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0:5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能建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摘要:从建筑的内涵及形象来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反映特定的文化,校园建筑群在满足校园育人环境需要的同时,也能够通过校园建筑所体现的意蕴及精神来发挥其隐性建设功能.本文将从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载体出发,就其所反映的学生居住、学习场所,以及隐性的建设功能展开论述,并从校园建筑文化品位、景观设计及历史文化上来表现建筑的亲和力,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
关键词 :大学校园;建筑文化;隐性建设;伦理意蕴
中图分类号:TU244.3;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053-02
高校建筑工程是实现校园建设的基本场所,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在建筑群体布局上、校园景观设计上,其蕴藏的深刻的内涵及价值,都是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以及熏陶独特文化气质的一个相当微妙而现实的因素.因此,积极挖掘和探索校园建筑的隐性建设功能,并从校园建筑的基本结构,以及功能上来承载其使命,发挥其积极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
一座建筑是由其内部结构及功能所呈现的,而对于建筑艺术来说,则是通过建筑物及其构筑物的综合表现来形成.一个时代的建筑与其特色是相互联系的,人类文化世界里,对建筑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一直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建筑是有文化的,其所彰显的精神特质及价值对于人的身心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建筑是以外部轮廓及内涵空间为统一体的,既有物质空间,又是文化载体.建筑文化是通过价值的本质特征来体现,如环境设计的文化、背景文化,以及建构的发展空间技术等,所有这些文化都是融合了社会意识形态及技术规范准则等,并通过人的思维方式及审美趣味来进行感知和反映.所以,对于建筑文化所存在的历史积累与延续,都与设计者的思想眼光息息相关.如法国学者雨果说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其光辉的一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对于校园建筑的文化功能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不同的环境设计所营造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对建筑文化所反映的意蕴也是存在差异的.当前对于校园建筑来说,如一些雕塑、纪念性雕像、以及一些碑刻等建筑构件,通常是以校园文化精神为承载体,并从中来隐喻特定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如果在校园文化及校园建筑风格的配比及搭建中注重环境的多元结合,则难以发挥建筑结构的整体性特征.因此,从建筑工程所传达的文化底蕴及建设功能上,积极地从建筑结构的布局及协调上,以象征、抽象等方式来融铸文化,并从中来体现校园的意境及意蕴.具体来说,高校建筑工程在文化及建设功能传达上,应该注重四点:一是注重整体性及历史性,尤其是校园文脉的传承;二是要注重设施的现代化及功能的合理化,能够提升便捷性;三是材料使用朴实、高雅、大方;四是充分利用自然特色,注重天人合一的哲学构思.
2 高校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建设功能
2.1 校园建筑工程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需要传承的,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来说,既要从物质性上体现文化,又要从精神性上蕴涵文化,而对于建筑工程文化的建设功能,则是利用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通过特定的设计手法和应用思路,在特定条件下来表现出建筑所特有的精神意象.对于建筑文化的精神性,则是建筑结构所承载的形式美,对人所产生的积极的精神情绪的改善功能,如利用建筑结构的形式美来增强校园的学习氛围,调理人的环境情绪,增强对人的情感熏陶与愉悦等.建筑工程所记载的建筑史,以及对时代文化的记录,则是通过其横向而宽广的岁月历程来表现,并在纵横交织中形成建筑工程的独特个性及审美情趣.对于校园建筑工程所蕴藏的文化性,还需要从物质环境中来渗透,依托物质环境来渗透校园的精神文化,从而达到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如对于某校园建筑工程来说,其独特的吸引力及表现力,能够从形式美学上给人带来精神、品格、涵养的升华,从而营造出神圣的艺术氛围.如对艺术韵律的展现,对科技文化的表达,对大学价值的传递等.这些个性鲜明的建筑物或标志物,能够从文化的感染力上发挥育人功能.如北大校院的博雅塔、未名湖、图书馆,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等,其精神内涵所展现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自身的物质意义.
2.2 校园建筑工程的激励功能
对于高校校园任何一项建筑工程都赋予了深刻的科技含量,并通过精神品行来传播其思想内涵.诸如大学校园里的雕塑、各主要功能建筑,镶嵌校训的建筑空间,以及文化亭廊等都是文化标识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求真创新的有效思想动力.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雕像,其对学子的激励功能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积极价值.另外,对于大学校园内的体育馆、宽大的平台,超强的稳定性结构,以一种雄浑的力量来折射出建筑的刚劲与挺拔;学校内的教学了欧,蜿蜒的姿态,贯通的长廊,既要从便捷性上满足师生的学习需要,更要从建筑物所彰显的优越感、自豪感来强化师生的内心,激活师生的向上气质.
2.3 校园建筑工程的引导功能
从高校校园建设来看,校园群体建筑文化具有显著的规划特征,尤其是在群体建筑布局上,既要满足校园建筑自身的使用功能,还要能够从文化环境的构建上彰显精神氛围.面对一排排整齐的建筑群,其显著的秩序感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向往,也能够从建筑群中体会到校园建筑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从而树立远大抱负,肩负其为祖国勇做栋梁的决心.另外,从校园建筑群的特色文化渲染上,还能够从适当的色彩及几何结构中发挥引导作用.
2.4 校园建筑工程的审美功能
建筑审美是通过建筑形式美来传递,其美感主要有建筑物的总体轮廓、建筑物内部各结构的比例、建筑物所体现的对称性及均衡性,以及建筑物外在色彩、质感及装饰性等方面.总的来看,建筑物的轮廓能够彰显建筑的总体风格,并从中来表达壮阔、华丽、宏伟及秀丽等等,并由此与周边环境构成统一的建筑景观.建筑物的美感具有正向性,积极的美感不仅可以创造美的环境,还能从建筑作品的美感上来赋予人的精神愉悦,从而打动人的内在心理,创造美的享受.这种美感对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学精神,尤其是在心智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上发挥重要作用.如当前高校各建筑群在建设上赋予了时代精神,将生态建筑与环境、人文进行全面结合,以体现建筑工程的科学与人、科学与环境的和谐.
2.5 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建设功能
人文性是大学校园建筑环境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硬件支撑.在高校建筑工程环境设计上,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对环境认知、审美的主体,在体现环境对人的审美意义上,环境所赋予的持久的身心感受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调节学生的行为举止.也就是说,校园建筑工程的人文性是满足人与建筑、人与历史、人与校园进行对话和交流的优势载体,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 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建设功能的举措和对策
3.1 注重科学规划,强化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在设计及规划上,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能够从建筑空间及环境保护上做到统一,既要考虑建筑结构的使用功能,还要从建筑区域整体发展上保持和谐性.如对于大学城等项目建设及规划时,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理念,对建筑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科学论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的使用使命及文化精神,能够从决策上把握正确.作为区域重点建设规划项目,对于建筑群的构思与实施都要从社会发展的渐进性上加以体现,避免太宏伟的蓝图超越自身的发展实际,以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
3.2 重视校园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适当发挥建设功能
对于建筑工程的使用功能是首要任务,也是校园建筑工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建筑工程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特殊的,既要从建筑中体现人文,又要从人文中构设建筑.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建设与设计,其使用功能是基本的,也是正确解读校园建筑工程文化意义的前提.因此,对于当前人文思想持续发展的今天,某些高校建筑规划过分强调规模及投资,在人文性不强的条件下,简单的、缺乏科学论证的建筑规划不仅带来了资源的浪费,还对其建设功能的意义带来了抑制.教学科研建筑工程是由其作用和使用价值来决定的,对于高校建筑工程发展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如对商业性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高校建筑规划中,使得高校建筑内在价值与外在形式缺乏一致性,不利于建筑工程所传递的思想引导意义.凸显建筑工程的地位及作用,从大学价值整体功能的发挥上,积极体现其文化功能,传承优秀历史文化.
3.3 注重对建筑环境与人文文化的和谐
人文环境是高校建筑工程设计的重要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理念在设计中的应用.对于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建设功能的展现上,要从高校校园文化定位及发展方向上,引领师生从校园建筑工程中增强审美理解和审美表现,以达到艺术美的水准.优秀的建筑工程所折射的人文价值,好像是一部立体的诗歌,无声的绘画作品,总能给人带来持久的愉悦之美.因此,在高校建筑工程设计及文化功能赋予上,更应该从建筑学的审美思想出发,充分考虑高校自身的文化源流及特色,引入博大精神的文化内涵,采用独特的审美品质,锻造沉稳雄健的建筑艺术特色.
4 结语
现代建筑学及建筑功能学的发展,对于建筑的建设功能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就.高校校园建筑工程设计上,对于校园建设功能的体现已经越来越广泛,如自然化风格、人情化风格、形式美、色彩美、几何线条美等格局精彩纷呈,也为优化校园整体美感做出了有益尝试.同时,对于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在校园建筑工程建设功能上应用日益增多,如利用建筑工程与环境所营造的心理效应,新技术、新观念所蕴藏的健康设计理念,都将人与自然、社会实现了统一.当前高校发展正处于关键期,校园扩建工程已经成为校园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在推进高校建筑工程文化环境塑造上,要从人的作用来构设积极健康的校园建筑布局,强化校园建筑的文化心理,促进高校建筑环境的科学设计,为渲染和培育建筑文化艺术功能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潘翔.高校基建项目管理模式优选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09(02).
关键词:学习能力;现状;方法;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年轻一代拥有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必须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是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下面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语文和谐高效课堂的几点体会。
一、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本学期,我对所任年级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问题在本校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调查对象确定为该校初一年级三个班进行调查。由于我校属农村初级中学,生源素质不高,此次调查数据真实,反馈内容可靠准确,故“由一班而知全貌”可推知全校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如何。通过调查我们得到如下结论:1、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现状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初一年级作为起始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2、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平时能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来开展语文教学的教师,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高,反之则低。3、成绩优秀学生的语文自主能力显著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从这一点来看,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难点在成绩较差的后进生,教师要侧重于对后进生语文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定位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认识语文教学的目的,着眼学生的未来。“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对、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复习之中,对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学生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辨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为此,我们必须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教师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方法
(一)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现代教学论发展的趋势就是,把教学的重点从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转移到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而独立获取知识、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这种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二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要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意象,进而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图;三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多种形式去读,让学生明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二)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有对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的批注,对段落序号的标示,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问题的开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从而在同中求异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猜想和提出假设,对学生的提问,哪怕是错误的问题,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及时鼓励与表扬。既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辩证去思考出现的问题,又要激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研讨,寻找答案、寻找规律,使他们的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三、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长期以来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采取的是“以灌输为核心、以考试为手段”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只是僵化、被动的接受物理知识,而且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必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更好的启迪学生智慧,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物理素养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创设学习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当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生活越接近时,学生对知识的接纳程度将越高,也越容易主动、积极的去探索问题与思考问题。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兴趣爱好,通过创设一系列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并最终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创设了两个学习情境,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勤于探究、乐于思考。首先我分别用光盘、小平面镜、白纸等物体的正面在教室的各个不同方向对学生展示,然后向同学们提问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物体产生了反光的现象呢?每个物体反光现象相同吗,是否有区别呢?”同学们纷纷回答道:“都有反光现象,但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我紧接着追问道:“这种差异的产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同学们都感到非常的迷惑,成功的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并不立即告诉同学们答案,而是紧接着创设了第二个生活情境:在装有清水的容器中竖放铅笔,然后从学生从容器的上方与侧方观察水中铅笔的变化。同学们们会发现铅笔不仅看起来比原来粗,而且像从中间折断了一般。我提问道:“那铅笔有没有真的折断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同学们发现这些物理现象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光学知识解释,非常想知道原因,由此我导入新课“光的折射”。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创设这一系列学习情境,不仅能更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善于学。以兴趣激发出了学生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探索意识,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营造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愉悦的学习情绪以及良好的学习心态,通过积极思维、大胆创新,使学生能更好的进入到思维创新的状态当中。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应积极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能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平等对话,在保证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分组探讨、自主探究,以引导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而非处处只是唯教师的观点是从,以此更好的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超声与次声”教学中,我首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关问题,如“我们能听见蜜蜂振动翅膀的声音,但能否听见蝴蝶振动翅膀的声音呢?”,“我们能否听见蝙蝠的叫声呢?”等等,说完这些生活中的现象后,同学们突然发现自己从未想过这些问题,纷纷开始思考与讨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而我则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主探究,我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分小组探讨。在讨论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观点与思路,在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思维发散与创新的同时,并适机引导正确的结论。例如我向同学们提示道:“为什么有的声音我们能听到,有的声音则不能听到,声音具有什么特性呢?”同学们通过讨论与探究,最终得出“人耳不能听到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这一正确结论。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小组互动交流,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一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愿意积极思考,敢于发表意见,实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发展。
三、革新教学方法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的单一教学方法,不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容易遏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为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革新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并积极利用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式,以更好的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智力,实现学生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认识浮力”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总结生活中常见的浮力现象,如游泳、船浮在水面等,让学生主动的思考与回忆,感知浮力的现象,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同学们的思维,使同学们快速进入到学习状态;接下来我利用乒乓球上浮和石块下沉实验进行了探究式与合作式教学,让学生分小组亲自动手实验与合作交流,探究得出浮力的特点与浮力的方向: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来自液体或气体施加的浮力,其方向竖直向上,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重心上。除以上教学方式以外,笔者还积极利用微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以展示浮力F象与浮力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直观性。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采用多元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其自主探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优化实验教学
要在实验教学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应优化物理实验内容,将原有的教师演示性实验转化为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实验,并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方法,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多鼓励学生在课堂与课外多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实验活动,鼓励学生成立物理兴趣小组,这些小型物理实验不仅取材容易,便于实验与观察,而且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物理学习空间,对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科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拍打脏毛巾的尘土、泼出试管中的水等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以深刻感受到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在“光的折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利用铅笔和盛水的容器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能清楚的感受到光在水中的折射现象,然后利用课本上的折射原理去思考与探究这一现象,解释其原因,最终同学们通过思考与讨论发现,光线从玻璃的一面斜射进来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折射;从另一面射出的时候又发生了一次折射。因为玻璃的两个表面是平行的,光线折射两次以后,方向仍然不变,只是向侧面平移了一段距x,所以看上去,铅笔的上半部和下半部错开了一个位置,好像断开了一样。通过实验的探究,同学们进一步深化了对折射原理的应用。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实验过程的探索当中,而且能有力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强化。
五、传授解题技巧
中学物理的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整体法、图像法、等效法、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逆向法、微元法、假设法等等。教师应当善于培养学生采用多元的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有效的组织起来,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
例如,对于这道习题:一个“12V 6W”的小灯泡,如果接在36V的电源上,为使其正常发光,怎样调整电路。对于这道题,同学们可以首先逆向思考:如果把额定电压为12V的灯泡接在36V的灯泡上,小灯泡会烧坏。若想要其正常发光,则需要使通过灯泡的电压为12V,可以通过串联一个电阻,使通过电阻的电压为24V。如果同学们分析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具有一定的困难,可以通过图像法来解题,画图来辅助电路分析。接下来可以通过等效法求串联电阻的电阻值,由于电阻两端的电流与灯泡两端电流相等,因此6/12=24/R,R=48欧姆。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引导同学们灵活应用多种方法去快速的解决物理问题,使其广开思路,变单向思维为双向思维,完善和发展了学生的物理素养,提高其掌握和应用创新技巧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学习情境、营造学习氛围、革新教学方法、优化物理实验、传授解题技巧等策略与途径,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砂浆外加剂砌筑砂浆抹灰砂浆
l前言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中60%以上的建筑物仍沿用砖、砌块等墙体材料。砌筑、抹灰施工中使用的建筑砂浆都为水泥砂浆或混合砂浆。所谓混合砂浆就是在水泥砂浆中掺加一定量的石灰膏或石灰粉,以改善其和易性,使之容易施工操作。但由于石灰质量不稳定,导致所配制的砂浆强度低、粘结性差,影响砌体工程质量,而且由于石灰粉掺加时粉尘大,施工现场劳动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文明施工。因此,如何提高和稳定建筑砂浆的质量,改善施工操作条件等是建筑施工中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外建材市场采用干拌料商品供应砌筑、抹灰用砂浆材料,使用较方便,性能较稳定,但成本很高。国内自70年代末开始,一些地方采用微沫剂来改善砂浆的和易性,即在水泥砂浆中掺入松香皂来代替部分或全部石灰。实践证明,砂浆中掺入微沫剂后,能改善和易性,而对其强度有一定影响,加量过多将明显降低砂浆的强度和粘结性,故目前已很少使用,有的地区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SG系列高效建筑砂浆外加剂(以下简称SG系列外加剂)是一种新型的水泥砂浆拌合物添加剂,它完全不同于微沫剂,它的掺入不仅能显著改善建筑砂浆的和易性和保水性,而且能明显提高水泥砂浆的各项性能指标。
2配制
SG系列外加剂是根据水泥拌合物的水化机理,选用多种无机材料、有机高聚物、表面活性剂、偶联添加剂等专用材料配制而成的。为了满足不同施工要求,SG系列外加剂分为SG—l型(砌筑用)及SG—2型(粉刷抹灰用)2种。
3性能
对掺SG系列外加剂配制的建筑砂浆性能作了较系统的实验室研究,并与末掺外加剂的水泥砂浆及混合砂浆的性能作了对比。
试验采用杭州双流水泥厂生产的425#散装普通硅酸盐水泥;砂的细度模数为1.81的建筑用细砂或标准砂;SG—1型外加剂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2%;SG—2型外加剂掺量为
水泥用量的0.4%~0.6%。试验方法按JGJ70—90要求进行。
3.1SG系列外加剂对砂浆用水量、稠度及凝结时间的影晌
掺加SG系列外加剂后,砂浆的用水量明显下降,在稠度相近时,其用水量可减少10%以上,有的可达20%~30%,甚至更多。
测定结果显示,在水泥砂浆中掺入SG系列外加剂后,其初凝及终凝时间略有延缓,但总体影响不大,略有延缓对施工操作是有利的。
3.2砂桨分层度对比试验
测试结果显示,掺SG系列外加剂的砂浆分层度完全符合砂浆技术要求的规定不大于3cm,明显低于基准砂浆的分层度,甚至比混合砂浆还低,其中SG—2型效果更好,这
说明掺SG系列外加剂后,砂浆的保水性能得到很大改善,砂浆的施工性能十分优良。
3.3掺SG系列外加剂砂浆的体积变化
掺SG系列外加剂后,砂浆的表观密度减小,这是因为SG系列外加剂具有表面活性作用,通过搅拌产生引气作用,使砂浆含气量适量增加,和易性提高。与基准砂浆相比,在相同质量比时体积增加,在不影响砂浆强度的情况下,适当调整砂灰比例后,其砂浆体积比仍可达到或超过混合砂浆。
掺加SG系列外加剂后,砂浆的和易性明显改善,用水量相应减少,搅拌后产生的适量微气泡使拌和物骨料颗粒间的接触点大大减少,降低了颗粒间的摩擦力,砂浆表观松软,粘性好,操作方便,在现场施工中获得好评。
3.4SG系列外加剂对砂桨强度的影响
3.4.1对抗压强度的影响砂浆的抗压强度是性能检验的主要依据,我们对掺有SG—l系列外加剂砂浆及基准砂浆的试块作了一系列抗压强度对比试验。
可见,砂浆中SG—l型外加剂的掺入,当控制砂浆稠度基本一致时,砂浆抗压强度随着外加剂掺量增加而呈增加趋势,直至掺量为水泥用量的0.3%时达最高值,随后略有下降,但在掺量为0.5%时仍比基准砂浆的强度高。其中掺量在0.2%~0.3%效果较显著,因此掺量为0.2%较合适,这样在施工中即使掺量略有波动,也不会造成砂浆强度的下降。
影响砂浆抗压强度的因素比较多,其中砂的细度对砂浆抗压强度影响较大,选用中砂砂浆的抗压强度有明显提高.
对不同砂灰比的砂浆抗压强度也作了试验。由表8可见,随着用砂量的增加,掺SG—1型外加剂的砂浆抗压强度逐渐下降。
我们对掺外加剂砂浆的抗压强度与混合砂浆的抗压强度也作了比较,可见,在相同砂灰比时,掺外加剂砂浆的抗压强度比混合砂浆有较大提高。
3.4.2对抗剪强度的影响
砌筑砂浆的粘接性能好坏比其抗压强度更为重要,因此砂浆的抗剪强度更能反映砌筑特性的要求。
水泥砂浆中掺加SG系列外加剂后,抗剪强度大大高于同配比的基准砂浆及混合砂浆,可提高l~2倍.
从试验结果看,用掺SG系列外加剂砂浆粘结的红缸砖试件的抗剪强度比基准砂浆的抗剪强度高3~4倍。在砂浆砖砌体抗剪强度试验中发现:掺SG系列外加剂砂浆与砖表面的粘结很牢固,试件在试验中均破坏在砂浆层内,而基准砂浆试件的破坏均发生在砂浆面与砖表面之间;混合砂浆试件破坏时,砂浆呈粉碎性破坏,而砖面上基本没有粘上砂浆。
3.4,3对砂浆的后期抗压强度的影响
在砂浆中掺加SG—l型外加剂后,其后期抗压强度有进一步增加.从这点看,SG系列外加剂完全不同于砂浆微沫剂。SG系列外加剂的掺入不仅改善了砂浆的和易性,使施工易于操作,而且能激发水泥颗粒的水化,提高水泥砂浆的强度及砖砌体之间的粘结性。
4应用
SG系列外加剂呈均匀细粉状,易溶于水,运输及使用十分方便,并已在多项建筑工程上进行试用,效果较理想。例如浙江中天集团承建的杭州市公安局工地,建筑面积3万多m2,原设计采用混合砂浆作砌筑砂浆,后因石灰质量不好,改用掺加SG—1型外加剂水泥砂浆,完全不用石灰,质量配比为水泥:砂:SG—l=1:7:(0,002~0.003),砂浆不泌水,粘结性好,强度高;抹灰采水泥:砂:SG—2=1:5:0.004,拌制的砂浆和易性好,放置2h也不泌水,易施工,不起壳,强度高,减轻了劳动强度,改善了施工条件,降低了施工成本,受到欢迎。又如由余杭二建公司承建的浙江省教委电化中心勾庄工地,建筑面积2050m2,刚开始时,采用混合砂浆,也因石灰质量差,砂浆强度很低,后改用掺加SG—1型外加剂砂浆作砌筑,配合比为水泥:砂:SG—1=1:9:0.002,砂浆强度超过设计M5.0的要求,内外墙粉刷抹灰采用配合比水泥:砂:SG—2=1:(4~6):0.006,墙面粉刷施工已完成,经检查,粉刷层不起壳,不开裂,粘结性很好,顶棚粉刷后,下大雨也未发生渗水现象,该工程节约不少水泥和石灰,经济效益不错。
5结论
(1)SG系列外加剂能明显改善建筑砂浆拌合物的和易性和保水性,使砂浆松软,不分层,不泌水,便于施工操作;明显提高砂浆的抗压强度,R28可提高10%~30%,随着龄期的增长,砂浆的抗压强度继续增高;同样,它对砂浆的抗剪强度及砂浆砖砌体抗剪强度均有较大提高,可达l~2倍。
绿色建筑设计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节能,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科学、合理、高效、节能的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生物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天然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火力发电电能的使用,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环保,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在设计、施工、拆除等各阶段,都要重视建筑工程的节能与环保效果,确保每一种建筑材料都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三是舒适,这是在建筑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建筑工程应当充分考虑人的要求,达到建筑工程的设计目标。在设计环节中,只有坚持以上要求,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才能够充分发挥绿色建筑设计的作用。
2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
2.1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确定,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设计方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气候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设计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方案,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通风、采光、制冷与集热,从而降低这些环节对环境的污染。例如,在西北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其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发挥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域优势。而对于阴冷、潮湿、雨水较多的区域来说,这些设计内容都是不必要的。再比如,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设计要充分重视建筑材料的保温效果,合理安装保温材料,而在非常炎热的南方,应当充分考虑建筑物的遮阳、降暑效果,以免过多的太阳辐射对人体造成伤害。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地域条件和气候特点,做到因地制宜。
2.2重视整体设计
为了达到高效、节能的整体效果,在设计建筑方案时应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建筑项目的成本,使建筑的性能符合环境发展的要求。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温度、湿度、经济水平等因素,注重建筑设计的整体效益,不盲目跟从、不照搬其他地方的建筑设计方案,从整体而不是从局部的角度去考虑绿色建筑设计的问题。例如,在经费不足的前提下,要合理安排材料安装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温材料的作用;在热量较多的建筑物内,可以充分利用其热量较多的优势,减少对保温材料的使用,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因此,绿色建筑设计应从整体着眼,对建筑工程进行综合分析,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提高绿色建筑的节能环保效果。
2.3创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为了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使用不会危害环境的原材料,要避免有害电波、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充分运用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设计。此外,要确保建筑材料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充分照顾到人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健康、更舒适的室内环境。
2.4充分考虑环境因素
在因地制宜地进行建筑设计的前提下,应将环境概念引入到建筑设计、规划等各环节中去,这是一个设计面非常广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搜集各方面的环境特征,收集有关土地资源利用、水资源使用、气候等各方面的信息,使建筑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相协调,为人类营造舒适、健康、环保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材料、能源、资源的使用效率。
3绿色建筑设计的常见方法
3.1绿色建筑设计的前期策划
在前期策划阶段,要充分考虑绿色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特点,在充分考虑用户要求的基础上完成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设计师要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节能和环保等特点,优化设计方案,并在制定出方案之后充分听取用户的建议和要求,结合用户的需求对设计方案进行调整与修改,使建筑设计的过程更加人性化。此外,要确保建筑项目设计经过广泛的论证,优化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案,及时发现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
3.2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要点
绿色建筑方案设计的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考虑到建筑物的舒适与健康,在设计阶段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的建筑材料。例如在吊顶和墙面使用低毒性或者无毒性的涂料,采用硬木和陶瓷等装修材料装修地面等;二是充分考虑到建筑设计的节能效果,节能型建筑不仅仅可以节省投资,降低建设成本,而且会降低用户长期的成本支出,有很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是要在建筑拆除阶段,充分考虑到建筑废料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四是要充分利用适当的生态策略技术,提高住户的舒适度,为其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并要为群众设计活动场所。此外,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在方案的选取时,根据各方案的不同特点,取长补短,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3.3合理选择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建设与环境相互促进、可调节的、智能化的建筑工程是目前绿色建筑的发展方向。为此,应不断优化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的选择,充分利用和收集自然能源,并避免能源和资源的流失;应建设能够调节气候的外层构造,以降低气候变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室内条件趋于稳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技术支持力度,建设技术含量高、节能效果好、高效、无污染的绿色建筑,使绿色建筑设计取得实效。
4结语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资助模式 能力资助 能力开发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13-02
近年来,高校内贫困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随着对贫困资助研究的逐渐深入和细化,针对贫困生资助模式的研究重点开始从“单一经济资助”向“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倾斜。因此,在探索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多样化的过程中,需要构建起以“能力培养与开发”为主心骨、经济及其他资助手段为辅助梁的立体式资助模式,真正做到“资助”和“育人”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一、高校贫困资助的“依赖型”单一经济资助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和教育成本分摊制度使得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对越来越多经济困难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压力,加之地区收入差异、经济危机影响等外在因素,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问题日渐凸显,国家对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在逐年增大,并做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郑重承诺。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对此积极响应配合,以“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奖、助、补、减、缓、勤”为主体的资助体系为现行较为普遍的资助模式。这一资助模式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了有力的经济支持。
然而,这样以经济资助为核心的资助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利影响。一方面,在局限性上表现为:经济资助主要是针对贫困生的物质条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善,而贫困生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他们也渴望能得到精神上、心理上的帮扶和支持,这些需求仅靠给予经济上、物质上的资助是无法满足的。另外受限于资助经费额度和资助政策的辐射面,经济资助也很难切实全面的帮助到每一个有需要的贫困生。
另一方面,在不利影响上表现为:以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容易让贫困生产生“资助等于给钱”的错误判断,把国家和学校给予他们的资助做了狭隘的定位,一是容易使贫困生产生依赖心理,被动地等着国家和学校把钱发到自己手里暂时贴补学杂费或生活费,用完了又再等下一次的资助,而没有主动思考如何改善。在长期而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运作下,“等、靠、要”成为贫困生的“惯性准则”,不少贫困生把拿钱当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感恩回馈意识淡薄,只想伸手索取而不愿有所回报。二是经济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把侧重点放诸解决贫困生的学费生活费,而没有针对贫困生的能力培养和个人发展的相应措施,并没有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目的。
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资助工作者意识到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贫困资助工作的发展和贫困生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宗旨的高等教育阶段,构建“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能力资助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并成为当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转型的主要方向。
二、高校贫困生实际存在的困难
目前,各方对于贫困生的关注大多仍聚集在“能否承担受教育费用”的经济困难上,使得当前的资助模式主要还是将关注点放在经济方面,人们普遍认为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就能够基本解决贫困生的学习困难,但实际上贫困生的困难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方面,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困难
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主观情绪受客观事实影响,容易心理敏感、承受能力较弱,带有自卑、孤僻、抑郁、偏执等消极情绪,加上大学生多为在校集体生活,同学相处之中容易有攀比心作祟,使贫困生在对比当中心态受到负面影响,有的出于自卑心理对同学和集体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产生自闭的心理症状;有的渴望得到他人的支持但又出于自尊心和戒备心而不愿被他人同情,不肯接受帮助;有的认为自己家境窘迫进而产生自己处处不如人的自卑想法,等等。这些消极心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面的引导,很容易加剧恶化,甚至埋下危险隐患。
(二)学习困难
大学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将来就业、在社会立足的重要基础,大多数贫困生在学习上都勤奋刻苦,以发奋学习为自己改变命运、改善家庭情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的学习起点往往低于其他同学,导致学习上存在薄弱环节,尤其在进入大学后出现难以适应、学习跟不上的现象,这对部分贫困生的心态又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产生消极逃避、厌学弃学的极端后果。
(三)能力、素质困难
贫困生的家庭条件往往决定了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课余时间都要通过打工、兼职等方式分担家庭的经济压力,其他同龄人在假期外出游玩或培养兴趣特长的时候,贫困生却在跟父母一起务农劳作或自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没有时间更没有金钱培养学习以外的特长或素质能力,因此,贫困生群体在综合素质能力和爱好特长发展等方面大都处于劣势,如交际能力、表达能力较差,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竞争力较弱,只懂专业知识而没有额外特长等。这些“非专业弱势”也是限制贫困生日后求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校贫困资助的“自立型”能力开发资助模式的合理构建
(一)全面宣扬和确立“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能力资助理念,优化资助模式
要实现从“依赖型”资助模式向“自立型”资助模式的转化,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改变长期以来的“资助等于给钱”的固有观念,要让各方意识到贫困生资助不仅仅是经济援助,同时也包含有能力援助、精神援助等成分。“资助育人”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无论是资助者还是被资助者,都应该意识到高校的贫困资助既要改善贫困生的物质生活,也要帮扶贫困生的能力发展。
同时,应当正确认识到构建能力资助模式并不是指摈弃经济资助模式,而是要整合现行“绿色通道”、生源地贷款、“奖、助、补、减、缓、勤”系列经济资助体系,以此作为贫困资助工作的坚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从思想熏陶、道德教育、能力培养、素质拓展等多方面充实贫困生的资助和教育工作,实现“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优化。
(二)经济扶助与能力开发双管齐下、齐头并进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一者体现在经济和物质上的“贫”,二者则是体现在心理、学业、能力和素质上的“困”,因此资助工作的开展也要同时从这两方面着手考虑,只有做到“资助”和“育人”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才能建立健全周密且有效的资助模式。
1.建立心理援助体系: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心理健康课、配备专业的心理指导老师和班级心理委员等,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所获得的资助。
2.开展素质能力培训:在实行贷款、奖助、勤工俭学等经济资助的同时,也搭配推行适当的能力、技能培养,如举办针对贫困生的免费的计算机培训、外语培训、礼仪指导或其他实用技能培训,以解决贫困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或金钱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困难。
3.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通过勤工俭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并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为贫困生提供参加校外活动、参观见习、志愿者活动的各类机会,锻炼他们交际、适应、表达和应变等各方面的能力和专业所学的各项技能。
(三)建立综合培养机制
1.能力培训多样化。针对贫困生自身无力承担能力、特长培训成本的困难,为贫困生提供丰富多样的素质能力培训,或与专业技能相关的指导训练,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
2.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和发展机会。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在就业上也相对处于弱势,应加强对贫困生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指导,使贫困生能正确认识自己未来发展目标,在校期间做好职业规划,并为他们能力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向性。
3.开拓更多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的机会。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方式,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校内校外勤工俭学和实践锻炼的机会,既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一定报酬改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锻炼能力、明确未来发展方向的渠道。同时参与实践,也能帮助贫困生增加阅历,全面的自立和成长。
经济资助结合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培养机制,涵盖物质帮扶、心理指导、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等多个方面,只有让贫困生从思想到实力、从内涵到外在都有所提升、有所发展,才能塑造其自信自强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再只是单一依赖外界经济资助,从而实现自我帮扶、自我解困。
【参考文献】
[1]黄茂坤,陈婷婷.以人为本视野下高校贫困生援助体系的构建[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2(1)
[2]韩燕燕.高等学校“以人为本 资助育人”的能力开发资助模式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6)
[3]吴迅.浅谈高职院校贫困生“能力式”资助模式的构建[J].法制与经济,2014(1)
[4]薛深.论高校贫困生资助的立体化模式构建[J].学术论坛,2013(1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重点课题(2013ZZ004)
关键词: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维护
目前高层建筑内消防系统的运行状况和消防设施维护的调查情况
在高层建筑立项和开工建设期间建设单位都能按照公安部和建设部颁布的《消防系统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高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消防系统设计规范》等相关的规范和规定进行相应的投资并建设。
施工完毕经消防部门的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对消防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的重视程度就越来越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系统投入使用后要保证其长期正常运行,必须对系统内及联动的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测试,同时由于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和更换周期相对较短,要长期维持正常工作就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投入后又不能立竿见影的见到效益,所以多数单位常常就采取不闻不问的策略,有的为了应付消防部门的检查可能会对系统局部进行修复和维修。但此举治标不治本长此以往系统运行状况会越来越糟甚至会瘫痪,这样的做法得不偿失。因此如何更有效发挥大楼内消防设施的功能是目前许多业主面临的难题。
依据多年从事消防工程的安装和设施维护经验,就目前大楼内消防系统运行情况和设施维护状况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愿将几点想法表述出来共享。目的是在有限的消防投资的前提下,如何更有效的使用和维护消防设施并让其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1.提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素质,加强消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建设单位应针对大楼内消防系统的分类和容量的大小提前做好相关人员的配置和培训计划,在系统调试期间就应进行跟踪学习,目的就是熟练掌握系统配置和系统相关参数设置以及现场设备的布置情况,详细了解和询问系统出现故障的现象以及处理故障的方法并做好记录。同时严格落实值班人员的相互交接制度和系统运行情况的登记制度,提高值班人员对消防系统的重视程度,严禁对误报现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只有在第一时间掌握报警信息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对系统进行局部维修处理,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系统长期处于正常、有效、稳定的运行状态。
消防控制室是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的指挥中心,发生火灾时它将关系到整个大楼的命运,因此值班人员的工作态度以及对系统知识的掌握的熟练程度将关系到整个大楼内所有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因此必须将值班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提高放到绝对高度。
2.认真对待大楼消防系统施工验收后的交接程序,严格审查资料和现场设备的对应情况,提高维护人员的技能
消防系统的设置和安装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正常投入使用,让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建设单位要认真对待交接程序为以后更好的使用和方便维护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要认真审查系统包含的所有设备状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熟练掌握每一个防火区的联动设备和逻辑关系,并掌握被联动设备的工作情况和状态。联动设备(防排烟风机、消防泵、防火卷帘门)在灭火和进行防火分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其不能正常工作将导致报警联动系统几乎失去一半的功能。使用单位要认真对待交接制度,值班人员和工程维护人员认真审查、核对系统设备和竣工图纸,熟悉掌握竣工资料,有效对系统设备进行记录和维护。
目前,部分使用单位采取委托维护和管理的方式,我觉得未尝不可,不过从成本上考虑要比本单位维护要高30%-40%。所以建议采取过渡性的策略 阶段性聘用施工单位的技术人员配合本单位技术工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测试,这样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同时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维护人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3.严格按照消防系统设施维护细则定期对相关设施进行有效维护和模拟试验,定期对系统进行年检
(1)必须定期对报警设备(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等)维护,同时严格按照年限进行清洗和参数测试。
(2)手报按钮、消火栓按钮、声光报警器、输入模块和输出输入模块定期进行手动模拟试验,这类设备使用频率较低一般不会容易出现故障。
(3)防火阀和排烟阀必须定期进行维护和测试,由于其所处的环境影响(灰尘大,室外雨淋、湿度大等因素)通常容易导致电动执行器出现不动作或动作不灵敏,或反馈信号不正常的现象。
(4)水流指示器和压力开关要定期进行防水试验,若长时间不做试验容易出现是阀瓣不动作或动作不灵敏。导致是报警信号不能正常工作、联动功能无法实现。
(5)消防泵和防排烟风机必须定期进行动作试验,同时观察工作状态信号和动作反馈信号是否正常,消防泵在灭火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不能正常启动会导致现场设置的其他一切自动水灭火设施将形同虚设。
(6)消防主机要定期进行测试和模拟试验,对其进行功能测试和注册信息测试以及联动逻辑关系测试,报警主机是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的心脏,若其不能正常工作,现场火灾信息不能准确及时传输到控制室导致值班人员无法及时掌握和了解现场活在情况,由此造成的火灾隐患将无法估量。
关键词:高校 监管系统 能耗监测 实时采集
高等学校节能监管系统指对校园建筑设施能耗的计量、数据分析、数据统计、节能分析及节能指标管理,是高等学校校园节能监管体系的核心内容。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了《高等学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系统建设技术导则》及有关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导则》),明确了能耗数据在能耗监测平台中传输的全过程和采集系统的框架体系。
能耗数据采集分为自动实时采集和人工采集,以自动实时采集技术为核心的能耗数据采集系统是节能监管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某高校校园建筑节能监管体系是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监管体系试点建设项目,本文以某高校为例,介绍建筑能耗实时采集技术在节能监管系统中的应用。
一、建筑能耗实时采集系统概述
某高校按照相关导则及管理办法的要求,对建筑能耗计量和采集进行方案设计,其校园能耗实时采集系统基于485总线通讯技术,对建筑内的远传水表、电能表、蒸汽流量计、中央空调冷热量计等不同类型的能耗计量设备进行集中采集,并通过校园局域网传输至监管系统能耗采集中心。
其能耗采集系统建设流程大致可分为“建筑能耗计量与数据采集方案设计——能耗监测设备安装实施——能耗数据采集传输调试——能耗数据使用与维护”几个阶段。
二、能耗监测设备安装
1.远程计量监测表计安装
能耗监测计量设备为电、热等能源消费、水资源消费的计量装置,包括电能表、水表、燃气表、热(冷)量表等。某高校根据《导则》要求,按照能耗分类分项的原则,同时考虑学校实际管理需求,设计安装能耗监测计量设备。
截止2010年底,学校新装分类、分项、分户计量表计3500余组,其中包含电表、水表、蒸汽流量计、冷(热)量计等多种类型的计量监测表计,同时集成和利用了一些既有远程计量监测设备,各类表计均具备数据通讯接口并支持国家相关行业的通讯标准协议。
2.数据采集器(网关设备)安装
某高校数据采集器(网关设备)采用浙江中控生产的WNC系列建筑能耗数据采集器,该数据采集器符合《导则》关于数据采集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并可并发采集水、电、气、蒸汽、冷热量计等各种能量表计。截止2010年底,学校共安装了能耗数据采集器80余台。
三、能耗数据采集与传输
某高校节能监管系统的能耗数据采集传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采集,实现多种能耗监测计量表计到数据采集器(网关设备)之间的网络链路和数据传输;二是数据传输,通过数据采集设备(网关设备)和校园网络通道向建筑节能监管平台数据服务器发送采集数据。
1.能耗数据采集技术
计量表计通讯协议符合P645规约、ModBUS协议等国家相关行业的通讯标准协议,根据计量表计的接口特点,采用以RS-485总线技术为主,对部分布线距离较长施工难度大的计量表计辅助采用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两种传输方式可以组合使用。
2.能耗数据传输技术。
某高校的校园网络硬件资源丰富,遍布各校区的校园网络几乎覆盖到每一栋校园建筑,利用校园以太网传输能耗数据,可以降低能耗数据传输成本,提高数据传输稳定性,因此数据传输以校园以太网为主。部分监测表计受环境限制,选用无线网络(GPRS/CDMA)将采集数据上传到监管平台数据采集器。
四、数据质量与安全保障策略
某高校监管系统采用水、电、汽多能耗一体化采集技术,为保障能耗数据在采集、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策略。
1. 能耗采集器在连接至客户端时,需经过身份验证过程才可进行采集器注册,网络传输数据包经过高强度加密,可保证传输过程中数据不会被第三方所窃取。
2. 数据中心客户端以及监管平台都具有报警功能,可对采集器状态、采集点数据质量码进行报警。维护人员可针对报警类型进行有效的分段判断,从而快速定位故障环节,并可进行远程故障排查功能。
3.采集器内置大容量CF卡及存储数据库,采集器与数据中心连接断开后,可保存至少1个月内的所有采集数据,从而实现数据中心端的数据完整性。当采集器与数据中心重新连接时,将主动对断线期间的数据进行历史恢复,同时支持对指定时间段历史数据人工恢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