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效阅读的方法

高效阅读的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6-01 15:51:0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效阅读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效阅读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阅读 教学 兴趣

目前。不少中学为了追求升学率,没有设置阅读课,虽然少数学生能读一些课外读物,但以流行读物、娱乐快餐式读物为主,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大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初中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也在下滑。为改变这种现状,让初中生喜欢阅读、有效阅读,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四种阅读方法

一、激发兴趣,自觉读书――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促使他们集中注意,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有意识记;可以使他们产生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根据初中生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巧妙引导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推荐阅读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激励方式。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调研结果,笔者从各种期刊和网络上选择精美的文章或著作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每天30分钟早读课及校本阅读课阅读。事实说明,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方式,并逐渐延伸为喜欢阅读《读者》《中国青年》《美文》《书屋》《青年文摘》《中华散文》《杂文选刊》《时文荟萃》等期刊和一些知名的博客和网站,他们在广泛阅读、大量阅读中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智慧,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二、授之以法,有效精读――会读

教师要对照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认真解读教学目标,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备好学生,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重点、难点,教师要与学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学在生对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有困难时,我们经过共同研究,多次尝试,认真分析,最后总结出这样的方法:根据记叙文的六要素,对照文章实际合理加以取舍,然后把必要的限制语(需要突出的方面)加上,这样,内容概括就全面而准确了。再如,对于文章题目的研究,我们总结出题目除了可以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外,还可能是文章的写作线索、写作背景、写作缘由、抒情点、象征点、比喻点等。另外,文章题目的形式还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研究,使文章题目更富韵味,吸引读者。教师要按照大纲要求,授学生以“渔”,让学生遵循阅读规律,抓住阅读要点,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不断提升阅读水平。

三、博闻强识,厚积薄发――多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流传至今的这些话证明了多读多诵的重要性。“破万卷”不仅是突破数量,更是理解内容;“劳于读书”既指读书之多,也指读书之苦;“熟读唐诗三百首”指熟读成诵。教师要抓住大量诵读这个核心,利用每天30分钟早读课、校本阅读课、课前五分钟诵读等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在学生乐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和开展学生喜欢的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阅读之星”“读书报告会”“藏书之家”“诵读标兵”“优秀读书笔记评选”“诗文诵读大赛”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除了保证阅读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好文推荐、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等平台给学生提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通过海量阅读让学生厚积薄发。总之,抓准阅读,也就是抓住了学生发展的金钥匙;抓好阅读,也就使校园充满书香。

四、读写结合,以写促读――写读

第2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 愉悦教育 精读 图式理论 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05-01

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积极思维活动,它要求读者积极主动地从作者提供的书面材料中去寻求理解的线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果是重中之重。在高考中英语阅读理解试题的比例相当大,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已引起师生们的特别关注。

一 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

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普遍缺乏对英语学科的真实社会体验,一切的知识与经验皆来自于教师与书本,很容易将老师与书本的语言知识绝对权威化,教师也常常无形中变成了权威的化身。师生关系由于是居高临下的,缺乏互动性的交流,这种缺乏和谐气氛的课堂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此,要求我们英语教师变威严教育为愉悦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学生们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亲近、尊敬之情,进而产生师生共鸣,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学。

二 有效地抓好课堂精读教学

精读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学和泛读的基础,是教和学的手段。教师要对课文中的词、短语和语言现象进行有重点的、深入细致的、分析性的讲解。要针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困难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要讲练结合,通过各种类型的练习,使学生掌握其用法,以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

1.提示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引入图式

大量事实证明,内容往往是造成阅读障碍的重要因素,学生虽然具备了足够的语言图式,却无法将文章内容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图式,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成内容图式,提高阅读质量。如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American Country Music一课,该课文中的语言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对美国文化背景及相关音乐知识缺乏认识,较难明白课文表达的真实旨意。在课堂上引入相关的音乐类别知识,先让学生了解,使他们明白乡村音乐是流行音乐的一种,并介绍和播放几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这样就激活了学生原有的流行音乐知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分析文章体裁与结构特征形成图式

阅读理解除了受内容的影响,还受文章结构的制约。不同体裁的文章有各自的特点和框架,而图式理论实质上就是一种结构,一种框架。运用文章的结构来理解文章,实际上就是调用相应的形式图式来阅读分析课文,也就等于抓住了文章的结构框架,使之形成图式。这不仅能提高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还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记忆。高中英语新教材中的课文体裁多样,类型众多,有新闻报道型、科技问题解决型等,以American Country Music为例,该文是倒叙结构,各种信息极易混淆,可将文章结构分为:(1)Subjects of the song—love,money,anger,feeling,food friends。(2)More about the songs——from Nashville to all parts of the world,singers from US to all over the world,from guitar to electrical equipment。(3)Country music today——remain much the same as before。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还可借助于表格、图表等,既简明扼要,又直观形象,学生易于建立图式。

3.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构建图式

丰富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手段,尤其是近年来被广泛采用的电脑软件,对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予以有力的支持。在课文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所介绍的埃及阿斯旺大坝,以及建筑大坝时文物的保护等问题,可以播放当年神庙迁移与重建时的电影片段。在影片的帮助下使课文内容构成图式,学生们不仅形象地理解了课文中的描写,而且能迅速地将神庙重建复述出来,从而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

四 课文学习中培养发散思维

英语教材的更新使得教师在课文教学中不能再唱“独角戏”,否则,会使学生处于消极状态、被动地位,造成压抑感,影响学习效果。如何使学生既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又能学得轻松,可利用课文标题或插图启发学生开展大量的发散思维活动。让学生以提问的形式围绕课文标题进行想象,或以叙述的形式对课文插图进行描述,实际上也就是对课文的深刻理解和细心学习过程。课堂上,同学们讨论热烈,畅所欲言,不但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课文内容,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也进一步理解。

英语课堂上的阅读教学组织好了,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定会得到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为日后他们阅读英语书籍、报纸杂志,从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教学最终要让学生做到“自能读书”。的确,思维的问题性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使学生达到“自能读书”的途径之一,是提高阅读效率的一个突破口。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弱,学生很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遇到问题时,也很少自己去解决。中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本身具有较强烈的问题意识,但为什么在实际阅读中问题意识不强呢?从学生方面可以归纳为:阅读不用心、目标不明确、意志薄弱等。而这些原因与教师的阅读教学不无关系。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尚存在如下问题。

1.课外知识的传授量不足。在教学中,教师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课外知识的引导,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学生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当学生遇到新的知识与原有的知识产生矛盾时,才能产生问题。

2.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权利。为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只重视教学步骤,有时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觉得让学生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而且有时学生的问题与教师要讲的不一致,干扰了教师的讲课;有时只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活跃,不注重学生思维真正的活跃。

3.提问环节欠妥当。主要表现在:(1)设问过于频繁;(2)设问过于简单;(3)问题太笼统;(4)问题太直白;(5)问题设置太勉强。在这些情况下,学生失去了回答的兴趣,更谈不上在阅读中自己发现问题了。

在阅读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呢?

第一,要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缺少相应的知识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出现的,但质疑的重要基础是丰富的知识。阅读中涉及的知识背景应包括:一定的语文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当然有时也需要一些科学知识。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利用各种媒体尤其是网络查阅资料。如:学习《神奇的极光》一文时,学生可以通过科普阅读了解极光的相关知识;学习《祝福》一文时,可以通过历史或网络了解旧制度及鲁迅的有关情况;学习《项链》一文时,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第二,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

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标新立异。在阅读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两欢迎、三允许”。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我班有一部分女生文静腼腆,课上不善于表现自己,我就采用“表演小品”、“应聘播音员”、“亮出你自己”、“我能行”、“我最棒”等活动给她们展示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表现欲。在语文课上,我和学生的争论也是常有的,不管结果是谁说服了谁,我们都感到一种思想交锋的淋漓尽致的愉悦。这样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

第三,尊重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就提出问题写在笔记本上,上课之前交给老师,教师对提出问题多、质量高的同学加以表扬;在分析课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一课书学完后,课上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质疑,学生之间互相答疑;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出一份考试卷,相互考查。即使学生的提问是幼稚的或者是钻牛角尖的甚至是错误的,也一样应给予关注,认真倾听,找出闪光点,正确引导,保护和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四,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

第4篇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涉及的体裁广泛,内容新颖。其中包括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内容,融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为一体。由于学生的时间、能力和活动范围有限,在限时阅读中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技能,对提高阅读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所具备的外部世界知识,它影响着阅读理解的准确性。背景知识对理解的影响力大于语言知识,背景知识的缺乏会造成阅读理解的障碍。因此,在课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结合他们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阅读。

逻辑推理属于主观理解的范畴,是阅读理解的深层阶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活动的始终。深层理解的推理判断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其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以及文中的内在联系,去挖掘文中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意思,即隐含意义。其技巧是通过文章所陈述观点或描述的事实,引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或推理。推理能力的训练,能使学生通过捕获的有效信息,正确推断出文章的隐含意义。

高中学生的阅读常常包括课内、课外的学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性阅读等几种形式。学习性阅读重在领会主要内容,强调速度,培养阅读兴趣、信心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理解性阅读则是注重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作者意图、获取一定的知识;信息性阅读注重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时可将这三种阅读结合起来,通过大量地、长期地阅读,不断补充新信息,发现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以扩大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水平。

阅读能力是通过文字获得信息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将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信息时,减少难度和障碍,有助于他们更加迅速、准确地获取。同时,阅读能力的提高还能促进其他方面如听、说、写的发展。

要提高阅读能力必须保证一定的阅读量。要养成整体阅读的好习惯,就应督促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整体阅读的自我训练。实践证明,阅读量越大,储存的信息越丰富,可供选择的相关因素越多,学生便可利用这些因素对作者的意图做出分析判断,使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大多数学生相信,只要努力学习必有收获。但现实中,阅读时常出现困难,使很多人无法感受到学习语言的乐趣。此时,老师应适时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四个方面:(1)一遇到生词就求助于字典;(2)重复阅读迟滞理解力的集中,减慢阅读的速度;(3)视幅小,即阅读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为单位,而是以单词或词组为单位;(4)心译,即一边读一边翻译。

第5篇

一、学贵有疑,思源于疑

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要读。紧扣题眼,从题目的奇妙处引导学生提问、质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要读”课文。学习《草船借箭》一文,我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学生们纷纷发问,草船怎么能借箭,谁有这么大的本领?箭是造的,干吗要借箭,为什么用草船借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提问,使这些问题逐渐成为大家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的问题,形成质疑问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抓住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问难。故事中主人公是福是祸,一直是读者所牵挂的。在教学时,可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促使学生潜心会课文。同样,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抓住“三天内造十万支箭”这一不可思议的“奇迹”引导学生问难:三天造十万支箭,你们替诸葛亮的命运担心吗?担心什么?一个“担心”触动了学生的内心,学生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提了很多问题,我随机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再由学生整理、归并。其中有担心人心的: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支箭?鲁肃是东吴的人,万一他出卖诸葛亮怎么办?诸葛亮不怕曹操出兵吗?担心天气的:如果第三天江上没有大雾诸葛亮的计策不就被曹操识破了吗?担心地利的:光一个早上就能借十万支箭吗?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处于阅读的主动地位了。在这些问题和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阅读,潜心会课文的过程,也是担心诸葛亮命运的心路历程,更是从担心命运的体验中真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抓住人物的传奇引导学生设疑。小学生喜欢甚至崇拜故事中一些传奇色彩的人物,尤其是一些神通广大、智慧超群的人物。

二、“深读”:授人以渔,重引导

“深读”就是要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深读”不仅仅是读读悟悟,更需要学生在读时根据文本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并在这个训练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教学有过“重人文轻工具”的弊端,这就要求我们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也要落实工具性,让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指导学生阅读时不仅要渗透人文精神,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三、“善读”:旁征博引,重综合

1.搜集资料,丰富体验

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并整理有关资料并在阅读中加以运用,是培养学生“善读”的一种好方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收集的途径可以是调查、访问、咨询,也可以通过查阅文字资料、网络资源等渠道进行。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语言简洁,学生容易读懂。但那段屈辱的历史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因此,单凭读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进而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在难以实现。(《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为此,教学时可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丰富对文本的体验。这样既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资料解决重点、难点的能力。

2.对话表演,强化理解

特级教师虞大明讲述阅读课《共有名字》一文让我感受颇深。《共有名字》写的是土耳其一个偏远小村庄里的几十户人家的家长全都取了同一个名字,因此,当有来信时邮递员会在全村人面前当众拆信念信,引发了种种有意思的场面。虞大明老师在讲述这一课时采用了表演的方法,就是安排自己演邮递员,借助文中的台词以及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同学也是借助文中的台词加上自己的创造演村民,在这样的表演过程中学习语文,感悟来信的“乐趣”,感悟村民的“同情与关怀”。这样的课堂表演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有效地抓住了学生喜欢表演的特点,巧妙组织学生进行了阅读体验,在表演中强化了阅读理解,也不知不觉地落实了朗读指导。

第6篇

【关键词】语文;小学生;阅读理解;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一、影响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几个因素

(一)学生本身的感悟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训练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学生本身的感悟能力,学生本身的领悟能力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先驱因素,具备了良好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那么在语文的阅读理解学习过程中就会显得轻松自如,对于相关的阅读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接受,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还能够将课本的知识加以延伸,增加个人的知识储备,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训练和培养

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毕竟是作为一种能力存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的。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是需要进行学习和培养的,通过能力的培养进行阅读的归纳和总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摸清相关的做题技巧。因此可以说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说还是需要训练和总结的,通过总结相关的题型,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实现水平的提高,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小学生语文的整体水平。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参与作用

语文的阅读理解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情感的互动,是心灵与情感互相共鸣的产物,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也是决定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例如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进行阅读教学,可以通过活泼、生动的画面感来进行熏陶和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给学生以直接的认识,这种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参与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关键的作用。

二、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一)通过象形的启示给学生感悟力的熏陶

象形的启示,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熏陶作用,即通过学生自发地行动,从而引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仅仅起到引领的作用。例如,语文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相关的幻灯片或者视频,让学生直接地领会其中的意思;可以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看自己喜欢的书籍,而不仅仅限于相关的辅导书和课本;将语文课文加以活化,例如让学生围绕着内容编故事、画画等等,多种多样的语文阅读活动都会给学生一种感性上的认识,这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丰富他们对于语文的认识,这对于日后的成长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注重日常的积累,与生活搭建桥梁

语文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同时它又是对于生活的总结和升华,注重平时日常的生活积累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例如在讲解《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时候,“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为了更好地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真实的爬山虎,再与课文的描述进行对照,这样就能够做到真正的理解。无论是叙事性的文章还是描写性的文章,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够发现生活的影子,生活永远是语文阅读的桥梁。

(三)努力地扩大语文的课外阅读量

不断地扩大语文的课外阅读量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读物的种类是很多的,例如熟背唐诗宋词、阅读相关的系列书籍,《绿野仙踪》《严文井童话》《爱的教育》《我们去看海》《开放阅读》《再寄小读者》《肚皮上的塞子》《灵性的王国》《我要做个好孩子》等等,多种多样的语文阅读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较大的帮助作用,并在无形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直接上升为一种语文素质的提升。阅读量就是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源泉所在,也是决定小学生能够在语文的道路上走多远的根本保证。

(四)有目的地进行专项的阅读理解训练

对小学生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训练其实是有必要的,语文阅读理解的题型基本固定,对于文章中重点词语的解释、成语的填充、近义词反义词、文章重点句子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归纳、仿写句子等等,这些题型是可以通过训练实现掌握和学习的。在这个基础之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训练,诸如对于文章结构的几种划分方法(总分总、分总等)、文章尤其是记叙文的写作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等)的认识,写作手法(拟人、比喻、夸张、对偶等),这是在理论上的认识,是语文阅读理解的高层次学习。因此可以说对于语文的阅读理解的学习和训练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只有从整体上加以学习和训练,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结语

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决定了个人的成长和生活,对于日常的交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理解能力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各个角度进行相关的培养和训练。语文的学习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美学的教育,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熏陶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更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积累,努力地扩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课外的阅读量,在这个基础之上要进行相关的理解能力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1.游戏活动法

孩子喜欢游戏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游戏的形式与前阅读活动有效结合,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满足幼儿身心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小班教学时,在过渡环节我们经常玩“找朋友”的游戏:在和孩子们一起找动物朋友的过程中,孩子们一边找到动物形象,与此同时看到了动物形象上的名字,便能积极主动地记住小动物的名字。在“摘水果”的户外游戏中,我们与孩子一起玩送水果的游戏,孩子们一边送实物水果,一边认识了“香蕉”“苹果”“桃子”的汉字,还能积极主动地问老师不认识的水果名字。

在前阅读中,我以孩子的兴趣、需要、能力、发展水平,设计了生活游戏、问答游戏、猜谜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从游戏中产生了认读的兴趣,并愿意愉快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自然地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了思维的火花。

2.探究活动法

探究活动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活动内容和提供一定的材料,引导儿童自己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得出原理。针对这一前提,在中班教学时,我们以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为前提,让孩子去选择、去使用材料,在不断的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读活动。

首先,准备了丰富的汉字卡片、实物图片,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汉字的形、音、义三者的联系,如:在“香香的月饼”主题活动时,我们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使幼儿知道了月饼的特征,然后让孩子认识“月饼”的字宝宝,使孩子看到实物“月饼”时脑海里就联想起“月饼”二字。其次,在前阅读的综合活动中,运用汉字字卡进行各种复杂的游戏操作,让孩子在许多的汉字卡片中积极思考,与同伴进行小组讨论、探索,相互认读学习过的汉字。如:在“找家人”的活动中,我在黑板上贴上“水果”的字宝宝,请孩子们在后面找出是水果的字宝宝并将其贴上,答对的本组加分。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提高了科学认读的水平。最后,在日常活动中,我们洗手池里贴上“请节约用水”的字宝宝;在垃圾筐处贴上“垃圾入篓”的字宝宝;在进洗手间的门口贴上了图文并茂的洗手环节示意图。

3.实践活动法

实践活动法是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并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皮亚杰认为:“教师在活动中的作用是指导,要尊重儿童的天性。儿童活动的手段与目的是同一的。”

在亲身的实践活动中孩子学会了观察、关注周围事物,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班教学时,我们开展了一次春游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认识了“揪尾巴、拔河、植树、冷餐会”的字宝宝,还有了亲身的经历,真是一次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有了活动前的准备,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把自己看见的、经历的、知道的,告诉没能参加的孩子,并且在后来的绘画活动中有了极佳的表现。可见,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幼儿能积极参与尝试、体验,发现前阅读活动的乐趣,这不仅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更提高了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4.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儿童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如有一次文学欣赏活动中,我先放上一段悠扬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我生动地讲起“梨子小提琴”的故事,讲故事的同时,便把相应的字卡出示在黑板上。故事讲完后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启发他们利用现有材料创设出大森林的场景:他们有的找来游玩的草坪铺在地上当森林里的草地;有的找来娃娃家的桌布搭在椅子上当大树;有的把桌子拼在一起当山洞……环境创设好后,我们一起开始讲述这个有趣的故事。在美妙的意境中,我们换角色讲述、换男女生讲述、换组讲述,通过不断的讲述、欣赏中,对“小提琴、悠扬、美妙、种子”等字宝宝反复地认读、感受,活动完后孩子们很自然地记住了这些字宝宝的读音。

第8篇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是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推行高效阅读法能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取得快速记忆、快速理解的优势。通过固定程序阅读、计时量化阅读等高效阅读法的程式,在同年级对比实验、校内推广中都取得较好的阅读成果。

[关键词]

中学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历来是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焦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为此,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借助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程汉杰先生的阅读理论,进行教改创新,在语文教学中重点推行高效阅读法。

一、高效阅读法的优势

高效阅读法是指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综合我国中小学生的阅读实际和现代汉语的特点设计而成的一套现代文阅读训练体系。它的优势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一)高效阅读能促进快速记忆

阅读是接收信息的过程,记忆是存储信息的过程,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对于稍有难度的文章,如果以每分钟600字的速度去阅读,眼球快速运动,大脑积极思维,结果留在人脑中的信息可以达到80%~90%。如果以每分钟不到300字的速度去慢读,结果留在脑海中的信息不足2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快阅读传递给大脑的信息是快镜头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加速记忆。

(二)高效阅读能促进快速理解

在短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快读书比慢读书更能理解读过的内容。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以不变应万变,高效阅读基础有了,水到渠成,高效解题不再是问题,高分高能高效,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语文课改的根本就是阅读教学的改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作解题亦不在话下,教师应极力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与价值,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数量上涨,这样,语文学习才能深入人心,语文阅读教学的春天才会到来。

二、高效阅读教学的程式

(一)固定程序阅读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客观规律,高效阅读也不例外。依据定势理论,固定程序阅读法把阅读分七个关键点:题目、作者、出处、基本内容、重要事实、写作特点与争议之处、新思想和读后启示。正所谓熟能生巧,把这种阅读程序固定在脑海里,成为一种阅读习惯,遵循着内在的规律,便可进而提高自己的阅读效率。当然,在实际阅读中会也要根据阅读资料的变化做适当调整改变。

(二)计时量化阅读

在熟记阅读七个关键点后,就要进行计时量化阅读。所谓计时量化阅读的主要原理是利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调动和激发阅读的积极性――动机,从而达到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目的。计时量化阅读的方法如下。

(1)拿到材料后,不能翻看,待听到“开始”阅读的命令后,开始阅读。

(2)阅读后抬头示意,并记下自己每分钟的字数即阅读速度,要求用平时的阅读习惯一次性阅读,记下速度后不能重复阅读。

(3)阅读完材料后,闭目回忆文章内容。根据目标要求,运用提取的关键语句,整合答案,完成测试题。

(4)每人计算出自己测试的三个数据:阅读速度(文章字数/时间),理解率(卷面得分×100%),阅读效率(阅读速度×理解率)。

此外,笔者为每个学生都设计了一份训练档案(见表1),结合考试设计十道题,当堂完成训练,计算自己的分值。由于实现了量化,每次训练都可在计时的全过程中,通过速读(计时阅读)、精答(笔答测试题)、严判(根据统一标准判分数)、细算(计算出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四个步骤。小组长定期检查组员是否有进步,跟踪调查,做好记录,小组之间进行评比。教师要协助分析学生阅读速度慢的原因,帮助学生提高。高效阅读可操作性极强,所选文章内容宽泛。起步阶段可选情节性较强的文章,此后,逐渐中期选择科普类或者人物传记类文章,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增加难度,以便学生提高。

这种训练在平时关注的是速度,而要想提高阅读水平仅仅提高速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处理好阅读速度和理解率的关系,关键是保证在理解率达到70%的基础上再让速度一点点提升,从而提高自己整体的阅读效率。

三、高效阅读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阶段:速读整体感知阶段(一年级上学期)

第一节给学生播放学习的视频资料,重点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行为规范与快速阅读的意义,熟悉并牢记上课流程,拟写班级阅读口号。明确强化如下要求。

(1)阅读目标:合格速度>600字/分,最终目标为1600字/分,同时理解率>70%。

(2)明确阅读效率的计算方法:阅读效率=速度×理解率。

(3)熟记七步固定程序,解题即照单购物。

(4)要有积累本和习作本。

(5)明确奖励机制。

第二节开始至第六节进入速读正规训练,按照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原则,阅读文本字数由600字逐渐上升到2000字,选择较为浅易且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全部选用选择题,每节课训练两篇,五节课共训练10篇,篇目已经确定,有《生死攸关的烛光》《鲁迅先生记》《第一支玫瑰花》《伞》《离别的礼物》《第一次挣到的钱》《别让你新奇的念头溜走》等。

(二)第二阶段:速读强化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开学第一周为速读强化周。课堂基本板块不变,但阅读文本字数由900上升到2500,每节课训练两篇,难度适中,题型全面。经过一周的强化,学生对速读模式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可以指定篇目课下进行阅读,然后利用3、4月份每周五课上时间集中训练一次。

(2)一年级下学期3、4月份每周四第七节安排一节快速阅读研讨课,利用第八节集体备课时间进行研讨,以便更好地使高效阅读与教材篇目、校本教材等有机结合。

(3)一年级下学期4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速读大赛,从每班抽取3~5名代表,以答题的形式赛出高下,选出学校的速读之星。

(三)第三阶段:复述阶段(一年级下学期)

(1)一年级下学期5月份进入复述阶段。5月份后两周的周五和六月份的周五课进行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这一阶段选文难度与审美趣味要比快速阅读强一些。

在学生复述基本达标的基础之上,即符合七步固定程序,语言流畅,要求学生把复述材料和写作适当联系,可以写300字左右短文,或谈感想启示,或谈素材的运用方向,把读写结合起来。

(2)一年级下学期5、6月份依然保持每周一位教师做一次研讨课的惯例,围绕复述进行研讨,及时交流研究复述中师生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环节做好过渡。

(3)一年级下学期6月末开展高效阅读竞赛系列之复述大赛,可由班级推荐代表参加,最后选出学校的复述之星。

(4)利用6月最后一节阅读课进行复述检测,主要由学生当堂复述表现来评定,评选出复述之星。

(四)第四阶段:速读加复述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利用四节课,选用八篇文章,除了进行速读必要的训练之外,由浅入深,梗概复述、程序复述、原文复述和创新复述四种复述方法加入其中,在此可以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写出材料给自己带来的启示,所给素材的运用方向,还可以将文章浓缩成15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加入适当议论,形成议论文的片段,储存在作文素材本里。

(五)第五阶段:精读阶段(二年级上学期)

10月份,精读第一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小说,进行精读第一阶段的训练,教师在设题上:前两节四篇文章侧重在小说三要素的把握上,后两节侧重在主旨和艺术手法上。

11月份,精读第二阶段。利用四节课,精选八篇散文,进行精读第二阶段的训练,教师在挑选散文文本时,注意照顾全面,例如:抒情性的、说理性的……,前一节课,要求注意散文的形散神聚的问题,后三节注重主旨和艺术手法。

12月份,精读第三阶段。利用四节课,进行科技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讲解不同文本特点,根据文本特点命题,按学校安排的课时进行训练。

1月份,精读第四阶段。利用四节课,将高效阅读和专题复习相结合,利用两周时间进行文言诗文训练,一周文言文阅读训练,注重考试方向,侧重文言翻译,强化理解率。诗歌鉴赏用一周时间,在专题复习的基础上,学生再进行高效训练,速度和理解率都要强化。

(六)第六阶段:解题阶段(二年级下学期)

1~2月份,解题第一阶段。利用每周两节课,依次进行小说、散文、科技文、实用类文本的答题技巧训练。

3~4月份,解题第二阶段。3月份前三周进行文言文答题技巧训练,3月份第四周到4月份前三周进行诗歌鉴赏答题技巧训练。

4月份第四周,将整个高效阅读进行总结、盘点,并总结出考场如何进行高效阅读、高效答题的方法。

四、高效阅读教学的成果

(一)同年级对比实验取得的成果

在一、二两年级内,笔者对所带一班、三班进行对比教学。在一班主要使用高效阅读教学,而在三班中仍然使用普通的教学方式。经过两年的实践对比,一班同学在阅读量、阅读速度、理解率上均有明显提高(见表2)。在四次期末考试中,一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106分左右,三班语文教学成绩平均分在98分左右。一班学生普遍反映,进行高效阅读教学,阅读量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对课外阅读也更加感兴趣。许多语文问题,能触类旁通。笔者认为,高效阅读教学相对来说,更适于目前中学教学现状。

(二)校内推广取得的成果

在推行高效阅读教学之前,许多学生阅读量相对较小。学生阅读主要局限在语文教材、语文课外读物和几本作文选。推行后,学生阅读兴趣明显增加。学生开始把语文教材作为学习语文的框架,会积极主动地寻找同类文章,进行阅读赏析并交流心得。比如,在讲述《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以“月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进行写景类文章讲解后,许多学生找到《经典散文一百篇》《朱自清散文集》《名家名篇》等书进行阅读。学生的阅读视野慢慢地扩大,能举一反三。

[参 考 文 献]

[1]程汉杰.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3.