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国际贸易市场

国际贸易市场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3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贸易市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国际贸易市场

第1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0引言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当下国际市场贸易已经成为市场的主要形势[1]。而要想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对当下的市场发展形势及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成熟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借鉴分析,构建属于我国的市场营销策略,进而带动我国国际贸易事物的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有力的支撑。

1我国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形势

首先,随着当下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越加激烈,在国家与国家的共同扶持下,现今国际贸易的资本投入也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全球化的趋势逐渐明朗,资金都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实务的进步,使其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国际贸易量呈现增长迅速状态[2]。而这种增长就标志着现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变得更加活跃,各国都参与到经济和贸易的竞争中,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其次,当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也标志着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现今网络等高新科技已经融入人们生活之中,也融入到了国际贸易实务中,这就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合理地将网络等技术应用到国际贸易实务中能够为企业带来极大的便利性、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最后,文化因素不断成为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因素。由于国际市场和传统的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为国家行动贸易活动,通常都是国家以国家的方式进行,通过出口、进口,实现双赢来增加国家的交流和互取所需。而要想在这个过程中让双方利益都能保障,就需要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分析。所以说,在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要对国外文化进行理解、尊重。另外对国际文化进行了解还能够更好地了解其消费需求,进而针对性提品来满足需求。换言之,在国际贸易实务中必须要对各个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减少麻烦,促进利益的共赢。

2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开展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贸易的趋势逐渐增加,世界各国均已经知道了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也加深了对外贸易策略研究。姚博林在研究中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赋予了新的内涵,“合理的有效的制定对外贸易策略,积极地开展研究和分析工作,能够有效地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水平[3]。”

3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

3.1实施针对性的营销措施

在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构建必须要依据当下市场的需求,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优化措施和手段,这样才能够保障营销策略的顺利实行。我国当下国际贸易实务过程中市场营销策略的主要核心就是“STP营销策略”其中“S”就是将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T”则是对目标市场进行确立;“P”则是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换言之就是通过对市场目标的不同来对市场进行详细的划分和定位,进而制定完善的营销策略。所以,要想保障国际贸易实务中市场营销的稳定运行,一定要对各个国家的市场进行详细了解和划分,找出贸易国家的市场需求,掌握客户的消费心理,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经济利益。

3.2及时掌握国际贸易的动态

国际贸易最主要的环节就是前期准备工作,只有实时地对国际贸易动态进行掌握,才能更好地了解贸易市场对质量和结构的需求,这样企业才能针对性地构建完善的贸易实务结构。企业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两方面来掌握贸易动态。首先,线下要在贸易公司以及港口等贸易交流区域设置相应的信息回收站点,该信息站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及时将准确的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当下贸易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使贸易实务稳定运行。其次,就是线上,所谓的线上主要就是指国际性的贸易网站,工作人员要及时通过网络等媒体来了解实时的贸易信息,掌握贸易的需求。通过这两种方式对市场信息进行调研,能够有效地促进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的构建,能够让其面对各种市场变化的情况下,及时地进行调整,保障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运行。

3.3及时对消费人员进行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中,消费者是主体,企业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制定策略。这就要求国际贸易的营销策略构建时,不仅需要加强消费者的引入,还需要对现有消费者进行合理的保护,可以通过消费者需求反馈分析等手段来制定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让现有的消费者觉得其所购买的物超所值,无论是在产品上还是服务上均满足需求。另外,还要对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经济水平进行划分,这样就能够依据消费者的经济实力来提供相匹配的产品。在策略的构建方面一定要将差异性表现出来,要用不同的规则来接待不同客户,要能够做到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需求的市场营销策略,为国际贸易实务的稳定发展做出巨大努力[4]。

3.4提高产品和服务的整体质量

消费者该产品购买,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质量和服务,在我国产品质量的检验一直按照ISO9000进行,因此在对外贸易市场中也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规范对质量进行实质性的把握。另外,还要对产品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地保障。如物流、保险、售前及售后服务等,对这些进行保障,才能使得服务更加具有实质性,进而从质量和服务两个方面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使得消费者满意程度升高,这种良性的影响,就能够使企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脱颖而出。

3.5合理地对市场进行拓展

市场是贸易的基石,所以在贸易中,一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整理,要保障已有市场的稳定发展,还要积极地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实务对市场的需求。要想进行市场的拓展,必须要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首先就是完善贸易的售后服务、通过价格调整、扩大宣传等多个方面争取到新市场的份额。以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必须要明确一点,产品出口后并不代表市场营销结束,相反其正式营销的开始阶段,只有完善自身的售后,保障市场及客户源的稳定,才能够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使得新旧市场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国际贸易实务稳定发展。

4在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策略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注重地区经济差异问题

当下我国经济一直处速发展的时期,但贫富差距仍然较为明显。所以在对待经济存在差异的地域,一定要尊重其差异性,必须要对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实施针对性较强的英雄策略。要对不同消费水平的人群提供层次不同的产品,同时还要在国际贸易中通过降价营销的方式进行,巩固当地市场,让市场的产业链稳定[5]。

4.2注重地区文化差异问题

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习俗都是经过历时沿革衍生出来的,而国际贸易市场营销需要接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习俗,因此在国际贸易中必须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分析,尊重当地的地区文化,如语言、宗教、风俗以及审美等。就像麦当劳,其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店,其在不同分店提供的产品也不同,由于印度人喜爱咖喱,麦当劳就为其推行了咖喱汉堡,而马来西亚水果较为丰富,麦当劳就相应的推行水果汉堡。这种市场营销方式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的习俗,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5总结

当下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正处于发展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须要对市场营销的策略进行合理的改革,要以国际贸易利益最大化为核心,不断通过市场调研、优化市场等多个方向进行策略的方案优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实务中获得的最大利益,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实务效率的整体提高做出巨大努力。

参考文献

[1]曹朝辉.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21):291-291.

[2]姚博林.国际贸易实务中国际市场营销的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0):264-270.

[3]刘舒云.论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市场,2015(23):17-18.

[4]刘娜娜.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9):43-44.

第2篇

一、现代国际市场的营销环境

(一)经济环境

针对经济环境,在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的收入水平等对于国际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影响;分析消费市场,如果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针对产品的款式和性能以及特色等各个方面,具有品质和价格方面的竞争。针对市场规模,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国际市场的规模是特别重要的,需要分析商品的服务总量和购买力,市场规模由人口和收入方面的结构决定。消费结构也是特别重要的,市场营销得以开展,需要结合国际市场各个项目的各项消费因素,呈现市场消费状况。

(二)政治法律环境

政治环境内容直接影响到营销活动,法律环境对于市场营销活动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影响。企业作为重要的经济组织,在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当中,会受到来自政治因素的影响。法律的实际内容包括各个环节的法律因素,可以使国际营销更好的发展。

(三)文化环境

文化属于一个复合整体,文化包括艺术、知识、法律等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内容在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当中都具有渗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国际营销的各个主体,利用文化,可以对市场营销的效果给予评判,正确的应用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促进国际市场营销更好的开展,制定出合理的营销策略。在各个营销活动当中渗透文化,成为文化另外一个组成部分,文化直接影响到市场营销的成果。企业制定国际营销策略时,需要对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正确的应用,使当地的文化动机得到确定,将行为模式的特征进行确定,确定出适合当地的促销方法,并且要使消费者可以接收制定的销售机构。

二、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之间的异同

国际贸易是指在世界范围当中,商品、技术等实现跨国界的交換,国际贸易当中各国的贸易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的时期当中,世界贸易的总和就是国际贸易。而国际市场营销就是在市场营销活动当中,实行跨越国界的营销。供给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发展,市场营销对于国际贸易会产生反作用,使国际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需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开展各种活动,具体的国际环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条件都是商品和劳务交换。

(二)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市场营销的中心就是市场,主要的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收益,在国际竞争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以各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采取各种不同的战略,以国际市场为基础,获得相应的决策和选择,以市场环境为基础,制定出战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的政策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商品进入到国际市场当中,都希望在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促进国际贸易更好的发展。国际贸易的主体就是企业,那么企业自身需要具备国际营销的观念,充分利用国际营销这个平台,结合各个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出科学的国际营销策略,加快国际营销的发展速度,使国际分工和合作得到加深,使国际贸易更加稳定的发展。

三,国际贸易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方式

(一)品牌推广

国际市场营销的根本因素就是品牌,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品牌。创建品牌的时候,需要改革产业的结构,抛弃传统产品当中具有低附加值和低质量的品牌,在市场当中可以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强势的推广产品,将国际市场彻底的打开,细分市场,实现产品的细化,针对比较传统的生产经营,需要将海外市场进行开拓。细分国际市场,可以明确商品自身的优势,着重推广可以迅速占领市场的产品,使产品的附加/A-/~到提升。还需要将品牌优势加以提升,在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需要产生品牌效应,具有优势品牌和创新能力。总之拓展市场的主要途径就是利用品牌战略,可以利用品牌的号召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占领国际市场。

(二)对网络贸易给予规范

当前我国互联网技术不断的发展,在市场竞争当中,开始广泛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当前海外市场的拓展过程中,已经离不开网络贸易方式。我国当前比较缺乏高级计算机人才,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影响到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国际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技术。这样一来,对于国际市场策略的制定也是一种影响。网络贸易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在我国的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国际贸易开展的重要因素就是网络安全,近些年不断出现交易安全性和网络贸易征免税等各种问题,对于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敏感度,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使网络贸易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加大力度培养高级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为我国国际贸易的网络营销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海外市场的拓展。

(三)在政府的引导下,整合所有的优势

在当今市场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以我国的国际市场营销为基础,制定出科学的政策,将国际贸易的积极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我国可以更好的应对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企业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时候,需要结合政府的支持。企业和企业之间,其特点和发展情况都是各不相同的,在现代贸易环境中,无法实现单独的国际市场营销,需要整合企业优势,打造出专业的营销团队,在国际市场营销方面取得更大的效果。制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市场方面的因素,使政府在区域经济当中发挥出优势,从而可以整合区域内部的资源,为企业和企业之间创作出良好的合作渠道,将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的内容得到优化,建立出良好的贸易环境。

(四)加强国际市场调研

国际营销和市场营销的市场环境是不同的,在国际市场中,因为不同的环境,使各个国家面临不同的机遇,与此同时的还有风险,因此企业需要严格的调查国际市场,以此制定出各种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各个企业需要设置相关的部门,主要任务就是调查国际市场,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公司的具体任务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各个出口地区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等,还要对国家的政治环境和国民收入等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

(五)调整产品结构

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因此各个企业需要抓住这个时机,有效的调整产品结构,针对高消耗和高成本以及高污染的各种产品需要做到主动放弃,增加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当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经营观念主要是依靠产品数量,从而可以对市场份额进行占领,对产品和市场进行有效的细分,生产出具有很强优势的产品,使产品的附加值得到提高,从而可以制造出企业的知名品牌。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当中获得一席之地,需要各种的因素的力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要想获得优势,需要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建立出自己的品牌,在竞争当中树立优势品牌,将市场份额进行有效的扩大,这样才会具备更大的获胜趋势。

(七)企业要树立国际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

战略方针和营销行为制定的前提就是经营理念,正确的经营理念,可以在整体上指导企业的运行发展。当今的企业需要树立出有关国际市场营销的经营理念,需要确立出国际化的市场营销理念。我国小型企业通常都是以我国的国内市场为基础,他们工作的重心通常都是国内市场份额。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要想得到发展,需要改变我国的传统营销理念,以我国的国内市场为基础,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企业的市场需要融入到世界范围当中,产品的销售的目标是世界市场,还需要在全球范围当中,优化配置自身的资源,如果只是利用产品的国际化的销售,无法实现真正的国际市场营销。我国市场经济开放的时间比较晚,和世界上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我国企业在营销观念和营销水平方面存在着不足。针对国际市场营销,我国企业和发达国家在营销理念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企业主要是以国际市场需求为主要的营销方向,在我国国内市场当中,买方市场是特别重要的。但是这种营销理念的竞争力已经明显不足,更多的外国企业开始将消费需求进行创造,明确消费需求的实际路线,区分具体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将企业的主动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不能总是被动的进行调整。国内企业需要以自身的特色为基础,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进行有效的刺激,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当中的竞争力。

四、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使国际贸易得到不断的发展,使经济之间实现相互的作用,最后成为统一的经济整体。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也推动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并且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再加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迎来了网络时代,国际市场网络营销方面得到更多人的重视。在网络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需要培养出更多的高级计算机人才,使国际市场营銷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构建网络贸易营销体系,使制定的各种市场营销战略变得更加完善,更好的扩宽市场。明确市场的各种个性化的需求,重点关注我国的无形价值,良好的处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当中的各种因素,可以更好的保障我国的国际贸易的发展,在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当中占领更加重要的地位。

结束语:

通过以上综合的论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发展得到有效的推进,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也随之得到发展,在国际市场营销当中,各个企业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想在国际市场营销中获得成功,企业需要加大力度完善国际市场营销,将传统的观念进行创新,不断接受新的营销理念,大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营销人才,在全球化的角度上,打造一流的国际营销队伍,为我国国际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我国经济可以得到稳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市场需求;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能力;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8-0009-03

实践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现阶段普通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基于市场需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分析

(一)基本技能

包括现代办公操作技能和网上商务处理技能,即运用计算机进行查阅资料、计算、写作、文字图表处理等技能。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商贸行业的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以满足贸易手段电子商务化的要求。

(二)综合能力

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公关基本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生知识、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综合表现,体现为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团队协助能力等。公关基本能力是企业面临困难时,个人能合理预测并在短期内找到有效策略的能力。

(三)专业操作能力

贸易业务流程操作能力。在贸易业务流程中,要求从业人员能够从容接单洽谈,妥当处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项工作。在这一过程别强调单证操作技能,从得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明确质量体系认证,根据海关监管条件准备报检文件,到商检后准备报关文件等,都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职业技能。

国际商务沟通协调能力。学生毕业后从事商贸工作,经常会处理签约、报关、跟单、物流等业务,会与外商进行联系沟通。这要求从业人员除具有较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市场营销基本能力。商贸行业从业人员应能根据企业国际营销特点单独或与团队合作策划贸易个案、定制产品、进行分销作业,对相关产品的性能、特点做好推介宣传,使用户认可、接受、购买。

商情判断基本能力。国际贸易市场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因此,商贸从业人员应具有敏锐的商情判断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除了能正常处理日常业务工作外,还能正确地判断和解决好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途径创新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强化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可培养和锻炼学生对资料的归纳分析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案例应具有时效性、代表性、普遍性,而且短小精悍,经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原则。

2.突出课程模拟

模拟的内容既可以是该门课程的某一个单元内容,也可以涉及到该门课程的综合内容[1]。在一些实务性课程的教学中,如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函电、电子商务、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课程,开设课内上机模拟实践教学,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得的理论知识能及时在上机模拟中得以消化,也便于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意识

讲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时,穿插目前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可采用专题调查的形式,如针对当前国际贸易中西方国家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来限制我国出口的问题,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数据,对中国企业进出口的相关业务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

(二)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应建立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设置分时段实践综合评价考试方式,使考试成为日常检测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状况的重要手段,让学生自觉形成随时学习的良好习惯,使考试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

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合作等理论性课程,应注重平时考核,按照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相应检测,可从教学内容中设置小课题,采用小型论文、研究报告等考核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国际结算等实践性技能课程,应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要求,采用上机测试的方式,尤其是进出口单据制作、信用证使用、海关报关实务、贸易结汇等技能,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操作,而且要求学生能通过网络系统快速操作[2]。

对于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对英语要求较高的课程,可采用口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既能有效测试出学生对该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建设多功能综合化的场景模拟实验室

在校内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建设方面,要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在已有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突出实际工作场景,将贸易行情分析、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购销合同的签订、信用证的使用、出口货物托运订舱、出口报关投保、出口单据的制作、银行审单结汇、业务善后事宜等具体操作程序通过局域网络串连起来,使学生通过国际贸易模拟实践操作,产生实际业务的真切体验[3],有效掌握进出口业务操作技能。

(四)突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瓶颈,创新实习形式和实习内容

学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保障充足的经费投入,千方百计与当地或周边的企业建立联系,充分利用校友、招聘单位等各种社会关系,积极运用在校生及其家庭等社会资源,本着互利合作的原则,结合外贸专业的特点,在校外建设旨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的实践场所,签订实践实习基地的合作协议,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创新实习形式。由于企业岗位有限,要求一个企业接纳很多实习生是不现实的,如果放任个人实习,会出现无法管理的局面。因此,学校应以开发区、产业园区为中心,向其内部和周围地区的企业拓展,建设片区实习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把学生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大力推行“实习+就业”的形式,即在顶岗实习期间,符合企业录用条件的,可正式签订劳动合同。

创新实习内容。加强实习监管力度,避免实习走形式。鼓励学生以实习单位为背景,撰写相应的小型调研报告或研究报告,围绕实习单位产业发展、经营方向及国际贸易特点,对实习单位经贸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

(五)切实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增强国际贸易实践教学水平

学校应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实验实践教学的培训,选派教师到有外经贸业务的企业挂职调研或锻炼,及时地将外贸实务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把专业教师培养成为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教师。

在招聘教师时,注意引进理论功底深厚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专业教师,积极从商检、海关、外贸协会等机构聘请具有丰富实际经验的外贸专业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此外,可以在校外实习基地直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模拟实验教学指导教师。

(六)强化职业资格考试教育,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由于国家对外贸行业从业人员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制度,毕业生要从事外贸职业除了要取得学历学位证书外,还要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应安排专人负责组织和管理各类证书考试的报名、培训工作,安排业务能力强、熟悉相关证书考试技巧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

参考文献:

[1]孟繁华.加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7):195-196.

[2]孙跃兰,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外贸实践能力的教学研究[J].职业技术,2006(16):50-51.

[3]杭言勇,朱巍.构建实践教育体系初探——基于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研究[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55-58.

收稿日期:2012-01-04

作者简介:黄林(1967- ),男,四川成都人,民族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2011年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创新》(编号:2011ZGGJ15),主持人:黄林。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ies Major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y and Trade of Market Demand-oriented

HUANG Lin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y, Tibet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Xianyang Shaanxi 712082, China)

第4篇

【关键词】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风险研究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产生

在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在经济隔绝的状态下生存,尤其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下,一个国家的经济的各个方面,例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水平等,都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贸易密切相关。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国家的客观存在,二是一个国家内部产生了过剩的产品和服务。剩余产品只有在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可能会出现,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是需要国际的分工与合作的。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交流日趋平凡,国际分工与合作只可能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和建立起来,因此,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对我国国内经济能够实现平稳的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2002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的进口、出口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伴随着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中国对外贸易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直到2010年才出现好转,外贸增长的速度才出现稳速增长。目前,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也日趋频繁。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加入WTO使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使中国经济对国际金融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也让中国清醒地意识到外贸风险的存在和潜在威胁。面对当前的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等一系列冲击,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隐患和突出问题。

二、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对外贸易增长速度强劲,我国进出口贸易得到快速发展,贸易顺差也逐年加大。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②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③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一)弥补资源短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

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因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比如说中东地区盛产石油,热带雨林地区盛产橡胶、中国盛产茶叶和丝绸等,这些因地域不同而导致资源的差异,往往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各国科技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对外贸易,比如一些工业水平较低的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获得一些先进技术产品。而中国作为世界上的超级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水平处在全球前列。尤其是中国的高铁技术,太阳能电池板技术,中国钢铁技术等,通过国际贸易,不仅为别的国家带来技术支持,也带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增加了外汇的储备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

(二)利用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

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因各国的生产力的不同、经济结构的差异等,使得有些国家对某些商品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满足自己本国所需的所有产品,与此同时也不可能消耗掉自己所生产的一切物品。因此,这就需要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实现商品的相互交换来加以解决。从而节约社会劳动时间,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而中国恰恰是利用了这种国际的分工与合作,一方面满足国内人民的生活物质需求,另一方面使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享誉全球。在现代的经济模式下,科学技术其本质也相当于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必须通过市场与贸易,用一种等价的方式获得。因此,各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来进行技术贸易,比如造船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进而提高自己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

(三)促进我国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

国际贸易能够显著提高我国的财政收入,一方面我国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上缴的各种税收以及政府所征收的关税,都能够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国作为一个进出口大国,国际贸易带来的财政收入特别的明显。另一方面从事国际贸易能够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降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节约材料,创造价值,进而能够间接增加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财政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我国内部的建设,也能促进我国国内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目前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失业或就业不足,这就造成劳动资源的浪费。而对外贸易为各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开辟了新途径。通过对外贸易可以扩大出口,能够增加一部分就业,使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安置,增加就业率,进而增加国民收入。从我国多年来的对外贸易数据来看,国际贸易对解决劳动就业的作用十分显著。

三、我国在国际金融市雒骋椎南执侍

对外贸易给我国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使我国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金融合作与金融贸易与日俱增,这极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由于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加之金融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国际间贸易也面临着风险。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贸易的现存问题主要包括:①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②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③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一)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

自从牙买加体系以来,国际贸易更为频繁,但是接踵而来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因素持续加大。而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贸易。与此同时,随着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国际间资本的流动使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扩大。当代的国际货币体系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当美国经济开始衰退时,我国经济虽然表现出强劲势头,但是也难免受到经济全球化这样的大背景下,所带来的经济冲击。各国的经济政策都是服务于本国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因此,国际贸易也会因不同的经济形势、不同的政治变化而改变。从这些方面来看,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因素加大,而我国所要面临的挑战增加。

(二)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大于国内贸易

在国际间进行贸易合作,会遇到语言、习俗、各国法律的约束;也会受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自然条件,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加大。在多种货币流通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会因为汇率、货币制度的不同,而影响当事国的经济贸易。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交易过程中,有许多的中间环节,比如运输、保险、海关等都需要严格的审查和把关,一旦任何的一个中间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国际贸易是跨国家和地区,一般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量大、金额多,而且还需要长途运输,这就增加了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存在信用、汇兑等风险,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都会使国际贸易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三)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倾销调查将增加

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加剧,欧盟的贸易保护主义加深,这就致使欧盟各国增加出口而减少进口。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欧盟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使得欧盟采取措施来遏制中国,保护同盟国的利益,于是中国对外贸易就多次遭遇反倾销调查。而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对外贸易的增加,以及中国的低劳动成本力给我国带来的比较优势,都会使我国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与此同时,美国的金融危机致使许多的国家和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进口商品的减少和经济的不断萎靡,全球的经济形式也不乐观,而中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和历史背景下,对外贸易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

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

国际贸易便在国与国之间产生,国际贸易的产生扩大了国家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体现。但是,国际贸易间的贸易顺差或逆差会对本国国内经济产生一定影响,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更要谨慎应对我国所面临的国际金融市场贸易风险,抓住国际贸易的机遇,发展本国经济,进而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我国应对国际贸易的新对策主要有:①加强政府职能;②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③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④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一)加强政府职能

对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国际贸易都对国民经济有着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要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提高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要发挥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非常的注重对外出口,增加出口顺差,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首先。政府应制定科学的贸易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世界经济发展规律,通过双边和多边的谈判为本国出口创造更为广阔的市场准入条件。其次,积极参加国际性的经济、金融和贸易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与此同时,也要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例如亚太经合组织、亚投行等。最后,签订双边和多边的贸易协定与协议,参加各种商品协定与生产国组织,为国际贸易保驾护航,维护和发展贸易利益。与此同时,积极协调和解决各种贸易摩擦,促进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成立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

建立贸易中心,同时也举办贸易博览会,因为贸易中心是永久固定性的设施,可以为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办公地点和服务咨询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为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成立专门的促进出口的服务机构,我国要促进出口的同时在海外应设立商情网,为一些跨过企业或公司提供商业信息和资料。为了发展我国的对为贸易,我国应经常组织贸易代表团出访,增加对外贸易的机会,扩大对贸易的途径。

(三)充分发挥经济特区优势

经济特区在各国的经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特区更开放、更灵活,能够很大幅度引进外资和外国先进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经济特区的经营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等,在中国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经济体制,同时对前来投资的外商能给与特殊的优惠和方便,以便吸引较多外资。中国更应该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优势,扩大本国的对外贸易,引进更多的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能够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全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辐射作用。

(四)利用技术进步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应加强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因为利用技术进步可以获得高额的利润和开辟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应积极鼓励和l展大型的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大型的跨国公司发挥着比较优势,不仅拥有雄厚的技术优势,还有强大的开发创新能力。同时,我国应该由一个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只有突破技术的壁垒,才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伟,矫萍.国际贸易[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8

第5篇

由于电影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跨国交易时具有“文化折扣”和“外部利益”,贸易壁垒多,一般都采用灵活的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规避风险,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需求。

――尹 鸿 唐建英

在全球化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在构建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称霸全球市场的好莱坞电影是宣扬美国价值观、美国生活方式和美国国家形象的一大阵地。近年来的中国电影,像《卧虎藏龙》这样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传统价值观的影片在全球范围内上映,无形中吸引了海外对中国更多的关注目光,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新窗口。

正在变革和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竞争,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国际电影贸易不仅促进电影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文化产品的增值,增加国家外汇收入,而且还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本国电影产业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文化“软力量”的影响力和渗透作用。

电影需要“走出去”才能更为有效地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目前,一个国家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通常有两类经营策略模式,一类是全球统一经营的标准化策略模式;另一类是针对需求特点进行差异化经营的适应性策略模式。由于电影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在跨国交易时贸易壁垒多,一般都采用灵活的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对于中国这样缺乏电影国际贸易历史经验的国家来说,尤其需要研究电影产品出口的市场适应性规律,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现状分析

国际电影贸易发展迅猛。早在1998年,影视和音像出版业就已是美国的第一大出口行业,出口总收入达600亿美元。而其他传统上的影视强国,如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也在积极地向其他国家输出电影产品。同时,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电影业突飞猛进,也把国际市场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为这些国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都以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为主,在观念上过度强调“对外宣传”,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影响了交流效果和传播范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张艺谋、陈凯歌,乃至一些年轻导演的艺术影片相继通过国际电影节参展的方式介入海外市场版权交易,但以外语片院线播映和音像销售为主,市场占有率和市场效益差强人意。

自2003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变革和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产业开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英雄》、《十面埋伏》、《功夫》、《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霍元甲》、《投名状》等一批大制作商业电影打开欧美主流院线市场的大门,在扩大出口规模,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大了文化领域开放的力度,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2007年文化部、商务部、广电总局联合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鼓励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出口,中国电影产品对外输出获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但是,中国电影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处于逆差状态,在全球文化竞争中仍属于相对弱势的一方。

首先,中国电影产品出口规模仍然偏小,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根据中国商务部服务贸易司2007年统计报告,尽管到了2005年中国电影、音像出口金额较1997年增长了12倍。但是,如果放到国家整个服务贸易出口中来看,电影、音像出口所占比重仍相当有限。以2005年为例,中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739.09亿美元,而中国电影、音像1.34亿美元的出口总额在中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仅为0.18%。另外,从贸易收支差额来看,1997年到2005年间,中国电影、音像的出口额一直低于进口额,贸易收支很不平衡,逆差现象相当严重。

其次,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偏弱。从衡量电影业绩的风向标――票房收入来看,2005年和2006年,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九成以上属于美国好莱坞大片及好莱坞与欧美合拍片。而从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统计来看,虽然国产影片海外电影市场的票房收入逐年上升,但在全球电影票房总额中所占份额连1%都不到,与美国等影视强国的差距很大。另外,由于渠道控制和市场经验方面的不足,很多中国影片是以低价卖断版权方式交由国外发行中介企业销售影片,产品出口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依照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一个国家在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取决于该国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尚没有形成成熟的产业机制,也缺乏成熟的市场支持,产业规模有限,而且产业集团化发展水平不高,加上缺少国际化的电影营销体系,出口产品的对口性、适应性差,贸易逆差问题短时间难以扭转。因此,扩大电影产品出口,促进文化传播不仅依赖于电影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同时也需要把握影视产品跨国交易的特殊规律,通过选择合适的经营策略模式来顺应国际惯例,增强竞争力。

国际电影贸易的特殊性

作为文化产品,电影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一方面涉及供给、需求、价格等市场要素;另一方面它又借用声音、图像提供的象征符号与文化密切关联,具有无法用市场标准衡量的独特价值。加拿大学者霍斯金斯在《全球电视和电影:产业经济学导论》一书中指出国际影视产品贸易具有特殊性,区别于普通商品贸易,并且总结了三个与此相关的核心概念:电影和电视在跨国交易时会产生“文化折扣”,电影和电视具有自身的“外部利益”,电影和电视具有“共同消费”特征,这些都直接影响产品的出口。因此,以下将借助对“文化折扣”、“外部利益”和“共同消费”的概念辨析,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电影贸易的特殊性。

第一,“文化折扣”的影响。在国际影视产品贸易中,在国内市场颇具吸引力的产品到国际市场可能反响平平或无人问津,因为国际观众不一定喜欢或认同其中的美学风格、价值观、信仰、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霍斯金斯等研究文化经济的学者用“文化折扣”的概念来解释这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影视产品吸引力降低、产品贬值的现象。文化折扣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观众的接受程度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效益。文化折扣高的产品,难以提起观众的兴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为观众所接受。

语言的隔阂是产生较高文化折扣的重要原因,配音、字幕和不同口音都可能干扰国际观众对影视节目的欣赏。另外从产品类型来看,动作片、动画片、科幻片、惊险片、恐怖片、悬疑片等文化折扣低,是国际电影贸易的主要交易品种。而文化内涵复杂的喜剧片和家庭片则文化折扣高,成交额相对较少。当年索尼经典影业公司曾经投入巨资,在北美发行冯小刚的喜剧片《大腕》,由于影片展现的是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情境,而且充斥着大量一语双关的京味对白,北美观众很难理解和把握,导致该片上座率和票房收入都不理想。而近些年来,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的古装武侠片,因为接近动作片,节奏快,叙事透明,文化折扣低,在国际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上更容易得到发行商和观众的认可。

为了降低文化折扣,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甚至会采用转让改编权和翻拍权等多元化出口模式,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加产品的可接受度。譬如,日本电影恐怖片《午夜凶铃》、《女幽灵》被美国公司购买后,就通过二次翻拍的方式进行本土化的包装,减少过于夸张和怪异的内容,使其更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上流通。

中国在出口电影产品时,也必然要考虑如何减少跨国文化交流的难度,降低文化折扣的影响,采用更加“国际化”的形式和内容来促进文化传播。

第二,“外部利益”的影响。外部利益是评估贸易争端的一个关键概念。电影产品的外部利益是指观众观看电影后所产生的影响和收益。通常会被考虑到的是相关的政治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传统的价值观、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等。

电影产品外部利益的存在是许多国家对其进行政府干预的理由。这些国家因为担心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本土语言、文化、民族意识造成潜在危害,进而通过关税、配额、补贴等政府干预方式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制造市场进入壁垒,鼓励生产包含自己国家价值和信念的文化产品。

第三,“共同消费”特征的影响。在普通商品的国际贸易中,如果产品在出口市场的价格低于成本价,或者国际定价低于国内定价时,就会被视为倾销而遭到贸易报复,但是在国际电影贸易中,这条规律却受到了挑战。由于电影产品属于“共同消费”的公共产品,不具有排他性,即一个观众对产品的使用并不影响其他观众的消费,而且产品的再复制成本比初始生产成本低得多。所以,当产品在国内市场收回或者部分收回成本后,即使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由于所耗费的成本有限,往往仍然能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

“共同消费”的特征意味着消费电影产品的受众越多,平均边际成本越低,越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因此,国内市场越大,越有可能向国外提供低成本的产品,从而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优势。美国庞大的国内市场消费能力让美国影视产品在本土就能偿付生产成本,从而有资本发挥价格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长驱直入。而中国被视为电影业最大的“钻石矿”,拥有一个13亿人口的潜在电影内需市场。随着中国国内电影市场潜力开发,电影产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降低,中国电影产品国际价格的比较优势也会显现出来。

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的市场适应性策略

依据以上对中国电影产品出口现状,以及电影作为文化产品在跨国交易时的特殊性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电影业在出口产品时可以考虑运用以下适应性策略模式进入国际市场,拓展发行渠道和营销网络,规避外部利益引起的政府干预,找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接口,降低产品的文化折扣,增强出口规模和出口效益。

1.跨国合作策略

随着国际影视产品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电影业为了规避贸易壁垒,扩大国际市场份额,纷纷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国际联合制片和国际发行合作来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合作,分散经营风险,刺激电影出口。

当年好莱坞进入并占领欧洲电影市场的第一步就是联合制片和合作发行,譬如,在德国,派拉蒙公司等投资德国的UFA,建立合资发行公司,争取电影的发行和制作权,最终支配电影市场。在加拿大等国家,好莱坞也是通过建立电影发行放映院线而控制了整个电影市场。现在,好莱坞也试图采用同样的方式进入中国电影市场,譬如,通过合拍电影和筹备建设超级影院的方式,制造好莱坞化或准好莱坞化的电影来培养观众。

国际联合制片包括协议类联合制片和非协议类联合制片,让来自多个国家的制片方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解决电影生产的资金问题,共享资源与知识,保障电影产品顺利进入多个国家市场。其中,协议类联合制片意味着合作方所在国家签署了双边协议,允许通过合作生产来避开贸易配额限制,并且能够享受与合拍方国家本土影片同样的补贴、奖励或税收优惠。

除了国际联合制片外,国际发行合作也是促进电影产品出口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模式包括卖断版权发行和分账发行。中国一直缺乏掌握国际主流销售渠道的电影发行中介企业,通过与在渠道、资金和人才上有绝对优势的国外大公司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利用国外大公司的发行网络,外向配置资源,有助于在市场进入初期提高产品渗透速度和市场占有率。

在1980~2005年美国市场的外语影片票房排行榜上,中国影片《英雄》以53710019美元票房总额排在第3位,而《功夫》和《十面埋伏》的票房总额排在第8位和第16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制作、高收益的中国电影基本都有好莱坞大公司来参与发行。以《十面埋伏》为例,北美发行权被国内新画面公司以1亿人民币价格卖给索尼经典公司,顺利在全球第一大院线连锁公司REGAL、全球第二大院线连锁公司AMC旗下的院线上映,并被安排到圣诞节的黄金档期首映,从而保证了《十面埋伏》在美国的票房收入。

2.产品制作策略

文化产品贸易是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交易行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直接左右受众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的变化。譬如,在欧美国家轰动一时的《星球大战前传》在中国却没有得到人们认可,取材于东方故事的《花木兰》在美国获得了成功但在中国市场却遭遇了失败,由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中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西方却备受欢迎。

文化差异的存在让电影产品出口国际市场时势必会遭遇一些特殊问题与阻力,因此需要调整产品制作和包装策略,适应国际市场的文化环境,减少语言、美学趣味、价值观等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首先,电影出口产品需要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外语配音或字幕。英语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使英美国家的文化产品在进入他国时遭遇的抵制较少,更容易被接受。而汉语虽然是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并不具备国际通行的优势,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就有了“走出去”的意识,许多电影都配有英文字幕。目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翻译成本高,在欧美艺术院线播放的中小制作影片及其音像制成品中,很多没有英文版本,只能在华人社区流通。有的虽然有英文字幕,但翻译质量不高,也妨碍产品出口。

政府的财政资助无疑是解决影视产品翻译成本高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譬如,韩国为了促进影视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政府成立影音分轨公司,全额补助韩国影视产品的外语翻译费用。中国文化部门出台的《国产音像制品出口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也规定专项资金包括国产音像制品翻译制作的费用。中国电影企业可以利用相关政策扶持为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外语配音或字幕。

其次,在文化内涵上要寻求共识,避免深层次的价值观冲突。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是该国家文化的核心。如果任何出口的影视产品与接收国基本的文化价值观不相容的话,它们就可能被接收国文化排斥在外。譬如,迪斯尼公司拍摄的《花木兰》,一个为尽儒家孝道和家族责任的花木兰被美国人改造成了崇尚个人荣誉的女英雄,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有冲突,在中国放映时因此遭到非议。

再者,可以利用文化混杂策略扩大电影出口产品的适应面。人们往往对自己所熟悉的创意内容和文化符号更有认同感。所谓混杂化,即不同社会和文化元素在媒介内容上的结合,是提升跨区域、跨文化和跨民族魅力的关键。文化混杂策略意味着按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来配置故事、场景、人物、明星,从而有机融合各种文化元素,扩大电影产品在国际市场的适应面。

近年来,中国电影开始大量运用这种文化混杂策略。特别是像《七剑》、《雏菊》、《面纱》等合拍影片,在情节和场景方面采用东西方元素的混合配置,演员也来自五洲四海,在不同市场被认可的演员都被设计成各种角色进入影片,以便利用他们的名气、熟悉度等更好地进入海外的主流院线。不过文化混杂策略倘若元素配置不当,反而会影响产品的艺术质量。

3.细分市场和影展促销策略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 市场风险 风险防范

一、国际贸易中常见的市场风险类型

(一)价格风险

价格波动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是最常见的,由于企业在进行国际贸易时,面对着比国内更多的交易成本,因此大部分的进出口合同额度都比较大,而且供货时间也比较长。在这种情况下,供需双方签订供货协议之后,如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明显上涨,对供方来说,意味着遭受了较大的损失,对需求方来说,则意味着占了便宜;但是当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明显下降时,供需双方又面临着另一种情况。

除此外,价格波动的风险有时候还体现在由于企业不能锁定价格,而造成的未来成本的不确定。如生产成品的进口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但是由于不能锁定未来的原材料价格,其产成品的市场容量又非常大,价格不容易波动,这时候,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企业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以国际铁矿石价格为例,自从三大国际铁矿石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联合进行季度定价以后,我国的钢铁行业便面临着巨大的灾难,由于不能预计三个月后铁矿石的价格,使得企业无法进行成品合同的签订。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由于对铁矿石原材料涨价的预期,使得企业面临涨价的这种价格风险很大,利润空间也被步步紧逼,价格风险带来的损失已经涵盖了整个行业,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二)供需变动的风险

国际市场上,供需变动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动,属于系统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沿海地区许多出口型的中小企业倒闭,就是因为没有控制好供需风险造成的。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直接影响是企业或政府没有更多的资金来进行消费,甚至圣诞节圣诞树、小礼品的订单都急剧下滑。这样我国的大量出口企业的产品没有了销路,签订的供货订单也被“撕毁”,无法还上银行的贷款,被迫倒闭。

当然,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分析,供需风险并不一定是系统性风险。如果出口企业常年只供货给少数不多的几个固定客户,那么当这固定客户经营不散时,或者找到新卖家时,就会对该出口企业造成较为严重的伤害。如美国的沃尔玛就经常以找新卖家为借口,要挟我国部分对其出口的小企业,迫使这些小企业不断降低价格,造成利润率逐年下滑的情况。

(三)汇率变动的风险

汇率变动的风险在国际市场上也是较为常见的,如果本币升值,那么出口企业在到岸国的市场价格就会升高,不利于出口企业的销售。不过轻微的汇率变动每天都在进行,并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多的影响。但问题是,美国等国家经常拿汇率来说事,迫使人民币快速升值。人民币升值长期来看是好事,但如果其升值速度过快,会造成出口企业过多的负担,没办法及时消化掉成本相对过高的事实,会造成企业的破产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衰退。

以日本为例,日本在战后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之后,受美国的压制,被迫进行日元升值,结果造成了日本长达十年的经济萧条。这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非常相似,美国也开始不断对我国施加压力,要求人民币快速升值。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

二、有效防范国际贸易中市场风险的策略

通过对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经常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市场风险发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价格变动的风险及议价能力的缺失、宏观经济形势变动、供需企业的风险转嫁、汇率的变动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风险防范的手段。具体地,我们从宏观的层面和微观的层面两个角度来说:

(一)宏观层面的策略

1.大力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或者积极参与国际期货市场

期货市场有一个最好的功能就是锁定价格风险。期货市场上的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往往比较大。如超过一半的黄大豆在国际贸易的市场上流通(虽然很多时候是以单据的形式)。

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才能将产品的国际定价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就是通过期货市场牢牢控制住了黄大豆、黄金、铜等期货的价格,从而掌握了这些产品的定价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非常被动,因为不能确定市场价格而使得相关产品的发展受到限制。当然,由于受现实条件所限,发展期货市场是一个长期的事情,短期来说,企业只要参与期货市场,做反向操作就可以锁定价格风险。虽然会缴纳一些手续费,但是对于释放风险的巨大效益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2.对于我国特有的丰富资源来换取国际话语权

三个铁矿石巨头,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垄断了大部分国际铁矿石的生产,使得我国的钢铁行业长时期面临着寒冬。针对类似的情况,我国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我国有丰富的稀土资源,完全有能力进行稀土资源的垄断。我们可以通过稀土资源的定价来换回钢铁行业的话语权,同时也可以赢得和发达国家谈判的话语权,要求发达国家在关键产品上不要搞价格垄断,也不要搞价格的过度波动。

3.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进出口企业

虽然通过政策手段或者期货市场可以规避一些价格风险,但企业产品众多,仅仅依靠这些手段还不足以有效的控制风险。通过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大型进出口企业,会有很多的企业愿意与之签订长期的供货合同。长期的供货合同包括有锁定价格的合同,也包括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来时时定价的合同。只要企业够强大,其抗风险能力就强。我国的进出口中小企业都可以通过几个大型企业来与国外做生意,将出口产品都卖给这几个大型企业,并从这几个企业进口所需产品。当然,承担这个功能的必须是国有企业,其有责任和义务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上的合理地位。

4.对外汇实行合理的管制

汇率的急速大幅度波动对于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的伤害是致命的,因此从国家的层面,必须对外汇实行合理的管制,使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和幅度可控。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企业的压力,让更多的企业存活下去。这不仅对各参与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来说是好消息,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微观层面的策略

1.企业积极拓展上游卖家与下游客户的数量

如上文分析的一样,当企业的上游卖家数量少或者下游客户数量少的时候,其实质上是形成了对方企业的一种垄断。这种情况下,对方企业不但卡住了自己的脖子,而且对方企业的一举一动,包括其经营风险都会转嫁到自己头上。当自己拓展的上游卖家数量和下游客户的数量比较多的时候,单一对手企业无法控制自己,其经营风险等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也比较小,从实际上解决了企业面临的部分价格风险和需求风险。

2.从企业层面控制汇率风险

从企业层面控制汇率风险有两种措施,一是参与国际汇率的期货市场,通过锁定汇率来进行国际贸易,这个在前面已经有所论述;二是选用合理的计价货币。在实际执行中,企业可以坚持出口用硬币计价,进口用软币计价。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议价实力,只能接受出口用软币,进口用硬币的话,则可以考虑对相应的价格进行调整。如出口用软币计价后,可以相应的提高作价;进口用硬币计价的话,可以相应的调低作价。另外,如果预计到所选用的计价货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话,可以考虑用汇率区间来进行价格的确定,并在合同中列明,当汇率价格波动的时候,结算价格也能做相应的调整。天津一家公司就曾采用过这种方式,当时该企业主要对日本出口机械设备,就在合同中约定,合同的执行期三年,以日元作为计价的货币。但同时也约定了用汇率区间来时时定价的方式,这样就有效的规避了相当一部分风险,保证了合同的有效执行。

3.企业选择合适的市场区域,并坚持多元化的进出口市场

在企业进行国际贸易的时候,不可以将国际合作锁定在一个国家。刚开始的时候,企业可以先在国内发展市场,当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拓展国际市场,但是并不能只在一个国家拓展,这样容易遭受价格风险和供需风险。当然,由于初始阶段企业的实力不强,企业可以只将部分市场锁定在国外,在国内继续保留一块市场。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积极拓展他国市场和区域。毕竟对于企业来说,一个国家的风险时时可能发生,但是多个国家同时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不大。即使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也是先从美国开始的,并不是一下子在整个西方国家同时爆发的。因此,只要遵守“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中”,本身就已经在规避了风险。

参考文献

[1]苏文.国际贸易中的市场风险及防范[J].经济师, 2004(5): 84~85.

[2]王黎,张肇刚.汇率预测及其风险防范[J].四川水力发电, 2000(6):8~11.

第7篇

[关键词]

国际贸易理论;市场选择;差异产品;同质产品

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再到新贸易理论,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走向了不完全竞争,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我们统称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到新贸易理论我们假设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的市场类型。这种市场选择的变化与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之间是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呢?一国要在国际贸易中获胜需要符合市场的什么要素呢?

一、市场类型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水平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分析中,我们研究的主体是国家,即国际贸易理论之下制定的政策是以一国是否福利增加作为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国家福利的增加是各主体福利的加总,国家只有所有主体福利加总起来净福利大于零,制定政策才是可行的。

(一)完全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是无差别的;每个生产者和每个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价格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生产者进入和退出这个行业很容易,成本很低,即存在利润时有生产者不断加入直到利润消失,存在亏损时不断有生产者退出直到亏损消失,所以是一个盈亏平衡的市场类型;信息是完全的。

通常我们会认为消费者在完全竞争市场实现效用最大化,我们知道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主要取决于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数量增加,这取决于价格是否降低。同时消费者的偏好各异,就要求市场提供不同类型的产品,增加消费者的选择。而完全竞争的市场无法满足消费者福利增加的两个途径,产品的无差别和价格的不变让消费者无法提高其效用。

对于生产者来说,要实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尽可能减少竞争对手获取规模经济的好处,另一方面为了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力求产品有所差别,减少替代的可能性。这两个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上都无法实现。

最后我们看一下国家的福利变化,国家从长期来看追求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无法获得更多的利润,也不可能实现资本的积累用于技术创新,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我们知道不同类型国家之间的差距一定程度上是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决定的。

完全竞争市场上国际贸易各主体都无法实现福利改进,因而市场的最终选择不会是完全竞争市场。

(二)垄断竞争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福利变化

在垄断竞争市场上,产品的差异性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这种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替代性;消费者的效用取决于产品的价格和多样性;厂商在提供多样性产品和实现规模经济之间寻求平衡;大量厂商的存在,市场是竞争的,单个厂商在单个品种上又区别于其他厂商的其他品种,所以又是垄断的。

垄断竞争市场上消费者最大的满足来源于多样化的产品选择,垄断竞争市场有很多的生产者,每个生产者(包括国内和国外的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既有差别又相互可以部分替代,消费者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可以通过多种选择实现个性化的偏好的满足。就这点来说,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但消费者同时也希望消费的产品价格可以不断降低,增加消费的数量组合从而增加效用,但垄断竞争的市场因为每个生产者生产数量有限,难以实现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价格因产品的特性高低不一,所以消费者效用的增加有部分受限。

对于生产者来说,力求在规模经济和提供多样性产品之间寻求平衡点,国际贸易解决了国内市场规模有限的问题,让生产者可以追求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随着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生产者全球扩张的同时也意味着各生产者拥有的市场份额有了明显差距,少数生产者逐渐在竞争中拥有了产品优势和市场优势,这样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下少数生产者追求走向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所以长期动态来看,成熟产品成熟市场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不是生产者的最终选择。

国家在垄断竞争市场中向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让更多生产者在市场中拥有各自的生产空间和少量的市场份额,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市场呈现一定的活力,这是国家提高福利水平可以选择的市场。只是在国家层面竞争中,这样的市场规模和竞争力无法转变成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更需要规模大,竞争力强,具备多种因素(比如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六因素)的产业才能成为一国的支柱产业,而支柱产业的主体是少数几个寡头企业的支撑。

(三)寡头垄断市场与国际贸易各主体的变化

寡头垄断市场的主要特点:少数生产者控制着市场的绝大部分,每个寡头进行决策时都要考虑其他寡头可能做出的反应,不管是产量的变化和价格的调整都会引起其他的寡头的反应,从而给作出决策一方又带来新的变化;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差别较小,技术条件相同,更多的差别来源于外观设计方面。

消费者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可以消费相对信息公开透明的产品,因为寡头企业比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多,寡头企业更注重品牌的良好塑造,寡头的规模经济让产品价格不断降低,让消费者可以消费更多的产品从而提高福利水平,但寡头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也让消费者的选择减少,减少部分福利水平。

活跃的市场应该有新的生产者不断加入,不断有生产者被淘汰。但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几个寡头会形成一定时间的均衡垄断,几个寡头拥有市场份额的绝大部分,其他生产者很难在同一平台形成竞争的压力,所以对寡头来说他们获取了规模经济的好处,但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市场的竞争。

对国家而言,重大革新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基本是在公司层面完成的,这些公司是具有一定垄断能力的跨国公司,国家与国家在国际贸易的竞争其实就是公司与公司的竞争,所以国家在国际贸易格局中依托这些寡头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国家出台的保护贸易政策会更大程度地有利于寡头企业的利益。战略性贸易政策可以说明寡头企业如何得到政府的补贴等等。

寡头垄断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少数几个生产者获取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通过资金积累不断技术创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也为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把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但另一方面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对其他生产者形成不利的竞争格局,新的生产者和规模小的生产者很难在竞争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消费者的选择也有所限制。

二、新贸易理论下的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

新贸易理论研究市场类型从完全竞争市场演变为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综上分析,完全竞争市场各福利主体的总和是最小的,而针对不同的国际贸易主体在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的福利总和因产品特性和市场格局不尽相同,两种市场的同时存在产生了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和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垄断竞争: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包括垄断竞争的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完全垄断的市场,由于完全垄断市场的固有特点,其效率的低下和各国反垄断法的限制,我们排除在外,那么新贸易理论就剩下了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更接近垄断竞争市场类型。

垄断竞争形成的关键是产品差别。这种差别不是指不同产品之间形成的差别,而是指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的某些差别。这种来源于同类产品的差别可能是主观的,也可能是客观的。主观差别主要来源于生产者内在品质即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客观差别主要来源于营销手段比如广告产生的影响、企业倡导的文化氛围、产地的不同等方面给消费者带来感觉的差别。现实当中我们很难准确签定产品差别是主观还是客观的。比如宝沽推出的洗发水包括海飞丝、沙宣、潘婷、伊卡璐和联合利华的力士、旁氏等之间的区别那些是客观的,那些是主观的。它们在功能、包装、服务、外观、营销手段、配方上都存在差别。

我们知道,假如产品是同质的,产品相互之间的替代性是很强的,接近完全可以替代的关系。如果替代弹性介于零与无穷大之间,证明产品已不能完全替代只是部分替代,产品就不再属于同质产品。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垄断竞争市场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格局

现在我们假设两个国家的所有厂商技术条件相同、需求条件相同、每个厂商只生产4-品种,即厂商数目与品种数目是一样的,该行业投入要素的总量保持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两国消费者偏好相同。

在国际贸易之前,两国国内的市场规模是有差异的。在MR=MC时,形成均衡的条件下,厂商数目和每个厂商的产量固定下来。假设用M表示市场规模,q表示每个厂商即每个品种的产量,所有厂商均分市场份额,n表示品种,那么市场规模M=q×n。市场规模越大的国家,拥有的品种越多,每个品种的产量越高,市场规模小的国家,拥有的品种少,每个品种的产量也少。

现在两国开展国际贸易,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A国需要九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188件,市场规模就是1692件,B国需要22个品种,每个品种需要3116件,市场规模就是68552件。现在我们通过图形1来进行分析。

假设A、B两国的RE曲线完全相同,从图1中A国的市场规模我们假设是1692件,B国的是68552件,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消费者只能消费来自本国厂商的9个品种,每个厂商只能生产188件,B国的消费者消费来自本国的22个品种,每个生产者可以生产3116件,国际贸易之后,两个国家变成一个大的市场,市场规模扩大,如图的w点决定新的市场规模是qW×nW,对A、B两国来说,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可以消费来自本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也可以消费来自外国生产者提供的产品。同时,两国之间会存在部分商品的重叠,两国重新布局生产,品种将在22个(至少要多于大国的品种,否则大国消费者减少了品种的选择,不符合国际贸易增加效用的假设)和31个(两国品种之和)之间确定,假设品种可以相互完全替代的有3个,A国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6个品种,B生产者国际贸易之后只生产19个品种,两国生产者都减少了品种,从而每个品种的产量都可以增加,同时两国消费者消费品种的数量A国从9个品种变成25个,B国从22个变成25个,很显然,国际贸易使小国增加的福利更明显。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大国还是小国,因为进行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两国消费者都增加对产品的更多选择,同时因为各自减少厂商(品种)数量,更容易获取规模经济,从而带来成本即价格的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实现了均衡和福利的增加。小国因为国内市场规模的小,国际贸易更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容量,通过减少品种而实现在少数品种上的规模经济。

(二)寡头垄断: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寡头垄断市场上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市场格局。

现在我们把西方经济学中的古诺模型的分析运用于两个国家之间如何开展国际贸易的。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B,两个厂商H、F,H是A国厂商,F是B国厂商。在国际贸易之前,A国的某一行业被厂商H完全垄断,B国的相同行业同样被F厂商完全垄断,现在开展国际贸易,两个厂商拥有相同的技术水平即生产的产品没有品质差异,两国的需求条件也完全相同。

第8篇

一、中国对拉美市场由关注到全面部署

中国对拉美市场已由关注发展为全面部署。自2005年以来,中国分别与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订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我国发表了对拉美政策白皮书,提出要在贸易合作基础上建立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2009年,中国开始与拉美地区展开金融合作,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分别与美洲开发银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随着合作的深化,中国已开始从战略高度重视拉美市场。

首先是因为: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欧美经济步入衰退,市场需求疲软,而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却在危机期间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和投资的新兴市场。2009年,拉美的对外贸易总额为15721万亿美元,其中商品出口6919亿美元,服务出口1039亿美元,商品进口6421亿美元,商品出口1342亿美元。2010年,拉美出口继续增长,其对外贸易总额约为17300万亿美元,其中,商品和服务的出口约为8000亿美元,商品和服务的进口约为9300亿美元。

其次,在危机期间,中拉贸易关系不仅未受到太大的冲击,反而更加紧密。2009年,中拉贸易总额为1215亿美元,仅2010年1~9月,中拉贸易总额就已达到1325亿美元,增长了6.2%;而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贸易均有所下降。在双边贸易上,拉美对中国的出口主要为大豆、食用植物油、原油、皮革等;中国对拉美的出口则主要为计算机及通讯技术产品、生命科学技术产品、摩托车、相机、纺织服装等。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拉美一些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尚未形成气候,技术壁垒、环保标准上不像欧美国家那样苛刻,这些新兴市场的优势对于初期进入拉美市场的企业来说十分有利。未来,中拉双方还会加快、加深贸易和投资合作,在汽车制造、金融合作、农业合作、可再生能源、电网建设、旅游及媒体等新产业等方面拓宽合作领域。

二、2010~2011年拉美宏观经济形势

根据拉美经委会最新的《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经济预览》,2010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GDP增长率为6%,人均GDP增长4.8%。这是自200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速度。但是,拉美各次地区的增长是不平衡的:南美地区的GDP增长率为6.6%,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的GDP增长率为4.9%,加勒比地区的GDP增长率仅为0.5%(见图1)。

与以往不同,大多数拉美国家较快摆脱了经济危机影响,在2009年下半年就开始恢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在这次危机期间拉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反周期措施,如降息、增加公共投资和央行信贷、鼓励消费、加大对贫困家庭支持等政策。总的来说包括三个方面:

1. 扩张的财政政策。由于危机前几年拉美经济持续增长,积累较多的贸易盈余;与此同时,由于严格的财政管理,使公共部门累积了较大规模的资金。虽然为应对危机消耗了部分资金,但是到2009年年底,其财政政策仍然比20世纪80年代危机初期更具适应力。拉美各国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尤其是基础设施投资来实施驱动型投资战略,刺激国内经济的复苏。2009年,拉美各国政府总共计划增加250亿美元用于公用事业的投资,这比原计划增加了20%。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危机后拉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以及出口部门的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卓有成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外部门盈余的稳定性,加之弹性汇率政策,使许多拉美国家在2009年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严格控制通货膨胀。

3. 审慎的金融监管。在这场危机中,拉美金融体系的表现十分出色,与以前危机之后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整个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银行的表现完全得益于完善的管理和监督。自2000年以来,许多拉美国家采取了审慎监管的新方式,重点在于风险评估以及借助各种工具进行管理以减少风险。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秘鲁的监管机构已承诺(在2011~2016年间的不同时期)全面实施巴塞尔标准,并已建立了评估市场和信贷风险的统计体系。一系列监管措施使拉美国家的银行信贷质量得到了改善,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额的比率大幅下降;金融机构清偿能力提高,在大多数拉美国家,银行资本充足率高于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的资本充足率,而且在危机期间,其资本充足率高于或等于全球危机前的水平(2009年拉美地区资本充足率平均为15.6%)。

上述反周期措施的效果是:2009年下半年拉美国家的经济开始复苏,2010年继续强劲增长。快速的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正规就业部门,2010年拉美地区的失业率降至7.6%。由于国际市场上食品和燃料等商品的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小幅攀升,从2009年的4.7%升至2010年的6.2%。劳动力市场的好转,加上扩张的信贷以及普遍提升的预期,刺激了私人消费的增长,而且机器设备等投资的增加,这些因素成为2010年国内需求增长的主要推动力。贫困率从2009年的33.1%降至2010年的32.1%,赤贫率从2009年的13.3%降至2010年的12.9%。另外,从对外部门来看,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大多数拉美国家的出口商品贸易条件改善了,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出口量和出口收入均持续增加,到2010年第二季度已经超过了危机前的水平。国际环境对拉美各国的影响不同,主要取决于各国在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中所处的地位。预计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有所减缓,其GDP增长率将为4.2%,人均GDP将增长3%。从次地区层面来看,南美地区的GDP增长率将为4.5%,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将增长3.6%,加勒比地区将增长2.2%。

三、主要拉美国家的产业发展与中国贸易投资机遇

中国的贸易商和投资者要想进入拉美这个新兴市场,就必须根据每个国家的特点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贸易和投资战略,因为拉美各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其市场开放程度、金融体系以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都不尽相同。

(一)智利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智库(EIU)的国别报告,2010年智利经济增长率为5.3%,预计2011年为5.9%,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2009年衰退之后国内需求的恢复,以及灾后重建的需求(2010年2月发生的大地震造成了297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公共和私人部门在重建方面的投资将推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到2012年,矿业部门将获得150亿美元的投资,主要用于扩大铜矿生产能力;农业是智利的第二大出口部门,2010~2011年将得到快速增长,这主要得益于稳定的全球需求以及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智利的制造业部门规模较小,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2010~2011年也将平稳增长;智利还拥有较发达的和较先进的零售业、船运和运输部门、不断发展的旅游业、以及举足轻重的商业服务业。由于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以及国内需求的增加等因素的影响,2010年智利的通货膨胀率为3.8%,预计到2011年底,通货膨胀率还将维持在3.8%。

2006年10月1日,中智自由贸易协定开始实施,为中国出口企业开拓当地市场创造了良机。中国对智利主要出口机械设备、通讯产品、家电产品、纺织品、服装、轮胎、玩具、鞋类、化工产品、手工工具、运输工具等;智利对中国主要出口铜、硝石、纸浆、纸张、鱼粉、木材、红葡萄酒、海藻、硫酸钾、水果、铁矿砂和碘。目前,智利已成为中国在拉美地区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是智利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智利宏观经济或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提供新的贸易投资机遇。

1. 机电产品市场:智利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齐全,主要是一些轻工业和加工工业,因此中国对智利高科技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有较大的潜力。而且,智利的电压及频率标准与中国一样,所以中国的电机可以直接在智利使用。

2. 纺织业:近几年来,智利的纺织业正在逐渐萎缩。为了吸引外国投资进入其纺织服装业,智利政府出台了优惠措施,如外资企业的外汇汇入与汇出均不受该国中央银行管制,也不必向银行登记。

3. 制鞋业:智利每年售鞋量约6800万双,而本国鞋业年产量仅为1000万双,因此智利鞋类贸易日益增加,来自中国的进口鞋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2010年1~4月,智利进口鞋2110万双,同比增长了7.6%。进口鞋中的88%均来自于中国,平均单价为6.56美元。中国制造的鞋类产品占智利市场份额已从1997年的58%增加到2010年的88%。

4. 家具市场:家具市场潜力更大。在圣地亚哥有两个较大的家具销售中心,其中富兰克林是最大的一个家具销售中心。目前,出口到智利的家具产品都属于国内二三流的产品,质量一般,完全依赖价格优势来垄断市场。建议家具出口企业,不妨考虑在智利建立家具加工厂,因为智利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其南部地区已有不少原木加工厂,生产出来的家具产品可以直接在当地市场销售,从而降低了高昂的运费成本。

5. 汽车市场:根据智利国家汽车协会的数据,2010年5月,智利的新车销售量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94%。预计2010年将销售约24万辆新车,其中,用于矿业和灾后重建的用车销售增加了132 %,客运用车增长83%,SUV用车增78%。在智利汽车市场中,来自韩国的车占42%,日本车占20.6%,中国也有十多个品牌的汽车已经进入智利市场。虽然美元贬值,但智利仅有约14%的汽车销售与美元直接相关。很多车辆来源国的货币对美元升值,加上全球汽车需求的恢复,2010年智利汽车的销售价格可能将上涨5%~10%。

6. 矿业:为了推动智利矿产开采业的多元化发展,智利政府提出了矿业特许经营法修订案,允许私人资本进入智利锂矿产业。

(二)巴西

2010年,巴西各主要经济部门均恢复增长,其中农业部门增长8%,工业部门增长11.5%,服务业增长6.1%。尽管干旱对大豆和谷物等农作物的产量产生了消极影响,但是在正常气候条件下,通过农业技术进步、更集约地利用土地、增加农业信贷,以及来自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需求,预计巴西农业部门2011年还将增长4.5%;2010年第4季度,巴西制造业开始恢复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内市场和地区市场需求的增加;服务业受到私人消费增长的驱动出现快速增长。由于食品供应短缺、国内需求的增长以及生产价格的上升,使通货膨胀率有所上升,2010年巴西通货膨胀率为5.5%,高于通胀管理目标4.5%,预计2011年通胀率将进一步提升。

2008年,巴西了对华外贸指导性文件,全面推动对华贸易,尤其是增加对华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目前,中国是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巴西向中国出口铁矿石、原油、铜矿石和纸浆等,从中国进口电子、成套设备、光学仪器和钢铁制品等商品。巴西的经济规模较大,是中国企业进入南美市场的重要切入点,很多工业产品都是由巴西流入整个南美市场的。由于巴西在拉美市场代表较高端的消费层次,因此进入巴西市场还要靠品牌效应和高附加值的产品打开市场通路,主要的投资贸易机遇有:

1. 基础设施领域:巴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相对落后,在2014年世界杯之前,巴西计划建造一条连接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全长500公里的高速铁路;还有建设20万公里铁路的潜在需求。此外,在能源、港口、机场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也需要大量外来投资,包括圣保罗国际机场第三航站楼新建工程、里约热内卢国际机场现有两座航站楼的改建工程、巴西利亚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等。巴西还为适应举办世界杯的需要,将对国内主要机场进行信息系统和安全系统升级,并计划在11座机场实现无线网络覆盖。

2. 建筑市场:根据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研究报告,未来几年,由于各种公共和私营建设项目陆续上马,巴西的建筑市场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为建筑化学用品市场带来巨大商机。2010年,整个拉美地区的建筑化学用品市场已经开始逐渐复苏,预计2016年的销售额将达到20.58亿美元。建筑化学品主要包括:混合料、屋面防水材料、地坪胶、修补和复原用剂、密封胶和水泥浆等。报告分析认为,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等特定市场对建筑化学品的需求预期显著增长。

3. 汽车市场:巴西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预计2015年,巴西市场的汽车销量将达到450万~500万辆。由于巴西本地汽车企业的税负较重,生产成本较高,给外国汽车企业创造了机会。中国奇瑞汽车公司和江淮汽车(JAC)已登陆巴西汽车市场。2010年1~2月,奇瑞在巴西增加了5家经销商,目前已有28家经销商。尽管巴西汽车市场的远景较好,但在巴西建立汽车经销网不仅费时且成本较高,运费和高达35%的进口税也是一道不容忽视的消费壁垒。此外,巴西规定本地使用混合动力汽车,混合燃料的比例要求达到22~25%。中国汽车生产企业要想成功进入巴西市场,还将面对欧美、日韩老牌汽车企业先期市场竞争优势、当地法律法规复杂、安全环保要求严格等实际困难。

4. 电力行业:随着巴西经济快速增长加大了电力消费需求,加之将主办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尤其是2009年11月发生的大面积电力故障,使巴西政府决心加大电力投入。巴西计划在2010~2013年斥资570亿美元用于改善并扩大电力系统,其中,巴西国家发展银行(BNDES)将提供60%的贷款。巴西电力公司计划,到2012年将投资63亿雷亚尔建立6455千米的输电线并对现有线路进行维护。

(三)墨西哥

墨西哥是恢复增长较慢的拉美国家之一,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恢复得相当缓慢,其国内需求也无法带动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墨西哥GDP增长率为5%。2011年,墨西哥经济增长仍面临严峻挑战,主要包括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墨经济结构缺乏有效调整、内需不振、现行财税政策弊端,以及社会治安问题和通胀压力等问题,预计2011年增长率将有所放缓为3%。由于受税收增加和燃料价格提升的影响,2010年墨西哥通货膨胀率为4.1%。由于进口增加,2010年墨西哥经常性账户赤字约为95.1亿美元。

墨西哥是拉美经济大国,是中国在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对墨出口居中国对拉美各国出口之首。中方主要向墨出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服装、电视和收音机及通讯零附件、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等;从墨进口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产品、电子技术产品、自动数据处理设备零附件、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等。墨西哥的宏观经济或产业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投资贸易机遇。

1. 电信市场:电信业是墨西哥的优势产业之一,目前已有63家外国公司在墨投资。2002~2008年,墨电信业共吸收外国直接投资29.54亿美元,但2007年和2008年吸收外资额仅为1.83亿美元和0.05亿美元,因此,2010年以来墨政府已出台多项措施吸引外资进入电信业。墨西哥国家电信协会(COFETEL)与墨西哥投资贸易促进局(PROMEXICO)对国内各类电信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项目总额达7亿美元。墨西哥投资贸易促进局亚太和中东地区协调员达维拉表示,墨西哥将对来墨投资的中国电信公司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支持。

2.汽车市场:墨西哥市场较大,汽车保有量中半数汽车车龄已超过16年,亟待更新。中国汽车的性价比高,很适合当地市场。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应重点关注墨西哥市场。但是,在墨西哥建厂的门槛比较高,年产能必须达到五万辆以上的企业才能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中国一汽和长安都曾想进入这个市场,但最终未果。

(四)阿根廷

2009年下半年以来,阿根廷经济已快速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基本恢复至危机前的水平。2010年阿根廷GDP增长率为8.3%,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私人消费和信贷的增长,一方面是由于出口制造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复苏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由于实行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还有一方面是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使储蓄率为负,预期未来价格将上涨,导致消费者提前购买耐用品。由于受到大选的影响,以及通货膨胀率继续攀升从而使实际收入减少,但政府仍将实行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因此,预计2011年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将有所放缓,为5.1%。

目前中国已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以来阿中双边贸易额增幅逐月加大。2010年1~5月,阿根廷对中国的出口额为23.83亿美元,同比增加19%;从中国的进口额为24.17亿美元,同比增加39%。阿根廷是世界粮食和肉类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出口商品以农牧产品为主,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运输设备、农药、家电、电子产品等。阿根廷总的经济发展形势,仍有利于中阿投资贸易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机遇。

1. 矿业: 2010年,阿根廷有色金属增产40%,创历史新高。其中,金产量25.7万盎司,出口额约46亿比索;铁矿产量提高到100万吨。阿根廷政府还公布了《2015年阿根廷矿业发展规划》,将在未来几年进一步鼓励矿业开发,计划投资总额近400亿比索、生产总额达362亿比索,出口额达280亿比索,分别创造8.7万个直接就业岗位和31.6万个间接就业岗位。

2. 手机产品市场:阿根廷是南美地区手机普及率较高的国家之一,其4010万居民中手机数量达到3700万部。2009年,阿根廷的手机销量为1010万部,比2008年增加了12.7%。根据阿根廷产业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10年1~2月,阿根廷手机进口额为1.18亿美元,其中来自巴西的产品占71.4%,其次是墨西哥和中国的产品,分别占13.4%和7.1%。由于从中国进口的手机价格大幅下降,2010年1~2月阿根廷从中国进口的手机数量同比增加了101%,而从巴西和墨西哥进口的手机数量则分别同比增加19.1%和20.1%。中国手机在阿根廷市场上的份额还将继续扩大。

3. 汽车市场:阿根廷汽车业雇佣人数约15万名,该行业年出口额约80亿美元,占阿根廷制造业出口总额的36%左右。为了解决遭受国际金融危机损害最严重的行业之一――汽车行业的失业问题,2008年底,阿根廷政府从国家退休养老金系统中调出90亿美元资金为汽车购买者提供融资,以刺激汽车需求。首次购车者可得到政府的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为60个月。该刺激计划可提高每年汽车需求量约10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