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我的职业的规划

我的职业的规划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我的职业的规划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的职业的规划

第1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xx系xx班的xx!这位是我的助手。我将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职业规划!与其说是规划,倒不如说是我的一个梦!不过这可不是做梦,而是梦想!为何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呢?今天我找到了原因,是因为他缺少一对可以自由翱翔蓝天的翅膀,所以今天我想为我的梦想插上翅膀!

步入大学生活,我们的生活空间自由多了,很可能会因无目标而迷失方向。给自己制定目标,就像是给船舶导航!日益激烈的就业压力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更应该好好的规划我们的职业生涯!使自己能够有目标的学习,有目标的工作,有目标的生活,使自己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而职业生涯规划则是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让我们在人生战略上更胜人一筹!

今天我从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一下我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一、自我认知方面

我是谁?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我的业余爱好是:看汽车杂志、打篮球 羽毛球、听音乐、我心中的偶像是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希望和他一样开一所属于自己的汽车公司;我的职业兴趣是汽车检测。我性格开朗,擅长交际,是一名乐观主义者!这种对什么事情都乐观对待的态度能为我以后的创业提供很好的条件!而且我还拥有不服输的个性,所以我确信,我的人生必将是精彩而且辉煌的!我动手能力强,从小就对汽车有浓厚的兴趣,立志当一名汽车检测方面的技术专家。另外我学习成绩优秀,从高中到现在一直担任班级班长,班级群众基础好。鲁迅先生说过“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乐于奉献是我的人生价值观

我能干什么?我选择的专业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我觉得通过我的努力我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汽车维修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证书,这将是我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在技能上的优势;在学校我擅长交际一直担任班长、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胜任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岗位。

但是我这人也有许多弱点:比如情感的波动比较大;不喜欢单调重复的工作;过于自信忽略简单;总是不满足得到的;做事有点高傲;喜欢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不体谅别人。

我会克服缺点,战胜自我:我是一个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所以我会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各种不足并制定出相应计划加以改正。

二、职业认知方面

参考个人所处环境和周围可用资源,我对影响我职业选择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

我们现在面临一个非常好的宏观环境,社会安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但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走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大学生就业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近几年我国汽车保有量飞速发展,汽车将会由原来的奢侈品转化为普通的消费品。所以汽车修理业也会迅速发展。有业内人士曾这样形象地比喻道:如果把汽修行业比做医院的话,现在最缺的就是医生。据报载,目前全国范围平均有70%至80%的汽车维修工都是初中毕业文化程度,汽车维修行业急需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我选择了盐城技师学院汽车系学习汽车维修专业。

盐城是个发展中的城市,是江苏省委省政府重点规划的沿海大开发重点发展城市之一,特别是汽车产业是盐城发展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是今后盐城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盐城交通便利,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环境优美,生活安逸,所以我喜欢这座城市,我将在盐城发展!

我是来自江苏盐城射阳一个贫苦农家的孩子,家庭贫困但很温馨,但我始终相信一句话:“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逆境出人才,我现在贫困,但我的将来一定很美好。

平凡的我,平凡的心,我坚定地选择了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这一职业并将不断地攀登这个行业的高峰,我要为了这一目标而努力拼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三、职业决策方面

就业不仅仅是对职业的选择,也是个人对将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选择。我之所以选择了从事汽车维修师这一职业,是因为我在职业决策上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客观现实出发:目前,随着汽车业的发展,汽车检测与修理业也迅速发展,社会迫切需要汽车检测与维修人才,所以我很看好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的就业前景。

二、比较鉴别:在职业和我之间进行比较,将职业对人的要求具体化,比如教师职业要求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工作者要求有丰富的创作力等等。结合自身的条件,我觉得我可以很快地融入汽车检测与修理行业。

三、扬长避短:在选择职业时,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我在选择职业时充分考虑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有利于个人全面发展。

四、适时调整:依据以上三个策略,可能当时的选择是对的,后来情况发生变化,如果不能实现原本设定的职业定位目标,结合自己的特长也可以试着从事与汽车有关的行业比如汽车销售、汽车保险、二手车交易等。

我的职业目标是:汽车检测与维修高级技师、汽车行业高层管理者、有属于自己的公司

我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毕业后两年内取得汽车检测与维修技师和机械制造本科学历(这个目标我现在已基本实现)成为汽车维修店或4s店检测或维修人员、汽车企业基层员工。毕业后五年内取得汽车维修高级技师;成为汽车维修店或4s店技术骨干、汽车企业中高层管理者。毕业后十年内成为汽车4s店技术顾问,汽车行业高层管理者。毕业十五年后我想使自己掌握足够的资金有属于自己的公司。

四、职业评估和自我评估方面

“知己知彼”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兵家战略。在清楚地了解自我并知道哪个行业适合自己以后,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了解这个职业吗?我凭什么胜任这个职业的工作?我有多大机会?

我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分析

这种分析也会有不足的地方,我将在就业前再作风险评估,并且加强风险意识。

一切内在的、外在的变化因素都会对规划发展构成威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是在描绘我的职业蓝图,但不能盲目自信与自我陶醉,一天没有达到目标都不算成功。因此,风险、危机、意识是不可缺少的!

以下是我目前能够观察预测到的三个风险、危机,同时我还分别制定了应对方案。

五、计划与方案方面

我把重点放在大学期间发展计划上,请大家看我的课件,我把大学期间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规划。相信通过努力定会实现我的目标 。毕业后我分五年一个阶段,从发展目标计划、方案措施及规划管理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请大家来看屏幕XX---2019,适应职场生活,实现从员工到管理者的进步。考取汽车技师资格证书+本科证书。成为汽车维修店或4s店检测与维修工、汽车企业基层员工。2019---2023,考取汽车维修高级技师;成为汽车维修或4s店技术骨干,发展人脉,工作岗位上升为企业中层管理者,组建幸福的家庭。2023---2028,成为汽车4s店技术顾问,成为汽车行业高层管理者。提高学识;掌握资金.2028以后,事业稳步发展,达到职业目标。拥有自己的产业.退休前成为工作领域的专家或带头人,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和抱负。

第2篇

在网络时代,直播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的互联网娱乐活动,2014年1月正式成立的斗鱼直播,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已在国内游戏直播行业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截止2016年7月,斗鱼的ALEXA排名已经进入全球95名,全国前20名。而伴随直播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大量的知识产权相关问题被行业广泛关注,法务部门自然“亚历山大”,而在斗鱼扛此重压的却是一位“弱女子”。

不断学习更新自我

现任斗鱼直播法务总监的邓扬,2005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毕业后,便进入到中国移动(深圳)有限公司任职研发工程师,后来同时承担了该公司专利相关的一些管理工作,也是从那时开始,邓扬便与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结缘,并在此方面愈走愈深。“和外部专业的专利机构慢慢有了较多的接触,在这个期间我也慢慢学习了解了专利相关的知识,为了能够做好专利申请相关的流程管理及公司内部的协调配合工作,我也有意识地学习了专利法,熟悉专利基础知识及审查流程,更好地承担相关的工作。”邓扬虽然看上去是位纤瘦“弱女子”,但对于认准的事儿却义无反顾。

参加司法考试、攻读法律硕士,虽然在行业内有着十余年的工作经验,但对于不断学习,更新自己从不敢松懈。2007年通过了司法考试后,2008年邓扬加入了迅雷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工作初期主要负责合同相关的工作,得到了很多资深同事的指导和帮助,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后期慢慢承担了迅雷的产品法律风险评估管理,知识产权诉讼、内部专利申请管理等工作。

更多的接触法务相关的管理工作,便让邓扬更深刻地体会到专业性的重要性。也因此,通过司法考试后,邓扬继续深造法律硕士。“我从大学期间就很喜欢学习法律知识,虽然已经有了多年的企业法律职业经验,但是无论是法律法规还是实践中的法律实务的发展都是日新月异,对法律从业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都不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法律工作者只有持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要求,所以我选择继续深造法律专业,一方面更加系统深入地学习法律基础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结合实务经验去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法规,不同角度的学习和研究也会给工作实践带来一些新的启迪,学习是个迭代反复的过程,温故而知新。”

愈挑战愈完善

从研发工程师,到负责企业专利管理工作,邓扬学到了很多,这也激发她进一步挑战自我。

2008年加入了迅雷从事法务管理工作,邓扬遇到了之前未涉及的领域,大量的著作权相关事宜成为她工作的主要部分。2010年以前,是版权侵权较为泛滥的时间段,这期间在视频传播领域有很多新的侵权形式和技术手段,而相应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比如深度链接、视频聚合等行为的侵权认定,“通知-删除”原则、红旗原则的适用,以及p2p等领域各类技术措施的侵权认定等等问题,在当时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予以规制,当时实践中也没有典型的案例树立一些事实标准,案件的处理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从2008年到2013年间,邓扬在迅雷处理国内专利申请30余件,海外专利申请近10件。独立处理著作权侵权案件超过70件,累计获得赔偿超过500万元。

“在法律层面需要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结合案例去深入解读理解法律法规,在法理上和同行、专家学者等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去推进案件的进展,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可以说见证了整个互联网视频行业发展中法律的不断完善和整个行业规范的建立,在迅雷从事诉讼工作的期间,经历了很多困难,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迅雷的工作经历让邓扬丰富了自己,5年的时间,邓扬所负责的工作与她而言已没有了更多的挑战。恰逢2012年唯品会在美国纽交所上市,正是电商及特卖异军突起的时间,电商更加复杂的商业模式中涉及的法律实践及管理工作也更为复杂,邓扬大胆的想有一个新的尝试。而之后选择加入斗鱼,或许是邓扬所有挑战中最有风险的,新兴的行业、太多不明确的法律问题、需要自我探索的管理模式等等。

走出舒适直面困难

“斗鱼相对于我曾经就职的上市公司来说还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从管理层到员工都非常年轻,公司虽然处于初创阶段,但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企业文化和富有激情的工作氛围让我印象深刻,斗鱼作为一家前沿领域的创新企业,法律实践中存在很多疑难和困境,同时公司高速发展的业务对于法务团队的专业及效率的要求,对我而言都是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邓扬看来,所要面对的挑战,更多的是让自己进步的动力,挑战与机遇并存,接受挑战,便会让自己愈加完善!

直播行业的高速发展确实带来了很多新的法律问题,尤其是直播解说的音视频内容的著作权或其他权益,行业间不正当竞争等问题,都亟待厘清相应的法律关系,明确法律框架和规制体系,从而营造直播领域良性健康的行业秩序。作为直播行业的领先企业,斗鱼必须要在相应前沿的领域做出相应的尝试和努力,这也成为邓扬团队工作的重点。同时新兴的法律实践也对团队的专业能力、人员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效配合业务部门,有效支撑公司业务发展,识别、规避及降低法律风险都是法务工作的价值所在。

第3篇

关键词:杜威;职业观;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

一、职业观简述

职业观是个人对职业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它包职业本质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德等丰富内容。职业观的特点一般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客观性、多元性和可塑性。客观性就是人们对职业态度的选择和看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一定时期职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所决定和影响。多元性就是说同一个社会,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待同一种职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同一个人在相同的时间里,职业观点也可能具有不确定性。可塑性就是说人们原先对职业认识或态度是有片面的也是可以理解的,职业观在实践中受到启迪受到影响有可能改变或重新确立。

二、杜威的职业观

(一)职业的阐释

1、职业的内涵

杜威认为,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的生长。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1]杜威认为,人们不仅应该从经济的视角来理解“职业”的概念,更应该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理解“职业”的涵义,因为现代社会的“职业”无疑已含有更多的理智因素和文化因素。

2、职业功能

关于职业的社会功能,杜威认为:“职业是惟一使个人的特异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最少磨擦,得到最大满足”。[2]它既能利用个人能力得到种种结果,又能为别人提供服务由于职业活动是获得真正知识和个人智力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培养社会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杜威看来,职业活动是维系社会以及培养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的最有益的途径,是个人获得知识、获得发展和进行智力训练的最有效方法,这种职业活动是使个人特殊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惟一手段。

3、职业与社会

杜威还论述了职业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他认为:“人们所从事的各种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种种需要和目的。这些职业都在维持着构成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种种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3]

(二)职业性质的教育

从前的教育名称上不叫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职业的性质,他认为过去人们往往把职业狭隘地理解为生产直接有形产品的操作活动,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把职业教育当作是获得专门职业技术效率的手段,从而把职业教育与文化休养对立起来。以职业为中心的教育不属于金钱性质,也不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杜威特别强调,职业教育不等于狭隘的职业训练,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如果他们不愿成为社会寄生虫,并且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那种职业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目的不是要训练养家糊口的人”[4]。

总之杜威反对传统的狭义的职业观,可见,杜威对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启示

职业生涯规划即个人一生与职业有关的彼此关联的一系列经历,基本上可以分为确定目标、自我与环境的评估、职业的选择、职业生涯策略、评估与反馈等五个阶段。生涯规划不仅要帮助个人衡外情、量己力地选择设计今后职业的前途乃至人生的道路,而且在其过程中,更要培养他们的职业决策意识,“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5]

实践中,很多高职生有“不喜欢所学专业”、“不知自己将来干什么”、“不知自己能做什么”、“害怕进入社会”、“害怕找不到工作”、“怎样找到理想的工作”等困惑。怎样有效解决这些困惑,同时又要防止“毕业即失业”现象的发生,结合杜威的职业观,解析对高职生的生涯规划的启示。

(一)职业方向和目标选择

职业方向是职业生涯中的关键策略之一,也是定位自己的主要目的。先确定一个大的职业方向比如建筑业,制造业,交通业还是公共服务员。然后再对某一职业方向下作具体的选择,比如建筑业方向,有专业技术与管理,建筑工程与勘查,建筑师,信息综合等多个目标的选择,看你选择的方向了。。定就业地点。确定自己职业发展的地点,不仅要考虑就业地点的经济发展状况,收入高低,更要考虑到竞争的激烈程度、观念差异、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发展潜力等因素,围绕一个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对自己的职业成就和资力大有裨益。

他明确指出:职业是一个表示有连续性的具体名词,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收益的工作了。个人“职业生涯”是不断变换的贯穿一生的过程。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终生职业观被职业更新的观念替代。通常情况下,职业方向是由本人所学专业和兴趣确定的,但有时要受社会需求的很大影响。现实中,很多人毕业后并不能完全按照自己所学的专业来选择工作,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个性,修正自己的专业定位,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

(二)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试

杜威认为,通过从事学生目前的需要和兴趣,所表明的主动作业,教育和受教育者才能真正发项个人的能力倾向,并且可以表明在今后生活中应选择何种专门的职业。[6]包括观念知识经验能力和潜力健康等因素。可通过潜能测评年度评价和健康检查等加以详细了解正确认识自身体条件及准确测评自身能力,以便早出与指定的目标的能力差距发展潜能。从兴趣特长性格多方面的能力认识自我进行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比如性格,一个内向的人,去从事外向性的工作,难以成功。兴趣是工作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那么工作就是一种享受,是一种乐趣。但是,兴趣并不等于特长。例如,一个人特别喜欢唱歌,就是五音不全,兴趣再大,也成不了歌星。

(三)职业分析

杜威认为,所谓适当的职业,不过是说一个人的能力倾向的得到适当的运用,工作时能减少最少摩擦,得到最大的满足。对社会其他成员来说,这种适当的行动当然意味着他们得到这个人所能提供的最好的服务。[7]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职业的社会评价指标较多,人们一般认为重要的有五项:一是职业的社会功能;二是职业的自然条件,包括技术装备、安全设施、体力消耗、卫生状况等;三是职业的科技含量,四是职业的人文环境,指人际关系、文明程度、发展前景等);五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职业评价的调查对象并非社会正式群体,而是不加选择的个人。由于个人职业观的差异、职业了解的多少、调查范围的大小、社会舆论的当否等因素影响,职业声望的等级排列很难保证全面性和精确性,并且,未把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很难做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然而,它毕竟是社会调查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评价的时尚。

(四)社会环境分析

每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都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包括社会一般环境和职业的特殊社会环境对社会大环境分析,以了解水灾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所选定的职业在社会环境中的地位社会发展趋势对此职业的影响。社会对此职业人才的需求过程等。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财的素质要求,

(五)成功的标准

杜威认为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是这些活动引起结果而让个人感到有意义,同时业时她的朋友感到活动有好处。[8]每个高职生的成个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成功一定要拥有的东西是什么,成功的时间范围是什么,成功与健康的关系,职业声望,被承认的模式等,可以说是因人而异。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同一个国家的同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地位。与职业地位相关而不相同的概念是职业声望,它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职业进行社会评价的调查统计后排列出来的等级系列

(六)定期评估

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定期的目的旨在衡量学生发展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并辨别差距产生的原因究竟是来自于目标制定不科学还是来自实践上的不足。

(七)目标及实现时间

孔子在《论语。为政篇》论述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是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规。职业生涯的古装版。短期目标,为三年之内的规划,主要是确定近期目标,规划建其往常的任务。中期目标一般为三到五年,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设计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其规划时间为五到十年,主要设定较长远的目标

四、高职生当前的择业、就业观分析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上用人观念的转变,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劳动力市场的供大于求,高职毕业生可以先占上一个岗位,否则,在就业市场上挑三拣四迟迟不能落实自己岗位,又要面对下一年劳动力市场人员的竞争,此时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先要占上一个岗位,然后再采取相应的形式,通过教育进修,培训,转岗等各种方式,走上自己的理想岗位。

第二,要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意识

走一条面对现实,降低起点,先融入社会再寻求发展的道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指的是毕业时,只要有条件基本认可的单位和市场接纳,就先工作,实现就业,走进社会。工作一段时间后,认为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职业。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时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首先,每个人必须有各种职务,他对每一种职务都是明智有效的。[9]有了一段就业和择业经历,自己各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当感到自己已经成熟,具备自信心,时机和条件也到来时,可以考虑大显身手。走艰苦创业之路,去追逐自己心仪的事业。“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第三,谨慎创业,但要时刻保持创业精神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就业遇到难题时,高职毕业生要敢于运用自己聪明才智积极创业。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学习和受教育决不仅仅是为了就业。现在我们面对的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树立创业精神,培养创新能力,自主创业,从而拓宽就业的途径。实际上,现实中高职生创业的例子已越来越多,他们或利用专利技术争取风险投资,创办民营公司,或进军高新技术产业,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能为其他人创造许多就业机会。培养并保持个人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个人具有创业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在工作和劳动中创造新的业绩。自行创业变无业为有业,创造更多的就业职位。有学者认为,“革新教育和培训过程以面对21世纪的新挑战和不断变化的要求,就要涉及到为人们在小企业中就业、自谋职业以及开办企业提供培训”。[10]

参考文献

[1][8][2][6][7][9]杜威.王承绪.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327.329.326

[3][4]杜威.赵祥麟.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5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5

第4篇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EIA120386)的研究成果。

摘要: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1977年提出的概念。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包括三个维度,即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实证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 :自我效能感 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突显,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象,除了客观因素外,关键在于大学生对自己的特长、兴趣及能力不了解,对社会需求也知之甚少,无法摆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出对就业前景的茫然和缺乏自信。这种情况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为此,本文试图将自我效能感理论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当中,从而探寻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之间存在的关系,为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帮助大学生较为深刻地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参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减少求职过程中的盲目性,不断修正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使大学生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

二、研究模型与假设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Bandura. A)1977年提出的概念。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概念一提出,就开始运用到教育领域中的各个年级水平、各个领域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身上。研究者考察了个人和环境因素怎样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怎样影响学习行为、动机和成就。自我效能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在学生发展中发挥作用,包括学生的自我调节效能和学业效能;教师对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个体效能信念,即教师效能;教师集体对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集体效能感,即学校集体效能。

“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的重要理论,是由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提出的。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就业者职业活动生涯的理想归宿。传统的“职业锚”包括几种类型:技术职能能力型、管理能力型、安全稳定型、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对大学生而言,在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技术职能能力型和管理能力型与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相关,安全稳定型与未来职业的保障因素相关,自主独立型和创造型与未来职业的个人发展相关,大学生职业锚也定位于这三个方面。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影响行为的努力水平、坚持性和活动选择。因而,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的选择。由此,我们认为,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密切联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

基于上述文献的回顾,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自我效能高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的期望值高,希望单位规模大,级别高;

H2: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未来职业声望地位期望值低;

H3: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注重自我发展;

H4: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不注意自我发展;

H5: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不关注个人保障;

H6: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对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基于对以上理论和文献的梳理与假设,我们建立起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模型(见图1)。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问卷的形成

确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标体系是本研究阶段的主要任务。自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依据三个维度,即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采用访谈法进行编制。问卷编制完成后,请60名同学对问卷的每一题目进行评价,剔除5人以上认为不恰当的题目。最后剩下的题目就构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本文采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原始量表的因素结构进行分析检验,保留区分度高的项目,剔除区分度低的项目。

2.数据收集

以班集为单位,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进行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测量,施测正式调查问卷的实施过程严格按照心理测验的程序进行,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统一的答卷纸,统一发放,统一回收,测验无时间限制,一般都在30分钟内完成,共发放问卷205份,实际回收197份,剔除少数无效问卷,共得有效问卷18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2%,其中男生101人,女生88人。一年级32人,二年级46人,三年级51人,四年级60人,文理科比例相当。全部施测工作集中在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完成。采集数据的录入、处理和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系统。

3.被试及其测量

(1)被试情况,取样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被试为河南省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三所大学,从一、二、三、四年级随机选取各一个班,样本总数为205份。

(2)测量工具及可靠性程度

采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最早的德文版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至今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职业生涯规划量表采用自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该量表共有19个条目,含三个分量表,用李科特三级量表记分方式,从低到高记为1~3分,得分越高就表明大学生对该项表述的期望获要求越高。该量表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5和0.91之间,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其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7,测量大学生职业规划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总分的分布是一个正态分布,低分人群与高分人群较少,居中得分的人群最多,这符合人群分布的一般规律。

2.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从表1中可能看出,自我效能感与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对声望地位和发展的要求高,而对保障的要求低。自我效能感高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实现职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高,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对未来自己能够获得的声望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有更高的期待,由于对自己能力的充分自信,这时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的保障不做要求,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取保障,不需要寻找一个保障性高的职业。

3.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

(1)自我效能感高分组与低分组与职业生涯规划各因素的差异分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平均数和标准差远远高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而在保障因素方面,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低于自我效能感低分组的大学生。无论自我效能感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保障和发展因素的相关性都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分组的大学生在声望地位和发展方面有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保障方面在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与表1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这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趋于选择有挑战性,能够赢得声誉和有发展潜力的职业,他们更看重职业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的声望,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同时也看重经济收入的高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有保障的职业,不注重声誉和个体发展。

(2)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差异分析(见表3)

表3 各年级大学生自我效能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在大学四个年级中的差异性呈显著性水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挫折的增多,大学生可能在职业选择上的信心会慢慢下降。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保障因素的差异性极为显著,声望地位和发展因素也呈显著相关,一、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低于二、三年级,总体来看,一到四年级对于声望地位的要求是呈“∩”型,这说明在一年级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到二、三年级渐渐意识到声望地位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到四年级真正要面对职业选择的时,对未来职业的声望地位变得现实,不再像二、三年级时追求“虚名”;在保障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观念发生着变化,越来越意识到保障在未来职业选择中的重要性;在发展方面,一到四年级呈逐年递减趋势,这说明由于高校的扩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使得大学生在择业时不再过多地考虑发展的因素,而是向能够就业的需求方面靠近。

五、结论

本文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研的数据,研究了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三个维度的影响,验证了它们之间的假设关系。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97和0.739,而与保障因素成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77,且相关呈显著性。这说明自我效能感高的当代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往往将更高层次的“尊重需要”和个人发展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注重个人精神需求与个人志向的满足,注重个人专长的发挥和自身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这种择业观相对于传统的择业观发生了很大变化,就业已不再是纯粹谋生的手段,过去那种理想的单一化人生追求,正在为一种现实的、个人色彩突出的多样化人生追求所取代,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反之,自我效能感低的大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则缺乏信心,往往将较低层次的“保障”因素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保留着传统的择业观,求稳定不求发展,这种择业观仍然是把工作作为生存的手段,社会责任感淡化,这往往不利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个人特长、才智的充分展现。

第二,研究显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的走向基本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而变化,这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保障呈增长趋势,对发展要求逐年递减,对工作单位的声望地位要求呈“∩”型走向,这是由于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减弱,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信心下降,随之对未来职业的保障要求增强,对发展要求减弱。

第三,自我效能感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因素都达到显著性相关的水平。

本文主要验证和建立了这样一种理论: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所考虑的职业选择内容,人们一般不会认为效能感低的领域的选择值得考虑。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影响着个体选择什么职业、职业选择范围的大小等。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信心,不会因为信心不足而妨碍选择职业的范围,同时会有积极的求职行为,更容易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并成功就业。而且在所选择的职业领域,其自我效能感越高,所取得的成就的机率就越高,在这一职业上坚持的时间就越长,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更愿意去克服。因此,学校、教师应积极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扩大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 1 ] B a n d u r a . A . S e l f - e f f i c a c y . To w a r d a u n i f y i n gR e v i e w o f b e h a v i o r i s t i c c h a n g e .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Review,1977,84(3):191-215

[2]Kruger L J.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in problemsolving among teacher assistance teams and school staff.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7,90(3):164-168

[3]张济生. 素质培养与职业定向[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4]Schwarzer R, Aristi B,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 WordPsychology,1997,3(1-2):177-190

[5].Zhang J X, SchwarzerR. 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1995,38(3):174-181

第5篇

(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结构包括认知自我、认知工作世界、权衡决策三个方面。认知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重点,涵括了对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的探索。当前多数探索工具和方式都源自于西方的职业规划理论体系,直接应用于自我认知时,易得出表层的特质结果。根据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自我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概念存在差异,且根源性的自我概念会影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众多方面。研究通过深入分析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自我概念对职业生涯规划中兴趣、价值观、决策产生的影响,反思当前职业生涯规划的本土化思路。

[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概念;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5)01-0052-02

[收稿日期]2014-11-06;[修回日期]2014-12-12

[基金项目]兰州交通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012055)

[作者简介]李欣忆(1983-),女,山西大同人,兰州交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在对个性、智力、能力、兴趣以及环境等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综合整理的基础上,加以分析与权衡,以便确定职业目标,制订行动计划,从而较好地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的过程[1]。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1908年的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首次提出了“职业咨询”的概念。五六十年代时,舒伯等人提出“生涯”的概念和生涯发展理论。后来多位学者结合心理学研究成果,在综合了人职匹配理论、发展理论及决策理论等相关理论基础后,职业生涯规划不再局限于职业指导的局面,而是形成了一种专业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不同的文化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而东方和西方文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中的自我概念也是有别于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概念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和核心在于自我认知,作为根源性的自我概念的不同会造成自我认知的差异,进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过程。因此,如何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本土化、更能为中国环境中的学生所接受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而自我概念,因为其根源性质,更可能成为本土化路径中的一个开拓点。

一、“自我”概念的文化相异性

在文化心理学领域中,将文化模式大致区分为两个类型: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是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其特征在于强调个体的独特性、独立性、自我选择性以及个体与他人、群体的不同等;集体主义文化的典型则为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强调群体的存在,群体中所有人的和睦关系、人际之间的相互依赖,关注个人为集体利益所做的牺牲、个人对群体和社会的义务等[2]。

大量的研究证明,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文化群体内“自我”概念的深刻同化,导致“自我”成为极具文化相异性的核心概念。“自我”在心理学里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认识、情感及由此产生的意向[3]。

在个体主义文化中,“西方人”的自我概念以自我独立和自主为特征,人们被潜移默化的要求成为独立的自我,并确立自我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质;而在以东方国家为代表的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个人的“自我”并非独立的,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截然分开的,自我同他人相互依赖,在自我的概念中,“我”的疆界富有弹性,一般都会将“我”扩大到与“我”有特别关系的“他人”,共同构成了一个群体(如家庭),这种“自我”是群体和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是一种包容式或依赖式的自我,并非一个独立的、有着固定疆界的精神实体。因此,杨国枢提出的自我四元论认为,华人与其生活环境的互动方式主要是社会取向为主[3]。这些“自我”的特征目前已有了充分的神经脑科学证据,表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自我”激活的脑区存在差别,例如个人主义组的VMPFC激活在进行一般性自我描述时显著高于情境化自我描述,集体主义组的激活则在情境化自我描述时更强[4]。

二、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循环流程包括认知自我、认知工作世界、权衡决策三个方面。认知自我是职业生涯的起点和重点,涵括了对自我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价值观等的探索,而这些关于自我的特质,都是源于根源性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会对兴趣、性格、价值观等都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一)兴趣探索——社会型比例高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自我探索部分中,兴趣对于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兴趣探索的课程中,最常使用的评价量表是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该测试工具是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做出的,将职业兴趣类型按人格特质分为六种: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5]。

根据课堂开展情况及测试情况发现,我国的大多数大学生得出的霍兰德代码中,以S(社会型)作为首要兴趣或者代码中包含S(社会型)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集中类型。根据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的解释,S(社会型)代表的兴趣是喜欢与他人合作,热情关注他人的幸福,愿意为他人提供服务,喜欢从事教师、护士等社会性助人互助协同性职业。

根据前述的中国文化下自我概念的特征可知,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中国人的自我概念是依赖性和社会趋向性居多的。那么霍兰德的这种S(社会型)是否真的代表了大学生真的具有社会型取向的职业兴趣,还是仅仅因为文化的影响而具备更多的社会取向?这个问题还需要更多的探讨和研究。

(二)价值观探索——价值内涵的差异

价值观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看重的原则、标准和品质,是个体行为背后的深层动机,对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起到关键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当前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价值观体系来自于西方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五个层次(后来又划分为七个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工作与生活中所做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而它们就会在生活中反映为我们的价值观。

前文已述,集体主义文化条件下的自我不是独立的自主的,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凑的群体。个人的自我仅仅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人们更关注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注重与他人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个人的需要满足不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依赖他人的提供,否则就会被别人看作“自私”,影响自我同他人的关系。因而自我的内在价值、独特品质、潜能不是强调的中心,个人行为目标不是弘扬自我的独特性或个人的自我实现,而是更关注群体利益和群体目标,因此中国文化下学生们的价值观选择更倾向于家庭、社会等群体价值实现[2]。那么,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核心的价值观探索是否适用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呢?中国学生所选择的“自我实现”价值观是否和西方理论的“自我实现”内涵一致呢?

(三)决策——自我选择的局限

在经过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的准备环节之后,所有收集的信息将为决策环节做出贡献。在西方的大多数决策理论中,例如CASVE循环等,几乎没有他人影响或者考虑家人意见等要素,其核心在于强调个人对信息的权衡分析,理性的逻辑和认知等因素。

然而我们经过访谈和问卷经常得到的大学生的答案则是:会遵从父母或者重要他人的意见去选择专业以及职业。也就是说,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行为的决定因素会更多在于社会规范、家庭责任和社会义务或者道义与责任,与群体的目标保持一致,在维护群体的一致性方面做出贡献。若个体的目标与群体的目标出现不一致,个体更倾向于放弃自己的目标,或者群体的规范迫使个体放弃自己的目标以便维持群体的团结、紧凑和一致[6]。所以在使用西方的一些诸如“决策平衡单”等方法让学生做出的决策,很有可能在与其家庭期望发生冲突的时候被放弃。那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每一次决策中,我们应当关注的,就不仅仅是学生的选择选项,而是如何引导学生更多的去权衡这种群体压力和自我选择。

三、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引入我国时,大多是直接引荐国外成熟理论和教学模式。但是,文化背景、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性使得相当一部分理论并不具有普世价值性,不能直接通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中的学生教育。因此,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学生的心理需求存在一定的移植“排异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然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时期。

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参考文化心理学的许多研究成果,重点考虑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性所造成的测试数据的偏差,以便对各种测试工具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得到准确而根源性的个人特质。当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紧密,多元文化、价值观的不断进入,新时代的学生也必将具有更复杂的文化影响、更多元的价值理念。因此,研究者应当紧密关注当代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断发展思考,创造出更符合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帮助学生发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参考文献:

[1]林辉.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63-65.

[2]叶浩生.文化模式及其对心理与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4,27(5):1032-1036.

[3]侯玉波,张梦.对中国人自我结构的理论分析[J].心理科学,2009,32(1):226-229.

[4]刘将,葛鲁嘉.文化对知觉及其神经机制的影响:来自文化神经科学的证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5):127-133.

[5]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第6篇

关键词 自我管理 职业生涯规划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3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Path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Self-management

XIAO Mi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complex, which is career planning education made an urgent request.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career planning, b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management to analyze its use in the career planning. Finally, the specific path of development of career planning,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self-management; career planning; development path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重要时期,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来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积极有效的职业规划,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水平,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重要的问题。

1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1.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模糊

本文对四川某高校一文科学院238名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图1):从长期目标来看,对“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非常清楚”的只有4.13%的同学,49.59%的同学对于未来3~5年的目标是不太清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正确的自我定位和长远合理的路径目标,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时缺乏前瞻性。

图1

1.2 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清

调研显示(图2),“非常清楚自己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的只有7%的同学,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等课程教育后仍有27.7%的同学对自己能力、性格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

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观意识不强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图3),学生了解职业知识主要还是来自于学校和父母的安排,如单一的从学校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提供信息和父母平时与自己谈论以后的工作问题处了解的信息,自己主动通过查阅报纸、杂志和书籍、互联网阅读等形式还属于少数人采用的方式,因此在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方面是比较被动地接收,主观意识不强。

图2

1.4 大学生求职可能遇到重重困难

调研显示,学生认为应聘中可能会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工作经验和缺乏面试技巧,比例占有37.9%,同时还认为求职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社会关系不足和知识面窄的比例也分别在10%以上。这些都导致学生在求职中不自信,遇到了重重困难。

2 “自我管理”及其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运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自我管理是学生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大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学校与教育者的管理,根本解决问题更需要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大学生自我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自我学习管理、自我生活管理、自我发展管理、自我人生管理等。“他律”和“自律”是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的两个方法,将传统的学校、教育者的管理(他律)转变为管理(他律)与大学生自我管理(自律)的高效结合,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新方法。

钟谷兰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主要包括:觉知与承诺、自我探索、工作世界探索、决策、求职行动和再评估。工作世界探索主要受外部因素影响,其余内容均主要来自自身因素。因此将自我管理的内容和方法应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六个模块,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我管理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实效性。

图3

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路径

3.1 发掘自身优势,做好自我学习管理

作为一名学生,学习为学生本职工作。作为大学生的自身优势,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自我学习管理方面具有优势。问卷显示:学生认为其优势为专业知识、考试证书和技能认证、学习成绩等学习方面一共占有57.5%。同时69.8%的学生认为修双学位能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个人目标,可以合理的对第二专业进行选择,以增加职业选择广度。学生可以通知专业课程学习、实践锻炼,发现并找到自身在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等自我优势与劣势,注意在实践中尽量发挥自身优势,做到自我学习与自我优势的紧密结合,将大学时间价值发挥最大化,从而能力实现全面化。

3.2 拓宽培训渠道,做好自我发展管理

根据问卷反馈,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安排学生参加“成功企业经理人讲座,成功心理学训练课程的培训”已经不再完全适应当前新时期学生的需要,只有11.4%的学生认可该培训渠道。学生普遍希望能拓宽培训渠道,未来有机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自我发展管理,主要渠道有:到企业实习锻炼,与更多名企业新人沟通交流的培训;潜力能力提升的培训;到企业人力资源专业提供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求职技巧等多方面的服务。培训是学生自我的课余学习,也是对大学专业课程学习的较好补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与社会所需能力进行对接。因此学生应该提高培训意识,根据自身规划与需要,积极主动参加相应培训,做好自我发展管理。

3.3 提高规划意识,做好自我生活管理

由于大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个人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上,因此在做好学习本职工作时,学生也需要对个人生活方面进行规划,充分发挥平时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大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具有“时间、空间、自我”三位一体的特征,随时随地从学习、生活、工作到人际关系以及感情的建立,实行全面的自我管理。大学生学习之外的时间较灵活且充裕,因此如何更好地规划课余时间,做一些兴趣和专业之外的实践与锻炼,对于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尤为重要。自我生活管理能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个人能力是否突出的重要内容。

3.4 提高个人能力,做好自我人生管理

调研显示,35.6%的学生认为在找工作时,企业主要看重的个人能力,有19.2%的学生认为企业更看重的是履历。46%的学生认为能力中最关键的三种能力主要是英语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所以做好人生管理,在大学阶最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英语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尤为重要。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除了以上具体能力之外,大学生还应该全面培养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真正做好自我人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清芳.服务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14(3).

[2] 刘艳,陈华平.基于“三维资本”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评论,2014(2).

[3] 林胜男,王永利.“80后”大学生班级自我管理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3).

[4] 徐敏.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意义及对策[J].教学与职业,2014(4).

[5] 吴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调研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2-0198-0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职业竞争的空前加剧,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将日益显示,越来越引起高职教育者和高职生的高度关注。高职生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才能选择与自我相匹配的职业,以此实现职业生涯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于2006年始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加大了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更好地了解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效果及存在问题,以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为学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进行了专项调查,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常州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护理、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眼视光技术专业2007届应届毕业生87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6人,女生846人。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万方数据库查阅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报导,参考网络公布的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职业的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需求、毕业后的选择等五个方面。

2.问卷调查法。以2007届毕业班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872份,收回826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817份。

3.个别访谈法。为弥补集体问卷调查的不足,本次调查还采取了个别访谈方式,访谈学生18人。

二、结果

(一)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调查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在校期间学习的影响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对在校期间的学习和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有近6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30%以上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说明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近10%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或没考虑,这就要求学校依然要加强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具体结果见表1。

(二)学生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调查学生对自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情况,30.6%的学生具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41.6%的学生具有简单的规划,说明大多数学生已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27.7%的学生只有一点想法和没作过规划,说明还需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和指导,见表2。

(三)学生对自我的了解程度

科学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才能设定未来职业的方向和目标,从而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学生对自我了解的内容包括对自己个性兴趣特长、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对自己适合职业发展的方向等方面。

1.学生对自己个性、兴趣、能力、特长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37.4%的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特长非常了解,51.5%的学生对自己比较了解,说明有半数的学生对自己认识还不全面,缺乏深入的了解,约10%的学生对自己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这部分学生自我认识能力薄弱,学校对这部分学生要主动给予关注,加强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找到适合自我的生涯目标,见表3。

2.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91.4%的学生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喜欢和不喜欢职业的认识是比较清楚的,见表3。

3.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方向的了解,69.2%的学生非常了解,24.2%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6.6%的学生只了解一点或不了解,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自己适合职业的发展方向是了解的,见表3。

(四)学生对职业的了解程度

1.学生对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了解。34.1%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非常了解,46.9%的学生比较了解,说明经过专业教育和实习锻炼,大多数学生了解了未来职业的社会现状和发展前景。但有15.3%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7%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因此,学校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还需加强对职业内容和发展的介绍。

2.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40.6%的学生对未来职业从业人员的要求非常了解,40.5%的学生比较了解,15%的学生只了解一点,3.8%的学生不了解,见表4。说明学生对职业从业人员要求的了解还有欠缺,学校仍需要加大专业教育的力度,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并按照要求锻炼、培养自己,以适应未来职场的要求。

第8篇

关键字:大学生;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189-01

在规划职业与生涯的探索过程中,大学生集中的表现出了以下几个观念误区:

第一个误区,职业规划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大学生把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与生涯规划相混淆了,认为职业规划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其实不然,文字上的不同已经明确了其不同的含义。

职业规划就是通过规划的手段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职业规划的核心标志,这个适合就是更多的在分析自己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外在环境的情况下做出判断的,适合的简单判断就是“人-职匹配”,这其中要分析三个因素,一是“人”,“人”就是大学生自身,由包括性格,理想,价值观,道德等的内在因素和专业,知识,经验,技能等的外在因素所组成,分析“人”就是分析自我的内外两方面。二是“职”,“职”就是行业,职业,企业,职位等外在因素(简称为三业一位),三是匹配,匹配就是“人”“职”互动的和谐适应。从寻找适合职业的角度上说,把职业规划称为规划职业更容易理解其所代表的涵义。其实,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可以最快最佳的实现职业理想,从而实现职业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因其职业理想的实现对个体生涯其他理想的促进和实现。

三者之间的关系用数学上的集合概念来说就是,职业规划包含于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于生涯规划。

第二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功利的为找工作而准备。在大学阶段规划职业也是为人生负责的一种表现。而职业规划是站在自我实现,人生不朽的高度上来探索职业,规划职业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找工作准备,也不是功利的位了一时的高就而忽略了自身的发展。

第三个误区,职业规划就是为了找到高薪的好工作。有这种误区的人一是不明确职业规划的作用,二是对好工作的标准有误解。

职业规划的出发点首先是适合大学生,其次才是薪酬高。所以说,职业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找到适合的工作,除此之外才是追求高薪水。而如果你真的找到了适合的职业,那你是一定可以拿到高薪水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因为在自己适合的领域工作,你会把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那业绩提升的同时必然是薪水的增长

第四个误区,职业规划没有变化快,做规划没意义。有这种意识的大学生混淆了规划和计划,规划和变化的关系。

计划是一种较主观的思考安排,而规划则是将主客观都考虑到的一项思考统筹安排。我们说职业规划是考虑了自我,环境,学业,理想,通路等影响职业生涯发展的各种因素后,结合自身理想价值追求而确定的路径安排,并且融合了职业判断,职业创新,自我管理等修正步骤在内的整体系统分析方案。制定了规划之后,随着问题的出现,如考虑不周到,执行不到位,部分大学生就会有放弃规划而顺其自然的想法。而规划出了问题不一定是规划本身的问题,很可能是制定者本身的问题。

第五个误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无关的。很多大学生都会误以为大学是大学,尤其是大一,大二是不用考虑就业/职业问题的,只有在毕业的大四才是考虑就业/职业的理所当然的时候。这就是认为职业规划与大学学业不相关的表现。

讨论职业规划和大学学业的关系,其实这里一个前提是要考虑大学生个人对大学定义及个人价值观的问题。

第六个误区,职业规划是大四时才要面临的事情,大一时用不着想。本文的第五个误区已经说明了大学学业是和日后的就业乃至职业规划是有关系的。这里是要从大一与职业的时间相关性和大一对职业规划的影响来说这个误区。

第七个误区,职业规划和日常生活不是一码事,不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活内。在校的大学生们,包括职场上打滚多年的人士都认为工作和生活是两码事,是不相关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工作时不谈生活,生活时不说工作,当然我们这里讨论的不是哲学上的联系,只是两者在相关性上探讨。

我们说,两者有关系,而且有很大的关系。职业影响生活,你所选择的不同的职业会直接导致你的生活方式的不同。

第八个误区,职业测评是可以测出适合职业的。职业规划是一定要由理论分析和实践验证,还有自我修正等手段综合并且加以一定时间才可以确定并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否则单纯依靠理论分析,或者单纯依赖职业测评,抑或是一味的职业实践是都不能得出有效的准确的适合职业这个判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