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建设标准要求

建设标准要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3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建设标准要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建设标准要求

第1篇

【关键词】地方建设工程标准化;地方工程建设;体现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loc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at the loc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Zhao Jia-jie

(Hebei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 Shijiazhuang Hebei 050000)

【Abstract】Lo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tandardization from the particularity standards of science, policy and other standards in construction, there has been concrete and obvious manifestation.

【Key words】Loc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tandardization;Local construction;Reflect

1. 前言

(1)建设工程地方标准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必要补充,是规范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地方标准化工作还担负着推进本地区建设事业发展的重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2)1988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法律地位问题,受到了部分人士的质疑,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也因此长期受到了影响。虽然十多年来,国家没有针对这项工作印发过专门的规范性文件,但是,由于工程建设的改革发展和地方建设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仍然在争论中得到了发展,而且部分省、市、区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有声有色,为本地方建设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3)近年来,人们在争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法律地位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也逐步得到了提高。首先,人们不再简单地把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等同于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组织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定只是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的一个方面,而实施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并对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国家和行业的建设技术要求得到贯彻落实,同样是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且后两项任务不依靠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只靠建设部组织的检查和专项治理,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其次,人们也确实意识到,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并非可有可无,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必须同时推进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发展。

(4)《标准化法》没有明确规定不得制定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并不表明就不能或不应当制定。当然,除了人们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认识的提高以外,促使《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出台的还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进一步加大标准化工作的力度,既要加快完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步伐,使建设活动“有标可依”,又要强化工程建设标准实施与监督工作的力度,确保工程建设标准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的规定,规范全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行为。这些实际需要的存在,要求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力度。就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而言,如果要求不明确、任务不落实、机构不确定、措施不得力,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二是工程建设标准化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协调推进。一方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推行条文强制性,编制完成了十五部分的《强制性条文》,标准的编制、审查和批准等均发生了变化,地方标准如何运作成了一个新的课题,国家在这方面应当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和要求。另一方面,各地在组织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中,不仅发展失衡,而且做法各异,能否保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质量和技术水平,同时不会对形成全国统一建筑市场造成障碍,受到工程建设领域有识之士的关注,国家有必要在这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

2. 地方工程建设标准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对当地各类建设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运营维护及管理等活动和结果制定、批准的地方技术依据。源于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标准的科学性、政策性等在工程建设标准中又有了具体而明显的体现

(1)突出地方政策性。工程建设的复杂性、影响的广泛性就使其依据——工程建设标准,更充分、更全面地体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要求和持续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作为现阶段的技术法规主要形式,更使直接涉及工程投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得到强制实施,政策性更加突出显现。

(2)体现综合性。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地域、多行业、多学科、多环节。要获得相对最佳效益,就需要应用各领域的科技成果,经过综合分析,制定出适合工程建设标准。此外,工程建设标准不仅要考虑技术条件,也考虑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综合分析,统筹兼顾,以求在可能的条件下获得最佳效果。

(3)区域地理环境差异性。建设工程具有固定性,其建设理应考虑地质、气候、人文等诸多因素。因此,工程建设标准必须考虑不同地质情况、不同气候环境的需要;针对特殊地质、不同气候有时还需单独制订相应的标准;必要时,根据特殊条件和当地的建设经验,制订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满足各不同地域条件下的建设需要。

(4)影响投资经济性。工程建设标准是经济建设和项目投资的重要制度和依据。项目建设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的概预算等均须符合工程建设各阶段技术、管理等标准的要求。不同的设计标准、采用不同结构形式、构造、材料等均会提高或降低工程造价,影响投资使用效率。

3. 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按照国家的要求,各地今后要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有针对性地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须沿着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以往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在城市,对村镇涉及较少。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要求,不仅拓宽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范围,同时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如何既保证工程建设标准的相对一致性,又保证村镇的规划建设标准符合当地实际,不照搬城市模式,减少浪费、节省投资,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未来一段时间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4.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符合本省实际、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建设工程的品质,拓展了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内涵

环境问题、交通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学问题、就医问题等,都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无不与工程建设工作紧密相关。以往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更多的是重视有无问题,把量的因素考虑得更重一些,现在要从量的角度转变到质的角度,加强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工作生活的舒适性、社会评价的人文性等。这一从量到质的转变,拓展了工程建设标准化的工作内涵。要求标准化工作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开拓创新,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制订出满足工作、生活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标准,以此来引领工程建设工作,完成从量到质的转变。

5. 充分认识到人才是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第一要素,加强标准化工作队伍建设

成立省级建设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实施、监督与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以符合条件的学者、专家、标准化工作者为主体,建立工程建设标准编制人才专家库,作为标准编制的主要力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标准编制;建立工程建设标准化奖励制度,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结构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热爱标准化事业的人才队伍。

6. 充足的资金投入,是高水平、高质量标准建设的有力保障

(1)加大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加大对重要工程建设标准的经费支持力度;推动相关工程建设标准研究列入省市科研计划项目;运用多元化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加强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2)信息化平台建设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手段。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包括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标准信息网络系统,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信息系统等在内的省级工程建设标准信息资源平台,实现工程建设标准项目的网上申报、审批、、出版发行和修订等全过程管理;加强标准出版发行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提高标准出版质量,缩短标准出版周期。

7. 企业标准化是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制定《省级工程建设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导意见》,鼓励企业制定本企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构建企业标准体系,推动企业以促进工程建设标准有效实施为目标,将标准实施与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建立企业标准实施责任制度。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建立并实行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积极推动成熟的企业标准升级为省级地方标准,有条件的争取上升为行业或国家标准。

8. 宣传工作是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器

第2篇

xx(支行党组成员、纪检组长)

xx(副科级监管员) 成员:xx。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xx。 三、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要制定服务类业务的五个基础专业标准化实施细则。业务标准化建设要以落实全区会计、国库、发行、保卫、科技等五个专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结合支行各专业工作实际,通过制定细则、自查、整改、完善、提高等阶段工作,积极稳步推进支行标准化管理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人民银行职能调整需要,正确及时组织会计核算,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为辖区金融机构提供高效、快速、便捷、优质的资金清算及其它各项金融服务;严格履行职责,有效实施会计监督管理职能,最终实现会计工作制度化、目标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目标。 二是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政策和国库支付清算业务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科学、统一、规范的国库核算体系,增强国库监督管理力度和效果,全面高质地履行中央银行经理国库的职能。 三是结合发行库封闭式管理的具体要求,创新工作理念,完善管理机制,从内控制度、库务管理、会计核算、人民币管理、现金管理、发行队伍建设、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全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努力实现零差错、零案件、零事故、零风险,最终达到零缺憾的工作目标。 四是从制度规范、日常工作、武装押运、枪支弹药管理、对突发事件处置、安全检查、内部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实施标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创新安全保卫工作管理新理念,切实提高人员素质,积极防范事故案件,有效地遏制违章违规行为,为支行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五是按照上级行《金融电子化信息管理办法》的要求,从制度建设、软硬件管理、计算机安全、网络管理、计算机培训、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科技工作标准化进程,切实提高员工的科技素质,提高支行的科技应用水平,有效防范金融计算机犯罪,为支行的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优质的科技支持和服务,推动整体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四、标准化建设的目标任务 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要在四个方面取得实效。一是对“标准化”建设的内涵和实质要有一个深刻理解和把握;二是对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的认识必须达到新的高度;三是各部门、各专业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对照检查,使业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得到整改和提高;四是鄂温克旗支行对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前瞻性和广泛性,力争在全市树立起一面旗帜;五是通过五个专业的标准化建设,以点带面,研究、探索和尝试金融管理、调查统计及其它专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工作思路,提高支行整体工作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方法步骤 按照上级行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支行标准化建设工作实际,我支行的金融服务业务标准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对照检查阶段(9月1日——9月15日) 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赵志华行长、额尔德尼副行长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标准化”的内涵;充分认识职能调整后,基层人民银行开展“标准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将支行各部门自行制定的标准化方案与“全区金融服务业务标准”相对照,查遗补漏、完善补充。 (二)组织落实阶段(9月16日——11月16日) 各部门要结合本专业业务标准化实施方案,强化对各项标准的检查落实,要通过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外部业务标准检查,结合支行“责任目标考核”、“五零”工程考核等方式,推动各部门内部职责进一步明确,规章制度进一步落实,服务业务进一步规范,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总结提高阶段(11月17日——11月30日) 支行将开展一次标准化建设“回头看”活动,抽调纪检、内审、事后监督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标准化建设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标准化建设方案制定中存在问题的,要修改方案;方案落实中存在问题的,要查明原因,落实整改措施,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要求会计、国库、发行、科技、保卫五个专业在11月30日前将实施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总结,为下一年度标准化建设工作更深层次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六、具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分工协作,专项推进,五个专业要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奖惩。 (二)各部门各专业要充分认识标准化建设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切实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和责任意识。 (三)领导小组成员要深入到专业股室中去,深入了解和掌握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完善、整改和提高。 (四)要把标准化建设与“五零工程”的实施,与“学习型支行”创建,与“责任目标考核”、“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相互推进、全面实施。 (五)不断拓展标准化工作领域,研究、探索和尝试调查统计、金融管理、党建群工等其它专业领域基础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将我支行标准化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六)涉及到的五个专业要按支行制定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内容、任务、步骤、时间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制定本专业的实施方案,并按支行制定的统一标准化分解落实流程表进行操作。

人行xxx支行金融业务标准化建设

专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装备标准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三大基本办学条件之一。这些年,各个高校都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持续地投入,不断地新建与扩充实验室,高校实验室建设投入经费也在逐年增长。现在的问题是,高校投入了不少,能否满足教学要求;各个学校的投入非常不平衡,投入多少才是合适的;今后后续投入的依据在哪里。种种问题的提出,使我们想到实验室建设特别是装备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标准。

一、装备标准化的作用

1983年中国颁布的标准(GB3935.l-83)中对标准所下的定义,“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同时指出“规范”、“规程”也是标准的一种形式。该标准定义具有统一性、科学性、强制性等几个方面的属性。高校实验室装备标准应具备上述属性,标准的内容应根据实验项目对仪器设备的数量、品种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仪器设备的质量、性能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定与要求的目的是推动实验室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

装备标准的具体作用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为规划和建设实验室提供依据。如果没有实验室装备标准,做规划时缺少客观依据,往往会出现受教材、教师影响的现象或盲目追求“小而全”的现象。有的院校在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方面心中无数,搞起规划来不着边际,既浪费经费,也降低仪器设备利用率。如果规划与建设有标准可依,在制定规划和实验室建设方面将起到有力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新建院校,新建专业和新建实验室更有现实意义。因为有标准,基本上能做到了规划有底,建设对路。

2.为分配设备经费和审批仪器设备计划提供依据。有了装备标准,设备的经费分配、计划申请审批,就会有据可依,减少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在编制年度经费分配和建设计划时,能做到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形成最大效益。很多高校都会遇到这样的具体问题:每年教学单位都认为缺少实验装备,申报的建设项目预算大,实验室申报装备总额远远大于学校的预算。如何做到分配与审批心中有底?如果有了标准,分配与建设就有重点可抓,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室装备的配置。就可以按照轻重缓急建设,既保证常规,保证急需,保证配套,又保证了按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增加实验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装备标准在合理使用资金,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能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装备标准推动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资源共享,提高设备利用率。按标准建立的实验室,会覆盖若干个相关专业,覆盖学科性质相同的学科。不少院校建立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就有共享的思想,同时有的院校把学科性质相同,使用手段基本一致的课程统筹建立学科实验室,为几个专业或为几门课程服务,也是基于共享的思想。按标准跨专业跨学科建立的实验室可由学校指定一个部门管理,其它部门只负责使用,这就贯彻了仪器设备“专管共用”的高效率原则。

4.为采购提供论据。由于装备标准对仪器设备的数量、品种有了明确的规定,对质量、性能都提出了要求,因而使采购对路,符合要求,避免了因质量低劣,规格不符而造成积压浪费。

5.为管理、考核、评审提供依据。实现管理定量化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的基础和措施。在现代管理工作中,实现定量化是反映管理水平的标志。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在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装备标准化就是仪器设备管理定量化、规范化。同时装备标准也为考核、效益评估提供依据,为实验室评审如先进实验室、示范中心等评审提供依据。

二、现行参考标准

当前进行高校实验室建设,有几个主要的参考标准:1.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2.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3.各省制订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施要求。其中教育部《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除了对示范中心的体制与管理、实验教学、实验教材、人员、仪器设备、环境与设施提出了规范化建设要求之外,还特别给出了各科实验参考内容及仪器装备配备,首期制定的标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力学、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为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审定和指导高校基础课实验室不断上层次上水平建设提供参考。

三、期待更多的装备标准

规划与建设实验室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验室,有基础课实验室,也有专业基础课实验室和专业课实验室。基于装备标准的作用,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大家期待制定更多实验室装备标准,包括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与专业课实验室的装备标准。

在根据学科的不断发展,不断制定与完善实验室装备标准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制定装备标准的基本原则: 1.“标准”的尺度以保证完成本科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本依据;2.根据需要与可能,从实际出发,立足于当前,适当超前考虑将来;3.制定标准的顺序以面广量大的基础课为先,专业基础课次之,再逐步扩展到专业课。所以首先充实与完善《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讨论稿)中的几科基础课实验室装备标准,再制定其它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室装备标准。

其次装备标准的扩展问题,考虑到部分专业实验室建设可能会有较多的扩展,或者相关学科正处于不断发展中,可将标准分为“基本标准”和“扩展建议”两个层次。“基本标准”是实验室建设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扩展建议”是在基本标准基础上的较高要求。

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室装备标准出台,宏观指导并规范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推进实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资源共享,推动实验室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孙逸梅,张建勋.编制“实验室装备标准”是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保证[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1985(3).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管理体系 技术标准

伴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兴建了一大批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我国的水利行业不断发展,尤其是我国成为WTO的一员,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的标准进行分析,揭示现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以便更好地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逐步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我国现行标准体系的简介

我国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主要由《水利技术标准体系表》、《水利技术标准汇编》、《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负责的标准项目现状表》中的相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标准及工程建设所采用的国家标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及机电设备的安装等方面的施工标准。水利工程管理标准根据工程类别进行分类,包括了对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综合技术、河道堤防工程项目管理、水库大坝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水闸工程项目管理等。

二、我国现行标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一共有163项技术标准。其中综合类标准为19项、水利工程建设类标准为102项、水利工程管理类标准为42项,三者分别占标准总数的12%、62%、26%。另外,我国现行的标准体系中,强制性标准106项,推荐性标准23项。因此,在水里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体系中强制性的标准占主要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中,施工质量检验类的标准有6项,验收及评定类的标准有14项。因此,在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的现行标准体系中,涉及工程建设的安全及环境标准的只有2项,明显较少。同时,对于验收及评定的标准只有14项,其中10项都是评定类的标准,验收标准明显不足。

三、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

首先,从对我国现行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现行体系主要以强制性标准为主,推荐性标准为辅,这种体系标准不适应我国加入WTO协定的相关要求。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中,我们应该后对现行体系中的强制类标准做出一定的修改。并且,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来修改并组编强制类标准较低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

其次,对于加入WTO后,现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标准中出现的结构不合理、不配套的项目建设标准要予以修改。进一步按照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来配套相关的施工技术标准。同时,建立配套的施工技术标准并符合我国相关行业的标准。伴随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市场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于水利工程质量的建设与评定做出了新的规范。水利建设行业等建设行业要实现验评分离,严格实施好工程验收标准。

第三,对于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中技术内容相对比较陈旧的部分要加以修改。由于我国现行体系标准是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编制的,应该把这些工程建设施工的新技术、新成果及时的反应上去,以更好的配合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标准中缺少与环境安全及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加以补充。

第四,重新整合并编制相关强制性的工程建设标准。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之后,为了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管理,工程建设与管理部门应该对我国现行的工程建设标准中的强制类标准加以认真审核并从“安全、环保、质量”等方面考虑,全面贯彻实施相关标准。并对零散不完整等条文进行填充,完善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汇编。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新体系的建设一定要符合国家现行法规的要求,并且新体系的核心内容要以我国法律、法规、WTO/TBT协定为基础依据。

第五,加快对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修订。水利工程建设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提高对水利工程管理的标准制订,不断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必然举措。因此,通过新体系的建设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及技术标准,是我国建设的水利工程有标准可依,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同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能够有效的保障我国江、河、湖、库等安全;保护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综上所述,建设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新标准体系能够更好的完善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配套相关水利工程管理项目标准。改变现行体系缺项多、起点较低、技术工艺不配套等现状,使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技术标准新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严格遵守相关的WTO协议,深化建设标准以适应我国加入WTO后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新的体系建设还能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并且,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对于河道堤防、水库、水闸、大坝等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需要新的标准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同时,我国的建设水利工程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经验也应加入到新的标准体系中以更好的适应行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我国成为WTO一员之后,新的发展形势要求建设更加符合这些标准的技术标准体系来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铁路建设标准创新设计原则、目标和基本框架

    设计原则为实现构建世界一流建设标准体系的总体目标,必须坚持以铁路建设新理念为指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和《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办法》等规定,积极借鉴国外先进建设标准,紧密结合我国客运专线建设实际和铁路技术创新工作的进展,全力加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创新研究,其设计主要原则:(1)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牢固坚持以铁路建设新理念为指导,切实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2)认真落实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可靠的技术方针。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适应客运高速化、货运重载化、管理信息化、检测现代化发展趋势,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建立客运高速、货运重载、行车高密度协调发展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3)适应铁路生产力布局改革形势的需要,牢固坚持服务运输的思想,不断调整和完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充分体现建设标准的先导作用、指导作用和促进作用。(4)牢固坚持系统论的思想,努力构建有我国特色的,科学、开放、完整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真正体现出结构优化、分类明确、层次清楚、数量合理、协调配套的特点。同时,考虑不同区域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要求。标准体系的总体目标(1)构建健全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基本构成包含客货共线、客运专线、货运专线铁路工程,覆盖综合、专业两大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比较完整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2)创新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管理机制。建立开放、科学、动态的管理机制,坚持系统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吸纳最新科技成果,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3)建立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初步形成“编制办法相对稳定、工程定额动态管理、价格信息及时、前期后期有机衔接”的工程造价标准体系,不断改进工程造价管理机制,促进价格竞争,降低工程造价。(4)实现施工规范向施工技术指南过渡转轨。按照“政府抓两头(指设计规范和施工验收标准)、中间促企业(指企业标准)”的改革方向,完成施工规范向施工技术指南的过渡,指导设计、施工企业建立比行业标准更细更严、体现自身特点和管理水平的企业标准。(5)研究确定建设标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合理体现企业价值的有效途径。铁路建设标准体系创新基本框架从基本结构上看,新的铁路工程建设标准是一个科学、开放、完整的有机整体。新的铁路建设标准体系分近期标准体系和远期标准体系两个阶段实施,近期标准体系中客货共线铁路和客运专线铁路相对独立,远期将客货共线铁路、货运专线铁路及客运专线统一为一整体。(1)综合标准是涉及质量、安全、卫生、环保和公众利益等方面的目标要求或为达到这些目标而必须满足的技术要求及管理要求,是完全强制性的标准。(2)专业标准是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的主要内容,由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三个层次构成,各层次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主从关系,上层标准内容是下层标准内容的共性提升,上层标准对下层标准具有制约作用。

    做好创新标准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之间的关系、层次、性质以及每本标准界定的内容,都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修订及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注意标准体系与规章制度、组织管理体系的关系按照“十二五”期间完善规章制度、建设标准、组织管理三大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初步设想,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作为三大体系之一,必须与其他两大体系相互适应、相互协调,使三大体系之间相辅相成,使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能够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满足建设规章制度要求,有效促进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方便组织实施和建设项目管理,指导企业标准建立,从而有效促进铁路建设及管理水平提高。处理好既有标准与新体系间的“四个关系”随着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重载运输方式的出现,使铁路运输管理模式正在由客货共线向客货分线运输方向发展。由于构建新时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必须构建在既有标准和系统引进国外先进标准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要处理好既有标准与新体系之间的四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既有标准与体系调整的关系,实现既有标准向新体系构建与实施的平稳过渡,确保标准制订修订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铁路建设及管理秩序,防止“打乱仗”现象;二是处理好以客货共线标准为主体的既有标准与新体系中客货共线、客运专线、货运专线共存的关系,充分体现运输性质、功能和管理模式不同对标准要求的不同;三是要处理好既有标准与新体系开放性要求的关系,既要传承中国铁路建设的良好传统,又要打破旧理念的束缚,充分体现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为系统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创造条件;四是要处理好新体系与既有铁路产品标准、运营维护标准之间的关系,尽量做到职责明确,减少交叉,避免矛盾。把握好专业标准内部的“三个层次”这里所反映层次是专业标准下的三个层次,第一层为基础标准,第二层为通用标准,第三层为专用标准。层次之间应反映标准之间的主从关系,上层标准指导和制约下层标准,下层标准服务和服从于上层标准;上层标准是下层标准的共性要求,下层标准是上层标准的具体体现。基础标准是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共同遵守的准则,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通用标准是针对多项专业标准制定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是制定和实施专用标准的依据;专用标准是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定的个性标准,横向比较独立,内容比较具体,覆盖面较小。解决好各项标准间的横向关系构建新标准体系时,我们必须做到有的放矢,解决好各项基础标准与基础标准之间、通用标准与通用标准之间、专用标准与专用标准之间的横向关系,尤其是要有效解决好各专业标准之间发展不平衡、项目不配套、内容不协调、组成不合理、管理责任不明确等问题,增加标准的覆盖面,有效防止标准内容相互交叉、重复和矛盾的问题。

第6篇

关键词:气象台站建设标准 图集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许多原位于城郊的气象观测站因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周围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致使观测环境不符合国家观测技术规范要求,所获得的气象观测数据已不能准确地反映地区的气象要素变化,严重影响气象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代表性。

广东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气象台站因观测环境发生变化以致不符合规范要求而需要重新选址搬迁建设的案例不计其数。以广州市为例,从2000年始,先后因城市建设迅猛发展需要,重新选址搬迁了番禺、花都、从化气象观测站等等。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社会损失也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公众对天气服务的需求也随之提高,为满足经济社会需求,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新建了一批地面气象观测站及气象自动观测站。如以广州市为例,近年来先后升级改造增城国家基准气候站,新建南沙、白云气象观测站,花都区气象局建立了5X5km的自动观测站网等等。

1 气象台站建设过程中存问题的分析

随着气象建设不断增多和持续,在考察国内及参与广州多个台站搬迁及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国家和地方均颁布了相关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目前主要是业务技术规范为主,在建设方面的规范,主要还是依靠相关文件及参照已建气象台站以作为标准,不能很好地适应地方气象台站建设的需要。

(2)存在个别站点布局不一、仪器设备型号不统一、安装不规范等,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虽然气象仪器设备布局与设备安装基本符合要求,但各省(区、市、县)的气象站在建筑标准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3)缺乏组织建设经验。在组织新台站建设中,虽然地方台站对气象业务操作熟悉,但往往缺乏建设经验,对如何组织实施,如何就业务需求与政府、设计、施工单位沟通存在困难。

目前台站的建设主要依靠自身组织临时机构,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而对于每个气象台站组织建设而言,气象基础建设更是属多年不遇的项目,往往缺乏专注于气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造成实际工作中存在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为完成一次台站建设任务,前期开展工作,通常会组织参观其他已建台站借鉴学习,但往往参观后却依然存在许多疑问未能有效解决;而有关台站建设指导文件的查找更是大费周折,且不知所查找的文件是否有效、齐全;在与政府、设计、施工方沟通时缺乏有效的途径,影响项目申报、建设、验收等等。造成各省(区、市、县)气象站建设存在大量重复劳动,且建成后存在部分标准不统一。

2 加强气象台站建设的对策

编制气象标准台站建设标准图集,在气象台站建设中将发挥积极作用:

2.1 交接培训,大量复制,提高质量

有了标准,每一项工作即使换了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来操作,也不会在效率与品质上出现太大的差异。统一的标准便于快速化的培训与复制。

标准图集具有统一、简化、优化的特点。大部分标准图集是可以直接引用到气象建设中的,只要能够恰当地选用,就能够保证台站建设的正确性。对于不能直接引用的图集,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有效地保证气象台站建设质量。

提高效率,节约成本

标准是基于现有的经验教训得来最优现行方法,标准的执行,必然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标准的一致性、通用性,同样节约外部及内部的协调成本。

目前气象台站工程建设,主要仍依据文字规范、文件及经验。当编制了标准图集后,可将选择的图集编号和内容名称写在文件上,建设单位可按需选取申报,设计单位可有据可依,施工单位就可按图施工,从而简化了大量的重复劳动,控制投资,提高建设速度和效益。

储备经验,持续改进

每个人都有好主意,如果我们不能把最好方法文件化,则不可能充分利用团队的智慧,群策群力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且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优秀的方法会伴随着项目建设的结束,人员的变动而带走。因此,如果推进标准化就可以储备经验,并在原来标准的基础上持续改进。

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标准图集对于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和推动气象建设持续改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监督检查,明确责任

制定标准使工作井井有条,非标准的东西就很容易暴露出来。有了标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能够快速明确问题的责任所在,标准不对的完善标准,未按标准执行的严格要求杜绝违规。

制定编制气象台站建设的行业标准十分必要。对气象行业图例符号,设备图标,气象台站建设的构配件与制品,建筑物,构筑物,气象设施和装置等,编制科学、规范、准确、统一、通用和图形化的标准图集文件。图例如下:

3 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

作为基层气象部门来说, 公共气象服务的重点是“三农”,各县局对此都作了积极探索。各级政府都很重视气象为农服务, 大多数县领导每年多次听取气象工作的情况汇报, 就做好公共气象服务工作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 并对气象公共服务项目给予资金的支持,促进了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基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面向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包括电台、电视台、网站、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渠道,满足了现代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绝大部分县局均存在公共气象服务人才不足的问题。不能适应公共气象服务的需要、人才匮乏、人员老化,特别是既懂大气科学又懂气象服务的人才几乎没有。气象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手段不够先进。虽然各省设立了大量的区域自动观测站、设施农业观测站等,但由于资料均传输至省气象局, 县局无法进行资料的深加工,进行特色服务。精细化预报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预报产品和服务缺乏更好的针对性。

建议中国气象局加大对一线基层业务、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并将培训情况、培训效果列入省局一级的目标考核,以切实提高业务、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托各大公共媒体建立气象信息传输体系。气象信息的传输, 应以公共媒体为主,“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是气象部门的责任,更是媒体的责任。省市气象局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科研和资料共享,充分考虑县级气象部门的实际, 建立分门别类的、有针对性的服务产品,深入基层调研,充分了解基层的需求,避免科研与需求脱节、项目与现实不符等问题

4 结束语

标准图集一般是对现行有关文件、规范(程)和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是对文件规范(程)的有效补充。即贯彻了文件、规范(程)和标准,又推动了其发展,即是一种参照,也是一种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家气候观象台试点建设实施方案》,2006.

[2]《广东省气象部门基本建设管理办法实施细则》,2004.

[3]《广东省地面观测场标准化建设方案》.

第7篇

关键词:耕地治疗;农田建设;标准;综合整治

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主要就是指通过一定的配套设施,采取科学有效的农田建设举措,集中、连续的形成一套完整的耕地治疗体系,旨在提高耕地的抗灾能力、改善农田经营方式,提高产能。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耕作历史悠久、耕作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农田建设的高标准耕作研究尚且不够完善。如何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结合先进技术和经验制定详细标准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1]

一、高标准耕地治疗的基本概念

所谓的高标准耕地综合治疗是指在传统农田建设基础上强化建设条件、建设要求等内容,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具体农田改进办法。在综合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耕地本身的区域性、适应性,根据土地条件的优良,完善基础设施,综合提高耕地质量。制定出的具体实行办法,要考虑到是否科学可行,要保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基本权益,有针对性、有导向性的开展农田建设、整治。

耕地的保护是从数量到质量的双重保护,农村耕地的基本整治是要保证高产和稳产,维护生态平衡,提高抗灾能力,运用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实现耕作方式的创新性改革。耕地综合治疗要保证高标准,对于农田质量要划分等级,按耕地的优、良分布,这是对于耕地区域性整治的质量要求,说明基本的农田建设要努力实现高标准、高要求,落实好土地的灌溉、排水工程等,预防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等,实现科学化管理和机械化生产,满足规模生产的要求。[2]

二、耕地综合治疗标准下基本农田建设的研究方法

指标考察。研究区域内土地的地形、地貌,结合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基本特征,对耕地的总体生产力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定。首先从构建评价体系着手,考察因素要从土地质量、生态水平双重方面进行,提高质量、稳定数量,保证生态景观良好。总体来说,高标准建设农田,一方面要考虑到耕地的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是否能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这是高标准要求下农田基本建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综合判定。在农田内部指标核查中,考虑到农田基本自然特征的差异性,主要考察方面要从耕地的土壤湿度、土层深度、有机质含量和整体土地质地入手,测定PH值。这些因素对于基本的农田建设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根据研究指标得出结论后,可有根据当地生产特点实施土地生产、保护机制。保证灌溉率、做好排水工作、完善道路的通达度,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活动,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进一步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保障。除此以外,主导农田高标准建设的因素还包括当地的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程度和人口规模等。指标的综合判定一定要遵循全面性和独立性。[3]

三、基本农田建设研究结果分析

耕地的自然生产水平主要是由自然质量条件决定的,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可以按照评价值进行划分,等级靠前的耕地质量水平较高、自然条件优越,耕作没有太大的限制因素,应当作为农田建设的有限选择区;水平较低一级的耕地该是自然条件一般,主要会受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因素影响,可能还会有轻微的土壤盐渍化。这种等级的耕地一般灌溉设施较差,应该是建设高标准农田体系中重点建设的潜力地块。这些可以通过增加土地平整度、改善基础生产实施实现土地的改良和升级,进一步提高农田建设的质量条件。最后,末端评价等级的耕地属于总体水平较次,自然条件没有什么优越性,改造难度系数较大,同时各项整治工程实施较难,不适宜建设。[4]

土地的总体质量评价应当综合各要素分析,作出科学计算、判断,同时还要结合农田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要求作出评价结果,将建设区域划分为重点建设地块和建设潜力性地块。耕地区域建设要控制在风险范围内就还要为一般建设区预留建设地块,保证耕地综合利用和保护。

建设农田保护机制还要优化耕地的基本自然条件,提升总体质量,凸显地块优势。需要优先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结合土地特点,完善基本工程实施。对于稳定性一般、自然质量水平较高的土地要充分发挥其优势,处理好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耕地建设中,要提高土地产能就要可持续利用。例如,山区地块,地形起伏较大,不利于主要农作物的耕作,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地区自然条件还是属于较优越,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机制;对于平原地区的耕地,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水文、土质条件都十分适用于生产活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把耕地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5]

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要求下,要实现农业的大发展、大进步,在关于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方面一定要做足调研、做好研究,在农田建设方面积极创新,实施耕地保护政策,落实好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作。在研究数据方面要选取不同区域、不同条件土地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总体评价科学评判等级,作出合理的分析、验证。对于土地的限制性因素要做好控制,对于其优势要充分利用,提高耕地总体生产力水平。重点研究土地的综合情况,多元化推动土地建设工作,始终尊重民心民愿,以长久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使基本的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综合治疗的高标准、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传民,郝晋珉,陈丽,双文元,刘平辉.基于耕地综合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15,08:233-242.

[2]钱凤魁,王秋兵,李娜.基于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综合评价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5,18:225-232.

[3]钱凤魁,张琳琳,边振兴,牛朋,贾璐,王秋兵.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研究[J].土壤通报,2015,05:1049-1055.

第8篇

《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由五个基本理念、六项专业职责和四个方面实施要求等三部分内容组成。《专业标准》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专业理念的高位引领。《专业标准》提出了“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五个基本理念,明确了校长的道德使命、办学宗旨、角色定位以及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和持续提升要求。“以德为先”是校长的道德使命,也是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育人为本”是校长的办学宗旨,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引领发展”是校长的角色定位,也是推动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力为重”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终身学习”是对校长持续提升专业素养的要求,也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迫切要求。

二是对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的系统建构。《专业标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体现了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其中,“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价值领导,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为学校特色发展留下了空间,是校长专业职责的灵魂;“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教学领导,这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体现了校长对学校的组织领导,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管理保障。校长的六项专业职责细化为60条专业要求。每项专业职责有10条专业要求,由专业理解与认识(3条)、专业知识与方法(3条)和专业能力与行为(4条)等三个方面组成,具有比较强的指导性和规范性。

三是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提出具体要求。《专业标准》将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根本出发点,在履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工作使命、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健全学校应急管理机制、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校长的办学行为提出明确要求,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领域相关突出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