作用、注意事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与中年患者在剂量上有很多不同,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掌握剂量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做好三查七对,加强巡视,输液时控制滴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保护好患者血管。

2.4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老年人具有肾功能减退、排泄能力差的特点,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的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除严格掌握剂量外,应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情况。如地高辛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且半衰期长,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中毒,老年人表现为意识模糊,色容改变以致发生心律失常。故老年人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量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同时在用药过程中,定时做心电图检查可避免药物过量或中毒,有条件时监测血浆中洋地黄浓度。

5 讨论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也越来越多,对其的护理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实施人性化服务,使护理人员整体服务意识得到提高,从思想上转变服务意识与观念,端正服务态度,掌握沟通技巧,从而使患者的满意率提高。由于护理对象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属于危险病症,死亡率较高,这就要求护士要具备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语言恰当及技术娴熟等良好的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从患者的角度出发,让其感受到家一样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的细心体贴,做好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和疾病的观察护理。只有通过精心、耐心的护理,才能为患者减轻病痛,提高治愈率,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曲红梅. 浅谈老年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干预[J]. 医学创新研究,2008,5(30):84.

[2]Rozamki A,Blumenthal JA,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3]Bozunski A, Blument JA, Kaplan J.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licafions for therapy [J]. Circulation,1999,99(16):2192.

[4]Cohen Colc SA , Kaufman KG.Major depression in physical illness : diagnosis , prevalence,and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a year review : 1982-1992) [J]. Depression , 2006 , 13 (2) : 181-204.

[5]Sheeline YI , Freeland KE , Carney RM1 How safe are serotonin reputake inhibitor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 s wit 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J] 1AM J Med , 2007 , 112 (1) : 54-59.

[6]Ozamki A, Blumenthal JA, Kaplan J.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rapy [J].Circulation,1999,99(16):2192-2193.

[7]辛红菊,张晓君,卢秋玲,等.合理情绪疗法在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心理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6):604-605.

第4篇

【关键字】老年患者;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4-0172-0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疾病的患者也日益增长,对老年患者疾病的护理要求一定要体现出一名白衣天使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全身心的护理好每一位患者,杜绝并发症的发生。

在我国,关于老年分期的规定是45~59岁为老年前期(或称初老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为长寿期,老年前期的人称为中年人,老年期的人称为老年人,长寿期的人称为高龄老人。老年疾病特点及护理有以下几方面:

1 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

老年人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改变,感觉中枢、体温中枢、呼吸中枢、咳嗽中枢、呕吐中枢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使其对疼痛的定位能力下降,痛觉不敏感,严重感染时也可能不出现体温升高。

2 病情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老年人神经反应迟钝,发病较隐匿,症状不典型,当症状明显时疾病已发展到晚期,老年人体力衰退,康复能力差,某一脏器遭到侵害时,对已衰退的其它脏器也会产生某些影响,并导致发生其他并发症。

3 急性发作期发病急、易误诊

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时,病情发展较迅速,容易出现危象,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对机体出现的病理状态不能调节、代偿,由于对疾病的反应性差,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或漏诊,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机,不能有效地阻止病情发展,易发生的危象有:

3.1 水和电解质紊乱人到老年,体液系统常发生一些改变,总体液量在青年人中占比重的60%,老年人反占50%,明显低于青年人,故易引起水和电解质的失衡。

3.2 易发生意识障碍其原因为老年人神经系统衰退,如神经细胞与脑重量的减少,尚存的神经细胞功能减退。随着年龄的增加,尚有脑体积缩小、脑窄、脑沟增宽和脑室增大、神经纤维变性、老年人色素和淀粉样物出现,以及脑血管不同程度的硬化等。老年人脑神经有了以上改变后对外在的或内在的一些病变或功能失调的适应能力降低,导致意识障碍。

3.3 易发生心律紊乱的心脏外因素甲亢、药物、电解质紊乱、感染、缺血、缺氧等。劳累、用力过猛、情绪激动、饱食、烟酒或浓茶等也是诱发因素。心脏本身的原因有心脏内的传导系统明显老化和二尖瓣有钙化,心室肌、心肌纤维间有纤维性改变,心肌纤维内有脂褐质蓄积。由于老年人心脏的代偿能力下降,当患急性病时,心脏增加了额外负担,有造成心力衰竭的可能。此外,一些慢性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在较长的病程发展中,可使心脏受累。当这些慢性病急性发作时,心脏也出现相应类型的心力衰竭。

3.4酸碱平衡失调老年人由于神经中枢系统和肺、肾等器官功能降低,对体液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因此在患病时,易出现酸碱平衡失调,其中以代谢性酸中毒较多见。

4 同时并存多种疾患

老年人患一种慢性疾病者很少,多数并存多种疾病,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患有脑血栓、心肌梗死或糖尿病等有相互关联的疾病。有时同时患有胃溃疡、心力衰竭、肺炎等没有关系的疾病。无论哪种情况,由于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使预后不佳。

5 用药特点

第5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特点;临床护理

1 老年重症疾病的生理、心理特点

同样的疾病表现在老年人身上与普通中青年有一定差异,正常时老年人基础代谢缓慢,重症疾病反应更差,精神上木讷,对临床症状没有中青年敏感。如老年肺源性心脏病对二氧化碳潴留乏氧长时期耐受,胺类废物在体内长期堆积,排黑便。冠心病的老人活动量、饮食量会减少,脉搏超过90次/min,容易发生心肌梗死。

1.1 老年重症疾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快,特别是脑卒中的老年人心脏生理变化,随着年龄增长,左心室射血时间、射血前期延长,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度减慢,表明老年人心肌降低,80岁老人较20岁年轻人降低50%。所以观察血压变化尤为重要。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弹性储备作用降低,静息时,血压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以收缩压明显,60岁后舒张压有下降趋势,因而老年人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和脉压增大。

1.2 老年人血管的弹性与畸形对高血压脑出血观察的影响 老年人血管生理变化,大动脉弹性储备下降,由于大动脉老化,其弹性降低,伸展性降低,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性高血压。脑出血除了高血压原因外,还与血管畸形、血管淀粉样变性和凝血机能障碍密切相关;高血压仍是出血及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意识和瞳孔的改变,昏迷加深、瞳孔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射迟钝,往往是脑水肿表现。脑水肿形成是导致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血肿及周围水肿很容易导致急性期脑疝死亡和远期神经功能缺损。要积极预防并发症,瘫痪者要重视被动锻炼,防止脑出血的再发。

1.3 老年糖尿病患者,重症时除要严格控制血糖外,应定期检查眼底,防止视网膜病变。老年人对低血糖认知应重视,如出现疲乏、饥饿感、出汗、心悸、烦躁、震颤、虚脱即为低血糖反应,应立即进食糖类食物。70~80岁的糖尿病患者,多引起周围血管病变。要重视末梢肢体的血运情况,如肢体发凉,痛觉减退等,早期以发凉为主。

1.4 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人,病程长,缺乏耐受,精神痴呆,尤为夜间,睡眠时昏迷易合并肺性脑病,应注意尿量、意识呼吸的改变。结合离子测定,以及尿素氮的检验结果,护士应细心观察,防止并发症,控制静脉输液滴数40 次/min以内,防肺水肿、心力衰竭的发生。

2 抢救特点

老年重症疾病变化快,反应迟钝,要注意生命体征的改变。抢救时要分秒必争,动作娴熟,穿刺及时,一针见血。

2.1 对血压的观察 不同的疾病,观察血压的指标不同,如重症高血压危象老年患者,降压不能过快,注意静脉的大小,防止脑卒中,冠心病患者血压应维持在收缩压80 mm Hg以上。

2.2 测量脉搏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脉搏迟、缓、心功能差,如高血压患者脉搏67~70次/min,脑出血前期颅压增高时每分钟60次上下,对于冠心病患者应由两人测量,一人听心率,一人听脉搏,防止间歇脉、短绌脉。注意节律强弱程度,最好检测肱动脉,以每分钟计算次数。

2.3 查呼吸强弱,节律 要边数脉搏边查呼吸,如肺源性心脏病,呼吸频率稍快,不超过30次/min以上,视为耐受。

2.4 体温的变化 老年人体温偏低,如在36.8℃~37.2℃之间视为发热,查找原因给予及时处理,抢救中观察不同病种病情,按不同病种所表现的特点进行抢救。

3 护理特点

3.1 做好基础护理 静脉用药迅速而有效,是实施重症抢救的重要手段。老年人皮肤老化,皮下组织疏松,血管弹性及韧性减弱,消瘦衰竭,体胖、水肿的现象较常见,所以要防止静脉炎、药物外渗、穿刺针型号宜小,以5~6号为宜,派有经验的护士特护,选择静脉时要有长远打算,由远端开始,为长期用药治疗做好储备,尽量保护好静脉通道以利于抢救治疗。静脉给药穿刺针头进皮后沿静脉进入0.2 cm,拉紧近侧血管与皮肤,保证一次穿刺成功。

老年人心肺功能较差,而且全身调节储备能力不能,特别是快速输液或输液量过多,易造成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应根据病情调整滴数。高血压、冠心病明显,心肌缺血及有肺源性心脏病或其他心脏病者,滴数控制在30~40滴/min。老年人输入液体2000~2500 ml时,测血压脉搏,记录尿量。

3.2 几种常见重症疾病的老年护理特点 冠心病护理,起居要慢,不要过猛,夜间排尿起床要慢,洗澡水温不能过高,37℃~39℃为宜。根据脉搏的次数>80次/min以上,要及时给氧气吸入,防便秘,进食适度,防过饱,以蔬菜、豆腐、鱼类等为主。心绞痛常以夜间发病较多,可使血压、心率升高,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心率血压的乘积基本反应心肌的耗氧量,护士应及时发现血压、心率变化,以便及时处理,及时发现左心功能不全。有些患者在夜间睡眠中,常伴发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听到肺部湿音,提示左心功能衰竭先兆,通过观察血压、心率提高的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必须及时采取半卧位及减慢输液速度,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

第6篇

【关键词】胆道疾病;手术;护理

胆道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包括胆管结石、胆管炎、胆囊结石、胆囊炎等,此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1]。笔者对83例胆道疾病老年手术患者进行了护理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3例,男44例、女39例,年龄60~77岁;其中胆囊结石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52例,胆总管结石31例。经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83例均治愈出院。

2 护理方法

2.1 术前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以积极的语言、和蔼的态度感染患者,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诉说,给予关心和安慰,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协助患者完成术前血常规、生化、胸片、心电图等检查,积极治疗和控制合并病,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2.2 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去枕平卧6h,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老年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准确记录,同时注意维护重要脏器的功能,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水量。术后24h重视腹部体征的观察,主动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观察有无腹肌紧张、腹痛、腹胀等症状,警惕腹腔内出血、胆漏的发生,如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2.2.2 基础护理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准确记录出入量,观察患者皮肤弹性,注意有无脱水症状。术后注意保暖,用热水袋时要注意防止烫伤。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并协助大小便,防止护理并发症。若患者烦躁或自我感知力较差,应加强安全护理,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

2.2.3 引流管的护理术后根据术式不同常放置有胃肠减压管、腹腔引流管、胆囊造瘘管、T型管和导尿管等,对于腹部切口处各引流管应标志明确,用胶布写明名称后贴于引流管上,便于观察和记录各管引流液颜色和量、各管道应妥善合理固定,在改变时注意引流管的水平高度不要超过腹部切口的高度,以免引流液返流。每天更换引流袋,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引流管撕脱、移位、受压。

2.2.4 促进恢复胃肠功能术后6h血压平稳后给患者取半卧位及指导床上活动,24h后下床活动。禁食期间,除注意患者腹部情况外,还注意观察有无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现象,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对腹胀患者可进行肛管排气和使用改良开塞露肛注法以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恢复。排气后指导患者进食,可从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度到半流质、普食。

2.2.5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肺部感染:术后注意为患者保暖,防止受凉感冒,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和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及早期下床活动,协助患者翻身叩背,以利消除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超声雾化吸入,并按医嘱准确、及时、合理应用抗生素。(2)腹腔感染:术后应仔细观察,注意腹部情况的检查并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及体温变化。一旦发现有腹腔感染,要合理应用抗生素及在 B超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引流。(3)切口裂开:术后应注意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如患者切口疼痛,局部红、肿、热、痛或有波动感,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4)多脏器功能不全:急性重症胆管炎等梗阻性黄疸患者,因血容量相对减少,并发感染后极容易发生中毒性休克,导致多脏器功能不全。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一旦发现休克应迅速处理。

总之,做好老年胆道疾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第7篇

关键词:  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护理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循环系统指人体内运送血液的器官和组织,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根据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不管是哪一种,一般都与动脉硬化有关。这些疾病都有着相似的病因、病发过程及治疗方法。

        1  心血管疾病的症状

        1.1  心悸  心悸是主观感觉及客观征象的综合症状。主观上患者感觉心脏跳动快速、不整或搏动有力。客观检查可见心跳频率过快、过缓或不齐,即有心率和心律的变化。

        1.2  呼吸困难 心血管疾病会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主观上感觉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动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导致呼吸困难的原因很多,如脑梗塞、肺炎、急性气胸、气道阻塞等,因根据病症综合分析,以便对症下药。

        1.3  紫绀 紫绀是体征,具体表现为粘膜和皮肤呈青紫色,体内的还原血红蛋白(未经氧饱和的血红蛋白)绝对值超过5g%。紫绀出现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红蛋白过多及血液瘀滞。紫绀有中心型和周边型两种类型。

        1.4  眩晕 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是指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使患者自觉周围景物或自身在旋转或摇晃。眩晕常伴有平衡失调、站立不稳、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人的衰老是一个生理发展过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性病变,其后果之一就是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疾病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具体表现为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减少,心率变慢,出现以左房增大、左室变小、主动脉扩大、弹性降低为主要特征的心脏形态学改变。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脏功能逐渐减弱,心脏细胞变性或缩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碍心肌功能的正常发挥。老年人的活动因此而受到限制,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能力降低,应激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弱。由于心肌细胞变性及心脏供血减少,心脏严重负累,导致心率及心律发生变化,出现心律不齐,甚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常见的瓣膜改变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纤维化。

3  对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的一些体会

第8篇

【关键词】老年;心血管疾病;护理措施;护理效果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93-01

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严重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该疾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医学人员的普遍关注[1]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老年群体的疾病中呈现着明显的上升趋势。本文选取了某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100例进行临床观察,对照分析并给予其中一部分患者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某医院2010年,在这个期间的进行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案例200例作为实验的组员,将这100例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例数均为100,观察组中分别是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处于55-80岁。对照组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的年龄也是处于60-85岁。这两组的患者文化程度分别是中学50例,中学至高中100例,高中以上30例,其他20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可以临床对比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

1.2 方法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医务人员去总结其的护理情况及护理效果,治疗护理的结束后,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治疗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5.0%,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差异性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 讨论及护理

3.1 我们知道心血管疾病是老年群体中的一种常见疾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问题严重的受其的影响,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一定护理措施,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

3.2 护理

3.2.1 医务人员要定时对患者进行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相应的使用血压等的监督及护理。

3.2.2 要细心的观察患者的症状,做到及时了解患者情况,有效与患者沟通病情进展,住院期间,患者若出现胸闷、胸痛等情况,医务人员要进一步观察其的问题,及时采取如吸氧等的相应措施。

3.2.3 针对患者具有心功能不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情况出现,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生活护理,发挥协,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及个人卫生问题。

3.2.4 重症患者他们必须卧床进行休息,那么医务人员要对其进行休息护理。病情逐渐稳定的患者,鼓励其进行床上活动或是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患者,护理人员要按时帮助其更换,也需要根据其病情的轻重,细心、有耐心的进行护理。

3.2.5 患者的护理措施还涉及到药疗护理。心血管常用药物的剂量、方法、作用及副作用一定要掌握好。如应用洋地黄类药物时,医务人员应该准确掌握好药物的剂量,用药前后,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率、心律变化等等。

3.2.6 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护理措施最重要的一项是急救护理,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项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如果急救及急救护理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因此,护理人员对常用仪器、抢救器材及药品的使用方法等等要熟练掌握;定点放置,定人保管,定量供应,定时核对,定期消毒各抢救用物,保持各抢救用物的完好备用状态;如果患者发生晕厥等状况,医务人员一定要立即就地抢救,及通知其的主治医师;各类药物的使用遵医嘱,快速、正确地进行;如果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一定立即采取心、肺、脑复苏措施。

3.2.7 健康指导是一项辅护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性作用。因此,医务人员可以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与急救知识;积极鼓励患者去治疗各种原发病,尽量减少各种诱因的出现;根据患者不同病情,指导其掌握劳逸结合的原则,确保足够的睡眠,避免任何精神刺激的情况出现;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医务人员指导其选择相应的治疗饮食;冠心病患者应提醒其要随身备好急救药物,避免紧急情况失控;医嘱患者应遵按时服药。

本文研究中,讨论了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措施以及护理效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的帮助患者减轻病情,对其康复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及提出一些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冯杰,宋克群,杨君,郎森阳.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状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0.10.28,9(05):17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