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外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
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发展前景,总体的发展趋势是机遇大于挑战,市场潜力很大,但是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几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快速发展,无疑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分不开,首先就是国家对开展对外工程越来越重视,支持政策和相关措施在不断完善,在财政、金融以及外交等诸多方面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第二个因素是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本身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大力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未来十来年,不仅仅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们对外承包工程这个行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现在我国政府在和一些国外政府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框架协议,还有经济合作的一揽子协议。同时我国政府也在与周边国家,以及其他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五年规划,因此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这也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
从全球化市场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不断增强,有力拉动了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发达国家在经历近25年的停顿以后,出现了一轮新的对地铁、发电进行改造扩容的趋势,而受惠于全球化和能源价格攀升的新兴国家纷纷崛起,这些新兴国家的GDP比重占世界GDP从1990年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地位明显提高。新兴国家更多的投资于基础设施领域,每年大约以20%的速度增长,而美国只有5%-6%,据分析新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约是一万亿美元左右,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大约是5000亿美元左右,由于道路、港口,机场和其他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通常都是15年到20年的周期,可以预见,在未来的这段时间内,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将继续扩大。这是我们根据国际上一些权威机构的信息所作出的分析。从区域分布和发展来看,亚洲和非洲市场仍然是我们主要市场,也是传统市场,这些国家现在都在经历着超常规的发展,建筑市场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远远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水平。无论是“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还是“远景五国”—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阿根廷,有关经济体的经济都在强劲地增长。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整体的发展特点
一是规模不断扩大。
近五年来,我国国际工程承包业务量,相当于之前20年业务量的总和。从发展速度来看,整体的规模每年都在以30%的速度增长,速度在加快,同时档次也在不断提高。过去我们在海外承包的工程项目,多数都是以施工、土建为主的低端项目,也就是说外国公司不愿意干的,难干的项目我们中国公司去承包,挣的是辛苦钱,现在我们在从事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当中,档次比以前有一个大大的提高,这里面一个是体现出我国公司的技术力量很强,再一个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其他各个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增长,过去我们在承包这些项目中,到年底我们统计的时候,5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算大项目。现在上亿的项目在整个业务统计中都不足为奇。从发展的领域来看,我们过去比较单一的就是从事房建的施工,现在除了房建,道路交通领域之外,已经发展到了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电力工程、矿山建设、电子通信、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核能以及医疗卫生,咨询服务等很多领域,在我们发展的过程当中,规模在不断扩大,速度在不断加快,档次也在不断提高。
二是工程承包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带资承包以及通过投资获得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承揽国际项目的主要模式,因此积极探索采用工程与投资相结合,通过与境外合作,房地产开发,资源合作开发等方式,推动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向高端发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更加重视规划、勘探、设计、咨询等领域,通过开展高端业务来进一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业务。据初步统计,目前总承包的项目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总投标项目的52.6%,超过一半的项目都是企业通过总承包的形式来进行的,特别是工程总承包项目有了明显的增加,大量带动了我国国产设备的出口。BOT等融资项目开始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经营企业结合矿产资源的开发、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等等,已经开始进入了对外承包工程高端业务领域,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比如印尼的巨港电站,就是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采取BOOT的方式做的一个项目,巨港电站项目进入运营阶段以后,效益非常好。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看到,高端项目、高端市场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大家都在进行积极探索。
三是分布全球的市场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我们国家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已经遍布全球将近两百个国家和地区。也就是说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即使在一些未建交的国家也开展了一些业务。除了亚洲、非洲这些传统市场依然保持着稳固的主导地位之外(亚洲、非洲占我们新签合同额的80%),在拉美市场、欧洲市场、北美市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的业务也呈现了较快的增长态势,市场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市场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由于我国公司接连在非洲签署大项目,非洲市场的新签合同额增长趋势明显。2006年非洲市场首次超过了亚洲市场,新签的合同额达到了287.4亿美元。拉美市场新签的合同额首次超过欧洲市场,达到了42.5亿美元。根据初步统计,非洲市场依然是发展前景最好的市场。从市场分布的特点来看,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依旧是我们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主要市场,这些年来,随着中非论坛的召开,随着我们跟非洲国家经济合作不断扩大。尤其是许多国家,常年战争,现在停战以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市场潜力很大,再加上这些国家有一些石油资源、矿产资源,还有其他的一些资源,我们开展经济合作,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双方互补性很强,他们有项目需求,有资源但是缺乏资金,缺乏施工力量,我们有施工力量,有资金,但是缺乏资源,在这种情况之下双方的互补性非常强,因此非洲市场发展非常快。
四是承接对外承包工程的企业群体在不断扩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一支由多行业组成,能与国外大承包商竞争的队伍。2007年我国有49家企业进入了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行列,这49家企业在2006年共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62.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1.8%,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海外总营业额的54%.工程承包行业的集中度进一步加强,大企业的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现在我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价格等方面,更体现在技术、成套设备、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特别是我国企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承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满足了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拥护,也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从2006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动向我国政府表达了希望和中国公司合作,请中国公司参与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因此我们的发展现状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发展机遇。
几大重点区域市场介绍
在非洲地区,由于石油、矿产等能源价格持续高涨,导致经济快速发展,非洲国家有些国家的GDP的发展速度有些达到40%以上,为大力发展基础设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如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赤道几内亚、安哥拉等等市场,承包工程项目在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道路、房屋、水电等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合同额一百多亿美元的尼日利亚铁路项目,最后由中土公司中标。阿尔及利亚67亿美元的高速公路项目,也是由中信和中铁集团的联营体中标。在非洲,最主要的合作特点就是经济合作一揽子协议,既用资源换取工程合作,双方政府间谈的一种投资模式,在非洲开展此类业务超过了其他国家。
转贴于
在亚洲市场,也在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比如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巨大。比如印度,在未来几年内,印度电场、机场和其他基础设施领域的年投资额将达到GDP的3.5%,预计印度在未来几年内,交通领域、城市化,住宅,道路、港口、机场等基础建设领域的投资将高达5000亿美元,因此在未来的投资过程中会做更多的规划。越南,2007年,根据分析实际增长率可以达到8%,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投资正在持续扩大,这是越南市场的特点,为实现到2020年成为现代工业国家的目标,每年投资一百多亿美元在兴建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我们现在初步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在亚洲投标项目占整个投标项目的36%.
中东市场是国际承包工程另外一个重要的区域市场,随着石油的飙升,这些国家正在实施蓬勃的发展计划。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海湾六国在06年到2010年投资规划将达到7000亿美元,而根据海湾新闻报道,海湾合作委员会,伊朗、伊拉克计划建筑项目总值约为一万亿美元。其中阿联酋市场规模占了三分之一,约为2940亿美元,科威特、沙特分别为第二和第三,计划建筑项目总值分别为2110亿美元,2010亿美元,整个地区对于建筑项目需求庞大。目前在中东地区,包括伊拉克这样的国家,现在很多公司在密切关注,同时在阿联酋、沙特、科威特项目开展非常多,已经和沙特签署了政府框架协议,提供了一份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长名单,名单涉及铁路、公路、房建、电力、化学工程等众多领域,市场潜力非常大。
再看欧洲,从东欧地区来看,东欧许多国家的建筑增长率都在7%以上,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保持增长势头,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等国家在加入欧盟之后,接受了欧盟大笔的财政援助,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大幅度增加,大型项目急需引进新的建设者。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在住宅建设、非住宅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需求非常大,国内建筑工程企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给我国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另外,在南美,拉美地区,巴西、阿根廷、智利等等国家经济复苏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增大,比如巴西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很多公司已经参与到巴西的一些项目当中,有些已经动工了。我们在对委内瑞拉考察的时候,政府组织委内瑞拉的企业和我们中国企业座谈,合作愿望非常强。委内瑞拉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项目非常多,但是缺乏建设者,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机会。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面前,我们的对外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是有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有一些突出的问题要高度重视。
第一、业务发展的整体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性,营业额的增长主要是依靠项目数量的增加,业务的质量提高还不明显,部分企业管理水平比较低,盈利能力比较差,存在着盲目追求项目数量的提高,忽视项目效益。企业综合服务能力,融资能力不强,管理金融产品能力不强。从2007年投标统计来看,企业主要是传统的资金落实的现汇项目为主,根据统计,我们国家企业在投标国际金融机构的项目占了12.4%,业主和地方政府自筹资金的项目占了65.9%,两者加起来,占了我们全部投标项目的78.3%,带资承包所占的比例比较低,这种状况与国际工程65%是采取的带资承包的趋势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产业链条低端的、利润较低的施工领域,基本上靠成本价格在进行国际竞争,这在金融发达国家和地区是面临了一个困难和挑战,是目前面临的突出的问题,当然这种情况在逐渐改变,商会也一直在推动企业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发展,但是以设计咨询为龙头开展总承包的方式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第二、企业经营秩序尚待规范
目前我国国际承包商之间的分工合作体系、诚信自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中国公司随着整体实力的增强,各类企业走出去的速度在明显加快,几乎在世界的每一个市场、每一个领域都有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同质竞争、过度竞争,甚至恶性低价竞争现象还比较突出,相应的工期、质量等问题已经开始显现出来,由于不正当的竞争,导致国家利益,行业利益和公司利益受到严重损失,这就是市场经营秩序问题,这个问题大家不要小看,实际上它给我们企业,行业和国家带来巨大损害。因此我们商会努力促使会员企业由竞争走向竞合,大家开展合作,通过实践,企业也慢慢认识到合作比相互压价竞争获利更大。比如合同额六亿美元的苏丹麦洛维大坝项目,是中水电建设公司与中水电对外公司组成联营体共同承担的,双方通过组成联合体避免了国内企业互相压价竞争,并以令人满意的价格拿下了这个项目,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案例非常多。
第三个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随着走出国门的企业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境外人员和机构面临的新情况也就越来越多,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安全形式错综复杂,安全的隐患因素非常多,如恐怖分子的袭击,社会治安问题以及与当地利益集团发生矛盾的问题。除了我们自己采取安全措施以外,恐怕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我国企业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履行社会责任,我们的很多企业就是因为不太注重这个问题,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和当地利益集团产生了矛盾。比如在巴基斯坦的瓜德尔港,我国公司在那里承建项目,使得当地一些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损失,因此产生了矛盾。我们现在很多企业在开展业务时候,应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尤其在非洲,当地的就业率就非常低,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因此当地员工的雇佣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同时,我国企业要注意处理好与项目所在地的关系。比如中国公司在非洲的一些做法非常好,给当地建个学校,打个井,修条路,让附近的老百姓受益,相处的非常好,这也为我国企业在当地顺利地开展项目铺平了道路。
再一个就是政治和金融风险需要关注。目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主要集中在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部分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存在运作不规范和腐败现象等问题,使得行业风险较大。此外,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有持续升值的可能性,对项目的实施带来不利的影响。
开展国际工程合作的几点建议
抓住发展机遇,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当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国际工程市场新一轮快速发展的有利形势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必须抓住市场机遇,抢占市场先机,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在业务规模上再上新的台阶。
推动增长方式转变,实现业务升级。目前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增长速度保持在4%~5%左右,2007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5万亿美元。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但如果我们只作低端的施工业务,利润率非常低,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行业内的普遍认可。因此,广大对外承包企业要努力转变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行业结构,要将业务从低端向高端业务链延伸,有实力的企业要结合自身条件,大力推动工程总承包业务,尝试承接BOT/PPP项目,并提升自身的工程咨询、服务能力,并争取参与到项目的前期运作中去,为承包工程创造有利条件。
找准自身定位,实现差异化发展。各种不同的公司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位,全方位、多层次地开拓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在发展工程总承包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分包业务,形成结构合理、分工明确、风险共担、互相促进的分工合作体系。
[关键词]网络国际贸易;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30-03
[作者简介]祁丹萌(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自从2011年全球电子商务进入第五阶段――智慧阶段,互联网信息碎片化以及云计算技术愈发成熟,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出现,i-Commerce(individual Commerce)顺势而出,电子商务以主动、互动、用户关怀等多角度与用户进行深层次沟通。越来越多的公司利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出口营销,贸易网络化带来更多的资金流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
一、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概况
网络贸易(Internet Trade)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如万维网、因特网等现代化电子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或商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通过互联网进行贸易活动,或者以Internet为载体,利用数字化进行在线交易。交易磋商、签约、货物交付、货款收付等交易过程均可在互联网上进行。这种贸易的网络化趋势,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大大推动了贸易的信息化发展,推进了贸易方式的不断创新。在网络贸易中,贸易活动的各方通过不同的网络服务平台,浏览贸易信息、进行贸易洽谈、签订贸易合同、支付货款等。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国内市场对海外商品的需求高涨,预计未来几年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的份额占比将不断提升,但由于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所以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份额占比将会保持相对平稳态势。2015年4月,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研究机构――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了《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从进出口结构看,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中出口占比达85.4%,进口比例14.6%。美国成为中国出口电商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占中国整体出口电商份额的16.6%,欧盟占15.3%,东盟占11%,俄罗斯、巴西等其他新兴市场也迅速发展和壮大。传统进出口企业纷纷利用各自固有的优势,开始大规模进入线上跨境电商市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贸卖家从面向海外的TO B(to bussiness)方式转向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的TO C(to customer)方式。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跨境电商的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在各方面迎来利好,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交易规模越来越大。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也快速被人们所认知,国内以阿里巴巴速卖通、敦煌网、兰亭集势等为代表,国际主要以亚马逊、EBAY等为代表。我国外贸电子商务的应用远远领先于其他领域,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出现了许多巨资投入外贸网站的情形,如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亚洲资源、中国出口商品网、美商网注册、阿里巴巴、中贸网、中企网等。我国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正在积极发展中,据统计目前有4.5% 的出口企业已广泛开展,有31.2% 的企业初步开始,28.7% 的企业已着手开展,12% 的企业已有考虑,只有23.6% 的企业还没有考虑。
二、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的报告显示,2011―2013年苏州市电子商务年交易额分别达1800亿、2400亿、3500亿元,连续三年增幅保持在30%以上。苏州零售网商密度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排名第12位。据阿里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苏州列全国“百佳城市”第9位。2014年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300亿元,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将超过4500亿元。同时,跨境电子商务蓬勃发展。苏州龙媒科技(环球市场华东总部)第三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2013年实现订单交易额500亿。江苏一达通外贸综合型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通关、物流、外汇、退税等一站式服务,2013年实现交易额1.5亿美元。2014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国际商务区获准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工作,12月份平台已上线运营。
为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网络化环境下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形式进行调研,发放并回收了62份调查问卷,实地走访了5家苏州中小外贸公司,了解了外贸行业相关情况,进一步了解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目前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使用情况,并在调研中总结了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存在的问题。
三、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计算机和网络知识贫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由于电子商务发展历史较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苏州很多中小外贸企业的业务员对利用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获取能力的认识不足,计算机网络知识贫乏,信息化观念淡薄。商务部预计,未来五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数据反映的状况虽然很积极,但与美国、日本等电子商务较发达的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有很多业务员只限于从网上获取消遣性信息,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未能更好地提高产品效果以及品牌推广。此外,公司计算机网络设施尚不健全,计算机速度、技术指标、管理水平无法适应网络国际贸易发展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二)商业模式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
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是为消费者提供快捷、方便的网上购物环境,但现在网上购物在服务上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商品目录庞杂,查找商品信息困难,并且最终完成认证、在线支付手续相当不方便,而且现在国内大多数支付还是通过邮局汇款的方式;二是电子商务缺乏完善的后台传统服务的支撑,比如物流、配送等,商品不能及时配送到消费者手中,往往是阻碍人们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如果电子商务不能在服务上比传统商务做得更好,不能为消费者节约交易时间,就根本没有任何和传统商务相比的优势。
很多外贸企业的外贸模式单一,缺乏自身特色皆因于此,比如笔者走访的某外贸公司,其体系运行的营销平台比较单一,仅利用阿里巴巴平台产品、获取询盘,但询盘数量少,且质量以及产品特色不明显,缺少宣传,该公司原来的特色是小批量订单定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定制量较小,造成成本增加、利润下降。
(三)物流配送服务体系不健全
有的商家出于成本和政策风险等方面因素考虑,将信用风险转嫁给交易双方,有的商家为求利益最大化虚假信息、扣押来往款项、泄漏用户资料,有的买家提交订单后无故取消,有的卖家以次充好等现象常常发生。而这些现象成为导致消费者对网上购物心存疑虑的根本原因。
物流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表现为物质资料的流入转化、流出过程。一旦某一环节不能及时获取所需物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秩序将被扰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另一大障碍是缺少适应电子商务需求的全国性货物配送体系。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数量虽具有一定规模,但能适应现代电子商务的物流企业仍较少且规模偏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尽如意。比如实地调研的苏州某有限公司主要依靠其内部建立的物流平台,然而该平台效率不高,规模偏小,且较为零散。物流状况与电子商务交易所需的配送服务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外贸软件漏洞较多
从对实地走访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中了解到,某公司使用的I9畅想外贸软件不成熟且不完善。在跟进客户过程中无法使用客户名称查询客户跟进记录,必须使用公司名称,增加了搜索负担。此外,有些无用的客户信息无法删除,造成系统无用信息冗余,影响客户的跟进质量。样品管理不完善,样品寄出记录无法录入,导致实查库存与系统显示库存存在误差。调研结果显示,这不仅仅是该公司存在的问题,而是苏州中小型外贸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五)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网络风险防控措施薄弱
信息基础设施是制约网络贸易发展的“瓶颈”,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效,网络架构基本形成,但与国外相比,国内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仍严重不足,至今国内尚无一家实际网上银行,海关、商检、保险、税收、运输等部门实现网络化的目标还很遥远。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现阶段仍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贸易,而只能做到“在线浏览,离线交易”,所以,总体建设仍是初步的,金融电子化和商业电子化的目标还很遥远。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创新为网络经济提供了机会与挑战,使得网络市场蓬勃发展。网络方便了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沟通,降低了交易费用,然而网络交易的信用风险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特别是网络交易信用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相对薄弱,交易双方的主体和信用状况难以确定,交易平台的责任和权利尚未明确,网络诈骗行为防不胜防,严重制约着苏州中小外贸公司网络交易市场的发展。
四、促进苏州中小外贸企业网络国际贸易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建立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
苏州中小外贸企业应大力推行风险意识教育,使每位业务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外贸业务具有极大风险,应努力加以规避;认真做好对贸易伙伴的资信调查。如果没有周密详尽的资信调查,不可盲目开展业务,大宗业务更是如此。
(二)完善现代多层次物流配送体系
根据现代物流配送发展趋势,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由“物流配送作业系统”、“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和“物流配送主体系统”三部分组成。物流配送作业系统是物流配送体系的运行基础,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则是物流配送体系得以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物流配送主体系统是物流配送作业系统和信息系统运行的施动者和承担者,为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行为基础。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因而构建和完善多层次的物流配送体系应从这三方面入手,提高物流配送的市场化、网络化和标准化程度,并加强物流配送的软硬件建设。
(三)优化外贸软件,明确客户定位
外贸软件是专门面向国内出口型企业的一种管理软件,一般涵盖外贸客户搜集、外贸客户管理、外贸业务流程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等几方面。其中,外贸客户管理软件应以客户关系为核心,以业务管理流转为主线,充分了解目标客户群体的使用习惯,如在欧洲,很多专业采购商使用黄页次数比网络多,而有些地方则使用B2B商务平台较搜索引擎多,企业应根据不同地区客户的习惯来制定不同的网络营销方案。此外,在外贸软件中应及时更新客户信息,删除无效用户并加以归类,减轻系统负担;增加语言搜索功能,以方便不同语种的业务人员使用;客户档案集中管理,有效防止企业资源流失,方便对客户进行资信考评,以规避风险;利用多格式、多功能图片等方式对样品进行管理,有效控制样品成交情况及其现存量。
(四)加强网络国际贸易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
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联合各级研究机构和应用开发商,加大科研投入,尤其要加大原始创新的力度,大幅度提高我国拥有专利的数量和质量,并在取得研究成果后,及时申请海内外知识产权。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电子商务新技术开发成果的奖励和推广力度,利用世贸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多边协议与协定中允许的保护措施,大力保卫企业贸易,以“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加大打假力度,保护企业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姚焱.电子商务时代,外贸企业的创新性对策研究.企业经济,2003(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201501.
[3]刘电威.我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2(6).
[4]刘昌华.电子商务时代的互联网营销[EB/OL].http:///finance/special/jinshubiao/ziliao/detail_2011_04/28/23805_0.shtml.
[5]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R].2014.
目前,国内外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研究多数是对经济发展引起资源过度开发、浪费进行定性分析,更侧重于对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的探讨。国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主要著作有:TomTietenberg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该书从资源的角度讲述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的关系,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配置理论,资源分类及各类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主要有鲁传一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该书主要阐述了对待资源与环境的三种观点、资源-环境-经济大系统模型和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丁任重在《西部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研究》中以我国西部地区为研究区域,借鉴了国外落后地区开发的有益经验,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树立新资源观。
2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资源储量关系研究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降低,自然资源存量尤其是矿产、能源等从东到西明显增加,社会资源则与经济发展现状相一致。在此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分布、社会资源配置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储量、社会资源的关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可持续发展,缩小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1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分析指标的选取
在分析过程中,指标的选取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动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可比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考虑指标量化及数据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及有关标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本文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存量中选取指标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各大类的主因子计算其综合得分,建立三者之间的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存量的关系。
2.1.1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
为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文从中国2005年统计年鉴上选取了8个能反应经济状况的指标(见表1)。以上经济指标分别从经济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其中x1、x2、反映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x3、x4、x5反映了各地区产业的经济结构,x6、x7、x8反映了各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效益。
2.1.2自然资源指标的选取
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选取了9个能反映自然资源状况的指标(见表2)。以上9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地区的能源、矿产、水资源、森林资源与土地资源状况。其中y1、y2、y3反映了各地区的能源状况,y4、y5反映了各地区的矿产资源状况,y6、y7反映了各地区的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状况,y8、y9反映了各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2.1.3社会资源指标的选取
同样从4个方面选取了10个反映社会资源状况的指标(见表3)。由于社会类资源数据统计难度较大,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分别从知识、人力,技术、信息、医疗卫生、交通、城市建设、社会保险和外商投资等10大指标对我国社会资源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2.2主因子的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综合得分,并建立回归模型,定量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存量的关系。为了消除量纲不同造成的影响,首先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分别对经济发展指标、社会资源指标和自然资源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综合得分。
2.2.1经济发展指标主成分分析
运用DP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从8个指标中提取出3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89.989%≥85%,表明这3个主因子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见表4)。由表4可见,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46.940,31.722和11.327。第一主成分U1在工业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上的特征向量值较大,故U1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第二主成分U2在第三产业比重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U2能更好地反映各地区产业结构现状与居民的消费水平。第三主成分U3在GDP增长率和第二产业比重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U3是反映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和第二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
2.2.2自然资源指标主成分分析
通过主成分分析从9个指标中提取出5个主因子,其累积贡献率为91.036%≥85%,表明这5个主成分基本上可以代表原始数据的全部信息(见表5)。从表5可见第一主成分V1在煤、石油、土地面积核实地面积上的特征向量值较大,故V1是反映个地区能源资源及土地资源的指标。第二主成分V2在铁矿、铜矿和水资源上的特征向量较大。故V2是反映各地区水资源与矿产资源的指标。第三、四、五主成分V3、V4、V5分别在铁矿、铜矿、天然气、煤的特征向量较大,表明V3、V4、V5分别是反映各地区矿产资源、天然气能源和煤炭资源的指标。用公式(1)、(2)计算出自然资源的综合得分(记为E2)。
关键词:外经贸;新优势;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148-03
引言
近几年来,厦门市政府充分利用特区政策和特殊地理位置,通过企业实地调研,制定了相应的外经贸政策,很好地发挥了自身独特的外经贸优势,促进了厦门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为了促进厦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在发挥现有厦门外经贸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其他港口城市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经验的研究,提出有利于增创厦门外经贸新优势的政策建议。
一、厦门市外经贸发展的现状及优势分析
厦门市围绕省委省政府打好“五大战役”任务和市委市政府“五个着力”的工作思路,积极完善外贸促进措施,深化对台经贸,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有力推进了厦门市外经贸的较快发展。
(一)发展现状
1.厦门市外贸发展现状
2001—2010这十年来,厦门市进出口总额由110.8亿美元增长到570.4亿美元,增长了4.15倍,年均增长19.97%。其中,出口由65.1亿美元增长到353.2亿美元,增长了4.43倍,年均增长20.67%;进口由45.7亿美元增长到217.2亿美元,增长了3.75倍,年均增长18.91%。
2.厦门市外资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历年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9 007个,合同利用外资累计金额336.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金额223.2亿美元,资金分别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有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49个500强公司在厦投资89个项目,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9.36亿美元。
3.厦门市外经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底,厦门市累计核准对外投资项目384个,投资金额99 047.1万美元,其中中方投资93 886.4万美元。投资项目中,境外跨国并购项目22个,加工贸易项目9个,矿业投资项目12个,境外贸易网点282个,境外代表处24个。对外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2010年当年核准项目112个,投资金额36 518万美元,同比增长29.65%。其中,厦门市有对外劳务资格企业6家,对外承包工程企业7家。
近几年来,厦门外经贸的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厦门市政府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了厦门外经贸的新优势。
(二)厦门市外经贸的优势分析
厦门市政府充分发挥特区政策及其特殊地理位置的优势,促进了厦门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厦门特色的五大主要优势。
1.对台环境优势
厦门对台交流的环境优势,包括地理环境优势和人文环境优势,主要体现为地理区位优势、民俗文化优势、天然良港优势和经济特区优势四个方面。厦门经济特区是大陆现有经济特区中距离台湾最近的一个,独特的对台地理优势使厦门在促进海峡两岸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其他经济特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台湾同胞中有70%—80%来自厦门或其他闽南地区,两地所特有的方言、习俗、相同,厦台文化一脉相承。
2.口岸服务综合优势
随着厦门港口的快速发展(目前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已居全国第七位),以及外贸服务环境的持续优化,使厦门港已成为吸引异地货源出口和进口货物集散的重要外贸口岸,异地货源出口占比超过30%。“大通关”工程推动了关贸、检贸、税贸、银贸、汇贸、险贸密切协作,与海关、检验、检疫、国税、外管、人行等部门完善日常工作联系机制,为企业协调解决通关、通检、退税、结汇、融资等问题。电子口岸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完善扩充的平台功能,扩大了企业及区域覆盖面,营造了宽松优越的口岸环境。
3.外经贸服务环境好,金融配套服务能力强
厦门市先后争取到“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有2 217家企业成为试点企业,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已突破30亿元。还争取到“两岸食品物流合作试点城市”以及对台经贸方面的多项先行先试政策。厦门市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目前两岸金融服务中心已经动工,海西股权投资中心已经揭牌。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能使厦门进一步发挥厦门的优势禀赋和窗口示范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同时,在继续完善原有外经贸扶持政策基础上,在全国率先施行了出口信保统保试点、行业统保和购物卡管理办法,新出台了应对金融危机政策、重点出口企业扶持政策、进口扶持政策、台湾农产品进口扶持政策、贸易救济扶持政策、重点流通项目扶持、会议业扶持等一批商贸政策,扶持资金总额接近8亿元。
4.出口基地建设优势
2010年11月18日,福建省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商会13日在泉州正式挂牌成立。同时,福建省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也正式开通。2010年初,福建根据本省外贸出口商品的结构、规模和区域分布特点,确定了首批15个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其中,厦门市获批2个国家出口基地和3个省级出口基地。出口基地建设,能够推动行业协会的发展,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同行业企业共同应对贸易壁垒,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产品技改、研发,推进品牌创新,维护行业合法权益。
5.外经贸人才优势
厦门市拥有诸多高校,包括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厦门理工学院、华侨大学,等等。其中,厦门大学历史悠久,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其经济学、会计学等都是国内一流的学科;集美财经也被誉为“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多年来向厦门输送了大量的经贸类人才。又由于厦门自然环境优美,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吸纳了许多外来人才。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了许多更好发挥人才作业的政策,向海内外广泛招聘吸收人才。这些人才在一定程度上都为厦门的外经贸发展做出了贡献。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人才使用环境,使厦门比省内其他城市更有竞争力。
二、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夏门市外贸出口转型,增创外经贸发展的新优势,通过比较总结沿海典型城市发展外经贸的成功经验,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情况,对厦门市增创外经贸新优势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主要存在问题
随着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的深入实施、特区扩大到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及厦漳泉同城一体化建设等都为厦门市商务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但是,夏门市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依然复杂,制约其外经贸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
1.外贸结构有待调整
商品方面: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例大,结构不合理。大部分商品缺少自主产权,自主设计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例小。
生产性企业主要瓶颈问题有设计、品牌、销售通道、售后服务、物流成本等,大部分外资生产性企业其价值体现在生产环节。内资生产性企业在价值链的延伸上有很多提升空间,但由于资金、技术、品牌、市场、人才等多方面问题,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流通型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价值链短,主要靠买卖差价盈利,设计、品牌、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多数企业没有涉及,这类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其商业模式大都是简单的买卖,信用不足,融资困难。企业如何由OEM向ODM,甚至自创品牌转型有待研究与解决。
2.厦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待创新
厦门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上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是:厦门及腹地经济总量有限;第三方物流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企业发展规模较小, 物流功能局限于仓储、运输和城市配送等方面;第三方物流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广泛存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有效服务网络有限,能在全国范围内整合、调配资源为客户提供有效物流服务的企业极为有限;第三方物流业态创新动力不足,对新型业态模式投入不足,盈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低。
3.发展服务外包缺少信息人才以及外包大企业的入驻
2010年2月25日厦门市正式获批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这是继国务院批准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城市成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之后,厦门也有幸获此殊荣。但在持续开拓服务外包市场,做大厦门市服务外包份额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的缺失,尤其是专业信息人才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外包的发展进程。以及如何吸引更多的服务外包大企业入驻到厦门,都是厦门市进一步发展服务外包急需解决的问题。
4.会展业与其他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待提升
厦门市及周边地区经济总量相对较小,市场规模较小,规模产业集群不多,限制了会议展览业发展的空间。厦门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是行政资源不充分,与首都、直辖市、省会城市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二是厦门不具备全国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城市地位,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城市的经济影响力无法比拟。三是厦门的经济地理位置不甚理想,不处在国际主航道上,城市知名度不太高。如何提高厦门会展业的知名度以及如何通过会展业的发展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带动厦门会展业自身的进展,从而使会展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循环,也是厦门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对策建议
针对厦门市外经贸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参考其他港口城市的增创外经贸新优势的优秀经验,结合厦门市的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继续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良好的贸易环境是促进外经贸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把创建良好的贸易环境作为首要任务,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制定具有厦门市特色外贸促进政策;继续优化厦门市外贸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企业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快建设海西金融中心;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增创人才新优势,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人才机制;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并实施科学的外经贸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外经贸经营秩序。
2.着力转变贸易结构
强化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通过扶持企业延伸价值链、开发设计、品牌引入、国外认证、评选“厦门市出口名牌”等,实施出口品牌战略,扩大出口品牌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努力抓好出口基地建设。结合厦门市重点规划打造的13个先进制造业产业群,选择一批出口额大、增长快、有特色、占全国比重高的优势产品,如钨制品、游艇、油画等特色商品,积极申请建立出口基地,争取各项扶持政策;同时,做好出口基地行业发展规划,加大对出口基地的整体宣传和推介。注重培育外贸经营新主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新能源企业的引进,扩大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推进流通型外贸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行业延伸,并向内外贸一体化方向整合,扩大品牌和场分销服务,扶持、引导流通型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研发设计,筹建“中国(厦门)国际贸易设计中心”,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流通型出口企业扩大进口贸易,重点是资源类产品的进口,提供流通型进口服务,建立完善的进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3.打造国际一流的物流基地
厦门拥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区域通枢纽优势,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非常优越的条件。要加快港口一体化建设,深化大厦门港建设,全力打造东南沿海港口群;扶持临港工业、特色产业,用好保税区物流政策,做大做强港口贸易经济。鼓励流通型外贸龙头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商贸流通企业向品牌、区域的贸易型物流企业转型,制造企业分离物流服务。立足对台区位优势,推动海峡两岸港口对接,构建海西国际航运中心。拓展腹地市场,增强区域间的物流合作,大力发展“无水港”。支持物流企业创新业态模式。实施牵引计划,引进国际知名物流企业和人才聚焦。优化发展环境,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推动现代物流业向高层次发展。
4.利用两岸ECFA契机,扩大对台经贸合作
[关键词]河南省 体育经济 现状 对策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性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日益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多,人们对健身、观看和参与体育赛事等需求不断增加,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对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对于河南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1.体育经济认识不足,体育消费意识滞后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又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省。较多的农业人口使得河南省居民在人均收入、消费支出以及对体育消费的认识等方面都较落后,体育经济的发展相对较为滞后。河南省对体育事业的管理多采用行政手段,相对缺乏经济手段、缺乏对体育经济的准确定位,造成对体育经济认识的滞后消费者对体育投入未能达到预期期望,因此对体育消费的欲望下降,从而限制了体育经济的发展。
2.体育市场不完善,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省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产品质量不高,无法与国内外“名牌”竞争;同时,这些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的不良现象。另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体育用品等的垄断(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竞赛市场的垄断)经营,致使其他利益团体无法与之抗衡。缺乏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市场功能难以发挥。
3.体育经济开发领域拓宽,但产业结构需要合理化
据调查,河南省体育经济开发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许多有形和无形体育资产、资源都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然而,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因此,体育经济是由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因垄断经营而缺乏活力;体育经纪、体育传播缺位;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等在还未发展起来,这些使河南省体育经济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4.体育管理人才培养落后
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而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专门从事培养体育经济类人才的院校,虽然个别院校开设了与体育经济相近的专业,但远不能满足市场上对大量实践型体育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要。目前,体育经济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懂管理、懂法律、懂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已成为制约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瓶颈。
5.社会投资不断增加,但缺乏河南省自己的品牌
通过对河南省主要城市的体育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调查发现,从大型体育器械到一般的体育服装用品,到处所见的不是国外的耐克、阿迪达斯,就是国内其他省市的李宁、英派斯、澳瑞特等著名品牌产品,没有一家河南省的知名品牌,诸如释小龙体育用品等品牌与国内其他知名品牌产品相比也较为逊色。省内多是一些机械制造厂或一般服装厂组织一些来料加工,或模仿名牌(贴牌)生产一些低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很难形成规模经济,影响体育经济发展。
二、河南省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
1. 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河南省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但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2.大力发展学区体育产业,使其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学区体育是为适应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的要求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新型社区体育形式,这是实现学校与社区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其硬件建设、改造和实施的各个阶段,以及学区体育开展活动时的诸如俱乐部、会员制等形式,都可以成为社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学区体育以其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内涵,在整个社会中凸现,通过学区体育的发展可以逐步形成稳定的体育消费群体,从而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社会体育消费总量。
3.加强市场宏观调控,合理构建产业结构
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顺应市场、加强宏观调控。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合理构建产业结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河南省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规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秩序,引导健身娱乐消费,尽快使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走出发展滞后的低谷。
4. 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培养体育经济复合型人才
体育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根据国内外经验和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途径进行人才培养:一、开办体育经济知识培训班二、利用体育院系进行人才培养。三、在经济院系开设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类课程,培养非体育类从事体育经济的人才。
5.发掘传统体育资源,打造中原体育品牌
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利于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并且旅游资源丰富,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这些都是体育特色旅游难得的资源。定期开展大型表演竞赛活动,进一步办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焦作国际太极流大赛、安阳林州国际滑翔伞比赛、郑开国际马拉松大赛、信阳龙舟赛、济源篮球赛等具有河南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从而推动河南体育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振华 周春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初探.集团经济研究,2006,(05)
[2] 向征:也谈我国体育经济.企业家天地(下半月),2005,(11)
[关键词]外汇储备;需求;适度规模;因子分析;主成分回归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8-0044-03
1 引 言
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居世界之首,截至2013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额高达3.66万亿美元。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引发了国内学者的大量研究,但得到的结论却不尽相同,因而对外汇储备是否超出适度规模判断不一,而且仅从绝对量上很难判断出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否合适。
本文基于需求视角,选择了七个重要的影响因子:人口总量、国内经济发展、进口需求、国家外债余额、汇价、外商直接投资和美元贷款利率,并建立主成分回归模型,对于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研究分析,并为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2 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发展现状
自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增长迅速,截至2013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额高达3.66万亿美元。下图显示了1994—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及增长率的相关情况。
可以看出:1994—199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余额开始大幅增加,增长率保持在30%以上的较高水平。但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打断了这一进程,并持续到2000年,这期间我国的外汇储备处于小幅增长状态。200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外汇储备余额再次出现了极强的大规模上升,增长率下限始终保持在30%以上,这一高速增长过程一直持续到2008年。自2009年起,我国外汇规模还在增长,但增长率相比2008年降了很多,由30%的增长率下降到2012年的4%左右,增幅是1999年以来最低值,但是外汇储备规模一直处于膨胀状态。
3 基于需求视角的定性分析
从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发展现状及原因来看,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离不开供给的推动作用,主要包括三大推手: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然而从供给角度,只能得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的原因和来源,并不能得到适合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基于需求角度,可以确定我国实际需要的外汇储备规模。
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外汇储备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7个影响因素:
3.1 人口总量(POP)
国际形势变化莫测,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居安思危,做好面临紧急状态的准备。我国人口数居世界第一,当危机来临,我们需要适合我国人口规模的外汇储备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必需品。所以人口越多,对于外汇储备的需求越多。
3.2 国内经济发展(GDP)
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该国的经济水平,国内生产总值越大,经济规模越大,说明该国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越强,理论上交易需求也就越大,因此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就越大。同时,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越多。
3.3 进口需求(IM)
保证对外支付是外汇储备的功能之一,因此选择进口需求作为其影响因子。一国开放程度越高,对外依赖度越强,进口额也就越大,进而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越多。
3.4 外债规模(DEB)
外债对外汇储备起着直接或者间接的供给作用,但同时外债的还本付息也形成了对外汇储备的需求。选用外债余额作为自变量,可以综合反映其对外汇储备的影响。一国外汇储备越多,债务风险越小,所以外汇储备是对外还本付息的基础和保证。
3.5 汇价(ER)
外汇储备的规模与一国汇率密切相关。一国汇率的变化会带来对外贸易的波动,进而造成国际收支的失衡。一国的汇率政策会对本国汇率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国货币当局实行宽松的汇率政策,减少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那么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会较少。
3.6 外商直接投资(FDI)
目前,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即为引入外商直接投资(FDI)。随着直接投资规模日益庞大,巨额的利润汇出也可能会对一国形成对外支付压力。即使将利润转为追加投资,也只是意味着延迟利润汇出。因此,须考虑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的需求。
3.7 美元贷款利率(USL)
对我国而言,国内投资收益率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持有一定的外汇储备就意味着放弃了当前对经济的发展。因此,持有外汇储备的规模越大,付出的机会成本就越高,此时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越低。我国外汇储备货币结构中美元仍是主要币种,所以可以用美元贷款利率表示持有外汇的机会成本。
4 基于需求视角的定量分析
4.1 相关分析
为了验证理论分析与实际情况的一致性,对定性分析中得到的七个影响因素及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进行相关分析。
由表1数据可知,外汇储备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均显著,说明与理论分析基本一致。所以可以确定这些因素成为影响外汇储备的重要影响因素。
4.2 因子分析
通过前面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发现各影响因素间高度相关,故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众多变量进行降维,得到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公因子。用SPSS进行的因子分析的主要结果如表2所示。
该输出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因子分析将7个变量压缩为2个公因子。为了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采取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因子旋转的结果是:
4.3 主成分回归
两个主成分代表7个原始变量且彼此相互独立,建立外汇储备(FR)对这两个主成分的多元回归方程。由于所涉及的是时间序列,外汇储备变量本身存在了自相关,因而需导入外汇储备的一阶时滞变量FRlag1。
外汇储备对两个主成分的回归方程为:
根据上述方程和主因子与7个原始变量之间的数量联系——旋转后因子得分矩阵,可以将上述方程还原为外汇储备对7个原始变量的回归模型:
lnFR=2.69+2.97lnPOP+0.47lnGDP+0.36lnIM+0.45lnDEB-5.45lnER+0.15lnFDI-2.06lnUSL+0.63lnFRlag1
4.4 模型结果与实际外汇储备的比较及验证
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不应该是一个确定的点,随着我国的经济状况的波动,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该在一个范围区间内。本文利用Eviews 5.0得到的模型结果以及Actual、Fitted、Residual Table,取5%的波动范围,得到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合理区间,以此来判定外汇储备规模的实际情况,得到表3,即每一年的外汇储备实际规模与适度规模的对比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及Eviews 5.0拟合值整合计算
自2010年起,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处于适度状态,并且2011年更接近下限值。随着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逐年膨胀,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已经处于严重的过量状态,为了判断模型结果的准确性,借助实际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进行模型验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
从数值上看,近七年实际外汇储备与货币供应量M2的比值较稳定且略有下降趋势,所以可以判定模型结论无误,目前对于我国外汇储备处于过量状态的判断不够准确。
5 结 论
人口总量、国内经济发展、进口需求、外债余额、汇价、外商直接投资、美元贷款利率这七个影响因素对于我国外汇储备的需求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并且模型中人口总量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2.97,国内经济发展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0.47,进口需求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0.36,外债余额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0.45,汇价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5.45, 外商直接投资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0.15,美元贷款利率对外汇储备规模的弹性系数为-2.06。 如果从需求角度调整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可以依据该模型的弹性系数进行调整。
从我国历年(1994—2011年)外汇储备规模实际量与计算出的适度规模比较看出,外汇储备的实际情况是不稳定的:在1994年处于不足状态,1995—1997年外汇储备过量,自1998年起到2003年,外汇储备开始处于不足状态,进一步调节后于2004年达到适度规模。然而,从2005年开始,至2009年又处于过量状态,近两年均处于适度状态。面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实际情况不够稳定的问题,认为在政策调整方面一定要适度平稳,使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可以保持在适度规模的区间内。
2012年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增长率在4%左右,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值。外汇储备增长的放缓,符合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也有利于促进对外经济平衡。面对外汇储备的现状,应理性判断与分析,仅凭绝对值的大小判断外汇储备规模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基于需求视角确定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可以帮助我们得出较为合理的判断并做出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段洁新,王志文.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分析与探讨[J].浙江金融,2013(4).
[2]罗素梅,周光友.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度量模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7).
[3]马双.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的估计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07.
[4]王德,李莹.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分析[J].金融经济.2012(4)
[5]王群琳.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8(9).
[6]王三兴.亚洲的超额外汇储备:成因与风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论文关键词:港口资源整合沿海港口国外经验借鉴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协调发展重心层次任务
论文摘要:我国沿海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协调发展、层次分明、重心突出的格局,但港口发展与它们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提出借鉴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以期提高我国沿海港口群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港口资源整合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提速作用。
2003年,交通部提出“沿海港口要加快资源整合,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充分发挥港口的群体优势”,其目的在于加快我国从港口大国发展为港口强国的步伐。2004年,根据我国沿海主枢纽港的地域分布特点,交通部进一步提出重点整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地区的港口资源,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港口体系。虽然我国沿海港口群已经初步形成协调发展、层次分明、重心突出的格局,但港口发展与它们承担的任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表现在适应大型船舶靠泊的集装箱码头明显不足,而一般杂货码头却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港口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开发。因此,借鉴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对于促进我国港口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1、我国港口群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1、1港口群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三大港口群:一是围绕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国际航运中心而发展起来的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二是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以香港、深圳和广州三港为主体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三是以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以大连、天津和青岛三港各自形成特色发展为主体的环渤海湾港口群。
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主要包括上海港宁波北仑港、温州港、舟山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连云港港、张家港港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洋山港。随着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的整治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长江三角洲与东南沿海港口群正凭借其天然水深、江海联运、充足货源和市场化经营机制等优势快速地发展起来。
珠江三角洲港口群由深圳盐田港、广州港、厦门港、福州港、泉州港、北海港、湛江港、汕头港、三亚港珠海港、湄州湾港和防城港组成。它的最大优势在于有世界第一集装箱大港香港的龙头效应。香港在港口服务业和口岸服务业上,从装卸、物料供应、修船乃至法律、金融、口岸和人才服务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环渤海湾港口群主要包括天津港、青岛港、大连港、秦皇岛港、营口港、黄骅港、唐山港烟台港、锦州港、日照港、威海港。其中天津港腹地开阔,后方货源量最大。而青岛港的优势在于山东省正在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以承接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将山东半岛变成我国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1.2港口资源整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
1.2.1港口资源整合缺乏符合“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
在港口资源整合利用中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缺少以综合交通、水利和城市发展为一体的岸线规划及相应的港口群整体规划。各港口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往往争相采取竞争措施,长期各自为政,对于不可再生的岸线资源只重开发利用不注重保护,未能体现科学、合理、高效原则,对重大岸线开发与整治工程往往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I.2.2港口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交通部门在港口岸线利用中,往往成片连续开发码头,岸线利用率较高。但物资和工业部门则存在着布点分散、厂区或码头建设占用岸线过长等问题,明显存在多占少用、深水浅用、公地私用、恶性开发等现象,使得港口之间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上,都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的局面,严重影响了港口群总体发展。
1.2-3枢纽港货物分流严重
港口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同一港口群内支线港和枢纽港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走向“竞合”,由“零和”博弈走向“正和”博弈。支线港通过对枢纽港的支持,提高枢纽港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支线港自身的货物吞吐量。但是,目前,我国同一港口群内物流量分流严重,缩小了枢纽港的生产规模,削弱了中心港的综合竞争力,难以形成枢纽港和支线港“共赢”局面。同时,由于我国港航企业经营效率不高,港口周围的港航产业簇群难以形成,从而影响了港航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促进与良性发展。
1.2.4港口企业恶性竞争仍然存在
随着我国港航市场不断开放,外资港航企业凭借其优质高效的作业服务以及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占据了我国市场相当份额。而我国一些港航企业由于机制尚未成熟,缺乏风险意识,为了争夺货源不惜采取恶性竞争方式,导致两败俱伤。这种恶性竞争不仅在不同港口群中存在,即使是同一港口群内的不同港口也经常把恶性价格战作为争夺物流量的惟一手段。因此,如果再不进行港口资源整合,必将导致港口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使港口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2、国外港口资源整合实践
2.1地宴海地带
港口运输体系是港口地域组合的高级形态,是指为不同经济腹地和影响地区提供运输服务,在港口规模、等级、性质、功能上相互制约和相互补充,在地域上相邻近并且由于受海陆地形影响形成的封闭、半封闭或趋于封闭状态的一组港口空间组合。地中海地区的港口建设和经营堪称港口运输体系的典范。其运输体系内部港口等级划分清楚,支线港和枢纽港职能清晰通过合理规划和有效整合,逐步形成了一个对外协作能力和整体性都强的有机体系。
位于地中海之滨的马赛,是法国最大的港口。通过对港口资源的合理开发,马赛老港区码头被用来处理杂货以及客货运输和修船业务,专用转运码头则被用来处理与城市经济有关的货运,同时又开发了一些专门用途的港区与码头泊位。老港区和新港区相互配合,不仅为法国,而且也为欧洲经济发展服务。此外同为地中海地区港口的热那亚港,通过有效的港口资源整合把与港口相关的工业区变为综合物流平台,从而获得了迅速发展。地中海地区港口发展实践表明港口运输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将带动港口运输发展。
2.2美东和美西地区
美国东、西海岸港口众多,自然条件相近,且服务腹地互有重叠,因此相互间竞争十分激烈。为了提高港口资源利用效益,许多港口开始注重与相邻港口寻求合作。分属于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港区通过港口资源整合组合成纽约/新泽西港(N.Y./N.J.),组合港由纽约/新泽西港务局统一管理,主要任务是促进和保护纽约及新泽西港口地区内的商业业务,负责监管两州的陆、海、空运输网络系统。
类似于N.Y./N.J.组合港的港口资源整合,美西地区的洛杉矶与长滩港合并为L.A./L.B.组合港。洛杉矶/长滩港港务局作为市政府下属的公益性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是参与港口规划和航道疏浚、码头前沿等基础设施建设。码头则租给各大船公司经营,港务局与各家船公司签订25至30年的租约,港务局只收取码头租赁管理费用。这充分发挥了船公司、码头公司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活力,促进了港口在基础设施、经营设施、投资营运和管理方面的互动良性发展。
2.3密西西比河流域
密西西比河流域被称为美国的经济走廊,沿河港口发展迅速,大、中、小港口合理搭配。新奥尔良港口位于密西西比河口,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是美国通往全球市场的门户。以新奥尔良港口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下游,已形成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群。该地区在管理上,强调从分散到集中;在水资源利用上,强调从单一以航运或防洪为目的到水资源综合利用;在航道标准上,强调从不统一到统一。政府还在河流两岸选择了一大批城镇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或基地——对外贸易区和自由贸易港等。通过这些整合措施,新奥尔良港已发展成为可停靠l2万吨级以上杂货海船和25万吨级以上油船的现代化港口,并进一步朝着世界著名保税加工区和自由贸易港目标发展。2.4莱茵河流域
莱茵河沿河地区是世界最密集的城市群和产业带之一,它包括以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法兰克福等4大城市为中心,90多个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圈”并成为欧共体“香蕉形”经济轴线主体。莱茵河流域港口强调错位发展,避免由于产业同构产生的过度竞争。莱茵河口的鹿特丹港有世界第一大港美誉,可停靠30万吨级海船或50万吨级油船,港口吞吐量达3亿t以上。附近的安特卫普港明白鹿特丹港集装箱实力强大,于是避开锋芒,首先发展卢森堡地区生成的、不适合用集装箱的组装件。航线走熟后,一些集装箱产品也愿意走安特卫普航线了。两港相处融洽,各得其所。同样,德国不莱梅港与汉堡港之间较早就建立了协调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
此外,在莱茵河流域港口资源整合过程中,强调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相协调的竞争机制;从地区和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实现联合与协作的一体化机制;促进空间合理配置,实施“莱茵河行动计划”,统筹治理洪水灾害和污染问题。
3、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的经验借鉴
国外港口实践证明,整合港口资源能大大提升港口群经济集聚和产业派生能力,使港口所在城市从被动型生产力布局转变为主动型生产力布局,从过去过分依赖内陆腹地资源转变为综合利用海内外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因此,国外港口资源整合经验可为我国港口群发展借鉴。
3-1强化岸线管理,实现集约开发
在高密度的口岸聚集区,往往存在货源布局上交叉的众多小型港口。因此,针对目前可直接使用岸线资源有限这一实际情况,要尽早科学地进行规划,按照‘探水深用、浅水浅用、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综合开发、服务市场”原则,以深水泊位开发建设为重点,整合、整治、开发三路并进,进一步优化配置港口资源,打造港口集群优势,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政府部门应出台专门的调控措施,防止发生恶性竞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各港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差别竞争、错位发展。
3-2加强行业合作,实现范围经济
国外港口的发展体现出港口独特的产业特征,要求天然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导致了港口经营活动特有的追求垄断性。由于存在行业壁垒,冶金、电力、交通、农业和军队等往往修建各自的专用港口,导致了对岸线资源的严重破坏。因此,国外港口的发展十分强调各行业间的协调与合作,使港口资源开发利用能够综合交通、水利、农业等各行业利益,同时兼顾区域产业特点,从而实现范围经济,提升港口群的核心竞争力。
3.3淡化行政区划,实现分工协作
港口群的发展并不仅仅是为了各港盈利需要,也是适应国际航运市场竞争、发挥各港特定作用的需要。在国外港口资源整合中,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发挥效果明显,我国要将港口做大做强,就势必要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用港口群的自然属性和经济规律来协调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对港口进行资源整合,巩固枢纽港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支线港和喂给港的辅助作用。通过制定和完善岸线利用规划和港口群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港口群内部的分工协作,促进港口整体协调发展,在共有腹地中相互依存,在互补中形成规模效应。
3.4推进综合建设,实现现代物流
世界上的大河开发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观光模式;二是以防洪为主模式;三是水电开发模式;四是航运综合模式。要顺利实现港口综合开发的奋斗目标就应该有效整合港口资源,以航运综合模式推进港口建设。同时,要形成以区位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为依托的产业链,按照综合开发原则,发展现代物流,提升港口功能。各港口需借鉴国外发展港口物流的先进经验,大力实施“区港一体”战略,以现代化电子信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健全现代物流企业网络,充分利用港口和沿江物流量大的优势,重点发展保税区现代物流中心。
35采取“点一轴一面”开发,实现港城互动
港口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城市(区域)的兴起,而城市经济的振兴又带动了港口规模的扩大,港口与城市区域之间体现出一种共生共长关系。现代港口的竞争能力不仅依赖其内部功能,而且也日益依赖于相关城市的经济效益。以大城市为核心,沿河地带为轴线,扩及腹地的“点一轴一面”模式,是流域开发实践中被广泛采用的产业及城市发展模式。港口经济的发展要以动态的眼光看产业布局,强化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提升区域产业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增强对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能力。
参考文献:
[1]许长新.港航经济系统论[M].海洋出版社,2003.
[2]郭培章,宋群.中外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案例分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3]邱珍英,许长新.港口企业民营化的均衡模型[J].水运管理,2004(4).
【摘要】从地域的形成历程来看,宁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西域中亚文化的交汇中枢地带。作为文化交汇带,自然会衍生出多元文化。本文试从影响宁夏经济开放的因素入手分析,并针对分析以探讨特色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区域经济发展中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宁夏经济开放形势的背景下,宁夏特色济的发展,就是要发展宁夏特色农业、特色工业,要以市场为向导,合理配置资源,形成特色观光农业、特色观光工业一体化,从而打造支柱型产业。借助经济开放形势下中阿合作平台,提升产业品牌,扩充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实现宁夏特色经济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特色经济 飞地经济 观光农业
一、宁夏的经济发展现状及影响宁夏开放经济的因素
宁夏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则是生态系统脆弱,生态问题突出。由于宁夏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性,其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宁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倾斜的干扰因素影响,各种资源分配并不合理,难以突出区域重点,未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发展要求,来发展特色经济,所以形成经济结构不合理,总体水平不高的现状。科技发展速度缓慢造成生产力低下,社会生产要素短缺造成生产力总体水平偏低。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布局不合理,加剧了社会资源浪费,造成了人才的短缺。
除了上述的三个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有以下几个影响因素制约宁夏经济开放程度,同样也在制约宁夏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他们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一,生态环境因素。地处干旱和半干旱过渡地带的宁夏,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宁北地区的土壤存在严重的次生盐渍化;宁南地区则是属于丘陵地带,经常发生水土流失;宁中地区则是干旱区,长年缺少水分,导致草原面积减少,土地沙化现象严重。这些生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宁夏的经济的对外开放。
第二,水资源因素。宁夏区域的日照时间长,所以导致了空气干燥,少雨干旱,是特别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基本上都小于400mm,属于我国降水量稀少的地区,水资源较为短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的用水量与日俱增,在城市内的一些景观和湖泊湿地的投建,使得宁夏的水资源更加紧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宁夏的工业、服务行业、生态、生活以及城市建设的用水不足,从而影响了经济对外开放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因素。宁夏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急需提高,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工业的发展停留在初加工原材料层面,毕竟过分消耗能源的情况下产生的价值却不高;轻工业方面产业结构上不合理导致其发展较为缓慢。虽然在羊绒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极度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导致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薄弱;在新材料行业中,宁夏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难以规模化,因此还必须在技术创新、工艺创新、设备进口等方面进行提升。
第四,人力科技因素。宁夏相较其他省市,明显制约其对外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因素就是人力和科技资源的短缺。据统计,在2013年,宁夏的企事业单位中各专业的技术人员总数为150432,仅仅只占其总人口的2.7%。而且在整个宁夏地区,只有16所高等院校,其中只有一所是属于“211”工程,所以明显暴露出了其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不足。此外,在科学技术方面,大部分的企业受到研发力量以及资金的制约,进而影响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能力也有限,所以使得科学技术长期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所以,在人力和科技资源方面的短缺成为了影响宁夏地区对外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总体来说,宁夏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已成为了宁夏经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开放式经济背景下宁夏发展特色经济的意义
宁夏发展特色经济具有其自身的客观性,符合现代特色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特色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而在开放式经济大背景下,宁夏特色经济的定位及意义尤为重要。发展特色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摆脱经济滞后的发展现状,打造市场核心竞争力,宁夏必须要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就是依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根据自身具备的资源优势,并联合行政区域外的地区,利用其他地区技术、资本、人力等相对优势资源,有效开启飞地经济模式,从而将自身优势与外借优势整合,打造特有的支柱型产业链,从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这种发展模式,能够形成有效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能够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是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战略的关键。打造健康产业链条,必须立足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以种植、养殖为核心的特色观光农业及原材料基地;根据其他行政区域资源的相对优势,打造集科技研发、专业化流水线生产为核心的特色工业级研发基地;宁夏由于传统农业优势发挥不够,产业分级不合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要想最大限度地吸收市场,就要注意特色观光农业的发展及其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资源开发观念。只有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以健康产业为核心的支柱型产业链,才能合理的优化区域内产业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及开发资源。积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以特色经济打开发展局面,才能使得宁夏在市场上取得占有额,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使经济得到进一步的飞速发展。
三、宁夏经济的开放战略及发展特色经济的策略
(一)宁夏经的内外开放战略
第一,对外开放战略:1、优化出口结构。在对外经济贸易中,宁夏首先需要优化和调整出口结构,改变单一出口局面,理应将出口对象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积极开辟中东、非、南美等市场。其次,立足自身文化产品优势,有针对性的对伊斯兰国家发展对外贸易,出口适合他们的文化产品,从而使得出口规模不断的扩大,达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的。2、积极利用外资。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而我国市场经济稳定扩大、国际产业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宁夏地区应该积极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投建一些高新尖的技术产业,比如生物医药业、新能源产业等。3、坚持走出去的战略。宁夏需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合作的机会,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形成生产与营销层面的优势互补,将宁夏的特色产业品牌化,并打入到国际市场,从而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二)对内开放的战略
吸引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首先,宁夏应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等方式,吸引沿海地区企业来投资建厂,将本地的劳动力与沿海地区的成熟技术等资源有效的结合起来;其次,政府也要积极向宁夏进行投资,对其当地的特色企业进行发展,从而也能很好的吸引沿海地区企业与宁夏企业进行合作,实现沿海地区产业向宁夏转移的目的。推动特色产品走向国内市场。特殊的地理条件创造了特色产业的发展的优势,宁夏的企业应当不断发展和创新当地的特色农业,从技术上加强其产品的质量,引进健康理念、酵素技术等,有针对性的生产适合国内市场的健康产品,创办特色酵素工厂、特色观光农场等,从而不断扩大在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宁夏发展特色经济的策略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学技术,扩充各种生产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变以往交通瓶颈突出的问题,把发展区域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结合起来。同时,要积极完善交通网络,把电子政务网络和信息传输平台作为建设重点,推动区域的信息化发展;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是生命之源,是农业的源泉,必须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要注意区域流域的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各种灌溉工程,提高整体的效益。三是积极解决民生问题,开展精准扶贫工程。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准则,积极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居民生活的整体水平。第二,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地转变观念,科学地规划未来农业的发展。第三,推进产业升级。要不断地引用新技术,发展绿色健康农产品,推进产业的标准化生产。随着宁夏资源的不断开发,中药材产业也迅速发展,这为发展观光种植业及观光工业都提供了良好契机。让酵素工业成为宁夏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充分利用中草药产业提供的原材料,大力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宁夏的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
四、结束语
在全国推进开放式经济的大背景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形势下,机遇和挑战并存,宁夏特色经济的发展注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综上所述,宁夏地区要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是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坚定信念灵活运用内陆型开放经济的模式,进行特色产业的创新创造可以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参考文献:
[1]东梅,杨国涛,刘算算.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6).
[2]章建忠.载探索磨砺,今朝远航―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责任审计小记[J].审计与理财,2009,(09).
[3]桑杰.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J].青海人大,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