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2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

第1篇

    《办法》自今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后首个出台的互联网金融细分行业具体管理细则。业内人士认为,《办法》将促进互联网保险长期健康发展,也是基于对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保险业创新进程的保护。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互联网及移动互联已成为保险机构销售和服务的新兴渠道。与此同时,互联网保险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7月28日,保监会公布了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发展数据,其中互联网保险收入324.99亿元,同比增长67.27%,增幅十分迅猛。

    传统的保险业务正面临着全新的创新发展格局。安邦保险集团董事长吴小晖认为,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传统保险行业,创新成为全球保险业发展的关键。

    “大数据改变了保险的精算模型和定价模型,在寿险方面,包括苹果手表在内的可穿戴智能设备能够和大数据无缝结合,在健康医疗领域建立新的商业模式,都成为保险公司开发新的领域。互联网将数据信息、全球医疗、金融服务进行了无缝对接,使得客户有可能享受到更好的保障和服务。车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增加了定价系数准确性,使得车险费率定价更为精准,客户能得到更多利益。”吴小晖表示。

    关于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的前景,吴小晖认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不亚于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它们都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新技术也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互联网会像水和电一样,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办法》从经营原则、经营区域、信息披露、经营规则等多个方面对互联网保险经营进行了规范,《办法》明确了经营主体、经营方式、自营网络和第三方网络平台条件,并放开了部分险种不受经营区域限制可以进行跨地区销售的规定。

    早在十年前,安邦保险成立之初,就将互联网文化作为企业的三大文化之一。在互联网技术具体应用上,安邦保险是最有发言权的保险公司之一。2013年,安邦就已经开通了微信自助理赔服务,目前从出险,报案,到赔付,最快结案时长仅11分钟,切实使客户享受了最快捷的体验。

第2篇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借助于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的一种新型的金融类型。但是互联网金融绝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机械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便捷、透明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广大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模式的接受,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型金融模式及新型业务。从互联网金融相关知识分析入手,进而介绍当今互联网金融实现的技术创新,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方法预测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可能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发展路径和技术创新方法。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技术;技术创新;技术进步

一、引言

创新是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源泉,不进行创新的公司必然死亡。实践已经证明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它们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与进步,才能不断地促进企业的持久发展。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工具和互联网文化和金融业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所以互联网金融绝不可以照搬传统的金融模式来为自己服务并作为发展自己的手段,互联网金融必须在借鉴传统金融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手段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创新、互联网金融工具创新、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来促进自身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二、技术创新和进步相关理论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与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推广应用整个过程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可见技术创新理论是一种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技术创新活动有如下特点:一是综合性,技术创新是技术和经济(教育、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也是技术与经济、教育和文化相结合的综合能力。二是系统性。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种单项活动或某一环节。三是创造性,技术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创造性过程。四是技术的开发,生成与技术的有效应用的统一,五是与市场紧密联结。

(二)技术创新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也是众多企业关注的核心。技术创新是企业家的特殊工具,企业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开发新的市场。技术创新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定向研究成果,对产品技术、工艺技术、技术系统进行创新、研究和推广;(2)进行工业化、商品化开发的小试技术成果和中试技术成果的二次开发;(3)具有技术进步性和创新内容的技术改造项目;(4)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开发的引进技术国产化;(5)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和生态研究的开发项目;(6)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项目;(7)其他新的技术开发。(1)技术创新有助于经济增长;(2)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技术创新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技术进步概述

广义的技术进步指经济增长中不能用要素投入来解释的任何其他因素之和。技术进步有不同类型,包括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资本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劳动。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节约的劳动在比例上大于节约的资本。中性型技术进步,劳动和资本同比例的减少。技术进步过程遵循从研究开发到技术创新再到技术扩散的规律。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技术进步极大的提高生产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技术进步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进步能够降低劳动强度。

三、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一)支付方式创新

支付方式创新的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第三方支付。第三方支付的优势在于其基于互联网的PC端有较好的Web支付客户体验,并拥有庞大的客户资源与销售渠道。“第三方支付”作为资金支付结算的环节,按发展历程分为:“线下支付”、“线上支付”和“移动支付”。目前,第三方支付积极开展业务创新,通过条码等技术手段模拟实现了近场支付的功能(支付宝的二维码支付)以及类似Square模式《的移动支付产品(如快钱推出的“快刷”),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未来潜力巨大。

(二)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金融投融资方式的创新实际上是部分取代了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职能,大幅降低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及交易成本,某种程度上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的有效尝试。网贷资金具有“短、急、小”等特点,目前多集中于银行忽视或不重视的区域。由于准人标准过低及监管缺失,虽市场需求反应敏锐但面临未来金融监管收紧及银行体系挤压及收编的可能性。

(三)服务方式创新

无论是传统金融行业还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它们都必须把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和完善服务措施摆在突出位置。如果在其他方面做得还不够理想,那么在服务方面加强建设和改进将会使企业获得比较优势。

(四)产品创新

除了参与者更多外,互联网理财的另一个明显趋势是,产品类别不再局限于货币基金,而是向万能险、投连险、债券基金等扩张。2月14日,支付宝推出了一款名为“元宵理财”的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达7%。这款产品曾被外界猜测为“余额宝2号”,但它对接的是两款1年期万能险理财产品,到了3月底,阿里巴巴又推出“娱乐宝”理财与增值服务平台。

(五)金融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大体有第三方支付模式、网络贷款平台模式、大数据金融模式、众筹模式、信息化金融机构模式和互联网金融门户模式六大模式。随着互联网金融不断地发展和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各方面的不断创新,未来一段时间里,互联网金融模还会出现一些更新更适应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模式。这不仅有利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身创新,也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其他方面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技术路径

对于互联网金融这个“新事物”,金融监管总体上应当体现开放性、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维护良好的竞争秩序、促进公平竞争,构建包括市场自律、司法干预和外部监管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安全网,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一是关注和防范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这应当是金融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一方面,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可能会放大系统性风险。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可能会使非金融机构短时间内大量介入金融业务,降低金融机构的特许权价值,增加金融机构冒险经营的动机;二是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在精心呵护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精神和普惠性的同时,必须及时惩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良莠不齐,少数互联网企业运营中基本没有建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体系,而是披着互联网的外衣不持牌地做传统金融,有些平台甚至挑战了法律底线;三是加强信息披露,强化市场约束。信息披露是指互联网金融企业将其经营信息、财务信息、风险信息、管理信息等告知客户、股东等。准确充分的信息披露框架:有助于提升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和单家企业的运营管理透明度,从而让市场参与者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内在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发挥好市场的外部监督作用,有助于增强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任度,奠定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避免监管机构因信息缺失、无从了解行业经营和风险状况,而出台过严的监管措施,抑制互联网金融发展;四是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应保持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互联网金融企业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良好、顺畅、有建设性的沟通,是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会、达成共识的重要途径;五是加强消费者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强化行业自律和加强监管协调。强化消费者保护是金融监管的一项重要目标,也是许多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重点。要引导消费者厘清互联网金融业务与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促进公众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性质,提升风险意识。

五、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技术途径

(一)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内在联系

我们可将金融创新理解为是金融领域的各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的总合。金融创新是指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而创造新的金融市场、金融商品、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及金融调节方式。金融创新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的汇合,这些因素包括不断发展的电子通信技术、变化中的金融管制环境、日益增长的金融机构竞争以及动荡不定的金融市场。金融发展与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的发展使金融的风险管理、信息处理、筹融资、资源配置、支付清算等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服务和资源,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金融提出新的需求,推动其发展,同时,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也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和提高了经济效率,支持了金融发展。

(二)技术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

首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成本逐渐降低,利用电子技术取代人工成为现实,从而形成了从前台到后台、从交易处理到内部管理、从档案管理到文件传输等全方位的电子化体系。另外,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POS机、Al,M机等客户服务系统的稳健发展,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新的服务形式出现,Intornet正在给全球银行业带来革命性转变。

其次,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机构利用信息技术降低了有关业务的经营成本和人工成本,简化了大量的工作,效率得到巨大的提升。现如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形成了贯穿整个金融业的信息流通网络。各种金融机构联系更加紧密,各大交易清算系统一也建立了内部联系。在这种新形势下,只有满足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的金融交易产品才能在现有的金融交易网络上流通,比如资产证券化。

再次,大数据技术:一是流处理,伴随着业务发展的步调,以及业务流程的复杂化,我们的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数据流”而非“数据集”上面。二是并行化,大数据的定义有许多种,以下这种相对有用。“小数据”的情形类似于桌面环境,磁盘存储能力在1GB到10GB之间,“中数据”的数据量在100GB到1TB之间,“大数据”分布式的存储在多台机器上,包含1TB到多个PB的数据。三是摘要索引,摘要索引是一个对数据创建预计算摘要,以加速查询运行的过程。四是数据可视化,可视化工具有两大类:探索性可视化描述工具可以帮助决策者和分析师挖掘不同数据之间的联系,这是一种可视化的洞察力。

最后,云计算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

六、结论

互联网金融将是未来金融的发展方向,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互联网金融的兴起迎合了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互联网金融将会是一个高增长、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其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价值也将会是不可估量的。同时,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日起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当前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这是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这些问题也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和技术措施解决的。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类型必须在一些关键领域和关键方面实现创新发展才能在未来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这一目标,必然要借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也可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百度搜索[EB/OL],百度百科[EB/OL]

[2]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O2O将成创投热点.中国金融信息网[EB/OL]

[3]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EB/OL]

[4]黄震.P2P网贷平台热的冷思考[J].中国报道,2013(2)

[5]张萌.网络金融的风险控制分析[J].时代经贸,2013(4)

[6]童楠,陈建刚.金融遇上互联网[R].国金证券专题研究报告,2013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R].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2012

[8]万建华.(2012)点评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与未来金融业变局[J].新金融评论

[9]杨涛.互联网金融挑战大财富管理[N].上海证券报,20130723

第3篇

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3-0027-0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崭新的数字金融时代已经悄然而至。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功能的融合逐步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业态和模式,并对互联网环境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一方面,互联网企业等金融的“外行人”逐步踏入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推进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方式,降低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成本,改变金融的格局与环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基于各自的优势融合发展,为金融体系的完备、金融业务的丰富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金融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向,引导创造更加丰富的金融新业态。

一、互联网发展催生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

互联网发展产生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1.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技术基础、平台基础和客户基础等。

第一,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金融模式,推进了金融深化发展,为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支撑。云计算通过分担电脑存储、计算及扩展等功能,提高了用户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能力,通过交叉配置服务时间满足服务需求时间分布不同的用户需求,提高服务响应效率。陈甚澍(2012)认为云计算技术能够降低银行业的成本、风险,提升其竞争优势。大数据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等方式创造价值,成为驱动创新、提高生产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基础。谢平(2013)指出,大数据为金融活动参与者的信用评级提供了支撑。在大数据技术运用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违约概率。

第二,互联网平台是一个虚拟的空间,用于匹配参与者双方的需求。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基础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数据层,主要是运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原始基础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反馈;二是规则层,主要由交易规则、运营规则、管理规则、安全规则等构成;三是应用层,主要是为金融需求者提供集支付、理财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在模式创新基础上的用户累积数量达到质变之后,互联网平台的应用层、规则层和数据层会出现联动创新的局面,呈现出向综合化或横向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三,互联网的客户基础强调了两个关键问题:一是互联网的客户基础旨在汇集客户资源,覆盖长尾市场,这要求单个客户边际服务成本足够低和客户数量足够大以实现规模经济。借助于互联网服务渠道能够有效获取大量客户,同时降低单个客户的边际服务成本。二是互联网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便捷化的服务需求。随着市场用户信息的不断透明化,客户需求不断凸显个性化,借助互联网的金融服务能够实现对客户的细分,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需求,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从客户需求出发提升服务价值。

2.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

互联网背景下的金融功能基础主要包括支付功能、信息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其中,支付功能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信息功能是金融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是提高配置效率的支撑。

第一,传统支付是对交易者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偿的一系列组织和安排。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支付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实现债权债务清偿的制度与组织安排。以运营商为主体的模式下,运营商通常将用户手机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通过扣除用户话费进行支付交易。以银行为主体的模式下,银行通过运营商获得通信网络服务,将用户的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支付。在以第三方支付机构为主体的模式下,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与运营商、银行和商家合作,共同完成支付交易,合作方权责明确,有效提高了支付效率。

第二,互联网的信息功能不仅优化了传统金融的“提供价格信息”的功能,而且使“价格信息”的内涵得以丰富。一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加快了信息的流动和资金的流动速度,从而使利率指标更加准确地反映资金的供需状况,引导资金的配置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价值增长。二是信息的流?影樗孀胖Ц痘疃?,对这些支付活动蕴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了解客户偏好、信用状况等信息,通过精准营销实现金融机构的价值增长。

第三,互联网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一是互联网技术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均能进行科学高效处理,解决传统金融忽视的小微领域的信用评价问题,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是互联网能够实现跨国界、跨时区和跨领域配置资源,拓展传统金融配置的范围和边界,为风险管理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完善的交易工具,可深化金融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二、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动力分析

互联网技术发展形成了金融的物质基础和功能基础,这是金融模式创新的必要前提。从国内实践看,金融抑制、制度变迁和信息不对称为互联网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了环境和空间,互联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新生态。

1.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金融行业更为突出。信息不对称影响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并增大了金融交易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不能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从而不能确定企业的风险与风险成本,导致商业银行只能依据平均风险值来确定企业利率水平。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低风险企业由于借贷成本高于自身预期而退出信贷市场,信贷市场存在更多的是借贷成本低于自身预期的高风险企业。在此背景下,必将推动信贷市场利率上升,同时增加信贷市场的整体风险,从而造成大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互联网金融在本质上可被视为一种在信息技术推动下形成的“新金融中介”。互联网技术能够提高信息传递效率,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更加透明和有效,缓解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资金配置效率。例如,P2P、网络众筹等金融模式的出现,从市场痛点出发,有效弥补了市场空白,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发展。

2.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是指新制度(或新制度结构)产生、替代或改变旧制度的动态过程。制度变迁是以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替代原制度,突破原有制度的制约,解放生产力,适应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制度滞后。从金融制度变迁的层面来看,我国原有的金融体系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金融体系逐步从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然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牌照垄断、利率市场化进程缓慢,忽视中小微企业等因素使金融体制改革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发展。

互联网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法律层面,为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省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章,鼓励和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政策层面,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鼓励金融创新发展、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监管机制等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在征信层面,互联网金融与征信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征信机构应运而生。

3.金融抑制

对金融进行过度管理会导致金融配置效率低下,甚至金融秩序无序。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导致形成金融抑制,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特征,例如政府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信贷资金流向限制、信贷配额限制、银行开设分支机构限制等。

金融抑制导致了金融服务缺口不断扩大,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土壤,金融抑制下的市场需求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动力。由于金融抑制的存在,大量的金融资源被配置到了政府项目及国有企业等大企业,对中小企业及一些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不足。互联网发展推动了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为金融抑制局面的改变提供了支撑。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模式实现了金融行业内交易成本的降低、交易效率的提高以及信息不对称的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信用和风险等方面进行评价,将分散化的金融资源高度融合,推进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方向

依据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从经济社会属性、产业组织属性和功能属性等角度分析金融模式创新方向,为未来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指导。

1.基于互联网金融经济社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金融功能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向前发展。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感知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的理念向传统金融持续渗透,成为互联网时代金融功能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农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具有较强的自给性、区域性和封闭性等特征,此时的金融功能仅是货币功能。工业文明背景下,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一体化特征,生产要素跨地区和跨国界流动,金融功能从支付结算到信贷功能,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信息文明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发展丰富了信息交流的空间和信息价值创造的渠道,信息数据出现了跨时空、跨虚实的交互。经济发展推动金融从服务生产功能向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与价值创造功能转变。

在此背景下,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创新的出现,融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基因、创新思维和消费方式,创造出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改变了现代经济用户的信息获取方式和金融消费习惯。这在追求金融活动更加高效便捷的同时,也满足了广泛用户在支付、融资与投资等方面的金融需求。以关注用户体验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打上了关注内心、关注精神、关注感受的广义虚拟经济思想烙印,蕴含着社会生活价值重塑的社会经济生态变迁逻辑。

2.基于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互联网金融产业属性演进方向表现为互联网系统与金融系统的相互交织和动态演变过程。互联网企业的跨界渗透和传统金融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使原本不交叉的产业领域实现了跨界融合。这一过程不仅包括“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思维向传统金融机构渗透,而且包括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g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金融模式创新本质上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各种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持续交织、耦合与互动,生成新模式的过程。从互联网金融来看,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技术,以电子化、信息化等方式进行金融交易,并融入以人为本、注重用户体验、满足用户心理价值和提供个性化服务等内容,具有形态虚拟化、运行方式网络化等特征。金融机构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需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满足用户心理需求,让其因享受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而感知价值。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信息数据等无形资源的挖掘和分析,使价值形成方式摆脱了传统有形资源的路径。互联网金融将价值创造与社会需求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以金融民主化、普惠化为特征的产业组织属性和价值创造的演进路径。

3.基于互联网金融功能属性的演进方向分析

以长尾理论为基础,互联网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降低边际成本。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效益递增规律使个性化金融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资金的时间、空间匹配边界和规模得以极大的扩展。互联网背景下的虚拟经济时代,新的金融产品、金融需求、金融服务以及新的交易关系不断出现,冲击并颠覆着传统经济基础上的传统金融模式与功能,使金融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和可能,并推动了金融模式创新进一步发挥壮大。正如林左鸣(2011)所强调:“正是此类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的规则变化和观念更新,使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必要并且可能。”

虚拟经济重新定义了金融行业的价值分工和商业模式,让虚拟价值走上前台,利用新思维、新技术对传统金融商业模式和服务功能进行创新。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将金融业态模式和本质功能加以网络化和及时化,是对传统金融功能进行的有益拓展,营造了新的金融生态圈及其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金融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盲点,让金融回归普惠和民主化,让服务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满足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模式演进与功能拓展,既取决于互联网技术对金融业的渗透,又取决于现代社会大众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更高层次的需求体验。通过金融模式创新与功能拓展,可向用户开放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的制定权和所有权,为用户提供具备互联网基因的生活体验和全新的金融消费生态链。

四、互联网发展背景下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与对策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迎合了我国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带动了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改变着传统金融生态和模式,不断地促进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1.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

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互联网企业逐渐开始拓宽业务范围,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网络技术支持,还在不断地创新和探寻新型的业务模式。未来互联网金融模式创新的路径有两类:一是依赖技术进步而实现的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二是依赖与传统金融合作而实现的综合性平台和智慧银行等。

第一,基于技术进步的金融模式创新。从技术层面来看,移动支付、大数据金融平台和直销银行等将是金融模式创新的新渠道。在移动支付方面,未来支付模式将围绕“金融+生物识别”开展。目前,利用指纹、声波、人脸、虹膜、指静脉等生物识别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集中在开户身份核验、缴费支付认证、自助机无卡取现等场景,如招商银行的“ATM刷脸取款”、民生银行的“手机银行指纹支付”以及阿里、腾讯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的“刷脸付”“声波付”“空付”等。多渠道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应用场景,是未来金融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金融数据平台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台+数据+金融”。利用大数据金融平台能够实现对用户数据的分析、挖掘,对用户信用进行评价,以及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等,推进金融模式深化发展。在直销银行方面,由于没有物理网点,直销银行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比如汇丰银行的直销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手机银行方式或其他电子渠道提品或服务。

第二,合作基础上的金融模式创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合作方式从“大数据+电商平台”向“大数据+综合性平台”转型。商业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合作,能够积累大规模的用户,并通过平台规则、互动机制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合作背景下形成的数据、平台和金融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综合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用户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包括支付结算、现金管理、融资担保和财富管理等,实现互利多赢的全新商业模式。未来将形成三大模式:一是以浦发银行为代表,关注消费金融和支付功能,利用高效的平台处理终端,构建跨平台、跨币种、跨渠道的支付体系;二是以招商银行为代表,关注创新财富管理服务,构建一个提供资讯、金融产品精选、在线理财顾问的全流程财富管理平台;三是以华夏银行为代表,关注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功能,打造立足于支付结算、现金管理为代表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和创新的银企合作模式。

2.金融模式创新的对策

互联网发展与金融模式的创新深化,重塑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竞争优势。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应深刻认识互联网发展对金融模式创新的重要影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探讨促进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为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第一,借鉴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体现为尊重用户体验、开放包容以及公平普惠等。传统金融企业应借鉴互联网思维,为其金融模式的创新发展提供方向参考。重视客户对金融服务需求的细微变化,根据用户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设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学习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化商业银行内部业务流程,最大化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

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挖掘、整理和分析数据,把握产品发展方向和用户需求偏好,精准设计金融产品和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增强用户体验;线上线下方式相互配合,实现用户获取便捷化的金融服务。线下主要是进行获客和增加客户体验,线上主要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便捷化。

第三,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金融服务或金融交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在此背景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瞄准金融服务趋势,推进服务渠道创新。通过开发各种软件,利用线上银行业务替代线下业务,提高工作效率。比如郑州银行的“简单派”和“鼎融易”,通过自建或整合外部渠道,为其上下游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利用广告宣传、新闻媒体和口碑等方式,推广渠道影响力。

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采购管理;成本控制

[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5. 51. 028

2015年7月4日经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重要举措[1]。“互联网+”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将互联网作为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核心特征,提取出来,并与工业、商业、金融业等服务业的全面融合。这其中关键就是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这个+真正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此,“互联网+”被认为是创新2. 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 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演进[2]。

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去引领这种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推动其发生重大变革,以加速提高效率和提升服务,更好地实现“物有所值”的采购宗旨是值得行业思考和研究的。本文围绕“互联网+”中关键技术,包括电子商务、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对将这些新技术运用到采购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考,为采购管理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1 “电子商务+”采购管理

电子商务已不再是一种新兴技术,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很多传统行业,如农业、制造业等都在借助电子商务这个平台去展示和销售产品。采购管理也应结合电子商务,发展属于自身的电商平台如今已是大势所趋,通过电商平台的“集群”和“竞争”效应来促使管理水平的提升。

传统的货物采购,一般采用协议供货形式与特定供应商达成合作意向,之后按照协议要求进行供货。协议供货虽然为通用和标准化货物的采购提供了较为便捷的采购方式,但是由于其对市场反应存在滞后性,采购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利用其自身技术优势,向广大供应商敞开大门,有效整合了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用户采购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商品名称、介绍、价格等所有信息在平台上都能一目了然,用户注册后只需点击鼠标和填写购物清单就完成一笔订购,之后货物将会通过物流及时送达给用户,整个过程方便、快捷。

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怎么建,如何建,与传统电商平台又有哪些区别,这些问题都是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

关于怎么建的问题,对于大型企业,可以自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电商平台,一方面更契合企业实际采购需求,企业原有的一些供应商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在平台上的所有采购信息都能保存在企业内部数据库中,保护了数据隐私,也方便了后期统计和分析。对于小型企业,由于采购量较小,加上自身资金实力有限,可以在一些专业电商平台中开通企业账号,企业只是一个终端使用者,所有商品展示、采购、物流等环节都交由专业电商平台来运营,目前很多电商企业,如京东、苏宁易购等都有面向企业级客户的专属订购平台。

关于如何建的问题,自建电商平台由于受众面较窄,对供应商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而且物流配送不专业也是一大问题。可以考虑将自有电子采购平台与专业电商平台进行系统对接,这样不仅可以将专业电商平台中的供应商“引进来”,还可以把物流配送“带出去”,充分发挥专业电商平台商品多、技术强与物流快等方面的优势。

电子商务采购平台也有其特殊性,与传统电商平台不同的是,可以结合采购管理实际,增加网上竞价、电子反拍等功能,进一步激发供应商热情,增强企业采购议价能力,有效控制采购成本。

2 “云计算+”采购管理

目前,受到国家《电子招标投标办法》的指导,很多企业都建立起了符合自身采购流程的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但是大多功能雷同,缺乏统一标准,并且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恰恰为采购管理系统的统一提供了解决方案。云计算提供了一种按需使用的模式,将系统进行“云化”处理,所有计算资源都运行在云端,使用者以租用付费形式按需使用,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可以考虑设计并部署一套采购管理云系统,云采购系统上实现了原有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供应商库管理、专家库管理、全流程采购电子化管理、采购合同管理等,使用者根据自身需求,向云采购系统提出申请全部功能或部分功能的使用权,经系统审批通过后自动为其分配独立账户和资源空间,这种“按需定制”的云计算平台,既保证了功能的使用,又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另外,为避免产生“数据孤岛”,云采购系统需预留接口,方便与系统对接,云采购系统已是当下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一种趋势。

3 “移动互联网+”采购管理

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各互联网公司围绕用户生活场景在移动端正在大张旗鼓地布局。采购管理在移动技术浪潮的驱动下,也能有所作为。比如,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移动端改造,方便在移动端进行操作和管理;又如,基于先进通信技术的采购管理通信平台,可减少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服务质量;再如,基于位置的采购信息收集系统,大大提高了采购管理决策水平。移动互联网下的采购管理时代已经到来。

4 “物联网+”采购管理

物联网是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来实现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众所周知,库存量大小是采购的重要依据,可为货物统一配置廉价的微型传感器,当货物入库或出库时,通过库房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当前库存量数据实时推送给采购管理信息系统,以此完成精确化采购;又如,在采购货物验收时,可以利用射频识别技术来完成自动化验收。

5 “大数据+”采购管理

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未来世界将由“信息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如何在浩瀚的数据中挖掘出价值是当前一项紧迫又重要的任务。采购管理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提高其精细化管控能力,进而提高采购决策水平。比如将积累多年的采购数据进行加工、处理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从结果中可得到如采购总量、采购项目分布情况、资金节约率等关键数据,以多维度分析助力采购决策以致采购战略地实现。

6 结 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运用给采购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未来,随着更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涌现,采购管理也必将“乘风破浪”,以“物有所值”的理念带给企业更多成本上的降低,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利润源。

参考文献:

第5篇

虚拟市场营销

2000年伊始,信息社会的到来将改变传统市场营销的运作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不仅会取代 旧有的贸易方式,而且将市场营销竞争从一个物理的空间转化到一个虚拟的空间。

21世纪市场营销因素的组合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的组合。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与市场营销资源融 合在一起,在信息社会发展的催化与影响下,生成新的市场营销模式——营销虚拟化:消费者身份虚拟,消费 行为网络化;广告、调查、分销和购物结算都通过互联网而转变为数字化行为。

20世纪工业时代创造的市场营销4P′s要素与互联网技术资源重新整合。产品、价格、分销渠道、广告和人 员推广等市场营销要素的组合面对的不再是单一或具体的市场,而是全球性的一个统一而又抽象的市场。不受 时空限制的24小时网上营销,可以将产品或服务通过互联网最直接、最快速地传递给处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 客户;商品或服务的推广不再是面对面地与客户直接产生交易,而是借助电脑与互联网在网上与客户直接见面 ;客户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商品或服务,而是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手段主动与企业建立互动式商业关系。

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这个虚拟的购物空间确定自己的消费行为,标志着21世纪虚拟营销时代的到来。 虽然 目前中国的电子商务尚在起步阶段,应用的行业和推广的产品较为有限,相配套的支付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 也还不完善,但如同中国加入WTO一样,加入互联网营销是中国本世纪追赶或与世界潮流保持同步的一条捷 径。如果说20世纪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上的差距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话,新世纪中国在互联 网方面的差距则相对较小。可以说,互联网为中国市场营销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个性化的市场营销

市场进一步细分化和个性化是未来市场发展总的趋势。国际著名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想象 未来的市场》一文中指出,未来“市场经营者将把注意力集中于大的群体转移到寻找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在 这些目标所在处,有财富存在”。由于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性增加,不同消费者在消费结构、时空、品质诸多方 面的差异自然会衍生出“特殊的、合适的目标市场”,这些市场规模会缩小,但其购买力并不会相对减弱。目 标市场特殊性的强化预示着消费者行为的复杂化和消费者的成熟。

21世纪的消费者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日益个性化的价值观念,虽然他们总体上倾向于和大众保持同质化 的产品或服务消费,但他们期望在送货、付款、功能和售后服务等方面,供货方能满足其特别的需求。这是 导致市场营销个性化的基础。

21世纪市场营销策略走细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不同于传统工业社会将消费群体相近的需求等同看待。根 据单个消费者的特殊需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开发,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是新世纪营销个性化的集中体 现。能够满足千差万别个性化需求的营销可能取决于21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因为互联网技术使信息社会供求 关系变为动态的互动关系,消费者可以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将自己的特殊的需求利用互联网迅 速地反馈给供给方,而生产方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了解和跟踪消费者的市场反馈。供需双方利用现代媒 体相互沟通使得工业时代难以预测和捉摸的市场将变得逐渐清晰和有章可循,传统的市场调查在未来将渐渐失 去其存在的价值。

个性化的营销是以产品最终满足单个消费者需求为归依的。企业能否根据具体消费者而不是群体消费者设 计非常个人化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衡量其竞争实力的一项准则。20世纪末,中国海尔集团提出了“您来设计我 来实现”的新口号,由消费者向海尔提出自己对家电产品的需求模式,包括性能、款式、色彩、大小等。海尔 集团实施家电个性化生产的战略举措,其产品的人文概念和更具实用的价值与传统工业社会的产品价值已经不 能同日而语,这不仅是因为衡量产品价值的标准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因为信息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影响了 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需求。

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已经不是消费量的满足而是质的差异的获得。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同时具备个性化 的营销能力,一种能够将互联网、信息和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机器、生产规模和成本让位于情报、网络和知 识。

精简、反应快速的 营销组织

21世纪信息社会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化和自动化。由互联网产生而带来的速度、效率和不确定性,使得 工业社会建立的营销组织必须变革才能适应新的市场营销环境。

美国著名管理学权威彼得·杜鲁克说:“世界的经济与技术正面临一个不连续的年代,在技术和经济政 策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理论上,在统领和管理的知识上,将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年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从 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市场营销组织设计的思路,适应网络时代变化的营销组织要求反应迅速、沟通畅通、加强 企业内外的协调和互动。传统的产品部门、分销部门、广告部门、公关部门和推销部门等都会被逐一淘汰、 未来企业营销构架特征是不设中层管理机构,层级减少,20世纪层级组织体系将由网状组织体系取代。

因为信息化社会的市场竞争强调的就是速度,产品更新换代快、消费者行为变化快、竞争对手反应敏捷、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等因素,都制约着市场营销组织建立的模式。因此,精简、富有弹性和互动,极具效率并 且高度自动化、网络化,将是营销组织在信息化社会设置的基本原则。

以客户为中心的 市场营销管理

21世纪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哲学将逐步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创造更新、更好 的产品;市场营销管理的中心将从以往注重业务的量的增长转向注重质的管理;营销目标将从降低成本提高 效率转向开拓业务、提高客户忠诚度。

工业时代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产品和价格,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制约着竞争的优势;进入21世纪之 后,科技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企业竞争的焦点变为对客户的争夺。因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信息的爆 炸,特别是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改变了消费者传统的购买行为,顾客由以往购买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 动积极的信息搜寻者,现代高科技赋予消费者前所未有的权利,他们决定着信息价值的取舍;另外,消费者 行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以及顾客身份的国际化,也促使企业必须随时随地将市场营销管理的重点转移至客 户的开发和维系上来,可以说,没有同顾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就没有企业的存在。

市场营销人员成为 咨询顾问

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管理人员存在的价值不再是推销产品和服务,而是充当信息咨询顾问。因为营 销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电脑网络系统,营销人员的作用是要借助互联网等各种信息系统为客户 提供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简单地劝诱顾客或向顾客推销产品。

由于营销人员角色转换成为辅助消费者采取购买行为的顾问,他们不但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千变万化的需 求,充满真知灼见,全面掌握和了解市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应对技术创新而带来的营销观念、营销理论和 营销策略的不断变化;还要将自己培养为洞悉消费者行为、精通业务分析的专家。他必须能够让产品与知识 融合一体,一同出售给消费者,成为知识产品的创造者。

产品多样化、产品 生命周期缩短

21世纪与工业时代相比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高科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领域,数 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技术的高度 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另外,先进的技术又会加速产品的 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

产品多样化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以电脑、电视机和国内 近年一些VCD品牌的大起大落来看,20世纪末的电子产品已经预示出未来这一发展趋势。工业时代早期的 产品寿命周期少则数年,多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2000年的今天,以电脑为代表的电子产品寿命周期已经 缩短到了半年为一个周期,而有些软件产品寿命周期仅有几个月已经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围绕速度展开的市场竞争又进一步催促着产品更新换代的节奏。信息化时代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希望 尽快获得商品或服务;企业急于较竞争对手更早推出新产品;现代媒体瞬间可以将广告信息传遍全世界;发 达的分销快运体系将商品准确快捷地送到目标对象手中。速度在市场营销的每一个环节都加速转动着产品寿 命周期。与传统工业社会产品升级换代相比,今天,汽车制造商仅用过去一半的时间就可推出一种新款汽车 ,未来,这一周期还有可能缩短。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7.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发展成就,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下一步的目标是建设网络强国。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更是将互联网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行动计划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实现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优化,这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元素,添加了新动力。互联网和教育融合在一起,改变了传统创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改变了传统创业方式的手段。2016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互联网+教育为高职院校响应国家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号召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促使我们以新的理念来看待高职创新创业教育。

一、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因素和基本途径。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地位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已经引入了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并未形成全校的创业文化氛围,许多教师和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开展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地位比较低,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二)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理论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教师仍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案例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效率较低。

(三)创业教育实践课程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实践课程主要是创业大赛、校内开店,实践活动层次比较低,参与的人数也非常有限。

(四)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迟缓

我国目前已有数百所学校开设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 但是创业课程资源建设迟缓,创业教育精品课程数量少,资源共享度低。

二、互联网为创业教育带来了机遇

(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机遇

随着社交网络扁平化,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创业主体逐渐多元化――由技术精英逐步拓展到“草根”大众。目前的高职学生主要是95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网络中,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重要部分,他们熟悉网络,又具备创新思维,在互联网创业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互联网能够去寻找人才、资金等,创业成本和创业门槛相对较。互联网创业环境相对透明公平,以能力为导向,行业竞争更加良性。

(二)互联网为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带来了新要素

互联网背景下的“共创”“众筹”以及“VR”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创业的形式,创业项目的选择、市场需求分析、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商业模式甚至运营管理等都带有互联网思维。@些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断更新,把互联网、新技术融入其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能力。

(三)互联网为高职创业教育提供了新手段

相对于传统的创业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手段更加丰富与多元化。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在线学习,打破了时空限制;创业门户网站、院校创业就业网站等都开辟了创业教育专栏;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兴媒体,也丰富了教学手段;互联网平台支持的创业模拟实训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了平台。总之,互联网丰富了创业教育和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三、互联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整合实现:

(一)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目标

创业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的设定是实施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受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并且具备创业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同时,能够形成互联网思维,掌握互联网创业的技术和利用互联网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把把最新的微商、APP、网络营销等课程和理念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网络时代下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开发了创业教育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利用云课堂、翻转课堂等,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更多的强调主动学习、互动参与。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设

创业实践体系建设上,第一,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互联网创业的氛围,开展第二课堂,如创业大赛、优秀创业校友分享会等;第二,开展SYB、GYB、创业模拟实训,利用网络平台模拟创业经营;第三,建设校园淘宝平台和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且引入社会资金成立AS1980创客梦工厂,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我院广告与会展专业学生就利用自己专业所长,不断紧跟技术发展趋势,把VR技术运用到室内设计中,使产品与服务优于市场上传统的室内设计,不仅取得省创业大赛金奖,项目还成功落地,企业运营很好。

(四)互联网背景下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电子商务运用能力、创新思维等全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这不是一位老师凭借一门创业教育课程能够实现的,需要建设一支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分工协作,全方面的提高创业教育效果。

第7篇

【关键词】互联网+ 产业服务化 制造业服务化 融合发展 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与各行各业的融合,早在多年前,就以信息化应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制造业服务化等形式在孕育发展。今天,“互联网+”理念的提出,进一步将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融合发展上升到占据新兴业态竞争高地,推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优化的新高度。借“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在一产、二产和三产中全面推进“互联网+”,对中国经济转型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将极大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将从经济结构优化、业态结构优化、市场结构优化三个方面,产生结构转型的效应。

“互联网+”将依靠创新驱动,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向产业服务化方向调整。如果说,“ICT革命是一个服务业的故事”,那么,“互联网+”是一个服务化的故事。服务化不光涉及服务业,而且涉及农业、制造业,是一产、二产和三产共同的升级过程。服务化代表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其方向是要使经济从同质化、低附加值、产业链低端的非优化结构,转向提高质量,追求高附加值,进入产业价值链高端,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的优化的结构。

中国政府此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客观上将推动互联网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整合,变革生产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在这里不光意味着技术,而且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业态是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产业化与服务化最直观的区别在于,产业化是大规模生产,长于降价竞争,进入低端结构,提高GDP速度;服务化是差异化生产,长于提价竞争,进入高端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互联网+”传统融合行业,实际是产业化与服务化相互渗透融合过程,要在保持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增长质量。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就是从传统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将充分发挥网络空间对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智能化提升作用,利用移动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打造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向智能化、服务化方向的转型升级,实现各行各业的普遍增值。在这里,我们看到,智能化、服务化并不仅仅是“互联网+制造”(如工业4.0)的方向,也是“互联网+服务”、“互联网+农业”的方向,是整个经济转型的方向。这不意味着我们又提出了新的转型目标,而是同此前目标一脉相承。例如,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转型目标,它可以概括在智能化之下。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概括在服务化之下。因为服务化就是指通过差异化实现高附加值,差异化只能靠发挥人力资源实现。这可以解释近年来为何中国GDP增速下降,但就业率不降反升,这主要是服务业、服务化发展的结果。

“互联网+”的过程还是创新驱动转型的过程。“互联网+”与创新驱动的交集在市场导向,市场在服务化中,通过差异化需求,自然而然地产生对创新的需求。创新就是差异化的供给。没有服务化显示需求目标,创新就会陷入盲目。以往政府导向的创新,往往与应用、需求脱节,主要就是因为没有与服务化结合,片面强调产业化,造成供给导向而非需求导向。互联网产业从出生起,就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由市场获得创新的源动力。“互联网+”将进一步发挥互联网产业所长,将需求导向的创新驱动,注入所结合的各行各业。一方面在技术创新上学习美国所长,补上自己所短;另一方面在市场创新上发挥中国所长,以补美国所短(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市场百分之百输给中国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中以市场创新为主、技术研发为辅,解决结构优化中的高附加值问题。事实上,如果在“互联网+”各行各业中,真能把互联网业专克美国“师傅”的本事学到手,中国对美国的超车就自然实现了。

“互联网+”将占据新业态竞争高地,使互联网发展空间拓展到中国各行各业,催生多样化增值应用。新业态将突出增值服务,从旧业态中长出增值服务这一价值增长点。以增值的业态化,保证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这不同于研发创新的思路,是市场创新的思路。

新业态将突出平台作用,重点发展平台(支撑服务业),形成“重服务(支撑服务)―轻服务(增值服务)”相结合的新型业态。

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2B服务业属于生产业,但不等于全是平台支撑的服务业。中国互联网相对欧洲等国的突出优势在于有一大批世界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通过分享平台资源,为增值服务(APP服务)创造了轻资产运作的条件。

新业态将突出新技术经济范式的作用。在利用互联网方面,要从单纯利用互联网技术,深化为接受互联网技术经济范式。

首先在与移动互联网结合中,不光要得到移动技术,更主要是接受精准营销,例如C2B,以及WEB应用(去中心应用)这些移动模式;其次,各行各业在与云计算结合时,重要的是吸收云服务、商业云、分享型经济这些新模式;第三,各行各业与大数据结合中,比数据分析更关键的是从技术上的多样性,悟出商务上的范围经济(多样性经济),实现模式创新。

新业态将突出数据业务。“互联网+”最终使各行各业实现数据业务的主营化。推动各行各业第二信息部门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例如,电信业早期以语音业务为主营业务,但最终被数据业务“越顶传球”(OTT),实现超越。未来各行各业的增值业务都将成为数据业,形成对传统主营业务的冲击,加快产业创新。

“互联网+”将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向精准化转变。“互联网+”将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更上一层楼,一旦发挥网络超过市场之处,即一对一、精准配置资源的优势,“互联网+”将显示出超级资源配置效力。

与市场机制一样,网络扁平化地配置资源,在这点上有别于政府机制,又有别于市场机制。其次,市场机制主要以定量的价格为手段配置资源;但网络机制主要以定性的信息为手段(包括语言、非结构化数据)配置资源,可以直接精准配置价格所无法配置的资源(如品质、体验),形成情境定价。

“互联网+”将给市场竞争带来新的特点。首先,“互联网+”更适合差异化竞争中具有沉淀成本的可竞争(Contestable)状态,而非同质化的完全竞争状态,表现为平台类似“自然垄断”,而应用(APP)完全竞争的新垄断竞争结构;其次,“互联网+”擅长提高的是效能(相对于差异化的效率,即低成本个性化),而不仅是一般效率(低成本同质化),表现为效率与多样性并重;第三,“互联网+”长于提高劳动者的多样性产出(如创新,因此具有更高附加值),而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表现为不仅直接创造更多就业,而且可能提供创造性劳动的工作机会(如创客),并且在一次分配中实现公平(例如苹果商店模式中APP得到三七分成中的70%,而无需转移支付,直接实现公平)。

最根本的“互联网+”,是“互联网+”市场。“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人们在说“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将补上一句,“发挥网络在配置资源中的主导性作用”。无疑,互联网将加快有效能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形成。这由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决定。

“互联网+”将引领制造业转型升级

“互联网+制造”,是“互联网+”行动计划首先要加以推动的领域。“中国制造2025”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互联网+制造”的重要方向。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代表了下一步制造业与互联网结合的世界性趋势。其中,“中国制造2025”对于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使中国制造包含更多中国创造元素,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具有重要意义。互联网将帮助中国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带动高附加值的新业态的发育,提升制造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

把中国正在推进的“互联网+制造”,当作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是不准确的。德国和美国提出工业4.0或工业互联网,除了顺应发展潮流和普遍规律外,还有与中国竞争的意思。中国可以借鉴其中的普遍规律,但如果照搬德、美针对中国的扬长避短之策,势必造成中国的扬短避长。所以中国必须独立思考,在遵循“互联网+制造”共同规律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寻机超车。

乌尔里希・森德勒在《工业4.0》一书中认为,工业4.0实质是为了“控制工业的复杂性”。他指出,“近几十年里,技术开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产品乃至系统无限增加的复杂性”,“产品的开发和制造所必需的程序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方法、手段和结构不足以稳定地控制这种复杂性”。例如,德国工业界认为:“如何解决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之间的矛盾,已成为当今汽车制造商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森德勒认为,“复杂的、智能的、网络化的技术体系强迫人们找到新的商业模式”。而对策则是:“把现在的手持设备操作的简单性尽可能多地转移到工业开发和生产的过程及产品上去。这通常被称为简单的复杂(Simplexity)”。这是理解工业4.0、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2025”的关键。“互联网+制造”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多样性价值和复杂性成本这对“收益―成本”矛盾。相形之下,智能化、服务化已经具体了,只是上述逻辑的派生。智能化是指从技术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服务化是指从商业角度(人与人关系角度)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的成本。

中、德、美“互联网+制造”的不同在于:德国的优势在制造业的中间环节,美国的优势在技术创新,中国的优势在市场创新。德国工业4.0针对中国的一面在于,他们认识到,德国工业正是由于存在以嵌入式软件技术形式固化的复杂性中间增值环节,才没像美国制造业那样被中国掏空。因此他们加强以软件固化多样性价值这一增值点,进一步改进方向是引入移动智能的化简、降低成本,实现Simplexity,防止被中国人追上。美国搞工业互联网,与德国相反,是在总结与中国竞争教训,也认为不能把制造业搞得太简单同质化,要发挥技术创新这一相对中国的比较优势,占据制造业的上游,利用自动化制造“新硬件”。“工业互联网”立论不像工业4.0那么稳,弱点在它与就业脱节,招致更强调就业的“新工业革命”(创客)理论与之竞争,二者真正的共识在强调技术创新上。中国的“互联网+制造”,一方面要补自己的短板,这就是通过“制造业2025”,强调智能化――分别加强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并强调相互融合,分别去追德国、美国所长;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自己的所长,这就是背靠巨大市场的比较优势,在市场创新上寻求超越德、美,获得“互联网+制造”的主动权。

中国的“互联网+制造”要加强服务化环节的创新驱动,寻求弯道超车。中国通过互联网+行动计划来加大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从表面上看,这说的是技术;但仔细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它说的实际是新业态。因为是在新业态这一节下谈“互联网+”,而不是在技术的那一节下谈。发展新业态属于市场创新,它要由技术与商业两方面配合来实现。技术与商业结合得好,中国就会发挥出相对德国、美国的优势。

前面已经分析过什么是一般新业态,现在重点来剖析制造业新业态。现代制造业是在一二三产普遍从产业化向服务化转变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制造业业态的所谓“现代”,首先要由这一特定的现代化内涵来决定,而不光只是技术升级。第一,“互联网+制造”形成的新业态,应是指制造业服务化这个方向的新业态。其目的是从结构优化上解决高附加值的稳定来源问题,中、德、美的不同仅在于相对于最优制造结构的相对位置不同,但共同趋向于新业态竞争高地这一点是相同的。要解决的都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这一主要矛盾。智能化和服务化,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第二,中国“互联网+制造”需加强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制造业服务化可以有不同发展形式,需根据国情确定。德国由于弱在互联网支撑服务(SAP过去只是支撑工业3.0时代的IT业务服务),因此把增值点定位在制造内部,将网络引入制造内部,因此特别强调软件的中心作用。中国同德国比,强在互联网支撑服务,但以往主要不是支撑生产,而是支撑消费,应该把互联网支撑服务,先“+”进制造业体系,在生产业中发展出像阿里巴巴那样的世界级平台。中美在争夺“互联网+制造”领域的生产性支撑服务平台上难分胜负。美国对新硬件创新的技术支撑服务强,而中国对制造应用的支撑服务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制造应用选择由自己的服务平台来支撑是再自然不过的。从这个角度看,价值网络的作用和定位对中国来说就重要起来。中国需要跨越从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整合到价值网络整合的三级跳,挑战与希望都非常大。第三,“互联网+制造”的高附加值将来自多样性制造应用。制造产品向个性化的制造应用服务转变。在“端应用”(APP)上,依托价值网络生态,实行轻资产运作,是提高多样性价值和降低复杂性成本的必然选择。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离不开技术创新,要以企业为主体逐渐加大研发投入,有效推动互联网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结合,并将先进的技术模式转化为先进的服务模式(如将云计算转化为云服务),使创新驱动中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两个轮子都很好地转动起来。

“互联网+制造”既不是软化,也不是硬化,未来发展趋势是“软硬兼施”。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实现信息的软与物理的硬之间的融合。中国的制造业,要从做大,做强,向最优的方向发展。从长远看,不光要看到2025年能不能把钱赚到,还要看是否能发挥出中国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新业态实现长期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互联网+服务”将强化现代支撑服务业以激活增值服务

以互联网思路发展服务业,一方面要重点发展支撑服务业,为支撑服务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在支撑服务业基础上,刺激多样性的发展,发育高附加值的增值业态。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和先导部队,互联网的服务业的升级可以说是整个中国服务业升级的一个风向标。互联网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以平台化、生态化为特色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深刻改变了流通业的面貌,改变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商业环境。“互联网+”将把这一成功复制到流通业之外的所有服务业中。

互联网服务业态上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互联网+服务”在所到之处,势必将这种业态带入服务业中的各个子行业,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等等,在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基础业务业态上,长于基于数据业务的增值业务业态来。

基础平台与增值应用的分离,相当于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分离,是服务业内部支撑服务业(“重”服务业)与应用服务业(“轻”服务业)的业态分离。这种分离对业态的创新在于,第一,实现重资本与轻资产的分离,为多样性增值创造轻资产运作的条件,有效降低了创造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互联网+”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是通过提高知识形态的虚拟资产在资本中的比重,将服务业固定成本的构成,从现有由物质投入(如大商场的土木工程)为主,转向无形投入(如软件、虚拟商铺)为主。由于这些无形资产可以零成本复制(例如电子商务的虚拟柜台可以零成本无穷复制),使得增值应用(APP)的提供者不必重复构建固定成本,而在“以租代买”的商业模式(即分享型经济模式或称云服务模式)下,只需要自身的边际投入(如创造性劳动),就可用轻资产运作方式创造多样性价值,从而有效降低了多样性价值的复杂性成本。这与工业4.0的原理异曲同工。

第二,促进了服务业“大”生产与“小”生产的有效社会分工。基础平台相当于大规模制造的“大”生产,增值应用是个性化定制的“小”生产。在“大”生产方面,支撑服务业与生产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支撑服务业肯定都是生产业,但生产业不一定是支撑服务业。因为支撑服务业必须是以平台形式(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提供生产,而不靠平台的倍增放大作用直接提供人工形式(小生产方式)服务的只能算生产中的简单再生产。中国与欧洲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欧洲各方面条件都比中国好,但电子商务发展不如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有阿里巴巴等一批上市平台,相当于服务业中的“重工业”;而欧洲只有应用,没有大平台,就好比搞工业但只有轻工业没有重工业,因此搞成了服务的简单再生产,没有起到对APP多样性价值的倍增放大作用。“互联网+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要解决在世界级平台的支撑下发展服务的问题,把中国的服务业,从整体的小生产状态,提升到世界级水平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之上。在“小”生产方面,思路应是在大生产的水平上,倒过来发展“小”生产――即个性化的、定制的多样性增值服务。传统服务业的问题在于,人工服务虽然增值性强但成本过高(即鲍莫尔说的服务业“成本病”),其实质是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相互冲突。“互联网+”利用平台化解了复杂性成本,通过分离固定成本与边际成本,复制前者,分享给后者,从而战略性地解决服务业的高附加值如何以利润高于成本的方式稳定下来的问题。

“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实质要求在信息生产力基础上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过去提转变发展方式、增长方式,都不提新生产力,只在生产关系中空转,极易落空。“互联网+”的新业态,则把生产力引入生产方式的转变中,为发展方式、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口号之外的实实在在的基础。从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关系看,旧业态是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大,新业态是范围报酬递增驱动的,面向的是做优。由此推论,“互联网+”要产生实效,需要通过创新,降低多样性成本以支持提价竞争,从而实现高附加值的业态转变,在此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

“互联网+农业”将充分释放服务化潜力,将农业现代化提升到新水平

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即将基本完成,在即将进入的信息经济时代,以服务化驱动产业化,是与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相一致的新的路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服务化代表着农业现代化的新方向,应成为“互联网+农业”的中心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问题。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如果说农业产业化主要解决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规模经济)问题,“互联网+农业”则更多是在农村产业化基础上,进一步解决农村家庭经营的多样性价值与精准对接市场的复杂性要求之间的矛盾。例如,农业名特优新产业具有较高的附加值,互联网可以有效降低订单农业的复杂性成本(传统订单农业可以处理简单情况,难以应对复杂情况),在农业领域解决多样性价值与复杂性成本的矛盾。

从更广的背景看,在通过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依托互联网平台开辟更加适合农民增收的增值渠道。推动公司+农户,向网络+农户转变,有效化解产业化条件下形成中间层层得利的公司与农户的利益矛盾,让农民与增值业态直接结合。“互联网+农业”的特色在于通过平台服务与增值服务互补的服务化新业态,系统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方向。家庭经营与互联网在个性化定制上具有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小生产的个性化定制增值性好,但成本性弱;“互联网+”能起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家庭经营的个性化特点从弱势变为优势。

农业服务化的实践基础是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遂昌模式开启了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部署。从农业电子商务的微观实践看,互联网在帮助农民与市民对接特色商品(如一村一品)上具有特别的优势,不同于产业化的大宗商品交易。有利于推动农业从同质化的产业化,向差异化的服务化方向转型升级,形成中国特色的家庭个性化定制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之路。

以服务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服务化,实现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本质是“工业化+农业”,“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信息化+农业”。基于信息化驱动农业现代化这一定位,结合农业产业化,中国“互联网+农业”之路,应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两次现代化的统一。相对于农业产业化,这意味着现代化的提速,要把发动机马力提高到“工业化还有五年就要基本完成”之后新动力系统上来,否则全局都按信息化的马力带动,但农业还按工业化的马力带动,农业就会拖全局的后腿。信息化驱动,就是指要加上一匹马力更强的发动机,让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台发动机一起拉动农业。

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效率更高,比产业化马力更强。服务化不完全等于电子商务化,但它首先是电子商务化。电子商务不光是做小买卖,而是要解决新的商业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把农业从依靠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转向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

以市场机制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位势,以机制保障农民增收。产业化是中国制造时代的农业发展思路,以一产的二产化来推进现代化无疑是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的。但在中国经济急剧向服务化升级的新形势下,需要以农业服务化的发展以及一产的三产化,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位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更优的增长方式,我们也就无从谈什么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之间必须经历一个中国服务,因为服务是专业化分工的结果,所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化都离不开专业服务。”

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建设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体系之处,首先在于它是完全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发育形成的,有助于与政府主导的服务体系形成互补,共同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其次,网络本身配置资源的作用不亚于实体市场,它可以比实体市场更精准地、一对一地在分散的农村空间配置资源,这是农业向信息经济的伟大一跃。信息经济全面发展,不可能单把农业落在后面,离开“互联网+农业”,信息经济无法全面发展。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交易服务;二是农业电子商务支撑服务,“指的是几乎所有电子商务交易都会用到的基础的电子商务服务,像物流快递、网上支付、云计算等公共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支撑服务或平台服务,是中国相对于世界各国的竞争优势所在,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商务引擎结合,将产生巨大能量。这一能量不亚于整个农业产业化的能量。三是农业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包括交易之外的其他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增值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商务衍生服务是农民成为增收主体的关键。通过免费的支撑平台,服务于以农民为增收主体的衍生服务,这是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在农业之外,“互联网+”还可以为农民从事二产、三产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促进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质量提高。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以服务业的生产方式搞农业,以信息化的方式搞农业。是家庭经营与产业化矛盾在更高层次上的扬弃。服务业或信息化的生产方式,在于将定制(家庭经营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化经营方式)有机结合为一体(大规模定制)。

农业服务化也不限于农业服务业,可以将三产的经营方式引入到一产之中。比较农业、工业和电子商务的效率可以了解其中机理。一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二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大生产,三产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小生产(定制)与大生产(大规模)的结合。服务化中的平台经营主要提高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的成本领先竞争优势,服务化中以农民为主体的衍生服务主要提高定制生产(如订单农业)和增值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产业化中,以科层化的企业方式(集中迂回方式)降低交易费用;而在服务化中,以扁平化的网络方式(分布式网络协作方式)降低交易费用。产业化的优点在效率,服务化在吸收产业化优点的同时,加入多样性经济的优点并形成效能(效率+多样性)上的新优势,从而在经济基本面上解决增产(成本领先)与增收(差异化)的矛盾。

“互联网+”,本质上体现的是信息化驱动。中国工业化目标还有五年将基本完成,最根本的经济转型,是从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的转型,这是经济现代化水平的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是信息化主导机制落地的具体方式。

责 编M凌肖汉

"Internet Plus" and the Futur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Economy

Jiang Qiping

第8篇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路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070

中国工信部在2015年了《贯彻落实的行动计划(2015―2018年)》,[1]该计划中提出通过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水平,提高竞争力。辽宁是我国老工业生产基地,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完善的装备制造体系,在规模、产值以及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的成绩。[2]作为装备制造业的分支,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尽快适应“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将“制造”变成“智造”,从而提升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辽宁作为体育大省,培养了大批的体育人才,在竞技体育中表现出超强的体育实力;群众体育基础较好,体育消费需求较高。然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以及体育消费的发展现状,存在著较大的差距。

11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2010年辽宁省体育产业报告中明确指出,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是体育产业结构的主体。[3]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接近一半以生产渔具及健身器材为主[4],其余为服装类、民族体育器材、防护器材等;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地域分布较集中,地区差异明显,主要分布于大连、沈阳两座城市,其余城市占比20%。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以私营企业为主,企业注册资本较少,年销售额较低,多数是家庭作坊式小企业。

12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问题

目前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在数量上与其他沿海发达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在品牌效力上也缺乏竞争力。在产品种类上多为低端产品,高端产品、自主原创产品较少。现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121企业资金来源单一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投资主体多为私营企业,部分私营企业者更加注重短期利益,因而企业的发展也停留在追求短期盈利的水平之上,缺乏长远发展目标及规划;同时,很多企业主缺乏转型升级意识,当遇到困难时不能很好地带领企业走出困境。即使部分企业主有转型升级意识,但是由于资本积累速度较慢,生产额和销售额均得不到提高,导致规模无法快速扩大,成为制约企业发展以及转型升级的资金瓶颈。另外,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有很多是家族式经营模式,管理人员多是裙带关系人员,而企业转型升级必然要改变现有管理人员,这也导致很多管理人员对企业转型升级进行阻碍。

122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并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链条之间缺乏协调性。大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具备规模化和专业化优势,难以发挥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水平阶段,相同性质企业存在严重的无序竞争,导致产业资源浪费严重;因而,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低度化严重制约其发展壮大。[5]

123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创新动力不足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机制不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低。首先,企业对政府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政府和科研院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不到位,直接导致企业科技创新资源缺乏。其次,由于自主创新研发资金投入大、效益周期较长,以至于大多数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不愿进行技术研发投入,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即使少数企业有自主技术,但成果转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较差;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整体表现为创新动力不足。

124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品牌效应差

辽宁省体育用品企业尚没有知名品牌,大部分企业往往单纯依靠资源成本优势,进行代加工生产来赚取利润,利润微薄。有些企业虽有自主品牌,但由于技术仍为常规技术,科技含量低,产品创新性差,缺乏核心竞争力。

125企业创新人才匮乏

体育装备制造与研发人才,既需要了解体育知识,又需要了解工程知识,学科交叉的特点导致专业从事体育装备研究人员较少。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也从根本上制约着企业自身培养创新人才。因此,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人才匮乏,人才因素制约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动力,进一步影响了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

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驱动发展

“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各界学者不断探索这一概念,并与相关行业进行联系。“互联网+制造业”是依托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优势,提升制造业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制造业经济发展新形态。[6]而体育装备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分支,也应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产业变革。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改变,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要改变传统思维方式,以“互联网+”思维来驱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应积极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起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和区域限制的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及服务对象化。在此基础上,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应积极适应并满足客户的需要,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创造出客户认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搜索到更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促进具有优势地位的产品和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效应,建立寡头垄断的有利地位。

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要摆脱现有困境,必须依赖于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互联网经济与创新经济的利益协同作用提高竞争优势。“互联网+”改变了市场交易机制,激发大众创新热情,引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市场机会,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导向,以模式创新、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等相互融合的新型“互联网+”的创新经济形态。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带来的变革,以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企业进行的创新越有效,可能实现的N售量就越大,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促进新一轮的创新,形成更加良好的社会效应,实现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3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31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服务,降低交易成本

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成为公共产品,可以解决体育装备制造企业与消费者信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由于互联网是消费者查询消费信息的工具和互动交流平台,因此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建立企业与客户交流的桥梁,加快企业对客户信息的反应速度,增加客户黏性,将客户看成企业价值网络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互联网汇集了数以万计的消费者信息,形成了大量的数据,而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有助于推动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

32顺应“互联网+”思维,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互联网+”背景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模式要适应新环境和新技术的需求。传统工业化的经营模式下,企业重视产品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而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体育装备制造企业需要优先考虑如何更便利地将客户接入价值网络,激发顾客积极参与体育装备的设计和制造,为客户提供更加新奇的体验,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33加大创新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大力推进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产学研联盟”,建立起科研院校与企业间的桥梁,构建多方协同的创新平台体系;其次,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激励企业自主进行研究与技术创新,推动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最后,由于技术研发与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等特点,因此需要构建纠错机制,在技术研发与创新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及时修正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激发企业技术开发主体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34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人才瓶颈,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大批对体育装备制造业有深度了解、能够随时迎接突破性创新挑战的人才。该类人才应着眼于“新的视野”“新的角度”“学会提问”等创新所需素质的培养,建立一个真正具有互联网思维和突破性创新的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创新人才,以达到能多次启动创新驱动引擎的目的。

4结论

总之,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存在着发展滞后、技术创新水平不高、无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但作为装备制造业的组成部分,体育装备制造业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创新为驱动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实现新的突破,进而促进辽宁体育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吴阳芬“互联网+”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16(7):139-141

[2]刘春芝,毕翼“互联网+”时代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4-117

[3]刘光宇辽宁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审视及其实施路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4):44-48

[4]张娜辽宁省体育装备制造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186-187

[5]霍春辉,刘力钢基于创新性产业集群的辽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战略[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