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使用趋于日常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就变得更有意义。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也发生了转变,单纯以教授学生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为目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最终实现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真正把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变成学生们能够实际运用的现代科技能力。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传统目的是教会学生们应用计算机相关的软硬件知识和相关的应用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创造性学习,能力学习被提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在兼顾传统教学目的同时,还必须着重培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新认识和新思考,让学生们具备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由单纯“技术训练”向“能力学习”转变的五点方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进而激发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向往,通过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想象,自发的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应结合教材,更贴合学员的的内心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唤起学生们对信息技术的喜爱,进而激发出学生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创造性思维,给老师们的教学以新的启发。例如:教学生们如何进行计算机的入门操作时,老师们可以制定出“如何在计算机上进行游戏”的教学的活动。通过引导,利用学生们对娱乐活动天然的喜爱,通过学生们要游戏的过程,把教学目的完成。这样,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在游戏的过程中触及新的信息技术知识问题被学生提出,老师再予以解答,形成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方法的良好局面。
(二)合理组织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低于总学时的七成,课程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自学。要良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到关键性作用。
1.课程教学安排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多给他们布置MIDI制作方面的任务,有美术特长的同学教授他们图像处理知识,喜欢编程的同学可以为他们讲解编程知识。
2.学习内容更加生活化。用一些学生们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信息技术知识,利用生活中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实验等。
3.安排更丰富的教学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和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官认识,开展学生们的对信息技术知识方面的讨论,带领学生们到科技馆参观相信息技术方面的科技成果增进孩子们的见闻等。
(三)利用CAI软件等教学软件辅助教学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研究出了优秀的CAI教学软件,这些软件具有很好的音像效果,并配有一定的动画。教师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软件的辅助作用,辅助教学。讲计算机组成时,主板、CPU、硬盘等部件,找实物不方便,可以用CAI教学软件代劳。教学软件中配有相应的图片及注释,还有可爱的小神仙讲解,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讲解。这样的教学不但不枯燥,而且会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生活实践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
教师们有意识的将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例如学生日常的黑板报设计。老师可以把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通过电脑设计黑板报的过程实践出来。学生要制作一张漂亮的黑板报版面,要掌握word文字输入与设置、排版,甚至还会主动上网查找资料和下载图片。
(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时间有限,要想让信息技术知识真正被学生们真正掌握和灵活应用,鼓励学生们使用信息化的生活方式。读书,听歌,看电影,甚至语音通话等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
鼓励学生们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还有鼓励和协助学生参加各类信息技术类的科技比赛,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
结束语
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摆在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和严峻考验。只要老师们能够做好自身教学的准备,放开思路,积极将教学和学生的内心热情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在学生们自己实际操作计算机,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慢慢地转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想要传达的知识为学生们能够实际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宗刚.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体育课程教学[J].体育时空,2011(08):159.
――老师要求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踊跃发言。”
然而,孩子是怎么做的呢?不尽如人意。家长、老师的要求笼统抽象,怎样做才是认真听讲、踊跃发言呢?凡此具体实在的指导,几乎是空白。如何纠正这 一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指导偏差呢?
从社会学的角度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际交往作用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传递的信息要为学生接受、加工、顺应或同化,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间展开平等而充分的多向交往。只有当师生间的垂直交往与学生间的水平交往的渠道都畅通无阻时,学生的认知主体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交往能否顺利与和谐,与交往技能相关。因而,我在日常教学中着力对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探索。
一、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把课堂交往技能训练内容具体化为四个“学会”。
1、学会倾听他人发言
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所谓非言语信号,主要包括交换目光、侧耳倾听、举目凝视等;所谓言语信号,主要是对他人的发言赞同、接受时,说出表示支持性的言语,如“我也是这样想的”,“我觉得你说的对”;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学会质疑、发问,学会向他人请教,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
2、学会陈述自己想法
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做有准备的发言,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
3、学会修正他人观点
修正他人观点,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我们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再诚恳地指出不足,谈出自己的意见,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
4、学会接受他人意见
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我们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乐于接受意见,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点头表示感谢;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甚至于不恰当时,也要听得进,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冕。如果时机适宜,也要学会适当的进行辩解,以保持交往双方心理的融贯。
二、我们所进行的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关注的不仅是训练的目标和内容,更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1.认知指导
不良的交往方式往往是缺乏交往策略知识所致。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
2、榜样示范
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美国的J。奇尤依指出:交往技能是教师的一种素养。对学生来说,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不随意打断,不轻易否定,哪怕学生说错时,教师也要耐心等待,让学生说完,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教师还要注意树立学生榜样,学生观察到自己与榜样的相似性,更会用心观察学习。
3、体验引导
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感体验,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体验交往之乐,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
4、行为演练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也可设定相关情境,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如教师微笑肯定、口头表扬等,从而促进交往技能的保持与内化。
三、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儿童的许多课堂行为是带有偶然性的,这种偶然性可以向必然性转化。教师要强化课堂交往技能训练的意识,促使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性,促使学生的课堂交往行为规范化。训练时注意两个问题。
一、训练课的课堂结构
在教学中我们将新授课中的“运用―评价”分解渗透于以下四个环节:“针对目标―剖析范例―训练补救―强化提高。”
1.针对目标。目标即训练内容应该达到的学习要求。要解决好练什么,为什么练,如何练的问题。训练强度要依据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学段有别、年级有别,训练内容要抓住重点、难点、弱点、易混点和考点。训练前及过程中要辅以思想教育,指导方法,提高接受训练的积极性、自觉性。
课堂引入须在例题教学和习题练习中作知识铺垫,以减少暂时遗忘和减少台阶。
2.剖析范例。范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典型题目解题过程的演示和解题思路方法的分析,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学会方法、积累经验,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为此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1)精选例题。示范性例题要具有典型性、思考性、灵活性、疑难性、综合性,紧扣训练目标。其中思考性指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密度;疑难性指针对疑点、易混点设计,有一定的模糊性;综合性指要涉及多个知识点,有一定难度,居高临下,解决课上明白、课下做题又受阻的问题。此外,题型也要具备典型性,突出训练内容所涉及的重点题型。
(2)重点剖析。分析例题要采取“化一为十”的策略,由例及类,具备辐射性。譬如,要分析题目的知识结构、训练角度、变式方向,分析考查这些知识常用的题型,做类似题目常出的错误,等等。那种就题论题、单打一的训练是低效的。分析要善于暴露学生的缺漏,这是提高的基础。分析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点拨,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3.训练补救。课上训练内容要与范例具有对应性。选题仍然讲求典型性、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题到变式题,由低级到高级。训练结构一般为“基础训练―并式训练―综合训练”。但难度不宜高于范例,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课上训练要注意实效性,处理好训练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
训练要教给学生审题方法、分析方法、答题方法、评价方法(如自评、自查、自纠,等等)。
补救指针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评、讲、练等措施。补救形式宜坚持多样性,可以口头分析训练,可以书面二次练习;可以交流、质疑、讨论;必要时也可以实际操作验证。
4.强化提高。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对训练内容反馈矫正、揭示规律、巩固升华。反馈的信息要具有共性、代表性,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彻底纠正。强化提高的方式:学生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或师评生改。做到动静搭配、练评结合,师生结合。对于特殊情况中的关键点,可再行练习,给予巩固,最后画龙点睛,搞好小结,得出结论。
二、训练课的教学功能
1.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促进迁移,使教学目标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2.训练学生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方法和能力),增强规范的解题意识。
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多题一解),逆向思维能力等。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等品质。发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口头、书面,等等)。
4.及时暴露缺漏,把握反馈信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
三、训练课应注意的事项
1.坚持以训练为主线。训练课核心在训练,应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训练目标开展活动。要讲求“练准、练活、练足、讲精”,防止以讲代练,或只讲不练。
训练形式根据内容而定,或观察,或思维,或表达,或演练。
2.高度重视训练的规范性。
(1)示范到位。例题分析解答语言文字简洁准确、过程步骤完整、板书工整清楚,不得随意省略、随便勾画。
(2)训练到位。对练习解答,学生自我要求从严,规范认真,培养习惯,克服错误思维定势。忌只分析思路,潦草从事;只讲数量,不讲质量;只重结果,轻视过程。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
语文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感触:学生刚升入初中还能够主酉蚶鲜ξ饰侍猓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主动将自己的观点向全部同学进行分享。但随着学习的逐步升入,升入到初中二年级三年级在这方面就远远的不如初中一年级时候的状态了。绝对多数情况下,有大部分同学,老师不提问是不会主动去回答问题的,课堂上经常时那几个声音在配合老师的提问。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老师们已经将课堂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扭转朝向理想的状态发展了。但是课堂当中还是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主动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去说。一方面,老师要向学生阐明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意义,告诉学生,只有主动去说出自己的想法,你才能够加深对课文或问题的理解;只有主动去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你在小组中的地位才能更加巩固,大家对你的认可度才会更高。另一方面,老师要营造学生主动表达的氛围。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小组长将首先阐明观点的同学给予更多的加分,可以将每位同学的主动发言作为加分项目,也可以将讨论交流之后申请主动发言的同学积分予以翻倍。相信只要语文课堂当中语文老师给学生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去进行表达,主动去说,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会较之以前有更明显的进步。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去说
课堂当中总有一些学生是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他们大胆发言,逻辑清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口齿伶俐,发音标准,老师们为有这样优秀的学生而感到骄傲。但是这样的学生在班级里面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是老师不请回答则不会张嘴说话,老师请回答问题则是扭扭捏捏,更有甚者表情慌乱,词不达意,最严重的则是一言不发,沉默以对。其实,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来说,语文来说最应该关心的恰恰是不能够主动进行“说”的这部分同学。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来说要引导他们积极去说。其一,语文老师要积极创造说的氛围、给予学生说的契机。课堂当中说话的机会非常多,解释文题是要学生说出课文题目的主要意思,介绍作者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对某个人进行介绍,阐述文章背景时要学生说出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复述段落内容是考察学生说出段落大意的主要手段。总之,课堂当中随处都有说的机会,语文老师只要有心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绝对能够得偿所愿。另外,语文老师要对学生说的情况进行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学生只要开口说话就是进步,只要条理清楚一二三四各条阐述清楚就是及格,只要逻辑清晰、用词准确、发音标准就能够给优秀。相信语文老师的积极引导一定能够让学生在口语交际方面有飞跃的进步。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往好去说
学生在课堂上不说话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不说话,学生在课堂上说得不好也不等于学生在课堂之外说得不好。很多老师都知道,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不怎么在课堂上主动表达的话题,很多家长很是诧异,往往会强调“他在家很能说啊”“他和某某在一起的时候说得可好了”。究其原因,其实是语文课堂上没有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将需要表达的内容往完整去表达,往“好”去说。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帮助学生把话说好。那么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教给学生说话的技巧,互联网时代这方面的技巧铺天盖地,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其次语文老师要帮助学生按照一定的思维和逻辑去说,语文课堂当中的很多环节都可以让学生牢记其中表达内容时候的“套路”。比如介绍作者时该怎么说,总结文章主旨时该怎么说,阐述写作特色时该怎么组织语言,这些都是语文老师能够教给学生的。学生说不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只要语文老师注重从各个方面去关注孩子,主动去分析和帮助他们,孩子一定能够越说越好的。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示范学生完美表达
语言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从小到大,我们都时在模仿别人说话。青少年学生在初中阶段是语言交流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向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教师要做好示范,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打铁还得自身硬”是也。语文老师自身表达能力强,则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作为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会完美表达。反之,语文老师则要借助其他力量,例如互联网资源,让学生通过共享资源中其他名校教师的示范效应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对老师的模仿和学习时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示范和榜样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心理技能状况训练
中图分类号: B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 08-082-02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内举办的排球比赛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进了高校排球运动的发展。目前高校排球运动队有以下几个特点:(1)队员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战术水平相对较低。(2)训练周期短,不系统,学生流动频繁。(3)获得排球运动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技能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业余性强。欲使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竞技水平提高,必须在加强运动员的基本技术、战术的训练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
本文随机抽取45名广州地区高校中经常从事排球运动的大学生运动员。其中本科生26人,硕士生17人,博士生2人,男女比例为26:19,平均年龄为23.33岁,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的年限平均为1.72年。本次研究是测定被试在比赛中心理技能状况,因此只选取了《竞赛策略量表》32个题目,从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表象、活化动员、消极思维、放松这8个维度测量了运动员在竞赛中的心理技能。运动员使用5点量表对这些条目所含内容出现的频率进行评价(1=从来不,2=极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出现)。测得的数据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全部被试总体情况
表1反映的是全部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基本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自我谈话、自动化、活化动员这几个维度上的总体得分要高于情绪控制、自动化、表象、消极思维、放松这几个维度的。因此可见,在排球比赛过程中,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较多是采取自我谈话、自动化、活化动员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自身心理状态。
表1全部被试的描述性统计
2不同性别的被试心理技能各指标的比较
从表2可看出,在自我谈话、情绪控制、自动化、目标设置、活化动员、消极思维这几维度上,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占优势,而在表象、放松这两维度上,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则占优势。双方在自动化、目标设置两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分别为F=4.924 P=0.032;F=9.352 P=0.004),表明男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动作自动化策略和目标设置手段来保持自身心理状态稳定的能力有差异。总体而言,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排球比赛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水平。
表2不同性别的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
3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年限的不同的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不同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之间在心理技能上存在差异。在目标设置维度上,正式接受过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不同年限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F=4.008P=0.026),从得分情况来看,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越长得分越高,即在比赛中利用目标设置手段来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越强。
表3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不同年限的
被试在心理技能各指标上的得分比较
注:*P〈0.05
4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的训练应做到以下几点
4.1 心理技能训练要系统化
在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进行系统化的心理技能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长期坚持。心理技能训练需要教师或教练员把它当成一项重要的训练内容来看,制定系统化的心理技能训练的计划,并且还要积极争取训练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心理技能不是魔术,指望心理技能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是不切实际的。
4.2心理技能训练要与培养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自信心相结合
高校排球运动的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心理技能训练要与培养大学生排球运动员的自信心相结合。长期系统的心理技能训练能够保证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定,从而有利于运动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
4.3心理技能的训练中要加强目标设置训练
高校排球运动课堂教学与运动训练中进行心理技能训练时要加强目标设置训练。其原因是目标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动机的方向和强度。在目标上目标设置训练中目标设置得要细,不要过高,要符合运动员当前的接收能力。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及时的反馈、了解结果。
最后,通过以上调查研究可知:从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被试心理技能上来看,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比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排球比赛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且男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动作自动化和目标设置手段来保持自身心理状态稳定能力高于女大学生排球运动员;从正式接受排球课堂教学或训练年限的不同的被试在心理技能上来看,正式接受排球运动课堂教学或运动训练年限越长的大学生排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利用目标设置手段来调节不良心理状态的能力越强。
参考文献:
[1]虞重干.排球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基础及其教育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SPOC;O2O;教学模式;设计;实践
一、引言
2020年5月26日线上听取了北京职业教育工作推进会,其中《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教学效果,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强化实践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智慧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运用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推进高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成为当前教科研工作的热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开展O2O混合教学模式设计创新与实践,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构建新型高效课堂。
二、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对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O2O教学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确保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的可实施性。
(一)教学背景分析
“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是将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技能操作和职业素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选拔优秀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人才储备。二课是利用7、8节课余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以往教学教师会准备PPT和相关知识点的视频先给学生讲,再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往往学生在上完6节课后会感觉疲倦,精力状态较差,接着继续听课对知识的内化大打折扣,同时实践技能训练的时间不充分。二课学生主要来自二、三年级,学生理论功底薄弱,有不同年级的跨度,掌握知识层次与学习层次不同。液压和气动的元件结构比较复杂,同时元件的原理抽象,单从原理图入手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没有理解原理的情况下,液压与气动回路运行实践操作不易掌握,教学效果较差。教学模式的与时俱进,为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及实践技能操作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助力。
(二)教学模式分析
2020年上半学期通过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开展了线上“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空中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模式得到学生普遍认可,但实践技能操作脱节。没有线下实践技能操作的二课,线上知识不能有效地内化,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相比于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技能操作和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则更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内化。假如将理论知识学习的内容放在线下课堂进行,那么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时间和机会都将相应减少,同时技能训练的时间也相应减少,显然难以实现对传统教学的创新与教学成效的提升。在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的理念中,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是指小规模有限制条件的在线课程,其中Small是指学生规模数量相对小,相比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例如智慧职教平台、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知名平台,而SPOC的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Private是指线上课程对学生加入有条件限制,加入者要达到课程要求才能加入SPOC的课程。OnlineCourse是指在线课程,即通常所说的网络课程。翻转课堂与O2O教学都充分发挥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学优势,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翻转课堂中的线上学习、线下内化的教学理念为O2O教学开展提供了理念指导,而O2O线上线下随时都可以进行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教学思想是对翻转课堂理念的进一步扩充。
(三)可实施性分析
首先该二课班有限制性入班要求和学生的数量,要测试合格后才能入选,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3+2)和电气技术应用专业(3+2)学生为主,该班限额招收20人左右。从以往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学习更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而且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等特点。以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项目的一体化教学,把知识化内容放在线上,线下课堂着重实践技能训练,线上理论知识与线下技能训练相结合,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强化实践能力教学,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在做中学,在做中教,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优势互补,把线上学习资源与课堂的技能训练结合起来,为此,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为例设计实践基于SPOC与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混合教学模式。
三、翻转课堂理念的O2O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
(一)准备阶段
本课程授课对象从二、三年级报名的学生中选拔,课前所有学生均需注册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账号,并加入“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操作的水平情况,分成不同小组,考虑到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5~6人,同时每个小组在每一时段的学习任务不同,充分发挥学生团结协作、教师积极引导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利用智慧职教平台的相关课程资源转换成微课形式的教学内容,仿真软件、动画演示软件内容、难度适宜的练习题等内容根据任务不同分别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以THPHDW-1型液压气压传动综合实训系统台、气动实训室YL-102型气电实训综合台等实训设备为线下课堂技能训练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教学阶段
1.课前阶段在线上学习时,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查看学习任务单(例如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通过观看教师提供的液压系统元件的微视频、动画演示内容,模拟液压与气动仿真教学软件———液压系统,如图1所示,学生结合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微视频及其他学习资源,尝试分析回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索。在线上学生可以访问“课程答疑”讨论学习任务的内容,教师进行答疑解惑,学生在讨论和聆听教师或同学的建议过程中也可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与总结。如果遇到个别疑问线上无法解决时,做好笔记,在线下听老师辅导。借助京铁微学习平台的测试系统,完成本次任务的习题测验。线下实践技能训练时,就本节课学习任务内容开展练习,进行理论知识内化以及技能的提升。首先是回顾课前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三位四通电磁换向阀换向回路的知识点,用时大约8~10分钟。对课前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学生还有其他个别知识点有疑虑或不清楚,教师统一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课前知识达成共识后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技能训练,先用大约10~15分钟,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尝试去练习。教师不答疑解惑,加强巡视同时先不指导学生,观察学生操作的过程。时间到后把学生再集中后统一解决初次练习过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通过分享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实践操作技能也相应提升。然后是技能的巩固,给大约30~35分钟时间继续技能的巩固练习。最后各小组成果汇报。学生利用手机将汇报信息上传到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教师把汇总的信息投影在大屏幕上,通过分析成果汇报,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教师参与补充完善,同时为各小组的汇报成果打分。3.课后阶段学生登录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自己没有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利用课前的学习视频再次观看,促进知识点的内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情况,选择难度较高的拓展性知识学习,例如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的不同机能功能。学生在线下学习时,可以通过“液压与气动技能训练二课”QQ群或微信群互动学习,就课堂中因时间限制没有深入展开的话题,继续讨论探究。
(三)评价阶段
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加总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均包括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其中每个阶段过程性评价占10%,总结性评价占30%。在每个任务学习结束后要进行线上评价,教师借助京铁电校微学习与自主测评平台对学生的各项学习打分,使学生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通过学生成绩分析对课堂教学提出改进意见。线下评价是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进行评价,小组长评价。总结性评价则是在本学期的期末,教师以赛题的形式对所有学生进行线上与线下综合考核。学期末总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果确定。并把成绩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对本学期学习过程有总的了解,教师可为调整下学期的教学做参考。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体系;培养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55-05
编者按:
师范院校毕业生成为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决定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现实,教师技能的训练,则正是从真正意义上推进教育改革的奠基之举。
一些高师院校虽然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教师技能训练的深远意义,也展开了相关训练,却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单项训练层面,未能就综合训练体系的构建作深入探索与实践。教师技能的弱化、退化、异化,将致使师范生从业后不能尽快适应基础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为严重的是导致基础教育改革任务的虚化甚至夭折。
作者在分析羁前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用教学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学科专项技能三项基本训练内容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构想。强调了师范生对教师技能应具有内化、自我塑造与适应能力,进而提出训练体系的完善策略,堪称真知灼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输送一大批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适应并亲身履行教育改苹的高素质师资,是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目标;加强在校师范生以语言文字基本技能为表征、以教育教学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全面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绝不仅仅是个师范生的就业技能问题,更是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高师院校因此任重而道远。
在新课改及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作为“准教师”的师范生必须具备职业技能中的核心技能――教师技能。在新时期各师范院校必须按照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体系以及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保证其在受过高等教育之后成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
在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中,高等师范学校[]以及教学管理部门重任在肩。教师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不能缺少的必要环节。事实证明:高学历不意味着能做好中小学教师,知识丰富也未必能很好地完成中小学的课堂教学。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改革与深化,以新课程为导向的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培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有必要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上展开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与培养模式的研究。
一、目前高校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的认识存在不足
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认识上的不足具体表现在:①很多人认为教师技能是授课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②将教师技能的训练主要集中在课堂,忽略了课外训练以及实习基地的训练,从而造成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断节,不符合中小学的要求。③只重视基本教师技能的培养,对师范生的培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目前很多高校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培养仍然局限于基本技能的培养,造成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缺乏足够的内容和弹性,缺乏应变能力。
2.师范生的教师课堂技能训练缺乏有效管理
师范生教师课堂技能训练是系统工程,因此规范的管理和制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训练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主要是因为负责教师技能训练内容的制定和设计管理的只有教务处一个部门,其它部门很少能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在师范技能训练工作上存在资源整合、分配不力的情况。在对教师技能的训练上,对通用技能比较重视,而对综合应用技能则缺乏足够的重视。比较重视课堂上的教师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课外训练。在训练的工作内容上,存在缺乏整体的协调、目标不统一等情况。此外,在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中,课堂训练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要构建一个好的师范生的教师课堂技能的训练体制,需要与中小学建立实习培养基地,有必要在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提出注重培养师范生对课堂的观察,要求师范生能经常下到各个中小学见习,现场观摩,下水试课,这样才能不断总结、掌握,做到有效管理课堂。
3.高校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自主训练不足
高校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要求是全方位的。仅仅只有课堂训练达不到培养目的,也很难与社会接轨。因此,加强师范生教师技能自主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从目前高校培养情况来分析,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在时间上投入不足,很多学生在课外时间并没有详细的训练计划,即使有详细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很多师范生并没有把时间花在技能的训练上,或是不会合理地分配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忙于学习之外的事,如上网、兼职等;或是自主训练的硬件设施不足:一是实践场地不足;二是设备不足;三是用于自主训练指导的师资力量不足。很多学校虽然有用来技能训练的专用场地,例如大学生活动中心、学生俱乐部等,但师范生用来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活动使用的场地却非常有限。在用于技能训练的设备上,虽然很多基础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例如微格教室、语音室等,但是这些专用教室一般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允许个别学生用于技能训练。在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上,很多学校或院系都没有配备专门的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指导教师,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能否承担指导任务,完全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的时问安排等因素。可见,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自主训练也需更多教育部门的关注和加强。
4.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反馈与评价制度是保障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不断修正训练体系的内容,将会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如果没有一套科学明确的教师技能评价制度,那么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水平就无法得到保证。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因此,在教师技能的训练过程中,要通过不断的反馈和评价,来改进教师技能训练内容与模式。反馈与评价是保证教师技能训练不断改进和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反馈可以发现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提出改进的方案。师范生平时教师技能训练效果的好坏,很难有机会得到检验,所以反馈和评价就不容易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导致行为调节失去了依据,技能训练水平不易得到提高。
二、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技能是师范生充分利用自身的内在和外在条件,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总结而获得的从事具体某项业务
的综合能力。关于“教师技能”,目前国内没有明确的界定,一般认为教师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是教师能够迅速、准确、流畅、熟练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行为及智力活动方式的总称。“师范生的教师技能”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师技能必须体现在教师具体的行为当中,教师技能是需要具体的教学活动和行为才能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教师的技能更多地是在后天的学习和训练中形成,主要用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随着教师一体化与专业化的发展,教师技能的内涵也不断发展和变化。在新课程要求下,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具有基础性、系统性与有限性。结合有关教师技能的研究,本文认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基本训练内容包括了:通用教学技能、综合应用技能、学科专项技能,见图1。在此基础上,师范生应该具有内化、自我塑造与适应技能,提升内化的能力、主动适应能力以及自我组织和塑造能力。学生必须能够通过不断的内部深化来完成外部环境对其所形成的要求和转变。内化能力可形象地比喻为一种消化和理解能力,就是说师范生所形成的教学技能从根本上说,必须能够对外在的、不确定的环境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消化,从而让其在从事教学活动后继续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
新课程对于教学活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需要师范生在教师技能形成中尤其要重视自身的主动适应与应变、塑造等能力。例如新课程开始实施后,中小学中出现了探究式课程和合作性课程以及发现式教学、接受式教学,及其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新颖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方式。这时,教师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不再是一成不变和按部就班的“满堂灌”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工作的复杂性,从而需要教师展现出应有的创造性、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学活动的不断变革,进行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展示出师范生的价值和能力。根据以上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具体内容的展开,可见新时期需不断完善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是当务之急。
三、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完善策略
如何完善和加强教师技能训练体系?本文从对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组织系统建设、训练过程以及构建“四元对接”的教师技能训练等四个问题,进一步研究探讨高校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体制的完善策略。
1.提高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上,必须明确几个问题:①教师技能训练是提高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②教师技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对训练内容、时间、制度安排进行仔细的设计和规划,建立合理科学的训练体系,是实现教师技能训练目标的关键。③教师技能训练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师范生等相关利益体整体协作和配合才能完成,因此提高教育资源的整合效率、切实地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提高更多的空间和便利条件是必不少的。
2.加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的组织系统建设
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是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从组织系统上进行全面保障,从而给教师技能的训练提供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从组织结构来看,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涉及到师范院校、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这些部门对于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也是相关的利益者。目前在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上,师范院校几乎成为唯一发挥应有作用的主体,而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则并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师范院校、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并没有将相关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在有关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组织体系上,应该坚持协同性原则,加强和完善师范生教师技能训练的管理体系。要通过制度设计,促使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校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如建立后备人才基地或者实习基地,进行“双师”教学等方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提供强力支持。各个训练主体应该以新课程为导向,建立教师技能训练中心。例如,教育行政部门建立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师范院校应建立高师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心;中小学校建立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指导中心。各个中心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和沟通、整体协作,来为教师技能训练提供全面的保障。
3.优化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过程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师范生的主体性与个性化。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优化师范生的教师技能的训练过程。从技能训练的机理来看,训练过程是一个系统,教师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的训练,不断地优化。在训练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课堂训练标准与目标的制定,更要注重实践训练基地、见习与实习基地的建设。教师技能仅仅通过观察以及参观是不能获得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参加教育的实践和锻炼。按照教育实践的形式分类,独立实践与指导性实践是主要类型。所谓独立实践,是指师范生独立进行教师技能训练,如在课余时间做教案设计、练习“三字一话”、教育教学研究等,是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指导性实践则是师范生在教师技能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技能训练,如课堂训练、微格教学,这是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步骤。
从总体而言,所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都应以《教师资格条例》为动力和方向,大力引导师范生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自我训练,明确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师范课程的直接目标是取得高等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合格证》,它是师范学生毕业时最终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
4.构建“四元对接”的教师技能训练模式
四元对接训练模式包括了:课堂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外实践(第三课堂)、以及自我训练与反思内化这四个部分。
首先,在教师技能训练的课堂上要做好“观摩、备课、实训、评议、小结”五个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准备阶段、实训阶段和总结阶段”三个基本实践性教学阶段的教学模式。在训练内容上,要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师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师能实践为重要环节、以师能竞赛为必要补充、以网络互动评议为主要监管方式”的教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在训练方式上,要通过“大课堂、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激发师范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堂训练不能仅仅围绕教师特定技能,也应适当加入一些人文课程、心理调试等课程。人文课程可以使师范生在学习教师技能的同时,完成人性境界的提升、塑造理想的人格,树立更为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拥有现代意义的人文精神。加强人文课程教育,不仅是教育“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更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学习教师技能,在成为教师之后,他们能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完成现代教育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心理调试课程也是课程训练中应该适当加入的,心理调试对于师范生强化自我认知、自我定
位,不自卑也不自负,接受客观现实具有重要作用,课堂训练要使师范生能够自觉地加强自身的学习和磨练,要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总遇到的挫折,吸取教训,及时调整心态,积极乐观、拼搏向上。
其次,在课外实训上,要通过建立训练基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与活动来训练师范生的教师技能。例如,可以将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生分散训练与集中训练相结合。如为提高全体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书写规范汉字水平,举行每天进行半小时的“三字一话”训练,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学时限,又可以突出学生在训练中的主体地位,以强化训练效果。此外,每学期都应举行各类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普通话艺术表演赛”、“演讲比赛”、“校园辩论赛”、“规范汉字竞赛”、“模拟课堂教学大赛”、“口语竞赛”等等,对于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校外实践训练上,主要是师范生到联系的单位(主要是中小学)进行实习。在校外实践训练中,应注意对实践训练效果的评价,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师范院校应积极组织师范生跟其它的技能训练中心进行交流,多见习和实习。高校可指定规范的实习计划,可将实习期延长为一个学期,开展间歇性地实习,这样更适合师范生对教学实践经验以及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总结。通过校外不同的风格的冲击和学习,来丰富教师技能。要避免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校外实践训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自我训练与反思。自我训练在以往常常被忽视,甚至被遗忘。其实,自我训练与反思是非常重要的,自我训练不但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内化把所学到的教师技能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自我训练与反思包括:对课堂训练之后的再训练与反思,在课堂训练之后师范生应就训练内容,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单独训练,总结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现实困难,找出解决的对策与方案;课外实训主要以自我训练为中心,要积极参加各种课外的训练班和各种竞赛活动,锻炼训练成果;课外实践训练后,也需要进行自我训练与反思,要针对实践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训练提升实践训练的效果和质量。总之,自我训练与反思贯穿于教师技能训练体系的全过程,自我训练与反思是师范生自身不断内化和深化的过程,对于他们完全掌握各种教师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四元”对接的训练模式是将师范教师技能课堂内外训练、校内外实训,自我训练与反思、评价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模式。其中,作好课堂训练是基础阶段、课外与校外实训是提升阶段、自我训练与反思是升华阶段。“四元”对接训练模式是一个从基础训练开始到自我训练与反思结束的循环系统,不断的反复与循环将强化师范生对教师技能本质规律的认识,通过不断的内化,真正地将教师技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实现教师技能的创新与升华。
四、结语
一、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目标起点,抓好技能训练。
“双基"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它的内容随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充实与更新,也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钻研大纲、精通教材,真正弄清学生应知应会的“双基”是什么,适当地降低教学的坡度,以中下生为注意中心去组织教学,把防差措施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去,尽量缩小学生的分化面,把握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综合的目标层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不要以为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轻易掌握的每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要认定某些学生无论学什么都无法掌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技能训练,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人的技能也称之为熟练,而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教师必须树立现代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在课堂上教师是否是主导,不是凭教师的主观愿望去决定的,而是看学生是否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因为教是为了学。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课堂上最多只是充当观众,而教师则把自己降置为演员。因而造成严重的弊端:费时、低效。在课堂上,学生是演员还是观众,首要差别是技能的训练,当然也包括能力的培养,但最根本在于技能。我经常听到一些教师说:“这道题考试前刚刚讲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懂呢?”其实,要学生真正掌握一道题目,如果缺少技能的训练是不可能的。正如教人开车的教练把开车的要点、技巧讲清楚,然后叫学车的学生马上开车去考试一样。试问:当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时,能否保证每一个学生都专心去听?能否保证每一个专心去听的学生都听得明白?能否保证每一个听得明白的学生都能解同一类题目?可见:“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听就会懂,懂就会做。”是教师一厢情愿的做法,教师只有不满足于自己的“讲清楚”,在课堂上帮助学生独立完成,并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最终形成技能。那么,技能训练是如何实施的呢?
1.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前提
以目标教学模式为例:“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以及“课外作业”是五个基本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应该有足够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以及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也就是说,能使学生做到:“笔不离手”的教案,才能成功地实现技能训练。
2.在课堂上引导得法是实现技能训练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于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先作示范,然后再由学生动手,这样做既费时、低效,又间接地打击了优生的极积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大部分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则无须讲,尽量减少举手、口答等无谓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益。只有教师时刻记住自己在课堂上的“导演”身份,对学生作出适当的点拔、引导、辅导,把课堂上的时间还给作为“演员”的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技能训练。
3.“限时”是实现技能训练的保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每一组训练题作出限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让学生记录实际所用的时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以分层训练的方式实现因材施教
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放松差生、缚住优生的现象。差生在课堂上由于不懂而显得无事可做,优生在课堂上仅用5至10分钟就已经掌握了该学的知识,其他时间也是无所事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要实现因材施教,首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那就是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有哪些知识与能力的方面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设计好相应的练习,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进度,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要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必须在练习的设计中准备好差生会做的题目。常听到一些教师说:“某某学生真是无药可救了”,但是,在我的实践中,我还没有真真正正碰到一个每次考试都是0分的学生,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可不可教,主要看教师对他的要求如何。例如:如果我发现有学生不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我就会先让他解一元一次方程,甚至简易方程。另外,在课堂上重视差生的辅导、偏爱差生,给他们树立信心与希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还有,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分层训练。比如:“导学达标”和“课外作业”一般为A、B、C三组题目,其中A组题为预备知识,B组题是专为实现技能训练而设置的基础知识、基本运算,C组题是各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中下层生,只要求完成A、B两组题目,而优生则可完成A、B、C三组题目。这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做的题目。也就收到了课堂教学和高效益。
三.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作出了“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的规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来源于思维水平的差异。学生的思维起点源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思维作为思路点拨的起点,尽可能多地以直观演示提供数学原型和数学范式,科学地去发现思维通路,从而促进学生抽象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不断培养费增强学生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主动性。有人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也就是说,教师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注重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