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交流礼仪

国际交流礼仪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交流礼仪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交流礼仪

第1篇

据主办方介绍,2016教育巡展参展院校种类全面,院校类型主要包括大学、职业技术学院、中学以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本届教育巡展已吸引来自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展。

广州站有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中国香港、英国、美国等国70余所院校和机构参展。其中,来自加拿大的院校以国家展团形式参展。

参展单位:

“一带一路”国家留学受关注

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国高等教育署、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白俄罗斯National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澳大利亚Study Australia Opportunities等机构则以国家展台形式参展。这些国家展台浓缩了各国概况,有助学生了解该国总体情况、获知该国目前对华招生政策、教育制度、办学特点、专业特色等相关信息。

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扩大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共有来自东盟、西亚和中东欧地区9个国家的约30所院校和机构参展。各国院校借力教育展平台,促进域内学生流动,推动国家间教育合作,加强教育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经济、教育资源双共享目标。

“一带一路”国家白俄罗斯的National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已连续多年参加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负责人告诉《留学生》记者:“近年来,白中教育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中国和白俄罗斯政府间合作委员会教育合作分委会为两国教育合作搭建了有效平台。我们很高兴看到白中人员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十分欢迎中国留学生到白俄罗斯留学。”

据了解,教育合作是中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5月,主席成功对白进行国事访问,9月卢卡申科总统来华出席中国人民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两国元首多次提及将中方“一带一路”建设与白方国家战略相结合,开展广泛合作,这为两国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传统留学热门国家英国则有数十所经英国政府认证的院校组成英国展团集体亮相。相较于往年,今年的参展院校更加多元化,汇聚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地区的大中院校,介绍英国大学的课程、申请及专家建议。英国教育展团特别开辟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展示区,介绍在国内的众多中英合作办学项目,并提供相应的教育咨询服务。

根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数据,2015年中国有近7.1万人获得赴英留学签证,同比增长10%。目前,有近14万名中国学生在英留学。在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下,全英有超过8万种不同专业的课程提供给留学生们。

看展学生:

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安全教育不能忘

教育展期间,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为有志留学的学生及家长,就留学项目咨询、档案存放、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留学回国就业手续办理等实际问题提供现场咨询服务。同时,还向留学人员,特别是自费留学群体普及海外留学安全教育知识。

近年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发展。2015年度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1.04万人,相比2014年增加4.43万人,增长了12.1%。年度出国与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了2015年的1.28∶1。

第2篇

    1.开设微型校本课程

    为了引导学生有品位地进行阅读,有效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学校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设置世界名着导读课和世界经典绘本导读课,安排教师进行每月一次好书的推荐和导读,列出世界经典必读书目,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为学生的精神发育打好底子。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还定期组织读书征文活动,促进阅读的分享交流。午间阅读微型校本课程,有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逐渐理解了他国文化,在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本土文化,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编制“环球影视窗”

    校园电视台收集古今中外优秀影视作品,编制了德胜小学生必看60部影视作品,上传到学校网站。每周五下午开设“环球影视窗”,学校推荐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走近科学、绿色空间以及探索频道和国际频道中的“探索发现”等节目,由学生自主选择播放内容,了解域外风情与国外文化。环球影视窗以直观的方式,强烈的视听效果,打开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让他们学到了书本外的国际文化知识。

    3.编写校本课外读本

    学校根据学生现状寻找适合孩子特点的涉外礼仪知识,编写成学生乐读的课外读本,让学生生活在校园就能了解不同国家的交往礼仪,积淀国际交往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正确认知和理解异域文化,同时,国外礼仪与中国礼仪的差异更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比,学生逐步领悟到中国礼仪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多元文化资源的建设内容涉猎广泛,充分关注儿童兴趣。学生阅读、观看后,教师通过开展征文、影评等活动,将影视作品等转化成教育资源,帮助学生超越年龄认知的局限性,树立广博的国际视野和人类情怀,做到“身在校园,胸怀天下”。学生在感受多元文化中,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具爱国情怀。

    二、学习交往技能,培养规则意识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的交往会存在不同的方式,只有具备正确的交往礼仪和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为此,学校建立了少年国际外事局,通过创设模拟涉外情景、外籍教师进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不仅学习到国际交往技能,且通过学习国际交往规则,培养必备的规则意识。

    1.模拟涉外生活情景

    培养孩子的国际交往能力是提高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设计了生动的涉外模拟情景,制定了对应活动目标模拟训练大纲。内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避免形式单一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各中队围绕总纲衍生设计出多种多样的体验活动,训练交往技能并掌握国际交往规则。例如,三年级根据活动部的大纲,设计了问候礼仪、迎宾礼仪、交流礼仪、迎送礼仪、用餐礼仪等情景进行仿真训练。问候礼仪创设了如下模拟场景:德胜小学教育集团的学生代表出访德国学校,与德国小朋友相互问候。同时,双方自我介绍,德国小朋友带领我校学生参观他们的校园。问候礼仪训练点的要求:向她人问候时,要积极、主动;要表现得热情、友好、真诚;大方得体。禁忌:不要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自编了礼仪三字歌:穿衣着,要得体;会客时,要大方;交谈时,不插话;语言亲,举止雅;控距离,顾全局。学生在愉快、好奇的氛围中,学唱三字歌,通过情景模拟表演,学会了涉外礼仪,掌握了涉外交往的基本技能。

    2.外籍教师进课堂

    国际交往、对话、交流、合作通常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缺乏足够的外语能力往往是文化理解和沟通的主要障碍。熟练地掌握外语,能提高对外交流能力,有利于在国际交流中既尊重对方立场,又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为此,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特点,以“趣味英语口语”的形式,每班每周设置一节外教英语口语课。通过这一平台,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国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外事局的资源建设既考虑小学生特点又结合学生当下的生活,内容层层递进,螺旋上升。活动的开展还依托相关课程,如《德胜小学涉外礼仪哆来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小学英语口语》等,在阅读和学科教学中渗透。丰富生动的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会了基本的交往规则,提高了国际交往能力。

    三、体验国际交往,践行公民责任

    学校在建设国际观察站、少年国际活动部的同时,创设少年国际游学团,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小公民。少年国际游学团有“接待外宾来访”和“对外游学交流”两个活动载体。

    1.接待外宾来访

    学校积极为学生创设国际交流机会,通过与国外学校结对,搭建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例如,学校接待了来访的日本静冈县文化协会友好交流团——静冈县书法家代表友好交流派遣团。游学团成员落落大方地带领外宾们参观了德胜校园,并为来宾展示合唱、书法等才艺,他们流利的外语口语能力、礼貌的言谈举止和精彩的表演等都给外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宾们对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和书画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又如,香港九龙礼贤学校师生来访,德胜书法社团的同学们把现场书写的书画作品赠送给香港小朋友,游学团成员还带领香港小朋友进班学习。不同生活地域的孩子们一同学习、体验,相处融洽,在相互交流中,加深了对国际文化差异的理解。

    2.对外游学交流

    学校组建了对外游学团,让师生走出国门,开阔国际视野。一方面,学校借此进行专业的教学交流。由合唱队员组建的游学团先后出访了日本、德国,参加国际性合唱比赛。在那里,师生们领略了世界舞台的精彩,分享了世界顶级的艺术魅力,为艺术教师注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拓宽了教育视野。例如,2010年,学校参加了在德国德累斯顿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合唱节”。德胜师生不仅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还经历了高规格的国际外事交往活动,在市政厅受到市长和大使的接见。这些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更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学校合唱团在国际比赛中获得佳绩,被德国报纸赞美是“最小的演员,最美的歌声”。另一方面,对外游学让师生放眼国际,拓宽了学校的德育渠道。例如,学校组建文化交流团访问了日本大阪府福田林市立向阳台小学校。日本人遵守时间和讲究秩序,讲究文明礼仪,学校教育目标重在细节等等,都深深地影响了游学成员。游学期间,学校加强安全和礼仪教育,让学生懂得和践行公民责任,维护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现代小公民。

第3篇

关键词: 理解教育 中职英语教学 教学作用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将“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观运用到教育、培训和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以期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促使学生认同、尊重、了解不同文化;并且学习和睦相处的修养和技能,探讨共同的价值观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充分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教育价值的基本精神,要求“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这反映了胸怀世界的一种开放心态,体现了民族自信心。

一、中职英语教学中理解教育现状

1.理解教育意识的淡化。教师的淡化意识,使其难以全面地看问题,英语课堂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灌输。即使是面对应用英语、外事英语专业的学生,学校开课也重视基础英语的开设,而淡化了英美文化、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师和学生较重视知识和技能层面的学习目标,相对于文化与方法,社会价值的学习目标不够自觉。英语教师擅长于讲解知识点,分析知识点、语法点和能力点。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法规则和一定数量的词汇,却恰恰淡化了阅读能力,听说能力更差。

2.理解教育在生活中的缺失。将近20%的中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近一半的学生只要求及格;20%左右的学生根本不在乎英语成绩,认为将来工作不需要出色的英语能力,这来源于学生对社会的误解。有的认为学习英语困难太多;有的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为英语距离生活很远,对英美文化不了解,交流有很大困难。学生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在学习英语,结果发现英语无比枯燥乏味。在这种背离了交际文化环境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只是考试的工具,当不再需要考试工具的时候,英语学习就成了鸡肋。英语更重要的是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工具,若能用英语进行生活会话与交流,那么学生的思想才能激活,视野才能开阔,理解教育才能实现。

二、理解教育在中职学校英语课堂实施的理论依据

1.理解教育要求学会共同生存。中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对社会现象做出一定的价值判断。但这种判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不理性的、不深刻的。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态度。

2.理解教育要求文化的多元平等。泰勒说:“我们所有人都必须承认不同文化有平等的价值。”英语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学习这门语言的人要采取宽容的、客观的态度对待它。理解教育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从而得到较好发展的过程。

3.理解教育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解力。英语教学是一种动态教学。中职英语教学应该就某个主体提供不同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语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要提升对英语学科的认识,学习英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体认其他文化。“外语课也和其他课程一样,应该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同时,结合外语的特点,是学生认识中外文化的差异,逐步增强世界意识和形成健全的性格”。

三、理解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推动方法

1.共享教育资源,创设有利于理解教育的物质环境

将理解教育植入中职英语课堂,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持。学校教具的使用,不再是单一的课堂,而是以大屏幕投影仪、移动电脑、网络教室、校内网为依托的全新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教师采用实物,如图片、图画、海报、课件等形象化工具辅导教学。

2.拓宽胸怀与视野,减少不必要的内耗。作为理解教育最关键的执行者,英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英语学习成为一种有效的主动信息和情感交流过程。人们在进行交流时,不是单纯的外部交流,而是心灵、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教师要特别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的态度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将交流建立在他们关心的共同感受的问题上,才能实现理解教育。在两年一次的中职英语综合能力比赛中,参赛的选手们就包罗万象的话题进行训练,从材料积累,话题讨论,内容补充,到形成书面文字,就热点问题进行辩论。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手们群策群力,共同分享学习心得,在各层次比赛过程中很好地展示了英语语言风采。可见,学生不是不会说,而是缺少必要的锻炼和良好的语言环境。

3.树立多元意识,提高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英语的实践能力包括: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平时可开展国际视野下的“礼仪文明”课题研究,了解西方就餐礼仪、乘车礼仪、接待礼仪,等等;选派部分教师赴国外进行技术交流与学习;尝试专业的国际交流。只有理解和尊重外国人相异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才能和他们友好相处,并能从不同的文化中学习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和充实自己的文化价值。

学生是理解教育的受体也是推动的主体,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生活习惯、价值观的客观存在。在学生接受教育的生活中,理解把学生的人生、生活、经验、精神与教育的整体意义发生关联,形成了他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生活体验,形成了他的情感和态度、经验和行为。

四、结语

“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参与多元文化背景的沟通和交流不可避免。中职英语教师应日益重视理解教育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价值,推进理解教育,掌握英语,提高对外交流能力,以便在交流中既尊重对方立场,又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中职英语在内容上要适应国际化,增加国际交流的内容,以利于推进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更需要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能进行换位思考。同时对句型、语法及词汇进行精选,让学生学到那些进行语言交流所必需的内容。现在基本形成了一些教学模式,如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异域文化背景、人们是如何进行交往的。还可以通过调查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理解”的价值和重要性,逐步形成一种国际参与意识,一种文化理解精神,一种交流合作能力,一种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树生.关注国际理解促进教育共生[J].新课程研究.课改风向标,2014.06.

[2]谢淑美,熊梅.我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政策:内容主线、问题反思与发展趋向[J].教学与管理,2015.02.

第4篇

研究型大学中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高校历年世界排名情况总汇

美国联邦政府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任课教师应具备的五种意识

通识教育课程与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比较

整体教学观在支教项目中的运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2010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解读

文理科毕业生就业取向的差异性分析——以同济大学的两个学院为例

基于辅导员素质提升要求的辅导员培训工作研究

高校学术规定探析

关于快速建设中的高校和高校财务危机的思考

美国高校校园媒体传播特色——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

大学学什么?——兼谈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

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科学研究的八个关系与世界一流大学

在工程教育领域共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和拓展务实合作的新尝试——在同济大学“2010年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

在工程教育领域共同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化和拓展务实合作的新尝试——在同济大学“2010年中欧工程教育研讨会”上的致辞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欧洲工程教育模式的转变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工程教育发展的新思路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文化设计和技术的结合——全球背景下的技术创新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欧携手共促工程教育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大学学术委员会的构架与运作机制考察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我国高教“后大众化”阶段网络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破解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独立学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研究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地下建筑施工课程多媒体课件与网站制作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体验实验系统框架下的专业认识实验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礼仪教学应注重礼仪的思想道德内涵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水利工程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同济大学土木学院水利工程系为例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研究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主动服务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主动服务学术为先——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看美国高校如何经营媒介关系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基于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教务管理——以同济大学为例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五)(1992—1993)

一流大学卓越校长——麻省理工学院与研究型大学的作用(五)(1992—1993)

顺应世界潮流服务国家战略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院系产出-投入绩效评估方法研究

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内涵及发展途径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关键问题研究

论产学研合作教育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

研究型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优劣势的分析

对进一步优化我国“985工程”高校基层学术组织的思考

第5篇

位于东海之滨的宁波华博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几年来立足于国内国际,大有作为,力创特色品牌,成为会展业界万花丛中的一支奇葩。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华博会议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杰,他向我们展示了一颗会展之星的成长轨迹。

“做任何事都要有思想,实干加吆喝,酒香也怕巷子深,既要闷头干又要抬头看,要善于规划,会总结、有目标、讲效益、讲效果。”杨杰董事长感慨颇深地说。

华博公司积极践行“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办展模式。看准市场,明确思路,大干实干,仅仅用了3年时间,公司就由7人发展到40余人,年度自办展面积由1.3万平方米发展到7.5万平方米,创造了令会展界瞩目的“华博速度”。近几年,公司先后承办了数个国家级展会,具有独立策划、运营、管理国家级展会的专业经验。华博会展成功引进、培育、提升了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承办了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2006宁波・中国插花艺术大赛;全面参与运营了中国食品博览会、宁波房展会、建材展、二手房展等全国性和区域性会展品牌。其中,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经过落户宁波后连续3年的成功培育,其品牌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已经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力。

“家博会的举办,对推动宁波长三角南翼会展之都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杨杰回顾历届家博会,自豪地说。

以第四届家博会为例,该届家博会超大规模、产业联动、名品荟萃、万商云集、商机无限。按照家居产业链科学办展,分设房产、家装、建材、家居用品等展区,展出面积达5.8万平方米,展位在上届2500个基础上提升至2800个,继续保持了宁波市乃至浙江省最大规模展会的优势地位。同时,家博会通过与200多家媒体、80多个城市的全球互动,吸引了来自五大洲20多个国家及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共628家企业参展、1.5万名国内外家居产业采购商、投资商参会洽谈(其中不乏家乐福等国际采购巨头),总成交额(含意向)达29.8亿元,专业观众、普通观众突破26万人次,国际化比例达到了20%,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真正实现了和其他国际同类展会的成功接轨。品牌运作上,家博会品牌资源也进一步扩大,在成功整合宁波房地产展示会、宁波建筑材料博览会的基础上,第四届家博会又成功创办了“2006首届宁波二手房交易会”。在家博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展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第五届家博会将首开浙江省展会系列展之先河――中国国际家居博览会家具展将于2007年7月6日-9日首次亮相。目前,家博会组委会已经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家博会”、“CHFE”和徽标的商标注册,向世界展览业最高组织国际展览联盟的UFI认证发起了冲刺。

展会实效是家博会品牌成功的基础。会展的影响力来自于实效,而会展实效取决于会展服务。家博会不断创新服务体制机制,落实常办常新,为展商和社会奉献了一届又一届“实效展会”。几年来,华博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原则,不断创新运营战略,充分利用“资本、资源、资讯”平台和“产业基础、行业权威、组织保障、市场空间”四大要素在会展界始终处于一枝独秀的地位。

在家博会运营过程中,公司始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结合会展产业特性和家博会特质,以参展商为中心开展营销服务;以消费群体为中心,开展需求服务以采购商为中心,开展贸易服务。全方位务实、规范、专业的服务为家博会赢得了信誉,赢得了客户。家博会的组委会专门成立招商部做好采购商邀请工作和消费群体的组织工作.通过邮寄、E―mail、派发中英文资料等形式向中外采购商发出了数十万份邀请函,并派专人到全国对口展会、对口专业市场派发家博会请柬。同时,为真正实现与国际化品牌展接轨,公司还积极委派专员赴国际展览名都考察学习,诸如世界最大家居展――比利时布鲁塞尔家居展。并积极利用遍布全球的资源网络优势,加大国际采购商的组织力度。在观众的组织上,为实现区域范围的家喻户晓,针对家博会参展产品的目标市场,组委会向宁波辐射区域针对性地派发30万张优惠券,在宁波4000多个窗口张贴家博会海报,并深入社区积极宣传。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城市载体等大众传媒宣传家博会.组织了“绿色家居评选”、“甜蜜购房团”等一系列群众参与性活动:建立“中国家博会”官方网站,并与全球知名网站链接,构筑永不落幕的网上展览交易平台。

华博的成功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来源于华博人拼搏奋进的团队精神。

华博公司是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务实团队,具有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丰富的社会资源,遍布全球的良好合作网络,优质的客户群体,强大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卓越高效的运营能力。华博按照现代会展业的发展要求,培育了一支包括会展策划、传媒、营销、管理、设计、工程、国际交流、电子商务、市场合作等在内的涵盖会展业全流程的高素质团队,具备独立运营国家级综合性大型会展活动的卓越能力。华博公司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切实加大了招商力度,推出了~系列切实有效的特色服务。高效品牌服务正在成为华博公司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公司还构建了“一业为主,多元经营”的业务架构,专业化与多元化并举,充分发挥华博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华博广告礼仪有限公司、宁波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多种职能,按照集团型经营模式,有机打造“华博联合体”的集约优势,积极培育主业会展的核心竞争力,以会展带动华博会议展览有限公司、华博广告礼仪有限公司、宁波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并以国际交流和广告礼仪服务对主业会展进行有效补充.为会展提供配套服务,这不仅丰富了服务内容手段,强化了服务保障执行力.提升了服务质量,也实现了客户资源的共享,为华博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多元服务、深化服务、延伸服务、特色服务,将华博公司提倡的“一次参展,长期受益”的客户服务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同时,智力、资源、品牌在联动中升华,专业优势、运营活力、服务功能在联动中提升。可以说,“华博联合”未必是“单项冠军”,但一定是“团体冠军”。

第6篇

省州合作的结晶

西澳州是澳大利亚最大的一个州,交通便利,教育发达,矿产资源丰富。自1972年中澳两国建交以来,双方在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科技等领域发展迅速,据统计,2006年中国与西澳州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53亿澳元,中国内地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伙伴。1987年,西澳州成为浙江省最早的国际友好省州之一,双方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互访、交流与合作。

2004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率团访问西澳州,双方签定了《关于拓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浙江省和澳大利亚联邦西澳大利亚州友好省州关系的协议》,为推进两省州更紧密、更富有成效的友好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契机。根据协议,为进一步加强两地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两地文化、教育领域合作与发展,两省州政府决定从2005年起连续四年在浙江省举办主题为“走进西澳――浙江省高中生英语口语大赛”活动,公开选拔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浙江省青年友好使者,赴澳大利亚西澳州进行友好交流访问。

2005年,首届“走进西澳――浙江省高中生英语口语大赛”拉开帷幕,吸引了全省各地近百所高中的上千名学子踊跃参加,也吸引了《浙江日报》、浙江电视台、浙江在线、《青年时报》、《文化交流》等众多新闻媒体的关注,全省各地中学掀起了一阵学习英语、认识西澳、了解世界的热潮。最终,108位“过五关、斩六将”的英语高手汇聚浙江电视台演播厅,通过超级晋升、黑白对弈、快问快答、起死回生等环节的层层竞赛,对选手英文功底、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知识面以及组织策划能力等进行了全面深层的考验。在直播现场,选手们流利的口语、从容的自信、迷人的微笑、丰富的肢体语言、敏捷的才思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评委。专程从澳大利亚赶来的西澳州工业与资源部部长阿伦・卡朋特称赞参赛者的真诚、勇气与自信,并惊讶于浙江省青年的英语水平和口语能力。

友好使者的风采

经过穿越太平洋的长途跋涉后,西澳州首府珀斯迎来了一群说着流利英语的中国学生,他们就是来自浙江的友好使者。学习交流、传递友谊是西澳之行的目的,学生们的首要任务是走进西澳州不同的家庭,跟异国它乡的“家人”同吃同住同行同玩,共同度过为期10天的HOMESTAY。“家庭”成为他们了解澳州文化、体验澳州生活、传递双方友谊的起点。他们像西澳人一样悠闲地顶着蓝天白云,倚着《小王子》书中的猴面包树,看看红绿相守的袋鼠爪花,沐浴在早晨清新的空气里,感受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如西澳州尽管资源丰富、生活优越,但是人们很注重环境保护,在家庭淋浴喷头上安装节水器,随手关掉不必要的照明灯等使同学们切身感受到发达国家重视环境保护的同时,认识到环保工作就在我们的身边,就是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林肖同学通过吃饭的细节看到了西澳州人民的文明:接待他的西澳家庭有两位不到10岁的小孩,无论中餐还是晚餐,两个小家伙在“速战速决”之后,都会坐在自己的椅子上,直到肖林吃完才蹦蹦跳跳地去看卡通片。当肖林不解地询问主人时,主人说:如果客人没有吃完,他们就不能离开餐桌,这是对客人基本的尊重与礼貌。

为了能够在短暂的时间里让学生们了解、领略和感受全方位的西澳州,负责接待的州政府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丰富、紧凑的活动。中国学生走进开放而充满阳光气息的高等学府、高级中学、职业技术学院,参观澳洲特色的造币厂(Perth Mint)、图书馆,欣赏充满活力、韵味独特的土著表演,认真旁听由越南、美国、日本、埃及等国学生共同组成的国际课堂,体验以实践性和自主选择性为特点的西澳高中教育,亲自感受到同学们互相沟通,共同解决疑难的快乐。同学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了解西澳洲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习俗,西方国家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教育和消费观念、不同的社交礼仪,西澳州犹如一幅美丽长卷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脑海里对西方国家的抽象认识转化为鲜活的画面。在考察、学习、交流和联欢等活动中,同学们通过语言、音乐、表演等把中国的风土人情、浙江的山水社会介绍给西澳州人民,向他们宣传浙江、宣传中国,成为中国驻珀斯副总领事所说的名副其实的“文化大使”。

短短4年,全省所有高中师生参与了英语口语大赛,其中,有45所学校的99位学生作为浙江省友好使者,代表浙江省近百万高中生访问了西澳大利亚州。同学们出色的英语水平、良好的礼仪和文化素质不仅展示了中国青年学生的风采,还给西澳州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西澳州政府和人民对浙江学生表现出来的良好素质,以及十几年培育起来的两省州友好关系,不约而同地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浙年文化使者的到访促进了双方政府和民间的友谊,也为两地人民之间的友好做出了贡献。

第7篇

关键词 高校 外事接待 涉外礼仪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的外事工作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枢纽,也是使学校置身于国际化办学氛围的重要内推力。千头万绪的外事工作包含诸多方面,其中的外事接待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外事接待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高校对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高校外事接待工作应该在遵守各项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规范有序、合理合情、灵活有效地开展,并充分体现出高校特色。①

1 外事接待应坚持的原则

1.1 举止文明

外事接待需坚持“举止文明”的原则。狭义上,外事人员举手投足所代表的是个人与学校形象,广义上,其所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外事接待中,个人形象指个人的精神面貌与生活态度,举止文明体现了个人饱满的精神状态与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学校形象指高校自身的文化定位,举止文明体现了一所高校具有讲文明、树新风的浓郁氛围。国家形象指中华民历来以久的待客之道,举止文明体现了中国“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悠远传统。

1.2 准备充足

外事接待需坚持“准备充足”的原则。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外事接待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接待计划。外事人员需提前对整场接待拟定详细计划。第二,制定应急预案,对外事接待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做好心理预设,预先拟定解决方案。第三,做好接待辅助工作。接待辅助工作主要有制定欢迎标语、预订食宿地点、安排人员与车辆等。此三方面的准备直接决定了外事接待的质量。

1.3 遵守礼仪

外事接待需坚持“遵守礼仪”的原则。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跨进式发展,高校对外交流的层次与规模也在寻求突破式的扩展,中华民族素来是礼仪之邦,外事人员接待外宾时,要始终贯彻以礼待客的主旨。不仅要充分尊重外宾的特殊风俗习惯,而且还要坚持“主随客便”的原则。即在我方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应尽量照顾、体谅来访的外方人士,并且努力满足对方合乎情理的正当要求,从而真正令对方产生“宾至如归”之感。②

1.4 不卑不亢

外事接待需坚持“不卑不亢”的原则。不卑不亢包含两层涵义,一方面,需要努力做到“不卑”。在对外交往中,要以自尊、自重、自爱和自信为基础,表现得堂堂正正、坦诚乐观、豁达开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③双方院校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互惠、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外事人员不应以仰视的姿态来接待外国外宾,外事接待中主宾双方是平等的。另一方面,需要努力做到“不亢”,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务必在坚持开拓进取的同时,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有益的文化,积极吸取、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成果,博采天下之长,弥补己方之短。④

1.5 从容应急

外事接待需坚持“从容应急”的原则。“从容”是指人的举止行动舒缓而不急迫,在事物发生变化时,能沉着、镇定、泰然自若以对,正所谓“处事从容日月长”。外事接待中较容易出现突发状况,例如,安排的车辆由于交通拥堵不能准时前往指定地点接待外宾,此时外事人员应理智沉着地分析状况,采取应急措施。如车辆能在数十分钟内到达,则应向领导请示,可否放慢谈话或是参观的节奏,以保证车辆的按时抵达。如车辆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到达,那么应向领导请示,可临时调派就近的车辆前来接待外宾,同时向外宾解释原因,表达歉意,请外宾耐心等候。

2 外事接待的三大阶段

2.1 前期准备工作

外事接待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得接待工作的具体环节有章可循。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接待计划的拟定:接待计划一般又称接待预案,它指的是接待方对于外宾的接待工作所进行的具体规划与安排。在正常情况下,制定接待计划不仅应当力求周详,而且应当强调接待计划的具体化、规范化,并应使之成文。⑤拟定完接待计划后,需报上级批准,并且及时通过电邮或其他方式告知外宾。

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外事接待中出现的突发状况而制定的相关计划。外事人员应考虑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拟定应急方案。

相关知识的储备:外事人员应预先了解来访外宾的身份,包括国籍、性别、所在院校、职位、头衔等。古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国家的人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应提前对来访人员国家的礼仪有所了解,以保证接待工作的有序进行。

具体事务的安排:(1)车辆安排:根据来访外宾的人数以及行李的多少决定用何种车型的车辆;(2)宾馆预订:最好预订离接待地点较近,以及具有外宾接待资质的宾馆;(3)用餐地点预订: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环境优雅、较安静的地方用餐;(4)欢迎标语的安排:欢迎标语一般以中英双语呈现,横幅或是展牌的摆放位置应遵循“醒目、便于拍照留念”的原则;(5)礼物的准备:应根据来访外宾的性别、喜好及国籍提前准备好相关礼物;(6)人员分工:确定好接待陪同人员与翻译人员等;(7)出席领导的通知:预先安排好出席会谈的本校领导及相关人员,告知时间地点等。

2.2 执行接待工作

(1)迎宾。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安排专人迎宾。如需要,应安排外事人员准时前往指定地点迎接外宾。根据实际情况,外事人员可主动将纸质的接待计划交给外宾,向其简单叙述接待安排,并对我方高校以及所在城市做简要介绍。

(2)会谈及相关活动。会谈中要注意座位的安排,遵循“以右为尊”的原则,主人居左,主宾居右。双方其他人员,均以职务高低为序,分别在左右两侧就座,翻译人员安排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如图1:⑥

外事接待中,除了会谈,其他相关活动还会以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出现。

(3)拍照。第一,如果是合影,那么一般由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仍然坚持以右为尊的原则,主客双方间隔排列。第二,拍照人员应注意把欢迎标语收入镜头,为后期的新闻稿做好配图工作。第三,在取景上,尽可能避开通俗的“握手、合影、坐沙发”三部曲,应有孜孜以求的精神,耐心等待最佳拍摄时机,捕捉外宾的每个神情,呈现出有人物情感的外事新闻照片。

(4)参观。参观时应安排解说人员、翻译人员等陪同,并且外事人员也应对所参观地点的详情做到了然于胸,以便随时能够回答外宾在参观时所提出的疑问。如参观地有电梯,一般而言,进电梯时,我方人员应第一个进入电梯,站在楼层按钮旁边,为外宾摁下楼层;出电梯时,我方人员应最后一个出电梯,用手轻挡电梯门,避免出现外宾正要出电梯,而电梯门已关闭的尴尬状况。

(5)宴请。可采取“客随主便”的策略。同时,注意安排好座次。现在,中国的大型餐桌多位圆形,主陪坐在面对门的位置,以便招待到来的客人。主陪的对面是副主陪的位置,负责帮助主陪招待客人。主陪的左右两边分别是第二客人和第一客人的位置。副主陪左右两边分别是第四客人和第三客人的位置。⑦

(6)互赠礼物。在礼品的挑选上要突出礼品的纪念性和民族性,赠送礼品时需重视礼品的包装。在接受受赠礼品时,应面带微笑起立,并双手接过礼品,并与对方握手言谢。根据不同国家的风俗,决定是否当场打开礼物以表感谢。

(7)安排住宿。当天活动结束后,需送外宾至宾馆入住。抵达宾馆后,可先向服务人员索取房卡,让外宾先行入住,我方外事人员拿着外宾的护照办理登记,登记后再把护照还给外宾,并询问外宾对房间是否满意。

(8)送别。一般情况下,应由我方邀请单位负责人或其正式代表出面给客人送行,包括话别、送行、告别等具体程序。若宾主双方关系较为熟稔,亦可根据实际情况给外宾送行,不必太拘泥于普通的送别程序。

2.3 后续总结工作

送别外宾后,后续总结工作也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信/邮件。当外宾赠送了较为贵重的礼品给我方,需在外事接待结束后的一周内发邮件或写信向对方正式致谢。(2)撰写新闻。一般而言,重要外事接待活动的新闻报道计划应向外事外宣部门报批,必要时可通知新闻单位到场。报道稿可由接待方提供,亦可由接待方负责审定。⑧对于高校外事接待而言,撰写新闻稿件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突出细节,避免笼统,揣摩读者心理,选择新颖的报道角度。(3)总结/归档。外事接待后,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宗旨,对此次接待做出反思与总结,避免下次出现同样的错误。并将会谈记录相关材料收录归档。

3 外事接待的具体涉外礼仪

3.1 衣

高校外事接待中,外事人员良好合体的衣着与打扮直接代表着对外宾的好感与尊重,总体而言,衣着打扮应坚持符合身份、区分场合与遵守规范的原则。公务场合里,外事人员的衣着应为制服、西装、套裙等。而休闲装、时装、家居服等都不事宜出现在公众场合。针对女性外事人员,依照国际惯例,其应进行简单淡妆,以表示对外宾的尊重,但切忌浓妆艳抹。

3.2 食

高校外事接待中,宴请是主宾联络感情的必不可少环节。选择菜肴主要以外宾爱吃与不爱吃、能吃与不能吃为准绳,所谓爱吃与不爱吃,可根据个人口味禁忌来选择菜肴,例如,有人喜清淡,有人喜咸辣。所谓能吃与不能吃,可根据外宾的国籍、等信息来选择菜肴,例如,美国人不喜吃鲤鱼与螃蟹,伊斯兰教人禁食猪肉等。

3.3 住

高校外事接待中,根据我方的经费预算情况,预订的宾馆应具有外宾接待资质,且口碑较好、配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总体而言,住宿安排上应注意以下几点:对于欧美国家的外宾来说,宾馆切记避免13这个楼层;尽量不安排同性别的外宾共居一室,在很多国家,只有同性恋者才与同性别的成年人住在一起;若外宾超过一人,应尽量安排在同一楼层或相近楼层居住,便于其集体活动。

3.4 行

高校外事接待中,一般而言,所安排的车辆是双排五座轿车。如配有专门司机人员,常规来说,座次级别从高到低排列应是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前排右座。如我方代表驾车,一般来说,座次级别从高到低排列应是前排右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基本上,仍然沿袭了“以右为尊”的原则。

4 如何提升外事接待的质量

4.1 加强高校涉外人员外事礼仪的培养

高校外事接待中,外事人员必须时刻遵守涉外礼仪。现有部分高校外事人员并不是专门从事外事工作,礼仪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主宾双方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问题,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需加强对涉外人员外事礼仪的培养。主要是提高外事人员的礼仪知识储备与自身的文化素养,认真学习世界各国的风俗习惯,熟记涉外礼仪中约定俗成的基本原则与国际惯例,提高高校外事接待的质量,促进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开展。

4.2 统筹学校各部门力量

高校外事接待不仅需要外事部门的整体运作,还需要高校其他部门的配合。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外事接待面临着多级协调、分级负责的局面,尤其需要学生管理、后勤保卫、教学管理等部门的协助,以确保每次外事接待的有序进行。

4.3 建设高素质的外事接待队伍

一次高质量的外事接待依赖于高素质的外事接待队伍。所有外事接待人员都应遵循外事无小事的宗旨。通过外事培训,加强业务知识、文化素养的训练,不仅定期开展部门内的外事研讨活动,还要开展与兄弟高校的外事交流会议,互相借鉴经验,形成思想觉悟高、业务水平以及协调能力强的高素质外事接待队伍。

注释

① 洪海星.高校外事接待工作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2(10):76.

② 金正昆.接待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60.

③④金正昆.涉外礼仪[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

⑤⑧周国宝,张慎霞.外事管理实务[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12.

第8篇

【关键词】外语教学 大学生 国际视野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68-02

一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交流的增多,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必须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需要、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国际视野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并拥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是相对比较欠缺。这对我国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作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采取多种模式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大学生,就成为亟须探索的课题。而在所有学科中,外语与国际化联系最为紧密。利用外语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将对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产生直接、积极的作用。

二 国际视野与外语教学

根据各位学者的研究和探讨,国际视野通常是指从世界的高度、以世界的维度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技能集合体,包括获取国际知识的能力、应用国际知识的能力、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和具备国际化思维的能力。也就是说,国际视野是一个人在全球化背景下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

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应满足三个条件:外语、技能和胸怀。在这三个层面中,外语是最基础的第一层面。要具备国际视野,拥有汲取多元文化的宽广的胸怀和理解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各种文化。而语言本质上就是社会交际和交流,语言的沟通,就是国际交往最基本的条件。只有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各种文化,才能增强国际信息获取能力、国际沟通交流能力,为培育国际视野奠定坚实的基础。

国际视野可以在国际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也可以通过多读书来加以培养。因此,外语教学可以在国际视野的培养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此处的外语教学,并不是狭义上的在课堂进行的、以传授语言技能为主要目的的外语教学,它是结合各种外语技能、涵盖各种外语活动、渗透各种人文思想、触及各种外国文化的广义的外语教学。这种符合国情需要的外语教学,是大学生培养外语能力、了解多元文化、培养国际视野的基本途径,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为其国际视野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外语教学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的途径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融入国际视野培养的元素,不仅能让外语技能这一基础环节得以巩固,还能为接下来的深层次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1.优化外语类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当前各所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基本上采取“大学英语必修课为主,各类外语选修课为辅”,各类课程主要侧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少部分涉及文化知识的传授。这种“重技能、轻思想”的课程设置模式,很难实现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的目标。

要从课程设置上引导大学生开拓国际视野,需要在国际化理念指导下,调整优化外语类课程体系。首先,保留培养语言技能和文化意识的原有课程。大学英语这一必修课程,对大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但需要通过教材的选取和授课内容的更新来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其次,淘汰或改革陈旧落后或内容重复的课程。英语报刊选读、英语视听说等传统选修课,融合了语言技能和文化内容,能在学习语言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文化意识,但长期以来课程内容较为陈旧,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合,更新课程内容,在授课内容中渗透国际视野的教育。此外,还需要开设一些具有国际化内容的课程。为了更好地符合国际视野人才培养需求,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与国际接轨的新课程,如英语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实务、模拟联合国、国际学术交流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并通过设置最低选修学时的办法,来引导大学生选修此类国际化特色课程。

2.进行跨学科融合

外语在国际视野的内涵中处于第一层面,即“工具层面”。但是如果外语只单纯地作为工具,如果外语教学仅仅停留在日常交际这个层次,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就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开阔国际视野中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加强外语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融合,外语教学必须进一步深入到学科领域、专业领域,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在本科教学阶段,外语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相融合的最直接的模式,就是双语教学的开展。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大学教育中双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国际交流和科技切磋扫除语言障碍,进而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实现国际对接。双语教学应重在专业内容,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提高外语能力为辅,不能本末倒置。

此外,大学的专业课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外语原版教材,使大学生直接地、更快地了解该领域的世界发展水平,接触前沿信息。

3.推进语言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