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3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教育课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英语教师本应是一种轻松愉快的职业,可近年来,有不少英语教师,包括一些曾经创造过教学辉煌的教师,教学工作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虽然每天起早贪黑、辛勤耕耘,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学生还一个劲地抱怨英语学习学得苦,学得累,没信心。是什么原因使得我们的英语教师身心疲惫、英语教学如此的苦不堪言呢?从我们自身来讲,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思想未更新,二是行为不科学。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轻松愉快,就得想办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快乐自主地进行学习。教师要从教学活动中的主角转变成为导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助者和促进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动;2、创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好动;3、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乐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采用了"自主学习*形成性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良好。
一、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在全校内形成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初中学生英语素质发展评价改革的研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突出全面性和基础性,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考试形式上,采用口试、笔试、实践、平时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相结合的办法;在评估方式上,定性与定量结合,百分制和等级制结合,过程评估和终端评估结合。此外,让家长及学生参与部分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探索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进行初中英语评价标准的研究,完善和具体化《英语课程标准》中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分级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初中英语评价手册来指导教学。
三、是学习和把握外语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明确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的内容和意义,提高教研员自身外语技能和知识的专业储备。其次,是发展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外语课程改革的创新能力。协调、组织教师培训,组织教师研讨、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深入一线听课、评课、研讨课堂教学的指导能力。观察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进行教学探索的研究能力。
四 、基础教育改革和外语教学改革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对一线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和理念已经不能适应课改形式下外语教学的要求,要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师应学习和把握外语新课标中的内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此指导自己的教学;不断提高自身的外语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运用外语的能力,发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外语学习的能力和技巧,培养和指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外语学习策略,研究和发展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措施,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新编课标教材,经常反思教学,分析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根据具体问题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不断提高外语教学能力。
五、注重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的学生包括老师在对待口语的学习上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现象:①轻视英语口语。由于升学考试中不包含口语测试成绩,平时舍不得花时间练习口语,一味地背单词,背语法。"听"、"写"、"读"方面还可,一"说"就变了声,差了调,甚至成了"哑巴"。②"恐说"心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开口说英语总有一种惧怕心理,怕出错,怕受老师责备,怕被同学耻笑。这种恐惧心理导致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焦虑紧张,影响他们正常的思维表达,成为口语训练中的最大障碍。③英语语言环境的匮乏。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之中。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作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理解语言形式与意义的能力。但我们的学生接触真实英语交际情景的机会非常有限,他们的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只有课堂。
针对以上几个不良的现象,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切实做好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1、消除"说"时的障碍
我们的学生由于缺乏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习俗和惯例的了解,说话往往不得体。在教学中,教师在教语言的同时,还应告知学生英语国家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等。并且尽量避免由于母语文化的干扰而形成中式英语。
2、正视"说"时的错误
⑴明确哪些错误应及时纠正
在教学中,教师不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只是组织课堂活动,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使学生学了就用。但是对于会造成交际过程中的误解,或者是整个句子结构不对,妨碍了交际规则的错误则应引起教师的重视。语言学家凯巴斯基曾强调说:"全局性的错误,即对交际造成很大干扰的错误应予重视,而局部的错误,随着语言学习的发展,自然会逐步解决。"
⑵在恰当的时机纠错
口语练习时,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应是帮助、鼓励学生开展口语活动,用各种方法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区别对待。在进行机械或半机械练习时,学生犯的基本结构错误应引起重视,避免其泛滥。但是在学生自由表达思想时,不宜过多纠正,在学生说话中间,尤其不宜打断,因为此时交流是首要的。并且不断纠错还会打断学生的思路,破坏其语流,还会使学生因害怕出错而不敢开口,造成学生心理的障碍。
⑶纠错要依靠学生本人
教师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对自己和他人说话中的语言错误的识别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敏感性和识别能力后,就会不断自我纠正。有的语言学家举例说,倘若一个学生能在连续说话两分钟之后,概括自己犯的基本语言错误,那么这个学生就具备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对错误的识别能力。随着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发展,错误也就会逐渐消失。
3、创设"说"时的情景
2008年牡丹江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化学试题依据“化学课程标准”和《2008年牡丹江市化学学科考试说明》命制,试题积极探索新课程的评价方式,体现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在全面考查三维目标的基础上,侧重了试题的基础性、探究性、开放性、应用性、教育性、人文性。试题体现“稳中求变”的原则,中等难度试题是此套试题的主流,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试卷结构
2008年中考化学部分的试卷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充分发挥不同类型化学试题的功能。试卷总题量六道大题,34小题,总分100分。题型题量分值比率:
三、试题特点
1.整合三维目标,全面考查基础
试题以“课程标准”中五大主题为主线,注重教材,突出体现学科主干知识,在考查学生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考查学生可持续发展应具有的基本科学素质。
试卷中绝大多数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它的原形,命题素材既源于教材、又不同于教材,赋予试题一定的新意和灵活性,使师生感受到教材的“营养价值”,对进一步实施课程改革有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试题中有关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考查着重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研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研究方法和学习能力。
如第23题,婷婷被蚊子叮咬后,痛痒难忍(蚊虫分泌一种蚁酸)。妈妈给她买了一种“绿药膏”,其成分中有稀氨水,抹上后果然有效。请你说说其中的化学原理,并据此谈谈同类反应原理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至少答两点。)
此题没有对基本概念、原理主干知识的简单识记的考查,而是考查概念的建立、原理的形成、化学观点的建立过程,同时也考查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试题关注了学生在学习时研究和思考的过程。
如第26题.你一定在实验室里做过铁丝燃烧的实验吧,请你描述一下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是小华同学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缠在火柴梗上点燃后,伸入他收集的氧气瓶中,却没有观察到铁丝燃烧的现象。请你帮他分析可能的原因?(至少答两点。)
此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注重实验中引发的相关问题,如对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实验操作对实验过程的影响等。关注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是本试题的特点。此题再现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再现了课堂学习的过程、再现了创新实践的过程、再现了问题解决的过程。通过对真实经历的回顾、反思、总结形成试卷答案,通过这一命题背景的创设强化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关注学生的实际经历体验,以此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2.突出学科特点,注重科学探究
本套试题在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考查上做了新的尝试。有12道题是以实验探究为素材,从科学探究的要素中侧重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进行考查。试题以课程标准中主干知识为载体,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
如第28题,考查了学生的气体制取的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装置设计与选择、实验原理及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的知识,再现了学生对气体实验研究的过程。本题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在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求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可见试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及能力的发展,对综合性问题解决作了新的尝试。
如第29题,在考查主干知识的同时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迁移应用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学习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拓展。此类题目以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实验的设计与结果分析为命题素材,从探究实验的现象和实验的设计去分析探究实验的目的和结论。一方面考查学生学习过程中探究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分析。
再如第21题是教材中有关空气成分探究实验的改编题。此题的立意是考查学生的实验推理与分析能力,关注对探究实验的反思,形成实验量化研究的思想。试题对实验过程的整体回顾与分析,培养学生形成问题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关注社会热点,强化实际应用
命题以化学事实为背景,以社会热点和前沿知识为情景,重视学生学习经历,强调题目的情景性、真实性。在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了中考的普及性。是促进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有效方式。
例如第4题,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我省人民心系灾区,踊跃捐款捐物,仅5月23日一次就向灾区发运了2400吨优质大米,以解决灾区人民粮食短缺问题。大米中所富含的营养素是( )。
A.油脂B.蛋白质C.糖类 D.维生素
本题以牵动亿万人民心的汶川地震为背景材料,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教育。
如第24题,现在中学生佩戴的近视镜,有些镜片是用一种新型树脂材料制作而成。联系实际,你认为该种镜片所用材料具有什么性质?(至少答两点。)
第25题.小亮家使用了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管道。为防止燃气泄露造成危险,小亮家中安装了如图所示报警器。请回答: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运输到用户家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N2,填充N2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听到报警器报鸣,你应该如何处理?(至少答两点。)
上述三道试题真正体现了化学源于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化学的理念。考查学生的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能力,使化学学习有了更强的应用性和生活性。试题的设置是对学生生活经历、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再现。
4.融合情感教育,关注学科渗透
整套试题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安全、化学发展史等多个角度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此套试题延续了思考与感悟题型,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化学主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并欣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同时,谈自身的感悟,更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升华。
如第31题,如果一只用坏的水龙头每秒钟漏一滴水,假设平均每20滴水为1ml,试计算这只坏的水龙头一昼夜漏水的体积为 ml。从中得到的启示,告诉你生活中该怎么做?(至少答两点。)
此题以节水为试题背景,通过生活事例,用学生计算的数据使节水意识得到强化,学科之间的渗透为理解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此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化学与人类发展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新课程的人文教育理念。
如第 32题:6月中旬的某一天,小军和妈妈到某大型超市购物。发现超市提供新的塑料包装袋与以前的有所不同:(1)新塑料袋上印有塑料种类和回收标志;(2)新塑料袋更厚也更结实;(3)新塑料袋有偿提供等。请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变化分别说出其积极作用?你在生活中可用什么来代替塑料包装袋盛装物品?
此题以造成“白色污染”的塑料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有偿提供塑料袋”为背景材料,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融入化学的学习中,这样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任务,更具有驱动性,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教学。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同时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开放的设计平台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体现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彰显个性、表达个人观点的理念。
本套试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试题在考查目标和内容上体现了全面性、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和教育性等,有许多的亮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从评卷结果看,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分别比去年提高了2.17、8、和14.67,试题的难度有所降低;80-100分之间的学生占较大比例,试题的梯度不够明显;
2.加强实验探究题在层次、深度以及开放性程度上的设计,引导教学重视自主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发挥中考对落实课改精神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教学;生物课程;生命教育
一、引言
在《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对生物教学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即通过初中生物教学,让学生珍惜生命,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尊重生命的价值。因此,初中生物教育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程的优势,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让生物这一门研究生命、探索生命的课程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生物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学生相对来说和社会的接触太少,对生命的认识也不太深刻,很多时候,不能够对生命进行很好的认识。比如很多初中学生会有自残和轻生的念头,就是没有意识到他自己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他自己,还属于他的父母、教师、同学以及一切关爱着他的人。其次,通过有效的生命教育,能让初中生更加完整和深刻地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建立起自身的生命价值观,去帮助和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对生命有所敬畏。最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生物教学的教学目标有所改变,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以及对价值观的指导,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所以,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教学需要,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三、当前生物教育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现状
1.教学观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在教学中很多的方面都在不断地改善,但是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远。在初中教学中,对分数仍旧看得很重,进而没有太多地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就目前来说,仍旧还有很多初中学校将生物归类于“副科”,不管是在课程的安排上还是教学的内容上,都没有全面深入。更甚者,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分数,经常会出现“占课”的情况,也就是说将原本不多的生物课程换成数学或是英语。从而让原本就缺乏生命教育的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加不足。
2.教学流于形式
就当前的生物教学来说,特别是农村的生物教学,生物教师大多数都不是专业的生物教师,而是一些原本没有生物知识,对生物课程没有深入了解的教师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况下,就导致导致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味地跟着教材念,并不能向学生传授全面和深刻的生物意义,生物教学课程更像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的,流于形式,这种状态下,初中教学中自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渗透。
四、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想要对当前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渗透现状进行改变,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的方面着手:
1.改变观念,重视生命教育渗透
初中生物教师要加强自身生物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重新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定位,在教学中向学生充分地进行生命渗透教育,从而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教育。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构建生命教育的交流平台,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网络搜寻一些资料,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生命教育;最后构建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包括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等,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材中的生物教学资料向学生传授生命价值观。使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充分利用实验,强化生命教育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学内容需要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在实验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生命的构成,能让学生对生命更加了解。所以,生物实验也是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重要方法。比如在进行《老鼠的分布环境》这一教学课程时,需要用老鼠进行实验。就这一个课程来说,学生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天生胆小或是心生恻隐之心,不敢用老鼠进行试验。但是有些学生却认为这很有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以更残忍的方式对待动物而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适。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试验效果,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较为不利。这两种极端的状况分别体现了学生对生命不能正确认识和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所以,教师就应该通过这个实验对学会进行生命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利用老鼠进行试验实施为了帮助人类更好地探索生命,但是在过程中,应该正确的对待试验中的老鼠,而不应该过分地对待。进而给学生建立“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生命价值观念,进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在试验中利用的一些大自然的生物要在实验完成之后放归大自然,让学生重视、善待、珍惜生命。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阶段是实现生命教育的黄金阶段。生物教师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进行新的定位,给学生灌输有价值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生命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减少不珍惜生命的现象,也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
作者:张伟 单位:聊城大学广饶县实验中学
参考文献:
[1]安文萍.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学周刊,2014,14:89.
[2]陈一.生命科学史在初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4,72:160-161.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教学 存在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背景
人类已跨入了21世纪,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教育的发展,以谋求在竞争中取得“制高点”。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1社会的发展现有的初中语文教育提出挑战
在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里,语文的作用却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肩负着育人的功能,而且对促进人类智力的开发、和增强演讲口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育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形式之一,这是由语文活动的思维特点――发散性思维和语文活动的过程决定的。语文教育不是单纯教授“文字”、不是简单的“说话”,在这种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用视觉的认知方式,另一方面在过程中体验自我的价值,反过来这种意识形态又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
1.2新课程标准是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对课程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进一步改革并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
1.3初中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
学习者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会不断开动脑筋和发现灵感,不断解决问题克服问题困难,活学活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进创造天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高度观察思考事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个体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人潜能。语文教育是以语言教育为主线,并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在语文教育过程中,通过综合地语文方面的教育,能够打破旧的习俗及其禁锢,使学生提高语言意识,对其素质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其成长的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的人格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语文教育正是培养演说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语文教育,不仅可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情感,培养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思维能力。但遗憾的是,人们并没有真正认识语文教育在培养演说人才方面的独特功能,演说在当代学校的语文教育中普遍缺失。
2.2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钻研与训练,而对于艺术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学习却往往有所忽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个人探索,看轻教学交流。现阶段中学的语文教师大多独立耕耘在语文教育的乐土之上,而很少有相互切磋、研讨的机会。信息的闭塞、摸索的盲目、交流的匮乏,无疑极大地阻碍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
2.3传统观念制约
长期以来,大家习惯把语文当成一种个人爱好,过于关注技能的学习,其课程资源也是相对封闭的、单调的。许多学校重外语轻汉语,课程未能置于同等地位,使得语文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不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大部分学校虽有语文课,却不能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教学时数不能_标,若遇 “关键”时刻,语文课就只好让位于其它课。
3如何改革初中语文教学
3.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语文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民族道德素质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必重视语文学科的地位,为学生学习好语文课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辩论赛等活动增加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有效提高语文教育的成效。
3.2高度重视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大力配合,教育主客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语文教育,政策上支持,精神上鼓励,把语文教育和其它学科的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落实不力学校做出严肃处理,对部分教师不能按照规定完成者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同时,要加大语文教育的投资力度,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语文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对于考核不合格者限期达标。对语文教学要进行监控,督促教学实施情况,杜绝随意安排非专业语文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端正教师教学态度,摆正语文教育教学的位置,把切实开齐课程、 配备好语文等专业教师的情况作为评价一个学校是否落实好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数,以引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3.3要发挥语文教学的演说功能
语文教育以演说教育为先导,以言辅德,以言益智 ,以言建体,以言助劳,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说素养,让学生养成努力学习、讲究卫生、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向学生进行潜在的思想教育和演说教育,学生们将会产生一种振奋、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
3.4 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和文化素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养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行为习惯,决不要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放松对教学的要求。要加强学习,寻找进修机会,丰富自己的文化理论知识,强化专业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还要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专业知识。要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具有理论探索的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高中语文教育工作,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用全新理念和思路去引导高中语文教育,在语文教学上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主导,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作为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足点,这样才能真正把语文教育的功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邱晔.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21(4).
[2] 王丽娟,金秀霞,任素玲.新课程标准下对语文教学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1).
[3] 罗翠红.步入课堂对话的更佳处――新课标下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新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8).
【关键词】新课程;课程资源;创造性教学
初中化学新课程教材在我省已经实施多年,目前我地区使用的是沪教版新课程标准九年级化学,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新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对化学新课程抱着欢迎和支持的态度。具体原因如下:
一、教材编写具有时代感,更注重学习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采用“模块”式编写,注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注重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给学生以灵活的选择空间,能够更好地养成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素质,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二、有层次、有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从生活入手,内容由浅入深,由常识性的了解到进一步的探究,知识的梯度呈逐级上升的趋势,在了解到化学学科魅力的同时,学生也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探究和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新课程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同时新课程内容丰富,图片色彩鲜明,安排了许多选学和趣味性的实验,与社会、生活、最新科技、科学前沿等密切相关,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教材的设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工作也因此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新教材中多个模块的编写,试图从多方面来开发课程资源,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给教师的开放式教学提供了灵活施展的空间。教师可以在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本学校的条件和可以获取的资源,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设计和处理,采取多种形式来达到教学的目标,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更有个性和创造性,也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的发展。
但是,在具体实施新课程教学时,在新旧教材交接的磨合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在这儿写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思考与探讨。
1.新课程的实施与各地的教学条件严重冲突
新课程中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验,几乎每一节里面都安排了活动探究,而且更提倡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和社会实践。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各地的实验条件几乎没有能达到这种要求的,甚至是条件较好的城市重点中学也存在实验资源不足、课时不够的情况。各个学校生员过多,人数过多,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够或根本不可能,更别提农村或偏远学校了。陷于教学条件的不足,更多的老师在教学中是用老的方法上新课程,“穿新鞋走老路”,达不到新课程真正要求的教学目标。
2.中考的压力与新课程的实施相矛盾
现行中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更要掌握许多的解题的方法的技巧,这就要求学生要做大量的习题以培养熟练的解题技能,就象运动员要多次训练才能保持稳定的比赛成绩一样的道理。事实证明,题海战术仍是决胜中考的法宝。因此学生目前还不能摆脱题海的包围,而这无疑会缩短新课程要求的“体验”、“探究”、“实践”、“实验”等等过程和机会。也有的师生们急功近利,把新课程的要求放在一边,只给学生上中考要求的科目,或是尽量削减与中考联系不多的部分模块所要求的课时,这是十分有害的。
3.教师的素质和观念也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
我们知道:“思想是行动的最大敌人。”许多初中教师已经教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老教材,早就习惯了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若只是想借助于几天的新教材培训就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它扭转过来,这简直是不可能的事。要教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思想,教师也必须得有相同的感受和领会才行,而据我所知,中学化学教师中具有这样素质的并不是太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质量和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全面领会新课程的内涵,在教学中才能起到点拨、启发、引导和感化的作用,才能培养出真正的科学人文素质兼有的学生。
5.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制约了教师创造性实施教学的机会
目前中学阶段对教师的评价基本是还是局限于升学率和学生成绩。这些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如职称、评优、晋级等密切相关。“中考怎么考,我就怎么教”,这是多数老师对待新课程的态度。为了用较好的教学成绩博取相应的利益与荣誉,教师往往采取的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如简化教学程序,增加习题教学的份量,仍使用题海战术来取得短期暂时的好分数,忽视了学生学习中情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这种做法与新课程目标的实施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激励制度,使教师缺乏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尝试教学改革的动力和勇气,也使新课程目标难以真正实现。
新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不是理想化的运动,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和宣传就能达到目标的。大家应该在实践中认真思考,冷静地分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积极探讨出对策。新课程的实施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协调都会阻碍它的进程。如何让新教材发挥应有的作用,起到预期的效果,有关部门应该进行详尽的论证和研究,以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时间:2013.12.
开题地点:福永中学三楼会议室
专家:廖苏珊、朱丽霞、石红梅、倪岗、徐春晓
参与人员:陈伟明、万应荣、廖海萍、方曼君、白婷、陈琼丽、王珍、梁雪、张云金、朱雁青、周丽、甘璐、邓梦倩、张燕丽、王琦、穆天船、王博、陈钰丹、吴文勇
二、开题报告要点:题目、内容、方法、组织分工、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
三、本项课题研究题为: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
(一)选题理论依据:1.英语阅读和写作是中考考查的范围,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也是学生终生受用的语言运用能力。近年的中考测试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题目分值逐年加大,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得到英语教育者的广泛重视。2.《英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中的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的不同目标要求。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些要求都可以在平时的对英语读写结合的训练中得以实现。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注意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的各种资源,组织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正式适应并切实落实这一要求。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理论意义:本研究以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和Swain的语言输出理论以及任务型教学为理论依据,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学理论,教育实践理论,及新课改英语学科对师生的要求,本研究从如何阅读英语报刊以及中学生写作存在的困难谈起,探讨初中英文阅读教学和写作相结合的实证研究。
2.实践价值:1.丰富学生阅读素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素材具有内容新,语言鲜活,容量大,趣味性和实效性强,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点,学生喜欢读且乐意读,通过阅读,吸取更多信息,积累更多好词好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写作提供经验和素材。2.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阅读与写作组成了书面表达中两个互逆的书面交际过程。通过阅读文章,学生从篇章中探索文章主题、结构和中心思想,从词语表达中学习组句表意的技巧,同时结合老师的指导,学生能灵活运用词汇、句型、语法、语篇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有利条件:
1.我校领导教科研意识强,愿意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准备。本课题组成员为长期从事初中英语教学的一线中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团队意识以及合作探究意识强,都有改善英语教学方法的强烈愿望。
2.进行细致的分工,全面落实课题研究各个环节的工作任务。
3.有良好的课题研究基础。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一直是大家关注的课题,综观国内外有关读写课题研究的专著与论文,各位专家、学者、实验人士等对读写课研究的成功经验很多,加之现今社会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我校的教学理念具有前瞻性,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注意到英语读写结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积累了很多相关的经验,以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四)研究目标、研究的主要问题、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1.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有:(1)在教师层面,创设新型的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合理利用课本阅读资源,指导学生快乐阅读,轻松写作。(2)在学生层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思维,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个性,磨励意志,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等都起着重要作用。(3)提高读写结合的课堂效率,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探讨以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研究的自主学习模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等因素,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有:(1)初中英语读写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2)初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讨。(3)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4)探索读写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模式。
3.本课题主要的研究方法:(1)比较验证法:在两个平行的班级中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以班级平均分为基准,判断学生读写水平,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2)案例研究法:整理研究资料,积累“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模式”资料,撰写教学案例。(3)教育观察法: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进行有目的的观察。(4)等组实验法:①自变量:在实验班通过实施教研组教研计划,实践预想方案来进行英语读写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英语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一般教学。②因变量:通过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的浓厚兴趣,养成乐于预读,乐于写作交流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们的英语预读和写作能力。③无关变量控制:教师素质,教师能力无明显差异,实验对象大致相近,实验班和对照班不能随意加班加点,延长学时。对照班不采取非常规措施,不淘汰差生,不实验另一种英语教学方法。(5)经验总结法:在阶段实验之后,对教学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教育现象和方法进行提升和总结,形成理论。
4.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为:(1)精选阅读素材,从而形成有效的“初中读写结合作文教学素材库”。分别从语言表达、中心与材料、思路与结构三个方面精选典型素材。并针对这些素材理出共性的东西,从而让学生感到写作有章可循。(2)突破文本框架,巩固和延伸读写能力。(3)优化课堂设计,整合读写教学。
(五)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本课题研究计划全程为三年,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13年5―8月)
组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文献梳理分析,学习关于思维导图的基础知识,确定研究总思路和研究方法,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9月―2015年8月)
根据实施方案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并注重材料的积累、存档。每学期进行阶段性小结,小结课题实施情况,反思存在问题,修正实施方案,在根据修正后方案进行研究。
关健词:初中物理 课程资源 教师 整合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教学一大不足就是教学内容偏旧,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造成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枯燥无味和神秘难学之感。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并应用于教学实际,是势在必行的大趋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亲自动手收集资源;从感性材料的展示,相关资料的引入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即使课堂形象生动,又培养了学生关心生活,留心生活的个性。
在新课程理论的引导下,物理教学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积极开展着。不少地方编写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作为物理教师对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如何利用?在什么时机有效利用呢?
一、课程资源整合的概述
课程资源: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常把课程资源划分为以下五部分:1、自然资源:如自然风光、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等。2、社会实践资源:如生活实践、家庭教育、社区人文、学校环境等。3、课本资源:如教科书、课程标准、课程设置、教育方针、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视、网络等。以上三种资源是最原始的课程资源。4、学生资源:包括学生对原始资源的自我认识和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学习所获得的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5、教师资源:教师是教学资源的收集者,整合者,投放者,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
物理课程资源整合: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为建构学生的认知,采用教师对相联系的各种资源整合、投放,帮助学生做出主动的信息加工,由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从而建立学生主体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把与认知相联系的各种资源,经过教师的组合所形成的传媒材料,在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的所运用的各种资源,把这些要素加以地重组或结合,使之相互融合并产生整体的教育合力。这个过程称之为课程资源整合。
二、课程资源整合中对教师的要求
课程资源的开发将给教师的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获得专业成长的同时,也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课程资源的扩展,使教师选择的余地加大,选择的机会增多。这样的优势是能够满足教学的多种需要,但同时也增加了选择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挑战。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开发者。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程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的能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1、教师要加强学习。作为21世纪的教师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以外,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先进文化都要学习。要了解社会,放眼世界,积累知识,这样,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才能居高临下,游刃有余。
2、教师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罔”,教师要善于把不同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要善于分析问题和现象,继而做出科学的判断。
3、教师要勤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不足和缺点,检验我们的思路是否正确,以便及时纠正我们错误的做法。
4、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交流。21世纪是一个加强合作的时代,不懂合作就无法取得成功。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加强合作,寻找共同研究的课题,团结协作进行研究,相互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许多教育资源稍纵即逝,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有心人,及时捕捉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整合的技巧
物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学校和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对物理课程的实施所起的重要作用,将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纳入物理课程实施的计划之中,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但究竟哪些资源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过滤才能确定。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至少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
多样的种类和存在方式,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加丰富和灵活,从而教师应努力建设、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并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为了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对课程资源的作用、配置与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各学校都应该根据标准的要求,逐步建立、完善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所,配置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设备。通过合力配制和有效使用,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广大教师也应该因地制宜、积极发挥现有条件的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实验技能,提高物理学教学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面:
①文字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除教科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从大量的教学资源中精选适当的教学内容,编写某些教学补充材料、校本课程。学校图书馆应该基本满足学生课外阅读的需要。科学教育不可能只通过课堂学习来进行,课外阅读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等方面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②利用与整合实验室资源: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要求大部分物理课在实验室中进行,要为达到这一目标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场所等的资源建设,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廉价材料和器具,设计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改变目前实验内容和器材全国同一的现状,有利于学生体会物理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
③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具有重要物理意义的、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况录像;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收集课堂上难以完成的实验录像资料。计算机多媒体软件由于其交互性、智能性和仿真性的特点,可以丰富学生对于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教师和教师可以学习和尝试制作CAI课件,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建立媒体资源库,通过校园网实现校内资源的共享。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社会是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丰富的科学教育场所和途径可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社会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展览会、少年宫、公共图书馆,以及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
电视是一种普及的大众传播媒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电视中的科学教育栏目,要使学生养成习惯,关心电视中的科学节目,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养成关心科技发展的习惯。科技馆、少年宫集中了许多有趣的大中型科学教育的器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科学教育资源。参观工厂、农村、科研单位可以使学生体会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可以找到很多国内外的科学教育网站,对于扩大知识面很有好处。一些诸如基于网络的主题学习网站(Web Quest),可以促进学生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教师向学生介绍和加以引导,或者利用下载内容开展教学,也可以根据课程特点,开发基于网络的课程资源系统。
例如初中物理对浮力的概念的教学中,学生由生活的感受对浮力有初步的认识,但对浮力的方向,任何物体浸入液体中受浮力的认识不足。我们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出发,提出以下教学设想:1、给学生讲皮球掉进树洞的故事后,问:向树洞中倒入水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学生齐声回答:是浮力。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浮力的例子,学生会举出如木块、轮船等在水中受浮力的例子,这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浮力的认识。这是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课程资源。2、教师问:人在水中游泳时受不受浮力?你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讨论中总结出浮力的方向是向上的。3、教师很神秘地问:刚才大家所举的例子都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那么沉入水中的石块受不受浮力?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设想,教师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有同学先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放入水中示数变小,说明石块也受到浮力。4、师生共同概括出浮力的概念。
本例中学生的生活体验、动手操作的感受、教材是我们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整合者,通过课程资源的投放,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建构自己的理解。既实现社会对个体的要求,又兼顾个体的积极发展,达到了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
四、初中物理教学中对课程资源的整合的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广大教师仍然受到教材的制约,认为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甚至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照本宣科”、“教教材”的现象很普遍。学校和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资源开发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工作,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没有根据本地区、本校的情况开发资源的意识与能力。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的滞后不仅影响到教育技术作用的发挥,而且必将对新课程改革形成障碍。
2、教师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的技巧。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特别是缺乏课程资源的整合技巧的学习和专家的指导。
3.初中物理教学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由于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局限,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常涉及的是传统资源(如教学用书、实验室等),对社会实践资源,在网络平台下的资源等整合涉及较少。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8期
2.王鉴,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模式,《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关键词】境化教学 初中化学 实践
二十一世纪的世界,需要的是善于发现与创新。初中化学面临的也是同样的挑战,应该充分利用它的学科特点,重视化学对未来人才发展的作用。在新课程的要求下,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也就是在我们初中化学教育中融入”情境化”教学,所以化学教学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
一、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情境化”问题的实践染、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等一些环境问题,还有就是奶粉里面的三聚氰胺,还有食物当中的苏丹红等等一些关于我们生活的化学物质,这些可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我们人体有危害的,这样不但可以逆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思与社会责任。所以寓教于乐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情境化”教学的作用
“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比如上述的我们采取实验的形式,来创建“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大胆提问、独立思考的能力。“情境化”的教学旨在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现在学生都很有自己的主见,所以他们相信“尽信师不如无师”,就让实验来证明。学生自己动手做,独立的思考,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会是他们有更深刻的感受,也有助于将学生带进课堂来,用自由、平等的方式进行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在认知和情感两个领域的结合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善学,培养学生亲师信道的真挚情感,将与老师的感情转化为学习化学的动力。
“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化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情境化”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不仅仅是要学会,还需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养成自主化的学习习惯是其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还能够开展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在化学的课堂中,教师用应多联系实际,设计好教学的内容与目标,利用各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或者教师设计一些开放性的试题、智力游戏问题、探索性问题、实践性问题,都是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
结语:“情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师生的双向交流,给每个学生同等的表现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来,使学生学到获取化学知识的思想方法。化学教学要向多种模式并存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智.问题情景教学模式的初探[J].化学教育.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