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合同分类管理

合同分类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合同分类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合同分类管理

第1篇

1 引言

空间关系的加工对我们知觉我们周围的环境或进行空间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空间关系包括环境中不同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between-object),或复杂物体中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within-object)。而空间关系的加工可以分为类别空间关系加212(categorical spatial relationprocessing)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coordinate relation processing)。类别空间关系表征更抽象的,包含一系列同等水平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在上方/在左边),而数量空间关系则表征更具体精确的数量关系(如在上方2cm处)。Kosslyn认为,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在物体识别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识别那些可以扭曲变形的物体,如动物或人。例如一只卧在地上的狗,虽然它的前腿与身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在数量水平上相对于它站立时已有了改变,但在更抽象的类别水平上,前腿与身体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却依然没有改变:即前腿与身体前端相连(contact to)。这种相对位置的不变性使我们可以识别那些可以扭曲或变形的物体。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类别空间关系可以把物体的空间结构保留下来从而使视角的变化不会对物体识别造成影响。而数量空间关系则更多地用于指导我们的空间行动,例如我们要端起一个杯子,我们就必须加工手与杯子把手之间较精确的空间距离关系。

Kosslyn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分离的空间关系加工系统,分别加工类别空间关系和数量空间关系,左半球更偏向于加工类别空间关系,而右半球更偏向于加工数量空间关系。大脑之所以进化产生这种神经水平的分离,很可能因为分离的系统进行信息加工的效率和准确性更高,因为分离的系统可以避免不同信息间的相互干扰。例如,在进行某些物体的识别时,我们必须忽略精确的数量空间关系而只进行较粗糙的类别加工,过于精确的数量加工反而会对识别造成干扰。

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理论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对多个领域中的空间关系加工进行研究,试图为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的分离提供证据。一些研究者找到了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在功能上分离的证据,负责数量空间关系判断的加工子系统既可随系统训练而表现出功能增强的练习效应。也可随年老过程而发生功能衰减的年龄效应。相对而言,涉及类别空间关系判断的加工子系统则较少受到练习和年老化因素的影响。研究提示。由于受大脑神经解剖结构特点以及加工任务性质的影响,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子系统更多地表现出了认知加工的可塑性和易变性特点,而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子系统则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或可塑性较低的认知特性。梁三才等将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与注意研究范式――RSVP范式相结合得到了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出较大的注意瞬脱效应,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只有轻度注意瞬脱效应。这说明,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子系统具有不同信息加工特性:前者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控制性加工;后者较少依赖实时注意资源,其编码过程更多涉及自动加工。然而支持分离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大脑神经水平的分离,即两种加工涉及不同的大脑区域。因此,大量研究试图找到支持Kosslyn关于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偏向的证据。研究不仅涉及低水平的空间知觉,并且延伸至表象、记忆、语言、物体识别等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中。然而,不同研究的结果却不尽一致,是否得到神经水平的分离――脑半球偏向受到研究者采用的实验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分离的不稳定性意味着分离也许并不存在,或者分离的确存在,只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果分离真的存在,那么这种分离的程度有多大?这种分离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因此,分离是否真正存在仍然是一个被激烈争论的问题。从众多混杂的证据中整理出一些线索,找出影响得到不一致结果的因素,是分析是否真正存在两种分离的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的关键。

2 神经网络模型对空间关系加工的模拟

为了证明分离的系统对信息加工的效率和准确性是有贡献的,Kosslyn和同事用三层前馈式连接主义神经网络模型对两种空间关系的加工过程进行了模拟。这种网络模型可以对网络提供反馈信息,网络通过利用反馈不断调整输出模式,从而实现自主学习,最终学会某项任务。Kosslyn等假设:网络隐藏层与输出层中的神经元若只负责处理一种输入信息:类别空间关系,或者数量空间关系,这种网

Kosslyn等称为分离的网络(split network)――能够更快更好地学会空间关系的加工。如果隐藏层与输出层中的神经元同时负责处理两种输入信息,既加工类别空间关系同时又加工数量空间关系,这种网络――Kosslyn等称为不分离的网络(unsplit network)――其学习效率和准确率都有损失。实验对分离的网络和不分离的网络学习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分离的网络的确比不分离的网络学习效率和准确率更高。

感受野的大小被假设与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偏向有着某种联系,尽管在后来的研究中对这种联系有了新的可能的解释。研究假设认为,主要分布于左半球的较小的不重叠的感受野更适合于加工类别空间信息,主要分布于右半球的较大的重叠的感受野更适合于加工数量空间信息。而这可能是造成脑半球偏向的一个可能的原因。为给这一假设提供一些证据,Kosslyn在网络的输入层之前加上了视网膜层,以实现对感受野特征的模拟。加入视网膜层后的网络的学习情况与这一假设是一致的,学习加工类别空间关系的网络在学习结束后在视网膜层中获得了较小的感受野,而学习加工数量空间关系的网络在学习结束后则获得了较大的感受野。

相对应地,具有较小感受野的网络在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表现得更好,而具有较大感受野的网络在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然而,Sergent则对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分离提出了争论,她认为如果两个系统是分离的,那么数量加工系统所加工的数量距离信息就不会对类别加工产生影响。而实际上对类别空间关系的加工的确会受到距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为:在HeUige和Michimata的Bar-Dot任务中,点与棒的距离越远对类别空间关系的判断越快也越准确。Kosslyn等利用网络模拟对此做出的解释是:任务难度是影响类别和数量关系加工的因素之一,而任务难度可以通过距离,数量关系来控制。然类别和数量关系加工都受到距离的影响,然而这只能说明两者可能涉及一些共同的加工过程或机制,不能说明两者是同一个加工系统。因此Kosslyn认为,数量信息对类别关系加工的影响并不能成为两者不是分离的证据,因为两者同时受到第三个因素即任务难度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只能说明两个系统的分离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使大脑的两个半球分别加工两种不同的空间信息,这两个加工系统之间也还是存在联系的。

Kosslyn所作的解释似乎并没有能够停止其他研究者对这项研究的争论。Kosslyn用于实验的神经网络模型被Cook所反驳。Cook认为Kosslyn实验中所得到的分离网络相对于非分离网络的学习优势产生于输入层与输出层神经元之间低水平的相关,而并非是网络利用反馈自行学习的结果,因此并不能用来说明分离的网络比不分离的网络效率更高。尽管Kosslyn和同事对Cook的争论进行了回复并重新设计了除去相关关系的网络模型,并且依然得到了分离网络相对于非分离网络的优势。但来自神经网络的证据似乎并没有成为证明分离最有力的证据,因为不可否认神经网络模型与人类大脑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来自神经网络的证据无法直接地用来说明人类被试也会得到相同的结果。因此,随后的研究基本都采用人类被试。

3 行为实验中较低水平认知加工的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的分离

Hellige和Michimata早在1989年首先创造并使用Bar-Dot任务对人类空间关系加工进行了研究。这种任务的刺激包括一系列有着不同相对位置的棒和点的组合,要求被试对棒和点的空间关系进行两种水平的空间关系判断。类别水平的空间关系判断要求判断棒与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在上方/下方,或在左方/右方。而数量水平的空间关系判断则要求判断棒与点的精确空间位置关系,如点在棒上方1,5cm距离之内或之外。Hellige和Michimata的实验刺激采用半视野速示法呈现给被试,这种刺激呈现方法是将刺激随机短暂地呈现于左或右视野中,而视野与大脑左右半球是交叉对应的,因此可以使与刺激呈现视野相对应的大脑半球优先对刺激进行加工,由此获得脑半球信息加工的相关数据。实验结果显示,在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刺激呈现于右视野(左半球)时被试的表现要优于刺激呈现于左视野(右半球)的表现,而在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刺激呈现于左视野(右半球)时被试的表现要优于刺激呈现于右视野(左半球)的表现。这种脑半球偏向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在大脑神经水平上出现了分离。

随后,半视野速示法与Hellige和Michimata的Bar-Dot任务被广泛用来研究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的半球偏向。 Kosslyn等使用了半视野速示法与Bar-Dot任务相结合的实验范式对人类被试的空间关系加工进行了系列研究。然而,在第一个实验中,Kosslyn并没有使用与Hellige和Michimata的Bar-Dot任务完全相同的刺激,而是采用了另一种稍作变化的刺激。刺激包括一个圆点和一个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封闭图形,圆点与图形轮廓之间的空间距离分别为:0,1,10mm。要求被试对点与曲线图形的空间位置关系做出判断。在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点是在曲线图形上或不在曲线图形上(on/off),正确的判断是:当两者距离为0mm时,为在图形上:当两者距离为1mm或10mm时,为不在图形上。在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要求被试判断点是离曲线图形远还是近,正确的判断是:当两者距离为1mm,为近;当两者距离为10mm时,为远。实验结果显示:当刺激呈现于右视野即在左半球加工时,被试做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得更好;而当刺激呈现于左视野即在右半球加工时,被试做类别空间关系判断表现得更好。这与之前获得的半球偏向是一致的。然而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这个任务中,类别关系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地大于数量关系判断的反应时。因此,这里得到的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偏向并不能作为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系统是分离的证据,因为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之所以出现半球偏向,是因为左半球更善于加工难度较大的任务,而右半球更善于加工难度较小的任务。

在后面的实验中,Kosslyn使用了Dunn和Kirsner的“反转联合”的逻辑:在一个变量的至少三个水平上,被试在两个任务中的行为表现的变化方式是不同的,那么这两个任务就涉及了不同的加工系统,即出现了分离。如果是相同的,那就只涉及一个加工系统。在第三个实验中,Kosslyn采用了Hellige和Michimata任务中的实验刺激以控制任务难度,使类别判断的难度低于数量判断的难度。实验得到的被试的行为表现与第一个实验相反,即:类别关系判断的反应时小于数量关系判断的反应时。但脑半球偏向却和第一个实验保持一致。这两个结果相结合就排除了脑半球偏向的出现是大脑对不同难度任务的偏向的可能性,而可以归因于两种任务加工系统的分离。

4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

半视野速示法只能提供最粗略的神经水平分离的证据,因为左或右视野的加工优势只能说明整个右或左半球可能更偏向于加工某项任务,并不能直接比较两种加工过程所涉及的较为精确的大脑区域。而获得不同加工过程所涉及较为精确的大脑区域的差异最直接的方法是比较在不同加工中大脑不同区域的激活或不同的激活程度。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PET,tMRI,ERP等提供了这种可能性。Kosslyn等人曾用PET对涉及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区域进行了扫描。实验得到与之前的研究一致的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偏向:在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大脑左半球区域的激活比在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更大;而在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大脑右半球区域的激活比在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更大。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两种空间关系的加工不仅涉及了与空间关系加工相关的大脑区域,更大范围的大脑区域也被不同程度地激活了。这种激活似乎与注意有一定的关系。因此,

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差异似乎并非很大程度地来自于大脑左右半球所分布的神经元的感受野的差异,而更多的是因为注意的分配方式:大脑左右半球中具有不同感受野特征的神经元的分布方式可能是相同的,而右半球对具有较大感受野的神经元的输出信息更敏感,而左半球对具有较小感受野的神经元的输出信息更敏感。

Baciu等用fMIRI对角回在空间关系加工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右角回比左角回在数量关系加工任务中有更大的激活。然而有趣的是,这种激活优势在第一部分的任务结束后由右角回转到了左角回。因此脑半球偏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练习效应的影响。

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所作的研究总体来看得到了两种加工系统在大脑空间维度上的分离。然而分离是从加工过程的哪个阶段开始产生的?是在知觉编码阶段,记忆,提取或是反应决策阶段?空间维度的分离如果也能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将会对分离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ERP是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Parrot等用ERP记录了在刺激出现230ms至270ms后被试完成两种空间关系判断任务时的左右脑脑电波的不同。结果显示:在数量关系加工任务时,在右枕叶和顶叶上方区域得到了一个更大的负波。虽然Parrot的研究并没有得到两种加工分离开始的具体阶段,但Parrot认为ERP脑电波在大脑两半球的差异并非来自任务难度的差异,而是因为两种加工过程的确存在差异。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VailderLubbe等用ERP对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与数量空间关系加工过程在时间维度上的分离进行了测量。实验采用了Bar-Dot任务的变式:在屏幕中间首先呈现一组棒和点,称为S1,2,5s之后在左或右视野呈现另一组点和棒,称为S2。被试的任务是判断S1与S2在类别水平或在精确的数量水平是否相同。S1与S2将整个任务过程分为了对S1的编码和记忆阶段,以及对S2的编码,对S1的提取,比较判断和做出反应的阶段。行为水平的数据包括反应时和错误率只显示出在数量加工中的左视野的右半球偏向,而没有显示在类别加工中的右视野的左半球偏向。

刺激S1后0ms至800ms的ERPs,刺激S2后0ms至600ms的ERPs显示,在数量判断任务中S1诱发了比类别判断任务中更大的早期和晚期的双侧大脑后部的反应,而s2则只诱发了数量判断任务中更大的早期的大脑对侧的反应,和类别判断任务中更大的晚期右半球的反应。这说明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左视野即右半球偏向来自于大脑左右半球在知觉编码阶段和记忆阶段的差异。

5 脑损伤病人的空间关系加工

尽管许多研究得到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差异,但这种脑半球的功能性的分离是相对的还是绝对的一直是一个被研究者所争论的问题。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显示这种分离可能只是相对的。Sergent对裂脑病人的大脑半球加工空间信息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并没有获得任何脑半球偏向,病人大脑左右半球对类别和数量信息的加工效率相同。这说明至少一些信息在大脑两半球之间是可以相互传输的。Sergent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种分离至少应是相对的。

然而其它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则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支持分离的证据。Laeng研究了大脑局部损伤病人对空间关系变化的反应能力――即知觉变化的敏感度。Laeng认为,这种反应能力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差异也可以作为支持分离的证据。如果大脑左半球局灶性损伤会使病人对类别空间关系变化的敏感度降低,而大脑右半球局灶性损伤会使病人对数量空间关系变化的敏感度降低,就说明左半球涉及加工类别空间关系,而右半球涉及加工数量空间关系。实验任务要求病人判断前后呈现的两种刺激是否相同,一半的刺激变化是类别空间关系的改变,如左右方向的变化,而距离不变;另一半的刺激变化是数量空间关系的改变,即方向保持不变,而距离发生变化。病人的表现与Laeng的预测一致:大脑左半球局灶性损伤病人在类别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出现更多的错误,大脑右半球局灶性损伤病人在数量空间关系判断任务中出现更多的错误。

脑损伤不仅会对知觉阶段的空间关系加工造成影响,并且会对空间关系的构建造成影响。Laeng对患有空间关系构建不能症的左/右单侧脑损伤的病人的进行研究,试图得到支持空间关系加工的半球差异的证据。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空间关系构建能力的丧失或减弱的确发生在相对应的大脑单侧损伤之后。左侧大脑损伤会降低类别空间关系构建能力,而右侧大脑损伤会降低数量空间关系构建能力。

Kessels等通过对脑损伤病人的物置记忆进行研究,认为物置记忆涉及两种不同的记忆内容,一种为单纯的具体精确位置记忆,这更多地利用数量空间关系编码,而另一种为物体一位置捆绑记忆,即在某个位置上的是什么物体,这更多地利用类别空间关系编码。因此,如果两种加工在大脑两半球存在分离,大脑左半球损伤的病人表现出更差的精确位置记忆,大脑右半球损伤的病人则表现出更差的物体一位置捆绑记忆。实验结果与这一推测是一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分离提供了支持的证据。

6 对动物认知加工中空间关系加工的研究

对于动物的研究主要采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和鸟类作为被试。但相对于大量采用人类被试的实验来说,采用动物作为被试的研究数量依然很少。然而遗憾的是,所有的动物实验研究都没有在同一个研究中同时包括类别关系加工任务和数量关系加工任务,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实验前对动物训练的困难。

Hopkins和Morris用半视野速示法研究了两只经过语言训练的大猩猩的视觉空间信息加工。尽管训练相当复杂,但大猩猩的任务相当于判断上/下的类别空间关系。对反应时的分析显示,两个被试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被试的结果为:当刺激呈现于左视野即在右脑加工时,无论被试用哪只手反应,反应时都比呈现于右视野时更短。另一个被试则只有在用左手反应时,才出现左视野偏向。这与Kosslyn的理论以及从人类被试实验中得到的结果是不一致的。然而,只通过两个被试的数据得出结论的做法是值得争论的。

D'epy等曾于1998和1999年先后在两项研究中分别研究了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的脑半球偏向。实验同时采用人类被试和非人类被试狒狒,为了对两者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实验对两者的条件进行匹配。实验前需要人类被试和动物被试都要首先学习刺激与反应的匹配规则,因此,大量的学习与练习是否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是D'epy等人的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先前参与规则学习的人类被试,并没有得到所期待的右半球偏向,而那些没有学习经验的人类被试得到了右半球偏向,然而这个偏向也只存在于前几次的测验中。对于动物被试,

则没有得到任何右半球偏向。因此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实验获得了不支持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偏向的证据,或只是练习效应影响了脑半球偏向的获得。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与人类被试相同,动物被试也有一个左半球偏向和一个类别加工策略的使用。因此,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在整个测验的初期有一个短暂的右半球偏向,但很快地,这种偏向就因为使用从练习经验中获得的策略而被左半球偏向所取代,因为类别加工策略的使用会产生左半球偏向。总体来看,来自动物实验的数据得到的是一个微弱的类别关系加工的左半球偏向,而没有数量关系加工的右半球偏向。

Kosslyn最初在提出两种空间加工的脑半球偏向时曾指出,类别空间关系加工的左半球偏向可能来自左半球的语言加工优势。而动物被试研究中获得的微弱的左半球偏向显然并非来自语言加工的脑半球优势。动物被试研究中的相反的结果是否与动物没有语言加工的半球优势有关系或者Kosslyn的理论不能用来解释动物的空间关系加工过程。无论怎样,对动物研究所获得的不一致的证据都对Kosslyn的分离理论提出了挑战。

7 较高水平认知加工中的空间关系加工

我们对空间关系的加工不仅仅只停止在单纯的空间信息的获得、感知和低水平的加工,这种空间关系信息加工参与了其它很多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或空间行动。对空间的感知理解和信息加工似乎是人类大脑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对人类其它众多认知活动和行动都有贡献。因此对人类较高水平认知加工中的空间关系加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秘人类空间认知的机制。

7.1 表象

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分离不仅出现在低水平的感觉或知觉加工中,并且出现在视觉表象加工中,视觉表象的产生涉及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的加工,利用类别空间关系进行的表象产生出现左半球偏向,而另一种利用数量空间关系进行的表象产生则出现右半球偏向。

心理钟表任务(mental clock task)是有视觉表象过程参与的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任务要求被试在没有视觉刺激呈现的条件下通过想象钟表表盘来完成两种水平的空间关系判断:类别水平的判断要求被试判断用于构成所给的时间的分针和时针是否同时落在提示的线索区域中;数量水平的判断要求被视想象表盘上构成两个时间的两组分针和时针构成的角度哪个更大。Trojano等用fMRI研究了被试在完成心理钟表任务时大脑的激活区域。实验数据显示,除了与视觉表象相关的区域被激活外,在类别水平的判断任务中主要激活了大脑的左半球区域,而在数量水平的判断任务中主要激活了大脑的右半球区域。

为了进一步提供在表象中两种加工分离的证据,在近期一项研究中,Trojano等使用相同任务,运用rTMS方法对有表象参与的空间关系判断进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在左后顶叶皮质接受rTMS刺激的被试,在类别关系表象任务中受到影响,而在右后顶叶皮质接受rTMS刺激的被试,在数量关系表象任务中受到影响。这与低水平上两种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得到的大脑半球偏向是一致的。

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分离在表象产生任务中也得到了支持的证据。Reese和Stiles用表象产生任务测试了成人和儿童的在表象产生中两种空间关系的分离。结果显示,采用类别策略的表象产生过程得到的是一个左半球偏向,而采用数量策略的表象产生过程得到的是一个右半球偏向。

7.2 记忆

对记忆中空间关系加工的研究主要包括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对物置的记忆。

Kessels等人用rTMS刺激干预法在对空间工作记忆的研究中发现,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反应时在右半球受到rTMS刺激时比在左半球受到刺激时更长,这说明右半球更多地参与数量空间工作记忆。

大多数采用Bar-Dot任务进行的空间关系加工的研究并没有将真实物体与空间关系相结合,然而空间关系与真实物体相结合的空间关系判断与单纯的位置空间关系判断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是造成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分离出现不稳定的一个可能原因。

Kessels等发现在空间关系与真实物体结合的空间记忆加工过程中,左右脑半球的分工不再体现在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的分离上,而是左半球更多地参与物置捆绑,而右半球则更多地参与精确位置记忆。

van Asselen等最近用物体与空间位置关系判断结合的任务对脑损伤病人对物置的两种水平的空间关系记忆进行了研究,要求病人分别记忆类别水平的空间位置关系和数量水平的空间位置关系。结果显示,单纯的空间位置记忆出现了半球偏向,左半球损伤的病人的类别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减弱了,而右半球损伤的病人的数量空间位置记忆能力减弱了。但当空间位置记忆与物体相结合时,即要求记忆某个物体的空间位置时,这种半球偏向没有出现。

然而视觉空间记忆中的空间关系加工却得到了一致的脑半球偏向。Slomick和Moo用fMRI对视觉空间记忆中进行空间关系加工涉及的大脑区域进行扫描发现,主要参与视觉空间记忆的前额叶皮质的激活在两种空间关系的记忆中也存在半球偏向,即左前额叶与类别视觉空间记忆关系更紧密,右前额叶与数量视觉空间记忆关系更紧密。

7.3 语言

Kosslyn最早认为类别空间关系加工的左半球偏向很可能与左半球的语言加工优势有关,因为类别空间关系表征更多的为抽象的语言表征,如:上/下,左/右等。虽然全球超过6000种的语言在表达空间关系信息时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然而对存在语言表征的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却涉及一些共同的大脑区域,而这些左半球的区域与语言加工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Damasio等运用PET扫描的研究结果显示,当讲英语的被试命名呈现刺激中的物体之间的类别空间关系时,左上边缘脑回(left supramarginarfinal gyrusSMG)被最大程度地激活。SMG在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中的作用也被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所支持。

Baciu等在一项fMRI研究中报告了左角回(leftangular gyrus,AG)在对空间关系的语言表征中的激活。左上边缘脑回和左角回这两个区域是人类大脑下顶叶的两个分支区域,而这两个区域被认为参与了多种抽象空间信息加工,这说明这两个区域的确是同时参与了言语加工和空间关系加工,然而在猴脑中却找不到与人类的这两个区域相对应的区域,这可能因为猴脑中可能不存在对空间关系的语言加工区域。

尽管语言与空间关系表征有很密切的关系,然而语言表征与空间关系表征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这种分离表现在当对一种空间关系的语言表征不存在时(如韩语中不存在对接触/非接触这种空间关系的表征),这种空间关系也可以被知觉,记忆或

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Munnich等对讲英语和讲韩语的被试的空间关系加工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语言编码与知觉或记忆编码是分离的,即语言编码不影响对空间信息的知觉和记忆,即使语言表征中不存在表征相应空间关系的词语,被试仍然可以对这种空间关系进行知觉或记忆的加工。

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空间关系的语言表征却能够对空间关系的知觉,或更高水平的认知加工产生一定的影响。Levinson报告了讲策尔塔(Tzeltal)语的被试很难区别刺激与刺激的镜像,而这被认为是一种有类别空间关系加工的任务。因为在策尔塔语中没有能够区别这两种刺激所需要的参照系的语言表征。这说明语言表征可以影响知觉或其它水平的认知加工。

7.4 空间关系加工指导的行动

空间关系加工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指导人类的行动或空间活动。数量空间关系的加工与人类的行动有着紧密地联系。

在空间活动中人类不仅进行类别和数量两种不同的空间关系加工,并且会采用两种不同的空间参照系:自我中心参照系(egocentric reference frame),和环境中心参照系(fllocentric reference frame)。与类别与数量关系加工的分离相似,人们也发现了两种参照系下空间认知加工在神经水平的分离:自我中心参照系加工涉及背侧系统,而异我中心参照系则涉及腹侧系统。

然而两种参照系和两种空间关系加工是可以结合的,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在两种参照系下都可以进行:自我中心参照系下的类别空间关系加工,自我中心参照系下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环境中心参照系下的类别空间关系加工,环境中心参照系下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环境中心参照系下的空间关系加工提供一种稳定的不依赖于视点的信息,是一种相对的类别水平的空间关系加工,更多地用来判断环境中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自我参照系下的空间关系加工提供一种可变化的依赖于视点的信息,是一种较绝对的数量水平的加工,这更像数量空间关系的加工,而这种信息加工更多地用来指导直接的空间活动。

Carey等用脑损伤病人D,F,作为被试对参照系与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关系及涉及的大脑区域进行了研究。D,F,的背侧系统完好,而他在数量加工任务中的表现较好,这表明: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存在于利用自我中心参照系的任务中,而这个任务更多地利用背侧系统加工,而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存在于利用环境中心参照系的任务中,而这个任务更多地利用腹侧系统加工。

7.5 物体识别

一些研究者认为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分离也存在于物体识别中。这种分离出现在识别不同类别的物体(如生物,非生物),或当可变形的物体(如动物)处于不同的状态时(正常或扭曲变形)。

Laeng等将可变形物体在两种不同状态时作为刺激呈现给被试,一种状态为扭曲变形的,另一种正常状态是指:对这种扭曲形态熟悉后,这种状态对于被试来就说属于正常状态。Laeng等认为对扭曲变形物体进行识别需要对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类别水平的空间关系加工,因此会出现一个加工的左半球偏向,而当这种扭曲形态熟悉后,就只需要进行整体加工,这更多地涉及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因此会出现右半球偏向。实验结果与预测相一致。这个结果支持物体识别中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分离的存在。

物体也可以分为基础水平的物体(大的概念类别,如狗)和样例水平的物体(具体的样例,如布列塔尼犬)。Laeng等用基础水平的物体和样例水平的物体作为刺激,对两种水平物体的识别作了比较。当刺激呈现于右视野时基础水平的物体识别地更快,而当刺激呈现于左视野时样例水平的物体识别地更快。因此,基础水平的物体识别更多涉及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因此出现左半球偏向,而样例水平的物体识别更多地涉及更精确的数量空间关系的加工,因此出现右半球偏向。

Cooper和Brooks比较了对动物和基础水平物体的识别过程的差异。对动物的识别出现了右半球偏向。因此,Cooper和Brooks认为对动物的识别涉及数量空间关系加工,而对基础水平的物体识别则涉及类别空间关系加工。

在最近的研究中,Lag等比较了刺激特征对生物和非生物的识别的影响。实验所用的刺激包括了清晰图像刺激和模糊图像刺激。对于非生物,不仅出现了左半球偏向,并且模糊图像对非生物的识别造成了影响,这说明对非生物的识别需要利用高空间频率,而图像的清晰与模糊对生物的识别却没有造成影响。这个结果暗示,非生物的识别更多地利用类别关系,而生物的识别则更多地利用数量关系。

7.6 面孔识别

人类面孔,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物体,对它的识别过程的研究为空间关系加工理论提供了一些一致的支持的证据。人类面孔的特殊性体现在它在类别水平的高度相似性,无论人种,人类面孔的组成包括相同的部分,并且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稳定,如眼睛始终在鼻子上方,嘴始终在鼻子下方。因此,用空间关系理论来解释,人类面孔的各部分之间的类别空间关系是不变的,那么人类对不同面孔的识别就只能依赖于各部分之间的精确的数量空间关系,很明显,不同面孔的各部分之间的空间距离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对数量空间关系加工有右半球偏向,面孔识别任务应该出现一个右半球加工优势。

一些研究采用半视野速示法让被试对呈现在左或右视野的人类面孔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当刺激呈现于左视野(大脑右半球)时比呈现于右视野(大脑左半球)时被试的识别更快也更准确。

对患有熟悉面孔失认证病人的研究也发现了右半球似乎比左半球在面孔识别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患有大脑双侧损伤的病人和右半球损伤的病人存在面孔识别缺陷,而仅仅患有左半球损伤的病人则没有发现这种缺陷。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如ERP,脑成像研究发现:在面孔识别任务中,大脑右半球的颞叶皮质有明显的激活,这进一步提供了右半球在面孔识别中存在优势的证据。

一些研究者认为,大脑右半球更偏向于加工整体的图形信息;而左半球则更偏向于加工独立的局部的信息。这可能是造成面孔识别出现右半球优势的一个可能的原因,因为对于数量空间关系加工更多的涉及整体图形信息的加工。

8 不支持分离的证据以及半球偏向不稳定的因素

虽然众多研究得到了类别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在大脑左右半球的分离,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没有得到一致的结果,或者没有发现半球偏向,造成了分离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使关于Kosslyn的理论的证据出现了一个略显混乱的局面。这可能和不同研究所采用的实验方法,采用的被试和使用的刺激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8.1 练习效应

Banich和Federmeier的研究发现,随着练习的增多,在空间关系加工过程中被试会获得一种或多

种策略,这些策略不仅包括在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使用类别加工策略,还包括运用屏幕或刺激背景上的参照点来帮助确定空间关系或位置。因此,这些策略的使用会使半球偏向减弱甚至消失。

在Kosslyn 1989年的研究中,也曾发现了随着实验的进行,练习次数不断增多,被试获得并运用了类别加工策略或者分类的方式来对数量空间关系进行加工,这样,数量加工的右半球偏向就会被左半球偏向所取代,或者右半球偏向减弱直至被左半球偏向所掩盖了。

然而类别加工策略的获得和使用似乎并不是造成半球偏向消失的唯一原因,Michimata发现,不仅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的右半球优势会随着练习的增加而消失,并且类别关系加工的左半球偏向也会随着练习的增加而消失。

而在D'epy等1998和1999年采用动物被试的研究中,由于实验前大量的规则学习,导致任何大脑半球偏向都没有出现。

8.2 任务难度

Bruyer等认为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偏向并非来自于两种加工的不同,而是任务难度的影响,即大脑左右两半球偏向于处理不同难度的任务。尽管Kosslyn之前曾用“翻转联合”的逻辑证明任务难度并不是造成半球偏向的原因,但的确有研究表明任务难度会影响半球偏向的获得。Sergent的研究也表明,在采用Bar-Dot任务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点与棒之间的距离变化会对任务难度造成影响。Parrot等人的研究则发现了难度变化对半球偏向获得的影响。较难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任务能够产生右半球偏向,而较简单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任务得到的则是左半球偏向。

8.3 被试左右手偏好的影响

Kosslyn曾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比较了左利手被试和右利手被试得到空间关系加工半球优势的可能性的大小。右利手的程度与得到空间关系加工半球偏向的可能性存在正相关,即右利手程度越大越容易出现空间关系加工的半球偏向,且这种偏向也越显著。

Laeng和Peters在他们的研究中也试图比较左利手被试和右利手被试的空间关系加工的半球偏向。右利手被试得到的结果与Kosslyn的理论相一致,而左利手的被试则没有得到半球偏向,即刺激呈现于左右两个视野时被试的表现是相同的。

8.4 反应方式

空间关系加工任务中的反应方式有手动反应和语音反应两种。半球偏向的获得可能并非来自于空间关系加工过程的差异,而是来自于大脑半球对两种不同反应方式的偏好。Bruyer等发现如果采用语音反应,就会减小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差异。

8.5 反馈

反馈信息可以使被试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改进,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于练习。Bruyer等发现去除反馈信息似乎使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差异消失了,但去除反馈似乎并不会对反应的错误率和反应时造成影响。

8.6 刺激显示特征

Kosslyn的神经网络曾模拟了感受野的大小对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影响。大脑左半球更偏向于接受来自具有较小感受野的神经元的输出,因此在高空间频率刺激信息的类别空间关系加工中出现优势。相反地,大脑右半球更偏向于接受来自具有较大感受野的神经元的输出,因此在低空间频率刺激信息的数量空间关系加工中出现优势。

不同背景和刺激组合也可以影响半球偏向的出现。大脑半球偏向只有当白色背景和黑色刺激的组合时才会出现。这种对比度的影响可能与感受野和空间频率的影响相关。

Okubo和Michimata在2002年研究了刺激中的空间频率对空间关系加工的影响,在刺激中除去低空间频率削弱了右半球加工数量空间信息的表现。这个结果暗示刺激中的低空间频率是使数量关系加工任务中右半球偏向出现的一个可能的原因。2004年,两人又对类别数量加工中的高空间频率的作用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与数量空间关系加工相对应的结果,在刺激中过滤去高空间频率削弱了左半球加工类别空间信息的表现,因此刺激中的高空间频率是使类别关系加工任务中左半球偏向出现的一个可能的原因。

9 总结

自Kosslyn提出两种分离的空间关系加工系统理论以来,涉及多领域的众多研究试图用不同的方法为分离提供证据,众多获得了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脑半球偏向的研究支持了Kosslyn的理论:类别空间关系加工和数量空间关系加工涉及不同的大脑神经区域:类别空间关系的加工有左半球偏向,而数量空间关系的加工有右半球偏向。然而目前研究中大脑半球偏向的获得却仍然不稳定,它受到多种实验因素的影响。

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大脑半球偏向可能与人类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加工优势有一定关系,因为类别空间关系加工运用了语言表征。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大脑两半球对具有不同感受野神经元的输出信息的加工偏向,即左半球更偏向于加工来自具有小感受野神经元的输出信息,而右半球更偏向于加工来自具有大感受野神经元的输出信息。这与大脑左右半球对空间频率的加工偏向是一致的。而另一种解释是:大脑右半球更偏向于加工整体的图形的信息,而左半球则更偏向于加工局部的不连续的信息。

然而对造成大脑半球偏向的原因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并且需要更多直接针对原因的研究。因为对原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两种空间关系加工的分离是否存在,如果能够找到大脑半球对不同信息的加工偏好与两种空间关系加工性质之间的对应关系,那么,两种空间关系加工在大脑半球水平的分离就得到了更有力的支持证据。

第2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

 

一、绪论

综合管理信息化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业务过程集成在统一的数字化系统中,通过系统加工、整合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了解各类业务中的信息,以便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从而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中小企业综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超过4200万家。这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员工信息化的知识基础薄弱、企业管理和生产环节中缺少管理信息化支撑,导致存在着信息不充分、流程不顺畅、工作效率低等问题。在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信息化管理思想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立以企业行政管理、生产过程管理、市场客户管理、物料设备管理等为核心的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已经迫在眉梢。

三、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本文设计的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能够实现企业日常运转中的行政事务管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设备、技术管理,以及产品销售过程中的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管理等,并且各个业务管理在系统中实现高度集成。,中小企业信息化。通过系统数据中心的建立,使企业工作人员的日常业务处理实现自动化,充分确保业务数据的及时准确流转和共享,很好的保证了业务数据的唯一性和安全性等,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管理手段。在设计时既考虑了系统本身的功能实现,也考虑了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关系和整合,在系统设计时充分体现以下思路:

1、 减小中小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成本,做到能解决企业最急迫的信息化问题。,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

中小企业的资金是有限的,集中解决信息化的关键业务点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重点,旨在以信息化手段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中小企业信息化。

2、 以系统集成为手段实现组织协同和信息整合

系统以业务表单执行控制和管理实现日常业务的协同,以项目管理的方式组织实现各业务之间的协同。,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采用面向服务架构通过标准数据交换接口与第三方系统交换信息,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系统设计为一个综合的信息工作平台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在同一个界面完成不同的工作,得到与他相关的任何业务的信息,成为组织协同管理的工作平台和工具。

3、 业务状态及时跟踪

企业用户可实时跟踪一个业务流程的进展状况,查询录入单据在流程中的位置,以便及时了解自己或他人的工作进展情况,另外系统还提供流程的可定制功能,能更好地适应企业业务流程变化。

4、 良好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对企业管理的适应性

系统全面支持XML、SOAP、WEB SERVICE等当前受到普遍支持的开放标准,这就保证了系统能够与其他平台的应用系统、数据库等相互交换数据并进行应用级的互操作和互连性。

系统企业的实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充分体现企业管理特色。系统规范企业管理的过程中,是企业适应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综合管理系统适应企业管理特色的双向过程,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模块之间的低耦合度,使得每个业务模块的功能即可单独实现并扩展,也可与其他模块良好集成。

四、中小企业综合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体系结构整体可以分为四层: 底层平台层、技术支持层、核心服务层、企业应用层。整个系统主要流程以项目为主线,将客户、市场营销、生产、物资供应等业务联系在一起,根据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设计相应的流程以及系统功能。系统依托企业运营总体流程对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划分。具体功能如下:

1、日常办公

为日常办公提供方便的个人日程安排与提醒、工作记录、通讯录等功能。

2、人事管理

提供企业各类人员的职工档案、家庭成员、工作履历、学历、职称评定、奖惩、聘用、调动、解聘辞职、离退等数据的录入、查询、统计、报表打印和图形显示,还提供考勤和考核管理功能。

3、设备管理

实现设备信息库的建立,设备前期的选型、采购、安装测试、转固;设备转固后的移装、封存、启封、闲置、租赁、转让、报废,设备运行过程中的技术状态、维护、保养情况记录。实现设备全寿命周期台账查询、报表功能。

4、物料管理

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采购、库存和物料供应商的有效信息化管理,规范业务用料流程,衔接好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降低原材料成本和运营成本。

5、库存管理

采用信息化手段掌握库存量动态,实时记录入库、出库的物料详细信息,提供库存情况查询、盘点、报表等功能。

6、标书管理

对企业招投标书基本信息的管理、招标书相关文件的管理、招投标资料的归档、招投标的过程和结果记录以及招投标过程中的费用管理。

7、合同管理

对企业多种合同分类管理、合同相关资料的归档、以及对合同执行流程的控制以及合同资金计划的管理。

8、生产管理

将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任务的管理纳入系统,及时跟踪并及时安排生产任务、组织物料采购,以提高生产效率。

9、客户管理

提供分类管理企业客户,记录客户需求,提供售后服务管理,总结售后服务中的各种问题等功能。,中小企业信息化。

10、档案管理和报表管理

对需要纳入档案管理的各类实物(含纸质)及电子“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加强档案及相关数据管理,提高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化,对企业各业务过程产生的报表作统一管理,提供报表生成、查询、打印等功能。

五、结语

本文以一般的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化需求为出发点,以适应企业信息化需求,减少信息化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管理水平为目的,设计了适应一般中小企业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企业的核心业务纳入到系统中,能有效解决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及时、效率低等问题。

参考文献

[1]狄小龙.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实现途径管见[J]2009,中国管理信息化12(2):67

[2]李劲松.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设计方案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8:97-98

[3]胡迟.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投资,2009,23

第3篇

物资供应部于7月底成立,成立三个月来,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正轨,流程不断优化,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1、采购管理

截止10月底,本年累计签订合同97份(不包括单价合同),合同金额3210.08万元,其中:发电项目合同签订86份,合同金额3125.91万元,水泥项目合同签订11份,合同金额84.17万元。其中公开招标采购53项、竞争性谈判采购23项、询价采购21项及单一来源采购2项。

2、基建合同管理

基建设备合同(包括补充协议)共签订了185份,合同金额为16.31亿元。截止10月底,付款全额审批了60份,付款审批金额14.59亿元,已经付款金额13.4亿元,审批未付款金额1.19亿元,未履行审批手续金额1.73亿元,合计基建期设备欠款共计2.91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基建设备合同(有争议的除外)付款审批工作全部结束。

4、库存管理

截至2018年10月31日库存金额646.17万元。其中液氨库存0.68万元;油脂库存14.38万元;石灰石库存77.3万元;材料费库存488.42万元;点火柴油库存48.77万元。库存环比增加71.71万元,增加比例14.94%。

5、其他工作

部门成立以来,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重点放在两个方面:

1、规范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从需求计划填报、采购计划审批、采购方式、到货验收、出入库管理、物资稽查等各环节进行了规范,目前制度已通过审核,下发后正式执行。

2、规范库房管理。因客观原因,公司库房位置分散,剩余物资较多,存放混乱,库房未统一规划设置,同时人员几经调整,库存物资底数不清。目前正在进行库房标准建设工作,将现有库存物资重新统一盘点、整理码放。计划11月底前完成材料楼库房的整理,12月底前完成基建库房室内设备整理;2月底前完成全部整理。

3、结合以上两项工作进度,部门还修订了危化品运输车辆出入厂管理办法;部门4名员工进行了特种设备操作培训取证;危废品处置、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建设、部门标准化建设等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物资出入库程序严重滞后,目前尚有2018年8月前物资 425.77万元未正式办理出入库手续,其中2017年273.76万元,2018年188.01万元;物资报销结账程序滞后,目前还有26份合同已开具发票未办理结算程序,计划11月底前全部完成。

2、基础资料不全:主要表现在台账登记不全,原始数据缺失,约有40%的库存物资无台账、无记录。因MIS系统没有登记,造成需求计划填报、平衡库存等后续一系列环节都存在问题,库存物资居高不下。

3、物资摆放混乱,因未统一进行规划设置,现在基建移交备件、剩余物资、经营期购买物资、已出库未领用物资、退库物资交叉堆放,且没有登记,存在较大安全和管理隐患。

4、库房硬件设施不足。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基建库房因属于临建设施,经过5年的使用,门锈蚀严重、房顶漏雨、四周密封不严,且因地势较低,夏季易遭受水淹。第二厂内材料库房未按存放要求设置温湿度仪、通风机、空调等设施,不具备保管精密卡件、危化品等特殊物品的条件;第三固废项目库房面积较小,且未设计露天库,无法满足后续需求。

5、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严重滞后,部门现有人员均未进行过类似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未从事过相关岗位,无生产现场经验,对物资的招投标管理、备品备件的管理标准、库房的管理基本都属于摸着石头过河,自己想着干,工作没有标准,好坏不会判断,需下大力气开展相关培训,规范行为。

6、安全管理基础落后,部门所辖范围大、种类多,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还是人员意识上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危险化学药品的管理、油脂保管、危废品的分类管理处置、废旧物资的保管处置,硬件上未单独规划库房,交叉存放现象较多,存在火灾隐患,同时库房现有监控系统严重缺乏,不能实现对物资的有效监控;软件上未人员对所辖物资的材质、危害不清楚;意识上人员对以上物资的危害性和后果认识不足。

三、2019年工作计划

1、做好库房规划设置,尽快完成库房标准化建设工作,努力实现5S管理标准。目前,已聘请四公司原设备科科长指导进行这项工作,通过这项工作,第一规范物资码放,做到整洁、整齐;第二摸清现有库存物资底数,重新建立台账,做到账物卡相符;第三培训人员,借机熟悉现有备件的规格、型号,学习库房保管要求,为下一步管理打好基础。同时把固废项目的库房规划设置及交接工作一并纳入本次工作中来,确保固废项目备件交接有序、清晰。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因为人员对备件一无所知,库房现存物资量很大,分类困难。同时部分基建剩余物资已基本不具备使用价值,需要会同专业人员共同分类确认。同时因竣工决算还未完成,涉及固定资产的处置存在困难。

2、尽快完善部门内部规章制度。目前《废旧物资管理办法》、《高压气瓶物资管理规定》《危化品物资管理办法》《物资仓储管理办法》《物资领用管理办法》《物资验收管理办法》《物资盘点管理办法》《修旧利废管理办法》等8项部门内控制度正在编制初稿,计划12月下发执行。通过制度,规范人员行为,明确工作流程、提出工作标准,让员工知道该怎么干。

3、开展人员培训工作,重点培训国家、集团的招投标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办法等,熟悉仓储管理标准,尽快提升。

4、进一步加强原材料供货、采制样管理。堵塞原材料的管理、质检环节存在的漏洞。

5、做好平衡物资工作。根据物资的特殊性及种类等合理划分标段,比如钢材、油品、轴承等可以根据目前的年消耗量预估下年的消耗量进行年度计划采购;对现存物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重复购买,加强与专工沟通,对部分可以高代低的现有物资做到充分利用,减少采购量。

第4篇

一、从效益角度实现成本管理创新

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就是要从效益角度来看待投入,使投入与产出相互配比,并使产出在大于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产出不仅表现为财务报告中的收益,而且必须是与现金流入密切相关的效益。为充分体现成本效益观念,有的企业分别对各个施工项目点采用了流量与成本结合的管理方法,即流量成本管理法。从纵向延伸于投标期、施工期以及竣工服务期,从横向扩展到企业各个部门(包括外生产部门)的成本以及外购物资成本。每个施工项目不但成本独立计算,现金流量也独立计算,项目成本参照施工预算,注重成本结构管理,项目现金流量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使得每个项目的现金流量情况及每个月现金流量情况一目了然。流量成本管理法的正确实施,能够及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避免企业及下属单位的盲目投入,以回避经营风险。因此,从效益角度实现成本管理创新十分必要。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

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定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一项合理的成本分析制度。电力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另一关键所在就是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一)事前计划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主管部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结合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企业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企业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公司应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确定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并相应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以便作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主要依据,使得无论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使工程管理者清楚地了解目标成本,方便管理者采取相应手段加以控制。

(二)事中实时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中的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材料费、劳务费、管理费的控制。

1.降低材料成本。材料成本一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70%,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所在。对施工材料要进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料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方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方自行承担。同时,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防止材料进场早而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和二次搬运或防止材料进场晚而影响工程进度。

2.节约现场管理费。现场管理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建筑工程工期一般较长,其临时设施费用支出占相当比例。临时设施应尽量采取易于安装和拆卸的设施,并可反复利用。现场经费主要应抓好如下两点:一是设置合理的人员配置;二是建立QC小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

(三)事后分析总结

工程控制的事后分析是为下一个施工周期开展科学预测的重要环节,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要在坚持每月每季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进度、材料用量、劳务费用及机械使用

费用等进行统计总结,并对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及时检查、分析、修正和补充,以达到控制总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强化责任成本管理

所谓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将生产成本责任和管理人员绩效挂钩,确定责任成本目标,并加以严格管理的一种方法体系。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核算有着众多可控制的环节,通过责任成本管理可以促进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环节具体包括:

(一)建立工程收入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并以此作为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依据。

(二)建立物资采购、进场验收入库、领用环节的责任成本。在物资采购上参照工程预算提供的材料型号、规格、标准实行采购招标及分档(按金额)控制。在材料进场验收入库、领用上实行量控,以此作为降低消耗的考核标准。

(三)建立劳动力、机械消耗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定额消耗,杜绝浪费。

(四)在生产作业层建立相应的责任成本目标,以工程质量、工期为主要目标。俗话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在成本管理领域,应该由财务总监和各成本控制部门及负责点来共同完成。

(五)提高员工素质,保证成本管理质量。要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方面企业要培养一批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如成本工程师、成本会计师、成本经济师;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提高企业全部职工的成本管理素质。要让职工了解企业实情,懂得成本管理的意义。

四、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因此控制环境成本支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控制环境成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施工环境制定项目工程环境目标,尽量避免因扩大环境影响而增加成本支出。

(二)对施工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预控和跟踪监测,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环境事故损失或环境罚款成本。

(三)控制环境治理成本。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等。

(四)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施工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增加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等。

参考文献:

梅艳冰.浅谈电力建设企业成本预算管理[J].广西电业, 2006.

第5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档案;档案管理

园林绿化工程作为城市建设园林绿化工程,通过工程技术融合园林景观和工程构筑物表现园林艺术,旨在满足广大市民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为广大市民提供休憩娱乐活动场所。园林绿化工程档案以图文声像等形式,真实记录并反映园林绿化工程过程,反映园林绿化工程项目各主体施工状态和权责。笔者结合园林绿化工程档案形成环节,对园林绿化工程档案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园林绿化工程顺利开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见证。

一、施工技术档案管理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收集工程前期基础资料、技术文件,报审政府主管部门进行立项审批、批复,做好建设单位报告、招投标文件标书、设计单位图纸会审和设计方案、相关合同协议、协调会议纪要、备忘录、领导视察活动等资料归档管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建设包括园林小品、广场、建筑物、水电设施等子项目,也包括挖沟埋管、平整场地、开槽铺路等施工项目,技术性强、内容复杂、专业多,有非常庞大的档案资料。施工单位依据设计单位的设计图纸,根据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文件,编制施工方案,构建施工组织设计,经由施工单位对手续是否齐全进行内部审批,并填报《工程技术文件报审表》,由监理(建设)单位进行审查批复。施工单位结合监理(建设)单位的批复意见和工程技术文件,与建设单位进行技术交底,形成技术交底记录,并对施工质量进行验收报验。

二、施工物资材料档案管理

施工物资材料供应单位按照供货合同,向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提供相关供货质量证明文件,如施工苗木、物资材料的出厂合格证,厂家质量检验报告,厂家质量保证书,进口商品商检证明,环保、消防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等,质量检验部门出具的检验报告,如本地苗圃提供出圃证明,外埠苗木出具进京检疫证。施工单位应按照供货合同组织工程物资进场,对工程物资进行抽样复试,开箱检查,外观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在册。施工单位在组织工程物资进场报验时,应及时填报《材料、构配件进场检验记录》、《设备开箱检验记录》、《材料试验报告》、《设备及管道附件试验记录》、《苗木进场检验记录》、《客土进场检验记录》、《非圃地苗木质量证明》、《种子进场检验记录》、《物资进场复试报告》等进场报验表,经由监理(建设)单位审核审批,投入园林绿化工程使用。

三、分项工程质量验收档案管理

施工单位结合施工规范、图纸、方案和技术交底,组织具体施工,并由监理工程师对分项、工序、分部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检验控制,由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进行自检,形成《施工测量记录》、《施工试验记录及试验报告》、《各种施工检查验收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继而由监理(建设)单位协同施工单位,必要时邀请设计单位参加,对分项/分部工程质量进行验收,形成《分项/分部工程施工报验表》、《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然后良性循环开始下一次分项/分部工程质量验收流程。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分部档案管理,参照《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按照分项名录划分,包括绿化种植、园林景观构筑物及其他造景、园林铺地、园林给排水、园林用地,在分项名录中划分不同分部工程,在子分项/分部工程中,给具体的物资材料进行编号,按照先后顺序填制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单,在分项/分部工程中,对施工技术、物资、质量、管理的资料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编号,建立资料科学规范管理体系,实现资料组卷、查询、整理归档。

四、单位工程验收档案管理

同一单位工程的各分部工程施工在完成后申请验收通过,需要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申请验收,形成《单位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单位工程观感质量检查记录》、《单位工程安全、功能和植物成活要素检验资料核查及主要功能抽查记录》、《植物成活率统计记录》,继而由监理单位对单位工程进行预验收,形成《单位工程竣工预验收报验表》,在预验收合格后,由施工单位申请竣工验收,在建设单位牵头下,组织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形成《工程质量检查报告》、《工程竣工报告》、《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记录》。待竣工验收合格后,工程移交给建设单位,形成《竣工移交证书》,园林绿化工程进入合同养护期,对工程进行养护保修。园林绿化工程验收档案包括基建文件、施工资料、监理及施工监理资料、竣工资料、资料组卷,涉及到景观建筑小品、园林市政道路广场、绿化种植、园林照明、部门仿古建筑装饰、园林水系等专业,按照《园林绿化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对工程资料进行分类管理,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档案编制、归档、整理,顺利验收工程,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实现园林绿化工程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寒英.园林绿化工程档案的管控思路及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1):297.

第6篇

【关键词】 集团公司 经营业绩 绩效考核 分类

一、引言

企业集团经营业绩是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和工具,考核的目的是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是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的核心。经营业绩考核对企业集团整体业绩可以提升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能正确引导、激励企业集团各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促进集团对分子公司奖罚的公正性,为领导干部的任用提供依据。

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规模越来越大,机构越来越多,人员越来越多,企业的效率却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少,甚至出现失控的局面;许多企业集团对下属分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存在诸多问题,要么考核指标或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流于形式,要么绩效目标不具有执行力。本文作者在多年的管理咨询生涯中,遇到很多企业老总抱怨:我们下属分子公司很多,受发展阶段、环境、当地经济水平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每家子公司情况差异很大,如果采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不同下属分子公司,会造成内部不公平,影响下属分子公司的工作积极性。如何建立科学的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引导下属各分子公司健康持续发展,促进集团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1、案例提出

A企业集团是国资委下属大型多元化国有企业,下属各分子公司遍布全国各地,总共有二十多家。集团总部对下属各分子公司经营业绩的考核采用统一的考核指标和统一的考核标准,以《年度经营责任合同》的形式,约定各分子公司考核期间的核心业绩目标,以及其它重大的考核管理要项。随着核心业务和多元化业务的快速发展,重新审视过去对下属分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考核,A集团公司已经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经营业绩考核已不能全面适应A集团公司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同类型的分子公司承担的任务不同,用传统的“一刀切”的方法考核经营业绩显然有失公允,目前A集团公司的考核内容没有充分体现不同分子公司之间的功能定位、业务性质和市场化程度的差异程度,考核指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2)集团总部对各分子公司采用统一的考核指标和统一的标准进行考核,导致“导向性”不足。经营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绩效既定目标实现过程的一种控制,来实现各分子公司经营绩效的改进和提升,促进集团整体业务的提升和发展,实现集团战略目标。在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过程中,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定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环。目前的指标体系实行分类管理。业绩较好的子公司轻松就能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没有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营绩效的提升;业绩不好的子公司对既定目标丧失了信心,下达目标之日就丧失了完成任务的勇气。

(3)A集团各分子公司没有定期召开财务分析例会,没有针对考核现状进行分析,没有提出整改措施,没有形成经营分析报告。

(4)经营绩效考核应用不足。一是混淆了公司考核与个人考核的关系,各分子公司的经营绩效水平差异,并不能完全表明公司负责人本身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不能完全代表分子公司负责人的绩效考核成绩;二是考核激励力度偏小,未能充分调动经营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在分析A集团公司经营业绩考核现状及剖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对于加快A集团公司的经营业绩分类考核改革,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提升A集团公司的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2、解决方案

由于A集团公司下属各分子公司业务类型各不相关,因此在建立绩效评价体系之前首先要根据业务类型对分子公司公司进行分类,同时要分析其所处的行业地位,目前的竞争状况,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不同的企业类型经营业绩考核评价的重点不同,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不同竞争策略的分子公司的引导方向也不一致。因此,对各分子公司进行经营业绩分类考核的主要考量因素确定为四个方面:国资委对央企的考核、管控模式、业务特点及发展阶段。

(1)依据国资委的要求进行考核。按照《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2013年1月1日实施要求进行考核。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

利润总额是指经核定的企业合并报表利润总额。利润总额的计算,可以考虑经核准的因企业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而对当期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并扣除通过变卖企业主业优质资产等取得的非经常性收益。

经济增加值是指经核定的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减去资本成本后的余额。分类指标由国资委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特点和功能定位,针对企业管理“短板”,综合考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确定,具体指标在责任书中确定。

根据国资委经营绩效考核要求,确定基本指标和分类指标,如表1所示。

其中,EVA考核充分贯彻国资委EVA考核传递的价值管理理念,各分子公司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取;利润总额指标分解到各业务板块,但对于培育期的业务应降低考核权重;成本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及流动资产周转率指标根据各业务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取及权重。

(2)依据管控模式进行考核。一般而言,集团对下属经营单位的考核时战略性的,不是仅仅考核利益,也不是面面俱到。经营业绩评价是集团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要具有战略导向。A集团公司对下属分子公司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运营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基本的管控模式,在实践中也有一些更多的演化,但总体来说没有超出上述的范围。不同的管控模式,将决定集团总部对于不同分子公司的管理功能定位。

财务管控型主要以财务指标进行管理和考核,关注投资回报,通过投资业务组合的结构优化,追求公司价值最大化,总部一般无业务管理部门;战略管控型主要以战略规划进行管理和考核,关注公司组合的协调发展,注重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总部可以视情况决定是否设置具体业务管理部门;运营管控型通过总部业务管理部门对下属分子公司的日常经营进行管理,强调集团公司整体协调发展。

根据A集团公司对各分子公司的管控模式的不同,进行分类考核。对于财务管控型的分子公司,考核的目的是追求财务收益最大化,注重对被考核者的压力,采取以财务指标,特别是效益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对于战略管控型的分子公司,要引导和推动业务向战略方向发展,注重对被考核者的引导和激发,采取导向鲜明的以KPI为工具的关键指标为主;对于运营管控型的分子公司,要对经营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对被考核者的管理和监督,所以采用全面的财务和运营指标,例如平衡计分卡。

(3)依据业务的特点进行考核。把A集团公司目前的业务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资源型、加工型和品牌型,依据业务特点来设定关键的考核指标。

资源型分子公司主要以依靠资源、资金、国家政策和区域政策等建立竞争优势,因此考核的重点包括规模、布局和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指标;加工型分子公司主要依靠产品、服务和技术差异建立竞争优势,因此考核重点包括规模、成本、布局、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指标;品牌型分子公司主要依靠品牌、渠道来建立竞争优势,因此考核的重点包括市场份额、渠道、品牌和产品溢价等方面的指标。

(4)依据业务的发展阶段进行考核。A集团公司的业务从发展阶段上可分为三类:培育期业务、成长期业务和成熟期业务,根据各分子公司业务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确定考核重点。

培育期业务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业务模式不明确,在行业内地位不强,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业务。对于这种类型的分子公司,考核的重点主要在于关键指标的成长性,来考核长期目标;成长期业务已经是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但是会面临强大的市场竞争对手。对于这种类型的分子公司,考核重点在于关键指标与标杆或者主要竞争对手的比较上面;成熟期业务由于已经拥有比较稳固的行业地位,因此这种类型的分子公司,考核重点主要是财务回报。

经过上述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重新设计之后,对分子公司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推动A集团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长期发展的导向作用。由于经营业绩考核指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经营业绩考核涵盖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思想和近期经营管理重点及努力方向,并充分反映出了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思想,为企业的长期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

第二,对各分子公司的激励作用。实行分类考核后,考核指标贴合各分子公司的业务战略和经营管理重点,真正做到奖优罚劣,使得各分子公司了解自身工作成就,各分子公司经营管理者工作士气大震,起到了明显的激励作用。

第三,对经营过程的监督作用。通过经营业绩分类考核,对工作成果和工作目标的差异进行不断监测,适时调整实际与目标的差距。任何战略目标的实现,都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期的困难和矛盾,但通过考核分析和监督可以发现困难,解决问题,从而确保经营管理的健康运行。

三、结语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企业集团对各分子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指标应根据管控模式、各分子公司竞争战略、业务特点和业务发展阶段,选取重要的、关键的指标进行评价,而不是面面俱到。采用同一套标准来衡量和评价不同下属分子公司,用传统“一刀切”的方法考核经营业绩显然有失公允考核方式,也失去战略导向作用。经营绩效分类考核的目的是根据各分子公司的实际情况,找出各分子公司在经营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引导的重点方向,促进分子公司改进短板,稳定快速发展。因此,对分子公司的分类考核,以及为分类考核所做的全面分析是制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的基础工作。

第7篇

关键词:地方政府 融资 贷款 风险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209-02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主导或绝对控制,主要业务是融入资金,其融资行为全部或部分由地方财政直接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或提供担保,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或准公益性政府投资项目。近年来,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筹集资金,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和扩大内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须高度关注的问题,防范和化解平台贷款风险十分必要。

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点

1.平台经营模式具有筹资与资金使用两端分离的特点。融资平台公司贷款多采用筹资与资金使用两端分离的模式,融资平台公司作为借款人只负责融资,地方政府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主建单位才是资金使用方。信贷资金的借款方与使用方相分离,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虽是借款人,但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都不直接管理,项目的最终受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

2.融资资金主要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公司贷款业务范围主要是基础设施、城建开发和市政交通等,本身无收益或项目本身收益较少,无法覆盖贷款本息偿还的领域。

3.贷款无担保或担保方不能真正形成第二还款来源。平台公司贷款担保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贷款无任何担保或由同一政府部门下属的平台公司互相担保。二是贷款由政府部门承诺以各种权利设定质押,多与第一还款来源为同一资金来源,不能真正形成第二还款源。

4.还款来源呈现出“政府承诺”的特点。平台公司贷款在还款方式上有三种情况:一是项目本身无任何收益来源,由政府承诺还款;二是项目本身有部分收益,不足以覆盖全部还款来源;三是项目自身有收益作为还款来源,这类项目大部分由政府另行提供担保。

5.承贷主体未来偿贷能力不确定,代偿性风险很高。融资平台公司往往由政府、财政、人大等提供担保,地方政府通过人大预算,财政支出中安排资金偿还贷款,并给银行出具承诺函,还款来源完全取决于地方政府每年财政预算中的可支配收入,许多收益权质押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

6.参与主体广泛,贷款担保方式多样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省、市、县三级及辖内开发区管委会所设立。包括国有独资或政府控股的综合开发投资公司市政建设公司、政府性项目公司、土地储备中心、开发区管理公司等。各级融资平台贷款方式主要有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其中贷款担保方式多样化,主要有人大担保、政府担保、财政担保、政府相关部门担保和非政府担保。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潜在的信贷风险

1.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无法掌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实际情况。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具有浓厚的行政背景,建设项目及还款来源都由政府决定,银行很难全面了解其真实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更无法准确把握政府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银行对平台公司还款能力预测,实际就是对地方政府财力的评估。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无法掌握地方政府的融资总规模、负债规模和财政收支。难以真实全面评估地方政府还款能力,对项目贷款缺乏充分的风险评估。银行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资金的管控难度较大。

2.借款人与资金使用者相脱离,加大银行贷后管理及资金监测的难度。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法律上的借款人是平台公司。但其对建设项目及资金运用并不实施管理,资金的使用者是项目建设单位,贷款资金实际上脱离借款人的监控。这种借款人与资金使用者相脱离的情况,也加大了银行贷后管理难度。

3.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面临较大政策性风险。虽然大多数地方政府承诺将年度财政预算资金作为平台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并以储备土地使用权及部分国有资产作为担保抵押,但是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政策性较强,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土地管理政策、政府财力等因素影响较大,一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发生变化,银行贷款将面临较大政策性风险。

4.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的相对集中,加大银行信用风险隐患。由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于中长期贷款,故未来5~10年地方政府及平台公司面临集中还款的压力。

5.对承贷主体多头授信。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对同一平台公司的授信虽未超过本行最高授信额度,而银行对平台公司的总体负债和担保承诺情况不清楚,存在各银行总体授信额度超过地方政府承债能力的风险,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和困难。

6.融资平台项目贷款资本金难以真实反映。融资平台公司往往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建设,各项目资本金难以及时到位。平台公司在一个项目获得银行贷款后,将融入的资金作为另一个项目充当资本金,进行滚动开发。随着建设项目增多,项目配套资本金到位压力明显增大,可能存在平台公司为绕过项目资本金不足的障碍,以种种途径套取银行资金充当项目资本金的行为,有的项目完全依赖银行信贷资金,项目资本金到位情况难以核实,这对银行的后续信贷管理将带来更多的风险隐患。

7.贷款担保存在法律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担保类贷款主要依靠人大担保、政府担保、政府相关部门担保,由政府相关部门出具财政还款文件或承诺,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以将来财政收入作为担保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保证担保。这与国家《担保法》、《预算法》规定的“地方政府,国家行政机关不得对外提供担保”的要求相背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以财政承诺的方式还款,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贷款担保存在法律风险。此外,从我国的行政体制来看,一届政府任期5年,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期限一般在5年以上,贷款还本付息压力通常将可能不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承担,存在潜在风险。

8.责任主体不明确,致使银行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平台公司贷款采用筹资与资金使用两端分离的模式,平台公司作为借款人只负责融资,政府项目的建设单位或主建单位才是资金使用方。信贷资金的借款方与使用方相分离,使融资平台充当政府“出纳”或“贷款中介”的职能,导致政府融资平台虽是借款人,但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都不直接管理,项目的最终受益也不属于平台公司,信贷资金支付后由政府部门实际控制和支配,贷款资金实际上脱离借款人监控,银行无法监控资金流向,加大了贷后管理难度,可能出现贷款无法按时偿还问题。

三、风险防范建议

管控融资平台贷款风险是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也是确保信贷资金高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举措,需要各方共同着力解决。

1.强化沟通,促进防范风险工作取得实效。银行机构加强与各级地

方政府的沟通,鉴于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涉及面广、敏感度高,要加强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赢得支持,共同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2.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全面、真实地了解地方政府举债能力,合理地确定政府贷款规模。在认真做好贷前调查、贷时审查的基础上,要针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特点,持续做好信贷管理工作,跟踪项目资金的用途、流向,做好现金流管理。此外,还要建立政府偿债资金专户,将政府偿债补贴资金定期划付到偿债资金账户,实现对政府偿债资金账户有效监控。

3.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牢牢把住三条红线不放松:即,严禁发放打捆贷款;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对出资不实,治理架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资金管理运用制度不健全的融资平台,要严格限制贷款。对不符合国发[2010]19号文要求的,严禁新增贷款,并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或逐步收回贷款。

4.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政府和银行之间应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议采取政府投融资平席会泌形式,定期或不定期通报各级融资平台债务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二是尽快将政府投融资平台贷款相关信息纳入信用征信系统,加强银行间信息的沟通交流,对同一平台公司有多家银行授信的,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互通信息,共同防范风险;三是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政府性融资贷款风险的监测、统计、分析,定期通报相关风险信息,及时作出风险提示。

5.健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授信业务制度。一是建立项目信贷制度。贷款的投放应与项目挂钩,以项目承建主体为对象发放贷款,并落实项目资本金标准及提供有效抵押担保等晟基本信贷条件;二是建立风险监测制度。密切监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资金使用和经营动态,确切掌握地方债务总量和财政收支结构变化;三是建立条线管理制度。各银行机构要根据区域、行业、项目的不同分布和发展状况,建立完善授权授信管理机制。

6.督促银行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银行应采取相应风险缓释措施,防范项目经营不利、偿债能力下降等风险,一是要求银行按照担保措施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部分项目要积极争取项目有效资产抵质押,增加有较强代偿能力的担保企业进行第三方担保;二是督促银行通过落实还款来源,如通过落实土地抵押、收费权质押、应收款项质押、地方优质国企保证、地方人大批准地方财政纳入预算以及地方提供专项政策安排或偿债基金等,加强还款约束;三是投资比较大的项目,应鼓励以银团贷款方式予以支持。加强银行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7.认真贯彻落实“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切实防范新增风险。根据银监会颁布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与《项目融资业务指引》、《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加大对融资平台客户授信监管力度。将统一授信管理、风险限额管理、风险评价和贷款人受托支付管理等规制切实嵌入其授信制度及管理之中。要切实督促银行业机构加强对贷款的管理,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准确进行平台贷款风险分类,建立和完善台账统计制度,特别是贷款合同修订、押品补充、计提拔备、资本风险权重计算等规定要求要落实到位。要结合当地平台贷款的具体情况,在做好平台贷款清理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落实《银监会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具体要求,并开展对融资平台贷款的跟踪检查,有效化解平台贷款风险。

第8篇

[关健词]成本管理创新 分析制度 责任成本 环境成本

随着电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竞争不断升温,为持续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强化成本管理。成本管理影响着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和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逐步融入WTO体系以及国家投资结构的调整,全国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建筑行业进入了微利时期。对电力企业而言,如何在建设改造中降低成本,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从效益角度实现成本管理创新

强化成本效益观念,就是要从效益角度来看待投入,使投入与产出相互配比,并使产出在大于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这种产出不仅表现为财务报告中的收益,而且必须是与现金流入密切相关的效益。为充分体现成本效益观念,有的企业分别对各个施工项目点采用了流量与成本结合的管理方法,即流量成本管理法。从纵向延伸于投标期、施工期以及竣工服务期,从横向扩展到企业各个部门(包括外生产部门)的成本以及外购物资成本。每个施工项目不但成本独立计算,现金流量也独立计算,项目成本参照施工预算,注重成本结构管理,项目现金流量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使得每个项目的现金流量情况及每个月现金流量情况一目了然。流量成本管理法的正确实施,能够及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有用的资料,避免企业及下属单位的盲目投入,以回避经营风险。因此,从效益角度实现成本管理创新十分必要。

二、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制度

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定基本原则基础上结合一项合理的成本分析制度。电力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另一关键所在就是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

(一)事前计划

在项目开工前,项目主管部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好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拟定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施工方案的优化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上级要求为依据,结合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一个。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

2.组织签订合理的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企业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企业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的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公司应根据施工设计方案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安排,确定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并相应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以便作为控制施工过程中生产成本的主要依据,使得无论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使工程管理者清楚地了解目标成本,方便管理者采取相应手段加以控制。

(二)事中实时控制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施工方案中的成本计划进行实施和控制,包括对材料费、劳务费、管理费的控制。

1.降低材料成本。材料成本一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70%,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所在。对施工材料要进行限额发料,按理论用料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方结算,节约时给予奖励,超出时由施工方自行承担。同时,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防止材料进场早而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和二次搬运或防止材料进场晚而影响工程进度。

2.节约现场管理费。现场管理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建筑工程工期一般较长,其临时设施费用支出占相当比例。临时设施应尽量采取易于安装和拆卸的设施,并可反复利用。现场经费主要应抓好如下两点:一是设置合理的人员配置;二是建立QC小组,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费用。

(三)事后分析总结

工程控制的事后分析是为下一个施工周期开展科学预测的重要环节,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要在坚持每月每季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进度、材料用量、劳务费用及机械使用费用等进行统计总结,并对相关部门及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及时检查、分析、修正和补充,以达到控制总体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强化责任成本管理

所谓责任成本管理,就是将生产成本责任和管理人员绩效挂钩,确定责任成本目标,并加以严格管理的一种方法体系。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核算有着众多可控制的环节,通过责任成本管理可以促进责任目标的顺利实现。这些环节具体包括:

(一)建立工程收入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施工图预算的审核,并以此作为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依据。

(二)建立物资采购、进场验收入库、领用环节的责任成本。在物资采购上参照工程预算提供的材料型号、规格、标准实行采购招标及分档(按金额)控制。在材料进场验收入库、领用上实行量控,以此作为降低消耗的考核标准。

(三)建立劳动力、机械消耗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定额消耗,杜绝浪费。

(四)在生产作业层建立相应的责任成本目标,以工程质量、工期为主要目标。俗话说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思想在成本管理领域,应该由财务总监和各成本控制部门及负责点来共同完成。

(五)提高员工素质,保证成本管理质量。要保证成本管理工作的质量,一方面企业要培养一批专职的成本管理人员,如成本工程师、成本会计师、成本经济师;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提高企业全部职工的成本管理素质。要让职工了解企业实情,懂得成本管理的意义。

四、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

环境成本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我国加入WTO以后,由于企业在此方面的支出大幅度上升,因此控制环境成本支出,构建环境成本控制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控制环境成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施工环境制定项目工程环境目标,尽量避免因扩大环境影响而增加成本支出。

(二)对施工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预控和跟踪监测,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环境事故损失或环境罚款成本。

(三)控制环境治理成本。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项目运行、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等。

(四)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将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作为施工成本的组成部分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增加针对环境因素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等。

参考文献:

[1]梅艳冰.浅谈电力建设企业成本预算管理[J].广西电业, 2006.

[2]金玲.新经济形势下对电力企业成本管理的思考[J].电力学报, 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