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端医疗市场

高端医疗市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2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端医疗市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端医疗市场

第1篇

F592A1005-6432(2012)48-0082-02

印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已经相继将高端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发展医疗旅游,主要接待国际患者,这些患者被吸引的原因一是因为治疗费用远低于在本国的费用;二是患者不需像在本国因医疗资源紧张而处于等候名单,可以随到随治,及时获得治疗。对于医疗旅游接待国来说,其意义是明显的,能够招徕更多的国际患者,并且同时拉动旅游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能够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国民就业难题;能够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改善国家医疗实力和技术水平。我国发展医疗旅游有一定的优势,其中包括医疗价格和医疗技术,但在相应设施基础、产业结构和相关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高端医疗服务的集群发展

1.1集聚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

医疗旅游的吸引力,主要源自于相同高端医疗技术水平的提供而收费相对低廉,从目前来看,国际患者最青睐的血管成形术、冠状动脉架桥、心脏瓣膜术、髋关节置换术、膝关节置换术、胃旁术、脊柱融合术、乳房切除术,在我国的价格仅有西方发达国家的1/7,因此,提供足够的高端医疗服务是发展医疗旅游的基础,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根本。高端医疗服务吸引社会资本来投入,一可以补充我国现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形式,鼓励医疗服务多元化发展,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二可以增强公立医院改革的外部推力,并且帮助公立医院逐渐剥离备受诟病的“特需”服务,让公立医院充分履行公益惠民的初衷,同时避免发展医疗旅游有占用公共资源之嫌。国家已于2010年12月3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意见的通知》,鼓励社会资本汇聚医疗服务领域,卫生部也公文从2012年4月1日起,香港、澳门在内地设立独资医院的地域范围,从上海、重庆、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扩大到所有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社会资本将推动高端医疗服务的发展,催化医疗旅游的萌芽。

1.2建设高端医疗产业园

高端医疗产业园的建设,有利于医疗服务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发展,产生规模效应,支持医疗旅游发展。其中可以考虑建设包括医疗器械及生物医药产业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研发区、国际医院区、国际特色专科中心、国际康复区,甚至涵盖医学学术交流中心、中外合资合作的医学院校以及国际商务区,能源、市政、商业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也及时跟上,支持产业园的发展,同时要展开公共关系的延伸,以树立和提高医疗旅游服务品牌。针对于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且技术要求较低的牙科、眼科和妇儿科领域,产业园高端医疗服务应该重点发展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神经系统疾病防治、骨科手术等领域。此外,园区建设的医疗技术中心将成为整个产业园最核心的共享服务设施,实现园内各医疗机构共享影像、检验、病理等资源优势,旨在降低各入驻医疗机构的投资成本,增强医疗旅游服务的价格竞争力,同时进驻园区的医疗机构必须通过JCI(国际最权威医疗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认证标准,以符合接待国际医疗患者并方便部分患者回国报销医疗保险的需要。还值得一提的是,高端医疗产业园的选址宜靠近机场、火车站等交通便利的地方,在满足国际患者的同时,也可以服务当地高端医疗需求者,同时产业园还方便必要时得到当地三甲医院的技术支持,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2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的深度推广

2.1推动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

入境我国的国际患者,包括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和非保险持有者。对于非保险持有者,其选择医疗服务的余地比较大,价格和医疗水平成为了首要衡量标准,而全球医疗保险持有者,则需要前往保险险种签约的医疗机构就医,否则难以报销相关费用。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推广,能够促使更多险种签约我国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吸引更多的国际患者,从而推动医疗旅游的发展,便利医疗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目前国内拥有的高端医疗保险险种主要有:大地保险公司与GBG(Global Benefits Group)联手推出的目前国内市场上首款全面的、与国际接轨的健康保险产品——大地全球医疗保险;国际SOS救援中心提供的包括紧急医疗转送、医疗转送回国、遗体转送、紧急代垫住院保证金等服务在内的全球急难援助服务险种;中保康联推出VIP医疗保险计划;太平人寿保险公司推出的金盾团体医疗保险;太平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环球援助机构优普(Europ Assistance)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端环球医疗保险计划。面对日益增长的医疗旅游市场需求,我国高端医疗保险的种类、服务方式也需要深度开发和进一步推广。

2.2归拢在华外籍人士的就医服务

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未退去,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也还未明显出现,每年涌入我国的外籍就业人士不断增多,以上海为例,光浦东新区就有定居外籍人士近12万,保守估计,目前在上海定居外籍人士已超过30万,而在广州,各种外籍就业人士已超过50万,这些在华外籍人士,要么通过供职企业母公司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以保障身体健康的需要;要么通过香港高端保险机构购买全球商业医疗保险;甚至有的人士通过地下保险机构购买所需的全球商业医疗保险。而这些全球性商业医疗保险,多为高端保险险种,提供给每位客户的保障额度可以高达100万美元,涵盖了门诊、住院、健康体检、分娩、牙科、眼科等各领域,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全球商业医疗保险产品保费流失量超过人民币10亿元。医疗保费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医疗服务的流失,很大部分全球商业医疗保险持有者就医选择在印度、泰国、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因为其保险签约的医疗服务机构在当地可以找寻得到,而在我国内地,没有相关的医疗保险险种,自然难觅相应的服务机构。推广高端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将可以让医疗旅游服务机构不仅接待入境国际患者,而且同样可以满足在华外籍人士的需要,避免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外流。

3政府的扶持力度明朗和强化

3.1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

医疗旅游,因医而起,重在医疗,该医疗在服务和技术上都比普通治疗要求更高,而且以民营医疗机构高端化为表现。截至2011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已经多次收购和睦家母公司美中互利公司 股份,并且和新加坡百汇医疗集团合作在国内开设高端医疗门诊,奥亚国际医疗会也将推出20万元每人次的高级会员制,以推动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发展。其实,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为国际患者服务的同时,同样也能为国内高端人士服务,保守估计,我国约有3000万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仅上海、广州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就在200亿元以上,带动的医疗旅游产业链值将达1000亿元。因此,政府在鼓励发展医疗旅游的同时,其实就是要加大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并且引导社会资本创办高端医疗机构,不断清除阻碍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各种绊脚石,具体来说,关键的一步就是鼓励高端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合理竞争,凸显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高端市场服务份额,从而也可以带动公立医院的发展,对民营高端医疗机构的扶持措施包括医疗业务上的互补性、税收上的优惠以及对高端医疗人才的政策鼓励等。

3.2设立特许经营以强化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

医疗旅游的市场开发不是简单的医疗+旅游,而是需要谙熟两个领域业务的相关机构做好医疗旅游产品的组合设计,并且在特许经营的授权下,对外进行业务宣传和业务招揽,简单地说就是国际患者的接机、食宿、就医、游览、医疗保险、结算、康复、治疗后的跟踪服务等琐碎工作,由特许经营机构来承担,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前期充足宣传和预热,尽管我国的医疗资源和旅游资源有相当优势,但是,市场的开拓和巩固都需要有专门机构做前期推广,特别是海外市场的开拓以及海外商的遴选和机构设置,这些都需要专门机构的操作而并非医疗部门和旅游部门可以代替;二是便利给国际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在这中间,高端的医疗技术水平、管家式的服务水准、愉悦的旅游体验和合理的服务价格等都将成为医疗旅游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国际患者得到的一站式服务将是我国医疗旅游服务良好口碑的开始,也是吸引国际患者的重要环节;三是避免医而不游,医疗旅游强调的是一揽子服务,国际患者在得到满意治疗之后,放松身心进行开心之旅,实行的是套餐价格,这样才能在推动医疗服务发展的同时,带动旅游服务的发展,两者齐头并进,否则,缺乏特许经营机构的组织和协调,医疗旅游服务很可能流于形式,难以健康和持续地发展,而且特许经营机构的这种组织和协调,完全是基于市场经济的杠杆下进行,比任何强制手段将医疗服务和旅游服务结合都要来得迅速和奏效,同时也可以充分保障医疗旅游服务的专业性和公信力。

参考文献:

Richard S.Medical Touris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nalysis of a role for bi-lateral trade.Health Policy,2011,103(2):276-282.

Valorie A.Promoting medical tourism to India: Messages,images,and the marketing of international patient travel.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11,72(5):726-732.

王建军,吕拉昌.基于公共关系的广州城市旅游品牌塑造研究.价格月刊,2011(3):65-67.

罗力.特大型城市发展高端健康服务业的政策分析.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11):47-50.

第2篇

该医院是内地首家外资独资医疗机构,投资总额约1.5亿元人民币,主打高端医疗服务,其目标群体是在大陆不享受医保福利的台胞、外国友人及部分有高端需求的本地病患。

禾新医院普通门诊300元,初诊及小儿门诊400元,特需门诊则在800元以上,病房收费每晚高达2000~5000元,院长张焕祯预期,最快两年可以达到收支平衡。

此前,内地已有和睦家、百汇医疗等多家国际知名高端医疗集团试水高端医疗。今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又竞相将高端医疗纳入产业规划。一时间,内地高端医疗市场风生水起,成为投资界的关注热点。

内地高端医疗需求巨大

所谓高端医疗,就是针对高收入、高阶层人群的特定需要,提供精细化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简而言之,就是富人医院。

北京和睦家医院是一家典型的富人医院,大牌明星王菲、孙俪等都选择这里生产分娩。走进和睦家,就医环境和内地普通公立医院完全不同:环境清幽,装修精致,患者不用排队就医;医护人员来自不同国家,用中文和英文双语交流;病房布置如同宾馆待遇,卫生间内日用品齐备,还为病人提供DVD光碟以及外卖单等贴心小物;当然,病人家属也有休息用的沙发。

和睦家采用的是预约制度,能够充分保证就诊的时间和质量。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全科医生,不仅了解身体状况,还了解家庭情况等背景资料,统筹安排治疗过程。和睦家所属的美中互利公司的董事长李碧菁曾对媒体表示,和睦家提供全科服务,如果患者需要,随时可以组建一支医疗队伍,一起协商医疗方案。

当然,患者要享受这种高端医疗服务代价不菲。单就和睦家的分娩套餐来讲,顺产的价格在5.6万元人民币左右,剖腹产在10万以上。但是,从海外患者到和睦家透露的受众人群(包括银行行长、高端金融专业人士、企业家、海归)来看,费用并不是主要问题。

中国高端医疗服务的市场需求有多大?业内预期普遍乐观。包括投资机构以及主流保险机构在内的多个机构预测,内地每年有3000万~4000万左右的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

单就上海而言,上海市卫生局2009年公布的数字显示,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106亿元以上,这还是保守估计。截至2010年,包括上海公立医院特需服务以及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高端医疗服务,其业务总收入仅为40亿元,市场潜力还没有充分开发。

另有数据统计,去年全球约有600万人跨国就医,一个医疗旅游者平均约能带来1万美元的收益,全球每年医疗旅游的市场份额在1000亿美元左右。中国每年都有不少富豪选择去国外就医,内地高端医疗也在走国际路线,争打旅游医疗牌。上海医疗旅游平台负责人杨健曾说:“内需和出口两大市场相比,中国人的钱太难赚,我们要赚的是外汇。”

一线城市竞推医疗园区

发展高端医疗,吸引国际宾客以及国内富豪,正在成为国内不少城市的新主打。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均将高端医疗产业规划写入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名录中。

在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被定位为“北京市副中心”。“副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北京国际医疗服务区”,规划建设的医疗机构规模达169万平方米,计划提供床位7200张,服务对象设定为:在华居住工作的外籍人士、具有国际背景的精英人士和具有高端及个性化医疗、健康管理和养生养老服务需求的人士。服务区建成后预计能创收500亿元,拉动GDP增长200亿元,同时能够汇集3万名医学专家,创造10万人的就业岗位。

在北京专注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医疗示范区时,其他城市也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去年6月,上海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建设的浦东新区、虹桥商务区两大国际医学园之一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已在浦东正式奠基,今年5月,广州南沙开发区与美国德州医学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南沙国际高端医疗城。此外,计划建设高端医疗园的城市还有福建厦门、四川泸州等城市。

“现在地方政府、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都在瞄准高端人群的需求”,一位参与高端医疗产业规划的权威人士称,从成本计算来看,中国的医疗水平其实并不差,但相较于西方国家价格要便宜得多,比如一个阑尾切除手术,在美国需要1万-3万美元,中国的报价是1万多人民币。

从国际医疗服务的价差来看,内地高端医疗大有作为。事实上,最近几年来,内地高端医疗发展势头相当迅猛。

2009年开始,国内民营资本复星医药通过定向增发成为中美互利的最大单一股东,推动中美互利旗下的和睦家高端医院品牌快速扩张,不仅大规模增加北京、广州、天津等地医院的床位,还计划将品牌拓展到杭州、成都、南京、青岛等二线城市。

2010年,新加坡最大的私人医疗集团莱佛士医疗集团在上海经营面积达1.3平方英尺的医疗中心,提供多元化专科、牙科和体检等高端服务。

2011年2月,加拿大企业家德里克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WA臻景医疗中心在上海兴国宾馆花园开幕;同年6月,百佳(中国)连锁妇婴医院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在广州投资1.5亿元,建立高端品牌广州伊丽莎白妇产医院,其最豪华产房的面积达120平方米。

“高端医疗的确是社会资本投资的一个方向”,经营民营精神卫生医院的温州康宁医院院长管伟立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新医改以后,未来政府职能定位于保基本医疗,高端医疗等基本医疗以外的领域应该由社会资本来开发,他已针对高端医疗进行调研,希望能够进入这一领域。

民间投资顾虑重重

但是,考虑到当前政策环境,管伟立对涉足高端医疗仍然顾虑重重,认为民营资本进入高端医疗领域存在先天不足。

内地高端医疗目前主要有三个渠道:高端全科医院、高端专科医院和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部门。公立医院的高端服务即特需医疗,原来定位于干部保健、国际服务,1990年代初开始取消身份识别,曾被认为是医改的重要举措。

特需医疗挂号费在100~500元左右,治疗费用也是普通医疗的2-3倍,并且不能通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从效果来看,公众对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并不满意。统计显示,2006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500名家庭总资产高于500万元的消费者的调查中,86%的受访者“不满意”目前的医疗服务。今年举办的一次高端医疗闭门研讨会上,有人将三甲医院的特需门诊比喻成“难民营”,认为除了价格提高之外,服务质量与普通门诊无甚区别。

对比之下,社会力量经营的高端医疗服务机构则以优质服务得以凸显。但是,在内地由于各方面限制,民营医院日子并不好过,纵使是最早进入内陆并发展较大的和睦家,也难逃政策环境以及公立医院的挤压。除了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发展较好外,由于医疗人才紧缺,和睦家在其他城市的拓展并不顺利,医院只能自行“降格”,将受众群体向中端转移。

“高端医疗需要配套高端医护人员与高端的医疗设备,内地设备资源与人才资源皆被公立医院所垄断。”管伟立说,这也是为什么现实中民营资本只能集中在眼科、牙科等门槛较低的专科领域的原因。

根据2005年卫生部的相关规定,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属于甲类设备,需要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批获得《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才可购置大型医用设备。两年前,北京美兆体检中心想申请一台价值1000万人民币的64排CT,北京市卫生局就以不符合资源合理配置为由不予批准。由于无法引进高端设备,众多民间资本被挡在高端医疗门槛之外。

除了缺设备,社会资本还需跨过人才门槛。以广东为例,在广东试点医师多点执业一年后,仅有100多名医生登记,而且均为同一系统内部多点执业。由于医生等主要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大型国有公立医院中,业内对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医疗并不看好,“如果走不了‘绿色通道’,获批将会非常缓慢。”

第3篇

因此,真正想做服务的价值型诊所不会选择医保的定价,而是选择合理价格的诊金,以此作为医生价值体现的核心。但是,在中国整体诊金被严重低估的大环境下,病人已经习惯了低挂号费高药价这样的现实,短期内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是不可能的,会有一部分用户愿意自费获得这样的优质服务,但仅靠自费用户无法支撑起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

因此,和商业保险的联动将成为支付的关键。但目前可以和中端价值型诊所联动的中端保险市场发展的并不好。现在的中端市场发展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从高端(包括个险和团险)发展下来,通过缩减医疗网络以及覆盖面的办法来降低价格,通常是缩减医疗网络的范围,高端私立医院覆盖面,以及保障范围。另一种则是从低端的企补产品上做加法,增加部分公立医院VIP,增加保障范围等手法。

然而,目前这两种方法都并不成功。从高端往下走的公司经常面临同等迁移的困境,也就是希望在类似的产品结构和服务理念上,通过缩减其成本而拓展用户群。但这种做减法的模式在需求的把握上有三方面偏差。

第一是用户对保障需求的偏差。

本土人士对保障的需求偏向于基本医保覆盖不了的部分,尤其是对用户自身财务状况来说危机最大的部分,而高端人士尤其是外派人士更加注重全球保障。

第二,从高端做减法还存在对用户服务需求把握上的偏差。

符合外派人士需求的高端私立医院一直是高端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本土人士对医疗能力的信任度则完全导向公立体系,因此在医疗网络的搭建和侧重上,用户需求有严重偏差,中端的用户需要的更多是紧密的医疗服务以及获得专家资源的通道,这一点上高端医疗保险公司往往缺乏本土医疗资源的经营。

第三,高端医疗保险公司在渠道和销售模式上有其特殊性。

表现为偏重外资企业客户以及外资经纪渠道。虽然这些客户资源是优质的,但企业在高端员工需求上和中端及所有普通员工的需求上很不一样,对各层级员工的预算也不一样,高端团体的销售渠道和产品推荐难以直接迁移到中端,做减法并不能简单满足他们的需求。

第4篇

为吸引中国高端消费者制定战略

作为综合医疗机构,三星医疗院拥有“最优秀的医疗队伍和完善的高科技诊疗基础设施,真正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而无论这样的“最优秀”是以国际标准还是韩国标准衡量,三星医疗院正主导着韩国的新医疗文化。

韩国的新医疗文化已经出离了治病就医的原本范畴。在韩流大潮里,医疗也被延伸为包括时尚在内、充满设计感和高科技的观光概念。在韩国济州岛,医疗观光城正在兴建。“癌症筛查”这样的医疗项目正是济州岛医疗观光城的主题内容之一。自2009年开始,三星医疗院旗下的三星首尔医院开始了正式海外营销。为方便外国人士无障碍享受三星首尔医院的医疗服务,医院开发了针对企业高管和国际CEO的癌症筛查等高端体检项目。

2013年,三星首尔医院大力开发中国市场,并为吸引中国高端消费者制定战略。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最高,三星健康体检中心便与美国梅埃诊所建立的修复心脏心血管中心合作,力求在技术层面更进一步。针对中国有财力的医疗对象,住院期间,三星首尔医院配套提供中文电视、翻译人员和检查结果的中文报告。值得一提的是,如同如火如荼的欧洲移民热一样,三星医疗院的海外核心目标市场同样锁定于中国和俄罗斯。

任何解惑及改进都会即时到位

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相比市场对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逐步增长,高端医疗资源的短缺状况在一线发达城市表现得尤为明显。随着境外资本投资医疗机构的政策性门槛逐步开放和降低,针对财富人群体检和日常疗养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私立医疗机构也日益增多。中国市场从来不缺乏追逐者和开拓者,瑞士、德国等老牌医疗强国开始抢滩中国市场,三星医疗院则亮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顶级医疗信息自动化体系”等服务设置以博得中国市场的青睐。

三星医疗院自开院起,构筑了一个“世界顶级医疗信息自动化体系”,增进服务对象的便利,也为医护人员的诊疗业务和研究提升条件。这个“世界顶级医疗信息自动化体系”包括由指令中枢系统、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电子医疗纪录、转院患者查询系统、可提供声讯通话服务及包括诊疗信息等在内的各种数据服务建立起来的移动医院系统……在2013年分别叫 《医疗团队》以及《最佳医疗组》的韩剧中,这样的系统表现为,服务对象的体检数据会第一时间同步到医疗团队的个人平板中,然后团队会诊,确认医疗方案。从确认方案到跟进医疗,每一步都同步在信息系统之中,任何解惑或改进都会即时到位。

第5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院长

国务院关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意见的,给上海跨越式发展现代服务业带来重大契机。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以国家层面政策突破和地方层面环境营造为重点,加快扩大高端服务业发展规模,全面提升高端服务业集聚辐射力,推动上海经济发展转型,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准确把握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涵特征和客观规律

高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高端领域,是现代服务业中技术含量最高、附加值最高、集聚辐射力最强的行业,被誉为现代服务业皇冠上的“明珠”。

1、高端服务业的兴起是经济结构向服务经济高级阶段演进的结果

20世纪30年代,新西兰经济学家费舍尔提出著名的经济发展三阶段论,即社会经济的发展首先从农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逐步过渡到工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然后再过渡到服务业占优势的经济形态。高端服务业起源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时期,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结构高度化而发展,是服务经济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信息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信息革命的兴起带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产业的加速融合,产生全新的高端服务行业,如通信、广播影视、服务外包等;促使中间服务环节从制造业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业,如研发、设计、技术支持等;加快对传统服务业的信息化改造,赋予其崭新内涵,如金融、现代物流等行业。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高端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含量、高开放度、高产业带动力、强辐射、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等特征,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税收;有利于集中资本、技术、人力等高能级生产要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拉动高端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有利于推进技术外溢,激发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有利于增强集聚辐射力,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2、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和基本趋势

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一般遵循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从低层次服务业向高层次服务业演进、从最终消费向中间消费演进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

(1)从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演进。在工业化前期,商业、交通等传统服务业占据服务业主导地位,高端服务业处于萌芽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的蓬勃兴起带动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开始发展,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20世纪以来,全球发达经济体向服务经济时代快速迈进,金融、保险、商务服务、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高端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成为推动发达经济体发展的强大动力。

(2)从低层次服务业走向高层次服务业。低层次服务业包括零售、餐饮、邮政、洗染、修理等,属于普遍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部分低层次服务业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能级提升并发展成为高端服务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交通运输业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医疗业转变为医疗保险服务业,生活服务业转变为保健护理业等。

(3)从最终消费走向中间消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日益提高,引发了对中间服务的大量需求,推动以最终消费为主的服务业向以中间消费(生产者服务)为主的服务业加快演进。大部分中间消费属于高端服务业,如金融、法律、研发、创意、广告、物流仓储等。

3、高端服务业是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目前,高端服务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GDP的40%以上,国际化大都市高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1)高端服务业成为服务业的主要产出。当前,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增长80%以上来自服务业,其中服务业的60%以上来自金融、电信、设计、咨询等各类高端服务业。高端服务业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2)高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端服务业占据服务业金字塔的顶层位置,和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比如,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所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和融通功能,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高端服务业具有极强的集聚辐射力。高端服务业具有较高的开放度和国际化程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集聚资源和辐射能量,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

从内涵和特征看,根据联合国经济活动标准产业分类和我国国标分类,高端服务业主要为十个门类:(1)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期货、信托、保险、基金等金融相关行业;(2)航运与现代物流业,包括航运业及相关行业、现代物流、仓储、分拨等行业;(3)房地产业;(4)专业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包括研发、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行业;(5)信息服务业;(6)文化、体育、娱乐业,包括广播影视、媒体传播、创意设计、体育、文化娱乐等行业;(7)旅游、会展、酒店业;(8)教育业;(9)卫生、社会保险业;(10)服务外包业,主要指为第三方(国外)客户提供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各类服务。

二、高端服务业发展供求“双约束”是结构调整的主要瓶颈

上海要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目前,上海结构调整面临的突出瓶颈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求两方面的双重约束。

1、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供给约束

(1)产业能级不足。从供给角度看,上海高端服务业能级总体偏低,主要集中在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集中在服务产业链的中低端,金融、航运、信息服务、文化、医疗等高端服务发展不足。

(2)产业渗透性不强。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单兵突进”现象明显,对整个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渗透作用不强。比如,上海金融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广度都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比重过低,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较低。

(3)高端服务创新不足。对高端服务业而言,创新不仅是丰富高端服务的重要手段,而且创新本身就可以创造高端需求。上海高端服务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比如,金融衍生产品缺乏,期货市场品种较少,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2、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需求约束

(1)中间需求不足。中间需求行业(生产业)目前已经占到国际化大都市全部服务业产出的70%以上,上海高端服务中间需求仅占到服务业总需求的40%左右。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的中间需求尚未从产业链中脱离出来,产业链的社会分工体系尚未形成,导致中间需求弱化。

(2)最终需求不足。2008年上海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传统服务需求趋于稳定,高端服务需求潜力巨大,但一些高端服务需求还没有充分激发出来。

3、高端服务业发展存在人才约束

(1)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巨大。目前上海通晓国际惯例、具有国际市场经验的开放型、创新型高端服务人才十分缺乏,成为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2)高端人才生活成本较高。突出体现在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税率高,导致人力成本高企。从所得税率看,上海最高档所得税率为45%,而香港为16%,新加坡为28%,横滨为37%,巴黎、伦敦为40%。较高的所得税率不仅导致金融、保险等高端人才难以留在上海,而且容易产生收入跨国转移的避税行为。

(3)高端人才市场主体缺乏。目前上海中外合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30家左右,仅占全市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总数的4%,且普遍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大量需求。

三、以体制制度创新激活高端服务业的市场活力

上海高端服务业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构筑国际化、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模式,不断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

1、放松行政管制。放松行政管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要调整完善现有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着力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1)放松进入管制。降低高端服务业准入门槛,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在高端服务业中的比重,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发展格局,促进高端服务企业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

(2)放松经营管制。放宽高端服务业企业经营范围限制,打破垄断,强化行业竞争格局,着力增强高端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3)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推动服务业国有资本向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集中,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造,推进事业型服务机构企业化改制,使其成为市场化的竞争主体。

2、扩大服务业开放。扩大开放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打破所有制限制和地域限制,鼓励外资、民资加快进入高端服务行业,鼓励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服务业资本重组,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高端服务业竞争。

(1)大力集聚吸引国际高端服务企业。鼓励外商投资现代服务业,鼓励国际高端服务企业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与上海企业开展合资合作、战略联盟、品牌共享、技术交流、管理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2)鼓励企业集团向高端服务转型。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集团加快剥离生产业,或整体实现向高端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加快培育高端服务业市场主体。

(3)鼓励高端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支持上海高端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高端服务企业到海外资本市场融资。

3、完善政策法制环境。政策法制是高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端服务业发展更需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以规范服务业市场发展,特别是高端服务业发展全球化一体化趋势,客观上需要符合国际惯例的政策法制环境。

(1)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对一些高端服务企业和项目实施财税、政策扶持,如对从事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的生产企业;高端服务企业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的落户,国际服务外包企业,金融市场各类机构投资者,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等。

(2)进一步完善法制环境。加快完善高端服务业法律法规体系,及时清理制约高端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促进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规章制度。

(3)进一步完善人才环境。积极构建宽松的人才引进环境。调动各方力量在住房、医疗等方面,强化人才奖励和保障制度。努力形成灵活的人才引进、培养和保障机制,增强服务业发展的智力支持。

四、以政府管理创新营造高端服务业的发展环境

服务业发展环境与制造业截然不同,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必须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营造高端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

1、加强市场规范

(1)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按照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打击侵权、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加大对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等的保护力度,规范服务业市场秩序。

(2)鼓励高端服务企业成立行业协会或建立跨领域高端服务联盟。研究制订行业行为规范和自律规则,建立健全高端服务业务流程、服务内容、市场价格和质量评估等标准体系,推进高端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

(3)完善高端服务行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高端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信息数据库,纳入全社会征信服务系统,促进高端服务企业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2、加强政府服务创新

(1)尽快制定高端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上海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行业、规划布局、政策措施、管理体制等。

(2)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高端服务企业的审批事项和收费项目,提高行政效能,为服务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降低高端服务企业进入市场的成本。

(3)加强和改进政府服务。把握服务业领域的国际惯例和规则,提高服务业公共管理水平。帮助企业运用WTO规则,提升应对竞争能力。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深入了解高端服务企业诉求,及时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健全服务业统计制度

(1)扩大服务行业统计覆盖面。结合基本单位名录库,建立全面调查、抽样调查和滚动调查相结合的统计制度,进一步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6篇

在国家和省政府政策的指导下,广东省以毗邻港澳、社会资本丰富的优势,占据了改革开放先机。

在此环境下,民营医院正积极健康地发展着。

截至2011年底,广东省包括妇幼保健院、专科疾病防治院在内,共有医疗机构1281家,其中民营医院364家,占比为28.4%。民营医院已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其床位数总计3.0万张,占全省医疗机构床位总数的12.3%;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万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1.3%;诊疗服务量占全省总量的16.3%。

此外,广东省的民营医院中,不乏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身影,如东莞康华医院、东华医院、佛山禅城中心医院等。这有利于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方便基层群众就近就医。

虽然民营医院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困惑与不足却不容忽视。

偏见下的民营医院

从广东省民营医院的经营模式来看,目前主要分为五类:自主经营模式,如东华医院、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部分托管模式,如东莞康华医院;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如汕头潮南民生医院;股份制经营模式,如佛山禅城中心医院;集团连锁式管理模式,如广州金域医学检验中心。

需要看到的是,在中国目前的环境下,民营医院不论采用何种模式,都要与公立医院在市场中一同竞争,一分高低。

公立医院带着“公立”的金字招牌,一方面享受着免税,另一方面享受着政府的投入与补偿。而民营医院即使是非营利性的,也只有3年免税或是享受税收优惠等很有限的扶持政策;纳入医保定点机构后,其医疗服务价格水平更需与公立医院相当――公立医院生计无忧,但民营医院何以为生?

政府提出“政府主导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其具体涵义并未明朗。但政府在不愿增大投入的情况下,也不愿意解读其含义,默许公立医院将发展的触角延伸至高端医疗市场,默许这种有悖于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的市场行为。

在寻求差异化发展中,民营医院的出路无疑是要着眼于专科与高端医疗,这也符合医疗服务市场的规律。且纵观各国,高端医疗服务是医疗服务市场的一种必要补充,且必须由民营资本参与补充。

也许有人会心存疑虑:现在都说“看病难、看病贵”,如果再发展高端医疗,岂不会对本地医疗资源造成冲击?

其实不然!现有医疗资源并不会因此收到挤压。因为公益性医疗和高端医疗投资的渠道不同,任务不同,互为补充,两者并不冲突。相反,民营医院发展起高端医疗后,会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凸显,除非公立医院不是政府办的。

在人才问题上,民营医院同样处于劣势。

民营医院多聘请公立医院退休的高级职称人员作为专家队伍,招聘刚毕业的医学生作为基础人员,形成人才队伍“两头大、中间小”的现象。

这是由于现有的人事制度,决定了公立医院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易向民营医院流动,导致民营医院的人才队伍不稳定、质量不高,难以形成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梯队;再加上医疗服务是集体合作的结果,医生去了民营医院,赔偿风险有可能增大;此外,目前医生多点执业还无法真正实现,也使得民营医院的中间人才紧缺。

当然,民营医院中存在个别自毁家门的医院。如投资者急功近利、管理不规范、重经济管理、轻质量管理、医院广告夸大其词,从而“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导致民众对民营医院普遍存在不信任心理。

其实,印尼卫生部部长Endang Rahayu Sedyaningsih患癌后,千里迢迢来广州某民营医院治疗,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故而对中国民营医院的院长特别尊重与信赖,还亲自为院长的书作序,对医院的治疗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一案例就值得我们的民营医院以及民众好好思考。

营造非扭曲的发展环境

对待民营医院,我们要鞭挞弄虚作假者,更要扶持真心办医者;而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非扭曲的发展环境。

在政策方面,政府需要为其制定扶持政策,建设良好的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环境。如要出台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鼓励有资质的医师和有医疗管理经验的公司办医;从金融、税收等方面,给足民营医疗机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而不是让民资站在玻璃门外,或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甚至遇上强力弹簧门。

政府尤应鼓励做长远投资的民资办医,积极为他们建立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快捷通道。

一方面,要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规划。各地需及时向社会公布医疗机构的设置规划,在同等资金、技术条件下,优先批准设置民营医疗机构;鼓励民营资本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欠发达地区开办医疗机构。

另一方面,要简化审批手续,规范审批步骤,清晰审批流程,做到公开、透明,为社会资本投资办医提供便捷条件。

在监管方面,政府应为民营医疗机构提供有助其发展的优质服务。对于社会资本办医,市场的准入要宽,监管要严,尽量使其在市场环境下寻求生存机会。

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行业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的培育,赋予其一定的社会管理职能,由其制定行业规范,并授权其对民营医疗机构的运营情况进行评估。此外,还应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同纳入每年医疗质量评估检查的范围,实施日常业务指导,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另外,还需政府加强对公立医院的限制,降低民营医院的技术准入门槛。

目前,大陆的很多地区一边鼓励民资进入,一边无限制地扩张公立医院;一边放宽民资办医政策,一边以区域卫生规划已满为由,将其拒于门外。

区域卫生规划的限制,必须是针对政府办医的,在满足当地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前提下,严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的扩增,限制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提供范围。只有这样,民营医院才可以在一个市场边界非常清晰的环境下投入与经营。

我们甚至可以修正以往的技术准入政策,不再以医院等级作为准入的必备条件,而是以技术的可靠性、人员的操作规范程度和设备设施的完备程度来判断。

政府还应逐步建立民营医疗机构的正常退出机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并不是指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所导致的退出,而是明确民营医疗机构注销、转让、兼并、拆分的手续和要求,通过市场实现优胜劣汰。

第7篇

威海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姜玉毅告诉记者:“我们始终把工业强区作为转型升级的第一战略选择,通过骨干企业膨胀做强存量,新上项目做大增量,科技创新做优总量,加速工业经济做大、做高、做强,实现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经济转型跨越。”

在威高集团产品展厅,一台全自动微粒子化学发光仪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仪器广泛用于肝炎、肿瘤等疾病的诊断,由于国内一直被进口品牌垄断市场,致使医疗检测成本居高不下。“威高集团瞄准这一国际前沿技术,大力开展自主创新,将该产品市场价格拉低40%以上。”威高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总监王晓伟说。

在威高这艘“航母”的引领下,大正医疗、吉威医疗、康博尔制药等20多家企业集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3,高端产品比重超80%,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实施大企业带动战略,树起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实现产业园区化、集群化、高端化,是威海高新区工业迅速崛起的战略举措之一。以威高为领军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以新北洋、三星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光威碳纤维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开发了可降解药物涂层心脏支架、聚砜膜透析器等医疗器械产品,热敏打印头等热打印技术和产品,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技术产品等,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目前,区内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40家,其中超50亿元的3家,百亿元企业1家。

威海高新区建设了26万平方米的创业孵化平台,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协同创新、人才引进等扶持政策,帮助“小巨人”做大做强。到目前,区内共有33家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173项。

以银河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以汉邦生物絮凝剂、万丰镁业污水垃圾处理为代表的节能环保产业,以北洋无线射频、光纤传感为代表的物联网产业,市场前景良好。

第8篇

“我们致力于将美国成熟、先进的养老护理经验带入中国,构建中国老人健康的新模式。”持有美国德州和加州专业养老工作执照的李飞东运营总监说,“我们旨在减少老年病患的痛苦,为他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把长期生活护理、专业医疗护理与先进的康复保健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让住养老人舒心、让其家人放心的专业医疗康复养护机构。”

李飞东回忆当年在美国攻读医务管理硕士研究生期间,曾接触了当地的一家养老机构,对美国先进的养老理念、专业的理疗器械、专业的护理团队印象深刻,他决心投身于养老行业,希望有一天能把知识和体验带回中国,为中国的养老事业做贡献。他又谈到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及需求,指出我国必须提供多渠道、多档次、多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机构和运营模式。李飞东及其团队相信,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对中高端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是有市场需求和支付能力的。

凯健无疑承载了李飞东的梦想,从今年1月正式开业至今,凯健以其优质专业的服务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走进凯健,你感受到的不仅是一家养老护理机构,而且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

凯健的护理团队为每一位老人量身定制了全天候的服务,对老人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进行监护及响应。提供以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和康复护理为主的专业高端护理及康复服务。更兼配备齐全的居室、专业的医疗服务团队、营养丰富的膳食、开放恬静的活动场所,成为构成凯健高端护理康复服务的基石。“从技术层面来讲,凯健所接待的病患未必一定是上了年纪的,专业的医疗管理团队加上先进的设备,让凯健成为一些残障人士康复的最佳选择。”李飞东无不自豪地说道。

在凯健,环境、硬件设施和居室户型与装修,不仅保证了档次感,更重要的是营造了仿居家养老的氛围,完善的生活设施配套带来巨大的便利性,让老人住得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