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5-31 15:00: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

第1篇

【关键词】 心本管理 领导力提升 路径选择

【作者简介】 张家强,信息工程大学理学院讲师,后勤学院博士研究生;上官绪智,信息工程大学指挥军官基础教育学院教授;朱建荣,西安政治学院讲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 C9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3)07-0044-03

领导力是领导活动的生命,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发、制约和改变个体的意志和行动,而且能够有效地影响和改变一个组织的意志和行动,是一个组织保持卓越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基于此,领导力提升不仅成为管理和组织理论聚焦的一个热点主题,也成为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而要将其运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台,实现领导绩效的巨大跃升,就需要汲取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领导力提升的路径选择进行深入研究。对此,心本管理理论为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一、心本管理理论的研究背景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哲学管理等新理念。在国内,曹世潮倡导“心经济”,王极盛提出了“心商”概念;在国外,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明确提出“以心为本的利他经济学”思想,并引入京都陶瓷公司的管理中获得了巨大成功。西方著名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自我管理理论也将“心”纳入到研究视野中,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彼得・圣吉在学习型组织的理论中主张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青年成功学专家吴甘霖将这些重视人内心感受、主张改善人的内心世界的思想称为心本管理。在吴甘霖研究的基础上,国内许多学者都撰文从不同的视角对心本管理问题展开了探讨,主要集中在对心本管理理念的理论探讨、心本管理理念在企业领域的运用研究和关于学校管理中的心本管理问题的思考等方面。

二、心本管理理论的核心学术主张

1. 心本管理是继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之后的管理学的第三次革命

心本管理理论认为,从发展历程来看,现代管理学大致经历了传统物本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人本管理两个阶段。在物本管理阶段,管理者主要强调对人的控制,通过外在的控制、协调、指挥等职能产生最大效率与效益。和物本管理阶段不同,在人本管理阶段,管理者意识到人的重要性,通过对人的尊重,激发人的潜能,进而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从物本管理阶段演进到人本管理阶段是现代管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无论是在物本管理阶段,还是在人本管理阶段,由西方主导的现代管理学都有一个最大的盲区:只重视管理他人,不重视管理自己,更不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与修炼。在心本管理理论研究者看来,心本管理是对现代人本管理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在重视人的作用、强调对人的尊重等观点上,心本管理理论和现代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人本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取向并通过人本管理强调来自外在引起的心灵感动来体现,而心本管理重视人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其强调由外在控制到外在感动,再到内在自觉的过程来体现。由此可见,心本管理理论不仅重视人,而且强调管理过程中关注人的本质,其着眼点已从对“人”的管理转向对人“心”的管理。

2. 心本管理的核心是抓住人的内心

心本管理不仅将人看作管理的核心,而且认识到人这一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是由“心”主宰的,因此将关注人的重心定位于人的“心”。其核心理念是:你要用一个人的“手”,你就必须用他整个的“人”,你要用他整个的“人”,你就必须用他整个的“心”。因此,所谓“心本管理”就是把“心”作为根本来管理,不仅要尊重人的内心感受,而且要善于影响人的心灵,从而由心灵的外在感动转化为管理者与员工心灵内在的交流与行为的自觉。按照心本管理的观点,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管好人心,只有找到“争心”的最佳“杠杆支点”,才能达到最佳的“争心”效果。

3. 心本管理的基础心灵是自我管理和修炼

心本管理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管理活动,所以也具有其他管理活动有效管理下属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基本属性。所不同的是,心本管理理念下的管理是在领导管理好自己的基础上对下属进行的管理,并且在管理自我方面更注重对自我内心的管理,即领导者自身的自觉与自省。按照心本管理理论,领导者心灵的自我修炼是管理的基础。也就是说,心本管理阶段领导者的基本使命是在管理好自己的心的前提下管理下属的心,管理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领导者自身修练来提高自身的素养,获得下属发自内心的认同,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来抓住下属的心,最终实现管理的终级目标。

三、心本管理与领导力理论的内在关联

1. 心本管理和领导力理论在对管理学基本问题的把握上具有一致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关注的基本问题,管理学也不例外。纵观管理科学的发展不难发现,管理科学的发展是围绕如何提高效率展开的。人们对管理效率提升的不断追求催生了管理科学,作为管理科学组成部分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必然承载着管理效率提升的因子。领导力理论是现代领导科学研究的基本范畴。从学科渊源来看,领导学是现代管理科学的分支学科,是管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领导学核心范畴,领导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为领导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工具方法,提高领导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领导力提升的基本目的也在于引发、制约和改变个体的意志和行动,进而有效地影响和改变团队的意志和行动。心本管理是相对于物本管理和人本管理而言的,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对管理要素的重视重心有所不同。但是,无论是物本管理对物质的重视,还是人本管理对人的关注,抑或是心本管理进一步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心本管理理论,还是领导力理论,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在领导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实现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心本管理理论和领导力理论在对管理基本问题的把握上是一致的。

2. 心本管理和领导力理论在对管理核心要素的识别上具有统一性

人是管理系统的基本要素,在管理活动中,既构成了作为管理矛盾主要方面的管理主体,也是管理客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人性和文化的研究,是管理科学永远无法回避的内容。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领导力理论认为,领导力的本质就是一种影响力,它产生于追随者与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认为领导活动的基本难题难就难在人组成的组织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事物,而人的思想与心理正是这种复杂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人性作深入的研究,是领导学研究和领导力提升必须强调的。此外,心本管理理论中无论是善于影响人的心灵,寻找争“心”最佳杠杆的核心理念,还是管理者自我心理修炼、改善心智模型的观点主张,也都是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关心人这一管理活动的核心要素的直接体现。因此,我们说无论是心本管理理论,还是领导力理论,都意识到人这一要素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在识别管理核心要素上,二者是统一的。

3. 心本管理和领导力理论在对管理客观规律的认识上具有相关性

规律就是联系,就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领导力研究只有坚持从规律层面着手,领导力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取得最佳领导绩效。从领导力的作用机理来看,领导力就是通过领导主体相互作用,把团队的远景和目标贯穿到每个成员中去,以改变其心理和行为,来实现领导绩效提高的目的。心本管理是管理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它对于管理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从管理的本质和前提出发,提出管理的根本在于抓住人的内心,从而将物本管理中的效率原则、人本管理中重视人的行为、素质和能力等在“心”的层面做一个理想的结合,即通过管理者与下属的心灵互动与结盟,通过机构建立最理想的“同心圆”,达到下属最满意而组织的发展目的也最理想的效果。因此,我们认为,领导力提升要求基于客观规律之上,心本管理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对管理一般规律在某个方面的揭示,二者在管理客观规律上所存在的相互关系,为我们在心本管理理念下探索领导力提升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

四、心本管理理念下实现领导力提升的基本着力点

1. 心本管理理论关于管理学发展趋势的论述启示我们提升领导力要以心本管理理念指导

领导力提升,既在领导活动及其规律基础上探讨领导力生成及作用的一般机理,也在领导实践中关注如何有效地对人们施加影响,从而使人们心甘情愿地为实现群体或组织的目标努力。领导力提升体现出的思维,不仅是科学,还是艺术,是领导科学与领导艺术的有效衔接的充分体现。将这种理念运用于领导力提升实践,探索领导力提升的路径,不仅需要在理论和操作层面遵循各种科学规律,还需要科学的理念对这种探索过程进行宏观、全程的指导。为此,各级领导者一方面要深刻理解“心本管理是继科学管理、人本管理之后管理学的第三次深刻革命”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增强在心本管理理念下思考、探索不同条件下、不同环境中、不同领域内领导力提升路径选择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还要对思想意识中的物本位、官本位意识进行自觉清理,对人本位和能本位的思想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最终确立心本管理理念在领导活动和行为中的主导地位。

2. 心本管理理论关于管理本质的论述启示我们要将人“心”的因素作为领导力提升路径选择的根本支撑

领导力从本质上来说体现为一种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产生于追随者与领导者之间基于信任的相互作用,反映了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具有影响性的相互关系。从作用机制上看,领导力作用的发挥不是领导者影响自己,而是影响他人,领导力也不能以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大小来度量,而要靠被领导者的能力来度量。如果领导者的影响力不能引起被领导者思想上的触动,从而导致行动上的变化,那么这种影响力就不是领导力。因此,我们说领导力提升的关键是对人内心思想的影响,通过管理人的内心思想,实现其对人行为的正向引导。心本管理理论关于管理本质的论述,切中管理的要害,为我们提供了领导力提升路径选择的根本支撑。

第2篇

关键词:泰勒;科学管理原理; 理论;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039-01

从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 任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的泰罗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 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 并于1911 年出版了理论著作《科学管理原理》, 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管理时代――泰罗科学管理时代。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之前的管理理论逐渐暴露出各种各样的弊端,因此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1 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精华

1.1 科学的作业方法

泰勒通过长期在现场观察工人的工作情况发现工人消极怠工是因为工人需要自己思考工作的方法、选择工作的工具等,而他们既没有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也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所以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因此泰罗通过时间研究、动作研究等方法,对每一个工作环节进行反复研究,剔除不必要的人力、时间浪费,制定出精确的作业方法和作业程序。泰勒制定出科学的工作方法,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生产的极大发展。

1.2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传统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全权负责的,工人则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经验来做。一旦工作出现了什么问题,工人要承担很多责任。泰勒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生产,而科学的方法就是找出标准、制定标准、按标准办事。并且使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有专门的人负责工作的计划安排,专门的人来执行这些计划。因此在泰勒体制中就出现了管理人员、事件测定人员、教师、任务管理人员等以前旧体制下未曾设立的人员,这些人员与员工通过沟通来分担责任。

1.3 雇主与员工的双赢

在泰勒以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与员工之间是一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他们的目光聚焦在如何“分蛋糕”上。但是无论怎么分都不能使雇主和工人满意,因为蛋糕太小。泰勒提出雇主和工人之间可以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关系,管理要确保每一个工人和雇主事业的高度繁荣。这种观点引导人们把目光从“如何分蛋糕”转向“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使得雇主和工人由敌对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劳资关系的改进更加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

1.4 人本管理思想初见端倪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提出来以后,曾受到美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科学管理思想把人当作会说话的机器,是对人权的侵犯。其实这是对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误解。泰勒对工人会进行挑选,然后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过程中对工人给予帮助,使雇主和员工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就是对人性的尊重。

2 现代管理理论

2.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盛行了一二十年之后,日益显示出一定的局限:重物的管理,轻视人的管理。这种以“经济人”为基本人性假设的管理方式,在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了实际提高的情况下局限性日渐显露,西方企业管理在这种条件下客观上要求寻找新的思想和方法。哈佛大学教授梅奥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理论,其观点是: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2.2 二战之后形成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管理理论丛林

美国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区分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克服了“社会人”假设只注重情感因素的片面性,而以“决策人”为基本假设和研究的出发点。因此他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二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与管理紧密结合,更多的现代管理理论应运而生了,主要的学派有:经验或案例学派、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等等。企业管理理论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且管理理论的研究已不再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更多地把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系统,注重内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2.3 20世纪80年代的企业文化理论

进入20世纪70 年代,美国经济的停滞与不景气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事实迫使美国人不得不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世界,以寻求重新振兴经济的新对策和新出路。

美国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专家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日本的企业管理,进而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美、日企业管理比较研究热潮。日本盛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是确保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从而掀起了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

2.4 20 世纪90 年代的管理反思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管理人员数量的快速膨胀,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开始对已有的管理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反思,纷纷采取措施开展轰轰烈烈的组织变革运动。1990 年,彼得・圣吉发表了《第五项修炼》,提出企业如何通过系统学习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造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1993 年,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辟合作出版的《再造公司――企业革命的宣言》一书,提出要从根本上反思业务流程,对其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品质、服务与速度上获得戏剧化的改善。1992 年威廉姆・戴维陶和迈克尔・马隆出版了《虚拟公司》一书,引发了管理上的一场新的变革。

3 科学管理原理与现代管理理论的联系

(1)梅奥的工业人际关系理论其实是对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中人本思想的扩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生活水平的提高,泰勒的对人性简单涉及的做法显然不合时宜,因此人本管理思想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产生了工业人际关系理论。

(2)无论是企业再造理论还是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都有着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子。20实际90年代由汉默、钱皮提出的企业再造理论在强调流程效率方面与泰勒的科学管理是一脉相承的。泰勒着重删掉不必要的动作,而钱皮重在删掉不必要的流程。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统计数据为基础来提高组织效率,注重质量,反对传统的终端检测方法,主张在流程中保证质量不断改进。这些都是对科学管理原理的继承。

纵观古典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丛林,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现代管理理论都是对科学管理理论某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它们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还在采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的思想,一小部分企业由于行业性质而对科学管理的思想稍加改变。迄今为止,科学管理在中国方兴未艾。

参考文献

[1]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郭咸刚.西方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必要性;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1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05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是通过细化工作目标、工作标准、工作任务、工作流程,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转化成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的具体任务,以实现任务到人,责任到位,严格考核,按绩效取酬。在高校图书馆工作中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精细化管理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顺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高校在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实施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强化图书馆的职能作用,满足广大用户、读者日益增长的文献信息需求,是实现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必由之路,是图书馆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选择和要求。

(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读者满意度的关键

随着通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日趋多元化,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图书馆服务过程的细节。实行精细化管理,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工作服务过程精确、量化和规范化,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质量问题,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

(三)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图书馆人力资源效益的需要

加强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使人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改进。在高校图书馆管理实行精细化管理后,使每位员工清楚自己的职责、权限,知晓工作的内容、要求、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损失,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推行精细化管理,能提升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增强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至上、服务育人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确定“精、准、细、严”的工作思路

图书馆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对图书馆战略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使战略规划能够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用四个字可以概括:精、准、细、严。“精”,即精益求精,要求图书馆员工对待工作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工作达到“更好”。“准”即准确定位,指对图书馆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职能与职责都要做出具体、清晰、明确的规定,每一道工序都要规范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机衔接。“细”指细化目标,是指把每一项工作一层一层地分解细化,使责任指标落实到具体的执行者。“严”指严格考核,对照精细化管理的具体、量化的标准,对图书馆员工进行考核,并依照考核结果进行奖罚。

(二)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

制度化、规范化是高校图书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制度体系,来制约和规范员工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员工遵守制度规则的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并在其违反时进行处罚。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图书馆工作服务对象的行为制度体系,是读者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管理规定,来制约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三)树立执行有力的工作作风

做到精细化管理,只有制度还远远不够,重要的是使制度落实到位。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抓好基础管理,不断规范和加强基础管理工作,系统梳理管理流程,弥补管理上的漏洞和缺陷,使各项管理活动按照制度、流程、标准执行,同时整个工作过程要有记录、有监督、有控制;二是要按照管理规定进行考核,考核必须定量准确,实施及时,同时还要按照有关规定兑现奖惩,以强化责任的落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管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

三、高校图书馆精细化管理应避免走入误区

(一)避免过分注重“指标”,过于强调“量化”

精细化管理要求将任务分解,责任到人。“精细化”不等同于“量化”,“精细化”不仅求“细”,更求“精”,应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尽善尽美。如果只注重指标分解,定量考核,那么员工可能会只注重完成量的指标,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缺少创造的激情,这样很难创造最大效益。

(二)避免过分纠缠“细节”,将“强调细节”变成“繁琐化”

精细化管理强调细节,在管理工作中,并不是管理越细致,规范越细密越好。过细的规定不仅束缚了员工的手脚,也给考核增添了负担。同时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着重解决影响图书馆管理效益的瓶颈,统揽全局,实现战略目标与细节处理的相互促进,有机统一。

(三)避免过分拘泥于“制度”,将精细化等同于“制度化”“刚性化”

科学化管理分为“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精细化管理以“规范化”为基础,又不止于规范化,还应向个性化靠拢。“规范化”用制度来规范行为,精细化管理在建立严格、具体、系统的制度并要求员工严格遵循的同时,还需要“弹性空间”,以发挥员工的个性特点,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精细化”管理要提高执行力,要以管理的刚性来保障每个制度的实施。没有对制度刚性的执行,制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同时,也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实行“柔性”处理,要“刚柔相济”,规范化与人性化有机统一,才能体现以人为本,才能体现现代管理的真正要求。

第4篇

摘要: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完善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中国近五千年的“柔性”文化催生了东方的人本管理思想,而西方的视人为“工具”的文化特征孕育了科学、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本文就中西方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出两种文化下的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文化差异;管理思想

管理的实践是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的,其理论也在逐渐的发展、完善和更新。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是处于萌芽状态,并且其管理理论大多是由工人长时间的工作经验得来,缺乏科学实验的支撑。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罗、亨利・甘特、弗兰克・杰布雷斯夫妇及亨利・法约尔等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随之亨利・法约尔又提出了组织管理理论,该理论补充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不足之处。二战后,世界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时段诞生了现代管理理论。西方理论的出发点都是围绕着人的假设――“经济人”和“社会人”而进行的,而中国的管理思想虽没有西方管理思想的门派林立,但总结出来,大多都是以儒家道家文化为依托而产生的。中国的管理思想以重视人的管理为所有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1 西方管理思想的特点

1.1 人在企业中的主体性逐步得到承认

泰罗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就是把人假设为“经济人”,把人看作是工作的“机器”。科学管理理论的原则要求工作精确化和标准化。科学管理思想的目的在于追求工作效率的最大化,这是科学管理思想、方法的基础。泰罗认为工作效率最大化是工人和工厂主财富的最终来源。而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就是使得每个工人在工作时候的动作都按照标准化进行。由实验得出的标准化动作是人工作时候的极限动作,在实际的操作中并不适合所有的工人,这样便使得工人产生了极大的抵抗情绪。继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之后,法国的亨利・法约尔进行了补充。但是其对人的假设依旧是“经济人”的假设,工人的地位依旧没有得到改变,工人依旧是工厂主进行生产的“机器”。

以埃尔顿・梅奥为代表的的现代管理学派创立了行为科学学派。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泰罗的“经济人”假设已经严重阻碍了当时西方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对“人”的解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求给工人越来越大自由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行为科学学派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行为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埃尔顿・梅奥,该理论的实践来源即著名的霍桑试验。行为科学学派的研究了影响工人工作效率因素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有工人的工作情绪。行为科学的性质是研究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行为科学理论对人进行了重新假设,认为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他们不仅追求物质上奖励,而且更加看重情感因素方面的寄托。同时该学派还发现了在工人中间存在着一个“非正式组织”,该组织对工人的工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1.2 管理组织边界的逐步延伸

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提出是管理学界的一次革命。他采用实验的手段得出科学的工作方法,使得经验管理成为了历史。但是该理论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制约,因此该理论的重点仅仅停留在执行的层面,即要想提高企业的利润,就要增加工人的劳动效率和劳动强度。由于泰罗本人一直处于最基层的工作环境中,所以泰罗解决的主要是企业生产层面的问题,而对于企业本身的计划、组织、指挥、财务、销售、人事等方面基本没有涉及到。

与此同时,欧洲组织理论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亨利・法约尔与马克斯・韦伯也在形成并完善着他们的理论。他们理论的研究重点则是管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企业仅仅从生产层面管理是远远不够的,整个企业是一个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观点进行管理。另外,一个企业必须具有以下六项职能。(1)生产设计职能。该职能是企业的根本,也是企业最基础的环节。(2)日常运营职能。日常运营包括日常原材料的采购、成品的销售及产品的售后。(3)财务职能。企业日常的花销及生产资金的预算、决算。(4)安全职能。企业要对本企业的员工、财产提供安全保障。(5)会计职能。企业固定、流动资产的统计,日常账务往来及年终报表的制作。(6)管理职能。企业的管理职能包含以下五部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1.3企业职能的专业化趋势在加强

在西方传统的管理阶段,资本的所有者即是管理者。在工厂中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工人进行管理,而管理的经验完全由工人在长时期的工作中获得,并且工人的工作标准也完全由工人自己来定。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复杂、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积累的迅速扩张,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的管理职能逐渐与资本的所有者发生了脱离,这就出现了专门的管理人员来对工人进行管理。如此便使得公司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且具备了现代公司的雏形。专门的管理阶层从此就出现了,“科学管理理论”也在此时产生了。

1.4管理决策的科学化趋势加强

20世纪初,西方传统管理理论的得出主要依赖于最基层工人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缺乏科学的依据。此时公司的决策层即是公司的资本所有者。所有的管理内容都是领导者一个人的艺术体现。领导者依据个人的经验、阅历,甚至直觉进行决策的制定,这个时期根本没有专业的人员或咨询机构来提供专业性和客观性的意见参考。所以,该决策缺乏科学性的决策比对,不能很好的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由挑选出来的工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规定的动作,然后经过多次的实验得出来的,这些实验有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实验”和“铁锹实验”等。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给管理者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二战以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在企业的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决策模式即数学模型和系统管理理论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对管理决策提供了定量依据和整体性观念。

2 中国管理思想中的文化特征

2.1 浓厚的政治色彩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早在五千年前的远古社会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组织――部落和王国,而部落和王国的日常经营和运转就出现了管理。接着诞生了奴隶制的国家,奴隶制国家有等级森严的权利机构,这种机构中就存在着管理的思想。秦朝大一统的国家中出现了中国完善的封建专制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进行反复论述的一个思想就是人的本性和人际关系。他们提出的三纲五常思想是整个封建国家进行统治的核心武器,也是中国文明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漫长的历史中,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儒家文化。儒家的“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和“中庸之道”都是封建帝王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历史形态――王朝的更迭,战争也在所难免。于是在战争中产生了兵家的管理思想。《孙子兵法》是兵家管理思想的结晶,该著作阐述了“为将之道”、“用兵之道”、“用人之道”等。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不管是儒家的人本管理思想还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都体现出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2.2 管理方式的中庸化

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其含义就是中庸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是最高的德性修养。孔子的中庸之道教导我们,行为方式要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内仁外礼,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中正平和。这是人们在对事物的是非进行评价的标准。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必须把握适度的处理原则,避免因一些过激行为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哲学观点中,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都有自己的度。如果超过这个度,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变化。孔子“中庸之道”的行为准则就是确定了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

2.3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础是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对该事物的管理过程也应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对事物的管理要做到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相统一,要把管理的各个要素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和谐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的灵魂就。君臣和谐可以兴国,家庭和谐可以兴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丰产。和谐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方式上的操作,更是人在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理想境界。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观的最高境界就是“无为而治”。《老子》一书把管理分为三层,第一层即“不知有之”,就是说君王在对老百姓进行管理时,最高境界就是老百姓没有感觉到你的存在,但是国家已经国泰民安。第二层是“亲而举之”,意即老百姓能够知道你的存在,并且愿意和你亲近然后经常颂扬你。第三层“畏而辱之”,就是统治者用残忍的手段镇压老百姓,随意地欺负他们。显然,这三个层次说明不同的管理方式会形成不同的结果。如果一个企业的成员能够自觉、自愿的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发地维护企业的形象和信誉,这可谓就达到了孔子的“从心”、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境界了。

3 中国管理哲学和西方管理科学的融合

21世纪的社会是信息爆炸的社会,信息、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这种巨变中寻找更好的管理方式。昔日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目前的发展环境。公司规模的迅速扩大,生产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地区或国家,产品的销售范围日趋国际化和全球化等,这些因素也使得东西方文化管理思想在互相的碰撞、融合。因此中国的管理思想不仅要继承和总结传统的管理哲学,还要勇于去研究、总结、吸收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

高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大推进了管理的精确化。另外,诸如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为管理的定量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这些学科的发展符合西方的“刚性”管理思想。但是正如梅奥等人创立的行为科学学派的假设前提是人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依靠精确性的标准来解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对经济上的需求是属于最低层次的需求,除了物质上的,人们更期待有情感上、心理上、社会地位上的需求。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远远大于美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西方的经济学家开始对日本的企业进行观察、研究。最后发现,日本对企业采取的管理方式并不是当时世界上认为最好的管理方式――美国企业的管理方式,而是采用了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以人为中心。而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正是中国儒家的“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从此西方的管理学家开始借鉴中国的管理思想。管理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只有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有机融合,才能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景安.科技全球化在中国:挑战与对策[N].中国信息导报, 2002-12-18(2)

[2]张焰,周铁军.高科技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本管理[J].煤炭经济研究.2002(10),73-74.

[3]马鸿飞.中国传统管理哲学与西方管理科学的整合[J].理论探讨.2002(2),46-47.

[4]何叶菊.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文化差异分析[J].综合管理.2008(7),143.

[5]张婷. 中西方管理特点比较分析[D]. 山东.山东大学.2009.

[6]董靖保,王尚义.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文化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0(4),50-52.

[7]西蒙. 管理行为[M]. 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8]郭咸纲. 西方管理思想史[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学管理;组织有序;创新精神

一、当代高校管理的现状

中国正处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之中,高校教育也理应被纳入到竞争中去,近年来高校纷纷忙于合并、扩招、升本、以及高校排名,高等教育式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将严重的制约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针对高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借鉴西方古典管理理论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高校管理中诸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 从而得出相关的建议。

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对现代高校管理的启示

1.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解读。泰罗的科学管理有四个原理:(1)科学地研究一项工作的每个部分,然后找到最适合的方法。即劳动方法标准化。(2)精心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 使之掌握和运用“标准化”的操作方式, 做到人职匹配。即人事管理科学化。(3)实行一种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模式, 即工人的薪酬由定额付酬和差异付酬两部分组成。即薪酬管理合理化。(4)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 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进行分工,管理职能高效化。(5)劳资双方实现“精神革命”科学管理不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了管理 ,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这也是管理思想在哲学上的转变。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 也联系着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在管理中,为了实现主要目标,坚持最大程度的专业化和消除不必要的外部因素是泰罗主义的中心思想。

2.科学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的启示。对于高校管理人员而言,必须以制度的形式规定工作人员的工作,将工作量化、细化。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典型的制度管理。“过去,人是第一位的,将来,体制必须是第一位的”。建立包括考试制度、教育制度、学生评价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研制度、培训制度、教育督导制度等,此外还涉及到相近的一些管理制度。使教职员工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组成优秀的科研团队。在高校管理中要重视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人员进行建立在定编、定岗、定职责基础上的全员聘任制。充分的利用竞争、激励机制,坚持按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以岗聘人、以岗定酬、岗优酬优。对于重点学科,学校急需专业,打破常规,引进人才,并配置相应的福利待遇、科研经费、学术团队。在分配机制上建立与教师的学术水平、干部的管理水平以及其所履行的职责和实际贡献相适应的岗位责任业务津贴发放办法。在职称评定上重视培育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学校组织的总效率是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每个教职工的工作效率又是与他所要完成课时数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有关的。采取主观评价和客观考评的方法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多角度考核。教师参与管理作为一种激励参与感的管理方法,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符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 联系学校实际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也是和服务学生的主体者。所以他们针对教学的意见以及对高校办学目标的设置是最有发言权的。通过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气氛, 创设条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在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中,缓和双方存在的矛盾与压力, 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效率,促进学校管理决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不断成长, 实现“双赢” 。由于高校行政化的体制束缚, 尤其是官僚科层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校管理者常常对学术权威或制度性权威紧抓不放 , 保持较为专制和生硬的管理作风, 干涉下属部门和人员的管理活动, 直接影响教师参与管理的实际效果。因此, 为了有效实现教师参与管理, 首要的是不断规范学校内部管理职能, 转变僵化的管理模式。做到充分放权, 合理分工, 完善岗位责任制。

三、马克斯·韦伯官僚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

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对 组织成员的使用完全依据职务上的要求,组织成员的关系以理想标准为指导,不受个人感情的影响。就本质而言,高校管理体现为权力在管理的各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及其相互间的权利作用关系。我国高校的组织结构属于的“科层管理”模式,其行政权力具有明显的“科层化”特征,高校基本按校、院、系三级进行层次的划分。这种模式有利于学校贯彻执行教学计划,提高整个学校的运作效率。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机构良好运行的条件下,有助于上下一致,提高管理效率。

四、法约尔首创精神对高校管理的启示

法约尔认为:“想出一个计划并保证其成功是一个聪明人最大的快乐之一,这也是人类活动最有力的刺激物之一。这种发明与执行的可能性就是人们所说的首创精神。建议与执行的自主性也都属于首创精神。”他强调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激励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的最有力因素。这里所说的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也就是自我满足感和社会认同感,对于教师这一类科研工作者而言,成就感尤为重要。当然,贯彻纪律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和统一领导原则等,会使教育组织中人们的创新精神的发挥受到限制。高校管理工作是为完成高校的培养目标服务的,当代社会,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以及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就学校管理而言,创新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在管理过程中,应始终贯彻首创精神这一原则。高校也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各大高校应积极应对市场竞争,高校的管理者应转变管理观念,做到敢为人先,这样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承担着科研和教学的任务,学校应该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以保证人员的稳定,人员的稳定是高校长远发展的保障,提高报酬还可以吸引更多年轻优秀的教师。健全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高校必须加强教师道德素质的建设,让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加强学生管理,鼓励自主创新。由于高校的受教育者存在着个体差异,在学生管理方面,高校还应该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从事创新活动。 对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 我国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对学生择业十分重要,学校不仅应该及时提供招聘信息,而且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拓宽各种就业渠道,尤其要鼓励学生的自主创业,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在校学习期间多举办创业大赛等有利于拓展思路的活动,以便使学生更早的接触和融入社会,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结语

在一个以脑力劳动为主的高级知识分子云集的环境中,科层制泛滥化的管理方式显然有点过于简单化和硬性化。广大教师置身于单一的环境则会损伤积极性和创造性。古典理论家们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结构。如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理及韦伯的理想官僚制模式。然而,组织的最佳模式是没有固定结构的。时至今日的研究表明,组织的技术、规模、策略和环境都是决定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古典管理理论的出发点是如何对人进行控制,所以在组织结构上基本倾向是集权式的等级控制模式,在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上,只强调个人服从组织,只强调组织的非人格化。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上只强调纪律和法规对各级组织和个人的强制性。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是工作的专业化和组织的层次化,却忽视了工作场所中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 更多的是依靠活动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有关制度的制定更多地是要结合教师和学生的特点, 关注长远的社会效益。总之,作为高校管理者要认识到,对于不同的管理领域,有普遍原理,也有其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也不例外。

参 考 文 献

[1]李双双,朱哲.论古典管理理论对高校管理的意义[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4)

[2]郝世强.试论新形势下高校的管理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4)

[3]蔡凌燕,冯冈平.基于高校管理沟通的研究[J].企业导报.2010(3)

第6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WTO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改革创新

【Abstract】Asthemarketeconomicsystemofourcountryissetupprogressivelyandperfecting,ChineseaccessiontotheWTO(WorldTradeOrganization),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Themarketcompetitionthatenterprisesofourcountryfaceisfiercerandfiercer,Thistextfocusongoalcostopportunityandchallengethatadministrativeinstitutefacesanalyzetheabundantessentialtermsofmanagingreformandinnovationofcostofthegoalunderthesituationagain,Proposehowcarryongoalcostreformandinnovationofmanagementunderthenewsituation.

【Keywords】Marketeconomy;WTO;Goalcostmanaging;Thereformandinnovationofgoalcostmanagement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成本管理的话题由来已久,雄?彼特提出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种战略中低成本战略就是其中一条。无论在何时,成本都是企业管理永恒的话题,不断降低成本是每个企业的目标。目标成本管理在近些年国内外企业的运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的管理思想体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管理思维和方法非常适合用于我国企业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积极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因而,我认为有研究它的必要。

在新的时期,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成本管理又面临了新的挑战、新的课题。在新的形势下,成本管理又有了其新的内涵。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进一步开放,企业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体。我认为这种主张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思维和方法在我国的企业中只是得到初步应用,还很不成熟,在今后的企业管理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对原有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理论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样才能够使目标成本管理更上一个台阶,使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更为成熟,帮助我国企业从成本上创建竞争优势,使我们的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迎接挑战。

二、国内外理论研究发展及现状

目标成本管理从提出到运用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管理大师彼德?杜拉克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一改传统的以产定销思想,先根据市场需求确立目标,再一步一步倒推安排各个生产环节。目标成本管理就是成本在目标管理中的应用。

所谓目标成本,就是企业产品生产之前预计控制的成本水平,是反映产品物化消耗和活劳动消耗的状况,也是降低产品成本的重要途径。目标成本一般采用倒扣法予以确定,公式是:目标销售收入-目标利润=目标成本。从此公式可以看出:目标成本改变了传统的做法,以往是先计算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作为产品售价,即先定计划成本,再定销售价格。这样定的计划成本实现性较大,但售价是否在市场有充分竞争力就不一定。而目标成本却按照市场预测情况,以最合理的、最具竞争力的售价和企业要求取得的利润为条件来确定必须达到的成本水平。把成本变成控制对象,改变了过去那种消极被动局面,这是目标成本管理的最大特点。

日本企业实施目标成本管理取得成功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日本管理学家左藤嘉彦提出“TearDown”法,这种成本管理体系最显著的特点是在新产品的设计之前就事先制定出目标成本,而这一目标成本成为产品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各阶段所有成本确定的基础。其它一切环节都以这一关键判断为中心。从预测销售价格中扣除期望利润额后,成本计划人员开始预算构成产品成本的每一个因素,包括设计、工程、制造、销售等环节的成本,然后将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分解以便估算每一个部件的成本。这样做严格控制了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缩减了生产中库存造成的成本,从而使得产品成本得到大幅降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企业必将不可抗拒的加速进入信息网络时代。企业将建设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在现代化企业中,信息管理工作在企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目标成本管理也逐步向着信息化发展。通过信息化改造,目标成本管理就和企业的各个方方面面相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系统的、开放的成本管理体系。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都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接到一起,各种数据都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交流、传递和使用,而且更做到了目标成本管理与个人挂钩,为成本管理考核评奖提供依据。信息化是企业管理的大趋势,信息化的管理思想就是要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实现资源的高度有效整合,缩减原来的管理组织结构,实现充分授权。这样做一方面大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有效提高企业整体效率。各个职能部门以目标成本为导向,形成一种目标导向型组织结构,改变以往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企业内部资源重复使用程度高,管理成本高的局面。企业内各职能部门灵活组合,相互合作,从而使资源合理配置,实现科学管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企业对外部条件的适应能力。

目标成本管理经历着从手工操作向计算机系统运用,从内部管理向外部价值链分析,从以节约为目标向以效益为目标,从少数成本管理人员参与向全员参与等等方面的转变。所有这些改变无不体现着成本管理思想与时俱进的趋势,因为只有适应新形势,不断改造我们的管理才能使我们的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三、文章观点和理论创新

目标成本管理作为先进的管理方法对于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管理核心思想体现了成本管理要与市场相结合,是以销定产观点的体现,这适应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发展。当代企业要面临的竞争已经大不同往日,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更是面临着无数挑战和机遇。随着外部环境变化日益迅速,竞争日益激烈,我们企业的管理工作也应当迅速进行转变。本论文就是以中国90年代后,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完善,中国加入WTO这样一个背景下分析目标成本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分析了我国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的特点。进而提出目标成本管理面临着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等等方面的挑战。同时,也指出了诸如企业市场主体逐步确立、市场进一步开放、信息产业发展等等方面给目标成本管理改革带来的机遇。最后,结合当今世界目标成本管理新思维和成功案例,从树立新的目标成本管理理念和加强目标成本控制两大方面,提出了如何对我国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改革和创新的一些观点。

本文对新形势下的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创新进行了一些探讨,通过比较分析法提出目标成本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演绎归纳法和实证分析法提出目标成本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对于目标成本管理这个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创新观点和思路。针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提出了目标成本与战略目标挂钩的改革,而不是按原来的计算公式“销售收入减去目标利润”来套算;针对目前市场竞争加剧,提出了要分析竞争对手成本,从而改良自己的产品成本,保持长久的竞争力;针对差异化发展趋势,提出了战略成本观念,以提高产品质量为基础,适当提高产品成本,从而实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标。针对产品周期日益缩短,提出了树立赶超成本意识。同时,我还就目标成本管理手段、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孙子兵法中有“以不变应万变”这条策略,我想,在企业管理中产品的差异化战略可称之为“变”的战略,而成本战略就可称之为“不变”的战略。如今的企业外部环境变化迅速而剧烈,顾客需求也日新月异,而产品设计开发到投产经常存在时滞,企业产品要时刻跟上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是很难做到的。因而积极运用成本策略更容易使企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使企业在既定的基础上获得更多利润,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目标成本管理是一种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成本管理的一种全新概念。它在我国一些企业初步得到成功地应用,在今后的还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有对这种管理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创新的必要,因为任何科学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都必须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想一劳永逸地套用一种管理方法是行不通的,唯有不断改革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左藤嘉彦.降低成本新利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2]杜拉克.21世纪管理的挑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版

[3]李安定.成本管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4]布洛切.成本管理战略与概论.华夏出版社.2002年1月版

ppp[5]猿谷雅治等.目标管理体制.中国农业机械出版社.1983年1月版

[6]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杜鲁克?P.迈向经济的新纪元.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1月版

第7篇

第一是经营环境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产品的受众群体越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的增加,导致了企业间竞争的不断加剧,与此同时,伴随着企业上市,融资等新兴资本市场的兴起,企业内部资本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更为明显的是,技术的日益变革更新使得企业内部组织规划协调更为紧密,直接增加了企业科学管理体系在企业整个生产销售过程中的重要性。 

第二就是成本管理环境与原来的差异。首先因为经济全球化这样的趋势,企业必将受到整个经济大市场的影响,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调整自我,能有效进行成本管理和资源整合的企业才能在众多竞争者中留有一席之地,不然只会被淹没在市场的泡沫之中。同时,整个制造环境也不同于往常,机械式的生产模式已经几乎取代了原来费力的手工模式,所以相应的成本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如何有效的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也是需要引起思考的问题。 

一、相关理论 

(一)ERP的相关理论 

1、概念及发展 

ERP的概念:ERP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简单的软件系统,而是一个完整的将企业整个规范体系和科学的组织模型相结合的综合管理应用的体系。ERP从处理简单事务的系统,发展成为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智能时代的控制系统,可以适合多平台,多应用,多方位的使用,与现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广泛的连接,从而是一个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型综合管理系统。 

2、成本管理思想 

ERP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尽可能的以消耗最低的资源生产出最优的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其包含集中成本核算的方法如标准成本核算法,作业成本法等。但现在作业成本体系因较标准体系,有着更明显的优势,所以在企业中有更多的使用。 

(二)企业资源管理(ERP)与作业成本管理法(ABC)理论的结合 

1、必要性 

作业成本管理法解决了传统成本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将成本管理推广至成本的产生,和有效控制的方方面面,对生产链上的所有作业进行检测分析和反应,运用精确的科学管理体系,将成本管理渗透到企业生产的各个作业链,包括供应链,顾客链,价值链等等,这样的细化符合ERP成本核算的将大变量拆分成小变量进行核算的理念,将科学决策有效的发挥出来,同时也满足ERP系统财务过程中预测控制的功能,因此,如何在ERP系统下实施作业成本管理是有效且十分必要的。 

2、优势 

(1)综合有效管理。ERP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作为科学的管理信息系统,在整个生产供应销售的三个环节,通过物料信息,物流信息的统计和反馈,统一了企业的资金,产品的信息走向,较原来老旧过时的手工操作拥有更及时,精确,详细的资料,结合上作业成本管理的理念,可以从设计产品的环节到产品输出的环节,不断根据反 

馈的信息进行生产方式和作业方式的改良,综合的进行管理,从而在一定意义上追求或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2)有效控制成本。ERP和作业成本管理的有效结合,旨在合理规划产品成本结构,并依据实际情况有效合理分析,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对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 

二、结束语 

经过深入探讨,大致能得总结如下: 

(1)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牵动着整个企业上上下下的运作体系,从而提出在ERP下融合作业成本管理体系的猜想是可行且十分有意义的。 

(2)ERP系统与作业成本管理体系的融合是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它们有着相同的成本管理对象,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从长远来看,也是未来企业成本管理发展的趋势。 

(3)通过建立实际的案例分析,分别构建企业的作业模式从而建立资源分配模式,合理规划出作业成本核算和管理的体系,证明该系统的实际价值。我们可以发现,优化了成本管理的模式,可以避免和减少无用的作业板块,从产品设计初期开始优化作业和供应链,从而控制和减少成本,并同时稳固客户,从而最终最大化利润并提高企业在同行间的竞争力。 

总之,ERP与作业成本的结合对正面影响企业成本有着重要作用,怎样合理有效的将两者结合,将是未来成本管理领域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平心,韩新民,靳庆鲁.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管理及其在我国应用的现实性[J].会计研究,1999(8),37-42 

[2]余开朝.ERP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原理分析[N].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12 

[3]李冬梅,谷增军,ERP 财务管理实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6 

[4]陈旭,何润. 环境下的作业成本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09,(1):102-103. 

第8篇

[关键词]儒家学说 人本管理思想 图书馆

儒家学说最早最系统提出以“爱人贵民”为主要特色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人性觉醒在思想理论上的真实反映,是从人的人性这一崭新角度审视过去,设计未来。我国自古就有不少思想家或管理者提出并实施人性化的管理,其中所贯穿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社会管理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

所谓人本管理思想,是指现代科学管理,必须以人为核心,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管理功效,实现预定目标,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以人为中心。

一、图书馆的人本管理,它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它的主体是全体馆员

1.在实行人本管理时,要重视馆员在图书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馆员作为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和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来开展管理活动。重视人才的选择、培养,加大图书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馆员本身也成为管理活动的服务对象。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充分满足图书馆员的人性化需要。高校图书馆的主管领导要清楚地意识到,高校图书馆的竞争力主要是靠图书馆员的服务质量来维持和提升,而不是靠行政管理体系。

3.让馆员参与管理决策,使全体馆员既成为管理的客体,也成为管理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馆员各方面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创造管理实践中的奇迹。在工作秩序上鼓励全体馆员都对工作进行策略思考,视工作质量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可以最大限度的地调动起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馆员参与管理决策,可以确保管理决策措施的顺利贯彻执行;让馆员参与管理决策,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透明度的一种重要方法。

4.在人本管理中,来自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重视。只有尊重工作人员、信任工作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使他们竭尽全力为读者服务。

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重要目标

1.在现代图书馆管理活动中,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持管理中绝大多数人良好的精神状态,确立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实践目标。管理效率的高低,成效的大小,同人的主观动机、思想状况、精神境界等,都呈现出直接的正比关系。

2.应引导图书馆工作人员适当提高物质需求,通过物质形式调动起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工作热情,使其觉得自己劳动的价值被承认,被彰扬。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应以精神激励为主。

3.我们今天的图书馆现代化事业,需要全体工作人员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参与,需要人们具有健全的心理、高尚的情操、真诚的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等等。

三、建立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基础

1.人本管理并不是放任自流,随心所欲,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是图书馆组织的法规,是一种强制约束。当人们的精神境界提高时,这种约束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建立规范的规章制度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能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实现图书馆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的奋斗目标。

2.建立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管理活动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好的制度可以激励管理主体或客体的献身精神,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馆员,使之形成一定的规范行为;好的制度决定管理系统的运行程序和规则,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对馆员有一定的威慑力,使之不敢轻易违反准则,从而维持及保障管理系统良性运行。

四、现代图书馆实行人本管理的措施

1.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问题,它在现代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是实施有效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有利于实现图书馆工作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2.建立科学管理体系。彻底摒弃任人唯亲、长官意志至上的错误做法。要以事业为重,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人员安置到所需的工作岗位。根据具体的工作需要,并具体考虑每个人的学识、能力、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人才进行合理配置,做到人人尽职、尽责、尽才。

3.建立完备的培训体系。服务育人是图书馆的责任和需要,完善的培训体系,能支持馆员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需求发展,使图书馆能及时发掘馆员自身的潜能,为更好地用人奠定基础。图书馆的领导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对本馆馆员的培养。

4.加强馆员队伍的建设。馆员应是掌握图书情报学和信息技术学的复合型人才,他们能够担任起信息向导的新型参考咨询人员和信息员的角色;应是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的学科专业人员,图书馆要通过合理地使用人才,达到开发人才,利用人才的目的,然而近十几年来从事图书馆事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当前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途径还是人才的引进,自我培养和继续教育。

5.坚持以馆员为根本。尊重馆员、信任馆员、培养馆员,进一步加强对馆员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发灵活的管理体系,提升图书馆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在管理过程中把人看作是图书馆一切活动的主体、前提和动力,充分考虑馆员自身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属性,充分发挥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馆员高效能地工作,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就现代图书馆管理而言,儒学思想给人的有益启迪是管理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应当关心人、重视人、尊重人。图书馆要创造良好的环境,活跃的氛围,没有氛围,没有环境,没有必要的刺激、引导作用,人的积极性是不可能焕发出来的。儒学的人本管理思想是图书馆管理的核心,推崇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人本管理,使图书馆员工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未来图书馆的竞争就是管理与服务的竞争,其归根结底就是图书馆员总体素质与技能的竞争,图书馆的一些措施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馆员的自我发展,影响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和自觉性,人本管理可以弥补制度化管理的不足,能提高整体工作效率。正确的认识人本管理思想,有效深入地树立和实施人本管理理念,对完善管理制度,丰富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泉.以人为本现代图书馆发展的新理念.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45-47.

[2]蒋永福,陈丽君.图书馆人本管理:含义与原则.图书馆建设,2003,(4):3-4.

[3]王秉珍.图书馆管理应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沈阳大学学报,2001,(9):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